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商城遺址的來歷

商城遺址的來歷

發布時間: 2021-03-05 04:58:46

『壹』 字的來歷

字的來歷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都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者是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科學家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總體來說中國漢字的發展,前後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半坡陶文→東夷骨刻文→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

『貳』 洛陽的來歷

洛陽市,簡稱「洛」,別稱洛邑、洛京,河南省地級市,洛陽市總面積1523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803平方公里,河南省西部,東西長約179公里,南北寬約168公里。橫跨黃河中下游南北兩岸,東鄰鄭州市,西接三門峽市,北跨黃河與焦作市接壤,南與平頂山市、南陽市相連。[1][2]
洛陽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3]遠在五六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洛陽繁衍生息,禹劃九州,河洛屬古豫州。洛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4],歷史上先後有十多個王朝在洛陽建都。[5]洛陽市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2.2-24.6℃,洛陽市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復雜,其中山區45.51%,丘陵40.73%,平原佔13.8%。洛陽市境內主要河流有黃河、洛河、伊河、澗河、汝河等。[6][7][8]
洛陽市有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遺址。2017年末,洛陽市共有A級旅遊景區45處,其中4A級以上景區26處。洛陽市有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河洛文化旅遊節等節日活動。[9][10]洛陽市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11]、全國園林城市[12]、國家衛生城市[13]全國文明城市[14]等榮譽。
2017年末,洛陽市總人口710.1萬人,其中市區人口201.0萬人;年末常住人口682.3萬人。截至2019年1月,洛陽下轄1個縣級市、8個縣、6個區。2017年,洛陽市全市生產總值4343.1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5.3:46.9:47.8,人均生產總值達63759元。
建制沿革
遠在五六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新石器時代,黃河中游兩岸及伊、洛、瀍、澗等河流的台地上,分布著許多氏族部落,新中國成立後在洛陽一帶發現的孫旗屯遺址、王灣遺址、矬李遺址等近200處聚落遺址,便是當時人們居住、生活的地方。禹劃九州,河洛屬古豫州地。洛陽是夏王朝立國和活動的中心地域,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鄩為都。
前1600年,商朝建立。商湯建都西亳(二里頭遺址東北約6千米)。
前1046年,西周代殷後,為控制東方地區,開始在洛陽營建國都。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史稱成王「初遷宅於成周」,「定鼎於郟鄏」,曾遷殷頑民於成周,並以成周八師監督之。當時洛陽稱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國等,亦稱周南。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是為東周。
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秦在洛陽置三川郡,郡治成周城。
漢王元年(前206年),項羽封申陽為河南王,居洛陽。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建漢,初都洛陽,後遷長安,改三川郡為河南郡,治洛陽。轄洛陽、河南(漢置,治王城)、偃師、緱氏、平(偃師西北)、平陰(孟津東北)、新成(伊川西南)、榖成(新安東)及鞏、滎陽、新鄭、中牟、開封等22縣。漢武帝置十三州部刺史,河南郡屬司隸。西漢末年,王莽篡政,改洛陽為宜陽,設「新室東都」和「中市」。
漢光武建武元年(25年),劉秀定都洛陽,改洛陽為雒陽。
建武十五年(39年),更河南郡為河南尹。
漢永和五年(140年),河南尹「有戶二十萬八千四百八十六,有口一百零一萬零八百二十七」。
黃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陽,變雒陽為洛陽,設司隸校尉部。
泰始元年(265年),西晉代魏,仍以洛陽為都。
太延二年(436年),北魏在洛陽置洛州。
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
隋開皇元年(581年),在洛陽置東京尚書省;次年,置河南道行台省;三年,廢行台,以洛州刺史領總監;十四年,於金墉城別置總監。
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遷都洛陽,在東周王城以東,漢魏故城以西18里處,新建洛陽城。同年,改洛州(東魏改司州置)為豫州,三年又改河南郡,十四年復置洛州,轄河南、洛陽、偃師、緱氏、閿鄉、桃林、陝、熊耳、澠池、新安、鞏、宜陽、壽安、陸渾、伊闕、興泰、嵩陽、陽城等18縣。
唐代,自高宗始仍以洛陽為都,稱東都。
武德四年(621年),置洛州總管府,轄洛州、鄭州、熊州、榖州、嵩州、管州、伊州、汝州、魯州等九州,洛州轄洛陽、河南、偃師、緱氏、鞏、陽城、嵩陽、陸渾、伊闕等9縣。
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十道,洛陽屬河南道。
顯慶二年(657年),置東都。
開元元年(713年),改洛州為河南府。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於洛陽置都畿道。天寶年間,改東都為東京。洛州、河南府均治洛陽。
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始,改東都為神都,對都城進行擴建,修建了明堂、萬國天樞等。
唐天祐四年(907年),後梁、後唐、後晉均曾都洛陽,後漢、後周以洛陽為陪都。
宋,以洛陽為西京,置河南府。
金代,定洛陽為中京,改河南府曰金昌府,並河南縣入洛陽縣。
自元代始,洛陽不復為京,降為河南府治。
明代,河南府轄洛陽、偃師、鞏縣、孟津、登封、新安、澠池、宜陽、永寧、嵩縣等10縣,是伊王和福王的封地。
清代,洛陽仍為河南府治。

