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神仙洞人遺址

神仙洞人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3-03 17:17:30

❶ 貴州歷史文化資源的文化資源

1、史前文化遺跡
1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1964年,考古學家裴文中組織試掘,發了大批舊石器時代早期遺物,使貴州歷史的線索,突然向前延伸了二三十萬年,大致與「北京人」同一時代。這個了不起的重要發為探索人類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表明雲貴高原可能是「人類起源的搖籃」之一,打破了貴州自古是「不毛之地」、「歷史空白」的陳舊觀念,揭開了貴州「史前文化」研究的帷幕。
貴州舊石器時代的文化是輝煌的,在貴州境內,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多達50餘處。無論早期、中期抑或晚期都顯得光彩奪目,在國內佔有重要一席。早期的有貴州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不僅是我國長江以南材料最豐富、最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化遺址,而且是我國舊石器時代早期三個重要類型之一,與北京周口店文化、山西西侯度文化形成鼎立之勢。中期的桐梓岩灰洞文化遺址,是南方少見的遺址之一,是長江以南地區最先用火的地方;還有盤縣大洞文化遺址,更是中國南方新發的重要古人類遺址,其規模在國內外都是極罕見的,被列為1993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之一;水城硝灰洞遺址中「水城人」開創的「銳棱砸擊法」,是舊石器的新式技術,在國內外考古發中占重要地位。晚期有興義貓貓洞、普定穿洞等遺址,形成貴州舊石器時代重要的區域性特徵。
在已經發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不僅出土了為數眾多的打制石器、骨器、哺乳動物化石,還發了一定數量,很有說服力的古人類牙齒、頜骨、股骨、頭骨化石。桐梓岩灰洞中,發了處於「晚期直立人」階段的古人類化石,並將其命名為「桐梓]人」。「早期智人」的代表是「水城人」,以後,又發了「大洞人」。「晚期智人」那就更多了,在貴州,除了人們熟知的「興義人」、「穿洞人」 而外,還有 「桃花洞人」、「馬鞍山人」、「白岩腳洞人」、「安龍觀音洞人」、「福洞人」、「青龍洞人」等等。六盤水一帶,先後發了「水城人」、「桃花洞人」和盤縣「大洞人」。桐梓縣有「桐梓人」和「馬鞍山人」,普定縣有「穿洞人」和「白岩洞人」,安龍有「觀音洞人」和「福洞人」,這真是天大的奇跡。更可喜的是,在貴州,這些古人類化石,合乎邏輯地排列成由「直立人」到「智人」,由「早期智人」到「晚期智人」的發展系列。
從全國來看,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骨氣和角器是不多的,而貴州的興義貓貓洞、普定穿洞、桐梓馬鞍山、六枝桃花洞、安龍觀音洞卻出土了數量可觀的骨氣角器,無論其數量、類型、工藝技術及成品的精美,都是全國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無怪乎歷史學家稱它「獨領風騷數萬年」。
