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家崖遺址
㈠ 陝西文化遺址
地處黃土高原南緣的陝西淳化縣發現一處大型史前文化遺址,該遺址表明在四千多年前,涇河流域一帶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
中新社6日報道,淳化縣位於咸陽市北部,涇河左岸,曾是「黃帝接萬靈明庭」及「祭天園之處」,也是秦朝林光宮、漢代甘泉宮所在地,北宋淳化四年(公元九九三年),以太宗年號命名,至今已一千餘年。
據了解,該遺址位於淳化縣潤鎮王家溝西南約五百米名為韓家崖的台地邊緣,經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的調查勘探和初步發掘,遺址面總積約五萬平方米。在已發掘的八百多平方米遺址上,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兩座房址、四十座灰坑、三座墓葬和兩處踩踏面,出土了一批陶器、骨器和石器標本,並採集了木炭和土樣。
從遺址和遺物分析,該遺址可分為三期。第一期與客省庄文化早期相當。出土
㈡ 為什麼說齊家文化是新石器末期代表
齊家文化是以甘肅省為中心地區的新石器末期文化,大約產生於距今4130年。其名稱來自於其主要遺址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廣河縣排字坪鄉園子坪齊家坪社的齊家坪遺址。另外在甘肅、青海地區的黃河及其支流沿岸階地上共有齊家文化遺址350多處。
齊家文化反映了父系氏族社會的特點,出現了階級分化並產生原始軍事民主制。
齊家文化時期,這一帶的主要農作物是粟,在大何庄遺址的陶罐中曾發現了這種糧食。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其次為骨角器。農業生產中挖土的工具主要是石鏟和骨鏟。有些石鏟已經用硬度很高的玉石來製作,器形規整,刃口十分鋒利。
骨鏟系用動物的肩胛骨或下顎骨製成,刃寬而實用;收割穀物用的石刀、石鐮多磨光穿孔;石磨盤、石磨棒、石杵等用於加工穀物。
總的看來,石斧、石鏟、石錛的數量都很少,或許反映農業生產並不十分發達。
作為農業生產的重要補充,畜牧業相當發達。從遺址中的動物骨骼得知,家畜以豬為主,還有羊、狗、牛、馬等。僅皇娘娘台、大何庄、秦魏家三處遺址統計,即發現豬下顎骨800多件,表明當時養豬業已成為經濟生活的重要內容。
與飼養業同時,齊家文化的採集和漁獵經濟繼續存在,一些遺址中發現了氏族先民捕獲的鼬、鹿、狍等骨骼。
齊家文化的手工業生產比馬家窯文化有很大發展。制陶技術仍以泥條盤築法手制為主,部分陶器經慢輪修整,有一些陶罐的口、頸尚留有清楚的輪旋痕跡。制陶工匠已掌握了氧化焰和還原焰的燒窯技術,陶系主要是泥質紅陶和夾砂紅褐陶,一些器物的表面施以白色陶衣。
齊家文化的大量陶器是素麵的,有些罐類和三足器拍印籃紋和繩紋,也有少量彩陶,繪以菱形、網格、三角、水波和蝶形花紋,線條簡化而流暢。
陶器的造型以平底器為主,三足器和圈足器較少。典型器物有雙耳罐、盤、鬲、盆、鏤孔圈足豆等,其中以雙大耳罐和高領雙耳罐最富有特色。
齊家文化的陶工還善於用黏土捏制各種人頭造型和動物塑像,人頭長頸圓頰,雙眼仰望;動物有馬、羊或狗等,形體小巧生動。還有一些陶制瓶和鼓形響鈴,鈴內裝一個小石球,搖時叮當響,是巧妙的工藝品。
齊家文化陶塑的題材多樣,以鳥類雕塑最多,有的形狀像水鳥,有著長嘴、長頸和短尾。有的形狀像鴿子,體態豐滿圓渾。有的做展翅欲飛裝,身上的錐刺紋表示羽毛。有的為三足鳥,這和傳說中的太陽鳥或許有關系。
齊家文化有的陶器的頂部或內部雕塑著狗的頭部,這可能與畜牧業的發展有關。齊家文化的陶器上,也有浮雕和刻畫出的蜥蜴,這種神秘的爬行動物,特別受到西北的原始氏族人們的青睞,常作為造型藝術的主題形象。
齊家坪出土的浮雕龍形紋紅陶罐.在器腹中部,用泥條堆塑成橫繞的龍形紋,頭小而似蛇首,身上有鱗甲狀刻畫紋,身子中部有向上彎曲的爪足,展現了西北地區由蛇升華為龍的原始形態。
齊家文化在建築材料上有許多發明創造,靈台縣橋村出土了—批陶瓦,有板瓦、半筒狀瓦等樣式,為橙紅色陶,瓦上面有時代特點鮮明的籃紋和附加堆紋。
另外,齊家文化的紡織業的進步也比較顯著。在居址中、墓葬里普遍發現大批陶、石紡輪及骨針等紡織縫紉工具。有的墓葬人骨架上、陶罐上有布紋的印痕。在大何庄一件陶罐上的布紋保存較好,布似麻織。當時人們穿的衣服主要是用這類麻布縫制的。
齊家文化冶銅業的出現,表現出西北地區這一部族先民的傑出智慧與才能,是齊家文化對中華民族早期青銅器鑄造和生產力發展的一項突出貢獻。
皇娘娘台、大何庄等地已發現紅銅器和青銅器,還有一些銅渣。齊家坪遺址中有一件帶有長方形銎的銅斧,是齊家文化最大的一件銅器。尕馬台遺址中的一件銅鏡,一面光平,一面飾七角星形紋飾,保存較好。
齊家文化的墓地與村莊在一起,大多數墓葬為單人,但亦有成年男女合葬,合葬之中男性為仰身直肢,女性則呈蜷曲姿態,墓中大多有石器與陶器作為陪葬。此外,地面上發現類似於宗教建築的石造建築。
齊家文化中還存在以人殉葬的習俗,殉葬者都是奴隸和部落戰爭中的受害者。殉葬這一惡俗反映了社會地位的差別與階級分化。墓葬中隨葬品的多與少也顯示出貧富不均的社會現實。
另外,在齊家文化分布范圍內,還有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美的齊家文化玉器。其器類在30種以上。除了常見的品種之外,發現有許多新的品種。這批獨具特色的玉器,其內涵之豐富,品種之繁多,工藝之精美,令人折服。當為齊家文化乃至我國西北原始文化的重要特徵之一。
如禮器玉琮,除形制各異、大小不等的素麵紋琮外,還有竹節紋琮、弦紋琮,更有在琮的一端、射孔之上裝飾有或牛、或羊、或熊、或虎等浮雕紋飾的獸首或獸面紋琮、人面紋琮或琮形器。
兵器有戈、矛、刀、鉞、戚,個別的兵器上還嵌有一枚或幾枚綠松石;裝飾品有各種玉佩飾、墜飾、發箍等。
尤其是齊家文化中還有數件圓雕玉人立像,性別有男有女,尺寸從十幾厘米到超過半米高不等,古樸而生動,有的雕像在各器官部位嵌有多顆綠松石。這類雕像或許是作為膜拜的對象而製作的。
還有各種多孔形器,許多多孔形器雕成扁平的鳥形、獸面形或鳥獸變形圖像。
齊家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主要是甘肅、青海本地的玉,還有新疆和田玉。和田玉大量用來製作禮器和部分工具,當始於齊家文化。
這一部族各氏族都過著比較穩定的定居生活。聚落遺址一般都發現在便於人們生活的河旁台地上,房子大多是方形或長方形半地穴式建築,屋內多用白灰面鋪成,非常堅固美觀。地面中央有一個圓形或葫蘆形灶址。這種房屋結構,是黃河流域龍山文化時期最普遍的一種形式。1923年,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在黃河上游地區的甘肅廣河齊家坪最先發現了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後來在甘肅、青海地區共發現遺址350多處。齊家文化遺址在青海省境內最有名的當屬喇家遺址。喇家遺址位於青海省海東地區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官亭鎮境內的黃河岸邊二級台地上。是2001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現已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面積約20萬平方米。
2008年,慶陽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寧縣文物普查辦公室聯合在寧縣焦村鄉西溝村徐家崖庄新發現一處齊家文化遺址。2009年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定西市安定區文物普查組發現一處距今約4000年的大型齊家文化遺址。
㈢ 寶雞歷史遺跡調查報告
寶雞市位於八百里秦川的西部,這里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故里,周秦王朝的發祥地,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本文想就寶雞在秦史研究中的地位問題略作概述,以再證寶雞為秦人發祥之地的科學論斷,為秦史研究這朵奇葩再添芬芳。
一、政治、軍事中心
1.汧邑
汧邑是秦人入陝後的第一個都邑。《史記·秦本紀·正義》引《括地誌》雲:「故汧城在隴 州汧源縣(今陝西隴縣)東南三里。《帝王世紀》雲秦襄公二年徙都汧,即此城。」近幾年, 考古工作者在寶雞市隴縣東南鄉邊家莊發現了一處范圍較大的春秋墓區,墓主屬春秋早期偏 晚的秦大夫級貴族,邊家莊春秋秦墓的發現,為尋找汧邑地望提供了有益的線索,考古工作者根據都城應在陵區之南(邊家莊墓地之南)的記載,認為距邊家莊春秋墓地約五里的隴縣牙 科鄉磨兒塬春秋故城遺址當是襄公徙汧所都之城址[1]。磨兒塬遺址位於邊家莊墓地東南五 里,與後者處於汧河西岸同一片台地上。遺址東瀕汧河,南臨川口河。兩河交匯的塬地當即 汧邑城址,汧城原有多大,尚不清楚,在東南部的台地斷崖上可以見到部分夯土城牆。其中東牆的南段保存約百米,南牆的東段保存約200米,東南角亦保存了部分殘牆,殘高1—2米 不等。殘牆上可以看到的夯層一般厚10厘米左右。採集到的器物除春秋早期的罐、鬲等殘片 外,還見有戰國時期的陶盆殘片,素麵半瓦當及內飾麻點外飾繩紋的板瓦、筒瓦、空心磚等建築材料殘片,說明這一城址曾有較長的使用時間[2]。該遺址現為縣 級文物保護單位。汧邑作為秦襄公的都邑不過14年時間,而且,從一定程度上說,它還只是一座軍事性質的城池,但它作為秦早期都邑,為秦人向關中擴充勢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且作為秦八都之一 ,理所當然地成為秦襄公時期的政治、軍事中心而在秦史上居於一席重要之地。
2.汧渭之會
