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遺址屬於
1. 元上都遺址的主要景點
景點名介紹圖片忽必烈銅雕像鑄造於2007年的銅雕像群,高約7.5米、長34米、厚度6米總重量達80噸,分別象徵著元上都遺址的750年歷史、忽必烈在位的34年、在元上都登基的6位皇帝和忽必烈汗的壽終80歲。這座雕像造型優美、內容豐富,是元世祖一生征戰戎馬生涯、統治世界、治理天下的宏偉大業的濃縮圖。位居中央的便是忽必烈汗。忽必烈(1215-1294),元朝的創建者。忽必烈雕像的右側是蒙古騎兵的場景,左側是元朝大臣 ,主要有劉秉忠、馬可·波羅、郭守敬、姚樞、八思巴以及波斯的使者。 金蓮川草原 「金蓮川」,原名曷里滸東川,每到夏季,川中開滿金蓮花,遠望如同金色的海洋,綿延分布於灤河上游的上都河兩岸,東西長60公里,以元上都遺址所在為最寬處,約5-6公里。 金大定八年(1168年)五月,金世宗以「蓮者連也,取其金枝玉葉相連之意」,將曷里滸東川命名為金蓮川。元憲宗元年(1251年),忽必烈受命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南下駐帳於此,廣征天下名士,建立了著名的「金蓮川幕府」。金蓮川草原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既是水清草美的天然優良牧場,又是騎馬射獵,避暑清涼的游樂場所,曾經是中國遼、金、元三代帝王的避暑勝地。 皇城·明德門 是從御道進入元上都的第一座城門,屬皇城正南門,位置皇城與宮城的南北中軸線上。門道總長24米,寬4.7~5.7米,兩側牆體用青磚壘砌,券頂坍塌,券門處留有高約7米的城門坍塌後的建築殘跡。門外設瓮城,呈長方形,東西寬63米,南北長51米,牆體由塊石包砌;瓮城門道長12米,寬3.5-3.8米、正中立有石柱、即將軍石,門道兩側現存石質排叉柱和木門柱基石等遺址。 宮城·御天門屬宮城南門,居於皇城和宮城的南北中軸線上。門道為磚石砌築,門外設瓮城,東西寬60米,南北長27米。元人有「明德城南萬騎過,御天門下百官多」,「御天門前聞詔書,驛馬如飛到大都」的詩句。此處當是百官聚集、奉旨聽宣之處。考古發現瓮城外東、西兩側有兩排建築基址,推測為百官上朝或候旨時的歇息之所。 宮城·大安閣 本建築基址位於宮城中心,上層為明清時期的喇嘛廟遺址,下層經考古推測為元代大安閣的建築基址。基址平面呈「凸」字形,東西長36.5米,南北寬30米,基址底部轉角處的外緣用規整的條形砂岩圍築。基址西南角處出土完整的漢白玉龍紋柱礎,高2.1米,寬0.53米,厚0.52米,雕有精美的騰龍。 大安閣建於至元三年(1266年),是忽必烈攻陷南宋汴京後,「取故宋熙春閣材於汴,稍損益之,以為此閣,名曰大安。」全閣「飛翔突起,干青霄而矗上」,令觀者有「神營鬼構、洞心駭目」之嘆,元人有「大安御閣勢苕亭,華闕中天壯上京」的贊嘆,可見其曾經的雄偉與瑰麗景象。大安閣在元上都用作宮城的「正殿」,元朝皇帝經常在這里舉行重大的朝政典禮,如皇帝登基、接見外國使者等。此外,包括皇帝臨朝、議政、修佛事、與大臣聚會等日常活動也在此舉行。這里曾經發生了許多具有世界性或地區性影響的重大事件,包括元世祖忽必烈之後元成宗、武宗、天順帝、文宗、順帝等五位皇帝登基,忽必烈接見馬可波羅,以及南宋滅亡後忽必烈受南宋君主的朝降等重大歷史事件。 宮城·穆清閣 該建築基址位於皇城與宮城中軸線北端的宮城北牆中部,是宮城內體量最大的建築,據考古研究推測為穆清閣遺址。 穆清閣始建年代不詳,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曾重修。有元一代,是皇帝宴樂、議事與居住的大內宮殿,元人詩中稱其為「北闕」。穆清閣遺址現存台基高約8米,東西寬137米,南北長67米,總面積9180平方米。台基平面呈「凹」字形,其上建有大殿與東、西兩翼的配殿,呈「闕式建築」形式。經對東翼頂部的考古發掘,探明基址頂部曾有大型木結構建築。 皇城·東城牆 該城牆總長1410米,中間為黃土夯築,夯層厚約12-14厘米,內外兩側均用自然石塊包砌,石牆厚約0.5-0.6米。大部分牆體保存較好,殘高約2.0-5.5米。2002年,曾對皇城東牆的北段368米的外側牆體及兩個馬面進行了清理修復。 遺址博物館現有元上都博物館館舍建築始建於2007年4月,於2008年4月竣工,2008年7月對外開放。館舍建築功能分為展廳、文物庫、業務工作室、辦公用房等,基本具備文物收藏、展覽、研究、教育、交流及行政辦公等綜合服務功能,目前有5個展廳。 該博物館於2011年4月開始對展廳進行重新改造、布展,並完善了安防系統、遊客服務設施等,於2011年7月面向公眾開放。目前,新的元上都遺址博物館正在建設當中。
2. 元上都遺址的地理環境
元上都遺址屬於中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5℃,最冷月平均氣溫為-17.8℃,最熱月平均18.7℃。年平均降水量365 mm,主要集中在6-8月,約佔全年總降水的67﹪。該區域年平均風速3.6 m·s-1,極端最大風速40.0 m·s-1,年平均大風日數72天(風速 ≥ 17 m·s-1),風向以西風為主。
