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土司遺址
⑴ 中國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有哪些
截至2018年7月2日,中國有世界遺產53處。
中國世界遺產名錄(China World Heritage List):中國於1985年12月12日加入《公約》,1999年10月29日當選為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截至2018年7月2日中國有世界遺產53處。分別如下:
1、山東泰山:
泰山(山東泰安市)、岱廟(山東泰安市)、靈岩寺(山東濟南市)
1987.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首個雙重遺產)
2、甘肅敦煌莫高窟 1987.12 文化遺產
3、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1987.12 文化遺產
4、長城 1987.12 文化遺產
5、陝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 1987.12 文化遺產
6、明清皇宮:
北京故宮(北京) 1987.12
沈陽故宮(遼寧) 2004.07 文化遺產
7、安徽黃山 1990.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8、四川黃龍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9、湖南武陵源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10、四川九寨溝國家級名勝區1992.12 自然遺產
11、湖北武當山古建築群 1994.12 文化遺產
12、山東曲阜三孔
(孔廟、孔府及孔林) 1994.12 文化遺產
13、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1994.12 文化遺產
14、西藏布達拉宮
(大昭寺、羅布林卡) 1994.12 文化遺產
15、四川峨眉山—樂山風景名勝區
1996.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16、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 1996.12 文化遺產
17、蘇州古典園林 1997.12 文化遺產
18、山西平遙古城 1997.12 文化遺產
19、雲南麗江古城 1997.12 文化遺產
20、北京天壇 1998.11 文化遺產
21、北京頤和園 1998.11 文化遺產
22、福建省武夷山 1999.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23、重慶大足石刻 1999.12 文化遺產
24、安徽古村落:西遞、宏村 2000.11 文化遺產
25、明清皇家陵寢:
明顯陵(湖北鍾祥市)、清東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縣) 2000.11、明孝陵(江蘇南京市)、明十三陵(北京昌平區) 2003.7
盛京三陵(遼寧沈陽市 )2004.07 文化遺產
26、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2000.11 文化遺產
27、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2000.11 文化遺產
28、雲岡石窟 2001.12 文化遺產
29、雲南「三江並流」 2003.7 自然遺產
30、吉林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2004.7.1 文化遺產
31、澳門歷史城區 2005 文化遺產
32、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2006.7.12 自然遺產
33、中國安陽殷墟 2006.7.13 文化遺產
34、中國南方喀斯特 2007.6.27 自然遺產(2014..6.23增補二期)
35、開平碉樓與古村落 2007.6.28 文化遺產
36.福建土樓 2008.7.7 文化遺產
37.江西三清山 2008.7.8 自然遺產
38.山西五台山 2009.6.26 文化景觀
39.「天地之中」古建築群 2010.7.30 文化遺產
40.「中國丹霞」 2010.8.1 自然遺產
41.杭州西湖文化景觀 2011.6.24 文化景觀
42.元上都遺址 2012.6.29 文化遺產
43.澄江化石地 2012.7.1 自然遺產
44.新疆天山 2013.6.15 自然遺產
45.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 2013.6.15 文化景觀
46.中國大運河 2014.6.22 文化遺產
47.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 2014.6.22 文化遺產
48.土司遺址 2015.7.4 文化遺產
49.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 2016.7.15 文化遺產
50.湖北神農架 2016.7.17 自然遺產
51.可可西里 2017.7.7 自然遺產
52.廈門鼓浪嶼 2017.7.8 文化遺產
53.貴州梵凈山 2018.7.2 自然遺產
拓展資料:
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是一項由聯合國發起、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負責執行的國際公約建制,以保存對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處所為目的。世界文化遺產是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最高等級,世界文化遺產屬於世界遺產范疇。
世界遺產分為世界文化遺產、世界文化景觀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自然遺產4類 。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等非政府組織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協力組織,參與世界遺產的甄選、管理與保護工作。
⑵ 雲南從古至今的歷史
雲南簡史
雲南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開遠、祿豐臘瑪古猿和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的元謀猿人,證明從猿到人的進化曾經在這里展開。元謀、滇池、洱海地區大量的從舊石器到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證明雲南進入了原始社會,並和內地有著密切的聯系。劍川海門口遺址說明早在公元前1100多年前,雲南的部分地區已開始使用青銅器,生產力有了一定的發展,逐步跨進了階級社會的門檻。公元前286年左右,楚國將軍庄蹺奉命率軍溯沅江而上進入雲南,征服了以「滇」為首的勞浸、「靡莫之屬」,統一了滇池地區,當了滇王。他們帶來了新的技術、文化,促進了雲南的發展,滇池地區進入到奴隸社會。
