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壽遺址
❶ 漢壽縣的文化遺產
民間傳統文藝:地花鼓、蚌殼舞、彩蓮船、打花船、漁鼓、三棒鼓、說鼓、喪鼓、打土地、儺願、蓮花鬧等。
文藝創作:清末至民國,縣籍作家、詩人、學者作品,以詩歌、散文為大宗、文學理論次之。新中國成立後,則以新詩、小說、散文、戲曲、民間文學為主體,文學理論較前有所發展。其中民間文學和兒童文學填補歷史空白。各個時期作品各有所長,其內容或狀寫山川,或記人敘事以言志,或陳史述今以論理,各具風韻,各領風騷。
縣籍作家、學者從事專業或業余文學創作的,晚清時期有彭近道、高梧亭、劉定范、饒明認、黎嵩寺、易佩紳、易順鼎、易順豫、陳懷甫等。均有作品專集。民國時期,易君左佳作頗多,易瑜(女)、曾毅、黃學藝(女)、鄒蘊真、楊國經等亦有專著或專集出版。 非物質文化遺產:漢壽楊幺的民間故事已納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漢壽皮影戲、龍舟的打造工藝等2項已納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漢壽皮影戲、漢壽竹馬戲、漢壽漁鼓、漢壽三棒鼓、漢壽夯歌、鄭王公公出行、漢壽抱鸕鶿、漢壽楊泗廟、漢壽地花鼓、漢壽舞獅、漢壽山歌等11項已納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物古跡:凈照寺遺址、楊幺墓、黃城寨遺址、鎮龍閣遺址、南禪寺古塔、洗墨池碑文、也園石刻、造像石雕、中共漢壽縣委會成立舊址、抗日將士陣亡公墓。通過2007年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有一級文物8件,二級文物31件,三級文物168件;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0處。特別是帥孟奇故居,通過近幾年的艱辛努力,已全面修復,並形成一定規模,現已成為了漢壽縣重要的文化遺產資源和紅色旅遊景點。 漢壽是一個有著一定群眾基礎的體育強縣,群眾體育活動興盛,有著「全國群眾體育先進縣」的稱號。主要有休閑操、地擲球、門球、休閑拳、健身秧歌、腰鼓、太極拳、廣場舞等群眾喜聞樂見項目。傳統龍舟競渡更是歷史悠久,2006年被湖南省龍舟協會授予「湖南省傳統龍舟之鄉」的稱號,2007年、2009年連續兩屆奪得全國傳統龍舟大賽冠軍,2011年獲湖南省第五屆農民運動會標准龍舟賽兩項冠軍。2012年、2014年連續兩屆成功舉辦全國汽車越野爭霸賽。
青少年體育依託水域優勢開設賽艇、皮艇、劃艇運動項目,在全省縣級排名前列,是湖南省體育後備人才重點縣。摔跤、柔道、跆拳道、舉重、田徑、足球等項目在全市排名前列。2003年至今,漢壽籍運動員共獲得全國比賽金牌11枚。 縣境居民以大米為主食,兼食紅薯、豆類。農戶忙時日食3餐,閑時是食2餐,皆以大米飯為主。丘陵區農戶有時在飯中拌些干紅薯或鮮紅薯,湖區農戶雜以蠶豆、豌豆。荒時暴月,吃稀粥或菜拌飯。無論老少,有嗜辣習慣,愛吃糌辣椒、油炸辣椒、辣子醬、白辣椒。有腌制壇子菜、腌臘肉臘魚的習慣。城鄉居民喜吃糯米湯圓,春天愛吃蒿子粑粑,三月三用地茉菜煮蛋,端午節包粽子,中秋節做糍粑,過年過節做甜酒湯圓,喜用荷包蛋、姜鹽茶、擂茶款待賓客。縣境水產豐富,縣民愛食糌辣椒糊魚、黃鱔下面條等。
筵席
清末民國時期,富者多辦「海參席」、「魚翅席」;普通人家多以雞、魚、肉宴客,主茶為炒米粉、紅繞肉、黃燜魚、筍子炒豆乾等。貴賓臨門,多殺雞備酒相待,雞頭敬主客,雞腿讓小孩,主人勸菜敬酒。席上嗜酒者好猜拳。農村用方桌,每席8人,尊者居上席。城鎮多圓桌,不分上下席,主客和陪客隨意入坐。新中國成立後,喜慶筵席,菜餚更為講究,無論城鄉,上菜均在10道以上。80年代,菜餚花色品種繁多,有醬制甲魚、紅繞野雞、銀魚調湯、黑魚炒片等特色菜上席。勸菜敬酒如故。
婚嫁
婚前一日,男方給女方送禮,稱「過禮」。一般人家十魚十肉,較好的邊豬帶頭,還有魚、酒及折妝金等,富有者用雙豬雙羊兼其他禮品。男女雙方家庭均設設宴招待前來賀喜的親友,一般辦酒三天,第一天稱「夜宴」,第二天稱「正酒」,第三天稱「撤席」。女家辦酒比男家先一天。婚日,由男方派花轎、輿轎及樂隊等到女家迎親。新娘由至親若幹人送往男家,叫「送親」。到男方家後,初入洞房,新郎、新娘互搶床廳,同吃「和氣茶」,傍晚,由禮生主持,行「廟見禮」,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父母。入夜,親友擁入洞房嬉鬧,稱「回門」。初婚一個月(或四十天),男女不分開,叫「不離房」。
喪葬
