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元代遺址挖寶

元代遺址挖寶

發布時間: 2021-03-04 04:30:49

⑴ 元上都遺址在哪裡

元上都是目前保留最完整的草原都城,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旗政府所在地東北約20千米處、閃電河北岸。這座草原都城,具有游牧文化特色,並融合中國傳統建築於一身,是中原農耕文化與草原游牧文化的完美結合,可與義大利古城龐貝媲美。

元朝實行兩都制,大都為首都,上都為夏都。每年夏歷二三月至八九月,皇帝及隨行大臣、官員等有半年時間在這里避暑理政。元朝的主要機構在上都均有分衙或下屬官署,上都仍是全國重要的政治中心。

元上都遺址上都地理位置特殊,「控引西北,東際遼海,南面而臨制天下,形勢尤重於大都」。對聯絡、控制擁有強大勢力的漠北蒙古宗親貴族來說,其在政治、軍事上均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元朝前幾位皇帝,如忽必烈、鐵穆耳、海山等即位的忽里台都在上都舉行。元王朝也是從這里出發,征服四十國,建立了橫跨歐亞的強大帝國,擁有三千萬平方千米的疆域,對人類歷史產生深遠影響。

元代中外交往頻繁,上都常有回族商人往來。義大利威尼斯商人尼古剌兄弟帶著馬可·波羅到中國,在上都受到忽必烈極高的待遇。馬可·波羅在中國居住生活了17年,深得忽必烈賞識器重,他的《馬可·波羅行記》詳細記述了上都的宮殿、寺院、宮廷禮儀、民情風俗,第一次向世界介紹了中國和東方。

⑵ 元上都遺址的主要景點

景點名介紹圖片忽必烈銅雕像鑄造於2007年的銅雕像群,高約7.5米、長34米、厚度6米總重量達80噸,分別象徵著元上都遺址的750年歷史、忽必烈在位的34年、在元上都登基的6位皇帝和忽必烈汗的壽終80歲。這座雕像造型優美、內容豐富,是元世祖一生征戰戎馬生涯、統治世界、治理天下的宏偉大業的濃縮圖。位居中央的便是忽必烈汗。忽必烈(1215-1294),元朝的創建者。忽必烈雕像的右側是蒙古騎兵的場景,左側是元朝大臣 ,主要有劉秉忠、馬可·波羅、郭守敬、姚樞、八思巴以及波斯的使者。 金蓮川草原 「金蓮川」,原名曷里滸東川,每到夏季,川中開滿金蓮花,遠望如同金色的海洋,綿延分布於灤河上游的上都河兩岸,東西長60公里,以元上都遺址所在為最寬處,約5-6公里。 金大定八年(1168年)五月,金世宗以「蓮者連也,取其金枝玉葉相連之意」,將曷里滸東川命名為金蓮川。元憲宗元年(1251年),忽必烈受命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南下駐帳於此,廣征天下名士,建立了著名的「金蓮川幕府」。金蓮川草原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既是水清草美的天然優良牧場,又是騎馬射獵,避暑清涼的游樂場所,曾經是中國遼、金、元三代帝王的避暑勝地。 皇城·明德門 是從御道進入元上都的第一座城門,屬皇城正南門,位置皇城與宮城的南北中軸線上。