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文化小鎮游記

文化小鎮游記

發布時間: 2021-03-05 21:10:09

Ⅰ 寒假無錫靈山小鎮拈花灣一日游作文500

如何「讓觀光遊客慢下來、讓休閑遊客靜下來、讓度假遊客住下來」,是我們這個項目著重思考的命題 。「禪文化」作為一種寧靜悠閑,遠離世俗的文化狀態,被注入到遊客的體驗中去,使遊客在度假的過程中領悟「人生三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生活境界。
這種禪文化體驗式度假方式是一種全新的生活狀態,是在傳承融合禪文化、傳統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文化形式、業態模式和載體方式,通過禪意的文化休閑度假方式,使人們在禪境優勢獨特的山水之間,感受「新時尚東方秘境」的禪意生態魅力,使其有別於烏鎮、周庄等傳統江南水鄉,形成「滋養心身」為鮮明特色的心靈度假模式。
靈山小鎮·拈花灣由依山面水的五個山灣組成,猶如一朵蓮花靜卧在這一方太湖山水之間,充滿禪意。在大佛的注視下,她也是一塊福地,佛光普照、瑞氣吉祥。
尋得這一方詩意的土地,並在這里造一棟房子,是設計師一生的夢想。
這里應該造什麼樣的房子?設計師首先變成了一位旅行家,周遊世界,走遍每一個小鎮,研究建築形態與當地自然風情、人文特色的關系。
什麼樣的房子最適合度假生活?設計師又成為一位生活家,親身體驗,把度假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都考慮得淋漓盡致。
什麼樣的房子能體現禪意特色?設計師變身成一位禪學家,參禪悟道,把悟到的禪理融合到建築的靈魂中去。

Ⅱ 威蘭達棣花古鎮景區游記,談談自己的用車感受!

棣花古鎮是 賈平凹小說《?秦腔》的原型實景地,清風老街就在於此。景區位於?丹鳳縣城西15公里處,曾是「北通秦晉,南連吳楚」的?商於古道上的重要驛站,春秋、盛唐、宋金、當代等多種文化形態在此交織和融合。棣花古鎮景區以「兩街(宋金街、清風街)、一館(平凹文學館)、一荷塘(生態荷塘)和西部花都」為主打項目,復活了棣花古驛、魁星樓、法性寺等老景觀,打造了歷史、人文、生態相互交融的新景點,凸顯了商於古道上的「棣花」特色。「宋金邊城、清風老街、千畝荷塘、棣花之都、平凹文學藝術館、萬灣中國美麗鄉村、丹江國家濕地公園、商山綠道」將成為商於古道棣花景區的八必去景點。 走進商於古道棣花文化旅遊景區,撲面而來的是塵封已久的秦、楚、宋、金文化的呈現。這里既有先秦文化的溫柔婉轉,又有大宋漢民的含蓄內斂,更有金人游牧民族的粗獷豪邁。陝西省現存的唯一金代建築「二郎廟」就在於此,它也是全國僅存的3座金代廟宇之一,堪稱金代建築藝術的活化石。
威蘭達外觀方面看起來非常的精緻大氣也是我選擇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因為配置方面比較好,但是價格方面卻比較低,所以我還比較擔心舒適性方面的問題。但是在適應了一段時間之後,完全沒有這個擔心了。說起威蘭達不得不提的一個地方就是它在空間方面的表現,無論在乘坐空間還是後備箱的儲物空間的方面表現的都是非常好的,坐進去都是非常舒服。另一方面我最喜歡的還是車子在舒適性方面的表現了,他在舒適性方面的表現還是非常不錯的,如果是經常駕駛的人可能會知道開車坐久了都會有一點腰疼的感覺,但是這款車子座椅設計的比較好,對腰部有著很強的支撐,所以坐久了也不會很累。而且整個車子的穩定性也是比較強的,所以在車內坐著是非常舒服的。顏色方面這次還是選擇了我一直比較喜歡的白色,看起來會非常沉穩大氣。

Ⅲ 烏鎮游記作文!!!800字

經過幾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到達了此行的目的地——烏鎮。
烏鎮,像許多江南小鎮一樣,有穿過小鎮的狹窄河道,有傍水而築的朴實民居,有烏蓬船悠悠地在小河上盪過,有巷子深處升起的裊裊炊煙,有農婦在通向河道的石階上浣洗……而不同於其他的江南小鎮,烏鎮少了一些商業氣息,更多的,是一種文化氣息,這源於那裡的景,那裡的人,那裡的文化。
小橋。烏鎮的橋不算多,但已足夠獨特。走過蜿蜒的石子路,繞過許多彎道,眼前,出現了一座橋,雖然有些大,卻也是一塊一塊用石頭砌起來的,一樣結實,一樣美觀,一樣真實。再看看橋頭的石刻字,得知它叫「逢源雙橋」。這是河道的第一座橋,所以叫逢源。穿過弄堂,走過一戶戶人家,便看見了一座小橋,這座橋就是江南古鎮所特有的石拱橋,精心雕琢,顯得立體的花紋使人心怡,站在石拱橋上,可以看到船夫搖著槳徜徉於碧水中,一臉泰然。這就是烏鎮的橋,大的給人豁然,小的則給人舒心。烏鎮如果沒有這些橋,肯定沒有這般精緻,沒有這般古樸,沒有這番意境,就像一幅精美的畫少了修飾。烏鎮的橋不多,但卻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妙趣橫生。
流水。水,永遠是江南古鎮的主題。悠悠流淌著的是傍河居民的生活主線,水承載著他們的希望,承載著他們的淳樸流向更遠的地方。這里的水,碧綠碧綠,這里的人,清清澈澈。我們坐上了烏蓬船,船慢慢地游盪開來,船夫站在船尾,熟練地擺動著槳,盪開一陣陣漣漪,船左右搖擺著向前盪著,左右房舍似乎也在搖擺著,倚在扶手上,隨著船搖擺著,突然感覺,好像一下子擺脫了城市快節奏的生活,融入了一片安寧祥和的小鎮生活中了,這里的一切,隨著水流慢慢飄盪著,遠方,成片的楊柳隨風搖擺,是愜意,是安逸。終於知道,為什麼那麼多人嚮往威尼斯,因為那裡是水城,因為水給人以安逸,當水成為城市的主命脈的時候,人們就真的慢下步子來了,也許這是一種回歸,生活方式的回歸。烏鎮的水,就是這樣,這樣的水,孕育出了水一樣的人。
人家。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烏鎮,養出了一方淳樸善良之人。穿過深深的弄堂,路過許多人家,他們似乎從不被遊客們打擾,依然各自生活著,悠閑地生活著。有人敲著木魚,說著些我們聽不懂的話,也許是在禱告吧,有人則在自家園子里種菜,不時地,有小狗會跑到路當中,抓抓癢,作揖,或是,就呆在路當中,不走了。還有八哥見人就說「你好」,逗得遊客不時稱贊。這番生活情趣,不得不令人嚮往。我甚至想,這里,是不是許多中國文人被貶官之後的世外桃源呢。
文化。烏鎮除了有秀美的風景,和藹可親的人,不可或缺的,是它的文化。文化始終是使一個古鎮永遠吸引人的力量,有了文化,古鎮彩繪分外奪目,才會將其深邃展現在人們面前,才會讓人們來讀懂它。走進一個個小小的門洞,裡面無不是一種精髓的文化。我走進江南百床館,裡面陳列著從明代到近代的床,上至皇帝御用之床,下至普通百姓之床,這是床的發展,也是歷史,這些床的雕刻都十分講究,一看便知是能工巧匠一刀一刀精心雕琢而成,想來現在的床雖然大而舒適,缺少了一番心血,少了一種工藝,也少了一種文化,一種木雕文化。這種床,保留在烏鎮,也成為烏鎮的文化瑰寶。再走過一段高高低低的石板路,穿過狹小的巷子,就是藍印花布的作坊,大大的園子里掛著長長的布條,等著曬干。藍印花布是江南的特色,也幾乎成了它的象徵,小而精細的花紋透出的是一種細致,藍色襯出的是一種古樸。看雪白的布經過能工巧匠地改變成了美麗的藍印花布,不得不感嘆烏鎮人的手巧,也許這種手藝只有在烏鎮才看得到,因為這里原汁原味地保留了這種文化的傳承,這種風格,是屬於烏鎮的,是屬於江南古鎮的,因為只有在這里,穿著藍印花布的衣裳,坐在河邊看過往的烏蓬船,才是和諧。烏鎮除了有這些工藝外,還出了一位文人——茅盾。他的《子夜》、《春蠶》、《霜葉紅似二月花》都是聞名遐邇的作品,他的故居依然透著一股文化的氣息,牆上掛著「有志竟成」的字樣,那應該他的座右銘吧,書桌上,簡潔地放著幾本書,書頁早已泛黃,他的學識,見解卻不會發黃,而是愈陳愈精。茅盾故居的布置非常簡單,會客室里只有兩把椅子,一張桌子,也許,對於一個文人來說,這已經足夠了。也許中國許多文人都是這樣,過著清貧簡單的生活,正是這種清貧,正是這種生活,使他們成為真正的「君子」,這讓我想到了魯迅,看過他的三味書屋,一樣儉朴,一樣充滿文化氣息,只是魯迅還有一個百草園,可供閑暇用。而茅盾,所有的時間都在書里了。走出茅盾故居,再往前,便看到了保存尚好的當鋪,推開有石獅子的大門,轉過幾個彎,就到了當鋪,一個大大的「當」字寫在牆上。跨過高高的門檻,站在水泥地上,交換物品的窗口很高很高,窗口也很小,別的地方都用木條弄成小孔狀,這樣奇奇怪怪地結構聽說是為了防止斗毆,以便公平交易。看來古時候人也懂得經濟理財。從旁邊的小門可以繞到當鋪里的工作人員坐的地方,踩在石庫門般的地板上,可以聽到自己的腳步聲,還有迴音,登上三節樓梯,坐在木凳子上,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視角轉到旁邊的牆上,那裡是一塊板,上面是一些可以活動的字塊,就像拼圖一樣。古人就通過他們來記住人們當物品的時間與期限,古人就用這樣的方法代替了現在的電腦,也夠聰明的。這就是古時候最常見的交易方式,現在像這樣保留下來的當鋪也不多了。烏鎮就有幸將其保留了下來,也不失為一種經濟文化。
於是,多元的文化,烏鎮都保留了下來,並且,多年來,人們已經把這些文化與烏鎮,這個江南古鎮聯系起來了。烏鎮的文化是值得人們去尋覓的,因為這是我們的文化遺產。
走出烏鎮,已經很晚了,讓我不能忘卻的,是這里的古色古香,是這里的小橋、流水、人家,更重要的,是這里不可替代的文化。
再見,烏鎮。我還會來的。

