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武關遺址

武關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3-06 20:04:48

❶ 三國志11遺址寺廟

《三國志11》有關廟和遺跡的總結
發現[遺跡]
條件:
部隊出現在[遺跡]所在坐標的鄰近坐標上
部隊主將功績 10000 以上(君主亦可)
部隊有武將魅力 80 以上(包括80)
發現遺跡周圍沒有其他建築物(陷阱、牆、軍事設施)
隨機發生
結果:
發現[遺跡],出現北斗,玩家勢力所屬武將可選一人增加能力經驗值,部隊武將功績+1000。
注:
發現遺跡的時間決定了增加的能力類型
一月:騎兵經驗歸0,騎兵適性上升一級,騎兵適性S的武將不能選擇。
二月:統率經驗+100,統率100的武將不能選擇(依靠官職達到100者不受限制)。
三月:弩兵經驗歸0,弩兵適性上升一級,弩兵適性S的武將不能選擇。
四月:武力經驗+100,武力100的武將不能選擇。
五月:兵器經驗歸0,兵器適性上升一級,兵器適性S的武將不能選擇。
六月:魅力經驗+100,魅力100的武將不能選擇。
七月:水軍經驗歸0,水軍適性上升一級,水軍適性S的武將不能選擇。
八月:智力經驗+100,智力100的武將不能選擇。
九月:槍兵經驗歸0,槍兵適性上升一級,槍兵適性S的武將不能選擇。
十月:政治經驗+100,政治100的武將不能選擇(依靠官職達到100者不受限制)。
十一月:戟兵經驗歸0,戟兵適性上升一級,戟兵適性S的武將不能選擇。
十二月:魅力經驗+100,魅力100的武將不能選擇。
發現[廟]
條件:
部隊出現在[廟]所在坐標的鄰近坐標上
部隊主將功績 10000 以上(君主亦可)
部隊有武將魅力 80 以上(包括80)
發現遺跡周圍沒有其他建築物(陷阱、牆、軍事設施)
隨機發生
結果:
發現[廟],出現南斗,玩家勢力所屬武將可選一人替換原有特技,部隊武將功績+1000。
注:
第一和第二個廟可選擇Lv3以下的特技(包括Lv3),第三個廟開始可選擇全部的特技(例如鬼門、神算等頂級特技)。
下面是這兩天繼幾天前開了12X8=96個存檔後又開了48X8=384個存檔後得出的36處坐標,我相信已經是全部的了,如果還有,希望大家補上,另外存檔太多就不一一上傳了.
坐標如下:
南蠻(南中)
1:(9、170)建寧西北
2:(25、157)建寧北
3:(51、166)建寧東北
4:(23、190)雲南東北
5:(20、199)雲南東南
6:(43、191)雲南東
西涼(西北)
1:(0、84)天水西南[間道]
2:(24、33)武威東北
3:(4、25)武威西北
4:(62、85)潼關以南,武關以西
5:(58、53)夏陽港(長安)北
6:(44、47)安定東北
7:(45、82)長安西南
江東
1:(146、157)盧陵港東北,鄱陽港南
2:(152、134)虎林港西南
3:(163、141)鄱陽港(柴桑)東北
4:(156、167)盧陵港東
5:(129、153)柴桑南
河北
1:(111、33)晉陽東北,薊西南,鄴城北
2:(130、6)薊東北
3:(70、49)晉陽西南,西河港東
4:(112、21)薊西南
5:(85、25)晉陽西北
6:(164、30)安平港(襄平)西南
7:(153、2)北平北
中原
1:(128、91)壽春西北,靠山處
2:(140、63)臨濟港(北海)西南、濮陽東北
3:(180、88)下邳東南
4:(152、61)北海西南
巴蜀
1:(25、120)成都東北,梓潼東南
2:(0、116)綿竹關(成都)西北[間道]
3:(21、136)江州西北
4:(81、149)武陵東北
5:(126、180)桂陽東北,盧陵港西南
6:(123、174)長沙東南,盧陵港西南
7:(18、152)成都東南,江州西
破壞廟或遺跡
如果 左慈在被破壞廟或遺跡所在地或附近城市(顯示有道路直接相連的城市皆可)。
則 發現左慈,玩家勢力君主健康惡化(瀕死)。
如果 禰衡在被破壞廟或遺跡所在地或附近城市(顯示有道路直接相連的城市皆可)。
則 發現禰衡,玩家勢力全城市[治安]下降20。
如果 寶物[玉璽]未登場, 攻擊廟或遺跡部隊主將[漢室重視]
則 玩家勢力君主得到寶物[玉璽],擊破廟或遺跡的部隊武將功績增加2000。
如果 攻擊廟或遺跡部隊所持金未滿最大值(10000金)
則 擊破廟、遺跡部隊所持金增加(增加5000-5500金),功績增加100。
擊破遺跡或廟的部隊武將得到功績70。

❷ 三國時期的繯轅,倉敖,太谷,南陽,武關,成皋,平原,關東,江夏,江東,樊城,鄧城,襄陽漢江

1.繯轅關(今洛陽市東南)

2.敖倉(敖庾。秦代所建谷倉名。在河南省鄭州市西北邙山上。山上有城,秦於其中置谷倉,故曰「敖倉」)

3.太谷縣位於山西省中部,地處晉中盆地,始建於西漢,歷史悠久,文化商貿發達,與祁縣、平遙共同成為聞名遐邇的晉商故里,境內有諸多晉商大院遺存,以曹家大院和孔祥熙宅院(孔祥熙出生在太谷)為其代表。是盛唐詩人白居易的祖籍地,近代大財閥孔祥熙的出生地。久負盛名的宮廷聖葯「龜齡集」和「定坤丹」出產於太谷。太谷餅和壺瓶棗享譽全國。明清民國時期,太谷富商巨賈雲集,成為山西的金融、商業中心,固有「旱碼頭」、「小北京」之稱。
http://ke..com/view/35672.html?wtp=tt

4.南陽古稱宛,位於河南省西南部,與湖北省、陝西省接壤,因地處伏牛山以南,漢水之北而得名。南陽為三面環山、南部開口的馬蹄形盆地,素稱南陽盆地。
http://ke..com/view/3000.html?wtp=tt

5.武關位於丹鳳縣東武關河的北岸,與函谷關,蕭關,大散關成為「秦之四塞」。武關歷史悠久,遠在春秋時即以建置,明曰「少習關」,戰國時改為「武關」。
http://ke..com/view/113515.html?wtp=tt

6.成皋縣
本古東虢國,春秋鄭制邑,又名虎牢,春秋之鄭,戰國之韓,皆為重地,楚漢亦相持於此,漢置成皋縣,南朝宋置司州,後魏置北豫州,皆治此,隋改縣為汜水,唐徙汜水於今治,今縣西北有成皋故城,名上街鎮。

