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峰寺遺址
Ⅰ 名勝古跡
萬里長城
世界著名的萬里長城,像一條矯健的巨龍,蜿蜒曲折,蟠伏在中華大地上。萬里長城,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跡,是世界上最宏偉的建築工程,是人類歷史上獨一無二、舉世無雙的。
萬里長城東起河北省的山海關,西到甘肅省的嘉峪關。它縱橫河北、北京、山西、內蒙古、寧夏、陝西、甘肅等七個省市自治區,曲折綿延長達6700公里,約有1.3萬華里,所以被稱為「萬里長城」。人們提到長城時,往往會把它同秦始皇聯系起來,其實在秦以前的戰國時代,有許多諸侯國,像燕、趙、魏、秦、韓等,都在修築長城,以便相互防禦。後來,自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用了十多年的時間,把各諸侯國修築的長城連接起來,並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才成為長達萬里的、雄偉壯觀的長城,也可以說是秦始皇統一後的一項重大的軍事防禦措施。不過,在秦以後的許多朝代,對長城又不斷地進行修建,直至明代。可以說萬里長城這項偉大的工程,到了明代後期才算最後完工的,也就形成了長城今天這樣的規模和面貌。
長城最為突出的特點是:經跨高山峻嶺,越過沙漠,穿過草原,經絕壁,隨著山勢曲折起伏而修築,因地形隘口險峻崢嶸而立,宛如一條飛舞著的東方巨龍一樣。在這長達萬里的長城間,每隔一段距離都要建立起無數的箭樓、烽墩和關隘、方城等。在城牆上還建有許多兩層的堡壘,上層頂部為平台,周圍有垛口、望洞,便於瞭望和攻擊,下層有磚砌的小房間,可居住士兵和儲備糧食和兵器等。在長城內外群山之間的制高點上,設有許多烽火台。這是為傳遞軍事情報而設立的,每當遇到敵人來犯時,白天在烽火台上點起狼煙,夜間點起火種,這樣一座一座地傳下去,即使在千里之外,也很快可以把消息傳到京城來。長城還有一個特點,即是在大約每隔10餘公里處建造一個關城。關城口大小要依據地勢險要程度和軍事上的重要性來決定。其中著名的關城有山海關、居庸關、八達嶺、雁門關、嘉峪關等。例如,居庸關就是建築在北京西北50公里處的地方,它是建在一條長約20公里的深山峽谷中,地勢非常險要,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是古代北京城西北門戶,位置十分重要。
在居庸關的中心,還保存著一座漢白玉石台,叫「雲台」。原來雲台上建有三座石塔,是元代建造的,現已被毀掉了。在雲台下面有一個六角形的門洞,門洞兩旁石壁上,雕刻著四大天王和許多造型十分精美的佛像。那四大天王看上去個個目光炯炯有神,渾身充滿著一種力量。在門洞裡面有大量的石刻像,還有用漢文、西夏文、藏文等六種文字雕刻的佛經。這些雕像、石刻,也都是元代雕刻,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八達嶺是居庸關的一部分,它海拔1000多米,居高臨下,地勢險峻。由於八達嶺一段長城特別險峻、雄偉,距離北京較近,所以解放後對這段長城進行了修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成為國內外人民經常來這里游覽的勝地。
當你登上八達嶺長城最高的烽火台上,放眼遠望,那蜿蜒曲折的長城,像一條巨龍在飛舞,翻山越嶺,游向遠方的天邊;再看那長城的堡壘,一個連著一個,一段城牆接著一段城牆,一望無際,蒼蒼莽莽。看到這樣雄偉壯麗的景像,一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升;那高大綿長的長城,是建造在高山峻嶺和懸崖峭壁之上,建造之艱難是無法想像的。這時,你也許會想:我們空手攀登長城都會感到很吃力,那麼在古代沒有任何建築機械情況下,是怎麼建造這樣雄偉的長城呢?難怪人們贊譽,長城是人類活動的奇跡,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也是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力量和不屈精神的象徵。因此,長城已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護項目。
北京故宮
在首都北京的中心區,有一組紅牆、黃琉璃瓦的宮殿群,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北京故宮。故宮又叫紫禁城,是明、清兩朝代的皇宮。故宮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公元1406年),先後經歷了24代帝王的朝政和居住,至今已有560多年的歷史了,是我國現存最完整、最大的古代宮殿建築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帝宮殿。過去這座宮殿屬於封建帝王的宮殿,而今已成為我國最大的博物院,稱為故宮博物院,是國內外遊人參觀、游覽的著名名勝古跡。
故宮從天安門和端門開始,一直沿筆直大道向里去,不遠就是午門,這是紫禁城的正門,午門也叫五鳳樓。紫禁城的城池東、南、西、北四面各有一座城門,南面就是午門,東面是東華門,西面是西華門,北面是神武門。在紫禁城的城池四角,各有一座造型奇巧的角樓。整個皇城為一長方形城池,周圍宮牆長約3公里,牆外有寬達52米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了一個蔚為壯觀、森嚴壁壘的城堡。紫禁城內宮殿重重迭迭,布局嚴謹,造型各異,各式宮殿約有890座,房屋187萬間,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
過了午門,經過太和門就是紫禁城的中心,這里就是著名的故宮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兩米多高的漢白玉台基上,台基分為三層,每層邊緣都有漢白玉欄桿圍著,欄桿上面刻著龍鳳流雲,台基四角下面伸出許多白玉石龍頭,是台基的排水處,每當下雨時,積水便從龍頭口中流出,就好像千百條龍頭在噴水一樣,景觀奇美,是我國古代建築科學與藝術完美的結合。全部宮殿可分為兩大建築群,前面為「外朝」,後面為「內廷」。外朝則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主體,兩邊有文華、英武兩殿,是皇帝主持朝政、召見大臣的主要場所。內廷是以乾清宮、交泰宮和坤寧宮為主體,以東西六宮為兩翼,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後妃、皇子居住與遊玩的地方。