Ⅳ 著名的歐洲文化游記有哪些

我去奧地利的時候並沒有在維也納停留多久,只是把維也納當成了一晚的中轉站,然後就從維也納坐火車去往哈爾施塔特了,火車到達哈爾施塔特站後,還需要做輪渡才能到達小鎮。哈爾施塔特小鎮是一個童話般的世界,它同時也是一座古老的鹽礦。我去的第二天下起了大雪,披上雪衣的小鎮更是美如仙境。

Ⅳ 要求模仿文化苦旅寫一篇1000字游記,怎麼寫!

《文化苦旅》是作者的一部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類文學評獎中獲得首獎,全書的主題是憑借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其中《道士塔》(選入人教版中學教材)《陽關雪》等,是通過一個個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之感見於筆端。《白發蘇州》《江南小鎮》等卻是以柔麗凄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把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表現得形神俱佳。《風雨天一閣》《青雲譜隨想》等直接把筆觸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此外,還有早已傳為名篇的論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筆墨祭》以及讀者熟知的充滿文化感慨的回憶散文《牌坊》《廟宇》《家住龍華》等。作者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余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為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本書!它不甘甜,因為里頭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苦苦的味道,為這本紀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在它們的背後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而作者運其妙筆,以干凈漂亮的散文,組合,使它們成了一篇篇讓炎黃子孫驚醒的文章。

走進書中的情境與思考,我們不禁嚴肅起來。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塊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於我們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實像,壁畫依然不言,我們靜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人手裡,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而不顧,那一馬車,一馬車的文物輸往外國。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並非外表炫麗,而是它只是一種儀式,一種人性的,及它深層的蘊藏。我們在這兒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國千年的標本,一樣美的標本,縱使它曾經殘缺,被人無情的,任意的轉換。

「淺渚波光雲彩,小橋流水江村」這副楹聯道盡了江南小鎮的魅力。江南小鎮它不是經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屬於華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們不曾到過此處,但書中的江南小鎮卻給予我們一種,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難怪歷年來,許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時,便會到此隱居起來,但在荒山結廬有著生活上的麻煩,「大隱隱於市」便成了文人來江南隱居的最好推力。其實我們對「隱」有著正反兩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當中國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區而開始凋零時,文人或學者們就會帶著他們的知識修養到此處隱居起來,藉以免於戰爭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與官場浮沉是文人們的失意時刻,做什麼事都不順心,此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自己的身心獲得紓解,找個地方隱居,等休息夠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開始。壞處是有人會把隱居當作沽名釣譽的工具,假隱以求得一官半職,這些舉動讓中國特有的隱的文化開始產生變質,隱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後的名聲全然黯暗。盡管如此,我們對隱還是保有著正面看法,因為古代中國給文人發展的空間實在大狹隘了,逼得他們除了隱或許只有一死,與其這樣讓自己的雄心壯志隕落,我們會選擇沉潛,待有朝一日能東山再起。

余秋雨曾說他常佇立前人佇立過之處,觀察自然與人文環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

Ⅵ 寫游記作文600字左右、、急急!!

祖國啊!
I LOVE YOU!(逗你玩呢)

世上最美麗的畫卷描繪的是祖國的大好河山;

世上最動人的詩篇歌頌的是祖國永恆 的春天;

世上最神聖的情感報發的是對祖國的真摯愛戀……

古今中外,人們的愛國心是相通的。正如法國大作家雨果所說:「人們不能沒有面 包而生存;人們也不能沒有祖國而生活。」「祖國是金鑄的搖籃,讓人依依不捨。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感受,人們才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在祖國過一冬天,勝過在異國過一 百個春天!」

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最愛的是自己的祖國。我們的祖國母親,是世界上最美麗、 最偉大的母親。方誌敏烈士在故人的牢房中寫《可愛的祖國》描繪過她,億萬人民高唱 《我愛你——中國》贊美過她。她有著山一般的意志,海一樣的胸懷,長城是她堅強的 臂膀,長江是她飄逸的裙帶,白雲浮動著她綿綿的情思,山花搖曳著她溫馨的氣息…… 這就是我們親愛的祖國,這就是我們神聖的母親!她經歷了五千年世道滄桑,她哺 育了十二億炎黃子孫!她經歷了面湖紅船上的不眠之夜;她目睹了南昌城頭的硝煙炮火; 她開創了神州新紀元!(後堡實驗區 魏靜)

追求快樂自有樂 樂,是一種心情,一種感受,一種美好地追求。生活不能沒有樂,人生沒有樂就缺 少了七彩陽光,人生就不會美好,身體就會加速長老。老年生活貴在充實,追求快樂自 有樂。人都要有個追求,但不能奢求。今逢盛世,雖然家裡不算富裕,但比上不足比下 有餘。吃穿無憂,生活安享,這就是福。知足勝過長生葯,全家老少歡歡樂樂,家庭和 睦,兒女成才,幼有所愛,老有所敬,休閑之餘,早晨起來散散步、爬爬山、做做操、 打打拳,慢步街頭。明月清風隨意取,綠水青山任君游。日行三千米,夜走二百步,多 鍛煉、勤活動,渾身舒暢,壽自長。人生多做好事,多有善心幫助人,心胸闊,青春永 在,寬心待人,不計較別人態度,不抱怨人一走茶就涼,遇什麼事自己都要想得開,內 心恬靜,生命之樹常青。 親朋同事好友,家集一堂,清茶一杯,廣開言路,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國富民強, 申奧成功,國足出線,入世成功,迎來了千年喜,跨進了新世紀。興盡即散,輕松開心。 人生的樂趣,自己挖掘運用享受,生活要是沒有樂趣,人生就沒有幸福可言,健康 長壽也只能是一句空話。逍遙自在度晚年,心中快樂自有樂

