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址游記
❶ 台兒庄古城游記600字
游台兒庄古城
今年的國慶假期,我和爸爸媽媽一起來到了享有「江北水鄉」美譽的台兒庄,游覽了「一幅清明上河圖,十里畫廊卷不住」的壯麗古城。
走近古城風景區,遠遠地望去,一座年代久遠、飽經滄桑的古城,巍峨聳立在前方,厚厚的城牆,高高的城樓,青色的磚,灰色的瓦,古樸而又庄嚴。城門上方鑲嵌著「台兒庄」三個白色大字,特別醒目。進了城門,一派古代建築群落,鱗次櫛比,錯落有致,有高大威嚴的官府,插著彩旗的店鋪酒肆,古色古香的客棧;也有江南的小橋流水,假山奇石,綠樹成行;還有穿著古代服裝拖著長聲吆喝叫賣冰糖葫蘆的小販,穿梭在運河上五彩斑斕的畫舫,特別是金壁輝煌的天後宮、文學家賀敬之就讀過的翠屏學館、熱鬧非凡的水駁碼頭,以及文匯酒樓、謝裕大茶行、
三恪堂等景點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突然使我彷彿置身於另一個世界,時光倒流,回到了過去。
在古城展覽館,我們了解到台兒庄過去是古代京杭大運河上一處重要的水上驛站,南來北往的商人都樂於在此經商買賣,這里曾有著「一河漁火,歌聲十里,夜不罷市」的繁榮景象,據說當年乾隆皇帝路過此地,看到這繁華的景象,寫下了「天下第一庄」題字。是的,古城大門前「水陸通」的牌坊,也一定見證了台兒庄往日的繁榮。
台兒庄還是一座抗戰名城,在台兒庄大戰紀念館,一邊瀏覽圖片,一邊聽爸爸講述那場戰役的故事,1938年,李宗仁將軍帶領中國軍隊在這里一舉擊敗了侵華日軍,取得了重大勝利,大長了中國人士氣,看到這里我更加喜歡這里了!
台兒庄古城游記
說起台兒庄,許多人對其印象還停留在半個多世紀以前的那場著名戰役。如今,這里的硝煙早已散去,而近年來修復改造的「台兒庄運河古城」已成為當地傾力打造的「江北水鄉、運河古城」的城市名片。
歷史上的台兒庄,曾是一座商賈雲集、建築風格獨特、文化底蘊深厚的秀美古城。據當地縣志記載「台兒庄跨漕渠,當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饒給,村鎮之大,甲於一邑,號稱天下第一庄」。據說當年這里是「商賈迤邐、一河漁火、歌聲十里、夜不罷市」的一派繁榮景象。但是數百年的戰火摧殘,尤其是1938年台兒庄大戰時日軍的炮火把這座文明古城夷為廢墟。
近年來,為了傳承古運河之文明,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當地政府把「台兒庄運河古城」的修復重建作為城市發展的重中之重。按照「存古、復古、創古」的理念,「台兒庄運河古城」一期工程已於2010年「五一」正式對外開放。說實話,作為一名攝影愛好者我去過不少原汁原味的歷史名城,如雲南的大理古城、山西的平遙古城等,對這個現代重建的「台兒庄運河古城」我是持懷疑態度的,當然也是抱著挑剔的眼光來游覽的。
進入景區,首先給人的印象是彷彿來到了江南水鄉:亭台樓榭依河而建,河渠縱橫四通八達,舢板舟楫悠悠穿行,好一派水鄉雅韻喲。
走馬觀花似地游完了「台兒庄運河古城」,總的印象非常好。據了解,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經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認可的重建的古城有三座:華沙、龐貝、麗江。那麼「台兒庄運河古城」將是第四座重建的古城,整個古城建設全部完成後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未來還可能會考慮包裝上市。重建後的「台兒庄運河古城」,承載了大戰文化、運河文化和魯南地域文化,凝聚了中華民族的精、氣、神,真可謂是大手筆啊。
台兒庄古城游記
遊玩了台兒庄古城後,思想受到了一種撞擊,認識得到了一種顛覆。因為曾經已經固化了的「真善美」概念,在這里被「假善美」所演繹。
台兒庄在古運河邊,屬於山東棗庄市的一個鎮,界臨蘇北。在明清時期曾是一座繁華古鎮,也是因為運河,使這里商賈雲集、水路通衢。就連乾隆下江南也在此小住,所以,台兒庄堪為中國北方一個具有商業代表性的古城。
古城的悲劇命運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在李宗仁將軍指揮下的台兒庄大戰,雖書寫了中華兒女杭日的民族豪氣,也與此同時把一座完好的古城,以及古城的文化,在戰火中夷為平地。據載,解放後在偌大的古城遺址上,僅存的破舊不堪的商宅民居已不足十幾家。
古城不在,昔日難尋。
2011國慶大假,我在回家路上走進了台兒庄古城。行前的旅遊願望並不迫切,因為已知這是一座復古作品,不是原滋原味,肯定會處處泛假。而做為假的東西也不會透出文化之美,這是我的先見想法。
但不是先見之明,因為想法在走進古城的那一刻就被顛覆了。
這是一個壯筆巨作呀!不是模仿是復原,是恢復幾百年前的古鎮,從原本的每間屋宅商鋪到街道、碼頭,都是從數百個老人的記憶中,從數千個流落在國內外有關古城的文獻記載中,經過專家、學者、畫家的整理、研討,愣是把原來的繁華舊貌包括文化,都一股腦的折騰出來了。
我是在燈火闌珊中入住古城的,隨便找了一家客棧住下。之後便是瀏覽古城屋檐下紅燈串串的夜景,由於晚間少有遊人,所以,恍如時空逆轉,回到了幾百年前,感受到了在靜謐中那份古代氣息,伴著運河流水的聲音,很愜意,很悠閑。
夜晚真的很安靜,開著木窗,透進了運河的水汽,潤心潤肺的,似夢似醒的一夜。待天光一亮我就迫不及待地走向了清晨的古街。
在古街中新的發現是,每一處房屋都有著文字記述,都把這座房屋的歷史和文化做以勾勒描述,從功能到居者,包括曾經的故事,一一道來。我一路賞析,一路感慨著。既感慨曾經的古城風貌,也感慨山東省為英雄台兒庄投資復建的這一恢弘文化巨作。
這絕非是一般的文化經濟作品,從完整復古的構建文化就看得出來,其用心不僅在旅遊經濟上,也絕非是以假亂真的藝術訴求和匠心所在,而是用心在文化上、在歷史上,在大氣磅薄的手筆上。
台兒庄古城不同於山西平遙古城,也不同於麗江古城、周庄古街,不是被歷史無意和有意保留下的城闕、街道,而是在被歷史摧毀的幾乎殘影不在的情況下,被復活的一座文化古城。
復活的古城是假的嗎?我看不是,因為它把文化復活了,所以假的很真。
於是便有感受,假也善,假亦美。
於是也有後說,不虛此行,他年再來。
❷ 寫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游記、散文、詩歌
莫 高 窟
1
莫高窟對面,是三危山。《山海經》記,「舜逐三苗於三危」。可見它是華夏
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與神話分不清界線。那場戰斗怎麼個打法,現在已很難想像,
但浩浩盪盪的中原大軍總該是來過的。當時整個地球還人跡稀少,噠噠的馬蹄聲
顯得空廓而響亮。讓這么一座三危山來做莫高窟的映壁,氣概之大,人力莫及,只
能是造化的安排。
公元三六六年,一個和尚來到這里。他叫樂樽,戒行清虛,執心恬靜,手持一
枝錫杖,雲游四野。到此已是傍晚時分,他想找個地方棲宿。正在峰頭四顧,突然
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燦爛,烈烈揚揚,像有千佛在躍動。是晚霞嗎?不對,晚霞
就在西邊,與三危山的金光遙遙相對應。
三危金光之跡,後人解釋頗多,在此我不想議論。反正當時的樂樽和尚,剎那
