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肥城市舊縣城遺址

肥城市舊縣城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3-02 19:10:06

1. 安徽太和縣境內有宋代古城嗎

安徽太和縣境內沒有宋代古城。
太和縣共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處。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文廟大成殿 , 古建築類,位於縣城黌學街,大殿佔地面積356平方米,附屬建築佔地面積4624平方米,合計佔地面積4620平方米,始建於元代大德年間,距今已有700餘年的歷史,磚木結構(民國十四年縣志有述)。
2、清真北寺 , 古建築類,位於縣城人民北路西側,始建於明洪武十年,匯集南北寺院的建築特點,頗具特色。建築面積3074平方米,該寺已有600年的歷史,據史載,朱元璋推翻元朝後,為答謝回族人民的大力幫助,於洪武二年下旨在安徽境內建二十坊清真寺,太和清真寺便屬其中一坊。(前志有述)1998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徐氏宗祠 , 古建築類,位於縣城西大街,西臨太和第一小學。始建於清道光年間,是徐廣縉的祖父徐錫智建造,建有祠門、腰樓、大殿、前後東西配房,佔地1600平方米。拱形大門兩旁立有漢白玉石鼓。進里三間腰樓,為兩層木架結構。腰樓檁下、檐下木工製作精細,鏤空雕刻,腰樓後有東西廂房各4間。整個建築具有典型的淮北建築風格,硬山頂框架式建築,木雕粗獷流暢,雕刻有蓮花、曲方,卷首等紋飾,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大殿1945年被日本 炸彈炸毀,現存有腰樓和東西配殿,2004年10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倪邱孤堆遺址, 古遺址類,位於倪邱鎮集上,系新石器時代遺址。安徽省人民政府(1992)49號文件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灰角寺遺址 古遺址類,位於苗老集鎮北,系新石器時代中晚遺址。安徽省人民政府(1998)16號文件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經鋤樓 ,古建築類,位於縣城北30千米倪邱鎮集上倪寬公園內。阜陽市人民政府(2012)98號文件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系清代建築,明嘉靖間為紀念御史大夫倪寬(?—公元前103年)而建,整體為方形兩層小樓,取名經鋤樓以紀念倪寬,牆壁上所題「經鋤樓」三字是清代書法家梁獻手筆。清乾隆 年間重修,現存為清代建築。解放前,樓臨茨水,掩映清絕,為縣八景之一,名曰「鋤樓映月」。於2007—2009年整體修繕。
2、胡氏古墓葬群 古墓葬類,阜陽市人民政府【2012】98號文件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系明清時期墓葬。位於三塔鎮胡墳村胡墳自然村,主墓為圓形明代古墓葬,主墓高約3米,周長125米。胡氏古墓葬群始建於明洪武年間,佔地133畝,並廣植松柏。祖塋先後安葬有盧氏太君、處士胡太公、縣丞胡璉、胡慎言,京城兵馬司胡擁基、主薄胡會基、縣丞胡一掄、胡彝松,御史胡巨振、歲進士胡巨起等阜陽胡儀支系名人。祖塋近百年來多次遭到人為破壞嚴重,墓葬群基本被毀。加之墓室多次被盜,到了20世紀80年代,祖塋墓葬群僅存盧氏太君墓及墓碑,歲進士胡巨起墓碑(清嘉慶10年立碑,即1805年),兵馬司胡擁基墓葬遺址,其餘墓葬大都被毀。胡氏族人2011-2012年清明節期間復重修了盧氏太君墓及其他墓葬。 1955年第一、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胡氏祖塋拍攝有照片,上報省文物局。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太和縣人民政府【2011】43號文件公布臧庄遺址等20處文物點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臧庄遺址 古遺址類,系西周、東周、漢代時期遺址,佔地面積61956平方米。
殿頂子遺址 古遺址類,系戰國、漢代時期遺址,佔地面積178942平方米。
細陽古城遺址 古遺址類,系漢代時期遺址,佔地面積421350平方米。
黃門孤堆漢墓 古墓葬類,系漢代時期墓葬,佔地面積1236平方米。
唐孤堆 古墓葬類,系漢代時期墓葬,佔地面積2785平方米。
原牆西街石雕 石窟及石刻類,系清代時期石雕,佔地面積0.5平方米。
金佛寺 古建築類,系清代建築,佔地面積65平方米。
老陳關廟 古建築類,系清代建築,佔地面積80平方米。
宮寨古井 古建築類,系明、清時期建築,佔地面積2.0平方米。
舊縣清真寺 古建築類,系清代、民國時期建築,佔地面積962平方米。
舊縣清真居委會古井 古建築類,系清代、民國時期建築,佔地面積1.0平方米。
趙寺西古井 古建築類,系清代建築,佔地面積1.6平方米。
玄武人祖廟 古建築類,系清代建築,佔地面積300平方米。
黑虎廟 古建築類,系清代建築,佔地面積300平方米。
劉祠堂 古建築類,系清代建築,佔地面積150平方米。
「四·九」起義烈士陵園 近現代類文物點,系近代建築,陵園規劃面積3000多平方米,建築實際佔地面積1199平方米。該陵園位於縣城東南8千米的趙集鄉草寺集西。
革命烈士紀念碑 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類,佔地面積970平方米。位於縣城鏡湖西路10號。1990年,由縣委黨史辦牽頭統籌,社會各界捐資近30萬元,於1992年4月19日奠基開工,1993年7月19日落成。碑身高21.4米,碑座高2米,正面碑文「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由原安徽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光宇題。2004年,被安徽省委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歐陽泰烈士墓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類,系近代文物 ,佔地面積9平方米。

