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古臨洮遺址

古臨洮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3-03 19:58:13

A. 臨洮馬家窯遺址在什麼時候被列為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44年和1945年,中國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先生到甘肅進行考古工作,發掘了臨洮寺窪山遺址,認識到所謂甘肅仰韶文化與河南仰韶文化有頗多不同,認為應將臨洮的馬家窯遺址作為代表,稱之為「馬家窯文化」。1988年,臨洮馬家窯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評為「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重大發現」之一。2006年,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欄目,製作了六集電視專題片《神秘的中國彩陶》,該片由甘肅省馬家窯文化研究會王志安會長擔任顧問和彩陶文飾解讀的主講。播出後在全國引起對馬家窯文化的很大興趣和關注。

B. 關於臨洮長城遺址是秦昭王時期建造的理由有哪些

在秦昭王來時期,隴西郡的郡治狄道,源便是後來的甘肅臨洮,這個地區當時管轄著西至洮河,東至隴山、隴南的大部分地區。

後人為了證明臨洮境內的長城便是秦昭王時所築,有關專家還對長城遺址上出土的板瓦、筒瓦進行鑒定。

發現這些瓦尺寸、紋飾都不同於秦漢時的瓦,是典型的戰國瓦。經此推測,臨洮戰國秦長城遺址便是屬於秦昭王長城的一部分的。

C. 甘肅臨洮有幾千年歷史了

臨洮縣,隸屬於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盆地西緣,青藏高原東邊,甘肅中部、定西市西部。東臨安定區,北接蘭州市,南連渭源縣,西與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廣河、康樂縣接壤。古稱狄道,蘭州南大門,自古為西北名邑、隴右重鎮、古絲綢之路要道,是黃河上游古文化發祥地之一,

臨洮,古稱狄道。
秦獻公元年(公元前384年),滅西戎部族狄,設置狄道縣,為臨洮建縣之始。
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設置隴西郡,郡治為狄道。
東晉十六國時,前涼改置武始郡。
唐朝初期,置臨州,後置狄道郡。唐肅宗寶應元年(762年),吐蕃連陷秦、渭、洮、臨四軍,狄道陷於吐蕃。
五代十國時期,仍屬吐蕃所有,改稱武勝軍地。
北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改武勝軍為鎮洮軍,後升鎮洮軍為熙州,建置熙河路,治所設熙州。
金、元、明、清均置臨洮府,府治狄道。
清乾隆五年(1740年),遷府治於蘭州,建狄道州。
民國二年(1913年),降州為縣。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狄道縣為臨洮縣。
1949年8月16日,臨洮和平解放。1949年7月,中央西北局決定設立臨夏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臨洮、洮沙二縣屬臨夏分區。
1950年5月,撤銷洮沙縣並入臨洮縣,劃入定西分區。1961年12月,設立臨洮專區。
1963年10月撤銷,劃歸定西專區。

D. 現在的臨洮縣在古代叫什麼

臨洮縣古稱狄道,自古為西北名邑,隴右重鎮。是古「絲綢之路」要道,隴上版歷史文權化 臨洮縣名城,素有「彩陶之鄉」、「文化縣」之稱,是「全國田徑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花木之鄉」。遠在新石器晚期(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即有馬家窯、寺窪、辛店文化,是甘肅仰韶文化發軔較早之地。據史籍記載,周安王十八年(公元前384年),秦獻公滅西戎部族狄、桓,建立狄道、桓道二縣,是臨洮建置的起始。至秦紹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置隴西郡,郡治狄道。東晉十六國時,屬武始郡。唐初,置臨州,後置狄道郡。安史亂後,陷入吐蕃。五代時吐蕃置武勝軍地。宋置熙州,治狄道。元、明、清均置臨洮府,府治狄道。乾隆五年(1740年),遷府治於蘭州,升狄道州,民國二年二月降州為縣。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為臨洮縣。新中國成立後,初屬臨夏地區,後屬定西地區。1960年,成立臨洮地區,不久裁撤,仍為定西地區轄縣。