時激動萬分。他怔怔地站著,眼前是騰燃的金光,背後是五彩的晚霞,他渾身被照
得通紅,手上的錫杖也變得水晶般透明。他怔怔地站著,天地間沒有一點聲息,只
有光的流溢,色的籠罩。他有所憬悟,把錫杖插在地上,莊重地跪下身來,朗聲發
願,從今要廣為化緣,在這里築窟造像,使它真正成為聖地。和尚發願完畢,兩方
光焰俱黯,蒼然幕色壓著茫茫沙原。
不久,樂樽和尚的第一個石窟就開工了。他在化緣之時廣為播揚自己的奇遇,
遠近信士也就紛紛來朝拜勝景。年長日久,新的洞窟也一一挖出來了,上自王公,
下至平民,或者獨築,或者合資,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祈,全向這座陡坡鑿進。從此,
這個山巒的歷史,就離不開工匠斧鑿的叮當聲。
工匠中隱潛著許多真正的藝術家。前代藝術家的遺留,又給後代藝術家以默默
的滋養。於是,這個沙漠深處的陡坡,濃濃地吸納了無量度的才情,空靈靈又脹鼓
鼓地站著,變得神秘而又安詳。
2
從哪一個人口密集的城市到這里,都非常遙遠。在可以想像的將來,還只能是
這樣。它因華美而矜持,它因富有而遠藏。它執意要讓每一個朝聖者,用長途的艱
辛來換取報償。
我來這里時剛過中秋,但朔風已是鋪天蓋地。一路上都見鼻子凍得通紅的外國
人在問路,他們不懂中文,只是一疊連聲地喊著:「莫高!莫高!」聲調圓潤,如
呼親人。國內遊客更是擁擠,傍晚閉館時分,還有一批剛剛趕到的遊客,在苦苦央
求門衛,開方便之門。
我在莫高窟一連呆了好幾天。第一天入暮,遊客都已走完了,我沿著莫高窟的
山腳來回徘徊。試著想把白天觀看的感受在心頭整理一下,很難;只得一次次對著
這堵山坡傻想,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存在?
比之於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山奇大塔,古羅馬的斗獸場遺跡,中國的許多文
化遺跡常常帶有歷史的層累性。別國的遺跡一般修建於一時,興盛於一時,以後就
以純粹遺跡的方式保存著,讓人瞻仰。中國的長城就不是如此,總是代代修建、代
代拓抻。長城,作為一種空間蜿蜒,竟與時間的蜿蜒緊緊對應。中國歷史太長、戰
亂太多、苦難太深,沒有哪一種純粹的遺跡能夠長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墳
里,躲在不為常人注意的秘處。阿房宮燒了,滕王閣坍了,黃鶴樓則是新近重修。
成都的都江堰所以能長久保留,是因為它始終發揮著水利功能。因此,大凡至今轟
轉的歷史勝跡,總有生生不息、吐納百代的獨特秉賦。
莫高窟可以傲視異邦古跡的地方,就在於它是一千多年的層層累聚。看莫高窟,
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終活著,血脈
暢通、呼吸勻停,這是一種何等壯闊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藝術家前呼後擁向我們走
來,每個藝術家又牽連著喧鬧的背景,在這里舉行著橫跨千年的遊行。紛雜的衣飾
使我們眼花撩亂,呼呼的旌旗使我們滿耳轟鳴。在別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來細細
玩索一塊碎石、一條土埂,在這兒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著,身不由主,踉踉蹌蹌,
直到被歷史的洪流消融。在這兒,一個人的感官很不夠用,那乾脆就丟棄自己,
讓無數雙藝術巨手把你碎成輕塵。
因此,我不能不在這暮色壓頂的時刻,在山腳前來回徘徊,一點點地找回自己,
定一定被震撼了的驚魂。晚風起了,夾著細沙,吹得臉頰發疼。沙漠的月亮,也
特別清冷。山腳前有一泓泉流,汩汩有聲。抬頭看看,側耳聽聽,總算,我的思路
稍見頭緒。
白天看了些什麼,還是記不大清。只記得開頭看到的是青褐渾厚的色流,那應
該是北魏的遺存。色澤濃沉著得如同立體,筆觸奔放豪邁得如同劍戟。那個年代戰
事頻繁,馳騁沙場的又多北方驃壯之士,強悍與苦難匯合,流瀉到了石窟的洞壁。
當工匠們正在這洞窟描繪的時候,南方的陶淵明,在破殘的家園里喝著悶酒。陶淵
明喝的不知是什麼酒,這里流盪著的無疑是烈酒,沒有什麼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
力、一股勁,能讓人瘋了一般,拔劍而起。這里有點冷、有點野,甚至有點殘忍;
色流開始暢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統一中國之後。衣服和圖案都變得
華麗,有了香氣,有了暖意,有了笑聲。這是自然的,隋煬帝正樂呵呵地坐在御船
中南下,新竣的運河碧波盪漾,通向揚州名貴的奇花。隋煬帝太兇狠,工匠們不會
去追隨他的笑聲,但他們已經變得大氣、精細,處處預示著,他們手下將會奔瀉出
一些更驚人的東西;
色流猛地一下渦漩卷涌,當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間能有的色彩都噴射出來,但
又噴得一點兒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納入細密流利的線條,幻化為壯麗無比的交響樂
章。這里不再僅僅是初春的氣溫,而已是春風浩盪,萬物蘇醒,人們的每一縷筋肉
都想跳騰。這里連禽鳥都在歌舞,連繁花都裹捲成圖案,為這個天地歡呼。這里的
雕塑都有脈搏和呼吸,掛著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嬌嗔。這里的每一個場面,都非雙眼
能夠看盡,而每一個角落,都夠你留連長久。這里沒有重復,真正的歡樂從不重復。
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這里什麼也沒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
騰。一到別的洞窟還能思忖片刻,而這里,一進入就讓你燥熱,讓你失態,讓你只
想雙足騰空。不管它畫的是什麼內容,一看就讓你在心底驚呼,這才是人,這才是
生命。人世間最有吸引力的,莫過於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發出的生命信號。這種信
號是磁,是蜜,是渦卷方圓的魔井。沒有一個人能夠擺脫這種渦卷,沒有一個人能
夠面對著它們而保持平靜。唐代就該這樣,這樣才算唐代。我們的民族,總算擁有
這么個朝代,總算有過這么一個時刻,駕馭哪些瑰麗的色流,而竟能指揮若定;
色流更趨精細,這應是五代。唐代的雄風餘威未息,只是由熾熱走向溫煦,由
狂放漸趨沉著。頭頂的藍天好像小了一點,野外的清風也不再鼓盪胸襟;
終於有點灰黯了,舞蹈者仰首到變化了的天色,舞姿也開始變得拘謹。仍然不
乏雅麗,仍然時見妙筆,但歡快的整體氣氛,已難於找尋。洞窟外面,辛棄疾、陸
游仍在握劍長歌,美妙的音色已顯得孤單,蘇東坡則以絕世天才,與陶淵明呼應。
大宋的國土,被下坡的頹勢,被理學的層雲,被重重的僵持,遮得有點陰沉;
色流中很難再找到紅色了,那該是到了元代;
……
這些朦朧的印象,稍一梳理,已頗覺勞累,像是趕了一次長途的旅人。據說把
莫高窟的壁畫連起來,整整長達六十華里。我只不信,六十華里的路途對我輕而易
舉,哪有這般勞累?
