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游記
『壹』 醉翁亭記在寫景和抒情很有特色.請舉例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醉翁亭記》不僅是一首千古傳誦的游記,也是一篇具有積極思想意義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思想性。
一、描繪了一幅優美的風景畫
在作者筆下,醉翁亭的遠近左右都是一張山水畫。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沒有孤立地用墨,而是交織一體,既各具特色,又融合統一,蔚然深秀的狼牙山,風光綺麗,蒼翠欲滴,以群山為背景,釀泉環繞而過,一座四角翹起的亭子立在上面,這樣,無山,則泉不美,無泉,則青山孤立,無亭,則山泉失色。山與泉相依,泉與亭相襯,一幅畫中,山水亭台,一應俱全,構成詩一般的優美境界,作者筆下的朝暮和四時之景,也都是優美的風景畫。
二、勾勤了一幅「與民同樂」的風習畫
文章先寫滁人之游,描繪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樂圖,在這幅圖畫中,有「負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後應,往來不絕,十分熱鬧,這個場景在太守眼裡,應更多了一層政治清明的意味,寫宴飲之樂,宴飲所需,無論是酒還是魚,是肉還是菜,都是就地取材,這樣意在誇耀滁地富足,表明野餐的簡朴。同樣,宴飲之樂也沒有王公貴族府第宴飲的奢華,但這是在滁州的土地上與滁州的老百姓一起宴飲的這種樂趣,也是王公貴族夢想不到的歡樂,作者在這里勾勒出了「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的游樂風習畫。
三、積極的人生態度
范仲淹等推行的「慶歷新政」失敗,他們相繼貶職,歐陽修因上書替他們辯護,被貶為滁州知府,一般被貶的人都是悲觀,彷徨,沉迷於山水。而歐陽修卻不同,他雖然被貶,但他沒有就此沉淪,而是與滁州人民同樂,將滁州人民的安定生活歸功於宋王朝的休養生息政策,由此可以看出,歐陽修在謫居時期人生態度是積極的,與一般的遷客不同,他的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在今天仍有積極意義。
四、精巧的結構
樂是貫穿全文的主線,作者寫山水,是抒發「得之心」的樂,寫遊人是人情之樂,寫宴飲,是表達「宴酣之樂」,寫鳴聲婉轉,飛盪林間,顯示「禽鳥之樂」更是為著表現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樂」,文章運用層層烘托的方法,顯得含蓄委婉,文章結構嚴謹,處處注意前呼後應,無懈可擊。
五、出色的語言
《醉翁亭記》的語言極有特色,格調清麗,遣詞凝煉,音節鏗鏘,既有圖畫美,又有音樂美。文中語言駢散結合,節奏富於變化,讀起來朗朗上口,易於成誦,語言凝煉精粹,抑揚頓挫,鏗鏘悅耳,全文創造性地運用二十一個「也」字,一貫通篇,毫無重復之感,反而具有一唱三嘆的風韻。
總之,《醉翁亭記》是篇富有詩情畫意,清新明麗的優美游記散文,無論是藝術性,還是思想性都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貳』 滁州琅琊山好玩嗎
滁州琅琊山好玩!琅琊山風景區,包括琅琊山、城西湖、姑山湖、胡古等四大景區,面積平方公里。主要山峰有摩陀嶺、鳳凰山、大豐山、小豐山、琅琊山等。景區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名亭、古寺為主要景觀。山間還有豐富的人文景觀,有始建於唐代的琅琊寺,有卜家墩古遺址留下的大量古跡和文物,還有著名碑刻唐吳道子畫觀音像、唐李幼卿等摩崖碑刻近百處。1988年,琅琊山以安徽琅琊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琅琊山景色淡雅俊秀,文化淵源久遠。自唐宋以來李幼卿、韋應物、歐陽修、辛棄疾、王安石、梅堯臣、宋濂、文徵明、曾鞏、薛時雨等歷代無數文豪墨客,達官顯貴為之開發山川、建寺造亭、賦詩題詠,留下大量、卓越的文化遺產,擁有「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士」六名勝境。其中唐建琅琊寺為皖東著名佛寺,也是全國重點寺觀之一,宋建醉翁亭因北宋大文豪歐陽修所著《醉翁亭記》一文而聞名遐邇,被譽為「天下第一亭」。山林幽谷中重修和復建的南天門、野芳園、深秀湖、同樂園等景點和歷代書法名家書寫的《醉翁亭記》「真、草、隸、篆」碑刻與山中原有古道、古亭、古建築相得益彰。琅琊山特有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相互交融,相映生輝,令中外遊客嘆為觀止。南天門上為紀念碧霞元君修建的古碧霞宮是著名的道教場所,琅琊山流傳千百年的「琅琊山初九廟會」至今沿襲。
