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營壘遺址
1. 太平軍堅守小城,為何清軍調來一萬五千斤大炮也沒戲
1862年10月,李秀成率13王爺40萬大軍(號稱)回京“勤王”,下溧水、克溧陽,越過秣陵關,怒氣洶洶殺向雨花台,直接與九帥曾國荃“吉字營”2萬疲憊之師展開決戰。此次戰斗共44天,太平軍曾一度靠近湘軍營盤,槍支擊中曾國荃左額,使其鮮血直流,可結果依然無功而返。此次作戰失利,後勤補給跟不上是其一,太平軍戰鬥力低下,士氣不高才是關鍵。40萬搞不定2萬,後期太平軍未免太差了吧。其實,前期太平軍戰鬥力非常強,若是有40萬,定可以橫掃清軍,追著曾國藩吊打。1854年5月,600名太平軍將士堅守一座小城池,與10000餘清軍展開激戰,清軍調來15000斤重炮轟擊,也無濟於事。大戰10個月後,清軍主帥因拿不下這座小城,咸豐皇帝一怒之下直接將其撤職,改由他人出任統帥。
強攻、偷襲、雲梯、呂功車、15000斤大炮轟擊、“穴地攻城”等戰術悉數拿出來,可勝保10000餘清軍硬是拿李開芳600太平軍沒辦法。不得不說,此時太平軍之戰鬥力、戰斗意志應該是超一流水準,即使是湘軍也難以望其項背。大招都用完了,勝保繼續重復玩幾個月,結果還是沒戲。1855年3月,圍攻高唐10個月後,咸豐皇帝再也受不了勝保如此拖拖踏踏,於是讓僧格林沁去督師,暗中拿下勝保,將其押解回京,革除職務。
2. 蘇州有什麼旅遊景點
《拙政園》
位於蘇州市東北街178號,佔地面積52000平方米,全園分東、中、西、住宅四部份。住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現布置為園林博物館展廳。東部明快開朗,以平岡遠山、松林草坪、竹塢曲水為主。主要景點有:蘭雪堂、綴雲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館等。中部為拙政園精華所在,池水面積占 1/3,以水為主,池廣樹茂,景色自然,臨水布置了形體不一、高低錯落的建築,主次分明。主要景點有:遠香堂、香洲、荷風四面亭、見山樓、小飛虹、枇杷園等。西部主體建築為靠近住宅一側的卅六鴛鴦館,水池呈曲尺形,其特點為台館分峙、迴廊起伏,水波倒影,別有情趣,裝飾華麗精美。主要景點有:卅六鴛鴦館、倒影樓、與誰同坐軒、水廊等。
《獅子林》
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歷史。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元末名僧天如禪師維則的弟子「相率出資,買地結屋,以居其師。」因園內「林有竹萬固,竹下多怪石,狀如狻猊(獅子)者」;又因天如禪師維則得法於浙江天目山獅子岩普應國師中峰,為紀念佛徒衣缽、師承關系,取佛經中獅子座之意,故名「師子林」、「獅子林」。獅子林既有蘇州古典園林亭、台、樓、閣、廳、堂、軒、廊之人文景觀,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遂而盛名於世,素有「假山王國」之美譽。蘇州園林甲江南,獅子林假山迷宮甲園林。
《寒山寺》
寒山寺位於蘇州城西閶門外十里楓橋西南不遠處。座東朝西,門對古運河,舊臨官道今屬江蘇蘇州金閶區楓橋鎮。寒山寺相傳始建於梁武帝天監年間(公元502-509)其經始年月不詳。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始見於《吳郡圖經》、而後《吳郡志》、《姑蘇志》、《百城煙水》、《蘇州府志》均沿其說以迄其今。)
《留園》
