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陶寺遺址能參觀嗎

陶寺遺址能參觀嗎

發布時間: 2021-03-06 08:14:10

⑴ 《科學》雜志揭大禹治水新證據,但夏朝真的存在過嗎

如果不拘泥於歷史記錄非常有限的只言片語,歷史還有一種更大膽的假說:夏王朝根本子虛烏有。即使存在過曾經領導人民抗洪救災的部落領導、存在過帶領部落子民抗禦外敵的英勇酋長,他也只是一個部落的王,而不是一個廣域國家的王。

中國是如何誕生的?這是一個人們反復追尋的千古之謎。中華起源有很多傳說,部分故事在春秋戰國時期變成文字,漢朝司馬遷又把文字和傳說凝固為歷史:「夏」即中華第一王朝,中國的起點。

傳說夏朝起源於大禹治水。禹的父親鯀受命治水九年而無果,於是子承父業,大禹帶領民眾、採用疏導的方法,歷經十三年,最終功成。於是大禹成為九州共主,中國第一個王朝夏誕生了。

然而,最近一百來年考古學家們活躍又有成效的工作並未發現夏朝存在的可靠證據。

夏,真是最早的王權中國嗎?它何以崛起?又出現在哪裡?

幾千年前的大洪水

2016年8月,南京師范大學地質學家吳慶龍博士等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有趣的論文,說找到了大禹治水的證據,這引起了世界各地人民極大的興趣。他們說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約三千九百二十年前,黃河上游青海和甘肅交界之地發生了一場大地震。黃河沿岸的一些早期人類聚落在這次地震中受到毀滅性打擊,例如位於青海海東市的喇家遺址。這個遺址的主體面積約20萬平方米,四千年前應該算得上個挺大的村莊,位於黃河邊的二階平台之上。

某天的黃昏,突然天崩地裂,正在窯洞里做飯的喇家人就這樣被崩裂的山體埋葬了,留下各式各樣死前的掙扎,還有煮熟的面條,成為今天的旅遊者參觀和感慨的「東方龐貝」。

同一場地震也摧毀了喇家沿著黃河往上走25公里的積石峽,大規模山體滑坡堵塞了積石峽段的黃河。根據吳博士等科學家的估計,這個由滑坡造成的壩體高於黃河正常水面約200米,這道壩可將黃河水攔住六到九個月,形成可蓄水12~17立方千米的巨型堰塞湖(大約為半個三峽的庫容)。

不久,黃河水最終沒過壩頂,沖垮這道滑坡壩,迅速形成滔天洪水,給黃河下游造成極大的沖擊。首先受到沖擊的是不遠處的喇家遺址,科學家們的確在這里找到了被洪水浸泡的證據。

到目前為止,吳博士等科學家們講述的都是堅實的科學事實。接下來,作者跳過了歷史學家千年的文獻研究和考古學家百年的田野調查,開始了直接連接大洪水科學證據和大禹治水傳說的浪漫想像。

他們認為,積石峽堰塞湖的決堤可以在24小時內釋放出11~16立方千米洪水,達到每秒40萬立方米的水量,對黃河下游兩千公里造成極大的洪峰沖擊,造成史書中所記載的「洪水滔滔,天下沉漬,九州閼塞,四瀆壅閉」的局面,破壞了黃河流域脆弱的文明,於是治水英雄大禹就因此產生了。多年治水的結果就催生了夏王朝的誕生,年份應該是約三千九百年前。

然而,由一場偶發的洪水就催生王權國家的誕生,聽上去更像是童話,但並不符合邏輯。吳博士等人的論文也並未提供可靠的數據和分析把這個邏輯鏈結實地串起來。歷史其實有很多其他可能性。

治水和王權國家起源

自從地球走出冰河期進入氣候溫暖的全新世以來,世界各地山巒之巔的冰雪逐漸融化,早期幾千年經常是大雨滂沱,導致海平面上升了一百多米。

在漫長的新石器時期,走向農耕社會的人必須學會對付的一個惡魔就是洪水。洪水一定出現過無數多次,每次都需要也都可能出現領導大家與水斗爭的英雄。

因此,大洪水傳說和英雄壯舉在所有古文明都有自己的版本。

但由於治水而誕生王權國家最令人信服的案例只有古埃及。更多的早期國家是由於人口壓力導致資源爭奪的戰爭以及內部控制這樣的強制性元素而形成的。

尼羅河是古埃及文明的母親河,那裡的農耕社會大約於八千多年前開始,青銅時代於約距今五千兩百年前的奈加代文化晚期(Naqada III)開始。

由於尼羅河每年都泛濫,這里在王國之前就出現了小型人造堤壩和排水系統。預測和控制洪水、水利系統的建造和維護都需要很多經驗和知識,這樣的工程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一個小部落很難承受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多部落的合作是必須的,並且尼羅河流域的人們必須年年合作才能生存。

