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堆遺址
『壹』 最著名的青銅文化遺址:
1、二里頭遺址
河南位於偃師市二里頭村及其周圍,該遺址南臨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黃河,范圍包括二里頭、圪壋頭和四角樓等三個自然村,面積不少於3平方公里。年代分布約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一說前1730年~前1720年)。遺址內發現有宮殿、居民區、制陶作坊、鑄銅作坊、窖穴、墓葬等遺跡。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銅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遺物,其中的青銅爵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
2、殷墟
中國商朝晚期都城遺址,古稱「北蒙」,甲骨卜辭中又稱為「商邑」、「大邑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位於河南安陽市西北殷都區小屯村周圍,由殷墟王陵遺址、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構成。殷墟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築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系統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
3、四川三星堆遺址
三星堆距今已有3000年歷史,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境內發現的范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文化遺址。
4、武漢盤龍城遺址
武漢盤龍城遺址為中國商代前期城市遺址。城址興建年代約在公元前15世紀前後。它的發現對於研究南方商代文化面貌、城市的布局與性質、宮殿的形制及建築技術,都具有重要的價值。遺址的城外有約100萬平方米的商代遺址。
5、江西吳城遺址
位於江西樟樹市的吳城遺址發現於1973年,同年開始發掘。這是中國長江以南地區最早發現的商代遺址,其發現、發掘標志著江西早期文明研究進入了嶄新的階段,揭開了南方地區商代考古的新篇章。隨後的系列研究發現,吳城遺址出土文物既有自身濃厚的地方特色,又受到中原商殷青銅文化的深刻影響。
6、大洋洲商代遺址
瀕於贛江東岸的大洋洲程家澇背沙洲上,發掘出一座大型商代墓葬。商墓共出土青銅器480件,玉器100餘件,陶器300餘件。這批出土文物中,以青銅器最引人注目。據專家們評論,其數量之多,品類之全,造型之奇特,紋錦之精美,鑄工之精巧,堪稱江南之冠,在全國也罕見。出土的青銅器數量超過了河南殷墟婦好墓,名列全國第一,許多品種也為國內絕無僅有。
『貳』 請問哪裡有類似於三星堆遺跡的青銅文化博物館 另 大洋洲商代遺跡是博物館嗎
成都金沙
『叄』 梁啟超定義了四大文明古國,都是哪四國分別有哪些文明
四大文明古國指的是古中國、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倫(今天的伊拉克)。
四大文明古國實際上對應著世界四大發源地,文明分別指兩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中國這四個人類文明最早誕生的地區,而同一時期的愛琴文明未被包含其中。四大古文明的意義並不在時間的先後,而在於它們是現在文明的發源地。
四大文明都是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在北半球的兩河流域、尼羅河、黃河、長江流域以及印度河、恆河流域相繼產生了世界四大文明。
文明古國在距今7000年-4000年前,相繼由新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進而步入鐵器時代,社會制度大多採用奴隸制,國家政權則較晚誕生,古埃及的諾姆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
(3)大洋堆遺址擴展閱讀:
四大文明古國中為何只有中國的文明未發生斷裂,有研究指出,特定的地理環境促成了中華文明的擴張和綿延,具體因素如下:
1、生態因素
其生態因素包括三個特徵:
(1)首先,廣闊的水網分布不僅成為了天然的交通運輸網路,更將擁有同樣文化卻散居在不同地方的人們聯系起來。
(2)其次,廣袤的土地為承載大量人口的農耕經濟提供了保障,促使越來越多的族群和人們加入了中華文明。
(2)最後,古代中國人的聚居區(中國北部地區)氣候比較寒冷,所以這里的人們比同時期處於較溫暖地區的人們,如古埃及人、印度人和巴比倫人,需更勤奮工作。
為了抵禦寒冬,中國人需要搭建屋舍、准備衣物和柴火。中華文明即是源起於較寒冷的北方(黃河流域),之後逐漸遷徙擴展至較溫暖的南方,從長江流域到珠江兩岸。
相比之下,西方文明起始於溫暖的南方(希臘和羅馬),並逐漸向北面擴展,先到西班牙和葡萄牙,再到西歐(荷蘭、比利時、法國、英格蘭、德國等),最終到達俄國。
2、文化、宗教和制度因素
古代中國人有一種與「天」緊密聯系的世俗宗教。盡管現代中文裡的「天」在英語中翻譯成「Heaven(天堂)」,但對於古代中國人來說,「天」是高高在上的,是仁慈與先知的化身,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掌控著宇宙中的秩序,包括統治人類社會。
雖然「天」被具化為一個神,受到人們朝拜,被稱作上帝,但它卻不是唯一的神。由此導致的結果是,中國人被灌輸了一種非排外的世界觀(正如天堂並不排斥任何人),形成了一種兼容並蓄的文化。
所以,認為「天」並不限於某一族群,這與《聖經-舊約》中基督上帝僅限於猶太人不同(直到耶穌之後,基督教才被允許流傳至異教徒)。
而恰恰這種特性使得非漢族地區的族群融入中華文明成為可能。鑒於此,加之中國沒有像西方一樣的制度化的教會組織的存在,使得中國歷史上沒有出現過宗教戰爭,這或許也是中華文明從未間斷的原因之一。
參考資料:人民網-四大文明古國中為何只有中國的文明未發生斷裂?
