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民和人遺址

民和人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3-04 05:05:30

❶ 青海有哪些名勝古跡

老爺山,塔爾寺,]格爾木胡楊林 [,察爾汗鹽湖景觀 ,文成公主廟 ,仙內米原始森林 ,柳灣容墓地,熱水吐蕃墓葬遺址 ,諾木洪文化遺址, 龍羊峽水電站 ,隆務寺 ,黃河源頭 長江源頭,青海名勝古瀾滄江 等等

❷ 中國的黍稷考古有什麼發現

中國黍稷的考古發現早而豐富。以黃河中下游為中心,西到新疆,東到黑龍江省的新石器遺址中,多處發現黍稷的遺跡。迄今為止,年代最早的是甘肅東部渭水上游的秦安大地灣一期文化遺址,發現少量的黍稷炭化種子。此種子經甘肅師范大學植物研究所鑒定,確認是黍稷(P.miliaceum)。經北京大學考古研究室用C14測定,年代為公元前5200年,考古資料同時還發現石器、骨器、角器等生產工具60餘件。石器多為打制和磨製,琢制較少,說明當時的農業生產已有一定基礎。其次是1977—1979年在河南省新鄭縣裴李崗遺址發掘中,發現有炭化的黍稷種子,經C14測定距今上限為9300000年,這兩地的考古說明黍稷在中國的栽培歷史至少已有7000~8000年了。黍稷的考古發現年代比較早的還有:遼寧省新樂遺址發現炭化籽粒距今6000年。山東長島縣北庄遺址發現黍殼標本,年代為公元前3500年。陝西臨潼姜寨遺址史家層中發現黍殼及灰色朽粉,經西北農學院專家鑒定確認是黍。灰色朽粉經黃其煦先生用灰象法鑒定,證明是黍稷的遺跡,距今5000~5500年。甘肅東鄉馬家窯遺址出土的黍稷是迄今為止年代較早最為完整的考古標本,黍儲存在袋狀窖穴中,一個窖穴內的堆積層厚0.4m,體積1.8m3。葉及帶著小穗的圓錐花序雖然已經炭化,但保存得相當完好。經西北師范學院植物研究所用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標本的根、莖、葉、籽實的形態特徵,發現與西北地區種植的現代黍基本相似,因而確定為Panicum miliaceum。從堆積物中判斷當時收割的方法是用較鋒利的刀類工具把帶小穗的花序細枝割下來,再精心地用黍的細稈分別捆成小把,曬干後整齊堆放於窖穴之中。陶罐中還發現黍的籽粒,可見當時的農業生產水平已大大提高。同時也證實,黍稷是當時人們賴以生存的主要糧食作物。馬家窯遺址距今約5000年左右。

除上述6例外,據文獻報道還有以下幾例:遼寧省北票豐下夏家店遺址發現黍粒。甘肅青崗岔遺址發現黍及其草秸。青海民和核桃庄遺址發現黍粒(鑒定時只剩下黍殼了)。新疆和碩新塔拉遺址發現炭化黍粒。黑龍江省東康遺址發現炭化黍粒。我國長江以南的新石器遺址中,至今還未發現黍稷。但在湖南漢代馬王堆墓中發現黍的籽粒。根據鑒定,籽粒外形完好,長橢圓形,頂端稍尖,籽粒長度為2.84.4mm,證實是黍,年代為公元前168年。從馬王堆出土的古文字判斷,黍稷在湖南當時還占重要地位。

以上是我國到目前為止所發現的黍稷最重要的考古資料。除我國外,世界上還有其他國家發現黍稷遺跡的考古資料。如歐洲中部的湖上居民遺存,曾發現粟、黍的痕跡。這是世界上著名的遺存,距今只有4000年的歷史。據黃其煦提供的資料,希臘塞薩利中部的阿爾基薩(Argissa)的前陶期地層中發現炭化的黍稷籽粒,年代為公元前5000~6000年。中歐線紋文化晚期的德國朗威勒(Langweiler)遺址發現了黍稷,年代為公元前3000年左右。綜上所述,中國確實是世界上黍稷考古發現年代最早、資料最豐富的國家。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現存的黍稷考古發現,中心地區年代較早,四周較晚,說明中國的黍稷不可能是從外地傳入的。

