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河古遺址
㈠ 灞河柳樹的資料60分給你騙你不是人
1、李白《憶秦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
樂游原⑤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2、楊巨源《賦得灞岸柳留別鄭員外》
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好風儻借低枝便,莫遣青絲掃路塵。
3、戴叔倫《賦得長亭柳》
濯濯長亭柳,陰連灞水流。雨搓金縷細,煙裊翠絲柔。送客添新恨,聽鶯憶舊游。贈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4、 劉禹錫《楊柳枝》
城外春風吹酒旗,行人揮袂日落時。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
5、周德華《楊柳枝》
清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曾與情人橋上別,更無消息到今朝。
6、李白 《勞勞亭 》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7、羅隱《柳》
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灞河:發源於藍田縣灞源鄉,全長109公里,流域面積2563.7平方公里,據史載,灞河原名滋水,春秋時秦穆公為了炫耀其霸業,改名為灞河。唐在此地設驛站,親友出行多在這里折柳送行。因沿河岸遍植柳樹,春天柳絮紛飛如雪,「灞柳風雪」成為長安八景之一。 灞河繞西安之東。
2004年4月9日,歷經滄桑的古灞橋在大型工程機械的施工中黯然倒下,圍繞古灞橋的拆不拆的紛爭告一段落。一段時期以來,許多學者、知名人士、普通市民朋友,在參與討論的同時,紛紛到古橋攝影留念;在拆除過程中,許多市民在惋惜感嘆的同時含淚送別這一見證歷史的灞橋。作者在灞橋工作生活了18年,對灞橋懷有深厚的感情,和廣大朋友一樣,熱愛灞橋、眷戀灞橋、情系灞橋,遂寫一文留做紀念。
灞水
說到灞橋,就必須說到灞水,因為灞橋因灞水而建,在中國的文字里,因河流而造字的不多,為100公里的小河流造字更少,惟獨灞水享受了這樣的待遇。
灞水原名滋水。公元前659年秦穆公稱霸西戎,欲顯其威,將滋水改名霸水,後人們又稱為灞水或者灞河。
灞河發源於藍田縣東秦嶺北麓,渭南與華縣交界處的簡峪嶺南九道溝,河道全長104公里,流域面積2581平方公里,上游有較大的支流清峪、倒溝峪、清河、輞峪等4條河流匯入,下游有滻河於光大門村匯入。灞河後向北流10公里後注入渭河。
灞河河源在秦嶺山區,上遊河床平均比降0.9%,洪水猛漲迅落,水流湍急;中游為平原彎曲型河道,河床為寬淺式斷面,河道比降為0.235%;下游較緩,河道比降為0.158%,河床泥沙粒經隨河床比降而變化,滻灞交匯口以上至灞橋新橋段為粗沙,新橋以上為礫石粗砂。
灞河流域為暖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夏溫差較大,冬寒乾燥少雨,春暖多變生溫快,夏熱多雨有伏旱,秋涼氣爽陰雨多。年平均氣溫為13.3度,年平均降雨量833毫米,灞河的年平均經流量為每秒16.8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為每秒2900立方米。
在遠古時期,灞河四季清澈,上遊河床湍急,加上外營力等因素,把大量的砂石帶到下游,使灞河河床逐步升高,由於灞水順流而下帶來大量砂石。到了現代,灞河為建築業提供了優質的砂石,砂石為灞橋地區的經濟帶來巨大的效益,由於人為的過度開發,使得灞橋附近的河床顯著下降,古灞橋、隴海鐵路灞河大橋的橋基裸露,為灞橋埋下了隱患。
灞柳
灞柳因灞水而名,長安作為我國歷史上建都最長的古都,歷經十三代王朝,建都一千多年。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長安作為京畿,灞橋自然成為戰略要地,出入長安,必經灞橋。加之灞橋地處長安,又是帝王皇室的休閑娛樂場所,早在周秦漢唐就廣植柳樹,因此灞橋柳在隋唐成為文人墨客歌詠之物,折柳送別成為長安一景,於是便有了「都人送客到此,折柳贈別因此」的風氣,形成了「灞柳風雪撲滿面」長安八景。
