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灣古炮台遺址
㈠ 龍灣區的歷史變遷
龍灣何以稱為「龍灣」
龍灣位於甌江下游,東海之濱,自古是溫州地區的魚米之鄉。龍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溫州市龍灣區瑤溪鎮上河濱村(現永勝村)「龍岡山遺址」出土的新石器遺物,說明甌越人祖先已在這里生活、生產,並開創悠久的歷史文化。
龍灣之名,緣於明代龍灣先賢王叔杲的《永昌堡地圖說》。
其文如下:「溫之龍自栝西駛,至海而盡,為永嘉場。其支分於北為郡城,分於南為瑞安,永嘉場雖僻在海隅,實中出之干也。北為甌江,南為飛雲江,兩江夾龍東匯於海,而島嶼環列,來龍疊嶂,從而南降,勢惡為石岡,散氣鋪陽而聚於二三都之間,又適當海之弓,故溫之顯士巨室多產茲土。先是,居者狃於南向。愚謂右山左海,上壓下空,雖稍近內水,非正局也。余既倡築堡之議,乃宅中向東,坐山面海,天馬在南,黃石在北,大海帶環,內河四繞,雖蕞爾之區,而一郡山水總攬殆盡。」
王叔杲的《永昌堡地圖說》把永嘉場地理形勢作了很好的概括。古代勘輿家認為:「溫之龍(山勢為龍),自括(括州,今麗水)西駛(來),至海而盡,為永嘉場。……來龍疊嶂(形容山似來龍,此指括蒼山連峰疊嶂,山勢險峻),從西南降勢,悉為石岡。散氣鋪陽,而聚之二、三都(原永嘉縣一二三四都設在永嘉場)之間,又適當海之弓(彎曲處,勘輿家強調地氣,特別是陽氣。這里是說,興旺的地氣至永嘉場鋪散開來,而聚集於二都、三都之間,同時正當海的彎曲處,即在四都,不易散失。這是帶有唯心主義的說法)。故溫之顯仕巨室多產茲土。」據此可知,龍灣之名,是由坐落於「溫之龍」盡處的「海之弓」地段而來,其含義便是「蟠龍般的海灣」。後來,在永嘉場這片土地上便有了一個叫「龍灣」的鄉村,因其地處於甌江下游南岸的北部岬角,突入甌江170米,「適當海之弓」故稱為龍灣,是舊時永嘉場海運咽喉之一。
1962年公社化時期,永新、水心兩管理區合並為龍灣人民公社,與狀元人民公社於1982年4月同時劃入溫州市近郊區管轄。1984年12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劃市近郊區的蒲州鄉、狀元鄉、龍灣鄉和甌海縣永中鎮的黃石、黃山兩村,建立龍灣區。而這個區名即來自轄區內的龍灣鄉,這是「龍灣」第一次作為區名出現,象徵龍灣的發展像巨龍一樣騰飛。
海禁內遷,永嘉場「荒蕪」廿余載
2001年8月21日,溫州市政府根據《國務院關於同意浙江省調整溫州市市轄區行政區劃的批復》,將甌海區的永中鎮、天河鎮、沙城鎮、靈昆鎮,瑞安市塘下鎮的上塗、西一、中星、東門、埭頭、石坦、嶼門、邱宅、東溪、東成10個村和前岡、後岡2個居委會劃入龍灣區。龍灣區人民政府駐地由狀元鎮遷至永中鎮。
區劃調整後的龍灣區境,原永強片佔了較大的面積。永強之名是由永嘉場延續而來,永嘉場又因永嘉鹽場而名聞全國。永嘉場產鹽的歷史可追溯至唐代,唐高宗上元元年(674),朝廷在永嘉縣設立鹽場(產鹽地點設在永強境內),是當時全國十大鹽場之一,人們把永強鹽場一帶地方稱為永嘉場,因「場」和「強」在溫州方言中屬同音,故後來人們也習慣把永嘉場稱為永強。那麼,永嘉場包括哪些地方,其區域又有什麼變遷呢?永嘉場在明清時屬永嘉縣華蓋鄉的一都至四都。梅頭(今海城街道)在明代前期歸瑞安縣管轄,《乾隆溫州府志》和《光緒永嘉縣志》記載,清代的梅頭曾屬於永嘉縣華蓋鄉一都,民國6年(1917)屬永強區,至民國二十年(1931)屬瑞安縣第一區。靈昆島曾屬於當時玉環廳南鄉的二十都(清雍正六年(1728)設玉環廳),民國元年(1912)玉環廳改為縣,靈昆島於民國1936年劃歸永嘉縣永強區(當時稱第二區)管轄。
古時候,鹽業屬於政府掌控的經濟行業。長期以來,永嘉場鹽業的繁榮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永嘉場因此成為明代溫州文化中心之一。但是,在永嘉場幾百年的輝煌歷史中,曾出現長達二十多年田地荒蕪、人去樓空的時期。那麼,當時究竟發生什麼,使永嘉場遭遇「荒蕪時期」?