送終。人將咽氣,子女跪在這邊燒紙錢送終。給死者抹屍,換壽衣、壽帽、壽鞋、壽衣須奇數,三、五、七層。然後,移屍置於堂左側地席上,蓋上「子孫被」。隨即,道士進場,念「開路經」,富豪人家請禮生做「堂祭」;弔唁。新友聞訊後,前往弔唁,烯放鞭炮,立中堂屍前默哀,作揖磕頭。此時,鼓樂哀鳴,孝子伏跪屍旁還禮,以表謝意;入殮:又叫「進材」。置棺材於中堂左側,棺內放石膏、木炭灰等吸潮之物,棺內四周用黃紙或白紙糊上,待主要親友到齊瞻仰遺容後,由4人抬屍放入棺內,然後,依次加蓋親友所送的「壽被」。頭、腳、肘均用灰包塞緊固定,接著合上棺蓋,釘上棺銷,並用絲綢或皮紙以生漆或調和漆塗塞縫痕。堂上設靈位,道師導引孝子親友祭拜,停柩一般2-3天。出葬:又叫出殯。出殯時舉行出殯儀式,孝子穿孝衣,腰系草繩,穿草鞋,執孝棍,在靈柩前跪引開路,眾親護送到墓地入葬;
安靈:出殯後,孝子捧靈牌沿出殯路線回家設靈堂,供靈牌。
喜慶
生育。婦女生下頭胎,丈夫即備鵝一隻,酒一壇,紅蛋數枚,去岳家報喜。生男,置鵝於廳堂上方;生女,置酒於上方。岳家當即將喜酒和紅蛋分送親友,並將備制的嬰兒衣、物、雞、蛋、米等連同鵝交給女婿帶回,謂之「送毛粥米」。嬰兒出生第三天,用艾葉水洗澡,謂之「洗三朝」。第十天,親友到嬰兒家送粥米慶賀,叫「打十朝」。產後1個月(湖區)或1個半月(山區),產婦帶嬰兒回娘家「出窩」、「走滿月」。此谷至今未改。
祝壽
男女50歲或60歲開始,逢「十」由子女親友備衣物、鞋帽、壽屏、壽匾為其祝壽。男祝虛女祝實。祝壽時設宴擺酒。50-70年代,此俗漸廢。80年代祝壽之風盛行,壽禮除送禮送衣物外,還有送收錄機、電視機、首飾等物。80年代城鄉興起做36歲生日之風。此外喬遷新居,店鋪開業、子女升學、入伍,多設宴歡樂,親友送禮道賀,相沿成俗。 春節。俗稱過年。從臘月二十四到正月十五為節期;元宵節: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叫上元節。晚上家家燈火通明,有「三十夜裡的火,十五夜裡的燈」之說。城鎮常辦燈會。清明節:清末民國時期,人們聚族而祭,上墳壘土,立碑,掛紙錢,紙花,以緬懷先祖。端午節:五月初五為小端午節,十五為大端午節。家家戶戶門框掛艾蒿、菖蒲,吃鹽蛋、粽子,飲雄黃酒,以粽子、綠豆糕,折紙扇等物饋贈親友。沿江開展龍舟賽。新中國成立後,習俗如故。中秋節:八月十五中秋節。是日,合家團聚會餐,吃糍粑。入夜,邊品嘗月餅、糖果邊賞月。節日前後以月餅、糍粑饋贈親友。新中國成立後,此俗甚濃。重陽節: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是日,有登高郊遊的習慣,謂「重九登高」。鄉間喜於此日釀酒,叫「重陽酒」。80年代,此日定為老年節。
❷ 漢壽金牛山的風景
漢壽縣位於湖南省北部的洞庭湖西濱,現為常德市轄縣,被國家命名為「中國甲魚之鄉」、「中國黑楊之鄉」、「中華詩詞之鄉」「中國珍珠之鄉」、「中國薴麻之鄉」。漢壽縣東臨益陽市,西靠常德城,南銜桃江縣,北瀕洞庭湖,距省會長沙百餘公里。境內沅水、澧水通江達海,石長鐵路、長常高速公路穿境而過,319國道橫貫東西,省道S205線縱穿南北,常德桃花源機場近在咫尺。
漢壽古稱索縣,東漢時期取「漢朝江山、萬壽無疆」之意始有漢壽之名。
【旅遊度假】
漢壽縣對遊客開放的景區主要有:西洞庭湖青山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鹿溪旅遊度假區、清水湖旅遊度假區、帥孟奇紀念館、漢壽縣烈士公園、西竺山凈照寺、五寶山、金牛山。
1、濕地公園
位於湖南省漢壽縣境內東部的西洞庭湖濕地,總面積3.568萬公頃,1998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省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西洞庭湖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2005年,被國家建設部命名為「西洞庭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
2、鹿溪旅遊度假區
鹿溪旅遊度假區地處漢壽縣境豐家鋪鄉,位於漢壽、鼎城、桃江三縣交界地帶,面積近20平方公里,由次生林、人工林組成,包括楠竹、紅豆杉林、針闊混交林等。森林覆蓋率高,溪谷幽深,竹海茫茫,幽靜、險峻、神氣、迷人,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
3、清水湖旅遊度假區
清水湖旅遊度假區位於漢壽太子廟工業園北側,與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清水湖校區聯為一體,由獵鷹集團公司獨資開發建設並為主經營。總投資1.3億元,佔地6000畝。度假區已開辟的旅遊項目主要有:釣魚基地(推出了美國、澳大利亞、日本、台灣名貴魚垂釣、國內淡水優質魚垂釣)、天然游泳池、水上步行球、遊船、遊艇、龍舟競渡、水上卡拉OK廳、吊腳樓餐飲、住宿。陸地推出了波音737飛機參觀點、空中索道(坐纜車)、遛馬場、叢林演習場、12公里電瓶車環湖游、高爾夫練習場、高爾夫球場、國際會議中心。