Ⅶ 要一篇游記作文- -三年級寫的- -800字左右- -

在爆竹聲中,我們迎來了中國人最盛大的節曰——春節,家家喜氣洋洋,掛上紅紅的燈籠,貼上紅紅的春聯,忙忙碌碌……
正月初一,又是一個快樂的曰子。
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可今天我爭了個第一,因為極想聞聞那香氣撲鼻的爆竹煙味兒。一串串鞭炮在人們手中點燃,聲音真大,四處飛濺,彷彿要把每一個祝福送到千家萬戶,一陣陣爆竹聲接連不斷,噼里啪啦的,熱鬧非凡。
在鞭炮聲過後,就沒有什麼好玩的了。還是吃早餐吧,待會兒出去玩一玩!
吃過飯後,我邀幾個朋友一起去玩,在街上點燃的爆竹在地上開出了美麗的花,漂亮極了,袋裡裝著父母給的零花錢,甭提多高興了。今天的小鳥也出來湊熱鬧,大概它們心裡也很高興吧。
街上不愧是街上,玩的吃的樣樣俱全。看到的大多數是一些小孩,我瞧了瞧,就數麻辣攤的生意最好:
「我要一串年糕!」一個胖孩子叫道。
再去別的地方瞧瞧如何?在一家文具店攤前,我又停下了腳步。那裡有各種玩的東西:飛機模型、望遠鏡、電動汽車……盡是一些玩的東西。我發現最受歡迎的是那些玩的東西。
在其它地方,我還看見有的在賣氣球、手槍、跳繩,有的在賣小吃、點心、水果,穿的用的吃的樣樣俱全,真是無奇不有。
玩了一上午,下午我又要去走親訪友拜新年了,這無疑也是一件高興的事。
今天真是玩得太痛快了!算是一飽眼福二飽口福三飽手福了。最為幸運的是那些賣主了,今天可是生意興隆啰!
真心希望今天全國的小朋友在新的一年裡快快樂樂,沒有煩惱,但千萬不要「玩物喪志」喲!
大清早登船上岸,天色黯淡,導游說今日有雨,同行者唉聲連連,我心竊喜。江南本是水做的,江南的雨本是一道亮麗的風景。雨中漫步水鄉,道是別有一番滋味上心頭。到得周庄牌坊前才上午8:00,遊人甚少,我們跟著導游,過雙橋、穿張廳、沈廳,登迷樓,覽小橋流水人家之秀景,走著一般遊客所走的路,聽著一般遊客所聽的導游詞,做的有滋有味。導游的旗幟在那,我就在它半米之內。聆聽著導游公式化的介紹,回答著導游冷不丁的提問,承受著導游贊許的目光。在淅瀝的春雨中,想像著自己是戴望舒筆下雨中撐一紙傘翩然而至的女子,踏在明清時代青石板上的雙腳頓時輕靈起來。
古鎮夜景
春意周庄。
此時雨已停,河中泛舟者不乏其人。我看著悠哉悠哉的遊人,心甚羨慕。可惜團體活動時不予我。我只好倚在橋頭注視著典型的江南水鄉麗景。河岸旁已吐綠蕊的柳樹枝被和煦的春風吹拂著,似涉水而立的江南女子婀娜多姿;河道兩岸的明清古建築象一群安詳的老人,在暖陽下享受著「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時光;而那河中的小舟,似蝴蝶般穿梭在粼粼清波中。這是每個江南男子心中的理想生活一景。就一壺茶,握一把紙扇,和撐一把油紙傘的紅顏知己吟詩撫琴。正神思恍惚間,忽有一把原始的未開化的「妹妹坐船頭,哥哥岸上走」的聲音傳入耳內,我皺了皺眉。定睛一看,原是船頭充梢公角色的農婦一邊搖櫓一邊放聲,真是大煞風景。這時橋下等候的朋友已不耐煩,催聲連連,我只好下橋。
正行走間,忽聽前有鑼鼓聲。忙循聲進去,原是一古戲台,正上演著昆劇。聽說京劇乃昆劇演變而來,愛好京劇的我忙找一張長椅坐下。台上正演一出不知名的戲,我一個外行人卻只是想聽那震耳欲聾的鑼鼓聲。張愛玲曾說:中國的戲劇有一種熱鬧美。
鑼鼓聲聲中,是天老地荒的景緻。
周庄,是天堂。周庄,是夢境。周庄,是…我理想者,追求者,渴望者的家……
五一,在煙雨中的周庄逝去,但這個五一留給我的是周庄那無盡的思億與夢幻……
經過幾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到達了此行的目的地——烏鎮。
烏鎮,像許多江南小鎮一樣,有穿過小鎮的狹窄河道,有傍水而築的朴實民居,有烏蓬船悠悠地在小河上盪過,有巷子深處升起的裊裊炊煙,有農婦在通向河道的石階上浣洗……而不同於其他的江南小鎮,烏鎮少了一些商業氣息,更多的,是一種文化氣息,這源於那裡的景,那裡的人,那裡的文化。
小橋。烏鎮的橋不算多,但已足夠獨特。走過蜿蜒的石子路,繞過許多彎道,眼前,出現了一座橋,雖然有些大,卻也是一塊一塊用石頭砌起來的,一樣結實,一樣美觀,一樣真實。再看看橋頭的石刻字,得知它叫「逢源雙橋」。這是河道的第一座橋,所以叫逢源。穿過弄堂,走過一戶戶人家,便看見了一座小橋,這座橋就是江南古鎮所特有的石拱橋,精心雕琢,顯得立體的花紋使人心怡,站在石拱橋上,可以看到船夫搖著槳徜徉於碧水中,一臉泰然。這就是烏鎮的橋,大的給人豁然,小的則給人舒心。烏鎮如果沒有這些橋,肯定沒有這般精緻,沒有這般古樸,沒有這番意境,就像一幅精美的畫少了修飾。烏鎮的橋不多,但卻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妙趣橫生。
流水。水,永遠是江南古鎮的主題。悠悠流淌著的是傍河居民的生活主線,水承載著他們的希望,承載著他們的淳樸流向更遠的地方。這里的水,碧綠碧綠,這里的人,清清澈澈。我們坐上了烏蓬船,船慢慢地游盪開來,船夫站在船尾,熟練地擺動著槳,盪開一陣陣漣漪,船左右搖擺著向前盪著,左右房舍似乎也在搖擺著,倚在扶手上,隨著船搖擺著,突然感覺,好像一下子擺脫了城市快節奏的生活,融入了一片安寧祥和的小鎮生活中了,這里的一切,隨著水流慢慢飄盪著,遠方,成片的楊柳隨風搖擺,是愜意,是安逸。終於知道,為什麼那麼多人嚮往威尼斯,因為那裡是水城,因為水給人以安逸,當水成為城市的主命脈的時候,人們就真的慢下步子來了,也許這是一種回歸,生活方式的回歸。烏鎮的水,就是這樣,這樣的水,孕育出了水一樣的人。
人家。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烏鎮,養出了一方淳樸善良之人。穿過深深的弄堂,路過許多人家,他們似乎從不被遊客們打擾,依然各自生活著,悠閑地生活著。有人敲著木魚,說著些我們聽不懂的話,也許是在禱告吧,有人則在自家園子里種菜,不時地,有小狗會跑到路當中,抓抓癢,作揖,或是,就呆在路當中,不走了。還有八哥見人就說「你好」,逗得遊客不時稱贊。這番生活情趣,不得不令人嚮往。我甚至想,這里,是不是許多中國文人被貶官之後的世外桃源呢。
文化。烏鎮除了有秀美的風景,和藹可親的人,不可或缺的,是它的文化。文化始終是使一個古鎮永遠吸引人的力量,有了文化,古鎮彩繪分外奪目,才會將其深邃展現在人們面前,才會讓人們來讀懂它。走進一個個小小的門洞,裡面無不是一種精髓的文化。我走進江南百床館,裡面陳列著從明代到近代的床,上至皇帝御用之床,下至普通百姓之床,這是床的發展,也是歷史,這些床的雕刻都十分講究,一看便知是能工巧匠一刀一刀精心雕琢而成,想來現在的床雖然大而舒適,缺少了一番心血,少了一種工藝,也少了一種文化,一種木雕文化。這種床,保留在烏鎮,也成為烏鎮的文化瑰寶。再走過一段高高低低的石板路,穿過狹小的巷子,就是藍印花布的作坊,大大的園子里掛著長長的布條,等著曬干。藍印花布是江南的特色,也幾乎成了它的象徵,小而精細的花紋透出的是一種細致,藍色襯出的是一種古樸。看雪白的布經過能工巧匠地改變成了美麗的藍印花布,不得不感嘆烏鎮人的手巧,也許這種手藝只有在烏鎮才看得到,因為這里原汁原味地保留了這種文化的傳承,這種風格,是屬於烏鎮的,是屬於江南古鎮的,因為只有在這里,穿著藍印花布的衣裳,坐在河邊看過往的烏蓬船,才是和諧。烏鎮除了有這些工藝外,還出了一位文人——茅盾。他的《子夜》、《春蠶》、《霜葉紅似二月花》都是聞名遐邇的作品,他的故居依然透著一股文化的氣息,牆上掛著「有志竟成」的字樣,那應該他的座右銘吧,書桌上,簡潔地放著幾本書,書頁早已泛黃,他的學識,見解卻不會發黃,而是愈陳愈精。茅盾故居的布置非常簡單,會客室里只有兩把椅子,一張桌子,也許,對於一個文人來說,這已經足夠了。也許中國許多文人都是這樣,過著清貧簡單的生活,正是這種清貧,正是這種生活,使他們成為真正的「君子」,這讓我想到了魯迅,看過他的三味書屋,一樣儉朴,一樣充滿文化氣息,只是魯迅還有一個百草園,可供閑暇用。而茅盾,所有的時間都在書里了。走出茅盾故居,再往前,便看到了保存尚好的當鋪,推開有石獅子的大門,轉過幾個彎,就到了當鋪,一個大大的「當」字寫在牆上。跨過高高的門檻,站在水泥地上,交換物品的窗口很高很高,窗口也很小,別的地方都用木條弄成小孔狀,這樣奇奇怪怪地結構聽說是為了防止斗毆,以便公平交易。看來古時候人也懂得經濟理財。從旁邊的小門可以繞到當鋪里的工作人員坐的地方,踩在石庫門般的地板上,可以聽到自己的腳步聲,還有迴音,登上三節樓梯,坐在木凳子上,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視角轉到旁邊的牆上,那裡是一塊板,上面是一些可以活動的字塊,就像拼圖一樣。古人就通過他們來記住人們當物品的時間與期限,古人就用這樣的方法代替了現在的電腦,也夠聰明的。這就是古時候最常見的交易方式,現在像這樣保留下來的當鋪也不多了。烏鎮就有幸將其保留了下來,也不失為一種經濟文化。
於是,多元的文化,烏鎮都保留了下來,並且,多年來,人們已經把這些文化與烏鎮,這個江南古鎮聯系起來了。烏鎮的文化是值得人們去尋覓的,因為這是我們的文化遺產。
走出烏鎮,已經很晚了,讓我不能忘卻的,是這里的古色古香,是這里的小橋、流水、人家,更重要的,是這里不可替代的文化。
再見,烏鎮。我還會來的。