清順治十八年(1661),清廷為孤立鄭成功活動,下「遷海界令」,從山東省到廣東省,沿海所有居民內遷50里。溫州沿海居民被迫內遷,「樂清移治大荊,內徙三十里,棄玉環等島嶼,永嘉棄茅竹嶺以東永嘉場地,瑞安離海五里為界,平陽內遷十里……」永嘉場居民內遷,致使「鹽場棄之無存,鹽民不能生產食鹽,價昂數倍」。直至22年後的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鄭成功去世,他的兒子鄭克爽率部屬降清。十月,清廷開了海禁,詔沿海遷民回歸故里。隨著居民的陸續遷回,永嘉場又開始繁盛起來。
從茅竹嶺西望,有一片美麗的水鄉
蒲州和狀元在清代都是膺符鄉,蒲州是五都至九都中的部分,狀元則是五都部分和六都。民國時期,蒲州、岠江、狀元、祥庄四鄉屬永嘉縣三區,後屬梧埏區管轄。
1956年3月,岠江鄉並入蒲州鄉,元庄鄉並入狀元鄉。1956年10月,經國務院批示,將永嘉縣梧埏區的狀元、蒲州兩鄉劃歸溫州近郊區管轄。1958年12月改稱蒲州、狀元管理區。1961年公社化時,兩管理區合並為狀元人民公社,1961年又劃歸梧埏區。龍灣、瑤溪在清代是華蓋鄉的五都和膺符鄉六都中的部分。1945年調整為金嶴、新河、環溪三鄉,均歸永嘉縣二區即永強區管轄,1948年三鄉合並為水心鄉。
自古以來,狀元、蒲州是永強一帶百姓到溫州城區的必經之路。特別是位於狀元與龍灣之間的茅竹嶺,成為這條通道的咽喉之地。由於山嶺的阻隔,人們翻越茅竹嶺,然後或坐船,或步行,去往溫州城區,乃至更遠的地方。狀元、蒲州一帶水網密布、阡陌縱橫,具有江南水鄉的風貌。每到春暖花開之際,油菜花開滿田野,一望無際。到了初夏,狀元一帶的大羅山山坡上,楊梅掛滿枝頭;秋高氣爽時,溫瑞塘河兩岸的甌柑林,結出金黃的「柑兒」(甌柑),塘河裡,人們忙著採摘菱角……
「海城」:曾經的抗倭前線
海城原名梅頭。在明代雖然抗倭的軍事聯系同永嘉場的華蓋鄉互相配合,但建置歸屬,從《弘治溫州府志》和《萬曆溫州府志》上記載,都是屬瑞安縣崇泰鄉的五都。清代的梅頭,從《乾隆溫州府志》和《光緒永嘉縣志》上記載,都是屬於永嘉縣華蓋鄉的一都部分。直至民國6年(1917)及以後仍屬永強區,至民國二十年(1931),才正式屬瑞安縣的第一區,分為前崗鄉、後崗鄉、埭頭鄉三個鄉。民國廿四年(1935)三鄉同海安所鄉合並稱海崗鄉;民國三十二年(1943)從海崗鄉中分出單獨成立埭崗鄉;民國三十五年(1946)又同海安鄉合並為海崗鄉至建國前夕。
1949年8月,從海崗鄉中析置梅頭鄉9個村;1950年8月從梅頭鄉中析出埭頭、東嶴兩村。另從海安鄉析出陳嶴、西嶴、後垟三村,埭頭村分為前岸、後岸兩村共6村組成埭頭鄉。1956年2月梅頭鄉、埭頭鄉同場橋等合並為場橋大鄉,同年夏復析置梅頭鄉;1958年稱梅頭管理區;1961年稱梅頭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村制稱梅頭鄉;1986年稱梅頭鎮,2000年8月並入塘下大鎮,改梅頭鎮為梅頭辦事處。2001年8月龍灣區擴區,改名為海城街道。區劃調整後,梅頭的地名改為「海城」,人們不禁要問,這兩地名背後有些什麼故事呢?據民間流傳的說法,梅頭地名的來歷和當地的「梅崗山」有關。過去,梅崗山上開滿梅花,梅頭先民覺得這是個風水寶地,就選擇梅崗山邊的盡頭,居住下來。因為溫州方言習慣把港口邊、河邊稱為「大港頭、埠頭」,所以人們就把梅崗山的盡頭稱為「梅頭」。
而海城的來歷和明代在此設立巡檢司有關。據史料記載,明朝時期,為抗擊倭寇侵擾,朝廷在梅頭建立巡檢司,並建造城堡。所以在龍灣區劃調整時,考慮當地特殊的歷史淵源,以及人們寄寓的美好願望,把梅頭改為海城。
永嘉場九個「甲」,為何獨缺「六甲」
保甲的起源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他的變法改革中首先提出來的。王安石的變法雖未在全國普遍施行,但龍灣區域內永強片卻留存帶「甲」編號的地名,成為龍灣地名的一大特色。
據史料記載,北宋時在永強濱海地區從南至北設置九個「甲」,其地名至今仍沿用的有二甲、三甲、四甲、五甲、七甲、八甲等。一甲在現天河司南一帶,九甲在現下垟街,唯獨六甲消失了。那麼這個「六甲」是如何消失的呢?
