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望都縣縣志古墓遺址

望都縣縣志古墓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3-05 23:49:29

㈠ 中國各地古墓遺址

4.1 古文化遺址4.1.1 窯鋪崗窯址名稱:窯鋪崗窯址級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編號:公布時間:1987年9月15日時代:唐類型:古文化遺址地址:江西省余江縣錦江鎮石港村委會窯鋪崗李家與占家村簡介:窯鋪崗窯址位於余江縣錦江鎮石港村委會窯鋪崗李家與占家村。據當地群眾反映,當地古代異常繁榮,一說叫錦溪鎮,又說叫興安鎮,只是在黃巢起兵後,因戰亂而蕭條衰敗,這一帶有古窯址二十一處。李家村旁的丘地上發現的呈龍窯型,發現大量碎碗片與次品碗。同時還發現殘破小高頸青瓷罐一隻,園口鼓腹四系罐一隻,殘破窯具等。秞不及底,呈蟹殼青色,碗中都有五個支點的痕跡。經省文博專家鑒定為晚唐瓷窯。4.1.2 霄沖山遺址名稱:霄沖山遺址級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編號:公布時間:2004年12月27日時代:商周類型:古文化遺址地址:江西省余江縣鄧埠鎮倪桂村委會霄沖倪家村小組簡介:霄沖山遺址位於余江縣鄧埠鎮倪桂村委會霄沖倪家村小組,面積約50多畝,山上栽滿了梨樹等果樹,霄沖山下面有一口大水塘。在霄沖山發現了許多陶片,有籃紋、方格紋、繩紋、曲折紋等,該遺址屬商周文化遺址。4.1.3 象山書院名 稱:象山書院級 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編 號:公布時間:1986年4月時 代:南宋類 型:古遺址地 址:貴溪市第一中學簡 介:象山書院舊址在上清鎮東十里許的應天山。據《貴溪縣志》記載:宋淳熙中(1174—1189)彭世昌與侍郎張運之侄伯強行已等開山結廬,延青田陸子講學,以山形如象,更名象山,齋日:象山精舍,自號象山翁。紹定五年(1232),江東提刑袁廣微以山間不近通道,改建三峰山下之徐岩,具以本未上於朝,有詔賜額「象山書院」。此後,三峰山下的象山書院多次進行修建,並在城內梅花墩和掛榜山建過象山書院,至清末,又在三峰下進行了重新修建,其規制為:講堂五間、文昌官三間,山長居所三間,學員居所三棟15間,象山祠一座10間,文峰塔一座,藏室一座在山岩。現應天山象山書院房舍已盪然無存,遺址難辨。三峰山下的石壁上尚存鐫刻的「象山書院」四個大字,字體為楷書,每字一米見方,山下僅存山岩藏室一座。解放以後。三峰山下象山書院的舊址上已改建為貴溪第一中學。4.1.4路水坑古城牆名 稱:路水坑古城牆級 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編 號:公布時間:1986年4月時 代:清代類 別:古遺址地 址:貴溪市冷水林場桂港工區東北十五華里處簡 介:路水坑古城牆位於本市冷水林場桂港工區東北十五華里處的深山密林中。有條用鵝卵石鋪成的小道沿著小溪曲徑通達。路水坑古城牆用大塊鵝卵石鋪成,堅固結實。長59米,高4米,厚:頂部1米,底部1.5米,中段有一門,高2米,闊1.5米,上端為拱形,如城門。由於城牆修築在兩座高山的陡壁懸崖之間,有一人防守,萬夫莫開之勢。古城牆里50米處有屋基一處,包括圍牆佔地面積約150平方米,似為防守人員居住,再進去3華里,有殘存屋基10多處。《貴溪縣志》無路水坑石城牆記載,在對當地群眾進行調查中,有兩種說法:一說這里是唐王躲番處;二是躲「兩兵」(外國侵略者)而修築的,據此,路水坑古城牆有可能是南明唐王朱聿鍵(年號隆武—1645)或唐王朱聿粵(年號紹武—1646年)而築,也有可能是近代太平天國農民革命軍為防止外國侵略者而築。4.1.5 皮子嶺商代遺址名 稱:皮子嶺商代遺址級 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編 號:公布時間:1986年4月時 代:商代類 型:古遺址地 址:貴溪市河潭鎮毛爐村皮子嶺簡 介:遺址位於本市河潭鎮毛爐村皮子嶺一帶。東西走向,寬約2華里,長5公里,這里屬丘陵地帶,坡緩,向陽,近信江河。由於雨水沖刷,1979年1月,毛爐大隊護林員阮從光發現了暴露地面的石器,後經文物人員考察,在這五平方公里的地帶,共獲取石予8件,石鏃30件,石刀6件,穿孔石刀9件,石斧6件,有肩石斧6件,石錛2件,在這67件文物中,除6件石鏃完好無損外,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殘缺。這些石器磨製精細,經考察屬商代遺址,由此可以推知認定,在四千年前就有人在這一帶勞動、守獵、繁衍、生息。該遺址於一九八六年四月,被貴溪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4.2 古墓葬4.2.1江汝壁墓名 稱:江汝壁墓級 別:貴溪市文物保護單位編 號:公布時間:1984年4月時 代:明代類 型:古墓葬地 址:貴溪市金屯鎮南坂村簡 介:江汝壁墓座落在本市金屯鎮南坂村委會螃蟹形村西約50米的一座山丘上。據《貴溪縣志·人物》記載:「江汝壁,字懋谷,號貞齋,正德辛已進士,延試二甲一名世宗朝,歷官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修撰,充經筵講官,纂修玉碟,講述太極圖,繼充日講官……,官至詹事府少詹,致仕十有餘年而卒。有《碧洋集》行世。」江汝壁墓建在圓形山包的中央,東南向,兩旁有弧形山嶺,呈螃蟹形。墓外形宏偉,中間有石階通山下,寬5米(現已無存)。兩旁有石俑、石馬、石羊、石獅各一對,造型逼真,工藝精湛,上述石雕雖歷經風雨,但保存完好。此墓於1985年被盜。另該墓原有「江汝壁之墓」石碑一塊和石香爐一座,也無存。4.2.2 明代夏鼎碑名 稱:明代夏鼎碑級 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編 號:公布時間:八十年代時 代 :明嘉靖十八年(1535年)十二月十五日類 型 :古墓葬地 址 :龍虎山上清鎮桂洲村東首簡 介:墓碑坐落在上清鎮東首。碑為漢白玉石刻,碑高3.75米、寬1米、厚0.33米,其中碑頭高0.5米。碑頭有4龍戲珠,明嘉靖十八年(1535)十二月十五日。4.2.3 饒國公吳全節墓名稱:饒國公吳全節墓級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編號:公布時間:1987年9月15日時代:元類型:古墓葬地址:江西省余江縣馬荃鎮青山村委會貫前周家南面簡介:饒國公吳全節墓位於余江縣馬荃鎮青山村委會貫前周家村南面。據《縣志》載,宗師吳全節乃元代壽楊村人,博古通今,元成宗時授「法教嗣師」,元順帝時,贈饒國公爵上卿,死後葬十二都山田村,現僅存石人四具(三具無頭),石馬兩樽,墓早年被盜,僅留墓坑一個。4.2.4 大窩象形山明墓群名稱:大窩象形山明墓群級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編號:公布時間:1987年9月15日時代:明類型:古墓葬地址:江西省余江縣馬荃鎮管坊村委會璜塘姜家東南一公里簡介:大窩象形山明墓群位於余江縣馬荃鎮管坊村委會璜塘姜家東南一公里處,此山原是璜塘姜家村祖墳地,墓群葬於山腰,共有四座墓。第一座為姜明所夫婦合葬墓;第二座為姜石谷夫婦合葬墓;第三座為姜文峰之墓,墓碑刻有「明中憲大夫」;第四座是姜雲木夫婦合葬,墓碑上刻有「明中順大夫」。四墓前後連成一條直線。墓場兩側豎有兩層大石墩,高1.5米,相距40米。姜文峰即薑桂,系明弘治進士,曾任知縣、知府,至浙江左布政。