與舊石器文化相比,已發掘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不多,但不能以此斷定到了新石器時代貴州的「史前文化」就突然衰落了。事實上,貴州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也很豐富。目前已經發掘的代表性遺址有赫章可樂遺址、平壩飛虎山遺址、畢節青場遺址、威寧中水遺址等。平壩飛虎山遺址是貴州高原首次發彩陶信息的遺址,遺址具有新、舊石器地層迭壓,文化內涵豐富,彩陶的出更引人矚目,但早、晚兩期文化差異頗大。這些對研究貴州新、舊石器文化的相互關系和時代延續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榮獲2005年度我國「十大考古新發」的威寧中水遺址所代表的獨特文化被命名為雞公山文化,這種有地域特徵的新考古學文化在我省考古學界尚屬首次提出。這次考古發掘對不同時期文化類型遺存的揭露,可初步建立起貴州西部乃至雲南東北部新石器時代末期至早期鐵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發展序列,填補了貴州史前考古的多項空白。安龍觀音洞文化遺址有序地反映了由舊石器向新時期轉變的歷史進程,這樣的遺址在國內是不多見的。廣順神仙洞以及六枝桃花洞、桐梓馬鞍山、安龍菩薩洞等遺址,可能因地層被擾亂或其他原因,對遺址的性質尚不明確,有的遺址下層為舊石器,上層為新石器,有的則混淆不請。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省范圍內,已經搜集到180多件新石器,散布面相當廣泛,說明新石器時代人們的活動空間更加廣闊。
①黔西觀音洞——中國南方舊石器時代文化的代表
白壽彝先生在《中國通史》中說「在我國南方,屬於更新世中期的遺址首推貴州黔西觀音洞。」
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是我國長江以南材料最豐富、最有代表性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也是我國目前發的最重要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之一,被命名為「觀音洞文化」,與北京周口店文化、陝西西侯度文化交相輝映,形成三個不同的文化區,成為我國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三個重要類型。
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位於黔西縣城南30公里的沙井苗族彝族仡佬族鄉錦山村。洞由石灰岩構成,高出窪地15米,海拔1450米左右,主洞長90米,寬2-4米,支洞長5米,寬1-2米,因洞頂在堆積過程中坍塌,含舊石器的堆積物主要在洞外。1981年9月和1982年3月,被縣政府和省政府先後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在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發掘以前,貴州史前的歷史是一片空白,自從發掘以後,貴州的歷史便可上溯到距24萬年以前,從此告別了「不毛之地」的記憶。
1964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貴州省博物館在裴文中先生的領導下對觀音洞文化遺址進行試掘,裴先生隨後在《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報》上發表了《貴州黔西觀音洞試掘報告》,認為這是「我國最重要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之一」,它的石器加工特殊,文化獨具面貌,「對於研究我國舊石器的起源和發展,研究華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活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至1973年止,在前後9年的時間里,對觀音洞的陸續發掘都不斷有新的發,共獲得4000多件石製品和東方劍齒象等23種哺乳動物化石,而且是中更新世晚期的遺物,用鈾系法鑒定,年代為距4萬年至18萬年。