外朝的太和殿處於故宮的中心部位,建築在紫禁城的中軸線上。殿堂寬達28米,長63米,面積約2370平方米,是故宮中最大的宮殿,也是全國最大的木結構的大殿。在蔚藍色天空下,陽光普照金黃色的琉璃瓦頂,顯得格外輝煌。
太和殿的正面有12根紅色圓柱,殿內有瀝粉金漆的木柱和殿頂金漆蟠龍戲球大藻井;殿內正中央有一座兩米高的朱漆木台,台上是金縷、金漆雕花寶座,背後是雕龍圍屏;皇帝坐在寶座上,顯出天子的威嚴與「金鑾寶殿」的華貴。太和殿的金鎖窗、朱漆門,同漢白玉台基相互輝映,色彩絢麗,雄偉壯觀,令人贊嘆。太和殿後為中和殿,是一個鎏金寶頂亭子形方殿,殿內有兩乘八人抬的雲龍肩於輿,是皇帝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接受司禮官員朝拜的地方,有時皇帝也在此閱覽奏章和祝辭。中和殿後即是保和殿,這是皇帝賜宴和科舉殿試的處所;清代每年除夕皇帝大宴群臣時也在這里舉行。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宮殿宏傳,巍然屹立,顯示出帝王皇權的威嚴。
內廷的前面為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和處理日常政務活動的地方。殿內也設金鑾寶座,皇帝可在此舉行內廷典禮、批閱奏章和引見官員。寶座上方高懸「正大光明」金字牌匾。清代從雍正開始,為了緩和皇子之間對皇位之爭,將傳位的詔書事先寫好,放在「正大光明」匾額的後面,等皇帝死後再把它取出打開,宣布傳位給誰。乾清宮後面為交泰宮,是皇帝過生日、接受群臣賀禮的地方;乾隆十三年(1748年),將代表封建皇權的25顆寶璽也收藏於此處。交泰宮後為坤寧宮,是皇後的寢室;到了清代時改為皇帝結婚的洞房或祭神的地方。內廷的乾清、交泰、坤寧三宮為「後三宮」,其布局與前三殿基本一樣,只是嚴肅氣氛減少了些,建築上的彩畫圖案也有些變化;前三殿以龍為主,後三宮鳳凰圖案增加,如雙鳳朝陽,龍鳳呈祥,鳳凰牡丹等。東西六宮則是皇帝嬪妃居住的地方,那就是人們常說的「三宮六院」之處。現在這里已成為古代藝術品的陳列館,集中展出了宮內收藏的珍貴繪畫、陶瓷、青銅、工藝品等等。
故宮除了是宏偉壯麗的古代宮殿建築以外,還是一個古代文物的寶庫。現在故宮即為故宮博物院,院內收藏各類文物就90多萬件,主要有繪畫、書法、雕塑、銅器、陶瓷、刺綉、織錦等;還有明清兩代的原物900多萬件,這些都是研究中國歷史的寶貴財富、無價之寶。例如,繪畫館內就有大量的古代名畫。從隋、唐宋、元到明清歷代的宮廷和民間畫家的作品中,有許多都是稀世珍寶。陶瓷館中五顏六色,美不勝收,有許多各代出土的陶瓷珍品近千件,如商、周時期的原始瓷器,漢代的陶器,唐代的三彩陶馬、駱駝,宋代的青瓷、白瓷,以及元、明、清各代的各色彩瓷等,形象生動地反映了我國陶瓷發展的歷史。珍寶館真像是一座寶庫,有各色寶石,閃閃發光的金銀器皿,珍珠翡翠,還有金絲鳳冠、象牙玉雕,各類珍寶舉世無雙;最為突出的是有一座鎬多塔,重達5000公斤的大型玉雕,世界罕見,是無價之寶。看到這樣的文物,可以使人們真正了解我國古代燦爛的文化和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力。中國人民是勤勞、智慧的人民,為世界創造出許許多多的奇跡,為人類做出過寶貴的貢獻,值得自豪、值得珍惜、值得發揚光大。
安徽黃山
黃山位於長江下游、安徽省的南部,是我國著名的風景旅遊勝地。黃山,千峰競秀,萬壑流雲,尤以松、石、雲、泉聞名於天下,被譽為中華大地上的「黃山奇觀」。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游過黃山之後曾做出過「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評價,其意是說,去游覽過泰山、華山、衡山等五大名山以後,就不去看別的山了;如果去過黃山以後,那五大名山也可以不去看了。一位外國友人游過黃山以後,贊譽黃山風光:「黃山風景居世界風光之冠。」
黃山山區面積廣大,方圓面積約150平方公里。這里峰巒疊嶂,峰峰相連;有名的蓮花峰、天都峰、光明頂,高聳入雲,屹立於黃山中部,為黃山風景區的三大主峰。這幾座山峰海拔都在1800米以上,峰高險峻,氣冠群山。在三大主峰周圍環峙著千峰萬壑,有名可指的景點130多處,著名的有兩湖、三瀑、十二泉,潭水二十個,溪水二十四處,大小山峰七十二座。黃山風景區內群峰挺拔,松石百態,泉潭相連,爭奇斗勝;大自然的神功奇力,造就了黃山獨具魅力的奇景,這里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為四大奇觀,被稱為「黃山四絕」。
登黃山南部的玉屏樓,順山路向上攀登,路過慈光閣,再上半山寺,經過「一線天」就能看到玉屏樓;只見文殊洞頂、玉屏樓旁的懸崖邊上,有一棵姿態秀麗、古樸蒼勁的千年古松,它就是中外馳名的黃山迎客松,它像一位熱情好客的主人,伸出有力的「胳膊」歡迎四方來客,這是黃山美好的象徵。像黃山這樣的奇松,其他名山中是不多見的,但在黃山這樣奇特的古松也還不少。黃山有十大名松,如牛鼻山下的蒲團松,團團稠密,尤如和尚參禪的坐墊,可在上面盤腿習靜;始信峰邊的黑虎松,軀干挺拔,枝繁葉茂,傲立山間,儼然是一隻黑虎的化身;石筍峰旁的卧龍松,橫卧石壁,角嶄須張,活像一條將要游飛的青龍……還有許多有名的奇松,如象徵著團結友好的姊妹松、陪客松、送客松、團結松;象徵剛毅勇敢的探海松、霸王松;以珍禽異獸為名的鳳凰松、麒麟松、龍爪松等等。這些奇松不僅形態奇美,而大多懸附、屹立於奇峰怪石之上。每當陣風一吹,搖樹動影,「迎聽風聲如笛,遠聞松濤似海,」給黃山風景區帶來一種獨特的聲色之美。
黃山除了奇松就是怪石,有人說黃山是一個奇峰怪石的世界。由半山寺向東攀登,就可見到天都峰,這是三大主峰之一,海拔1810米,陡峭壁立,高聳入雲,高峰上有一巨石,開頭好像一隻大公雞,據說它叫「金雞叫天門」。如繼續向前攀登,到了蟠龍坡上,回頭再看,天都峰上的「大公雞」已經不見了,它卻變成了五位扶肩攜手的老人,叫做「五老上天都」。原來黃山的怪石是隨不同方位而變化,就是說旅遊者站在不同角度去看這些巨石,都會發生不同的變化,因此「怪石」被稱為一絕。黃山的怪石、奇石、巧石,遍布各峰頂、山腰、峽谷。由於黃山岩石久經風化,岩石形狀各異,或圓曲方直,或斷裂縱橫,其形態多樣,如筆、如筍、如刀、如林等,形似人物、鳥獸,如雕如塑,妙趣橫生。