秦代修「五尺道」,在雲南派官「置吏」,標志著中央王朝對雲南正式統治的開始。西漢武帝時設益州郡,東漢在今保山設永昌郡,對雲南的統治進一步深入,我國在雲南西部地區的疆域已大體奠定。秦漢時期的雲南,青銅器廣泛應用,經濟有較大發展,江川李家山、晉寧石寨山出土的兩千多件青銅器、滇東北朱提(今昭通、魯甸一帶)、堂狼(今東川、會澤、巧家一帶)地區的銅、銀冶煉和製造,在全國享有盛譽,滇西地區的絲、麻、棉織品也較為發達,商業交換有較大發展,滇中、滇東北和滇西地區已經進入了奴隸社會。尤其是中國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雲南與東南亞、南亞的對外聯系。
魏晉南北朝時期,今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被稱為「南中」。三國時南中部分奴隸主貴族據地自雄,諸葛亮為了「北伐中原」,親率大軍,5月渡瀘(今金沙江),平定南中,並調整郡縣建置,團結少數民族上層,發展雲南經濟。西晉時雲南改設中央直接統治的寧州,為當時全國十九州之一。這時雲南廣泛使用鐵器,實行移民屯田,滇中、滇東北等地出現了新的封建生產關系的因素。南北朝時期雲南在爨氏的統治下,與劉宋等封建小王朝維持著密切聯系,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文化相對發展,此後不僅「戶口殷實」,「收獲亦與中夏同」,而且留下了被譽為「神品」的《爨龍顏碑》和《爨寶子碑》。正是這一時期,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不斷加強,形成了「西爨白蠻」、「漢裳蠻」、「松外蠻」、「洱河蠻」等白、彝諸族先民。
隋代消除割據勢力,雲南重新置於中央政府的直接統治之下,唐初繼之,基本上恢復了漢晉時期的郡縣規模。公元707年,唐朝擊敗南侵洱海的吐蕃擴張勢力,立鐵柱以紀功,公元738年扶植南詔統一了洱海地區,冊封波羅閣為「雲南王」,雲南和祖國團結統一的總趨勢進一步向前發展。南詔時期的疆域東接貴州,西抵伊洛瓦底江,南達西雙版納,北接大渡河;東南界今越南,西南界今緬甸;西北與吐蕃為鄰,東北與戎州(今宜賓)相望的廣闊疆域。南詔內修制度,築拓東城(今昆明),建崇聖寺三塔,發展經濟,文化上積極學習先進的漢族文化,雲南范圍內各地區、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聯系空前加強。公元897年鄭買嗣殺南詔王建「大長和」 。927年楊干貞建「大義寧」。公元937年,段思平聯絡三十七部滅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政權。大理國政權基本上承襲了南詔以來的疆界,行政區劃設有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實行封建農奴制專政。大理國政權在雲南的統治基本與中原的宋朝相始終。大理王向宋朝稱臣納貢,其首領先後被宋朝封為「雲南八國郡王」、 「大理王」等,並成為南宋王朝抵禦蒙古貴族西部戰線的助手。大理國政權始終保持著對宋王朝的臣屬關系。所謂「宋揮玉斧」棄雲南於不顧的說法,並不符合歷史事實。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大軍乘革囊渡金沙入雲南,滅大理國,1260年,設「大理國總管」。1274年,忽必烈選派富有才乾的回回人賽典赤,來雲南建立雲南行省,任賽典赤為「雲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相當於今省長),治中慶(今昆明)。雲南行省下置路、府、州、縣,由行中書省直接委任官吏管理。雲南行省的建立,使雲南完全納入了元朝的統一治理范圍,開拓了雲南歷史的新局面。從此,「雲南」一名便正式作為行省一級的機構出現在歷史上。賽典赤在雲南建「民屯」,修水利,興儒學,改善民族關系,雲南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農牧業逐步由粗放經營向精耕細作轉變,以銀、銅為主的礦冶業成長為重要的支柱產業,雲南銀課、銅課居全國首位,佔全國課稅額的一半以上,昆明成了《馬可.波羅行記》中所描敘的「工商甚眾」的大城,民間主要以貝為幣,商品交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是此後元朝又封也先貼木兒為雲南王,1290年封皇孫甘麻剌為梁王,雲南王鎮大理,梁王管轄全省,雲南實際上存著行省與諸王府兩套政權,大理段氏又乘機割據滇西,行省已形同虛設。加之各地農奴主、奴隸主乘機叛亂,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損失。1363年紅巾農民起義軍在雲南各族人民的支持下,一度由四川進入雲南,打擊了元朝封建主在雲南的統治。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於1381年派傅友德、藍玉、沐英率大軍西進平定雲南,1382年建立了雲南布政使司(相當於省政府)和都指揮司(相當於省軍區),雲南內地設府、州、縣,實行以流官為主的統治,在邊遠地區則建立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轄。明朝大量內地漢族人口入滇,經濟迅速發展,白銀產量達全國的一半以上,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所鑄的24000斤重的大洪鍾則是體現了這時銅礦業發展的水平。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雲南使用的貨幣也開始廢貝行錢,全國通行的白銀、銅錢開始取代貝幣在雲南流通。明末農民起義軍在孫可望的率領下進入雲南,立永曆帝,開展抗清斗爭。1658年12月,清軍三路入滇,南明最後一個王朝覆滅。
清朝對雲南的統治確立後,大量移民入滇,推行「改土歸流」,客觀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推進了邊疆的開發。清代雲南的礦冶業又有較大的發展,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東川、易門、路南、永北(今永勝)的銅,魯甸、白羊(今賓川牛井)、永盛(今雲龍)、茂隆(今滄源)的銀,個舊的錫,羅平、建水等地的鉛都負盛名。1743年至1802年間,滇銅的平均年產量均超過10000斤以上,最高年產達到14000多斤,位居全國之冠。