❸ 青海喇家遺址之謎是什麼

青海省民和縣官亭盆地,范圍約20平方公里,以黃河的三級階地為主體,周圍是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地。盆地內有新石器與青銅時代遺址數十處,是理想的人類聚居地。

喇家遺址,就位於盆地的中部,距今4000年左右,面積20萬平方米。遺址區的田間和溝渠里,甚至泥牆上都可以發現大量陶、石、玉器的碎片,令人置身其間,彷彿進入幾千年前的世界。在時空隧道中穿行。

遺址內不但出土了豐富的遺物,而且探尋到寬大的圍村壕溝、中心廣場和幾十座窯洞式建築以及烤制食物的壁式烤爐與面條等地域性文化遺存,此外還有大量的窖穴及奠基坑、殺祭坑、墓葬等。廣場位於遺址的一片民居中間,地面平整、寬闊,有明顯的長期踩踏痕跡,在它的周圍發現腿骨被折斷的人骨及大量燃燒過的灰燼,表明這里還是當時人們進行祭祀活劫的一個重要場所,是聚落的中心。喇家遺址還出土了被譽為「黃河磬王」大石磬,長近1米,寬60多厘米,厚4厘米,與傳統所見的弓背形或曲尺形石磬不同,它的形狀仿製齊家文化流行的石刀。呈長方形,邊緣還有象徵性的刃部,稱刀形石磐。磬上有琢制的穿孔,以便於懸掛,是同時代最大的石磬。石磬是社會生活中重要的禮樂器,喇家遺址出土的大石磬,形式構成符合黃金律,有較強的美感。按照古代禮制的標准,這樣大型的磬應稱為「特磬」,是特權階層專用的樂器,只有王室和諸侯才能使用。喇家遺址出土了帶有祭祀特徵的廣場和高等級的特磬,表明它已經不是原來所認定的普通原始村寨,而是一個中心聚落乃至一個古國城堡。

喇家遺址最突出的看點是遺址東北部高地上發掘出來的數座房址。它們在形式上都是齊家文化中比較平常的居址,、白灰面半地穴式建築,保存有不太高的牆壁,但與眾不同的是,在這些殘破的房址內卻發現大量的人類遺骸。特別是4號房址內,在面積只有14平方米的室內,發現人骨多達14具。人骨呈不規則姿態一組組地分布在居住面上,有的匍匐在地,有的側卧一旁,有的相擁而死。中心灶址處有一個成年人兩手高舉過頭頂,雙腿為弓步,死亡時身體還未完全著地,像是要托起即將倒塌的房頂的樣子。西南部有5人集中死在一處,其中4個是年少的兒童,另外一個年長的成年人似在用雙手護衛著身下的4人,5人或坐或倚或側。頭顱聚攏在一起。在7號房址內。室內西側還發現一個成年個體的下肢骨,而上肢骨骼在門道內。在室內中部還有一副兒童骨架,也俯卧於地面上,骨架被向下壓平。室內東壁和西北角都保存了大量本為完整的陶器,皆被壓成了碎片。

最讓人震驚的是幾座房址中幾對「母子」形象。3號房址中的一對「母子」在房址的東牆邊,母親雙膝跪地,用雙手摟抱著幼兒,幼兒依偎其懷中,雙手也緊摟著母親腰部,顯示出十分恐懼的樣子。母親臉部向上,頷部前伸,像是在向蒼天祈求生路。4號房址內的母親屈膝倚牆坐在地上。懷中緊緊抱著孩子,臉頰緊緊貼著孩子的頭,孩子同樣用雙手緊緊抱著母親的腰。7號房址中,也發現一對「母子」,位於靠近門道的地方,俯身於地,骨骼因受壓而緊貼地面,成人骨架折曲成V字形,兒童骨架位於成年人身體與手臂下面,像是大人護著小孩向屋外逃脫不及而死於室內。

經過鑒定,在房址內抱著孩子的長者都是女性,年齡都在30歲上下。最小的孩子只有2歲。3、4號房址的16人中男性只有3人,其中2人都是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只有1人年過40,屬於典型的幼弱婦孺群體。然而人骨DNA的鑒定結果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其中兩對成年人與兒童卻並非母子關系!

