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萬城遺址復原圖
1. 統萬城遺址的城址規模
統萬城城址由外廓城和內城組成,內城又分為東城和西城兩部分,由東向西版依次為外廊城權、東城和西城。外廊城平面呈長方形,周長約4700米。東西城中間由一道牆分開,東城周長為2566米,西城周長2470米,東西城的四隅都有突出城外的平面呈長方形或正方形墩台,皆高於城垣,西南隅墩台高達40餘米,仍存城垣高出地面約1—10米。
統萬城是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的唯一早期北方少數民族王國都城遺址。遺址白色牆體,林立的馬面,高聳的角樓,獨特的「祟台秘室」結構和雄偉的宮殿樓觀遺址,清晰地勾引出這座以「一統天下,君臨萬邦」之意而命名的大夏國都城的輪廓和規模 。(圖冊資料來源 )
2. 繞萬城遺址在哪個省
統萬城遺址位於陝西省北部偏西榆林市靖邊縣城北58公里處的紅墩界鄉白城子村。
3. 日本戰國時期的城池中,何為二道城,此城有何作用
統萬城遺址是全國古代遺址保存較完好的一個。城分為外廓城和內城。內城呈長方形,被一道南北走向的垣隔為東城和西城,北垣在一條線上。俗稱「一道城,二道城,三道城」。現存內城垣均高出地面2-10多米,城的四隅有突出城處平面呈長方形墩台,並高於城西垣。唯西城南隅長50米,寬21米,高達31.62)K(俗稱龍墩),遠在數十里外就能望見,成為統萬城的標志物。墩是建在城基之上,又向外加寬,壁面上有橫列椽、柱腳孔排列整齊,上下共存六層,柱腳孔最下的直徑達30厘米。從下往上排第一、三層是柱腳孔,其餘則是椽孔。因為墩子下大上小有一定的斜度,柱腳一頭應是斜插人墩內。當時椽子上邊鋪板道,板道下邊頂往子。柱子繞隅墩形成欄桿可供燎望和發射之用,整個建築形成欄桿式的吊角樓。用胡義周《統萬城銘》之言「玄棟鏤棍,若騰虹之揚眉;飛檐舒展,似翔鵬之矯翼」,把角樓刻畫得淋漓盡致。外廓城依無定河北岸,地勢呈西南至東北走向然後折西,趨向東城北垣,有部分城垣塌沒。周長3102米,其中東垣1120米(塌垣刀7米),西垣916米,南垣148米。內城保存較之外廓城好些。東城周長2566米,其中東垣737米,西垣774米,南垣551米,北垣504米。城基厚6-12米。東城北垣無門,東垣有一道門與外廓城相交通,南垣門不明,西垣則與西城的東垣招魏門相通。西城周長2470米,其中東垣692米,西垣721米,北垣557米,有馬面10座,南垣500米。西城基厚約16米,城四方各有一道門,南門—朝宋,東門—招魏,西門—服涼,北門—平朔。西門瓮城尚存,其餘三門均毀。從城門的命名,不難看出當時赫連勃勃對「統一天下,君臨萬邦」的寄託與表露。東西城垣有數量不等的馬面遺跡,西城南垣緊臨角樓隅墩的一個馬面中空,是所謂的「秘室」,作為倉儲。這種馬面兼倉儲在我國建築史上也是罕見的。築城時夯層厚度各異,城垣、隅墩、馬面和台基一般夯層厚15-20厘米。幾城門隅墩拐角,夯層趨薄為12-14厘米,有的甚至只有7厘米,東西兩城的隔垣為20-40厘米。
4. 統萬城遺址的交通
在榆林長途客運站乘坐發往靖邊的班車,班次較多,參考票價48元。到靖邊後,可在縣城專汽車屬站乘靖邊-白城則(村)的中巴汽車到統萬城附近的白城則村,車次為每日7:00、13:30各有一班(返回也同樣,在白城則村於同樣時間乘車,兩輛車對開),車程1個半小時左右,參考票價12元。到白城則村以後,距離統萬城2公里,可步行前往。
5. 中國歷史上是不是真的有一段城牆是用鮮血建造的
城牆,算是古代的一個軍事防禦設施,由牆體和其它輔助軍事設施構成的軍事防線。也指舊時農耕民族為應對戰爭,使用土木、磚石等材料,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禦的障礙性建築。
在這里,“城牆”的含義根據其功能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城牆分為二類:即一類為構成長城的主體,另一類屬於城市(城)防禦建築,由牆體和附屬設施構成封閉區域。狹義的城牆則是指由牆體和附屬設施構成的城市封閉型區域。封閉區域內為城內,封閉區域外為城外。
其實,統萬城雖然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它卻具有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因為,它不僅是一座歷史文化紀念碑,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讓現代人能夠體味歷史的輝煌與現實的悲涼,滿足遊客覓奇獵古、回歸歷史、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還是古代建築藝術、民族史等方面科研、教學考古的旅遊勝地。
現今,統萬城是陝西重要的旅遊景點,但是,如果要去統萬城,還是要費一番周折才能到達。因為,統萬城不僅見證了漢化匈奴大夏國的建立,還見證了今天毛烏素沙漠生態環境的歷史變遷。
6. 統萬城遺址的城址保護
1996年,該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國家發內改委、財政部、國容家文物局列入國家100處重要大遺址;2012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陝西省、榆林市及靖邊縣縣委、縣政府對統萬城申遺工作高度重視,並推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另外,國家文物局已將統萬城遺址列入「十五」期間的國家大遺址保護項目,中國世界遺產中心也將統萬城遺址列入了世界遺產預備清單。 西安「匈奴故都」統萬城國家遺址公園建設項目於2014年11月9日在陝西省靖邊縣啟動。圍繞文物保護、文化展示、旅遊觀光、生態涵養、城鄉統籌等功能業態,其核心工程是建設一座兼顧文物保護和展示的地下博物館。