黔西觀音洞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特點,與其他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相比,顯得迥然不同,主要表為:第一,無論是石片或石核,大多經過加工,所以人工檯面多,天然檯面少。加工的方法,以錘擊法為主,而比較原始的碰砧法已退居第二位,這說明技術上提高了一步。第二,在觀音洞發的石製品中,石器大約要佔65%,這就是說,絕大多數的石片和石核都被加工成了石器,其利用率是最高的,尤其是石片被充分利用了,這在我國舊石器早期文化遺址中,成品率是最高的。第三,石器大部分使用石片製成,以刮削器為主,間有端刮器、砍砸器、尖狀器和少量凹缺刮器和雕刻器,形制的多樣是很突出的,而且石器的修理也有多種方法,以單向加工為主,復向加工次之,此外還有錯向加工和交互打擊等法,這在國內同期遺址中是少有的。第四,由於當時工具製造尚處於初級階段,因此,表為生產程序上不固定,加工技術很不熟練,產品自然比較粗糙,器型雖然繁多但不穩定。
觀音洞出土的石製品分為三大類,即石核、石片、石器。石核絕大多數是單檯面、雙檯面和多檯面的,檯面角最大90°,最小50°。其長度在20~100毫米,顯然是經過人類加工過的。石片形制多樣。包括天然檯面石片、素檯面石片、小檯面石片、有疤檯面石片、有脊檯面石片和修理檯面石片6種。以人工檯面石片居多,據分析,主要是用錘擊法生產的,少數用碰砧法。石器多用石片製成,個體大小懸殊,器型也較復雜,80%以上是刮削器,其次是端刮器、砍砸器、尖狀器,還有數件凹缺刮器和雕刻器。毫無疑問,這是人類早期的活動遺跡,屬舊石器時代早期,這時的人類還處在「晚期直立人」階段。裴文中先生將他們詳細比較之後,認為觀音洞的石器,既是「與歐洲大陸的舊石器文化不相同的一種新的文化系統」,又是「與中國已知的北京猿人文化也很少有相同之處」,正是因為差異明顯,代表舊石器時代早期「不同的文化類型」,所以,裴先生把它稱為「以石片工具為主的小石器文化傳統」。
我國南方的舊石器早期遺存是相當復雜的,觀音洞文化只是其中的一種,但到目前為止,還未發這樣規模大、系統性強、器型復雜、加工方?多樣的遺址,所以說「南方首推貴州觀音洞」。使用錘擊法,以石制工具為主,不僅影響貴州桐梓岩灰洞、普定穿洞、興義貓貓洞等地的舊石器中、晚期石器,還影響雲南路南、呈貢等地的舊石器,並越出雲貴高原,對四川銅梁、漢源、資陽等地的舊石器產生影響。由此看來,黔西觀音洞文化,至少是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的傳播中心,它上繼「元謀人」,下啟川、滇、黔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文化,起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②盤縣大洞——1993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之首
1993年,《中國文物報》受國家文物局的委託,在首都北京,邀請了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單位的著名考古學家,經過充分討論,從中評選出「九三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名列榜首的就是「盤縣大洞舊石器時代遺址」,在全國引起了轟動。這是繼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之後的又一重大發,它是一個「規模巨大、文化內涵豐富」的舊石器時代中期少有的文化遺址。
盤縣大洞遺址,在盤縣珠東鄉十里坪村,遺址所在洞穴當地人稱十里大洞,發育於十里坪坡立谷西緣石炭紀灰岩山體中,由關牛洞、水洞、陰河坡、大廳和硝洞五條洞道組成。各條洞道有豎井、陡坎相通,垂直高?98米,總長1?60米,大廳是?個塔形洞穴系統中?中間一層洞道並連接?洞口,為核?大要所在,長220米,平均高30,米面寬?5米,朝向85°。富含考古學信息的堆積物自洞口向大廳內緩傾,總面積約9900平方米,堆積厚度在洞口暴露部分為19.5米,廳內已發掘至6米仍未見基岩。洞口堆積物表面海拔1674米,其上建有一棟大梁題記為民國6年(1917)重修的重檐歇山頂木構建築物,屋前有二道清代同治六年(1867)建築的石垣。外垣長56米、高4米左右。洞前十里坪坡立谷海拔1630米,低於洞口34米。谷地開闊而平坦,總面積3平方公里左右。