鴉片戰爭後,雲南與全國一道進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受到了以英法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雲南各族人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爭。1856年後杜文秀、李文學領導的回、白、彝、哈尼各族人民大起義,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反帝反封建斗爭,沉重打擊了清朝政府的封建統治,粉碎了帝國主義分裂、侵略雲南的迷夢。滇西各族群眾截殺英國「探險隊」的馬嘉理,保衛片馬、班洪,滇南1883年至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嚴懲法國侵略者,取得宣光、臨洮大捷,項崇周、楊自元領導的反法斗爭等等,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詩篇。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惡劣環境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緩慢發展,初具規模的資產階級政黨組織同盟會誕生後,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斗爭逐步展開。1907年,雲南同盟會會員和革命群眾舉行了河口起義,武昌起義後17天,同盟會員張文光等在騰沖發動武裝起義響應,並成立滇西軍都督府。10月30日,即農歷的 「重九」日發動了昆明起義,組建雲南軍政府,推翻了清政府在雲南的統治。民國雲南地方政府在派軍隊北伐、援川,支援全國的同時,初步進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對雲南經濟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由於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1915年,袁世凱公然稱帝,恢復封建帝制。雲南各族人民在蔡鍔、唐繼堯等人的組織下,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於1915年12月25日首先發動護國起義,沿四川、廣西兩路出兵,聲討帝制復辟。在全國各方的支持下,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戰,北洋軍閥的統治分崩離析,袁世凱的皇帝夢被徹底粉碎。雲南以一個地瘠民貧的邊疆落後省份,為推進中國的民主共和進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
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馬克思主義就開始在雲南傳播,1926年11月7日,經過李鑫等共產黨員的艱苦工作,中共雲南特別支部在昆明成立,雲南人民的革命斗爭在黨的領導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但是,由於國民黨的殘酷鎮壓,李鑫、王德三、劉平楷等同志相繼犧牲,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革命斗爭轉入低潮。1935-1926年間,中央紅軍和紅二、六軍團長征過雲南,先後經過33個縣份,攻克13座縣城,在今威信縣城召開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扎西會議」。紅軍在長征途中,發動群眾,打擊土豪,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在雲南播下了新的革命火種,雲南人民在地下黨的領導下,積極支持配合長征,2000多人加入了紅軍。
1929年,蔣介石任命龍雲為雲南省政府主席、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路軍總指揮等,以龍雲為首的雲南地方實力派的統治在雲南確立、鞏固。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雲南傾全力投入抗戰,先後派出20萬雲南軍隊開赴台兒庄、武漢等前線抗戰,投入10萬多民工搶修滇緬公路,而且在1942年-1945年間,支持遠征軍入緬抗戰,在日寇踐踏滇西滇南國土之際,配合遠征軍守住了西南門戶,最後率先收復國土,主持入越受降,寫下了一篇篇輝煌的反帝愛國斗爭的篇章。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搞突然襲擊,免除龍雲的雲南省主席職務,在雲南先後製造「一二.一」慘案、「李聞慘案」、「九九整肅」 事件,殘殺共產黨員和愛國民主人士。國民黨的暴行,激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中共雲南地方黨組織全面開展了組織、發動民眾,武裝奪取政權的斗爭,組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桂滇黔邊區縱隊」。1949年,在黨的統一領導下,解放了61個縣城,建立了14塊根據地。同時,解放軍野戰軍揮師南下,黨組織爭取了盧漢於1949年12月9日率部在昆明起義,雲南宣告和平解放。
近代以來,雲南經濟在十分艱難的環境中曲折發展,1914-1919年,民族資本曾迎來了一個短暫的春天,抗日戰爭前後,雲南地方民族資本、官僚資本獲得了一定的發展,抗戰中一批工廠、學校等由沿海、內地遷來,曾一度給雲南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抗戰勝利以後,在西方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官僚資本的重壓下,雲南經濟幾近崩潰。1949年,全省人口159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佔92%,農業總產值9.25億元,人均有糧食493斤,工業總產值1.86億元。商品經濟極其落後,城市輕工消費品大部靠沿海等省市供應,農村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
雲南歷史簡介
雲南,人類重要發祥地之一,千百年來,伴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雲南各民族融合、演變、發展,走過了漫長的歷史,自戰國時期建立滇王國以後,行政建制和區劃經過無數次的演變,逐漸形成了今天的雲南。
元謀人:大約170萬年前,原始人群時期的人類就生活在中國大地上。雲南元謀人是我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猿人。到新石器時代,居住在滇池、洱海附近的人們,已能使用石斧之類簡單的生產工具,從事原始的農業生產,有些地方的人還會建造簡易木結構房,並逐漸形成較大的村落。
庄蹻入滇:公元前三世紀,庄蹻通過黔中郡向西南進攻,「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建立了滇國。庄跤等將較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帶進了雲南,促進了雲南的發展,標志著雲南從政治上與內地聯系的開始。
秦開五尺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在雲南設置郡縣,開「五尺道」,從四川宜賓至雲南曲靖附近,因路寬僅五尺,故稱「五尺道」。五尺道的開辟溝通了首都咸陽經四川與雲南東部的聯系,並委派官吏入滇治理,使其成為秦帝國的組成部份。
漢武開滇: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將軍郭昌率巴蜀之兵臨滇,設益州郡,下屬24縣,郡府設在滇池縣(今晉寧縣),雲南為其中一個縣,縣城設在今祥雲縣的,「雲南驛」。漢王朝調整了郡縣,改變部落相立,不相統屬的狀況,帶進了一些封建生產關系。這一時期青銅工具的使用,牛耕的出現進一步提高了農業耕作水平。高超的冶煉技術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各種青銅器物品的出土,顯示了民間藝術家們的精湛技藝。大群被放牧的牛、馬、綿羊和山羊與家畜豬、犬一道,標志了滇國發達的畜牧業。漢武帝還派唐蒙擴建「五尺道」,改名「西南夷道」。漢王朝還組織人力開鑿博南古道,日趨頻繁的商賈往來,促進了西南與東南亞各國,尤其是與緬甸、印度的國際貿易與文化交流。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漢武開滇。 諸葛亮治南:三國時期,現在的雲南及黔西,川西南的部份地區統稱為「南中」。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統三路大軍親征雲南,他採取「不以力制,而取其心服」的政策,當進入滇西地區洱海(大理一帶)時,迅速平定了雲南奴隸主貴族發動的叛亂,降服了當地大姓孟獲,對孟獲「七擒七縱」,使盂獲心悅誠服地投降,井發誓永不造反。因此諸葛亮很快平定南中,雲南成為蜀漢的一部分。