2. 東平名勝古跡

東平名勝古跡東平古稱「東原」,歷史悠久,古代文化遺存豐富。1977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分別為白佛山石窟造像、北橋墓群、梁氏墓群、東平故城。1978年,全縣文物大普查,共普查到文物點400餘處。1985年,東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0處。1986年,東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1992年6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又公布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分別為司里山摩崖造像、理明窩摩崖造像、戴村壩,1994年12月,泰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分別是溝壩遺址、王村墓群、百墓山墓群、東王林(王憲墓)、月岩寺、祥龍觀、仲子讀書處、臘山古建築群、清真寺、青峰山摩崖造像。1996年,對舊縣鄉進行文物普查,同年12月,東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2001年6月,白佛山石窟造像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2002年底,縣境內共發現較為重要的遺址、墓葬、古建築、石刻及革命紀念地500餘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待批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3處;館藏文物2000餘件。
一、白佛山石窟造像

位於東平縣城西區白佛山之陽,共有大小造像134尊,分為隋窟、唐窟、小唐窟、宋窟和露天造像5部分。其中隋窟始鑿於開皇七年,窟內阿彌陀佛主像通高6.7米,結跏趺於束腰仰蓮座上。螺紋肉髻低平,面相渾圓,手施無畏與願印,著雙領下垂式袈裟。此阿彌陀佛像被專家譽為「中原隋代第一佛」。其左右窟壁上又排列數十小龕,龕內造像1—9尊不等,其中「涅磐圖」頗具地方特色,為國內僅有的一處,「十六王子」造像銘造像也是國內罕見。白佛山石窟造像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東平故城

位於東平縣東平鎮宿城村西北處,為兩漢之際東平國王城遺址。城址大體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600米,南北寬約1300米。城址內西北角、東北角、東南角還殘存有漢代夯土城牆。城址內遺存文物十分豐富,地表暴露物有路釘磚、灰陶豆、瓮、罐、板瓦、筒瓦殘片和大型陶磚以及青瓷豆、盤、罐等。近年來,出土文物有泥質五銖錢范、鐵質五銖錢范、虎符、金銀器和鋤、犁等鐵質傢具。東平故城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司里山摩崖造像