大洞遺址於1990年發,1992~2000年,由六盤水市文物管理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貴州師范大學等單位組成的聯合考古隊作了6次發掘。發掘面積86平方米,清理面積68平方米。共獲石製品3000餘件、人牙化石3枚,還有43種哺乳動物化石和大量的燒骨、炭屑。石製品原料主要為燧石和玄武岩,亦有少量石灰岩。工具類群由邊刮器、端刮器、凹缺器、鑽具、鋸齒刃器、雕刻器、琢背石片、手斧、手鎬等組成。硬錘直接打擊法在打片和加工工具技術中佔主要地位,已有一些進步的技術因素出,表為有一定比例的帶脊檯面石片和修理檯面石核石片,以及由勒瓦婁哇技術特徵的石核、石片。人牙的形態和測量特徵,一方面呈出北京人牙齒的一些特點,另一方面又出一些屬於早期智人的牙齒特徵,故應屬早期智人。動物群的主體是華南地區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兼有雲貴高原土著種類。洞系的堆積層在時間上跨越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兩個地質時代。遺址堆積考古層的鈾系年代為:上層13萬年。中層20萬年,下層26萬年,還出30萬年以上的考古層。遺址的地質年代為中更新世中晚期,文化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早期。
大洞遺址以它巨大的堆積規模、比較完好的堆積層和堆積物含有的非常豐富的人類遺物、遺跡,乃至龐大的共生哺乳動物群化石,顯示了它在東南亞南部人類進化和環境演化等研究中的巨大潛力。
1996年11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像大洞這樣巨大寬闊的舊石器文化遺址,無論是國內或國外都是少見的。在開掘的92平方米的堆積層中,獲得了近300公斤人工砸碎的動物骨骼和800多枚動物牙齒化石,發了大量燧石、玄武岩、碳酸岩和鍾乳石原料和石核、石片及石器,還有面積較大、較厚的灰燼層,考古學家們認為這是一個規模巨大的「吃住場所、石製品加工場所和宰剮動物場所」。
說它是一個巨大的「宰剮動物的場所」並不過分,這里出土的動物化石,經過鑒定,有哺乳動物6目40種,另有少量鳥類和魚類化石。這說明「大洞人」的肉食來源寬廣,他們不僅捕捉小動物,還捕捉東方劍齒象、大熊貓、中國犀、巨貘一類大動物;不僅在草原上獵取鹿、麝、野豬、豬、野牛、青羊,還在森林中獵取虎、豹、豺、狼等兇猛動物;不僅可以捕獲陸地上的各種野獸,還在水中撈魚和射殺空中的飛鳥。這些動物,大抵屬於南方「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其中的東方劍齒象、中國犀、巨貘等為絕滅種,據此大體可斷定其地質年代為中更新世後期至晚更新世。
說它是「石製品加工場所」也未嘗不可,在這個巨大的溶洞中,我們大體可以看出原始人製造石器的過程,他們將板狀燧石打製成石核,並利用上下兩個自然面作檯面打片,有的石核則利用石片痕為檯面,而且以兩個面交互做檯面打片,打下的石片按檯面性質,分為自然檯面、打制檯面和修理檯面。修理檯面的技術,在大洞得到進一步應用,比黔西觀音洞有較大發展。在黔西觀音洞的2323件標本中,確認為修理檯面的只有4件,而大洞的135件標本中,有70件是有修理檯面的。石器一般以石片為毛坯,製成邊刮器、端刮器、凹缺器、砍砸器、石錘和手斧、手鎬,但也有用灰岩角礫或石塊打製成的。與「觀音洞文化」相比,同樣都具有形制多樣且不定型、主要用錘擊法打片、中小型工具占的比例較大、以刮削器為主等共同特徵,說明大洞「石器工業」技術仍保持「觀音洞文化」的傳統風格,但是,大洞在技術上有所發,除了修理檯面技術進一步推廣而外,出了手斧、手鎬一類工具,有些專家認為它是「在中國南方舊石器工業加工技術中獨樹一幟」。
③平壩飛虎山——貴州高原首次發彩陶信息的遺址
