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和田精絕國遺址

和田精絕國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3-05 09:59:50

① 精絕古城遺址的具體位置在哪裡

漢晉時期精絕國故址,位於中國西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民豐縣。
精絕,即精絕國,最早見於《史記·西域傳》:「精絕國,王治精絕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戶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勝兵五百人。精絕都尉、左右將,驛長各一個。北至都護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戍廬國四日,行地空,西通扜彌四百六十里」。
精絕國是西漢時期中國西部一個比較小的城邦國家,位於尼雅河畔的一處綠洲之上。精絕國以農業為主,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商賈雲集,繁華富庶。東漢後期,精絕國被日益強大的鄯善國兼並。後來,受魏晉王朝節制。公元3世紀後,精絕國消失。
http://ke..com/subview/324787/324787.htm

② 請問尼雅遺跡就是精絕國嗎我感覺好像精絕國好像比尼雅遺跡更遠吧!

《漢書·西域傳》抄里襲對尼雅的描寫是「精絕國,王治精絕城,戶480,口3360,勝兵500人。精絕都尉,左右將,譯長各一人。」唐玄奘從印度取經歸來,路過尼雅,稱其為「王治尼壤城」。他在《大唐西域記》里寫道:「東入沙磧,行二百餘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澤中。澤地熱濕,難以履涉,蘆草荒基,無復途徑,唯趣城路僅得通過,故往來者莫不由此城焉。」

尼雅古城1901年由英國人斯坦因首次發現,被確定為西漢時期精絕國的遺址。

尼雅的前身是古精絕國,位於民豐縣北約150公里處的沙漠中,周圍都是起伏的沙山。已發掘出來的部分建築保存完好,除了土木結構的房屋外,還有河道和水渠。遺址中還發現了寫有古代於闐文字的木簡及羊皮文獻。

③ 古代精絕國的王城在哪裡

尼雅是漢代精絕國故地,精絕國是西漢時代西域36國之一。精絕既然是一個國家,就要有國王,作為一國的統治者,國王所居住的地方,被稱作國都;由於國都築有城池,所以國都又有王城之稱。那麼,古代精絕國的王城在哪裡呢?這是考察過尼雅的人,都在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

古代的精絕,是一個只有3000多人的小國。受其國力的限制,其王城也很小。玄奘曾途經尼壤城,他在《大唐西域記》中說:「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唐代的尼壤城,就是漢代的精絕城。在唐代的時候,精絕國已經滅亡,成為古於闐國的一部分,因而精絕城改稱尼壤城。據玄奘所見,尼壤城周長只有3~4里,如果是正方形的城,每面城牆尚不到一里,確實規模很小,彷彿是清代的一座軍營。在和田市西部,保留有清代的軍營,其規模比尼壤城還要大一些。

一般來說,漢代的精絕王城,自然在古代尼雅遺址的范圍內。然而自本世紀初以來,進入尼雅遺址考察的人員雖然很多,但都沒有提到王城所在的問題。近年來,在No.2遺址有古代城牆的殘跡,這一發現引起了許多人的注意。

所謂城牆遺跡,在No.2遺址的東南部。No.2是一個包括有20多個房址的遺址區,在其中編號為No.4的房址附近,有兩座高大的長條形土丘。高約2.5~3米,長約20~30米,兩座土丘相隔約50~60米。從側面觀察,這兩座土丘的中間,是層次清楚的黃土層。其下部的黃土層,已經坍塌破壞,層次不清;其上部的黃土層則亂作一團,如同爛泥堆積。由於這兩座土丘呈長條形,彼此在一條直線上,在兩座土丘西方200米的延長線上,還有兩座小土丘,彷彿是斷斷續續的城牆,因而有人認為這就是古代的城牆。

中國古代的城牆出現很早,都是以夯土築成。由於夯土是一層一層築成的,因而層次分明,甚至連夯窩都還保留,很容易識別。在尼雅No.2遺址的土丘,看不出夯土的層次,顯然不是人工築成。土丘上部爛泥狀的黃土,是由於風蝕作用所致,不是人有意堆積的。況且以爛泥堆積城牆的方法,在中國還沒有前例。因此,這兩座土丘應是自然形成的結果。在黃土層堅硬的地區,風蝕作用可以塑造各種奇形怪狀的地貌,其中有的極像城堡,有風蝕城堡之稱。風蝕城牆,也是風蝕作用的一種表現形式。

古代的王城,多是正方形或長方形,四面都有城牆。如果No.2上述土丘是城牆的話,由於它在No.2遺址的南方,應是南城牆。此外,在No.2的東方、西方、北方還應當有城牆,才能組成一個方形或長方形的城池。然而,迄今為止卻沒有發現東城牆、西城牆、北城牆,這說明No.2南方的土丘是孤立的、偶然的現象,不會是城牆。

再退一步說,如果土丘是城牆,No.2便應當是精絕國的王城。作為王城,國王居住生活之處,必須有華麗的宮殿,雕梁畫棟,才能顯示出國王至尊的地位。浮雕梁頭、柱頭的現象,在尼雅的其它房址中屢有發現,然而在No.2卻沒有發現。又如在No.3的牆壁上有彩色的裝飾畫,地上發現有彩色地氈的殘塊,還有浮雕的木椅,顯示出房主人有很高的身份;在No.4發現有裝飾獅頭、馬腿、鳥翼的木椅和吉他,也顯示了房主人的高貴身份。但是,在No.2房址中除了文書以外,卻沒有見到這類珍貴的生活器物,這都反映出No.2並不是高貴人士所居住的地方,更不像是國王所居住的王宮所在。

如果我們將尼雅遺址中,比較講究的房址綜合分析,那麼,王宮之所在應當具備以下的條件:

房址的規模比較大,應當有十餘個房間,各種生活設施比較齊全,大廳、廚房、豎爐等應有盡有;

房間應有華麗的裝飾,如彩色壁畫,彩色的地氈;

