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城郭外門遺址
『壹』 略顯殘敗的城牆北京明城牆遺址,為何被說為是無數北京人的痛
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位於市中心地域。北京明長城城牆遺址公園東起城東南角樓,西至崇文門,是原北京內城城垣的組成部分。因為其珍貴的歷史文化底蘊,國家採取措施極力保護,雖然已飽經滄桑。現在僅存一段牆體。
對於明長城的現狀,要徹底改變城牆長期遭受破壞的狀況,拆除長期影響城牆安全的各種違章建築等。鑒於對歷史文物的保護,以及明長城破壞嚴重,北京市政府決定修復城牆,加強保護力度。歷史文化是國家的瑰寶,需要保護,需要我們貢獻自己的力量。
『貳』 明城牆遺址公園的公園簡介
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位於市中心地域,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東起城東南角樓,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西至崇文門,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總面積約:15.5公頃,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其中城牆遺址及城東南角樓佔地3.3公頃,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綠地面積12.2公頃。
『叄』 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的歷史沿革
一直以來,明城牆遺址一直被單位、居民佔用。據現場調查,在遺址范圍內形成的79個單位中,有20餘個單位直接在城牆或基礎上建造廠房、車間、建築面積達3萬平方米,其中樓房19棟,500餘戶職工的住房建在城牆上,有的住房拆除城磚、挖掉城牆夯土;有的將城牆打洞改做後山牆,對城牆原貌造成極大的破壞。由於大量單位、住戶和自由市場的存在,使這遺址區域的環境極為惡劣,市政設施落後,管線引不進,污水排不出,房屋低矮、破落、垃圾遍地、污水橫流。這一切都對城牆及遺址產生更為嚴重的威脅。
騰退工作分兩個階段展開。第一階段從2001年10月開始,對明城牆遺址公園范圍內的佔用單位進行騰退。鐵路部門為保證雙節及春運的安全,於2002年3月開始此項工作,此階段共騰退單位79個(二開關廠正在騰退中)。第二階段是各責任單位騰退所屬住戶,由於人口基數大,各責任單位採取分階段逐批騰退的辦法,便於解決騰退中出現的問題,最大程度地保證騰退區域內的社會安定。騰退辦公室共騰退居民2612戶。其中鐵路658戶;崇文區1144戶;城建524戶;市政168戶;建工59戶,紡織61戶,東城2戶。騰退資金總計5.08億元。
隨著市政府對佔用遺址單位、住戶的外遷等整治工作的實施,這一地區的環境發生根本性變化:
徹底解決80多年來形成的單位、住戶佔用城牆遺址的問題,全部遷出遺址區域內的79個單位,2600餘戶居民。拆除各類建築6000餘間,共清運渣土垃圾160000噸。
徹底改變了多年來存在的房屋破落、垃圾遍地、污水橫流等嚴重影響市容市貌的環境,在整治的基礎上,環繞城牆遺址栽種了52000平方米的草坪、樹木,建成環境優美的城牆遺址公園。
徹底改變城牆長期遭受破壞的狀況,拆除長期影響城牆安全的各種違章建築,為城牆修繕保護工作的進行創造了基本條件。 1、明城牆遺址公園范圍內佔用單位多,居民住戶多。並且分屬不同單位,既有中央單位,市屬單位,又有區屬單位、街道小廠,單位間的情況完全不同。居民的住房性質也千差萬別,有房管房、單位自管房、自建有證房、自建無證房、工棚等,總之情況復雜,工作難度很大。
2、明城牆遺址公園范圍內,由於歷史原因,單位、居民自然聚居、辦公、生活,私搭亂建現象嚴重。市政設施極不完備,生活環境惡劣,污水橫流,房屋破敗不堪,其處於城市中心區的地理位置,嚴重破壞市容市貌,嚴重影響首都形象。遺址騰退工作,不僅是文物保護工作,同時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環境,提高城市環境品質,管理水平的務實之舉。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有機協調在一起。
