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陰郡遺址
㈠ 濟陰郡的南朝宋置
南朝宋大明元年(457 年),僑置的濟陰郡。
泰始年間,入北魏。
太建五年(573 年)十一月辛巳,入陳。
太建十一年,入北周,治昭義(在今安徽省明光市女山湖鎮西),領1 個縣。
㈡ 91熱血三國兗州郡縣分布圖
熱血三國名城: 兗州下屬郡城列表
《熱血三國》是一款以三國策略回為基石的網頁游戲,並由杭州樂港答科技有限公司樂堂工作室2008年開發製作。
熱血三國的世界由13個州組成,地圖構成源於黃巾之亂時期的歷史版圖。13個州將基本對應於500*500格的世界地圖方陣。
玩家在進入游戲時需要選擇一個州作為自己的發源地,然後隨機生成在該州面積中的某個方格內。
㈢ 菏澤市曹縣成立那個朝代
古代
夏朝:由有莘國、亳邑和貫國組成。亳邑為帝嚳、商契曾居住的地方。
商朝:商湯始都於亳(今河南商丘),後遷都於景亳(今縣城南景山遺址),境內為王畿之地。北部仍為有莘國。商湯陵在城區南土山(塗山)集一帶,中興君主盤庚即位後,又重新回到亳地,盤庚所居之地名盤庚村,在城區南王老林一帶。
西周:境域南部屬宋國;北部屬衛國,西北有左氏邑、安陽邑;北邊境為曹國南境曹南山。
春秋時期:境域北部屬曹國,南部屬宋國。曹伯陽十五年(公元前487年),宋滅曹,其地入宋。
戰國時期:宋滅、衛衰,境域西部屬魏國,其餘部分屬楚國,有楚丘邑、己氏邑、安陽邑。
秦朝:境域南、中部屬碭郡蒙縣;西北部屬東郡冤句縣;西南部屬碭郡濟陽縣;北部屬東郡定陶縣;東部屬東郡武城縣,境內有安陽邑。
西漢:中部屬兗州山陽郡薄縣,南部屬梁國蒙縣、己氏縣,西南部屬山陽郡甾縣、陳留郡濟陽縣,西北部屬濟陰郡冤句縣,北部屬濟陰郡定陶縣,東北屬山陽郡成武縣,東南為豫州梁國已氏縣。
東漢:薄縣改屬梁國,成武縣治由楚丘遷東北三十里文亭山左(今成武縣城),成武、己氏兩縣改屬濟陰郡,甾縣改稱考城。東漢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兗州移治所在昌邑(今巨野縣東南)
三國:全境為曹魏所轄,建置不變,屬兗州。《三國疆域志》載,兗州初治昌邑,後移治廩丘(今鄆城縣東北)。
西晉:撤薄縣入蒙縣,其餘建制不變,
東晉:先後屬後趙、前燕、前秦、後燕、東晉等國,南部為梁郡,北部為濟陰郡。
南北朝:北部先屬南朝宋北濟陰郡,後屬北朝魏濟陰郡;南部先屬南朝宋沛郡,後屬北朝魏沛郡。
魏孝昌三年(527年),設西兗州於濟陰郡定陶,後徙治左城(縣城西北申樓一帶)。西兗州轄濟陰、沛二郡。沛郡轄蒙縣、已氏等縣,濟陰郡轄冤句、定陶、安陽等縣。北齊,廢沛郡及安陽、己氏二縣。北周宣政元年(578年),改西兗州為曹州。
隋朝:開皇四年(584年),復置己氏縣。開皇六年改為楚丘縣,屬宋州,治己氏邑。同年,於定陶縣西南部置濟陰縣,為濟陰郡附郭,與曹州同治左城,境域北境分屬冤句、濟陰、定陶、成武四縣;於古貫城(縣城西南十里)分置黃縣。
開皇十八年,改黃縣為蒙澤縣。大業二年(606年),改曹州為濟陰郡,廢蒙澤縣入濟陰縣。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改濟陰郡為曹州,復於蒙澤舊地置蒙澤縣。
貞觀二年(650年),省蒙澤縣入濟陰縣。今縣境西北屬曹州冤句縣。曹、宋二州屬河南道。東南為楚丘縣,屬河南道宋州睢陽郡。
五代:先後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所轄,建置襲唐。
宋朝:設縣襲前朝。冤句改為宛亭,曹州改為興仁府,濟陰、宛亭二縣屬之。楚丘初屬歸德軍,後屬拱州、應天府。
曹縣八里灣風景區 (3張)