房間內應有浮雕藝術的桌、椅、床等高貴的傢俱;

房間內應有金、銀、玉裝飾品的殘跡;

房梁和房柱應有浮雕裝飾,有雕梁畫棟的氣氛;

房址周圍應當有涼亭、果園、水塘之類,作為國王散步遊玩的場所;

房址應當地處交通方便的地方,距尼雅河不會太遠,甚至就在尼雅河邊,便於取水用水。

王城可以有土築的城牆,但是不一定必須要有土築的城牆。在東北地區,曾有以木柵欄組成的木城。古代尼雅地區森林資源豐富,取之方便,王城也可以是木城,甚至是比較講究一些的紅柳籬笆牆。

尼雅王城在何處?這是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隨著尼雅考察研究的深入進行,這個問題將來是可以解決的。

④ 我要精絕古國的詳細資料

精絕國,最早見於《史記·西域傳》:「精絕國,王治精絕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戶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勝兵 五百人。精絕都尉、左右將,驛長各一個。北至都護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戍廬國四日,行地空,西通扜彌四百六十里」。
這是活躍在絲綢之路南道上的一個小王國 殷實而富庶。 時過四五百年,玄奘取經東歸時看到得尼壤城,已是另一番景象了。《大唐西域記》:「媲麽川東入沙磧,行二百餘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澤中, 澤地熱濕,難以履涉, 蘆草荒茂,無復途徑,唯趣城路僅得通行,故往來者莫不由此城焉,而瞿薩旦那以為東境之關防也」。殘缺史料僅記於此,精絕國從歷史的舞台上消失了。

歷史學界現在普遍認為尼雅即為古書中的精絕古國。

《自然之友》原文

〖編者按:在上一期的《通訊》中,我們刊登了吳礽(音仍)驤先生寫的《河西考古之餘》一文,從考古的角度談到古代開拓西北的教訓。本期,我們再轉載生態作家沈孝輝先生發表在《北京觀察》2000年5月號上的這篇文章。相隔近30年,他們二人在同一地區,從各自不同的視角進行了實地考察,竟達到了幾乎完全相同的結論。這再次向我們證明:在我國的西北,歷史上由於人類過度開發帶來的生態災難,是一個無法迴避的、慘痛的歷史事實。任何稍有環境生態意識的當代人,都不能對此等閑視之。〗



在塔里木盆地旅行,沿著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周緣的綠洲——若羌、且末、民豐、於田、策勒、和田、皮山、莎車、麥蓋提,一站站走去,無論你走到哪一個偏僻的角落,都可以聽到民間流傳的有關沙埋曷勞落迦古城的有滋有味的傳說。 1300多年前的唐玄奘聽過;1OO多年前的歐洲探險家斯文·赫定和斯坦因聽過;今天,塔里木的子孫也會講給每個客人聽。沙埋古城的確是一個具有超越時空魅力的故事,雖然經不知多少代人的口口相傳和加工改編,因而出現了許多「版本」,但仍具有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最初記載的那種警示意味。

傳說古代於闐(音田)國(今和田)的北方有一個安樂富足,但不皈依佛法的城邦,名叫曷勞落迦。某日,街頭突然出現一個裝束奇特、相貌古怪的遊方僧。曷勞落迦的國王得到稟報,居然下令說:任何人都可以對他掘沙揚土驅逐。於是遊方僧不但化不到齋飯,反而到處遭受驅趕,只有一位禮敬佛像的忠厚長者表示關切,私下提供飲食。遊方僧對長者說,由於本城居民揚沙驅趕我,將會受到滅頂之災的懲罰。我走後,上天將會降下一場沙雨將曷勞落迦湮沒,生靈滅絕。你必須及早離開。

仁慈的長者聞訊連忙四齣報信,卻無人相信,反遭譏笑污辱。長者見人們已經無可理喻,只好獨自逃生。遊方僧走後第七天夜半時分,整座城市正在夢鄉,突然,兇猛的的沙雨伴隨著狂風從天而降,傾刻之間埋沒了這個繁榮的城邦。從此,曷勞落迦變成沙山,永遠沉睡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之中。



沙雨湮(音淹)沒曷勞落迦的傳說,並非全無根據、僅為弘揚佛法而憑空杜撰。這是塔里木歷史的折射。你只須抹去故事裡的神話色彩,就會發現在這個半睡半醒的傳說之夢中所蘊含的可怕的真實,以及人類破壞環境就必遭天怒和天譴的真諦。事實上,它顯然是根據西域歷史上某個被風沙摧毀的綠洲古城的事件加工而成的。

那麼曷勞落迦究竟是絲路南道上的哪座古城呢?幾據《大唐西域記》記載,逃離曷勞落迦的長者來到一個叫做媲(音僻,媲美)摩的繁榮的綠洲定居。玄奘從和闐去尼雅(古精絕國)的途中曾經訪問過媲摩,他也可能是馬可·波羅的游記中提到過的「培因」。1901年斯坦因曾根據古籍和當地人所提供的線索,在策勒縣北部的沙漠中發現了媲摩遺址,當地人稱之烏宗塔提,即「遠方的古城」之意。

尼雅(精絕)古城遺址(漢晉至前涼時期)

我們不妨按常理來推測一下:媲摩似應距曷勞落迦不遠,並且兩城屬於同一古老的河流或者是十分臨近的水系,同時曷勞落迦應在媲摩地下遊方向,即更深入沙漠北部的地方。不難查出,符合上述條件的古城現已發現的有三座:喀拉墩、丹丹烏里克和園沙。

有學者認為,曷勞落迦故地應在今於田縣克里雅河下游的大河沿附近,很可能是漢代喀拉墩古城,方位、歷史時期、放棄原因等要素均吻合。

喀拉墩古城已被沙倉掩埋(北朝時期)