3、明城牆遺址單位、居民的搬遷,受次採用「文物騰退」政策,即原產權單位騰退住戶。誰搞的建設誰的房,就由誰負責騰退住戶。澄清歷史遺留問題,明確責任單位,調動責任單位的主觀能動性,極大地減少推諉扯皮。文物騰退政策,為文物古跡保護等公益性項目的建設,探索出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
4、明城牆騰退范圍,是北京城區的中心地帶,緊鄰北京站鐵路交通樞紐。許多居民就住在鐵道邊。騰退工作中,既要完成騰退任務。又要穩定居民情緒,保障騰退區域的社會安定。在整個騰退過程中,僅有4戶提出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強制拆遷12戶,執法文明,措施嚴密,善後工作妥善、扎實,基本沒有出現過激過火行為。 明城牆是明清北京城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也是老北京的象徵,由於歷史原因,北京原有的城牆在整體上已不復存在。北京明清城牆遺跡僅余兩處,崇文門至東南城角樓一段是現存最長的一段明清城牆,全長1540米,這段城牆也遭受了嚴重的破壞,大部分城牆的內城磚、城心夯土均被拆光挖凈,有的地段已大面積裸露城心的夯土層,僅存一側的城牆磚體,也受到相當程度的腐蝕、風化。
在完成明城牆遺址騰退工作後,北京市文物局投資兩千多萬元對此段城牆進行全面修繕,此次城牆的修繕工程,是以最大限度保護城牆的歷史原貌為原則,其修繕方針是保留現狀、恢復原貌,維修險情,加固殘狀,適當復建,使城牆恢復連續的整體,並得以保護。
在拆除遺址上雜亂建設及清運渣土的工程中,施工單位注意維護好現存的城牆殘狀,不繼續加大對城牆的破壞,盡量多地保留已殘破的牆體。
在修繕工程中,注重按原狀保護好城牆中原有遺跡的歷史真實性;總體上採取現狀加固的方法,採取傳統工藝傳統材料,以最大限度地保護城牆的歷史信息和原有風貌。
『肆』 明城牆、蓖箕巷的資料
明城牆,泛指我國各地在明朝興建的城郭城牆。現今保存較為完好的有西安明城牆、南京明城牆等。
南京建城史從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吳王夫差在冶城山建冶城始,迄今已2500年。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 越大夫范蠡在中華門外長干里築越城,成為建南京城垣之始。
時隔一千八百年後,朱元璋攻入南京,於公元1366年到1386年間進行大規模改建。歷時二十年,建成南京歷史上最具規模的城牆。其後的五百多年,南京城垣基本上保持明代以來的格局。1955年1月起,因為各種原因,拆除了部分城牆。198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了保護城牆的通告,1988年1月被確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十多年來,南京市政府與民間機cxcx一直致力於南京城牆的恢復與保護工作。
南京明城牆不僅是我國現存的第一大城牆,而且是世界第一大城牆(巴黎城長29.5公里)。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第一大城牆。
明城牆的格局
明都城由宮城、皇城、京城、外廓四層牆垣由內而外迭套組成。
現今所稱的明城牆一般是指京城的城牆,亦稱內城。
歷代建都,概取方形。明城卻違背古制,呈不規則形,依山形地勢而成。它利用南唐都城南面和西面的城牆拓寬加高,並向東、西延伸,依山據水,轉而合攏,正所謂「東盡鍾山之南崗,北據山控湖,西阻石頭,南臨聚寶,貫秦淮於內」。城周長度號稱96里,實際全長33.676公里。
明城牆共建城門十三座,其中除改擴建南唐的聚寶(今中華門)、三山(今水西門)、石城(今漢西門)三門外,又在適當位置新開十座門:南曰正陽(今光華門),南之西曰通濟;北曰太平,北之西曰神策(今和平門)、金川、鍾阜;東曰朝陽(今中山門),西曰清涼(今清江門),西之北曰定淮、儀鳳(今興中門)。
後來,清末開草場門,1909年開豐潤門(今玄武門),1921年開海陵門(今挹江門),1926年開雨花門,1929年開武定門,1931年開漢中門和新民門,1933年開中央門,1952年開解放門,再增九門。
明南京內城的十三座城門中現存只留下中華門、漢西門、神策門、中山門和清江門五座,以及清以後所開的玄武門、挹江門和解放門三座。
在引秦淮河水入城的出、入口處的通濟、三山二門還各建水門一道。已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拆除,僅餘下部石壁和壁上閘門石槽。
明城牆的高度和厚度因地制宜,尺寸不一。城高度一般在14米到18米之間,總體是城南較高,城北較低。頂寬7至12米,底寬10至18米,整個牆身呈梯形,上窄下寬。城頂外側建垛口(雉蝶)13616個,垛長2.75,垛距0.4米。城頂還建有窩鋪200座,以作御敵堡壘之用。