這么多未成年人,顯然不是出自同一個家庭。是臨時集中到了這些房子里,而從人骨呈現的不規則姿態上看,都是意外死亡。可見當時確實發生了某種大的災難,使得這些尋求避難的人們終於在劫難逃。

究竟是什麼災難在4000年前的某一天降臨到了這里呢?研究人員通過遺骸上覆蓋的棕紅色黏土找到了初步的答案。這些黏土形成於流水作用,都夾有較多的細小波狀沙質條帶,具有「漫洪沉積」的特徵,與當地河流泛濫時洪水帶來的堆積性質相近,是黃河泛濫的產物,由此可推斷是洪水泛濫時,洶涌的洪峰沖上河邊台地,也涌進了當時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築里,用泥沙淹埋了滯留在房子中的全部婦女兒童。因此黃河異常洪水是喇家遺址毀滅的主要原因。

然而接下來的研究卻表明,情況卻不這么簡單,簡直是禍不單行,因為在洪水之前還發生了強烈地震以及山洪暴發等自然災害。在喇家遺址附近,地裂縫、沙管和地面變形等古地震遺跡分布特別多,地裂縫有數十處,最大的一條寬0.5米,深1.5—2米,長約40米。覆蓋人骨的棕紅色黏土中也發現了大小不等的棕黃色粉沙團塊,也屬於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跡象。根據這些地裂縫,沙管、沙堆的形狀和分布特徵及粉沙團塊形成特點,可以肯定在洪水到來之前的幾個小時到一天的時間里地震已經將喇家人的房屋建築全部摧毀了,把村裡人都埋在裡面。而且在地勢較低的遺址南部土層里,研究人員還找到很多沙質「透鏡體」,包含齊家文化的陶、骨和玉器等殘片,屬於古山洪堆積,表明在地震之後、洪水來臨之前山洪又沖毀了部分村落。因此關於喇家遺址史前災難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就是:首先遭受地震攻擊,房倒屋塌,然後受山洪侵襲,最終到黃河異常漲水、漫上台地,將整個遺址完全淹沒。

喇家遺址的史前災難遺跡,在中國尚屬首次發現,在國外也很少見於報道,是震驚世界的考古重大發現,被譽為「東方的龐貝古城」。它有世界末日般的壓抑氣氛,但更多的是透射出無比高尚的真情和愛心,體現了災難來臨之時,人們護佑幼小、相互友愛的情景,彰顯了一種原始的人性美。它是一幕封存了4000多年的人類悲劇。也是歷史發展的精確定格,對於探討西北地區古代文化變遷具有重要意義。

❹ 世界上有哪些 署名 文化遺址

文化遺址 - 古遺址

從中石器時代到明清所遺留下來的歷史生活遺址。其中舊石器時代僅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唐古拉山地區發現幾十件打制石器,目前尚未發現有遺址,但這些難得的實物,證實了早在二三萬年前的青海並非荒無人煙之地,而是有比新石器時代更為古老的人類在此生存,創造了更為原始的遠古文化。
中石器時代遺址:貴南縣拉乙亥遺址,有30個灶炕,出土遺物1500餘件,多以打制石器為主,種類繁多,做工精細,類型穩定。骨制石磨製技能很高,骨針細長、尖銳、有眼。同國內同時期遺址比較,具有時代古老,面貌獨特,文化內涵及遺物數量豐富的特點。
新石器時代遣址:有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其中馬家窯文化在省內分布廣泛,主要集中在民和、樂都等地,現已發現文化遺址,墓葬數百處,比較重要並經發掘的有大通上孫家寨、樂都柳灣、腦庄,民和核桃庄、陽窪坡,貴南尕馬台及循化蘇乎撒等處。由於文化內涵和地域的差異,又分石嶺下、馬家窯、半山和馬廠4個類型,其間共延續了2000年之久。
銅石並用時代遺址:境內發現的齊家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河湟谷地,其中以民和、樂都較為集中。經考古發掘的有樂都柳灣、貴南尕馬台、大通上孫家寨和民和清泉等處。尕馬台出土的一面銅鏡保存完好,銅錫之比為1:0.096,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早的銅鏡。制陶、紡織有突破性進展。
青銅時代遺址:境內為辛店文化,化隆、循化、民和、樂都較集中,發掘遺址有民和核桃庄、樂都柳灣、大通上孫家寨、互助張卡山、共和合洛寺等近80 處。
青海土著文化遺址:主要有卡約文化和諾木洪文化。