門道總長24米,寬4.7~5.7米,兩側牆體用青磚壘砌,券頂坍塌,券門處留有高約7米的城門坍塌後的建築殘跡。門外設瓮城,呈長方形,東西寬63米,南北長51米,牆體由塊石包砌;瓮城門道長12米,寬3.5-3.8米、正中立有石柱、即將軍石,門道兩側現存石質排叉柱和木門柱基石等遺址。 宮城·御天門屬宮城南門,居於皇城和宮城的南北中軸線上。門道為磚石砌築,門外設瓮城,東西寬60米,南北長27米。元人有「明德城南萬騎過,御天門下百官多」,「御天門前聞詔書,驛馬如飛到大都」的詩句。此處當是百官聚集、奉旨聽宣之處。考古發現瓮城外東、西兩側有兩排建築基址,推測為百官上朝或候旨時的歇息之所。 宮城·大安閣 本建築基址位於宮城中心,上層為明清時期的喇嘛廟遺址,下層經考古推測為元代大安閣的建築基址。基址平面呈「凸」字形,東西長36.5米,南北寬30米,基址底部轉角處的外緣用規整的條形砂岩圍築。基址西南角處出土完整的漢白玉龍紋柱礎,高2.1米,寬0.53米,厚0.52米,雕有精美的騰龍。 大安閣建於至元三年(1266年),是忽必烈攻陷南宋汴京後,「取故宋熙春閣材於汴,稍損益之,以為此閣,名曰大安。」全閣「飛翔突起,干青霄而矗上」,令觀者有「神營鬼構、洞心駭目」之嘆,元人有「大安御閣勢苕亭,華闕中天壯上京」的贊嘆,可見其曾經的雄偉與瑰麗景象。大安閣在元上都用作宮城的「正殿」,元朝皇帝經常在這里舉行重大的朝政典禮,如皇帝登基、接見外國使者等。此外,包括皇帝臨朝、議政、修佛事、與大臣聚會等日常活動也在此舉行。這里曾經發生了許多具有世界性或地區性影響的重大事件,包括元世祖忽必烈之後元成宗、武宗、天順帝、文宗、順帝等五位皇帝登基,忽必烈接見馬可波羅,以及南宋滅亡後忽必烈受南宋君主的朝降等重大歷史事件。 宮城·穆清閣 該建築基址位於皇城與宮城中軸線北端的宮城北牆中部,是宮城內體量最大的建築,據考古研究推測為穆清閣遺址。 穆清閣始建年代不詳,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曾重修。有元一代,是皇帝宴樂、議事與居住的大內宮殿,元人詩中稱其為「北闕」。穆清閣遺址現存台基高約8米,東西寬137米,南北長67米,總面積9180平方米。台基平面呈「凹」字形,其上建有大殿與東、西兩翼的配殿,呈「闕式建築」形式。經對東翼頂部的考古發掘,探明基址頂部曾有大型木結構建築。 皇城·東城牆 該城牆總長1410米,中間為黃土夯築,夯層厚約12-14厘米,內外兩側均用自然石塊包砌,石牆厚約0.5-0.6米。大部分牆體保存較好,殘高約2.0-5.5米。2002年,曾對皇城東牆的北段368米的外側牆體及兩個馬面進行了清理修復。 遺址博物館現有元上都博物館館舍建築始建於2007年4月,於2008年4月竣工,2008年7月對外開放。館舍建築功能分為展廳、文物庫、業務工作室、辦公用房等,基本具備文物收藏、展覽、研究、教育、交流及行政辦公等綜合服務功能,目前有5個展廳。 該博物館於2011年4月開始對展廳進行重新改造、布展,並完善了安防系統、遊客服務設施等,於2011年7月面向公眾開放。目前,新的元上都遺址博物館正在建設當中。