E. 臨洮有哪些景點

嶽麓山公園:嶽麓山公園位於臨洮城東一里許,因宋代山上修建東岳廟而得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近年有識之士八方奔走,方為集資,對歷史名山進行了全面規化和全方位整修,使這顆隴上名珠重新煥發出奪目的光彩。嶽麓山雄偉挺拔,綠樹成蔭,是理想的游覽勝地。富麗堂皇的山門,猶如飄帶橫貫山腰的洮惠渠,從山底就給嶽麓山平添了幾份壯觀,幾許驕美。沿新修的水泥台階,越過穿雲亭,便到東岩寺門首。東岩寺原為道教寺觀。如今成了縣博物館。這里陳列著新石器時代斑爛多姿的馬家窯文化、辛苦文化和寺窪文化的出土文物,其展品之精美,叫人嘆慕不已,尤其是彩陶,品種之全、數量之多,在全國亦堪稱一流。其它各個朝代的文物也令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拾級而上,就到了聞名遐邇的椒山書院。這里最早叫塔院。明代嘉靖年間,被貶官狄道的兵部員外郎楊繼盛在這里興辦超然書院,聘請為師為蕃漢子弟講學,後來楊繼盛被嚴嵩誣陷致死,狄道人民為懷念他的功德,將超然書院改為椒山書院,並在此建立了椒山祠。椒山祠現存懸樓五間。登上懸樓,但見南屏黛色碧如玉,一脈洮水流入川。從鳳台迤驪而上,甘南農民起義紀念館赫然在目。這是為紀念震驚全國的甘南農民起義而修建的。省人民政府撰寫的紀念起義的碑文,刻
在紀念塔上,字里行間,充滿著對起義軍領袖王仲甲、肋巴佛等人英雄事跡的褒揚和悼念。在椒山書院一側,有一組亭台,與東岩寺成犄角之勢。這些亭台中,這些亭台中,一覽亭凌空絕頂,懸亭半懸空中,平添險絕情致。嶽麓山頂,有烈士陵園,敬讀刻在石碑上的先烈英跡,亦發摧人奮起和感到肩頭的份量。山頭的最南端,建有臨洮兒女進新疆紀亭。嶽麓山還有「龍泉涌月」的佳景和「東岩伏冰」的奇觀,而每到春節,這里舉行的燈展更是叫人流連忘返。成千盞各具特色的大型燈具,五光十色,美不勝收。尤其是冰燈,造型優美,晶瑩剔透,光亮如玉,別具一番情趣。
哥舒翰紀功碑:當地人稱「石碑觀」,在臨洮縣城內南大街,坐北向南,有三面磚壁維護。碑額、碑身、碑座均為巨石製成。額高0.92米,已破裂為三塊,並有殘缺。碑身高4.25米,寬1.84米。額刻獸物跌裂怪形(似為雄獅,並有雲紋),碑座共為五層,高2.4米。碑的正面刻隸書十二行,據說碑文為唐明皇御筆,字體秀麗。現存70餘字,據張維《隴右金石錄》考證:「此碑既錄於金石略,又有哥舒二字,自系邊人為哥舒翰紀功所作。觀西鄙人哥舒翰紀功所作。觀西鄙人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之詩,蓋邊人之稱韓深矣。唐初置臨洮軍於狄道,其後始移鄯州節度衙內。故此碑立於狄道。」哥舒碑為唐天寶八年(公元749年)所立。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馬家窯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文化遺跡。甘肅爺韶文化馬家窯遺存,以最初在馬家窯發同而得名,位於臨洮縣洮河西岸西坪鄉馬家窯村,北距縣城10公里。