秦文公「四年,至汧渭之會」[3]。這是秦人的第二次遷都也是秦入關 中後建立的第一個都 邑,蔣五寶先生調查後認為,所營城邑當在今寶雞縣千河鄉魏家崖村。筆者於1999年3月31 日,前往魏家崖村考察,發現這里關於秦都汧渭之會的傳說自古流傳至今,許多老人都能講述秦人在這里建都的情況。此外,秦文公之所以要建都於汧渭之會,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其先祖非子曾「主馬於汧渭之間,後卒獲為諸侯」[4],他經 占卜,認為這個地方很吉利,才在此地建都的。 而非子養馬的放馬灘,據當地老人講,就在魏家崖村西南的汧河與渭河之間的河灘上,這里水草豐美,是蓄養牲畜的好地方。再者,魏家崖正好位於汧河口的東北部,緊扼汧隴交通的咽喉,這里的二塬,形似石鼻,高出渭河平原有10—20米左右,若建城於此三角塬上,既可依汧河屏障阻止西來之敵,又可一望無餘地看到東邊沿渭河而來的敵人,後面又能清楚地觀察到自北邊來犯的敵軍,軍事地理位置相當重要,這對於剛入關中,又立足未穩的秦人來說,是建立以軍事性質為主的都城的絕好選擇,因此我同意蔣五寶先生的觀點,認為汧渭之會就在今寶雞縣千河鄉魏家崖村。關於這一點,還可以從這一地區及其周圍出土的大量先秦時期的遺物上得到佐證,如1980年千河鄉馮家嘴村村民馮川 省在這里取土時發現了先秦的青銅盤、青銅獸形壺、青銅甗等遺物[5]。魏家崖六組村民王志斌在這里取土時發現了極為珍貴的先秦金虎、金鋪首等遺物;1991年當地群眾在這里取土時又發現了先秦的壺、簋、盤、匜、鼎等八件青銅器及其他遺物等 等[6]。另外,這里耕地時還經常可以發現大量的先秦繩紋瓦片、殘磚、陶器碎片和銅鏃 等等[7]。從這些大量的先秦時期遺物來看,汧渭之會邑城當在今寶雞縣汧河鄉魏家崖村一帶,這種說法是能夠站得住腳的。更為可貴的是在汧河入渭附近還發現了秦人早期遺址[8],這就更能證明這一點了。楊東晨先生認為「汧渭之會」城方九里,四周設門,周圍有防禦性 質的軍事設施[9]。「汧渭之會」的邑城地處於先周古公居地的西南, 東距後稷的封國「邰」不遠,自古就是先民勞動、生息的地方,也是經濟發達的地區,秦以此作為政治、軍事中心,無論是向北、向南、還是向東發展都比較有利,尤其是對秦國農業生產的發展與軍事力量的增強,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3.平陽
《史記·秦本紀》載:「寧(憲)公二年,公徙居平陽」。平陽是憲公新立的都邑,又叫「西新邑」[10]。武公「居平陽封宮」,如此則憲公、武公均以平陽為 都邑。平陽故址在今寶雞縣東楊家溝鄉太公廟村一帶[11]。這里出 土有武公銅鍾五件,鎛三件。且在鍾、鎛出土之處發現不少灰坑,顯系長期居 住之故,再加之武公鍾、鎛系公室重器,故知憲公、武公所居之「平陽故城在岐州 岐 山縣西四十六里」[12],即今寶雞縣楊家溝鄉太公廟村一帶。秦人 以此作為其政治、軍事中心長達37年之久(前714—前677),憲公、武公、出子均在平陽處理 朝政,接見大臣,並以平陽為根據地向東發展,到秦武公時,秦人已東伐彭戲氏而至於華山之下。平陽都城的確立,
是秦文公歷時12年掃除岐雍諸戎勢力的結果,同時,秦都不斷東移 的歷史事實,也說明了秦人力量的壯大和向東征討步伐的加快。
4.雍城
秦自「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鄭宮」,至獻公二年,城櫟陽止,歷時294年,先後有20位秦君建都於雍城,在此期間雖然秦靈公居涇陽,但20位君主(包括不享國的夷、昭子共22位)死後均葬於雍都南。司馬遷在記述德公居雍後,接著說「後子孫飲馬於河」,《正義》也說:「卜居雍之後,國益廣大,後代子孫得東飲馬於龍門之河」。足見雍城非同尋常,它是秦國發展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13]。
秦都雍城,早在20世紀30年代,我國考古工作者就對該城進行過調查,50年代又進行了試掘工作,1973—1986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對雍城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鑽探和發掘,初步摸清了雍城的位置、形制規模,以及城內的三大宮殿區和城郊宮殿等建築遺址,還在城南發
現了規模宏大的秦公陵園和小型墓葬區。
雍城遺址位於今鳳翔縣城南,雍水河之北,紙坊河以西的黃土台塬上。平面呈不規則方形,東西長3300米,南北寬3200米。在雍城內發現了與皇權相關的宮殿區和宗廟建築,它們分別是:[1]姚家崗春秋宮殿區;[2]馬家莊春秋宮殿—宗廟區;[3]鐵溝、高王寺宮殿區。在姚家崗還發掘出可以藏冰190多立方米的凌陰(冰窖)遺址一處[14]。而 且,宮殿區、凌陰、窖藏均居同一區域,著名考古學家石興邦先生研究後認為姚家崗春秋宮殿區可能為秦康公、共工、景公居住的雍高寢[16]。
從雍地發現這些大量的與王權相關的宮殿區和宗廟建築,充分說明了雍都作為秦早期都城的繁華和建築的雄偉、華麗。以上考古發現還說明了秦康公、共工、景工、桓公在雍都的寢宮也已基本確定,文獻與文物資料的結合,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秦早期政治、軍事中心的雄偉富麗之景象。
從公元前776年,秦襄公徙汧,到公元前383年,秦獻公城櫟陽,秦人先後在寶雞地區的汧邑 、汧渭之會、平陽和雍城建都長達393年之久,而在這393年中,正是秦人由偏居西垂的小邦向統一六國的強秦積極邁進的時期,隨著秦人入陝後都城由北向南,由西向東,再向北的遷徙路線,明顯地反映出秦人政治上的日趨成熟和軍事上的日益強大,為最後統一六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我們說,寶雞作為秦人早期的都邑,其政治、軍事中心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寶雞是秦人和秦文化發祥之地的科學論斷也是無須再作討論的。
二、秦公陵園及祭祀中心
寶雞曾長期作為秦人都邑,是早期秦國的政治、軍事中心,根據秦人「陵隨都移」的文化習俗以及出土的大量文物考古資料,同樣可以證明寶雞乃是早期秦國的秦公陵園及祭祀中心。
《史記·秦本紀》曰:「五十年,文公卒,葬西山」。「寧公(憲公)生十歲立,立十二年 卒,葬西山。」據高次若先生研究後認為,秦文公、寧公所葬之西山,又叫秦陵山,在今寶雞市斗雞台東邊的戴家灣村[16]。又據《秦始皇本紀》載:出子「葬 衙」。據楊東晨先生研究後認為此「衙」疑為「衍」字之誤,出子當葬憲公墓附近,不會葬於白水縣地 [17]。據此,那麼出子的墓當也在寶雞西山陵無疑。再據《史記·秦本紀》載:「武公卒,葬雍平陽」。據楊東晨先生的觀點認為,武公的葬地當在今寶雞縣楊家溝鄉太公廟村北邊二里的西高泉村一帶[18]。這四位秦公的葬地,前三位在「西山陵區」,後一 位在「平陽陵區」。寶雞地區安葬秦公最多的陵區在雍城,我們姑且把它叫做「雍城陵區」,該陵區是迄今發現的最大的一處先秦諸侯國陵地。
雍城陵區,位於秦都雍城之南,即今鳳翔縣尹家務鄉至寶雞縣陽平鎮的南塬(雍嶺塬)之上,東西綿亘30餘里,葬德公至出公等20位國君(包括不享國的夷、昭子共22位),雍城墓地與雍城遺址以雍水為界,南北相望。雍城陵地黃土深厚,水位極低,是一處經過精心選擇的理想墓地。考古工作者經過十多年的辛勤工作,已在那裡探出13個墓區,內有中字型、甲字型、目字型、凸字型大墓43座。墓上無封土。墓地內以開挖兆溝為界,墓與墓之間有內兆,整個墓地則以外兆環繞,形成了既各自獨立,又完整統一的格局[19] 。雍城墓地,墓向均為東西向。現已發現有「中」字型大墓18個,這種形制的大墓在東周時期諸侯王國中是最高級別的墓制。最大的「中」字型大墓,稱做「秦公1號大墓」,該墓全長300米,墓室東西長59.4米,南北寬38.45米。東墓道長156.1米,西墓道長84.5米,總面積5334平方米,比馬王堆漢墓大20倍。秦公1號大墓是雍城秦公陵園中目前所知的43座大墓中最大的一個 [20]。
寶雞地區,目前已知的秦公陵園有三處:
一處是「西山陵區」,一處是「平陽陵區」,另一處則是「雍城陵區」。三處陵區共葬有秦公24位(包括不享國的夷、昭子共26位),秦自襄公立國至子嬰亡國共36代國君(其中靜公、夷公、昭子不享國,實即33代),其中26代死後就葬在寶雞,可見寶雞是安葬秦公最多的地方,寶雞作為秦公陵園確實是名符其實的。
寶雞不僅是秦公陵寢重地,而且還是秦人至為重要的祭祀中心。《史記·秦本紀》載:「秦文公十年,初為鄜畤,……十九年得陳寶。」《史記·正義》引《括地誌》曰:陳寶祠「在岐州陳倉縣東二十里陳倉城中」。這就明確指出,陳寶祠在陳倉城內。據高次若先生 研究後認為,陳寶祠應是秦人祭祀先祖神靈的宗廟[21]。鄜畤是一 種宗廟性質的祭祀場所,秦憲公徙都平陽後,在平陽也修有宗廟、社稷及其他祭祀的設施[22] 。此外,《封禪書》雲秦文公作鄜畤,襄公作西畤,靈公作吳陽上畤,這三畤都是祭祀秦人祖先白帝的。此三畤所在地,並稱三畤原,據《括地誌》載:「三畤 原在岐州雍縣南二十里」。即今鳳翔縣南部高地上[23]。又據《史記·秦始 皇本紀》載:「王廟或在西雍,或在咸陽」。可見,即使雍城不作為秦都以後,秦的宗廟建築大多仍留在雍城。以上文獻記載告訴我們,秦人的廟祭及神祭場所大多也在寶雞地區,寶雞地區的考古發現也再次證明了文獻記載的正確無誤,如出土於寶雞縣楊家溝鄉太公廟村的「武公鍾」,當為秦武公「用以在宗廟祭天祭祖的一套禮器」[24]。發現於秦雍都遺址內 的馬家莊春秋宮殿—宗廟區,也很能說明這一點。其中的1號建築群即為一組宗廟建築。還 有4號建築,在這里發現了一些埋有動物骨骼的祭祀坑,石興邦先生認為可能是與宗教禮儀有關的建築。文獻記載了秦人在寶雞的祭祀情況,在寶雞也確實發現了秦人的祭祀場所和遺物,可見文獻記載與文物考古資料所反映的情況基本是一致的,寶雞不僅是秦公陵園所在地,同時也是秦人非常重要的祭祀場所,就連秦始皇行冠禮時也還必須到雍城去,就很能說明這一點 [25]。
三、交通樞紐
寶雞自古就是我國通往西北、西南的交通樞紐,在秦時也不例外。寶雞是秦通往隴西及巴蜀的交通咽喉和向東發展、統一全國的根據地和大後方。首先,在秦國早期,秦人所經營的隴西通道,就是以寶雞為輻射中心而向東西延伸的。這條通道西起今甘肅天水一帶,秦人由此翻越隴山,沿汧河河谷向東南遷移,這時有汧城、汧渭之會和平陽城等秦故都均在汧水附近。秦人所經營的隴山通道,即循汧河流域而西去東連的這條道路,在西周 及春秋早期,就將隴西和關中兩個文化區有機的聯系在了一起。同時,這條道路也是秦人由西向東,由弱到強漸次發展壯大,直至統一六國,建立強秦的黃金通道,要是沒有這條道路 的開辟的話,秦人也不可能入主關中,統一天下。到了戰國中晚期,雖然秦的都城已遷至櫟陽、咸陽,然而隴西通道仍然是秦都外線交通的主要幹道之一。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隴西通 道成了秦回中道的重要組成部分,秦始皇沿回中道巡察,回程部分就是由隴西、天水(秦人 祖先的發祥地)再東北行越隴山,沿汧河經今隴縣、汧陽、鳳翔(秦故都雍城),再向東至首 都咸陽的[26]。由此可見,隴西通道在秦交通史上一直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秦通往西北地區的主要交通干線。