夜已深了,莫高窟已經完全沉睡。就像端詳一個壯漢的睡姿一般,看它睡著了,
也沒有什麼奇特,低低的,靜靜的,荒禿禿的,與別處的小山一樣。
3
第三天一早,我又一次投入人流,去探尋莫高窟的底蘊,盡管毫無自信。
遊客各種各樣。有的排著隊,在靜聽講解員講述佛教故事;有的捧著畫具,在
洞窟里臨摹;有的不時拿出筆記寫上幾句,與身旁的夥伴輕聲討論著學術課題。他
們就像焦距不一的鏡頭,對著同一個拍攝對象,選擇著自己所需要的清楚和模糊。
莫高窟確實有著層次豐富的景深(depth of field),讓不同的
遊客攝取。聽故事,學藝術,探歷史,尋文化,都未嘗不可。一切偉大的藝術,都
不會只是呈現自己單方面的生命。它們為觀看都存在,它們期待著仰望的人群。一
堵壁畫,加上壁畫前的唏噓和嘆息,才是這堵壁畫的立體生命。遊客們在觀看壁畫,
也在觀看自己。於是,我眼前出現了兩個長廊:藝術的長廊和觀看者的心靈長廊;
也出現了兩個景深:歷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
如果僅僅為了聽佛教故事,那麼它多姿的神貌和色澤就顯得有點浪費。如果僅
僅為了學繪畫技法,那麼它就吸引不了那麼多普通的遊客。如果僅僅為了歷史和文
化,那麼它至多隻能成為厚厚著述中的插圖。它似乎還要深得多,復雜得多,也神
奇得多。
它是一種聚會,一種感召。它把人性神化,付諸造型,又用造型引發人性,於
是,它成了民族心底一種彩色的夢幻、一種聖潔的沉澱、一種永久的嚮往。
它是一種狂歡,一種釋放。在它的懷抱里神人交融,時空飛騰,於是,它讓人
走進神話、走進寓言,走進宇宙意識的霓虹。在這里,狂歡是天然秩序,釋放是天
賦人格,藝術的天國是自由的殿堂。
它是一種儀式、一種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義已被美的火焰蒸餾,剩下了儀
式應有的玄秘、潔凈和高超。只要知聞它的人,都會以一生來投奔這種儀式,接受
它的洗禮和熏陶。
這個儀式如此宏大,如此廣。甚至,沒有沙漠,也沒有莫高窟,沒有敦煌。儀
式從海港的起點已經開始,在沙窩中一串串深深的腳印間,在一個個夜風中的賬篷
里,在一具具潔白的遺骨中,在長毛飄飄的駱駝背上。流過太多眼淚的眼睛,已被
風沙磨鈍,但是不要緊,迎面走來從那裡回來的朝拜者,雙眼是如此晶亮。我相信,
一切為宗教而來的人,一定能帶走超越宗教的感受,在一生的潛意識中蘊藏。蘊
藏又變作遺傳,下一代的苦旅者又浩浩盪盪。為什麼甘肅藝術家只是在這里擷取了
一個舞姿,就能引起全國性的狂熱?為會么張大千舉著油燈從這里帶走一些線條,
就能風靡世界畫壇?只是儀式,只是人性,只是深層的蘊藏。過多地捉摸他們的技
法沒有多大用處,全心全意的成功只在於全身心地朝拜過敦煌。蔡元培在本世紀初
提出過以美育代宗教,我在這里分明看見,最高的美育也有宗教的風貌。或許,人
類的將來,就是要在這顆星球上建立一種有關美的宗教?