水聲潺潺風景秀麗的琅琊山,名勝古跡遍布,古剎、名亭、古關隘、古驛道、碑、碣、摩崖碑刻等大量不朽的文化遺產無一不印證了琅琊山淵源久遠的文化歷史。琅琊山與城市緊緊相連,它臨江近海,襟江帶淮,勢為南北之要沖,東西之走廊;自古地處「吳頭楚尾」,歷代為交通要驛,有「金陵鎖鑰」之險,「九省通衢」之要;繁榮的經濟文化吸引了大江南北的文人雅士雲集,僧尼道士傳道頌經;儒、釋、道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可謂「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
素有「蓬萊之後無別山」美譽的琅琊山,有極高的旅遊品位,是人們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科學研究、訪古探幽、回歸自然的理想去處,歷來為中外名人和旅遊者所青睞。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先後光臨過琅琊山。文以山麗,山以文傳,林壑優美的琅琊山為古人更為今人賦予勃勃生機,它既是科研、教學的基地,更是中外賓客理想的旅遊勝地。 [編輯本段]·醉翁亭景區·醉翁亭:為四大名亭之首,始建於北宋慶歷六年(1064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命名並撰《醉翁亭記》一文而聞名遐邇。「滁之山水得歐公之文而愈光」。膾炙人口的佳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更是家戶喻曉。景區內亭、台、軒風格各異,園中有園,景中有景,人稱「醉翁九景」;其中歐陽修手植梅為全國四大梅壽星之一,蘇東坡手書《醉翁亭記》碑堪稱稀世至寶;醉翁亭被譽為「天下第一亭」。2004年11月「醉翁亭」以郵票形式出現在國家名片《中國名亭(一)》中。
天下第一亭二賢堂:北宋紹聖二年(1095年)滁人為紀念知州王禹偁和歐陽修而建。堂內有王禹偁和歐陽修塑像並陳列有《歐陽文忠公全集》、部分歐陽修手跡照片和相關史料,牆壁上掛有《朋黨論》和《醉翁亭記》條屏。
寶宋齋:為明代天啟二年(1622年)南太僕寺少卿馮若愚所建。齋內立有宋元祐六年(1091年)蘇軾手書《醉翁亭記》碑刻兩塊四面。「 歐文蘇字 」為金石珍品。齋東側外檐下嵌有明馮若愚《寶宋齋記》和明代《重修醉翁亭記》碑。
馮公祠:始建於明代崇禎年間(1628-1644年),是滁人為紀念明代南太僕寺少卿馮若愚及其子馮元飈修建「寶宋齋」保護「歐文蘇字」碑有功而建。 後損毀。現建築為1988年琅琊山管理處在原址上重建。
歐公祠:歐公祠原建築位於醉翁亭景區醒園內。是由滁縣知縣陳文權建於民國十五年(1926)。是當時人們紀念歐陽修的場所。原建築內有許多先人紀念歐公的文章、詩詞,建築規模為七間平房,四合院形布局,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毀壞。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為了使醉翁亭文化得以延續,也讓旅客更多的了解琅琊山、醉翁亭,我們重建了歐公祠。重建的歐公祠內建有醒心齋,齋內刻有乾隆時間琅琊山的鎮山之寶「歐陽修像」、北宋徽宗時的吏、戶二部尚書孫覿撰寫的、對歐公有著高度評價的對聯、北宋著名人物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為歐公所撰寫的祭文,另在齋內重新再現了明朝時的「滁州十二景」壁畫和北宋以來近三十位名人對歐公的評價。「歐公祠」內還按照當年建設者的構思,依山就勢,斜山岩石裸露,廣植花草樹木,重現藤蔓迴廊。整個院落園林風格別樣,睹景視物,「歐公祠」 定會成為追憶歐公的絕佳景點。
影香亭:位於琅琊山意在亭西側。建於明洪熙年間,原名「見梅亭」。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滁州知州王賜魁因坐在此亭中能看見亭北古梅的倒影,又能聞到梅花的香味,所以把此亭易名為「影香亭」。
意在亭:於琅琊山菱溪石南側。明嘉靖四十年(1561)南太僕寺少卿毛鵬建「皆春亭」。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滁州知州盧洪夏在皆春亭四周鑿石引水,仿東晉書聖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場景建「曲水流觴」,是遊人戲水飲酒的場所。後人仿照蘇州園林建築格調重建「皆春亭」,並改名「意在亭」。
古梅(歐梅):原名「梅瑞堂」,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滁州判官張明道為觀賞古梅花而建。民國十七年(1928年)州人書法家黃藝五在堂後崖壁題「古梅亭」篆刻一方,將其改名「古梅亭」,亭內壁嵌石碑六塊,系清代文人張鵬翮等人所題。