該遺址包括了新石器時代較早期的「馬家窯文化」和較晚期的「齊家文化」、更晚期的「寺窪文化」,並有仰韶文化的遺存。該遺址出土彩陶等遺物非常豐富,文化層厚0.3~0.5米,東西長350米,南北寬280米。馬家窯遺址,屬全區唯一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辛店村東遺址:系晚於馬家窯文化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是「辛甸文化」的命名地。包括郭家村的石家坪祁家孤遺址和辛甸村的駱駝崖遺址。祁家孤遺址,東西長500米,南北寬200米,駱駝崖遺址,東西長50米,南北寬150米。辛甸文化的遺存甚為豐富,灰層厚1米左右,遺物頗多。出土陶器幾乎全為夾砂粗陶,彩陶器也很多,表面均施淺紅色陶衣。除了彩陶,還有繩紋陶片和素陶片及很少的細泥陶片。辛甸村東遺址為省級文物單位。
寺窪山遺址:寺窪山遺址 系新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位於臨洮縣城北20公里,洮河西岸衙下鄉衙下村。遺址的分布面積遼闊,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800米,為「寺窪文化」的命名地。除了寺窪文化外,還有豐富的新石器時代較早期的馬家窯文化遺存。寺窪文化的器形以罐最多,鬲、鼎較少。陶器多為夾砂粗陶,表面磨光,勁部都有對稱的雙耳。高肩、深腹下殺,馬鞍形口沿,平底,表面多為紅褐色,間有褐色斑點。多為素麵,少量有紅色彩繪。器形、紋飾都具有辛店文化的特徵。石刀兩側有缺口,石斧有肩。遺跡灰層斷續相連,厚1米左右,陶片等遺物非常豐富。該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戰國秦長城及西端起點遺址:戰國秦長城,始建於秦昭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0年)。首起今臨洮縣新添鄉三十墩南坪北庄,進入峽口後,沿萬長嶺而下,越溝進入峽口鄉後,沿萬長嶺而下,越溝進入八里鋪鄉。再經沿川、塔灣、東 鋪、石家樓、堯店等8個鄉界進入渭源縣境。長城從新添鄉三十墩望兒嘴至堯店鄉長城坡東南出界,水平距離長41000米,起伏長度90華里。戰國秦長城從臨洮出鏡,經渭源、隴西、通渭、靜寧,進入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固原縣境內,復入甘肅環縣,一直往東北與陝西長城相連,勢如游龍,奔騰於萬山之巔,氣勢磅礴,雄偉壯觀。至今殘存地牆基、城障、關門、烽燧等遺跡尚十分明顯。牆基寬約為14米,高0.5—3米,為夯土板築,夯土層厚8—13厘米,暴露遺物甚豐,曾出土長達70厘米的筒瓦和5060厘米的板瓦,系築長城用的構件。戰國秦長城及其西端起點遺址舉世矚目,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們偉大祖國的象徵。