7.平原,舊省名,1949年設平原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平原省由中央直接領導。省人民政府駐新鄉市。轄新鄉、安陽、及湖西、菏澤、聊城、濮陽等6專區。共轄56縣、1礦區、5城關鎮。1952年平原省建制撤銷,將新鄉、安陽、濮陽3專區劃歸河南省;菏澤、聊城、湖西3專區劃歸山東省。

平原縣位於中國山東德州市的東南,歷史悠久,三國時期劉備曾為平原縣令;唐時一代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平原郡太守,抗擊安祿山叛軍;近代則為義和團起事的重要據點。平原縣有許多的風味小吃,素以恩城北站小菜聞名鄉野。

8.關東:自有文字時起,東北作為一個地區就已載入典籍。最早把東北載入典籍,當推《尚書·禹貢》,把遠古中國劃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蓋今遼寧省西部地區;〃青州〃則把今遼寧南部主要是遼東半島置於州的轄境之內。相傳〃九州〃為禹治水後所設,而舜又析〃九州〃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東北〃為幽州,即遼寧北鎮以西地區簡稱遼西;分青州〃東北〃為營州,即今北鎮以東地區稱遼東。遼西東之分,大抵以今遼河為限隔。除《禹貢》,還有《爾雅·釋地》、《周禮·職方》及《呂氏春秋·有始覽》等書,都做了相類似的記載。其實,所謂〃九州〃、〃十二州〃之設,不過是春秋戰國之際或稍晚時文化人把遠古時代的理想化,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地理概念。因為堯舜禹三代還不具備形成國家的條件,自然也就不會有〃州〃的行政區劃與設置。盡管如此,至少在春秋戰國之際,在人們的地理概念中,已把今遼寧省境分別概括在冀州、青州、幽州、營州的轄境之內。此四州之設,並不包括今吉林與黑龍江兩省之地,僅以方位〃東北〃指稱今遼寧省地。

9.江夏:漢高祖六年(公元201年),置江夏郡,郡內設沙羨縣,縣治塗口(今金口)。晉太元三年(公元378年)改稱汝南縣。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更名江夏縣,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遷治鄂城(今武昌)。1912年為紀念辛亥革命改江夏縣為武昌縣,寓「因武而昌」之意。初隸江漢道,1930年後隸湖北省第一專署。
http://ke..com/view/48789.html?wtp=tt

10.江東:因長江在安徽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准確定東西和左右。所指區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帶,也可指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即今蘇南、浙江北部及皖南部分地區以及今江西贛東北(東部)稱作江東。《史記·項羽本紀》:「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幹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李清照詩雲:「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赤壁之戰》:「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古人於地理以東為左,西為右,故江東又稱江左,今江西則稱江右。
http://ke..com/view/72629.html?wtp=tt

11.樊城,古老的城鎮,雄居中原南緣的中心,是湖北鼎立的重要城市,正因為她優越的地理環境,雖說兩三千年來飽受戰亂、水患的禍害,仍然能挺起脊樑骨更剛強地站起、繁榮、發展,尤其是近半個世紀來隨著新中國的富強而形成了新的都市。
http://ke..com/view/442914.html?wtp=tt

12.鄧城位於樊城西北6公里的罩口川、趙家橋、鏖戰崗、余崗到團山鋪一帶,乃關羽水淹七軍之古戰場。當年關羽水淹曹操七軍的「五堰二池」水源建築工程至今保留下來,即黃龍堰、白龍堰、黑龍堰、青龍堰和普陀堰及金牛池和蓮花池。留下的名勝古跡還有關羽擂鼓台、馬棚、磨刀石等,以及在古戰場出土的箭鏃、刀、槍、劍和銅制「扎馬刺」等。鄧城還是西周時期鄧侯國的首都,秦時設鄧城縣,唐改鄧城為安養縣。
http://ke..com/view/113733.html?wtp=tt

13.古襄陽、襄陽城,今湖北襄樊市的襄城區中心古稱襄陽城,襄樊市即以古襄陽、古樊城為中心
http://ke..com/view/48869.html?wtp=tt

14.漢江又稱漢水,古時曾叫沔水,與長江、黃河、淮河一道並稱「江河淮漢」。漢江全長1532公里,就長度而言為長江第一大支流 其發源地在陝西省西南部秦嶺與米倉山之間的寧強縣(隸屬陝西省漢中市,舊稱寧羌)冢山,而後向東南穿越秦巴山地的陝南漢中、安康等市,進入鄂西後北過十堰流入丹江水庫,出水庫後繼續向東南流,過襄樊、荊門等市,在武漢市匯入長江。
http://ke..com/view/47750.html?wtp=tt