平壩飛虎山是貴州高原首次發彩陶信息的遺址,遺址具有新、舊石器地層迭壓,文化內涵豐富。對研究貴州新、舊石器文化的相互關系和時代延續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飛虎山在平壩縣城東南11公里的白雲鎮平庄村,高60多米,有17個明通暗聯的天然洞穴。舊志稱其「具天外飛來,聲震百獸之勢」,故名飛虎山,又因「形勢聳秀,似佛飛來」,亦名飛佛山。1978年當地村民在飛虎山洞穴拾到3件石器,引起考古學界重視。1981年9-11月,貴州省博物館考古隊赴飛虎山在各個洞穴中均採集發掘出古代不同時期的遺物。通過考察,飛虎山是貴州唯一發舊、新石器時代文化地層迭壓的洞穴遺址。初步統計出土文物,屬舊石器時代的有:刮削、尖狀、砍砸等打制舊石器532件,獸齒、骨共1370塊;屬新石器時代的有磨光石器27件,小骨鏟4件,磨光殘骨刮刀1件,人類齶骨1塊;出土陶片近2000片,陶片以夾細沙的灰陶為主,質地堅硬,紋飾以細繩紋和各式刻劃紋為多,是貴州原始文化中的第一批彩陶。此外,還出土大熊貓牙齒、劍齒象殘臼齒化石及鹿、竹鼠、虎、豹的牙齒,清代青花瓷片、銅扣《乾隆通寶》銅錢,南明王朝的《永曆通寶》銅錢等。經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對洞穴陳積木灰的測定,認定最早有人類在這一帶活動距1.5萬年左右。1982年2月,貴州省人民政府將飛虎山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洞內堆積復雜,大致分早、晚兩期:早期地層呈黃色或灰黃色,出土大熊貓、劍齒象等化石,石製品均為打制,地質時代屬晚更新世後期,文化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晚期地層呈黑色、灰黑色,出土動物遺骸為生屬種,並處人類下頜骨1件和打制石器、磨製石器、磨製骨器、大量的陶片等,地質時代為全新世,文化時代屬新石器時代,推測距大約4000年至6000年。
打制的石製品共532件,原料以燧石為主,有石核、石片、石器等。石器以石片石器為主,加工方向以正向加工為主,類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盤狀器和斧形器等。其中刮削器佔76%,尖狀器雖少但加工精細。斧形器似為向新石器文化轉化的象徵。磨製石器27件,加工精緻,有石斧、石錛、石紡輪、石刮刀、石箭(矛)頭、小石塊等8種,未見有段有肩的石錛和石斧。石錛數量多、形制規整,以長形斜刃最具代表性。骨器79件,除1件殘的磨製骨刮刀外,均為打制骨器,有骨錐和骨鏟。其中豪豬牙上的三道刻痕可能是刻劃符。陶器除圓餅式及圓珠式陶紡輪各1件外,其餘全是器物碎片。計1494片。其厚薄不勻,厚者達1.2厘米,薄者僅0.2厘米,火候高,質地堅硬。夾砂灰陶約佔70%。夾砂黑陶佔30%,泥質類陶極少。夾砂陶以夾細砂為主。陶片紋飾復雜多樣,有粗細繩紋、方格紋、錐刺紋、刻劃紋、附加堆紋等。陶片中有3片彩陶。其中有1片是在泥質灰陶的內外施以粉橙色陶衣,再於外表繪兩條平行的紅色條帶。這是貴州首次發,也是貴州迄最早的彩陶記錄。
平壩飛虎山遺址的上層為新石器時代,而在它的下面,疊壓著舊石器時代的遺物,這里出土的石核、石片、石核石器、石片石器共532件,石核和石片的製造既有錘擊法也有銳棱砸擊法,石核石器15件,石片石器111件,器形有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盤狀器、斧形器等,另有骨錐57件、骨鏟20件、角器兩件。石器增加了盤狀器、斧形器等新類型,骨器使用較多,這都為轉入新石器時代作了准備。在新石器時代的遺物中,有27件磨光石器,器形為石錛、石斧、石紡輪、石箭頭、石臼、石刮刀、磨石,還有磨光骨器、陶紡輪及千餘件陶片。磨光石器和磨光骨器,表明在技術上有了長足進展,突破了打制石器的格局。石錛、石斧的出,有了條件進行砍伐,為原始農業的發展開辟了道路。箭鏃是「野蠻時代」的重大發明,有了弓箭以後,便可在較遠的距離捕殺野獸,擴大狩獵活動,並為飼養動物提供條件。陶器的出說明人們漸漸定居下來,陶志以夾砂灰陶為主,其次是夾砂黑陶,還有少量泥質灰陶和彩陶,質地堅硬,鏗鏘有聲。石臼和石磨,也是定居的產物。石紡輪和陶紡輪,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這一時期已經有紡織了。