金朝:冤句縣治毀於水患,撤縣並入濟陰。大定八年(1168年)河決,曹州及濟陰縣治毀圮,州、縣北遷四十里,治於北魏乘氏(菏澤市城區)。
元朝:東南屬楚丘縣,西南屬考城縣,北屬濟陰縣,並隸曹州。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濟陰並入曹州,以河患、徙州於安陵(牡丹區安陵集)。
洪武二年(1369年),曹州治因水患再遷於楚丘縣盤石鎮(今縣城城區),撤楚丘縣入曹州。
洪武四年,降曹州為曹縣,屬濟寧府,為設曹縣之始。
洪武十八年,濟寧府改為州,縣隨濟寧州同屬兗州府。
正統十年(1445年)十二月,分黃河北十八都,復置曹州,轄曹縣、定陶縣。曹縣應更名而未變,沿用至今。
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曹州升為府,屬兗沂曹濟道,曹縣隨屬之。
民國
1914年,沿用清末建制,曹縣屬岱南道(後改濟寧道)。1928年,廢道制度,曹縣直屬山東省。
1937年,曹縣劃屬山東省第十專署。1938年6月,曹縣劃屬山東省第十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38年10月,中共蘇魯豫特委在曹縣西北建立考城抗日縣政府,1939年3月撤銷。1940年8月,中共魯西南地委在縣西北部建立曹縣抗日縣政府。
1941年5月,冀魯豫邊區第三專署在縣西北伊庄建立,曹縣抗日政府屬之。其後,第三專署相繼改稱第七專署,晉冀魯豫邊區二十二專署、二十專署。
1943年3月,為紀念已故專員劉齊濱,改曹縣抗日政府為齊濱縣抗日政府。9月,於曹縣東南部建立曹縣抗日政府,在曹縣、成武縣結合部建立成曹縣抗日政府,亦隸屬二十專署。
1944年8月,改晉冀魯豫邊區第二十專署為冀魯豫邊區第十專署。1945年9月,撤銷曹縣,於青堌集建立復程縣。曹縣抗日政府遷至曹縣城。
1946年2月,改十專署為五專署。6月改曹縣、齊濱、復程三縣抗日政府為民主政府。1948年9月,曹縣國民政府解體。
1949年8月,華北人民政府平原省建立,撤銷冀魯豫邊區第三和第五專署,分別改稱平原省湖西、菏澤專署,曹縣、齊濱屬菏澤專署,復程縣劃入湖西專署。齊濱縣並入曹縣。 1948年8月至1952年11月隸屬平原省。
新中國
1952年11月30日,撤銷平原省,曹縣屬山東省菏澤專區。1956年3月,復程縣一、二、三、四、五區並入曹縣。 1958年10月,撤銷菏澤專區,曹縣改屬濟寧專區。
1959年9月,恢復菏澤專區,曹縣復屬菏澤。1967年3月,菏澤專區改為菏澤地區,曹縣屬菏澤地區。
2000年6月,菏澤地區改為菏澤市,曹縣屬菏澤市。
2010年,曹縣人民政府由曹城街道遷至磐石街道,仍屬菏澤市管轄
㈣ 濟陰和襄陽是哪裡
「濟陰」,地名,在今山西省榮河縣境
襄陽,地名,在湖北省西北部,地級市
㈤ 征途濟陰縣在哪兒啊
哈、太簡單了 你可以按y健之後在地圖上點你的國家(你是否做周遊世界任務呢?如版果是的話任務權中有提示哪個國家的哪個縣那麼你先在地圖上點任務中提到的國家)、之後點地圖上面的顯示縣、用游標在地圖上指、你這樣試試就知道了、祝你好運
㈥ 西袞州在什麼地方
西兗州吧?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 置。西兗州,因當時其東有兗州,故名。治版定陶城(遺址在今權定陶縣定陶鎮西北2公里李線庄)。不久移左城(遺址在今定陶縣城西力本屯鄉五里長寨)與濟陰郡同治。轄沛、濟陰2郡。
㈦ 請問解放前的山東曹州府現在在什麼地方
山東菏澤
菏澤-歷史
菏澤市花--牡丹
「菏澤」系天然古澤,為濟水所匯,年久湮塞,遺址在菏澤市東南15千米處。菏澤,古名「曹州」,又有「曹州牡丹甲天下」之美譽。