位於東平縣戴廟鄉司里山上,造像主要集中在山頂呈「品」字形分布的三塊巨崖周圍,共有大小造像千餘尊,完整清晰者600餘尊。如按年代劃分,則東崖多為北齊、唐宋造像,其中最高者為北齊一佛二弟子像,主佛像高9.8米,戴寶冠,面相渾厚,手施說法印,著褒衣博帶式袈裟,倚座於寬平座上。此尊造像高度堪稱「中原北齊第一佛」。其右下部有宋代嘉祐二年「三教通連」龕像,為我國摩崖造像中最早的「三教通連」龕像。西崖多為唐、宋摩崖造像,有一佛二弟子和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二天王、二力士等組合像,其中唐代多為武後時期的造像,多通體磨光,面相豐圓飽滿。宋代造像則神情豐富,雕刻精細,其中的36尊羅漢像等更是神態各異,持物不同,栩栩如生。南崖造像風化較為嚴重,多為唐、宋時期的單體佛像或羅漢像。
造像龕旁多有銘文題記,最長者達500餘字,其中還有武則天造字10餘個。對於考證我國佛像石刻的名稱、年代、演變規律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司里山摩崖造像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理明窩摩崖造像

位於東平縣斑鳩店鎮六工山之陽半山腰處,呈「一」字形東西向排列,長14米,共有大小造像49尊,均為唐代造像。其中最高者176厘米,最小者僅有10厘米。
造像分三個時期,第一期「長安之年」造像,主要為阿彌陀佛三尊大佛像。均著雙領下垂式衣,質薄貼體,面相豐腴,眉眼細長,身體上寬下窄,呈現出強健的力度美感。頭光為雙層桃形火焰紋並施彩繪,內層有化佛七尊。第二期「開元八年」造像,除形象稍遜於第一期外,特點基本一致。第三期「咸通十四年」造像,衣紋呈粗泥條狀,頭似圓球,身體面相圓胖,面容較醜陋,體現出唐代造像走向衰落的特點。理明窩摩崖造像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北橋墓群

位於東平縣老湖鎮展營村內,為後漢東平國獻王劉蒼及其後代的墓葬群,又稱「王陵山漢墓群。」墓群原有9座,俗稱「九子冢,」皆封土堆高大,從南向北呈「八」字形依次分布。其中最北一座1號墓即獻王墓,現存封堆高20餘米,直徑300餘米,夯土層明顯。其它2、4、8、9號均現存有不同程度的封土堆。5、6、7號墓在「文革」中被扒毀。
1958年,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對3號墓進行過發掘,墓內出土有較完整銅鏤玉衣一套,同時還有金銀器、銅鐵器、玉盅、耳杯、陶壺等一大宗文物,均為東漢時期早期文物特點。北橋墓群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六、梁氏墓群

為於東平縣老湖鎮梁林村西,西鄰蠶尾山。為宋代梁氏官宦及其後代的墓葬群。以宋太宗至道三年太平軍節度使梁維忠建址,「父子狀元」梁顥、梁固、呈相梁子美等均葬於此地。墓葬大部分在「文革」中被毀掉,其中有一些宋代壁畫墓,出土有銅駝、銅壺、石硯及墓誌等。墓區內現有梁維忠、梁固墓碑和梁子美神道碑以及數件大型龍首碑帽。其中梁子美神道碑高6.5米,寬1.5米,厚0.6米,螭首蚨座。分別有太宰兼門下侍郎白敏、少宰兼中書侍郎李邦彥、尚書丞相趙野奉敕撰文、書丹、撰額。梁氏墓群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七、戴村壩

位於東平縣彭集鎮南城子村北大汶河上,初建於明永樂九年,為土壩,萬曆元年改築為石壩,歷代迄今均有維修。主壩體南北長438米,向東呈弧形。分三段,北曰玲瓏壩,中曰亂石壩,南曰滾水壩,三壩一體,以滾水壩水平高度最低。壩石壘砌採用鐵扣束腰法,增加了壩體的抵抗力。壩北又有東西向兩壩,一為「竇公堤」,石堤西連北壩頭,全長863米,最東為「三合土壩」,沿用舊名,實為石壩,長260餘米。二壩均為擋洪水,泄洪峰、保主壩的輔助壩。主壩兩端壩頭上有明、清、 民國歷代重修碑記數方。戴村壩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八、洪頂山摩崖刻經