明代城門上當時都建有城樓,但均已毀廢。現僅存的神策門上的歇山頂重檐城樓,經專家鑒定系清末建築。當時每座城門都有木門、千斤閘各一道,以資防守。
中華、通濟、水西、漢西等在軍事上據顯要位置的城門都建有瓮城。現僅存中華門瓮城。
「三山聚寶臨通濟,正陽朝陽定太平,神策金川近鍾阜,儀鳳定淮清石城」。清代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把南京明城牆的13座城門,按逆時針方向編成了順口溜。
明城牆的建造
城牆由城基、牆身、雉蝶三部分組成。
大部分的城牆都先用花崗岩或石灰岩的條石做基礎,上面再用大磚壘砌內外兩壁和頂部,內外壁之間常用碎磚、礫石和黃土層層夯實。城牆頂部和內外兩壁的磚縫里, 都澆灌一種「夾漿」。據傳這種夾漿用石灰、糯米汁(或高粱汁) 或再加桐油摻和而成, 凝固後粘著力很強,使城牆能夠經久不壞。牆頂用磚鋪成地面並砌成「雉蝶」(指城牆頂部靠外一側的鋸齒狀矮牆),並有石制的泄水槽以排出雨水。城基部分每隔一定距離也設有排水洞,將城牆內側的積水排出城外。
南京明城牆,據初步估算共耗費了數億塊城磚。城磚一般長40厘米, 寬 20厘米,厚 10厘米,實物標本則有略大或略小於該尺寸的,這是製作中的誤差。每塊磚重為10至20公斤。
磚分瓷土磚和黃土磚兩種,以後者占絕大部分。包括今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 5省的府、州、縣, 以及軍隊衛、所和工部營繕司等近 200個單位承擔組織人力制坯、燒造。
明朝廷為了確保磚的質量,大多數城磚留有銘文, 少則一字(或一個符號、記號), 多則 70 余字。要求各地生產的城牆磚上燒制出府、州、縣、總甲、 甲首、小甲、制磚人夫、窯匠等 5至 6級責任人的名字, 以便驗收時對不合格的城磚追究制磚人的責任。這不僅是南京明城牆的一大特點, 也是南京明城牆歷史文化遺產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
城牆建造過程中,動用人力、工匠無數。
明城牆的破壞與恢復
明城牆自建成以來,歷經六百多年,風雨侵蝕、年久失修,又幾經兵亂,倍顯滄桑。
195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對城牆進行查勘,城門及城牆共損壞300多處。
1954年實測南京城牆周長約34.36公里。
1956年,南京市擬定並執行了拆城計劃。
1958年測知,城牆基本完整保留的長度為15.308公里,由於拆除等原因半損壞的長度為13.375公里,兩者總長28.683公里。
1983年南京文物普查辦公室進行了又一次城牆普查。經實測得出,外形完整的城牆19.802長度公里,半損壞的城牆長度1.549公里,總長為21.351公里。與1958年相比,完整和半損壞的城牆總長減少了7.332公里。
2004年5月,經恢復與保護的明城牆完好總長度已經達到 23.743公里。
為凸現南京歷史文化名城特色,南京市政府自1988年以來投入巨額資金用於老城保護和環境綜合整治。從長遠規劃看,全面修繕後的明城牆將會連成一片,屆時人們就可在明城牆上繞南京城行走。
中華門
中華門(即明代的聚寶門),是最雄偉並完整保存至今的一座明代古城門。它位於城南偏西,東西寬128米,南北深129米,城高21.45米,佔地16512平方米。南臨秦淮河,內依內秦淮河。有三道瓮城,四通城門,27個藏兵洞(即外牆砌實的城門洞,可藏兵三千人)。每道瓮城城門上建有閘樓,最上層築有重檐、廡殿頂的敵樓以供瞭望。清嘉慶年間倒塌,重建後又於1937年毀於炮火。在第二層有藏兵洞7個,中間一個最大,長44.34米,寬6.84米,高6米左右,面積303.3平方米。下層中間是城門洞,西邊有藏兵洞6個,各長43.1米,寬3.62米,高6米左右,每洞面積156平方米。
編輯本段
西安明城牆
西安明城牆,位於西安市中心區,呈長方形,牆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東牆長2590米,西牆長2631.2米,南牆長3441.6米,北牆長3241米,總周長11.9公里。有城門四座: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每個城門都由箭樓和城樓組成。現存城牆建於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