古埃及建造的尼羅河河水丈量儀。

因此由於治水而形成廣域王國在埃及就是一件很符合邏輯的事,只需要正確的人出現。

第一個統一尼羅河上下游部落的王名叫Menes,他於約距今五千一百年前在尼羅河流域建立了第一個農耕王朝國家,都城在尼羅河中上游的阿拜多斯城(Abydos)。

之後約兩百年,古埃及聖書體文字出現了。考古發現,古埃及上下流域的部落統一成一個王權國家後,水利系統得到了更迅速的發展,這和廣域王國的資源集中和調配能力是分不開的,整個尼羅河流域的農耕人都受益,也造就了一批天文、水文和數學等方面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以及燦爛的古埃及科學和技術。

值得強調的是,古埃及尼羅河的洪水是一年一次高頻發生的,於是成立一個跨大區域的、常規性的體制,也即王權國家對各部落合作治水、收稅徵集民工等很有必要。後來,王權國家增加了抵抗外敵的功能。

但是,黃河流域的洪水並沒有固定周期,每有偶發洪水來臨之時各部落間的合作只可能是暫時的,一旦使命完成,合作關系就可以解體。

可以想像,臨時的治水領袖在中國幾千年新石器階段在不同時期和地方出現過多次,他可能是受人們尊重和懷念的部落領袖,但這並不是成為廣域王權國家之王的必要條件。

以四千年前的交通和通訊手段,把黃河流域上下幾千里的民眾組織起來一定是曠日持久的事情,對積石峽堰塞湖的決堤這種萬年難遇的、非常短暫的大洪水事件的被動響應,很難動員和凝聚很多部落形成常規性廣域王權國家。

夏朝誕生的另一個假說

無疑,關於夏王朝的誕生,可以有很多想像空間。

四千多年前,處於全新世溫暖期的地球又出現了一輪氣候波動,這輪波動從距今四千三百年開始到距今三千五百年結束,經歷了約八百年。地理學家們將其命名為「全新世事件3」(Holocene event3)。 這場氣候波動極大地影響了世界多地歷史演化的節奏和發展方向。

此時的中國大地,來自西伯利亞的冷風乾燥而強勁,但從南方印度洋來的溫暖而濕潤的季風卻大幅減弱了,因此中國北方和西北地區變得乾冷,逐漸失去了農耕的條件。

如果用跨越幾百年的「全新世事件3」所造成中國地區人口大流動的思路來重新審視華夏部和原住民之戰,邏輯也更為清晰。

在中國新石器末期(距今五千年到四千年前後)的一千來年時間里,黃河中、下游的蚩尤部以及長江中游的苗部落在這里世代安居樂業,彼此關系平安而友好。

其實,四千多年前的中國大地上(按現在的面積算)只有五百多萬人,人口密度並不大。如果沒有天災,東南方和西北方等地的先民們都可以各自安居樂業的,沒必要擠到一起,更沒必要廝殺。

「全新世事件3」開始之後,生態環境變壞導致西北地區和黃土高原的華夏集團一波又一波南下東進至黃河中、下游地區,這里逐漸難以承受新來移民的壓力,因此新老居民經常發生激烈沖突。

幾百年混戰的結果是華夏集團獲勝,佔領黃河中游。而蚩尤部和苗人失敗,蚩尤部落一部分人退到黃河下游山東一帶,後來被華夏族稱為東夷,而部分蚩尤族和苗族則南下長江流域,後來被華夏人稱為南蠻。

如果要用今天的術語來判斷當年的是非曲直,那麼來自西北的華夏部落似乎是侵略者,而蚩尤和苗族則是更像是保家衛國的正義一方。

華夏部落和苗族部落的分布圖。

「大禹戰三苗」描述的可能就是流民和土著眾多戰爭中最為生動的故事。三苗當時可能是居住在長江之北、黃河之南的一些部落,華夏族和三苗的戰爭就發生在長江和黃河中游之間的某地。這場戰爭的結果是禹領導下的華夏部落獲勝,而三苗族大敗南逃。