4
離開敦煌後,我又到別處旅行。
我到過另一個佛教藝術勝地,那裡山清水秀,交通便利。思維機敏的講解員把
佛教故事與今天的新聞、行為規范聯系起來,講了一門古怪的道德課程。聽講者會
心微笑,時露愧色。我還到過一個山水勝處,奇峰競秀,美不勝收。一個導游指著
幾座略似人體的山峰,講著一個個貞節故事,如畫的山水立時成了一座座道德造型
。聽講者滿懷興趣,撲於船頭,細細指認。
我真怕,怕這塊土地到處是善的堆壘,擠走了美的蹤影。
為此,我更加思念莫高窟。
什麼時候,哪一位大手筆的藝術家,能告訴我莫高窟的真正奧秘?日本井上靖
的《敦煌》顯然不能令人滿意,也許應該有中國的赫爾曼.黑塞,寫一部《納爾齊
斯與歌德蒙》(Narziss und Goldmund),把宗教藝術的產生,
刻劃得如此激動人心,富有現代精神。
不管怎麼說,這塊土地上應該重新會聚那場人馬喧騰、載歌載舞的遊行。
我們,是飛天的後人。
余秋雨《文化苦旅》
❸ 誰幫我寫一篇文章啊,就是關於游梁祝文化公園的游記600字~700字
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天,我跟媽媽、奶奶和妹妹一起去梁祝文化公園遊玩。
公園門前的花壇里,開著五顏六色的花兒,有紅的,黃的,粉的……紅的似火,黃的似金,粉的如霞……就像一位位妙齡少女織出來的花地毯。
買好門票,跨進大門,我們先去了萬松書院,是梁山伯與祝英台讀書的地方。那地方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書畫齋,另一部分是史料陳列室。
出了萬松書院,我們沿著小道繼續向前走去,路旁的花兒草兒向我們頻頻點頭。我們不知不覺地來到了梁山伯墓,我們驚奇地發現,墓碑上有一條裂縫!竟跟傳說中的一模一樣!我驚奇地把嘴巴張得跟河馬嘴巴一樣大。墓地的旁邊有一個篷似的東西,裡面有一些大石頭,媽媽一本正經地說:「這才是真正的古墓,旁邊的只是後人造的。」聽媽媽這么一說,我才真正明白故事的真實。
離開了墓地,我們去了真正該去的地方——化蝶音樂廣場。那裡矗立著一座雄偉的化蝶雕像,梁山伯和祝英台化為蝴蝶翩翩起舞……
在雕像的前面,有一排琴鍵,名叫七彩琴鍵,共有25個,由七種顏色組成,其中一個代表著你的愛情。
快樂的時光就像流水一樣,非常快,一眨眼間我們參觀完了公園,戀戀不舍地離開了梁祝文化公園。指導老師:蔣賽
❹ 寫一篇歷史遺跡的游記文章(側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感嘆)450字
雲南
一、漢習樓船
漢武帝初年張騫出使西域,回來後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各國的情況。他報告說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看見邛山(在今四川省)出產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產的細布。當地的人說這些東西是商人從身毒(就是現在的印度)販來的。他認為既然身毒可以買到蜀地的東西,那大夏一定離蜀地不遠,於是建議開通一條從蜀地通往西域的通道。
漢武帝就派張騫為使者,帶著禮物從蜀地出發,去結交身毒。張騫把人馬分為四隊,分頭去找天竺。四路人馬各走了兩千里地,都沒有找到。往南走的一隊人馬到了今天大理洱海附近,被當地的昆明族給擋住了。因為西漢的士兵大多不習水性,無法征服洱海周圍善於水上作戰的昆明族,於是,征討一失敗告終。漢軍回長安以後,漢武帝在長安按照洱海的形狀開鑿了「昆明湖」,操練水軍,以期能打敗昆明族,征服洱海地區。這就是雲南歷史上有名的「漢習樓船」的歷史典故。
之後,在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兵臨滇國,滇舉國投降,漢朝就在滇的故地上設置了益州郡。這為雲南成為祖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奠定了基礎,也為祖國西南邊疆的形成和鞏固奠定了基礎。同時,郡縣制度的建立,改變了雲南諸部林立、不相統屬的局面,把雲南歷史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二、唐標鐵柱
公元680年,吐蕃攻佔了安戎(今四川汶川西南)後,控制了唐朝通往西南諸蠻的道路。隨後,吐蕃與唐朝在洱海地區展開了爭奪,他們之間的爭奪,其勝負關繫到唐朝政權的生死存亡。因為吐蕃向東擴張,不僅西北邊陲不得安寧,連中央王朝也受到威脅;吐蕃入犯蜀西及西洱河地區又使唐朝西南邊疆的安全面臨危機。為避免被動挨打的局面,唐必須從洱海地區抗擊吐蕃,與西北相配合,形成對吐蕃的包圍。因此,鞏固姚州都督府就成為保衛唐王朝全局戰略的重要措施。要鞏固姚州都督府,就必須依靠洱海諸蠻;洱海諸蠻的向背關系著姚州都督府的命運。為此,姚州都督府的首要任務就是隔斷吐蕃與洱海諸蠻的聯系,招撫諸蠻
為保衛姚州和抗擊吐蕃,唐朝於公元707年派監察御史唐九征為姚雟道討擊使,進討深入到洱海地區的吐蕃。當時吐蕃在漾水和濞水間架設鐵橋,以通西洱河,並在西洱河兩岸構築城堡。唐九征首先摧毀了守橋的城堡,繼而焚毀了兩坐鐵索橋,截斷了吐蕃進入西洱河地區的通道,戰役結束後,命書記閭邱均在劍川勒石建碑,立鐵柱於洱海北面,以紀念這次戰役的巨大勝利。這個鐵柱是唐對洱海地區實行有效統治的標志。
但這次戰爭的勝利也並未徹底改變洱海地區諸蠻對唐王朝時叛時附的局面,因為安戎城和昆明城還為吐蕃所控制。於是,奪回這兩坐城池成為唐朝爭奪洱海地區的當務之急。之後,又經過了4次戰爭,安戎城終於又回到了唐朝手中。吐蕃曾多次派兵反攻,皆失敗而去,兩城的收復,不僅鞏固了唐在西南地區的統治,也為南詔的興起創造了條件。
三、宋揮玉斧
「宋揮玉斧」這一典故說的是:北宋太祖趙匡胤在平定四川之後,手持玉斧(文房玩物)沿地圖的大渡河一劃,說:「此外非吾有也。」意思是宋朝再不要大渡河以外的地方了。這並不是因為宋朝不想要大理國這塊土地,而是因為北宋不像漢唐那樣國力強盛、疆域遼闊,當時北宋國勢貧弱,已無力再進攻雲南;加之宋太祖錯誤地總結唐朝扶持南詔而南詔叛唐的教訓,因此將雲南劃在疆域之外。
而實際上,大理國自建國以來,與宋朝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公元965年,當宋統一蜀地時,大理國立即派建昌(今四川西昌)的官員送牒入宋朝表示祝賀。968年,大理國又派使臣帶牒到宋朝要求通好。976年,白王請求內附,太宗冊封大理國國王為「雲南八國郡主」。1115年,大理國與宋朝正式建立臣屬關系,而這一關系一直延續到大理國滅亡。反映大理國與宋朝關系密切的另一個側面是以市馬為紐帶的經濟文化交流。宋朝的戰馬主要來自北方,稱為「陝馬」。宋朝南渡以後,陝馬來源斷絕,不得不主要依靠來自大理的戰馬。而馬市的繁榮,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大理國與宋朝之間相互依存、親密友好的關系。
四、元跨革囊
