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州府遺址
❶ 誰知道「擱念行」是什麼意思
江湖的藝人對於社會里得百行通。無一行不懂,無事不明,才算夠格。社會里半開眼的人管版他叫權「生意」,又叫「老合」、吃張口飯的,他們自稱叫「擱念」。念是「不成」的侃兒。沒吃叫「念啃」,沒錢叫「念杵頭兒」,沒有心眼的人叫「念攢子」,沒有眼的瞎子叫「念招兒」。
江湖藝人在早年是全都打「走馬穴兒」,向來不靠長地,越走的地方多,越走的道路遠,越有人恭維說他跑腿的,跑的腿長。可是走那河路碼頭,村莊鎮市,各大省城,各大都會地方,不論天地間的什麼事全都懂得,那才能算份腿兒。如有事不懂便擱一事,一行不懂便擱一行。到了哪個地方,事事不明,事事不懂,便算擱了念啦!不用說發大財「火穴大轉」,就是早晚的啃食休想混的上,就得念啃的。吃一輩子生意,由小學到老,亦不敢說到家。
士農工商,各行各業做事的人,只能懂得他本行的事兒。惟有吃擱念的人,是萬行通的。
❷ 鄱陽的歷史
鄱陽縣
開放分類: 江西省、上饒、鄱陽湖、鉛山、雙港鎮
目錄
• 鄱陽概況
• 自然地理
• 經濟發展
• 物產資源
• 行政區劃
• 歷史沿革
• 歷史名人
鄱陽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著名的鄱陽湖即在此。鄱陽縣1986年更名為波陽縣,2003年12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改回鄱陽縣。
郵編:333100。代碼:361128。區號:0793。拼音:Poyang Xian。
境內東北依山,西南瀕湖,自東北向西南傾斜,依次形成低山、丘陵、湖區、平原兼有多地貌地形,屬亞熱帶地區,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6.9℃-17.7℃,雨量充沛,無霜期長達274天。
鄱陽概況
鄱陽縣古稱番(pO)邑,饒州,漢時更名鄱陽縣,素有「魚米之鄉」、「富饒之州」、「銀鄱陽」的美譽。我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因縣而得名,全縣國土面積4215平方公里,現轄14個建制鎮,15個鄉、2個水庫管理局、一個農科所,535個行政村(含居委會),總人口145萬。縣境內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屬亞熱帶溫和型氣候,全年日照約2000小時,年降雨量1600mm左右。近年來,鄱陽縣百萬余群,為實現鄱陽在鄱陽湖畔快速崛起,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開放中求發展,在發展中保穩定,在改革中快崛起,開創了全縣經濟協調、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局面。鄱陽縣有「全國文化戲劇之鄉」等榮譽稱號,是江西省人口第一大縣,還是著名的國家商品糧、棉、油、豬、魚基地縣。
——歷史悠久,人文蔚起。鄱陽縣於公元前221年建縣,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長沙王吳芮、晉太尉陶侃為世人稱道。陶母訓子,開教育先河,其教育方法惠及後人。唐「大歷十大才子」吉中孚飲譽江南。羈金15年的「蘇武第二」洪皓,堅貞不渝,精忠報國。洪邁著《容齋隨筆》,被毛澤東隨身攜帶四十春秋。工詩善詞的南宋詞人姜夔,開音樂先河。南宋節烈丞相江萬里在芝山止水池以身殉國,一直激勵後世。中國科學院院士石屏等專家學者學有所成,聲名遠播。歷史名人顏真卿、范仲淹、等都在鄱陽留下千古佳話。
鄱陽贛劇是鄱陽湖畔一朵文化奇葩,被周恩來總理稱贊為「美、秀、嬌、甜」,不僅唱遍饒河兩岸,大江南北,而且遠征江浙等地,久演不衰,鄱陽贛劇團也因此多次受到國家表彰,由鄱陽贛劇團承演的新編贛劇《詹天佑》催人淚激人奮進,已獲中國文華新劇目獎。