戰爭是團結多部落很好的粘合劑,也可以征服一些部落讓他們俯首稱臣。領袖可以在戰爭過程中獲得可怕的權力,可以形成長期征稅的機制,也可以把人和部落分為等級,強者貴、弱者賤,俘虜就是奴隸了。於是中國第一個王權國家在這樣長期的征戰的背景中興起就合情合理了。

然而,如果戰爭的勝利者最終在黃河中游建立了王朝的話,那麼具體時間是什麼?夏都又在哪裡呢?

夏都之謎

位於黃河中游山西省襄汾的陶寺遺址是一個可能的夏都。研究發現陶寺遺址的活躍期是距今四千四百年前到三千九百年前之間。

考古出土物顯示陶寺早期是一個善於學習和吸收周邊文化技術的群體,城裡還出土了一個疑似觀象台的建築,顯示出較高的文化水平。

這個城市從早期就顯示有少量移民流入,然後一直在加速。物理分析發現,陶寺最後的兩百年間,這里超過75%的人口為第一代外來移民,而頭骨和基因研究發現這些外來人口大多來自內蒙古、青海、甘肅等西北地區。

陶寺遺址最後的一百年,已經基本被新移民佔領。晚來的流民們對原住民的暴力行為在該城遺跡中留下了明確的印記,如掘墓、殺人、搶劫等。

另外,這些流民並未形成新的社會等級結構和秩序,城裡顯示出整體貧窮和無政府狀況,最後這個城市是在混亂和貧窮中告別歷史的。

陶寺遺址出土的朱書扁壺,其上為硃砂書寫的「文」字。

如果說陶寺早期統治者就是夏王朝統治者,那麼這些人似乎逐漸被新來的移民趕出去了,沒有構建王朝的實力。如果說陶寺晚期是夏王朝,那麼這個缺少秩序的地方與一般新王權國家早期欣欣向榮的景象並不符合。這兩種想像都難以被人接受。

另外一個可能的夏都是號稱「禹王城」的河南登封王城崗遺址,但這個「城」規模很小,也就是一個村而已,完全沒有王權氣派,何以統治周邊廣泛的區域?

也有學者認為河南新密市附近的新砦遺址可能是大禹的兒子、夏朝開國之君夏啟的都城,該城防禦系統嚴密,有三道環城溝壕和城牆保護。但該城的活躍期是公元前1850~公元前1750,最後在暴力攻擊下衰落。這與文獻得出的夏朝開國時間差挺遠。

夏王朝也許子虛烏有

於是,學者們把尋找夏都的目光集中到了河南偃師二里頭,這里是目前官方唯一認可的「夏都」。

二里頭是中原最早的青銅遺址,其規模、布局和出土的文化元素都展現了王朝氣象。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平面圖。

可是,時間是個大問題。根據目前最准確的時間測定,二里頭遺址的時間跨度是距今約三千七百五十年前開始到約三千五百年結束。

這與官方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所斷言的「夏朝始於距今四千零七十年」之論有幾百年的差距,也與積石峽地區的大地震、堰塞湖和大洪水有幾百年的差距。

因此,如果二里頭確與夏王朝有關的話,也只可能是晚期夏都城,與傳說中的大禹和他的兒子沒有直接關系,與夏的起源也沒有關系。另外,二里頭離曾經積石峽約2500公里,這里似乎並沒有發現當年大洪水印記。

如果不拘泥於歷史記錄非常有限的只言片語,歷史還有一種更大膽的假說:夏王朝根本子虛烏有。

即使存在過曾經領導人民抗洪救災的部落領導、存在過帶領部落子民抗禦外敵的英勇酋長,他也只是一個部落的王,而不是一個廣域國家的王。

到了距今四千年前後,青銅技術已經在西北地區出現了。在距今3700多年前,一群攜帶著最新青銅技術的西北人來到中原二里頭地區,他們可能與幾百年前流落陶寺的西北流民南下原因相似,但完全不是一撥人。

具有高科技優勢的二里頭人與已經居住在這里的各部落爭奪地盤,成為贏家。為了保證自己的青銅優勢,他們必須控制一大片相關礦產的區域,於是,中國第一個廣域王權國家終於在安全威脅和新技術驅動的雙重作用下誕生了。這就是商王朝!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青銅器銅爵。