爨氏據滇:公元317年司馬睿稱帝,建東晉,東晉初年,由內地遷至雲南的爨(音竄cuan)勢力逐漸強大,爨琛自主為王,統治滇池地區,爨氏歷統治400多年,把滇池地區稱作昆川(或昆卅),並與隨、唐王朝保持經濟文化聯系。
六詔統一:公元738年貞觀時期,唐王朝扶持蒙舍詔統一「六詔」,建立以洱海為基地的「南詔國」,詔主皮羅閣被封為「雲南王」,南詔歷傳13王,統治200餘年。
段氏建立大理國:公元937年,段思平滅南詔建大理國,公元1117年,宋朝封大理首領為「雲南節度使」,政治中心在洱海區域,以大理為都城,相傳22世,共統治316年。在大理國統治期間,鄯闡城(今昆明)逐漸成了滇中最繁盛的一座城池。其間留下了著名的「孔雀膽」的故事。
元跨革囊: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軍征雲南,破大理國,1267年封第五子忽哥赤為雲南王, 1271年其子被害身亡。公元1274年忽必烈派賽典赤·贍思丁到雲南。公元1276年,元朝已正式建雲南行中書省為全國11個行省之一,從此「雲南」正式作為省級行政區的名稱。政治中心由大理遷至昆明。賽典赤到雲南後,在經濟上制定賦稅,發展生產,興修水利;在政治上,一改過去殘酷屠殺的做法,代之以善民族關系,興辦教育、安定政治形勢的政策。突出的如五百里滇池,原常泛濫成災,賽典赤徵召民工,鑿開海口,疏通螳螂川,使滇池水由海口經螳螂川流入金沙江。
明設衛所,移民實滇。朱元璋於1381年派傅友德、藍玉、沐英率大軍西進平定雲南,1382年建立了雲南布政使司(相當於省政府)和都指揮司(相當於省軍區),雲南內地設府、州、縣,實行以流官為主的統治,在邊遠地區則建立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轄。明朝大量內地漢族人口入滇,經濟迅速發展,白銀產量達全國的一半以上,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所鑄的24000斤重的大洪鍾則是體現了這時銅礦業發展的水平。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雲南使用的貨幣也開始廢貝行錢,全國通行的白銀、銅錢開始取代貝幣在雲南流通。明末農民起義軍在孫可望的率領下進入雲南,立永曆帝,開展抗清斗爭。1658年12月,清軍三路入滇,南明最後一個王朝覆滅。
⑶ 雲南土司是什麼意思
明代兩個宣慰司的地域范圍與元代兩個宣慰司已經不同,從北部又分出了「孟艮御夷府」(今緬甸東北部景棟地區)。這就是說,在原八百媳婦國境內,明永樂年間分化成八百大甸(今泰國清邁地區)、八百者乃(今泰國清萊地區)、孟艮(今緬甸景棟地區)三個區域,都是明朝雲南省管轄的土司區。這三個區域形成後,兼並仍在繼續。《明史·地理志》載:「有八百者乃軍民宣慰使司,永樂二年四月分八百大甸地置,後廢。」廢八百者乃宣慰司,只存八百大甸宣慰司,是八百內部兼並的結果。
明代八百大甸宣慰司的地域,景泰《雲南圖經志書》卷六說:「東至寮國,南至波勒,西至木邦,北至孟艮」。大約包括現在泰國北部的難府、帕府、南邦、南奔、夜豐頌、清邁、清萊等府之地。宣慰使駐今清邁,與元代八百等處宣慰司轄境不完全相同。南面的波勒即今彭世洛,已是暹羅國版圖。又《明史·八百土司傳》說:「其地東至車里、南至波勒,西至大古喇與緬鄰,北至孟艮」。由此看來,明代的八百土司地仍與今雲南西雙版納接壤,只是「東至車里」的表述不太確切。宣德七年(1432),暹羅國侵犯八百土司地,八百宣慰使向明朝報告,並「乞發兵討之」,明朝「止降敕撫諭而已」。成化十七年(1481)前後,越南黎氏王朝發兵進攻寮國土司和八百土司,八百宣慰使刀攬那抗擊越南的侵擾,並救援寮國,明朝「命雲南布政司給銀百兩、絲幣四表裡以獎之」。16世紀中葉,緬甸東吁王朝勢力強盛,占據景邁,南打暹羅,北侵雲南。八百土司避居景城(今昌盛)與緬軍對抗。這時明朝國勢衰弱,又在雲南西南部抗擊緬軍的大規模侵犯,無力顧及八百土司。
明朝時期,由於雲南西南部的緬甸各地區、泰國北部地區、寮國北部地區都是臣屬於明朝的土司區,這些地區都以「朝貢」的形式與明朝進行官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交往。這些地區都盛產大象,幾乎每次「朝貢」的貢品中都有馴象,「朝貢」又很頻繁,形成的交往通道便稱為「貢象道路」。明末李元陽撰寫的萬曆《雲南通志》卷十六記載了「貢象道路」,有上路和下路之分,「上路」是緬甸經滇西人內地的。「下路」是緬、泰、老,經滇西南入內地的。現摘引「下路」的描述:「下路由景東歷者樂甸行一日至鎮沅府,又行三日始達車里宣慰司之界。行二日至車里之普洱此處產茶。一山聳秀,名光山,有一車里頭目居之,蜀漢孔明營壘在焉。又行二日至大川原,輪廣可千里,其中養象,其山為孔明寄箭處,又有孔明碑,苔泐不辨字矣。
⑷ 巍山縣的歷史文化
巍山地處雲南省西部的哀牢山和無量山上段,山川秀麗,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 巍山歷史悠久,是雲南省設治最早的郡縣之一。據史籍記載,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設邪龍縣,元代設千戶所,明代設蒙化府,清代沒直隸廳,民國時曾設行政專署,1956年成立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巍山自西漢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巍山從唐代開始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一直是滇西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巍山曾是南詔國的故都。唐初,洱海地區"六詔"興起,其中蒙舍詔,蒙糊詔就在巍山境內,因蒙舍詔在五詔之南,故稱南詔。自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南詔始祖細奴羅建立大蒙國,稱奇嘉王。建都巍山圖山的圖城,到其曾孫皮羅閣統一六詔建立南詔政權。這個在祖國西南邊疆由少族民族執政的顯赫一時的南詔國,對祖國統一、民族團結作出了歷史的貢獻。南詔國經十四主,傳位十三世,共歷時253年,與唐正朝相始終。南詔在巍山發祥並經營四代,即從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細奴羅避難定居巍山巍寶山至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皮邏閣遷都大理太和城止,歷時114年。據考證巍寶山前新村亦即南詔始祖細奴羅自衰牢山避難至蒙台川的耕牧之地。現存巍寶山南詔土主廟是細奴羅孫盛羅皮所建蓋的,內奉細奴羅塑像。此外,境內尚有南詔早期經營的梅子菁、蒙舍城、嚨吁圖城群遺址。