——資源豐富,物產眾多。鄱陽得鄱陽湖滋潤,飽汲天地之精瑞。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山林綿亘,江湖密布,234萬畝山地鬱郁蔥蔥,141萬畝水域流金淌銀。鄱陽縣擁有鄱陽湖捕撈面積111萬畝,內陸可養水面30萬畝,可漁低窪農田34萬畝,是全國第二大水產縣,是全國水產百強縣、重點縣。鄱陽有悠久的漁業生產歷史,有浩大的漁業生產隊伍,魚類品種繁多,水產資源極為豐富,尤其以珠湖銀魚,鄱陽湖蝦蟹,鄱陽湖水生植物藜蒿、白蓮等享譽全國。
鄱陽有耕地面積110萬畝,山地面積234萬畝,特色農業發展迅猛,是我國糧、棉、油、豬重點生產區。近年來,鄱陽縣借倡導環保春風,揚優成勢,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產業,並按照農業產業化的要求作好農業工作,基本實現了「縣有主導產業,鄉有經濟強項,村有骨幹品種,戶有主營項目。」湖濱地區養殖甲魚、銀魚、鱖魚、青蝦、河蟹等。山區種植黑芝麻、百合、煙葉、蓮子、蔬菜、葯材、板栗。全縣突出抓好「二水」(水產、水禽)「一葯」(中葯材),水禽畜禽及牛羊工程已具規模效益。全縣還有瑩石礦儲量70萬噸,花崗石存量1億方,瓷土、石灰、煤、金、鎢等礦產具有較高開采價值,是一座待人開發的寶庫。
——風光旖旎,名跡眾多。鄱陽縣有曾產靈芝的芝山,有晉文學家郭璞尖五峰,有范仲淹稱為的「小海南」——湖中鳥島瓢里山,有朱元璋大戰陳友諒的遺址——巍峰峭壁的獅子疊嶂、雲霧繚繞的避暑勝地蓮花山。蓮花山風景區內既有豐富的森林植被,各種天然名貴樹種保存完好,又有全國大二型水庫——軍民水庫,此地居民皆為典江南民居造型,依山傍水,真可謂是山青水秀,好一個世外桃源。
鄱陽縣擁有鄱陽湖較大的水面,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鶴越冬地,聚集了世界上98%的濕地候鳥種類,是世界重要保護濕地。豐水期,湖上「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湖面浩浩盪盪,滾滾東去;枯水期,草洲遼闊,芳草萋萋,蘆花飛舞,候鳥出沒期間,或聞鵝嘶鳴,或觀鶴舞白。盪舟碧波,可觀鄱最湖日落日勝古跡眾多,有宋朝年間的永福寺塔,有江萬里率全家投河以身殉國的止水亭,有陶侃衣冠冢,有古老的文廟,有可與西湖媲美的十景東湖,有全省最大的蓮山古漢墓群等。
——區位獨特,交通便利。鄱陽地處「昌九景」金三角腹地,它西接廬山,北望黃山,東依三清山,南靠龍虎山,是環鄱陽湖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鄱陽湖畔正在建設中的區域中心城市。在東部開放和西部開發中,具有重要的承接和中轉作用,周邊輻射十餘縣市近千萬人口,市場空間,充滿無限生機。鄱陽縣史有「舟車四達」、「百貨歸墟」之美譽。縣城距景德鎮、九江機場、南昌昌北機場分別為半小時、1小時、2小時車程,一小時經濟圈已基本形成。境內樂安河、西河、潼津河、昌江經鄱陽湖直通長江,鄱陽港是江西省重要港口,千噸貨輪可直達長江。「兩高一鐵」(景婺衢鐵路)建成後,鄱陽將進入江浙滬4小時經濟圈。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鄱陽縣科學規劃,認真按照全面開發東湖,快速建設「城北」,有序改造「老城」的總體思路。加大市場化運作力度,創新城市經營理論,通過招商引資,城市經營廣開渠聚集資金,促進城鄉良性互動,進一步突出擴大就業空間、擴大人居空間、擴大親水空間、擴大旅遊休閑空間這四條「主線」,進行城市建設和發展。充分依託縣城山水環繞、依山襟湖、古跡留痕的優勢,構建「一湖(東湖)二帶(饒河景觀帶、中心大道影觀帶)、三環(一環路、二環路、三環路)、四區(城北區、城東區、老城區、風景區)」,城市功能日益完善,縣城主幹道美化亮化,引資建設了饒州大道、鄱陽商貿市場、饒州小商貿市場、建材大市場等,逐步建成「水陸交通便捷,集居人口眾多,水鄉韻味濃郁,工貿旅遊發達,片區功能齊全」的生態水城。