讓泉:位於琅琊山,即《醉翁亭記》中的讓泉。「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與兩峰之間者,讓泉也」。讓泉位於琅琊山中醉翁亭近旁的 讓泉聲聲玻璃沼南岸,泉眼周圍用石塊砌成方池,方池三尺見方,池深不過尺余。方池上方有清康熙四十年(1701)滁州知州王賜魁重立「讓泉」二字碑刻。讓泉從不幹涸,水溫終年保持在17-18℃,「甘如醍醐,瑩如玻璃」,又被稱為「玻璃泉」。此泉水注入杯中,雖滿而不外溢,甘甜適口。始建於明代崇禎年間(1628-1644年),是滁人為紀念明代南太僕寺少卿馮若愚及其子馮元飈修建「寶宋齋」保護「歐文蘇字」碑有功而建。 後損毀。現建築為1988年琅琊山管理處在原址上重建。 [編輯本段]·墨苑景區·琅琊墨苑是進入風景區的第一個景點。該景點為蘇州園林建築風格,亭、堂、台、軒、廊、小橋、假山曲徑相通,景色宜人。墨苑碑廊是遊人了解琅琊山、研究琅琊山的好去處。中收集、整理了與琅琊山、醉翁亭文化有關的珍貴詩文,並徵集了名人書法墨寶兩百多篇,鑲刻於此,著名書法家沈鵬、蕭嫻、陳大羽、賴少其、范曾、旅美書畫家李山及原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孫科、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等人的書法作品。步入琅琊墨苑不僅可以欣賞琅琊園林美景,更是遊人了解琅琊山、研究琅琊山的好去處。
·歐陽修紀念館· 與民同樂歐陽修紀念館位於醉翁亭西400米處,分東西兩院,以亭廊相連,動靜相宜;館名由郭沫若先生親筆題寫,館內塑有歐陽修塑像和全面介紹歐陽修生平的三十幅壁畫,充分展示了歐陽修的為人、為政、為學、為文,以歷史本來面貌,將一代文宗歐陽修的形象再現於廣大遊人面前。庭廊兩側鑲刻了蘇軾、蘇唐卿、祝枝山、趙孟兆頁、文徵明、董其昌等歷代名家書寫的《醉翁亭記》碑刻,置身其中,令人嘆為觀止。 [編輯本段]·深秀湖景區· 蔚然生秀深秀湖取《醉翁亭記》中「蔚然而深秀」而得名,湖水上源琅琊溪,清澈透底,九曲橋、湖心亭、玉帶橋與四周山色相映,泛舟垂釣,其樂無窮。 [編輯本段]·琅琊寺景區·琅琊寺:為唐大歷六年由滁州刺史李幼卿與山僧發琛所建,是著名的佛教勝地,景區內有85處景點和遺址,其中吳道子畫觀自在菩薩像為稀世至寶,緬甸捐贈千尊玉佛為全國之最,寺廟終年香火繚繞,為全國重點保護寺廟。 千年琅琊寺
千尊玉佛殿:北宋紹聖二年(1095年)滁人為紀念知州王禹偁和歐陽修而建。堂內有王禹偁和歐陽修塑像並陳列有《歐陽文忠公全集》、部分歐陽修手跡照片和相關史料,牆壁上掛有《朋黨論》和《醉翁亭記》條屏。
濯纓泉:在琅琊山琅琊寺大雄寶殿北側,明月觀北院的山腳下,原名「庶子泉」。泉水出自石罅中,晶瑩澄澈,甘甜滋人,由唐大歷六年(771)滁州刺史李幼卿開發,著名書法家李冰陽篆其銘,世人奉為珍寶,現銘刻已失。後張憶又書「庶子泉」三字碑,斷卧泉下。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莆田人鄭大同來游琅琊,見泉水清潔無比,可洗帽纓子,題「濯纓」兩字於崖壁之上,故後人亦稱此泉為濯纓泉。今仍存前人題書的「庶子泉」三字摩崖於泉側石壁。
無梁殿:位於琅琊山琅琊寺內,亦稱「玉皇殿」。該殿始建於後周顯德年間。但是很多人卻以為是東晉所建,民國七十七年版《琅琊山志》載「俗雲東晉琅琊王駐蹕於此所建築,究竟不知何時所建造」。該殿為灰磚拱形壘成,門額有磚刻浮雕的龍、鳳、獅圖案,殿內有玉皇大帝坐像及相關塑像。
大雄寶殿:是琅琊山琅琊寺的主要建築,始建於唐大歷六年(771),殿高約14米,進深15.3米,正殿五間, 漫步琅琊殿前的「大雄寶殿」匾額為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所題。現殿建於民國五年(1916),殿內塑有釋迦牟尼、觀音菩薩、十八羅漢等塑像。
古磨刻:琅琊寺范圍內,唐代以來石刻有一一七方,其中唐代本幼卿、皇甫曾、明代柳遂等磨刻。尤以唐代畫聖吳道子的觀音石刻像和《金剛經》碑最為珍貴。
琅琊古道:位於琅琊山,是人們登山的一條道路。始建於明嘉靖年間,長約1200米,青石鋪成,是目前國內保存較完好的古道。古道兩邊古樹參天,鳥語花香。
南天門:位於琅琊山東南制高點,有會峰閣、古碧霞宮等古建築群。碧霞宮現有全真華山派傳人主持管理;登天門可遠眺長江如帶、鍾山似螺, 南天門瞰群峰匯聚,似潮奔涌;一九九二年七月三日,在這里拍攝到的「海市蜃樓」景象被譽為「千古奇觀」
碧霞宮:山頂上建造了一座宮殿,這就是碧霞宮。每年正月初九,人們紛紛前來燒香祭祀,這樣,逐漸形成了規模盛大、熱鬧非凡的「琅琊山廟會」。
『叄』 關於滁州市琅琊山的我的建議作文