3. 元上都遺址是在什麼時間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
2012年,第36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一致同意將中國申報的文化遺產項目元上都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元上都遺址成為我國第30項世界文化遺產,我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42項。
4. 元上都遺址位於什麼地方,是如何建立的
元上都遺址是我國元代都城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東北閃電河北岸。由元世祖忽必烈初建於1256年。1251年,蒙哥即帝位後,忽必烈受任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從漠北和林南下駐帳金蓮川,招攬天下名士,建立了著名的金蓮川幕府,對忽必烈治理漢地乃至統一全中國起了重要的作用。1256年,忽必烈下令在這里選址建城,起初取名為開平府。1259年城郭建成。1260年,忽必烈在此登上皇帝之位,為元開國皇帝元世祖,於是就將開平府作為首都了。1264年,忽必烈開始修建大都,即後來的北京,下詔開平府上升為上都,用以取代漠北的和林,並確立了兩都巡幸的制度,上都作為夏都,與元大都共同構成了元朝的兩大首都。當時大都與上都兩都之間有三路交通線路。每年4月,元朝皇帝便來上都,9月秋涼返回大都,皇帝在上都的時間長達半年之久。皇帝在上都期間,政府諸司都分司相從,以處理重要政務。除此之外,皇帝要狩獵行樂,還要舉行蒙古諸王貴族的朝會和傳統的祭祀活動。1369年,明朝將元上都復名「開平府」,不久廢府改衛。1430年廢棄不用。
5. 內蒙古元上都遺址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後是如何保護景區的
元上都遺址作為元王朝的都城,見證了元帝國盛況的上都城歷經風雨洗禮,仍較完整地保留了原貌,是目前保留最完整的草原都城,也是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交匯融合之地。
《內蒙古自治區元上都遺址保護條例》首次以地方法規的方式明確了元上都遺址的具體位置與范圍。根據條例,元上都遺址是指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和多倫縣境內的元上都都城遺址為核心的文物遺存,包括城址、祭祀遺址、墓葬區、行宮遺址等。
同時,與元上都相關的祭敖包、民歌、傳說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龍崗山、上都河水系等位於元上都區域內的濕地、草原、森林等自然環境均被界定為保護對象。
6. 元上都遺址在哪裡
元上都是目前保留最完整的草原都城,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旗政府所在地東北約20千米處、閃電河北岸。這座草原都城,具有游牧文化特色,並融合中國傳統建築於一身,是中原農耕文化與草原游牧文化的完美結合,可與義大利古城龐貝媲美。
元朝實行兩都制,大都為首都,上都為夏都。每年夏歷二三月至八九月,皇帝及隨行大臣、官員等有半年時間在這里避暑理政。元朝的主要機構在上都均有分衙或下屬官署,上都仍是全國重要的政治中心。
元上都遺址上都地理位置特殊,「控引西北,東際遼海,南面而臨制天下,形勢尤重於大都」。對聯絡、控制擁有強大勢力的漠北蒙古宗親貴族來說,其在政治、軍事上均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元朝前幾位皇帝,如忽必烈、鐵穆耳、海山等即位的忽里台都在上都舉行。元王朝也是從這里出發,征服四十國,建立了橫跨歐亞的強大帝國,擁有三千萬平方千米的疆域,對人類歷史產生深遠影響。
元代中外交往頻繁,上都常有回族商人往來。義大利威尼斯商人尼古剌兄弟帶著馬可·波羅到中國,在上都受到忽必烈極高的待遇。馬可·波羅在中國居住生活了17年,深得忽必烈賞識器重,他的《馬可·波羅行記》詳細記述了上都的宮殿、寺院、宮廷禮儀、民情風俗,第一次向世界介紹了中國和東方。
7. 神之都城的元上都遺址有什麼價值意義
元上都遺址是我國元代都城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東北閃電河北岸。由成吉思汗之孫、元世祖忽必烈初建於1256年。
我國北方騎馬民族創建的這座草原都城,被認定是中原農耕文化與草原游牧文化奇妙結合的產物,其遺址也是我國游牧民族遺存保存最為完好的文化遺產,甚至可以與義大利古城龐貝媲美。