自然地理
鄱陽縣總面積4215平方千米。全人口約近150萬(其中農業人口110萬),毗鄰皖南。鄱陽縣氣候屬亞熱帶濕潤型。氣候溫和,全年平均氣溫17.60度;日照充足,全年平均日照時數達2000小時以上,日照百分率為40%以上;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608毫米;四季分明,無霜期達274天。山脈為黃山余支,縣域經地勢自東北向西南逐漸傾欹,低山、丘陵、湖區平原兼有。擁有234萬畝山地經濟、野生、珍貴樹和113萬畝寬的水域,其中30萬畝優質可養水面。是江西省面積第二大縣、人口最多縣。縣政府所在地為鄱陽鎮。
鄱陽縣地處東徑116°23′45〃至117°06′15〃,北緯28°46′26〃至29°42′03〃之間,位於江西省的東北部,鄱陽湖的東岸,北與彭澤縣和安徽省東至縣交界;南同餘干、萬年接壤;東於景德鎮、樂平市為鄰;西北同都昌縣山水相連。
水域面積948.7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2.5%,其中鄱陽湖約有313平方公里水域在該縣范圍內,境內大小河流225條,總長2070公里,大、中、小型水庫359座,總庫容6.5億立方米,水資源非常豐富;
縣境內東北高為低山,向西南方向漸變為丘陵和湖區平原,東西寬71.8公里,南北長90.2公里,總面積為4215平方公里。
全縣土地總面積達4215平方公里,其中低山丘陵佔全縣總面積的45%。耕地總面積108.02萬畝,其中水田81.74萬畝,旱地26.28萬畝,山地面積234萬畝;林地面積14萬余公頃,覆蓋率達29%。
鄱陽縣屬典型的中亞熱帶季風區,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數達2098小時,平均氣溫在16.9℃-17.7℃,1-2月為最冷天氣,月平均氣溫為4℃-5℃,極冷最低溫度日為零下8℃,7-8月份平均氣溫高達28.8℃-30℃,一年中極端最高溫度為39.9℃。年平均降雨量1300-1700毫米,4-6月為集中雨季佔全年降水量50%以上, 7-9月為台風雨季帶,全年無霜期274天,太陽輻射數為115千卡/平方厘米。
經濟發展
鄱陽縣產業結構主要以大農業為立。自古有「銀鄱陽」之美稱,「魚米之鄉」之盛名,是國務院列入的全地商品糧、商品魚生產基地之一。 傳統的珠湖銀魚、東湖鯽魚、鄱湖藜蒿、春不老菜等,堪稱天然食品一絕。 礦產資源有金、銀、鉛、鋅、煤和瑩石等礦產豐富。 此外,鄱陽生產的甲魚酒、新芝安食品系列及自古以來就富盛名的脫胎漆器、魚鉤等在改革開放中的市場經濟競爭中爭創不少輝煌。 鄱陽1986年被國務院定為貧困縣,有國家的大力扶助下,扶貧開發歷經十八年來,貧困人口逐漸減少,貧困地區的農牧水產業迅猛發展,更有豐富的旅遊資源亟待開發。 當前鄱陽縣在縣班領導及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正在大力招商引資,目前已開辟「鄱陽湖工業園」、「蘆田工業區」等數個大型工業園區,已進駐數十家大型企業,為鄱陽的經濟和工業建設拓開新的契機。
物產資源
鄱陽得鄱陽湖滋潤,飽汲天地之精瑞。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山林綿亘,江湖密布,234萬畝山地鬱郁蔥蔥,141萬畝水域流金淌銀。鄱陽縣擁有鄱陽湖捕撈面積111萬畝,內陸可養水面30萬畝,可漁低窪農田34萬畝,是全國第二大水產縣,是全國水產百強縣、重點縣。鄱陽有悠久的漁業生產歷史,有浩大的漁業生產隊伍,魚類品種繁多,水產資源極為豐富,尤其以珠湖銀魚、鄱陽湖蝦蟹、鄱陽湖水生植物藜蒿、白蓮等享譽全國。