西安城牆是明朝初年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指導下,在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完全圍繞「防禦」戰略體系,城牆的厚度大於高度,穩固如山,牆頂可以跑車和操練。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城牆自建成後歷經三次大的整修。明隆慶二年(1568年)陝西巡撫張祉主持修復使土城第一次變成磚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陝西巡撫畢源主持對城牆和城樓作了整修;自1983年以來,陝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牆進行了大規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並建成環城公園,從而使這座古建築煥發了昔日風采,成為西安的一大旅遊景觀。
編輯本段
北京明城牆
歷史沿革
歷史上明城牆全長40千米,始建於明永樂17年(1419年),是明清北京城的重要象徵。由於歷史原因,北京原有的城牆在整體上已經不復存在。目前,北京明城牆遺跡僅余兩處,崇文門至東南城角樓一段是現存最長的一段明清北京城牆,全長1540米,佔地15.4萬多平方米,連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北京城東南城角樓,構成明清城牆遺址比較集中的地帶,也是明城牆遺址公園的核心保護內容。
簡介
市政府投入文物保護專項資金2000多萬元,對明城牆進行了全面修繕。修繕工程以最大限度地保護城牆的歷史原貌為原則,按照保留現狀、恢復原貌、維修險情、加固殘狀、適當復建的做法,使城牆恢復為連續的整體。2003年9月,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一期工程竣工,對外開放。
遺址公園外圍是一片沿200米長的帶狀公共綠地,根據不同功能可分為老北京南城根文化區、現代雕塑公園、東便門角樓市民休閑區、城樓遺址公園紀念林、北京站南出口及廣場等五個部分。2003年與北海公園、菖蒲河公園、元大都遺址公園、密雲奧林匹克健身園等12個公園被評為北京市第二批精品公園。
以古老的城牆為背景,從西往東,由園林工人精心設計的老樹明牆、殘垣漫步、古樓新韻、雉堞鋪翠等景觀一一呈現,其間點綴以樸素自然的菊花、海棠、萱草、馬藺等花卉,移步換景,更增添了古老城牆的魅力。
蓖箕巷的由來
清朝辰光,大運河由西向東,從常州城的西門、南門到東門。繞城而過。近城的沿河西岸。自然而然便形成了熱鬧的街市。老西門旁邊有個大水關,大水關裡面是城裡的內河,大水關外面便是大運河。這里有一座高大的石拱橋——新橋,再往西就是懷德橋。新橋到懷德橋這一段大運河的北岸沿河灘,那時已經是非常熱鬧的花市街了。花市街在乾隆年間改名為蓖箕巷。
蓖箕巷的古建築
毗陵驛
蓖箕巷口有一個高大牌坊,上書三個紅色大字「大碼頭」,顧名思義,這里就是大碼頭所在地。從明朝正德十四年起,毗陵驛就設於此巷。毗陵驛又稱皇華館,因此大碼頭旁也就有了皇華亭,亭內有一碑刻毗陵驛,由大書法家武中奇先生所書。
文亨橋
文亨閣旁的古橋,他始建於明嘉靖二十七年,在清乾隆三十三年時重新修建。每當皓月當空,清風徐來的夜晚,寶鏡高懸,清輝四溢,俯視橋下,微波盪漾,象要把倒映在水中的月亮沖滌穿橋而去。所以「文亨穿月」就成了常州西郊八景之一。
文亨閣
巷尾那臨水樓閣稱為近水閣,因其東有文亨橋,所以以前也曾叫「文亨閣」。因為常州文氣很盛,因此客船一到這時就好象就入人文之都,拒說乾隆也曾登上此閣。如今她已是市民們消遣的好去處,樓內可品茶,更可欣賞蘇州抨彈和常州灘簧,還可吃到好多小吃,隔窗可見枕河古屋和往來窗帆,真如仙境!
篦梁燈火
從「老卜恆順梳篦店」出來,大家看到的是「篦梁燈火」雙檐牌樓。篦梁燈火是常州古時西郊八景之一。相傳在明代,常州西門和南門一帶幾乎家家戶戶世世代代從事梳篦生產。從事者成千上萬。清乾隆年間《常州賦》即有「削竹成篦,朝京門內比戶皆為」的記載。慕名前來常州購買梳篦的人絡繹不絕,就連反映明朝斷案的著名昆劇《十五貫》也是以熊友蘭從蘇州攜帶十五貫錢來常州買梳篦為主經線索來展開的。特別是毗陵譯一帶,生意特別興隆,而且夜晚人流不息買賣不斷。當時古巷的店面都是騎樓式建築,挑梁伸出巷道,梁下掛著一盞宮燈,落日西斜時,家家戶戶燈光閃耀。燈火常常徹夜不滅。
『伍』 南京明城牆的文物保護
《南京城牆沿線城市設計》的規劃范圍為南京城牆或其遺址與護城河內外兩側各外延約50米的區域,局部擴展,整體呈環狀分布。北至象山路,東至紫金山,南至雨花台,西至外秦淮河。規劃范圍總面積約8.43平方公里。