根據規劃,統萬城國家遺址公園建設工作將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和打造國家5A級旅遊景區為目標,重點突出統萬城遺址「唯一性、至高性」的特點。在建設過程中,將嚴格秉承「輕建設、重保護」的原則。
7. 統萬城遺址是誰建造的它的牆壁為何能夠硬到能磨槍
統萬城遺址是1600年前匈奴人建造的大夏國都城,當時的匈奴首領是赫連勃勃,他總共徵用了10萬人力、費時7年的艱辛才建成統萬城,希望能夠憑借這座堅固的城池統領天下千秋萬代。據說統萬城建造城牆的時候,在泥土中加入了大量的牛羊血,夯實之後再用大火烘烤,使這些牆壁異常堅硬,如同鐵壁一般,甚至可以在城牆上面磨槍磨刀。
統萬城的防禦體系統萬城主要有三道防禦體系,第1道就是城外的護城河,由納林河和紅柳河圍繞形成,主要起到拖延敵軍的作用;第2道就是外城牆,這道城牆比較高,能夠有效阻擋敵人的侵入,同時自己攻擊敵人也有居高臨下的優勢;第3道就是城市內的立體防禦,包括了城垣、護城壕和馬面等,同時還有鐵蒺藜和虎落等阻擋敵人騎兵的設施。
8. 統萬城遺址的介紹
統萬城位於陝西榆林靖邊縣城北58公里處的紅墩界鄉白城子村,因其城牆為白色,當地人稱白城子。又因系赫連勃勃所建,故又稱為赫連城。為東晉時南匈奴貴族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國都城遺址,也是匈奴族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遺址,是中國北方最早、最著名的都城,12已有近1600年歷史。統萬城始建於公元413年,竣工於公元418年,由漢奢延城改築而成。後來在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燾一統北方期間,統萬城被攻克,從此設置為統萬軍鎮。統萬城整個城池由內城和外城組成,內城分東城和西城。東城周長2566米,西城周長2470米,遺址全部為夯土建築遺存。西城為當時的內城,四面各開一門,城垣外側建馬面,四隅角樓的台基用加寬作法。城內中部偏南有一長方形宮殿建築台基,附近出土有花紋方磚。郭城南北垣情況不詳,東西垣相距5千米,但遺跡遺物很少。憑借其文化特質,統萬城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和人文旅遊價值。它的發現,對於研究十六國時期的文化以及當地的生態環境變遷,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1992年統萬城遺址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統萬城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1月,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9. 統萬城遺址作文400字
統萬城位於陝西榆林靖邊縣城北58公里處的紅墩界鄉白城子村,因其城牆為白色,當地人稱白城子。又因系赫連勃勃所建,故又稱為赫連城。為東晉時南匈奴貴族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國都城遺址,也是匈奴族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遺址,是中國北方最早、最著名的都城,[1-2] 已有近1600年歷史。統萬城始建於公元413年,竣工於公元418年,由漢奢延城改築而成。後來在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燾一統北方期間,統萬城被攻克,從此設置為統萬軍鎮。
統萬城整個城池由內城和外城組成,內城分東城和西城。東城周長2566米,西城周長2470米,遺址全部為夯土建築遺存。西城為當時的內城,四面各開一門,城垣外側建馬面,四隅角樓的台基用加寬作法。城內中部偏南有一長方形宮殿建築台基,附近出土有花紋方磚。郭城南北垣情況不詳,東西垣相距5千米,但遺跡遺物很少。憑借其文化特質,統萬城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和人文旅遊價值。它的發現,對於研究十六國時期的文化以及當地的生態環境變遷,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1992年統萬城遺址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統萬城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1月,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10. 夏國的遺跡被發現
近日,陝西省考古人員在榆林靖邊統萬城遺址發掘出土兩處大型的夯土台遺跡版,根據權形制和位置判斷,兩處遺跡很有可能是千年之前夏國都城祭祀地,據了解,這一處很有可能是匈奴人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國都城的祭祀場所。
新近發掘出土的兩處大型夯土台遺跡分別位於統萬城外的南面和北面,距離主城三公里左右。南面的夯土台共有三個,呈方形,每個夯土台的面積在1400平方米左右,四周都有一個的斜坡慢道。在統萬城北面也是一個方形的夯土台,目前正在發掘中。
結合統萬城的建城歷史和沿革,考古專家推測夯土台的年代應該跟統萬城一致,也就是距今1600年前。
省考古研究院統萬城遺址考古隊隊長邢福來推測,這兩處大型夯台遺址,可能都與祭祀有關,但是統萬城南邊這個夯土台和統萬城北邊這個夯土台它這個祭祀可能有更詳細的劃分,可能兩處祭祀台祭祀的對象有點不同。
按照漢魏時期的祭祀習慣,都城南北分別祭祀的是天和地,因此這兩個祭祀台可能也是祭祀天地的地方。最近幾年,考古人員一直注重於統萬城結構和城防體系的發掘與研究,這一重要發現對研究匈奴祭祀與漢人祭祀的相同不同之處具有重要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