鄱陽有耕地面積110萬畝,山地面積34萬畝,特色農業發展迅猛,是我國糧、棉、油、豬重點生產區。近年來,鄱陽縣借倡導環保春風,揚優成勢,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產業,並按照農業產業化的要求作好農業工作,基本實現了「縣有主導產業,鄉有經濟強項,村有骨幹品種,戶有主營項目。」湖濱地區養殖甲魚、銀魚、鱖魚、青蝦、河蟹等。山區種植黑芝麻、百合、煙葉、蓮子、蔬菜、葯材、板栗。全縣突出抓好「二水」(水產、水禽)「一葯」(中葯材),水禽畜禽及牛羊工程已具規模效益。全縣還有瑩石礦儲量70萬噸,花崗石存量1億方,瓷土、石灰、煤、金、鎢等礦產具有較高開采價值,是一座待人開發的寶庫。
歷史沿革
春秋為楚番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番陽縣,治今址,以處番水之北得名,屬九江郡。西漢改為鄱陽,因在鄱江之陽,屬豫章郡。據《漢書·地理志》:「鄱水西入湖漢是也,鄱陽湖在縣西,即古彭蠡。」建安十五年 (210年) 屬鄱陽郡,為郡治,郡縣均治今古縣渡。三國吳赤烏八年 (245年) 鄱陽縣還治今址。
南朝齊鄱陽郡還治鄱陽縣。梁承聖二年 (553年) 分江州立吳州,領鄱陽郡、州郡同治鄱陽縣。隋平陳屬饒州,為州治。大業初復為鄱陽郡治。隋時始曰鄱陽湖,以接鄱陽山而名。
唐武德五年為饒州治。天寶元年 (742年) 為鄱陽郡治。乾元元年(758年)復為饒州治。元為饒州路治。明為饒州府治。1912年廢府屬省。1914年屬潯陽道。1926年復屬省。
1952年屬上饒專區。1957年改名波陽縣。1971年屬上饒地區。2003年12月17日經民政部批准,波陽縣恢復鄱陽縣名。
1983年7月,將波陽縣的漁山公社及荷塘墾殖場劃歸景德鎮市昌江區管轄(國函字[1983]146號)。1984年5月24日,墾殖場設立高家嶺鄉,響水灘公社分設為響水灘鄉、肖家嶺鄉,設置田畈街鎮(贛府字[1984]117號)。
1984年5月24日,波陽縣設置九個區建制。謝家灘區轄石門街鄉、謝家灘鄉、肖家嶺鄉;侯家崗區轄侯家崗鄉;油墩街區轄銀寶湖鄉、油墩街鄉、湖濱鄉、蓮山鄉、橋頭街鄉、響水灘鄉;田畈街區轄田畈街鎮、田畈街鄉、柘港鄉、金盤嶺鄉、梘田街鄉;高家嶺區轄游城鄉、珠湖鄉、站前鄉、高家嶺鄉;團林區轄四十里街鄉、團林鄉、磨刀石鄉、雙港鄉;古縣渡區轄古縣渡鄉、昌洲鄉、古南鄉;凰港區轄凰崗鄉、東溪鄉、太陽埠鄉、神山鄉;蘆田區轄蘆天鄉、饒埠鄉、桐山鄉。三廟前鄉、蓮湖鄉、水上鄉為縣直轄鄉(贛府字[1984]117號)。
1985年4月18日,設立蓮花山、蒔山、白沙洲、聶家、鴉鵲湖鄉(贛府廳字[1985]230號)。1986年2月23日,撤銷石門街鄉,設置石門街鎮(贛府廳字[1986]74號)。1992年7月27日,撤銷水上鄉(贛民字[1992]138號批復)。
1994年11月25日,撤銷油墩街鄉、謝家灘鄉、四十里街鄉、古縣渡鄉、雙港鄉、饒埠鄉,設立油墩街鎮、謝家灘鎮、四十里街鎮、古縣渡鎮、雙港鎮、饒埠鎮(贛民字[1994]238號批復)。至此,全縣轄9個鎮、32個鄉:鄱陽鎮、石門街鎮、謝家灘鎮、油墩街鎮、田畈街鎮、田十里街鎮、雙港鎮、古縣渡鎮、饒埠鎮、蓮花山鄉、肖家嶺鄉、侯家崗鄉、響水灘鄉、橋頭街鄉、蓮山鄉、梘田街鄉、蒔山鄉、湖濱鄉、碧山鄉、柘港鄉、金盤嶺鄉、鴉鵲湖鄉、銀寶湖鄉、游城鄉、珠湖鄉、高家嶺鄉、白沙洲鄉、站前鄉、凰崗鄉、東溪鄉、聶家鄉、太陽埠鄉、團林鄉、古南鄉、神山鄉、昌洲鄉、磨刀石鄉、蓮湖鄉、三廟前鄉、蘆田鄉、桐山鄉。