南京城牆在歷史上不是同一時期建成的,不同分期需要對應不同的保護方式。此外,城牆各段建築基礎不同,面臨的實際問題也不同。例如北面城牆的基礎是山體,西邊則是在石頭城的基礎上建成的。
需要保護的不僅是物質存在,還要保護古人思考的智慧。古人有一個非常好的思路值得借鑒,就是他們能夠尊重歷史,利用遺存,巧用山水。
第一段是從神策門到太平門。這段自然景觀基礎較好,可以看到玄武湖和紫金山,因此主要是修剪樹木,打開視野,同時地面要能走得通,突顯這段城牆看山觀水價值。
第二段是從太平門到東水關。此段東部本身就是鍾山風景區的一部分,還有相當長的一段在軍區內,因此不太主張在城牆上走,可以從鍾山風景區的紫霞湖、琵琶湖欣賞牆體,可以看到純粹的輪廓線。
第三段是從東水關到西水關。此段城牆本體連續性比較強,人氣也很旺,遊客上去走完這段城牆差不多要2個小時。歷史上東水關到西水關就有一個習俗,叫『走春』,在城牆上走一走可以祛邪、驅寒氣。
第四段是從西水關到石頭城再到獅子山。此段沿線是包山牆,在山體上走,水上也有遊船線路。
第五段是從獅子山到神策門。北段相對來說保留較差,清末到近代,通鐵路都在北面這一線,所以基本上拆完。但也有遺址,此段需要把過去的線路表達出來,並把遺址作為節點。 南京城牆是南京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是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建成以來,對南京的城市空間布局和城市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對南京城市特色的塑造以及城市格局的形成具有關鍵作用。南京城牆的保護工作一直以來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
1996年4月,南京市制定了地方性法規《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辦法》的出台對於加強南京城牆的規劃、保護和管理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牆保護管理體制的變化,南京城牆保護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不能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現有關於南京城牆保護管理方面的規定,與目前城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從立法上進行完善。
《南京城牆保護條例》經2014年12月30日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14次會議制定,2015年1月16日江蘇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14次會議批准。該《條例》分總則、保護和利用、監督和管理、法律責任、附則5章程40條,例自2015年4月1日起施行。1995年11月28日南京市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20次會議制定的《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予以廢止。除現存的20多公里明代京城城牆及皇城、宮城城牆外,總長達60多公里的明城牆外廓也被納入保護范圍。
條例規定,城牆保護范圍劃定前已經存在的建(構)築物,不得翻建、改建或擴建;影響城牆保護的,應當在規定期限內改造、拆除;城牆保護范圍劃定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建設影響城牆保護的建(構)築物;宮城遺址范圍內及其城牆遺址外側100米范圍內,不得新建建(構)築物;皇城城牆遺址上不得新建建(構)築物,逐步拆除現存建(構)築物,不能拆除的建(構)築物及原城牆拐點處應設置永久性標志進行展示;外郭牆基(體)兩側各劃定30米至50米的公共綠地,可以採用綠化景觀標示城牆走向。
城牆沿線的建築將被嚴格限制高度。在建設控制地帶內建設建(構)築物的,其高度不得超過所在地區城牆高度。條例對建築的高度也進行了細化:其中,遺址、遺跡段不超過十二米,建設控制地帶以外至一百米范圍內不超過十八米。體量、風格、色調、密度應當符合城牆保護規劃要求,與周邊環境風貌相協調,並依法辦理相關審批手續。因公共利益確需突破上述高度控制標準的,應當進行景觀視線影響分析,向社會公示後,報市人民政府批准。
