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山抗倭遺址
⑴ 蕭山地名故事
一、姓氏源流
來(Lái 來)姓源出有三:
1、出自子姓,是湯王後後裔。據《路史》載:「系出子姓,殷商之子孫。」又據《唐書·宰相世系表》、《史記·殷本紀贊》等籍所載,來氏源出商王族支孫食采於郲(今山東黃縣東南,一說在河南滎陽東),其後遂以封地名郲為姓,後因避難去邑為來姓。
2、出自子性,為大禹的裔孫契之後代,以國名為氏。據《尚書》和《詩經》等載,大禹之後契為子姓,他的後代被分封到各國,就以國名為姓了,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等。
3、出自萊姓,為商朝萊侯的後代,以祖上爵號為氏。商朝時,萊侯曾與太公爭營丘(今山東省臨淄北),後萊侯之子浮柔跑奔至棠(一作唐,在今山東省魚台東),遂有萊氏,後去草頭作來姓,稱為來氏。
二、遷徙分布
(部分)來氏受姓源自公元前十六世紀,夏王桀殘暴無道,眾叛親離。商湯帶領一些諸候,發兵攻打夏桀。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壽縣東南),被商湯軍隊追趕後俘虜。商湯將夏桀囚禁於南巢的亭山。後夏桀亡,商湯大勝,把山東萊州分封於各諸侯。到了春秋魯襄公六年,萊國(今山東黃縣東)被齊侯所滅。從此即以國為氏,去草為「來」。這是來氏受姓的一說,《來氏家譜》持此說,後二十二世孫來鴻瑨撰《來萊辨》以駁正前說,並稱「來氏子姓,系出於郲。」來氏受姓,早於我國宋代的《百家姓》,它雖然被摒於《百家姓》之外,但是來氏後裔遍布世界,許多著名姓氏書都備載來氏淵源。 大量的史料表明,來氏系出於殷人玄鳥之裔,他以王侯將相世系蟬聯。同虞帝後裔的姚姓、黃帝後的姜姓、周王後裔的姬姓一樣,是我國的華夏族的「子姓」。來氏歷經戰國、秦朝。齊國時有來章,楚國有來英。西漢時的來歙,因征隴蜀有功,封為征羌侯。三國時的來敏,官典學校尉。來軍為羌維參軍。隋朝的來護兒官至泉州刺史。唐朝來恆為中黃門侍郎,來濟為唐高宗永徽時中書侍郎兼弘文館學士。宋代有來之邵,字德高,哲宗朝為殿中侍御史。來子時,字以中,紹興初授袁州通判兼勸農營田事,他的孫子來廷紹,為蕭山來氏始祖。來氏南遷蕭山定居長河 公元1138年,宋高宗正式定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為南方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勞動力,促使南宋社會經濟的較快發展。嘉泰二年(1202年),蕭山始祖來廷紹,出任紹興府事。渡西陵時得了急病,未赴任而卒於蕭山祗園寺僧舍,葬在蕭山湘湖方家塢……(余略,另見下第2樓詳細介紹)。來姓望居江都郡(隋開皇九年〔589年〕平陳,改吳州為揚州;大業初改為江都郡)、平陽郡(三國魏置,在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
三、歷史名人
來 歙:字君叔,東漢初將領。南陽新野(今屬河南省)人。建武二年(26年),以勸漢中王劉嘉歸劉秀之功,拜太中大夫。數次出使隴西,說服隗囂附漢,因功拜中郎將。八年春,率2000餘人伐山開道,從番須(今陝西省隴縣西北)、回中(今甘肅省華亭西南)至略陽(今庄浪西南),斬守將金梁。復堅守數月,抵禦隗囂大軍的攻擊,在隴西之戰中戰功卓著。十年秋,統率馮異等五將掃盪隗囂余黨,攻破落門(今武山洛門),滅隗氏割據集團。又率蓋延等將擊羌人於五溪(今隴西縣西),斬首數千,獲牛羊萬余頭。開倉賑飢,安定隴右。十一年六月,與蓋延、馬成等率軍大敗公孫述部將王元、環安於河池(今徽縣西北)、下辨(今成縣西北),正擬乘勝入蜀,被環安遣人刺殺於軍中。
來 周:約明萬曆、崇禎間人。擅畫山水,構圖簡潔,蕭疏閑逸,意境清遠,墨色秀雅,畫風遠學宋、元,近學杜瓊,受「吳門派」影響。傳世作品有萬曆十五年(1587年)作《山水圖》軸,金箋,墨筆,縱51.3厘米,橫31厘米,款署:「丁亥春月上浣,為公篪二兄畫。來周。」現藏常熟市博物館。
來護兒:字崇善,隋人大將軍。本為南陽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南)人,為東漢中郎將來歙的十八世孫。曾祖來成為北魏新野縣侯,後降於梁,遷居廣陵,遂以此為家。祖父來嶷,歷任步兵校尉、秦郡太守、長寧縣侯。父親來法敏,為陳朝海陵令。來護兒年幼而孤,這世母吳氏收養。吳氏對來護兒撫養教育,待其甚好。來護兒「幼而卓詭,好立奇節」,初讀《詩經》中「擊鼓其鏜,踴躍用兵」,「羔裘豹飾,孔武有力」時。舍書而嘆道:「大丈夫在世當如是,會為國滅賊以取功名,安能區區專事筆硯也!」同輩人驚其言而壯其志。長大後,來護兒更是「雄略秀出志氣英進。涉獵書史,不為章句學。」
來廷紹:字繼先,號平山,原籍河南鄢陵縣,為蕭山長河來氏之祖。紹興二十年(1150年)六月」生於江西袁州。」那時,南宋王朝苟安於江南,當權者終日沉湎於聲色,半壁江山淪於敵手,中原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廷紹……「幼負奇才,忠憤激烈」,常念祖宗之恥未雪,時時不忘中原的河南故都,故自號思洛子,但壯志未酬而身先死。 來廷紹曾結識比自己年長8歲的唯物主義思想家陳亮,經常在一起議論國事,多次促陳詣闕上書,提出改革政治、經濟、軍事的方案,均未被採納,而「朝廷惡其切直」。自此以後,廷紹晦跡讀書,志益奮激。紹熙四年(1193年)和陳亮同中進士,當時的士大夫都說:「來、陳俱登第,恢復有期矣!」但不幸的是陳亮未及上任而卒,使廷紹失去了親密戰友。欣慰的是,兩年後,廷紹又結識了大詞人辛棄疾。
來知德:明代蜀人(1525-1604),專研《易經》,自中舉後即隱居萬縣求溪山中,達30年,生活於「不廬不扇,忘食忘憂」的狀態中,著有《省覺錄》《省事錄》《理學辨疑》等,尤以《周易集注》十六卷更為著名,來知德著此書先後經29年,成為易學研究中重要著作,甚至有「來氏易」之說。