❷ 鄭州新密神仙洞好玩嗎

神仙洞位於新密市尖山鄉東北部,距省會鄭州45公里,古稱崆山洞,又稱「仙宇靈源」。傳說是神仙廣成子的居所;軒轅黃帝曾到此向其問道。

神仙洞森林公園
神仙洞森林公園位於鄭少高速新密西出入口(楊崗北5公里)。景區由神仙洞、杏花村、桃花園、紅石林等組成,總面積21平方公里,是省會鄭州的「後花園」。 區內溝壑縱橫,林木修茂,環境清幽,自然、人文景觀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洞內曲徑通幽,鍾乳石造型奇特,溶洞穿越海拔850米的雙乳峰與斗龍溝峽谷相連,長長的地下通道成為森林公園一道獨具魅力的奇觀。
杏花村十萬余株野生杏樹,分布密集,規模為國內罕見,杏花盛開時節,漫山遍野似銀妝素裹.一片迷人景象.已成為眾多攝影家創作采風的基地。這里峽谷深穹,峰巒峻秀,奇石、異木爭艷,煙霞妖繞山間。從晉代詩人陶淵明到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神仙洞森森公園不知留下多少先人的足跡。
景區以神仙洞溶洞為主體,由「斗龍溝」、「鬼谷」、「雞山」三大中心區域組成。長達近5000米的神仙洞是我國北方地區規模最大的溶洞,現已開發2100米。主要景點有:驚心石、波紋山、神泉、倒掛金鍾、韓湘玉笛、明月高懸、大雪壓松、神龜探海、玉樹屏風等。洞內曲經通幽,泉水肆溢,鍾乳石造型奇特,總面積達成15000平方米,可分為7個大廳。最高處達二十多米,最寬處約十、七八米,最大的廳可容納數千人,恰是一個天造地設,
鬼斧神工的地下宮殿令人嚮往。溶洞穿越海拔高度為850米的「雙乳峰」與「斗龍溝」峽谷相連,長達數公里的天然地下通道更是神仙洞風景名勝區的一道獨具魅力的奇觀。傳說:神仙洞是古代仙人廣成子的所居之地,軒轅黃帝曾在此拜求修身之道。
斗龍溝峽谷:四面群山狹持,叢林隱沒河道,宛如世外桃源。落差75米的「龍潭」瀑布懸掛於崖石之上。瀑布下依次排列3個大小形狀相似的池潭,一個清澈見底,一個黑如墨玉,另一個剛黃如泥潭。傳說,這是青龍、黑龍、黃龍由此攜軒轅黃帝升天的地方。幽谷、暗河、桃園、溶洞,封閉超常的自然美是斗龍溝區域的一大特色。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張伯聲曾為此親筆題字。
神仙洞
神仙洞風景名勝區位於新密市西北部邊緣地區,與環翠峪風景名勝區毗鄰(相距2公里),總面積約12平方公里,是浮戲山三大旅遊景區之一,屬省級風景名勝區。
鬼谷墟:密林蔽日,怪石嶙峋。谷底溪水常流,蝦蟹暢游,既陰森恐怖,又妙趣橫生,是探險,避暑的好去處。在我國的陝西,湖南、浙江、新疆等地都有與「鬼谷」相關的地方,真正的「鬼谷」在哪裡?歷史學家眾說紛雲,難以定論。楊成武將軍可是偏向於此的。
在「雞山」腳下有一個長達27米的洞穴,是明代成化年間勞動人民開采銀礦的遺址。山半腰的一處石穴則是宋代《雲笈七簽》中記載的「仙人對弈」的勝地。「登雞山、看日出,一唱雄雞天下白;觀黃河,波濤滾滾東流去,品仙人對弈美妙事,游如畫河山神情怡」。是文人對「雞山」的真情感慨。交通與住宿:
神仙洞森林公園距鄭州約50公里,北經環翠峪景區與鄭上公路相連,南與鄭少高速公路相通。與環翠峪、雪花洞景區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每天都有客車分別從景區、新密城區對發,交通條件十分便利。

❸ 關於南京的歷史

南京歷史悠久。50萬年前,今東郊湯山葫蘆洞一帶已有被後世稱為「南京人」的原始先民活動。3000多年前,沿江河一帶已相當密集地分布著被後世稱為「湖熟文化」的青銅器時代的居民聚落。公元前571年,楚國在今六合區境設棠邑,置棠邑大夫,是南京有歷史記載的最早地方建置。

1、公元前541年,吳國在今高淳區境建瀨渚夷,因城池堅固,又名「固城」。公元前495年前後,吳國在今主城朝天宮一帶開辦冶鑄銅器的手工作坊,稱「冶城」。公元前473年,越滅吳,翌年築城於秦淮河口,後世稱「越城」,是為南京主城區建城之始。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大敗越國,占其地建金陵邑,築城於石頭山(今市內清涼山),為南京主城區政區治所建置之始,南京自此得名「金陵」。

2、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改金陵邑為秣陵縣。212年,孫權在楚國金陵邑故址石頭山築城,作為駐軍和屯糧之所,稱石頭城;改秣陵為建業,寓意「建立帝王大業」。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稱帝後於229年10月遷都建業,是為南京建都之始。1368年,朱元璋在此(時稱應天府)稱帝建立大明王朝,實行南北兩京制,於應天府置南京,是為南京地名之始。