位於東平縣舊縣鄉屯村鋪村東洪頂山西部山谷兩側,為北齊河清三年時所刻。刻經面積共有1500餘平方米,內容多為佛教經文中的一節,如《文殊般若經》是「文殊師利白佛言」至「無念無作故」一節和大字「七佛」名、「大山岩佛」、「安樂佛」等佛名,還有東平僧「安道一」、印度僧法洪等刻字題記。其中「大空王佛」四字佛名,全高9.6米,為我國北朝摩崖刻經之最,堪稱「榜書之宗」。刻字原有1200餘字,因自然風化,現存700餘字。洪頂山摩崖刻經為待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楚霸王墓項羽墓

位於東平縣舊縣鄉舊縣三村東,當地人稱為「霸王墳」。墓原有封土,高10米左右,直徑100米,墓前原有碑刻四方,漢柏數株,均在「文革」中被毀。今墓前殘存石碑一通,約存原碑之三分之一,碑文曰「楚霸王口口。一劍亡秦力拔口,重瞳千載孰能攀。秋風蕉鹿行人憾,口寢於今草亦斑。王之墓有二,一在和州之烏口,戊申之春,余來守汶陽,過谷城見村碑苔蘚,古冢……」此墓史載為楚霸王之頭顱墓,即漢劉邦「以魯公禮葬項王於谷成(即今舊縣)。」楚霸王項羽墓為待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溝壩遺址

位於東平縣梯門鄉溝壩村西處山間台形地上,面積約6300平方米,為商周遺址。文化層堆積厚約0.5—2米。土質灰褐色,地表暴露遺物有夾砂褐陶鬲足和泥質灰陶粗豆柄、厚壁罐、獸骨、蚌片等。一般陶器多飾繩紋。南部有一方形灰坑,邊長1.5米。溝壩遺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一、王村墓群

位於東平縣東平鎮王村村南、村北,為漢代封土堆墓葬。現存墓兩座,村南1號墓,封土堆高14米,直徑40米;村北2號墓封土堆高12米,直徑60米,土質為灰白淤積泥。兩墓均夯土層明顯,保存基本完好,墓室結構及葬品不詳。原王村周圍有不少漢代封土堆墓葬,均在「文革」中被扒毀。王村墓群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二、百墓山漢墓群

位於東平縣斑鳩店鎮柏松山村西百墓山上。相傳,山周圍有漢墓百餘座,故山俗稱「百墓山」。其中有近年來發現的一座墓葬,為全石結構中型漢代畫像石室墓。墓室完整,葬品已早年被盜。南北長近9米,東西寬6米,高近3米。墓門向東,分前室、後室和左右耳室幾部分,後室外有迴廊。畫像內容主要分布在前室和左右耳室上。內容有謁拜圖、樂舞圖、豐收圖、白虎、方相氏和五銖錢幣等。運用淺浮雕和平面線刻兩種雕刻技法。前室中間石柱上刻有「此人馬皆食大倉」八隸字。百墓山漢墓群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三、東王林(王憲墓)

位於東平縣梯門鄉梯門村西、望山之前山坡地上。墓封土堆高1.5米,直徑6.5米,前立明嘉靖十九年墓碑,上有「光祿大夫勛柱國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贈少保謚康毅荊山王公墓」等題字。墓前神道上現存有石人、石馬、石羊、石虎各一對,左右對立,形體高大,其中文、武官石俑通高近3.5米。還殘存石門坊一座、華表一對。原墓區內有石門、林牆、神道碑、柏樹等,均毀於「文革」中。東王林(王憲墓)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四、崑山月岩寺(王憲墓)

