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晉國遺址
① 晉國都城變遷
1、周公誅滅來唐,成王封叔虞於源唐
2、唐叔子燮(又稱「燮父」),徙居晉水,國號亦改為晉
3、晉孝侯時,遷翼(今山西翼城縣)
4、曲沃代翼之後,晉獻公遷都絳(今山西翼城縣東南),別都曲沃(今山西聞喜縣東)。
5、晉靜公二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滅晉後而三分其地,把晉君封於端氏。
6、趙肅侯遷晉君到屯留,最終滅亡晉國。
② 山西有沒有晉國的遺址遺跡
臨汾曲沃有晉國博物館
③ 晉都新田的晉國遺址考證
對於侯馬晉國遺址來說,應當記住1952年發現它的崔斗辰,時任山西省文化廳廳長。他熱愛文版物,每到一地,總要轉權轉,也就是現在的考古調查。當他看到西侯馬、白店地里有很多瓦片、陶片時,敏銳地意識到,這里是古晉國的重要地方。由此拉開了侯馬晉國遺址調查、發掘、研究的序幕。1957年被確定為晉國最後一個都城新田,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所做的考古調查、發掘和研究工作在全國同時期也最多。
晉國都城唐、翼、故絳,僅有記載和傳說,到現在為止,確定的也就是侯馬晉國遺址。而且,1961年公布國保時,明確指出是晉國遺址,這在國保、省保甚至縣保,也不多見。
在東周列國都城發現與研究中,獨有侯馬晉國遺址遺跡類型多和發掘面積大,發現成果也就多。有活人生活和生產的城址、宮殿、居址、手工業作坊,有祭祀天地、祖先及盟誓的祭祀坑,有人死後的墓葬和墓地等。
④ 歷史上晉國都城有哪些變遷
周代的晉國,是周成王九年(公元前1106年)封其弟叔虞於唐,叔虞之子燮(也稱燮父)改國號為晉,稱晉侯而來的。晉國自唐叔虞始封到靜公被韓、趙、魏三氏所分,晉國滅亡,前後共歷三十八世,七百三十餘年。晉國在漫長的七百餘年裡,在哪裡建都?都城有幾處?遷徒過幾次?歷來都是有爭議的。根據歷史文獻資料,綜合不完全的考古發掘資料的研究,現對晉國都城,提出一些看法,以供研究參考 。
(一)晉國都城「翼」、「曲沃'、「絳」,「故絳」和「新田'
晉國都城是:翼(叔虞封唐,燮改為晉,孝侯居翼之都城。在今翼城一帶)。絳(穆侯遷絳之都城、在今曲沃縣西南二里古城遺址)。故繹(獻公徒都的都城,在今趙康晉城址)。新田(景公遷新田的都城,在今侯馬的晉國遺址)。共五處,其原由如下:
關於「翼'。據《史記·晉世家》:「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顧炎武《日知錄》:唐在翼城縣西南二十里。」韋昭國語註:「太岳之野夏禹所都之墟,周成王;母弟所封之城。」《史記》:「翼晉君都邑也。'這是見於史籍的記載。公元前738年——公元前668年孝侯居「翼」以及曲沃武公伐「翼」都是這個「翼'。在今日翼城西南二十里一帶。
關於成侯遷曲沃之「曲沃。《史記·晉世家》: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師於曲沃。索隱曰:「河東之縣名,漢武帝改曰聞喜也。 後漢書群國志:「聞喜邑本曲沃晉地。」綱目集覽:「聞喜本繹州曲沃縣,漢武帝改聞喜。'都是說今聞喜一碟;是晉國故都「曲沃」所在地。近年來,在聞喜上郭一帶發掘了一批東周時期的墓葬,所出土乩陶器,銅器,在器型上都早於侯馬晉國遺址出土的器物。(侯馬是晉國晚期都城「新田,,遺址)。『這些材料都說明晉國都城「曲沃」是今日之聞喜。
關於「絳」。《踣史》記載:穆侯居絳。有·絳山絳水,故絳城在翼城東南,今曲沃南二里。《元和志》為漢周勃封邑。注舊志說:故址周九里十三步。這些文獻所指的就是今之曲沃縣西南二里,山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曲沃古城遺址》。l960年4月至6月間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侯馬工作站對古城遺址進行了鑽探發掘。1975年春天,又對古城的城牆進行了鑽探。發現古城遺址的下面是東周文化堆積層,出土物為東周時期的瓦及鬲、豆,盆等殘片。古城遺址的上面是二米厚的漢代文化堆積層,出土物是漢代的瓦的殘片,完整的器物有:雲紋圓瓦當、五銖錢和鐵犁等。同時發現古城遺址內有內城,呈方形,長寬各1500米:有外城,城牆東西長約2500米,南北長約2000米,多為漢代文化堆積物。將文獻記載與今天鑽探、發掘的資料對照,現在曲沃縣城西南二里的古城遺址,應是穆侯所居的「絳」。
關於「故絳」。據《路史》:獻公城絳徒都。顧炎武說「獻公城絳居之,在今太平之南,絳州之北。註:今太平縣南25里古城址猶存。(見《山西通志·古跡考》)。即今趙康古晉城遺址。近年來,省和襄汾縣文物部門對古晉城遺址進行過多次的勘察。在遺址內發現有:內城和外城兩座。既有東周文化遺存,又有漢代文物出土。歷史上稱此為「古晉城」漢代此處為臨汾縣城。傳說遺址里有獻公的「斗雞台」。據以-七的材料,說明獻公九年城絳始都(亦稱故絳)應是今日趙康的古城遺址.