1251年蒙哥即帝位後,忽必烈以皇弟的親貴身份,受任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從漠北和林南下駐帳金蓮川,招攬天下名士,建立了著名的金蓮川幕府,對忽必烈治理漢地乃至統一全中國起了重要的作用。
1256年,忽必烈下令在這里選址建城,起初取名為開平府。1259年城郭建成。1260年,忽必烈在此登上大蒙古帝國皇帝之位,為元開國皇帝元世祖,於是就將開平府作為首都了。
1264年,忽必烈開始修建大都,即後來的北京,下詔開平府上升為上都,用以取代漠北的和林,並確立了兩都巡幸的制度,上都作為夏都,與元大都共同構成了元朝的兩大首都。
當時大都與上都兩都之間有三路交通線路。每年4月,元朝皇帝便來上都,9月秋涼返回大都,皇帝在上都的時間長達半年之久。
皇帝在上都期間,政府諸司都分司相從,以處理重要政務。除此之外,皇帝要狩獵行樂,還要舉行蒙古諸王貴族的朝會和傳統的祭祀活動。
1369年,明朝將元上都復名「開平府」,不久廢府改衛。1430年廢棄不用。
元上都全城由宮城、皇城和外城三重城組成:
宮城在皇城的中部偏北,長方形。宮城是全城的核心,有東華、西華、御天三門,城牆用磚包鑲。
宮城中南邊的御天門最為重要,它與皇城南門明德門在一條中軸線上,是出入的主道。皇帝所下達的詔旨,都要在御天門上發布,再送住大都,然後轉發全國各行省。
主要宮殿樓閣和官署、宮學建在宮城內。宮城建有水晶、大明、鴻禧等殿,大安、延春等閣。
皇城環衛宮城四周,城牆用石塊包鑲,道路整齊,井然有序,南半部為官署,府邸所在區域,東北和西北隅建有乾元寺和龍光華嚴寺。
外城在皇城西北面,全用土築,周長約18千米。北部為皇帝觀賞的御苑,是皇家苑囿和金頂大帳「棕毛殿」的建築所在。南部為官署、寺觀和作坊所在地區。
城外東、南、西三處關廂地帶,為市肆、民居、倉廩所在。明代荒廢,城垣及建築台基依然殘留地表,蒙古語稱此城為「兆奈曼蘇默」,為108座廟的意思,就是依據城址中建築眾多而訛傳的。
城內除中央及北城牆中部的大型宮殿位於中線以外,大部建築未採用對稱的布局,殿、亭、閣、榭各具特色,或近臨沼池,或開渠引流,或亭閣相連,形狀大小各異,色彩風俗不同,優雅非凡。上述通往各地的驛道四通八達,為漠北與中原的交通樞紐。
上都地區元朝時商賈工匠雲集,繁榮興盛,不但有從中原來的商人,也有從中亞和歐洲來的商人,他們運來各種金屬器皿、日用品和為統治階級享用的奢侈品,而後運走上都地區的畜產品,促進了以元上都為中心的蒙古地區的經濟繁榮。
上都在中外外交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元代中外交往頻繁,上都常有阿拉失、波斯、突厥等商人往來。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中國居住生活了17年,深得忽必烈賞識器重。著名的《馬可.波羅行記》詳細記述了上都的宮殿、寺院、宮廷禮儀、民情風俗,第一次向世界介紹了上都,讓世界了解中國。
上都在元代科技史上的地位更不容忽視。早在蒙哥汗時期,開平就設有天文觀測所——承應闕。上都城西北有一個山口,兩山之間有一個古攔洪壩遺址。
這一工程是當時著名科學家郭守敬在北方塞外草原建設的較為成功的大型泄洪水利工程,至今保存完整,成為郭守敬留給草原人民的一件永久紀念品。
都城有眾多佛寺、道觀、清真寺等宗教建築,宗教活動十分興盛。上都常有色目商賈往來,很早就建有回回寺。上都居民中也有信仰伊斯蘭教、景教等的。上都作為元的夏都,是北方宗教興盛的中心,同時也是多元文化交流的中心。
8. 元上都遺址的介紹
元上都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草原,曾是世界歷史上最大帝國元王朝的首都,始建於公元1256年;它是中國大元王朝及蒙元文化的發祥地,忽必烈在此登基建立了元朝。元上都南臨上都河,北依龍崗山,周圍是廣闊的金蓮川草原,形成了以宮殿遺址為中心,分層、放射狀分布,即有土木為主 的宮殿、廟宇建築群,又有游牧民族傳統的蒙古包式建築的總體規劃形式,體現出一個高度繁榮的草原都城的宏大氣派,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融合的產物,是草原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融合的傑出典範。1988年,被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6月29日,第36屆世界遺產大會在俄羅斯聖彼得堡正式宣布,將中國元上都遺址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9. 元上都遺址屬於自然遺產嗎 還是文化遺產 還是都屬於,明白的回答,簡單明了