【文化遺產】
1、民間傳統文藝:地花鼓、蚌殼舞、彩蓮船、打花船、漁鼓、三棒鼓、說鼓、喪鼓、打土地、儺願、蓮花鬧等。
2、文藝創作:清末至民國,縣籍作家、詩人、學者作品,以詩歌、散文為大宗、文學理論次之。新中國成立後,則以新詩、小說、散文、戲曲、民間文學為主體,文學理論較前有所發展。其中民間文學和兒童文學填補歷史空白。各個時期作品各有所長,其內容或狀寫山川,或記人敘事以言志,或陳史述今以論理,各具風韻,各領風騷。
縣籍作家、學者從事專業或業余文學創作的,晚清時期有彭近道、高梧亭、劉定范、饒明認、黎嵩寺、易佩紳、易順鼎、易順豫、陳懷甫等。均有作品專集。民國時期,易君左佳作頗多,易瑜(女)、曾毅、黃學藝(女)、鄒蘊真、楊國經等亦有專著或專集出版。
3、文物古跡:凈照寺遺址、楊幺墓、黃城寨遺址、鎮龍閣遺址、南禪寺古塔、洗墨池碑文、也園石刻、造像石雕、中共漢壽縣委會成立舊址、抗日將士陣亡公墓。
4、武術體育:清末,民間傳統體育以武術、龍舟、游泳為主,部分學校開始乒操教學。民國8年(1919),開展田徑運動。其後,籃球、排球、乒乓球相繼傳入。23年,引進鉛球、鐵餅、標槍。32年,傳入羽毛球、足球、單杠、雙杠、跳箱、鞍馬、舉重、吊環、滾圈等項運動。新中國成立後,傳統體育繼續發展。1956年,成立縣體育運動委員會。現代體育運動逐漸普及到學校、機關、企業和部分農村。80年代,新增賽艇、皮艇、劃艇等水上運動項目。檯球、滑旱冰、健身氣功也發展較快。並相繼成立男徑、象棋、氣功、武術、籃球、門球、釣魚等群眾體育協會,體育場地來斷擴大,比賽經常舉行,競技水平日益提高。1990年漢壽代表參加第7屆省體育運動會,金牌得數和團體決分均為全省各縣之冠。
5、方言漢壽方言詞彙豐富,感情極富表現力,且詞綴性強,多數符合現代漢語規范。與普通話比較,不同點主要有:實詞中的數量詞「個」多說成「折」;人稱代詞「媽媽」喊成「恩媽」;人稱代詞「外婆」叫成「嘎嘎」疑問代詞「哪兒」說成「何里」;指示代詞「這兒」說成「德里」,「那邊」訓成「洛里」;程度副詞「很」,一般用「梆硬」、「噴香」、「交濕」、「灰滾的」;嘆詞中「啊喝」,表示對突然發生意外或不良變故的驚訝。
6、戲曲:武陵戲、燈戲、湘劇、京劇、歌劇、話劇等,境內均有流行。其中,武陵戲、燈戲歷史悠久,地主特色濃郁,為群眾喜聞樂見。
❸ 漢壽有哪些風俗
民間傳統文藝:地花鼓、蚌殼舞、彩蓮船、打花船、漁鼓、三棒鼓、說鼓、喪鼓、打土地、儺願、蓮花鬧等。
文藝創作:清末至民國,縣籍作家、詩人、學者作品,以詩歌、散文為大宗、文學理論次之。新中國成立後,則以新詩、小說、散文、戲曲、民間文學為主體,文學理論較前有所發展。其中民間文學和兒童文學填補歷史空白。各個時期作品各有所長,其內容或狀寫山川,或記人敘事以言志,或陳史述今以論理,各具風韻,各領風騷。
縣籍作家、學者從事專業或業余文學創作的,晚清時期有彭近道、高梧亭、劉定范、饒明認、黎嵩寺、易佩紳、易順鼎、易順豫、陳懷甫等。均有作品專集。民國時期,易君左佳作頗多,易瑜(女)、曾毅、黃學藝(女)、鄒蘊真、楊國經等亦有專著或專集出版。
戲曲:武陵戲、燈戲、湘劇、京劇、歌劇、話劇等,境內均有流行。其中,武陵戲、燈戲歷史悠久,地主特色濃郁,為群眾喜聞樂見。
文物古跡:凈照寺遺址、楊幺墓、黃城寨遺址、鎮龍閣遺址、南禪寺古塔、洗墨池碑文、也園石刻、造像石雕、中共漢壽縣委會成立舊址、抗日將士陣亡公墓。
體育:清末,民間傳統體育以武術、龍舟、游泳為主,部分學校開始乒操教學。民國8年(1919),開展田徑運動。其後,籃球、排球、乒乓球相繼傳入。23年,引進鉛球、鐵餅、標槍。32年,傳入羽毛球、足球、單杠、雙杠、跳箱、鞍馬、舉重、吊環、滾圈等項運動。新中國成立後,傳統體育繼續發展。1956年,成立縣體育運動委員會。現代體育運動逐漸普及到學校、機關、企業和部分農村。80年代,新增賽艇、皮艇、劃艇等水上運動項目。檯球、滑旱冰、健身氣功也發展較快。並相繼成立男徑、象棋、氣功、武術、籃球、門球、釣魚等群眾體育協會,體育場地來斷擴大,比賽經常舉行,競技水平日益提高。1990年漢壽代表參加第7屆省體育運動會,金牌得數和團體決分均為全省各縣之冠。
生活習俗:縣境居民以大米為主食,兼食紅薯、豆類。農戶忙時日食3餐,閑時是食2餐,皆以大米飯為主。丘陵區農戶有時在飯中拌些干紅薯或鮮紅薯,湖區農戶雜以蠶豆、豌豆。荒時暴月,吃稀粥或菜拌飯。無論老少,有嗜辣習慣,愛吃糌辣椒、油炸辣椒、辣子醬、白辣椒。有腌制壇子菜、腌臘肉臘魚的習慣。城鄉居民喜吃糯米湯圓,春天愛吃蒿子粑粑,三月三用地茉菜煮蛋,端午節包粽子,中秋節做糍粑,過年過節做甜酒,喜用荷包蛋、姜鹽茶、擂茶款待賓客。縣境水產豐富,縣民愛食糌辣椒糊魚、黃鱔下面條等。