此外,按照城牆保護條例,城牆的城磚、條石、內包夯土、門楣、碑石、礌石及古建構件等屬文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買賣,城牆上的城磚銘文也不得擅自拓印。 南京歷史名城保護規劃,對老城區、尤其是明城牆周邊的建築有嚴格的控高要求,城牆內外15米內不允許新建建築,15-30米范圍內,建築在7米以下; 明城牆沿線30-50米控制范圍內地塊,新建建築在12米以下;明城牆沿線50-100米控制范圍內地段,新建建築控高18米以下。明城牆內老城區,除重點建設區域(新街口、湖南路、龍蟠路等)都控制在50米以下,若有突破,需經城市設計、景觀分析、交通影響分析,並由專家論證確定。
2013年,南京市委、市政府拆除大院里部分建築以保護明城牆,並自縮地盤還綠於民。此次決定自拆的有6幢樓,為後勤、辦公等用房,它們均建於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樓址緊挨明城牆。對照後來頒布的《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這些老建築處於明城牆保護紅線內。為帶頭落實文保規定,在相關單位已進行辦公用房調整的基礎上實施拆除,拆出來的5000多平方米空地,建成景觀綠地,免費對市民開放。
2014年3月22日,南京市政府宣布,將帶頭把12層辦公大樓的台城大廈攔腰砍掉六層,也就是從7層開始進行保護性拆除,拆得只剩下面6層,高度降低至24.8米。預計到9月前改造完成,完工後的大樓頂部依舊是綠瓦平頂。這是南京市政府對南京明城牆超高建築實施降層的舉措之一。
台城大廈於2000年建成投入使用,地上12層,地下一層,建築高度約48米,此前一直是南京市發改委、市經信委等10多家機關單位的辦公用房。發改委等單位搬到河西後,台城大廈內一度只有兩個單位在臨時辦公,由於大廈開始改造,這兩個單位也全部搬空。 【詳見相關明清城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國世界遺產等詞條】
中國明清城牆聯合申遺城市分別為南京、西安、興城、襄陽、荊州、臨海、壽縣和鳳陽,南京為牽頭城市,此外還有河北正定、福建汀州、河南開封、廣東肇慶正積極申請加入。
南京明城牆屬於京師城池規格,西安明城牆屬於二級王城,襄陽、荊州、台州(臨海)屬於府城,興城是中國僅存的明代衛城並一度做過縣城。壽縣古城牆是具備雙重功能的州級行政建制的城牆,鳳陽明中都皇故城是明太祖朱元璋以「中都規制」興建的都城建築,也是後來改建南京和營建北京的重要藍本。在2013年《預備名單》中,明清城牆排在第7位,隨著排名第一的大運河成功晉級世界文化遺產,明清城牆目前排位在第6位。 2015年8月中旬,南京市規劃局聯合東南大學組織編制的《南京城牆沿線城市設計》,已通過南京市政府批復。按照規劃,南京明城牆分為5段打造,成環狀分布,對於沒有牆體的缺失部分,將用綠色的植物牆體補齊。部分城牆和城門今後也將有一定的改動。
以中華門為例,未來中華門將取締鎮淮橋停車場,在水上游線方面,將中華門碼頭移至鎮淮東橋東側。從中華門城堡的西門出來之後,車流就匯集到了長干橋上。在未來的設計中長干橋有望變身為步行橋,同時在它兩邊架設機動車道,這樣一方面是方便遊客的游覽,同時還可以溝通金陵大報恩寺遺址公園。
南京國門「正陽門」(今光華門)將用四道植物牆體重塑,清涼門處將建「石頭津」遊船碼頭,通濟門將建遺址公園,與東水關遺址相連等等。規劃部門表示,此次城牆沿線設計,並不會對城牆附近的民居進行強制性的集中搬遷和拆除。在城牆周邊的新建建築會予以控制,比如說保護地帶不允許新建,除了一些設施以外,對已有的居民小區是擇機進行改造,並不是要求一次性的拆除到位,在條件成熟的時候這些居民需要搬遷的時候,把這些建築拆除。
『陸』 明城牆遺址公園的地理位置
明城牆遺址公園屬於古建築遺址類型的景區。位於北京市中心地域,崇文門東大街至東便門。東起東便門城東南角樓,西至崇文門,總面積約:15.5公頃,其中城牆遺址及城東南角樓佔地3.3公頃,綠地面積12.2公頃。東便門至崇文門明城牆遺址是北京城內僅存的兩處明城牆之一。歷史上明城牆全長25公里,始建於明永樂17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歷史。
『柒』 西安明城牆所有城門門的名稱。
一共有18個城門,分別是:永寧門、朱雀門、勿幕門、含光門、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安定門、玉祥門、尚武門、安遠門、尚德門、解放門、尚儉門、尚勤門、朝陽門、中山門、長樂門。
四個正門是長樂門(東門),永寧門(南門),安定門(西門),安遠門(北門)。
1、長樂門