假日里答應了幫導師看家,卻不料一些意外的變動使自己除了不能回家外,竟無一事可作,整日價無所事事的悶在屋子裡,實在是快把人悶死了,偶爾有一日上網時看見了這樣一則啟示:
「讓我們組成一個家,親情回歸大自然」
面對北京反復無常、炎熱悶躁的天氣,看著其他同學回家的喜悅身影,你、我、他卻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不得不留在學校,似乎感到一絲失落和無助,那麼就讓我們也組成一個家,在周末親情回歸大自然,體會親情的溫暖和自然的清新吧!
活動安排:
7月25日——
9:00從北大南門乘車出發。將以浪漫而誇張的方式組成一個家,開始至真至純的親情回歸大自然; 11:30到達第一站密雲水庫,尋找心靜止水的純真境界;
16:30到達雲岫谷。住農家小院,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將以每一個小家庭為單位做晚飯。
20:30開始我們的家庭大聚會。主題為尋找兒時的快樂,屆時我們將放爆竹、點篝火、玩兒時的游戲;
23:00休息。
7月26日——
6:00准時起床、吃早點;
6:30開始回歸大自然。雲岫谷是北京近郊的自然風景區,因為最近才被人發現,因此具有最自然的風情:山高,谷深,植被覆蓋率高,既有湍急的小溪,也有一瀉千尺的瀑布,滿山遍野的各色山花與錯落別致的木屋小橋相映成趣,是我們夢中的家園;
11:00,與自然同在,親情聚餐。野餐之後,評選五好家庭及相關項目。
14:00,返家。
活動宗旨:
(1)親情回歸,拿出你至真至深的情感;
(2)尋找童年,放棄所謂的「成熟」,體現最初的天真;
(3)組成家庭,敞開你的胸懷,包容、配合最浪漫誇張的組合。

7月25日早晨八點半鍾,來到我們的集合地點,「街道主任」告訴我們:咱們這條街有兩戶人家,都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每家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兒子、兒媳和一個孫子。人陸續來到,「我家」的「爺爺」發現自己的身份後,立即端起十足的架子,開始和「爸爸」爭奪一家之主的位子:自然是爺爺說了算啦,有什麼好爭的!「爸爸」自然也不甘示弱:四世同堂的爺爺都要老糊塗了,當什麼家呀,「爸爸」是理所當然的一家之主!「兒子」東張西望急切的尋求自己的「媳婦」,「孫子」似乎還沒有學會如今小皇帝的霸氣,只是又委屈又愉快的要求:「孫子」是不要幹活的啦,可以痛痛快快的玩嘍!
笑鬧中大家上了車,在輩分之外的「自己」們都在由衷地贊嘆著組織者的別出心裁:),真難為他們想出來這樣的主意。
題外話:看來權利、享受是人類生生世世不能舍棄的慾望。在這樣一次為了尋求親情和回歸大自然的溫馨活動中,我知道大家只是為了活躍氣氛,然而只有這些話才能讓大家發出會心的微笑,更可見這些觀點早已植入人心深處!可悲的人類呀,權利之爭、貪圖享受終究會將人類帶向毀滅的呀,你為什麼總是不肯睜開眼睛看一看呢?
無限風光在旅途
臨時組織起來的「大家庭」里缺少幾個逗笑取樂的高手,氣氛有些冷清,而且真實世界裡的甜甜蜜蜜的「小家庭」還是要開自己的秘密會議的,所以我可以專心的看我的窗外。
大約一個小時後,車出了北京城,車窗外綠意盈然,遠遠近近層次很分明:最近的是路邊的楊樹,因為今年雨水多,每根老枝上都竄出了一節新葉,嫩綠嫩綠的,彷彿開了一樹的花;後面的田裡有時是誰家的苗圃,底下密密麻麻的小草是柔軟的地毯,鮮亮鮮亮的,樹苗很清秀的挺立著,象一群極有朝氣的中學生;有時是農家種的玉米,綠幽幽的,頭上已經長了天纓,腰間的玉米穗也吐出了細細的嫩須,等待著受孕結實,驕傲地向人們宣稱: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最遠處是深墨色的樹,辨不清是什麼,遠遠的象一道剪影。
就這樣愜意的看著深深淺淺的綠色在眼前流過,不知不覺一個小時已過去了,看見了密雲水庫的大幅招牌,路邊的水也漸漸多起來。水渠和小河塘很多,白茫茫的睡在那裡,中間零星的點綴著些農居,濕漉漉的,彷彿有一種在江南水鄉的感覺。
那天是陰天,空中濕潤的能滴下雨來,可是又沒有一條雨絲,倒是水面上氤氳起一層霧氣,人在對岸,上半身很清晰,下半身卻在霧中隱隱約約的。閉上眼睛,讓對面的村姑穿上倪裳,手中捧著人間難得一見的鮮花,在水霧中裊裊的臨風飄動,將鮮花灑滿整個世界……
在密雲水庫的大壩上停留了將近一個小時,因為天太陰,霧氣很重,看不了多遠,所以也沒有感覺到密雲水庫的宏偉和壯觀,閑閑的走在大壩上,與同行的兩位來自人大的朋友聊著天,多多少少有些遺憾的感覺,畢竟心中是期望著能看見象大海一樣湛藍的水的,因為這是我們每日喝著的水的源頭呀。好在最主要是想出來散散心的,所以也不去計較什麼了。後來又想起五十年代在這里參加過建設的老學長們,要是他們到這里來,一定是很親切的感覺了。
上了車繼續向前走,路邊逐漸有了小山丘,大都被灌木覆蓋著,呈現出一派生機,也有一些農民在路邊賣自家種的水果,有桃子、蘋果、李子等等,碼的整整齊齊,一堆粉紅,一堆翠綠,一堆濃紫,好誘人哦!還有些漁民在路邊曬自己打撈的小魚。一條一條穿在繩子上,亮閃閃的發著銀光,在風中搖擺,也構成了一道小小的風景……
小山丘慢慢高起來,我們的車駛上了盤山路,車旁的風景時時在變化著,時高時低,時遠時近,每一次轉彎,都有一個小小的驚喜,我突然想起去小小三峽時走的盤山路了,當然,這里的路沒有那裡的險,兩邊的山也沒有那邊的俊俏雄偉,然而久居城市的我,在北京的近郊敢奢望那麼多麼?能勾起我這樣的回憶,讓我忘卻城市的喧囂和煩躁已經足夠了。
前面望見了一個整齊的小村莊,那裡是我們的宿營地了,晚上要在這里點燃篝火。燃放鞭炮並且追尋童年時的夢。童年的快樂還能追尋的回不?在這大自然的懷抱里,也許還能忘卻紛擾的世事,還自己一份童貞吧?
民俗村
民俗村裡其實沒有什麼民俗,感覺上這里也並不是一個古老的農村,只是這里開發之後從城裡或是近郊移來的一些住戶,他們是專門做旅店生意的。我們所住的那家有五間馬賽克貼面的北房,每間屋子都擺著7、8張床,收拾的乾乾凈凈;南面三間屋子,有一間里擺放了一套卡拉OK設備,還安裝了電話,是程式控制直撥的;有一間里擺放著席夢思的雙人床,是主人兒子將來結婚的新房;還有一間是廚房,盤著燒柴的那種大灶火,這是這家裡唯一有著農家特色的的用具了吧。後來聽主人說,他們一般也是用煤氣來作飯的,只是要吃貼餅子就非要大灶火不可了,而這是從城裡來的遊客很想嘗嘗的地方特色小吃,所以便是這灶,也是為了遊人而設的了。
下車後在溪水裡玩了一會兒後,有幾位同來的朋友從農家小院里搬了一張方桌支在外面一個平台上,坐下來打撲克,倒是有那麼一點點農閑時農家兄弟的樂和了:)
晚上在溪水邊點燃了篝火,在火堆旁燃放炮竹,一掛五千頭的鞭炮劈劈啪啪響了很長時間,很脆很亮,真象在家裡過年的樣子,可惜那些花炮不爭氣,沒有哪一顆肯好好的往天上飛,盡在低處搗亂,嚇得女孩子尖叫著躲閃。不知是誰從田裡掰了一穗玉米,穿在木棍上來燒,香香的烤玉米的味道鑽到鼻孔里,立時又將我帶回到自己的童年,那時的肚子似乎總是很餓,嘴巴也就特別的饞,好在從我記事時起,就已經有了自家的責任田,一到老玉米快熟的時候,就從田裡掰幾穗下來,但總是等不及媽媽把它蒸熟,自己偷偷的用鐵簽叉一根,一邊燒火,一邊燒著吃,弄的滿手滿臉黑糊糊的……
「街道主任」曾試圖將氣氛挑起來,提了幾次建議說玩些兒時的游戲,講些鬼故事吧,要麼唱些歌來助興,可是響應者總是寥寥,其實安安靜靜的看篝火,各自想些童年的往事也未嘗不是一種快樂,大家雖然沒有象兒時那樣唧唧喳喳鬧個不休,但在這里,大家的心其實是相通的,並不存在任何隔閡,這一切才是我們尋找的淳樸的民風,淳樸的民俗呀!
漸入佳境——雲岫山
26日早晨6點鍾起床,吃過早飯,就向雲岫山進發了。
在雲岫山旅遊區的門口,有很多當地人牽著馬在招呼客人,十元錢將你送到風景區的入口處,如果腳下的工夫不夠硬的話,讓他們送你一程也還是不錯的,反正這一段(大約7、8里路吧)沒有什麼出奇的景色,不過我可是走上去的,與同來的朋友溜溜達達,邊說邊笑就上去了。
一進入風景區,山就高大起來,天陰陰的,山間彌漫著淡淡的霧氣,看上去茫茫蒼蒼,原本並不很高的山也顯的很宏偉了。我們一直沿著河床向上走,溪水一路叮叮咚咚唱著歌,現在正是山花爛漫的時節,有一種灌木開的小小的紫花開始謝了,細小的花瓣落滿了整個山路,從入山谷起,一直陪伴著我們,因為踩的人少,花瓣的顏色並沒有褪去,乾乾凈凈的飄落在那裡,彷彿是仙女們為了迎接我們而特意撒下的。
我並沒有很在意門票上寫的那些風景點,象什麼雲岫瀑、錦綉瀑、五彩三疊、垂虹瀑、無底深淵、躍龍潭、卧龍潭等,一般說來,只是在一道小小的瀑布或是小小的水潭的旁邊的石壁上寫下那麼幾個鮮紅的大字,字當然寫的很有氣勢,只是我不喜歡這種刻意的人工的痕跡。其實風景是很美的,一道瀑布,一條吊橋,一段陡峭的山崖,前不見路,後也不見路,身邊淙淙的流水卻又讓你對前面的風景做著無限的遐想……前面的風景也的確從不讓人失望,峰迴路轉,柳暗花明,忽而是一塊怪石,忽而是一個小潭,要麼是一道瀑布,一段淺灘,沒有什麼特別的出奇,卻也決不雷同。山並不陡,沒有爬山的感覺,所以並不累,於是更有心情好好的品味身邊的風景。
越往裡走,人工雕琢的痕跡越少,灌木和山草越來越茂盛,路漸漸看不見了,只能看見腳下的一條小徑,一直走也就一直有,正是所謂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的那種。山上的大石頭多了起來,而且石頭上開滿了枯黃色的花,走近了看,才發現是往年的苔蘚和地衣干在了上面,形成一片片象花的圖案,這也是雲岫山特有的一道風景-石花。大樹陰影里的大石頭上長滿了新鮮的苔蘚和地衣,旁邊的地上有很多厥類植物,不知為什麼,看著這些遠古時代盛行的植物,心中感到非常的親切,我在心中朦朦朧朧的問自己,我是不是曾經是恐龍時代的一隻小恐龍呢?要不然怎麼看著這些植物會覺得那樣親切?
後來我們走出了所謂的風景區(指已經開發的一段),入山時的大部隊早就走散了,大家三三兩兩各自組伙走著,我們家的「爺爺」和「奶奶」是走在最前頭的,後面就是我們這一夥,有三四個人,到這里休息了一會兒,喝著清澈的山泉(那可是真正的礦泉水,甜甜的,很好喝的:))吃了幾棵桃子,覺的精力實在是好,不往上走,真的是對不起自己,於是繼續前進,因為這里已經少有人走,路是真的沒有了,要不停的撥開一些藤條才能前進,林子越來越密,地上越來越潮濕,在一些樹下看見了肥大厚實的蘑菇,我開始貪婪的找尋起蘑菇來,而同行的友卻發現了鮮紅的野草莓,酸酸甜甜的,很好吃。於是到處亂鑽,到處找尋著自己要找的「寶貝」,也就沒有往前走多遠。同來的朋友有以前來過的,說順著山谷走,里頭還遠著呢,估計一天也走不到頭,風景自然是越來越有野趣,只是今天沒有時間了,我們已經到了該返回的時間了,我想有機會我一定會再來這里玩的!
其實仔細說起來,雲岫山沒什麼很出奇的地方,山不是很陡,水不是很大,路也不是很險,但在北京的近郊,能有山有水,也就可以說是不錯的風景區了,最好的該是說這里才開發沒多久,還有那麼一點點大自然的野氣。我們返回時,看見很多才上來的人們,有一些人就在溪邊的淺灘上鋪上塑料布,坐下來打撲克,是呀,在周末的休息日里,坐在這里的樹蔭下,聽著潺潺的水聲,呼吸著花草的芬芳的氣息,打打撲克,聽聽音樂,真的是一種享受呀。真的,這里確實是假日休閑散心的一個好去處哦。
祝福有緣人 印象中團隊里去時是有四個「小家庭」的,其中一對抽簽時恰恰抽中了同一家中的「爺爺」和「奶奶」,「爺爺」於是把「奶奶」照顧的無微不至,呵護和關懷至真至切,頗讓人感動:),這自然也是上天的刻意安排了吧:)。回來時大家卻公認的是變做了五對,第二家老也不肯說話的「爺爺」在卡拉OK前忘情的歌唱,因而贏得了他家「孫媳婦」的芳心,於是一段浪漫的故事將由此展開。據說是還有隱隱約約的「第六對」的……
祝願有緣人幸福快樂,將來有一日發喜糖時,莫要忘了這次的郊遊的夥伴哦!:)
我們的活動按原定計劃是以大家庭為單位的,實際上卻因為缺少幾個極能打趣逗樂的高手,而沒有辦法將我們這些原本陌生的年輕朋友組成一個誇張浪漫的「家」,沒有忘卻成熟的年齡尋回童年的快樂,組織者為此曾感到難受,一再抱歉說是他們的組織工作沒有做好。其實對於這樣一個團隊,在回家的路上,大家已經在商量著將來再組織這類的活動,咱們就按照聯系地址一個個打電話,保證又能湊齊一車了,更何況還說不準因此而成就了幾對美滿的姻緣:),大家是真心的感謝著你們的!
因此而結識的年輕朋友們,希望我們能永遠記得這次活動中的互助互愛,並將它帶回到現在的生活中來!
希望對您有幫助