來集之: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名容,號集之,字元成,浙江蕭山人。明崇禎十二年(1939年)南京國子監貢生。崇禎十三年(1640年)進士。曾任安慶府推官、兵科給事中、太常寺少卿等職。左良玉擄掠燒殺無辜時,正值任安慶府推官,曾前往勸阻。弘光朝、馬士英欲招為門下,固辭不就。入清後隱居不仕。康熙七年(1668年),被推薦應博學鴻儒科,仍隱居不出。隱居時潛心著述,因傍依倘湖,人稱倘湖先生。一生著述較多,有《讀易隅通》、《易圖親見》、《春秋志在》、《倘湖文案》、《倘湖詩全》、《南行偶筆》、《南行載筆》等。戲劇作品有雜劇《兩紗》和《秋風三疊》等。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江都郡:西周初期,今江蘇省揚州一帶稱邗國,後屬吳、越、楚。秦統一中國後,改設廣陵縣。漢時先後屬荊國、吳國、江都國、廣陵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先後為廣陵郡、廣陵縣、南兗州、東廣州、吳州。隋開皇九年(589年)始稱揚州。大業元年(605年),改揚州為江都郡。唐武德三年(620年)改稱邗州。武德九年(626年)復稱揚州。後升為大都督府、淮南道節度使駐地。天寶元年(742年)又改揚州為廣陵郡。乾元元年(758年),改稱揚州。天復二年(902年)楊行密在揚州建立政權,史稱楊吳,改揚州為江都府。南唐元元年(937年)改江都府為揚州府。宋時,揚州先後隸屬於淮南道、淮南路、淮南東路。高宗南渡駐蹕揚州,作過一年多的「行在」(臨時首都)。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改稱淮海府,4年後更名維揚府,5年後復名揚州府,均為江都縣治。明、清沿襲至中華民國。1949年1月,始稱揚州市(縣級),另置江都縣。1983年3月,揚州市改為省轄市,轄泰州、儀征、興化、高郵、泰興、靖江、江都、泰縣、寶應、邗江10個縣(市)和廣陵區、郊區2個區。1996年8月,行政區劃調整,泰州、姜堰、興化、泰興、靖江等5個縣級市從揚州市劃出。
平陽郡:三國時屬魏,境內為司州平陽郡,轄10縣;西晉時仍為平陽郡,轄12縣。309 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並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為東雍州,轄7郡20縣;北魏神鹿元年(428年)始築白馬城(即今山西省臨汾城),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
2、堂號
來姓的主要堂號有:「會宗堂」等。
====================================================================
【來姓宗祠通用對聯】
〖來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源自商代;
望出平陽。
——佚名撰來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來姓的得姓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
〖來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隋榮公光前耀後;
漢節侯憂國忘家。
——佚名撰來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隋代江都人來護兒,字崇善,隨楊素轉戰東南沿海,歷官大將軍、泉州刺史。大業年間,率師渡海攻打高麗卑奢城,因功進左翊衛大將軍,封榮國公。下聯典指東漢新野人來歙,字君叔,隨光武帝劉秀破隗囂,擊公孫述,屢立戰功,憂國忘家,忠孝彰著,由中郎將贈征羌侯,死後謚節。
敵畏榮公六郎將;
人喜陽仲十卷詩。
——佚名撰來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隋代光祿大夫虎賁郎將來整,江都人,是榮國公來護兒之子。驍勇善戰,所向無敵。敵歌道:「不怕官軍千萬乘,只怕榮公第六郎。」下聯典指明代進士、詩人、江西右布政使來復,字陽仲,三原人。詩文援筆立就。著述存詩集十餘卷。
-----------------------------------------------------------------
〖來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劾勢被讒,太祖私幸其第;
平陳立業,開府特表其功。
——佚名撰來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僉都御史來恭,正色立朝,彈劾不避權勢。有讒恭者,太祖私幸第。見夫人紡棉,恭鋤萊,遂誅讒而益重恭。下聯典指隋代大將軍來護兒,字崇善,江都人。以平陳功,進位上開府,後積功封榮國公。
====================================================================
附錄:【來姓典故、趣事】
〖孝子來五魁〗
來五魁,字德祥,蕭山長河人氏,明朝太醫院醫士,人稱「孝子」。
一天,五魁母親染病,想吃梨。當時沒有梨買,他就過江到杭州采辦。傍晚,他買到梨,飛奔出城,直到江邊。那知白浪滔天,船工均不敢擺渡。五魁心急如焚,仰天長嘆,淚流滿面。
這時,岸邊一位白眉毛、白鬍子的老船工,解下船纜說:「來來來,有這樣的孝子,渡江也許沒問題,我幫你渡過江。」老船工駕駛小船,迎風劈浪而去。
船到江心,江風呼嘯,白浪排山倒海般向小船壓來。小船在浪谷里顛簸穿行,時有傾覆的危險。
這時,來五魁端正衣帽,向天哀求道:「我進城買梨是給重病的母親當葯吃的,如果我這次梨送不到,將耽誤母親的病情;另外,這樣大的逆風惡浪,看來我的性命難保,我死倒也無妨,但我重病的母親得到我死的消息,也會哀痛歸天,兩條性命就此結束。老天你無故摧殘兩條人命,這豈不是罪上加罪?」說完,失聲痛哭,幾次昏死過去。這時,忽然天上飛來一朵白雲,像吸鐵石一般,將來五魁送出江面,頓時江上風平浪靜,而老船工和小船也不知去向。來五魁安全到達東岸西陵渡口。
來五魁回到家裡,把自己渡江買梨、神仙相救的經過向鄉親們述說。大家都說五魁有道,船工有義,才得以潮神保佑。長河人民為紀念來五魁,每逢農歷二月初二,以梨作祭品來祭神,並把這天定為佛會——「孝子會」。還重建了長河的潮神廟,即「下新廟」。