登上海拔1700多米的玉屏樓,站在文殊台上,四面望去,東面是天都峰和耕雲峰,北面是蓮花峰、蓮芯峰,周圍大小峰對峙輝映,山間雲霧飄浮,峰巒時隱時現,景色奇美壯觀。去黃山必到天都峰,常有人說,「不登天都峰,等於一場空」。登天都峰最為驚險的一段,叫「鯽魚背」,是絕壁上一段豁口,寬度只有一米左右,是一段長達10多米純石向上隆起的峰崗。像大鯽魚露出水面的脊背,脊背的兩側為萬丈深淵。登天都峰走過這段石脊,不免會有些膽戰心驚的。登上天都峰極目遠眺,只見那上山的小路,就像一條繩梯懸掛在懸崖絕壁上;俯瞰群山,千峰競秀,雲山相接,江河一線,確為奇景。
蓮花峰矗立於天都峰的北面,為黃山最高峰,海拔1873米,它主峰突起,周圍山峰簇擁,若從遠處看它就像一朵初開的蓮花,仰天怒放。蓮花峰北面是光明頂,海拔1841米,為黃山三大主峰之一,這里是看日出、觀雲海的勝地。從峰頂望去,只見雲霧彌漫,整個山區就像一片茫茫大海,唯有一些高山之頂露出雲海之上,宛如大海中的小島,這里就是天海。如果在早上到峰頂觀日出,景色十分壯觀,只見那天壁上顯現出一片玫瑰色的晨曦,一會兒就會金光四射,一輪紅日從群峰中徐徐升起,染紅了茫茫雲海,重重秀峰也變為紅色。雲海茫茫,無邊無際,綺麗多姿,變幻無窮,這種景象是黃山特有的雲海奇觀。黃山雲海廣大,它「五海」相連,遍布前後山群之中。白鵝嶺以東為東海,可在東海門觀看;丹霞峰與飛來峰以西為西海,可在北海賓館的排雲亭上觀看;天都峰、蓮花峰以南為南海,可在玉屏樓觀看;丹霞峰、獅子峰與始信峰以北為北海,可在清涼台觀看;光明頂前東南為天海,觀看的最好地方當然是光明頂了。
黃山的松奇、石奇,不算奇,主要是泉、瀑、潭、溪之美點綴其間。只要進入黃山的懷抱,隨處可見泉、溪涓涓細流,叮咚動聽;有的泉水則是從高山岩壁之間驟然流出,形成一落千丈的瀑布。著名瀑布有百丈瀑、九龍瀑、人字瀑等。山泉從紫雲峰、天都峰流出,奔騰於百丈懸崖,形成百丈瀑;在香爐峰與羅漢峰之間,飛瀑九折而下,每折必落一潭,瀑折為九,如九條白龍,氣勢雄偉,所以叫九龍瀑;在紫雲峰與硃砂峰之間,清泉分左右兩邊沿壁下瀉,形成「人」字形流下,故稱為人字瀑。
黃山山美景奇,稱為「四絕」,有人把它概括為:山峰峻峭摩天,雲凝碧漢,氣象萬千;青峰蒼郁稠密,千姿百態;煙雲翻飛縹緲,波瀾起伏,浩瀚似海;巧石星羅棋布,維妙維肖;流泉終年噴涌,無色無味,可飲可浴。也有人說黃山之美,具有名山之優。它兼有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山之煙雲,廬山之飛瀑,雁盪山之怪石,又有桂林山水之美,是我國特點最多的名山,聞名於天下的風景旅遊勝地。
避暑山莊
避暑山莊,又稱熱河行宮,位於河北省承德市。這里地勢高峻,群山環抱,氣候宜人,是清代皇帝夏季避暑和處理政務的行宮。承德南部距北京城較近,北面又靠近蒙古等少數民族地區,地理位置具有特殊意義。這里還兼備草原、河川、峽谷、溫泉等有利的地理條件,這是清代皇朝聯系北部蒙古等少數民族各部盟主,鞏固北部邊防,以及皇室北巡出獵活動最為理想之地。因而,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開始在此地興建熱河行宮,直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才全部峻工。熱河行宮佔地面積約564萬平方米,各種建築物110多處,宮牆蜿蜒起伏長達10公里,是我國現存佔地面積最大的古代皇家宮苑。熱河行宮背山面水,山巒起伏,草木蔥郁,宮殿亭閣掩映,湖沼洲島錯落,風光十分旖旎。行宮建築規模之大,佔地面積之廣,工匠工藝之巧,都是堪稱我國最為著名的、面積最大的皇家園林,也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大皇家園林。由於這里六月無暑,九月生風,清康熙帝在正宮主殿前的午朝門題寫了「避暑山莊」的名號。
避暑山莊整個建築群,分為宮殿區、苑景區和外八廟三部分。宮殿區主要包括東南部的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和東宮等四組宮殿。正宮是清代皇帝舉行盛典之地,頗有北京故宮的模式;此殿全部採用楠木建造,不用彩繪,芳香濃郁,殿前庭院有參天古松,更顯得威嚴。清代皇帝留駐山莊時,接迎少數民族王公、各國使節,以及其他重大典禮等,都在這里進行。正宮後廷為皇帝的寢宮,其主樓為「煙波致爽樓」,樓殿有七間,寬闊敞亮,室內布置精巧富麗。每當春夏之交或雨過天晴時,煙波浩渺,令人心曠神怡;所以康熙贊許山莊「四周秀麗,十里平湖,致有爽氣」。松鶴齋在正宮的東側,是皇太後和嬪妃們的寢宮;這里的宮殿主要有門殿、松鶴齋、綏成殿、樂壽堂、暢遠樓等,自成格局,但與正宮相比其規模要小些。松鶴齋的後面是萬壑松風,在正宮的北側,主要由萬壑松風、鑒始齋、靜佳室、頤和書房等組成,為宮殿區中最早的一級建築;這里建築布局靈活,頗有南方園林的特點,周圍古松很多,故有此題名。萬壑松風為正殿,風景優美,康熙、乾隆有時在這里批閱奏章,召見文武百官,或欣賞湖光山色、風光美景。
長江三峽
長江三峽是由長江垂直切穿南北走向的巫山山脈,形成的高山峽谷,從四川奉節縣白帝城開始,至湖北宜昌市南津關止,全長約200多公里,成為中國著名的長江峽谷景觀。自西向東分為三段峽谷: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因而得名「三峽」。長江三峽兩岸高山對峙,山高谷深,崖壁陡峭,江水湍急,群峰競秀,雲雨變幻多姿,成為中外馳名的峽谷風景區。長江三峽可以說是大自然對江山創建出的奇特美景,它兼有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又有黃山之神奇,廬山之變幻等多方面景觀,並以山河雄奇壯美、峰石林澗幽深而聞名於華夏。
長江三峽之首瞿塘峽,西起奉節白帝城,東到巫山大溪鎮,峽長約8公里,峽谷深而狹窄,最窄處僅有幾十米,是長江航道中最為狹窄、形勢最為險峻的一段。奉節古稱夔州,這里有諸葛孔明的「八陣圖」、劉備託孤的永安宮、公孫述稱帝的白帝城等古跡。在峽口山崖絕壁上刻有「夔門天下雄」五個大字,赫然醒目,說明這里的奇觀。當航船隨江水推波涌浪沖出奉節時,船上的人們好像行立於水上,大有「峰與天關相接,舟從地窟而行」之感。瞿塘峽中主要景觀有:粉壁石刻、倒吊和尚、孟良梯等。「粉壁石刻」在孟良梯旁,橫延100多米,上下高數十米,為宋代以來名人題刻,行、楷、隸、篆一應俱全,風格各異;其中南宋趙公碩書寫的「宋中興聖德頌」,行草端莊凝重,距今已有800多年,具有文物價值。「倒吊和尚」在孟良梯以東,是一塊倒懸的鍾乳石,石上長滿青滕、小樹、雜草,遠遠看去好像一條繩索捆著一個光頭和尚,相傳他是奸臣潘仁美派去看守楊繼業遺骨的,被孟良捉住吊起來懲罰示眾。孟良梯在峽南岸白鹽山陡壁上,直通到山腰,經考證,它是宋以後瞿塘峽鐵索橋的遺址。