長樂門,是西安城牆的正東門,開辟於明代,現存城樓、瓮城以及南北兩側六個門洞,面東朝陽,內接東大街,外接東關正街;位於城門之上的城樓,歷史悠久,是非常珍貴的古建築文物。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城內外的交通,曾經拆毀城樓兩側的部分城牆,因而使城牆成為缺口。1980年代政府對城門和城樓進行了大范圍修復,修復成為現在的樣子。
2、永寧門
永寧門,俗稱南門,是西安明城牆的正南門,也是西安城門中資格最老、沿用時間最長的一座。如今的永寧門為環島交通,門外有南門廣場,門內為南大街,門外接南關正街。
永寧門是西安城牆各門中復建得最完整最漂亮的一座,新完成的地下通道可以使遊人能夠安全的進入其中。城上的箭樓在西安保衛戰(也稱二虎守長安)中被毀。
永寧門屢遭戰火,屢毀屢建,見證了西安城的變遷,其中箭樓在二虎守長安時,為擊退敵人,援兵不得不對城牆槍擊炮轟,炸毀了永寧門(南門)箭樓等城門建築。
198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復建永寧門月城,2014年為保護永寧門箭樓遺址採用鋼結構屋架,南門箭樓成功復建,新完成的地下通道可以使遊人能夠安全的進入其中。南來北往的車輛行人均從正門東西兩側另闢券洞穿過。
3、安定門
安定門為西安城牆正西門。最早是唐皇城西面中門,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被保留下來。明代擴建城牆時位置略向南移,取名安定門。寓意西部邊疆安泰康定。
城樓北側有日本天皇訪問西安時所建觀望台一座,供遊客參觀,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門箭樓是我國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堡。 現城門內為西大街,門外為西關正街。
4、安遠門
安遠門,是西安城牆的正北門。明代構築城牆時建造,正式名稱為安遠門。辛亥革命時,起義軍進攻滿城交戰中北門城樓被焚毀,現留有完整的箭樓一座。
北城門洞原為西安城北面的唯一通道,現原城門洞不再使用,另於城門東西兩側各新開兩個磚砌門洞,四門洞寬皆10米,以供行人車輛通行。
5、朱雀門
朱雀門曾是唐皇城的正南門,因四象中的朱雀代表南方而得名。門下是唐長安城的中軸線朱雀大街。隋唐時,皇帝常在這里舉行慶典活動。
貞觀三年(629年)玄奘為了求得真經離開長安出涼州,經玉門關沿絲綢之路獨自向西而行,途中歷盡艱險,最終歷時4年、穿越數十國,終於抵達天竺(今印度)那爛陀寺。
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取經歸來,返回長安,帶回了657部梵文佛經。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齡迎接玄奘,迎接儀式就在唐皇城的正門朱雀門舉行。
現代考古證明,朱雀門共五個門道,是古代都城城門的最高等級,與同樣五門道的丹鳳門、明德門一起構成隋唐長安城皇城、大明宮宮城、長安城正門。
如今的明城牆朱雀門位於永寧門西邊,城門內是南廣濟街,城門外仍是繁華依舊的朱雀大街。1985年修整城牆時,發現隋唐朱雀門遺址,遂於遺址西側重開朱雀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安城牆
『捌』 明城牆遺址公園的節慶活動
北京明城牆文化體育節
活動名稱:梅花文化節
活動內容:3月底開展「賞梅、畫梅、植梅、詠梅」系列特色文化活動,其中包括主題畫展、青少年攝影比賽、碳匯宣傳等多個精彩項目。
東便門至崇文門明城牆遺址是北京城內僅存的兩處明城牆之一,綿延古樸、氣勢恢宏的城牆遺址全長1.5公里。站在殘缺、斑駁的青灰色古城牆下,歷史的厚重感和滄桑感會油然而生。
春風拂面,草木返青,明城牆遺址公園內具有現代藝術氣息的梅花小品以及千株梅樹競放。公園相關負責人說,梅花的高雅清淡更能與城牆凝重、古樸的氛圍交相輝映。2003年,公園開始進行梅花的引種栽培研究,2007年初步形成梅花景觀。遺址公園共種植了綠萼、宮粉、硃砂等50多個品種的近千株梅花,每到春風送暖,明城牆成為首都市民踏青賞梅的聖地,遊客紛至沓來。
第七屆賞梅會暨第五屆北京明城牆梅花文化節,以「賞梅花古樓新春 品城垣悠久文化」為主題,「覽梅之怒放、觀樓之新景、品城之文化」,注重傳承梅花精神,充分展現歷史文化資源。同時,2012年恰逢明城牆遺址公園建園十周年,公園以圖片展示、影音播放及實物陳列的形式,全面記錄發展歷程。