❸ 陝西歷史遺跡

大明宮遺址,大雁塔,青龍寺

重點文物
陝西境內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延安革命遺址 1937-1947年 延安市
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 漢至宋 漢中市
大雁塔 唐 西安市
小雁塔 唐 西安市
興教寺塔 唐 西安市長安區
西安城牆 明 西安市
西安碑林 漢至近代 西安市
葯王山石刻 隋至明 銅川市
半坡遺址 新石器時代 西安市
豐鎬遺址 周 西安市長安區
阿房宮遺址 秦 西安市
漢長安城遺址 西漢 西安市
大明宮遺址 唐 西安市
黃帝陵 黃陵縣
秦始皇陵 秦 西安市臨潼區
茂陵(漢武帝劉徹墓) 西漢 興平市
霍去病墓 西漢 興平市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墓) 唐 禮泉縣
乾陵(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合葬墓) 唐 乾縣
順陵(武則天之母楊氏墓) 唐 咸陽市
陝西境內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西安事變舊址 1936年 西安市
藍田猿人遺址 舊石器時代 藍田縣
周原遺址 西周 扶風縣、岐山縣
司馬遷墓和祠 西漢至宋 韓城市
陝西境內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瓦窯堡革命舊址 1935年 子長縣
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舊址 1937-1946年 陝西省西安市
大佛寺石窟 唐 彬縣
鍾山石窟 北宋 子長縣
昭仁寺大殿 唐 長武縣
西嶽廟 明至清 華陰市
西安清真寺 明至清 西安市
秦雍城遺址 東周 鳳翔縣
秦咸陽城遺址 戰國至秦 咸陽市
黃堡鎮耀州窯遺址 唐至元 銅川市
長陵 西漢 咸陽市
杜陵 西漢 西安市長安區
橋陵 唐 蒲城縣
扶托村 商周 西安市戶縣
陝西境內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姜寨遺址 新石器時代 西安市臨潼區
鄭國渠首遺址 戰國 涇陽縣
魏長城遺址 戰國 華陰市、大荔縣 、韓城市
統萬城遺址 十六國 陝西省靖邊縣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包括青龍寺遺址) 隋、唐 西安市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 隋、唐 麟游縣
灞橋遺址 隋-元 西安市
華清宮遺址 唐 西安市臨潼區
武侯墓 三國 勉縣
泰陵 隋 咸陽市
永陵 西魏 富平縣
仙游寺法王塔 隋 周至縣
府州城 五代-清 府谷縣
西安鍾樓、鼓樓 明 西安市
水陸庵 明 藍田縣
延一井舊址 清 延長縣
陝西境內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甜水溝遺址 舊石器時代 大荔縣
花石浪遺址 舊石器時代 洛南縣
元君廟--泉護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 華縣
康家遺址 新石器時代 西安市
老牛坡遺址 新石器時代至商 西安市
櫟陽城遺址 戰國至漢 西安市
京師倉遺址 西漢 華陰市
良周遺址 秦、漢 澄城縣
東渭橋遺址 唐 高陵縣
玉華宮遺址 唐 銅川市
西漢帝陵 西漢 咸陽市、西安市
唐代帝陵 唐 富平縣、蒲城縣、三原縣、涇陽縣、禮泉縣、乾縣
三原城隍廟 明 三原縣
鳩摩羅什舍利塔 唐 戶縣
公輸堂 明 戶縣
倉頡墓與廟 明、清 白水縣
泰塔 北宋 旬邑縣
香積寺善導塔 唐 西安市長安區
西安城隍廟 明、清 西安市
白雲山廟 明、清 佳縣
八雲塔 唐 周至縣
涇陽崇文塔 明 涇陽縣
彬縣開元寺塔 北宋 彬縣
韓城普照寺 元 韓城市
韓城文廟 明 韓城市
韓城城隍廟 明 韓城市
黨家村古建築群 明、清 韓城市
耀縣文廟 明 銅川市耀州區
澄城城隍廟神樓 明 澄城縣
鎮北台 明 榆林市
重陽宮祖庵碑林 元至清 戶縣
慈善寺石窟 隋、唐 麟游縣
洛川會議舊址 1937年 洛川縣
楊家溝革命舊址 1947~1948年 米脂縣
陝西境內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龍崗寺遺址 舊石器時代至漢 南鄭縣
石峁遺址 新石器時代 神木縣
石摞摞山遺址 新石器時代 佳縣
李家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 西鄉縣
北首嶺遺址 新石器時代 寶雞市
東龍山遺址 新石器時代至漢 商洛市
橫陣遺址 新石器時代 華陰市
李家崖城址 商至周 清澗縣
梁帶村遺址 周 韓城市
楊家村遺址 周 眉縣
法門寺遺址 南北朝至清 扶風縣
麟州故城 唐至明 神木縣
秦東陵 秦 西安市
張騫墓 漢 城固縣
明秦王墓 明 西安市
蔡倫墓和祠 清 洋縣
精進寺塔 唐至宋 澄城縣
長安聖壽寺塔 唐 西安市
長安華嚴寺塔 唐 西安市
百良壽聖寺塔 唐 合陽縣
昭慧塔 唐 高陵縣
開明寺塔 唐 洋縣
大秦寺塔 宋 周至縣
太平寺塔 宋 岐山縣
武陵寺塔 宋 永壽縣
神德寺塔 宋 銅川市
法王廟 宋至清 韓城市
北營廟 元 韓城市
五門堰 元 城固縣
吳堡石城 明至清 吳堡縣
周公廟 明至清 岐山縣
榆林衛城 明至清 榆林市
張良廟 明至清 留壩縣
扶風城隍廟 明至清 扶風縣
玉皇後土廟 明至清 韓城市
玄武廟青石殿 明 合陽縣
慶安寺塔 明 渭南市
咸陽文廟 明 咸陽市
盤龍山古建築群 明 米脂縣
姜氏庄園 清 米脂縣
豐圖義倉 清 大荔縣
靈岩寺摩崖 漢至民國 略陽縣
石泓寺石窟 隋至明 富縣
楊珣碑 唐 扶風縣
萬安禪院石窟 宋 黃陵縣
易俗社劇場 民國 西安市
渭華起義舊址 1927年 華縣
吳旗革命舊址 1935年 吳起縣
保安革命舊址 1936年~1937年 志丹縣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西安、延安、韓城、榆林、漢中、咸陽。

❹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幾個重要關塞

關中四關是東潼關,西大散關,南武關,北蕭關。居其四關之中的地域統稱關中。

關中四大關塞——東潼關、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重要關塞,見證了過往血雨腥風、金戈鐵馬的歲月。
最著名的當屬潼關了!
潼關

潼關歷史悠久,聞名遐邇。古潼關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馬超刺槐、十二連城、仰韶文化遺址等名勝古跡星羅棋布;風陵曉渡、譙樓晚照、秦嶺雲屏等潼關八景,引人入勝。

潼關地處黃河渡口,位居晉、陝、豫三省要沖,扼長安至洛陽驛道的要沖,是進出三秦之鎖鑰,所以成為漢末以來東入中原和西出關中、西域的必經之地及官方要隘,素有「畿內首險」、「四鎮咽喉」、「百二重關」之譽。南障秦嶺,北阻黃河,東連函谷,西拱華山,形勢險要,為長安的東大門。《山海關志》載:「畿內之險,唯潼關與山海為首。」潼關建關後,最初以黃河由北向南沖擊關山而取名「沖關」,後因關西有潼水更名為「潼關」。

據介紹,古潼關城門外橫額書「第一關」,里額書「金陡關」,均為清乾隆皇帝御筆。關隘當險而立,山峰夾道,僅容單車,行走五里,視力所及,一線青天。唐代詩人杜甫有「丈人視要處,窄路容單車。艱難奮長戢,萬古用一夫」的詩句,以贊其險。
大散關

即大散關。在陝西省寶雞市西南大散嶺上。當秦嶺咽喉,扼川、陝間交通,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始於西漢,廢棄於明代。西周時期,這一帶為散國所在地,陳倉故道亦由此經過。現在關址處立有「秦嶺」石碑一通。在散關嶺上的古散關關門遺址東面,立有「古大散關遺址」石碑一塊。在今川陝公路19.5公里處的路北懸崖上,鐫刻有「古大散關」4個大字。
大散關亦稱散關,關中四關之一,為周朝散國之關隘,故名散關。 這里山勢險峻,層巒疊嶂,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為「川陝咽喉」、兵家必爭之地。秦嶺西端與隴山分界處為嘉陵江上游低谷地帶,是秦嶺西部往來的一條重要通道。大散關即在此通道的北端依險而立,位於今陝西省寶雞市西約50里處。此關是關中與漢中、巴蜀之間的咽喉,為南北所必爭。「北不得散關,無以圖漢中巴蜀;南不得散關,無以圖關中。
據史料記載,大散關曾發生戰役70餘次。 楚漢相爭時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就從這里經過。三國時曹操西征張魯亦經由此地。據陳壽《三國志》記載:「(建興六年)春,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
武關