『肆』 四大文明祖國在哪裡地圖
是四大文明古國
古埃及
古巴比倫——兩河流域(伊拉克附近)
古印度
古中國
『伍』 黃帝炎帝之前是什麼樣的歷史
三皇五帝之前的中國歷史稱為史前時代或者原始社會時期。
元謀人是中國遠古遺存中目前所見最早的人類,距今約170萬年。著名的北京猿人距今約四五十萬年。這些都是所知較早的原始人類蹤跡。
中國史前時代的各種文化是經過了以下幾個階段:
直立猿人為主的舊石器時代早中期,距今約50至40多萬年前
河套時期——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20至10餘萬年前
山頂洞人時期——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10至1萬5千多年前
以裴李崗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早期
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中期
以龍山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300年
根據現在的考古學研究,中國的新石器時代呈現多元並立的情形:約西元前5000年到3000年前在河南省、河北省南部、甘肅省南部和山西省南部出現的仰韶文化便具備使用紅陶、彩陶以及食用粟和畜養家畜的特質。而大約同期在浙江省北邊出現的河姆渡文化,山東省出現的大汶口文化
之後發現的如二里頭遺址和三星堆遺址則為青銅器時代的代表。
元謀人是在中國發現的直立人化石,1965年發現於雲南元謀上那蚌村,是已知中國境內最早的人類。
1965年,在上那蚌村西北的一個小山丘上發現了屬於同一個體的左、右上內側門齒各一枚,其形態特徵與北京人的門齒相似,但也有一些差別。1973年,在附近地層還發現了7件人工打制的石英岩做的刮削器和炭屑、哺乳動物化石。1976年7月25日,用古地磁方法測定其絕對地質年代為距今170萬年左右(也有學者認為,其年代不應超過73萬年,即可能為距今60萬至50萬年或更晚一些)。
對元謀人牙齒化石的研究發現,其齒冠保存完整,齒根末梢殘缺,表面有碎小裂紋,裂紋中填有褐色粘土。這兩枚牙齒很粗壯,唇面比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復雜,具有明顯的原始性質,命名為 「元謀直立人」。
此外還發現兩塊黑色的骨頭,經鑒定可能是被燒過的。有研究者認為,這些是當時人類用火的痕跡。但是學界爭論很大。
與元謀人共生的哺乳動物化石,有泥河灣劍齒虎、桑氏縞鬣狗、雲南馬、爪蹄獸、中國犀、山西軸鹿等29種。
關於元謀人化石的地質時代和絕對年代,學術界存在不同看法。一般認為屬早更新世晚期,據古地磁斷代,在距今170萬年左右。另一種意見認為,在中更新世,因為古地磁年代不應超過73萬年,即可能距今60萬~50萬年或更晚。
經過對所發現的石器的研究,表明元謀人所處時期為舊石器時代初期。
雖然1988年在四川巫山縣發現的古人類化石,經測定距今已有200萬年(也有人認為此測定有誤),但是一般還是把元謀人看作是中國歷史的起點,並認為是中國最早的古人類化石。
北京人又稱北京猿人、中國猿人,正式名稱為「中國猿人北京種」,現在更多稱為「中國直立人」。中國的直立人化石。生活在距今大約70-20萬年。遺址發現地位於北京市西南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
這處遺址是1921年發現的,1927年起進行發掘。1929年12月2日,中國考古學者裴文中發掘出第一個完整的頭蓋骨。現存唯一真標本是1966年從頂部堆積層發現的一個北京人頭蓋骨的模型。後來又發現了石製品、骨角製品。
北京人的顴骨較高。腦量平均僅1000多毫升。身材粗短,男性高約156厘米,女性約144厘米。腿短臂長 ,頭部前傾。
有些學者認為,當時已會製造骨角器。除狩獵外,可食的野果、嫩葉、塊根,以及昆蟲、鳥、蛙、蛇等小動物也是日常的食物來源。
在北京人住過的山洞裡有很厚的灰燼層,表明北京人已經會使用火和保存火種。
研究發現,北京人通常幾十人結成一夥。壽命很短,大多數人早年就夭亡了。
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北京人在動物學的分類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綱: 哺乳綱
目: 靈長目(Primates)
科: 人科(Hominidae)
屬: 人屬(Homo)
種: 直立人(H. erectus)
亞種: 北京人(H. e. pekinensis)
學名 :Homo erectus pekinensis
(Black, 1927)
石器時代指人們以石頭作為工具使用的時代,這時因為科技不發達,人們只可以石頭製造簡單的工具。 而隨著時代的推進,人們對石器的研製也在不斷改進。而在時代劃分上,石器時代大致可分為三個時代 - 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英文為Paleolithic Age,源自希臘文,Paleo為舊之意,Lithic為石頭之意。在考古學上是以使用打制石器為標志的人類文化發展階段,是石器時代的早期階段。一般認為這段時期在距今約250萬年-約1萬年前。地質時代屬於上新世晚期更新世。時期劃分一般採用三分法,即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體上分別相當於人類體質進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階段、早期智人階段、晚期智人階段。