1253年,蒙古大汗蒙哥派其弟忽必烈率軍進攻雲南,計劃先滅大理,對南宋形成包圍態勢,最後消滅南宋,統一全國。忽必烈率十萬大軍來到金沙江畔,可是面臨著洶涌的金沙江水,蒙古軍隊無法渡江。正在為難之間,當地少數民族獻策,用革囊做筏子渡江。革囊即羊皮囊(也有用牛皮做的)。可用單個革囊縛在身上作漂浮器材渡江,也可多個皮囊連綴為筏子。於是忽必烈大軍就用革囊以及皮筏渡過金沙江,滅了大理國,將雲南歸於元的統治之下。
第二年忽必烈班師回朝,留下大將兀良合台戍守雲南,繼續平定大理各部。經過兩年多的征討,1256年大理國王段興智舉國歸附蒙古。之後,兀良合台向朝廷建議在雲南設置郡縣,設官料理民情。朝廷贊同並支持了他的建議,加封他為大元帥,賜給銀印,鎮守雲南。
元統一全國之後,1273年,忽必烈從親信大臣中派選回回人賽典赤·瞻思丁出任雲南省平章政事,到雲南籌建雲南行省,他也成為了雲南第一任行省長官。1276年將雲南行省所定的路、府、州、縣上報朝廷,並把雲南的政治中心從大理轉移到昆明。他在任期間,一方面整頓吏制、加強統一,穩定了社會。另一方面鼓勵農業,發展經濟,在全省各地大規模的實行屯田,並帶人修築了松花壩水庫這一沿用至盡的利民工程,水庫的修建降低了滇池的水位,不僅使滇池及其水系周圍的農田受益,而且在滇池的周圍形成了萬畝良田。
五、三征麓川
明朝朱元璋治理雲南諸族群的基本原則是「非為制其不叛,重在使其無叛」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明王朝採取了許多重要的舉措,企求在雲南的統治長治久安,並且的確取得了超過前代的巨大成就。但是,自明代統一雲南以後,當地族群的動亂此起彼伏,不絕於史。
最大的動亂是在明正統年間麓川(今雲南德宏瑞麗)思氏的反叛。至正初年,思可法崛起於勐卯,勢力逐漸擴大,於是設置平緬宣慰司
任命思可法為宣慰使。元末,思可法乘中原爭擾,兼並金齒各部,稱雄一方。
1382年,思倫法繼承職務,1385年思倫法調集10萬兵力又攻佔景東。1388年,思倫法以5萬兵力,大象百餘只,發動「定邊之戰」。沐英率
15000精騎,晝夜兼行,直奔定邊,大破象陣,殲滅了思氏的有生力量,思倫法敗退麓川。1389年,思倫法請降朝貢。為了穩定局勢,明朝廷於
永樂年初分設麓川、木邦、孟養、緬甸四個宣慰司。以後一直到明宣德年間,各部之間雖然有一些小糾紛,但是大體上安定。1413年,思任法繼任麓川宣慰使,他極力想要恢復他的父親思倫法所失去的失地,多次與鄰近的土司發生爭端。1438年,鎮守雲南的黔寧王沐晟開始調集大兵征討思任法,可軍事進展不順利,主將方政戰死,沐晟也因害怕朝廷怪罪而暴死。沐昂再次出兵,但是也無成效。思任法想要派遣使臣進貢朝廷以示修好,但是朝廷想徹底的解決麓川的爭端問題,於是在1441年、1443年、1448年三次派王驥率大軍征討麓川。「連年用兵,死者十七八,軍資爵賞不可勝計」。大軍三次征討麓川,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助長了思任法與其他三個宣慰司的爭奪。
1449年,因北方空虛,瓦剌攻入土木堡,明軍大敗,明英宗被擄走。可以說,瓦剌是「土木之變」的罪魁禍首,王驥三征麓川是導致「木之變」的根源。
六、改土歸流
明朝在平定雲南之後就根據雲南少數民族的特點,在廣大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土司制度,並不斷的使之完善。可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土司制度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已經不再適合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和中央的統治了。它雖然在歷史上起過有益的作用,但是本身這一制度就有不少的弊端。
土司統治下,土司世官其土,世有其民,對所屬人民有生殺予奪的權力,「主僕之分,百世不移」。土司統治下,人民生活艱難,同時也嚴重的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土司之間,土司內部也時常斗爭,相互搶劫村寨,濫殺無辜,使人民遭殃,影響了邊疆的穩定。土司擁有自己的武裝,他們利用自己的兵丁鎮壓當地人民,抗命朝廷,叛亂不絕。土司制度的長期存在,不利於國家的統一。隨著歷史的發展,土司制度的落後性與弊端日益突出。廢除土司制度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於是,在明朝末年的時候,在一些條件比較成熟的地方首先就廢除了土司,改以流官取代土官,實行改土歸流。
可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大規模的改土歸流主要是發生在清代雍正年間,主持西南改土歸流的是雲貴總督鄂爾泰。鄂爾泰認為土司制度是西南邊疆的最大隱患,必須盡早盡快解決。只有將橫暴桀驁的土司逐漸擒拿,在其統治地區逐漸改設流官,才是治本的方法。否則是不能解決西南邊疆的穩定和安寧的。
鄂爾泰的改土歸流主要以政治手段即招撫為主,在一些地區也通過武力強制實行改土貴流。經過雍正年間的改土歸流後,雲南境內的土司所剩已不多,剩餘土司中的大部分一直延續到20世紀50年代。
改土歸流後,清政府在原土司領地分別設置府、州、廳、縣,委派有任期、非世襲的流官進行直接統治,實行和內地一樣的各項制度,如設立保甲、編制戶口、丈量土地、釐定租稅、清查錢糧、建立學校、推廣儒學等。這不但促進了西南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教育的進步,也大大加強了清王朝在雲南的統治,使雲南邊疆與內地在政體上統一,進一步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七、反清起義
杜文秀領導的回民起義。
19世紀,雲南的地主商人之間為爭奪土地與礦權時常發生爭執,經濟權益的爭斗常常導致鄉紳權力之爭。由於宗教信仰的不同和風俗習慣的差異,這些斗爭逐漸演變成為漢族地主商人和回族地主商人之間的沖突,這些沖突日益激化。1845年,永昌府發生回漢互斗,官吏袒護漢人,大殺城內回民。1847年,杜文秀赴京控告永昌府殘殺回民之事,清廷改變了態度,支持回民。永昌漢人起而反對官府,再次攻殺回民。清政府前後態度不一致,意在擴大矛盾,使回漢自相殘殺。1856年5月,昆明發生回漢沖突,雲南巡撫下令對「滋事」回民,格殺無論。昆明城內外,大肆搜殺回民三天,殺死回民約三千人。繼而全生之內,不斷的出現燒殺回民的慘劇。回民在忍無可忍,退無可退,求助官府主持公平的希望徹底破滅之後,憤慨而勇敢的舉起了起義的大旗。回民起義在各地風起雲涌,不久匯成兩支大軍:一支由馬如龍、馬德新為首,活動在滇南和滇東地區;一支由杜文秀領導,戰斗在雲南西部。
1867年,杜文秀派二十萬大軍包圍昆明城,久攻不下。1869年清軍反攻,起義軍失利,退回滇西。1872年,清軍圍困大理,杜文秀服毒就義,起義失敗。