菏澤文化源遠流長,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境內各縣(區)或都有發現。古史中稱譽的唐堯、虞舜、大禹在這里留下了較多的遺跡。歷史上建置的演變,可遠溯到公元前17世紀。 商代(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境內曾置有三國(今境中部)、莘國(今定陶與曹縣之間)、顧國、黎國(今境鄄城與鄆城之間)。
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其境分屬曹國(都定陶)、郜國、須句國、魯國、衛國、宋國的轄地。
春秋後期:境域為宋、魯、衛三國分割。
戰國(前475—前221年):前期為齊國、楚國、魏國所轄。至戰國末期,為齊、魏兩國分領。
秦朝(前221—前206年):境內中部和北部屬東郡(治濮陽),南部和北部屬碭郡(治碭縣)。
西漢至隋近600年間又數度變遷。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始稱曹州。
隋朝(581—618年):隋文帝即位後,廢郡,以州直接轄縣。境內中部屬曹州(治濟陰縣),北部屬濮州(治鄄城),東北部屬鄆州(治鄆城),東南部屬戴州(廢永昌郡後置,仍治成武),以上4州治所皆在境內。南部屬宋州。606年(大業二年),隋煬帝廢州改郡。境內中部屬濟陰郡(治濟陰縣),東部屬東平郡(治鄆城)。
唐代(618—907年):境內屬河南道,中部屬曹州(治濟陰縣),東部屬濮州(治鄄城),東北部屬鄆州,南部屬宋州(治睢陽)。
元代(1271—1368年):屬中書省。
明朝(1368—1644年):境內大部屬山東承宣布政司兗州府的曹州、濟寧州和東平州,西部和北部各有一小部分屬京師大名府的開州和山東承宣布政司東昌府的濮州。1368年(洪武元年),因水患曹州徙治安陵鎮(今菏澤市大黃集鄉安陵集),次年再徙治盤石鎮(今曹縣城址)。1371年(洪武四年),降曹州為曹縣。1445年(正統十年),復置曹州於古乘氏縣址(今菏澤城)。這時的曹州雖領兩縣,但為府轄州。
清朝(1644—1911年):改布政使司為省,境內西部和東北部分屬直隸省大名府和山東省兗州府外,均屬山東省曹州府。1724年(雍正二年),曹州升為直隸州,轄區較明代不變。1735年(雍正十三年),升曹州為府,轄一州10縣,附郭設縣,因古時候這里有菏山、菏水、雷澤湖而得名。賜名菏澤。此時轄區面積略大於今菏澤市。
中華民國(1912—1949年):1912年,政區仍沿用清末省、府、縣三級制,道為省的監察區。1913年1月8日,北洋政府頒發組織令,規定地方實行省、道、縣三級制。今境除東明縣屬直隸大名道、鄄城縣和梁山縣(原為壽張縣)屬山東省濟西道(後改為東臨道,治聊城),其他縣均屬山東省岱南道(後改為濟寧道,治濟寧)。1925年10月22日,山東省將原四道增為11道制,於今菏澤市區置曹濮道(治菏澤)。1928年廢道制,東明縣直屬河北省,其他縣直屬山東省。1932年南京政府規定省下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為省政府的派出機構。至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山東省共有7個行政督察區(以下簡稱區):第一區治濟寧;第二區治菏澤,菏澤、定陶、曹縣、城武、單縣、巨野、鄆城屬之;第六區治聊城,濮縣(1931年濮、鄄分治,1926年鄄城並入濮縣)……屬之。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軍侵入山東後,山東省政府撒離濟南,在省內流亡,並於1938—1942年在全省先後設置了17個區。巨野、鄆城、壽張、汶上屬第二區,單縣、成武、曹縣屬第十一區,菏澤、定陶、濮縣屬第十六區。日本投降後,國民黨山東省政府雖然調整了行政區劃,但境內各縣的歸屬仍未變。1948年9月全境解放。