巍山是雲南推行土司制度時間最長的地區之一。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南詔後裔、彝族首領天摩牙九部火頭左禾,因支持明王朝征戰有功被封為土知州,推行土司制度。左氏承襲土知府一直到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共十七世,歷任知府18人,時間長達514年。 巍山是回族首領杜文秀反清起義誓師之地。清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杜文秀遙奉太平天國號令,在雲南滇西領導的反清起義,威震雲南,影響全國。堅持斗爭18年,首舉義旗就在巍山縣永建鄉大圍埂和小圍埂村。 據史書匯載,中原文化在巍山傳播較早。南詔細奴羅時,即勸民習讀漢書,敦崇八行。明洪武中建蓋孔廟,此後,興建書院,講學課試,尚文敦禮之風歷久不息,人才輩出,佳作不乏,曾被清廷御封為雲南全省四大文獻名邦之-。
巍山也是滇西著名的宗教聖地之一。巫教、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甚為盛行,其中尤以巫教、道教、佛教歷史最為久遠。境內有巍寶山、巫印山,小雞足山等名山以及天魔牙寺、伏虎寺,降龍寺、玄尼守,靈岩寺等等道佛寺觀。白唐代以來,在境內修建大批宗教寺廟,這些寺廟歷代不斷修復重建,1994年巍山古城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巍山還是雲南省宗教工作重點縣之一,道教、佛教、伊 斯蘭教、天主教、基督和原始宗教都有悠久的歷史,縣內還有玄珠觀、圓覺寺、雲隱寺、 是和庵、龍於山、五印山、三鶴洞、圭峰寺、清真寺等等。據統計全縣現有佛寺85座,道觀104座,原始宗教78座,目前已發現新石器時代的遺址16處, 各級各類館藏文物共2100多件,省、州、縣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30多處,明代以來人文蔚起,出過 進士20多人,舉人200多人,留下許多珍貴墨跡,清乾隆年間,被御封為"文獻名邦"巍山古城始建於明洪武 23年,城內古建築星羅棋布,主要標志拱辰樓建築雄偉壯觀。有的文物古跡如巍寶山道觀古建築群,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巍山是個多民族聚居區,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璀璨。境內主要有漢、彝、回、白、苗、傈傈等6個世居民族。漢族主要是明代中原王朝在巍山汶蒙化衛兵戍守時進入,主要來來自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大族。 彝、回、白等其他民族為當地土著或由外地較早遷入的民族。巍山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和節日,民族風情絢麗多彩。彝族的打歌、火把節。回族的開齋節、 宰牲節、亡人節及回族婦女的姑太節等,漢族的洞經音樂,祭孔音樂 ……都頗具特色。
巍山歷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跡眾多,風景名勝薈萃,古建築建造精美,已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古跡點多面廣,景觀別致。巍山的民族民間 藝術古樸深厚,1997年彝族民間藝術節團應邀到日本出席第六屆南亞民族民間藝術節,1988年國務院公布 巍山為對外開放縣,並把巍山列為國家級的大理風景名勝區景點;1992年林業部批准巍寶山為國家級森林公 園;1994年巍山古城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巍山又是雲南省著名的僑鄉,旅居歐、美、亞太地區各國的華僑約1400多人。總而言之, 巍山是一片神奇多姿的土地,是旅遊、觀光、度假、療養和考古的極好地方。
⑸ 中國自然文化遺產
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山東泰山;安徽黃山;四川峨眉山—樂山風景;福建武夷山
1、山東泰山,1987.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古名岱山,又稱岱宗。自然景觀雄偉絕奇,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渲染和人文景觀的烘托,被譽為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縮影。
2、安徽黃山
安徽黃山,1990.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雄踞風景秀麗的安徽南部,是我國最著名的山嶽風景區之一。山體偉特,玲瓏巧石,萬姿千態。主峰蓮花峰海拔1860米。黃山美在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四絕」。
3、四川峨眉山—樂山風景
四川峨眉山—樂山風景名勝區,1996.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峨眉山,位於中國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內,景區面積154平方公里,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和佛教名山;是一個集自然風光與佛教文化為一體的中國國家級山嶽型風景名勝區。
4、福建武夷山
武夷山,1999.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位於福建省北部,屬中亞熱帶地區。境內東、西、北部群山環抱,峰巒疊嶂,中南部較平坦,為山地丘陵區。
(5)雲南土司遺址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遺產進程:
1、2014年6月22日上午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中國大運河項目和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成為中國第32項和第33項世界文化遺產。其中「絲綢之路」是中國首次進行跨國聯合申遺。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產總數達到47項,繼續穩居世界第二。
3、中國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遺產類別最齊全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與澳大利亞並列),其中首都北京擁有6項世界遺產,是世界上擁有遺產項目數最多的城市。
⑹ 石林風景區介紹
石林,位於雲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境內,距省會昆明78公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是世界唯一位於亞熱帶高原地區的喀斯特地貌風景區,素有「天下第一奇觀」「石林博物館」的美譽,是首批中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國家地質公園、世界地質公園,與北京故宮、西安兵馬俑、桂林山水齊名,成為中國四大旅遊勝地之一。
石林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這里在約3億年前還是一片澤國,經過漫長的地質演變,終於形成了現今極為珍貴的地質遺跡。景區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由岩石組成的「森林」,穿行其間,但見怪石林立,突兀崢嶸,姿態各異。壁峰之間,翠蔓掛石,金竹挺秀,山花香溢,靈禽和鳴,一派生機盎然。石林以其無與倫比的天造奇觀吸引著海內外無數遊客。