武關位於丹鳳縣東武關河的北岸,與函谷關,蕭關,大散關成為「秦之四塞」。位於今丹鳳縣城東約80里處的谷澗間,漢江支流丹水自西北向東南穿越秦嶺東段山地,切開一條狹長的低谷地帶,成為秦嶺東段南北往來的一條通道。沿該通道西北上行,越秦嶺分水嶺後,可直達藍田,逼近長安(咸陽),向東南下行,可達南陽盆地。武關憑險而立,自秦、漢、隋、唐以來,均為京都咸陽、長安的南大門。 武關歷史悠久,遠在春秋時即以建置,名曰「少習關」,戰國時改為「武關」。

關城建立在峽谷間一座較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習山,南瀕險要。關城周長1.5公里,城牆用土築,略成方形。東西各開一門,以磚石包砌卷洞。西門上有「三秦要塞」四字,東門有「武關」二字,內門額上有「古少習關」四字。 關西地勢較為平坦,唯出關東行,延山腰盤曲而過,崖高谷深,狹窄難行,因此武關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現在的武關,關城基本完好,磚砌東西門洞依然可見,唯東去的小路,已成為寬坦的公路,氣象已非昔日可比!
蕭關

蕭關,是歷史上著名的關隘,地當固原東南,是三關口以北、古瓦亭峽以南的一段險要峽谷,有涇水相伴。漢代的蕭關原本位於今寧夏固原東南。北宋時,政府為了防禦西夏,又在漢代蕭關故址以北200里,重築蕭關,位置是今寧夏同心縣南。

蕭關歷史上不僅是軍事要地,而且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然而,這一要塞如今只剩城牆讓尋訪它的人獲得一點慰藉。經過時間的侵蝕,隱約可辨的城牆與周圍兩座山峰上的烽火台形成一個天然屏障。它的南側,三條道路直通寧夏、內蒙古及甘肅等地;經環江、馬蓮河、涇河直抵關中。「可以說蕭關是關中的北大門,戰略地位不容忽視。

薛正昌指著這一片繼續介紹道:「秦、唐、宋、元等先後在蕭關周圍設郡立縣,建關築城。秦設烏氏縣,修長城,漢置高平城,唐通絲綢之路,宋修城寨,元設安西王府。歷史上,這里曾發生過大大小小無數次的戰爭。

❺ 古代函谷關 嶢關 潼關 武關是一座關嗎 它們好像都是歷代關中地區的門戶吧

看歷史書記得看完整
淆之戰。是秦晉之戰,在山西陝西之間
陝西南有秦嶺,潼關武官是在秦嶺方向。
春秋秦晉間交兵,淆,涵出現的多
漢唐以西安為中心。控制華北平原,爭奪潼關,武關就出現的多。

❻ 函谷關、蕭關、大散關、武關、潼關、金鎖關分布在關中的什麼地方

函谷關(河南省三門峽市)、蕭關(寧夏固原)、大散關(陝西寶雞)、武關(陝西省商洛市)、潼關(陝西渭南)、金鎖關(陝西銅川)。

1、函谷關

函谷關,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函谷關鎮王垛村,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

函谷關歷史上有兩座:秦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漢關東移至洛陽新安縣,西距秦關150公里。因其地處「兩京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2、蕭關

蕭關,在今寧夏固原東南。六盤山山脈橫亘於關中西北,為其西北屏障。自隴上進入關中的通道主要是渭河、涇河等河流穿切成的河谷低地。

渭河方向山勢較險峻,而涇河方向相對較為平易。蕭關即在六盤山山口依險而立,扼守自涇河方向進入關中的通道。蕭關是關中西北方向的重要關口,屏護關中西北的安全。

3、大散關

大散關(Sanguan Pass)為周朝散國之關隘,故稱散關。中國關中四關之一。位於寶雞市南郊秦嶺北麓,自古為「川陝咽喉」。秦漢時期(前206年),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從這里經過。

三國時期,曹操西征張魯亦經由此地。散關是一個交通樞紐,具有很重要的戰略位置。 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為「川陝咽喉」、兵家必爭之地。

4、武關

武關,古晉楚、秦楚 國界出入檢查處。位於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東武關河的北岸,與函谷關、蕭關、大散關成為「秦之四塞」。

武關歷史悠久,遠在春秋時即以建置,名曰「少習關」,戰國時改為「武關」。關城建立在峽谷間一座較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習山,南瀕險要。

關城周長1.5公里,城牆用土築,略成方形。東西各開一門,以磚石包砌卷洞。建國前西門上有「三秦要塞」四字,東門有「武關」二字,內門額上有「古少習關」四字。

建國後城門、城牆等遭到毀滅性破壞。關西地勢較為平坦,唯出關東行,延山腰盤曲而過,崖高谷深,狹窄難行,因此武關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5、潼關

潼關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水經注》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始建於東漢建安元年(196年)。

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素有「第一關」的美譽,乾隆皇帝游歷帝國大好河山,行至於此,也不免感慨潼關之險峻,並於城樓外橫額上留下「第一關」的鎏金御書。

6、金鎖關

金鎖關地處陝北高原與關中平原的過渡地帶,自古是咸榆道上一處咽喉、關塞要地。周圍三山雄峙,北面女回山,東曰馬欄山,西曰仲家山,柳林河與漆水河在女回山下交匯南流而去,俗稱「三關口」,是古代兵家的必爭之地,享有「雄關天塹,鷹鷂難飛」之稱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函谷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蕭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武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散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潼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鎖關

❼ 三國志11所有遺跡坐標(要坐標,別說什麼大概也許的!)

一、南蠻(南中)

1:(9、170)建寧西北

2:(25、157)建寧北

3:(51、166)建寧東北

4:(23、190)雲南東北

5:(20、199)雲南東南

6:(43、191)雲南東

二、西涼(西北)

1:(0、84)天水西南[間道]

2:(24、33)武威東北

3:(4、25)武威西北

4:(62、85)潼關以南,武關以西

5:(58、53)夏陽港(長安)北

6:(44、47)安定東北

7:(45、82)長安西南

三、江東

1:(146、157)盧陵港東北,鄱陽港南

2:(152、134)虎林港西南

3:(163、141)鄱陽港(柴桑)東北

4:(156、167)盧陵港東

5:(129、153)柴桑南

四、河北

1:(111、33)晉陽東北,薊西南,鄴城北

2:(130、6)薊東北

3:(70、49)晉陽西南,西河港東

4:(112、21)薊西南

5:(85、25)晉陽西北

6:(164、30)安平港(襄平)西南

7:(153、2)北平北

五、中原

1:(128、91)壽春西北,靠山處

2:(140、63)臨濟港(北海)西南、濮陽東北

3:(180、88)下邳東南

4:(152、61)北海西南

六、巴蜀

1:(25、120)成都東北,梓潼東南

2:(0、116)綿竹關(成都)西北[間道]