這個時期的人們主要是製造簡單的工具以作打獵和採集的用途,以中國周口店發現的北京人為例,據考究,他們使用石器和木棍來獵取野獸,並懂得採集果子來充飢。他們主要居住於山洞中,而在考古時,從其洞穴中發現木炭、灰燼、橈燒石、燒骨等痕跡,顯示當時的人們已掌握了使用火的技術,並會砍取樹木作燃料。
總體來說,在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已經學會了用火,中期出現了骨器,晚期已經能製造簡單的組合工具,而且開始形成了母系氏族。
元謀猿人、藍田猿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等基本上都處於這一時期。
http://www.angelfire.com/la/kenlai/chhist/prehistory/article1.html
http://www.angelfire.com/la/kenlai/chhist/prehistory/article2.html
http://www.angelfire.com/la/kenlai/chhist/prehistory/article3.html
中石器時代
在大約二萬年前,最後的冰河時期漸漸過去。人類亦開始改變其生活習慣。因為自然氣候變暖,使採集和漁獵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而為了在新的環境中能生存下去,新的發明、創造繼續出現,而且比舊石器時代時更多。這就是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階段,也就是中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的特色是用燧石組合成的小型工具。在某些地區可以找到捕魚工具、石斧(adze)、以及像獨木舟和槳這些木製物品。
這個時代的遺跡並不多,通常都局限在貝冢。在世界上的森林地區,可以看到森林地開始被開發的跡象。森林地的急遽開墾是新石器時代的事情,因為農業而需要更多土地空間的關系。
而隨著農業的出現,中石器時代的人們開始改變其生活,並進入新石器時代。
http://www.angelfire.com/la/kenlai/chhist/prehistory/article4.html
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磨製石器為主,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這個時期,人類開始從事農業和畜牧,將植物的果實加以播種,並把野生動物馴服以供食用。人類不再只依賴大自然提供食物,因此食物的來源變得穩定。同時農業與畜牧的經營也使人類由逐水草而居變為定居下來,節省下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這樣的基礎上,人類生活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改善,開始關注文化事業的發展,使人類開始出現文明。
在中國,這個時代出現了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和細石器文化等文明。
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已經能夠製作陶器、紡織,發明了農業和畜牧業,開始了定居生活。
在新石器時代完結後,人類開始進入銅器時代。
http://www.angelfire.com/la/kenlai/chhist/prehistory/article5.html
青銅時代(或稱青銅器時代或青銅文明)在考古學上是以使用青銅器為標志的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個階段。
青銅是紅銅和錫的合金,因為顏色青灰,故名青銅。由於青銅的熔點比較低,約為800℃;硬度高,為銅或錫的2倍多,所以容易融化和鑄造成型。青銅時代初期,青銅器具比重較小,甚或以石器為主;進入中後期,比重逐步增加。自有了青銅器和隨之的增加,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力水平提高,物質生活條件也漸漸豐富,青銅鑄造術的發明,與石器時代相比,起了劃時代的作用。
世界上最早進入青銅時代的是兩河流域和埃及等地,開始於公元前3000年。
中國的青銅時代
中國的青銅時代為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時代。現存至今的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上罕見的大型青銅器。