Ⅷ 鎮遠。下司古鎮。400字日記。

在暑假裡,我們一行六人(姥姥、姥爺、姨媽、我媽、表哥和我)八月二十號去貴州省的鎮遠古鎮旅遊。我們一共要去五天,每一天的行程都安排的滿滿的。說實話,我對這次旅程充滿期待!

我們是坐火車去的。雖然許多人認為坐火車是一件無聊透頂的事情,但是,我可不這么認為。我們的車廂充滿了歡聲笑語。雖然在火車里過了一夜,但感覺還挺快的。

第二天一早我們就到了鎮遠。哇,鎮遠的景色可真漂亮!一座座古香古色的樓房建築,背靠青山,面臨綠水;一條條刻滿古詩的古式街道,曲曲環環的圍繞在河的兩端。真是美不勝收啊!

一下火車,我們立馬就去了青龍洞。爬了好久的樓梯,終於到達了我們的目的地。青龍洞依山而建,是匯集了道、儒、佛三種宗教的寺廟,它背靠青山,面臨綠水,貼壁臨空,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小巧庄嚴。

接著,我們又去了歪門邪道。歪門邪道,顧名思義,就是歪的門和斜的道。這種建築,是以前的苗家人想出的一個妙招——對付火災和洪水的辦法。我們順著歪門邪道的這個景點往裡面走,走向了苗家的苗疆長城。據說這里是唯一一個通往長城的不用收費的地方。我大喜,心想,老天爺真是開了眼了,給我們遇上一個真么好的地方,今天就爬一次長城,反正不用錢,不去白不去。俗話說得好「不到長城非好漢」,雖然我不是男的,但我也要體驗一下爬長城的感受,特別聲明:此長城是苗族人民搭建的,並非北京的萬里長城。在規模上苗家長城比上萬里長城,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雖然苗家長城沒有那麼壯觀,可也是古代苗族人們抵禦外來侵略,保衛家園的一種重要手段。

我們順著樓梯往上走去。火辣辣的太陽照耀著我們,雖說路上有綠樹遮陰,但也非常的炎熱。我們不顧艱辛的奮力地往上爬。不一會兒,個個就從頭到腳濕一通,頭發都能擠出水來。一路上景色也很美。一根根小草、一片片綠葉襯托著一朵朵鮮艷的小野花。雖然那些小花算不上什麼大風景,但它們默默無聞的結出自己的花苞、花朵以及果實。

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站在了苗疆長城的門口。走進去,往下一看,哇塞!鎮遠美麗的全景都被我收進眼底:碧綠的舞陽河蜿蜒貫穿著鎮遠古鎮;兩面的青山連綿起伏,鬱郁蔥蔥;青色的古建築零散在山間;陣陣涼風襲來,我感覺太「給力」了。我趕緊拿起照相機咔!咔!咔!地拍了起來。今天真是大飽眼福啦!雖然費盡了一路的艱辛,但是,值得!

在貴州鎮遠,我們還去了杉木河漂流、舞陽河觀光、鐵溪河和高過河。鎮遠的景色真美呀!有時間你也和你的家人一起去看看吧!