3、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3日,廢江寧縣、上元縣,置南京府。1927年4月18日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定南京為首都,改江寧縣主城部分為南京市。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1952年9月,南京與蘇南、蘇北行政區合並成立江蘇省,南京為省會。1990年,南京市為計劃單列市,被賦予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1993年,中央撤銷省會城市計劃單列。1994年2月,中央明確南京為副省級城市。

(3)神仙洞人遺址擴展閱讀:

歷史上,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六代於此立都,後又經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建都,南京成為融南北風情於一體的全國性大城市,被譽為「六朝古都」「十朝都會」。1842年,清政府在南京下關江面英國軍艦「康華麗」號上與英國政府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江寧條約》(《南京條約》)。1937年12月,侵華日軍侵佔南京,進行長達6個多星期的血腥大屠殺,被害軍民30萬人以上,牢記歷史,勿忘恥辱。

❹ 南京在古代又被稱為什麼

金陵、江寧、建業、越城、石頭城、秣陵、揚州、建鄴、建康、秦淮、升州、蔣州、上元、白下、集慶、應天、江寧、天京、龍盤虎踞、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博愛之都、開明之城、鍾山風雨帝王城

❺ 八景是明星鎮嗎

八景是明星鎮

八景最早因紀港漁歌、荒山聽鼓、牛鼻嘴觀潮、西華寺鍾聲
西華寺
、大吉嶺神仙洞、龍窩山放牛、胡家坊跑馬、吉嶺瀑布八大景觀廣傳於民間,歷史悠久,且每個景觀都有自己的一段動人傳說。

八大景觀中,以紀港漁歌、荒山聽鼓、牛鼻嘴觀潮、西華寺鍾聲嘬引人入勝。每到傍晚,紀港就會飄來一陣陣打魚姑娘的歌聲,悅耳動人、心曠神怡。每到清晨,西華寺上空香煙繚繞,方圓二十里的一些群眾都來西華寺上香拜佛,祈求平安,寺內常年鍾聲不斷,香火不熄。

八大景觀中,以大吉嶺景觀最多,內有神仙洞、吉嶺瀑布、島之宮、天府廟、紅軍遺址等景觀。其中,神仙洞最具代表性,此洞綿延十里,穿梭在大吉嶺腳下和禮港湖底下,內面千奇百怪,有些石頭遠看像觀世音,近看像一朵綻放的紅玫瑰;有些石柱一柱擎天,雄偉壯觀;各種石凳、石桌也像是有人事先為遊人准備的,既整齊又有形,讓人覺得非常驚奇。大吉嶺風景區佔地1.8平方公里,景區自然風光秀麗,山水互補,面積600餘畝的禮港湖位於風景區腳下,湖中有島嶼兩座每年農歷五月十八日,來自肖江一帶農村和臨近樟樹、豐城市的龍舟愛好者達數萬人。

八大景觀中,龍窩山放牛、胡家坊跑馬最具歷史底蘊。相傳康熙有一次下江南經過龍窩山,看到龍窩山群山起伏,水豐草茂,牛兒群群,風光秀麗,由衷地贊嘆道:「放牛好去處也」;當他走到胡家坊時,看到胡家坊方圓五六里一馬平川,不由地說出了「此乃江南跑馬勝地也」,「龍窩山放牛」、「胡家坊跑馬」的由來就緣於此吧!也許是應驗了康熙皇帝的金口玉言吧,現在的龍窩山地;胡家坊成了「攬三市兩江,通十省要衢」之地,「京珠、滬瑞」兩條高速公路並網線穿村而過。

八大景觀中,以牛鼻嘴觀潮最為壯觀,肖江及其支流在牛鼻嘴交匯注入贛江,每到漲潮季節,這里的河水一陣陣向岸邊拍來,那個場面猶如戰場上乘勝而進的部隊,一陣陣一陣,一陣超一陣,壯觀非常,要不是由於場面較小,絲毫不會遜於錢塘江潮。