位於東平縣銀山鎮崑山西麓,為一處寺院建築。寺坐北向南,門向西,面積約3千平方米。寺院內有大雄寶殿、藏經閣及左右配殿和後殿,為前後雙重院落,其中大雄寶殿向南,面闊三間,進深7.4米,高8米,抬梁式木質結構,歇山式灰瓦頂,脊上有磚雕雙龍戲珠及花卉圖案。院內有明代萬曆七年全石質鍾樓一架,高4.5米,四角攢頂,宋代小虛觀塔一座,全石質,高3.5米,瓦壟頂,均造型精美。還有碑刻數方及摩崖榜書題字,是研究具有地方特色文化「東原文化」的重要史料。崑山月岩寺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五、祥龍觀
位於東平縣銀山鎮臘山半山腰處,南臨東平湖,為一道教宮觀建築,面積約1.4萬平方米。寺依山而建,寺門向西,內有玉皇殿、三清殿、天王殿、藏經閣等,其南建有南天門一座,均為明清時期建築。院內有明、清碑刻數方,院外有龍吐柏、神仙井等自然奇觀。祥龍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六、臘山古建築群

位於東平縣銀山鎮臘山北山體間,東臨東平湖,為一處道教建築。始建年代無考,明、清、民國之際均有維修。有峰雲觀、玉皇殿、碧霞元君殿、老虎洞等古建築,分布在呈 字形的石階盤路周圍。其中峰雲觀內的主體建築三清宮與邱祖閣為連體建築,全高7米,面闊3間。磚石結構,閣在上,平頂,邊緣有垛口。觀北有明正德年間所建樂台一座,柱上有楹連曰「聲遏行雲一曲昇平千聖樂,歌翻白雪五音調葉萬民歡。」臘山又是一處風景奇特的旅遊勝地,以柏怪、木奇、景幽著稱,被歷代名人譽為「小泰山」或「小岱峰」。臘山建築群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七、清真寺

位於東平縣州城鎮州城內,為縣內回民宗教活動場所。佔地約6畝,初建於明代萬曆年間,明、清、民國及現代均有維修,為魯西最大的清真寺。寺坐西向東,從東向西依次為大門、天井、前殿、後殿、觀賞台等。其中前殿為主殿,起脊灰瓦頂,歇山式建築。面闊五間,進深3間,內為四梁八柱樑架結構。左右各有耳子一所,木柱支撐,灰瓦頂。後殿和前殿有天溝相連,五脊攢肩式頂,斗拱結構,造型奇巧。其裝飾具有獨特的阿拉伯民族風格。清真寺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八、仲子讀書處

位於東平縣斑鳩店鎮子路村內,又名「子路祠」,始建於宋嘉祐四年,後歷代均有維修。佔地面積約4.6萬平方米。坐西向東,依山坡而建,二進院落,以大門、二門、仲子祠正殿為軸線,左右各一瓦殿,構成一個嚴謹的建築群。正殿仲子祠為立山式建築,面闊3間,灰瓦頂,滴水勾檐。大門有清光緒年間劉洪恩題寫的「仲子讀書處」匾額。仲子讀書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九、青峰山摩崖造像

位於東平縣城南青峰山西山谷北側。為佛教摩崖造像。造像有兩組,第一組近於山巔,呈扇形分布,為宋代造像。中間為一佛二弟子像,佛高1.5米,結跏趺於須彌座上,兩耳垂肩,高肉髻,著通肩式袈裟,手施無畏與願印。左右崖上又各分布有九尊羅漢像,合為十八羅漢。姿態各異,栩栩如生。第二組造像在第一組下方60米處,為三世佛像,均高近2米,結跏趺於須彌座上,著雙領下垂式袈裟,面部凸圓肥胖,較為醜陋。此三像年代較晚。青峰山摩崖造像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53處:無鹽故城、須昌故城、鄣城故城、後邑故城、遂城遺址、陽谷邑故城、朱橋遺址、丁塢遺址、屯村鋪遺址、舊縣三村遺址、范村墓群、石馬古墓、一擔土古墓、路口古墓、趙橋古墓、焦村古墓、於寺古墓、孫百大百 墓、韓煦墓、大窪墓群、劉曜墓、孫復墓、西王林、郭樓古墓、後銀山古墓、李將軍墓、龍山石窟造像、於寺石刻、長山石刻、黃石崖石刻造像、栲栳寺石刻、華岩洞石窟造像、靈泉寺石刻、雙塔山石刻、接山泉碑、清泉寺石刻、州城石刻、建修觀音堂等碑記、東平公冉子祠碑記、鏵山石刻造像、堯陵禪寺、永濟橋、程公祠、玉皇廟、秦氏節孝坊、恩褒三代坊、磨香寺、毛庄教堂、李所教堂、劉仲羽墓、東進支隊辦公室、工委誕生地、烈士陵園。