Ⅸ 烏鎮游記

[游記]烏鎮游

翻開《中國交通圖》狠找了一陣烏鎮,卻沒有找到,它不象周庄一樣有個鮮艷的紅點,來表示它是個旅遊勝地。

第一次知道烏鎮,是看了一篇關於法國影星索菲瑪索的報道,說她在出席上海國際電影節,抽空去了一次烏鎮,看著她在水鄉間流露出的笑顏,卻微微感到一種震撼——我要去烏鎮。

打定主意,是受了好朋友的慫恿,他去過,說很值得去。這是個沒有什麼熱情和愛好而善良的人給我的建議,所以我覺得這的確可以接受。而機會又是那麼的好,上海承辦APEC會議,放假五天,隨便抽出一天就能可以了。

一天遊玩下來,沒想到便發起了高燒,也許是太興奮的緣故,也許是留一天安靜的時間讓我能夠重溫上一天的快樂。

很久沒有早起的習慣了,也許是很久沒有出門的關系吧,突然發覺久違了的朝陽噴薄而出,給天邊染上了玫瑰色的光彩。

到了指定的上車地點,很擁擠,現在會享受生活的人真多呀。一路行來,一路金黃,從來沒有注意到,原來出遊都是春天,一片的綠,一片的新。只有在四川的那段日子才見過這農家整片整片的燦爛。但不同的是,四川的田地鑲嵌在青山綠水之間,象一塊塊稠緞,而江南的田地中鑲嵌著一條玉帶,那時滬杭高速公路。在路的兩邊,竟然看到了木芙蓉花,這是在四川才有的花呀,怎麼竟然會出現在這江南的水鄉呢?我真有一點疑惑了,不是這一馬平川的地勢,真的會讓我認為這是在巴山蜀水之間呢!

進入烏鎮,先要過橋,一條東市河橫貫東西一鎮,一座廊橋架通南北兩街。橋名「逢源雙橋」是擇水而居的原故吧,只可惜沒有看一下這橋上是否有對聯,也許能從中得到此名的來源。不過,想來應該是這片水域繁衍了這里幾世的人,水而源,所以稱「逢源」吧,逢源也許有恰逢財源的意思吧。廊橋的出名是由一部美國大片「廊橋遺夢」而引發的,突然之間在中華大地上出現了很多具有古韻的、帶屋頂的橋。曾經見過武夷山的廊橋,名曰「花嫁」,應該是女兒出嫁的必經之路吧。這做雙橋,有著飛檐,卻不知為何在橋的中間用木雕花窗隔成雙橋,也許是現代交通「人行道」的古典版。

雙橋下是「財神灣」,幾畝見方的地方,由於今年秋天雨水不旺,帶著烏蓬的船兒吃水很淺,停泊在財神灣里,象是等著財神的到來。站在橋上,向西望去,兩岸枕河人家,青瓦白牆,沒有船在水面上的悠悠盪盪,更顯出了寧靜安詳。

過了雙橋,繞著財神灣來到了「香山堂」,一排烏黑的櫃台,懸頂掛著木刻的招牌,原來是葯鋪。

幾包包好的中葯掛在櫃台上面,隨著風而搖曳著,靠牆一溜的小閣抽屜,一看就是放中葯的,回過身來,看到一把切葯的鍘刀,一副桌椅,幾張發黃的字畫,……葯鋪原有著一種葯香,所以稱之為「香山館」很恰當,只是逗留一會,並沒有嗅到,也許是時間的長久而湮滅了,看著周邊簇新的家當,也許這以前根本就不是葯鋪,只是現代人用來招攬客人的噱頭而已。到是那斑駁無色的白木招牌,卻象是歷經過風雨飄搖的年代,如今靜靜地品著古鎮久而彌篤的韻味。

「香山館」葯鋪旁是一家茶館,在路途中,翻看了一本有關烏鎮的介紹,說其中的薰豆茶很有特色,看看這家茶館的水牌上有著這一色的茶,還有一種叫鍋巴茶,想著等我回程的時候可以伴著夕陽,坐這里歇一下腳,喝著這里的茶,那時候一定特別愜意。

往西行,一條古樸的小巷,兩排木門人家。小巷的石板路很平整,沒有高一腳低一腳的擔憂,但低頭確看到了一種古銅錢型的排水孔,很有創意。這里的先祖們恐怕沒有「士農工商」的失落感,而推崇著金錢的魅力。木門後的人家,拿來自家的茶葉蛋,玉米棒,臭豆腐叫買,所以一路走來,香味各異,只是急著看「百床館」就沒有時間飽一下口福了。

「百床館」徒有虛名,沒有一百架窗,但每一架床都只能用簡單的「漂亮」來形容了。說簡單,其實她們根本就不簡單。一架姊妹床,有兩層,裡面是床,有著飛鳳,想畢主人在上面曾經綴滿了香袋,而周圍的幔帳收斂了姊妹的私房話和笑聲;外層是放衣櫃的,真是「以人為本」方便了女兒家更衣。還有一架是嵌骨的床,窗上的雕花自不必說,雖然已經脫落的色彩仍然可以讓游者嘖嘖的贊嘆她們曾經的輝煌。在木質的床架上,嵌著骨質的圖案,象是在演繹著一個故事。不只是什麼骨,睡在上面陰森可怖,還能安然嗎?

「手工作坊」有著不一樣的熱鬧,擠進人群一看,原來是上了歲數的阿婆在織布和紡紗,這些是在電影電視上看熟了的東西,卻從來沒有碰過。仔細琢磨了阿婆的織布程序(現代人的通病,什麼都講究程序),也就是右腳,右手,穿梭,左腳,左手,穿梭,而已,就大著膽子甜著嗓音,請阿婆讓我試一下。當地的民風真夠淳樸的,一求就應,六個步驟,有關手腳的我還有模有樣,而穿梭就慘了,一看就是趕鴨子上架招示,引地自己哈哈一笑,算是織了兩根土布。一旁又看見一位阿婆在紡紗,左看右看沒有找出程序,看來是屬於KNOW-HOW一類的,阿婆也很和善的讓我試一下,很得意的坐在紡車前,只是右手一搖紡車,左手的棉線就斷了,折騰了幾下還是左手一團棉,右有空握柄。看來沒有一段時間的操練是不能聽到著嗡嗡的響聲的。走出作坊,阿婆們又是很麻利的在操作,一會又擠了個水泄不通。

一路走來,人還未到,先聞到了一陣酒香,櫃台和「香山館」的一樣,只是靠牆一溜的架子上放著一壇壇紅封白酒。一旁的幾張八仙桌旁,都坐著喝酒的先生們,伙計的吆呵輕重緩急象是在唱水鄉小調。一抬頭看到了「公生糟坊」的門牌,看這里生意的紅火象象是從遠古走來,源源流長。一聽有免費品嘗的酒,就湊個熱鬧去後面酒坊里看看。一條迴廊,廊前有著姑婆在賣「姑嫂餅」,吃慣了上海精緻點心的人,是不太喜歡這種簡單的食物的,但求一個新鮮,就買了幾個嘗嘗,也算是為品酒墊個底。口味果然是屬於地方風味的,也許就是麵粉加芝麻粉混合而成的東西,不過也算嘗過了。來到酒坊,看到兩個巨大的釀酒槽,裡面散發著醉人的味道,時間一長恐怕就要站不穩了。這里的人可真好,根本不吝嗇酒,為遠來的客人准備了一大缸酒,這個酒缸足可用來沐浴了,但不知白酒浴是否有美容養顏的效果。一個小杯三錢,一口酒一直爽辣到心口,連不喝酒的媽媽說好喝好喝,突然我發覺了我們家還有個酒仙。這種酒叫「三白酒」用白米、白面和白水釀就而成的。

從「公生糟坊」的後門,就看到了一片藍印花布從五六丈高的竹竿上一瀉而下、輕舞飛揚,女孩子很是留戀這里的花團錦簇,三五成群的在合影留念,男士們卻在一旁駐足觀望,不願意上前去湊個熱鬧,也許是嫌棄這女孩家的花哨,不願意沾染;也許是欣賞這美景盛收,不願意入畫。而我則呼的一身就竄了進去,拗了幾個造型,留下幾張倩影(還沒有洗出來,不知道效果可好),突發奇想,撩起了兩手邊的花布,權當是舞台上的水袖,做一個「水中照影」只可惜少了一點婀娜。這里是曬布場,位於作坊的後院。往前走,繞過幾個廳堂,來到了前面的展廳,這里成列的我並不陌生,有很多都是在上海的商店裡出售的東西:藍印花布服裝、包、傘……目光一轉,卻看到了一柄用藍印布做成的團扇。扇面上一個四五歲的幼童騎在一架自行車上,走上前一看,旁邊有一提款曰「瞻瞻底車,自行車」。這個「底」字很奇怪,也許是通假字吧,或是吳噥軟語的譯音,這么看來這副畫也許有點年頭。再仔細看看原來當作自行車軲轆的卻是兩把大蒲扇,蒲扇上的摺痕看上去確象自行車的鋼絲,真是一種童趣。根據題字我揣測著這畫也許是朱屺瞻的作品,由從畫的簡練古樸、清新幽默來看又覺得有點象是豐子愷的畫風。反正很喜歡就買了一把,拿在手中輕輕一搖,臉頰旁頓生清風,這扇兒搖走了秋日正午的艷陽。