1999年5月4日,饒豐綜合墾殖場改制設立饒豐鎮,鎮政府駐紅土山;樂豐良種繁殖場改制設立樂豐鎮,鎮政府駐包家(贛民字[1999]112號批復)。2000年6月27日,撤銷金盤嶺鄉、高家嶺鄉、凰崗鄉,設立金盤嶺鎮、高家嶺鎮、凰崗鎮(贛民字[2000]143號批復)。至此,全縣轄14個鎮、29個鄉。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191526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鄱陽鎮 101313 石門街鎮 19576 田畈街鎮 26053 謝家灘鎮 54506 四十里街鎮 29645 雙港鎮 53468 古縣渡鎮 38577 饒埠鎮 42491 油墩街鎮 29393 樂豐鎮 9264 饒豐鎮 33734 金盤嶺鎮 30289 高家嶺鎮 10011 凰崗鎮 20408 橋頭街鄉 17128 肖家嶺鄉 14061 候家崗鄉 27797 蓮花山鄉 11159 銀寶湖鄉 18946 湖濱鄉 16319 蓮山鄉 11557 響水灘鄉 23658 鴉鵲湖鄉 11265 碧山鄉 18161 柘港鄉 37009 梘田街鄉 23340 蒔山鄉 10198 游城鄉 43136 珠湖鄉 25555 站前鄉 17550 白沙洲鄉 6992 團林鄉 34466 磨刀石鄉 46008 聶家鄉 8912 昌洲鄉 25382 古南鄉 35007 東溪鄉 13736 太陽埠鄉 10661 神山鄉 12480 蘆田鄉 44591 桐山鄉 16235 豐廟前鄉 54072 蓮湖鄉 57417
2001年12月3日,撤銷磨刀石鄉,劃歸鄱陽鎮;撤銷蒔山鄉,劃歸田畈街鎮;撤銷聶家鄉,劃歸雙港鎮;撤銷站前鄉,劃歸高家嶺鎮;撤銷湖濱鄉,劃歸油墩街鎮(贛民字[2001]570號批復)。
2003年10月21日,撤銷東溪鄉、太陽埠鄉、神山鄉,成建制劃歸凰崗鎮管轄;撤銷碧山鄉,成建制劃歸田畈街鎮管轄(贛民字[2003]273號批復)。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138萬人。
2004年底,全縣轄14鎮20鄉
❸ 江南怎麼劃分的
在東周時期是以吳國、越國等諸侯國所在的長江中下游,即今上海、浙江、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江西東部和北部等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摘自央視紀錄片《何處是江南》)。
自唐末五代到南宋,浙西、浙東兩鎮或分或合,總稱「兩浙」。這一地區,構成了兩宋時期「江南」的核心區域,也總體符合我們今天認知中江南地區的范圍。
特別是在宋室南遷之後,「江南」再次成為江南政權的代稱,《元史》所謂「至元十三年,平江南」者是也,而南宋統治核心在以杭州為中心的兩浙地區,此時的「江南」,便常常與「兩浙」互為表裡。
(3)饒州府遺址擴展閱讀
明朝建立以後,對浙西進行了拆分,蘇州、松江、常州、鎮江等地直隸南京,其餘杭、嘉、湖等地歸浙江布政司管轄,正式奠定今天的江浙兩省邊界。
清朝攻克南京後,廢除其國都地位,在原直隸南京管轄的地區添設江南省,范圍相當於今天江蘇、安徽兩省之和,這也是「江南」一詞,最後一次存在於官方行政區劃之中。
然而,明朝對浙西的拆分,不足以割裂「江南」各地的聯系;清朝江南省的設立,也無法將長江以北納入「江南」之中。明清語境中「江南」的核心范圍,大致包括蘇、松、常、鎮、杭、嘉、湖、應天(江寧)以及後來從蘇州分離出來的太倉直隸州。
這八府一州,既有江蘇,又有浙江,早已超越行政區劃的隔離。而廣義的「江南」,還包括安徽的徽州、浙江的紹興、寧波等地,與今天「吳語區」的概念,多有重疊,具備獨特的經濟、文化象徵意義了。
❹ 江西省有哪些旅遊景點
江西省旅遊景點有滕王閣、龍虎山、鄱陽湖、井岡山、婺源等。
1、滕王閣
滕王閣,江南三大名樓之一。位於中國江西省南昌市贛江畔。屢毀屢建,今日之滕王閣為1989年重建,與古貌相比更為氣派。滕王閣座落於南昌市西北,贛江東岸。始建於唐永徽四年。為當時任洪州都督的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所建。
在平水位(14~15米)時湖水面積為3,150平方公里,高水位(20米)時為4,125平方公里以上。