3:(21、136)江州西北

4:(81、149)武陵東北

5:(126、180)桂陽東北,盧陵港西南

6:(123、174)長沙東南,盧陵港西南

7:(18、152)成都東南,江州西

(7)武關遺址擴展閱讀:

發現遺跡的時間決定了增加的能力類型:

一月:騎兵經驗歸0,騎兵適性上升一級,騎兵適性S的武將不能選擇。

二月:統率經驗+100,統率100的武將不能選擇(依靠官職達到100者不受限制)。

三月:弩兵經驗歸0,弩兵適性上升一級,弩兵適性S的武將不能選擇。

四月:武力經驗+100,武力100的武將不能選擇。

五月:兵器經驗歸0,兵器適性上升一級,兵器適性S的武將不能選擇。

六月:魅力經驗+100,魅力100的武將不能選擇。

七月:水軍經驗歸0,水軍適性上升一級,水軍適性S的武將不能選擇。

八月:智力經驗+100,智力100的武將不能選擇。

九月:槍兵經驗歸0,槍兵適性上升一級,槍兵適性S的武將不能選擇。

十月:政治經驗+100,政治100的武將不能選擇(依靠官職達到100者不受限制)。

十一月:戟兵經驗歸0,戟兵適性上升一級,戟兵適性S的武將不能選擇。

十二月:魅力經驗+100,魅力100的武將不能選擇。

此處要注意,五維存在經驗值的設定,武將在各種行動會獲得相對於屬性的經驗值,當滿100時,五維屬性會提升1點,所以五維經驗值加100的意思就是提升1點五維屬性。

想要找到廟和遺跡,首先需要滿足以下條件:部隊主將的功績在10000及以上,部隊中有武將的魅力在80及以上,廟和遺跡所在的坐標周圍沒有其他建築,比如火陷阱、防禦建築、陣等,部隊到達廟和遺跡所在坐標周圍(如果一次沒有出現,可以在周圍多轉一下)。

雖然已經有大神總結了廟和遺跡有固定的出現坐標,但每局游戲的坐標只有12個(廟和遺跡各6個),而全部坐標卻有30個,隨機性太大,所以我們可以用修改器來快速找到它們的坐標。

以VAN修改器為例,首先將正在進行的游戲存檔(每次坐標不一樣,所以要查看存檔,而不是劇本),然後打開存檔,查找坐標即可。

發現廟後,會出現南斗仙人,此時可以選擇給己方任一武將添加或者替換武將技,相當於「培養武將——特技」,無論需要添加或者替換武將技的武將身在何處皆可,

第一次和第二次發現廟不可以選擇「4」級特技,比如飛將、神算、鬼門等,從第三次開始可以選擇任何武將技。同時發現廟的武將功績加1000。

仙人已經離去,留下的廟和遺跡肯定有調皮的小夥伴想要拆了它。如果真的這么做了,可能有四種結果:左慈在附近,玩家君主瀕死(可怕);如果禰衡在附近,玩家所有城市治安下降20;

如果尚未發現玉璽,且擊破隊伍主將「重視漢室」,則獲得玉璽,武將功績加2000;如果只是不符合上面的情況,且擊破隊伍攜帶錢未滿,則獲得5000——5500金錢,主將功績加100,其他武將功績加70。

❽ 三國志11的古代遺跡位置在哪啊

以下為轉帖:

條件:

部隊出現在[遺跡]所在坐標的鄰近坐標上

部隊主將功績 10000 以上(君主亦可)

部隊有武將魅力 80 以上(包括80)

發現遺跡周圍沒有其他建築物(陷阱、牆、軍事設施)

隨機發生

結果:

發現[遺跡],出現北斗,玩家勢力所屬武將可選一人增加能力經驗值,部隊武將功績+1000。

註:

發現遺跡的時間決定了增加的能力類型

一月:騎兵經驗歸0,騎兵適性上升一級,騎兵適性S的武將不能選擇。

二月:統率經驗+100,統率100的武將不能選擇(依靠官職達到100者不受限制)。

三月:弩兵經驗歸0,弩兵適性上升一級,弩兵適性S的武將不能選擇。

四月:武力經驗+100,武力100的武將不能選擇。

五月:兵器經驗歸0,兵器適性上升一級,兵器適性S的武將不能選擇。

六月:魅力經驗+100,魅力100的武將不能選擇。

七月:水軍經驗歸0,水軍適性上升一級,水軍適性S的武將不能選擇。

八月:智力經驗+100,智力100的武將不能選擇。

九月:槍兵經驗歸0,槍兵適性上升一級,槍兵適性S的武將不能選擇。

十月:政治經驗+100,政治100的武將不能選擇(依靠官職達到100者不受限制)。

十一月:戟兵經驗歸0,戟兵適性上升一級,戟兵適性S的武將不能選擇。

十二月:魅力經驗+100,魅力100的武將不能選擇。

發現[廟]

條件:

部隊出現在[廟]所在坐標的鄰近坐標上

部隊主將功績 10000 以上(君主亦可)

部隊有武將魅力 80 以上(包括80)

發現遺跡周圍沒有其他建築物(陷阱、牆、軍事設施)

隨機發生

結果:

發現[廟],出現南斗,玩家勢力所屬武將可選一人替換原有特技,部隊武將功績+1000。

註:

第一和第二個廟可選擇Lv3以下的特技(包括Lv3),第三個廟開始可選擇全部的特技(例如鬼門、神算等頂級特技)。

下面是這兩天繼幾天前開了12X8=96個存檔後又開了48X8=384個存檔後得出的36處坐標,我相信已經是全部的了,如果還有,希望大家補上,另外存檔太多就不一一上傳了。

坐標如下:

南蠻(南中)

1:(9、170)建寧西北

2:(25、157)建寧北

3:(51、166)建寧東北

4:(23、190)雲南東北

5:(20、199)雲南東南

6:(43、191)雲南東

西涼(西北)

1:(0、84)天水西南[間道]

2:(24、33)武威東北

3:(4、25)武威西北

4:(62、85)潼關以南,武關以西

5:(58、53)夏陽港(長安)北

6:(44、47)安定東北

7:(45、82)長安西南

江東

1:(146、157)盧陵港東北,鄱陽港南

2:(152、134)虎林港西南

3:(163、141)鄱陽港(柴桑)東北

4:(156、167)盧陵港東

5:(129、153)柴桑南

河北

1:(111、33)晉陽東北,薊西南,鄴城北

2:(130、6)薊東北

3:(70、49)晉陽西南,西河港東

4:(112、21)薊西南

5:(85、25)晉陽西北

6:(164、30)安平港(襄平)西南

7:(153、2)北平北

中原

1:(128、91)壽春西北,靠山處

2:(140、63)臨濟港(北海)西南、濮陽東北

3:(180、88)下邳東南

4:(152、61)北海西南

巴蜀

1:(25、120)成都東北,梓潼東南

2:(0、116)綿竹關(成都)西北[間道]