清光緒八年版《永嘉縣志》第一卷中有《永嘉場圖》,在五甲與七甲間注有「此地舊是六甲」字樣,說明其村在清中後期已經不在。據永強一帶年長者的說法是:在某一時代,六甲有個不孝之孫,虐待其祖母,被人告發後,縣令即將該人判為忤逆,並勒令全村遷棄,以為不孝者戒。這個傳說雖無時間和當事人姓名,但因宋元時期人們十分崇尚孝道,對不孝者往往處以刑罰,故上述傳說似或可信(以上據《甌海地名志》)。沙城孫氏族譜中收錄了明代孫一秋(1544~1616年)的《鄉井沿革》一文稱:「沿海居民若麟次二十里,舊以甲名者九,蓋古時編兵防守列於海濡,故。至今尚稱之。惟一甲、六甲色目,則不復聞矣。」由此文可以推斷,六甲在明代前已不存在。
龍灣區區境變遷主要由三部分地區組成,即先期由溫州市近郊區劃析而來的蒲州、狀元和龍灣、瑤溪、龍水片,後來劃入的甌海區永強片,以及瑞安市梅頭片。龍灣區轄境在明清時分屬溫州府永嘉縣華蓋鄉的一都至四都,膺符鄉的五都至九都,瑞安縣崇泰鄉的五都,玉環廳南鄉的二十都。民國時,龍灣區境分別隸屬永嘉縣的永強區、梧埏區和瑞安縣的塘下區。
目前,龍灣區陸地面積279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在北緯27°48′~28°1′、東經120°43′~120°55′,東臨東海,北瀕甌江,與洞頭縣、樂清市、永嘉縣隔海、隔江相望,西與鹿城、甌海相鄰,西南同瑞安市的場橋、海安等鄉鎮接壤。
解放初期,「分分合合」的區鄉調整
解放前夕的1949年3月,中國共產黨在永嘉縣城區外圍大片農村建立縣政權,以甌江為界,置江北片為雙溪縣,江南片為永嘉縣。雙溪縣下轄:羅浮、永臨、沙頭、溪口、楓林、碧蓮等六個區(即現在永嘉縣的行政區域);永嘉縣下轄:永強、梧埏、澤西、澤臨四個區。解放初期,澤臨區更名為藤橋區;澤西區更名為三溪區,並成立藤橋、三溪、永強、梧埏區人民政府。
1949年7月,合並原天河十二保的西門村成立新的梅頭鄉,下轄埭頭、上塗、社門、石坦、邱宅、東門、中村、西門、東溪九村,鄉政府駐在西門村,至1950年11月未變。
為了搞好城市的經濟恢復與建設工作,1950年5月20日,溫州專署勘定界線,將江北雙溪縣和江南永嘉縣合並為永嘉縣,歸屬溫州專員公署管轄,同時建立溫州市近郊區。1950年11月,永嘉縣又將藤橋區劃分為藤橋、西岸兩個區。劃並後的江南片各區、鄉建制情況如下:
1、永強區、鄉建制:天河、天樂、聯甲、永康、永樂、七甲、濱江、共和、環山、沙前、寧村、靈南、靈北、永昌、聯山等十五個鄉和一個縣屬永中鎮,區駐地在永中鎮;區劃調整後,梅頭的地名改為「海城」,人們不禁要問,這兩地名背後有些什麼故事呢?據民間流傳的說法,梅頭地名的來歷和當地的「梅崗山」有關。過去,梅崗山上開滿梅花,梅頭先民覺得這是個風水寶地,就選擇梅崗山邊的盡頭,居住下來。因為溫州方言習慣把港口邊、河邊稱為「大港頭、埠頭」,所以人們就把梅崗山的盡頭稱為「梅頭」。
而海城的來歷和明代在此設立巡檢司有關。據史料記載,明朝時期,為抗擊倭寇侵擾,朝廷在梅頭建立巡檢司,並建造城堡。所以在龍灣區劃調整時,考慮當地特殊的歷史淵源,以及人們寄寓的美好願望,把梅頭改為海城。
永嘉場九個「甲」,為何獨缺「六甲」
保甲的起源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他的變法改革中首先提出來的。王安石的變法雖未在全國普遍施行,但龍灣區域內永強片卻留存帶「甲」編號的地名,成為龍灣地名的一大特色。
據史料記載,北宋時在永強濱海地區從南至北設置九個「甲」,其地名至今仍沿用的有二甲、三甲、四甲、五甲、七甲、八甲等。一甲在現天河司南一帶,九甲在現下垟街,唯獨六甲消失了。那麼這個「六甲」是如何消失的呢?