4、井岡山
井岡山,革命歷史輝煌,自然風光絢爛,紅綠輝映,融為一體,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聖地和5A級旅遊景區。井岡山,以其輝煌燦爛的革命歷史,鑄就了蜚聲中外的「紅色搖籃」。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中國工農紅軍來到這里開展了艱苦卓絕的井岡山斗爭,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0據地,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國革命從這里走向勝利。
5、婺源
中國最美的鄉村-婺源,是鑲嵌在黃山-景德鎮-廬山國際旅遊黃金線上的一顆綠色生態與古文化明珠。她東連浙江衢州、南通上饒、西接景德鎮、北臨黃山,古為文風鼎盛之所,今為交通皖、浙、贛三省要地。境內山多地少,素有「八分半三一分田,半分水路與庄園」之稱。
旅遊安全注意事項:
1、提前買好往返車票
外出旅行一定要規劃好路線,提前准備好往返路線的車票。
2、保證手機電量充足
外出手機是唯一可以聯系家人的工具,一定要保證隨時聯系,避免特殊情況聯系不到造成麻煩。
❺ 八景的最早的「八景」所指何處
章江與貢江在八境台下匯合成贛江,登上此台,贛州八景一覽無余,故取名八境台。此台建成時,主持建造此台的地方官孔宗瀚曾將登台所見繪成《虔州八境圖》,請蘇東坡按圖題詩8首。紹聖元年(1094),蘇東坡貶官嶺南路經贛州時,曾親臨八境台,在遍覽贛州的旖旎風光之後,深感原詩未能道其萬一,遂補作後續一篇。宋代的贛州八景是:石樓、章貢台、白鵲樓、皂蓋樓、郁孤台、馬祖岩、塵外亭和峰山。到了清代,由於景觀發生變化,在八境台上所見的八景是:三台鼎峙、二水環流、玉岩夜月、寶蓋朝雲、儲潭曉鏡、天竺晴嵐、馬崖禪影、雁塔文峰。先是北宋嘉祐間,虔州太守孔宗瀚因「州城歲為水嚙,東北尤易墊圮」,於是「伐石為址,冶鐵錮之」,建城樓於其上,並繪圖請蘇東坡題詩,蘇東坡在《虔州八境圖》八首的引言(3)中記述說: 「《南康八境圖》者,太守孔君之所作也,君既作石城,即其城上樓觀台榭之所見而作是圖也。」 蘇東坡根據八境圖所描繪的樓觀台榭題詩八首,從此這座城樓也被稱為八境台。蘇東坡當時所題的「八境」是石樓、章貢台、白鵲樓、皂蓋樓、郁孤台、馬祖岩、塵外亭、崆峒山。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八景」。 其一 坐看奔湍繞石樓,使君高會百無憂。 三犀竊鄙秦太守,八詠聊同沈隱侯。 《同治贛州府志》記載:「石樓去府治一里,蘇軾詩『坐看奔湍繞石樓』即此。」這個石樓在那裡?一說即八境台本身。同治府志按語中說「……奔湍繞三字亦惟茲台足以當之,否則必龜角尾另有石樓也」(4)。《贛縣新志稿》也記載石樓去府治一里,另一說見萬陸同志一九八五年一月二十日《贛南報》文章:「據史書記載,石樓當在城北六里處,該石高峻,如樓房獨立,傍有七室相通,因而得名,可惜後被毀壞」雲雲。 我贊同第一說。孔使君可以在石樓盛宴賓客,望著湍急的江水繞樓而去,非八境台莫屬。「龜角尾另有石樓」是假設不能成立,在龜角尾附近,有章貢台、白鵲樓,都在八詠之中。八境台北另有合江樓,文天祥有合江樓詩:「天上名鶉尾,人間說虎頭。春風千萬岫,秋雨兩三洲……(5)」但文天祥卻另有石樓詩,詩中有句「長垣連草樹,遠水照樓台,八境煙濃淡,六街人往來」(6)可見合江樓不是石樓,從文天祥石樓詩意看,石樓也應是八境台。 八境台屢經動亂和興廢,明末清初,楊廷麟在贛州抗清,八境台毀於戰火。康熙二年、民國十八年又毀於火,均加以修復。它在一定意義上是贛州的象徵。一九七六年七月十三日燒毀後,一九八O年十二月九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同志指示重建。 其二 濤頭寂寞打城還,章貢台前暮靄寒。 