3. 山東舊縣屬於那個市

截至2019年8月,山東舊縣屬於泰安市。

泰安位於山東省中部的泰山南麓(東經116°20ˊ~117°59ˊ,北緯35°38ˊ~36°28ˊ),東鄰萊蕪市、淄博市、臨沂市,南連濟寧市,西隔黃河與聊城市、河南省濮陽市相望,北以泰山與濟南市為界。轄泰山區、岱嶽區、新泰市、肥城市、寧陽縣、東平縣6個縣市區。

東平縣下設3個街道辦事處,9個鎮,2個鄉:

州城辦事處、沙河站鎮、彭集辦事處、東平辦事處、接山鎮、大羊鎮、梯門鎮、老湖鎮、新湖鎮、商老莊鄉、戴廟鎮、銀山鎮、斑鳩店鎮、舊縣鄉。

舊縣就在東平縣轄區內。

(3)肥城市舊縣城遺址擴展閱讀:

舊縣鄉地處泰安、濟南、聊城三市交匯處,山東東平縣西北隅,碧波盪漾的東平湖邊。位於縣境西北部,北、東兩面與山東平陰縣接壤,南瀕東平湖並與老湖鎮搭界,西、西南面與斑鳩店鎮為鄰,西北隔黃河與聊城市東阿縣相望。

1996年1月23日,將平陰縣舊縣鄉整建制劃歸東平縣管轄,舊縣鄉的行政區域邊界以濟政[1996]3號文所附的1:5萬地形圖上標繪的界線為准(魯政字[1996]24號)。

全鄉區劃面積73平方公里,轄30個行政村,2.3萬畝土地 3.1萬人。耕地面積1530公頃。交通、通訊設施先進,220國道從境內穿過,程式控制電話遍及全鄉,村村通柏油路和有線電視,鄉內有著名的摩崖石刻、楚霸王墓、鏵山風景區等歷史古跡,人文和自然資源十分豐富。

4. 濟南回東平縣城,有倆個同事要送,一個在舊縣尹村,一個在肥城市大辛庄。該怎麼樣規劃路線。

另一個在肥城。。。,內容出了一半,怎麼幫助你?

5. 去肥城儀陽鄉劉台村在哪坐車

只能打車去,那個地方沒有公交車,如果你是市裡的可以先坐車到孫小然後打的去劉台

6. 泰安市泰山區邱家店鎮有什麼歷史,人物,文化

春秋時期就有先民在此建城生息。秦統一六國後,設置的屬於三十六郡之一濟北郡,郡治就在邱家店鎮南部的舊縣村。一直到東漢末年,古博陽城(邱家店鎮舊縣,現有前舊縣村、中舊縣村、後舊縣村、東舊縣村四個行政村)一直是泰山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現存古博城遺址,有東西長2000米、南北寬1250米土夯城牆,城中發現大量春秋時期陶罐、瓦當,漢代陶片、鐵器,隋唐瓷片等器物殘片。而在中舊縣村與前舊縣村交界處,村民采砂發現了一座高約2米,寬1.2米,厚約30公分的石敢當淺浮雕,此造像手握一巨大弓箭,弦長1.2米,頭戴鐵盔、身披甲胄(zhou),足蹬戰靴,威武雄壯,怒目前視,一副凌然正氣,是一尊高大的武士形象,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人物化的古代石敢當造像。
同時據專家考證,此石敢當造像應為古博城南渡口的守護像,因為在此石像附近,曾先後有過4座橋,第一座是位於石像東側的石壩橋,屬於漫水橋,第二座是位於石像西側,20世紀30年代,日本人修建的多孔石橋,後被洪水沖毀,第三座是20世紀70年代修建的水泥質地的漫水橋,第四座就是現存的修建於2004年的舊縣大橋。
邱家店自古商貿服務業發達,在北宋初年,有邱氏在此開店,故名邱家店,而得鎮名。鎮內村名還保留有前店、後店、侯家店等村。1985年撤處建鎮。鎮以機關駐地村得名。1999年,劃歸泰山區,鎮以機關駐地村而名。在民國時期,漸汶河村曾被譽為小濟南。
作為曾經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四個舊縣目前還有人口近8000人,石敢當在邱家店鎮的傳播中,石敢當的職能也經歷了從最早的「鎮宅」到「化煞」再到「治病」、「門神」、「辟邪」、「防風」等功能的轉變,最終成為「祈福平安」的功能。現在在邱家店鎮,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泰山石敢當」的各種碑刻,這些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石刻,或立於房基之上,或立於橋頭要沖,或立於胡同巷口,或鑲嵌於豪門大戶的影壁牆上,或立於百姓門口,或把泰山石敢當人格化以「石將軍」、「石大夫」、「石老爺」的稱謂加以供奉,或製作成門神貼在或釘在門上讓它看家護院等。至今存留的「爬橋節」已然是泰山石敢當信仰習俗的延伸。

