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陽陵博物館和秦遺址
1. 漢陽陵博物館的展覽與藏品
腰部彎曲,背部似乎背負沉重物,作行走狀。頭發由額際中分至後腦,再上折編織於頭頂綰髻,橫插笄,笄已朽,孔猶在。肩部兩側有豎直的圓面,中間有0.9厘米的圓孔橫向穿過胸腔,此即當初安裝木質胳膊之處。因深埋地下,年代久遠,致使衣物腐朽,木臂成灰,今天以裸體斷臂狀態面世。陶俑雖形體較小,但造型准確,生動逼真,堪稱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珍品。
宗廟遺址(即「德陽宮」遺址)是陽陵陵園中極為重要的建築遺跡,其佔地面積60000平方米,平面為「回」字形雙迴廊結構,形制規整,規模宏大,可與當年漢長安城的禮制建築媲美,是目前發現保存最完整的帝陵陵廟建築遺址。
在保護和展示手法上,採用了將遺址局部復制上移、大面積進行綠化的方式,使遊客既能領略到西漢宗廟建築的宏大氣勢,又可使這一珍貴遺址得到有效的保護。
2. 咸陽有哪些名勝古跡
咸陽市區名勝古跡
漢陽陵博物館、咸陽博物館、咸陽樓、沙河古橋風情園、五陵版塬、北杜鐵塔權、唐順陵、秦咸陽宮遺址博物館、周陵(周文王、周武王陵墓)!
咸陽遠郊名勝古跡:興平茂陵博物館、楊貴妃墓、大地原點、程家大院、三原城隍廟、於右任紀念館、孟店民宅古建築群、昭陵、後稽教稼台、隋泰陵、武功姜嫄墓、蘇武墓、秦鄭國渠遺址、崇文塔、咸陽石門山、彬縣大佛寺石窟、開元古塔、懿德太子墓、彬縣大佛寺、昭仁寺、甘泉宮遺址、爺台山、乾縣彌陀寺、乾陵、永泰公主墓、黃土民俗村、乾陵博物館、唐家大院、長孫無忌墓、永壽縣古豹榆木樹。
3. 漢陽陵博物館的介紹
漢陽陵博物館(Hanyangling Museum),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北郊的渭河之畔,是全國重點文物專保護單位。它屬依託西漢景帝與王皇後同塋異穴合葬的陽陵陵園而建,是一座巧妙融合現代科技與古代文明、歷史文化與園林景觀於一體的大型文化旅遊景區,是中國佔地面積最大的博物館。經過三十多年的考古勘探發掘,現已探明,漢陽陵主要由帝陵陵園、後陵陵園、南區從葬坑、北區從葬坑、禮制建築、陪葬墓園、刑徒墓地以及陽陵邑等部分組成。
4. 西安漢陽陵博物館鎮館之寶是什麼
跪射俑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9%F2%C9%E4%D9%B8&in=24752&cl=2&cm=1&sc=0&lm=-1&pn=2&rn=1&di=488631321&ln=311
5. 現在秦始皇陵有沒有被發現,可以旅遊嗎兵馬俑和秦始皇陵是怎麼回事
一段時間以來都說是考古學家認定了秦始皇陵就在驪山,並且做出了各版種猜測和找到了各種權證據,但是由於一直傳言地下會有水銀做的山河星辰擔心現有技術無法開放和完好保存,所以只是沒有開挖,所以你要是想看的話只能看到一座山還有一些用來留下來的人工痕跡罷了
所以說秦始皇陵到底是不是那裡其實還是未知數,大家都不知道的,還沒有開始挖,里邊到底是真墓還是假墓都是不清楚的,更加無從談及旅遊。
兵馬俑只是個陪葬用的大墓地用來彰顯始皇帝的威武神勇天下大統的,不是皇陵也不是衣冠冢
6. 漢陽陵博物館
那地方還行,不過就是外邊全市現代建造的
7. 漢陽陵博物館說明文的作文600
漢陽陵是來第一座地下遺址源博物館,是漢景帝及其皇後的合葬陵園。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後溝村北的咸陽原上。
我看見陶俑的出土十分引人注目,他們只有真人三分之一大小,約六十厘米高,赤身裸體而且沒有雙臂。聽講解員阿姨說據研究,這些陶俑在剛剛完工的時候都身穿著各色美麗的服飾,胳膊為木製,經過千年風霜後衣服和木胳膊已經腐朽,因此只剩下裸露而殘缺的身軀。我們除了看見陶俑還看見了,陶牛、羊、狗、豬、雞還有成組的陶、鐵、銅質生活用具。
之後我們還去了南門闕是目前發掘最早,等級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三出闕遺址。
今天跟爸爸看到了漢陽陵,很開心,學到的知識也很多,大家也應該去漢陽陵看看哦!