⑶ 在元朝的時候,北京留下了什麼名勝古跡

元朝在北京留下的古跡:

一、 北京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是在元朝的首都大都土城遺址上建造起來,西起海淀區學院南路明光村附近,向北到黃亭子,折向東經馬甸、祁家豁子直到朝陽區芍葯居附近,大體與地鐵10號線北段重合。馬甸附近土城牆高12.5米、寬31米。德勝門外,有一處名叫土城關的地方,即為元代建德門遺址。。
二、元代刑場
說起北京古代的刑場,最有名的莫過於明朝的西四牌樓和清朝的菜市口了,但是您知道元朝的刑場在哪嗎?就在現如今的府學胡同西口。北京市文物局的對面有一座文天祥的祠堂,這地方就是當年囚禁文天祥的元代土牢。
話說元朝軍隊打敗南宋之後,文天祥的頂頭上司「宋恭帝趙顯」沒能給臣子們起到模範帶頭作用,竟然投祥成了元朝的俘虜,還恬著臉勸文天祥投降。
就這樣,文天祥愣是沒服軟,他當時痛哭流涕,面北而跪,跟宋恭帝說「您請回吧」。最終文天祥在府學胡同西口的刑場上英勇就義。到了明朝,當年囚禁文天祥的土牢,被改造成了「文天祥祠堂」。沒成想幾百年後,這座建築竟然成了「元代刑場」的唯一證據了。
三、元朝太廟
北京市朝陽門內大街223號,是一座始建於明朝的寺廟,叫「大慈延福宮」。當年「天、地、水」三位神仙在這里上班,所以又叫「三官廟」。有神仙自然就有香火,但是奇怪的是,從明朝末年到清朝乾隆初年,大慈延福宮里竟然沒人燒香,這是為什麼呢?
據民間傳說,當年闖王李自成兵臨城下的時候,崇禎皇帝一著急什麼招兒都往上使,其中包括到「大慈延福宮」抽簽算命。結果出任意料,崇禎連求三次都是「下下簽」,最終他氣急敗壞的發布口諭:這大慈延福宮從今以後再不許接受香火了。
四、元代皇後卧室
元朝皇後的卧室,現如今就埋在景山的下邊,八百多年來,這座宮殿肩負著三個朝代的期望,可謂不堪重負。
不少人以為景山是明朝才堆起來的,其實不對。當年元朝在北京建都的時候,就在現在景山的位置上堆了一座小土山,那會兒叫「青山」。而元朝皇後的卧室,就在青山的正南方。表面上這座「青山」只是宮廷後院的一個大型盆景而以,但是實際上,這是為了鎮壓金朝的王氣。
五、元代民居
現如今什麼都講究回歸,有錢人住膩了樓房,又開始瞄上冬暖夏涼的四合院了。更有甚者在院兒里蓋起了二層小樓,雖是古今結合,卻難免有點不倫不類。話說到這兒,這四合院最早到底什麼樣呢?這話得從元朝說起。
20世紀70年代,在北京市西城區新街口的後英房胡同里,考古人員發現了一處元代民居的遺址,經過研究確定,這就是北京最早的四合院形式。
六、北京密雲縣元墓壁畫,人物衣紋勾描嫻熟,花卉竹石線條洗練,尤其梅花、竹石作為單幅畫面的出現,在前代壁畫中極為罕見。
七、景山公園
原景山西內墻外側有玉河自北海注入故宮筒子河。此河在元代即有。《馬可·波羅游記》:「流經人工湖的溪水穿出青山山麓的溝渠,注入位於皇帝皇宮和皇太子宮之間大而深的人工湖。」另一股沿景山暗渠穿過景山內牆,流向園林內,以灌溉花木和元代皇帝的八頃熟地,並推動水碾碾壓穀物。過去在景山柏樹林內,自西向東仍留有元代暗渠。景山北坡上至今仍可見許多長方形花崗岩條石,其下部呈馬鞍形,此即元、明、清三朝景山暗渠的封蓋石。此暗渠在方進景山園內的一段已毀,故已不通。此渠在觀德殿宮門前有一段改為不足百米的明河,再從護國忠義廟前改為暗渠,流出景山東牆。
景山之上,在金代即建有瑤光樓,元代又在其基礎上建築了綠亭,此綠亭也被馬可·波羅記述過。
元代皇帝躬耕處:位於景山公園西北部。每年皇帝都親自在此耕種。
興慶閣:黃琉璃筒瓦綠剪邊重樓四角攢尖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上層四周帶木迴廊。底樓為磚石結構,東西側均有石券門。此原為元代為皇帝躬耕所建的帶有象徵性的谷倉。

⑷ 元上都遺址文物保護方面問題有什麼

元上都遺址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是中國北方游牧民族規模最大的草原都城遺址,在元末農民起義戰爭中被摧毀。通過考古發掘,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元上都遺址,不僅保存著宮城、皇城、外城、關廂、街道等元代城市遺址,而且保存著中軸線和棋盤街的城市布局。城牆、瓮城、城門及大型建築基址基本保存完好,地表清晰可見街道、房址及宮城遺跡。由於它建在地勢開闊的金蓮川草原之上,高大的城牆,鱗次櫛比的宮殿基址,構成了草原地帶深邃悠遠、規模宏大的文化景觀。而在元上都遺址地下,埋藏著許多珍貴文物,周圍還有元代祭祀區和墓群。遺址所在地正藍旗至今仍保留的濃郁而純正的蒙古族傳統「敖包祭祀」及其慶典活動,真實、完整地傳承了蒙古民族的傳統信仰。
在管理層面上,保護元上都遺址最重要的問題是,避免現代化的城鄉規劃、城鄉建設發展帶來的對其個性和傳統的摧毀,保護和控制原生態的周邊環境。過去國內確實存在世界遺產重申報、輕管理的問題,有的人在世界遺產大會上說得很好聽,承諾得也很好,回來後卻不是那麼回事,在世界遺產保護和監控地帶建賓館、飯店、纜車等等。
在技術層面上,元上都遺址面臨的問題和其他土遺址一樣,如何保護並有效展示,特別是展示所引起的風化、乾裂、酥粉、霉變等問題。

⑸ 寫出9個歷史遺跡或出土文物的名稱和地方。

1、西安兵馬俑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先後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2、安陽司母戊大方鼎

後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又稱後母戊大方鼎、後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後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後母戊鼎初為鄉人私掘,因體積過大,為防日軍搶走,將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於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銅鼎從南京調往北京,存於新建成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至今。

3、承德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是中國著名的旅遊景點,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四大名園之一。

承德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位於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

避暑山莊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時89年建成。避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中國現存佔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