到了目的地了,樹木蔥蘢,這么多漂亮的荷花,非常好聽,我們開始爬山,且專非常陡峭,映入眼簾的屬是一條長長的山路,山雖然不高,煙雨迷濛,我不知問了多少遍到底什麼時候到。醉翁亭雖小,哪裡來的水聲,那裡青山環繞,彎彎曲曲的琅琊山游記暑假裡,是個著名的景區!水池旁是一片樹林,只見山高低不齊,我們只好依依不捨地離開了琅琊山,裡面有歐陽修的雕像,我們便在裡面休息,有樹葉沙沙,錯落有致,令遊人紛紛停下腳步,終於爬到了山頂,醉翁亭也由此而得名!山腳下有一座有名的亭子。我們小心翼翼地爬著。夕陽西下,沉浸在這幅畫中,我們一家去琅琊山玩。近看,卻很有名,就看到了一個池塘。坐在車上,池塘里長滿了粉色的荷花,看見山頂有一座觀月亭,動物們的歡笑聲……這些聲音組成了樹林交響樂,終於,前面有一座山。走進琅琊山門口。我愛琅琊山,著名的《醉翁亭記》就出自這里?哦,順著這條路往前走一些,「叮叮咚咚」,細細品味,只見水清澈見底,卻雲遮霧罩,樹林里有許多聲音。再步行前進,遠看,還有一群自由自在嬉戲的小魚呢,樣子更加雄偉了,真壯觀呀,山路非常難走,叫做「醉翁亭」,小鳥喳喳。參觀完醉翁亭後,因為它很美,原來前面有一個水池,我下次還要來
『肆』 我想找一首扒灰詩
江南柳,葉小未抄成陰。
人為絲襲輕那忍折,鶯憐枝嫩不勝吟。
留取待春深。
十四五,閑抱琵琶尋。
堂上簸錢堂下走,恁時相見已留心。
何況到如今。
歐陽修寫自己外甥女的,因為這首詩歐陽修被人指斥和自己外甥女有染,歐陽修被貶滁州,心情郁憤,後寫下《滁州游記》
『伍』 始得西山宴遊記與醉翁亭記中醉的比較
《始得西山宴遊記來》中「傾壺而醉源」是作者在發現西山之前,游山解為僇人的戰栗恐懼等,有散漫放任的意味.而後者是作者發現西山後被西山的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打動,「頹然就醉」之時有了物我兩忘,忘卻自我的人生覺解;「傾壺而醉」是大醉;;「頹然就醉」是接近快要醉了。
《醉翁亭記》中太守『醉」的兩層含義:一是真正的因為飲酒過量而醉(醉於美酒);二是醉於山水美景和與民同樂之中。本文以一個「樂」字貫穿全篇。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正是為了寫樂,並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內心抑鬱和苦悶寄情於山水之間,消融於與民同樂之間,在描繪一幅幅變化多姿、秀麗嫵媚的優美圖畫時,體現儒家的傳統思想,表現了他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陸』 滁州十二景的琅琊古剎
南譙幽爽地,東晉翠華臨。
寺隱雲中路,鍾傳嶺外音。
僧廬花作供,客座鳥同吟。
偏引閑司馬,齋心入慧林。
原畫題字:「古開化寺也。張方平藏悟經於隔世,晉琅琊王避兵其中,古跡不可勝述,相傳有李陽冰篆《庶子泉銘》,今不可考。」
景區即今座落在琅琊山中的「琅琊寺」,為皖東著名佛寺和游覽勝地,是全國重點寺觀之一。「琅琊寺」曾名「寶應寺」、「開化禪寺」、「開化律寺」,已有1200多年歷史,稱之「古剎」名符其實。1956年,此寺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琅琊古剎即今「琅琊寺」。始建於唐代大歷六年(771年),滁州刺史李幼卿籌資,法琛禪師所建。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刺史胡琉奉趙匡胤之命,藏「四朝御書」於御書閣內。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太宗趙光義御賜匾額,易名「開化禪寺」。清代嘉慶年間,皓清律師募金擴建, 改寺名為「開化律寺」。太平天國時期,「寺經烽火」,僅存無梁殿一座。光緒三十年(1904年),達修(李贊泉)住持此寺, 募集資金,重復舊貌。該寺有大雄寶殿、玉皇殿(無梁殿)、韋馱殿、明月觀、明月池、藏經樓、濯纓泉、祗園、雪鴻洞、歸雲洞等著名景點。在玉皇殿東約150米的山坡上,有唐代摩崖石刻三處:李幼卿摩崖題詩、柳遂摩崖題詩、皇莆曾摩崖題詩。在大雄寶殿後壁有唐吳道子繪觀音像碑。在寺西歸雲洞內,有宋治平元年(1064年)杜符卿摩崖石刻兩處。在玉皇殿西150米清風亭後,有南宋抗金名將辛棄疾於乾道九年(1173年)冬,親書紀游的摩崖石刻。還有明代、清代、民國的石刻約200處。
琅琊寺中藏有很多佛教經典、字畫和歷代名人題字的匾額。琅琊區政協辦公室原主任仇一曾在《琅琊文史》第二輯《跟隨魏心一專員巡視琅琊山》一文中,回憶1949年春節之前,陪同專員魏心一視察琅琊寺時的情景:「豐富多彩,金碧輝煌,是古寺精華所在的藏經樓,在大佛主殿的頂樓之上。根如大和尚打開常年深鎖的樟木、楠木的櫥櫃,讓我們大開眼界,參觀到大批金鑄、牙雕、玉刻、瓷塑、泥捏、木摹的各型佛像、佛家經典、文集、精闢的佛經原件和復制的佛師手跡、筆記、帖冊,令人襟臆擴袤,一掃塵埃。在講究的藤竹箱籠間,還聚藏許多繪畫、書籍,精奇奪目,繽彩紛呈。其中價值連城、嘆為觀止者,有唐寅、文徵明、仇十洲、丁南羽、朱徽、鄭板橋、戴虎卿的繪畫傑作,還有劉子岡書楹聯和滿清最末一個探花商衍鎏的手書雙聯,其中最珍貴者有:古印度梵文貝葉真經和貝葉佛像、蜀僧竹禪和尚親勒策頁(竹簡)真經。此物只應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看。可惜這些珍貴的寶藏,在文革期間被紅衛兵造反時奪走即不知去向」。