從瞿塘峽下行便是巫峽,它西起巫山大寧河口,向東至湖北巴東官渡口,橫跨四川、湖北邊界,綿延40多公里,是三峽中最長、最整齊、最為幽深秀麗的一段峽谷,又稱為「大峽」。峽谷兩岸高峰突起,怪石嶙峋,峭壁屏列,峽谷幽深,朝雲暮雨,變幻多姿,是三峽中最為壯美秀麗的一段,如果說瞿塘峽像一座「險關」的話,那麼巫峽就好像一條曲折幽深的自然山水畫廊。巫峽兩岸青山不斷,群峰如屏,時而大山當前,「石出疑無路」,時而又峰迴路轉,「雲開別有山」。這段峽谷最為有名的景觀,就是巫山十二峰。巫山十二峰都是石灰岩組成的,高出江面千米以上,屹立在峽江南北兩岸,千姿百態,引人入勝。石灰岩被溶解蝕侵以後,人們根據山峰的形態,分別給它們取了個形象化的名稱,如江北岸的望霞峰、集仙峰、聖泉峰和南岸的翠屏峰、飛鳳峰、聚鶴峰等,其中望霞峰是十二峰中最為挺拔秀麗的,仰望峰頂,上面突出的石柱好似一位亭亭玉立的仙女,這就是「神女峰」。關於神女峰,古代文學作品中曾想像出巫山有朝行為雲,暮行而雨的女神;這方面傳說神話也很多,相傳有關於「神女導航」的故事。故事中說:古時候王母娘娘的小女兒瑤姬,騰雲來到巫山上空,只見一群惡龍在天空毆斗,騷擾百姓;於是她停下來用寶劍斬殺惡龍,為民除了害。後來她又派人幫助大禹鑿開三峽,疏通河道,並親來這里為行船導航,最後留在三峽,化成了神女峰;她日月俯視江面,總是第一個來迎接朝霞,最後一個目送晚霞歸去。所以神女峰又叫望霞峰。巫峽的景觀中,還有集山峰下的孔明碑,金子山下的秋風亭等,每一景觀都有一段民間流傳的故事。
從巫峽往下就是西陵峽,它西起秭歸的香溪口,東到宜昌的南津關,全長75公里,是三峽中最後一段峽谷。西陵峽可分為東西兩段,西段主要有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崆嶺峽等,東段有燈影峽(明月峽)、黃貓峽(宜昌峽)等。西陵峽從西到東峽谷寬窄不一,往往是一段寬峽,一段窄峽,幾乎各佔一半;峽江中礁灘很多,水勢急涌,以灘多水急而著稱。青灘、泄灘、崆嶺灘連綿相接,這些險灘有的是兩岸崩落的山岩,有的是山洪沖下來的砂石,險灘之處,水流如沸,驚險萬分,因而就有「西陵灘多節節稠,灘灘都是鬼見愁」之說。行人經過此處大多貪圖有別巫峽幽深秀麗的驚心動魄的壯美,為三峽的壯麗風光增添了不少奇險景觀,但對於船的航行也會造成不少的障礙,更需倍加小心,保證航行安全。西陵峽中景觀傳說也不少,比如峽中香溪據說是王昭君故鄉之水,說「昭君臨水而居,恆於溪中洗手,溪水盡香」。在三斗坪南岸黃牛岩前有黃陵廟(原名黃牛廟),始建於春秋時代,據說這是為紀念神牛幫助大禹開河治水有功而修建的;廟內雕梁畫柱,黃瓦龍柱,為三峽中罕見而壯麗的景觀。在西陵峽口的下牢溪入江處北岸的西陵山上,有歷史悠久的「三游洞」,是峽中著名的溶洞之一。唐代詩人白居易同他的弟弟三人曾到此游覽過,隨後每人寫詩一首,寫在洞中的石壁上,白居易為此還寫了「三洞游序」,後來人們叫做「前三游」。北宋時蘇軾父子三人也曾到這里暢游,三人也各賦詩一首,寫在洞內石壁上,人們把他們父子之游叫做「後三游」。「三游洞」屬石灰岩洞,洞內有許多天然的石筍、石柱、石床等,有的用石擊打,發出鍾聲或鼓聲,因而有「天鍾、地鼓、旁磬」三絕景觀,明代曾有人將白居易的「三游洞序」刻在石碑上,至今仍留存在那裡。
舉世聞名的三峽工程,將在西陵峽中部的三斗坪動工建設,設計大壩高為185米,預計正常蓄水水位高175米,上游沿岸各段水位提高35~95米;大壩建成後將會出現一個寬為1公里,庫長600公里,總水面面積約600平方公里的高峽平湖,成為中國中心地帶的人造「地中海」。屆時以往的礁石、險灘、泡漩、急流,都將消失,而出現的是高峽平湖,煙波浩森,山峰屹立,湖光山色,更加壯觀的景色。
杭州西湖
西湖位於杭州市西部而得名。西湖舊稱西子湖、錢塘湖,自宋代以來一直通稱為西湖。杭州西湖三面環山,一面臨市,風景區面積可達50平方公里,但西湖水面只有6平方公里,湖岸的周長約15公里,由蘇堤與白堤將湖面分成了外湖、里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個湖區。西湖中有孤山、湖心亭、小瀛洲、阮公墩等四個島嶼。於是常有人用「一山、二堤、四島、五湖」來概括西湖的風景。其實,西湖的名勝古跡很多,約有40多處,光是重點古跡也有30餘處。西湖的景區大致可分為四個景區,即西湖區、北山區、南山區和錢塘區。西湖區自古以來就有傳統著名景觀為「西湖十景」:蘇堤春曉、柳浪聞鶯、麴院風荷、平湖秋月、三潭印月、雷峰夕照、南屏晚鍾、斷橋殘雪、雙峰插雲,花港觀魚等。
蘇堤,俗稱蘇公堤,南起南屏路,北接麴院風荷,橫貫湖區南北,全長2.8公里;漫步堤上看春曉,霧中西湖蘇醒,鳥語花香,意境動人,因而這里被稱「蘇堤春曉」,為西湖之首。在西湖的東南岸涌金門與清波門之間的湖濱地帶,為南宋時期的御花園,園中有柳浪橋,沿湖植柳甚多,柳枝好像綠色的幔帳,春風吹動,如碧浪翻飛,柳蔭深處時時傳來黃鶯的叫聲,故名曰「柳浪聞鶯」。現在這已擴建成公園,全園植垂柳、花木,中心地帶還有一片櫻花和海棠,景緻別有特色。位於蘇堤虹橋西北、洪春橋南有一座造酒的麴院,院中種植荷藕,春末夏初荷花盛開,香風四起,「映日荷花別樣紅」,因而取名「麴院風荷」;水靜風來,遊人猶如進入了一個清涼的世界。位於白堤西端,三面臨水,背靠孤山,在皓月當空的秋夜裡,湖水平靜如鏡,清輝如瀉,故名「平湖秋月」;有古詩雲:「萬頃湖平長似境,四時月好最宜秋」。在小瀛洲島南湖的水面上,有三座造型別致的小石塔,塔高約2米,塔身中空,周圍有洞孔,月夜如在塔內點上蠟燭,燭光從塔洞口內透出,倒映在水中,構成了「天上月一輪,湖中影成三」的景象,取名「三潭印月」,景色十分奇麗。雷峰塔又叫黃妃塔,在西湖南岸的夕照山上,舊有七級雷峰塔,每當夕陽西照,寶塔金碧與山光輝映,別具風韻,所以叫「雷峰夕照」;民間傳說,白蛇傳中的白娘子,被法海和尚鎮壓在此塔下面,此塔於1924年9月25日倒塌。南屏山下凈慈寺,為西湖四大叢林寺院之一,每當晚禱時,寺鍾響徹四方,「南屏晚鍾」由此得名,餘音悅耳,啟人禪心。斷橋又叫段橋,此橋在里西湖與外西湖的分水點上,一端連環湖北路,另一端通接白堤;每當瑞雪初下,橋上拱頂處的積雪先融化了,遠遠看去橋好像斷了一節,又像似橋與堤斷開了,這就是「斷橋殘雪」;相傳白娘子與許仙曾在此橋相會過。環繞西湖南北的有南高峰與北高峰,兩峰遙相對峙,在茫茫雲海中,山峰隱約可見,好像山峰插在雲海之中,名曰「雙峰插雲」。在西湖蘇堤映波橋與鎖瀾橋之間的綠洲上,為湖區最大的公園,園內有紅魚池、牡丹園、大草坪、花港等景點,園內植物種類繁多,四季都有應時的花卉,成為花、港、魚連為一體的名勝特色景觀,「花港觀魚」
Ⅱ 丹東市古廟遺址分布
古廟的遺址,不太清楚,但是丹東地圖中帶廟的地址都在上圖中了,請採納,謝謝!
Ⅲ 孝感雙峰山的歷史
雙峰山主峰由兩座海拔888米對峙且相鄰的山峰組成,其中最高峰高887.3M,為孝感市最高峰。民間傳說,雙峰山由董永、七仙女「仙化」而成,「此眼化作雙峙劍,刺破蒼穹問緣由」。風景區即以此山命名!