〈西安府志〉記載:灞橋兩岸,築堤五里,栽柳萬株,遊人肩摩轂擊,為長安之壯觀。每當春意盎然、春風撲面之際,柳絮漫天飛舞,煙霧蒙蒙,成了長安灞橋一大景觀。唐朝時候,在灞橋設有驛站,稱作「灞亭」,人們多來此處迎送賓客,依依話別。灞水、灞柳、灞橋、灞亭,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為之傾倒,生死離別、離愁別緒、詩情才氣在這個地方表現的淋漓盡致,有詩為證:鳴鞭落日禁城東,渭水清煙灞上風。都旁柳陰回首望,春天樓閣五雲中。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好風倘借低枝便,莫遣清絲掃路塵。
當代詞作家陳小奇,譜寫一首歌曲《灞橋柳》,膾炙人口,流行樂壇,充分表現了灞橋柳的魅力,集中描寫折柳相贈的哀愁:灞橋柳 灞橋柳,拂不去煙塵系不住愁,我人在陽春,心在那深秋,你可知無奈的風霜,它怎樣在我臉上留。灞橋柳 灞橋柳,遮得住淚眼,牽不住手,我人在夢中,心在那別後,你可知古老的秦腔 它並非只是一杯酒。啊,灞橋柳。
灞 橋
在灞河上築橋是歷史的進步,是社會文明的表現。歷史最早修灞橋要數春秋時期秦穆公,他將滋水改為灞水,並修了橋,這便是早期的灞橋。 在戰國時期,秦始皇滅六國,他的軍隊大多都是經灞橋出入的,秦末陳勝吳廣起義以及後來楚漢相爭,灞橋及其周圍地區仍是兵家重地。當年劉邦率軍大破秦兵,秦二世侄公子嬰前往投降,就在灞橋之西。
西漢立都於長安,灞橋在長安城東10餘公里,地位尤為顯要。西漢的灞橋,長時間以石為梁,後來改為木樑。到了隋文帝時,重修灞橋,仍用古梁。其遺址就在古灞橋南100米處,且保存完好,該橋的發現是1994年全國文物十大發現之一。
唐宋以後,灞橋聲名日隆,附近遍植翠柳。陽春三月,柳絮飛舞,紛紛揚揚,宛似雪飄,遂有「灞柳風雪」之美稱,並被列為關中八景之一。灞橋的西南橋頭,至今還存有一村,名曰「柳巷」。
隋唐之後,灞橋屢有建毀。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重建了石軸柱木樑橋,即古橋的前身。1936年,張學良的東北軍就是通過這座古橋去臨潼捉蔣的,古橋也因此成為「西安事變」重要的歷史「見證人」。
古灞橋堪稱中國古代木、石樑橋的典範。1957年改建清代重建的古灞橋時,專家鑒定:原墩完好,不必更換。只是在橋墩和橋面上澆灌了鋼筋混凝土。改建後的灞橋(即現在的老橋)全橋64孔,總長389米。
解放後,在古灞橋的基礎上,國家投資修建了隴海鐵路灞河大橋(2002年6月9日,該橋毀於洪水,9月在原址北10米處新建大橋一座)、戰備路灞河公路橋,灞河公路新橋、西臨高速公路灞河大橋、西康鐵路灞河大橋、西藍高速公路灞河大橋、繞城高速公路灞河一橋二橋等,灞橋的增多反映了社會的進步,但古橋的存在,又為灞橋增添了一景,灞橋區人民政府規劃設計了《灞河城市段綜合治理工程》並正在實施,《灞柳風雪園》、〈灞柳生態世紀園〉也已經啟動,在這樣的情況下,古灞橋的拆除無疑給人們留下的深深的遺憾,我們在渴望灞橋發展的同時,希望保留灞水、灞柳、灞橋賦予灞橋人民的文化底蘊。
㈡ 灞河河流概況
灞河
灞河,是中國陝西省境內的一條河流,發源於秦嶺。
其原名為滋水,春秋時秦穆公
稱霸西戎後改名霸水。後來在「霸」字旁加上三點水,稱為灞水。秦漢時曾在灞河上架有木橋,名曰「灞橋」。是關中交通要沖,連接著西安東邊的各主要交通干線。灞河是所謂的「八水繞長安」中的八水之一。
其古跡有鄭國渠,白渠等。
灞河位於陝西西安市城東。據《西安府志》記載,灞橋兩岸,築堤五里,栽柳萬株,遊人肩摩轂擊,為長安之壯觀。每當春意盎然、春風撲面之際,柳絮漫天飛舞,煙霧蒙蒙,成了長安灞橋一大景觀。唐朝時候,在灞橋設有驛站,稱作「灞亭」,人們多在此處迎送賓客,依依話別,並折下枝頭柳枝相贈。「柳」者,留也!久而久之,「灞橋折柳贈別」變成了一種特有的習俗。灞水、灞柳、灞亭,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為之傾倒,生死離別、離愁別緒、詩情才氣在這個地方表現得淋漓盡致。灞河是中國陝西省境內的一條河流,在高陵縣匯入渭河,發源於藍田縣霸塬鄉麻家坡已北,秦嶺北坡。灞河古稱滋水,春秋時秦穆公不斷向外擴張,稱霸西戎後改名霸水。稱為灞水。秦漢時曾在灞河上架有木橋,名曰「灞橋」。是關中交通要沖,連接著西安東邊的各主要交通干線。灞河是所謂的「八水繞長安」八水之一,全長92.6公里,流域面積2577平方公里,比降為12.3‰,主要支流有清河、輞峪河、滻河。 當地也盛產柳樹,當地的柳樹也被稱灞柳,古人折柳送別傾灑墨水,每年三月柳絮漫空飛揚,何其美哉,灞柳身為長安八景之一「灞柳風雪」即由此而來。
㈢ 誰知道西安滻河和灞河的具體資料啊!!!!