二里頭出土的很多文物,與其他商代遺址出土文物的文化共同性較大,顯示出一脈相承、逐步進步的景像。這對二里頭是商都的假說是很好的支持。二里頭考古隊長許宏博士也認為二里頭可能是商都,並且是「最早的中國」。

中國的崛起,不可能是一次偶然的英雄壯舉,而是一幅波瀾壯闊、悠遠綿長的歷史畫卷。

在這個歷史畫卷中的任何一個點第一次標上「中國」二字都可能充滿爭議,但中國最終成為人類第一大國卻是不爭的事實。人們對中國的探源興趣還會長久地持續下去。

⑵ 小明一家對歷史很感興趣小明選擇了晉國博物館黃帝陵陶寺遺址秦凌

陶寺遺址現在不能參觀,晉國博物館當然是最佳選擇,注意周一閉關。黃帝陵就不要去了,太虛了,就是傳說故事的組合體,秦陵你也只能遠處眺望,一個大封土堆,沒有挖開看不到,可以去秦始皇兵馬俑看看

⑶ 陶寺遺址中的天文觀象台能說明什麼

中國山西省發現全世界最古老的天文觀象台遺址,比此前公認的歷史最悠
久的天文觀象台遺址——中美洲的瑪雅遺址,提早了至少2000多年。

觀測天象、制定歷法是華夏文明誕生的重要標志。

⑷ 太原旅遊哪個地方最好玩

蒙山位於今晉源區羅城村西。《太原縣志》記載:「蒙山曉月:此山最高,與懸瓮、方山鼎足而峙,每當清曉,月掛峰頂,清寒徹骨」。附近有蒙山大佛,大庄嚴寺名勝古跡。

⑸ 「唐堯帝都」可能為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嗎

不是很明確,估計在今河南山西一帶。
2004年6月28日,記者從省考古研究所獲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省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專家一致認定:近4年來,在襄汾陶寺遺址連續發掘出土的陶寺早、中期城址,宮殿區核心建築,大墓出土的精美玉器、彩繪陶器等72件套隨葬品,及以觀天授時為主並兼有祭祀功能的觀象台,通過進一步考證,證實襄汾陶寺遺址極可能為4000多年前堯時代的「唐堯帝都」。

20世紀七八十年代,陶寺墓地的發現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有關陶寺文化族屬問題的討論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1984年,王文清先生首先提出了陶寺文化「很可能是陶唐氏文化遺存」的觀點。1999年秋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汾市文物局聯合組隊對陶寺遺址進行了連續4年8個季度的發掘。截至目前,累計發掘近3000平方米,鑽探500000平方米。發掘出土的陶寺城址平面呈圓角長方形,總面積約為280萬平方米。由早期小城、中期大城、中期小城三部分組成,已考證中期的祭祀觀象區與墓葬區就在中期小城中。觀象台位於中期小城內祭祀區,總面積大約在1400平方米左右。目前清理的觀象台遺跡共為四個層面,遺跡壓在陶寺文化晚期文化層之下,由此推斷,應以觀象授時功能為核心、兼有觀象功能的復合建築。宮殿區位於早期小城的中南部,其三面有圍壕,一面緊南牆,面積約50000平方米。從宮殿核心建築區北入口遺跡的發掘,進一步證實陶寺城址內早、中期宮殿區奢華建築的存在。

據省考古所有關專家介紹,通過4年的考古發掘工作,確立了規模空前的史前城址以及與城垣相匹配的貴族大墓。這些發現從聚落形態、社會形態以及文明程度等方面證實了陶寺遺址極可能為「唐堯帝都」。陶寺遺址不僅確證了5000年中華文明及其生生不息的延續性,而且為我們托出了一個清晰可鑒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和廣泛認識價值的堯及堯的時代,並以其自身長久積淀的文明印痕遂使4000多年前的人文社會景觀突現眼前。