石林景區以被稱為「劍狀喀斯特地形」的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為主要特色。景區包括西北的步哨山、中心的大石林和小石林、南面的萬年靈芝和東面的李子園箐五個片區,面積約12平方公里。其中的萬年靈芝、李子園菁和步哨山是新開發的景點。深、幽、險、奇是石林景區的景觀特徵。進入景區內,但見石柱、石壁、石峰千姿百態,爭奇競麗。
這里的石頭與眾不同,它是一幅絕妙的畫,每天吸引著五湖四海的遊人前來駐足觀賞;它是一首優美的詩,古往今來有無數騷人墨客為它詠嘆吟哦;它又是有靈性和生命的;有雙馬渡食、孔雀梳翅、鳳凰靈儀、象距石台、犀牛望月;有唐僧石、悟空石、八戒石、沙僧石、觀音石、將軍石、士兵俑、詩人行吟、母子偕游、阿詩瑪等無數象生石,無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令人嘆為觀止。除了動物外,還有許多酷似植物,如雨後春筍、蘑菇、玉管花等。有一處「鍾石」,能敲出許多種不同的音調。整個石林就是一座巨大的自然石景藝術寶庫,任憑遊客去觀察,去發現,去自由地想像
石林景區面積達1100平方公里,氣勢大度恢弘,保護區為350平方公里,山光水色應有盡有、各具特色。全區可分為八個旅遊片區:石林景區、黑松岩(乃古石林)景區、芝雲洞、長湖、飛龍瀑(大疊水)景區、圭山國家森林公園、月湖、奇風洞。其中開發為游覽區的是:石林風景區(中心景區)、黑松岩風景區、飛龍瀑風景區、長湖風景區。
石林風景名勝區范圍寬,石林集中。其象生石之多,景觀價值之高,舉世罕見。1982年,經國務院批準定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2004年2月13日,石林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的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之一。2007年5月8日,昆明市石林風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2008年,石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自然遺產,成為雲南省繼麗江古城、三江並流的第三個世界遺產。
旅行指南1、交通:前往石林的遊客,可在昆明東部客運站乘坐班線車到達石林
雲南石林景觀(2)(20張)
(票價是25元單程),約2小時,最好在中午以前抵達石林,這樣可游覽得更盡興;在昆明市有專線旅遊車,往返票30元。也可乘昆明到陸良縣、羅平縣等地的客車,到石林下車,票價10元;可在昆明北京路錦華飯店旁乘旅遊專線車直達,往返票價30元,一般發車時間為早上8~11時,節假日則延長1小時;昆鐵客運公司開通石林、陸良旅遊專列,為了方便乘客,該公司在昆明火車站專門設置了綠色通道,每個停靠站,遊客均可上車買票。
2、門票:從2010年4月1日起石林主景區門票175元,全程通票。 兒童票:150元
開放時間:7:30 - 18:30
3、住宿:推薦石林賓館,二星級,這是幢具有民族風格的建築,遊客可居高展望石林美景,標准房70元起;石林避暑賓館,二星級,位於石林風景區的中心,推窗即可見「林海」,標准間80元起;雲林賓館,二星級,位於石林風景區內,有南北兩院組成,南院的建築與自然的石林融為一體,頗有新意,房價110元起;金都酒店,二星級,位於石林體育館側,標准房70元起,服務一流,出行便利。
4、在石林景區內的停車場可租到私人汽車及馬車,租用可乘4人的微型麵包車的話,150-170元/天;租用馬車,60元/天;如果人多,則可考慮租用中巴車,可乘15人,300元/天;如果你從昆明乘招手車前往石林的話,可能得花更長的時間。另外,車主往往會要求你購買回程車票,如果你計劃在石林住一晚的話,最好事先告訴他們;如果遊客選擇早上10:30左右乘車前往石林,中午途經宜良,可在此購買著名的宜良烤鴨。
5、景區安全:在石林風景區登遊玩時要穿平跟的膠鞋、布鞋、旅遊鞋,不能穿高跟皮鞋。石林景區步步皆有景,景景堪入畫,但不能邊走路邊看景,以免意外,在石林風景區攝影不同於在公園攝影,在公園,被拍照者和拍照人都可以隨意後退幾步以調整角度。石林很多景區很可能就是懸崖絕壁,一定要回過頭看看有無後退的餘地。
6、景區導游:石林景點頗多,建議您一定預訂一位導游,石林旅遊會更輕松、愉快、妙趣橫生。但必須要聘請有導游證的導游,防止被坑。
⑺ 關於清代雲南土司的歷史資料,急需呀!
http://tieba..com/f?kz=886107870
⑻ 雲南地區的宣撫司署遺址,見證了哪些土司舊時制度
來到雲南隴川,有朋友問:「隴川」一名怎麼講?隴川始於明正統九年(1444年)設立的隴川宣撫司,迄今已有500餘年歷史。其含義有兩種說法:一是隴川為麓川故地,以麓川諧音得名;二是隴川宣撫司初駐隴把,原屬麓川路,以隴把和麓川各取一字得名。隴川的傣語稱勐碗,「勐」為地方,「碗」為太陽,即太陽壩。相傳,兩千多年前,傣族首領法賽列(太陽王)率眾西渡怒江至隴川開發隴川壩故名。
一座土司隴川宣撫司署,見證了隴川歷史的發展脈絡,也是研究隴川歷史、經濟、文化、民俗、建築的影像典籍。
⑼ 城子的歷史傳說
可是在少數民族如此集中,而又地處偏遠的城子村,為什麼會有這種結合?在和楊永明深入考察幾次之後,這個答案漸漸明晰起來。 明清兩代,朝廷對雲南土司制度實行普遍的「改土歸流」,即將地方土官(大多是少數民族)改成流官(大多是漢族),如此,則上層統治有了漢族;改土歸流後,政府又大量遷入外來移民,大多是漢民,於是,上下層級都有了漢族的因素。據《瀘西縣志》記載,城子村古時則是彝族白勺部的聚居區,但今天永寧鄉一帶的彝族多是從金沙江流域遷徙而來。漢族遷入後,會和當地彝族有各方面的接觸和磨合,而最後的結果,在最表層的表現上,就是這種漢彝結合的土掌房。 可是為什麼會有這么大規模?今天城子村外仍有護城河,形制規劃上完全是城堡的格局,可以想像,以前這里一定是一個極為輝煌的府城。而它今天不過一個鄉而已,這又與當時的土官相關。明朝成化年間,廣西(今瀘西)土知府昂貴便在這里建造土司衙門,改白勺(城子村舊名)為永安府。昂貴土司的到來使城子村飛速發展,並很快成為滇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白勺頓時從一個小村升級為擁有1200多戶人家的府城,建築物也得到大規模發展,府城依山勢修築城牆、城門、樓堡,成為一座遠近聞名的城堡,樓堡高聳、城門森嚴。 可惜好景不長,昂貴因為驕淫無忌,被人進京告發,明成化十七年,朝廷以兵加罪,昂貴兵敗自殺,府城大部分房屋被燒毀,土府衙門也僅留下前廳。昴貴死後,很多土著彝族遠逃他鄉,政府遷入大量移民,並進駐軍隊,在此設立了哨樓、炮台等軍事設施,使城子村的房屋建築形成了既適應民眾居住,又能抵禦外敵入侵的最佳房屋結構。幾百年來,雖然外敵多次入侵,城子村卻從未被攻破。而這些頗為光輝的歷史,都與另一個大背景密切相關。楊永明在經過多年考證後,發現了一個震驚全國的事實:城子村就是古代滇國中非常出名的「自杞國」遺址。在有關自杞國的記載里,充斥著馬幫、絲綢之路、開放、輝煌等潔光片羽。可是很快,蒙古的鐵蹄跨入雲南,自杞國雖與蒙古軍血戰6年,最後仍然兵敗,白勺城淪陷,「自杞國」歸順元朝。 而人們對它的記憶,隨同它輝煌歷史的遠去而一起流逝,這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村落在大山裡面默默默無聞地度過一代又一代。而取代「白勺」的「城子村」,則幾乎被遺忘。瀘西永寧城子村價值:瀘西永寧城子村 瀘西永寧城子村是位於雲南省紅河州瀘西縣永寧鄉距縣城瀘西25公里。