喀拉墩是近代起的維吾爾語的名字,意思是「黑沙包」,因古城邊上有兩座高達20米的紅柳沙包而得名。喀拉墩南距於田縣城 190公里。

在古代,克里雅河從腹心穿過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注入塔里木河。而喀拉墩正處於接近沙漠中心的位置,但它究竟是於闐王國歷史上的哪座城市,至今尚無定論。

然而,喀拉墩古城歷史上並非不信仰佛教,恰恰相反,城中有漢晉時代的佛殿、魏晉時期的佛寺佛塔,因此不可能是曷勞落迦古城。同樣理由,曷勞落迦也不可能是丹丹烏里克古城,何況它位於克拉墩的西南部,更偏離大漠的腹地。

丹丹烏里克遺址黃沙漫漫

依筆者所見,曷勞落迦更像是近年在喀拉墩西北41公里發現的從未見史書記載的園沙古城。園沙古城因其周圍的圓沙包而得名,城中未發現有佛殿、佛寺、佛塔之類建築。與曷勞落迦的傳說吻合。園沙古城的湮滅確與沙塵暴即環境的惡化有關。然而古城的沙化並非一夜之間形成的,這是一個漸進積累的過程。城中1.2米厚的土層,最底下是淤泥蘆葦,往上漸漸存了細沙,越接近上層沙化越嚴重。考古發現,雖然園沙人蓋房、冶煉、做飯、製造生活用品,樣樣都取自胡楊,但在城周圍12公里的范圍內卻找不到一棵胡楊的殘株。情況是明顯的:過量砍伐林木,破壞了沙漠生態系統,加劇了綠洲生態的惡化。盡管園沙古城消失的真正原因還是個謎,但沙化不能不是諸多推測中分量最重的一個。畢竟,古城的歷史遺存已經埋在座座沙包之下。

瑪扎塔格古戎堡(漢唐時期戎堡,瑪扎塔格原稱通聖山)



沉睡在沙漠中的烏宗塔提(古媲(音僻,媲美)摩遺址)佛塔殘跡

尋找曷勞落迦,對於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而言,可能是一件足以令人熱血沸騰的工作;然而,對於生態學家來說,曷勞落迦究竟何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近百年來,在塔里木盆地的瀚海大漠之中,人們發現了一個又一個的沙埋古城。我們只須將它們順序排列,就會得出驚人的結論:

樓蘭古城,位於古孔雀河下游,羅布泊干湖盆西岸,東距今尉犁縣縣城32O公里;

伊循遺址(即米蘭古堡),位於古米蘭河下游,距今若羌縣縣城東北80公里;

漢且末古城,位於車爾臣河下游,今且末縣縣城東北 15O公里;

精絕古城(今尼雅遺址),位於尼雅河尾閭,北距今民豐縣縣城150公里;喀拉墩古城、卡拉當格古城、園沙古城,均位於克里雅河下游,分別北距今於田縣縣城 19O、2OO、22O公里;丹丹烏里克遺址距今策勒縣達馬溝鄉北90公里;

瑪利塔格古戎堡,位於和田河中游,北距今和田市2OO公里;

皮山國古城,距今皮山縣城東北17O公里處……

我們只須將上述古城和古遺址標示在地圖上,並用一條虛線將其連接起來,就可以顯示出古絲綢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事實是令人震驚的,絲路南道及其連接的古城幾乎全部都葬身於沙漠腹地;而現代絲綢之路——公路干線及其所連接的綠洲城鎮,又幾乎全部遠離古遺址,更貼近昆侖山的山前地帶。

歷史上,樓蘭曾經是東西方陸路交通的樞紐,伊循城也有通衢直達敦煌,而今均已被庫姆塔格沙漠所阻隔,通途變天塹,那「商胡客販,日奔西下」的動人畫面,已被沙丘、戈壁和雅丹風蝕地貌並存的荒涼景觀所取代。沿著從若羌至且末的現代公路,可以見到雪峰與沙山並峙的奇觀,塔克拉瑪干沙漠已經涌過了公路,直撲昆侖山的腳下。從民豐到皮山長達七、八百公里的公路,被步步進逼的沙漠緊緊地擠在了昆侖山山前的洪積扇上。強烈的風蝕沙化,迫使皮山和民豐兩縣縣城二度搬遷,而策勒縣縣城則三次搬遷。古、今絲綢之路竟然平均相距1OO公里之遠。這一鐵的事實,對於自漢代以來沙漠與綠洲的進退形勢和人類生存環境的巨大變遷,已令人一目瞭然,無須再作任何闡釋。

樓蘭古城遺址(漢代樓蘭王國,公元5世紀為丁零所破)



所有這些曾經在絲綢之路上繁榮過、喧鬧過、驕傲過、閃爍過迷人色彩的西域古城,如今,連同它們創造的絢麗的文化,權力與財富、光榮與夢想,已統統被無情的流沙抹掉,竟然無一倖免!

沙漠是冷酷無情的。然而,人們在感嘆之餘,恰恰忽視了,冷酷無情的現代沙漠的製造者,正是人類自己。

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古綠洲的演變,基本上遵循著不斷從下游向中上游攀升的模式。如兩漢及晉代的古城多建於內陸河的下游尾閭(音驢);隋唐時代的古城,多建於中游;而宋元期間設置的古城,多位於現代綠洲的外圍。也就是說,隨著綠洲不斷從河流下游向上游節節退縮,城鎮隨之節節遷移,而荒漠則節節進逼。迄今一部塔里木的歷史,就是綠洲退縮、沙漠擴張的歷史。

將古代綠洲與現代綠洲作個比較就會發現,古人的生存環境遠比今人優越:那時候河流更長,水更豐沛,森林和草地更茂盛,野生動物更加繁多,土地也更廣闊肥沃。正因為如此,故宜牧、宜農、宜採集和漁獵,成為人類社會早期的伊甸園。由漢至唐,橫貫西域的絲綢之路從興起到繁盛,留下了「使者相望於道,商旅不絕於途」的盛況,並在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匯中鑄造出了獨樹一幟的西域文明。