8. 漢陽陵博物館是誰的墓
漢陽陵博物館是依託西漢景帝劉啟與王皇後王娡同塋異穴合葬的陽陵陵園而建的。
9. 漢陽陵l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漢陽陵博物館 是一個地方嗎
漢陽陵和漢陽陵博物館是一個地方,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個稱呼。
漢陽陵,又稱漢陽陵,是漢景帝劉啟及其皇後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後溝村北的咸陽原上,地跨咸陽市渭城區、涇陽縣、西安市高陵區三縣區。
陽陵始建於漢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至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竣工,修建時間長達28年,陵園佔地面積20平方公里。
1963年4月,陽陵被公布為第一批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6月25日,陽陵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指以重要考古遺址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具有科研、教育、遊憩等功能,在考古遺址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國性示範意義的特定公共空間。國家文物局負責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評定管理工作,先經該國家局批准立項,考古遺址公園符合若干條件且已初具規模後再開展評定工作。評定合格者,由國家文物局授予"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稱號,並向社會公布。
漢陽陵博物館(Hanyangling Museum),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北郊的渭河之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依託西漢景帝與王皇後同塋異穴合葬的陽陵陵園而建,是一座巧妙融合現代科技與古代文明、歷史文化與園林景觀於一體的大型文化旅遊景區,是中國佔地面積最大的博物館。經過三十多年的考古勘探發掘,現已探明,漢陽陵主要由帝陵陵園、後陵陵園、南區從葬坑、北區從葬坑、禮制建築、陪葬墓園、刑徒墓地以及陽陵邑等部分組成。
10. 漢陽陵國家考古遺址觀後感
當一個朝代沉睡在自己的腳下,也許也會有牛頓站在巨人肩上的感覺,只不過牛頓遙望的是未來,而我們回顧的是歷史!
漢陽陵之行很早就在計劃之中了,但因為種種原因近期才得以執行。漢陽陵的印象很早就烙在了我的腦海里,每次去咸陽機場接送小姨,都會在機場高速路上看見那高聳的兩座墳冢。說到西漢帝王,知名度最高的無疑是漢武帝,無論是快拍成偶像劇的《大漢天子》還是自封武皇帝為「大帝」的《漢武大帝》皆引爆收視狂潮。當然從總體上來說武皇帝無疑是中華帝王中的佼佼者,無論是文治武功都達到了一個極高的高度,他和康熙一樣是中國歷史上名載歷史的千秋帝王。但同時我也非常欣賞西漢歷史上的文皇帝以及這文武之間的景帝!在美劇《都鐸王朝》中有這樣一個場景,亨利八世對他的弄臣兼好友托馬斯說:「為什麼亨利五世被世人銘記?因為他捐助大學和建立救濟所?不,他被銘記是因為他贏了阿金庫爾之戰,3000英格蘭長弓手對6萬法軍。」的確,歷史就是這樣,再成功的文治也不如一場戰爭的勝利來的傳奇,文治昌運不過是明君,而文武皆全才是千秋帝王!這一點武帝做到了,而文景永遠只是「之治」。打天下難,治天下更難,所謂攘外必先安內,平心而論,若非文景之治打下堅實地基礎,日後也難有武帝的蓋世王朝。
好了,抒發情感結束,接下來進入正題,這次漢陽陵之行共有三點體會:1.震撼2.所謂窺豹一斑3.盜墓
一. 震撼
漢陽陵外藏坑展示廳投資近1億元建成,這在中國新興起的一輪文化保護投資風潮中地確不算多,但其新穎奇特的建築和展示方式著實給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文化保護以及博物館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
2月13日早上與朋友二人從南郊驅車出發,順著西安南二環一路北上,再從北二環進入西同高速。大約行至離市中心20km處就可以看見漢陽陵博物館的指示標以及遠處高聳的封土。現在路況非常好,交通方便,從出發行至目的地行程在一個小時左右。