留園位於蘇州閶門外,原是明嘉靖年間太僕寺卿徐泰時的東園。園內假山為疊石名家周秉忠(時臣)所作。清嘉慶年間,劉恕以故園改築,名寒碧山莊,又稱劉園。園中聚太湖石十二峰,蔚為奇觀。咸寧年間,蘇州諸園頗多毀損,而此園獨存。光緒初年為盛康所得,修葺拓建,易名留園。現全園佔地約50畝,大致可分中、東、西、北四個景區。其間以曲廊相連。迂迴連綿,達700餘米,通幽度壑,秀色迭出。
《虎丘》
被譽為"吳中第一名勝"的虎丘,又名海涌山、海涌峰、虎阜,位於蘇州古城西北,距閶門3.5公里的郊外。 虎丘海拔34.3米,佔地約20公頃,山體為距今1.5億年的中生代侏羅紀時代噴發的岩漿凝結而成的流紋岩。虎丘的人文歷史可追溯到二千五百年前,和蘇州古城一樣歷史悠久。
《北寺塔》
北寺塔佔地1.3畝,北寺塔是報恩寺的俗稱,位於北塔公園,是中國樓閣式佛塔,號稱"吳中第一古剎",始建於三國,相傳是孫權為報母恩所建,因而得名抱恩寺塔。北寺塔為九級八面磚木結構樓閣式,每層挑出平座、腰檐,底層對邊18.8米 ,副階周匝,基台對邊34.3米,塔頂與剎約佔1/5。塔高76米,重檐覆宇,朱欄縈繞,金盤聳立,峻撥雄奇為吳中諸塔之冠,登塔遠眺,可俯瞰蘇州全景。
《西園》
西園寺位於蘇州市閶門外留園路,始建於元至元年間,初名歸元寺。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 年)太僕徐泰時置建東園(今名留園),同時將歸元寺改為宅園,易名西園。以後,其子徐舍宅為寺。明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住持茂林和尚為弘揚「律宗」,改稱「戒幢律寺」。「幢」是旗幟的意思,「戒幢」就是以戒律為旗幟,弘揚戒法的寺院,該寺成為當時著名的律宗道場之一。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 年)毀於戰亂。光緒初年(公元1875年),由廣慧和尚籌資建修,更名為 「西園戒幢寺」,俗稱「西園寺」。
《滄浪亭》
滄浪亭位於蘇州城南,是蘇州歷史最悠久的古典園林,始建於北宋,為文人蘇舜欽的私人花園,稱「滄浪亭」。南宋紹興初年,滄浪亭為抗金名將韓世忠所得,改名「韓園」。清康熙年間,巡撫宋犖重建滄浪亭,並將明朝文徵明隸書「滄浪亭」三字作為匾額。一九六三年滄浪亭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滄浪亭面積約16.5畝,是蘇州古典大型園林之一,具有宋代造園風格,是寫意山水園的範例
《木瀆》
木瀆是江南著名古鎮,地處蘇州城西,太湖之濱,四周群山環抱,峰聯嶺屬,靈岩、天平、獅山、七子、堯峰等吳中名山環如障列,蒼翠悅人,形成一座物富民豐,人傑地靈的"天然聚寶盆"。木瀆歷史可上溯吳越春秋,文化蘊積深厚,名勝古跡遍布。境內除了山川林石之美,更有小橋流水之秀,古宅深巷之幽。鎮上河道縱橫,橋街相連,其中胥江、香溪均為吳越遺跡,山塘老街則為乾隆御道,小鎮人家或臨街或枕河,粉牆黛瓦,重脊高檐,一派典型的水鄉古鎮風貌。古鎮區深宅大院毗連,尤以嚴家花園、榜眼府第和古松園等私家花園為最,其中嚴家花園集蘇州園林之大成,為江南名園。木瀆古鎮依山而築,傍水而居,其獨特格局為江南諸多古鎮中少有。清人王汝玉的詩句道出了木瀆古鎮之魅?quot;山近靈岩地最幽,香溪名勝足千秋。"
《周庄》
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國家aaaa級景區、國家衛生鎮和國家小城鎮建設示範鎮。2000年周庄榮獲聯合國人居中心授予的「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周庄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謂搖城;北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周迪公郎舍宅為寺漸成集鎮,故稱周庄,已有900多年建鎮歷史,具「小橋、流水、人家」風格的江南古鎮周庄已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