㈡ 有沒有人知道望都歷史

望都古稱慶都,當今聞名的「辣都」。
望都縣地處河北省中部平原,西枕巍巍太行,東望萬里平川,北鄰古城保定,距首都北京187公里、天津170公里,南距省會石家莊98公里;京深高速公路、107國道、京廣鐵路穿境而過,望安、望順、望清、望唐四條縣級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
望都全境總面積374平方公里,耕地34萬畝,轄2鎮6鄉,147個行政村,人口26.1萬。這里自然條件優越,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年平均日照2580小時,年均無霜期191天,適合各種農作物生長。地下水資源1.02億立方米,水質良好,適宜飲用和灌溉。全縣農田林網發達,森林覆被率18.3%,是國家級平原綠化先進縣。
這里是堯母故里。望都古名慶都,是「三皇五帝」之一堯帝之母慶都的出生地。據史料記載,上古仁君堯帝居住於今順平縣的堯山,堯母陳鋒氏慶都居於都山,堯帝常登堯山南望都山,並以母親之名慶都命名都山一帶為慶都邑,以表達對母親的思念之情。至西漢時期,高祖劉邦巡遊至此,以為用聖母慶都命名地名似有不恭之嫌,於是改慶都為望都。悠久的歷史,積淀瞭望都深厚的文化底蘊,堯母陵、堯帝廟、漢孫程墓表現了建築、壁畫藝術的高超與輝煌;廣為流傳的堯母傳說和淳樸的椒鄉風情奠定瞭望都文化的基礎;明末清初民間藝人創作的地方戲《新穎調》,成為中國獨一無二的劇種。
燦爛的文化,孕育了一代代享譽古今中外的文化名人:清末民初,一代武林宗師孫祿堂,祖籍望都東任疃村,他廣學博取,集形意、八卦、太極精華於一爐,創孫氏太極拳,獨樹武林一幟,享譽海內外,桃李滿天下。著名學者胡厚宣,系望都大王莊人,他用盡畢生心血,致力於研究甲骨文,所著《甲骨文合集》,具有里程碑意義,被國人譽為「中國甲骨研究第一人」。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村裡,望都東關村人,在《紅旗譜》、《啊,搖籃》、《陳奐生上城》等諸多經典影視劇中,以獨特的藝術風格,創造了多種性格的人物形象,把中國北方農民的憨厚淳樸和濃郁的鄉土氣息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里是辣椒之鄉。望都自古物華天寶,土肥水美,素有「珠泉萬斛之鄉」的美稱。據縣志記載,明朝燕王掃北以後,為補充人力,恢復生產,從山西移民至此,帶來辣椒籽種,辣椒從此落戶望都。由於望都土壤肥沃,微量元素含量較高,再經世代望都人的篩選提純,培育出了獨具特色的望都羊角椒。它形似羊角,色澤深紅,皮肉厚,油性大,辣度適中,香味濃郁。據技術檢測,每百克望都辣椒含蛋白質9.8克,脂肪3.7克,粗纖維27.2克,還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B1、B2及維生素C,以及大量有機鐵、磷、鈣等微量元素,其中維C的含量是西紅柿的9倍。《本草綱目》謂之有「散寒除溫、解郁結、消積食、通三焦、溫脾胃、補右腎命門、殺菌止瀉」之功效。望都辣椒從清朝開始大規模的商品生產,清末民初,以其優良的品質和較大的種植規模,贏得「辣都」的美譽,與山東益都(今青州)、四川成都並稱中國辣椒「三都」。
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望都縣委、縣政府採取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扶持辣椒產業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後,全縣辣椒種植面積常年保持5萬畝,總產量達800萬公斤,並在曹家村、龍庄、中韓庄設有三個較大的辣椒交易市場,形成了輻射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購銷網路,年經銷辣椒4000萬公斤,是我國北方最大的辣椒集散地之一。全縣辣椒加工企業9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家,年加工辣椒2000萬公斤。大力發展辣椒精深加工,改進原料配方和生產工藝,先後研製開發出辣油、辣醬、辣絲、辣碎、辣圈、辣塊、辣粉、辣酥、泡椒等不同風味、不同工藝的9大系列80多個品種,遠銷東南亞和歐美市場。2002年,被命名為「河北辣椒之鄉」。
進入新世紀以來,望都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目標和「跨越發展、振興辣都」的根本任務,高揚「樹正氣、講團結、求發展」主旋律,堅定不移地實施「開放興縣、工業立縣、民企強縣」三大戰略,抓住項目建設、結構調整、民營經濟、城市建管四個重點,搶抓機遇,銳意創新,團結奮進,實干圖強,全縣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