文化大革命中寺內菩薩全被砸毀。1977年成立了琅琊山管理處,政府撥專款修復,煥然一新。因該寺位於琅琊山上,多年來,人們習慣於稱之「琅琊寺」,1984年正式以「琅琊寺」冠名。
琅琊山在民國期間成為首都南京的後花園,每個星期日都有游覽專車(火車專列)早發滁州,暮歸南京,當日往返。大量的南京市民、民國要人、文化名人前來游山。林森、戴季陶、邵元沖等人前來度假休閑(見1933年5月24日——6月3日《中央日報》、《邵元沖日記》);孫科、許世英、孔祥熙、閻錫山、方振武、林翔等留下了題字和碑刻;顧祝同、胡宗南等五人留下合影照片(見冷欣《從參加抗戰到目睹日軍投降》);丁玲、徐悲鴻、方令孺等前來游山,品嘗了「滁州城內中心橋傅同興酒館所燒的孟公壩黑尾金鱗的大鯽魚」,方令孺還寫了一篇美文《琅琊山游記》。
1927年5月28日,琅琊山的美景引來了出巡蚌埠的蔣介石,「下午兩點左右,蔣介石乘坐的鐵甲專車駛進滁州站。」「蔣介石坐上特製的轎子,便向琅琊山進發」。「為防不測,蔣介石並未在山上過宿,仍然回到鐵路專車上,第二天早晨5點多,蔣介石專車繼續北上」。兩日後,上海《新聞報》報道了此事。 (《皖東文史》第三輯丁言模著《蔣介石等人興游琅琊山》)。
『柒』 滁州琅琊山好玩嗎
琅琊山以其山水之美,更因有千古名篇《醉翁亭記》和琅琊寺、醉翁亭等名勝古跡而傳譽古今。始建於唐代大歷六年(771年)的琅琊寺,至今巳1200餘年。建於宋代慶歷六年(1046年)的「醉翁亭」,至今已900多年。繼唐代詩人顧況、韋應物,北宋詩人王禹偁撰寫了描繪琅琊山勝境的詩文後,歐陽修在出任滁州知州期間,又撰寫了散文名篇《醉翁亭記》、《豐樂亭記》和其他有關琅琊勝景的詩文約一百多首(篇),並由宋代著名書法家蘇軾專為《醉翁亭記》、《豐樂亭記》書碑。宋代的曾鞏、王安石、辛棄疾,明代的宋濂、文徵明、王守仁等詩人、文學家、書畫家、教育家,都曾宦遊或旅居於此,並作詩文以記其勝。琅琊寺及醉翁亭、豐樂亭內外,唐宋以來的歷代摩崖、碑刻比比皆是,有數百處之多。其中,以唐代李幼卿、柳遂、皇甫曾等人的詩碑尤為珍貴。
民國年間和建國後,琅琊山繼續成為詩人、作家嚮往的游覽勝境。1936年4月,著名女作家方令孺教授,約同女作家丁玲、畫家徐悲鴻等游覽琅琊山後,寫了散文新篇《琅琊山游記》。1985年10月下旬,中國散文學會和中國作家協會安徽分會在琅琊山聯合舉辦了「醉翁亭散文節」,王西彥、何為、柯藍、艾煊、江流等散文作家、詩人、評論家和編輯、新聞記者共四十多人,聚會琅琊山,研討當代散文復興的前景,集中創作了一批描繪琅琊勝景的散文佳作。
『捌』 熟悉《醉翁亭記》的進來一起討論!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的名作,作為我個人十分喜愛這篇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 十分樂觀。寫作時背景是歐陽修由於參加范仲淹的改革,後失敗,歐陽修被株連被貶,此問就是被貶滁州時作者創作的。寫前一篇《《始得西山晏游記》同樣是被貶,但表露出來的情懷卻大不相同。
貫穿《醉翁亭記》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正是為了寫樂。文中寫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這是無足怪的。因為既是寫亭,自當寫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當寫出命名之意,這些全屬必要的烘托。文章開始寫望琅岈,寫「山行」和「聞水聲」都暗寓著一個「樂」字。至破題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後,再補一筆,便借「山水之樂」,明白八道出了全文的主線。下文又承「山水之樂」稍稍展開,寫出中朝暮和四時之景,,並點出「樂亦無窮」使讀者如入佳境。但這種「樂」趣,是人人都體會到的,著還不足為奇。等寫到「滁人游」「太守晏」「眾賓歡」時,「樂」的內涵就加深了,因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賓客,還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這就非同尋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結束這歡樂場面,也是有深意的,,說明「醉翁之意」何止於,同時也在於一州之人。到全文結尾處,更用「醉能同其樂」一句將「醉」和「樂」統一起來,畫龍點睛般地勾出一篇主旨。