整個村子,竟有著600多棟300年前的古民居土庫房群落。雲南省紅河州瀘西縣永寧鄉城子村一間間的平頂土庫房,層層疊起,集中連片,美麗壯觀。初來乍到時,你一定覺得它不是村莊,而是一座古老神秘的土城堡。古村坐落在200多米高的飛鳳山坡,東臨龍盤山,西接玉屏、筆架山,北對芙蓉山(又名木榮山),後枕金鼎山。這里的座座峰嶺,險峻高遠,蜿蜒盤旋,它的美麗,就如它的名字,讓人陶醉和驚奇。飛鳳山中間突起,狀如飛風,太陽山、太陰山(又名月牙山)左右峙立護衛,地勢險峻。昔時,這里有位自號飛鳳山人的隱士,在關聖宮牆壁上揮筆留詩:歧山今何向?嗷嗷是處鳴,四靈神鳥舞,七彩紫龍橫;浴日凌雲漢,清泉濯玉屏,丹山鍾鼓響,萬國頌咸亨。 這首詩,寫出了城子村的坐落形勢及隱居於此的喜悅之情。土庫房依山而建,用泥土築就平頂,左右相連,上下相通。 城子村其中竟有24戶人家的屋頂相接,幾乎在同水平線上;最具特色的是,下家房頂便是上家的場院,層層而上,直達山頂。層疊最多的有17台,一般都在十台以上。遠遠望去,古村城子的土庫房群落,如堆疊齊整的蜂房,又如碩大無比的台階;似層層奇巧的梯田,又似質朴古老的布達拉宮殿。在你驚嘆之後,你不禁會想: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古老的土庫房群落保存得如此完美?在你觀賞之後,你一定會深思:這樣的房屋建構,它體現了或是促成了一種什麼樣的人文底蘊?
⑽ 雲南曾經發生過哪些重大的歷史大事件
雲南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開遠、祿豐臘瑪古猿和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的元謀猿人,證明從猿到人的進化曾經在這里展開。元謀、滇池、洱海地區大量的從舊石器到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證明雲南進入了原始社會,並和內地有著密切的聯系。劍川海門口遺址說明早在公元前1100多年前,雲南的部分地區已開始使用青銅器,生產力有了一定的發展,逐步跨進了階級社會的門檻。公元前286年左右,楚國將軍庄蹺奉命率軍溯沅江而上進入雲南,征服了以「滇」為首的勞浸、「靡莫之屬」,統一了滇池地區,當了滇王。他們帶來了新的技術、文化,促進了雲南的發展,滇池地區進入到奴隸社會。
秦代修「五尺道」,在雲南派官「置吏」,標志著中央王朝對雲南正式統治的開始。西漢武帝時設益州郡,東漢在今保山設永昌郡,對雲南的統治進一步深入,我國在雲南西部地區的疆域已大體奠定。秦漢時期的雲南,青銅器廣泛應用,經濟有較大發展,江川李家山、晉寧石寨山出土的兩千多件青銅器、滇東北朱提(今昭通、魯甸一帶)、堂狼(今東川、會澤、巧家一帶)地區的銅、銀冶煉和製造,在全國享有盛譽,滇西地區的絲、麻、棉織品也較為發達,商業交換有較大發展,滇中、滇東北和滇西地區已經進入了奴隸社會。尤其是中國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雲南與東南亞、南亞的對外聯系。
魏晉南北朝時期,今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被稱為「南中」。三國時南中部分奴隸主貴族據地自雄,諸葛亮為了「北伐中原」,親率大軍,5月渡瀘(今金沙江),平定南中,並調整郡縣建置,團結少數民族上層,發展雲南經濟。西晉時雲南改設中央直接統治的寧州,為當時全國十九州之一。這時雲南廣泛使用鐵器,實行移民屯田,滇中、滇東北等地出現了新的封建生產關系的因素。南北朝時期雲南在爨氏的統治下,與劉宋等封建小王朝維持著密切聯系,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文化相對發展,此後不僅「戶口殷實」,「收獲亦與中夏同」,而且留下了被譽為「神品」的《爨龍顏碑》和《爨寶子碑》。正是這一時期,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不斷加強,形成了「西爨白蠻」、「漢裳蠻」、「松外蠻」、「洱河蠻」等白、彝諸族先民。
隋代消除割據勢力,雲南重新置於中央政府的直接統治之下,唐初繼之,基本上恢復了漢晉時期的郡縣規模。公元707年,唐朝擊敗南侵洱海的吐蕃擴張勢力,立鐵柱以紀功,公元738年扶植南詔統一了洱海地區,冊封波羅閣為「雲南王」,雲南和祖國團結統一的總趨勢進一步向前發展。南詔時期的疆域東接貴州,西抵伊洛瓦底江,南達西雙版納,北接大渡河;東南界今越南,西南界今緬甸;西北與吐蕃為鄰,東北與戎州(今宜賓)相望的廣闊疆域。南詔內修制度,築拓東城(今昆明),建崇聖寺三塔,發展經濟,文化上積極學習先進的漢族文化,雲南范圍內各地區、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聯系空前加強。公元897年鄭買嗣殺南詔王建「大長和」 。927年楊干貞建「大義寧」。公元937年,段思平聯絡三十七部滅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政權。大理國政權基本上承襲了南詔以來的疆界,行政區劃設有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實行封建農奴制專政。大理國政權在雲南的統治基本與中原的宋朝相始終。大理王向宋朝稱臣納貢,其首領先後被宋朝封為「雲南八國郡王」、 「大理王」等,並成為南宋王朝抵禦蒙古貴族西部戰線的助手。大理國政權始終保持著對宋王朝的臣屬關系。所謂「宋揮玉斧」棄雲南於不顧的說法,並不符合歷史事實。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大軍乘革囊渡金沙入雲南,滅大理國,1260年,設「大理國總管」。1274年,忽必烈選派富有才乾的回回人賽典赤,來雲南建立雲南行省,任賽典赤為「雲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相當於今省長),治中慶(今昆明)。雲南行省下置路、府、州、縣,由行中書省直接委任官吏管理。雲南行省的建立,使雲南完全納入了元朝的統一治理范圍,開拓了雲南歷史的新局面。從此,「雲南」一名便正式作為行省一級的機構出現在歷史上。賽典赤在雲南建「民屯」,修水利,興儒學,改善民族關系,雲南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農牧業逐步由粗放經營向精耕細作轉變,以銀、銅為主的礦冶業成長為重要的支柱產業,雲南銀課、銅課居全國首位,佔全國課稅額的一半以上,昆明成了《馬可.波羅行記》中所描敘的「工商甚眾」的大城,民間主要以貝為幣,商品交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是此後元朝又封也先貼木兒為雲南王,1290年封皇孫甘麻剌為梁王,雲南王鎮大理,梁王管轄全省,雲南實際上存著行省與諸王府兩套政權,大理段氏又乘機割據滇西,行省已形同虛設。加之各地農奴主、奴隸主乘機叛亂,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損失。1363年紅巾農民起義軍在雲南各族人民的支持下,一度由四川進入雲南,打擊了元朝封建主在雲南的統治。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於1381年派傅友德、藍玉、沐英率大軍西進平定雲南,1382年建立了雲南布政使司(相當於省政府)和都指揮司(相當於省軍區),雲南內地設府、州、縣,實行以流官為主的統治,在邊遠地區則建立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轄。明朝大量內地漢族人口入滇,經濟迅速發展,白銀產量達全國的一半以上,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所鑄的24000斤重的大洪鍾則是體現了這時銅礦業發展的水平。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雲南使用的貨幣也開始廢貝行錢,全國通行的白銀、銅錢開始取代貝幣在雲南流通。明末農民起義軍在孫可望的率領下進入雲南,立永曆帝,開展抗清斗爭。1658年12月,清軍三路入滇,南明最後一個王朝覆滅。