出了「藍印花布作坊」繼續往西行,已經是中午十分,小巷旁的人家都打開了門兒,招攬著遊客嘗一下她家的水鄉菜餚,走進一家,向里看去,在臨近水旁的窗前,擺下了三四桌,每桌兩三個客,雖顯擁擠,卻很悠閑,沒有了再容納我們一行的地方,而我們也不願意在這里白白浪費了時間,信步出得門來,卻看見一奇怪的風俗,家家門前掛了一個裝白色肉皮的袋子,真是古怪的很。

小巷蜿蜒向前,卻不能一目將其看個通透,這也許就是韻味所在吧。繼續往前走了一段,來到了一個熱鬧的地方,兩個門一進一出,進口處懸掛著「茅盾故居」,在這小鎮出此大家,真是意外,但聽得知事的老人說這塊地方出過一個太子讀書處(明,昭和太子,想尋訪一下,卻已經沒有了蹤跡)兩個翰林,十幾個進士,幾百個舉子,在史冊上有名有姓的也有幾十位呢!真是卧虎藏龍之地呀,終於領悟了為什麼這里的人們並不以推崇「商」而汗顏,原來這里掘一塊就是漢土,掬一捧就是明水,整個的鎮子被千年的文化所承載,雖不比蘇杭的磅礴,而江南的文明卻缺不得這一角呀。如此出類拔粹的小鎮呀,因她的悠遠古樸而滋潤了一代代文化大家,而一代代文化大家又為小鎮添上了一道道的輝煌。

「茅盾故居」的碑比其間的房屋更讓人眼睛一亮,畢竟「茅盾」兩字遠比一座早年的局所更有內涵,更能讓人思想聯翩。一路從介紹茅盾生平的廳堂轉到了他的書房、灶間、飯堂,桌是普通的桌、灶是普通的灶,猜測著當這位大文豪對著這些留下他兒時點滴的地方,想的應該是什麼呢?

從「茅盾故居」的出口出來,終於透了一口氣,這位大家的故邸竟然讓我矜持地不能呼吸了。應該是被一位文人的曾經,一位文人的靈魂而震懾!……這邊的恍惚還沒有終結,那邊卻又引起了我的好奇。

站在「茅盾故居」的出口,一台頭就看到了「林家鋪子」,兩地之間的距離竟然近得超過了我的想像,彷彿翻閱一頁《林家鋪子》的時間,就能到達。鋪子很大,也很亮堂,可以想像當時的「林老闆」是如何苦心專營,來支撐起這里的頭面的。只是現在的「林家鋪子」已經物非物,人亦非了,這里沒有為從上海逃難人准備的「一元貨」了,有的是為從上海旅遊的人准備的工藝紀念品;沒有了林老闆的盤算,有的是林老闆從來沒有的富足。

出了「林家鋪子,往西走出十來步,眼前豁然開朗。被江南小鎮的拘謹和局促所壓抑的心情一下豁達起來。前方一塊空的場地,象是當地人用來集會用的。場地右邊是」修真觀「,應該是這里最有氣派的建築了,觀門是十六開雕花木門,門前樹著五六丈高的旗桿,觀門左右手有著數十米的紅木游廊,廊下和旗桿下掛這一溜紅燈籠,為這素色的水鄉平添了點姿色。」修真觀「是江南三座名觀之一,和蘇州的玄妙觀齊名。但這個觀前卻很古怪的沒有懸掛匾額,卻掛了一個大算盤,不知道意味著什麼?是警示人們為人不可太斤斤計算呢,還是提醒人們為自己多打算打算呢?

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進到裡面發現了更加荒唐的事情,「觀」應該宣言道家,但裡面卻供奉著菩薩。想必這里是一塊祥和的地方,既然宗教所宣揚都是行善,就將其合二為一了吧。觀中沒有香火,也沒有什麼出家人,但仍然不缺善男信女在佛像前頂禮膜拜。幾尊簇新的彩粉菩薩,沒有金身菩薩那麼的威嚴,到是和牆壁上水粉的《王母出遊圖》相應成趣。

從「修真觀」的後門一拐,就進到了「夏同善翰林第」,江南的宅地不同北方的四合院四四方方,這里前一個廳堂,後一個迴廊,左一棵桂樹,右一株芭蕉,盡顯著江南園林的景緻和典雅。正廳成列著一套紅木傢具,暗褐色散發著悠遠的靈光,隨著別人的聲音,抬頭向上看去,從匾額的兩邊的牆里各伸出一個木階,上面放著兩個紅漆木盒,上面兩個金字「誥命」,屋主一定是曾經享受過皇家的恩崇,只是這敢恩帶德的供奉方式有點奇怪。夏同善是個清朝的官,從介紹中知道了他曾經是光緒皇帝的老師,還為「楊(乃武)白(小白菜)案」上奏朝廷,使得楊白冤案得以昭雪。

「夏同善翰林第」的正門隱在了修真觀迴廊的後面,所以出來後又來到了修真觀的外場,只是這會兒人多了起來,從修真觀對面的戲台上傳來了絲竹之音。一群當地的農家阿婆圍在台前,津津有味地傾聽著這桐鄉花鼓戲。我也上去湊個熱鬧,但什麼也沒有聽懂,而這戲台卻值得品位。戲台底高兩米,中間一扇烏門,應該是登台的地方,看戲不能太靠前,站在六尺開外的算是第一排,前面的空地銜接兩邊的街道,所以並不因為有了戲台就阻擋了來往客人的通途。戲台上三面有雕花木窗相圍,隱隱在窗後是司琴的位子。台上的唱者應該是50開外的老者,濃妝艷抹的油彩沒有辦法掩蓋眼角的魚尾,而演的卻是個生角,有生角這應該是一出才子佳人的戲吧,只是左右張望才在幕簾後面綽約出一個「阿婆佳人」。鎮老矣,戲亦老矣,沒有年輕人的追捧,就只能剩下老人們農閑時的自娛自樂了。再向戲台的屋頂望去,兩個飛檐巧角,型如秋雁南飛;屋檐的上面卻塑著插著背靠旗的武生,好象一出「三英戰呂布」的好戲由台上打到了天上。這邊絲竹未定,那邊卻響起了開戲鑼鼓,又是什麼地方在演戲呢?

我尋聲向西,鑼鼓是從一間房中傳出,裡面黑乎乎的,擠進裡面仔細瞧,原來是在背光的地方正上演著「皮影戲」,這可是第一次看皮影戲。一道白布掛在前面,左右兩棵樹,算是布景,一會一陣鑼鼓響,主角出場了,一個是孫悟空,一個是什麼魔王的,早就是耳熟能詳的故事了就免去了對白的麻煩,而老的小的也只是看個熱鬧罷了。一會兒孫悟空和魔王都變換了身型,一個是仙鶴,一個是條蛇,又是一陣的猛打,終於孫悟空勝利了(料想中的結果),此時仙鶴悠閑的在樹旁梳理著羽毛,姿態輕盈,很傳神。戲的時間很短,也就五分鍾吧,卻讓我領略了一番別樣風情。

近來身體一直不太好,沒想到到這里走走的感覺是那麼的奇妙,想必是在大城市住久了的緣故,用老話說離地氣太遠了,如今踏在這塊土地上,也算是一種情結的解脫吧。

烏鎮的風情看了七八九了,但還沒有吃午飯呢。根據旅遊小冊子的介紹,烏鎮的傳統美時還真不少呢。找了個飯庄看來不錯,上樓,此時已過了用餐的時候,只幾桌上堆著殘羹冷炙,而吃飽喝足的人好象並沒有盡興,還在聚在一起山聊海聊的。我們選了個靠窗的位子,坐下,點起菜來。紅燒羊肉、三珍醬雞、荷葉粉蒸肉當然是要來的,問起店家怎麼賣時,店家說你們兩人可以來半斤羊肉,半隻雞,一個荷葉包,再來一個時興素菜,開洋野開花,再來一個湯。我點了個昂刺魚豆腐湯,但18塊一大碗嫌太多了,正嘟囔著就聽到店家說那麼來10塊錢吧。真夠周到的。菜的味道的確不錯,特別是羊肉和湯,10塊錢的湯並沒有比18塊錢少多少,吃了一碗飯還想來一碗,店家一邊忙著收攏隔壁的桌子,一邊朝旁邊一弩嘴說,吃多少自己去盛吧。瞧,這里的民風夠淳樸的吧。

民以食為天,只要口中有東西可嚼,就覺得天下為我至尊了。此時也已走到了鎮的西頭,過了一座「應家橋」,橋頭一處「訪盧閣」。「訪盧閣」是個茶鋪,比起「財神灣」的茶鋪可要大多了。裡面已做滿了喝午茶的客人了,眼見門口一桌兩位小姐,相對而坐,瞧裝扮應該也是遊客。一個人面前放著透明玻璃茶盅,一白一綠兩杯茶,相當好看。綠的茶中有豆,應該是薰豆茶,但白色的象酒釀,怎麼也猜不出是什麼。問了這里的茶博士,她一邊指掛在門口的白色肉皮一邊告訴我這就是鍋巴茶。我這是才看清這「肉皮」原來是掛在門口的鍋巴呀。一回頭看兩個小姐已經離去,不知道是中午吃得太飽還是這茶吃不慣,兩杯一白一綠的茶只淺淺地動了一點。