⑹ 參觀臨汾博物館後,深刻理解臨汾被稱為「最早中國」的含義是什麼

太平王氏麵塑地處襄汾縣汾城鎮南賈崗村,在那裡有著上百年的歷史,很早這里就流行著一句名言:「金襄陵,銀太平」,是因為太平鎮(今汾城)盛產小麥,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每逢盛大節日和婚喪嫁娶的時候,用小麥粉做成人物、花鳥、動物來祝賀祈福,慢慢形成了麵塑,以造型藝術的身份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過去它只是一種被裝飾過的食品,故從歷史上講既無作品記載也無珍品傳世,實在是一大憾事。
太平王氏麵塑在民間叫面花,是作為儀禮、歲時等民俗節日中饋贈、祭祀、喜慶、裝飾的信物或標志,是一種由風俗習慣久而積淀成的極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當今麵塑稱之為藝術,並且以它絕美的身姿倍受世人青睞,這正是因為它所注入的世代文化的積淀和創作者絕無的功利思想的熱情和才思,使得它成為一種出於俗而脫於俗的樸素文化。也正是藉助於世代少有的「重視」,且落身於廣大的民間,才使得它有了條件自由地按照自身規律生存和發展,有了它少受污染的鄉間特色,才得以在今天的雅俗文化對流中以其獨特、完整的形象俏立於民間藝術之林
源於先秦而成型於漢代的中國節日風俗,是人類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積淀物。春節是人們對物候歷法認識上的一個關鍵節日,所以對春節的祭祀活動顯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麵塑隨著人們的心理需求應運而生,並成為節日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春節太平王氏麵塑的主要功能是對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禱,是追求豐衣足食,萬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體現。春節的麵塑在造型意識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棗山,祭供灶神的叫飯山、花糕,形制都較大,謂之米面成山,傳說是為紀念大禹治水而作的。祖靈前一隻面羊為牲祭之俗,以表虔誠之意。長輩送兒孫後輩「錢龍」意在引錢龍入府、招財進寶,……另有各種點彩的帶花饃饃,便是酬賓待客訪親探友的講究禮物~

⑺ 山西有哪些旅遊景點

歷史行過,必會留下其印跡。在這片土地上,曾生活著這樣一些民族,或許我們對他們的歷史評價不高,或許我們曾極至醜化、矮化他們,但這些民族以及他們所建立的王朝,實是對我們的文化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斗轉星移,這些民族已經與我們血脈相融,湮沒在歷史煙雲之中。 尋找遠去的民族,尋找消散在歷史迷霧之中的鮮卑、契丹、女真,歷史就在我們腳下……

尋找消失的鮮卑、契丹、女真之旅 4天3晚 ¥2800/人起

大同市博物館-雲岡石窟

【華嚴寺】是大同市佛教協會的所在地,大雄寶殿是我國現存面積最大的佛教殿堂。薄伽教藏殿中的遼代彩塑、壁藏堪稱海內孤品,為我國古代建築、藝術史上的奇葩!

【善化寺】,始建於唐代,遼金整修。大雄寶殿古樸寧重,是我國現存八大遼代遺存木構建築之一。三聖殿、天王殿等寺內其他建築為金代所建,建築宏偉,是研究我們古代木構建築的精彩實例。

【大同城牆】,為明代征虜大將軍徐達,在原遼、金、元城牆基礎上增擴。歷史悠久,文化內涵深厚,是一座規模宏偉,防禦體系完備的明代城池。

結束行程,返回各地溫暖的家。

⑻ 陶寺遺址的修建是為了測節氣 建立於五帝時代 陶寺遺址在今天仍然能准確測出所有節氣

爾雅通識答案~ 陶寺遺址在今天仍然能准確測出所有節氣。望採納 謝謝

⑼ 求臨汾旅遊景點大全排名,哪些比較值得去

臨汾旅遊景點大全排名:侯馬彭真故居 、壺口瀑布、隰縣小西天、古縣牡丹文化旅遊區、堯廟、蒲縣柏山東岳廟 、臨汾堯廟 、華門 、吉縣黃河壺口瀑布、雲丘山、陶寺遺址 。比較值得去的是臨汾堯廟、華門、吉縣黃河壺口瀑布。

臨汾堯廟

山西省臨汾市堯廟位於臨汾市秦蜀路南端,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汾史稱平陽,《尚書》載"堯都平陽"。司馬遷《史記》雲:"學者多 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足見華夏文明自堯始。

是中國僅次於貴州省黃果樹瀑布的第二大瀑布。滾滾黃河水至此,500餘米寬的洪流驟然被兩岸所束縛,上寬下窄,在50米的落差中翻騰傾涌,聲勢如同在巨大無比的壺中傾出,故名「壺口瀑布」。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