根據考古的發現,商朝前期,以鄭州的二里崗為中心,輝縣的琉璃閣、洛陽的東干溝等殷商時期的遺址屬於這個時代;商朝的後期,以安陽的小屯村為中心,鄭州公園區的上層、洛陽的泰山廟遺址和墓葬屬這個時代;周朝前期(西周),主要代表遺址以西安市豐鎬村地帶、寶雞西周時期的墓葬;春秋時期以洛陽澗濱(澗濱)為中心、上村嶺虢墓、新鄭鄭墓、壽縣蔡侯墓為這個時期的代表;戰國時期,洛陽澗濱為中心,輝縣琉璃閣、古圍村,長沙和唐山的戰國墓地屬於這個時代。
根據最新的發掘成果,中國南方也在商朝前期進入了青銅時代。最有代表性的是湖北武漢的盤龍城遺址,湖南長沙的炭河裡遺址,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等的出土青銅器,證實了長江流域也有發達的青銅文明。
在青銅時代,中國已經建立了國家(郭沫若按照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認為是奴隸制國家,有爭論),有了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並且漢字也已經發展成熟。
河套是黃河中上游兩岸的平原、高原地區,因農業灌溉發達,又稱河套灌區。
河套,位於北緯37度線以北,一般指賀蘭山以東、呂梁山以西、陰山以南、長城以北之地。包括銀川平原(寧夏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的部分地區,今分屬寧夏、內蒙古、陝西。黃河在這里先沿著賀蘭山向北,再由於陰山阻擋向東,後沿著呂梁山向南,形成「幾」字形,故稱「河套」。
河套平原一般分為青銅峽至寧夏石嘴山之間的銀川平原,又稱「西套」,和內蒙古部分的「東套」。有時「河套平原」被用於僅指東套,和銀川平原並列。東套又分為巴彥高勒與西山咀之間的巴彥淖爾平原,又稱「後套」,和包頭、呼和浩特和喇嘛灣之間的土默川平原(即敕勒川、呼和浩特平原)的「前套」。有時河套平原稱河套—土默川平原。
山頂洞人指發現於中國北方的晚期智人化石。因化石地點在周口店北京猿人洞上的山頂洞內而得名。
發現及分析
1933年發現3個頭骨和其他骨骼化石(代表至少8個個體)。山頂洞人3個頭骨分屬於老年男性、青年女性和中年女性。頭骨碩大,上面部低矮,整個面部中等程度的突出,眼眶較低,梨形孔較闊,其下緣呈鼻前窩形,與現代黃種人相似。山頂洞人生活的時代約為1.1—1.8萬多年前。山頂洞人的文化遺物豐富多樣。石器很少而且製作粗糙,與北京猿人石器相差不多。骨器中有一根骨針,針身光滑,微彎,一端有針孔(用其他帶尖器物挖成的),可見山頂洞人已經會縫制衣物,並能製造和使用細的纖維。裝飾品豐富多彩,有穿孔的獸牙、蚶殼、石珠、小礫石、魚的眶上骨、短的骨管和去除橫突和棘突的魚類脊椎骨。牙齒和礫石的孔是從兩面對鑽或挖而成。孔的周圍多帶紅色,可能是用紅色的條帶串連所致。意味著山頂洞人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生活中也有休暇不需終日勞累了。山頂洞中還發現48種哺乳動物化石,除少數為絕滅種(洞熊、最後鬣狗等),其中多為現生種(赤鹿、亞洲象等),其中有落入洞隙的熊和虎的骨架,還有現在生活在炎熱地帶的獵豹和鴕鳥化石,說明當時氣候相當溫暖。山頂洞人骨周圍散布著紅色的赤鐵礦粉末,這是埋葬死者的標志。
現狀
山頂洞的重要化石及遺物均在1941年隨同北京猿人標本一起丟失而下落不明。山頂洞堆積已全部挖光,原來的洞頂已被挖掉。今後也不會再有新的發現。
裴李崗文化是新石器時期中國黃河流域一帶的一個中原文化,位於河南省的裴李崗。根據考古學家對於在1977年首次挖掘的文明的鑒證,當地文化平均開始於公元前5千年,最早的甚至遠至公元前8千年。
從考古挖掘的出土文明來看,當地人已經懂得畜牧和耕種。它們會在田裡種植小米,又會在家裡養豬。而當地文明亦是現時中國已知的最早期陶器文明。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它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今天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其中以陝西省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稱來源於其第一個發掘地—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仰韶村。
仰韶文化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圍有一條圍溝,村落外有墓地和窯場。村落內的房屋主要有圓形或方形兩種,早期的房屋以圓形單間為多,後期以方形多間為多。房屋的牆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裡面的,也有用木頭做骨架的。牆的外部多被裹草後點燃燒過,來加強其堅固度和耐水性。
仰韶文化的農耕石器包括石斧、石鏟、磨盤等,除此之外還有骨器。除農耕外仰韶文化的人顯然還進行漁獵。在出土的文物中有骨制的魚鉤、魚叉、箭頭等。仰韶文化前期的陶器多是手制的,中期開始出現輪制的。一些陶器上留有布和編織物印下來的紋路,由此可見仰韶文化有編織和織布的手工業。在發掘的動物骨頭中除獵取的野生動物外還有大量狗和豬的骨格,羊比較少。
對仰韶文化墓地的發掘為對它的認識帶來了許多貢獻。墓地的隨葬品和下葬的方式為當時的生活方式、信仰、生活條件帶來了許多啟發。