3:(21、136)江州西北

4:(81、149)武陵東北

5:(126、180)桂陽東北,盧陵港西南

6:(123、174)長沙東南,盧陵港西南

7:(18、152)成都東南,江州西

破壞廟或遺跡

如果 左慈在被破壞廟或遺跡所在地或附近城市(顯示有道路直接相連的城市皆可)。

則 發現左慈,玩家勢力君主健康惡化(瀕死)。

如果 禰衡在被破壞廟或遺跡所在地或附近城市(顯示有道路直接相連的城市皆可)。

則 發現禰衡,玩家勢力全城市[治安]下降20。

如果 寶物[玉璽]未登場, 攻擊廟或遺跡部隊主將[漢室重視]

則 玩家勢力君主得到寶物[玉璽],擊破廟或遺跡的部隊武將功績增加2000。

如果 攻擊廟或遺跡部隊所持金未滿最大值(10000金)

則 擊破廟、遺跡部隊所持金增加(增加5000-5500金),功績增加100。

擊破遺跡或廟的部隊武將得到功績70

❾ 羋月傳里說武關是哪了

武關,在今陝西省丹鳳縣東南35公里處,恰當武關河畔,原西界公路(西安至河南西峽縣界牌)旁。現存遺址。
http://ke..com/view/113515.htm

函谷關:函谷關位於河南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現在在原址重修了關城,作為旅遊。
http://ke..com/view/23437.htm
蕭關:
秦代蕭關遺址位於甘肅慶陽環縣城北。漢代的蕭關原本位於今寧夏固原市東南。北宋時,政府為了防禦西夏,又在漢代蕭關故址以北200里,重築蕭關,位置是今寧夏同心縣南。只存遺跡。
http://ke..com/view/174541.htm
大散關:
中國陝西省的關隘。位於陝西省寶雞市南大散嶺上。北連渭河支流,南通嘉陵江上源。散關當山川之會,扼西南、西北交通要道樞紐。亦稱崤谷。今川陝公路、寶成鐵路由此通過。 大散關亦稱散關,關中四關之一,為周朝散國之關隘,故名散關。現存遺址。
http://ke..com/view/174498.htm
武關:
武關,在今陝西省丹鳳縣東南35公里處,恰當武關河畔,原西界公路(西安至河南西峽縣界牌)旁。現存遺址。
http://ke..com/view/113515.htm
潼關:
潼關位於陝西省潼關縣,因臨近潼水而得名,古稱桃林塞。它南依秦嶺,有禁溝深谷之險;北有渭、洛,匯黃河抱關而下之要;西有華山之屏障;東面山峰連接,谷深崖絕,中通羊腸小道,僅容一車一騎,人行其間,俯察黃河,險厄峻極。有遺跡。
http://ke..com/view/47449.htm
金鎖關:
金鎖關,雄峙於同官縣(銅川舊名)故城,即今銅川市印台區人民政府駐地北面12.5公里處,是今銅川市印台區金鎖關鎮人民政府駐地。
金鎖關鎮位於銅川市印台區西北部,地處陝北高原與關中平原的分界線上,屬子午嶺山系南端余脈的喬山山地,東與宜君雲夢鄉相鄰,南與印台鄉接壤,西與耀州區、王益區毗鄰,北連旬邑和玉華,距區政府駐地12.5公里。似乎沒有關城了。
http://ke..com/view/274336.htm