4、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藏文:པོ་ཏ་ལ),坐落於中國西藏自治區的首府拉薩市區西北瑪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宮殿、城堡和寺院於一體的宏偉建築,也是西藏最龐大、最完整的古代宮堡建築群。

布達拉宮依山壘砌,群樓重疊,是藏式古建築的傑出代表(據說源於桑珠孜宗堡),中華民族古建築的精華之作,是第五套人民幣50元紙幣背面的風景圖案。

主體建築分為白宮和紅宮兩部分。宮殿高200餘米,外觀13層,內為9層。布達拉宮前辟有布達拉宮廣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廣場。

5、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6、長城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

其中陝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米。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7、戰國水晶杯

戰國水晶杯為戰國晚期水晶器皿,於1990年出土於杭州市半山鎮石塘村,現藏於杭州博物館。

戰國水晶杯高15.4cm、口徑7.8cm、底徑5.4cm,整器略帶淡琥珀色,局部可見絮狀包裹體;器身為敞口,平唇,斜直壁,圓底,圈足外撇;光素無紋,造型簡潔。

戰國水晶杯是迄今為止中國出土的早期水晶製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2002年1月18日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8、青銅神樹

青銅神樹,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文物,共有八棵,屬夏代晚期青銅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86年出土於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收藏於四川三星堆博物館。

其中一號大神樹高達3.96米,樹干殘高3.84米。有三層枝葉,每層有三根樹枝,樹枝的花果或上翹,或下垂。三根上翹樹枝的花果上都站立著一隻鳥,鳥共九隻(即太陽神鳥)。

神樹的下部懸著一條龍,龍的頭朝下,尾在上,夭矯多姿。二號大神樹的一旁,同樣有一條蜿蜒盤桓的龍,神樹與神龍的一體形象,使神樹顯示出非凡的魅力與深厚的象徵意義。

9、黑漆描金龍紋葯櫃

黑漆描金龍紋葯櫃為明代宮廷御葯房所用葯櫃,原存太醫院御葯局御葯庫。黑漆地,正面及兩側飾描金雙龍戲珠圖案,背面及櫃里飾描金松竹梅蝶紋,四足鑲銅下腳。

高94.5厘米,寬78.8厘米,縱57厘米。木製,髹黑漆描金。櫃為 方角櫃,是「一封書式」。葯櫃正面為雙柱三抹頭結構,抹間攢框裝抽屜3個,用以存儲方劑和葯具。

櫃門2扇,採用格門構造,為兩柱四抹頭的格門,裝有板心和絛環板,門扇內面和櫃身的背面為三抹頭結構,櫃兩側為四抹頭結構,櫃底端均安有牙條。

櫃內兩旁各有長屜10個,中部立軸設有一組八方可旋轉的抽屜80個,屜上寫有葯名,葯屜總共100個,可儲存葯140種。

櫃門外面及兩側描錦地開光雙龍戲珠紋,門內上下兩格描花卉,上為月季山石,下為梅花山茶,各有蝶、蜂飛舞花間。背面上下兩格描松、竹、梅、蝶和茶花圖案。

櫃門拉手處安有面葉、鈕頭、吊環,四足安有銅套腳飾件。上格正中貼近邊抹處,楷書「大明萬曆年制」六字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承德避暑山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布達拉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莫高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商後母戊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兵馬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黑漆描金龍紋葯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青銅神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戰國水晶杯

⑹ 元代集寧路古城遺址的毀城之謎

元代集寧路古城面積大致為1平方公里左右,最早建於金代,後被元朝所利用,當時這里是金代同漠北進行貿易往來的重要地區。這個曾經是貿易集中地的古城毀滅的原因令人費解;2004年,集寧路古城的考古挖掘工作已經進入第三個年頭,在前面的工作中,考古隊挖到了不計其數的屍骨、銅錢和瓷器。
公元1351年,直接針對元朝政府的農民戰爭——紅巾軍起義從集寧路橫掃而過,他們是否因風聞集寧路的富庶而在這里實行劫掠,尚無從考證。然而,這場戰事被元朝政府迅速平息,戰爭過後,居民陸續返回集寧路,他們收拾戰場,掩埋屍體。
有的人甚至悄悄挖掘別人在戰前掩埋的財物。一切重新回到了軌道。10年之後,居民們又聽到了戰火的消息。曾經經歷過戰爭的人們堅信,有朝一日還能回到這里重建家園,於是他們盡可能地掩埋那些無法帶走的財物,等待戰爭過後再次取回。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再也不可能見到這些東西了,因為,迫使他們再次離鄉背井的,是一場改朝換代的戰火,明朝的歷史從此翻開。
明朝政府和逃離北方的北元政府進行拉鋸戰期間,集寧路北方的元上都被明軍作為軍事防禦基地鎮守著,沒有人知道集寧路的存在。
二百多年以後,明朝開始採取以守為攻策略,把北邊防守衛所全部撤到關內,集寧路從此成為明朝長城外一個無人問津的地方,無論漢人還是北元的蒙古人,再也沒有來到這里。
曾居住在集寧路的人們,早已不知逃離到了何方,而經歷戰火遺留下來的一切,逐漸被野草覆蓋,一座城池,從此消逝。