㈢ 南陽縣志古墓分布區

樓主想盜墓么???呵呵,這可不好喲

-- 紫霞游戲平台為您解答

㈣ 霸王墳古墓群的西楚霸王之墓

項羽自刎烏江,《史記·項羽本紀》(下簡稱「本紀」)有載: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義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
項羽自刎以後,漢將爭奪項王屍骸,或有自相殘殺者死數十人。王翳勢強,得項羽頭顱,呂馬童與楊喜呂勝楊武等四將,各得一體,持向漢王前報功。漢王命將五體湊合,果然相符,遂即分封五人,命呂馬童為中水侯,王翳為杜衍侯,楊喜為赤泉侯,楊武為吳防侯,呂勝為涅陽侯。
據《史記》記載,項王戰敗自刎烏江,楚地全都投降了漢王劉邦,只有魯縣不降服,他們不相信項羽已死。漢王率領天下之兵想要屠戮魯城,但兵臨城下,「猶聞弦誦之聲」。考慮到他們恪守禮義,為君主守節不惜一死。便取項王頭顱給魯人看,守城李將軍自刎,魯地父老投降。因為當初楚懷王封項羽為魯公,他死後魯國又最後投降,且谷城一帶又是項羽的根據地,所以,按照魯公這一封號的禮儀把項王安葬在谷城附近,即現在位置,並建祠堂以祭祀。漢王親自發喪,慟哭離去。此事也見《本紀》(另《資治通鑒》中與《本紀》所記同):
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乃持項王頭視魯,魯父兄乃降。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後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
另外還有兩地稱有霸王墓者,一是安徽省和和縣烏江鎮鳳凰山,附近還有虞姬墳,傳說在項王自刎後葬於此,又因是葬了項羽的「分裂之餘」即殘骸和血衣,故稱「衣冠冢」。墓成後有人於此建亭祭祀,人稱「項亭」。唐初建祠,上元三年(762),書法家李陽冰篆額曰:「西楚霸王靈祠」。唐會昌元年(841),宰相李德裕撰寫《項王亭賦並序》,南唐文學家徐鉉撰寫《項王亭碑》,南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命名烏江項羽廟為「英惠廟」,歷代屢經修葺擴建。後屢遭兵燹,大部建築物被毀。清同治七年(1868),重塑霸王像,「文化大革命」中,塑像、墓地被毀。1984年重建享殿五間,殿中塑立仿青銅霸王像一尊,高達2.66米。上懸書法家田原手跡「叱吒風雲」橫匾,還有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朱丹、書法家林散之、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朴初等題寫的楹聯等。所見項羽陵墓呈橢圓形,砌以青石。墓上蒼松翠柏,鬱郁蔥蔥。墓前有明萬曆和州知州譚之風「題西楚霸王之墓」碑。唐宋時有詩人孟郊、杜牧、蘇舜欽、陸游、王安石等也曾於此處憑吊題詩。
一是曲阜五泉庄墓,俗稱「霸王墳」,位於曲阜西周魯國故城東北角之東約100米處,原封土直徑約50─60米,現存封土直徑30多米、斜高20多米。乾隆版《曲阜縣志》記載:「在魯城東里許,俗稱為霸王冢,」也就是當地傳說的「古城大冢」。乾隆27年孔子六十九代孫孔繼汾編纂的《闕里文獻考》記載:「曲阜城東北有古冢,俗名霸王頭,相傳為項羽首處雲。」當地也有霸王故事的傳說,也有個別名人記詩,如清代顏光猷《贊霸王墳》詩:「四面楚歌霸業移,烏江戰敗有誰知,魯人尚自終臣節,閉戶弦誦拒漢師」。
那麼,歷史上的楚霸王項羽墓究竟是哪兒呢?筆者認為我們還是應該依據最早的史料探討真正的項羽墓,而最早的史料就是《本紀》了,即「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明確指出項羽是葬於谷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進一步說明項羽葬谷城的可信性。而《史記》作者司馬遷距楚漢戰爭時間較近,也應最詳實。 《史記》中的「谷城」,就是後來的谷城,今平陰縣東阿鎮,非是今之東阿縣。《辭海》記:「春秋時齊國谷邑,秦代稱為谷城,也稱小谷,明洪武八年後設東阿縣」。漢時置谷城縣,與東阿並立兩縣,同屬東郡,北齊時省谷城入東阿縣(今舊縣鄉北東阿鎮)。隋開皇16年,由原東阿縣析置陽谷縣,是取原東阿縣界故陽谷亭為名。陽谷亭春秋時期為齊國之陽谷邑,址在今王古店村東(按:應為「陽谷店」,「王古店」是訛稱)。因地處谷山(又稱谷城山、黃山,在今平陰縣東阿鎮駐地北)谷城(今東阿鎮)之間,故稱陽谷,陽谷、谷城非一城也,更異於湖北襄樊市之谷城縣。歷史上由於黃河泛濫改道,東阿縣治也數次挪移,明洪武8年移至谷城。歷史上記載項羽墓在谷城的較多,如三國魏時王象、劉劭等編纂的《皇覽》
項王冢在東郡谷城東去縣十五里。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八濟水篇:
又北過谷城縣西,濟水側岸有尹卯壘,南去魚山四十餘里,是谷城縣界。故《春秋》之小谷城也……縣有黃山台。黃石公與張子房期處也。……城西北三里,有項王羽之冢,半許毀壞,石碣尚存,題雲項王之墓。《皇覽》雲冢去縣十五里,謬也。今彭城谷陽城西南,又有項羽冢,非也。余按史遷記,魯為楚守,漢王示羽首,魯乃降,遂以魯公禮葬羽於谷城,寧得言彼也。濟水又北徑周首亭西……又北過臨邑縣東,……濟水又北徑平陰城西。
唐初魏王李泰《括地誌》
項羽墓在濟州東阿縣東二十七里,谷城西三里。述征記項羽墓在谷城西北三里半許,毀壞,有碣石「項王之墓」。