到達目的地後看過陵區平面圖才知道具體情況,漢陽陵的整個陵區異常地巨大,算上所有陪葬坑和周圍零零星星的陪葬墓、刑徒墓地等一共佔地20平方公里,橫跨三個縣!而現在主要向遊人開放的參觀園區也算是非常的廣闊了,這個園區被咸陽高速分為了南北兩個區域。北區主要是陽陵以及皇後的陵體本身,以及南闕門遺址和現在大力宣傳的漢陽陵外藏坑展示廳,外藏坑展示廳位於陽陵的東北角。而南區則是以前建成的漢陽陵考古陳列館,四周還有李晦石槨以及宗廟遺址等景觀。
這里要說明的一點是陽陵並沒有被發掘,所謂的地宮並非傳統意義上封土下的墓室地宮,宣傳中所稱的漢陽陵地下博物館其實展示的是20多個外藏坑。所謂外藏坑指的是圍繞帝陵封土四周呈放射狀分布的八十一座從葬墓坑,它們長短不一,內涵各異。1998年,經過對帝陵東側北部十座外藏坑進行發掘清理,出土了各種陶俑、動物陶塑、生活用具、糧倉、兵器、車馬器、璽印、封泥等珍貴文物數萬件。並且從出土器物的內容、分布以及封泥、印章上的文字推測,這些外藏坑的設置很可能具有某種象徵意義,代表著當時中央政府的不同官署和宮廷內設機構,是西漢時期宮廷文化真實而形象的再現。而遺址保護展示廳便建立在這十座已經發掘清理的外藏坑上。(編號有20多號)雖然現在所發掘的也僅僅只是外藏坑的一部分,但深入其中可以發現出土的文物已是海量驚人,可見當時國力之昌盛。
順便提一下,南北兩座博物館統一收費,淡季55元,旺季80元(12-2月為淡季,3-11月為旺季)另有幻影成像收費10元,遊客可自行選擇。北區的停車場無人管理並不收費,南區的停車場收費5元,開咸陽區發票,朋友可以選擇停在北區步行去南區參觀,並非很遠。
北區的景點有三處,兩座陵體本身,南闕門遺址以及外藏坑展示廳。
漢陽陵陵體前豎立有「漢景帝陽陵」的墓碑和陝西省文物局豎立的文物保護碑,陵體被圈起不可隨意攀爬,在陵體正南方是南闕門遺址。
當年漢陽陵博物館的館長接受采訪時稱「這里是地上一無所有,地下氣象萬千」。現在也並非如此了,在北區地上除了兩座雜草叢生的墳冢外,在陽陵正南方120米處矗立著恢弘而別致的「漢景帝陽陵南闕門遺址」保護廳,這座保護廳就修建在珍貴的南闕門遺址之上,將整個遺址包裹其中。南闕門保護廳完整地復原了詩詞中「漢家宮闕」的風貌,大門為兩扇銅輔首點綴的朱漆大門,大廳內兩千年的鵝卵石向兩側伸延,將巨大粗壯的闕牆包圍起來。這就是南闕門遺址中的重要發現,同時也是保存最完好的漢代建築構建之一——「散水」。闕門遺址一周供參觀遊客行走參觀的走廊全是由磚支墊起來的木地板,沒有一般遺址大廳所用的水泥地面。遊客還可以踏在順闕勢遞升的轉梯上,從空中變換著俯視的地點和角度來觀看南闕門的遺址。
南闕門發掘高空俯視圖
漢陽陵考古陳列館館長駱西哲曾經在接受采訪時說過,「闕門體形龐大,展示不易。除了燈光錯落有致舒適怡人外,我們對闕門兩千年前的形貌進行了多層次、多角度的展示。」 「壁畫展示的是考古發掘時的瞬間印象,插在兩千多年的柱礎石上的灰黑色巨木代表當時的柱樑,沉實渾厚的黃土牆上仍保留著漢時的樓梯、殘磚和亂瓦。」
南闕門保護大廳內部
漢陽陵南闕門是至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的闕門遺址,同時還是唯一一座「三出闕」為考古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信息。
(南闕門遺址保護廳內不讓照相,偷偷拍了幾張^_^)
接下來就要說說這次行程的主角了,漢陽陵外藏坑展示廳。來到漢陽陵的東北角,先順著甬道迂迴下到展示廳入口,在欣賞完了西漢諸帝的簡介之後,從工作人員手中接過免費發放的鞋套(成本當然包括在門票里了),然後便進入了這座古典與科技,現實與夢幻交織的地下殿堂。順著指示標志前進,先會進入一個電子解說廳,廳內有一個巨型屏幕解說儀,可以手觸旁邊的小屏幕進行操作,這個解說儀會仔細地講解每一個墓葬坑的長度、規模、主要埋葬器物、功用等等,並會用亮燈的方式表明每一個藏坑所處的方位。現代化的科技風潮還沒有退去,緊接著就要進入歷史的黃土中了。穿過電子解說廳,整個外藏坑便完整地展現在我們眼前,在整個建築面積7800多平方米的博物館中,所有的外藏坑部分全部由透明的鋼化玻璃構築!從視覺上已經突破了傳統建築上的空間感。一尊尊陶俑以及瓦罐就陳列在你的面前、懸空在你的腳下,置身於數以萬計的文物中(的確是萬計,外葬坑中出土的文物已將達到了萬件以上,除了部分在考古陳列館內大部分都在外葬坑展示廳中)此乃真真正正的身臨其境!之前號稱為全國最先進的博物館,此行之下果然名不虛傳,科技和考古融合的是如此自然,沒有絲毫的沖突感,除了巧奪天工的建築設計不論是整體的燈光效果、美工製作、牆壁上的浮雕、恰到好處的講解說明都令人嘆為觀止!