李文學領導的彝族人民起義。
在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下,彝族貧苦農民李文學在太平軍戰士王泰階、李學東的幫助下,於1856年5月,率領五千多農民,在彌渡縣瓦盧村天生營誓師起義。太平天國失敗後,清軍於1870年進攻哀牢山區,王泰階、田四浪不幸犧牲。1872年,李文學支持杜文秀起義失敗,不幸被俘,第二年慘遭殺害。起義軍將士在首領被害之後還英勇抵抗,最後義軍將士或犧牲、或失散,起義失敗。
八、保疆斗爭
景頗族人民的抗英斗爭
19世紀初,英帝國侵入緬甸後,企圖從雲南開辟一條自印度、緬甸到中國長江流域的通道。1831年,英國陸軍大尉斯普萊由印度經緬甸到雲南考察回國後,給英國政府寫報告,建議修築從緬甸仰光到雲南的鐵路。他的建議受到英國大資本家的重視,他們積極推動入侵雲南,開辟市場的活動。不久英國取得了在緬甸伊洛瓦底江自由貿易的權利。1874年,英國派遣伯朗率領二百餘人的武裝探測隊由緬甸進入雲南。同時,英國駐華公使派翻譯官馬嘉理從上海到雲南,前往中緬邊境迎接伯朗。馬嘉理沿途收集情報,在騰沖繪測地圖,激起了騰沖人民的反對。騰沖地方官員將他護送出境。他到了緬甸和伯朗會合後,於1875年率領武裝隊伍侵入今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邊疆各族人民義憤填膺,自動組織起來保衛祖國門戶,並得到雲貴總督岑毓英的支持。當馬嘉理率領先頭部隊到達盈江芒允、雪列時,景頗族、傣族、漢族群眾200多人將他們包圍住,勒令他們退出中國邊境,馬嘉理竟悍然開槍大、打死邊民。憤怒的民眾將馬嘉理及其隨從消滅在雪列戶宋河邊。此後,參加戰斗的群眾增加到了6千多人,乘勢將伯朗率領的英軍包圍起來。伯朗縱火燒山,乘煙霧彌漫逃脫,退出了中國邊境。
苗族人民的抗法斗爭
1883年至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和駐雲南清軍是抗擊法軍的主力,在西線大捷中給法軍以沉重的打擊。1884年法國軍隊入侵麻僳坡、馬關兩縣,當地猛峒苗族首領項崇周帶領苗族、瑤族、壯族、漢族等民眾數百人,用大刀、毒弩、火銃經過大小數十次激戰激退一千多以洋槍洋炮武裝的法國侵略軍,收復失地約七千平方公里。1855年,法國侵略者在猛峒一帶橫行霸道,項崇周率領苗族人民,在蒙通、船頭、扣林等地襲擊殲滅法國軍士200多人,擊退從黃樹皮、清永河前來救助的數百名援兵,迫使法軍退出中國邊境,不敢再踏入中國領土一步。法國軍隊曾多次派遣使者以重利厚禮誘惑項崇周,但他毫不為動,大義凜然,庄嚴宣告苗族是中國人,誓死保衛自己居住的中國領土,決不服從法寇。1889年中法會勘滇越邊界時,項崇周參與堪界工作,並提供邊界歷史資料,據理力爭,保衛國土,維護國家主權。清政府加封他為邊防團練營管帶,准許子孫世襲,並題賜「廟中之豪傑,邊防如鐵統」的巨大匾額。
僳僳族人民的抗英斗爭
1900年,英國侵略者侵佔片馬地區,當地僳僳族人民聯合景頗族、白族、漢族民眾在土把總左孝臣的領導下,群起反抗,將侵略軍逐出國境。1911年初,英國軍隊再次侵入片馬地區,左孝臣在抗擊英國侵略軍中壯烈犧牲。;僳僳族人民在僳僳族管事勒黑攝帕率領下,奮力抵抗。僳僳族人民的抗英斗爭得到了全國各族人民的聲援和支持。在僳僳族和邊境各族人民的打擊下,英國被迫正式承認片馬、古浪、崗房三個僳僳族村寨是中國領土,卻在當時私立界樁,建造營房,企圖長期霸佔。第一此世界大戰爆發後,英軍一度撤離。1922年,英軍卷土重來,再次侵佔片馬地區。在1961年簽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緬甸聯邦邊界條約》中,緬甸政府同意將屬於中國的片馬、古浪、崗房歸還中國。
佤族人民的抗英斗爭
英帝國佔領緬甸後,就把侵略魔爪伸到我國雲南西部的阿佤山區。他們不斷的派遣傳教士、探險隊進入阿佤山區收集情報,以金錢利誘、收買當地頭人酋長。班洪、班老、永班三個佤族部落之間盛產銀礦,1934年1月,英國派軍隊侵佔銀礦。班洪、班老佤族首領胡玉祿、胡玉山、胡忠華等召集十七個佤族部落首領歃血為盟,奮起抵抗英軍,保衛礦區。英軍沿南滾河推進,焚燒班老寨,班老王胡玉祿率領全寨男女老少退據龍頭山誓死不降。在當地傣族、漢族人民的支援下,擊退英國侵略軍,收復失地。1941年英國利用抗日戰爭面臨危機之時,以封閉滇緬公路相威脅,以換文方式同中國政府在阿佤山劃定一條有利於英國的邊界線,即所謂的「1941年線」,但未能在這條線上實際堪界,樹立界樁。在1961年簽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緬甸聯邦邊界條約》中,緬甸政府同意把班洪、班老地區歸還中國。
傣族人民的抗英斗爭
1891年英國組織兩個「探險隊」擅自侵入雲南邊疆傣族地區測繪地圖,收集情報。一隊沿伊洛瓦底江進入德宏地區。當英國探險隊到盈江縣干崖土司所屬銅壁關西側時,剛承襲干崖宣撫使的傣族土司刀安仁率領傣族和漢族民眾阻止英國探險隊的深入。與英國人對峙幾個月後,擊退英軍。不甘心失敗的英國軍隊再次侵入干崖,攻打天馬、漢龍兩關。刀安仁領導傣族人民奮起抵抗,將英國人驅逐出境。1898年英軍侵犯大青樹營盤,刀安仁率領傣族和景頗族等邊境民眾堅持抗擊英軍八年。使英國入侵德宏地區的陰謀未能得逞,為保衛邊疆,維護祖國領土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另一支英國「探險隊」約500人,經阿瓦山、孟連、勐遮、勐海抵達允景洪。當他們到達孟連時,明目張膽地將英國國旗插在白鶴山上,並召集當地的傣族民眾開會,鼓吹孟連如果歸附英國,傣族人民就會有「好日子」過。愛國的傣族人民不理睬他們的胡言亂語,砍到了英國國旗以示抗議。探險隊到勐遮、勐海時,傣族人民關門閉戶,不賣任何食品給侵略者,拒絕他們進入村寨。他們到允景洪時,再次把英國國旗豎起來,利誘車里宣慰寫投降書。他們的強盜行經立即遭到傣族人民的反抗。宣慰議事庭大臣都隆臘華嚴正警告英國人:車里是中國的領土,不準他們在中國的領土上胡作非為。隨即下令,全境居民不得賣食物給擅自闖入的英國人吃,不準他們進入村寨,並把英國國旗給扯了下來。這些英國人只好灰溜溜的離開西雙版納。當他們路過阿瓦山時,又遭到佤族人民的嚴重警告,不準他們在中國的土地上橫行霸道。勒令他們全部下馬,否則全部擊斃,「探險隊」的英國人只好乖乖的下馬鼠竄而逃。
❺ 仰韶文化遺產游記作文650字
我曾經參觀過仰韶文化展。上次坐車坐了N久,不有點收獲,我就氣死。下面我來給大家講講仰韶文化展有啥東西,挑些重要的說下。
開始回憶內容······
有一天,我們去學校,老師高興地說:「大家安靜,我們要去參觀仰韶文化了,准備好筆和紙,出發嘍!」班內一片歡呼。
車停在了仰韶文化展的附近。我們踏著歡快的腳步,一步步「逼近」文化展。到了展廳門口,漂亮的解說員小姐帶著我們進入了「知識的海洋」。第一個介紹是仰韶村的遺址,我也不記得了,跳過······接下來介紹的是灰坑,挺有趣的呢!原來是裝糧食的,但是放久了也會發霉。後來······後來,哈哈,這個就是垃圾的「小窩」了!