本文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寫靜和抒情的自然結合。文章先寫到亭子的遠景,因為亭子所在是琅岈山,就從這里落筆,用「蔚然深秀」表現它的外觀,又用「水聲潺潺」「峰迴路轉」表現它的姿態,使人產生賞心悅目之感。接著寫亭的近景,用寫翼自做比,有凌空欲飛之意。然而借釋停名來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奠定了全文抒情基調。以下從兩方面展開;第一,寫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樂亦無窮」表現作者縱情山水之意;第二,寫滁州官民同樂的情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在這和平生活怡然自樂和眾賓盡歡的情態,並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這幅生動的風習畫從側面顯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本文是山水游記,但抒情氣氛很濃。作者的欣慰和悲苦都含蓄地蘊藏在風景的描繪和氣氛的渲染當中。為了增強風神情韻,通篇採取說明句式,共用二十一個「也」字,造成一種從容婉轉的詠嘆句調。在寫景和敘事上,文章寫得既明晰簡潔,又豐滿生動,勾劃了一幅色澤鮮明、聲態畢現的圖畫。它的層次利落分明,自遠而近,由大及小,在疏朗的背景中鮮明地突出醉翁亭和作者的中心位置。至於語言的概括准確,自然流暢,多用排偶而不失於板滯,以及音節的響亮和諧等,都顯示了作者駕馭語言的高度技巧和特殊風格。《醉翁亭記》是歐陽修的名作,作為我個人十分喜愛這篇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 十分樂觀。寫作時背景是歐陽修由於參加范仲淹的改革,後失敗,歐陽修被株連被貶,此問就是被貶滁州時作者創作的。寫前一篇《始得西山晏游記》同樣是被貶,但表露出來的情懷卻大不相同。
貫穿《醉翁亭記》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正是為了寫樂。文中寫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這是無足怪的。因為既是寫亭,自當寫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當寫出命名之意,這些全屬必要的烘托。文章開始寫望琅岈,寫「山行」和「聞水聲」都暗寓著一個「樂」字。至破題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後,再補一筆,便借「山水之樂」,明白八道出了全文的主線。下文又承「山水之樂」稍稍展開,寫出中朝暮和四時之景,,並點出「樂亦無窮」使讀者如入佳境。但這種「樂」趣,是人人都體會到的,著還不足為奇。等寫到「滁人游」「太守晏」「眾賓歡」時,「樂」的內涵就加深了,因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賓客,還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這就非同尋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結束這歡樂場面,也是有深意的,,說明「醉翁之意」何止於,同時也在於一州之人。到全文結尾處,更用「醉能同其樂」一句將「醉」和「樂」統一起來,畫龍點睛般地勾出一篇主旨。
本文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寫靜和抒情的自然結合。文章先寫到亭子的遠景,因為亭子所在是琅岈山,就從這里落筆,用「蔚然深秀」表現它的外觀,又用「水聲潺潺」「峰迴路轉」表現它的姿態,使人產生賞心悅目之感。接著寫亭的近景,用寫翼自做比,有凌空欲飛之意。然而借釋停名來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奠定了全文抒情基調。以下從兩方面展開;第一,寫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樂亦無窮」表現作者縱情山水之意;第二,寫滁州官民同樂的情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在這和平生活怡然自樂和眾賓盡歡的情態,並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這幅生動的風習畫從側面顯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本文在語言運用上也很有特色,姘散相間,節奏富於變化讀起來聲調健將,易於成誦,首先本文的語言高度概括,含義豐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首創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時代和後來餓作家所用。其次「《醉翁亭記》的語言凝練精粹,金熒潤暢。再次《醉翁亭記》的語言揄揚挫,健將悅耳。全文幾乎用「也」結束句尾,又一貫通篇,毫無贊煩只弊,反有靈動之妙,具有一唱三嘆的風韻。