清光緒八年版《永嘉縣志》第一卷中有《永嘉場圖》,在五甲與七甲間注有「此地舊是六甲」字樣,說明其村在清中後期已經不在。據永強一帶年長者的說法是:在某一時代,六甲有個不孝之孫,虐待其祖母,被人告發後,縣令即將該人判為忤逆,並勒令全村遷棄,以為不孝者戒。這個傳說雖無時間和當事人姓名,但因宋元時期人們十分崇尚孝道,對不孝者往往處以刑罰,故上述傳說似或可信(以上據《甌海地名志》)。沙城孫氏族譜中收錄了明代孫一秋(1544~1616年)的《鄉井沿革》一文稱:「沿海居民若麟次二十里,舊以甲名者九,蓋古時編兵防守列於海濡,故。至今尚稱之。惟一甲、六甲色目,則不復聞矣。」由此文可以推斷,六甲在明代前已不存在。
龍灣區區境變遷主要由三部分地區組成,即先期由溫州市近郊區劃析而來的蒲州、狀元和龍灣、瑤溪、龍水片,後來劃入的甌海區永強片,以及瑞安市梅頭片。龍灣區轄境在明清時分屬溫州府永嘉縣華蓋鄉的一都至四都,膺符鄉的五都至九都,瑞安縣崇泰鄉的五都,玉環廳南鄉的二十都。民國時,龍灣區境分別隸屬永嘉縣的永強區、梧埏區和瑞安縣的塘下區。
目前,龍灣區陸地面積279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在北緯27°48′~28°1′、東經120°43′~120°55′,東臨東海,北瀕甌江,與洞頭縣、樂清市、永嘉縣隔海、隔江相望,西與鹿城、甌海相鄰,西南同瑞安市的場橋、海安等鄉鎮接壤。
解放初期,「分分合合」的區鄉調整
解放前夕的1949年3月,中國共產黨在永嘉縣城區外圍大片農村建立縣政權,以甌江為界,置江北片為雙溪縣,江南片為永嘉縣。雙溪縣下轄:羅浮、永臨、沙頭、溪口、楓林、碧蓮等六個區(即現在永嘉縣的行政區域);永嘉縣下轄:永強、梧埏、澤西、澤臨四個區。解放初期,澤臨區更名為藤橋區;澤西區更名為三溪區,並成立藤橋、三溪、永強、梧埏區人民政府。
1949年7月,合並原天河十二保的西門村成立新的梅頭鄉,下轄埭頭、上塗、社門、石坦、邱宅、東門、中村、西門、東溪九村,鄉政府駐在西門村,至1950年11月未變。
為了搞好城市的經濟恢復與建設工作,1950年5月20日,溫州專署勘定界線,將江北雙溪縣和江南永嘉縣合並為永嘉縣,歸屬溫州專員公署管轄,同時建立溫州市近郊區。1950年11月,永嘉縣又將藤橋區劃分為藤橋、西岸兩個區。劃並後的江南片各區、鄉建制情況如下:
1、永強區、鄉建制:天河、天樂、聯甲、永康、永樂、七甲、濱江、共和、環山、沙前、寧村、靈南、靈北、永昌、聯山等十五個鄉和一個縣屬永中鎮,區駐地在永中鎮;2、梧埏區、鄉建制:南田、蒲州、羅北、茶山、白象、慈湖、狀元、元庄、三垟等九個鄉和一個縣屬梧埏鎮,區駐地在梧埏鎮;
3、三溪區、鄉建制:塘下、郭溪、潘橋、雄溪、馬橋、安下、南山、干嶼、老竹、大嶴等十個鄉和一個縣屬瞿溪鎮。區駐地在瞿溪鎮;
4、藤橋區、鄉建制:雙嶺、嶼頭、仰義、南雅、藤橋、支嶴、竹橋、外垟、湖埠、嶴底等十個鄉、區駐地在藤橋鄉;
5、西岸區、鄉建制:陳嶴、周嶴、小源、古聳、包嶴、黃坑、西岸、林垟、潘庄、澤雅等十個鄉,區駐地在西岸鄉。
1950年11月至1956年4月間,按照上級指示,將部分小鄉合並(瑞安縣梅頭鄉保持原狀)。永強區十五個鄉合並為六個鄉;梧埏區九個鄉合並為五個鄉;三溪區十個鄉合並為五個鄉;藤橋區十個鄉合並為六個鄉;西岸區十個鄉合並為五個鄉。
從「人民公社化」到「擴鎮並鄉」
為了促進農村合作化的鞏固和發展,中共永嘉縣委和縣人委研究決定,於1956年10月23日,將部分鄉進行調整。1956年10月間,經國務院批示,將永嘉縣的蒲州、狀元二鄉劃歸溫州市管轄,當時溫州市近郊區原有7個鄉,合並為3個鄉,劃入2個鄉,共有5個鄉。
1958年8月,永嘉縣管轄的江南片永強、梧埏、藤橋、三溪等四區均改為人民公社委員會。1961年10月又改為區公所,人民公社體制下放,管理區合並後的鄉稱為人民公社,村級稱大隊。這一年蒲州、狀元兩鄉合並為狀元人民公社,又劃回由梧埏區管轄;永強區公所下轄天河、海濱、白水、永中、龍灣、靈昆六個人民公社;瑞安縣的梅頭人民公社歸塘下區公所管轄。