《錦溪》
錦溪(舊稱陳墓),位於崑山市西南23公里處,東與上海市青浦區接壤,西與蘇州市吳中區為鄰。全鎮佔地面積90.69平方公里,鎮區面積1.6平方公里。錦溪水陸交通十分便捷,北有滬寧鐵路,312國道,滬寧高速,南有 318國道,滬青平高速,崑山南北交通主幹道在此過境。
【《角直》】神州水鄉第一鎮——甪直,具有2500年的文明歷史。特別是她的古老文化,名勝古跡、古橋、古街、古民宅以及具有1300多年歷史的古銀杏樹令人贊嘆不已這里為什麼叫甪直?據《甫里志》載:甪直原名為甫里,因鎮西有「甫里塘」而得名。後因鎮東有直港,通向六處,水流形有酷如「甪」字,故改名為「甪直」。又傳古代獨角神獸「甪端」巡察神州大地路徑甪直,見這里是一塊風水寶地,因此就長期落在甪直。鎮上河水清清,環境幽雅,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歷史景觀,鴨沼清風、分署清泉、吳淞雪浪、海芷鍾聲、浮圖夕照、漁蓮燈阜、西匯曉市等被先人們概括的「甫里八景」雖然歷經歷史的磨難,大部分已經被拆除,但仍能找出它們當年的恢宏的風彩。
《同里》
同里,舊稱「富土」,唐初因其名太侈,改為「銅里」,宋代,有文人將舊名「富土」兩字相疊,上去點,中橫斷,拆字為「同里」,沿用至今。同里位於周庄西面10公里處,距蘇州城也只有18公里,古鎮外四面環水,鑲嵌於同里、九里、葉澤、南星、龐山五湖之中。建築依水而立,有「東方小威尼斯」之稱。同里的主要特色是:水、橋多,明清建築多、名人雅士多,以「小橋、流水、人家」著稱,主要景點可以概括為「一園」、「二堂」、「三橋」。同里古鎮的民居不少,雖不像周庄全部沿河而建,卻給人空間感。這里的河道更為開闊,是用青石板鋪成的。
3. 上海革命遺址尋蹤急急急快教我
1、澛港河畔戰妖兵
澛港鎮襟江帶河,地勢險要,是蕪湖太平軍的西南屏障。1858年(咸豐八年)11月,清軍水師提督楊載福率總兵李成謀、副將丁泗濱及陸軍千總尹景昌、韋以琳等合攻澛港一帶太平軍,經過多次激戰,沒有得手。直到1862年(同治元年)4月18日,清軍攻陷繁昌縣城,嚴重威脅澛港太平軍的防務。因此,太平軍在澛港擴大集兵屯糧,加強澛港營壘的軍事防禦措施。曾國藩四月初四日奏疏說:「蕪湖賊援,潛在澛港,增黨屯糧,以圖抗拒。」四月十八日太平軍匡王賴文鴻、佐將林有志等率軍撤出繁昌,屯紮澛港,為蕪湖前衛。曾貞干會同水師總兵李成謀、李濟明於4月24日水陸來犯。曾貞干親率恆營及晏恭山的陸師五營駐扎螃蟹磯。李成謀正右營及左光培等水師三營、李濟清副中營及羅世賢水師二營分泊於囗磯與螃蟹磯之下。曾貞干命令清軍多備船筏,搭好浮橋,以便渡河,並命令江口決堤,以便水師用木船從決口駛入港內。李成謀令戴德祥領陸兵南渡,與入港水師炮船相呼應。次日,曾貞干領帶陸兵渡浮橋進攻北岸太平軍的營壘,晏恭山的陸兵沿著澛港大堤前進,陶寶堂領陸兵沿江邊大道進攻,彭楚漢水師復從港內飛槳而出,太平軍水師船二百餘號被消滅。由於清軍水陸進撲澛港河南北營壘,水軍失利,腹背受敵,太平軍最後撤出澛港,退回蕪潮大營。
2、血戰金柱關