龜石公園:黃河最大支流洮河流域的南屏山下,正在崛起一座風格獨特,神妙奇異的旅遊新景點——龜石公園,又稱「神龜園」。這座「神龜園」,座落在洮河海巔峽附近的塔下王家村。那用十萬顆洮河白石嵌鑲成的「龜」子形園路,周圍附近以綠色草坪和青松,巨型龜石就蹲卧在龜字中心的十字型水塘上。這人龜石重約1000公斤,頭尾、背、腹、甲皆俱;龜背寬100厘米,身長100厘米,周邊長427厘米,背上有乳白色與褐色水波狀花紋,龜頭呈錐形,頭頂長65厘米,從頭到頸環繞著30圈乳白與褐色的螺旋紋。更神奇的是,石龜嘴唇上下顯露出幾顆潔白的牙齒。整個石龜形象逼真,光澤圓潤,活靈活現。在龜石公園四角聳立的「萬猴石」、「猛虎下山石」、「中華地圖石」等象拱雲托月一樣,將巨型石龜襯托得神彩飛揚。龜石園於93年底又建成「中國龜文化展廳」,展出有關龜文化的書法、繪畫、神話傳說、文學作品、刺綉、地毯等工藝品。並將在塔下王家村磚塔前雕成大型石雕唐僧取經(過通天河)塑像,為龜園增輝添色。神龜園以它獨有的魅力引起中外賓客的情趣和贊賞。一位紐西蘭友人不辭辛勞來到龜園,對龜石仔細觀察研究,認為有很大的觀賞價值,還有很大的地帶地層研究價值。蘭州黃河石藝術協會名譽會長周林海題詞:「神龜奇石
奇景,中華大地一絕」。巨型龜石是1992年7月新華社陝西分社離休老記者王得溫,在臨洮縣塔下王家村探親時發現的,在他的倡導下,當地和外地工作的眾鄉親捐資捐款捐力,得以建成此園。
三甲水電站:三甲水電站位於臨洮縣三甲洮河幹流上,是洮河水力規化的第十六個梯級(最末一級),距縣城25公里,離蘭州120公里。三甲電站屬河床式水力樞紐,壩基岩石為下白堊系的沙質粘土岩層。左岸是廠房擋水段,每機設一排砂廊道,上游還設有擋水段,右岸為閘壩相同布置。壩線全長225米,最大壩高33.4米。廠房安裝有4台0.625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設計水頭16.6米,單機最大引用流量46.6秒立方。三甲水電站即是洮河開發水利資源,以電為先導,促進經濟繁榮的龍頭項目,又是游覽勝景。尤其是水庫,綜合利用價值很大。
臨洮縣博物館:臨洮縣博物館成立於1957年,是全區最早的博物館。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民眾教育館」。館址在臨洮縣城東約1里的嶽麓山東岩寺內,面積為1568平方米。博物館現有展廳一座,長年興辦臨洮縣歷史文物展覽。分為化石,新石器時代的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馬廠類型、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寺窪文化,戰國秦漢文物、銅鐵器、瓷器、畫像磚等專題專櫃展出。展品約200餘件,按時代發展順序重點介紹了馬家窯文化等幾種古文化遺存的特點,以實物宣傳了臨洮是人類文明起源較早的地區之一。在舉辦歷史文物展覽的同時,還舉辦古錢幣和歷史貨幣展覽。該館現有藏品幾千件,在各級各類文物中,尤以新石器時代及青銅時代的遺物居多。有時代較早的戰國秦長城遺物,漢代銅、陶器、金代狄道縣印,宋代畫像磚,元代瓷器,清代《狄道縣志》木該版等較為珍貴的文物。每年平均參觀人數為一萬五千人次