⑺ 元代集寧路古城遺址的介紹

元代集寧路古城遺址,位於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鄉土城子村,北鄰110國道,版南靠黃旗海,西距烏蘭察權布市集寧區25公里。古城建於公元1192年(金章宗明昌三年),原系金代集寧縣,為西京路大同府撫州屬邑,是蒙古草原與河北、山西等地進行商貿交易的市場。元代初年,升為集寧路,屬中書省管轄,下轄集寧一縣。

⑻ 元朝的宮殿遺址在哪兒

元朝的宮殿遺址在:內蒙古錫盟正藍旗上都鎮閃電河北。

元朝的宮殿:上都,又稱灤京、上京。

元上都遺址介紹:
元上都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元代都城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旗政府所在地東北約20公里處、閃電河北岸。由我國北方騎馬民族創建的這座草原都城,被認定是中原農耕文化與草原游牧文化奇妙結合的產物,史學家稱譽它可與義大利古城龐貝媲美。2012年6月29日,第36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討論並通過將中國元上都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元上都遺址於2011年7月15日將正式向遊客開放。

⑼ 元上都遺址位於什麼地方,是如何建立的

元上都遺址是我國元代都城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東北閃電河北岸。由元世祖忽必烈初建於1256年。1251年,蒙哥即帝位後,忽必烈受任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從漠北和林南下駐帳金蓮川,招攬天下名士,建立了著名的金蓮川幕府,對忽必烈治理漢地乃至統一全中國起了重要的作用。1256年,忽必烈下令在這里選址建城,起初取名為開平府。1259年城郭建成。1260年,忽必烈在此登上皇帝之位,為元開國皇帝元世祖,於是就將開平府作為首都了。1264年,忽必烈開始修建大都,即後來的北京,下詔開平府上升為上都,用以取代漠北的和林,並確立了兩都巡幸的制度,上都作為夏都,與元大都共同構成了元朝的兩大首都。當時大都與上都兩都之間有三路交通線路。每年4月,元朝皇帝便來上都,9月秋涼返回大都,皇帝在上都的時間長達半年之久。皇帝在上都期間,政府諸司都分司相從,以處理重要政務。除此之外,皇帝要狩獵行樂,還要舉行蒙古諸王貴族的朝會和傳統的祭祀活動。1369年,明朝將元上都復名「開平府」,不久廢府改衛。1430年廢棄不用。

⑽ 元上都遺址的文物遺存

概況

考古發掘墓葬26座,其中19座沒有墓塋,均為土坑墓,平面以長梯形為主,各墓規格懸殊,墓向多為西北向,由於早期被盜,葬式多不清楚。隨葬品多寡不一,出土有銅、鐵、金、銀和絲織品 。上圖為砧子山墓地DZXM8清理後的祭台。 砧子山墓葬群
砧子山墓葬群位於多倫縣西北的上都河鄉境內,西北距元上都古城遺址9公里,是目前己發現的元上都附近規模最大的元代墓葬群,屬漢人家族墓葬群。 墓葬群憑依砧子山主峰,在四面山麓緩坡地帶約20餘平方公里的范圍內成片分布,面積約174公頃,據統計約有近1500餘座墓葬。此外,在元上都城南和砧子山墓葬群相連的南屏山腳下,也見有少量墓葬分布。

一棵樹墓葬群
一棵樹墓葬群位於正藍旗元上都城址西北約12公里的上都音高勒蘇木北面的山灣緩坡之上。屬普通蒙古人墓葬群。墓葬群的各墓葬基本分布在兩個相鄰的地勢呈北高南低的緩坡地帶,分為兩個區,東西相距約1500米。
1995~1998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分三次共清理墓葬26座。墓葬出土隨葬品普遍較少,共出土隨葬品普遍較少,共出土各類隨葬品191件有8座墓無任何隨葬品。墓內隨葬品位置因盜擾多不清楚。墓葬出土隨葬品普遍較少,共出土各類隨葬品191件,有8座墓無任何隨葬品。有隨葬品的墓亦多寡不一,一般在5~8件左右,最多的有6l件,少的墓僅1件。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