對於仰韶文化的內部分類、時間上的分類以及各個遺址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學術界還有爭論。對仰韶文化的社會結構也還有不同的看法。大多數學者今天認為它主要是一個父系社會,早期的母系社會的論點現在只有比較少的人支持了。仰韶文化向人們展示了中國母系氏族制度繁榮至衰落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成就。
早期有仰韶文化來自西方的論點。1960年左右在陝西的考古發掘對這個論點提出疑義。現在一般認為陝西地區的仰韶文化是繼老官台文化之後發展起來的,按時代順序可以分為半坡類型、廟底類型和半坡晚期類型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龍山文化被看做它的繼承文化。
龍山文化最早因山東濟南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的發掘,被人們發現。龍山文化處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存在於公元前2,900年至2,100年。這個時期陝西地區的農業和畜牧業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數量及種類均大為增長,快輪制陶技術比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占卜等巫術活動亦較為盛行。從社會形態看,當時已經進入了父權制社會,私有財產已經出現,開始跨入階級社會門檻。
在龍山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黑陶製品了。黑陶源自於人們的生活用器,而後由於質地易碎,逐漸走出日常生活。如今,黑陶被作為藝術品供人們欣賞。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前2500年)是新石器時代後期父系氏族社會的文化典型。以泰山地區為中心,東起黃海之濱,西到魯西平原東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江蘇淮北一帶,安徽和河南省也有少部分這類遺存的發現。
因首先發現於大汶口,人們遂把以大汶口遺址為代表的文化遺存,命名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發現,使黃河下游原始文化的歷史,由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 在大汶口文化的後期墓葬中,出現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帶小孩的合葬,它標志著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會的結束,開始或已經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
二里頭遺址位於河南偃師,於1959年發現,遺址距今大約3800-3500年,相當於中國歷史上的夏、商時期,屬探索中國夏朝文化的重要遺址。1960年考古學家在二里頭遺址的上層發現了一處規模宏大的宮殿基址,為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宮殿建築基址。這一發現為研究中國歷史早期國家的出現及其特點,提供了最原始的研究資料。
二里頭遺址共分四期,一二期屬石器、陶作坊、村落文化;三四期屬青銅和宮殿文化。學術界對二里頭文化有兩種看法,目前尚無定論:一種認為二里頭文化一至四期都是夏朝文物,發現的宮城就是夏都;另一種認為一二期是夏朝文物、三四期是商朝文物,所以發現的宮城是商都。
三星堆遺址位於中國四川廣漢城西7公里處,距離成都約40公里。
發掘的歷程
1929年春當地農民燕青保和兄弟三人在宅旁挖蓄水溝時發現一坑精美玉石器,消息傳出引起關注,古董商蜂擁而至。
1934年3月15日,華西大學博物館館長美國人葛維漢與副館長林名均教授組建考古發掘隊,在月亮灣進行發掘工作,揭開了中國川西平原考古的序幕。
1953年西南博物院院長馮漢驥先生等人重新提出三星堆一帶有古文化遺產的可能。
1956年四川省博物館的王家佑、江甸潮在三星堆—月亮灣一帶進行考古調查。
1960年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研究組全面調查了三星堆和月亮灣等地的文化遺存。
1980年5月四川省考古隊對三星堆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發現龍山時代和3000年—4000年前的房屋基址18座,墓葬4座,出土數百件陶器、石器、玉器文物和數萬片陶片標本。
1982年中國國家文物局決定對三星堆進行專款專項考古發掘。
1986年四川省考古所在陳德安、陳顯丹帶領下對三星堆進行大規模發掘工作,發現兩座商代大型祭祀坑,坑內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包括造型怪異的青銅面具、精美的玉器等稀世之寶,這次發掘發現的文物震驚了世界。
重要文物
青銅獸面具、黃金面罩、金杖、青銅大立人、青銅神樹、青銅太陽輪、跪坐人像
三星堆官方網站:http://www.sxd.cn/