筵席:清末民國時期,富者多辦「海參席」、「魚翅席」;普通人家多以雞、魚、肉宴客,主茶為炒米粉、紅繞肉、黃燜魚、筍子炒豆乾等。貴賓臨門,多殺雞備酒相待,雞頭敬主客,雞腿讓小孩,主人勸菜敬酒。席上嗜酒者好猜拳。農村用方桌,每席8人,尊者居上席。城鎮多圓桌,不分上下席,主客和陪客隨意入坐。新中國成立後,喜慶筵席,菜餚更為講究,無論城鄉,上菜均在10道以上。80年代,菜餚花色品種繁多,有醬制水魚、紅繞野雞、銀魚調湯、黑魚炒片等特色菜上席。勸菜敬酒如故。
禮儀習俗:婚嫁。婚前一日,男方給女方送禮,稱「過禮」。一般人家十魚十肉,較好的邊豬帶頭,還有魚、酒及折妝金等,富有者用雙豬雙羊兼其他禮品。男女雙方家庭均設設宴招待前來賀喜的親友,一般辦酒三天,第一天稱「夜宴」,第二天稱「正酒」,第在天稱「撤席」。女家辦酒比男家先一天。婚日,由男方派花轎、輿轎及樂隊等到女家迎親。新娘由至親若幹人送往男家,叫「送親」。到男方家後,初入洞房,新郎、新娘互搶床廳,同吃「和氣茶」,傍晚,由禮生主持,行「廟見禮」,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父母。入夜,親友擁入洞房嬉鬧,稱「回門」。初婚一個月(或四十天),男女不分開,叫「不離房」。
喪葬:送終。人將咽氣,子女跪在這邊燒紙錢送終。給死者抹屍,換壽衣、壽帽、壽鞋、壽衣須奇數,三、五、七層。然後,移屍置於堂左側地席上,蓋上「子孫被」。隨即,道士進場,念「開路經」,富豪人家請禮生做「堂祭」;弔唁。新友聞訊後,前往弔唁,烯放鞭炮,立中堂屍前默哀,作揖磕頭。此時,鼓樂哀鳴,孝子伏跪屍旁還禮,以表謝意;入殮:又叫「進材」。置棺材於中堂左側,棺內放石膏、木炭灰等吸潮之物,棺內四周用黃紙或白紙糊上,待主要親友到齊瞻仰遺容後,由4人抬屍放入棺內,然後,依次加蓋親友所送的「壽被」。頭、腳、肘均用灰包塞緊固定,接著合上棺蓋,釘上棺銷,並用絲綢或皮紙以生漆或調和漆塗塞縫痕。堂上設靈位,道師導引孝子親友祭拜,停柩一般2-3天。出葬:又叫出殯。出殯時舉行出殯儀式,孝子穿孝衣,腰系草繩,穿草鞋,執孝棍,在靈柩前跪引開路,眾親護送到墓地入葬;
安靈:出殯後,孝子捧靈牌沿出殯路線回家設靈堂,供靈牌。
喜慶:生育。婦女生下頭胎,丈夫即備鵝一隻,酒一壇,紅蛋數枚,去岳家報喜。生男,置鵝於廳堂上方;生女,置酒於上方。岳家當即將喜酒和紅蛋分送親友,並將備制的嬰兒衣、物、雞、蛋、米等連同鵝交給女婿帶回,謂之「送毛粥米」。嬰兒出生第三天,用艾葉水洗澡,謂之「洗三朝」。第十天,親友到嬰兒家送粥米慶賀,叫「打十朝」。產後1個月(湖區)或1個半月(山區),產婦帶嬰兒回娘家「出窩」、「走滿月」。此谷至今未改。
祝壽:男女50歲或60歲開始,逢「十」由子女親友備衣物、鞋帽、壽屏、壽匾為其祝壽。男祝虛女祝實。祝壽時設宴擺酒。50-70年代,此俗漸廢。80年代祝壽之風盛行,壽禮除送禮送衣物外,還有送收錄機、電視機、首飾等物。80年代城鄉興起做36歲生日之風。此外喬遷新居,店鋪開業、子女升學、入伍,多設宴歡樂,親友送禮道賀,相沿成俗。
傳統節日:春節。俗稱過年。從臘月二十四到正月十五為節期;元宵節: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叫上元節。晚上家家燈火通明,有「三十夜裡的火,十五夜裡的燈」之說。城鎮常辦燈會。清明節:清末民國時期,人們聚族而祭,上墳壘土,立碑,掛紙錢,紙花,以緬懷先祖。端午節:五月初五為小端午節,十五為大端午節。家家戶戶門框掛艾蒿、菖蒲,吃鹽蛋、粽子,飲雄黃酒,以粽子、綠豆糕,折紙扇等物饋贈親友。沿江開展龍舟賽。新中國成立後,習俗如故。中秋節:八月十五中秋節。是日,合家團聚會餐,吃糍粑。入夜,邊品嘗月餅、糖果邊賞月。節日前後以月餅、糍粑饋贈親友。新中國成立後,此俗甚濃。重陽節: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是日,有登高郊遊的習慣,謂「重九登高」。鄉間喜於此日釀酒,叫「重陽酒」。80年代,此日定為老年節。
方言:漢壽方言詞彙豐富,感情極富表現力,且詞綴性強,多數符合現代漢語規范。與普通話比較,不同點主要有:實詞中的數量詞「個」多說成「折」;人稱代詞「媽媽」喊成「恩娘」或「恩媽」;疑問代詞「哪兒」說成「何里」;指示代詞「這兒」說成「搭里」,「那邊」訓成「咕里」;程度副詞「很」,一般用「梆硬」、「噴香」、「交濕」、「溜圓」;嘆詞中「啊喝」,表示對突然發生意外或不良變故的驚訝。
❹ 關羽墓在何處
千古一將——關羽關雲長@關羽「頭枕洛陽,身卧當陽,魂歸山西」。 這位故鄉河東解州的千古名將,年輕時就急公好義,扶危濟困,因殺死侮辱民女的縣尹而亡命天涯。從此,「桃園三結義」——與劉備、張飛結義起事,「三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降漢不降曹」——劉備謀誅曹操不成,兵敗投奔袁紹,被曹操俘虜的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誅顏良,斬文丑」——為報曹操知遇之恩,助曹操解白馬之圍;「過五關斬六將」——得知劉備下落,不畏艱險前去尋找;「火燒赤壁」——關羽率一萬水軍在此戰中立下重大功勛;「水淹七軍」——關羽率軍攻打樊城,活捉於禁,力斬龐德,「威震華夏」;「敗走麥城」——一孫權派人抄關羽後路,關羽兵敗麥城,壯別人世。