清朝對雲南的統治確立後,大量移民入滇,推行「改土歸流」,客觀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推進了邊疆的開發。清代雲南的礦冶業又有較大的發展,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東川、易門、路南、永北(今永勝)的銅,魯甸、白羊(今賓川牛井)、永盛(今雲龍)、茂隆(今滄源)的銀,個舊的錫,羅平、建水等地的鉛都負盛名。1743年至1802年間,滇銅的平均年產量均超過10000斤以上,最高年產達到14000多斤,位居全國之冠。
鴉片戰爭後,雲南與全國一道進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受到了以英法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雲南各族人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爭。1856年後杜文秀、李文學領導的回、白、彝、哈尼各族人民大起義,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反帝反封建斗爭,沉重打擊了清朝政府的封建統治,粉碎了帝國主義分裂、侵略雲南的迷夢。滇西各族群眾截殺英國「探險隊」的馬嘉理,保衛片馬、班洪,滇南1883年至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嚴懲法國侵略者,取得宣光、臨洮大捷,項崇周、楊自元領導的反法斗爭等等,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詩篇。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惡劣環境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緩慢發展,初具規模的資產階級政黨組織同盟會誕生後,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斗爭逐步展開。1907年,雲南同盟會會員和革命群眾舉行了河口起義,武昌起義後17天,同盟會員張文光等在騰沖發動武裝起義響應,並成立滇西軍都督府。10月30日,即農歷的 「重九」日發動了昆明起義,組建雲南軍政府,推翻了清政府在雲南的統治。民國雲南地方政府在派軍隊北伐、援川,支援全國的同時,初步進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對雲南經濟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由於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1915年,袁世凱公然稱帝,恢復封建帝制。雲南各族人民在蔡鍔、唐繼堯等人的組織下,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於1915年12月25日首先發動護國起義,沿四川、廣西兩路出兵,聲討帝制復辟。在全國各方的支持下,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戰,北洋軍閥的統治分崩離析,袁世凱的皇帝夢被徹底粉碎。雲南以一個地瘠民貧的邊疆落後省份,為推進中國的民主共和進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
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馬克思主義就開始在雲南傳播,1926年11月7日,經過李鑫等共產黨員的艱苦工作,中共雲南特別支部在昆明成立,雲南人民的革命斗爭在黨的領導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但是,由於國民黨的殘酷鎮壓,李鑫、王德三、劉平楷等同志相繼犧牲,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革命斗爭轉入低潮。1935-1926年間,中央紅軍和紅二、六軍團長征過雲南,先後經過33個縣份,攻克13座縣城,在今威信縣城召開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扎西會議」。紅軍在長征途中,發動群眾,打擊土豪,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在雲南播下了新的革命火種,雲南人民在地下黨的領導下,積極支持配合長征,2000多人加入了紅軍。
1929年,蔣介石任命龍雲為雲南省政府主席、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路軍總指揮等,以龍雲為首的雲南地方實力派的統治在雲南確立、鞏固。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雲南傾全力投入抗戰,先後派出20萬雲南軍隊開赴台兒庄、武漢等前線抗戰,投入10萬多民工搶修滇緬公路,而且在1942年-1945年間,支持遠征軍入緬抗戰,在日寇踐踏滇西滇南國土之際,配合遠征軍守住了西南門戶,最後率先收復國土,主持入越受降,寫下了一篇篇輝煌的反帝愛國斗爭的篇章。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搞突然襲擊,免除龍雲的雲南省主席職務,在雲南先後製造「一二.一」慘案、「李聞慘案」、「九九整肅」 事件,殘殺共產黨員和愛國民主人士。國民黨的暴行,激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中共雲南地方黨組織全面開展了組織、發動民眾,武裝奪取政權的斗爭,組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桂滇黔邊區縱隊」。1949年,在黨的統一領導下,解放了61個縣城,建立了14塊根據地。同時,解放軍野戰軍揮師南下,黨組織爭取了盧漢於1949年12月9日率部在昆明起義,雲南宣告和平解放。
近代以來,雲南經濟在十分艱難的環境中曲折發展,1914-1919年,民族資本曾迎來了一個短暫的春天,抗日戰爭前後,雲南地方民族資本、官僚資本獲得了一定的發展,抗戰中一批工廠、學校等由沿海、內地遷來,曾一度給雲南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抗戰勝利以後,在西方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官僚資本的重壓下,雲南經濟幾近崩潰。1949年,全省人口159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佔92%,農業總產值9.25億元,人均有糧食493斤,工業總產值1.86億元。商品經濟極其落後,城市輕工消費品大部靠沿海等省市供應,農村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