1982年4月,將梧埏區的狀元公社,將永強區的龍灣公社劃歸溫州市近郊區管轄,溫州市近郊區下轄仰義、雙嶼、新橋、黎明、南郊、狀元、龍灣七個公社。1982年,原瑞安縣梅頭公社駐地,由西一村搬遷到上塗村新址所在地。
1984年3月,溫州市公社改鄉工作全面完成。除了永中、白水、靈昆,近郊區管轄的龍灣,瑞安縣塘下區管轄的梅頭等四個公社改鄉後范圍不變外(其中永中在1980年即由公社改為鎮),天河公社改建了三甲、庄泉、四甲、七甲四個鄉;海濱公社改建了永興、沙蟾、寧城三個鄉、近郊區管轄的狀元公社復分為狀元和蒲州兩鄉。1984年12月,龍灣區初建立,由溫州市近郊區劃入狀元、蒲州、龍灣三個鄉,由甌海縣永中鎮劃入黃山、黃石兩個村,狀元、蒲州兩鄉都改為建制鎮;龍灣鄉和黃山、黃石兩村建立龍灣鎮、瑤溪鄉、龍水鄉一鎮兩鄉。瑤溪鄉和龍水鄉1987年9月亦先後改為建制鎮。當時屬瑞安縣塘下區管轄的梅頭鄉在1986年亦改為建制鎮。歸甌海縣管轄的永興鄉在1986年6月改為建制鎮;沙蟾鄉、白水鄉、靈昆鄉在1987年9月改為建制鎮,沙蟾改名海濱鎮,白水鄉改名為永昌鎮;三甲鄉和七甲鄉在1989年8月改為建制鎮,三甲鄉改名天河鎮,七甲鄉改名沙城鎮。
1992年,開始施行撤區擴鎮並鄉。這一年非縣級區全部撤銷,如梧埏區、永強區、近郊區等非縣級區機構撤銷,分別由鹿城區、龍灣區、甌海區(原縣後稱區)等縣級直管鄉鎮級。當時屬甌海區管轄的庄泉鄉歸並入天河鎮,四甲鄉歸並入沙城鎮;寧城鄉歸並入海濱鎮。2001年1月,永興鎮、海濱鎮、永昌鎮三鎮並入永中鎮成為永中(大)鎮。當時屬瑞安市管轄的梅頭鎮在2000年8月歸並入塘下(大)鎮,改梅頭鎮為梅頭辦事處。
新世紀,龍灣的「嶄新亮相」
2001年8月21日,溫州市政府根據《國務院關於同意浙江省調整溫州市市轄區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01]84號)和《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調整溫州市市轄區行政區劃的通知》(浙政發[2001]51號)文件,發出《關於調整溫州市市轄區行政區劃的通知》,將瑞安市塘下鎮的上塗、西一、中星、東門、埭頭、石坦、嶼門、邱宅、東溪、東成10個村和前岡、後岡2個居委會,甌海區的永中鎮、天河鎮、沙城鎮、靈昆鎮劃入龍灣區。原龍灣區蒲州鎮蒲州、上蒲2個村劃鹿城區管轄。龍灣區人民政府駐地由狀元鎮遷至永中鎮。區劃調整後的龍灣區,陸地面積由原來的61平方公里增加到27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由原來的9.44萬增加到29.77萬。區劃調整後的龍灣區即進行建置內部調整,將永中鎮拆分為永中、海濱、永興三個街道辦事處。將龍灣鎮及龍水鎮朱宅村歸並入瑤溪鎮,將蒲州鎮(擴區時劃出蒲州上蒲兩村歸鹿城區管轄)改為蒲州街道辦事處,將梅頭辦事處改稱為海城街道辦事處。這樣全區共有永中、蒲州、海濱、永興、海城5個街道和狀元、瑤溪、沙城、天河、靈昆5個鎮。
區劃調整後的龍灣區區位優勢較為明顯。新龍灣區位於溫州城市東部,是溫州的東大門,東臨大海,通過溫州半島工程與洞頭聯成一片;北依甌江,經溫州大橋與樂清、永嘉相鄰;西靠鹿城,與新的市政府所在地隔路相望。龍灣區交通便捷,區內有溫州永強機場、溫州港萬噸級碼頭、金溫鐵路貨運終點站等,甬台溫高速公路和規劃中的沿海高速公路縱貫其中,日益凸顯浙南閩北的海陸空立體交通樞紐地位。龍灣依山傍海,河網縱橫,物產富饒,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是全國著名的「中國文蛤之鄉」、「中國楊梅之鄉」。龍灣人文資源豐富,擁有省級風景名勝區——瑤溪,唐朝的國安寺、宋朝的千佛塔、清朝的古炮台等一批文物古跡,國家級文保單位——永昌堡也坐落在龍灣。
龍灣區劃調整後,資源整合和優勢重組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龍灣區作為溫州市「工業強區」和城市副城區的重要地位已日益顯現。全區現有溫州民科基地、溫州工業園區、溫州農業對外綜合開發區等省級綜合性工業園區和區中心工業區、濱海園區龍灣工業基地、藍田標准廠房基地、海城水暖潔具生產基地、沙城食品機械生產基地、天河民用電器生產基地等八大特色工業基地。特別是龍灣擁有豐富的可圍墾造地灘塗資源,給龍灣區帶來誘人的發展前景。