清軍攻陷澛港鎮以後,又根據曾國荃的計劃:「必從金柱關入手,則蕪湖與金陵老巢橫中截斷,賊勢乃孤」的戰略,彭玉麟於1862年5月3日會合各營水師船,由針魚嘴駛進來石磯,焚船毀壘,率師登陸,突襲金柱關的太平軍。這時,東梁山的太平軍援師至,敵軍乃退。彭玉麟接受了失敗教訓,認為:金柱關地險城堅,非水陸並進不可。於是將上游水師調至裕溪口以下,曾國荃率馬步十五營自西梁山南渡,逼近金柱關下,沿堤結營數十里。為了防止太平軍的侵擾,特派李朝斌帶領外江新右營及喻俊明等內河水師三營猛攻太平軍後方。又派成發翔、鄧萬林內河左右營及王明山、萬化林、外江水師四營黃翼升、淮揚水師八營,從下游環擊太平軍前陣。曾國荃大營既立,於5月19日率軍繞出三叉河、上泗渡,水師分為三隊,一隊守江路,一隊沖入內河,直逼塔下,一隊抬炮登陸,環城轟擊。金柱關內太平軍居高臨下,矢石如雨,蔽空而下,兩軍激戰到午夜,清軍黃翼升等明火執杖地匍匐前進,後來西門城樓被清軍火箭射中,引起大火,清軍趁勢攻進金柱關。東梁山營壘也同時失守。曾貞干率軍沿江向蕪湖逼近,並約李成謀決堤放水,駛進小船,向蕪湖四面合圍,黃翼升率內河水師也飛槳而出。其先,曾貞干令知州黃潤昌與蕪湖太平軍守將陳星斗、沈萬國、陳太和、王品來有舉眾內應之約,5月20日在曾貞干水陸圍攻之下,太平軍守將沒有舉眾內應,卻放棄蕪湖城,向官陡門、卜家店方向退卻,在南辛圩、三里埂一帶築營結寨,堅持戰斗。
3、血染青弋江
1863年(同治二年),彭玉麟督師蕪湖,派周萬倬、吳坤修進攻南辛圩太平軍李世賢營壘,同時派水師任星元、左光培駐扎清水河,為蕪湖城的外圍水上屏障。3月13日,李世賢軍從三里埂沿河而下,進攻清水河任、左兩水師。清軍水師將領王三錫登堤督戰,被太平軍槍彈擊傷。後因太平軍死傷過多而退回三里埂。3月21日羅逢元、朱南桂領水陸軍攻萬頃湖(今萬春圩)邊南辛圩,李世賢軍失利。3月22日,太平軍又自灣沚奔襲清水河,清軍萬化林與水師任星元、左光培趁灣沚兵力空虛,從青弋江下游駕船潛往,五更到達,一時萬炮齊發,青弋江上游清軍霆營又剛剛破了西河鎮太平軍,清軍水師從青弋江順流而下,上下夾攻,當天晨霧彌漫,清軍登上灣沚街口,點燃柴草,火光沖天,太平軍被迫退至竹塘、灣沚後山。(這可是我給語文課代表的哦)
世紀初的那些日子,在赭山那蒼翠的松柏之後,掩映著安徽公學的遺址,它曾被人稱作"安徽的北大"。1905年,陳獨秀在蕪湖的赭山皖江中學堂和安徽公學教書期間,曾主辦過《安徽俗話報》,傳播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回憶錄》第四冊「辛亥前安徽文教界的革命活動」一文指出,「安徽的辛亥革命活動發源地是蕪湖,而在蕪湖的活動中心則為安徽公學(安徽公學是皖江中學堂的連襟學校)。這時期的革命人士有陳獨秀、李光炯、張伯純、蘇曼殊(著名詩人、文學家、《民報》編輯)、謝無量(著名革命家、作家和書法家、孫中山建國方略的起草者之一)、章士釗、柳亞子等著名人物。 現中長街20號,曾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蕪湖科學書社》,它於1903年由績溪人汪孟鄒創辦並任經理。它經歷過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北伐戰爭,且都是時代波浪的前潮,被稱為「革命的據點」和「新文化的媒婆」。它經銷的有《新青年》、《向導》、《湘江評論》和魯迅的《吶喊》等早期革命書刊。1904年下半年,時在蕪湖「安徽公學」和「赭山中學」任教的陳獨秀,就寄居在書社的小樓上,編寫半月刊《安徽俗話報》,他兩次到蕪,歷時兩年多,都是在這里居住。 1926年,現代文學家阿英曾在蕪湖主編過激進清新的《蒼茫》雜志。出生於蕪湖的30年代著名的表演藝術家和女作家王瑩,她的自傳小說《寶姑》將蕪湖20年代的風土人情描寫得栩栩如生,展現了當進的蕪湖風貌。1911年新劇《恨海》曾多次在大戲院內公演,開安徽話劇演出之先聲。 市區赭山內,有抗日名將戴安瀾之墓,黨和國家領導人王稼祥紀念館;鏡湖西南有紀念早年安徽省委代理書記王步文犧牲的步文亭,有文化名人王瑩紀念館,有曾在蕪湖編著早期革命書刊《蒼茫》的阿英藏書室,還有孫中山光臨蕪湖的地方;革命先輩惲代英、蔣光慈、劉希平等早年在蕪湖活動時的舊址。登上江南第一船的解放軍,就是在蕪湖荻港上的岸,這些都是「紅色之地」的閃光點。