說到寶雞交通樞紐的地位,就不得不濃墨重彩地講一講雍城這個秦故都在秦交通史上的重要地位。春秋戰國時期,秦德公遷都於雍城(今陝西鳳翔縣南),雍城位於關中西部的渭北高原上,這里交通位置十分優越,它南控漢中、四川通道,西邊扼守著關中通往河西的門戶,向東可由原上至西周故都岐邑周原,由原下又可沿渭水流域東達周都豐鎬之地,並直達關東。另外,由寶雞之南開創了穿越秦嶺的金牛道、連雲道,這些道路南可達漢中及四川盆地,加強了關中與秦嶺之南的聯系,同時可利於控制漢中及其附近地區[27] 。到戰國中晚期時,褒斜、金牛、連雲和故道(又稱陳倉道)等棧道就成了連接關中和巴蜀的全國主幹道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的「棧道千里,通於蜀漢」,贊美的就是秦昭襄王時所開鑿的棧道的壯麗情景的[28]。同時,這句話也說明了寶雞在有秦一代,的確是 秦通往西南的交通樞紐,這個地位是無可辯駁的。
綜上所述,我認為,寶雞乃是秦人通向西北、西南及關東的交通樞紐,該樞紐的核心就是 秦故都雍城,當然,汧邑、汧渭之會和平陽城則是這個交通網上的重要城鎮,不管是通向西北、西南,還是關東的道路網均是以雍城為中心而向四周輻射的。寶雞作為交通樞紐的歷史地 位在秦時就早已奠定了。
四、經濟都會
我們說,寶雞在秦時是重要的經濟都會。首先,從汧邑來看,汧邑初建於春秋早期,下限被 認為不晚於秦武公時期。汧邑的繁榮,不僅包括了襄公的十餘年時間,而且很可能還要包括文公居於汧渭之會的50年間或更晚。從該城址現有的遺物看,該城址可以認為屬於春秋時代 。但也有一些更晚的遺物,這說明該城有過較長時間的使用。汧邑作為秦人入主陝西後的第一個都邑,它不僅是秦的政治、軍事中心,同時也毫無疑問應該是當時乃至以後相當長的一 段時期的經濟都會。
汧渭之會、平陽,也和汧邑一樣,在不作為國都以後,仍然是秦國的重要城鎮。下面著重介 紹一下雍城作為經濟都會的繁榮情景。史念海先生認為:「遠在春秋戰國之際……關中這時已有三個經濟都會,即雍、櫟邑和咸陽。雍和櫟邑不作為政治都會之後,依然保持著經濟都會的地位。」這就告訴我們,雍地作為經濟都會,基本上一直保持了下來,並沒有因為國都的遷徙而衰落。考古發掘也再次證實了雍地經濟的繁榮情況。從1962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對鳳翔雍城遺址進行了勘探和部分發掘,在東西長約4.5公里,南北寬約2公里的區域內,出土了2000多件文物,其中以陶器為主,有盆、罐、瓮、鬲、缽、豆、盂等生活用具,還有水道、筒瓦、瓦當等建築材料,有用於生產的石犁、石磨、銅鏟等工具。在青銅器方面,姚家崗出土的青銅建築構件,為新出現的器形,其紋樣為蟠螭紋,這是春秋時代秦國流行的紋樣。在制陶領域,秦人立國後又有所創新和發展,突出地展現在磚瓦建材方面,如鳳翔宮殿遺址出土的凹字型板瓦,以及瓦當等,鮮明地顯示了秦文化的特徵。在仿銅陶禮器方面,彩繪大耳壺、大口罐等,都是新出現的秦的典型代表性器物。秦公1號大墓出土的彩色絲織物及木胎髹漆豬、金鳥、金獸,以及玉器、骨器等,反映了秦國的絲織、漆器、金屬細作等各種手工業都發展起來,且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由此也可以管窺出秦都雍城經濟的繁榮程度亦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手工業門類比較齊全,工藝水平也相當高,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秦都雍城作為春秋戰國之際關中地區著名的經濟都會,其手工業已十分發達,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商業貿易肯定也是比較繁榮的[29]。
我們說寶雞在秦時為經濟都會,是指汧邑、汧渭之會、平陽和雍城而言的,本文著重以雍城 為例說明了雍城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經濟都會的繁盛情況。由於汧邑、汧渭之會、平陽都曾作為秦都而存在過,作為都城,肯定駐有軍隊和官僚機構,因而必然帶動當地經濟的繁榮,所 以,在秦國早期歷史上,汧邑、汧渭之會邑和平陽城也是當然的經濟都會,這是毫無疑問的。
五、文化中心
寶雞在秦國早期歷史上,不僅是政治中心,而且是文化中心。秦在西北高原復起立國前,文化是比較落後的,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和典籍。秦襄公立國後,積極汲取華夏文化,形成獨具特點的秦文字。到秦文公時,開始設置史官,「初有史以紀事」,失傳的《秦紀》就產生在秦文公時期[30]。著名的石鼓文,也產生在文公時期。石鼓文是以 詩歌形式紀贊秦國 初創時期秦文公20餘年間重大活動的史實刻石文字,據蔣五寶先生研究、考證後認為,石鼓刻制於秦文公二十一年,出土於今寶雞縣汧河鄉魏家崖村的石鼓寺。是秦文公有感於汧渭之 會國都落成而紀事志懷的原勒真跡[31]。由此可以看出,秦文公苦 心經營長達46年的汧渭之會,不但是當時秦國的政治、經濟中心,而且,理所當然地也是當時重要的文化中心 。
我們說寶雞是秦國早期的文化中心,其典型代表就是作為秦都長達294年的雍城。說雍城是當時秦國的文化中心,的確是名不虛傳。產生於春秋時期的《詩經》中的《秦風》十篇就是在雍城完成的。例如,秦穆公在以國君之禮宴請晉公子重耳時,就採用賦詩對答的形式,當場做了《詩經·小雅·采菽》,並賦《鳩飛》和《六月》。此外,《尚書》中的《秦誓》篇,是秦穆公時期的作品,也是在雍地寫成的[32]。再者,秦德公時 ,稱熱天為伏,「 二年,初伏,以狗御蠱」,開創了六月三伏天的節令[33]。秦宣公 時秦人已「初志閏月」[34]。這些都可被視為秦人在天文、歷算方 面的成就而載入史冊。
以上,也可算是雍城作為文化中心的些許史籍見證。關於這方面的考古資料也有一些。比如在音樂、文學領域,有秦公1號大墓出土的石磬,其銘文是篇韻文,文辭優美,結合《詩經·秦風》中的詩歌文辭看,秦國的文學水平已不低於東方各國。秦穆公說,秦以「詩書禮樂法度為政」,考古資料證實此言不虛[35]。從秦文公時期的石鼓文到秦景公時期的石磬文,充分反映出了秦人在文化方面不斷發展進步的脈絡。
我們說雍城是秦的文化中心,還體現在美術作品方面的巨大成就上,這一時期的美術作品,主要是見於各種器物上的圖案花紋,以及少數雕塑品。到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已開始出現一些獨立的圓雕作品,如秦公1號大墓出土的金鳥、金獸、漆木豬,鳳翔戰國早期墓出土的 陶牛等。金鳥、金獸的造型逼真生動,是藝術佳作。漆木豬形體介於豬與獸之間,通體用黑、紅色漆彩繪,風格有楚國的意味,可能接受了楚文化的影響。陶牛的造型古拙、質朴,僅求其形似,氣韻不夠生動。雖然如此,但在雕塑史上卻具有重要價值,它表明雕塑藝術已漸次從器物的附屬品中脫離出來,向獨立的藝術部門發展[36]。
以上,我們概要地講述了寶雞作為秦人文化中心的歷史地位。總括全文,我認為,寶雞是秦國早期重要的政治、軍事中心;秦公陵園及祭祀中心;交通樞紐;經濟都會和文化中心,是早期秦人的四都所在地,因而在秦史上居於特殊而重要的歷史地位,這一歷史地位也再次向世人昭示了寶雞是秦人發祥之地的科學結論
㈣ 靈寶市歷史簡介
1,靈寶地處黃河中游,屬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位居豫秦晉三省交界的樞紐地帶。境內的函谷關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是古代通洛陽、達長安、連京都、接帝畿的要沖,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靈寶虞夏時屬豫州,商為桃林,周名桃林塞,置函谷關。春秋初屬虢,關西屬秦。晉滅虢,函谷關東屬晉。
2,秦置桃林縣,屬三川郡。漢元鼎三年(前114年),函谷關遷新安縣,同年在函谷關故關置弘農縣(以弘農澗水得名)。
西漢元鼎四年置弘農郡,領弘農、陝、澠池、新安、宜陽、陸渾、盧氏、丹水、析、商、上洛等十一縣。同年在湖關地置胡縣。西漢建元元年(前140年)改名湖縣,屬京兆尹。新莽改弘農郡為右隊,領弘農縣。後漢復弘農郡。
3,建武二年(26年)劃丹水、析屬南陽郡。建武十五年(39年)劃商、上洛屬京兆尹,增湖縣、華陰兩縣。弘農郡領弘農、陝、澠池、新安、宜陽、陸渾、盧氏、湖縣、華陰9縣,後改為恆農郡。
4,義寧元年(617年)復置湖城縣,仍存閿鄉縣,屬河南郡。同年弘農郡更名鳳林郡,領弘農、閿鄉、湖城3縣,屬豫州。此時靈寶地區有弘農、朱陽、邑陽、桃林、閿鄉、湖城、玉城(義寧元年置)7縣。
5,中華民國初年屬河南省豫西道。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屬河南省第十一行政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靈寶、閿鄉初屬陝州專區。1952年4月,陝州專區撤銷後屬洛陽專區。
(4)魏家崖遺址擴展閱讀
函谷關古文化旅遊區
函谷關古文化旅遊區位於靈寶市境內,是一處融軍事文化和老子文化為一體的人文游覽區,以兩個文化為主題,形成了文武合璧的太初宮和函谷關兩大景區。
函谷關始建於西周,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從時間意義上講,堪稱「天下第一關」。它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稱天險」(《辭海》)。
荊山黃帝鑄鼎原風景名勝區
荊山黃帝鑄鼎原風景區,位於河南省靈寶市西25公里處陽平鎮境內,它是中華文明始祖軒轅黃帝鑄鼎祭天、奠定邦國、馭龍升天的地方。《史記·封禪書》載:「帝采首山之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成崩焉…。其臣左徹取衣冠幾杖而廟祀之」鑄鼎原由此而名。