雙峰山森林公園位於大別山南麓、湖北省東北部的孝感市區東北部,距孝感市區31公里,天河機場70公里,武漢市區70公里,107國道、京廣鐵路和京珠高速公路擦境而過。雙峰山森林公園奇峰競秀、怪石林立、林木蔥郁、花香鳥語、碧水涌翠、風景秀美,古有「仙源」之稱,現以鄂東北景點最多、面積最大的國家森林公園之名而享譽中原,也是以武漢為中心200公里范圍內唯一一處國家級森林公園。景區內森林繁茂,森林覆蓋率為88.2%,海拔873.7米,雙峰山景點有54處之多,尤其是這里有唐代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屯兵打過仗可稱湖北第一寨的白雲古寨;有清代乾隆帝南巡路過親筆賜的「天下第一泉」;還有距武漢市最近的天然溶洞——青龍洞等。
雙峰主峰由兩個對峙的山峰組成,四周有21座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簇擁。登臨主峰憑高眺望,眼底千里丘陵、沃野,腳下「河流如束帶,田舍若棋盤」,「峻嶺橫屏曉霧開」,「千壑谷靜響杜鵑」。周圍有回龍晨鍾、玉竹涌翠、雙峰托日、碉堡遺址、麋鹿回頭、頑石抱樹等景點。
白雲寨古戰場和洋泗峽谷帶給遊客的則是尋古探幽之感。白雲寨古戰場南臨白雲湖,為湖北第一大古寨。白雲寨雄踞在海拔485米、690,7米和559米的三個山頭上,分內、外寨,外寨牆長2.5里,佔地250公頃,外寨牆高1---6米左右,場面宏大,氣勢恢宏,據查,白雲寨最早為南北朝梁國(公元502-557 年)邵陵王蕭綸所建,距今至少1400年。舉步攀上南天門,依勢而上,只見一道3米寬的通道把古寨廢墟一分為二。右邊是屯兵飲水池,左邊是內城。往上走約200米的第一山頭,殘存一間約240平方米的屋基,據載,此屋為歷代英雄豪傑議事的聚義廳。再往上,經過內寨大門,過總兵關、都督關將軍關三道大關,向右拐直奔後寨門,上擂鼓墩,站在擂鼓墩上,俯視東南山下開闊地,那就是古校場;轉身仰望西方山頭,橫在眼前的削壁斷崖便是閻王壁。爬上閻王壁,俯瞰古寨全貌,可以把內外寨、哮事區、生活區、正殿(軍事指揮區)以及大大小小、錯落有致、依勢而建的4 500餘間營房殘址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洋泗峽谷全長3公里,森林覆蓋率達96%。藏於谷內的虎嘯瀑布頗有「銀河落九天」的氣勢。
異石林立,儀態萬方:雙峰山母質主要是由板岩、頁岩、花嵐石、花崗斑岩和少量沖擊物形成的山地黃棕壤。地貌景觀奇特,山林怪古眾多,其中肖李萬獸山似各種飛禽走獸,形神兼備的「觀音渡」如乘風破浪的競渡船帆,雙峰閻王殿、石壁群一字排開,氣勢逼人。
達海溶洞,幽深莫測:位於風景區文家沖的天然溶洞――青龍洞,洞中套洞,徑道曲折幽深,至今無人究其盡頭,已經探明的主道傳說地下河與東海相通。洞含3個大廳,4個小廳,最大的面積200平方米,其中龍王宮最具特色,宮中有「定海神針」、「群龍朝拜」、「水簾龍床」等岩溶景觀。
飛瀑流泉,碧水含秀:雙峰山風景區現有「兩瀑雙峰、白雲瀑布、兩泉(第一泉、第二泉)、三潭(白龍潭、青龍潭、烏龍潭)、三庫(白雲水庫、滑石水庫、涼亭水庫)。」雙峰瀑布自天來,居孝感古八景之首。三座中小型水庫,水清澄澈,沒有污染,適宜水上運動、娛樂和休閑。
Ⅳ 揭陽(普寧)歷史遺跡介紹及觀後感
揭陽是粵東右邑,見諸史載已有2200多年。市域內旅遊資源豐富,史、嶺、江、海各揚其勝,擁有聞名遺跡的山海勝景,情韻獨持的園田風光,風格迥異的寺廟古跡,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特色鮮明的地方文化,四季名花佳果飄香,人傑地靈,名人輩出,軼事廣傳,素有「海濱鄒魯」、「國畫之鄉」、「小戲之鄉」、「水果之鄉」、「著名僑鄉」之美譽。市區榕城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慣來被譽為「水上蓮花」。普寧市除了是名副其實的「著名僑鄉」、「書畫之鄉」、「英歌之鄉」等名鄉之外水果方面更被關有:「中國青欖之鄉」、「中國青梅之鄉」、「中國潮柑之鄉」。揭陽倚山瀕海,山川毓秀,名勝古跡甚多,主要旅遊景點有: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榕城、揭陽學宮、雙峰寺、黃歧山風景區、桂竹園風景區;惠來金海灣植物園、神泉海角甘泉和海市蜃樓、百花峰、銘湖岩;揭西大洋高山旅遊。
揭陽八景是原揭陽縣最為歷史悠久的景色風貌。 黃岐夕翠 黃岐山在榕城東北八里,以山土色黃,故名。黃岐山成東西走向,綿亘十餘里,主峰高近300米。據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於此,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此處山上林木蔥蘢,磴徑盤曲,風景秀麗,有明代的古塔和月容墓,半山亭、侶雲庵竺岡岩、卧雲洞。還有宋代文彩卓著的學者陳希伋讀書處等古跡,以及歷代名人遊客留下的石刻墨跡。登上黃岐山,俯瞰榕江,如彩練縈繞,遠眺村落,盡收眼底。看紅日西沉、百鳥歸巢,牛羊下山;聽牧笛橫吹,山僧木魚,縈繞叢林。黃岐夕翠美,遊人意忘返。故前人有《岐嶺鍾聲》詩雲:「寺隱深林鎖暮煙,寒鍾初動月娟娟,乍疑潮岸敲金石,欲譜梵音入管弦。青嶂望中聞鳥噪,白雲堆里有僧傳,焚香坐久渾無寐,一百八聲霜蒲天。」每逢正月既望,重陽佳節,遊人踏青覽勝,紅男綠女,登高懷古,絡繹不絕,乃郊遊之佳境。 黃岐山是揭陽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象徵。近年,由於政府大力投入人力、物力、財力等,修建亭台廟宇,鋪設石路,改造山貌,美化環境,以使其成為一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
樵樓曉角 譙樓原在縣衙前院,用以擊鼓報更及吹角司晨,明代天啟元年(一六二一年)建進賢門之後,改移於進賢門城樓。進賢門樓分三層,下層為瓮城門,中層為城樓,上層為琉璃亭閣,四面配以花窗活牖,朱漆畫欄,壯麗堂皇,為榕城五門之冠。該城樓職司報曉,每當晨曦初現,報曉號聲隨風悠盪,驅散晨霧,迎來朝暉,故稱「譙樓曉角」。1937年修建環城馬路,城牆拆除,獨留此門,作為東面進城門戶。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展,進賢門已失去「門」的意義,而成為街心花園的一部分。譙樓猶存,但成為歷史古跡。建國後,由於周邊建築地坪不斷增高,原城牆近三分之一被埋於地下,加上年久失修,整座城樓內外形貌受損嚴重,已難覓古八景風韻。近數十年來,曾多次進行修葺,恢復原貌,栽花植樹,荷池噴水,使古樓重煥新姿。並常於樓上開展書畫藝術展覽和文娛活動,成為民眾逸游小憩之處。進學考試者和旅遊者多以走過此門為吉利。旅遊者多在此候車。