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
項羽墓在蘄縣東七十里,漢高祖葬羽於谷城,今濟北谷城有項羽冢,此又有墓,按《漢紀》,斬羽東城,楚悉定,獨魯不下,乃持羽頭示其父兄雲雲。《項羽傳》,楊喜等五人,各分其一體,豈此葬其體,谷城葬其頭也。
明末清初顧炎武《日知錄》:
《史記》漢高祖以盧貢禮葬項王谷城,即「濟北谷城」。
清代洪亮吉游谷城謁項羽墓,也有一篇《東阿縣西楚霸王墓記》
予以屠維之歲始夏之月,夜抵東阿縣於舍第。及長白謬君尋西楚霸王之墓。維時暑目傾谷,美風滿山。元扃既臻,雙壟兀雲。尋碑讀之,雲有李將軍從王死,實附葬焉。嗟呼,史遷不亂,其名列五代並遺其說,獨使天橫之客揚義魄於車湖,彭越之臣振哀聲於西日,予實恨焉。且夫世之謂大王者,徒以淮陽。舊漢范增本楚生簡賢之名,虞兮一致駿焉。———楚邦遺臣,獨高埋舄之誼,大王之愛士至矣,將軍之報主忠矣。是知之崛起得死士而能,然一人從之,較興王而裂矣,天之知也,人何恨焉。於是索此村酒,敬奠英魂。昭臣主之大綱,破古今之殊說。可知無松濯濯,不偃漢家之大風。是為記。
上述史書所記谷城、項羽墓,其地理位置與現在相符。《東阿縣志》亦有:
漢項羽墓 在縣城南,漢高帝既滅楚,魯猶為項羽守,乃將項羽頭示魯兵,乃降。遂以魯公禮葬於谷城。皇覽曰:「谷城縣東十五里有項羽冢」。《水經注》曰:「谷城西北三里有項王之冢在焉。石碣具存」,《皇覽》所雲非也。《述征記》雲在谷城西北三里,蓋本之《水經》雲。《漢書》注,宋自以宋叫谷熟縣,為項王葬所,非是。
另外,《資治通鑒》中也有記載。《東阿縣志》言項王墓「在縣城南」,魯西的「谷城」之稱明清時已不復存在,所以說在「縣城南」。今項羽墓附近的古谷城遺址(按:王古店村東),就是周漢時期的谷城城邑遺址。《縣志》所指「《皇覽》所雲非也」,應是依據晚期的谷城地理位置判斷古時谷城位置,真正「非也」。
谷城,歷史上較為有名,戰國時齊國襄公與其異母妹文姜(原魯桓公之妻)淫亂的醜事就曾發生在這里,二人曾在這里游樂月余,魯庄公32年春,魯庄公發丁夫為管仲在這里築城,作為他的私邑,稱小谷。魯僖公元年和3年,魯僖公先後兩次會齊侯、宋公、江國人、黃國人在谷城結盟,商議討伐楚國。11年夏,魯僖公和夫人姜氏在這里會見齊侯。28年春,齊國因為楚國攻取谷城之故,聯合晉國抗楚。此年4月,晉、楚戰於城濮,楚國大敗。晉國軍隊谷城停留數日而還。魯文公17年6月,魯文公與齊侯盟於谷城。七月,魯文公從谷回國。
魯宣公14年冬,公孫歸父會齊侯於谷城。並會見晏桓子,與他談論魯國禮樂。魯成公17年11月,齊國大夫崔杼以谷城反叛。秦始皇帝時將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郡,谷城屬濟北郡。漢高祖12年,丞相張良跟從皇帝過濟北,得谷城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
我們現在仍能看到這個谷城遺址,它位於舊縣鄉王古店村東1000米處,基本呈方形,東西800米,南北900米。其東、南、北三面環山,有東西向的兩條山水溝在遺址內穿過。土質為山間黃粘土與坡積物混合土,文化層厚在1.5米~4.5米之間。地表暴露物有夾砂瓮罐陶殘片、夾砂陶鬲足和泥質灰陶片、豆盤、紅燒土塊及大量蚌片,並有殘存較大灰坑,為商至漢遺址。這個遺址約是春秋時期的「小谷」。在項羽墓附近,也是一個古代商至漢遺址區,東西80米,南北150米。為山間台形地,文化層厚約6米。地表暴露物有蚌片、夾砂紅褐陶鬲足、泥質灰陶瓮罐口沿等,部分飾繩紋。證明這一帶早期就是人們的生活居住區,同時也證明了歷史上的谷城的真實存在。舊縣鄉項羽墓的存在,並非歷史非言,不過埋葬的只是項羽頭顱。古時若人身首異處,則以頭葬為准,舊如兵神蚩尤冢,蚩尤杯黃帝大敗以後,被押到黃帝軍中夔鼓下殺死,為了預防他變成妖精,黃帝就把蚩尤的身體肢解,分處安葬,以防他在地下造反。所以今天山東鄆城、山東巨鹿縣、河北成安、山西運城都有蚩尤冢。但歷代史記多人為在「在東平壽張縣闞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匹絳帛,民名為蚩尤旗」,因為這里埋葬的是他的頭顱,古時人們常於十月祭祀蚩尤。他處為其肩髀等,則沒有祭祀。樓蘭古城還出土有所謂木屍,死者只余頭顱,身軀及下肢用木頭雕成,木棍代替雙臂。這是遠里家鄉之人若客死異鄉,親友只能把人頭帶回家鄉,然後以樹木製成身軀安葬,是以頭為重,代表著人的靈魂。所以說這里就是項羽的真實墓葬。至於漢高祖劉邦也仰慕項羽是英雄,給他是否配有完身,則不得而知了。
至於安徽和州和曲阜的「霸王墓」、「霸王冢」,與當時項羽自刎烏江、魯城(曲阜)難下有關,已有先人指出其兩墓地為項羽「衣冠冢」,則非為項羽真實墓葬。這是後人為紀念或據傳說故事臆會而空穴來墳,舊縣鄉霸王墓才是正說。另如唐代程咬金,死後葬余陝西,陪葬昭陵,但他的家鄉就有他的墓臧,在臘山村附近,只不過是埋葬他的衣冠罷了,也時其後認為紀念他而修建的。 今東平縣舊縣鄉一帶東阿等曾是項羽的根據地之一,因為東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即「東振齊魯,北抵幽燕,西逾趙魏,南距大河」,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群雄爭霸,多佔取東平,楚霸王項羽就是把東平即魯西南一帶作為根據地之一,橫掃中原。