『陸』 100所名校高考模擬金典卷 語文(十一)(十二) 金太陽教育研究語文研究所
我只找到了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中國的兩河文明
近幾十年來,在長江流域發現了不少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銅器時代的考古遺址。於是,有人借用一個老詞兒,稱中國的上古歷史是又一個「兩河文明」。
中國的「兩河」,比原來常說的「兩河」即西亞的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要長大得多,兩岸也遼闊得多。中國的「兩河文明」需另有個說法。
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歷史上有蘇美爾等古老文明發祥,兩河合力澆灌,養育出燦爛成就。兩條河在人文發展上有明顯的「一體化」特點。
中國的黃河、長江,在養育早期文明方面,很難說一體化。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與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不同,是兩大類各自成長的原始文化,互不統屬。即使到了銅器時代,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人文關系也不是那麼清楚。最早何時共尊一個王權,還是個尚待研究的問題。不過顯而易見的一點是,黃河、長江的統一比西亞那兩河的統一要難得多,也偉大得多。
在中國早期國家階段,所知力量最大的王權,即夏朝和商朝,都在黃河流域。黃河流域的夏王權勢力是否曾到達長江流域,歷史學家對此多抱懷疑態度。商朝的勢力到沒到長江,本來也是否定的人多,贊成的人少,但是最近幾十年來的考古發現提供了一些有利於贊成派的觀點,問題開始變得有趣。
首先是1974年湖北黃陂龍城商代遺址的發現,各種銅器、陶器的風格與鄭州商朝都城遺址的相同。根據這些實物證據推測,很可能是黃河流域商朝的一支貴族率人來到這里築城定居。如果這位貴族不是偶然來到這里,而是履行商王的一項部署,那麼我們可以說黃河流域商朝的王權到了長江。
不過,盤龍城商朝據點的政治意義,必須有更實際的經濟、軍事或信仰的說明,才站得住。無端的領地擴張在商代是不應存在的。在長江流域,不斷有銅器時代的重要遺址發現,猶如驚人重筆勾勒出長江流域的銅器文明,最有名的當屬江西新干大洋州、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在考慮盤龍城商朝據點的戰略意義時,一批商周時代的銅礦遺址在長江中游的發現尤其值得注意,它可能提示著北方早期王權覬覦長江的一個重要原因。以文明特徵而論,沒有銅器不成商朝,商王朝對銅礦資源的控制一定不吝代價。所以一些考古學家推測,盤龍城商朝據點與控制長江中游的銅礦可能有關系。經濟的需求(銅礦)導致政治行為(諸侯據點),在理論上沒有問題,在史實上也很有可能,也許黃河與長江的政治結合就是這樣開始的。
1. 聯系全文,下列對「另有個說法」含義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與西亞兩河文明比較,中國的兩河文明在人文發展史早期「一體化」的特點不明顯。
B.中國的兩河流域不像西亞的兩河流域那樣,文化上互相統屬,政治上共尊一個王權。
C.西亞兩河文明比較,中國的兩河文明「一體化」過程是一個艱難的歷史過程。
D.中國的兩河流域不像西亞的兩河流域那樣,合力澆灌,共同養育出燦爛的文化成就。
2.下列可作為兩河「共尊一個王權」的最重要證據的一項是
A.商王朝曾派人率部到盤龍城築城建立據點。
B.在湖北黃陂發現的盤龍城據點有重要戰略意義。
C.長江流域不斷有銅器時代的重要遺址發現。
D.長江中游地區發現了一批商周時代的銅礦遺址。
[解析]1.B。(本文並沒有否定中國的兩河文明「共尊一個王權」的史實,只是認為中國兩河文明共尊一個王權的時間要比西亞晚,且艱難得多。) 任何地區的統一都必須具備這兩種需求,這不能成為中國兩河統一難於西亞兩河的原因。A西亞兩河相距不遠,地理、氣候等條件也就相近,經濟因素也比較接近,因此統一難度要低於中國兩河流域。B相距遙遠,政治上要加以控制,難度自然較大。C西亞的文化是「一體化」的,政治上的統一自然要比文化互不統屬的中國兩河容易得多。)
2.D。(「政治意義,必須有更實際的經濟說明」,「銅礦遺址」就是一種「經濟說明」;而且這些「銅礦遺址」是「商周時代」的。A「商王朝曾派人率部到盤龍城築城建立據點」只是一種推測,不是證據。B具有戰略意義不是證據。C雖然「有銅器時代的重要遺址」,但如果不能確證這些遺址的風格與北方王朝的相同,則不足以說明北方勢力已到達長江流域。)
呂本中
病起多情白日遲,強來庭下探花期。
雪消池館初春後,人倚闌干欲暮時。
亂蝶狂蜂俱有意,兔葵燕麥自無知。
池邊垂柳腰支活,折盡長條為寄誰。
這首詩抒寫病後看花,感到春意盎然,而興起了寂寞懷人之情。
起聯「病起多情白日遲,強來庭下探花期」,寫病後起來看花。首句點明時令。「遲」即遲遲,和舒貌。《詩·七月》: 「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多情」指「白日」,意思是說,春日留戀大地,不肯西落。室外春光和舒,自覺有些情趣,就勉強走下庭階,看一下園花開得怎麼樣?