4. 洪秀全去世後,太平軍依然有數十萬大軍,為啥八年就被消滅了呢
在過去的封建朝代,-幾乎每一朝,都曾因為農民起義運動而元氣大傷,更有甚者則直接推翻,參考東漢的黃巾軍,唐朝的黃巢軍,以及明朝的李自成張獻忠,而到了清末,一場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起義運動,也就正式打響了,在洪秀全、楊秀清等人領導下,起義軍從廣西金田村發動反抗清朝的武裝起義,短短數年就席捲全國,到了1853年,太平天國已經攻佔了南京,並且在第二年攻克揚州和江南大營,迎來了軍事上的全盛。
隨著太平天國情況越來越危急,也開始強征壯丁,到處劫掠,逐漸喪失了民心,不再得到擁護,根據後來被俘虜的士兵回憶:「打仗時,俱派湖南、湖北、南京、廣東、廣西人,新擄去的不使打仗,止做粗活」,再往後走,一些太平軍,已經和土匪沒有什麼區別,從而就為自己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5. 蕪湖的有什麼戰爭遺址和本地的英雄人物。
褚磊,呵呵沒想到你也有今天啊!我是王峰哈哈?我幫幫你把。
1、澛港河畔戰妖兵
澛港鎮襟江帶河,地勢險要,是蕪湖太平軍的西南屏障。1858年(咸豐八年)11月,清軍水師提督楊載福率總兵李成謀、副將丁泗濱及陸軍千總尹景昌、韋以琳等合攻澛港一帶太平軍,經過多次激戰,沒有得手。直到1862年(同治元年)4月18日,清軍攻陷繁昌縣城,嚴重威脅澛港太平軍的防務。因此,太平軍在澛港擴大集兵屯糧,加強澛港營壘的軍事防禦措施。曾國藩四月初四日奏疏說:「蕪湖賊援,潛在澛港,增黨屯糧,以圖抗拒。」四月十八日太平軍匡王賴文鴻、佐將林有志等率軍撤出繁昌,屯紮澛港,為蕪湖前衛。曾貞干會同水師總兵李成謀、李濟明於4月24日水陸來犯。曾貞干親率恆營及晏恭山的陸師五營駐扎螃蟹磯。李成謀正右營及左光培等水師三營、李濟清副中營及羅世賢水師二營分泊於囗磯與螃蟹磯之下。曾貞干命令清軍多備船筏,搭好浮橋,以便渡河,並命令江口決堤,以便水師用木船從決口駛入港內。李成謀令戴德祥領陸兵南渡,與入港水師炮船相呼應。次日,曾貞干領帶陸兵渡浮橋進攻北岸太平軍的營壘,晏恭山的陸兵沿著澛港大堤前進,陶寶堂領陸兵沿江邊大道進攻,彭楚漢水師復從港內飛槳而出,太平軍水師船二百餘號被消滅。由於清軍水陸進撲澛港河南北營壘,水軍失利,腹背受敵,太平軍最後撤出澛港,退回蕪潮大營。
2、血戰金柱關
清軍攻陷澛港鎮以後,又根據曾國荃的計劃:「必從金柱關入手,則蕪湖與金陵老巢橫中截斷,賊勢乃孤」的戰略,彭玉麟於1862年5月3日會合各營水師船,由針魚嘴駛進來石磯,焚船毀壘,率師登陸,突襲金柱關的太平軍。這時,東梁山的太平軍援師至,敵軍乃退。彭玉麟接受了失敗教訓,認為:金柱關地險城堅,非水陸並進不可。於是將上游水師調至裕溪口以下,曾國荃率馬步十五營自西梁山南渡,逼近金柱關下,沿堤結營數十里。為了防止太平軍的侵擾,特派李朝斌帶領外江新右營及喻俊明等內河水師三營猛攻太平軍後方。又派成發翔、鄧萬林內河左右營及王明山、萬化林、外江水師四營黃翼升、淮揚水師八營,從下游環擊太平軍前陣。曾國荃大營既立,於5月19日率軍繞出三叉河、上泗渡,水師分為三隊,一隊守江路,一隊沖入內河,直逼塔下,一隊抬炮登陸,環城轟擊。金柱關內太平軍居高臨下,矢石如雨,蔽空而下,兩軍激戰到午夜,清軍黃翼升等明火執杖地匍匐前進,後來西門城樓被清軍火箭射中,引起大火,清軍趁勢攻進金柱關。東梁山營壘也同時失守。曾貞干率軍沿江向蕪湖逼近,並約李成謀決堤放水,駛進小船,向蕪湖四面合圍,黃翼升率內河水師也飛槳而出。其先,曾貞干令知州黃潤昌與蕪湖太平軍守將陳星斗、沈萬國、陳太和、王品來有舉眾內應之約,5月20日在曾貞干水陸圍攻之下,太平軍守將沒有舉眾內應,卻放棄蕪湖城,向官陡門、卜家店方向退卻,在南辛圩、三里埂一帶築營結寨,堅持戰斗。