-----------------------------------------------------------------
〖御桃分家〗
宋朝的時候,河南鄢陵縣咸平鄉淮安里,出了一戶祖孫七代不分家的大戶,家中有多少人已經說不清楚,僅青壯年就有二百多人,人丁興旺,名振四方。
一天,西宮娘娘在皇上面前讒言說:「河南有一大戶,正在屯積糧食,積蓄力量,怕日後是個禍害。」皇帝一聽,將信將疑,就派了兩名大臣,帶上兩顆御桃,到河南探聽虛實。那兩名大臣以贈送「御桃」為名,見了這大戶人家的當家太公。那太公不知來意,見了皇上贈送的「御桃」十分感動,立即吩咐家人把桃子碾碎,放入缸內,用開水溶化。中午全家人吃飯時,太公請大家分享「御桃」,每人一碗桃汁。
事後,兩名大臣將見到的情景詳詳細細地向皇帝匯報。皇帝十分震驚,深感這位太公治家有方,發家有術,便傳旨會見太公。太公來到金鑾殿上,皇帝問道:「你家七代合聚,必有一套治家方法,何不說給寡人聽聽,為朕治國借鑒!」太公回答:「要治家庭,小民以為必須勤儉持家,闔家團結。再就是不輕信婦人之言也十分要緊。」皇帝聽到這里,臉紅了起來,心想:我就是聽了貴妃之言,差一點害了這無辜之家,便贊賞了太公一番,讓他回家去了。
太公回到家裡,回想贈御桃和上殿詢問的情景,感到不妙,覺得一定有人在皇帝面前說他們的壞話,否則,那來這些是非呢?便召集長子、長孫一道商議,會上決定分家各居,讓各房大小遠走高飛,各奔四方,建立家園。
其中有位名叫康順的子孫,帶著家眷來到冠山腳下的長河安家, 由於他治家有方,教子有法,家業興旺,左鄰右舍都喜歡和他打交道,但不知道他家的實姓,互相之間問起,只說是「新來的那戶人家」。年深月久,「新來的」便成了「姓來的」了。
-----------------------------------------------------------------
〖蕭山長河的來姓傳說〗
蕭山長河的來姓,原來姓壽。宋朝年間,金兀術侵犯中原,安徽壽昌縣姓壽的難民,逃到蕭山。在蕭山祗園寺里暫住,每天吃祗園寺的齋粥。祗園寺的當家和尚見他們沒有地方落腳,便介紹到長河冠山寺來。當時長河冠山寺香火正旺,他們搬來後在冠山腳下安居樂業,別人問那和尚:「他們姓什麼?」和尚說「新來的」,人們誤聽為「姓來的」,這樣長河就有了姓「來」的人家了。
-----------------------------------------------------------------
〖來端蒙抗倭〗
在長河的老百姓中相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來氏親兵十萬,倭寇東逃西竄。」
說的是明朝嘉靖甲寅年間,有一股倭寇侵擾浙東,他們沿著錢塘江而上,一路搶掠燒殺,無惡不作,所到之處,雞犬不寧。一天來到西陵(西興)渡口登陸,妄圖經襄七房再騷擾長河,鄉親們聞知後,人心惶惶,大家匯集在長河街頭,研討如何對付入侵之敵。當時來端蒙、來節仲兄弟倆站起來對大家說:「我們長河地靈人傑,祖先留給我們的家園,豈能讓倭寇流匪蹂躪?」大家被兄弟倆一鼓動,群情激動,都紛紛表示願聽從他們的指揮。來端蒙便把大家組織起來,一百多名青年手執紅纓槍,肩背鋼刀,威風凜凜地在交通要道巡邏放哨,並築起土壘土堡,由弓箭手把守。書有「來氏親兵」四個大字的旗幟高高掛起,迎風招展,十里江堤之上,旌旗遍插,刀槍森嚴,晚上大小燈籠齊明,映紅半邊江面,守衛人員更是精神抖擻。
那股倭寇,雖幾次試圖登陸,一見這番情景,個個膽戰心驚,不敢上岸。來端蒙、來節仲認為,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於是派出機靈之士作為偵察人員, 出外刺探敵人虛實。後來得知,倭寇僅有63人。大家信心百倍,決心徹底戰勝他們,端蒙兄弟親臨江堤指揮作戰。
這天傍晚,倭寇剛剛踏上長河堤岸,四下里突然鼓聲咚咚,金鑼嗚咭,長河人在來端蒙兄弟的率領下潮水般從四面八方向堤岸沖去,千百盞燈籠在冠山上下移動,倭寇聞風喪膽,落江逃竄,從此不敢再犯。
從此,來端蒙率眾抗倭的故事傳為美談。「來氏親兵十萬,倭寇東逃西竄」成為長河人的口頭禪。
-----------------------------------------------------------------
〖來集之對聯解圍〗
舟楫巔危,魚龍出沒,賈客但放膽以須,素患難,行乎患難;(徐文長)
平生忠義,今日風波,神明真舉頭如在,叫一聲,立應一聲。(來集之)
——清·來集之屬對明·徐文長題浙江省慈溪縣長河鎮下新廟張老相公殿懸聯
明·萬曆三年(1575年)農歷八月十八日,山陰徐文長,漫遊到長河,參加下新廟的佛會「神杖會」。徐文長來到這里參加廟會,消息不脛而走,轟動長河。
這天,主持「神杖會」的來氏族長組織大家到「西陵渡口」觀潮,再在長河街上提燈遊行,晚上大擺筵席。席間弦歌迭起,歡聲雷動,好不熱鬧。寧波、紹興、蕭山、杭州等地的大小官員,飲酒作樂;文人墨客,吟詩揮毫。席間,人人高興,個個喝采,惟有徐文長先生默不作聲,自喝悶酒。
來氏族長一見此景此情,對大家說:「各位,潮神菩薩顯靈,下新廟香火旺盛,可惜廟柱上沒有一副對聯。無文無銘,這是人文不興的表現。今天佛會高手雲集,我想借大家一點寶墨,請賜楹聯一副,為下新廟增光添輝。」
徐文長在座,誰都怕他三分,不敢上去作對。徐文長待酒足飯飽後,根據長河「孝子會」「神杖會」上聯由來和自己的艱難處境,吸墨命筆,寫道:「舟楫巔危,魚龍出沒,賈客但放膽以須(等待),素患難,行乎患難。」作罷,便拂袖而去。大家一看聯語,前三句概括了「孝子會」「神廟會」故事的發生情由,後兩句告誡人們要知難而進,逆境敢為。聯語既含典故,又有激勵,文質頗佳。當時席間大小官員,文人墨客,人人冥思苦想,都無言以對,大家面面相視,瞠目結舌,十分為難。
為激發後輩勤奮讀書,來氏族長便命令工匠把此獨腳對聯雕刻在銀杏板上,懸掛在「張老相公」殿的柱子上,掛了八十餘年,竟無人以對。到清朝康熙年間,長河出了一個來集之。他進士出身,官為太常寺少卿、兵科給事中。一日,他回鄉探親,去「下新廟」游覽,發現徐文長的上聯,仰天長嘆:「長河真無人耶?」便叫人取過筆墨,欣然命筆,寫道:「平生忠義,今日風波,神明真舉頭如在,叫一聲,立應一聲。」