關於「新田」(亦稱「絳」)。·據《左傳》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晉人謀去故絳,諸大夫皆日必居合瑕氏之地,沃饒而近鹽,國利君樂,不可失也。'韓獻子日:「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惡,且民從教。夏四月丁丑晉遷於新田。」於是景公16年(公元前685年)晉國由故絳(今之趙康古晉城)遷徒到新田,仍稱「繹'。「新田」在何處?據《水經注》:新田「謂之絳陽,在絳澮之陽,南對絳山,西背二水。《一統志》:「絳邑古城在乎陽府曲沃縣西南晉地新田也。,,以此地理位置,今之侯馬汾澮交會的三角地帶,!當是文獻所指的「新田。'三十多年來,為探索「新田」古城,在侯馬多次進行文物普查,鑽探和考古發掘,取得了重大成就。發現了東周遺址,牛村古城遺址,平望古城遺址,台神古城遺址,白店.古城遺址,馬庄古城遺址呈王古城遺址等以及-上馬東周墓葬群。經過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青銅器(鍾、鼎、互器等)。在配合基本建設施工中又發觀了東周鑄銅作坊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鑄造青銅器的陶范和鑄銅工具等珍貴的文物.一九六五年冬,在侯馬秦村的東周盟誓遺址里出土了約五千餘件玉、石片上有用毛筆書寫的文字。經過對文字的識別、研究,張頷先生寫出了《侯馬盟書》巨著。在這些盟書里,有一篇盟書載有「十又一月甲寅臘乙丑……。」經考證所反映的時間是晉定公十六年(公元前495年)十一月三日所舉行的盟誓。晉定公時晉國的都城在「新田,,。《侯馬盟書》的出土,雄辯地證實了這些文字是距今二千四百多年前晉國的大夫趙鞅(趙筒子)主持進行盟誓的這一歷史事實。也為「新田'在今日侯馬一帶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
以上回答供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杭州圖書館
參考資料: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山西省侯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侯馬文史資料 第5輯.,1992年10月.
⑤ 侯馬晉國遺址出土的玉器有哪些
山西省侯馬晉國遺址發現了大量盟誓辭文玉石片,稱為「侯馬盟書」,又稱「載書」,盟書筆鋒清麗,為毛筆所寫,多為朱書,少為墨書。其書法犀利簡率,提按有致,舒展而有韻律。
它見證了春秋末期晉國趙鞅參與晉國內部由六卿內爭至四卿並立的一場政治斗爭,正是這場斗爭,拉開了作為標志戰國時代開端的「三家分晉」這一重大事件的序幕。我國古代有殺牲取血、血寫誓詞之說。侯馬盟書文字卻是用紅色礦物質顏料寫成的。這是血書盟辭習俗的延續與改進,既保持了盟書的內涵,又突出了北方文化的特色。
戰國玉器已逐漸擺脫商用玉器的圖案藝術風格,向寫實方向發展。比如曲阜魯故城發現的玉馬,各部位刻畫細微,形象生動逼真。
還有一件戰國孤品,稱為玉勾雲紋燈,高12.8厘米,盤徑10.2厘米,足徑5.9厘米。燈白玉質,有赭色沁。燈盤中心凸雕一五瓣團花為燈芯座。盤外壁和燈柱上部飾勾雲紋,內壁及燈柱下部飾勾連雲紋,底座飾柿蒂紋。
玉勾雲紋燈的座、柱、盤分別由3塊玉雕成,嵌粘密實,紋飾精美,富有層次感,顯示出精湛的雕刻技術。造型設計獨具匠心,燈柱上部處理成三棱形,下部為圓柱形並收腰,於簡單流暢的造型中又顯露出豐富的變化。
戰國玉鏤雕龍形佩,發現於安徽長豐縣楊公鄉戰國墓,長21.4厘米,寬10.9厘米,厚0.9厘米。玉料呈青色,有深淺不同的灰白和褐色沁斑。佩體片狀,龍形,兩面鏤雕相同紋飾。龍張口回首,龍身滿飾谷紋,尾上雕一大鳥,龍頭內外側及尾部又各凸雕一小鳥,於龍身中部有一圓形鑽孔。
同此形制的玉佩,該墓共發現兩件,分別置於人體盆骨的左右,顯然是主人佩戴的成組玉佩。