鑄鼎原現存唐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軒轅黃帝鑄鼎碑銘》碑一通,它是全國迄今發現的關於記載黃帝功績的最早的一通碑刻,是研究黃帝文化的稀世珍品,也是鑄鼎原悠久歷史的見證。
亞武山風景名勝區
亞武山位於靈寶市豫靈鎮南25公里的小秦嶺山脈之中,東據崤函,西臨潼關,背靠秦嶺,俯視黃河,主峰海拔2156.9米,總面積100平方公里,是河南省海拔最高、
面積最大的風景名勝區。相傳真武大帝在此出家,後轉至湖北武當山得道,這里便稱作亞武山。遠看諸峰如鳳凰展翅,躍躍欲飛,故又名鳳凰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靈寶
㈤ 山東泰安市寧陽縣
總體介紹
寧陽縣位於山東省中部,北依五嶽之尊泰山,南臨孔子故里曲阜,西與水泊梁山相望,總面積1125平方公里,轄3鄉9鎮,566個行政村,人口80.4萬。
寧陽縣初步形成了以化工、煤炭、機械、輕紡、建材、農副產品加工為支柱,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的工業體系。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00多家。山東華陽農葯化工集團2萬噸/年神農丹(涕滅威)生產裝置世界第二、亞洲唯一;山東海化魁星化工公司三聚氰胺年生產規模4.2萬噸,是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產品出口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寧陽縣是全國糧食生產大縣、油料生產大縣、平原綠化先進縣,並先後被國家和省、市列為糧食、棉花、花生、蔬菜、農作物良種、桑蠶、大棗、魯西黃牛八大商品生產基地。蔬菜總產50萬噸,蔬菜制種50多個品種,其中黃瓜制種佔全國總需求量的70%;寧陽大棗歷史悠久,馳名中外,年產量1000多萬公斤,被國家衛生部定為「保健用棗」。
寧陽縣交通發達,京滬、磁萊鐵路在境內交軌,京福高速公路、104國道、濟微公路縱橫南北,蒙館公路橫跨東西, 京滬高速鐵路穿過縣境東部;縣鄉公路四通八達,公路里程614.5公里。縣城和鄉鎮已全部開通光纖通訊,程式控制電話裝機容量達到11.75萬門。全縣建有坑口電廠1處、熱電廠2處,城區供水公司2處;電網已全部完成改造任務,可滿足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
寧陽縣有耕地面積6.03萬公頃,是黃淮海平原主要的糧、棉、油集中產區;全縣初步探明的金屬和非金屬礦藏30多種,其中優質煤儲量5億噸以上,花崗岩儲量5000萬立方米以上,鉀長石儲量860萬噸以上,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境內磁窯鎮有著名的大汶口文化遺址。
為擴大開放、加快發展,寧陽縣規劃建設了磁窯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八仙橋項目聚集區。八仙橋項目聚集地處縣城,磁窯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京福高速公路兩側,交通便利,水、電等基礎設施和商業、醫療、教育、娛樂等服務設施配套,為中外客商投資和生產、生活提供了便利條件。
伴隨著祖國前進的步伐,寧陽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全縣經濟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 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各項方針政策,通過不斷加大改革和結構調整力度,全縣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寧陽縣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自然條件
(1) 地理位置:
寧陽縣位於魯中偏西,泰安市南部。地理位置東經116°36』 —117°38』 ,北緯35°40』—35°37』 ;東鄰新泰市,西連汶上縣,南與兗州市交界,東南與曲阜市、泗水縣接壤,北以大汶河為界與岱嶽區、肥城市相望,總面積1125平方公里。縣城距泰山56公里 、曲阜25公里、水泊梁山40公里,處於泰山、曲阜、水泊梁山旅遊三角中心。
(2) 地勢地貌:
境內地勢東高西低,東部多為低山、丘陵,西部多為平原。主要地貌類型有低山、丘陵、平原和水面。境內最高峰為東部鳳仙山,海拔608米;最低處為東疏鎮胡茂南窪,海拔46米。大小山峰146座,面積138平方公里;丘陵多分布於低山周圍,海拔70—200米,面積432平方公里;較大河流15條,總長204.6公里, 流域面積1021.3平方公里,屬黃河、淮河流域水系。
(3) 氣溫降水
寧陽縣屬暖溫帶濕潤季節性氣候區,一年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3.4°C,1月份平均氣溫-2.1°C,7月份平均氣溫26.8°C;極端最低氣溫為—19°C,極端最高氣溫為40.7°C。年日照時數2679.3小時,年無霜期199天,平均降水量689.6毫米。春、夏季多東南風,秋、冬季東南風和北風較多。
自然資源
(1)土地資源
全縣地壤普查總面積1687847.2畝,其中可利用面積1394542.5畝,占總面積的82.6%。可耕地1075735.5畝,占總面積的63.73%。
(2)水資源
全縣年平均地上、地下水資源總量為38047萬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66.13萬立方米(包括引汶客水),地下水2143萬立方米。可利用水資源28031萬立方米。抽樣化驗,寧陽地下水礦化指標在0.4克/升以下,總硬度為10—20德度,PH值在6.7—7.3之間,絕大多數為中性水。
(3)礦藏資源
境內初步探明的金屬和非金屬礦藏有30多種,主要有煤、鐵、金、石英石、鉀長石、水晶石、雲田、鋁土、硅石、石膏、花崗岩、石灰岩、硫磺、陶土、耐火土、砂子等。其中優質煤儲量達5億噸以上,花崗岩儲量5000萬立方米以上、鉀長石儲量860萬噸以上,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
人口民族
寧陽縣有人口80.4萬人,人口性別男性高於女性。
全縣有漢族、回族、藏族、苗族、壯族、滿族、水族、朝鮮族等8個民族,以漢族人口占絕大多數。
社會經濟
三中全會以來,寧陽縣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矢志不渝地推動經濟改革、調整經濟結構、發展科技教育、開展招商引資,國民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全縣經濟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2007年,2007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21.42億元,地方財政收入4.5億元,可用財力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6.6%、24.9%、20.3%,分別是2002年的2.2倍、2.9倍、3.5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466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46元,分別增長27.6%、12.3%,分別是2002年的2.1倍、1.5倍;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20.8:51.3:27.9發展為19.3:50.5:30.2,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
經濟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發展。以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為目標,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為主要形式的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企業結構調整和資產重組邁出實質性的步伐;國有資產和集體資產監管體制和運營機構改革進一步深化;隨著國有資本和集體資本逐步從難以發揮優勢的競爭性領域退出,個體私營民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得到較大發展,所有制經濟結構進一步趨於合理。
展望未來,寧陽縣將緊緊抓住西部開發和我國加入WTO的機遇,開拓創新,努力推動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跨越。今年全縣經濟工作總的任務目標是:繼續堅持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高於全市平均兩個百分點以上。具體為: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7.5%,三次產業比例達到16.2:51.9:31.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8%;萬元GDP能耗、取水量分別下降5.2%和8.6%;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招商引資國內到位資金、實際利用外資增長20%;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5%。
行政區劃