雙溪明月 雙溪明月一景,在炮台鎮東面,榕江南、北河合流出 海處。據清人《韓江聞見錄》載: 「揭陽雙溪之合流也,中秋夕,潮汛漲,月出桑浦石黽之尖,可於合流處得雙月影,亦一奇也。」該處江面開闊,每逢月明之夜,泛舟游此,夜景陶人,故清代庠生卓伯先有「南溪水接北溪流,影落銀蟾縞夜秋,我欲弄潮吹玉笛,徘徊如泛海中洲」的詩句。郭之奇在《兩溪明月》中也有「長憶元暉如練語,更添月意作江情」之句。明代天啟年間,為防倭寇侵犯,於此處填下巨石七堆,以阻倭船入侵,名為七星石。
玉窖喬榕 玉窖即北窖橋。初建於宋末,明代修城時,改建為三孔石拱橋,並設開關,形成水上城門。清又改建成單孔拱橋。橋之靠河處,有二株大榕樹,盤根交錯,蓊鬱繁蔭,狀如華蓋,氣勢雄偉,自成一勝。古有詩稱「何年同托根,初在石坦上,歲久侵土膏,盤結類柱磉,株似跨鶴形,枝如連理想„„」又有:「環城奇樹傲群峰,栽入清溪翠影重,夜月陰高招舞鶴,雪濤秋卷吼吟龍,居然漢史稱千植,不向秦時羨五封,我倩橐駝移越土,明湖一為躡仙蹤。」清時古榕已枯,後人雖重植,但不奇特,且周圍有高大挺拔之木棉數十株,因而又稱為「玉窖棉蔭」今古跡依稀,尚存名於世。1938年,國民黨縣政府將牆城拆掉,沿城牆一周改建為環城馬路,北窖橋於是成了環城路上的一座公路橋。
雙峰晚鍾 雙峰寺舊址在磐溪都之雙山,宋紹興十年,僧人法山所創建。後移於榕城之馬山巷,佔地面積二萬七千平方米,為我縣規模最大之古寺院。明代洪武二十四年(公元一三九一年)冬十月,全國大毀寺觀。翌年,將揭陽各地被廢的寧福(在榕城)、花果(在仙橋)、豐化(在白塔)、寶福(在桂嶺)、雙山(在桂嶺)、資福(在梅雲石馬山)、福城(在亨羅山)等寺田產,並歸雙峰寺所有。清雍正六年(一七二八年),雙峰寺被颶風摧毀,知縣陳樹芝庀工修復。昔時寺內,聳竹修篁,庭樹垂蔭,曲徑通幽,每當夕陽西下,鳥雀歸巢,鍾鼓鐸鈸,木魚篤篤,梵經陳聞,也別有情趣。
南浦漁歌 在南門街口環城路外,昔時為一片河邊淺灘,倚城臨水,為漁人泊舟之處。此處河面寬闊,水流平緩,觜魚(俗稱刺魚,又名鳳魚或鱭魚)群集,漁人捕之,日間漁舟數,設計圍捕,由遠而近,敲木柝、擊船板,仿平吆叱之漁歌,然後眾網漁魚。晚間漁民則集中灘地,攤賣魚鮮,燈火點點,弦曲漁歌悠悠悅耳。由此得名。南浦,在揭陽的文明史上,曾經是一道靚麗的風景,擁有華麗的歲月,神妙的氣韻,皎潔的風采。時光悠悠,江水滔滔,人生無窮己,昔日的「南浦漁歌」,今已難覓其芳蹤。南浦的詩意盎然變成了一種空靈的形態了。不管歷史多麼悠久,風景多麼美麗,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必然要被現代化所替代。
釣鰲仙跡 釣鰲橋,今稱吊橋。據清《一統志》記載:城西二里為南北二河之襟帶,當春湖逐浪,舟楫過往,似箭離弦。傳說唐時呂洞賓(純陽子)成仙後,曾現舟於此,題詩於橋邊雲:「桃花浪暖禹門高,平地雷聲驚怒濤,願借天家虹萬丈,垂鉤直下釣金鰲。」後以「釣鰲仙跡」名景。建縣之前已有橋,置縣之後建成五孔石橋。明初被水沖毀,另在靠近北河處建成木橋。明中葉,又在原址建成三孔石拱橋,後復遭水劫。清初改建成二墩石橋。由於南北二河水差高低,每於春雨過後,北水南瀉,群魚逆水而上,傍橋垂釣者甚多。明代邑舉人曾敬有《鰲橋釣浪》詩雲:「誰築鯨鯢金背高,跨天雙爍鎖波濤,臨流若問絲綸手,不釣凡魚只釣鰲。 1965年,揭陽縣人民政府為改善西關一帶交通狀況,將吊橋改建為長20米、寬7米的鋼鐵橋。20世紀90年代初,再次將吊橋改建為24米寬的鋼筋混凝土橋。
紫陌春睛 紫陌山亦名鳥木山或筆架山,在榕城南面五里許,與仙橋山隔河相對,山高五十米。昔時山上遍植桃李,山坡有僧寺、書軒。每當春晴,山明水秀,桃李吐艷,景色迷人。傳明嘉靖御史鄭一初曾在此讀書及聚徒講學。清康熙二十三年文人鄭濂曾作《紫陌春晴》詩:「春 郊晴望日遲遲,立馬褰帷問俗宜,初綠小橋楊葉短,新紅古院杏花垂,幾村雞犬疏籬隔,十畝原田薄霧滋,處處枝頭啼布穀,但教深耨起瘡痍。」庠生卓伯先也作有「獨乘煙艇過前溪,一片春陂路不迷,芳草未銷辭客夢,乳鶯初傍酒人啼」的吟詠。
揭陽紅亭 揭陽紅亭(又叫進賢門)位於原揭陽古城東、北二城門之間,始建於明代天啟元年(公元1622年),距今已有380年的歷史。因為揭陽古城不像一般的古城那樣只有東、南、西、北4座城門,而是有5座,多出來的一座就是進賢門,所以它又不是一般的城門。 揭陽紅亭分上下兩部分,下為石築城門,上為三層門樓。門樓通高16.77米,純杉木結構。首層三進5間,四周配以花窗活牖,南、北兩側各有一門亭,屋面四周起翹。上層為八角亭閣,屋面是八角攢尖琉璃頂。整個建築古樸大方,是潮汕古城門建築中的佼佼者。明、清時期,城樓上設有更夫,每當殘月西斜,晨曦初現,更夫吹響報曉號角,角聲隨晨風傳遍全城,「譙樓曉角」因此得名。
滿意請採納哦
Ⅳ 明教的現存遺跡
明教在中國具有極重要的地位,期間兩個主要朝代的建立都和明教有關。至今,在福建省福州市仍有浦西境明教文佛祖殿,福建泉州晉江市仍存有小型摩尼寺,當地俗稱草庵寺。
草庵寺是我國唯一僅存的摩尼教寺廟,也是世界現僅唯一摩尼教寺廟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晉江市華表山南麓,草庵始於宋紹興間,初為草築故名,元順帝至元五年(公元1399年)改為石構歇山式建築。草庵成為我國研究世宗教史和農民起義活動以及中國與波斯古代海上交通極為珍貴之實物依據。草庵依山崖傍築,建築形式為石構單檐歇山式,四架椽,面闊三開間,間寬1·67米,進深二間3.04米,屋檐下用橫梁單排蓽拱承托屋蓋,簡單古樸。