另一件玉鏤雕雙龍首佩為成組玉佩中部的中心玉件,長13.5厘米,高7厘米,厚0.3厘米。佩青玉制,有色變沁斑,薄片狀,整體呈「弓」字形。
佩以中線為對稱軸,對接雙龍,兩端雕龍回首仰視,唇吻部位捲曲誇張。龍身短而寬,飾凸起的谷紋,谷紋以短陰線勾連。佩中部廓外上、下鏤雕雲紋,上部及兩下角都有鏤雕的孔洞,可穿繩。這類帶有前肢的半身龍玉佩在戰國玉佩中非常罕見。
還有戰國玉扭絲紋瑗,直徑8.3厘米,厚0.3厘米。瑗呈內、外雙重環狀,環面飾扭絲狀紋飾,兩環相連之6處,其中3處飾橫向的扭絲紋。兩環間有細長的透孔相隔,共6處,其中3條透孔中部開圓形小孔,應為穿繩懸掛所備。
⑥ 晉的歷史遺跡
早在萬年前,中華民族的始祖就在晉南芮城大(黃)河拐彎處的一個叫西侯度的地方,點燃了人類歷史上具有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把火,從此,開啟了一個偉大民族源遠流長的燦爛文明。位於晉南的襄汾,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丁村人」遺址、陶寺夏代遺址,馳名中外。侯馬的春秋晉城遺址,展示了春秋霸主晉國都城的輝煌雄偉。另外尚有漢末黃巾軍郭太部屯兵的白坡壘;以及史威村金代建築的「普凈寺」、丁村明、清居民建築等寶貴文物。
山西是厚重的黃河文化主要代表之一。古人類文化遺址、帝都古城、寶剎禪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畫、古塔古墓、佛道聖地、險堡雄關以及革命文物、史跡等,從北到南、珠串全省,構成了山西古今兼備,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全國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70%以上在全省境內,具有珍貴價值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就有119多處。著名的旅遊景點有:大同旅遊區的雲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九龍壁與被陳運和詩稱為「懸空的寺 踏實的詩」懸空寺以及中國五嶽之一的北嶽恆山;朔州旅遊區的應縣木塔、崇福寺;忻州旅遊區的五台山、蘆芽山、代縣楊家將故地;太原旅遊區的晉祠、天龍山石窟、竇大夫寺、玄中寺、卦山和天寧寺、文水則天廟;晉中的平遙古城、昔日晉商的豪宅大院;臨汾旅遊區的堯廟、洪洞縣的大槐樹、廣勝寺、吉縣黃河壺口瀑布、侯馬晉都遺址;運城旅遊區的解州關帝廟、芮城永樂宮壁畫、夏縣司馬光墓、永濟黃河鐵牛、永濟普救寺和鶯鶯塔,萬榮飛雲樓等。其中平遙古城、雲岡石窟、五台山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⑦ 晉國的遺址遺跡有哪些
晉國遺址,位於東周時期晉國晚期都城,現在的山西省侯馬市,古城址南回北長約1400米,東西寬答約1200米。春秋時代的晉國,從晉景公十五年(前584)到晉靜公二年(前376)韓、趙、魏三家分晉,共經歷了208年。在這208年裡,都城新田(今侯馬一帶)為晉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此時正是我國奴隸制度崩潰、封建社會興起的社會大變革時期。晉國故城遺址的發現,為研究春秋時期晉國的歷史及其都城形制提供了重要資料。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春秋時代的晉國,從晉景公十五年(前584)到晉靜公二年(前376)韓、趙、魏三家分晉,共經歷了208年。在這208年裡,都城新田(今侯馬一帶)為晉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此時正是我國奴隸制度崩潰、封建社會興起的社會大變革時期。解放後發掘出的侯馬晉國遺址,為我們研究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⑧ 晉國國都在什麼地方