關羽的一生,忠肝義膽,誠信磊落;吒叱風雲,橫掃千軍,堪稱英雄人傑,令萬民景仰。
傳說關羽死後,孫權將其首級放入一匣內獻於曹操。曹操開匣觀看,只見關羽口開目動,須發皆張。曹操大驚失色,說:「關羽活著可怕,死而復活更可怕。」急忙命人設犧禮祭祀,刻沉香木為軀,以王侯之禮葬於洛陽南門外,並親自率百官前往拜祭。
關羽顯聖驚嚇曹操,只是後世人的誇張渲染。不過關羽死後的確頭葬在河南洛陽,身子葬在湖北當陽。現在洛陽、當陽各有一處關羽墓,民間盛傳,關羽「頭枕洛陽,身卧當陽,魂歸山西。」
❺ 請強人介紹一下湖南常德的歷史,大型事件,及歷史著名的人物!
常德歷史
公元前30萬年,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縣澧南鄉、張公廟鎮、津市市窯坡鄉、石門渫水下游一帶以及鼎城區灌溪鎮崗市等處有舊石器時代的遺跡40多處,經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錘、石球、尖狀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這些簡陋的原始工具採集果實,獵取野獸。
澧縣彭頭山遺址的發掘證明,距今9000年前,常德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這時期的原始人已掌握了石器磨製和陶器製作技術。距今7000多年的石門皂市下層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之一。這時期生產工具已有河卵石加工磨製的斧、鑿等砍伐用具和魚網墜,並已掌握了原始制陶技術,生產簡單的飲食器皿。
距今6500多年的安鄉湯家崗遺址,反映了常德當時以母性為主導地位的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生活。距今5000多年的安鄉劃城崗遺址,是常德進入父系氏族社會的有力證明。這時期生產工具大為改進,石器鑽孔、切割和拋光技術比較成熟,陶器普遍採用慢輪修整。
商周時期,常德境內人丁興旺,經濟繁榮。全市共有商周時期遺址550多處,出土物有鏃、簪、魚鉤、熔銅爐等。春秋戰國是歷史上社會變革時期,常德境內有上千戰國墓,有澧縣雞叫城、桃源菜菱城、臨澧宋玉城等戰國時期的城址。
楚頃襄王22年(公元前277年),秦蜀郡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東築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開始。秦代,常德屬黔中郡,郡衙設臨沅縣。西漢高祖時取"止戈為武,高平為陵"之意,改黔中郡為武陵郡,隸屬荊州刺史部。東漢光武帝恢復武陵郡,建武26年(公元50年)郡治從義陵(今淑浦縣)又遷往臨沅縣。順帝陽嘉3年(公元134年),荊州刺史部移治於索縣(現鼎城區斷港頭城址村)。三國時,常德市歸吳國管轄,仍名武陵郡,隸屬荊州。西晉,常德市分屬武陵、天門、南平三郡。唐代,武陵、澧州隸屬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為鼎州,改澧州為澧陽軍州,均隸屬荊湖北路。宋徽宗政和7年(公元1117年),升鼎州團練為常德軍節度使。"常德"取孔穎達《詩經·大雅·常武疏》:"言命譴將帥,修戎兵戎,無所暴虐,民得就業,此事可常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於此。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鼎州升為常德府。元代,常德府、澧陽軍州分別改為常德路、澧陽路,隸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復常德府,澧陽路改為澧陽府,皆隸屬湖廣布政司分守上荊南道。洪武9年(公元1376年),將澧陽府降為澧州。清代雍正7年(公元1729年),升澧州為直隸州。清代,常德府、直隸澧州同隸屬於岳常澧道。至清末,常德府轄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四縣;直隸澧州轄石門、慈利、安鄉、安福、永定五縣。