寧陽縣是山東省泰安市市轄縣,總面積1125平方公里,下轄3鄉9鎮,即寧陽鎮、泗店鎮、東疏鎮、合山鄉、伏山鎮、罡城鎮、蔣集鎮、磁窯鎮、華豐鎮、東庄鄉、葛石鎮、鄉飲鄉。
㈥ 問問三門峽有什麼問題,到處都找不到詳細資料啊。
三門峽
三門峽市位於河南省西部,介於東經110°′42〃至112°01′24〃;北緯33°31′24〃至35°05′48〃之間。東北接洛陽市新安縣、東臨洛陽市宜陽縣和洛寧縣;東南鄰壤洛陽市欒川縣;南同南陽市西峽縣為鄰;西南與陝西省商洛地區洛南縣、丹鳳縣、商南縣相連;西和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共界;北隔黃河和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平陸縣、垣曲縣相望。
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三門峽市轄1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2個街道、27個鎮、35個鄉。
三門峽市 面積10475平方千米,人口220萬(2003年)。
湖濱區 面積 164平方千米,人口28萬人。郵政編碼472000。
義馬市 面積 112平方千米,人口16萬人。郵政編碼472300。
靈寶市 面積3011平方千米,人口72萬人。郵政編碼472500。區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澠池縣 面積1421平方千米,人口33萬人。郵政編碼4724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陝 縣 面積1763平方千米,人口34萬人。郵政編碼472100。縣人民政府駐大營鎮。
盧氏縣 面積4004平方千米,人口37萬人。郵政編碼4722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 此處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人口截止2003年底。 *
歷史沿革
1986年1月18日,國務院批准,三門峽市升為地級市,原洛陽地區的澠池、陝縣、靈寶、盧氏4縣劃歸三門峽市管轄。義馬市由三門峽市代管。
1990年,全市共設93個居民委員會。1992年,為適應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形勢,三門峽市內設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駐地在陝州城遺址;開發區管委會下轄向陽、後川、南關、三里橋、韓庄等5個村民委員會。
1993年5月,報經國務院批准,靈寶縣撤縣設市。
2000年底,三門峽市共設76個鄉(鎮)、10個街道辦事處,1347個村民委員會、152個居民委員會,11204個村民小組。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三門峽市總人口2177428人; 湖濱區 288746 澠池縣 328947 陝縣 343863 盧氏縣 356431 義馬市 136543 靈寶市 722890 (按當年行政區劃;單位:人)
2005年,鄉鎮區劃調整:11月4日,三門峽市召開深化和完善鄉鎮機構改革工作座談會,撤並鄉鎮和鄉鎮機構改革工作正式進入實質性階段。三門峽市全市原轄76個鄉鎮,根據省委、省政府關於撤並鄉鎮工作實施意見的精神,全市凈撤鄉鎮12個,改設街道辦事處2個,撤並後全市鄉鎮總數為62個。澠池縣:撤銷池底鄉並入陳村鄉,撤銷西村鄉並入果園鄉,撤銷篤忠鄉並入天池鎮,撤銷西陽鄉並入仰韶鄉。湖濱區:撤銷崖底鄉並入交口鄉,撤銷會興鎮並入磁鍾鄉。義馬市:撤銷千秋鎮、常村鎮,改設街道辦事處2個。陝縣撤銷大延窪鄉並入觀音堂鎮,撤銷柴窪鄉並入王家後鄉,撤銷東凡鄉並入菜園鄉,撤銷宜村鄉並入西張村鎮。靈寶市撤銷東村鄉並入寺河鄉,撤銷程村鄉並入陽平鎮。會議要求,撤並鄉鎮工作要在11月20日基本結束,鄉鎮機構改革工作要在12月20日基本結束。
三門峽的名字來自於一個遠古的傳說,相傳大禹治水的時候,為了疏導黃河洪水,用神斧在現在三門峽大壩的地方,劈開了人門、神門、鬼門三道峽谷。從此滔滔黃河水向東流去,黎民百姓得以免受水災之苦,三門峽因此而得名。
三門峽市東西橫距153公里,南北寬132公里,總面積10496平方公里。處於秦嶺山脈東延與伏牛山、熊耳山、崤山交匯地帶,平均海拔高度在300至1500米之間,山區面積5750平方公里,丘陵面積3777平方公里,川原面積969平方公里,分別占總面積的54.8%、36%和9.2%。
三門峽市交通便利。歐亞大陸橋——隴海鐵路橫穿2市(義馬市、靈寶市)1區(湖濱區)2縣(澠池縣、陝縣);鄭(州)潼(關)公路(310國道之一部)平行鐵路橫亘東西;呼(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北(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公路(209國道)穿過湖濱區、陝縣、靈寶市和盧氏縣;南(澠池縣南村)閻(洛陽市嵩縣閻庄)國防公路縱貫澠池縣。黃河三門峽公路大橋與山西省相連。
中共三門峽市委、三門峽市人民政府、市人大、市政協機關駐地湖濱區,位於文明路南、崤山路北、上陽路西、六峰路東之間,東距河南省人民政府駐地鄭州市246公里(鐵路營運里程)。
三門峽市 1957年伴隨著萬里黃河第一壩的建設而崛起的一座新興城市。管轄陝縣、澠池縣、盧氏縣、靈寶市、義馬市、湖濱區等三縣兩市一區。總面積10496平方公里,總人口215萬。
經過四十多年的建設,三門峽市以嶄新的姿態矗立在豫西邊陲,被譽為鑲嵌在黃河岸邊一顆璀璨的明珠。三門峽市位於河南西部邊緣,豫、陝、晉三省交界處,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遠在五、六十萬年以前,這里就留下了華夏祖先的足跡,五、六千年前就有較大的氏族部落,約在公元前21-前11世紀,是夏商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西周屬虢國,秦國時置三川郡,漢武帝時置弘農郡,北魏置陝州後一直延
續至明、清。建市後一直是豫、陝、晉三省交界處經濟文化交流中心。
三門峽市交通便利,隴海鐵路橫貫東西,310和209兩條國家公路干線縱橫交匯,黃河水運直達潼關,洛陽至靈寶高速公路已經全線開通,縣(市)區之間公路相通連接成網,通訊設施先進,聯絡便利。
三門峽市礦產資源極為豐富。已發現礦藏57種,占河南省的60%;已探明有開采價值的34種,已開發利用的27種,其中黃(黃金)、白(鋁)、黑(煤炭)是三大優勢礦產資源。黃金儲量、產量均居全國第二位,鋁土礦、煤、鋅、銻、硫鐵礦、玻璃石英砂岩、鑄型用砂、砷等17種礦為全省之冠;鉬、鈾、鉛、銀、磷、壓電水晶、熔煉水晶、石墨等9種礦居全省第二位。這些礦藏不僅儲量大、品位高、質量好,而且分布相對集中、覆蓋淺、易開采,共生、伴生礦產多,益於綜合開發利用,可謂河南省乃至全國重要的貴金屬和能源開發基地。 三門峽市土特產品種類多,質量好,分布廣,歷史悠久。以靈寶為主的蘋果馳名中外,靈寶大棗久負盛名;澠池仰韶杏全國獨有,牛心柿餅為古代貢品;盧氏的木耳、蘑菇、猴頭、核桃、板栗、山楂、獼猴桃等在全國享在盛譽,山區有「天然中葯庫」和「一步三葯」之稱;崤山煙葉連續十年在全國質量評比中獲獎,有「代雲煙」的美譽。 1986年三門峽升格為地級市以來,經濟建設迅猛發展。目前已形成了以能源、冶金、建材、化工、醫葯和農副產品加工六大支柱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格局,商業貿易十分活躍,農、林、果、煙、牧各業發展迅速。1998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完成144.3億元,財政收入6.75億元。 三門峽市區坐落於黃河之濱,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山清水秀,環境優美。城市建設經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實施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大大加快了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各項服務功能明顯增強。目前市區建成面積已有24.4平方公里,市區人口達到23.58萬人。
三門峽的旅遊資源得天獨厚。華夏的古老文明,祖國的今朝勝跡,南疆的湖光山色,北國的壯麗河山,在這里巧妙地結合與展現。有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遺址、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虢國車馬坑群、荊山軒轅黃帝陵、戰國時代的秦趙會盟台、老子著《道德經》處函谷關、中國古代四大迴音建築之一的寶輪寺塔;還有八路軍澠池兵站舊址、豫西窯洞民俗旅遊點、三面環水的黃河游覽區、風景名勝亞武山、陝縣甘山森林公園、避署勝地溫泉風景區、屹立於滔滔黃河中的中流砥柱、舉世聞名的黃河大壩。源遠流長的黃河文化,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如爛漫的山花遍及城鄉。 主要旅遊線路黃河游,開辟於1986年4月,至今已舉辦過七屆國際黃河旅遊節。「黃河之旅」線路已被國家旅遊局列為全國14條旅遊專線之一,推向國際市場。旅遊季節,乘船游覽在碧波盪漾的黃河之中,既可觀賞「黃河落天走東海」的磅礴氣勢和沿岸的鄉土風光,又可感受船行柳梢、魚躍水面的神話境界。 游黃河,覽勝景,五州並肩共振興;開三門,迎賓朋,四海攜手共繁榮。改革開放以來,三門峽已與國內15個城市及日本的北上市、澳大利亞的墨累橋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已與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合作關系。沐浴改革開放的春風,發揮得天獨厚的優勢,三門峽正以奮發進取的姿態迎接二十一世紀。