評2:
談《醉翁亭記》的藝術表現手法。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以細膩的筆觸,深厚的情致,委婉的章法描繪了琅琊山醉翁亭一帶的朝暮之景、四時之趣,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閑適優雅的情致,也反映了這位北宋政治家在遭貶後悠然自得的曠達情懷。這篇散文景物美、情趣也美,正是這種美的景物、美的情趣使這篇散文具有了千古不朽的美學價值。
1.精美的構圖
琅琊山,是蜿蜒於皖東平原上的一座小山,它既沒有黃山的神奇、雁盪的險怪,也沒有廬山的秀媚、峨眉的雄偉。醉翁亭,也只是琅琊道旁的一座小亭,它既缺乏滕王閣那種高踞臨江的雄渾氣勢,也沒有歷下亭那種飛閣流丹的富麗之態。但這座平凡的小山和簡朴的小亭,經過大手筆歐陽修的渲染描摹,竟變得如此清幽深秀、妙趣橫生,牽動了古往今來多少人的游興。作者這種絕妙的藝術手法首先表現在構圖的精美上。作者從空間位置、時間變換、動靜搭配這三個方面把琅琊山與醉翁亭變成一幅有生命的山水畫,有色彩的散文詩。
在空間位置上,作者不是孤立地去寫山、寫水、寫亭,而是把它們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它們各有所謂四時之景不同也。山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所謂朝暮之變態不同也。如是一山而兼數十百山之態,此畫之意外之妙也。看來,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也是深得畫法的「意外之妙」的。全文的四大段,無不寓一「樂」字。第一段寫醉翁亭命名的原由,解釋「醉翁」的含義,主要是要點出醉翁得之心而寓之酒的「山水之樂」;第二段寫山間朝暮與四季美景,以示其「樂亦無窮」;第三段寫遊人之樂,宴酣之樂,其中也暗寓了太守的「與民同樂」;第四段寫禽鳥之樂,正面點出太守樂在其中,是樂萬物之所樂。縱觀全篇結構,以「樂」字為中心,從山水、禽鳥、遊人、賓客、太守五個方面來敘其樂,最後點出醉翁之樂,正是包容在以上的各種樂趣之中,以此來顯示其面之廣、趣之高。這樣就把一個政治家在挫折面前的曠達和大度充分地表現了出來。
第二,用移步換形、層層縮小之法來寫景色和人物。
本文的題目是《醉翁亭記》,但作者一開始並不去寫醉翁亭,而是敷設了四層鋪墊:環滁皆山也,一層;西南諸峰,二層;蔚然而深秀的琅琊,三層;瀉出於兩峰之間的釀泉,四層。最後才點出翼然臨於泉上的醉翁亭。這樣把取景框漸漸縮小,最後集中到醉翁亭上,形成了一個特寫鏡頭,使讀者對醉翁亭及其在整個滁州的地理位置,都留下了清晰而准確的印象。
這種層層縮小之法,不單表現在第一段對醉翁亭的描敘上,也表現在全篇的結構上。作者先大范圍、廣角度地寫山水之樂,接著再長鏡頭地寫歌於途、休於樹的遊人之樂,然後把焦距定在一個宴席的場面上專寫眾賓之樂,最後再定成一個特寫鏡頭,蒼顏白發的太守頹然乎其間。這樣層層縮小、環環緊扣,不但使結構嚴密,鏡頭也越來越清晰,用眾星捧月的方法把要表現的主要人物和情感集中而鮮明地表現出來。
第三,講究前後照應,注意埋下伏筆。
本文很講究章法上的伏筆和照應。如第一段提出太守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第三段描寫太守在宴席上「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前後形成照應。再如「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這和前面的「朝而往,暮而歸」也是一種照應。另外像文章一開頭,只雲醉翁,只說是太守自號,但太守是誰?並不點破,以下幾段也只反復用太守作為稱代,共用了九個之多,直到最後一句才道出「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使讀者恍然大悟,原來是作者「夫子自道」。這都增加了本文結構上的妙趣。
3.精當的語言
歐陽修在文字上向稱大家,本文的語言尤有特色。首先,他很注意詞句的形象和准確。如開頭的「環滁皆山也」五字,據朱熹說此句在草稿上多至數十字,介紹滁州四面有山的情況,後來才改為上述的五字。用五個字來概括滁州一帶的地理形勢,確實是既精練又准確。另外從文中一些動詞的選用也可以看出作者在語言運用上的功力。如「峰迴路轉」「有亭翼然」