對於塔里木盆地古代綠洲城邦的廢棄,西域文明古國的消逝,學界有過種種推測:如戰爭破壞論、瘟疾流行論、氣候變干論,等等。其實,這些論說都缺乏歷史與科學的根據,對塔里木盆地綠洲的發展變化過程未做全面的了解。因為,只要存在良田沃土,戰爭破壞了人們可以重建家園,瘟疾過去了可以重新使用,談不到廢棄。至於氣候變干論,也站不住腳。我們知道在漫長的地質時期,氣候的變遷曾經對生態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但在人類短暫的歷史時期,這種變化並不顯著,因為地質時期的變化以百萬年為單位計算,而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至今不過幾千年。

古人曾誇耀的「滄海桑田」的豐功偉績,實則留下更多的卻是林草變桑田,桑田變荒漠的真實故事。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確曾擁有過繁茂的大森林,豐美的大草原和富饒的綠洲,而「一不留神」喪失了它們,只不過是恩格斯所說的「眨眼的瞬間」。所有這些過失,都只能怪人,不可怪天!

生活在尼雅河畔綠洲中的現代維吾爾族少女。她們是否了解沙埋古城的歷史?她們能否守住今日的綠洲?



安迪爾是和田地區的一座偏僻的小鎮。依傍著小鎮悄悄流淌的安迪爾河如一個害羞的小女孩,行進不遠便急匆匆地一頭撲進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懷抱。當地人流傳說,在安迪爾河消失處的沙漠中,步行約一周的路程,有一座曾經相當繁榮的城邦,不知什麼原因和什麼時候,變成了一座人煙斷絕的死城。

我後來了解到,這是一處從漢晉一直延續到唐代的古城遺址。雖然安迪爾古城不可能是曷勞落迦,但是關於它的帶有神秘色彩的民間傳說卻引起了我的興趣:
不知道這座古城究竟受了什麼魔法,只見城門洞開,街市寂然,建築如新,而空無一人。遍地堆放著來自古羅馬、古印度和古中國的奇珍異寶.隨手撿上一兩件拿出去,可供你一生衣食無虞。可是這些珍寶,只能供你在城內玩賞、享用,如果你想永遠據為己有,把它們帶出古城,那巨大堅固的城門就會自動關閉,同時陰雲四合,沙暴驟起,使你無法離開。當你一旦放棄了非分之想,把攫取的寶物放回原處,天空即刻晴朗,城門即刻大開,放你自由出入。

細細品味咀嚼,這真是一個同「沙埋曷勞落迦」一樣寓意深刻的故事,或許就是它的姊妹篇。誠如聖雄甘地所言:「地球可以滿足人類的需求,卻滿足不了人類的貪婪。」人對自然的索取不能超過她的給予,不能超出自然的承載力,否則就會招致大自然無情的懲罰。那掩埋在利比亞沙漠中的金字塔、掩埋在內夫得沙漠中的巴比倫空中花園,其實也都同掩埋在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的曷勞落迦和安迪爾古城一樣,都向後人講述著同一個故事。

米蘭(伊循)古城遺址(唐代漢唐時代)

古代文明終因認為破壞化作沙漠中的片片廢墟,現代文明也會犯同樣的錯誤,而重蹈覆轍「驚人相似的歷史覆轍」。有人稱:「西部蘊藏著無限的商機」, 彷彿那遍地黃沙一夜之間都化作了滿地黃金,有的報紙竟出現了「走,到西部去拾第二桶金!」這樣聳人的標題。這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商業化炒作和輿論誤導。實際上,中國的西部開發任重而道遠。中國西部不同於美國西部。美國開發西部時,那裡是生態完好的處女地;而我國今日的西部開發卻是在前人兩千多年開發基礎上的再開發,而前人留下的又是一片急待治理的破碎山河。西部建設首要的是生態建設。如果不首先改善環境,償還前人的生態欠賬,並在開發的全過程將環境保護放在首要位置,那麼,就會像塔里木民間故事中所警示的那樣,西部將「城門關閉」、「沙暴驟起」。那時候,我們的後代會不會再去沙丘下面尋找我們在21世紀留下的當代「曷勞落迦」,並演繹出一段新的「前人無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的故事呢?

(圖可能貼不上去)

⑤ 精絕國在什麼地方

史記·西域傳》:「精絕國,王治精絕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戶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勝兵五百人。精絕都尉、左右將,驛長各一個。北至都護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戍廬國四日,行地空,西通扜彌四百六十里」。
[編輯本段]【考古發現】
這是活躍在絲綢之路南道上的一個小王國 殷實而富庶。 時過四五百年,玄奘取經東歸時看到得尼壤城,已是另一番景象了。《大唐西域記》:「媲麽川東入沙磧,行二百餘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澤中, 澤地熱濕,難以履涉, 蘆草荒茂,無復途徑,唯趣城路僅得通行,故往來者莫不由此城焉,而瞿薩旦那以為東境之關防也」。殘缺史料僅記於此,精絕國從歷史的舞台上消失了。直到20世紀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初探遺跡,從此擄走700多件出土佉盧文,漢文簡牘,精美木雕後,這座在沙海里掩埋千年的故城才又重新為人所知. 尼雅居民日常用的文字就是今天被稱為「佉盧文」的文字,這是一種在今天的國際學術界仍是一種極難破譯的文字。 當年尼雅居民對水的管理和使用、樹木的保護都有一套嚴格的管理辦法。水的使用是有償的,水由專人分管。若因管理不善,導致損失的要受懲罰。如有耕地發生無水乾旱的情況,也要求及時調查並處理。如有人放水淹沒仇家的田園、住屋要受罰;有小麥地一熟可澆二、三水。 當年的尼雅居民還很注意樹木的生長和保護並形成了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沙棗樹耐乾旱鹽鹼,既可抵禦風沙、美化環境,果實又可食用,是當年精絕人重點栽培的樹木之一「活樹,應阻止任何人將樹連根砍斷,否則罰馬一匹,若砍斷樹枝,則應罰母牛一頭」便是當時這一制度的生動說明。他們還種植桃、蘋果杏、桑之類的果木;蘆葦、紅柳枝在尼雅河兩岸潮濕低窪的地方均有生長,容易獲取,作為建造材料。