7. 舊縣鄉的旅遊資源

鏵山位於東平縣舊縣鄉。山雖不高,但逶迤如蟠龍狀,懸崖突兀,怪石嶙峋,山谷幽深,鷹飛鳥鳴,風景如畫。
石刻造像位於山巔面北的朝陽洞內,洞口上部刻「朝陽洞」3個楷體字,左右又有兩洞口,三洞內相連,皆屬自然石洞。洞內有圓雕造像兩尊,據碑文記載,一為白衣大士觀音像,一為護法韋馱像。觀音像為坐式,面北,似坐於石椅上,右手撫膝,左手撫椅肘;頭戴巾,身披斜交大衣,內著僧祗支;面部上寬下窄。像高1.2米,寬0.75米,在造型上與其它地方所見的觀音像略有不同。韋馱像,面東,無首,結跏趺座,右手撫於凸腹上,左手握一物置於左膝上,領下垂佛珠,像高0.8米,寬0.46米。據考,兩造像為明萬曆年間所雕,造像細膩逼真,栩栩如生。洞內還有明清所立的碑刻3方,一為「開山碑記」,二為「兗州府東平州東阿縣鏵山朝陽洞白衣觀音記」,三為「阿邑鏵山佛洞碑記」。其它兩洞內無造像和碑記。山南有碧霞元君祠,系自然石洞加工而成,洞口砌牆有門,洞前部較大,向內漸漸狹窄。前部高3米,向北深約20米。洞內有神台,上供元君塑像,高1.7米,面目慈祥,端莊靜雅.除此之外,還有碑刻4方,最早為大清宣統四年「善士題名碑」。山西麓有「白雲泉」,泉側有康熙年間題記,泉下萬仞高崖,泉水湧出流下,濺沫迸珠,如絲絲細雨,生雲化霧,堪稱奇觀。鏵山奇石形成許多天然景觀,有「獅子峰」、「扇子崖」、「龍虎鬥」、「天鵝卧」、「回馬石」、「渡仙橋」、「瞻岱穴」和「一線天」等自然景觀十餘處。1996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此處遊人甚眾。登上鏵山極頂,南眺東平湖,碧波萬頃,帆影如織,雄偉壯觀;北望浪溪河,如玉如練;東西群山相列,雲霧繚繞,為東平湖北畔一大游覽勝地。 屯村鋪遺址位於東平縣舊縣鄉屯村鋪村東北1.5公里洪頂山之間的東風水庫內和壩西200米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該遺址三面環山,遺址東有「茅峪泉」,南北山腰兩處有北齊時的摩崖刻經。遺址區為山坡地,長年經山水沖刷,遺留文化層很少,
暴露物十分豐富,大部分都被沖到西大壩內。特別是當時東風水庫及攔水大壩的修築,對遺址占壓,破壞較為嚴重。遺址區其范圍東西長500米,南北東部寬50米、西部寬200米,呈扇形分布。從沖刷斷面考查,今存文化層厚度約1至2米之間,土質為山區粘土與坡積物,淤積沙土的混合土,呈灰褐色。遺址區內有兩處較為重要的殘存文化層堆積,皆位於庫內和山腳下,東部長3米,高2米,西部長8米,高2.3米,土質為黑褐色,內有大量的蚌片和器物殘片。附近地里和壩西地里地上散布著大量的器物殘片和大量的蚌片、瓷片等。
查閱有關志書資料和歷史書籍,對此均無記載,根據揀選標本和現場考查,此遺址屬商周時代的一處遺址。 舊縣三村遺址位於東平縣舊縣鄉舊縣三村東南霸王墓周圍。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為山坡台形地,長80米,寬150米。土質為粘土和坡積物、沖積沙土的混合土,呈灰褐色。從南面東西向大山水溝沖刷斷面上觀察,文化層厚約6米,南部被山水沖刷比較嚴重,暴露物十分豐富,其中有:蚌片,少量瓮罐殘片和其它陶片。東側有一土建民房,牆壁上布滿許多蚌片和陶片。在遺址西部,村民蓋房動土時,曾發現許多燒灶圓形遺跡,內有紅色燒結土塊。從附近採集的標本有:蚌片(跟屯村鋪遺址採集質地一樣)、泥質夾砂紅褐鬲足、泥質灰陶瓮罐口沿、泥質灰陶,外有繩紋的殘陶片等。