在動靜搭配上,作者也是煞費苦心的。無論景與景、人與景、人與人,作者都注意以一動輔以一靜,靜極生動,動極生靜,相輔相成,相映成趣。「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是靜穆的,但兩峰之間卻瀉出了潺潺的釀泉;陰翳的林木是幽寂的,但禽鳥卻「鳴聲上下」;醉翁亭四周是寂靜的,但道上卻見「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至於描寫人物,則是動中有靜,在往來不絕的遊人中,在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的眾賓之間,太守卻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這種動靜相生相成之法,使畫面既充滿生機又不顯得紛擾和雜亂,從而再一次顯出作者在構圖上的精妙。
2.精巧的結構
本文結構上的精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用「樂」作為主線貫穿全篇,集中抒發作者被貶之後恬然自樂的曠達情懷。
「水落石出」等句,動詞都顯得異常簡潔和形象。峰和路都是靜物,但作者用「回」和「轉」使它們活動起來,很形象地表現了泉流傍著山徑的曲折蜿蜒之狀;「翼」本是個名詞,作者卻使它動化,把醉翁亭居高臨下的飛動之勢表現得栩栩如生。
本文不但實詞用得很形象很准確,就是虛詞的運用也很有獨創性。如「也」字,本文一共用了二十一個,而且是連續地用在句子的結尾,結果不但沒有平板累贅之感,反倒顯得很活潑,增加了文章的抒情韻味;同時每個「也」字就是一層意思,這樣使層次顯得極為分明。
最後要提及的是語言上的節奏感。它吸收了我國駢體文學的對稱美,又避免了這種文體的板重凝滯之弊,顯得婉轉流暢又鏗鏘悅耳。在句法上交錯地採用對句,有的單句成對,如「日出而林霏開」對「雲歸而岩穴暝」;有的雙句成對,如「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對「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有的三句成對,如「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對「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這種對稱的句式之間,又間或雜以散句單行,這樣讀起來抑揚頓挫,忽起忽落,把我國文字的形式美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
望滿意
『玖』 滁州琅琊山的由來
晉元帝在登位前封為琅琊王,居住在這里,所以以他來命名此山。
琅琊山的出名是因為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
琅琊山享有「蓬萊之後無別山」「皖東明珠」之美譽。因盛產多種中葯材,而被人們譽為「天然葯圃」。境內有醉翁亭、琅琊閣、城西湖、姑山湖、胡古等景點。
(9)滁州游記擴展閱讀:
琅琊山以其山水之美,更因有千古名篇《醉翁亭記》和琅琊寺、醉翁亭等名勝古跡而傳譽古今。始建於唐代大歷六年(771年)的琅琊寺,至今已1200餘年。建於宋代慶歷六年(1046年)的「醉翁亭」,至今已900多年。
繼唐代詩人顧況、韋應物,北宋詩人王禹偁撰寫了描繪琅琊山勝境的詩文後,歐陽修在出任滁州知州期間,又撰寫了散文名篇《醉翁亭記》、《豐樂亭記》和其他有關琅琊勝景的詩文約一百多首(篇),並由宋代著名書法家蘇軾專為《醉翁亭記》、《豐樂亭記》書碑。
宋代的曾鞏、王安石、辛棄疾,明代的宋濂、文徵明、王守仁等詩人、文學家、書畫家、教育家,都曾宦遊或旅居於此,並作詩文以記其勝。琅琊寺及醉翁亭、豐樂亭內外,唐宋以來的歷代摩崖、碑刻比比皆是,有數百處之多。其中,以唐代李幼卿、柳遂、皇甫曾等人的詩碑尤為珍貴。
民國年間和建國後,琅琊山繼續成為詩人、作家嚮往的游覽勝境。1936年4月,著名女作家方令孺教授,約同女作家丁玲、畫家徐悲鴻等游覽琅琊山後,寫了散文新篇《琅琊山游記》。後來,詩人陳運和寫了散文《滁州.醉翁.廬陵歐陽修也》。
1985年10月下旬,中國散文學會和中國作家協會安徽分會在琅琊山聯合舉辦了「醉翁亭散文節」,王西彥、何為、柯藍、艾煊、江流等散文作家、詩人、評論家和編輯、新聞記者共40多人,聚會琅琊山,研討當代散文復興的前景,集中創作了一批描繪琅琊勝景的散文佳作。
『拾』 醉翁亭記是一篇寓情於景的山水游記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
這篇優美的山水游記通過描寫醉翁亭的秀麗、自然風光和對遊人之樂的敘述,勾勒版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權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鬱的復雜感情.
通過描寫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遊的場面,表現詩人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