3、血染青弋江
1863年(同治二年),彭玉麟督師蕪湖,派周萬倬、吳坤修進攻南辛圩太平軍李世賢營壘,同時派水師任星元、左光培駐扎清水河,為蕪湖城的外圍水上屏障。3月13日,李世賢軍從三里埂沿河而下,進攻清水河任、左兩水師。清軍水師將領王三錫登堤督戰,被太平軍槍彈擊傷。後因太平軍死傷過多而退回三里埂。3月21日羅逢元、朱南桂領水陸軍攻萬頃湖(今萬春圩)邊南辛圩,李世賢軍失利。3月22日,太平軍又自灣沚奔襲清水河,清軍萬化林與水師任星元、左光培趁灣沚兵力空虛,從青弋江下游駕船潛往,五更到達,一時萬炮齊發,青弋江上游清軍霆營又剛剛破了西河鎮太平軍,清軍水師從青弋江順流而下,上下夾攻,當天晨霧彌漫,清軍登上灣沚街口,點燃柴草,火光沖天,太平軍被迫退至竹塘、灣沚後山。(這可是我給語文課代表的哦)
世紀初的那些日子,在赭山那蒼翠的松柏之後,掩映著安徽公學的遺址,它曾被人稱作"安徽的北大"。1905年,陳獨秀在蕪湖的赭山皖江中學堂和安徽公學教書期間,曾主辦過《安徽俗話報》,傳播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回憶錄》第四冊「辛亥前安徽文教界的革命活動」一文指出,「安徽的辛亥革命活動發源地是蕪湖,而在蕪湖的活動中心則為安徽公學(安徽公學是皖江中學堂的連襟學校)。這時期的革命人士有陳獨秀、李光炯、張伯純、蘇曼殊(著名詩人、文學家、《民報》編輯)、謝無量(著名革命家、作家和書法家、孫中山建國方略的起草者之一)、章士釗、柳亞子等著名人物。 現中長街20號,曾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蕪湖科學書社》,它於1903年由績溪人汪孟鄒創辦並任經理。它經歷過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北伐戰爭,且都是時代波浪的前潮,被稱為「革命的據點」和「新文化的媒婆」。它經銷的有《新青年》、《向導》、《湘江評論》和魯迅的《吶喊》等早期革命書刊。1904年下半年,時在蕪湖「安徽公學」和「赭山中學」任教的陳獨秀,就寄居在書社的小樓上,編寫半月刊《安徽俗話報》,他兩次到蕪,歷時兩年多,都是在這里居住。 1926年,現代文學家阿英曾在蕪湖主編過激進清新的《蒼茫》雜志。出生於蕪湖的30年代著名的表演藝術家和女作家王瑩,她的自傳小說《寶姑》將蕪湖20年代的風土人情描寫得栩栩如生,展現了當進的蕪湖風貌。1911年新劇《恨海》曾多次在大戲院內公演,開安徽話劇演出之先聲。 市區赭山內,有抗日名將戴安瀾之墓,黨和國家領導人王稼祥紀念館;鏡湖西南有紀念早年安徽省委代理書記王步文犧牲的步文亭,有文化名人王瑩紀念館,有曾在蕪湖編著早期革命書刊《蒼茫》的阿英藏書室,還有孫中山光臨蕪湖的地方;革命先輩惲代英、蔣光慈、劉希平等早年在蕪湖活動時的舊址。登上江南第一船的解放軍,就是在蕪湖荻港上的岸,這些都是「紅色之地」的閃光點。
6. 為什麼太平天國留著江南大營不打,而去北伐、西征呢
我們不能孤立的看江南大營。
咸豐三年(1853年),欽差大臣向榮領兵一萬人,在南京城東孝陵衛駐扎,稱江南大營。琦善領兵一萬人在揚州城外駐扎,稱江北大營。
再看北伐和西征的兵力,北伐用了兩萬人,西徵用了不到三萬人。如果不去北伐西征,憑著這不到五萬人,就一定能啃下江南、江北兩萬多人堅守,而且不斷得到補充的大營嗎?