1914年,湖南省政府廢除府、廳、州,保留"道",岳常澧道改為武陵道,原常德府、直隸澧州各縣由武陵道直轄,道治常德。公元1922年,湖南省撤消"道"制,僅存省與縣兩級,常德各縣直屬省管轄。公元1935年,國民政府在沅陵縣設立湘西綏靖處,將19個縣綏靖縣劃為5個行政督察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專員兼任駐地縣長。公元1936年,國民政府正式設立專員公署,石門、臨澧、澧縣劃在第二區。公元1937年湖南省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區,第二區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沅江、漢壽、澧縣、臨澧、石門、慈利、桃源等11個縣,專員公署治所由慈利縣遷往常德縣。民國29年,湖南省調整行政區劃,行政督察區第二區改為第四區。1938年11月,第四區從常德遷往澧縣,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也稱常澧區專員公署。
1949年7月中旬至8月初,第四行政督察區各縣先後獲得解放。8月4日,南下途中組建的常澧區行政專員公署及全體工作人員抵達常德城。常澧專署為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澧縣、臨澧、慈利、桃源9縣。8月中旬,各縣相繼成立人民政府,並分別於8月5日和8月15日建立常德市、津市市,成立人民政府。8月28日,常澧區更名為"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區行政專員公署(簡稱常德專署)"。
1952年11月13日,政務院140號文件批准,益陽專區撤消,益陽市及益陽、漢壽、沅江、安化、桃江五縣劃歸常德專區。至此,常德專區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澧縣、臨澧、慈利、桃源、益陽、漢壽、沅江、安化、桃江14個縣和常德、益陽、津市三市(鎮)。
1955年2月16日,根據省人民政府已改為省人民委員會的通知,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區專員公署改為湖南省常德專員公署。隨後,各縣市人民政府人民政府都改為人民委員會。
1962年12月30日,國務院424號文件批准,恢復益陽專區,益陽市及益陽、桃江、南縣、沅江、華容、安化六縣劃歸益陽專署管轄。
1966年3月,常德專區生產領導小組成立,代替常德專署行使職權。4月10日,專區生產領導小組撤消,成立常德專區抓革命促生產指揮部。11月,其名稱改為常德地區抓革命促生產領導小組。1968年2月28日,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行使原專署職權。3月至9月,各縣(市)先後成立革命委員會,取代人民委員會。
1979年3月24日,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撤消,常德地區行政公署成立。1979年11月至1980年12月,各縣(市)撤消革命委員會,恢復縣(市)人民政府。
1988年元月,國務院以國函[1988]18號文件批准,撤消常德地區,建立省轄常德市,實行市領導縣體制。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以湘政函[1988]22號文件通知,撤消常德地區和常德縣,設兩區,原常德市改為武陵區,原常德縣改為鼎城區,兩區行政區域不變,津市市為省轄縣級市,省政府委託常德市代管。6月20日至24日,常德市召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正式成立常德市人民政府,選出正副市長。
另外,常德養育了陰鏗、李群玉、髡殘、丁玲、翦伯贊、王同億等文化名人。
❻ 漢壽縣在哪裡
漢壽縣位於湖南省北部的洞庭湖西濱,現為常德市轄縣,被國家命名為「中國甲魚之鄉」、「中國黑楊之鄉」、「中華詩詞之鄉」「中國珍珠之鄉」、「中國薴麻之鄉」。漢壽縣東臨益陽市,西靠常德城,南銜桃花源,北瀕洞庭湖,距省會長沙僅百餘公里。境內沅水、澧水通江達海,石長鐵路、長常高速公路穿境而過,319國道橫貫東西,省道S205線縱穿南北,常德桃花源機場近在咫尺。林業是漢壽的支柱產業。漢壽歷史悠久,古跡名勝引人尋訪。西漢為索縣地。東漢陽嘉三年(134年)改索縣為漢壽縣。三國吳改漢壽為吳壽,赤烏十一年(248年),拆吳壽縣置龍陽縣。民國元年(1912年)更名漢壽縣。境內酉港等地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證明,距今7000多年前的遠古時代,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古文化。春秋末年,范蠡作五湖游,客寓縣境,蠡湖之名猶存。三閭大夫屈原行吟滄港,漁歌互答。太白湖廣袤清澈,因李太白偕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傑作而出奇,靠延綿幾千年的人文民俗而誘人。金牛山峭壁懸崖,「風洞」、「雨洞」 、「白龜洞」等,風景奇秀。 漢壽區位優越,基礎設施完善,地處水陸要沖,東臨益陽市,西靠常德城,南銜桃花源,北瀕洞庭湖,距省會長沙僅百餘公里,古為「西楚唇齒,雲貴門戶」。境內沅水、澧水通江達海,石長鐵路、長常高速公路穿境而過,319國道橫貫東西,省道S205線縱穿南北,常德桃花源機場近在咫尺。