倦客登臨無限思,孤雲落日是長安。 此景為章貢台,今不存。嘉祐間趙抃為州守,在治西北野月、野景二亭舊址上新建,並為之記。據《同治贛州府志》府城全圖,遺址在今贛州五中東北,供電所靠城牆高阜地。趙抃(宋)、楊廷麟(明)、王厚(清)等有詩。 其三 白鵲樓前翠作堆,縈雲嶺路若為開。 故人應在千山外,不寄梅花遠信來。 白鵲樓一景,在八境台北,今不存。 其四 朱樓深處日微明,皂蓋歸時酒半醒。 薄暮漁樵人去盡,碧溪青嶂繞螺亭。 這一景有兩個說法,一說為螺亭,在贛縣東南七十里,《同治贛縣縣志》持此一說。《述異記》載:「螺亭在南康郡,昔有貞女,采螺為業,曾宿此亭,螺啖其肉,故號螺亭。」據《同治贛州府志》(卷四·山)記載,距城東六十里為雞心石,又東十里為螺亭石。有拾螺女為螺嘬死葬亭傍,冢化為石螺,殼無數,東坡詩「碧溪青嶂繞螺亭」指此也。一說為皂蓋樓,筆者以此說為是。因為此景是寫詩人在皂蓋樓飲酒所見,主體朱樓即皂蓋樓,以螺亭遠景為陪襯。如以螺女亭為「八景」之一,我覺得螺女死於螺,螺女何辜!絕不是什麼動人傳說,而冢化石螺,螺殼無數,令人怵目身麻,也非美景。而文天祥皂蓋樓詩則甚美: 一水樓台繞,半空圖畫開。 蛐蜒行薜荔,雀影上莓苔。 碧落人千載,青山酒一杯。 晚煙看不盡,明月卻歸來(7)。 在宋以後的八境台和詩中,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螺亭說,皂蓋說都有(8),但寫螺亭的詩並不十分明了,寫皂蓋樓則較多。 可惜的是,皂蓋樓、螺亭都盪然無存。 其五 使君那暇日參禪,一望叢林一悵然。 成佛莫教靈運後,著鞭從使祖生先。 末句一作「著鞭常恐祖生先」,此景寫馬祖岩,馬祖岩寺已不存。 其六 卻從塵外望塵中,無限樓台煙雨濛。 山水照人迷向背,只尋孤塔認西東。 此景寫馬祖岩的塵外亭,今不存。第四句雖然提到城內慈雲寺舍利塔,但並沒有人說是蘇東坡所寫的「八景」之一,到後來,許多舊景如煙雲散,沒有了,新「八景」中就有了這個塔,謂之「雁塔文峰」,這是後話(注)。 其七 雲煙縹緲郁孤台,積翠浮空雨半開。 想見之罘觀海市,絳宮明滅是蓬萊。 這一景寫郁孤台,一九八四年郁孤台已全面修葺。 其八 回峰亂嶂郁參差,雲外高人世得知。 誰向空山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詩。 蘇詩的第八景,一說是上洛山,依據是《太平寰宇記》(9)。一說是崆峒山,依據是《南康記》。我主張後一說。萬陸在《贛南詩話》發表的文章中認定,蘇東坡最後一首寫山景,以上洛山總概。如果有這一層意思,那還是以崆峒山為宜,因崆峒山是虔州的望山,蘇東坡在詩中極為稱贊「豈非崆峒秀,為國產俊民」,「山中木客解吟詩」句,《南康記》的注是富於詩意的,它說「贛縣東南山上有台,風雨之後,景氣明凈,頗聞山上鼓吹聲,即山都木客吟唱也。」這和《同治贛州府志》關於崆峒山的另一記載聯系起來看,都很有意思的。「縣南六十里山麓周百餘,巔有湖,湖有艑艚底或動之,風雨立作。」而崆峒山又名空山(10),贛縣舊志記載,第八景「若非崆山,則末二語空山山中字疊出」(11)蘇東坡當不會這樣寫的。至於《南康記》中說山上有台,可惜連台的名字都沒有留傳下來,當年陳晦之老先生講學,包拯問道於空山,恐怕都登臨過這個台吧! 蘇東坡在《虔州八境圖》八首前面,寫了一段富有哲理和文採的引言: 「……蘇子曰:此南康之一境也,何從而八乎?所自觀之者異也。且子不見夫日乎,其旦如盤,其中如珠,其夕如破壁,此豈三日也哉!苟知夫境之為八也,則凡寒暑、朝夕、雨暘、晦明之異,坐作、行立、哀樂、喜怒之變,將接於吾目而感於吾心者,有不可勝數者矣,豈特八乎!如知夫八之出於一也,則夫四海之外,詼詭譎怪,《禹貢》之所書,鄒衍之所談,相如之所賦,雖至千萬未有不一者也。後之君子必將有感於斯焉,乃作詩八章,題之圖上。」 蘇東坡之所以對「八」發了一通議論,並在第一首詩中題到「八詠聊同沈隱侯」,可見當時社會上並無「八景」之說,蘇東坡所以寫八首而不是七首或九首,使它聯想到沈約有「八詠詩」而已,說明他實在沒有要創造第一個「八景」的念頭。