❿ 武關的位置境域

武關,春秋時稱「少習關」,為「三秦要塞」,「秦楚咽喉」。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記要》卷五十四中說:「扼秦楚之交,據山川之險。道南陽而東方動,入藍田而關右危。武關巨防,一舉而輕重分焉。」《續修商志》載陳潛室日「自古入關有三道……一自東南而入武關為間道」。清人顧棟高詩:「武關一掌閉秦中,襄鄖江淮路不通。」自春秋始,歷來武關均設防守。為兵家必爭。武關舊有城垣,北倚岩崖,南臨絕澗,河水環東、西、南三面,城址橫出河心。城東有四道嶺,特別是吊橋嶺高且陡峭,「上山一道,不容並騎」,為武關屏蔽。故史稱其為「關中東南門戶嗟不誤也」,且有「秦關百二」(以二敵百)之譽。迄今尚有古「秦楚分界牆」一段,約300多米。古稱商於道、商山道,是陝西東南部的重要門戶,是古都長安連接荊襄、吳越的紐帶。起自長安,經積道、灞上、芷陽、藍田、嶢關、上洛、武關、丹水、淅、酈等地至宛城。
山水環繞,險阻天成,曾被譽為「重關天塞控神洲」,「關門不鎖敵難犯」,「武關一掌閉秦中,襄鄖江淮路不通」,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戰國時秦出武關而東取十五城,楚懷王即被執於武關;秦始皇東巡皆經武關;劉幫入武關定關中,郭子儀於武關招亡卒使吐蕃夜遁;黃巢出武關轉戰中原;李自成囤兵商洛後出武關而進軍北京;1932年,賀龍將軍曾率部與敵劉振華部激戰武關。 上下烽火台亦存。武關西有牧虎關,東有富水關,南有白陽關、竹林關、荊紫關、漫川關,北有鐵鎖關、雞頭關,關關相望,可相依設防。劉邦、黃巢、李自成、白蓮教義軍及賀龍率領之工農紅軍,均出入於武關。 武關城遺址,在龍駒寨鎮東42公里,上伊國道南側。為秦之南關。它和東面之函谷關、西面之大散關、北面之蕭關並稱「關中四塞」。關中即因居四關之中而得名。其地界「秦頭楚尾」,為「秦楚咽喉」、「關中鎖鑰」。
武關城,北依少習山之岩險,東、西、南臨武關河谷之絕澗。「山環水繞、險阻天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自古有「重關天塞控神州」和「秦關百二」(以二敵百)之譽。《左傳·哀公四年》載:「秦哀公四年(前533),楚既克夷虎,及謀北方,將通少習以聽命。」說明春秋已設少習關,即自戰國更名之武關(關北主山迄今沿稱少習)。《戰國策·秦策》載,商鞅敗亡前曾來關下叩關遭拒。由明太僕寺南鏜所撰《重修武關碑記》得知,該關重修於明正德五年(1510)。經現場勘察,今城牆夯土亦斷為明城。城址呈長方形,東西1000米、南北500米,夯土板築,原高8米、厚3.4米。東、西、南各有一門,為磚石包砌券洞,上有城樓。各門均有楷書陰刻石額,西門為「三秦要塞」;東門外額為「武關」,內額為「古少習關」。
「文化大革命」中城毀碑失。迄今,武關城牆僅余東、西門一帶夯土數堆。縣文物管理委員會成立後,1986~1987年陸續將所失三塊題額征回。城內歷代衙署,現已無存。1980年商洛地區文物普查時,在武關城址發現篆刻「武侯」、「千秋萬歲」等瓦當及篆書「武」字板瓦。1956年,武關小學在西牆附近取土時,發現類似西安龍首村出土之五角形漢代陶質下水道管。此後,歷年多次出土銅鼎、銅鈁、銅劍、銅矢及大量陶器和碎片。1988年,商洛地區在文物普查時,又於武關發現漢代陶窯三處,漢墓一座。凡此,均可作為戰國及漢代在武關置關設衙之物證。武關城址街道整齊,現為武關鄉政府所在地。
關於武關歷代設戍防守情況,據《漢書·武帝紀》載劉玄更始元年(23),武關都尉為朱萌。《隋書·煬帝紀》謂:「於上洛以置關防。」清康熙《續修商志》載,唐開元十八年(730),守武關副都尉名閻敬珣,繼任蕭元昶。《直隸商州總志》稱,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武關設巡檢司。清乾隆二年(1737)添設營房。乾隆二十二年(1757)重修衙門,門庭五間,大庭五間、班房十多間。大門懸「武關城守營」金字大匾。門側有州官羅文思所書「古少習關」巨碑(據傳鋪於武關東街街心水渠)。其衙門解放後為糧站佔用。「文化大革命」後糧站改建為庫房。現城中僅存西門內側清道光時重修的關帝廟大殿及樂樓。原城東南隅之魁星樓,西南角寺嘴子石佛寺,龍王廟、樂樓及菩薩、財神、火神諸廟,均已先後塌圯。武關自古被稱為「關門不鎖敵難犯」、「關門不鎖夜猶開」,「雄關拒萬夫」之軍事要塞。關東四道嶺(吊橋嶺)有「秦楚分界牆」。嶺巔,原有關門、吊橋,嶺外一道,不容並騎,誠為天險。牆側設有前、後烽火台(詳見本志《秦楚分界牆》),迄今此牆及烽火台尚存。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記要》載:「扼秦楚之交,據山川之險,道南陽而東方動,入藍田而關右危。武關巨防,一舉而輕重分焉。」清顧棟高詩雲:「武關一掌閉秦中,襄鄖江淮路不通。」武關自春秋戰國以來,歷代兵事頻冗。清譚嗣同之《武關》詩雲:「橫空絕磴曉青蒼,楚水秦山古戰場。」「秦楚交戰,斬首八萬」即戰於丹、淅之濱,後楚懷王被執於武關。杜牧《題武關》曰:「碧溪留我武關東,一笑懷王跡自窮,」崔融詩:「六里青山天下笑,張儀容易去還來」,皆指此。劉邦克武關,成帝業;鄧曄得武關,滅王莽;赤眉軍入武關,動搖漢室;桓溫及劉裕軍破武關,前秦、後秦覆沒;郭子儀整軍武關,吐蕃夜遁;黃巢出武關,轉戰中原;紅巾軍入武關,「三輔」驚恐;李自成出武關,後建大順;白蓮教、太平軍、義和團攻入武關,震撼清廷。1932年,賀龍率領的紅三軍與軍閥劉鎮華部亦激戰於武關西之寺底鋪。
秦關楚岫之武關,不僅是軍事要塞,而且山水綺麗,舊曾有「八景」:餘光返照、石橋古渡、筆山鹿鳴、硯水魚躍、龍潭古寺、白岩仙跡、蟒冷神芝、玉泉串珠。駐足武關之歷代墨客騷士,詠詩作賦者有韓愈、元稹、白居易、杜牧、岑參、李商隱、寇準、溫純、何景明等,留傳不少膾炙人口的佳作。毛澤東主席曾親書唐代李涉《再宿武關》詩,以抒情懷,勵國人。1959年,林業部曾在武關召開全國16省(市)核桃現場會議,並勒石樹碑於西崗。 自「三秦要塞」——武關,盤折東行,約2.5公里處,一嶺當道,即四道嶺之第四道嶺(吊橋嶺),為武關「外廓」。古代出入武關只此一途。該嶺高峻而陡峭,其路不容並騎。《史記》謂「秦關百二(以二敵百),勢如建瓴」。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吊橋嶺巔,尚存「秦楚分界牆」一段,長約3500米,底寬2米,頂寬1米,高3.5米,由片石砌成。牆西為秦,東為楚,系春秋戰國時兩國疆界。跨道,築有城樓。其拱形門洞,高3.4米,寬2.7米,深3.4米,上有樓三間,門前設吊橋。牆東南有烽火台兩座,前台高出界牆30米,後台高出前台150米,與鐵峪鋪、桃花鋪、資峪嶺、龍駒寨、商山、棣花諸台相呼應,為古代戰爭傳遞消息之主要設施。分界牆初建於戰國,歷代屢經修葺,現存界牆為明建。解放前,界牆上寫有「秦楚分界牆」五個大字。相傳,此牆古代綿延千里,與白陽關、竹林關、漫川關,及雞頭關連成一線。牆西,原有「四龍宮」(喻四嶺為四條青龍,故名)。該宮建於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總面積約500平方米。有大殿、樂樓、道房、茶齋、鍾鼓樓共11間。古歷三月初三廟會(三日)。經「文化大革命」,主要建築全部傾塌。舊日道旁曾一字排列17座古碑,今僅存「重修龍宮碑」二面:一在四道嶺頭,鐫有「大明國置立武關衙」(明崇禎四年三月立);一在武關鄉政府大院。歷年來在「秦楚分界牆」附近發現不少箭簇、戈、矛等兵器。檢閱歷史典籍,唐代詩人杜牧游武關時,所寫《題武關》詩中之「山牆谷塹依然在,弱吐強吞盡已空。」即指此牆。清康熙時《續修商志》謂「秦楚咽喉之重地,商於形勝之要區。」清乾隆代《直隸商州總志》卷一說,「商界秦楚間」,「東有武關之天險……秦楚咽喉也」。明太僕寺南鏜所撰《重修武關碑記》謂:「武關去省城五百里……一夫當關,百夫難敵,岩險聞於天下……乃秦之門戶也。」故有設於國門之分界牆。清代,王肇基之《過武關》有:「雄關百二仰西秦,生就岩疆迥不倫。山勢劃開秦楚界,水聲流盡漢唐人。雲封谷口蠶叢路,日落城頭馬上塵。客館那曾酣旅夢,子規夜半叫芳春」。這首詩亦明確指出,武關為「秦楚界」其「雲封谷口蠶叢路」即實指登上秦楚分界牆之盤折砭道。