⑥ 精絕古國是否真的存在

史書上有記載,應該有過吧。
精絕國,最早見於《史記·西域傳》:「精絕國,王治精絕城,去長安八千八百內二十里,戶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勝兵五百人。精容絕都尉、左右將,驛長各一個。北至都護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戍廬國四日,行地空,西通扜彌四百六十里」。

⑦ 介紹精絕文化及遺址等

http://ke..com/view/324787.html?wtp=tt
精絕國,最早見於《史記·西域傳》:「精絕國,王治精絕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戶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勝兵 五百人。精絕都尉、左右將,驛長各一個。北至都護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戍廬國四日,行地空,西通扜彌四百六十里」。
這是活躍在絲綢之路南道上的一個小王國 殷實而富庶。 時過四五百年,玄奘取經東歸時看到得尼壤城,已是另一番景象了。《大唐西域記》:「媲麽川東入沙磧,行二百餘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澤中, 澤地熱濕,難以履涉, 蘆草荒茂,無復途徑,唯趣城路僅得通行,故往來者莫不由此城焉,而瞿薩旦那以為東境之關防也」。殘缺史料僅記於此,精絕國從歷史的舞台上消失了。

歷史學界現在普遍認為尼雅即為古書中的精絕古國。

《自然之友》原文

〖編者按:在上一期的《通訊》中,我們刊登了吳礽(音仍)驤先生寫的《河西考古之餘》一文,從考古的角度談到古代開拓西北的教訓。本期,我們再轉載生態作家沈孝輝先生發表在《北京觀察》2000年5月號上的這篇文章。相隔近30年,他們二人在同一地區,從各自不同的視角進行了實地考察,竟達到了幾乎完全相同的結論。這再次向我們證明:在我國的西北,歷史上由於人類過度開發帶來的生態災難,是一個無法迴避的、慘痛的歷史事實。任何稍有環境生態意識的當代人,都不能對此等閑視之。〗



在塔里木盆地旅行,沿著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周緣的綠洲——若羌、且末、民豐、於田、策勒、和田、皮山、莎車、麥蓋提,一站站走去,無論你走到哪一個偏僻的角落,都可以聽到民間流傳的有關沙埋曷勞落迦古城的有滋有味的傳說。 1300多年前的唐玄奘聽過;1OO多年前的歐洲探險家斯文·赫定和斯坦因聽過;今天,塔里木的子孫也會講給每個客人聽。沙埋古城的確是一個具有超越時空魅力的故事,雖然經不知多少代人的口口相傳和加工改編,因而出現了許多「版本」,但仍具有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最初記載的那種警示意味。

傳說古代於闐(音田)國(今和田)的北方有一個安樂富足,但不皈依佛法的城邦,名叫曷勞落迦。某日,街頭突然出現一個裝束奇特、相貌古怪的遊方僧。曷勞落迦的國王得到稟報,居然下令說:任何人都可以對他掘沙揚土驅逐。於是遊方僧不但化不到齋飯,反而到處遭受驅趕,只有一位禮敬佛像的忠厚長者表示關切,私下提供飲食。遊方僧對長者說,由於本城居民揚沙驅趕我,將會受到滅頂之災的懲罰。我走後,上天將會降下一場沙雨將曷勞落迦湮沒,生靈滅絕。你必須及早離開。

仁慈的長者聞訊連忙四齣報信,卻無人相信,反遭譏笑污辱。長者見人們已經無可理喻,只好獨自逃生。遊方僧走後第七天夜半時分,整座城市正在夢鄉,突然,兇猛的的沙雨伴隨著狂風從天而降,傾刻之間埋沒了這個繁榮的城邦。從此,曷勞落迦變成沙山,永遠沉睡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之中。



沙雨湮(音淹)沒曷勞落迦的傳說,並非全無根據、僅為弘揚佛法而憑空杜撰。這是塔里木歷史的折射。你只須抹去故事裡的神話色彩,就會發現在這個半睡半醒的傳說之夢中所蘊含的可怕的真實,以及人類破壞環境就必遭天怒和天譴的真諦。事實上,它顯然是根據西域歷史上某個被風沙摧毀的綠洲古城的事件加工而成的。

那麼曷勞落迦究竟是絲路南道上的哪座古城呢?幾據《大唐西域記》記載,逃離曷勞落迦的長者來到一個叫做媲(音僻,媲美)摩的繁榮的綠洲定居。玄奘從和闐去尼雅(古精絕國)的途中曾經訪問過媲摩,他也可能是馬可·波羅的游記中提到過的「培因」。1901年斯坦因曾根據古籍和當地人所提供的線索,在策勒縣北部的沙漠中發現了媲摩遺址,當地人稱之烏宗塔提,即「遠方的古城」之意。

尼雅(精絕)古城遺址(漢晉至前涼時期)

我們不妨按常理來推測一下:媲摩似應距曷勞落迦不遠,並且兩城屬於同一古老的河流或者是十分臨近的水系,同時曷勞落迦應在媲摩地下遊方向,即更深入沙漠北部的地方。不難查出,符合上述條件的古城現已發現的有三座:喀拉墩、丹丹烏里克和園沙。

有學者認為,曷勞落迦故地應在今於田縣克里雅河下游的大河沿附近,很可能是漢代喀拉墩古城,方位、歷史時期、放棄原因等要素均吻合。

喀拉墩古城已被沙倉掩埋(北朝時期)