至此「張老相公」殿旁的楹聯才正式完成。來集之的下聯寫了「孝子會」「神仗會」的故事情由,與徐文長的上聯呼應;又對徐文長仕途坎坷、平生不得志的同情和「平生忠義」的高度評價。從此,來集之文才出眾,妙聯解圍的故事,在長河人中到處流傳。
-----------------------------------------------------------------
〖台灣「謎聖」來楚庚〗
為讓燈謎愛好者認識、了解台灣謎家的燈謎藝術風格,我們在這里隆重介紹台灣「謎聖」來楚庚的燈謎作品。同時,我們覺得,大陸、台灣同根同源,同好一道,於謎即可顯見。此文選自邵濱軍、趙首成即將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百年謎品》一書。
來楚庚(1907-1988),名廣銓,字楚庚,以字行,號柴若。浙江蕭山人。上世紀四十年代末赴台,寓居於台北。其一生所好唯謎,自五十年代初,即繼姚石如先生值課《中央日報》副刊「每日一謎」專欄,吸引了無計其數的讀者。爾後各機關、社團、報刊、電台、公司、商號,每逢元宵、端午、中秋及重大節日舉辦燈謎晚會,必禮聘其主稿出題。尤值一提的是,他與台北市立圖書館密切合作,每年舉辦一屆新春猜謎大會,年年推陳出新,吸引猜眾,達三十年不輟。此既為中國謎史所僅見,也體現其對燈謎文化傳續宏揚之功厥偉莫替。1973年起,來氏繼袁定華而為「台北集思謎社」社長,除創辦並長期發行風行海內外的月刊《謎匯》外,還利用張燈主台及社內月會活動之機,向一般群眾宣傳普及燈謎知識,並與青年謎友講解切磋謎藝,冀求光大瑰寶,薪傳火種。是故當代台灣許多中堅謎家,諸如黃永文、張雲龍、葉明冬、康維人、李次高等,至今提及來氏之薰沐,皆有春風化雨之感。
來氏是一位高產謎家。其畢生創制,據他故世後由台北市立圖書館編輯出版的《燈謎菁華》所收錄,已達萬則之夥;恐尚有謎刊間登載、謎友中傳閱的未能闌入。其作思路寬廣,技法豐富,以追求趣味、發人深省為宗旨,以扣合貼切、意象生動為特色。有人說,其謎好比國色天香,只薄施粉黛,就能散發自然之美;因應不同謎材,以各種不同手法,而使環肥燕瘦,各盡其妍。其學識淵博,典故嫻熟,卻不為用典而用典,需要用時,則能如初寫黃庭,恰到好處。他的作品,多為民眾謎會上猜射所用,故又能把握得住俗與雅的分寸,做到典而不僻、雅而不酸,俗而不庸,白而不鄙。他的謎,以俊秀高朗、挺健爽利者居多。如以:
「足以記姓名而已」射三字經「讀書籍」(面為項羽少時讀書之語)。
「萬國衣冠拜冕旒」射外國地名「夏威夷」。
「崛起於壟畝之中」射詩品「脫然畦封」。
「天子自有死法」射聊齋目三「王者、保住、頭滾」(面為隋煬帝臨終語)等皆是。
但他也不乏纖巧之思與纏綿之作,如以:
「老頭子」射成語「俯首貼耳」(頭扣「首」,老子乃李「耳」;俯下「頭」貼於「老子」中)。
「夏布衫」射中葯名三(「茯苓萊菔」四字中的「艹」)。
「寒盡夜偏長」射字「冬」(「寒」字盡根部是兩點;「夜」為「夕」,「夕」中之點筆放長;合之成「冬」),均深寓巧思,妙不可言。又如以:
「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射成語「求田問舍」(「田」字解指孟嘗君田文)。
「敗赤壁曹操怨天時」射病症「破傷風」。
「魏家干,又是客家干」射詩韻目四「阮、合、有、養」(面為《桃花扇》曲詞,謂阮大鋮是魏忠賢、客氏的干兒子),則皆委曲纏綿、含蘊不盡。在來氏常用的幾十種謎目中,他又偏愛於京劇謎。如他以:
「刀下留人」射「斬莫成」,「堂堂乎張也」射「探母見娘」。
「妾為君王拒賊多」射「打寇承御」。
「人珠俱暮欲求方」射「老黃請醫」。
「不使專房興雲雨」射「奪小沛」。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射「查頭關」。
「竹夫人」射「全節歸漢」……無一不錦心綉口,卓然可傳也。這些作品,似隨意寫來,不事經營,故揮灑自如,神氣揚揚,筆躍句舞,突唐跳盪,心到而手到,手到而筆到,筆到而意到。其文字多有氣力,能提能摔,咄咄逼人,切中肯綮;每每句法靈活,又以俗語、口語入謎,白說邪說,皆成妙音。其又善作奇警之思,獨出腔調,啟人心竇,一掃障翳,滌盪腐腸,開後人無限之眼界與無限之文心。
來楚庚以其道德文章深受台灣謎人之推戴崇仰,因而享有「台島謎聖」之譽。
⑵ 浙江野營
大學里我搞了3年的戶外活動,經常騎行或帶隊來浙江進行戶外活動,對浙江這邊的情況還算了解。你關心的應該是有什麼地方可以宿營,而且要好玩的,最好是山。
我就按地區來介紹了,但我不保證現在能不能宿營:
臨安龍塘山,省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浙江臨安縣西南部,是江西、安徽、浙江三省交界處的白際山脈東北的延伸。主峰清涼峰,海拔1787米,是杭州地區的最高峰。來這里的目的都是沖著清涼峰去的,我去過四次,可以宿營。因為這里還是半開發狀態,有些地方還是原始森林,所以最好不要亂走,必須找個向導。對體能要求高,網上有很多成熟的線路。
鸛山在浙江富陽東端,海拔高度40米左右。山上古樟雜樹鬱郁蔥蔥,背接城鎮,南瀕富春江,是一座山水兼得、玲瓏疊秀的小山。山頂是看富春江山水的極好地方。不能宿營。但可以在周邊地區的小草坪宿營,只要每人趕就是。
大滌山,又名大壁山,位於浙江臨安、餘杭兩縣交界的青山鄉橋頭村和中橋鄉公利村一帶,東北離餘杭鎮約18公里,距杭州市區約35公里,是天目山脈東延的名山之一。其主峰白鹿山,這里開發較早,形成大滌山風景區,包括大滌、天柱、九鎖三山及洞霄宮。我朋友曾在那偷偷宿過營,因為他被趕過,所以用「偷偷」。觀景還是不錯的,周邊小旅店也便宜。
昌化大明山,位於臨安西南90餘公里,山高谷深,雲霧縹渺,山嶽景觀非常壯麗,是以奇峰、瀑布、奇松、雲海為特色的風景避暑勝地。沒去過,不過聽說很好,山下有很多小地方可以宿營,好像可以看雲海。
龍王山自然保護區,高龍王山主峰高達1587.4米,與西天目1506米主峰一南一北,遙相呼應。有幾個朋友曾帶隊去這里,至於哪裡宿營,我就不清楚了,反正只要你想宿營的話,肯定找得到的。據說這里很不錯。還是找個向導吧。
臨安天目山,位於浙江西北部,距離臨安西北31公里。山體自浙皖邊界的百丈峰,由西南向東北方向逶迤延伸,漸漸沒入於杭嘉湖平原。素以「飛泉、奇石、庵宇、雲峰、大樹、茶筍」六絕著稱。1956年被列為國家自然保護區。我上去過一次,現在不知道情況了。
莫干山,是天目山向東此延伸的主峰之一。在浙江德清縣西部,這個也很不錯。