項羽名籍,始皇十五年(前232年)出生在今江蘇宿遷市,身高八尺有餘,力大能舉鼎,才氣超過常人,項氏世世代代做楚國大將,被封在項地,所以姓項。其祖父項燕,在秦朝為官,其季父是項梁。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相羽見秦王,對項梁說:「彼可取而代也」,足見項羽雄心大志。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項梁、項羽叔父二人於會稽起事,隊伍逐漸壯大,圖謀霸業,扶立楚國舊子熊心為懷王。一路北征,進於齊魯。首先攻佔亢父(時屬東平無鹽縣地),又和齊將田榮、司馬龍且的軍隊一起去援救東阿(屬東平地),在東阿大敗秦軍,並擊破東阿附近的秦軍。東阿一戰使楚軍力量壯大的起始點,楚軍遂在東原一帶屯兵駐城,作為根據地,兵出四擊,攻擊秦軍。項梁欲聯合齊軍西進,但田榮因齊國故相田角之故不肯發兵,於是項梁派沛公劉邦和項羽另外去攻打城陽,屠戮了這個縣。繼續西進,取濮陽,攻定陶,沿路攻取城邑,直到雍丘,復回頭攻打外黃。
在定陶戰斗中,即二世皇帝三年(前217年)十月,項梁死,楚懷王任命愛將宋義為上將軍,以項羽為魯公,為次將,發兵援救趙國,其他各路將領都隸屬於宋義,號稱卿子冠軍,項羽稍不得勢。部隊進發抵達安陽,停留四十六天不向前進。項羽認為趙國情況危急,「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應該立即戰斗,宋義則認為不如座山觀虎鬥,勝敗屬誰對楚軍都有利,並蔑語項羽:「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因下令軍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不聽指揮者皆斬,以此威脅項羽。宋義較自私,因齊國無相國,憑楚軍之威派其子宋襄去齊國任相,親自送到無鹽,飲酒高會。時天寒大雨,士卒凍飢。項羽曰:「我們合力攻秦,他卻久留不行。『今歲飢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秦取趙國,勢會更強。定陶暫敗,懷王坐不安席,集全軍於宋義一人,『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十一月某日清晨,項羽突進軍帳,斬其首,對外則言宋義合齊反楚,懷王暗令我誅之。諸將皆慴服,莫敢枝梧,都言開始是相家立楚,今又平亂,遂擁護項羽為代理上將軍。於是項羽擁權,派人去追趕宋義的兒子,追至無鹽,把他殺了。楚懷王無奈,讓項羽作上將軍,當陽君、蒲將軍都歸屬項羽。
項羽誅殺了卿子冠軍,威震楚國,統率諸軍,名揚諸侯。項羽激勵楚軍,使「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士,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渡漳河,破釜沉舟,大敗秦軍。項羽居諸侯之首,召見諸侯將領,他們入軍門時都跪著用膝蓋向前走,沒有誰敢抬頭仰視。自此,項羽真正成了諸侯的上將軍,各路諸侯都隸屬於他。
後來項羽攻下秦朝咸陽都稱,廢懷王自己稱王,分封天下,立諸將為侯王。後來項羽又憑借東原之地,平叛齊亂,收取齊魯全境,進而把山東作為中原地區最大的根據地。劉邦離楚稱漢王後,楚漢相爭,在東原附近也經過數次戰斗,如公元前205年,項羽引兵「至城陽(今菏澤),進谷城,至濟北戰田榮」,後又「大破漢軍,漢軍皆走,項隨入谷、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但由於項羽「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最終敗於劉邦。高祖劉邦五年(前202)年自刎烏江(今安徽和縣),年僅31歲。王翳拿下項王的頭,其他騎兵互相踐踏爭搶項王的軀體,由於相爭而被殺死的有幾十人。最後,郎中騎將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爭得一個肢體。五人到一塊把肢體拼合,正好都對。因此,把項羽的土地分成五塊。
歷代文人騷客及行政官員也多有前來憑吊者,如南北朝時庾有吾、宋王爾梅、明趙邦彥、清顧炎武等,其中明代詩人張方處有《項王墓詩》二首,一為:「百二秦關王氣孤,八千橫掃仗昆吾。山圍鏵領荒墳在,水繞清溪故國無。花草千年迷往事,精靈異代想圖雄。李君節義邱山重,春史無名問老夫」。清代進士德清人俞樾在《項王墓》詩中亦有「已置頭顱生贈客,還留魂魄戰死神」之句。每至清明時節,鄉人亦聚此拜祭。
項羽起於民間,三年滅秦,分封王侯,自號「霸王」,勢位雖短,但「近古以來未嘗有也」。他「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故事也歷代流傳,「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千古頌歌,「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愛江山更愛美人的故事被中外文人譜寫成《霸王別姬》千古絕唱。政通人和,文化興盛,在我們以文物帶動旅遊,以旅遊促進經濟,深入挖掘東平古代歷史文化之機,名人文化效應更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資源。
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老河口市區南約16.5公里處仙人渡安家崗村漢水東岸的岡地上。分布范圍約25萬平方米。1992年10月文物部門已發掘了其中的三座土坑豎穴木槨墓,出土有大量青銅器和珍貴的竹簡,時代為戰國中、晚期,屬典型的楚墓。墓地現仍存有四座較大的封土堆,底徑約20~40米,高約3~8米。其中位於南部的雙冢子較大,當地人俗稱霸王墳。周圍還有許多戰國時期的中小型楚墓。