F. 甘肅省臨洮在哪

臨洮歷史悠久,是文化大縣。自距今五千年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開始,勞動人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族特色的文化。
被譽為人類文明曙光的馬家窯彩陶文化,是古文化遺存中最燦爛的代表,是仰韶文化發展的另一個高峰。1988年馬家窯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馬家窯遺址的保護方案已通過評估,可望在2004年開工建設。另有辛店文化、寺窪文化等28處比較完整的文化類型。

秦長城首起臨洮縣城北三十里的洮河岸邊,穿越縣境九十餘華里,蜿蜒曲折,雄偉壯麗。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縣共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

東二十鋪漢墓群,位於東峪溝南岸,為漢代墓葬遺址。
東山上有姜維墩,超然書院。城內南大街有哥舒翰紀功碑。

二、臨洮文化的特質

臨洮,為河隴漢羌氐文化交融之地,自漢代開始的絲綢之路,為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曾是使節往還,僧侶絡繹,商隊逶迤的富庶繁華之地。內地文化與邊疆文化,中西文化在這里匯集、交流碰撞,提升了臨洮文化的品位,並以發展創新的大氣魄給黃河文化注入活力。臨洮文化的實質是:求真務實,開拓創新,敢為人先、豪邁大度,自強不息。

明朝楊椒山的對聯,清朝吳鎮的詩,唐璉的書畫,李景豫的書法,李道真的戲曲創作都著名於隴上。

三、文化機構

1949年成立文教科,1954年,專設文化科。1957年文教合並,1983年,成立文化廣播局,1989年成立文化局,現有局長1人,副局長2人,下設辦公室,群眾文化股、市場管理股,文化稽查隊,工作人員8人,共11人。

1949年,成立人民文化教育館,1957年,增設縣博物館,圖書館1958年文化館、博物館合並為文化站。1980—1985年,三館相繼恢復分設。文化館現有館長副館長各1人,工作人員7人。圖書館現有館長副館長各1人,工作人員10人。圖書館藏書已接近12萬冊,博物館現有館長副館長各1人,工作人員6人,2004年7月博物館投資90萬元,從嶽麓山遷至隍廟中院。

2000年成立縣文聯,掛靠文化局。設專職秘書長1人。現有文聯主席、副主席各1人。首屆主席張祖印,現任主席燕嘉琪。秘書長喬舉平。

2001年成立縣文化中心。編制15人,為自收自支事業單位。
2002年成立縣畫院,編制2人。設院長、副院長各1人。聘請畫師15人。
2004年,鄉鎮撤並後,有18個文化站,專職文化專干30人。聘請農民文化專干2人。

四、群眾文化生活

臨洮群眾文化生活,歷來以節日最為活躍。「春節」、「五一」,均按各地不同情況,開展各類文體活動。主要有社火、舞龍、獅子、旱船、高蹺、推車、花藍、秧歌、高月燈、腰鼓、太平鼓、唱戲等活動。

1956年,舉行了全縣第一次戲曲觀摩大會。每年五一節,在物資交流大會期間,舉行群眾性文藝演出活動。2003年舉辦了全縣社火調演。2004年「五一」節期間,舉辦了第一屆「洮陽之春」文化藝術節。上營鄉每年舉辦文化節,衙下鎮油磨灘的花兒會已連辦5屆。初步形成花兒演唱基地。

群眾文藝演唱活動起步很早。1924年王竹庵創辦臨洮圖書館,並在館內設演廳,舉辦秦腔演唱。新中國成立初期,群眾文藝演唱十分活躍。主要形式有表演唱,快板、民歌。1958年,臨洮縣被省上命名為甘肅第一個「文化縣」,群眾性的作詩,畫畫,唱歌掀起一個高潮。王瑞昌創作的眉戶劇《把豬買給國家》參加省文藝會演,獲一等獎。1957—1981年,編印《臨洮文藝》八期。2001—2003年,編輯出版《洮河》雜志1—3期,發表作品600多篇。產生很大影響。2003年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作品三十多篇。吳連芳的長篇小說《三生石》,曹敦的散文集《隴中風情》、趙舉民的小說集《尋找一條河的源頭》,王開元的詩集《聲音》、厲凱騰的詩集《燈下集》都是近年來取得的成果。另外王子建、喬舉平、田生成的散文,李鴻武、趙懷俠,趙銳的小說都具有較高成就。農民作者曹永福在劇本創作上取得了一些成就。詩詞協會辦的《臨洮詩詞》已出了21期。業務藝術團體有:老年書畫協會、馬家窯文化研究會、臨洮詩詞學會、銀河藝術團、春暉藝術團。一中、二中、三中、都有自己的小刊物,廣場文化方興未艾。

五、書畫

臨洮素以油漆傢具著稱於隴上。民間女藝人精於花樣刺綉,剪紙窗花,風格獨特,鄉土氣息濃厚。峽口王壽英的剪紙作品,有7件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寺廟建築雕梁畫棟,極為盛行。早在1926年,張教三就舉辦書畫展。繪畫方面的代表有張教三、陳紹伯、周劍名;書法有蔣紹伯、張崇昭。另有張月秋、牟月秋、王宇之、王熙之、王威楊等。