『叄』 漢字的來歷和起源

字的起源:中國人對自己文字的起源,大概在戰國時期就注意到了。有人認為結繩是漢字的起源。但不少人表示異議,結繩是上古用以記事的方法,差不多一切原始民族都曾用過。它即便是記事,也畢竟不能算是文字。也有人認為中國的文字源始於八卦。此外,尚有「河圖、洛書演進為文字說」。中國古代最通行之說是倉頡(jié)造字,這至少在戰國末年已經在廣大學者中流傳。
一般說來,文字的發展有一個從多頭到單頭,從簡單到復雜再到簡單,從表形至表音的過程。因此有不少人提出,中國的文字是由勞動人民集體創造,經「巫」和「史」整理並發展而成的。至於「巫」和「史」又是什麼人呢?這又有各種不同的猜測。目前,中國史學界較普遍的一種說法是:中國文字源始於殷商。不過稍有異議的人也不乏一例,根據一些人的看法,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而任何事物總有一個從發生到發展漸趨成熟的過程。因此中國文字的發生始年還可前推。至於推多少年呢?有的主張至少上推一千年;有的主張推至夏末;也有的主張推至夏以前,各執己見。
在考古學家那兒,中國文字之源始又有分歧。其中提出最不同凡響之見的當推郭沫若。他在《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一文中指出:「漢字究竟源始於何時呢?我認為,這可以從西安半坡村遺址距今的年代為指標。」「半坡遺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半坡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劃,和器上的花紋判然不同。」「雖然刻劃的意義至今尚未闡明,但無疑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可以肯定地說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孑(jié)遺。」

如按此說,中國文明則應算成近六千年。中國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時?最古老的文字產生於什麼時代?分別代表什麼含義?至今還尚在百家爭鳴中,看來還有待於大量的材料來佐證說明!目前世界上公認最早的文字,是出現在古代中東地區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然而,在河南賈湖發現的一些刻在龜甲上的符號,距今卻達8000年。
相傳漢字是黃帝時期一個叫蒼頡的人創造的。
在我國的陝西關中有個叫倉頡的人,他生有四隻眼睛,眼睛裡總是糊滿了眼屎,但這兩雙迷迷濛蒙的眼睛中總是放射出異樣的光芒,觀察事物特別清楚。他披著長發,留著長須,身穿獸皮,坐在一張兇猛野獸的皮上,手裡經常拿著一支土筆,與坐在他對面的人交談,似乎又在思索著什麼。他的頭形也不同於一般人,頭頂高高地隆起,像個奇形的頭陀,顯得特別聰穎過人。
他經常騎著毛驢,在陝西的黃土高原上四處奔波,跋山涉水,跨州過郡,去了解民間風俗習慣,收集民間流行的語言符號。那時沒有紙,他就把收集的資料寫在蘆葦的葉子上,裝在口袋裡,讓毛驢馱著。他收集的不少,裝了好多袋,毛驢走到現在的陝西省岐山縣就累死了。
倉頡帶著這批資料,沒有毛驢不能再行走了,就索性找了一間草棚住下來。倉頡不斷觀察天象,抬頭仔細看月亮時圓時彎的變化,還觀察山水風雨演變的現象,辨識鳥獸的各式各樣的腳印,或野獸、車輛經過後留下的痕跡,分清和區別各種紋理的異同,並開始創造文字。
其實,文字的形成是一個漸生的過程,絕非一時一人所能勝任。文字應當是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不斷創造、發明、發展、完善下來的符號。數量也是從少到多積累起來的。
漢字的數量很多,但是到底有多少,恐怕沒有人能說出它的准確數字。我們只能從古今字典中,知道它的大概數目。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共收字9353個。曹魏時李登的《聲類》共收字11520個。南梁顧野王的《玉篇》共收字22721個。唐朝時顏真卿的《韻海鏡源》共收字26911個。宋朝時的丁度等所著的《集韻》共收字53525個。清朝張玉書等所著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個。當代的《漢語大字典》收字54678個,這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
讀完小學階段要累計識字3000個,其中2500個左右要會寫。
中國文字的演變,大體經歷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這是符合文字的發展由繁到簡,由不規范到規范的規律的。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稱篆書。那麼,篆、隸、楷、行、草書便構成了中國書法的五種字體。漢字發展到了今天,楷書和行書還在應用著,而篆書、隸書、草書,特別是篆書已不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只作為一種書法藝術存在了。