若是說秦始皇兵馬俑展示的是那個時代的軍事,那毫無疑問漢陽陵外藏坑展示的是那個時代的生活。雖然現在猜測這些外藏坑代表了當時的「九卿」制度,但也僅僅是猜測而已,至於外藏坑的其他部分是否會有其他特點的葬品(例如軍事)現在還無從得知,但從現在已經挖掘的部分來看主要展示的還是陶俑、絲織物、車攆馬具、生活器皿、乃至豬牛羊等生活後勤物品,尤其是最長的10號坑,在藏坑的最後部秘密麻麻地排布著大量的豬牛羊陶俑,堪稱一個牲畜大軍,令人嘆服!於是考古工作者認為東北角外藏坑主要的目的是為皇帝在陰間的生活起居做准備,並且還在葬坑中發現了數枚「九卿」的官印,也進一步證明了考古工作者的猜想。
另在外藏坑展示廳中還有幻影成像廳,幻影成像會播出一部電影,這部電影共分四幕,分別講述了漢景帝、王皇後的歷史故事以及漢陽陵遺址的挖掘和保護情況。
總體來說,漢陽陵外藏坑展示廳代表了國內最先進的博物館科技和建築理念,對世界文物保護都有著深遠的啟發和影響,至此已經不虛此行了!
二.
窺豹一斑,冰山一角
當我贊嘆於博物館的精緻與文物數量的驚人時,我不禁感慨,這不過是幾十座帝陵的外藏坑而已,而除去其他剩下的外藏坑,陵區內還有數量驚人的從葬坑、陪葬墓以及陵體本身。當我走出外藏坑展示廳時我才真正地理解了冰山一角、窺豹一斑的含義,我們已經可以窺探到當年那個盛世帝國的蹤影。
接下來就要說說南區的景點,南區最主要的景點自然是漢陽陵考古陳列館,這座博物館的落成時間較早,依然採取傳統的博物館建設方式。但不同的是此座博物館依然是下沉式修築,博物館共分兩層第二層處於地下,這座博物館中主要展出的是從葬坑、陪葬墓中發掘出土的文物,陽陵發現大型叢葬坑四處,分別分布在帝陵、後陵封土四周以及帝陵的東南和西北,性質和內涵各不相同。考古工作者先後對南區從葬坑和帝陵從葬坑東區進行了局部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陶俑、車馬、兵器和生活生產用具。
考古陳列館一層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帝陵叢葬坑和南區從葬坑,兩個叢葬坑中都有牛羊等牲畜以及生活用品、器具和少量武器,唯獨不同的是帝陵從葬坑中更多的是儀仗騎兵、侍衛武士、侍從等陶俑,而南區從葬坑中更多的是武士俑群以及兵器,代表了當時的軍旅場景。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部分中展出了很多女性騎兵,而且數量還不少,這一點比較少見。大部分女騎兵的樣貌普通,符合當時人物的樣貌特點,但有一些女兵卻另外值得一提,這些女兵樣貌古怪,主要表現在俑的顴骨部分誇張地饅頭狀凸出,雙眼眼角上翹,有人認為這是漢軍中的少數民族士兵形象。
地下一層則分別從不同類別來介紹出土文物,分別有兵器、車馬器、生活用品以及85號大臣墓出土的文物。
兵器皆多為青銅器,有矛、劍、箭、弩機、鈅斧等
車馬器則介紹了漢代馬車上的掛件、接頭等零部件
生活用品主要是錢幣、青銅和陶制罐、銅鏡等等。尤其要提一下的是錢幣,真是非常的小,不知當時的人們使用起來是否感覺方便?