太白山位於浙江鄞縣和鎮海縣的交界處,是四明山山脈向東北延伸的一座山峰,是寧波市東部山體的最高峰,被譽為「天下禪宗五大名山之一」。已被批准為浙江自然保護區。
金華山,古稱金盆山或玉壺山。它坐落在金華、義烏、浦江、蘭溪4縣之間。海拔1000米以上。
仙華山,又名仙姑山,主峰少女峰,海拔720。8米,位於浦江縣七里鄉仙華村, 仙華山有五峰,就像五根手指一樣。從東往西有:玉柱峰、仙壇峰、玉尺峰、玉筍峰,還有一個不記得了。
仙霞嶺,又名古泉山,位於浙江江山市的南部,是浙西南的重要名山。主峰大龍崗海拔1503米,是烏溪江、江山江、江西信河江和福建沖淡江支流建溪等四條江流的發源地。歷史上著名的仙霞關就是從仙霞嶺山腳而上的第一關卡,它建於北宋年代,於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
天台山,是浙江省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主峰華頂山海拔1138米。名勝古跡很多,自古有「天台八景」之勝。
括蒼山是由浙閩交界的洞宮山脈向東北蜿蜒,進入浙江的臨海和仙居的邊界,綿亘150公里。主峰蒼嶺海拔1382米。括蒼山有一個括蒼洞,在道書中被列為「第十大洞天」。
鳳陽山位於浙江龍泉縣東南,距城關鎮50公里,是浙江最高的山嶺,保留著一片面積約有46平方公里的具有原始狀態的天然次生林,植被覆蓋度達80%以上,植物資源豐富,為我國自然保護之一。浙江最高峰黃茅尖海拔1920.9米。
九龍山自然保護區位於遂昌縣南80公里,主峰海拔為1724。4米。由於從主峰向四膨伸出九條山脊,六條山谷,謂之「九脊六穀」。九龍山是生物資源的巨大基因庫,生態資源很豐富。
樂清北雁盪山位於浙江樂清東北部,是全國十大名山之一。其中的靈峰、靈岩和大龍湫,被稱為「雁盪三絕」。雁盪山以百崗尖為最高,海拔1150米。
附錄幾個地區的景點和特色,就近原則,順便可以玩玩,沒地方宿營的話,可以在農家小店裡住住。網上找的。
杭州地區:
雙峰插雲 蘇堤春曉 三潭印月 麴院風荷 平湖秋月
虎跑夢泉 韜光寺 徑山寺 九溪煙村 龍井問茶
滿隴桂雨 阮墩環碧 吳山天風 淳安仙姑洞 花港觀魚
桐廬瑤琳洞 祗園寺 玉皇飛雲 雲棲竹徑 寶石流霞
斷橋殘雪 千島湖 新安江 富春江 建德靈棲洞
東明山森林公園 杭州石雕 杭州靈山洞 杭州六和塔 方臘洞
保叔塔 錢廖墓 雷峰塔 臨安普慶寺石塔 臨安功臣塔
杭州白塔 南屏晚鍾 杭州動物園 西湖新十景 杭州植物園
西湖公園 杭州西湖 淳安銅山銅礦遺址 杭州三大名泉 蕭山茅灣里印紋陶窯址
良渚文化遺址 烏龜洞遺址 開山老殿 杭州南宋石經 雙溪竹海漂流
吳昌碩故居 蕭山湘湖 黃龍洞道院 葛嶺抱朴廬道院 靈隱寺
杭州司馬光家人卦刻石 浙江省第一師范舊址 杭州碑林 杭州西泠印社 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
浙江圖書館 章太炎墓和紀念館 杭州圖書館 杭州拱宸橋 杭州留下義橋
岳王廟 清真鳳凰寺 凈慈寺 錢江海塘 邵芝岩筆庄
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 杭州南宋郊壇官窯 潘天壽紀念館 玳瑁嶺石林 西湖十景
柳浪聞鶯 南北雙峰 杭州寶成寺麻曷葛刺像 黃龍吐翠 昌化大明山
臨安龍塘山 臨安天目山 餘杭徑山 文瀾閣 西山坪石林
雷峰夕照 蘭玉坪石林 建德大慈岩 桐廬富春山 桐廬桐君山
富陽鸛山 餘杭超山 中國茶業博物館 中國絲綢博物館 浙江省博物館
餘杭大滌山 塘棲枇杷 白沙奇霧 賦溪石林 千島湖國家森林公園
瑞晶洞 清涼峰國家自然保護區 青山湖風景區 浙西大峽谷 龍王山自然保護區
岳飛墓 浙軍攻克金陵陣亡將士之墓 嚴東關五加皮 七里揚帆 昌化山核桃
天目筍干 鳳凰山 西湖南山五洞 天目青頂茶 西湖北山五洞
蕭山羽毛畫 大清谷 杭州中葯博物館 下天竺 吳山
虎跑山 五雲山 獅子山 天喜山 美人峰
九曜山 紫陽山 大慈山 五老峰 十里觀荷
棋盤山 梅城雙塔 上天竺 錢塘觀潮城 黃公望森林公園
龍門古鎮 大奇山國家森林公園 嚴子陵釣台 富春江新安江風景名勝區 葫蘆飛瀑
富春江國家森林公園 徐錫麟墓 靈峰山 李成虎墓 西湖蒓菜
西湖香市 玉皇山 杭州桂花酒
西湖龍井茶 西湖綢傘 王星記扇子 昌化雞血石 杭州織錦
西湖藕粉 杭州綉品 張小泉剪刀 中葯保健旅遊 中葯浙八味
寶石山 天竺山 飛來峰 葛雲飛墓 月桂峰
杭州地毯 竹馬舞 張蒼水墓 於謙墓 蘇小小墓
吳漢月墓 秋瑾墓 蕭山花邊 牛皋墓 陶成章墓
狩獵旅遊 杭州小鑼書 西湖天竺筷 江南絲竹
中天竺 杭曲 杭州灘簧 杭州評話 睦劇
杭州植絨畫 嚴子陵釣台碑刻 海公祠 浙南賽龍船
湖州地區
安吉龍王山 莫干山 湖州黃龍宮 湖州鐵佛寺 湖州邱城遺址
湖州下菰城遺址 湖州毗山遺址 湖州飛英塔 陳英士墓 嘉業堂
湖劇 湖州三跳 善璉湖筆 顧渚紫筍茶 長興白果
太湖百合 德清雲岫寺 竹鄉 安吉古城遺址 洪城遺址
黃梅山窯址 揚子鱷保護區 蘇浙軍區革命舊址
嘉興地區:
嘉興南湖 海鹽南北湖 千佛閣 雲岫庵 羅家谷遺址
馬家浜遺址 海寧鎮海塔 陳雲龍故宅 王國維故居 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地——嘉興南湖革命紀念船
茅盾故居 硤石燈彩 平湖絲毯 湖羊羔皮 桐鄉藍印花布
桐鄉雋李 錢江潮
紹興地區:
紹興會稽山 諸暨五泄 新昌穿岩十九峰 紹興東湖 新昌大佛寺
柯岩大佛 紹興石佛寺 紹興西施山遺址 上虞窯寺前青瓷窯址 上虞小仙壇東漢青瓷窯址
紹興鑒湖 紹興三江閘 紹興八字橋 大舜廟 大禹陵墓
禹王廟 越王台 文種墓 西施故里 馬臻墓
王充墓 曹娥孝女廟 王羲之墓和故居 沈園 宋六陵遺址
王守仁墓 青藤書屋 陳洪綬墓 何文慶故居 秋瑾故居
秋瑾紀念碑 魯迅故居 魯迅紀念館 周恩來祖居——百歲堂 大通師范學堂舊址
蔡元培故居 古越藏書樓 紹興蘭亭 紹劇 越劇
紹興蓮花落 烏篷船水鄉旅遊 清湯越雞 紹蝦球 乾菜燜肉
紹什景 炸熘桂魚 頭肚醋魚 白鯗扣雞 清湯魚丸
紅燒鱔段 酒燜全魚 紹興風味小吃 紹興珠茶 楓橋香榧
紹興黃酒 沃洲湖 南山
寧波地區:
四明山烈士紀念墓 鎮海招寶山 鄞縣太白山 奉化溪口雪竇山 東錢湖
寧波月湖 天童寺 阿育王寺 保國寺 七塔寺