1949年3月,華北人民政府決定將冀魯豫第二、三、五、七專區分別更名為臨河、湖西、魯西南、運西專區。是年8月,平原省建立,劃境內西北部臨河、魯西南及運西的一部分合並為菏澤專區,與湖西專區同屬平原省人民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平原省建制,菏澤、湖西兩專區劃歸山東省。次年7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山東省撤銷湖西專區,其所轄縣分別劃歸菏澤、濟寧兩專區。1958年11月1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菏澤專區,所屬各縣劃歸濟寧專區。次年6月,恢復菏澤專區,轄區如舊。1967年3月,改菏澤專區為菏澤地區。2000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菏澤地區,設立地級菏澤市,原縣級菏澤市改為菏澤市牡丹區。
㈧ 熱血三國下兗州所有郡城縣城
(355 ,205) 定陶 兗州 濟陰郡
(335 ,205) 陳留 兗州 陳留郡
(375 ,185) 任城 兗州 任城國
(345 ,185) 濮陽 兗州 東郡
(375 ,175) 無鹽 兗州 東平國
(405 ,165) 奉高 兗州 泰山郡
(385 ,155) 盧縣 兗州 濟北國
原創 分給的太少啦啊 在加點分在採納
(355 ,215) 寧陽 兗州 濟陰郡
縣
(345 ,205) 東平陸 兗州 濟陰郡
(355 ,195) 衛縣 兗州 濟陰郡
(345 ,195) 陽平 兗州 濟陰郡
㈨ 秦漢時期定陶是現在的哪裡
定陶古稱陶,上古時期為華夏部落活動的核心區域,因堯又叫陶唐氏,遂得名為陶專丘屬,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這里漁獵耕種,繁衍生息。堯、舜時期為古陶國。夏商有三翮國。公元前12世紀,周武王封其六弟振鐸為曹伯,建曹國,都陶丘。《說文》:「陶丘有堯城,堯嘗居之。」陶丘古城遺址在今馬集鎮費庄村北200米處。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始置定陶縣。歷史上曾12次為國,8次為郡,2次置軍,終以縣至今。
公元前487年,曹國被宋國所滅,郡治移至定陶故城,即今塔坡劉庄與李線庄之間。
自春秋至西漢800多年間,定陶「扼菏(菏水,上古有菏澤,菏山,菏水皆在定陶)、濟(濟水,古濟水過陶丘北,故定陶又名濟陰)之要,據淮、徐、寧、衛、燕、趙之脊」,一直是中原地區著名的水陸交通中心、經濟都會和軍事戰略要地,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譽。
西漢建元三年(前138年)改濟陰郡,後又改為定陶國,東漢時又改為濟陰郡。據《史記》載:春秋末期,范蠡助越滅吳後, 輾轉至陶,「以陶為天下之中」,遂在此定居經商,「十九年間,三致千金」,被後人尊為商祖,死後葬於陶,定陶之名由此而始。
㈩ 古傅國的所在地在那裡
傅(Fù)姓源出有五:
1、出於殷商名相傅說(Yuè 音悅)的後裔,以地名為氏。據《史記·殷本紀》和《通志·氏族略》所載,商高宗武丁在位時,國勢衰微,於傅岩(今山西省平陸東南)找到說,說幫助武丁興國,修政行德,使天下大治,說的後裔以其居地為姓,形成傅氏。