三門峽大壩風景區
三門峽大壩距市區14公里,屬國家3A級旅遊區。是建國後我國在黃河上興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 1957年4月13日開工興建,1960年10月大壩建成蓄水。主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長713.2米,最大壩高106米;副壩為鋼筋混凝土心牆土壩,長144米,最大壩高24米。 主、副壩總長為857.2米。電站廠房為壩後式,全長223.88米,寬26.2米,可安裝8台發電機組,現有7台機組,發電量40萬千瓦,為低水頭徑流發電。三門峽大壩工程之大,氣魄之雄,當時在我國首屈一指,也為世界矚目。以後,工程又進行改建,庫區淤積大為減輕,進出庫泥沙基本平衡,實現了防洪、防凌、灌溉和發電、供水等綜合效益。並可控制黃河流域面積的91.5%。僅發電一項,截至1986年已全部收回國家對這項工程的投資。由於三門峽大壩的緣故, 每年10月至次年6月庫區正常蓄水時,黃河便在這里形成了一個美麗的湖泊,面積約200平方公里。從三門峽大壩至山西芮城大禹渡100公里間,碧波粼粼,一望無際,似天池銀河。兩岸青山綠樹,延綿不斷,山光水色,相映如畫的春秋兩季,野鴨成群,大雁結隊,珍貴的白天鵝飛翔在藍天碧水之間。遊人在這里盪舟揚帆,船行柳梢,勝似江南。 而每年的6月至10月,大壩泄洪放水,怒濤翻卷,峽谷轟鳴,水花飛濺,彩虹凌空,蔚為壯觀。站在三門峽大壩上可飽覽「不盡黃河滾滾來」的雄偉氣勢。
1986年元月,三門峽市升格為省轄市,下轄湖濱區、義馬市、澠池縣、陝縣、靈寶市、盧氏縣6縣(市)區。1991至2000年10年間境域基本未變化。
1992年,為適應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形勢,三門峽市內設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駐地在陝州城遺址。開發區管委會下轄向陽、後川、南關、三里橋、韓庄等5個村民委員會。
1993年5月,報經國務院批准,靈寶縣撤縣設市。靈寶市轄城關、豫靈、故縣、尹庄、陽平、朱陽、焦村、函谷關、大王、陽店、川口、蘇村、五畝、寺河、東村、西閆、程村17個鄉(鎮),433個村民委員會,11個居民委員會,行政區域與設市前的縣相同,未調整變更。
2000年底,三門峽市共設76個鄉(鎮),10個街道辦事處,1347個村民委員會、152個居民委員會,11204個村民小組。1991至2000年間,行政區劃變更如下:
一 湖濱區
1995年,報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會興鄉撤鄉設鎮。會興鎮轄會興、上村、槐樹窪、建房、山前、山後、新興、王官、馬家坡、東坡10個村民委員會、46個村民小組,行政區域與設鎮前的鄉相同,未調整變更。
二 義馬市
1995年報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千秋鄉撤鄉設鎮。千秋鎮轄付村、梁溝、石門、郭庄、二十里鋪、三十里鋪、馬嶺、禮召、裴村、千秋10個村民委員會、97個村民小組;行政區域與設鎮前的鄉相同,未調整變更。
1997年,報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常村鄉撤鄉設鎮。常村鎮轄常村、苗元、石佛、郭庄、灣子、義馬、南河、河口、程村、馬庄10個村民委員會、79個村民小組;行政區域與設鎮前的鄉相同,未調整變更。
1999年,經三門峽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義馬市泰山路街道辦事處。辦事處下轄移民一、移民二、移民三、移民四、河東、橋頭6個居民委員會。
三 澠池縣
1995年,報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張村鄉撤鄉設鎮。張村鎮轄張村、漏泉、庵北、荊村、杜家、蘇秦村、河南庄、桑樹坪、曹窯、三化溝、高橋11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張村鎮」居民委員會,114個村民小組;行政區域與設鎮前的鄉相同,未調整變更。
1999年,報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洪陽鄉、天池鄉撤鄉設鎮。洪陽鎮轄上庄、石盆、德厚、北溝、雷溝、上洪陽、東洪陽、劉村、柳庄、崤店、堡後、義昌、吳庄、胡坑、趙窯15個村民委員會、121個村民小組;天池鎮轄西天池、東天池、東楊村、芮溝、水泉窪、下馬筵、堡南、楊大池、馬溝、東坡頭、陶村、宋溝12個村民委員會、129個村民小組;二鎮行政區域均與設鎮前的鄉相同,未調整變更。
四 陝 縣
1995年報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大營鄉撤鄉設鎮。大營鎮轄大營、黃村、南曲沃、五原、峪里、寺古窪、兀家窪、溫塘、呂家崖、辛店、城村、官莊12個村民委員會、252個村民小組;行政區域與設鎮前的鄉相同,未調整變更。
1995年報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西張村鄉撤鄉設鎮。西張村鎮轄張一、張二、張三、張四、陳村、趙村、水淆、石原、辛庄、凡村、廟上、溝南、坡頭、窯院、窯店、反上、廟窪、寺下、白草灣、澗里、澗西、人馬、前關、後關、溝東、西陽26個村民委員會、221個村民小組;行政區域與設鎮前的鄉相同,未調整變更。
1998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陝縣人民政府從三門峽市區遷至陝縣大營鎮溫塘村。
五 靈寶市
1993年,報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焦村鄉撤鄉設鎮。焦村鎮轄焦村、東村、史村、楊家、趙家、鄉觀、辛庄、紀家莊、李家坪、溝東、西章、坪村、卯屯、東冊、西冊、秦村、常卯、萬渡、塔底、巴婁、貝子原、南上、馬村、羅家、東倉、喬溝、武家山、尚庄、張家山、李家山、水泉原、姚家城、王家嘴、滑里、南安頭、柴原36個村民委員會310個村民小組;行政區域與設鎮前的鄉相同,未調整變更。
1994年報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大王鄉、陽店鄉、北坡頭鄉撤鄉設鎮。大王鎮轄新店、馮佐、偏溝、李家寨、北朝、重王、王原崤、董家、賀村、王和、韓家、溝北、干店、東南朝、西南朝、吉家灣、焦家嶺、西路井、北路井、沙坡、梨園、神窩、西王、王帝、閆家坪、老城、後地、大王、北營、南營、北村、佛灣、南陽、小北村、風溝35個村民委員會298個村民小組;陽店鎮轄寨原、馬新、馬家寨、羊角寨、西水頭、東水頭、小河、崤底、官莊原、南家窪、布張、陽店、李曲、方家河、下村、杜家溝、觀頭、上坡頭、下坡頭、中河、南河、下南、下北、欒村、南宋、下庄、南卿、胡家原、朱家窩、廟頭、胭脂嶺、柿子園、峴山、庫泉溝、王家崖、曉塢底、紙窩、東嶺38個村民委員會283個村民小組。函谷關鎮(北坡頭鄉撤鄉改鎮時更名為函谷關)轄岸底、牆底、梁村、北坡頭、西留、五垛、馬家寨、梨灣園、稠桑、雷家溝、孟村、店頭、坡寨、西寨、東寨、白家寨6個村民委員會158個村民小組。大王、陽店、函谷關鎮行政區域均與設鎮前相同,未調整變更。
六 盧氏縣
1994年報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杜關鄉撤鄉設鎮。杜關鎮轄杜關、康家灣、窯峪、梁家坡、民灣、馬院、駱家池、北溝、顯眾、南盤、十字路、鄭家灣、郭家、劉家、龍王廟、桑樹溝、荊彰、草店、北王、 堯頭、劉雙、石峪22個村民委員會162個村民小組;行政區域與設鎮前的鄉相同,未調整變更。
1995年報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五里川鄉、官道口鄉撤鄉設鎮。五里川鎮轄古墓窯、王坪、南峪溝、馬連、前村、董耀溝、五里川、河南、路溝、南崗子、北陽坡、李子坪、雷家坪、瓦穴子、倉房、溫口、馬耳岩、煤溝、青石溝19個村民委員會、172個村民小組;官道口轄嶺南、秋涼河、百家房、江槽、官道口、永渡、寨上、耿家莊、金架溝、耿家、新坪、庄科、三官廟、郭埝、磨石、大嶺頭、車家嶺、楊眉河、黑牛19個村民委員會、186個村民小組。五里川、官道口二鎮行政區域均與設鎮前的鄉相同,未調整變更。
1996年報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官坡鄉、朱陽關鄉撤鄉設鎮。官坡鎮轄官坡、蔡家溝、廟台、竹園、白花、溝口、豐庄、育林、碾道、大塊地、沙溝、火焰溝、蘭車、蘭草、蘭西、安坪、火神廟17個村民委員會247個村民小組;朱陽鎮轄朱陽關、嶺東、穆庄、至庄、王店溝、王店、澗北溝、槐村、杜店、黃家營、漂池、樟子溝、河南13個村民委員會,121個村民小組。官坡、朱陽關二鎮行政區域均與設鎮前的鄉相同,未調整變更。
2000年報經省人民政府批准,范里鄉撤鄉設鎮。范里鎮轄范里、新莊、澗底、留村、骨垛溝、骨垛、楊家岔、苗村、車寨、南蘇、澗東、大原、廟子、前窯、大峪、陽平、南溝、柳泉、三門、干溝窯、王窯、秋樹嶺、三門嶺、白王溝、碾子溝、馬跑泉、小嶺壕、何窯、後嶺、陽坡根、東道溝、劉家嶺、王灣、里鋪、馮家嶺、南庄、廟坪、西庄、樓房、孟窯、清澗、柏坡、察家骨、東嶺、窯上、關道46個村民委員會,367個村民小組,行政區域與設鎮前的鄉相同,未調整變更。
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逐步深入和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三門峽市城鎮人口迅猛上升。為便於實施城鎮管理,全市居民委員會由1990年的93個增加至2000年底的152個,增設59個。
㈦ 汶川地震中的北川中學地震遺址為什麼不讓挖
因為汶川地震發生後,兩棟五層教學樓垮塌。在這場巨變中,有1000多師生不幸遇難,為了表示紀念。
2008年5月12日下午汶川地震發生後,兩棟五層教學樓垮塌。在這場巨變中,有1000多師生不幸遇難。隨後1300餘名倖存師生被轉移到綿陽安置。溫家寶總理先後七次看望北川中學師生受震後的北川中學。2008年5月19日上午,在汶川特大地震中遭受重創的北川中學在四川省綿陽市長虹集團培訓中心正式復課。