侯馬市在春秋時期稱為新田,晉國都城,在侯馬新田之前曾建於故絳車廂城.晉國在景公執政期間,隨著疆域不斷擴大,他開始策劃遷都。當時多數士大夫的意見是遷往郇瑕,即今鹽湖區和臨猗縣一帶,理由是那裡土地肥沃,地近鹽池,對國家有利。但是韓獻子卻堅持遷都新田,他說:「郇瑕一帶土薄水淺,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生病,有汾、澮兩河沖走污穢,且新田百姓服從教化,是晉國長期利益所在。」晉景公最終還是聽取了韓獻子的建議,與公元前585年夏四月將晉國都城從絳遷至新田。新田作為晉國最後一個國都,經歷了百餘年的繁榮,至戰國後逐漸荒廢。上世紀50年代以來,考古界在侯馬市連續發現了牛村古城、平望古城、白店古城、台神古城、馬庄古城等晉國都城遺址及大量珍貴文物,這5個古城遺址統稱為「新田晉國遺址」,於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侯馬市境在西漢屬於絳縣的一部分,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曲沃縣後,歷為曲沃縣西境。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沿襲了北周和隋的府兵制,將全國分為十道,共置634個折沖軍府,當時在這里置新田府,為上府,駐府兵1200人,是絳州33府之一。金元戰爭之際,流經侯馬的澮河成為兩軍界河,並經歷了激烈的爭奪。明王朝統一全國後,對元代原有的驛站進行整頓,設立水馬站、遞送所、急遞鋪等,以加快文書傳送和物資轉運。今侯馬正處於太原與西安間驛路大道的要沖,遂於洪武八年(1375年)將絳州的金台驛和太平縣的相里驛遷至曲沃縣境內,改置為侯馬驛和蒙城驛。「侯馬」之名由此出現。
侯馬驛的所在地在設驛之前叫「下馬里」,與南面的上馬村隔澮河相望。按一般地名命名規律,這是由「馬村」派衍出來的兩個村莊,故以「上」、「下」區分。但是「下馬」為什麼會演變為「侯馬」呢?其演變的理由和依據又是怎樣呢?原來,古人有以地名占卜吉凶的風氣,早在古代兵書中就有「將軍忌地名」的說法,而類似「下馬」這種地名尤為當地官員所忌諱。由此我們聯想到太原皇廟兩側舊有「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的標志碑,這條街因稱「下馬街」,後人卻以為不吉,遂改「上馬街」。再有西安城東已有漢董仲舒墓,官員經此必下馬步行,故稱其地為「下馬里」,後人同樣也諧音改作「蛤蟆陵」。白居易《琵琶行》:「家在蛤蟆陵下住」,即此也。「下馬里」作為一個小村莊可能還不會引起地方官的重視,但成為國道驛站後,它的更名也就勢在必然了。
若論及「侯馬」的含義也是眾說紛紜,較有價值的解釋有以下三說。一是下馬里有侯姓所居,別稱侯馬。為此我們查閱過《曲沃縣志》地方人物的姓氏,也調查過土著居民的姓氏構成,惜未發現有關力證;二是下馬里為晉國諸侯館遺址所在地。據史載,公元前542年,鄭伯、子產來晉國訪問,晉國公為表示歡迎,特意「築諸侯之館」,是當時最高星級的國賓館。後來「諸侯館」成為地方名勝古跡,清乾隆年間,張坊任曲沃知縣時還將侯馬驛所搬遷到諸侯館遺址上。時有陝西主考朱佩蓮作《侯馬驛諸侯館詩》以志賀,中有「鼎新重築諸侯館」,「洗開舊跡新田面」等句。由此可考慮「侯馬」是否為諸侯館和下馬里的合成地名或省稱;第三種解釋也是較為合理的解釋,即「下」在當地方言中讀「侯」,「侯馬」是「下馬」的諧音。以諧音改地名在地名避諱中較為常見,這樣既更新了地名含義,又照顧到群眾讀音基本不變,故此,我認為此說可信。近代以來,侯馬驛在晉西南的交通地位更趨重要,1912年,侯馬裁驛歸郵,但仍為一方巨鎮。1958年11月,國務院批准設立侯馬市(縣級),其行政區域包括今新絳縣、曲沃縣及襄汾縣的原汾城縣域。到1963年3月,襄汾、新絳、曲沃3縣相繼恢復,侯馬市被撤銷,稱侯馬鎮,成為曲沃縣人民政府駐地。1971年6月,劃出曲沃縣西部再設侯馬市(縣級)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