進入本世紀以來,書畫活動十分活躍,作品不斷升位,形成不同的風格流派。2000年,臨洮書畫作品到蘇杭展出,2002年到天津展出,並在蘭州舉辦高規格的展覽。目前,活躍於省內外的書畫家有:何裕(書法)、康莊(書法)張壁原(國畫竹、梅)、肖克儉(工筆花鳥)、高舉明(書畫)孫維天(繪畫)、潘瑞(山水畫)、楊繼周(書法)、慶忠(油畫)、樊壽(書法)張應欣(花鳥畫)、潘養之(書法)苟惠迪(書法)、樊壽(工筆花鳥畫)、張亞平(工筆畫)。還有一些極有實力的書畫作者:張祖印、趙春瑞、高念曾、楊志、肖長林、趙為民、張宏林、蘇建軍等。

六、戲曲

清同治年間,李道真的戲曲創作就很有名。1926年,成立民眾教育館,設民眾俱樂部一處,供愛好者清唱。光緒末年,成立「福盛社」秦劇團,在春節及山會、廟會演出。每逢節日,群眾有搭台唱戲的習慣,劇種有秦腔、眉戶、小曲等,尤以秦腔為廣。1961原屬民樂劇團與定西秦劇團合並,改臨洮秦劇團。目前,臨洮秦劇團有36人,團長馬維真、副團長張永忠。

在農村,以戲曲愛好者為主,組成許多業余劇團。有玉井王壽班業余劇團,改河張永順業余劇團,站灘皮影戲等。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高群眾生活質量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贏得廣大群眾贊譽的民間藝人有:張永順、石吉泰、陳志三、陳琪、王瑞昌等。

目前,臨洮秦劇團藝術較高的演員有:王昭安、劉世有、王佐育、竇小強、孫慶霞、王德敏。

七、音樂和花兒

民間音樂,以民歌、花兒、勞動號子和民間樂曲為主。民間有小曲、小調、勞動號子、社火、秧歌、酒麴。根據不同樂器,三弦琴、板胡、嗩吶、簫、笛等、都有不同的曲調。在全縣范圍內,流行一些秧歌小調,如劃旱船、踩高蹺、上滿場、進庄歌等。其內容是歌頌吉祥,五穀豐登。1981年編印了《臨洮民 歌》。舞蹈,多數是集體舞蹈,隨從社火表演。道具有扇、花、綢帶等,以鑼鼓擊拍伴奏,動作粗獷優美,陣勢龐大,氣氛熱烈。

花兒是臨洮民間的奇葩,群眾基礎十分廣泛,全縣有花兒會場24處。紫松山,鴉溝、油磨灘、郭家泉的花兒最為有名。所唱花兒,一般為蓮花山令,兼有臨夏花兒。蓮花山花兒格律獨特自由,詩意濃郁,高亢奔放。有散花和整花之分。花兒歌手丁如蘭,曾在人民大會堂進行演唱。男歌手靳尚明曾出席全國業余創作積極分子會議。趙惠琴於1985年7月參加了省文聯舉辦的「金城花兒演唱會」受到獎勵。縣文化館在花兒的收集整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出版了《花兒選集》等四個集子。馬文惠在花兒收集、研究、創作方面做出了很大貢獻。200年5月臨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2年成立了花兒研究會,推動了花兒藝術的發展。花兒作為民間藝術的重要一支,它的前景是十分廣闊的。