❻ 岷縣有明清時期的什麼遺跡

岷縣的二郎山上發現有長城遺址。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
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始修於燕王,歷史長達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東起鴨綠江,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
國家文物局2012年宣布中國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分布於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陝西、甘肅、青海等15個省區,包括長城牆體、壕塹、單體建築、關堡和相關設施等長城遺產43721處。

❼ 神仙洞的景點簡介

神仙洞森林公園位於鄭少高速新密西出入口(楊崗北5公里)。景區由神仙洞、杏花村、桃花園、紅石林等組成,總面積21平方公里,是省會鄭州的「後花園」。 區內溝壑縱橫,林木修茂,環境清幽,自然、人文景觀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洞內曲徑通幽,鍾乳石造型奇特,溶洞穿越海拔850米的雙乳峰與斗龍溝峽谷相連,長長的地下通道成為森林公園一道獨具魅力的奇觀。
杏花村十萬余株野生杏樹,分布密集,規模為國內罕見,杏花盛開時節,漫山遍野似銀妝素裹.一片迷人景象.已成為眾多攝影家創作采風的基地。這里峽谷深穹,峰巒峻秀,奇石、異木爭艷,煙霞妖繞山間。從晉代詩人陶淵明到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神仙洞森森公園不知留下多少先人的足跡。
景區以神仙洞溶洞為主體,由「斗龍溝」、「鬼谷」、「雞山」三大中心區域組成。長達近5000米的神仙洞是我國北方地區規模最大的溶洞,現已開發2100米。主要景點有:驚心石、波紋山、神泉、倒掛金鍾、韓湘玉笛、明月高懸、大雪壓松、神龜探海、玉樹屏風等。洞內曲經通幽,泉水肆溢,鍾乳石造型奇特,總面積達成15000平方米,可分為7個大廳。最高處達二十多米,最寬處約十、七八米,最大的廳可容納數千人,恰是一個天造地設,
鬼斧神工的地下宮殿令人嚮往。溶洞穿越海拔高度為850米的「雙乳峰」與「斗龍溝」峽谷相連,長達數公里的天然地下通道更是神仙洞風景名勝區的一道獨具魅力的奇觀。傳說:神仙洞是古代仙人廣成子的所居之地,軒轅黃帝曾在此拜求修身之道。
斗龍溝峽谷:四面群山狹持,叢林隱沒河道,宛如世外桃源。落差75米的「龍潭」瀑布懸掛於崖石之上。瀑布下依次排列3個大小形狀相似的池潭,一個清澈見底,一個黑如墨玉,另一個剛黃如泥潭。傳說,這是青龍、黑龍、黃龍由此攜軒轅黃帝升天的地方。幽谷、暗河、桃園、溶洞,封閉超常的自然美是斗龍溝區域的一大特色。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張伯聲曾為此親筆題字。神仙洞風景名勝區位於新密市西北部邊緣地區,與環翠峪風景名勝區毗鄰(相距2公里),總面積約12平方公里,是浮戲山三大旅遊景區之一,屬省級風景名勝區。
鬼谷墟:密林蔽日,怪石嶙峋。谷底溪水常流,蝦蟹暢游,既陰森恐怖,又妙趣橫生,是探險,避暑的好去處。在我國的陝西,湖南、浙江、新疆等地都有與「鬼谷」相關的地方,真正的「鬼谷」在哪裡?歷史學家眾說紛雲,難以定論。楊成武將軍可是偏向於此的。
在「雞山」腳下有一個長達27米的洞穴,是明代成化年間勞動人民開采銀礦的遺址。山半腰的一處石穴則是宋代《雲笈七簽》中記載的「仙人對弈」的勝地。「登雞山、看日出,一唱雄雞天下白;觀黃河,波濤滾滾東流去,品仙人對弈美妙事,游如畫河山神情怡」。是文人對「雞山」的真情感慨。交通與住宿:
神仙洞森林公園距鄭州約50公里,北經環翠峪景區與鄭上公路相連,南與鄭少高速公路相通。與環翠峪、雪花洞景區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每天都有客車分別從景區、新密城區對發,交通條件十分便利。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