隨著城市向東拓展、甌江口區域整體開發步伐日益加快,龍灣將成為溫州大都市建設的主戰場、城市的副中心和未來城市的中心。不久的將來,在溫州大都市的東部,將崛起一座現代化的濱海新城,成為東海之濱的一顆靚麗的明珠。
㈡ 參觀崖門古炮台有感
位於新會銀洲湖出海處的崖門古炮台以前是海防要地,現在是一個著名的景點,崖門古炮台建於清朝嘉慶年間。由於崖門古炮台有著重要的海防功能,所以歷朝都會都對崖門古炮台加以維護,所以現在的崖門古炮台是一個保存很好的景點。崖門古炮台共有24門大炮,呈十月形布置,到崖門古炮台旅遊,看到這么整齊的大炮陣型,炮口面對大海,後面依靠崖壁掩護,想想一樣這樣的崖門古炮台對海防是多麼的重要。後來的戰亂讓崖門古炮台的大炮只剩下3門,但依然不減當年的威風。到崖門古炮台旅遊,去看看這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看看這個為中國海防做出貢獻的崖門古炮台。
崖門古炮台位於新會崖門出海水道東岸的古井鎮官沖村,最早設置於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並形成雛形,後於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正式設立興建。崖門古炮台雄踞新會崖山,倚山面海,緊緊扼守著珠江八大出海口之一——崖門通往南海的進出水道。炮台呈半月城垛型,全長180多米,高約6米,上下兩層共43個炮位對准海面,雄偉壯觀,為廣東省沿海現存最大的單體古炮台。
1958年7月4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曾來此視察,並指出「崖門古跡很有紀念意義」。
1961年新會縣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崖門古炮台。1979年和1989年崖門古炮台分別被列為新會縣和廣東省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新會區人民政府又撥款對崖門炮台進行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修葺和擴建。
在這里你不僅僅能看到古代的海防力量,還能看到美麗的景點,「門限石」就是其中的一個,所謂「門限石」就是一個擁有一百多丈長的石磯,風平浪靜的時候沒有什麼,可當漲潮的時候,巨浪兇猛的向岸上拍來,卻被「門限石」阻擋,激起陣陣數丈高的海浪,可謂壯觀。到崖門古炮台旅遊是你不錯的選擇。
㈢ 廈門有幾個古炮台遺址分別在哪個地方如果從廈門火車站坐公交車,都做哪幾路急求 謝謝!回答詳細正確
白石炮台舊址
地址:廈門市思明區
112路直達---49分鍾---11公里---步行179米
從廈門火車站 步行約回179米 到達答文園路口站;
乘坐112路(18站) 到達台灣民俗村站;
步行約910米白石炮台舊址
胡里山炮台
地址:廈門市思明區曾厝垵胡里山1
(0592)2097322
659路直達---38分鍾---7公里---步行341米
從廈門火車站 步行約182米 到達文園路口站;
乘坐659路(13站) 到達胡里山(總站);
步行約159米 到達胡里山炮台。網路地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㈣ 崖門古炮台遺址的介紹
崖門古炮台遺址,距會城44公里,位於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崖門鎮崖1門東岸銀洲湖出海處,建於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
㈤ 崖門古炮台遺址的遊玩路線
2小時朋友游覽線路游覽時間:2小時
㈥ 大沽口炮台遺址公園的介紹
天津市將在大沽口炮台修建遺址公園,昔日的古戰場將成為綠樹環繞的歷史文化公園。