還有一個大人墓,墓里有龍又有虎,看來地位很高呢!還有一個安西的女孩墓,小女孩生前只有三四歲,她的骨頭很小,我還是第一次看見。
陶罐真多啊,我選幾樣介紹介紹吧。小口尖底瓶,顧名思義,底部尖尖的,口小小的,用來裝水。由於瓶子的底部是尖的,原始人把瓶子往水裡一放,瓶子站不起來,就倒下去,水自動就灌滿了。也許你會問:那它怎麼立起來呢?呵呵,著你就不懂了,以前的土地不像我們現在的水泥地,那時只有土的地,簡稱土地。把瓶底往地下一插,瓶自然就立起來了。
還有月牙紋彩陶罐,有十三個也要呢!奇怪吧!人頭型彩陶罐,瓶口是一個人頭,眼睛和嘴巴是空的,耳朵有個小洞,瓶子是凸出來的,胖胖的,像一個婦女懷孕了。解說員小姐說它體現了母系氏族社會對婦女的崇拜思想。雙連壺,裝酒,可以兩個人同時喝酒。
哇!骨針!好像,用放大鏡看也還是小小的,厲害!過去的人,不論男女,頭發都很長,很不方便,所以就用骨簪來紮好頭發。
石鑿、石鏟、石斧,都用石頭來做,老天爺啊,你就那麼摳門啊,鐵都不給一點,我暈。石斧不好弄在木柄上,用繩子綁好也不行,稍稍用力,它就「散架」,我的天。幸好當時的原始人很聰明,在木柄上鑽一個和石斧一樣寬的洞,把石斧固定在上邊,就不用擔心他「粉身碎骨」了。
❻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導游詞
各位朋友:
現在,我們來到了海神廟。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自古以來,秦皇島、山海關沿海一帶的航海業、捕撈業就非常發達。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開國元勛徐達奉命主持修建長城。為了調運各種軍需民用物資,在山海關石河口修建了碼頭。船夫漁民出海作業,總是冒著很大的危險,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年代,人們只好把生命託付給神靈。為了乞求神靈的保護,乞求海上風平浪靜,平安無事,就在老龍頭的西側修建了海神廟、北海神廟、媽祖廟、龍王廟等四座廟宇。1900年八國聯軍從老龍頭登陸,四座廟宇被毀掉了。現在的海神廟是1988年重新修建的,它綜合了原有四座廟宇的特點,重新構思設計,延伸入海124米,是旅遊觀光、臨風休憩的好去處。
這里是牌樓,南北兩面各有兩個大字:安瀾、伏波,——讓大海安靜,海不揚波,點明了整個海神廟的主題。
往前走就是山門。海神廟和一般佛教廟宇的山門不同,它裡面供奉的不是四大天王,而是「天佑」、「天應」兩位大海中的神將。「天佑」的意思就是老天保佑,「天應」就是指叫地地靈,叫天天應。傳說這二位原來都是大海中的怪物,渾身的力氣沒處使,就專門興風作浪,玩惡作劇。後來他們被天後娘娘——就是我們常說的媽祖收伏了,成了媽祖的得力助手。
現在我們來到了海神廟正殿前面的庭院。左右兩側有兩個吉祥物。右邊的叫做「乘黃」,也叫「飛黃」。我國古代的神話故事集《山海經》說:白民之國有乘黃。長的樣子像狐狸,背上有角。要是騎到它的身上,就能活到兩千歲。唐朝大文學家韓愈寫過這樣的詩句: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後來,人們就用飛黃騰達來比喻一個人的官職地位上升得非常快。看來,乘黃的功能有兩條,長壽和陞官。可是,我們眼前的這個乘黃大家千萬不要騎,一是真要活到兩千歲,那可就太麻煩了;二是您真要騎了上去,可就要准備罰款了。
左邊的這一個叫做「龍馬」。我國古代傳說龍馬是河水之精,說它是龍頭,馬身,還有兩個可以張開的翅膀,叫的聲音很好聽,說它是「鳴聲九音」——有些人很謙虛,用「五音不全」來說自己唱歌的聲音不好聽,但這龍馬「鳴聲九音」,簡直就是一個交響樂團!還有的古書上說這龍馬就是乘黃。在海神廟的前面設立龍馬、乘黃的塑像,是取其「河水之精」的含義。
現在請大家走進海神廟的大殿。正中端坐的就是海神。兩邊站的是他的助手。渤海灣一帶供奉的是北海之神。北海之神叫做禺京。他的「分工」有兩條:讓大海風平浪靜,讓陸地風調雨順。為了讓大海風平浪靜,他手持弓箭,查看大海,哪兒的海浪過高,就射箭擊碎它,這時,兩位巡海夜叉就是它的助手;為了讓陸地風調雨順,他選拔了幾位得力的干將,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兩位是千里眼和順風耳。千里眼的眼睛瞪得大大的,順風耳的大耳朵拉得長長的,專門負責收集各地旱澇信息。這兩位是雷公和電母。雷公頭似獼猴,嘴似雞形,肩膀上長了一對翅膀,左手拿椎,右手使槌,腳踏五面大鼓,他敲起鼓來,就是天上響起了隆隆雷聲。電母手拿兩面鏡子,只要她把鏡子飛舞起來,天空里就會出現一道道閃電。左邊的這二位是風婆和雨師。風婆只要把她背的布袋拿下來,輕輕一抖是小風,重重一抖是大風,掄上一圈,就成台風了。雨師用柳條在他的寶葫蘆里沾上一下,往人間灑一灑,就是一場雨。當然,他用的力度和時間就決定了這場雨的大小和持續時間的長短。
古代的神明,都是凡人自己創造的。神明的功能,大都表達了人們的理想和願望。今天,千里眼和順風耳的功能已經由氣象衛星和計算機承擔起來了,——盡管還不那麼准確,不那麼全面,而雷公、電母、風婆、雨師的功能,我們最終能取代多少、能不能取代,甚至於有沒有必要去取代,現在還都是一連串的未解之謎。
我們該和海神說一聲再見了,但願他能保佑我們旅遊順利,晚上下雨,白天晴天,天天有個好天氣,天天有個好心情。
❼ 寫一篇800字以上的歷史文化古跡游記
錦秋湖這個悅耳的名字能名揚遐邇,不僅有她美麗的景色和豐富的特產,還有那坐落在湖北部的古樸典雅的「五賢祠」。
初夏時節,我們騎自行車去五賢祠,沿分洪河岸北行,西岸垂柳拂水,倩影倒映;東岸,白楊參天,濃蔭遮地。淙淙的流水泛起微微波紋。約行四五里,隱約看見蘆葦叢中有幾座瓦房,被樹木環抱著,那就是「五賢祠」。
五賢祠背北向南,前臨荷塘,右靠魚池,另兩面依傍著一米多高的蘆葦,真是草秀水明。