2008年5月23日上午,在位於綿陽市長虹培訓中心的北川中學臨時學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第三次看望了北川中學師生,並進入該校高三(一)班教室,給全班70名學生上了一堂愛國、感恩課。課堂上,溫總理親手用粉筆寫下的「多難興邦」四個字,成為該校師生們學習的不竭動力。
(7)魏家崖遺址擴展閱讀:
四川省北川中學的相關情況:
1、搬入新校區之後,全校師生齊頭奮進,努力拚搏。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學校師資力量大幅提升,現有在編教師188人,其中研究生學歷及在讀研究生教師12人,高級教師37人。
2、在新校區舉行的2屆高考中,學校取得了輝煌的成績,2011年高考獲綿陽市特等獎,2012年高考更是創造了北川中學的歷史,一本上線人數是2011年的3倍。
3、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免費師范生37人(北京師范大學2人,華東師范大學4人,華中師范大學7人,陝西師范大學18人,東北師范大學1人,西南大學5人)。除此之外,還有北京支教教師16人,特聘專家型教師3人。
㈧ 老牛坡遺址的簡介
老牛坡遺址位於西安市灞橋區洪慶街道辦燎原行政村范圍內,地勢東高西低,依灞河流向呈西北-東南分布。遺址西起袁家崖村,東至沙河溝,南及灞河二級階地,北達安家莊村南,面積約100萬平方米,是一處以商文化堆積為主的大型古代遺址。
2010年11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並受陝西省文物局委託,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組織專業人員,對西安至商洛高速公路穿越老牛坡遺址路段發現的夏商文化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5800平方米,揭露出灰坑129座、陶窯4座、墓葬25座、房子8座、灶坑5個、坑3座、溝2條,出土陶、石、玉、骨、蚌、銅等各類文物600多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灰坑以大、中型者居多,形狀有圓形、長方形和不規則形。根據形狀、大小及與相鄰遺跡現象的關系判斷,這些灰坑有的為陶窯的操作間,有的可能為廢棄後的半地穴式房子。比較規整的小型灰坑多為窖穴類性質。陶窯均為豎穴式,由窯室、窯箅、火眼、火膛及操作坑等部分組成,有的火眼上還殘留著控制火候的塞土塊。這種豎穴式陶窯與新石器時代橫穴式陶窯相比,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火力,提高窯室溫度和陶器質量。
本次發掘發現商代墓20座,夏代墓4座,清代墓1座,均為小型墓葬。商代墓中有隨葬品的墓僅有5座,均為陶器,組合為鬲、豆、罐或鬲、罐,有的僅有1件陶鬲。墓葬底部帶有腰坑,內有殉狗。葬式以仰身直肢葬為主,另有兩座俯身葬和一座亂葬墓。墓葬沒有發現葬具痕跡,大小僅能容身,絕大多數墓也沒有隨葬品,推測這些墓葬的主人可能為地位低下的手工業者、貧民或奴隸。夏代墓葬4座,均有隨葬品,數量8~2件不等。其中M6出有6件陶器和2件石器,M24出有2件彩繪陶器。
房址絕大多數為半地穴式,有的房子還殘存著進入房間的斜坡台階,有的房子內帶有儲藏生活用品的小窖穴,有的地面殘留有踩踏面。地面房子只有一座,殘甚,僅存兩個較大的柱礎石磉和幾個小柱洞,應是一座較大的房屋建築。發現的三座坑,其中一座出有較多的卜骨、人頭骨和動物骨,另外還有一具完整的中年女性的骨架,在其盆骨下方發現一枚銅鏃,可能與這位婦女的死因有關。從出土文物和較多個體的人頭骨來看,推測該坑為祭祀性質的坑。另兩座坑較大,形制、大小、深度、方向基本相同,長方形豎穴土坑,口大底小。其中一座中層出有一付完整的馬骨架,底層有數塊大河卵石;另一座底部布滿大河卵石,並有兩個大柱洞。這兩座坑的性質是祭祀坑?還是儲藏坑?有待今後進一步研究判斷。發現的一條南北向的溝,殘長70多米,其內發現有較多相當於二里頭文化晚期的陶器和殘片,沒有晚至商代或以後各代的器物,該溝的形成時代應不晚於夏代。該溝內共出土石璧10餘件,應具有特殊含意,對該溝的性質和用途值得深入思考。
老牛坡遺址是陝西規模最大的一處商代遺址,同時也是商王朝在西部疆域最大的一個「根據地」。雖然以往的考古發掘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本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除出土大量有較高研究價值的文物外,較多商代半地穴式房子的發現,基本上可以確定這里就是老牛坡遺址商代晚期平民、手工業者及低下等人的居住區,為了解老牛坡遺址商代聚落布局聚落布局提供了重要資料。另外,本次在老牛坡遺址發掘出的相當於夏代的墓葬、灰坑及長溝,是目前發現的分布最西的夏文化遺存,說明夏王朝的勢力范圍已到達了關中中部地區,為我們研究夏文化的分布范圍及夏代的政治疆域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墓地位於遺址南側,除發現有車馬坑、馬坑外還發現有墓葬50多座,中型墓槨室有邊箱,這是已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墓葬邊箱實例,對於研究夏文化的發展歷程和商文化的分布、商代多國文明的發展進程具有重大意義。
老牛坡遺址是商文化西部的一處重要遺址,面積大,遺存豐富,大型建築基址、青銅冶鑄和較高等級墓葬的發現,說明這里是商王朝在渭水流域的一處中心聚落遺址。
老牛坡遺址現遺存有商代的房址、灰坑、墓葬與車馬坑、陶窯等。遺址中發現的大型宮殿基址、青銅冶鑄殘渣和陶范等,是商王朝在渭河流域的一個大型聚落,對於研究夏、商文化的發展和分布有重要意義。
老牛坡發現的商代墓地最為引人矚目。墓地共45座,灰坑21個,依據地勢圍繞幾個較大墓葬成組而建。其葬具為木質,現僅存木板灰痕,出土文物豐富,有銅器、玉器、陶器等。其中銅器最為豐富,造型各異,有鼎、觚、戈、鉞、斧、鑿、錐、鏃、人面形飾、牛頭形飾、鳥獸形飾及車馬飾等。
遺址出土的玉器也有自己的特徵。
玉器造型介於玉鐲和玉琮之間,是一種中間形態,一些玉器還繪有盛行的勾勒鳳鳥紋,造型獨特,是研究商文化和這一歷史時期藝術品的極好資料。
遺址中許多墓葬還發現了馬坑和車馬坑,還有一些墓葬發現了人殉現象,考古發現有的人被割下頭後放入墓葬殉葬,可見當時殘暴的歷史現實。
㈨ 長江三峽有哪些地方好玩
1:峽口風景區 峽口風景區位於宜昌市西郊,是一處以峽谷奇觀為主,以巴楚文化、三峽大壩和葛洲壩工程為特色的中國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這里無峰不雄,無灘不險,無洞不奇,無壑不幽,無一處不可以成詩,無一處不可以入畫。中外遊客將它譽為「山水畫廊」、「活的巴風楚韻」。 主要景點有西陵勝境嫘祖廟、桃源春色桃花村、天下奇觀白馬洞、天鍾神秀下牢溪、地下謎宮龍泉洞、綠野仙蹤仙人溪、康樂健身娛樂園、驚險剌激長江索道等,景景相映,美不勝收。 2:車溪民俗風景區 車溪民俗風景區位於宜昌市點軍區土城鄉,以「夢里老家」為主題,以民俗文化和田園風光為主要特色,其特點可用「一二三 四」來概括,即一個主題定位(夢里老家),兩大自然奇觀(植物奇觀、地質奇觀),三種文化特質(民俗歌舞欣賞、農耕稼作展示、古代作坊表演),四種旅遊特色(民俗風情游、休閑體驗游、科普考察游、獵奇探險游)。 車溪游覽區由石仙谷、巴楚故土園、臘梅峽、農家博物館、寶塔谷、天龍雲窟、風洞、忘憂谷八大景區組成,有睡鷹瀑、巴楚故土園、農家博物館、珍稀植物園、千畝野生臘梅、水簾 洞、蓮花潭、風洞、太公洞等主要景觀。離開城市的喧囂,忘卻工作的煩惱,一頭扎進車溪的青山綠水之間,您會真切地感受生命與自然親近的意義,體味返璞歸真的無窮樂趣。 3:三峽人家風景區 三峽人家風景區位於西陵峽腹地,地處三峽大壩和葛洲壩之間,是「兩壩一峽」旅遊線上的中心地段,依山傍水、風景如畫。 三峽人家風景區總面積約14平方公里,以「灣急、石奇、谷幽、洞絕、泉甘」聞名於世,共分為三峽人家、龍進溪、天下第四泉、燈影洞、石令牌、石牌古鎮、抗戰紀念館等七 大景區。 景區內有著名的「中華第一神牌」、「萬里長江第一石」、「三峽第一灣」、「西陵第一洞」等眾多奇異景觀;還有著名的「抗戰第一館」,以及富有軍事色彩的「三峽宜昌第一漂」,即「楊家溪漂流」。 4:九畹溪漂流探險旅遊區 九畹溪漂流探險旅遊區位於秭歸新縣城西部,距三峽大壩20公里,集探險、休閑、觀光為一體。九畹溪曾是愛國詩人屈原進京為左徒前開壇講學、植蘭修性之地,「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景區的奇山、秀水、絕壁、怪石、名花聞名。 5:宜昌曉峰旅遊風景區 曉峰旅遊風景區總面積146平方公里,景區內集峽谷、溶洞、古遺址為一體,現已開發的景區景點有白果樹大瀑布、情人泉風景區、懸棺風景區、滴水岩風景區、天河龍宮風景區、野人谷漂流、三峽古兵寨、古龍溪漂流等十多處,可待開發的景區景點多達60餘處。 6:三游洞風景區 三游洞風景區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因唐朝著名文人白居易作《三游洞序》而得名,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蘇洵、蘇軾(東坡)、蘇轍、黃庭堅等,也曾游此洞,並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詩文歌賦、摩崖壁刻,三游洞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山水秀麗,是長江三峽著名名勝古跡。 風景區內主要有三游洞、至喜亭、楚塞樓、陸游泉、張飛擂鼓台等。洞內列有歷代碑刻,洞外崖壁上刻滿歷代遊客的詩文。洞頂之懸石,擊之有聲,名為「天鍾」;地面之凸石,跺之有聲,取名「地鼓」,故有「天鍾地鼓」之說。 7:百里荒草原風景區 百里荒草原位於宜昌市夷陵區與遠安縣、當陽市的交匯處,海拔1000米至1200米之間,盛夏最高氣溫28度,草原面積達4萬多畝。百里荒,古代因方圓百里、荒無人煙而得名。