㈦ 赤灣古炮台是幾級文物保護單位
赤灣左炮台位於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蛇口半島的深圳鷹嘴山頂端,分東、西兩側箝制赤灣港,雄視伶仃洋面。現為深圳市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深圳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2處。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大鵬所城(古城址·明、清)龍崗區大鵬街道鵬城社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南頭古城垣(古城址·明)南山區南頭古城曾氏大宗祠(古建築·清)寶安區沙井街道新橋社區元勛舊址(古建築·明)羅湖區筍崗街道筍崗社區黃默堂墓(古墓葬·宋)福田區蓮花山西北坡土洋東縱司令部舊址
(近現代重要史跡·抗日戰爭時期)龍崗區葵涌街道土洋社區大萬世居(古建築·清)龍崗區坪山街道大萬社區鶴湖新居(古建築·清)龍崗區龍崗街道羅瑞合社區龍田世居(古建築·清)龍崗區坑梓街道田段心社區茂盛世居(古建築·清)龍崗區橫崗街道茂盛社區中英街界碑
(近現代重要史跡·清)鹽田區沙頭角街道中英街內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赤灣煙墩(古建築·清)南山區赤灣港海灣赤灣左炮台(古建築·清)南山區赤灣港海灣宋少帝陵(古墓葬·清)南山區赤灣港海灣赤灣天後宮(古建築·清)南山區赤灣港海灣信國公文氏祠(古建築·清)南山區南頭古城內育嬰堂(近現代重要史跡·清末)南山區南頭古城內汪劉二公祠(古建築·清)南頭街道一甲社區解放內伶仃紀念碑
(當代文物·1950年)南山區中山公園內陳郁故居(近現代重要史跡·當代)南山區南園社區東莞會館(古建築·清)南山區南頭古城內綺雲書室(古建築·清)寶安區西鄉街道樂群社區永興橋(古建築·清)寶安區沙井街道新橋社區鳳凰塔(古建築·清)寶安區福永街道鳳凰社區文昌閣(古建築·清)寶安區西鄉街道固戍社區黃氏宗祠(古建築群·清)寶安區新安街道上合社區省港大罷工委員會接待站舊址
(近現代重要史跡·1927年)羅湖區老東門東江游擊隊指揮部舊址(近現代重要史跡·抗日戰爭時期)羅湖區老東門深圳革命烈士紀念碑
(當代文物·現代)福田區烈士陵園黃思銘公世祠(古建築·清)福田區下沙社區振威將軍第(古建築·清)龍崗區大鵬街道大鵬古城劉起龍將軍第(古建築·清)龍崗區大鵬街道大鵬古城東縱軍政幹校舊址
(近現代重要史跡·抗日戰爭時期)龍崗區大鵬街道鵬城社區振威將軍賴恩爵墓
(古墓葬·清)龍崗區大鵬街道鵬城社區賴太母墓(古墓葬·清)龍崗區大鵬街道鵬城社區大坑煙墩(構築物·清)龍崗區大鵬街道大亞灣東江縱隊《前進報社》舊址
(近現代重要史跡·抗日戰爭時期)龍崗區坪山街道石灰陂社區文武帝宮(古建築·清)龍崗區坪山街道坪山墟劉起龍墓(古墓葬·清)龍崗區大鵬街道鵬城社區沙欄嚇天後宮(古建築·清)鹽田區沙頭角街道中英街沙欄嚇吳氏宗祠(古建築·清)鹽田區沙頭角街道中英街大梅沙古遺址(古遺址·史前)鹽田區大梅沙海灣沙頭角中英街
(近現代重要史跡·清)鹽田區沙頭角街道中英街內
㈧ 龍灣古建築有哪些
龍灣人傑地靈,文化積淀深厚。龍灣區重視在現代化、城市化進程中對內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容挖掘和弘揚「甌越文化」。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城堡永昌堡、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基地龍灣古炮台、距今四五千年歷史的龍崗山遺址、建於唐朝的國安寺、建於宋朝的千佛塔、建於明代的玄真觀,保存著眾多的摩崖題刻、古代墓葬、名人詩碑、名人故居等,文物古跡點綴於青山碧水玉石之間,自然風光與人文英華渾然一體。
希望可以幫到你!