文化遺址 - 古墓葬

漢代以來,河湟谷地、環湖地區保存有大量的古墓葬。現已發掘的漢代墓葬240餘座,其中上孫家寨200餘座。隨葬品有不同質量的陶、銅、鐵、金、銀、玉、石、木等生產、生活用具、裝飾品及車馬飾器、印章、錢幣、兵器、刑具等1萬多件珍品。一匈奴墓中出土篆刻有「漢匈奴歸義親漢長」文字的卧駝銅印,另一墓中出土一批漢代木簡殘片(400片),隸體墨書,流利俊秀,內容為公爵、等級制度、征戰功績、賞賜、軍隊編制、操練規定、作戰部署、兵車配備、弓弩使用等。另有一部分為新發現的《孫子兵法》佚文。平安縣城附近發現漢代畫像磚墓,是難得的藝術珍品。熱水唐代吐蕃墓葬群,有墓葬200餘座,出土了皮靴、鎦金飾品、木碗、木碟、木鳥獸、古藏文木牘等。特別是絲綢文物,其數量之多,品種之餘,圖案之美,技藝之精,時間跨度之大,均屬罕見。織物有織、綉、纈3大類和錦、綾、緙絲、平紋類織物(絹、紗、絁、紬)與繝等,幾乎包括了目前已知唐代所有絲綢品種。墓地曾被列為1983年全國6大重要發現之一。明代墓址僅發現6座,其中有祁秉忠和柴國柱之墓。
柳灣墓地
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保存較好的一處原始社會墓地。位於樂都高廟鎮柳灣村後,西距縣城17公里。墓地總面積約11萬平方米。1974-1980年進行發掘,共發現墓葬1730座,包括半山類型、馬廠類型、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其中馬廠類型1041座。出土文物37000餘件。墓地包括文化類型之多,墓葬之密集,文物之豐富,為國內外考古界所矚目。墓葬為豎穴土坑墓,次為帶有墓道的土洞墓。多有木棺,形狀為:大頭小尾的梯形棺,長方形呈木盆式棺、獨木棺。葬法有單身葬、合葬,並有隨葬品。它的發現對研究我國原始社會氏族有重要學術意義。

文化遺址 - 古城堡
自古以來,青海是中原通往西域、吐蕃的重要通道,加上古代諸多民族形成的割據政權,因而有較多的古城堡遺址,據省考古工作者調查,已知古城遺址百餘處,較為重要的有:
海晏三角城:漢代西海郡城址,王莽時所建,城址保存較完整。東西長650米,南北寬600米,城牆殘高4米,4門可辨。城內發現虎符石匱1尊,還發現西漢和新莽時的五銖、貨幣、大泉五十及東漢銘文瓦當,唐代蓮花紋瓦當和宋代崇寧重寶、聖宋寶等錢幣。
伏俟城:又稱鐵卜加城,位於青海湖西7公里處。城牆保存較好,東西長220米,南北寬200米,牆高12米 ,寬17米,南門寬10米。城為吐谷渾在公元6世紀修築,是晉、南北朝、隋、唐4代吐谷渾王國國都,為當時中西交通樞紐。
石堡城:位於湟源城西20公里處的哈拉庫圖,坐落在褐紅色三面斷崖的方台上,又稱西山營盤台。吐蕃始築於唐宋元六年(718年),叫鐵仞域。因地處交通要沖,地勢險峻,唐時為一重要軍事據點。唐蕃雙方反復爭奪,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曾發掘出開元通寶300枚及陶、磚片等。
西寧古城:初建於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年),僅築南、北、西牆,更名西平郡。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修築新城,周長4500米,城牆高、厚各15米,有城門,角樓4座,敵樓19座,邏鋪34所。1575年,原城牆加大,表面砌磚。清雍正三年(1725年)大修。