❼ 漢壽的歷史文化
縣境,戰國屬楚地。
秦為黔中郡地。
西漢為武陵郡索縣地。東漢陽嘉三年(134),改索縣為漢壽縣,治所今鼎城區斷港頭。
三國吳,漢壽縣改為吳壽縣。赤烏十一年(248),析吳壽縣置龍陽縣,設治所於今縣城,屬武陵郡。
宋大觀年間(1107-1110),改為辰陽縣。紹興三年(1133),復名龍陽。五年升縣為軍,移治黃城寨(今聶家橋鄉黃城港)。三十年復縣,治所遷回原址,隸屬鼎州。
元元貞元年(1295),升為州,轄沅江縣,屬常德路。
明洪武三年(1370),降為縣。至清,屬常德府。
民國元年(1912),龍陽更名漢壽,3年隸武陵道。5年,屬湘江道。11年,直隸於省。27年,隸屬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8月4日,縣境和平解放,隸屬益陽專署。1952年11月,改屬常德專署。1988年,常德專署改市,隸屬常德市。
民間傳統文藝:地花鼓、蚌殼舞、彩蓮船、打花船、漁鼓、三棒鼓、說鼓、喪鼓、打土地、儺願、蓮花鬧等。
文藝創作:清末至民國,縣籍作家、詩人、學者作品,以詩歌、散文為大宗、文學理論次之。新中國成立後,則以新詩、小說、散文、戲曲、民間文學為主體,文學理論較前有所發展。其中民間文學和兒童文學填補歷史空白。各個時期作品各有所長,其內容或狀寫山川,或記人敘事以言
志,或陳史述今以論理,各具風韻,各領風騷。
縣籍作家、學者從事專業或業余文學創作的,晚清時期有彭近道、高梧亭、劉定范、饒明認、黎嵩寺、易佩紳、易順鼎、易順豫、陳懷甫等。均有作品專集。民國時期,易君左佳作頗多,易瑜(女)、曾毅、黃學藝(女)、鄒蘊真、楊國經等亦有專著或專集出版。
戲曲:武陵戲、燈戲、湘劇、京劇、歌劇、話劇等,境內均有流行。其中,武陵戲、燈戲歷史悠久,地主特色濃郁,為群眾喜聞樂見。
文物古跡:凈照寺遺址、楊幺墓、黃城寨遺址、鎮龍閣遺址、南禪寺古塔、洗墨池碑文、也園石刻、造像石雕、中共漢壽縣委會成立舊址、抗日將士陣亡公墓。
http://www.hanshou.gov.cn/news/zjhs/2008/1117/_2.htm
❽ 常德有哪些名勝古跡
常德歷史悠久,人傑地靈。遠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時期,就已築城設郡,是湘楚文化的搖籃之一。屈原、宋玉、陶淵明、劉禹錫等先賢曾留下許多名篇佳作;林修梅、蔣翊武、宋教仁、劉復基等近現代仁人志士在這里孕育成長,新中國的開國元勛林伯渠、文學家丁玲、史學家翦伯贊也誕生在這塊熱土上。
史書稱常德為「風景之國,文物之邦」。境內湖光山色秀麗,名勝古跡繁多。人間仙境桃花源林壑幽靜,人文薈萃,為古今游覽勝地。壺瓶山原始次森林驚現華南虎蹤跡,峽谷漂流有驚無險。花岩溪山水秀麗,風光迷人,數萬只白鷺棲息其間。石門前唐古剎夾山寺為千年佛教聖地和日本茶道源頭,寺旁奉天玉和尚墓被明史專家認定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兵敗禪隱之終跡。澧縣城頭山古城遺址是7000年前遠古人類的生活縮影。西洞庭湖國際重要濕地保護區、柳葉湖旅遊度假區和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彭頭山、八十壋、鐵經幢等均聞名遐邇。
❾ 關羽的漢壽亭侯有多大
事實上,抄在漢代,列侯大者食縣(收受一縣之賦稅),侯小者食鄉、亭。漢獻帝曾封曹操為費亭侯,就是這種亭侯。封關羽的漢壽亭侯中的漢壽則是地名,當時的武陵郡有屬縣名為漢壽,舊地在今湖南的漢壽縣北,正是關羽被封的地方。
亭長
官名。戰國時在國之邊境設亭,置亭長,以防禦敵人。西漢時在鄉村每十里設一亭,亭有亭長,掌治安警衛,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滿期之人充任。此外設於城內或城廂的稱「都亭」,設於城門的稱「門亭」,均置亭長,其職掌與鄉間亭長同。東漢後漸廢。又唐代在尚書省各部之都事、主事(從九品)下設亭長,掌門戶啟閉之禁令諸事,為中央官署中最低級事務員
❿ 常德漢壽哪些地方好玩