㈤ 初中生精讀縣志,隨後潛入古墓盜掘文物為什麼可以獲利百萬

文物是一個國家歷史文化的遺產,也是文明的見證, 中國是世界上有名的文物大國,我國也十分注重對文物的保護,法律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地下、內水、和領海中遺存的一切文物,屬於國家所有」。然而如果一個人缺乏法律意識,被眼前 的利益左右喪失了理智,那麼,再嚴格法律對他來說都只是一紙空文。山東曲阜就有這樣一個不知好歹的莽漢,此人姓李,人稱李老大,他精讀縣志後潛入古墓盜掘文物獲利百萬,膽子肥心坎厚,最終落得悲催的結局。




這些文物可能被私人收藏,也極有可能流落海外,為矇混過關,文物走私時,甚至會貼上「展覽品」「出口藝術品」等標簽,追回的難度極大,對於國家而言,是重大的經濟文化損失。不過,通過這件事,也向相關文物部門敲響了警鍾,與其在文物盜掘後追責,不如提前部署做好文物保護工作。

㈥ 望都縣的來歷

望都縣歷史悠久,傳說五千年前中華民族始祖黃帝之孫帝嚳生活在縣域西北,帝嚳第三妃慶都生堯於丹陵(現順平界伊祁山、堯山),堯被封為唐候後築城奉母居住,並將此城命名為慶都城。

戰國時期,趙國置慶都邑。

秦王政十九年(前226年),秦析慶都邑為二縣,北部為曲逆縣,南部為慶都縣。

漢高祖六年(前201年)改置望都縣。新朝始建國元年(9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詔令全國郡縣更名,望都縣更名順調縣,取雨順風調之意,屬常山郡。東漢劉秀稱帝後,建武元年又詔令郡縣恢復原名。望都縣仍屬冀州中山國。

十六國時期,中國北方大亂,望都縣先後屬後趙、冉魏、前燕、前秦、後燕諸國,屬中山郡。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魏拓跋氏統一了北方,望都縣為北魏轄地,屬安州(今定州)。北齊天保三年(552年)望都縣廢,地域並入北平(今滿城)。

隋文帝楊堅取得北周政權,建立隋朝,析州置縣,開皇六年(586年)分北平縣復置望都縣,屬定州。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四月又將望都縣廢,復入北平,初屬博陵郡,繼屬高陽郡。

唐朝建立後改郡為州,武德四年(621年)分安喜(今定州)、北平二縣部分地域,置武定縣,縣治暫時定於安險(今定州),不久復稱望都縣。因故縣(固現村)縣治經戰亂久廢,於今縣治處開池築城,貞觀八年(634年)望都縣城竣工,縣治遷入。

(6)望都縣縣志古墓遺址擴展閱讀:

望都縣地處冀中平原,離保定市西南35公里。屬太行山前麓坡水區。境內地勢平坦,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地面高程30—50米之間,地面坡降京廣鐵路線以西1/600,以東為1/1000左右。[8]