站在水塘邊,五賢祠的正面盡收眼底,東西大約50米,龍頭大門居在中間,兩側各有一座五六米高的四角涼亭。與其說涼亭,倒不如叫「望湖亭」。
門與亭全是瓦紅色。四角向上翹起,猶如雄鷹在空中展翅。陶瓷畫檐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楹樑上刻有精緻的花紋,給人一種幽雅古樸的感覺。
登上台階,走向院內,正面是五間上房,東西兩側各有三間偏房。所有房屋都是瓦紅色,造型奇特,古色古香。突起的房檐像雞嘴向上噘起,房前面皆雕梁畫棟,光亮光亮的。
走近上房,見中間兩根柱上,有董一博題寫的對聯。上聯是:「數代一堂漢相宋儒戰國才」;下聯是:「異姓五賢卧龍謫仙天下士」。上面是金紅的大匾,匾上寫著斗大的三個字「五賢祠」,真是軒昂壯麗。
進入屋內,五尊雕像一字兒擺著。個個魁梧、威嚴、莊重地坐在一米多高的築台上。上遮綢布緞布棚,下踏青石板面。尊尊精緻、細膩,個個栩栩如生。
中間是魯仲連的塑像。據向導介紹,他是戰國時齊國人,善於為人排難解紛而不受報酬。《戰國策》和《史記》等書都有專文記載他的事跡。
向導指著右邊一尊大像說:「他是北宋文學家蘇東坡,當年他在密州知州任內,逛罷華不注山(今濟南東北華山),順小清河而下,來這里揮筆寫下了『貪看翠蓋擁紅裝,不覺湖邊一夜霜,卷卻天機雲錦緞,縱教匹練寫秋光』的著名詩篇。」他頭戴一頂綠色四方平頂大帽,面容慈祥,鬢角像刀裁,眉梢如墨畫。眼神中充滿著文學才華。墨黑的胡須飄在胸前,左手托著書卷,像在那裡低吟奇麗的詩句。
左邊的塑像是三國蜀相諸葛亮,他握羽毛長扇,眉宇間流露出足智多謀、神機妙算的才能。
排在最外的兩賢,是顏?和轅固。顏?,戰國時齊國人,曾隱居在「五賢祠」這個地方。
踏上西房台階,映入眼簾的是一副對聯:「識時在諸葛,致和有仲連。」
這不正是對二位賢士的高度評價嗎?正面牆上寫著「邦國瞻依」的橫批。牆上掛滿了古今詩人、畫家的佳作,詩意橫溢,畫情叢生。
步入東房,向導指給我們看門前的對聯,「漁舟唱晚歸蓮渚,驚陣雁寒宿蘆華。」這正是來贊美錦秋湖景色的。是啊,裡面全是贊美錦秋繁榮景況的詩畫。真是詩意盎然,畫景壯觀。
游罷五賢祠,心中確有所感,這感慨都出自於對「五賢祠」的敬佩和對祠中瑰麗建築的贊賞。天已傍晚,我們才依依不捨地離去。
❽ 求一篇關於遺跡的敘事文,不要游記,600字左右~
給你篇參考 望採納
千百年來,古代人民給我們留下了多少瑰寶:蘇美爾人開辟了最早的農業文化,至今仍在使用;古巴比倫人的紅色染料,歷經千年仍不褪色;拿破倫。波拿巴金戈鐵甲橫掃歐洲;古埃及人民製造的金字塔、帝王洞、木乃伊,至今仍然完好無損;還有萊特兄弟發明的飛機、愛迪生發明的電燈------古人的神奇智慧真令人費解。現在,讓我們走進神奇的古遺跡館,參觀古人神奇的遺跡吧。
進入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個城堡的模型,你可能會好奇地問:「一座城堡模型有什麼神奇之處呢?」你可不要說這樣的話,它是新巴比倫城的城堡,裡面藏有特殊的取水系統,只要將國王的床體旋轉,便會使幼發拉底河的水送入射水管內,把水閘的發射口打開,水便洶涌而出,把敵人淹死,因為現代科學技術都想不到這樣引水,而他們卻想到了,真是一個奇跡。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飛機模型展廳。這個綁著鞭炮、拴著風箏的藤椅便是世界歷史上最早的飛行器,可惜,它的主人萬戶卻在試飛中犧牲了,但是,它的設計原理卻啟發了後來的科學家;再看這個寬大的、酷似鳥翼的滑翔傘,曾經讓勇敢的試飛英雄短暫地在天空中翱翔過。瞧,這個僅有兩片薄翼、幾根鋼架靠汽車發動機驅動的「小傢伙」,便是當年萊特兄弟研製成功的第一架飛機。而那個張牙舞爪的「怪獸」則是二戰時英國的烈火式戰斗機。
看了這兩樣,你就目瞪口呆了吧?現在,我們繼續往裡走------
❾ 有關於名勝古跡的游記 要求是作文 要體現此處的文化
歡樂的校運會
今天,陽光燦爛,冬意濃濃,我們迎來了第二十八屆「陽光體育與奧運同行」
校運會。
8
點
38
分,儀仗隊在指揮員的指揮下,奏起悅耳的樂曲精神抖擻地進場,鮮花
隊雙手揮動著花球,旗隊雙手擎著紅旗整齊有序地跟在後面,繞著操場走了一
圈,然後走到操場中間。接著,一個又一個班排著整齊的隊伍陸續走到儀仗隊
的兩旁。校長介紹了領導們、嘉賓們,有關領導講話,運動員代表發言,最後
校長鄭重地宣布:「第二十八屆校運會正式開始!」說罷,場上發出一陣熱烈
的鼓掌聲。接踵而來的是活力十足的健美操表演,天真活潑的校園舞蹈表演。
表演的同學精神飽滿,動作到位有力。從她們的臉上,我們看到了少年的氣息,
少年的價值,少年的活力。
9
點
30
分,緊張的一刻終於到來了,整個學校頓時沸騰起來,「加油」的助威
聲此起彼伏。原來是女子的跳長繩比賽開始了。我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這樣,
我們才能獲得勝利之神的眷顧。隨著「嘟——」一聲哨子響,參賽的同學用力
地跳起來„„隨著「嘟——」一聲哨子響,女子跳長繩比賽結束了。雖然我們
班的女子隊失敗了,但「失敗是成功之母」,下一次我們肯定會贏。
比賽一直延續到下午,師生們的熱情毫不減退。一聽到槍響,跑道上的運動員
一個個如兔子般飛離起點,如同箭一樣沖向終點,贏得在場的觀眾雷鳴般的掌
聲。因為在觀眾的心中,這些運動員都發揮了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的體育精神,
他們都是運動場上的英雄,是中心小學的「劉翔」。
體育,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部分;運動,它鍛煉的是體力,激活的是生
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