《晉江縣志》載:「華表山在五都,距城南四十里,雙峰角立如華表,然麓有草庵,元時建祀摩尼佛。」庵內依山石刻一圓形淺龕,直徑1.68米,圓龕內雕刻一尊摩尼光佛,跌坐在蓮花壇上。坐像身長1.52米,寬0.83米,頭部長0.32米,寬0.25米,奇妙的是佛像面部呈淡青色,手顯粉紅色,服飾為灰白色,是利用岩石中不同的天然三色精巧構設。摩尼佛像頭部比較特別, 呈現輝綠岩(青斗石)顏色,背有毫光射紋飾,呈現花崗岩石質,散發披肩,面相圓潤,眉彎隆起,嘴唇稍薄,嘴角兩線深顯,下顎圓突。身著寬袖僧衣,胸襟打結帶,無扣,結帶用圓飾套束蝴蝶形,而向兩側下垂於腳部,雙手相疊,手心向上,置於膝上,神態庄嚴慈善,衣褶簡朴流暢,用對稱的紋飾表現時代風格。這是世界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像被1987年8月在瑞典召開的國際研究摩尼教的會議選為會徽。
在佛龕的左上角陰刻一段文字:「謝店市信士陳真澤立寺,喜舍本師聖像,祈薦考妣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戌月日記」。五行楷書,34字,字徑2. 5X2.5厘米。
在右上角還有陰刻比較粗糙的文字「興化路羅山境姚興祖,奉舍石室一完。祈薦先君正卿姚汝堅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孺,繼母黃十三娘,先兄姚月澗,四學世生界者。」
這些文字價值性很高,是世界唯一摩尼光佛造像和庵寺建築年代可借的文字佐證,非常可貴,同時也是研究泉州明教的一手歷史材料。
19世紀以來在敦煌莫高窟、新疆吐魯番發現大批摩尼教文書,證明摩尼教在中國西北各地曾廣泛傳播。
Ⅵ 磐安縣的文物古跡
【昌文塔】在縣城安文鎮北,建於明代萬曆三十五年(1607)六月。塔高43.68米,圍24.58米,徑7.85米。為六棱形七層樓閣式空心磚塔。塔基用條石砌成,塔身全用特製磚,石灰夾縫,外用石灰粉飾,飛檐上翹,造型優美。塔每層有三個拱卷形門洞,塔內置有樓梯,鋪設樓板,可盤旋而上。塔頂鐵葫蘆用四條鐵索固定。建資由安文陳姓捐算。為風水塔,意為使安文昌盛,故名「昌文」。郭一鄂作有《昌文塔記》。原塔頂鐵葫蘆已傾斜,1987年縣人民政府撥款重修,1988年完工,耗資近3萬元。1984年重新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工堤】俗稱萬工城,位於縣城安文鎮文溪上游西南側,為使三溪合流改道而建之水利工程。初築於宋。明景泰間,由陳仔堂加築「高三丈,長三里,寬二丈,疊石為堤,亘石九重」。嘉靖間,又在城上加築胸牆。牆內可配備火銃、台槍以防寇,遂為防洪、灌溉、防禦之綜合工程。因工大資巨而命名「萬工」。建國後,重修三次。城上有「永濟橋」,為明代所建,今已改建。1984年,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夾溪橋】位於尖山鎮夾溪嶺下,明嘉靖十七年(1538)始建石橋,後屢屺屢建,今之轎建於清代光緒二十一年(1895)。橋高15米,長38.5米,寬6.8米。兩岩岸山勢險峻,水勢湍急,「鑿山而壘,凌空而渡」甚為壯觀。橋欄上有象徵治水之三把石斧和蚊龍圖案之雕刻。橋上可俯視「十八渦」之部分景觀。明劉愨有記。1990年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蔡氏宋祠】位於雙溪鄉梓譽村,朝東南,背山依水。初建於明祟禎四年(1631),現存大部分為清代建築。宗祠平面為一縱軸線布局,分別由牌坊式門樓、天井、前廳、穿堂及二小天井和後廳組成,前廳、穿堂和後廳組成「工」字形。整條軸線長32.25米,寬12.4米,成一矩形的平面。其中前後廳檐柱,內拄均雖棱形,有側腳,柱身上端成卷殺,柱礎鼓形,屋檐用勾頭滴水。整座建築梁架結構為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結合。宗祠里尚存朱熹題贈的「理學名宗」匾額。1990年批准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鍾英堂】位於雙溪鄉梓譽村,建於清乾隆年間。其平面布局為一三合院的建築,有正廳三間,東西廂房各六間,正廳拼柱全部用抬梁式,廳房拼柱用穿斗式,柱礎為帶圓點的鼓式形。1990年批准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花台山】又名鑾輿山、金交椅,位於縣城安文鎮西側,今建有賓館。明陳懷堂開基於山下,建中和堂(今縣府招待所)。宋建炎初,陸游幼時寓居安文曾游此山。有「非烏」詩傳於世。1951年中共磐安縣委設於此。1983年磐安恢復縣建制後,縣委、縣府又曾設於此。
【石霞嶺】俗名西華嶺,位於深澤鄉、雙蜂鄉之間。《金華府志》(清·康熙)載:「有日月潭,廣畝。」又載:「其上石壁,赤白相間,圓,各二三尺許,如日月狀,故名。」
【長壽嶺】又名長蛇嶺、殊閑嶺,為安文鎮之東北屏蜂。康熙《金華府志》載:「長壽嶺高七百丈。」嶺上有二亭,中享有住戶,施茶;上亭可憩。嶺頂為台地狹長盆地,名曰殊閑,其境甚為幽雅。
【斤絲潭】位於雲山鄉陳華坑,離城15公里,由瀑布沖擊而成。相傳水深無底,曾有人以一斤蠶絲結鐵放試,絲完而末到底。潭內有贓物沙石樹木積存時,偶爾水從底部沖出將其物翻出,曰:「洗潭」。旁有龍王廟。四周林木蔽蔭。
【安福禪院遺址】又名安福寺,古名安文寺,位於城區環城南路。建於唐代咸通八年(867)。開山僧為古心和尚,宋代紹興間住持為葛禪師,陸游《別僧詩》。清代名僧為智員、雪山、普祥、普瑞等。今已廢,其址已辟為糧庫和糧油廠,山門外之大樟樹仍踞於公路中。
【馬鬃嶺】位於維新鄉龍溪村(現名孔家鳥)與仙居縣交界處,離縣城55公里。明代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犯台州。於嶺上築寨,屯兵以備。寇屢犯境,義勇陳百二率眾迎戰於破崗嶺,挫其前鋒,寇遂走。清·光緒《仙居縣志》載:馬鬃嶺「延袤三十里為婺台之咽吭,草徑崎嶇,蒼崖陡絕有似馬鬃,故名。上為黃山瑞岩村。有葯包岩、斷井坑諸勝。明嘉靖間,婺人御侯寇於此,石壘猶存,傷呼風門嶺。」康熙《金華府志》載:於明嘉靖三十五年築馬鬃嶺寨,以御倭寇。
大盤、高二及始豐溪、溪滬港流域地區高山重疊,為古代統治者「鞭長莫及」之地,又是至天台、仙居要道,古代名人多有隱居,勝跡較多。今選載6處。
【大盤山】位於大盤、雲山、墨林、雙峰、仁川等鄉之間,海拔1245米。山頂有湖潭,終年有水,旁有洞。舊志載:相傳為南梁昭明太子蕭統讀書處,後入建騰雲宮以志紀念。明陳修蟾有《大盆山詣昭明太子祠》詩,又清俞允撰有《盤山洞》詩傳世。山嶴有村,曰王隱坑.《民國東陽縣志稿》載「昭明避讒寓居於此,故名。所遺金鍾一枚,於宋時貢於朝廷。」後人以昭明為大盤山之神,稱「盤山聖帝」。在大盤嶺頭建有應濟廟,塑梁昭明太子像。廟前有古柳杉一裸,胸圍8米余,高25米。高聳入雲如華蓋,傳「為千餘年物」。至今尚存。