氣候

望都縣屬大陸性半乾旱季風氣候,春季乾旱多風,年平均氣溫11.8℃,多年平均降雨量為507.5毫米,降雨年際變化較大,且年內分布不均。降雨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份),佔全年降雨量的83%,10月至次年2月佔8%,3—5月佔9%。

水文

望都縣境內主要河道有唐河、白岳河、運糧河、九龍河、新開河、曲逆河、曹庄溝、白城溝、韓庄溝、柳陀北溝、柳陀南溝、白陀北溝、白陀南溝等13條河道,總長127.6公里,總行洪量為950.2立方米/秒。河道為東西走向,間距為1—4公里。

㈦ 哪兒有可以參觀的古墓群.古墓越多越好

蕪湖南陵

㈧ 望都縣歷史沿革

望都縣歷史悠久,傳說五千年前中華民族始祖黃帝之孫帝嚳生活在縣域西北,帝嚳第三妃慶都生堯於丹陵(現順平界伊祁山、堯山),堯被封為唐候後築城奉母居住,並將此城命名為慶都城。 夏、商、周三代慶都城屬冀州。戰國時期趙國置慶都邑。 秦王贏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滅六國,析慶都邑為二縣,北部為曲逆縣,南部為慶都縣。慶都縣治故縣(今固現村),屬恆山郡。西北以伊祁山與曲逆縣為界,地域包括今唐縣、順平縣一部及望都縣大部,人口約3萬戶12萬人。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改置望都縣。望都縣名的由來是根據古傳說:堯居堯山(伊祁山),其母慶都居都山(孤山),兩山相距10餘里,堯常登山眺望母親,謂之「登堯山望都山」,故有「望都」之稱。西漢時縣與候國並處,東南有中山靖王子劉蓋封地柳宿夷候國(柳絮村),西南有中山靖王子劉嘉封地新處候國(古城鎮),東南有中山靖王子劉應封地安險候國(今屬定州市),東有中山靖王子劉忠封地廣望候國(今屬清苑),望都縣與唐縣、曲逆(今順平)、上曲陽(今曲陽)為鄰,縣治仍在故縣(今固現村),屬冀州中山國。漢初人口只有2萬,到西漢末發展到3.7萬。公元9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詔令全國郡縣更名,望都縣更名順調縣,取雨順風調之意,屬常山郡。東漢劉秀稱帝後,建武元年又詔令郡縣恢復原名。望都縣仍屬冀州中山國。三國、兩晉時期依然如故。南北朝時期,中國北方大亂,望都縣先後屬後趙、冉魏、前燕、前秦、後燕諸國,由於動亂,造成經濟破壞,人口銳減,縣不足萬人,屬中山郡。公元439年北魏拓跋氏統一了北方,社會相對穩定,人口歸業,戶口增多,望都縣為北魏轄地,屬安州(今定州),人口約2萬。北魏後期至東魏、北齊、西魏、北周,天下繼續動亂。北齊天保三年(公元552年)望都縣廢,地域並入北平(今滿城)。隋文帝楊堅取得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勵精圖治,析州置縣,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分北平縣復置望都縣,屬定州。二十年後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四月又將望都縣廢,復入北平,初屬博陵郡,繼屬高陽郡。 唐朝建立後改郡為州,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分安喜(今定州)、北平二縣部分地域,置武定縣,縣治暫時定於安險(今定州),不久復稱望都縣。因故縣(固現村)縣治經戰亂久廢,於今縣治處開池築城,貞觀八年望都縣城竣工,縣治遷入至今。唐時境域廣闊:「南以跟縣治42里之唐水(唐河)與定州為界,東有陽城淀,北有堯山,西北有倒馬故關,西有中人亭(唐縣雹水),左人亭(唐縣都亭),東南柳宿劃入境內,疆域超過前代。」唐開元年間人口增多,達6500戶41340人。安史之亂後戶口大減,到德宗貞元年間人數減少84%,只有6600人。 宋初望都縣制如故。政和三年定州改稱中山府,望都縣為其所轄。北宋中葉,望都有戶6千,達2萬人。北宋末金朝鐵騎南侵,河北盡為金軍佔領,民多逃亡,田園成為狩獵場。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望都縣更名海山縣。大定十三年(公元1173年),金太子完顏允慕來保州、定州一帶射獵,見新建成的縣衙屋瓦鮮亮,南有荷花池,北有堯母陵,甚是壯觀,想到堯母本名慶都,生於斯葬於斯,史曾稱慶都縣,回朝後向皇帝金世宗奏明,金世宗遂下詔改海山縣為慶都縣。南宋時縣域已成為金朝後方,戶籍制度漸趨完備,社會相對安定,人口明顯增多,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縣內人口約8萬。 蒙古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七年(公元1212年)南下滅金得中原州郡,慶都縣制如故,初隸真定府。太祖十一年(公元1216年)隸屬恆州。太宗十一年(公元1239年)改屬中書省順天路。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順天路改保定路,慶都縣隨變更屬之。元朝統治者在南下滅金滅宋過程中,採取了大肆殺戮、瘋狂掠奪的民族壓迫政策,「人民殺戮幾盡,金帛子女、牛馬羊畜席捲而去,城廓屋廬頓成邱墟」,慶都縣人口降至歷史上第二個最低點。據至元十二年記載人口推算,慶都縣民戶不滿2千,人口3600人。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保定路為保定府,慶都縣隸之。明初由於元末戰爭和「靖難之役」,縣內「民戶十不存一」,山西等地大量往中原移民,慶都縣為接受移民的重點縣份。永樂後人口增長,至弘治朝有居民2200戶,人口25300餘人。 清軍入關後慶都縣制如故。清兵進入中原,殺戮眾多。明崇禎十一年(公元1639年)十月七日清兵陷慶都城,屠殺無算,劫掠一空,盡焚全城。據康熙年間《慶都縣志》載,順治年縣編社四,編屯六,1111戶,8369丁.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出巡正定滹沱河,回鑾路過慶都縣,謁堯母陵,認為以堯母之名稱縣不恭,應該避之,回京後頒詔,復稱望都縣.乾隆年後人口上升很快,到清末光緒三十年,縣內計民戶12000,71127人。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望都縣仍為保定府所轄。民國3年(公元1914年)置保定道,望都縣歸屬亦隨之。民國17年(公元1928年)置河北省,廢道級行政建制,望都縣直屬河北省。民國26年(公元1937年)河北省劃為17個行政督察區,望都縣隸屬第一行政督察區。 民國時期望都縣設3區97鄉123個村,民國23年(公元1934)人口92090人。 民國26年(公元1937年)日寇侵佔望都縣,國民政府官員南逃,望都城遂被日軍佔領,日軍成立偽政府以維護其統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在艱苦的環境下建立了抗日政權。1938年4月望都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隸屬晉察冀邊區第二專署,1940年7月改屬邊區第四專署。 1941年敵後抗日戰爭形勢緊張,為使望都縣有一塊鞏固的抗日根據地,晉察冀邊區決定將唐縣之高昌、山陽、連頤等37個村莊,完縣之郭村、任疃等6個村莊,滿城縣之大十五計、南北李各庄等3個村莊劃歸望都縣抗日民主政府。1942年1月邊區決定撤銷望都縣,以平漢路為界,路西建新望縣,後為紀念三地委組織部長郗曉峰犧牲稱曉峰縣,6月為紀念逝世的晉察冀騎兵團團長劉雲彪改稱雲彪縣。雲彪縣轄寺庄、黑堡、山陽及完縣的下叔4個區153個村。路東建立望定縣,轄賈村、白陀及定縣的清風店、留早等4個區共132個村。兩縣抗日政權屬邊區第四專署。1944年6月改隸邊區第三專署。1944年望定縣撤銷,清風店、留早兩區及固店、北合、二十里鋪、南合營、於合營、赤灰、南陽村、北陽村等8個村劃入定縣,余者劃入雲彪縣,仍隸邊區第三專署。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國民黨軍隊沿平漢鐵路大舉北上,國民政府強行接管縣城。中共領導的軍民堅決保衛勝利果實。11月,下叔區27個村及莊裡、壇山、李各庄、張各庄等村回歸完縣,雲彪縣轄5個區172個村。1947年1月望都城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縣國民政府逃亡覆滅。 1946年5月雲彪縣撤銷,恢復望都縣名稱。1947年12月隸屬晉察冀邊區北嶽區五專署,1949年1月改屬察哈爾省易水專署,8月隸屬河北省保定地區專員公署。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望都縣轄5個區,172個村,人口12.4萬。1951年10月,固店、北合等8個村由定縣劃入望都縣。1952年莊裡村回歸望都。1954年8月,高昌、山陽、連頤等37個村回歸唐縣,望都縣轄144個行政村。 1957年12月,清苑縣付家營、沈百戶等12個村劃給望都。望都縣轄156個村。1958年6月望都縣與唐縣合並,稱唐縣,縣治望都鎮,賈村鄉劃入安國縣。1962年1月恢復望都縣原建制,屬保定專署,轄16個人民公社,147個行政村,人口15.6萬。1970年保定專署改為保定地區,望都縣屬之。1994年12月保定地區與保定市合並稱保定市,望都縣仍屬之,時轄1鎮15鄉,147個行政村,人口25.2萬。1996年並鄉擴鎮,縣轄1鎮7鄉。2002年固店鄉更名固店鎮。2003年底轄2鎮6鄉,147個行政村,人口26.1萬。