頷聯寫室外初春景物。春到人間,和風拂煦,池館里的積雪已逐漸消融。獨倚闌干,縱目凝望,看到滿園勃勃生機,竟不肯離去,一直到夕陽西下的時候。詩人之戀春情懷於此可見。張九成極贊此聯,認為「可入畫,人之情態,物之容態,二句盡之。」
頸聯繼續寫景而寓有感慨。一眼看去,花間有不少狂蜂浪蝶,正在著意采春。而兔葵燕麥動搖於春風中,卻顯得冷落凄涼。「兔葵燕麥自無知」句暗用劉禹錫寫看花詩而被貶的典故。劉禹錫在《再游玄都觀》詩的序文中說: 「重遊玄都觀,(桃花)盪然無一樹,惟兔葵燕麥動搖於春風耳。」就詩意推測,上句的亂蝶狂蜂當隱寓以前夤緣鑽營的人,下句兔葵燕麥借指後來失勢無依的人。一說「有意」,一說「無知」,兩句不但屬對精工,而且寄慨遙深,耐人尋味。
末聯從池邊垂柳引起懷人之意。我國古代有折柳送別的風俗。池邊垂楊,萬縷千條,迎風飄盪,如同妙齡舞女,腰肢婀娜,大有情致。但是我的友人卻天各一方,有的且音訊久疏,即使折盡長條,又將送給誰呢?不由得迷惘萬分!
這首詩以情景交匯的藝術表現手法寫病後看到的早春風光,並抒發自己的情懷,其中憂國惜亂之情亦隱寓於字里行間,可看出作者耿直、明朗的愛國思想。
『柒』 最著名的青銅文化遺址:答案
世界文化遺產:河南安陽殷墟
長江流域商代文明的最高成就:三星堆遺址
「長江中下游青銅王國」: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
『捌』 中國歷史上的兩河文明是什麼呀,我答的長
近幾十年來,在長江流域發現了不少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銅器時代的考古遺址。於是,有人借用一個老詞兒,稱中國的上古歷史是又一個「兩河文明」。
中國的「兩河」,比原來常說的「兩河」,即西亞的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要長得多,兩岸也遼闊得多。中國的「兩河文明」需另有個說法。
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歷史上有蘇美爾等古老文明發祥,兩河合力澆灌,養育出燦爛成就。兩條河流在人文發展上有明顯的「一體化」特點。
中國的黃河、長江,在養育早期文明方面,很難說一體化。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與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不同,是兩大類各自成長的原始文化,互不統屬。即使到了銅器時代,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人文關系也不是那麼清楚。最早何時共尊一個王權,還是個尚待研究的問題,不過顯而易見的一點是,黃河、長江的統一比西亞那兩河的統一要難得多,也偉大得多。
在中國早期國家階段,所知力量最大的王權,即夏朝和商朝,都在黃河流域。黃河流域的夏王權勢力是否曾到達長江流域,歷史學家對此多抱懷疑態度。商朝的勢力到沒到長江,本來也是否定的人多,贊成的人少,但是最近幾十年來的考古發現提供了一些有利於贊成派的觀點,問題開始變得有趣。
首先是1974年湖北黃陂盤龍城商代遺址的發現,各種銅器、陶器的風格與鄭州商朝都城遺址的相同。根據這些實物證據推測,很可能是黃河流域商朝的一支貴族率人來到這里築城定居。如果這位貴族不是偶然來到這里,而是履行商王的一項部署,那麼我們可以說黃河流域商朝的王權到了長江。
不過,盤龍城商朝據點的政治意義,必須有更實際的經濟、軍事或信仰的說明,才站得住。無端的鄰地擴張在商代是不應存在的。在長江流域,不斷有銅器時代的重要遺址發現,猶如驚人重筆勾勒出長江流域的銅器文明,最有名的當屬江西新干大洋洲、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在考慮盤龍城商朝據點的戰略意義時,一批商周時代的銅礦遺址在長江中游的發現尤其值得注意,它可能提示著北方早期王權覬覦長江的一個重要原因。以文明特徵而論,沒有銅器不成商朝,商王朝對於銅礦資源的控制一定不吝代價。所以一些考古學家推測,盤龍城商朝據點與控制長江中游的銅礦可能有關系。經濟的需求(銅礦)導致政治行為(諸侯據點),在理論上沒有問題,在史實上也很有可能,也許黃河與長江的政治結合就是這樣開始的。
『玖』 四川省共有多少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川省(127處)
四川省境內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都市武侯祠 | 杜甫草堂 | 王建墓 | 都江堰 | 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 | 什邡堂邛窯遺址 | 明蜀王陵 | 楊升庵祠及桂湖 | 大邑劉氏庄園 |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 | 十二橋遺址 | 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 | 寶光寺 | 石塔寺石塔 | 觀音寺 | 罨畫池 | 水井街酒坊遺址 | 金沙遺址 | 孟知祥墓 | 彭州佛塔 | 淮口瑞光塔 | 望江樓古建築群 | 洛帶會館 | 蒲江石窟 | 邛崍石窟 | 領報修院自貢市燊海井 | 西秦會館 | 富順文廟 | 榮縣大佛石窟 | 吳玉章故居瀘州市龍腦橋 | 瀘州大麴老窖池 | 瀘縣宋墓 | 春秋祠德陽市三星堆遺址 | 德陽文廟 | 劍南春酒坊遺址 | 塔梁子崖墓群 | 龐統祠墓綿陽市平陽府君闕 | 雲岩寺 | 郪江崖墓群 | 七曲山大廟 | 平武報恩寺 | 老君山硝洞遺址 | 李業闕 | 卧龍山千佛岩石窟廣元市皇澤寺摩崖造像 | 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 | 覺苑寺 | 劍門蜀道遺址遂寧市鷲峰寺塔 | 廣德寺 | 