宋代文宗歐陽修曾在此留下「荒煙幾家聚,瘦野一刀田」的名句。百里荒曾是上世紀80年代國家南方草場建設「北羊南養」的科研實驗基地,享有「中國南方草場」的美譽。 百里荒以「草原風光、天然荒涼」為特色,規劃為四個旅遊小區:遊客中心休閑娛樂區、荒原谷野營度假區、梅花池農牧觀光區、滾子沖森林生態遊憩區。有滑翔、滑草、草地滾木球、跑馬場、蒙古包、射箭狩獵、拓展訓練、影視基地等項目。 8:泗溪生態旅遊區 泗溪生態旅遊區位於秭歸縣茅坪鎮鏡內,景區由大溪、小溪、芭蕉溪、順陽溪等四條溪流組成而得名。 區內水資源豐富,峽谷與寬谷相間分布,相對高差大,瀑布飛澗,植被茂密。景區內已建成長江三峽瀕臨植物繁殖園。植物群落有25種類型,常有獼猴、穿山甲、野山羊、豹貓、魚類等幾十種野生動物嬉戲於山水之間。 泗溪名竹苑,有多達300餘種名竹,面積10000餘畝,為我國第二大名竹苑。景區內共有玉兔峰、龍王洞、獼猴谷、三吊水瀑布等30多個景點,三吊水瀑布落差389米,分五級飛流直下,霧氣沖天,氣勢磅礴。 9:清江畫廊風景區 清江畫廊風景區位於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屬湖北省省級風景名勝區和旅遊度假區,也是國家林業局批准建設的國家森林公園和湖北省旅遊局命名的全省四大甲級旅遊風景區之一。 「八百里清江美如畫,三百里畫廊在長陽」。清江是一首抒情的詩、是一曲優美的歌、更是一幅迷人的畫。三百里的清江畫廊,境內峰巒疊嶂,數百翡翠般的島嶼星羅棋布,燦若綠珠。猶如黛江水煙波浩渺,高峽綠林曲徑通幽。人稱清江有長江三峽之雄,桂林灕江之清,杭州西湖之秀。這里被贊為東方的多瑙河,被稱為槳聲燈影的夢鄉! 10: 玉泉山風景區 玉泉山風景區位於當陽市境內,是一個以森林景觀為基礎、佛教文物為主體、三國遺跡為依託,融其它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的綜合性景區,中心景區面積89平方公里,可開發面積69平方公里。 景區森林覆蓋率達85%以上,動、植物品種繁多,並有大量珍稀物種。景區以名山、名寺、名塔而聞名遐邇。玉泉山素享「三楚名山」盛譽,是一座佛教名山;玉泉寺建於東漢末年,為我國歷代著名的佛教寺院,以「荊楚叢林之冠」著稱;珍珠泉是我國三大著名珍珠泉之一;棱金鐵塔建造於北宋年間,是我國現存最高、最重和保存最完好的鐵塔。玉泉寺及鐵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1:中華鱘園 中華鱘園位於宜昌市夷陵區黃柏河江心島,以展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而得名。該園為國家首批AAA級景點。景區佔地2萬平方米,包括鱘魚館、標本館、鱷魚館、熱帶魚館、水族長廊、展覽廳和將要對外開放的生產養殖車間。在該園遊客可欣賞到享有「水中大熊貓」美譽的各種規格中華鱘,以及多達上十個品種的世界各國鱘魚,而且還可以看到揚子鱷、灣鱷、胭脂魚和種類繁多的熱帶魚及長江名特魚類。 12:柴埠溪大峽谷風景區 柴埠溪大峽谷風景區是一條帶狀的大峽谷,是罕見的喀斯特地貌、典型的峽谷峰林景觀。 「百里幽峽柴埠溪,三千奇峰仙境地」,峽谷兩岸石林密布,絕壁千重,「南有張家界,北有柴埠溪」是世人對她的真實寫照。柴埠溪分為壇子口、大灣口、蛟口、斷山口四大景區和一個內口生態保護區,特景120餘處。各色奇妙的山峰和幽深的峽谷構成了奇、險、秀、幽、野五大特色的奇特自然景觀。溪穀人家喜歡彈唱南曲、喊山歌、跳土家舞蹈,土家風情原始厚重。 13:屈原文化旅遊區 屈原祠文化旅遊區位於秭歸縣,又稱清烈公祠,為紀念屈原而建。屈原祠包括山門、大殿和左右配殿等建築。每逢端午佳節,這里都舉辦龍舟競渡。屆時,江上彩舟如梭,岸上遊人如織,熱鬧異常。屈原祠內有屈原銅像、屈原石雕像、碑廊、屈大夫墓,還有屈原紀念館,上下展廳設有「秭歸出土文物展覽」和「屈原生平事跡展覽」。 秭歸城附近還有屈原故里,這是屈原的出生地,其名氣絕不亞於屈原祠,可作為屈原祠的輔游點。 14:昭君村古漢文化游覽區 昭君村古漢文化游覽區位於香溪河畔,面積2.7平方公里。是以展示昭君遺址遺跡和保存完好的古漢自然生態景觀,展演昭君故里獨特濃郁的地方文化及漢代宮廷仕女文化的首批國家AAA級旅遊區,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宜昌市旅遊新十景之一。 昭君村古漢文化游覽區綠竹滴翠,山水奇峻。背倚紗帽山,面臨香溪河。王家崖雲霧繚繞;香溪河九曲八彎;娘娘泉古樸典雅;梳妝台花蔭滿地;昭君像亭亭玉立,撫琴台琴韻悅耳。還有粉黛林、佳麗島、浣紗處、彩石灘等20餘處勝跡,如人間仙境,似世外桃源。特別是昭君村出美女這一千古之謎,已引起中外人文地理學家的極大興趣,更使八方遊客紛至沓來,遊客瞻仰於斯,樂而忘返。 15:宋山森林公園 宋山森林公園位於長江與清江交匯處的宜都市。據景區調查,這里共有楠竹、桂竹、剛竹、粉綠竹、早園竹、羅漢竹、紫竹、茅竹等數十個品種。因此,到宋山旅遊,賞竹,也就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活動。在海拔300多米的法泉寺背後,有一片50多畝的連片楠竹,平均高度在10至25米,它四季長青,秀麗挺拔,值霜雪而不凋,歷四時南而常茂,是宋山真正的竹海,錦雞野鳥,常在此穿行,彩蝶蜻蜓,常在此飛舞,同時,這里也是青年遊人談情說愛的好地方。參考資料: http://www.sanxiayou.com
㈩ 臨汾在山西哪個方位
臨汾市位於山西省南部,東枕太岳余支,西依呂梁山脈,中部是廣闊的河谷平原,汾河幹流縱橫南北,兩岸土地肥沃,總面積1304平方公里。全市人口65萬,其中市區非農業人口25萬,區劃26個鄉鎮,70萬畝土地。臨汾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現為臨汾行署所在地,是臨汾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近幾年來,城市建設日新月異,街道整潔,綠樹成蔭,花果飄香,被譽為黃土高原上的「花果城」。 歷史淵源臨汾古稱平陽。遠在10萬年以前,臨汾人民的祖先——「丁村人」就生息在汾河兩岸。據堯典記載,帝堯建都平陽,故有堯都之稱傳世。傳說倉頡造字於此,也是東漢時期名將衛青、霍去病的故里。臨汾商周時稱冀州,春秋屬晉,戰國屬魏,春秋時為河東郡地,漢代平陽縣,兩晉時期劉淵亦建都平陽,隋朝改為臨汾縣,沿用至今。1948年解放後,劃為臨汾市、臨汾縣。1949年合並為臨汾縣。1971年分為臨汾市、臨汾縣,1983年8月縣市合並,定為臨汾市。 風景名勝臨汾古城是國內外聞名的「卧牛城」,修築於明朝,城高河深,巍巍壯觀。市南有建於晉代的「古帝堯廟」,總面積700多畝,現有「五鳳樓」、「堯井亭」、「堯宮」、「寢宮」等建築群,規模宏大,宏偉壯觀。市東有建於晉代的「古帝堯陵」。相傳當年為堯帝送葬的人很多,一人攜一袋黃土築成了一座高大的陵墓,寄託著中華兒女對祖先無盡的思慕和敬仰。市內有建於唐貞觀年間「鐵佛寺」,又名「大雲寺」。磚塔重建於康熙年間,塔高30米,水磨青磚砌成,飾以硫璃圖案,古意盎然。塔內「鐵佛頭」高6米,直徑5米,形神兼備,屬唐代佛像。市中心還有建於北齊的「大鍾樓」,又稱臨汾鼓樓,總高43.75米,長寬均為40米,依雲逼日,雄偉壯觀。市西郊有元代舞台3處:吳村鎮「王曲舞台」、魏村鎮「牛王廟戲台」和土門鎮「東羊戲台」,是我國罕見的元代早期舞台,對元代建築和戲劇發展有珍貴的研究價值。還有位於西郊20公里的姑射山「仙洞」,相傳為堯王夫人鹿仙女誕生地,奇峰異洞,松柏圍繞,古跡處處,分5個自然風景區,63個風景點。南北仙洞巍然對峙。「神居洞」、「興佛寺」、「雲霧寺」、「王母閣」等建築群有120多間,石窯洞70餘處,都依山背溝傍水,攔腰建築,處於青山綠水的懷抱之中,有身臨仙境之感,不僅是優美的風暾區,也是避暑勝地。臨汾城西還有蒲縣柏山廟,縣小西天,吉縣壺口瀑布;城南有襄汾丁村遺址;城北有洪洞大槐樹、廣勝寺、蘇三監獄等,這些都是人們神往的地方。 地理資源臨汾市氣候溫和,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無霜期202天,年平均降水量553.4毫米。全市物產豐富,經濟繁榮,盛產小麥、玉米、水稻、棉花。西山礦藏豐富,已探明的地下礦產達數十種之多,其中金礦、鐵礦、煤、石膏、白雲石、石灰石、陶土等有較大儲量,特別是煤,質量高、品種多,現已探明儲量20多億噸。 工業農業臨汾市現代工業發達,已擁有冶金、機械、煤炭、化工、紡織、食品、造紙、建材、醫葯、陶瓷等各種工業企業245家,產業工人5.6萬人,固定資產原值4億元,主要產品100多種,是山西南部重要的重化、重紡工業基地。目前興建了以冶煉、建材、煤化為主的一批企業,逐步形成了門類較多的現代化工業體系。臨汾市的農業以棉、糧為主,栽植業有水果、蔬菜。龍祠的韭黃,永安的紅棗,伍默的蓮菜馳名省內外。西部山區森林覆蓋率達12.7%,荒坡草地有32萬畝,是發展畜牧業的有利條件。東部丘陵區地域遼闊,素有「棉麥之鄉」的美稱。在黨的富民政策推動下,農村五業興旺,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化,鄉鎮企業迅猛發展,總產值達19.5億元,全市超億元鄉鎮達11個,在山西南部名列前茅。 商品流通臨汾市在歷史上就是晉南地區的商品集散地,現在更是全區的商業中心,全市有全民、集體、個體商業網點4720個,從業人員13801人,年商品零售總額達7.9億元。新建成的工貿大廈營業面積達5000平方米,堪稱晉南之最。 科教文衛臨汾市也是晉南重要的文化城市。有大中專院校8所,普通中學58所。共有科研機構10所,科技人員2208名,影劇院10座,劇團8個,醫院41所,有電視台2座,廣播電台1座,體育場館3座,當地發行《臨汾日報》等報刊。 基礎設施臨汾「南通秦蜀,北達幽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如今同蒲鐵路貫通南北,東西走向的臨宜線、臨大線、臨浮線、臨翼線等不僅直通臨汾地區17個縣市,而且通達陝西、河南、河北等鄰省。現在臨汾市已成為晉南重要的對外開放城市。1986年與日本秩夫市結為友好城市,這些都為堯都古城增加了新的魅力。形勢在發展,社會在前進,臨汾人民正在黨的領導下,為把這座文化古城建設得更加美好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