此外,梅花節還將配合盛花期,在4月1日至4日開展「賞梅、畫梅、攝梅、詠梅、品梅」系列活動,包括梅花科普知識宣傳、「美麗城市」主題畫展、「梅贊」青少年攝影比賽、少數民族原生態表演、「綠色使者」樹木認養等10餘個精彩項目,全方位展示梅花的形態、品質,弘揚源遠流長的梅花文化,打造寓教於樂、休閑旅遊、文化交流的和諧氛圍。
『玖』 明城牆遺址公園的遺跡保留
明城牆只保留正陽門、正陽門箭樓、德勝門箭樓、東南城角樓、內城的南城垣和西城垣殘段。明代北京內城垣的前身是元大都城垣。元大都城垣周長60里,設城門ll座,城垣全部是板築夯土牆,高12米,寬31米。明洪武元年(1368),徐達在修整元北城垣的同時,在距北城垣以南3公里的地方,加修了一道新的城垣,新建北城垣的西端正值長河的河床,故將城垣改道,自德勝門以西起,城垣即向南偏斜。造成北京內城西北缺一角。
新建的北城牆較內城其他三面的城垣高且寬,高4丈多,頂寬5丈,而其他三面則高3丈余,頂闊2丈。南城垣是在東、西長安街一線上,永樂十七年(1419),因修皇城營建大內,為把五府六部都擺在皇城前面,便將南城垣向南拓展約O.8公里,即今天的南二環路。明正統元年(1436)修築了九門的城樓。經過修整過的城門,不僅建築了城樓,門外還設立了箭樓、瓮城,並在城垣的四角設立了角樓。除正陽門箭樓設門外,其餘均不設門。除正陽門瓮城辟門兩座外,均於瓮城內側辟門一座。此外,又把護城壕加深,有些地方還用磚石壘砌。九門的外面,原來是木橋通渡,全部改成石橋,並設立了水閘。為加固城垣,從洪武年間起就在城垣的外壁加一層城磚。這項工程,一直延續到正統年間,才將城垣的內外壁全部用磚包砌。
新建的內城垣周長約25公里,平面呈東西略長的長方形。整個城牆內外壁均下石上磚,內為土心,牆體高約11.36米,雉堞高約1.8米,通高約13.2米余,牆底層寬約19.84米,城垣頂部寬約16米。城垣外側周築馬面,城垣上內側築宇牆。嘉靖三十二年(1553),兵部尚書聶豹等聯名提出修築外城。先修城的南側,用半年時間即告竣工,從而使北京城垣的形狀變成凸字形。外城以內城南端東西兩側為起點,寬於內城一里余圍起內城的南端。外城的北端為凸字形的兩肩,兩肩各設有一門,東為東便門,西為西便門,均北向。共設城門7座,除2座便門外,其餘5座皆為皇帝命名。每座樓門各設單檐門樓1座,各門皆築瓮城,其門辟於正中,與城門相對。城垣四角各設角樓1座,東西便門各設水關1座,皆為三孔洞,內外護以鐵柵。外城垣周長約28里,內外壁均為下石上磚,牆內為土心,牆體高約6.4米,雉堞高約1.28米,城牆通高約7.68米,城垣下寬約6.4米,上寬約4.48米。明代修築的城垣,內城東、西城垣大部分是在元故城垣的基礎上修築而成的,其他部分都是重新修築的。前者一般是在夯土上進行包磚灌漿而成。
新建城垣牆體夯土層的下面、在深達5米左右的流沙層中,橫豎排列著l5層原木料,每層約達60-70根不等,每根長約6-8米左右,直徑在20-30厘米之間,絕大部分是紅松和黃花松,木料之間都用大扒釘釘死,連接成一牢固整體。夯土層上面還鋪有三合土。在牆體外壁包砌大城磚的裡面還砌一層小城磚,城磚的下面均墊砌三層襯基石,外部基石露出地表一層,內部基石露出地表二層。城牆頂部海墁一層大城磚。明代北京內外城共有城門16座,內城9座、外城7座,內城的城門大多是根據元代古城門改建而成的。門樓均朱楹丹壁、封檐列脊、灰筒瓦綠剪邊,三層檐歇山重樓式建築。除正陽門樓為面闊七間外,其餘八門皆面闊五間。通高在30-40米之間。外城的城門樓稍低一等,為單檐歇山式建築,且面闊3間,通高ll米左右,瓮城位於城門以外,將城門、城垣、箭樓、瓮城門等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堅固的防禦整體。其上建有雉堞、宇牆。內城瓮城與城門相對之垣牆正中皆築箭樓一座,為重檐歇山頂,高30餘米,樓左右3面牆體各闢箭孔,角樓位於城牆轉角的結合部。北京城的內外城樓垣四角都建有角樓。角樓全稱應為城垣角箭樓,為重檐山頂,平面呈曲尺形,兩闊面與兩窄面牆體上分別辟有4層箭孔,闊面每面56個窄面16個,每座角樓有箭孔144個。外城角樓形體較內城要小,共有箭孔20個。馬面是宋代的叫法,明清稱之為城垛,是凸出城垣外側的墩台。其高度與城垣相同。馬面的尺寸一般在14-15米長、寬為13米左右。又有一種稱為大馬面的墩台,其尺寸為長20米、寬35米左右。馬面間的距離不等。馬面的後面城垣上都建有硬山頂鋪房,面闊3間,進深l間,是供守城士兵休息或堆放武器等物之用。另外在城垣的內側還建有可供上下的馬道,內城計有9對城門馬道、4對角城馬道、14對城垣馬道,總計27對馬道共54條。城垣外側建有齒狀雉堞,起盾牌作用。城垣內側建有字牆,清代城垣沒有變動。1949年後城牆逐段拆除,並在原址基礎上建為二環路,路下為環線地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