渭河、來涇河、灃河、澇源河、潏河、滈河、滻河、灞河八條河流是古長安的八水,也稱八水繞長安
滻河:發源於藍田縣湯峪,是灞滻水系的最大支流,流經西安東郊紡織城在廣太廟附近注入灞河,全長70公里。滻河繞西安之東。
灞河:發源於藍田縣灞源鄉,全長109公里,流域面積2563.7平方公里,據史載,灞河原名滋水,春秋時秦穆公為了炫耀其霸業,改名為灞河。唐在此地設驛站,親友出行多在這里折柳送行。因沿河岸遍植柳樹,春天柳絮紛飛如雪,「灞柳風雪」成為長安八景之一。 灞河繞西安之東。
然而由於時代變遷,滻河成為了灞河的支流
㈣ 灞河具體發源於哪裡
灞河是西安市境內的一條河流,發源於藍田縣灞源鎮麻家坡已北,秦嶺北坡。流經灞橋區內、未央容區,在高陵縣匯入渭河,灞河古稱滋水,春秋時秦穆公不斷向外擴張,稱霸西戎後改名霸水。稱為灞水。秦漢時曾在灞河上架有木橋,名曰「灞橋」。是關中交通要沖,連接著西安東邊的各主要交通干線。灞河是所謂的「八水繞長安」八水之一,全長92.6公里,流域面積2577平方公里,比降為12.3‰,主要支流有清河、輞峪河、滻河。
㈤ 灞河與渭河交匯口,灞河在古代是干什麼的
流水的
㈥ 灞河位處哪裡
灞河,是中國陝西省境內的一條河流,發源於秦嶺。
其原名為滋水,春秋時內秦穆公
稱霸西戎後改名霸水。容後來在「霸」字旁加上三點水,稱為灞水。秦漢時曾在灞河上架有木橋,名曰「灞橋」。是關中交通要沖,連接著西安東邊的各主要交通干線。灞河是所謂的「八水繞長安」中的八水之一。
其古跡有鄭國渠,白渠等。
㈦ 黃土高原上發現石器遺址了嗎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朱照宇團隊在《自然》發表了新的研究成果。朱照宇團隊在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玉山鎮上陳村新發現一處舊石器遺址,通過考古研究,該遺址的時間可追溯到大約126萬年到212萬年前。陝西藍田縣上陳村位於灞河之濱、秦嶺北麓。2004年,在上陳村附近一片廣袤的黃土高原上,朱照宇團隊發現了神秘的上陳舊石器遺址。新遺址的研究條件很好,地層剖面很完整,這讓團隊成員們驚喜萬分。
發現有地層缺失,研究人員們決定尋找一個完整的地層剖面。2007年7月18日,時隔40餘年後,朱照宇與黃慰文等人發現,灞河北岸的上陳村有一個完整的地層剖面。此地層連續無斷層,每一層有不同的地質特點。更令朱照宇興奮的是,第一天,他們就發現了第一件石器。接著,他們發現,地層里的好多層都有零星分布的石器。後來,這些出土石器與古老地層,將藍田地區古人類活動遺跡的年代再次向前推進了約50萬年,從而使上陳遺址成為目前所知非洲以外最老的古人類遺跡點之一。來源:北京青年報
㈧ 西安有什麼名勝古跡吖
......樓上回答的真多……直接就全了!!
但是,樓主說暑假~……?暑假貌似才過完……准備的也太早了吧
㈨ 介紹一下西安的名勝古跡
1、藍來田猿人遺址自
藍田猿人遺址位於陝西省藍田縣東15公里處的公王嶺和縣西北10公里處的陳家窩村兩地。是中國直立人化石及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物出土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