㈨ 定襄縣志所記載古墓

查雍正《定抄襄縣志》卷襲一,丘墓

周 趙襄子墓
漢 霍去病墓

元魏 爾朱?墓

唐 ?奘墓
宋 呼延贊墓

金 孫九鼎墓 周獻臣墓

元 甄有墓 喬信武墓 姚榮墓

明 郭瑄墓 李奎墓 吳昂墓 樊?墓 邢洪墓 喬震墓 薄嶶墓 張偉墓 薄鸞墓 喬光大墓 張九罭墓 樊啟東墓 傅納誨墓 劉二貫墓 鄭東暘墓 鄭友周墓 傅應期墓 漏澤園

上文?是原書漫漶不清楚,以?代替。因為是雍正修的縣志,沒有列清人墓。

㈩ 慶陽鎮原縣縣志記載古墓

查雍正《定襄縣志》卷一,丘墓

周 趙襄子墓
漢 霍去病墓

元魏 爾朱?墓

唐 ?奘墓內
宋 呼延容贊墓

金 孫九鼎墓 周獻臣墓

元 甄有墓 喬信武墓 姚榮墓

明 郭瑄墓 李奎墓 吳昂墓 樊?墓 邢洪墓 喬震墓 薄嶶墓 張偉墓 薄鸞墓 喬光大墓 張九罭墓 樊啟東墓 傅納誨墓 劉二貫墓 鄭東暘墓 鄭友周墓 傅應期墓 漏澤園

上文?是原書漫漶不清楚,以?代替。因為是雍正修的縣志,沒有列清人墓。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