【紅軍洞】位於高二鄉栗樹坑村塢導佑自然村(又名塢大義)以南1公里之大平頭坑。左右與後都是懸崖絕壁,前有巨石阻擋。1940年底,范連輝等10多名紅軍戰士曾在老百姓的掩護下於此養傷。
2012年7月5日,百杖潭景區榮獲國家4A級旅遊景區,也是磐安首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
Ⅶ 碧雲寺的碧雲寺十景
●第一景慈航聖泉
碧雲寺後,頂峰巒百米,有清泉從巨石竅中湧出,冰涼爽口,令人神清氣爽。因其山巒巨石狀似扶牛頭,噴泉的石竅形同「牛鼻孔」,故稱「牛鼻泉」。泉水從石竅中流出時,湍湍有聲。傳說,南海觀音視碧雲寺缺水,特賜甘泉滋潤此方黎民。經有關部門勘察鑒定,「慈航聖泉」含有許多微量元素,乃國家級優質礦泉水。
●第二景鳳冠石觀瀑
沿碧雲寺山道曲徑蜿蜒而下,有石叢狀如鳳冠,突起峽谷澗畔,俗稱鳳冠石,鳳冠石前一石平坦如砥,坐觀如上游三道飛瀑直瀉深澗,濺成碧潭;大者瀑布急湍直下,飛珠噴玉,,十分壯觀;小者雙流並掛,如玉筷雙懸於翠巒崖谷之上。
●第三景仙家樂
在「鳳冠石觀瀑」上游澗道轉彎處,有一條寬五尺長十尺的「仙人石」,嵌進一片平面如削的大石板上,似席鋪床,花紋如織似綉,圖案美妙費人猜想。仙席石旁,一條激流穿石而過,把偌大的巨石穿成深達丈余的的水渠,碧水湍急,蜿蜒滾動,人稱為「蛟龍過澗」,又稱是「一線穿石」、「仙女玉帶」、「人間銀河」。此渠兩岸,峽谷聳立,如屏如障,如「天兵保門」,勢如巍峨,「仙人石」旁有「棋盤」尚在,傳說是何氏九仙常來此與仙女對弈。四周石上,「仙腳印」、「仙腳桶」、「仙靠背椅」,「鬼斧神工」,奇跡似真,組成了一幅仙人娛樂活動的畫圖,使人如見人間天上「仙家樂」。
●第四景仙媽渠
在碧雲山下懸崖峭壁間有座「仙媽壩」,有條仙媽石渠,長達十幾華里,常年引水灌溉數百畝農田。傳說,很早以前,碧雲寺毗鄰的鳳凰山下住著一戶人家,只有姑嫂二人結茅為廬,耕樵度日。每次挑柴草上市見山下大片土地受旱,禾苗枯焦,農夫辛勞欠收或無收,心裡十分同情,姑嫂二人決心引山北之水灌溉山南之旱地。二人靠自已的雙手,一錘一釺開鑿,春去秋來,工程進展很慢。有一日姑嫂二人在碧雲寺「仙閣」求夢,經神仙顯靈指點,姑嫂二人不畏艱險長途跋涉攀登了三百六十個山谷,來到仙山,向神仙求助,借回了仙犁、仙狗,從鳳凰山下一直犁石成渠,一夜犁穿石渠十多華里,當犁到嶺南仙門坑時(坑北山門坑水庫)晨雞已唱,東方發白,被人驚覺呼喚,一時仙犁失去神力,即收犁歸去,當天早晨人們發現清澈的渠水華華流入旱地,紛紛跪地拜謝,以為是仙人相助。後來,農民們就根據那天凌晨有人看見姑嫂二人扶犁犁渠的情景。說是鳳凰山下住的趙姑柳嫂,後來農民們就雕塑趙姑柳嫂的神像,在碧雲山立廟,四時祭禮紀念,並把這條石渠命名為「仙媽渠」,又稱姑嫂渠。並立「仙媽田」二畝,輪流耕作,收成穀物作為祭祀費用。每逢春秋二季修渠。以吹螺為號,備辦「大飯丸」(每丸一斤米)上山,先敬祭趙柳仙祀,後為修渠民工干糧,以表對趙姑柳嫂的永遠紀念。
●第五景仙螺潭
仙螺潭,位於碧雲山澗之中,因特產「仙螺」而得名。此潭碧波盪漾,清澈如鏡,四面山峰疊翠,林蔭樹茂,景色清幽喜人。傳說,仙人曾經在此遊玩,把嘗過的螺殼丟入潭中,化成螺狀的石潭,形似潭中所生長的「仙螺」無異,甚為奇特。
●第六景溪橋夕照
碧雲山下,一彎溪澗從雙峰峽谷中奔流而出,切斷深山內行通道。古人在此建造一座小橋,名曰「溪橋」,今尚余兩座橋墩於溪澗兩側。此處自古是山區通行要道,鄭紀歌中所詠「破帽蹇驢兮溪橋」便是此處。溪橋橫架雙峰通道之間,高山流水潺潺,穿越灘石迴流成潭,落澗成瀑,千年刷石成景,有「日月戀湖」、「金魚戲水」等景觀。每當日暮西山,夕陽斜照,人立溪橋之上,山光、水影、晚霞、雲煙,構成一幅難得的「溪橋夕照」圖。
●第七景三閣晨鍾
三閣即「文閣」(碧雲書院)、「仙閣」(碧雲洞)、「佛閣」(碧雲寺),「三閣」聚「儒」、「道」「釋」為一家。詩文吟唱與講經論道同堂共處,神仙遺址與古剎神鍾相映成趣,確是獨有特色。這里正是宋傅少帥(傅楫)講學的書院,霍步韞與傅孝元、黃繼祖等師生吟詩唱和處,有趙姑柳嫂紀念堂、「爾期山」、「金龜石」等景物。那隻伏在碧雲洞旁的「金龜」歷盡千年風雨,默然翹首,若有所思。人立金龜石上,放眼遠眺。群山壘壘,天宇茫茫,雲煙滾滾,碧樹滔滔,暮鼓晨鍾,山谷迴音,神思遐邇,不勝其情。
●第八景三十六彎春色
碧雲山由爾期山(又名牛鼻山亦名火雲車)、鳳凰山、碧雲山、三山組成。層巒疊翠,山林盡染,四時景色美不勝收,從坑北(今坑北村)奎山登山而上,柑桔成林,杉木遮天,蒼松蔽日,山花爛漫,沿途三十六彎,彎彎煙雲鳥語,澗泉橫流,「樹偃蹇兮龍飛」,「草萋萋兮雲濕」,晨起山花與朝霞爭艷,暮來歸鳥與行雲齊飛。其情其景,比作王維之詩畫、陶潛之桃源,不為過譽。
●第九景水天風月
寺左的旱嶺大水庫水源來自長遠青山,常年儲水庫滿,四面高山石岩迭出,時逢明月清風之夜,坐在山岩石級上觀看碧綠庫水如鏡與明月相映,水天風月如畫,正如鄭紀詩「濯滄浪兮水天碧」。
●第十景花香魚躍
寺前一脈梯山花圃培植百花,百花盛開時,花圃中的放生池裡又有魚躍相隨,烏龜伴舞。鳥語花香,池塘魚躍,鄭紀以「花滿籬笆,陶潛之彭澤贊之。」
Ⅷ 廣東揭陽有什麼風景名勝推薦下!謝拉!新年快樂!
·城隍廟 ·禁城 ·電視塔 ·梅雲內畔公園 ·榕江西湖 ·進賢門城樓 ·雙峰寺 ·關帝專廟 ·揭陽孔廟 ·桂竹園 ·黃岐屬山風景區 ·涵元寶塔 ·石水缸 ·龍珠馬寺 ·紫峰古寺 ·陽美玉器展銷中心 ·紫峰山 ·盤龍閣 ·馬嘶岩寺 ·八一南昌起義會議舊址 ·梅梅香雪 ·培風塔 ·紅宮 ·雲石岩 ·方耀故居 ·鐵嶺蘭香 ·林則徐舊址 ·華嚴寺 ·方方紀念館 ·靈匯泉 ·寶龍寺 ·桑浦山 ·青嶼汛 ·北標窺日 ·雙溪明月 ·翁梅齋墓 ·塘埔渡 ·埔田蕉嶺 ·埔田竹林 ·風門古徑 ·汾水戰役烈士紀念碑 ·京明溫泉度假村 ·天竺岩庵 ·三山祖廟 ·京溪懸川 ·花果古寺 ·郭氏大樓 ·石肚冰臼遺址 ·河婆古塔 ·龍頸波光(龍頸水庫) ·龍潭飛瀑 ·廣德洞天 ·大洋度假村 ·雲湖兩月永昌廟 ·興道書院 ·靖海古堡 ·客鳥尾石筍區 ·神泉勝跡 ·文昌閣塔(葵陽公園) ·榕石 ·百花山 ·金海灣植物園 ·亞洲第一航標塔 ·銘湖岩 ·海角古鎮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