㈨ 中國龍灣在何處
龍灣來區
龍灣區,浙江省溫州市自轄區,是溫州市三大城區之一,位於溫州市東部,地理位置在東經120°42′-120°51′和北緯27°54′-28°1′之間。東朝東海,南接瑞安市,西鄰鹿城、甌海二區,北瀕甌江,與永嘉縣、樂清市隔江相望。
龍灣區1984年建區。區域陸地面積279平方公里,總人口93.08萬人(2010年),轄5個街道和5個鎮。區人民政府駐永中街道。
龍灣區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城堡永昌堡、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基地龍灣古炮台、距今四五千年歷史的龍崗山遺址、建於唐朝的國安寺、建於宋朝的千佛塔、建於明代的玄真觀。
㈩ 溫州龍灣的文物古跡有哪些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昌堡
年 代:明
公布時間:2001年6月25日
永昌堡位於溫州市東南約25公里的永中鎮新城村。嘉靖間王氏族人王沛、王德先後為抗倭而亡。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王叔果、王叔杲兄弟率眾築永昌堡。嘉靖四十年遭台風毀,王叔杲修葺。道光間及民國時,又是修造。堡南北長757米,東西闊449米,總面積33.98萬平方米。設陸門四座,水門四座,敵樓十二座,城堞口九百零五個,外有護城河。堡內古建築包括:建於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王氏祖祠;萬曆二年(1574年)的布政司祠、萬曆四年(1576年)的世大夫祠;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的都堂第;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的狀元第;王紹志故居及明、清民居三十座,總建築面積2.33萬平方米。牆內外壁用塊石疊砌,內填沙石。永昌堡城池堅固,多次抵禦倭寇進犯。建築保存較完整,富於地方特色,有很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溫州市重點保護文物
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 詳細地址 公布時間
湯和廟 明 龍灣區海濱街道寧城村
東溪碑群 明 龍灣區海城街道東溪村 2003.9.12
海思亭、靈昆海島古民居群 清 龍灣區靈昆鎮海思村 2003.9.12
半山摩崖題刻和華陽洞詩碑 明 龍灣區瑤溪鎮龍崗南坡 1985.8.21
龍灣炮台 明 龍灣區瑤溪鎮龍灣村龍灣山 1985.8.21
龍崗山遺址 戰國 龍灣區瑤溪鎮上河濱村 1992.4.17
王瓚家廟 明 龍灣區永中街道殿前村 2003.9.12
東海大堤 近現代 龍灣區永中街道藍田村至海城街道交界沿海一帶的19公裏海堤 2003.9.12
張天麟家廟 明 龍灣區永中街道普門村 2003.9.12
張璁祖祠 明 龍灣區永中街道普門村滄河東岸 1981.6.11
王德墓 明 龍灣區永中街道上朱垟村 2003.9.12
雙嶴石勝觀摩崖造像 宋 龍灣區永中街道雙嶴村 2003.9.12
東引橋 明 龍灣區永中街道永昌城南村 2003.9.12
諸募橋 宋 龍灣區永中街道永昌劉宅村 2003.9.12
峰門山摩崖題刻 宋 龍灣區永中街道永昌坦頭峰門山 2003.9.12
橫塘橋 明 龍灣區永中街道永昌下六宅 2003.9.12
望海橋 清 龍灣區永中街道永興水潭村 2003.9.12
「第一山」摩崖題刻 清 龍灣區永中街道鄭宅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