觀宗寺 補陀洞天 雪竇古剎 河姆渡遺址 慈溪上林湖青瓷窯址
鄞縣它山堰 寧波月湖橋 寧波天封塔 王荊公祠 方正學先生祠
朱舜水先生紀念碑 黃宗羲墓 全祖望墓 寧波白雲庄 朱貴祠
王錫桐起義遺址 寧波演武巷總工會舊址 天一閣 甬劇 姚劇
寧波走書 鄞縣梁山伯廟會 冰糖甲魚 苔菜拖黃魚 苔菜小方烤
黃魚魚肚 腐皮包黃魚 網油包鵝肝 紅燒河鰻 彩熘全黃魚
火臟全雞 荷葉粉蒸肉 寧波風味小吃 寧波骨木鑲嵌 寧波朱金木雕
寧海樹根雕 寧波草席 鎮海金柑 奉化水蜜桃 鎮海口海防遺址
南溪溫泉
金華地區:
金華北山 永康方岩 浦江仙華山 蘭溪六洞山 金華雙龍洞
武義延福寺 金華天寧寺 金華通濟橋 武義熟溪橋 浦江龍德寺塔
金華湖鎮舍利塔 金華八詠樓 東陽盧宅 駱賓王墓 朱丹溪墓
太平天國侍王府 金華侍王府壁畫 婺劇 金華道情 龍燈舞
東陽木雕 東陽竹編 東陽東白茶 金華火腿 金華佛手
義烏南棗 宣平蓮子 邊村宗祠 三都屏岩 龍潭
衢州地區:
江山仙霞嶺 江山江郎山 衢州爛柯山 開化古田山 黃巢起義遺址
爛柯山 衢州孔廟 葉適墓 江山綠牡丹茶 常山猴頭
台州地區:
長嶼硐天 方 山 桃渚城抗倭遺址 天台赤城山 臨海括蒼山
黃岩委羽山洞 千佛龕石窟 五百羅漢 仙鹿銜桃 岩雕藝術
仙居淡竹摩崖蝌蚪文 黃岩沙埠青瓷窯址 黃岩五洞橋 臨海章安橋 天台智者大師塔院
天台華頂山 一行禪師墓 仙居 戚繼光紀念館 中國漁民節
黃岩翻簧 華頂雲霧茶 黃岩蜜桔 桃渚 大鹿島
天台國清寺 括蒼山 永安溪漂流 黃岩靈石寺塔
麗水地區:
青田太鶴山 麗水南明山 縉雲仙都山 龍泉鳳陽山 遂昌九龍山
慶元百山祖 青田石門洞 龍泉大窯青瓷窯址 麗水通濟堰 松陽延慶寺塔
時思寺 靈山秀水 生活習俗 婚喪禮儀 祭祀圖騰
傳統節日 山歌舞蹈 體育游戲 土特名產 工藝製品
黃楊木雕 青田石雕 龍泉寶劍 龍泉青瓷 金獎惠明茶
龍泉香菇 大溪灘窯址 獨山村歷史文化保護區
溫州地區:
樂清北雁盪山 樂清中雁盪山 平陽南雁盪山 瑞安仙岩山 泰順烏岩嶺
甌江 溫州江心嶼 永嘉楠溪江——大若岩 仙疊岩景區 半屏山景區
大瞿島景區 鄭成功練兵場 大沙嶴沙灘浴場 虎嶼 蠟燭礁
別有洞天 鼓浪澗 宋美齡別墅 泰順三條橋 平陽寶勝寺雙塔
瑞安觀音寺石塔 溫州浩然樓 王十朋墓 文天祥祠 平陽金錢會起義遺址
甌劇 溫州鼓詞 三絲敲魚 花生肚 軟火熘鯽魚
三層魚片 五色魚絲 炸熘黃魚 馬鈴黃魚 芙蓉蝤蛑
三片敲蝦 松炸蝦球 溫州風味小吃 甌綉 溫州彩石鑲嵌
平陽畫蛋 泰順香菇寮白毫 澤雅 瑤溪 聖井山石殿
蔡寮溪 百丈 劉基墓 玉蒼山 省第一次黨代會會址
舟山地區:
二沙 四石 兩洞 海岸牌坊 三寺
朱家尖島 長灘金沙 山海奇觀 奇峰異石 摩崖石刻
國際燈塔 漁港景色 外島掠影 桃花島 六橫島
五嶼(鳥島) 鹿欄晴沙 刑馬欄 浦門曉日 石壁殘照
燕窩石筍 白峰積雪 海豚拜江 鯨山游塗 海上千島湖
慈雲庵 超果寺 方百萬庄園 長塗島 大巨島
普濟禪寺 法雨寺 慧濟禪寺 不肯去觀音院 梅福庵
⑶ 杭州清朝遺址
乾隆皇帝下江南遊過杭州西湖,去過靈隱,靈隱寺裡面的一塊牌匾《雲林禪寺》專還是乾屬隆皇帝親筆書寫的,乾隆本來是想題寫『靈隱禪寺』的,因為下筆的時候繁體字靈上面的雨字寫得太大了,下面的筆畫寫不下,旁邊的隨從說:『上面有雲,下面有林,就寫雲林禪寺好了。』乾隆皇帝將錯就錯,這塊牌匾一直掛在靈隱寺的大殿上。
靈隱景區的門票是35元,到裡面的靈隱寺還要買40元的廟票。
⑷ 是抗倭遺址,還是「打長毛」遺址
頑皮的原始人--小剛隨父母在野外生活,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和可愛的大猩回猩成了形影不答離的好朋友。為了使小剛成為真正的原始人,一家人歷經磨難,他們於北極歷險、與兇猛的長毛象展開廝殺、遭遇飛碟、感受地獄之旅、拯救美人魚……。同時,一家人也曾嘗試農耕生活,甚至搬到了天上,但最終還是覺得原始生活最適合他們。在森林勇士大猩猩的幫助下磨難被一一戰勝,頑皮的小剛也成長為一名真正的"山林小獵人"並得到了可愛的阿波的青睞。
⑸ 尋求;俞大猷抗倭的一些故事.
俞大猷一生戎馬舟楫,最主要功績是領導抗倭斗爭,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大擾浙東,北竄蘇南。他配合戚繼光、鄧城等將領,用福建樓船在浙東、蘇 南大敗倭寇,消滅敵兵四五千,擊沉敵船140多艘,徹底平定了蘇浙倭患。他抗倭 有功,被提升為蘇浙副總兵,後任浙江總兵兼暑浙江都督同知。 俞大奠性格則毅沉著,豪邁樂觀,不知憂苦。在浙東的一次海戰中,突然風浪狂作,天昏地暗,船隻幾乎傾翻。軍士因此斷炊兩天,號哭不已,副將湯克寬大呼 「海神保佑」,拚命許願。俞大猷卻不求神插佛,巋然自若地對湯克寬說:「我平生無所憂掛,今天如能與你一起溺海,了卻生命,無負大業,是最痛快的了!」須臾風平浪靜,安然無恙。湯克寬很佩服他的膽略,遂拜他為師。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冬攻陷興化。朝遷提升俞大猷為福建總兵,戚斷光為副總兵,隸屬閩浙叫督譚綸指揮,會同剿倭。譚綸命令戚斷光、劉顯、俞大猷分別率領三路大軍,會攻倭寇於平海衛,殲敵2200多 人,並救回3000多名被劫的居民,勝利光復了興化城。其後,俞大猷又在晉江沿海殲滅倭寇,據傳,一次他化裝潛入安平衛(今安海 鎮)倭穴,偵察敵情,遇到倭寇 正在宰殺從民間搶來的牛羊,大開宴會。倭酋座們喝得酩酊大醉,營木欄中還關著許多尚未宰完的牲畜。俞大猷便派一個勇敢機智的隨從,乘倭寇醉得東歪西倒之時,從木欄中抱來一隻羊,縛起倒掛在大鼓的前面,讓羊掙扎,踢動大鼓。倭寇以為明兵劫營,頓時大亂,自相殘殺,鄉兵趁機殺進敵營,全殲倭寇。又一次倭寇攻佔永寧衛,養著兩只兇猛的軍犬,警衛營盤。他帶領士兵,喬裝百姓,深夜潛入敵營,在鐵鉤上掛上香牛肉,先誘軍犬爭搶牛肉上鉤而殺,然後帶兵沖殺敵營。倭寇潰亂,爭相登船從海上逃竄,俞大猷率軍在永寧衛海口一塊大石旁全殲敵寇。後來,俞大猷親自在這塊石上題勒「鎮海石」三個大字 。俞大猷多才多藝。嘉靖年間,他親往河南嵩山少林寺,教僧人棍法(後世稱「俞大猷棍」), 使少林棍法豐富並得以繼傳。他創造一套用僂船殲滅倭寇的海戰戰術,還發明了一種陸戰用的獨輪車。他精通六經,博學宏文,著有《正氣堂集》30卷,棍術經典《劍經》,堪稱明朝一代儒將 。