寶梵寺 | 陳子昂讀書台內江市大廟飛來殿 | 隆昌石牌坊 | 資中文廟和武廟樂山市樂山大佛 | 峨眉山古建築群 | 麻浩崖墓 | 楊公闕 | 犍為文廟 | 夾江千佛岩石窟 | 樂山郭沫若故居南充市朱德故居 | 張桓侯祠 | 閬中永安寺 | 五龍廟文昌閣 | 玉台山石塔 | 無量寶塔 | 醴峰觀 | 張瀾舊居眉山市江口崖墓 | 瑞峰崖墓群 | 眉山報恩寺 | 三蘇祠 | 雙堡牌坊 | 牛角寨石窟宜賓市僰人懸棺葬 | 真武山古建築群 | 夕佳山民居 | 黃傘崖墓群 | 石城山崖墓群 | 旋螺殿 | 隘口石坊 | 中國營造學社舊址廣安市安丙家族墓地 | 鄧小平故居 | 寶箴塞達州市渠縣漢闕 | 羅家壩遺址 | 城壩遺址 | 開江牌坊雅安市高頤墓闕及石刻 | 樊敏闕及石刻 | 嚴道城址 | 平襄樓 | 蘆山青龍寺大殿 | 開善寺正殿巴中市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 | 南龕摩崖造像 | 通江千佛岩石窟 | 通江紅軍石刻標語群資陽市安岳石窟 | 毗盧洞石刻造像 | 聖德寺塔 | 木門寺 | 陳毅故居阿壩州卓克基土司官寨 | 直波碉樓 | 松潘古城牆 | 棒托寺 | 營盤山和姜維城遺址 | 措爾機寺 | 日斯滿巴碉房 | 阿壩紅軍長征遺跡甘孜州瀘定橋 | 德格印經院 | 丹巴古碉群 | 松格嘛呢石經城和巴格嘛呢石經牆 | 波日橋 | 白利寺涼山州大洋堆遺址 | 涼山大石墓群 | 博什瓦黑岩畫
參見: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樓上說的83處,只是汶川地震中受損的國家級文物單位統計數。
『拾』 中國歷史文化
中國歷史文化包括很多,例如:婚姻、家族、國家政權而至貿易、衣食、文字、文學、經學、宗教、道德、民俗、節慶等,構成一幅清晰簡要的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縮影。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就文化的載體文字而言,漢字的誕生時間尚難以考證,相傳伏羲作八卦,倉頡造字。19世紀末發現了三千多年前的漢字——甲骨文,近些年又有更早期文字發現的報道,如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高郵陶文等。
中國早期就有敬天祭祖的傳統,注重人倫道德。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建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周朝末期進入春秋戰國,產生了諸子百家,漢以後成為儒家社會,東漢前後道教的興起、佛教的傳入,都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
(10)大洋堆遺址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的文化光輝燦爛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各民族的先民都已創造出了以豐富多彩的陶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此後,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後來演變為漢族)在夏、商、周三代,創造了輝煌的青銅文化和甲骨文、金文。
以後又發明了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和火葯等。約在商、周、秦、漢時期,四月}的巴人、蜀人,湖北、湖南、安徽的楚人,江蘇的吳人,浙江的越人,廣東、廣西的駱越人、雲南的滇人,蒙古高原的匈奴人,遼河流域的東胡人等,都相繼創造了本民族的青銅文化。
多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有的還創造了自己的文字。主要的有藏文、突厥文、回鵲文、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蒙古文、彝文、傣文、滿文等。在歷史上,漢文化一直處於主導的地位,漢文化與各族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交流,形成為世界東方最先進的文化,即中華民族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對亞洲各民族各地區的文化起過哺育的作用,對古代世界文化的發展亦有巨大的貢獻。
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和平又富於革命傳統的民族。我國古代的歷史自結束了原始社會之後,即進入階級社會。自那時開始,我國各族人民即在進行生產斗爭的同時,亦長期進行反對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斗爭,其中有不少是著名的農民戰爭和民族戰爭。
在近代史上,我國由於一再遭受世界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的瘋狂侵略,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各族人民為了拯救災難深重的祖國,為了保衛祖國神聖的領土和主權,緊密團結,互相支援,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反帝反封建斗爭。
這場斗爭長達百年,最後終於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勝利,並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