還有,北伐和西征雖然分散了太平軍的兵力,但也調動了遠比太平軍多得多的清軍兵力啊。如果沒有北伐和西征,那這些兵力肯定是要補充到江南、江北大營的。到時候南京方面的軍事壓力只會更大!
其實說到底,歷史不是選擇題,你選A錯了,不等於選B正確。
北伐和西征失敗了,但如果不北伐和西征,不等於江南、江北大營就能拿下,還有可能兵力全消耗在攻堅戰中,太平天國可能覆滅的更早……
從歷史上看,其實直到,咸豐六年(1856年),太平天國才有足夠的力量,去攻破向榮的江南大營。
7. 為剿滅太平天國而成立的江南、江北大營命運如何
文雷曉凡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太平天國」自金田起義崛起之後,很快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攻城略地發展壯大,1853年春定都南京改稱天京後,清廷日益感受到新生革命力量的嚴重威脅,於是在太平天國佔領中心之外設立了兩個鉗制和打擊太平軍的據點,是為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以下我們分別來講一講江南、江南大營的建立、發展及結局。
(太平天國極盛時期)
江南、江北大營被太平軍摧毀後,清廷正規軍已經潰爛到底不可再用,這為曾國藩、李鴻章等漢族官僚及其掌握的軍事力量的崛起做足了鋪墊。
參考文獻:
盛巽昌,李子遲著:《太平天國十四年》,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3年版。
夏征農,陳至立主編;熊月之等編著:《大辭海中國近現代史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版。
鄧金林編著《中國戰爭簡史》,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年版。
個人簡介:雷曉凡,南京師范大學中國近現代史方向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長,季我努學社自媒體主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館員。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抗日老戰士口述史資料搶救整理」采訪與資料整理工作。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季我努學社頭條號(搜索季我努學社)及季我努學社微信公號(名稱季我努學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學社系國內著名的歷史學民間學術社團,已出版中國近現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萬字,代表作為《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中國抗戰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遠東戰爭罪行叢書》(第一輯5卷,第二輯已出1卷)。其創辦的季我努沙龍系國內最著名的公共歷史講座。
8. 文昌閣的文物簡介
蘇州文昌閣位於蘇州市滸墅關鎮興賢橋南大運河西岸土丘上。文昌閣始建於明萬曆版23年(1595年),四權周小河環繞,現存建築為清代重建,居高臨下俯瞰運河,形勢險要。1860年至1863年太平軍駐守滸墅關期間,將文昌閣作為扼守運河的營壘和屯儲糧草的所在,曾在閣四周構築一道高3米余,厚約1米的磚牆。北面沿河正門之內還築有類似月城的磚壘,東南角有辟門,下通水池,門上有陽文磚刻「草園」兩字。太平軍進駐過的文昌閣前後兩殿及兩廂尚存,均為清代硬山頂建築,屋頂還可見到太平天國特有的龍鳳紋瓦當、滴水。
1960年3月17日,文昌閣太平軍營壘遺址被列為吳縣文物保護單位,現由於行政區劃調整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9. 蘇州旅遊景點很多,請問有哪些是游蘇州必須去的
虎丘、拙政園、獅子林。楓橋寒山寺等
看你從什麼地方去了,坐火車最方便
從廣州版出發可以坐火車到上海權,再到蘇州,很方便的
蘇州市內有公共汽車,可以到各個景點,離的都不遠,
還可以坐車去周庄、同里,大概1小時
盤門一般,就是古代的城門,看你的個人愛好了,不過蘇州的園林是最好的,不能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