現代音樂,演唱以流行歌曲為主,於平創作了《西部的太陽》歌詞集,王守廷譜曲30多首。演唱成就突出的有燕嘉琪、張亞平、雷娟、雍亞麗、羅曉軍等舞蹈方面有鄭華等。

攝影方面有趙忠、李效民。洮硯、彩陶、奇石收藏經營代表有:王志安、王芬蘭、李克勤、張春瑞。

G. 臨洮的名勝古跡有什麼

位於臨洮西坪鄉的馬家窯遺址。
臨洮縣新添鄉三十墩南坪堡兒嘴下的秦長城起首。
臨洮縣城東約一里的嶽麓山上的鳳台,亦名超然台。
臨洮東廿鋪漢墓群。

H. 臨洮境內的長城遺址結構什麼樣的

這些遺址上的城牆、城障、烽燧全由黃土或礫石混合黃土夯築而成,夯層清晰可見。回雖然答風化雨蝕,仍可領略當年的雄姿。

這段長城中,臨洮境內保護最好的一段要算長城嶺上的那一段。經測量,這段長城長1.7千米,牆高2.5米,頂寬3米,底部寬5米至8米。板築夯層厚0.08米至0.13米。遺址上的暴露遺物有長達0.7米的筒瓦和長0.6米、寬0.5米的板瓦,其表面有細繩紋和掛板紋飾,皆系秦長城構件。

I. 臨洮的遺跡作文

洮河西岸,我們可以看到一座傍依在洮河邊的著名的西岩寺,昔日有「看河樓」、「臨川閣」,西岩寺、臨川閣是元代臨洮佛教發展鼎盛時期西岩山廟宇建築之一,後均毀於清同治之亂及文革。西岩山居高臨下,巍然屹立,山下洮河如同裙帶繞過,對面與嶽麓山公園遙相呼應,春日可賞沙堤煙柳,夏日可見洮河放筏,秋日俯瞰波濤涌雪,冬日可看洮水流珠,是觀賞「北嶺橫雲」、「定鼎停雲」、「南屏積雪」的理想看台。氣勢巍峨,遊人登臨觀景,文人飲酒賦詩,俯視洮河滾滾北流,秀美的洮陽山川盡收眼底。如今西岩寺重修依舊,古風猶存。
洮河,位於甘肅省南部,是黃河上游第二大支流(僅次於湟水),源出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西傾山東麓,流經甘肅省碌曲、臨潭、卓尼、岷縣、臨洮等縣,在永靖縣境匯入黃河。幹流河道長673公里,流域面積25527平方公里。洮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起源之地,彩陶證明5000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存,他們創造燦爛輝煌了馬家窯文明、寺窪文明等。彩陶的形制和圖案透露了人類初期與自然的和諧以及向自然索取的生活狀態。
臨洮宛如一顆古樸而又散發著現代魅力的明珠,熠熠鑲嵌在洮水之濱。黃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一路奔騰涌來,從西秦嶺末端的海甸峽進入黃土高原末端的臨洮後,由南向北流經縣內ll5公里匯入黃河,所經該縣9個鄉鎮,滋潤著兩岸的山川沃野。洮河由南向北流經臨洮縣苟家灘鄉(今南屏鎮南面的海甸峽棧道遺跡處,這里峽口水面寬僅8米,為臨洮縣境內洮河兩岸相距最窄、河水最深處。河南岸石崖峭壁間上距水面1.5米~2.5米處有古代開鑿的棧道孔兩排,孔間距約1.5,上排孔口略大於下排孔口,孔口方形。大孔邊長約0.30米~0.40米,小孔邊長約0.20米~0.30米。以大、小各為一組計,共有棧道孔30組以上。其上方為架設橫梁之孔,下方為立斜柱之孔。海奠峽為秦漢隴西郡治狄道縣及西漢安故縣城的重要門戶,也是入蜀的捷徑。)、三甲鄉、玉井鎮、西坪鄉、卧龍鄉、新添鄉、辛店鄉、太石鎮、紅旗鄉九個鄉鎮,115公里,滋潤著兩岸的山川沃野。

J. 唐朝的臨洮是今天的什麼地方

臨洮,古稱狄道,蘭州南大門,自古為西北名邑、隴右重鎮、古絲綢之路要道,是黃河上游古文化發祥地之一,有「彩陶之鄉」、「蘭州的衛星城「、」蘭州的後花園」的稱號。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