喀拉墩是近代起的維吾爾語的名字,意思是「黑沙包」,因古城邊上有兩座高達20米的紅柳沙包而得名。喀拉墩南距於田縣城 190公里。

在古代,克里雅河從腹心穿過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注入塔里木河。而喀拉墩正處於接近沙漠中心的位置,但它究竟是於闐王國歷史上的哪座城市,至今尚無定論。

然而,喀拉墩古城歷史上並非不信仰佛教,恰恰相反,城中有漢晉時代的佛殿、魏晉時期的佛寺佛塔,因此不可能是曷勞落迦古城。同樣理由,曷勞落迦也不可能是丹丹烏里克古城,何況它位於克拉墩的西南部,更偏離大漠的腹地。

丹丹烏里克遺址黃沙漫漫

依筆者所見,曷勞落迦更像是近年在喀拉墩西北41公里發現的從未見史書記載的園沙古城。園沙古城因其周圍的圓沙包而得名,城中未發現有佛殿、佛寺、佛塔之類建築。與曷勞落迦的傳說吻合。園沙古城的湮滅確與沙塵暴即環境的惡化有關。然而古城的沙化並非一夜之間形成的,這是一個漸進積累的過程。城中1.2米厚的土層,最底下是淤泥蘆葦,往上漸漸存了細沙,越接近上層沙化越嚴重。考古發現,雖然園沙人蓋房、冶煉、做飯、製造生活用品,樣樣都取自胡楊,但在城周圍12公里的范圍內卻找不到一棵胡楊的殘株。情況是明顯的:過量砍伐林木,破壞了沙漠生態系統,加劇了綠洲生態的惡化。盡管園沙古城消失的真正原因還是個謎,但沙化不能不是諸多推測中分量最重的一個。畢竟,古城的歷史遺存已經埋在座座沙包之下。

瑪扎塔格古戎堡(漢唐時期戎堡,瑪扎塔格原稱通聖山)



沉睡在沙漠中的烏宗塔提(古媲(音僻,媲美)摩遺址)佛塔殘跡

尋找曷勞落迦,對於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而言,可能是一件足以令人熱血沸騰的工作;然而,對於生態學家來說,曷勞落迦究竟何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近百年來,在塔里木盆地的瀚海大漠之中,人們發現了一個又一個的沙埋古城。我們只須將它們順序排列,就會得出驚人的結論:

樓蘭古城,位於古孔雀河下游,羅布泊干湖盆西岸,東距今尉犁縣縣城32O公里;

伊循遺址(即米蘭古堡),位於古米蘭河下游,距今若羌縣縣城東北80公里;

漢且末古城,位於車爾臣河下游,今且末縣縣城東北 15O公里;

精絕古城(今尼雅遺址),位於尼雅河尾閭,北距今民豐縣縣城150公里;喀拉墩古城、卡拉當格古城、園沙古城,均位於克里雅河下游,分別北距今於田縣縣城 19O、2OO、22O公里;丹丹烏里克遺址距今策勒縣達馬溝鄉北90公里;

瑪利塔格古戎堡,位於和田河中游,北距今和田市2OO公里;

皮山國古城,距今皮山縣城東北17O公里處……

我們只須將上述古城和古遺址標示在地圖上,並用一條虛線將其連接起來,就可以顯示出古絲綢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事實是令人震驚的,絲路南道及其連接的古城幾乎全部都葬身於沙漠腹地;而現代絲綢之路——公路干線及其所連接的綠洲城鎮,又幾乎全部遠離古遺址,更貼近昆侖山的山前地帶。

歷史上,樓蘭曾經是東西方陸路交通的樞紐,伊循城也有通衢直達敦煌,而今均已被庫姆塔格沙漠所阻隔,通途變天塹,那「商胡客販,日奔西下」的動人畫面,已被沙丘、戈壁和雅丹風蝕地貌並存的荒涼景觀所取代。沿著從若羌至且末的現代公路,可以見到雪峰與沙山並峙的奇觀,塔克拉瑪干沙漠已經涌過了公路,直撲昆侖山的腳下。從民豐到皮山長達七、八百公里的公路,被步步進逼的沙漠緊緊地擠在了昆侖山山前的洪積扇上。強烈的風蝕沙化,迫使皮山和民豐兩縣縣城二度搬遷,而策勒縣縣城則三次搬遷。古、今絲綢之路竟然平均相距1OO公里之遠。這一鐵的事實,對於自漢代以來沙漠與綠洲的進退形勢和人類生存環境的巨大變遷,已令人一目瞭然,無須再作任何闡釋。

樓蘭古城遺址(漢代樓蘭王國,公元5世紀為丁零所破)



所有這些曾經在絲綢之路上繁榮過、喧鬧過、驕傲過、閃爍過迷人色彩的西域古城,如今,連同它們創造的絢麗的文化,權力與財富、光榮與夢想,已統統被無情的流沙抹掉,竟然無一倖免!

沙漠是冷酷無情的。然而,人們在感嘆之餘,恰恰忽視了,冷酷無情的現代沙漠的製造者,正是人類自己。

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古綠洲的演變,基本上遵循著不斷從下游向中上游攀升的模式。如兩漢及晉代的古城多建於內陸河的下游尾閭(音驢);隋唐時代的古城,多建於中游;而宋元期間設置的古城,多位於現代綠洲的外圍。也就是說,隨著綠洲不斷從河流下游向上游節節退縮,城鎮隨之節節遷移,而荒漠則節節進逼。迄今一部塔里木的歷史,就是綠洲退縮、沙漠擴張的歷史。

將古代綠洲與現代綠洲作個比較就會發現,古人的生存環境遠比今人優越:那時候河流更長,水更豐沛,森林和草地更茂盛,野生動物更加繁多,土地也更廣闊肥沃。正因為如此,故宜牧、宜農、宜採集和漁獵,成為人類社會早期的伊甸園。由漢至唐,橫貫西域的絲綢之路從興起到繁盛,留下了「使者相望於道,商旅不絕於途」的盛況,並在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匯中鑄造出了獨樹一幟的西域文明。