俞大猷的遺跡文物和民間傳說,留在泉州和閩南等地的很多。如今泉州華僑職業中專學校是都督第遺址,門前巷仍叫都督第巷。晉江磁灶的俞公山有他的陵墓。他少是鍛炬膽量的「練膽石」,仍在泉州清源山虎乳泉畔下,旁有其自書「君恩山重」四個大字。廈門、金門、武平、海南島等地,都有俞大猷的讀書軒和紀念祠堂 。
明朝洪武十九年,朱元璋下旨,除准留舟山本島居民547戶,8085人外,其餘居住在舟山46個島上的居民,全部驅遷內陸。舟山各島從此荒廢,海防力量大大削弱。嗣後海盜勾結倭寇長期騷亂並盤踞各島,使舟山軍民遭受極大災難。
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二月,以汪直為首的一夥海盜,勾結倭寇進犯鎮海關,遭到明朝守軍的反擊,退據金塘島,集聚於瀝港。由於金塘島形勢險要,官兵一時難以攻克。次年三月,浙閩提督王抒縝密地偵察金塘島地形後,制訂了周密的作戰計劃,遣參將俞大猷從瀝港正面進攻,參將湯克寬從西堠門堵住倭寇退路,採用兩面夾攻的戰術。
俞大猷是位抗倭名將,從小跟名師學習武藝,還精通兵法。當時,俞大猷部下有名士兵,叫侯得,因嚴重違犯軍紀,被判為死刑,但他卻熟悉金塘瀝港地形,俞大猷得知後便將他免了死罪,派遣他潛入瀝港倭寇營寨放火接應,以此立功贖罪。進攻那天夜裡,約定三更時間,為令,侯得放火大燒倭營,頓時,瀝港上空濃煙滾滾,烈焰沖天。俞大猷率兵乘機攻入瀝港,還在睡夢中的倭寇,遭到突然襲擊,驚慌失措,一片混亂,四處逃散。俞大猷部下士兵驍勇善戰,乘勝追擊,打得倭寇丟盔棄甲,紛紛爭船搶渡,落水溺死者不計其數。只有汪直率殘兵突出重圍,潛逃外洋。俞大猷親自率戰船奮勇追擊至馬跡潭時,不巧遇上大風,不少戰船在風浪中沉沒,汪直才僥幸脫逃。另一股從瀝港潰逃的倭寇,到了岑港,也被把總劉恩至領兵殲滅。在這場圍殲倭寇的戰斗中,正面進攻的士兵非常勇敢,當俞大猷的戰船被倭寇的船纜勾住,遭到倭寇猛攻時,舟山籍士兵葉七,在這緊要關頭,拿起斧頭,奮不顧身潛入大海,猛砍船纜,頭部被倭寇連刺七刀,血流如注,他視死如歸,拚死把纜繩砍斷,使俞大猷的戰船安然脫險,而他自己卻壯烈犧牲了。
瀝港一戰,殲滅倭寇280餘人,狠狠地打擊了倭寇的囂張氣焰,大大地鼓舞了舟山軍民抗倭的信心。這場戰斗也是舟山歷史上抗倭首次大捷,影響深遠。為此,俞大猷把瀝港改稱為「平倭港」,當地百姓為了褒揚俞大猷抗倭的業績,又在瀝港建立了「平倭碑」,以供後人瞻仰。
俞大猷保衛東南海防,抵禦倭寇進犯,戰功卓著。舟山多處留有他率兵剿滅倭寇的史跡。440多年過去了,歲月流逝,山河改觀,神州大地,換了人間。然而這塊珍貴的文化遺產——「平倭碑」,如今仍然豎在瀝港下街頭。此碑高近1丈,上刻 「平倭碑」3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碑銘記敘了明朝嘉靖年間參將俞大猷率兵圍殲倭寇的英勇事跡。該碑現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倭寇侵略越來越嚴重,使躲在深宮里的明世宗也不得不發愁了,叫嚴嵩想法子對付。嚴嵩的同黨趙文華想出一個主意,說要解決倭寇侵犯,只有向東海禱告,求海神爺保佑。明世宗居然相信趙文華的鬼話,叫他到浙江去禱告海神。後來,朝廷派了個熟悉沿海防務的老將俞大猷(音yóu)去抵抗。俞大猷一到浙江,就打了幾個勝仗。但是不久,浙江總督張經被趙文華陷害,俞大猷也被牽連坐了牢。沿海的防務沒人指揮,倭寇的活動又猖獗起來。朝廷把山東的將領戚繼光調到浙江,才扭轉了這個局面。
⑹ 戚繼光抗倭炮台遺址
浙江省慈溪市觀城衛鎮,衛山烽火台
⑺ 山東地區有古戰場遺址嗎
馬陵之戰古戰場遺址公園位於山東省郯城縣境內的馬陵山核心區龐涓溝。
濰水之戰古戰場遺址,位於山東省濰坊市治下安丘市。
山東萊州唐家村現古戰場遺跡,疑為明代抗倭遺址。
⑻ 寧波的戰爭遺址
鎮海口海防遺址(招寶山):
鎮海地處我國海岸線中段,北臨杭州灣、長江口、南連閩、粵,為南北轉運、補給和海上交通之要沖,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素有「海天雄鎮」、「浙東門戶」之稱。自明中葉以來,鎮海軍民先後經歷了抗倭和抗英、抗法、抗日等聞名中外的抗擊外敵入侵的自衛戰爭,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和十分豐富而又珍貴的海防遺址。明朝中葉,倭寇勾結不法商人,接連不斷侵犯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到處攻城劫寨、殺人放火、姦淫擄掠。倭寇的騷擾,激起了浙江軍民的強烈反抗,明朝政府派重兵征剿倭寇,名將盧鏜、俞大猷、戚繼光先後駐守鎮海,在招寶山上建威遠城,並屢與倭寇鏖戰於甬江南北,威震海疆。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舟山失陷,鎮海成為抗英的前哨陣地,著名的抗英將領葛雲飛曾負責鎮海的防務,傑出的民族英雄林則徐和欽差大臣裕謙蒞鎮督戰,愛國軍民同仇敵汽,血戰英軍,民族氣節光昭日月。中法戰爭時期,法國遠東航隊司令孤拔率艦隊侵犯鎮海口,浙江巡撫劉秉漳、浙江提督歐陽利見、寧紹台道薛福成等親率大軍築防禦敵,守備吳傑親操大炮炮擊法艦,重傷法軍司令孤拔,迫使法軍敗退,使法艦北上騷擾威脅京津的企圖遭到破滅。在中法戰爭鎮海戰役中,我鎮海軍民數戰皆捷,取得重大勝利,在近代中國反侵略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抗日戰爭中,鎮海軍民曾多次擊退日軍的進攻。1940年7月17日,日本侵略軍從鎮海城關和現北侖區的小港兩翼登陸,鎮海愛國軍民在招寶山、戚家山等地與日本侵略軍激戰,擊斃、擊傷日軍400餘人,使敵倉皇敗退。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愛國志土,用自己的血肉,凝聚成不畏強暴、抵禦外侮、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為後人留下了一部生動形象的愛國主義教材一一鎮海口海防遺址。現存鎮海日海防遺址共有30多處,主要分布在以招寶山為軸心的2平方公里范圍內。在鎮海口北面現存的主要海防遺跡有浙江軍民抗倭的重要遺跡威遠城、月城、安遠炮台、烽難、明清碑刻以及後海塘遺址等。