根據採集標本和地貌分析,此遺址是商周時期的一處村落遺址。 洪頂山摩崖刻經,是待批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位於東平縣舊縣鄉屯村鋪東北方洪頂山上。山勢險絕,兩峰相峙,幽谷逶邃,古柏參天,經文即鐫刻在兩峰下巨大的石壁間。刻字內容豐富,除刻有佛經、經名、題名、題記之外,還有其它內容的刻字達20篇之多,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刻字群,總面積近1400平方米。
琳琅滿目,氣勢宏偉,可稱「大觀」。
鐫刻經文主要有4片,大致分南北兩部分,刻有《文殊般若波羅蜜經》、《仁王經》、《摩訶衍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一部分或某一篇章。經文直徑一般在20至50厘米之間。所有刻字除少量雙鉤線條刻法之外,均為圓底陰刻。書體多為隸書,有學者評其為「帶隸意的楷書」或「帶楷意的隸書」。兩部分刻字風格各異。北壁刻經文字較大,均在50厘米上下,文字風格接近於泰山《經石峪》,但比《經石峪》字體結構緊密,凝重中多幾分飄逸;南壁刻經字較北壁小,漢隸風韻,樸厚勁媚,方整中多變化,極似《張遷碑》。《張遷碑》原址即位於洪頂山北面,由此可見該碑當時影響之深。
其它內容的刻字大小不等,有橫式、豎式、風格多變,情趣百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一塊平滑巨岩上的「大空王佛」4字,通篇既敦實穩健,又神勢飛動。其中的「佛」字,高約5米,寬4米,筆畫寬達20多厘米。整個字用筆大起大落,端莊雄渾,末一豎筆呈「飛白」狀,又使其多幾分「飄逸灑脫」之韻味,大字旁有安道一書刊等刻字。刻經文前文後有「僧安道一」題名3處。安道一為北齊名僧,「尤工書法」,其名見於我省鄒縣鐵山、尖山摩崖刻經。考其洪頂山諸刻字,書體風格與鄒城市的鐵山、尖山刻字多有相同之處,同有安道一款識,可以說:洪頂山摩崖刻經鐵山、尖山刻經年代一致,同出安道一之手。洪頂山摩崖刻經內容之豐富,刻技之高卓,保存之完整,在中國同時代摩崖刻字中佔有一定位置,可與泰山《經石峪》相媲美。
洪頂山又以「雙峰競秀」而著稱。雙峰的上源有泉,泉水淙淙四季不涸,流過「釣魚台」,流過「飛來石」,幾經飛瀑,注入刻經下方的「凈池」。山西鄰東平湖,那碧波盪漾、白帆點點的景色近在眼前。這山、這泉與平湖相映,結成了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洪頂山刻經則是這畫卷上鑲嵌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不斷吸引著更多的國內外遊客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