對於塔里木盆地古代綠洲城邦的廢棄,西域文明古國的消逝,學界有過種種推測:如戰爭破壞論、瘟疾流行論、氣候變干論,等等。其實,這些論說都缺乏歷史與科學的根據,對塔里木盆地綠洲的發展變化過程未做全面的了解。因為,只要存在良田沃土,戰爭破壞了人們可以重建家園,瘟疾過去了可以重新使用,談不到廢棄。至於氣候變干論,也站不住腳。我們知道在漫長的地質時期,氣候的變遷曾經對生態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但在人類短暫的歷史時期,這種變化並不顯著,因為地質時期的變化以百萬年為單位計算,而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至今不過幾千年。

古人曾誇耀的「滄海桑田」的豐功偉績,實則留下更多的卻是林草變桑田,桑田變荒漠的真實故事。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確曾擁有過繁茂的大森林,豐美的大草原和富饒的綠洲,而「一不留神」喪失了它們,只不過是恩格斯所說的「眨眼的瞬間」。所有這些過失,都只能怪人,不可怪天!

生活在尼雅河畔綠洲中的現代維吾爾族少女。她們是否了解沙埋古城的歷史?她們能否守住今日的綠洲?



安迪爾是和田地區的一座偏僻的小鎮。依傍著小鎮悄悄流淌的安迪爾河如一個害羞的小女孩,行進不遠便急匆匆地一頭撲進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懷抱。當地人流傳說,在安迪爾河消失處的沙漠中,步行約一周的路程,有一座曾經相當繁榮的城邦,不知什麼原因和什麼時候,變成了一座人煙斷絕的死城。

我後來了解到,這是一處從漢晉一直延續到唐代的古城遺址。雖然安迪爾古城不可能是曷勞落迦,但是關於它的帶有神秘色彩的民間傳說卻引起了我的興趣:
不知道這座古城究竟受了什麼魔法,只見城門洞開,街市寂然,建築如新,而空無一人。遍地堆放著來自古羅馬、古印度和古中國的奇珍異寶.隨手撿上一兩件拿出去,可供你一生衣食無虞。可是這些珍寶,只能供你在城內玩賞、享用,如果你想永遠據為己有,把它們帶出古城,那巨大堅固的城門就會自動關閉,同時陰雲四合,沙暴驟起,使你無法離開。當你一旦放棄了非分之想,把攫取的寶物放回原處,天空即刻晴朗,城門即刻大開,放你自由出入。

細細品味咀嚼,這真是一個同「沙埋曷勞落迦」一樣寓意深刻的故事,或許就是它的姊妹篇。誠如聖雄甘地所言:「地球可以滿足人類的需求,卻滿足不了人類的貪婪。」人對自然的索取不能超過她的給予,不能超出自然的承載力,否則就會招致大自然無情的懲罰。那掩埋在利比亞沙漠中的金字塔、掩埋在內夫得沙漠中的巴比倫空中花園,其實也都同掩埋在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的曷勞落迦和安迪爾古城一樣,都向後人講述著同一個故事。

米蘭(伊循)古城遺址(唐代漢唐時代)

古代文明終因認為破壞化作沙漠中的片片廢墟,現代文明也會犯同樣的錯誤,而重蹈覆轍「驚人相似的歷史覆轍」。有人稱:「西部蘊藏著無限的商機」, 彷彿那遍地黃沙一夜之間都化作了滿地黃金,有的報紙竟出現了「走,到西部去拾第二桶金!」這樣聳人的標題。這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商業化炒作和輿論誤導。實際上,中國的西部開發任重而道遠。中國西部不同於美國西部。美國開發西部時,那裡是生態完好的處女地;而我國今日的西部開發卻是在前人兩千多年開發基礎上的再開發,而前人留下的又是一片急待治理的破碎山河。西部建設首要的是生態建設。如果不首先改善環境,償還前人的生態欠賬,並在開發的全過程將環境保護放在首要位置,那麼,就會像塔里木民間故事中所警示的那樣,西部將「城門關閉」、「沙暴驟起」。那時候,我們的後代會不會再去沙丘下面尋找我們在21世紀留下的當代「曷勞落迦」,並演繹出一段新的「前人無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的故事呢?

(圖可能貼不上去)
參考資料:自然之友2000通訊第2期

⑧ 《鬼吹燈》中的精絕古城真實存在嗎在哪裡

很多小夥伴兒都特別喜歡《鬼吹燈》中的故事,也深深的被胡一八和胖子的冒險經歷所吸引,故事畢竟是故事,我們都知道《鬼吹燈》是虛構出來的,但是你知道嗎,《鬼吹燈》中的精絕古城其實是真實存在的。


1900年的時候,有一個叫做斯坦因的法國籍猶太人探險家,從精絕古城盜取了十幾車的文物,而後30年,他又多次盜取了大批文物。並且他還將這些消息透露給其他國家的人,於是各國的探險家都來到中國各地進行挖掘,所以不僅僅是精絕古城,像敦煌,樓蘭等各個遺址都遭到了盜取和破壞。而我國數以萬計的文物以及記載大量信息的木簡就這樣被外國人盜走,因此,關於精絕古城的秘密沒有信息的記載,我們也很難去證實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⑨ 精絕古城 地理位置

《漢書·西域傳》:"精絕國,王治精絕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戶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勝兵五百人。精絕都尉、左右將,驛長各一個。北至都護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戍廬國四日,行地空,西通扜彌四百六十里"。

現代漢譯——

精絕國,國王駐精絕城,距離長安八千八百二十里。人口四百八十戶,三千三百六十人,其中勝兵五百人。設置有精絕都尉、左右將軍、譯長各一人。北距西域都護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距戎盧國四日的行程。地形閉塞,交通不便;向西通扜彌國四百六十里。