對比於標簽的大小可見西漢的錢幣非常mini
隨後就是東區陪葬墓和85號大臣墓出土的一些文物,在85號大臣墓中出土很多青銅器和陶器,由於此墓已經被盜掘,並沒有發現金銀器,但由於西漢興簡葬,所以墓室中少有金銀,大多是青銅和陶制陪葬品,所以到底是本來就沒有金銀器還是已經被盜走不得而知。同時還展示了第一件出土帶有文字的青銅器。
在考古博物館的東北方可以看見李晦石槨,當時對擺放在這里的石槨感到非常不解。回來後查詢資料才得知李晦為李唐的宗室,任秋官尚書,是唐高宗的寵臣,官至武帝。葬於永昌元年(公元689),當年對其墓進行搶救性發掘,但進入墓室後發現壁龕及墓室文物多年來已被盜掘一空。但在第四天井西側又發現一土洞式墓道,往西側橫向延伸11.6米後改為向北延伸20米,封門後又有一平面呈方形的穹窿頂式墓室,可稱為「外側室」或「秘室」,三座墓室呈品字形布局,在同一封土覆蓋之下,這一墓室並沒有遭到盜墓賊的破壞,出土了一定數量的文物。
外側室每邊各為4米,高4.8米,在室內西側安放著眼前這座石槨,這座石槨是迄今所知體量最大的石槨,長4米,寬3米,高2米,石槨頂部有脊,仿木斗拱,結構完整。古槨四壁內外兩側均有侍女,官員及花草線刻畫,線條優美,完整細膩。在石槨東側,還出土三彩器物160餘件。
羅經石
從石槨再往西走就可以看見羅經石遺址,確切地應該說是德陽宮遺址,這里還要講講羅經石的故事。
明清以來,歷代學者認為羅經石是測量標石。「羅經石」平面略呈方形,邊長180厘米至183厘米;「羅經石」上部有石質圓盤,直徑約140厘米,盤面凹槽是十字形;「十」字凹槽的四方所指均為正方形。所以,古人認為「羅經石」是建漢陽陵時所使用的測量標石,具有測定水平位置、測算高度、標示方位和規劃等作用。「羅經石」於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41年設置於西漢景帝陽陵東南約500米處,據此國人一直自豪地稱,陽陵「羅經石」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測量標石。
但是近代隨著考古發掘對於羅經石的功用又有了新的發現。據史書記載,從漢景帝開始,帝王可以把宗廟建築設在自家陵園內,而以前,帝王宗廟建築都設於宮城附近以便於皇家祭祀。漢景帝設於自家陵園陽陵內的祭祀建築就是德陽宮。景帝後,帝王多沿襲其祭祀禮制,把祭祀建築建於陵園內。2000餘年來,世人都知德陽宮應在漢陽陵附近,但卻找不到遺址。而從1999年開始發掘了「羅經石」附近遺存,現在基本上確定了這塊地方其實是一處西漢時期的大形禮制性建築遺址。該遺址平面為正方形,邊長260米,遺址分為內外兩重。外重遺址上發現了壕溝遺存;壕溝是沿著整個遺址的正方形邊緣而修成的,遂呈正方形;壕溝內側的四個拐角處有曲尺形廊房。外重遺址的每邊正中間有闕門遺址,闕門跨度90餘米;每個闕門內側兩邊各有滲水井。內重遺址是一座中心建築遺存,遺存平面為正方形,正方形邊長53.7米。建築遺存核心圓點是一巨形柱石,即誤傳為測量標石的「羅經石」,該核心柱石邊長近2米,專家判斷當初上立的柱子直徑有1.4米。所以現在羅經石的具體功用開始受到了質疑,羅經石所處位置被確定為景陽宮遺址,羅經石可能為柱石,但同時並沒有排除羅經石作為測量石的可能性,至於羅經石功用的定論還要靠進一步的發掘考證。
德陽宮遺址外景