『肆』 偃師地名的來歷

一為人物名:偃師周穆王向西巡狩的時候,曾經在遙遠的異域遇見奇人偃師。
偃師是古代傳奇中最神奇的機械工程師,他曾獻給周穆王一個比起現代機械人還要出色的偶人。偃師造出的偶人和常人的外貌極為酷肖,周穆王一開始還以為只是偃師的隨行之人,經過偃師的解說,才讓這位神性極強的名王也驚奇萬分。
一為歷史事件:偃師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東征伐紂在此「息偃戎師」而得 名。歷史上先後有夏、商、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七個朝代在此建都,是國內已知建都朝代最多的縣級市。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10處。境內有被史學家命名為「二里頭文化」的夏都斟尋阝 遺址,該遺址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宮殿基址群、禮器群、鑄銅作坊遺址、綠松石器作坊遺址和中國最早的宮城(即紫禁城),是迄今為止可以確認的中國最早的王朝都城遺址,是史學界公認的「華夏第一王都」;有被夏商周斷代工程確定為夏商斷代界標的商城遺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偃師是唐朝高僧玄奘和北宋名相呂蒙正的故鄉,市內有全國聞名的東漢太學遺址和靈台遺址,以及商湯王冢、伯夷、叔齊墓、呂不韋墓、齊田橫墓、王鐸墓、顏真卿墓、唐太子李弘冢、杜甫墓等;張衡、蔡倫、班固、王充等歷史人物都在這里成就了偉業英名。2005年,被授予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市)榮譽稱號。

『伍』 漢字的起源、來歷

漢字的起源和來歷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徵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徵。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徵。

『陸』 鄭州商城的由來

1950年由考古學家韓維周發現並報告文物部門。1951年春天,中科院考古所河南調查發掘團,來到鄭州對該遺址進行調查,他們根據採集到的標本,進一步推斷這里為重要的商代遺址,時代要比安陽殷墟更早。1952年,第一屆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在鄭州二里岡和洛陽東郊進行田野考古實習,開始了鄭州商城遺址的第一次正式考古發掘。1954年春,鄭州市城市基本建設工程全面開展,考古學家安金槐帶領鄭州市文管會的工作人員在二里崗一帶開展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工作。1955年發現城牆遺址確定此為商代城市。可以斷定鄭州商城東北部,就是商代二里崗時期王室貴族的宮殿區。 鄭州商城的發掘工作正待進一步展開時,「文化大革命」爆發了,鄭州商城的發掘也被迫告一段落。直到1971年,考古學家安金槐才有機會回到鄭州,他再度組織文物工作隊的全部人力,准備展開一次大規模的鄭州商城考古發掘。1973年,為了尋找鄭州商代宮殿遺跡,考古隊在鄭州商城內展開了全面的考古鑽探與試掘。他們在城東北部發現了許多大小不等的商代夯土建築基址。其中有多處規模宏大,不同於一般的建築房基,被確定為宮殿基址所在地。到1979年,考古隊在鄭州商城內相繼發現宮殿基址20多處,宮殿區的范圍不斷擴大,約占城內總面積的一半。通過發掘探明,城址東北部的宮殿區建築物分布密集,已形成規模宏大,結構復雜的宮殿建築群。可以斷定鄭州商城東北部,就是商代二里崗時期王室貴族的宮殿區。 到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鄭州商城外城郭的發現,把鄭州商城考古推向了歷史的高峰。1986年6月,文物考古部門發現了一段南北走向的夯土牆。這消息立刻引起鄭州商城工作站的重視,隨即組織人力對夯土牆進行了解剖性發掘,並驗證了外城牆的存在。在商城外圍,考古隊還發現了多處商代青銅冶煉、骨器製作、陶器製作的作坊遺址,並有大量的墓葬區;城池內外,還發現了青銅窖藏和祭祀場地。截至目前,商代遺址出土的文物數以萬計,其中有很多都是稀世珍寶。

『柒』 中國漢字來歷的資料

漢字起源的舊說法有五種,
即結繩說、八卦說、河圖洛書說、倉頡造字說和圖畫說。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結繩說:《北史·魏本紀》說:北朝魏的先世「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結繩而已。」記錄了一些原始社會部落,在文字出現之前,以結繩記事的方法,把戰爭、獵獲、會盟、選舉、慶典、聯姻、生育、疾病和災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記錄下來。
過去亦有學者據《周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的論說,推斷「文字起源於結繩」。
八卦說:孔安國《尚書》序(屬偽作,但年代甚古)里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河圖說:《易·系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河圖·玉版》:倉頡為帝,南巡狩,發陽虛之山,臨於元扈洛I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
揭開此說的神秘面紗,不難發現,它真實的核心就是算數,能對照「九宮」演算法。所謂「九宮」,在讖緯家來說,是八卦加上中央,合為九(「五」位於中央,還可以和五行聯系起來);在術數家眼中,則其數橫、豎、斜偏、相加得數恆為15。
倉頡造字:「倉頡造字說」在戰國時即已流行。《呂氏春秋·君守》說:「倉頡作書,後稷作稼。」到了秦漢時代,這種傳說更加盛行。許慎《說文解字·敘》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
倉頡到底是什麼人呢?傳說他是黃帝的史官,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於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外交事務日益頻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於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
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圖畫說:現代學者認為:漢字真正起源於原始圖畫。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劃的圖形,很可能與文字有淵源關系。

『捌』 字的來歷是什麼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都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者是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科學家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總體來說中國漢字的發展,前後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半坡陶文→東夷骨刻文→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