其中,後海塘遺址,城塘合一,既能擋住海潮沖擊,又能抵禦外敵入侵。城塘是用大塊石板條石構築而成的夾層塘,氣勢宏偉,婉蜒數干米。在鎮海口南面,現存的主要海防遺跡有金雞山頂塗望台、靖遠炮台、宏遠炮台、戚家山營壘等。如此集中的海防遺跡,這在全國是罕見的。它們既是我們的先輩用血肉之軀鑄成的歷史豐碑,同時也記載了外國侵略者的累累罪行。此外,在現存的海防測中,還有各個歷史時期軍政首腦題詞碑記、民族英雄殉難處、侵略軍的登陸處以及歷次戰爭留下的各種兵器、各類古籍史料等文物。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奉化江、餘姚江在寧波城區匯合為甬江東流出海,在甬江的出海口,西有招寶山,東為金雞山,兩山雖不甚高,但懸崖削壁,山勢峻險,雄偉挺拔,如門以戶,形成夾崎之勢,這就是著名的「鎮海口」,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浙東門戶」「海天雄鎮」之稱,是我國東南沿海軍民抗倭、抗英、抗法、抗日的主戰場之一,留下豐富的海防斗爭的歷史遺跡。它與其他地區的海防遺跡相比,具有范圍大、遺跡多、類型廣、保存好等明顯特點,而且海防遺跡與較為著名的眾多自然、人文景觀渾然一體,相映成趣。這些遺留下來的文物古跡,也是我國人民熱愛祖國,不畏強暴、抗禦外侮、自強不息的歷史見證。「鎮海口海防遺跡」,其范圍包括甬江兩岸南北部份,這樣,將鎮海城關的吳傑故居,梓蔭山吳公紀功碑亭,泮池——裕謙殉難處,「鉤金壙」——英軍登陸處,招寶山威遠城、月城、威遠城碑刻、安遠炮台,北侖區的金雞山瞭望台、靖遠炮台、平遠炮台;笠山的宏遠炮台,小港口的鎮遠炮台、戚家山營壘等,編成一組,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現將各景點簡介如下:吳傑故居:吳傑(l837-19l0),字吉人,安徽歙縣人。中法戰爭前夕,調任鎮海口炮台守備,清光緒十一年正月十五日(l885年3月l日〉,法軍進犯浙江鎮海。時吳傑在招寶山威遠炮台親發大炮,重創法艦,擊傷艦隊司令孤拔,法艦不敢再犯。中日甲午戰爭期間,復領鎮海口炮台,三署總兵,一護浙江提督,皆有聲望。故居位於城關勝利路與人民路交叉口,為吳傑晚年所居,由台門、前廳、後廳和左右廂房組成,前廳面闊5間,重檐樓屋,後廳為客廳,面闊3間,設前軒後廊,亦是重檐樓屋,均為硬山頂,保存較為完整。吳公紀功碑亭:建於民國二十五年(l936年),系鎮海士民紀念吳傑誕辰百周年集資建造。四柱歇山頂,亭中立碑,記述吳傑生平和功績。泮池——裕謙殉難處:在鎮海中學內,1841年10月10日,中法鴉片戰爭鎮海口之役鎮海失陷,兩江總督、欽差大臣裕謙(l793--l84l,蒙古鑲黃旗人),投泮池盡節,為中英鴉片戰爭期間清朝封疆大吏中唯一親臨戰場以身殉國者。鉤金壙——英軍登陸處:清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六日(l84l年l0月l0日),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侵略軍在此登陸,繞道攻招寶山,利用其制高點,轟擊隔江相望的金雞山。招寶、金雞兩山既陷,英軍炮轟縣城,守軍亦潰,鎮海逐告陷落。威遠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都督盧鏜與海道副使譚綸為抗倭而築,清道光十三年(l833年)知縣郭淳章重修,清朝官兵曾在此抗擊過英法侵略軍的進犯。月城:位於招寶山頂北側的兩峰交界處,為威遠城前哨陣地。清光緒九年(l883年),歐陽利見任浙江提督時建。威遠城碑刻:置於威遠城內,多數為明、清軍政要員手跡、題字。其中「保護寶陀寺勒石碑記」,清光緒十五年(l889年),歐陽利見撰並書,記述了中法戰爭鎮海口戰役的情形,有重要研究價值。安遠炮台(見右圖):建於清光緒十三年(l887年),由同知杜冠英和參將吳傑督造,次年告竣。曾置克鹿卡後膛鋼炮一座。金雞山了台:與招寶山隔江對峙,為歐陽利見督師御敵處。靖遠炮台:位於小港金雞山東麓的沙灣頭,清光緒六年(l880年)建曾置炮5座,營房5間。平遠炮台:位於小港金雞山東北方向的山腰部,光緒十二年(l887年)建。宏遠炮台:位於笠山頂上,規模宏大,為鎮海口第一道防線。鎮遠炮台:始建於光緒六年,同知杜冠英督造。戚家山營壘:戚家山在甬江南岸沙蟹嶺西南角,與金雞山毗連。光緒七年(1881年),總鎮楊春和所建。
⑼ 抗倭名將、武狀元劉挺遺址
抗倭名將、武狀元劉挺的遺址位於江蘇沭陽縣吳集鎮,一個叫周胡庄的小村莊;現有周東志家及附近幾戶人家在此居住;力想恢復遺址原貌,請大家多多支持,有空大家去拜訪拜訪.......
⑽ 浙江衢州有什麼革命遺址
1、侵華日軍細菌戰衢州展覽館
展覽館原址上的院落主人黃廖氏就是第一批死於鼠疫的病人。為牢記侵華日軍犯下的滔天罪行,1998年羅漢井侵華日軍細菌戰受害區遺址豎起了「銘記碑」,2005年,衢州細菌戰紀念館於市區羅漢井5號落成,並對公眾免費開放,建築面積約600平方米。
2、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紀念館
位於衢州水亭門歷史文化街區,這里還有水亭門、周宣靈王廟、天王塔院、神農殿、天妃宮等景點,共同述說著衢州古今歷史。
3、淞滬戰役國軍第八十八師陣亡將士紀念碑
長生路位於西湖東岸,在不遠處的學士路口還豎立著淞滬戰役陣亡將士紀念碑,原為國民政府設立的「淞滬戰役國軍第八十八師陣亡將士紀念碑」,是我國第一座表現抗日戰爭的紀念碑,2003年按原址原貌重新復建。
4、台灣義勇隊紀念館
位於金華的古子城歷史文化街區,古子城就是老城的意思,這也是最具金華特色的一個街區,有黃賓虹故居、八詠樓、太平天國侍王府等歷史景點,人文薈萃。
5、樟村四明山烈士陵園
陵園早在1963年就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9月被評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2年被列為浙江省重點烈士建築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