往前走了一段,幾家店鋪顯示出一派濃濃的商業氣氛,一路逛來,布鞋店、竹器店、陶器店、裝裱店……不經意的一抬頭,看到一個斗大的「當」字嵌在一面牆上,應該是到了當鋪了。信步走向前,雙手舉過頭頂,剛剛能碰到「當」字的底邊,不禁感嘆好大的氣派呀。從當鋪的獅頭釘門走進庭院,來到了這家名曰「匯源典當」的當鋪,一排兩米高的櫃台威嚴而立,想像著在鼻子上架著眼鏡的老先生那張不苟言笑的臉,更是陰森可怖。櫃台的高度和櫃台上木製的欄桿,是為了防止舊時當當的人搶錢所做的防範措施。如今,我也可以進到內堂,看一看這森嚴的店鋪裡面是什麼?從邊門繞進裡面,見每隔三尺的櫃台前就有一個窗是收貨和給錢的處所,一群孩子們,占據著這些地方,用手在桌子上拍地咚咚作響,有些還嫌不夠威嚴,索性用腳配合著手踩出一串串聲響。如今的人們也只有從一些老戲里才看得到當鋪當時的情景,但它畢竟是過去財富的象徵,所以引得這些不懂事的小孩來模仿店裡收受典當人財物的狀況。此時,看到牆上掛著一塊牌子,分成四行,一、三行掛著漢字;二、四行掛著數字,看旁邊的介紹說這是「朝牌」,是當鋪用來計算當票過期日子的東西,只是這里計算日期是用的中國的百家姓的排列方式,也許作為習字的基礎教材,「趙、錢、孫、李」是必修課,就象我們口中的「A、B、C、D」一樣。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隨著河水流走了,我一天的游覽也將結束了,一路沿河的南岸向回走,南岸沒有北岸的喧嘩,只有千年的青石板路和上面的迴廊,不少的遊人坐在廊下,看著水兒悠悠或歇口氣兒,或想著心事。在那一邊有十幾個老人,坐在午後的暖陽中,系數著他們舊時的故事。真羨慕他們的悠然,想著等我老了也找個這樣的地方,和著我的朋友們,講述著這里和那裡的故事,你願意一起來嗎?

後記:

用了一周的時間,終於寫完了《烏鎮游記》,畢竟這次的出遊是快樂的,所以留下來的也是快樂。

但在遊程中有點遺憾:沒有向文中一開始想像中那樣,在夕陽下喝茶;在藍印花布作坊拍的照片也暴光了,還有一些地方如:余榴梁錢幣館、江南木雕成列館的印象不深了,所以沒有留下什麼筆墨;沒有從水路上更進一步親近這水鄉古鎮。這里是需要慢慢來體味的,就象看到四幅一組的水粉畫,題為「春」、「夏」、「秋」、「冬」四時的景緻和心情一定也是不一樣的。一點遺憾能讓我更多的發揮想像去想我沒有親歷的東西,也不是很好嗎!

Ⅹ 一篇寫酉陽龍潭古鎮的游記作文(要寫走時智到的景色和體會)(盡量按移步換景法)!500字!

在汽車北站寄存了行李,再坐人力車來到離酉陽縣城北約0.5公里處的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的「世外桃源」。
站在洞外,但見幽洞通天,陣陣涼風把酷暑吹得無影無蹤。溪自洞出,桃林夾岸,落英繽紛。
步入洞中,右側溪水潺潺,左側有石階像天梯似地伸向洞頂。從洞頂向下眺望,但見沿溪處懸崖峭壁,灌滿水的梯田層層疊疊地在眼前如真似幻地閃耀。
穿過幽深的桃源洞,眼前豁然開朗,別有天地。小溪、良田、村莊映入眼簾。站在阡陌交錯的田埂上仰頭觀望,但見四周皆為溶斗,多為懸崖峭壁,桃源洞口懸掛著青藤掩映在松峰聳翠中。
辭別了幽深的桃花源,又馬不停蹄地向著龔灘古鎮進發。
經過一個半小時後到達龔灘新街,沿著司機所指的石階小路走下去約五分鍾左右便來到網上赫赫有名的「楊家客棧」。
我訂的是三樓帶陽台的三人客房,穿過楊家小客廳踏入房間,但見不知名的小飛蟲歡快地在房中飛翔,房內像蒸籠似地悶熱異常。
匆匆卸下行李,迫不及待地跑到楊家樓下的貨運碼頭呼吸戶外空氣。由於天氣炎熱,我吸著拖鞋,穿著短褲來到烏江碼頭邊。但我馬上就後悔了,因為龔灘的蚊非比尋常,我在烏江旁的石凳上只坐了幾分鍾,雙腿便被蚊蟲叮得「高樓」迭起,湍急的烏江水,陡峭的懸崖,卻孕育著令我聞之色變的蚊蟲……
我們從舊碼頭沿著斜坡匆忙地走至新街,但見人影寂寥,一大片商鋪盡皆關門,途經從前的輪船客運站,也是大門深鎖,人去樓空。兩個同伴開始嘮嘮叨叨地重復明天一定要撤的計劃,我雖不語,但千里迢迢地來住一晚確實心有不甘。
回到楊家,經清秀的楊家媳婦指點,我們才真正步入龔灘的青石板街。
狹窄的石板街長約2公里,起伏不平、蜿蜒崎嶇地盤亘在烏江東岸,兩面的木屋歷經歲月的洗禮已變得烏黑發亮,穿戴整齊干凈的老人、小孩端著盛滿白飯、鋪滿辣椒的飯碗與世無爭地坐在自家門檻上,一邊吃飯一邊拉家常;可愛的寵物狗懶洋洋地趴在石板街的路中心愛理不理地打量著我們這些闖入者。此情此景,令人彷彿跌進了歷史隧道回到了三、四十年代老一輩的時光里。
閑庭信步來到古鎮上唯一收門票的景點——冉家大院,據說這是清朝時期一戶袍哥人家的府宅,有著300多年的歷史,曾經是多部電視劇的取景場地。
冉家的後人熱烈地把我們迎進屋內,並在古樸的院落里擺設了茶具,娓娓地向我們說起了冉家大院的歷史。
冉家雕欄畫棟的窗戶,古老的農具,滄桑的木樓,都在向我們展示著當年主人的風光。

位於武陵山區腹地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龍潭古鎮,是全國第二批歷史文化名鎮,已有1700餘年的歷史。在滄桑歲月中,不但孕育了璀璨奪目的民族文化,勤勞智慧的土家苗族人民還創造了風味獨特的傳統飲食文化。尤其是名躁一時的四大名小吃,曾經聲震渝鄂湘黔四省邊區。
辣茶
相傳在清乾隆年間,酉陽廢除土司而「改土歸流」後,酉陽的首任知府發明。據傳,該知府赴任後,因水土不服而患感冒,用盡偏(土)方,仍久治不愈。數月不能過問政事,心煩意亂,導致病情越發嚴重。一日,知府手端酷好的產於宜居鄉的宜居茶,便突發其想:以茶治病,當即吩咐其管家以宜居茶、辣椒、胡椒、蘇葉、薄荷等原料熬湯,待湯濃稠,盛碗加陰米(土家另一風味小吃)和炒熟的豆子。知府趁熱喝下,頓覺大汗淋漓,精神倍爽,郁悶全無。心中大喜,遂取名「辣茶」。即吩咐管家將用料悉數記錄,作為家傳偏方收藏。但管家為龍潭古鎮人,極有商業頭腦,看到了「辣茶」所包含的葯用與經濟價值,當知府辭官回江浙老家之際,他回到家鄉龍潭經營「辣茶」。由於「辣茶」有特別的葯用功能,又兼有風味小吃輔料,一時廣為大眾歡迎,名列古鎮傳統飲食之首。但不幸的是因管家後代人丁不旺,使「辣茶」 葯用配方失傳。目前,酉陽縣旅遊部門正組織力量對其配方進行搶救性發掘。相信不久,前往龍潭旅遊的遊客定能喝上香辣可口的「辣茶」,拂去他們旅程的疲勞。 李正元羊肉面
這道名小吃是古鎮小食店主李正元用其一生的心血,在三十年代所創,主料是武陵當地山養肉,肉用山泉水浸透,切片後入鍋、旺火炒,加土酒燒,放入辣椒、八角、茴香等摻水煮沸成臊子。待面條煮熟,將泔子舀於面條上,再加以香菜即可入口。此小吃之特點是毫無羊肉腥味,肉質鮮嫩、爽滑。其品牌在當時名躁一時,聞名於渝鄂湘黔四省邊區。其孫李國權得其真傳,但也面臨失傳。酉陽縣旅遊部門在當地政府的協助下,正積極組織力量進行搶救性保護開發。
肖麻子米豆腐
由於肖麻子在解放初期去世,其獨特的工藝失傳。據龍潭鎮76歲離休教師梁文瑞老先生回憶,肖麻子米豆腐的工藝是加鹼(灰)含量適當,特點是米豆腐質地細嫩、綿而不膩。做法是將米豆腐切成團,放入沸水中煮透、盛碗再放入香辣為主的泔子。此小吃在當時風靡古鎮,其獨特之風味,食客無不稱道。
汽汽糕
主料以優質的龍潭大米為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