精絕國在自然地理學上被稱為「塔里木盆地」,此外,它還擁有一個名稱叫「亞洲腹地」——亞洲最深處的地方。從另一個角度看,它堪稱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絲綢之路」最重要的路段。從考古角度看,位於我國新疆的民豐縣——漢晉時期精絕國故址——尼雅遺址。

年代為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5世紀。

1959年至今,遺址內發現有房屋、場院、墓地、佛塔、佛寺、田地、果園、畜圈、河渠、澇壩、陶窯、冶煉遺址等遺跡百餘處。出土有木器、銅器、鐵器、陶器、石器、毛織品、錢幣、木簡等遺物。

1962年定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歷史文化類人文風景旅遊區。據新疆民豐縣以北約130公里左右。請看下圖紅點處——

尼雅遺址(古精絕國故址)是一個以東經82度43分14秒、北緯37度58分35秒(紅點處)為中心的狹長地帶。東西向7公里寬,南北向25公里長,散布在尼雅河古河床沿線。將遺址區向北推移了幾十公里。是新疆古文化遺址中規模最大且保存狀況良好又極具學術研究價值的大型遺址之一。

⑩ 精絕國遺址在哪

精絕國遺址,精絕國在哪,天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周圍有許多王國,有個極具代表性的小王國,叫精絕國,在今天稱為尼雅的地方,如今的尼雅只剩下精絕國的遺址,精絕國已消失的無影無蹤


兩千多年前,漢朝使臣張騫等出使西域,報道在今天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周圍有許多王國,其中有個極具代表性的小王國,叫精絕國,在今天稱為尼雅的地方。令人不解的是,作為絲綢之路的要站之一,精絕國在三國、晉以後竟然逐漸淪為荒無人煙的沙海,從歷史的記載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多少年來,學者們都在苦苦思索精絕國覆滅的因由,並試圖在茫茫的沙漠中尋找那消失的精絕王國,以重現綠洲王國的風采。1901年英國探險家斯坦因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南部腹地、尼雅河下游發現了尼雅廢墟,尼雅這個歷史上精絕國的廢墟幾乎一夜之間成為國際探險家和考古學家夢寐以求的去處。


可悲的是,尼雅廢墟並沒有得到當時政府的有效保護,使得斯坦因之流得以肆意盜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9年,新疆博物館學者李遇春等對尼雅廢墟進行了初步調查和發掘。1988年至1993年中日聯合考察隊先後五次對該廢墟進行考察。通過這幾次發掘,人們對精絕國的文化面貌有了充分的認識。古老的精絕國不再是昨天的夢,一個千年的夢,它依然游盪在浩瀚的沙漠間,向人們訴說著那沒有結尾的故事,永遠講不完的故事。

精絕國,位於今新疆民豐縣北的尼雅河沿岸,在東漢班固的《漢書》中,它僅僅是一個擁有480戶人口的綠洲小國,東漢時成為鄯善國的附屬。考古發掘表明,在漢至晉時期,尼雅遺址所在的尼雅河下游地區,不論是作為精絕國,或中原王朝鄯善郡的屬部,農業及水利灌溉、畜牧業、林業、毛紡、皮革、冶煉、木器、陶器製作,均是其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生產部門,從而保證了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專要。

作為絲綢之路上的交通要站之一,西亞的玻璃器、希臘風格的藝術、健陀羅的裝飾圖案、印度的棉織物、黃河流域的錦、絹、漆器、銅鏡、紙片,也都是人們物質文化生活中可以見到的存在,顯示了精絕國作為國際經濟文化交流站點上的一個綠洲王國特有的風貌。

作為沙漠中的綠洲王國,支流縱橫的尼雅河水順地勢流瀉至該地,使得尼雅綠洲得到很好的灌溉。當時的精絕王國統治者及普通人民,都深知河水、樹木與自己的生存命運息息相關。根據出土的考古文字材料可知,當年精絕國對水的管理、使用和樹木的保護都有一套有效的辦法。水有專人管理,有一定的制度。

管理不善,導致損失,要受懲罰。一些耕地無水、乾旱的情況,要及時調杏、處理。對於擋風防沙的樹木,精絕國規定,如果有人將樹連根砍斷,罰馬一匹,如果砍斷樹枝,則應罰母牛一頭。處罰是相當嚴厲的。可以說精絕國對水和樹木的重視和管理,不僅保證了農業灌溉和人民日常生活用水,也有效地維護了作為沙漠侵襲中的綠洲的生態環境。這方面或許能給今天仍在肆意踐踏環境的人們以警示!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生態環境維護得相當好的綠洲王國,怎麼最終會淪為沙漠中的廢墟呢?是尼雅河突然斷水,導致精絕國的覆滅,還是由於社會動亂的打擊,導致社會穩定被破壞,人們有組織的與大自然相抗衡的力量極大削弱,王國賴以存在的生態環境隨即遭到嚴重影響呢?從尼雅廢墟的一些遺址內,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簡牘文書還未及開封,堆放整齊,覆蓋完好,似乎主人離開得十分匆忙。

他們把文書檔案放好、蓋好,是希望稍後還可以回來進行處理。他們的棄家遠走,主觀上不過是一個權宜之計,他們認為自己還是會回來的。如果是因為水流改變,氣候改變,導致綠洲放棄,應該是一個緩慢的有組織撤離的過程,不會連公文簡牘都來不及處理。多方面的材料顯示,精絕國是在戰爭、動亂等破壞性社會力景的直接作用下,受到致命打擊,居民他徙,精絕國逐漸為沙漠掩埋。

如今,如果你有機會到遙遠荒涼的尼雅去,你仍然可以看到那殘缺的佛塔、寺廟、城牆、宅院、澇壩、羊圈、果園、籬色,那散落在地上的大呈碎銅片、耳環、戒指、瑪瑙珠、漢代五銖錢、刀子箭頭、玉器、氈子和毛氈殘片等遺物,他們彷彿都在訴說著精絕國滄海桑田的變遷。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