2、出自姬姓,為黃帝裔孫大由之後,以邑名為氏。黃帝(一說堯帝)裔孫大由封於傅邑,其子孫以邑名為姓,稱為傅氏。
3、出自姚姓,為舜帝之後裔,以國名為氏。據《姓源》所載,古有傅國(故城今山東省棗庄南),舜之裔也。以國名為姓,稱為傅氏。
4、出自賴姓,源自為避難改姓傅氏而來。據《賴氏族譜》所載,賴氏族人為楚靈王所害,改羅、傅二氏,故有賴、羅、傅聯宗之說。
5、出自清代有少數民族改姓傅。如滿洲人傅恆(本姓富察氏)、傅開(本姓郎佳氏),還有高麗、蒙古、回、馬、土等少數民族改為傅姓。
得姓始祖:傅說。商朝從盤庚將商都遷至殷墟以後,只興旺了很短的一個時期,等到商高宗武丁繼位時,國力已經很是微弱。武丁決定振興朝綱,可是朝中卻找不到一個能協助他改革國政的大臣,為此他一直憂慮。一日晚,武丁夢見了一個叫說的聖人,此人狀如囚徒模樣,卻口稱腹有良謀,武丁笑醒後,命人按夢中模樣畫成圖像,四處尋訪。結果在一個叫傅岩的地方找到一個叫說的奴隸,他們把他帶回朝中。說給武丁提了不少關於治國方面的建議,武丁便任命說為宰相。說執政以後,修政行德,使商朝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發展。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說的輔佐下,商朝後期達到了極盛,武丁也因此被譽為「中興明主」。因說曾居於傅岩,所以稱他傅說,傅說就成為傅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雖說傅說出生地在今山西平陸以東之地,但是其得姓則在商的都城殷,故我國傅姓最早的發源地應當是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漢晉之際,傅姓人是以我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東部、寧夏等地為遷居地,爾後便東遷移居河北、山東,北地(治今甘肅慶陽西北)傅姓始於西漢中葉的傅介子,為傅姓家族始盛。其曾孫傅長,復封義陽侯,長曾孫傅允仕弘農(今河南省靈寶北)太守,這一支派顯貴者多,多人做官或封侯,這說明,在漢朝傅姓已開始自北地大舉經陝西遷居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此時北地傅姓形成許多分支:河內(今河南省溫縣)傅姓,是西漢大司馬傅喜之族所在;浦江(今屬浙江省)傅姓,是西漢人傅柔之族所在;扶風(治今陝西省興平東北)傅姓,是東漢人傅毅之族所在。兩晉時,傅姓在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得到了迅速發展,也是傅姓家族有史以來繁衍最為旺盛的時期,為東漢漢陽太守傅燮(扶風傅姓)發展而來,稱盛於「清河」一帶的傅姓,後成為我國東部地區傅姓的主要來源,尤其是江南各地的傅姓,大都因世事動盪而從清河遷去江南,在此之前的漢代已有傅姓遷居貴州,三國已有傅姓入川。大舉南遷則始於魏晉南北朝之際,或遷會稽(今浙江省紹興),或遷上虞(今屬浙江省),至唐末,唐御史傅實避難入閩,為傅姓入閩始祖。靖康之變,有清河傅姓南遷泉州,到南宋末年,清河傅姓又有一支遷入福建上杭之蛟萍鄉,不久即興為望族,後廣東興寧之傅姓,便是蛟萍分支而出。宋代以後,傅姓人遍及全國大部分地區。如今,傅姓主要分布在山東、湖南等省。傅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五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