文化遺址 - 石窯寺

河湟地區有西寧北禪寺石窯、平安寺台尕寺石窯、夏宗石窯等。北禪寺石窟位於西寧土樓山半崖中,有近200個洞龕,初建於北魏。現遺存有隋、唐、宋、元時期壁畫。

原始舞樂史上的一顆明珠——大通上孫家寨出土舞蹈花紋彩陶盆
1973年秋季,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了一件距今約5000年的珍貴文物。這就是曾引起歷史、考古、藝術、體育界的極大興趣,聞名中外的舞蹈花紋彩陶盆。
彩陶盆高12.7厘米,口徑28.5厘米,平底侈口,質地細膩,器表呈桔紅色。更為可貴的是陶盆內壁繪有三組舞蹈人花紋,每組五人。舞蹈者頭上留有發辮,背後下部飄拂著飾物,手拉著手,似在勞動、狩獵之餘,在草地或小河邊,踏著音樂節奏,盡情地跳舞、唱歌,以祝豐收。它再現了先民們生動活潑的舞樂活動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舞蹈花紋陶盆出土於上孫家寨甲區第384號墓,伴隨出土的還有彩陶盆、粗陶罐、骨紡輪、蚌殼裝飾品等,說明墓主人不僅是一位生產能手,而且是一位舞樂藝術家。
這件彩陶盆屬於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馬家窯類型。馬家窯文化因首先發現於甘肅臨洮馬家窯而得名,該文化的遺址和墓葬,主要分布在甘肅西南部和青海東部的河湟地區。在青海除了上孫家寨,在樂都腦庄、民和核桃庄也有發現。馬家窯文化以精緻的陶器和流暢的花紋著稱,但出土這樣形象地反映原始社會先民們舞樂活動的文物,在我國考古史上還是第一次。

❺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的名勝古跡

能仁寺抄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能仁寺坐落在麻地溝村西一小山之巔,因山似游龍,故名為「大龍山能仁寺」。又因寺處麻地溝地界,也俗稱「麻地溝寺」。清同治年間「大雄寶殿」被火燒毀,後又重建。1976年連同其他建築物均被拆作公用。1985年,由群眾募捐再修前殿和正殿各1座,廊房、鍾樓各數間。
喇家遺址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喇家遺址位於官亭鎮1.5公里處的喇家村。總面積25萬平方米,發掘出的約800平方米。據考證,喇家遺址屬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遺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200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寨子島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寨子島素稱「黃河上游第一島」,佔地面積80畝。
娘娘天池
娘娘天池位於海拔2500米的山頂上,池呈橢圓形,俗稱「娘娘池」或「神池」。
弘化寺
弘化寺是佛教名寺,位於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縣城東南六十餘公里處,始建於1443年,迄今約有六百多年歷史,佔地近百畝,大小殿宇30餘座,因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之弟子第一任墀巴堪布絳欽卻結——釋迦也協授記並圓寂之地而聞名於斯。