湖南屋脊--壺瓶山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66568多公頃,北望長江三峽,西接世界森林公園張家界,距石門縣城110公里。266座大小奇峰林立,主峰2098.7米,有湖南屋脊之稱。 人間仙境—桃花源 桃花源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描繪的人間仙境、世外桃源,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其山水田園之美,寺觀亭閣之盛,詩文碑刻之豐,歷史傳說之奇,舉世聞名,具有很高的游覽價值、歷史價值和文化藝術價值。 位於常德市境內,南倚巍巍武陵,北臨滔滔沅水,史稱「黔川咽喉,雲貴門戶」,要居衡山、君山、嶽麓山、張家界、猛洞河諸風景名勝中樞,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桃花源得以吞洞庭湖色,納湘西靈秀,沐五溪奇照,攬武陵風光。集山川勝狀和詩情畫意於一體,熔寓言典故與鄉風民俗於一爐。 古剎神秘——夾山寺 夾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湖南省石門縣城東南八公里處,因境內東西雙峰對峙、南北一道中通而得名「夾山」。明史專家認定闖王李自成兵敗歸隱於此,更添幾分神秘與傳奇。森林公園規劃區域面積1530公頃,現經營面積740公頃,森林覆蓋率90%以上,園內群巒疊翠、萬木崢嶸,空氣清新、環境幽雅,以人文歷史悠久,自然風光秀美成為江南名勝,是邑郊園型森林公園,2001年被評為「中國AAA級旅遊區」。 景區景點介紹: 佛教聖地、闖王陵園、洗墨池景點、夾山古街、森林風光。 2 常德簡介 山水秀美——花岩溪 常德市花岩溪風景旅遊度假區,位於常德城南六十公里處,原為常德市鼎城區花岩溪林場。景區內的山屬雪峰山余脈,桃花源名勝景區隔山相望,有數萬只白鷺棲息於茫茫林海、萬頃翠竹,號稱白鷺之鄉。 柳葉湖旅遊度假區 柳葉湖旅遊度假區座落在湖南省常德市城區東北的城鄉結合部位,北枕太陽山,南臨沅水、有城鄉之情郁,有山水之美景,號稱中國城市第一湖。柳葉湖是國家重要的水上運動基地,因1999年成功舉辦第八屆亞洲皮劃艇錦標賽而享譽海內外;1994年定為省級旅遊度假區,總規劃面積16.93平方公里。 柳葉湖東臨洞庭湖,西依武陵山,遠與聞名暇邇的世界奇觀武陵源相呼應,近與人間仙境桃花源、山靈水秀的花岩溪、夾山寺連成一片,為長沙、南嶽、岳陽、韶山和張家界旅遊熱線之交匯點。 蒙泉湖 人稱「湘北小洞庭」。水面5800分余畝,他雖無八百里滔滔白浪,但秀水如鏡,曲波銜山,蜿蜒數十里,自成山中澤國。它雖無君山之譽,卻有觀國山、將軍山秀峰矗立,山水一體,相映成輝。庫中群島列磐,崢嶸出水,「獅子堖」島上雲霧繚繞,青松斜倚,如展臂迎客;「金雞堖」島方圓 300餘畝,絕壁如削,碧樹成蔭;小島「史家凸萬鷺」棲息,時而騰空群飛,時而枝頭嘻叫,其景觀為蒙泉一奇,觀之令人童心復盟,留戀忘返 …… 群島疊峰之間一道峽水,巷深徑曲。遊人航行其間顯得格外靜謐、清幽,叫你凡念頓釋,心境空明。庫西,群峰疊 嶂之中,山重水復之間,樹木參天,竹蔭蔽日,竹翠林密,方圓萬軒有餘的鎮屬集體林場並無人煙。這里才是真正的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 城頭山 城頭山古文化遺址地處澧陽平原中部、史前遺址分布最密集的澧水北岸,座落在湖南省澧縣縣城西北10公里的車溪鄉南嶽村境內 中國一絕——常德詩牆 常德古名武陵,建城兩千餘年,素稱文物之鄉。近年來,國家投資一億零八百萬元,以2.92公里長的防洪牆為載體,修建一座旨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詩牆,命名為「中國常德詩牆」,薈萃中國當代名家詩詞、書法、美術精品鐫刻於一牆。被稱為世界最長的詩、書、畫、刻藝術牆,獲「吉尼斯之最」。 鶴峰縣、宜昌市五峰縣的山地以及荊州市松滋市、公安縣、石首市的平原相連;南抵資水流域,烏雲山脈是常德市與益陽市資陽區、桃江縣、安化縣之間的分水嶺。常德市最北端在石門縣壺瓶山鎮桐木山村(北緯30o07′53″),最南端在桃源縣西安鎮薛家沖村(北緯28o24′31″),最西端在國營東山峰,最東端在漢壽縣百祿橋鄉煙包山園藝場(東經112o17′52″)。市境東西極寬179.35公里,南北極長190.80公里。 歷史沿革 常德歷史悠久,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區城東建築城池,迄今2200多年歷史。史稱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軍府、七代藩封之地,轄區遠及湘西北、鄂西南、黔東北、桂東北地區,素有 「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 1988年元月,國務院批准,撤銷常德地區,建省轄常德市,實行市領導縣體制。4月18日,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批復,通知撤銷常德地區建省轄常德市,從此揭開常德發展新的歷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