《續文獻通考》稱,禹治水經商山,除水患、利農業、便交通。其時,境內道路有一定改善。契「佐禹治水有功」,遂「封於商」。據《世本·作篇》載,契孫相土曾在商製作「乘馬」(馬車)。發明馬拉車後,促進了本境干線之形成。「循河覓道」,干線基本沿丹江走向,從而連接了關中平原與南陽盆地以至江漢平原。此即「商於路」。周代,該路成為向南用兵之軍事干線,且沿線「漸成聚邑」。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為馳道於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錐,樹以青松」。其南極吳楚之馳道,即包括境內之干線,當時稱為武關道或藍武道。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東行郡縣,「由武關歸」。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出巡「自武關出」。亂山高下,雲掩商於,武關道常因夏秋多雨山洪暴發而路阻,歷代均十分重視這條干線的設施及維修。唐代,這條干線稱商山路,屬於官道。唐貞元七年(791),商州刺史李西華拓寬商山道,又別開偏路以避水患,役工十餘萬,修橋道,起客舍,從商州西至藍田,東抵內鄉開新道七百餘里。詩人李商隱曾寫過一首《商於新開路》,盛贊這一壯舉「更誰開捷徑,速擬上青雲」。據陳思次《寶刻叢編》載,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再次整修商山路,竣工後曾刻有《唐新修橋驛記》石碑。《直隸商州總志》載,明嘉靖知州郗元洪曾主持增修過一次棧道;萬曆七年(1579),知州王邦俊任內採取「火燒石壁,鑿洞架梁」搭路,再次整修山道。清代,最重要的一次整修工程,系乾隆二十二年(1757),由知州羅文思主持,在白楊店的銅佛龕鑿出了寬8尺、長6里的石質碥道,路邊以石為欄,並有行旅歇息的簡易設施,被人們稱為「羅公碥」。大大方便了從龍駒寨到商縣的行人。清代還整修過武關東之七里碥,志稱「裴公碥」。迄今境內之棣花老街、堡子村、老君殿、古城村、鹿池坪、資峪過風樓、武關新開嶺、吊橋嶺尚有古道遺跡,一般約寬3米左右,常有30°—40°左右之緩坡,多系土路,入村穿鎮等重要路段鋪以條石或卵石。
漢武帝太初四年(前101),遷弘農都尉於武關。《漢書·王莽傳》載,地皇四年(23)鄧曄、於匡西進曾收降武關都尉朱萌。都尉雖系武職,設於關則兼管道路暢通。兩晉南北朝,據《晉書·苻秦》載,自長安至於諸州「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驛,旅者取給於途」。是為境內設驛之始。隋沿,且加強對武關之管理。《隋書·地理志》載,上洛郡商洛縣有「關官」。《隋書·煬帝紀》稱,煬帝即位「掘塹自龍門,達於上洛,以置關防」(指武關)。唐代「凡三十里一驛」。嚴耕望《唐藍田武關道驛程考》稱,其時自長安至襄陽23驛。商洛縣之驛站上接上洛縣洛源驛,入境有棣花驛、四皓驛、青雲驛、桃花驛、武關驛,出境接商南縣之層峰驛。「每驛設驛長一人,驛夫若幹人,一縣之驛由縣令兼理」。驛有驛田,備有車、馬、船等以供使用。唐德宗時,定「上都至汴州為大路驛。從上都至荊南為次路驛」。上都至荊南,恰經今丹鳳縣境。《唐書·百官志》稱:「凡關有驛道者為上關」,縣境武關即繫上關,「上關令一人,從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其主要職能「掌禁末游,察奸匿」。貞元間,商州刺史李西華又於商山路廣設「官舍」,以接待過往官員。其時,私人經營之旅館亦日臻發達。《通典》卷七載,早在天寶年間,東至宋汴,西至岐州,南詣荊襄(此道,途經本境),「皆有店肆,以供商旅」。宋略如前代,開國之初詔諸道州府以軍卒代百姓為遞夫,承傳官府文書。宋人沈括《夢溪筆談》稱:「驛傳舊有步、馬、急三等,急遞最遽,日行四百里,唯軍興則用之。熙寧中,又有金字牌急腳遞,如古之羽檄也,以朱漆木牌金字,日行五百里。」望之者無不避路,即岳飛所奉之一日十二道金牌。北宋末,本境為宋金交戰區,境內之急遞,十里一鋪,每鋪設鋪長一名,鋪兵要路十名、鋪路或五名或四名。元代驛政較前詳備,驛站稱站赤,為蒙古語驛站之譯音。普通各站設提領一員,行九品印,職專車馬之役。其附,商州共七驛,在本境者有棣花、青雲、桃花、武關驛。其時各驛之間距,據《馬可波羅游記》載「元代驛站制度每隔二十五或三十英里就立一驛站」。明代,境內設有驛站並急遞鋪,隸商縣驛丞,掌郵傳迎送等事。清代,驛政初由商縣驛丞專掌,乾隆年間龍駒寨州同衙門設立後由其兼理。各驛站有驛書、驛皂、馬夫、獸醫、杠抬夫、驢夫之類。與驛站相輔而行的有專供走遞公文之「遞鋪」,每鋪有鋪司四人,鋪兵二十一人。商州到武關十一鋪,本境有鋪司八處(上接商縣夜村鋪,下接商南之澗場鋪)。境內之鋪名為:棣花鋪(飯食等級為小、中伙)、商洛鋪(備大、中伙)、龍駒寨鋪(為「駐節」之地)、資峪鋪、桃花鋪(備中伙)、鐵峪鋪、寺底鋪、武關鋪(為「駐節」之地)。運輸組織方面,光緒二十六年(1900)九月二十九日,慈禧太後令各省應解京餉均輸西安,並決定將清江(江蘇)所設轉運總局移至漢口,老河口、龍駒寨各設分局。南路運輸由漢水入荊紫關,溯龍駒寨抵達西安。以此作為「西幸之第一籌畫」。此外,清代尚有船幫、西馬幫、北馬幫、青器幫、鹽幫、楚黃幫、臨晉幫、坐地幫等民間行業組織在龍駒寨建有會館,接待過往同業人員。
武關余化橋 傳說帝辛(殷紂王)之大將余化龍,派三子光駐守武關,於城東北少習山下溝壑間築石橋一座,遂名「余化橋」,俗稱大石橋。《武關八景》有「石橋古渡幾千秋」。經考,其地原雖有石橋一座(丈余),然始築年代尚乏信史。民國二十四年(1935),修建西荊公路武關段時,該橋為路基所佔,今在原處設一涵洞。 [唐.吳融]
時來時去若循環,雙闔平雲謾鎖山。只道地教秦設險,不知天與漢為關。
貪生莫作千年計,到了都成一夢閑。爭得便如岩下水,從他興廢自潺潺。 [唐.杜牧]
碧溪留我武關東,一笑懷王跡自窮。鄭袖嬌嬈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牆谷塹依然在,弱吐強吞盡已空。今日聖神家四海,戍旗長卷夕陽中。 [唐.李涉]
遠別秦城萬里游,亂山高下出商州。關門不鎖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