❻ 介紹青海民和喇家遺址的英語作文

喇家遺址位於青海省民和縣官亭鎮喇家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大型聚落遺址,被稱為「東方龐貝」。
1999年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喇家遺址進行挖掘。遺址內分布著廟底溝時期、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到辛店文化等多種類型的史前時期與青銅時代的古文化遺址。 遺址中心區外圍有一條壕溝,溝寬10米、深3~4米,溝環繞成長方形,長600米、寬200米,其內有成排的半地穴房址。己發掘3座,地面、四壁用白灰抹平,圓形灶坑,房內有2~14人,還出土了陶、石、玉器成品及半成品、玉料等。
喇家遺址是史前遺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2年我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2015年8月初,在青海喇家遺址博物館,母親守護孩子、返身救助親人的約4000年前突發地震場面的遺存完整保留下來。

❼ 考古工作者在青海民和縣官廳盆地喇家遺址參選了什麼考古

甘青地區是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齊家文化是甘青地區史前文化發展的特殊階段,是社會急劇變化的時期。因而具有重要的學術地位。近年喇家遺址發掘,取得豐碩成果,推動了齊家文化研究,對於探索黃河上游古代文明,有著積極的學術意義。
喇家遺址最引人注目的是災難遺跡,這在過去已經發掘的齊家文化遺址和墓地中,還未有過,是一個前所未見,又饒有興味的新課題。多學科合作找到了地震和洪災的證據,揭示了災難的原因。齊家文化的多學科研究做得並不多,而喇家遺址做了比較成功的嘗試,不僅在災難探尋上,在其它方面也有多項工作,有的還取得了明顯成果。比如植物考古,浮選出粟、黍,印證了黃河流域耐旱作物,而苜蓿系首次發現,可能是人類種植牧草的新證據。

❽ 在青海境內被列為 2001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的是 什麼遺址

遺址名稱:青海民和喇家齊家文化遺址

遺址時代:新石器時代

發掘單位: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考古研究所

遺址內涵:

在中國西部的青海民和縣發現的齊家文化遺址,出土姿勢異常的人骨、布滿裂縫和褶皺的房址引人關注,並被證明是地震和洪水肆虐後的痕跡。它揭示了距 4000年前後在黃河上游出現的災變事件,並為古史洪水傳說找到了一定實證。

2001年民和喇家遺址再次進行發掘,清理出多處災難場面。新發現地震和洪災的證據,辨明災難現場堆積的地層關系;新發現小型廣場的跡象,清理出奠基坑和殺祭坑及埋藏坑,出土奠基人骨殺祭人骨和玉器卜骨等重要遺物;新發現保存頗為完整的窯洞式結構房址和分布格局以及烤制食物的壁爐,提出聚落形態的新認識。

最多一處房內埋人骨14具,並發現了地震塌陷遺跡和地震裂縫穿過房址。房屋的堆積上部為黃河大洪水的洪積物紅膠泥土層,下部為窯洞坍塌的黃土層,人骨遺骸呈不正常姿勢被埋沒於黃土層之中,證明是房址垮塌將人壓砸而亡。地層關系表明,地震在先,洪水在後。在遺址其他多處地點也發現了地震裂縫、地面折皺起伏和地震的沙管現象,表明喇家遺址諸房址內的災難現象應是地震所致。發掘顯示,地震對遺址造成了災難性的打擊,洪水則對遺址造成毀滅性的沖擊。 試掘還發現具有廣場性質的一大片硬上面,清理出奠基坑、人牲殺祭坑、埋藏坑、灰燼層、露天灶址等,伴出玉器、卜骨、石圭和精美陶器。說明這片硬土面應是當時人們舉行儀式活動的重要場地。

此次清理的第15號房址是迄今齊家文化保存最好的,殘存牆壁高達2~2.5米,喇家遺址的房址都不同程度地保留著15號房址這種窯洞式建築的結構和特徵,通過已發掘的20餘座房址,目前可以肯定,喇家遺址聚落為窯洞建築形成的聚落,但遺址的地質結構並不適合建築窯洞。 發掘意義:

喇家遺址災難遺存的發現,揭示了距今4000年前後黃河上游出現的災變事件,反映出當時人地關繫上不和諧所產生的嚴重後果。喇家遺址災難遺存發現的科學意義遠遠超出了考古學的范疇,它為多學科交叉研究,為深層次的環境考古研究,提出了新的課題。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