屬於文化遺產,不屬於自然遺產,也不是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2012年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召開的第3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元上都遺址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30處世界文化遺產。
自然遺產是指獨特、稀有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地域,可以代表地球演化歷史中重要階段或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過程。而元上都遺址是人類的創造物,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所以應歸入文化遺產。
10. 元上都遺址的建設沿革
據史料記載,最早進入灤河上游的是山戎和東胡人。
公元三世紀,東胡後分為兩支--鮮卑與烏桓,元上都所在地便是烏桓族的世居地。
公元四世紀之後,拓拔鮮卑興起,建立北魏王朝,元上都所在地是北魏的塞外牧地。
公元十世紀,遼王朝、金王朝,均以這里為優良的狩獵、游幸之地。
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金世宗完顏雍將此命名為金蓮川,為 「蓮者連也,取其金枝玉葉相連之義」。
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成吉思汗率蒙古騎兵南下征金,佔領了灤河上游的桓州,金蓮川演變為成吉思汗的避暑地。
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成吉思汗以桓州涼陘為其「夏宮」。成吉思汗分封眾將時,元上都地區是木華黎家族的世襲領地。
南宋嘉定四十九年-寶祐五年(1256~1258年),忽必烈命近臣僧子聰(劉秉忠)於桓州城東、灤水北岸的龍岡相地建城,命名為開平。忽必烈即位建元中統後,開平府不斷得到增修擴建。
元朝中統四年(1263年)升為都城,定名上都。
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上都城和大都城成為元朝交替使用的兩個都城,經歷十一帝,108年。一直到元朝末年,上都始終是元朝的政治、經濟、軍 事、文化中心。
1996年,元上都遺址首次列入中國申報世界遺產預備名錄。
1999年,國家投入100萬元將遺址內「五一種畜場」103戶職工遷出,將遺址圍封。
2002年,內蒙古自治區修復元上都遺址皇城城牆300多米,填平遺址內菜窖、人工渠等設施,並關閉了遺址內通行的公路。
2006年,元上都遺址再次被國家列入重設的申遺預備名錄。
2008年,申遺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
2009年,自治區成立了以時任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主席巴特爾為組長的申遺工作領導小組,申遺工作進入關鍵階段。
2010年1月,為恢復元上都遺址原始生態環境,加強遺址環境治理與保護,推進元上都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進程,政府建立了元上都遺址自然保護區,確定1814.52平方公里范圍為元上都遺址申遺保護區,其中申報區34342公頃、緩沖區147110公頃。元上都遺址本體外圍濕地、草原、森林都被列入了元上都遺址申遺保護區范圍。
2011年制定了《元上都遺址保護總體規劃》、《元上都遺址保護管理辦法》和《元上都遺址生態環境與特色景觀保護規劃》等一系列保護法規;投資6000餘萬元的元上都遺址博物館工程;元上都遺址於2011年7月15日將正式向遊客開放。2011年8月,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和《實施世界遺產公約的操作指南》要求,聯合國專家對元上都遺址就遺產價值、保護管理等方面進行了實地考察評估。
2012年5月,世界遺產中心發布正式報告,通過了申遺文本中關於遺產突出普遍價值的陳述,認定其真實性、完整性以及保護管理狀況完全符合世界遺產的要求,提名元上都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6月29日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召開的第36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一致同意將中國申報的文化遺產項目元上都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