德陽宮遺址基座呈正方形,每邊有14根柱子,與核心柱共同撐起「長安城內就能歷歷在目」的漢陽陵高台建築。在建築遺址的每邊都有3個門道遺址;東邊門道遺址鋪著青龍文飾空心磚,西邊門道是白虎文飾空心磚,南邊門道是朱雀文飾空心磚,北邊門道是玄武文飾空心磚。建築遺址四邊房檐下至今完好保存著迴廊鋪磚和卵石散水;散水內外都有迴廊,迴廊地磚顏色各不相同,東西南北分別為青色、白色、硃色、黑色。考古專家說,德陽宮建築遺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漢代最大的禮制性建築。
三、盜墓
在陝西,不論你參觀那一座帝王的陵寢,都無法避免地會提到這兩個字——盜墓!就連沒有被盜掘過的乾陵和始皇陵也留下了盜墓賊猙獰的痕跡。去參觀乾陵的人都不會忘記公主墓里那個留有一具盜墓賊屍體的盜洞,而在我幼小的記憶中,父親帶我去碑林博物館,見到了永泰公主的棺材,精美的石棺四周畫滿了侍女奏樂圖,但唯獨在石棺中間留下了一個漆黑的洞口。「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這滿藏珍寶的黃土同時也孕育出了無數的盜墓賊,從這次行程的開始盜墓的陰影就伴隨左右自始而終,在外藏坑展示廳中第12號葬坑全部是後人復原出來的,因為這個葬坑被盜掘極其嚴重,機乎沒有剩下任何東西,博物館的建設者只好收集多方材料來復原這個葬坑。南區的李晦石槨出土時,三個墓室有兩個已經被嚴重盜掘,破壞非常嚴重,連牆上的壁龕壁畫等統統遭到毀壞,最後的一個墓室隱藏的非常隱蔽才沒有被洗劫。而發掘的85號大臣墓的盜洞更是彰顯「名家手筆」,85號墓有著相當長的墓道,墓室也有近十米深,而這個盜墓賊則直接避開了所有的障礙,直接90°直上直下地打進了主墓室。當我和朋友走出外藏坑展示廳的時候我還向他感慨,僅僅幾個外藏坑已經如此,還不知帝陵下又是何等的輝煌!但隨即轉念一想不禁苦笑,其實現在帝陵下已經空空如也,搞不好還是一片狼藉。自古盜墓分私盜和官盜,私盜些許還能留下些什麼,畢竟私盜不會有太多人進入墓室(主要原因是怕分贓不均),會遺留下些許文物。而官盜那就是正大光明,浩劫一場了!——偏偏不幸的是,西漢諸陵皆是官盜浩劫,而且還不止一次!
西漢末赤眉軍入長安,除文帝霸陵因傳說皆以瓦器隨葬而未被破壞外,其餘西漢帝陵全被盜掘。東漢末年,董卓脅持漢獻帝南遷長安,「又使呂布發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寶」。西晉末年,長安飢民又挖開了長安城東南剩下的霸、杜二陵。
最慘的無外乎大名鼎鼎的漢武帝茂陵,茂陵光有記載的盜掘就有五次而沒有記載的恐怕數不勝數,而這五次記載中後兩回更是大規模的官盜!尤其是董卓指示呂布進行的盜掘不但搜刮盡墓中所剩珍寶,而且董卓還拖出漢武帝屍體進行曝曬,最後經人勸說才再次掩埋草草了事。不僅僅是帝陵,其他後陵陪葬陵也沒能倖免,甚至還有人干起了奸屍的勾當,呂後的屍體就是這樣被百般凌辱,可見當時情況之慘烈。陽陵也是一樣,在歷史上並沒有具體記載陽陵被盜挖的情況,畢竟這是不齒之事,恐怕不會有那位史官對其進行詳細記載。但可以知道的是陽陵因為被毀經過了三次休整,雖不知地宮內的情形如何,但三次浩劫足以激盪一切。所以只有這蝸居在「招風大樹」旁邊的外藏坑還能夠讓我們一窺當年宏偉帝國的風采,當年的昌運被時間無情的毀滅,而那些本來留給我們後世敬仰的珍寶卻又被盜墓賊毀滅,說來諷刺,竟然是時間和盜墓賊一同毀掉了我們的歷史。
讓我們珍惜現在還擁有的、僅存的這一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