至於沈約的「八詠詩」,有登台望秋月、會圃臨春風、歲暮愍哀草、霜來悲落桐、夕行聞夜鶴、晨征聽曉鴻、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東等八首(12),則為抒情詩,沒有描繪具體的景物和處所,雖然詩意濃郁,音節鏗鏘,韻律柔美,但意境頹傷、灰暗,充滿「落花」、「衰草」、「早霜」、「深暮」、「孤月」、「微瀾」的寂寞、凄苦、空幻的心情,在思想上不可取,沈約雖博通群籍,有很多著述,但史家評論他「昧於榮利,頗累清談」(13),政治上熱衷陰謀詭計,死前據說夢見鬼割了舌頭,其思想在「八詠詩」寧可見一斑。 中國的第一個「八景」,在蘇東坡的大手筆下產生出來,文以名傳,使虔州「八境」身價百倍,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件事的後果,蘇東坡和「八景」的設計師孔宗瀚都料想不到的。張照承父子與清代八景(文瑞)贛州八景中,清八景(三台鼎峙、二水環流、玉岩夜月、寶蓋朝雲、儲潭曉鏡、天竺晴嵐、馬崖禪影、雁塔文峰)的意義是承前啟後的。從1067年蘇東坡在山東郊州為孔宗翰題虔州宋八景至清張照乘父子題贛州八景,時間跨度近600年;再從張照乘父子題八景至贛州現代八景的問世,時間跨度300年。前後兩個時間跨度中,歷史空間巨大,社會與自然乃至山川地理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所以,探究清八景,對我們今天研究贛州八景文化是有著深遠歷史意義的。雍正十三年,張照乘調任贛縣知縣,其父張棟書、弟張照黎也隨後來到贛州。贛州城因為這父子三人的到來,進入了一個文化盛期,關於贛州八景的一段文化佳話也就此形成。張氏三人,乃河北省磁州(今磁縣)人,均為飽學之士。其中「張照乘以拔貢為官學教習,雍正十三年調知贛縣。」史書中關於他的記載頗有褒獎,說他「才能任巨」,有才能,能擔當重任。他入城不久,「請遷復學宮(即文廟)於城東故址」,即將縣學在現慈雲塔下重新恢復,並在公務之餘,親自參與縣學的管理與教學活動,並從中選拔了一批有志且有抱負的年輕學子在他的縣署中任職。如此苦心經營六年,贛縣的人才才逐漸成長起來。當時,贛縣尚無社倉,張照乘便竭力勸說有錢人捐谷,設立義倉,分貯於城鄉各處,以防患災年歉收之急。贛州城水東一帶自古叫火焰山,山嶺赤色,張照乘擔憂百姓遭受火災血疾,便帶頭栽植松樹,並鼓動城鄉百姓一起參與,終於成就了今天鬱郁蔥蔥的一片萬松山。為防止水患,他還要求章、貢、贛三江沿岸百姓大力種榕護堤,以至贛州城內外,尤其是三江六岸榕風浩盪、逶迤成景,贛州的水患也因此得到了明顯的控制。任職期間,他還開展了「修八境台城垣,清理官衙,收養嬰兒」等深得民心之活動。他的一系列作為,讓贛州城百姓大為感動,他的高尚德行,使得還在任的他更贏得了百姓厚愛,士民們自發地捐錢為他修建祠堂以彰其德。因為政績卓著,張照乘隨後被提拔為饒州府同知,後來歷任吉安、南昌、嘉興知府等職。今天,我們後人看張照乘,會覺得他所有功德中最大的一件,不是他的政績如何,而是他與父親張棟書(字子車,著有《晤言集》、《百善錄》)、弟弟張照黎為贛州城擬定「清八景」。這是件文化事項,或許還只是他們父子三人閑情逸致的產物。然而,政治內容是每個為政者都必須所為的,文化內容卻未必是每個為政者所能為的。這項文化內容一旦確立,竟然承前啟後了近千年!不能確切是張照乘任上的哪一年,他們父子三人誰也不記得是第幾回上八境台了。這回,老夫子張棟書依然是「攜長兒照乘,次兒照黎」,興致勃勃走在前面。他們行走於「台前後左右,周覽山川,仰溯前人」,議論起了蘇東坡及其八景詩。張棟書認為蘇東坡的詠八景詩是遙想寄興之作,蘇公卻能於「風來雨過濤聲山色間,別開靈境」,詠唱出曠世之作,甚至連他的數十年前也來過贛州的老父親蘇洵也因此「足與江山並傳」。張棟書自言「非敢希蹤蘇氏」,其實恰恰相反,他就是有心比擬蘇氏父子。他認為蘇東坡及其八景詩,令其父親蘇洵在贛州的經歷(蘇洵到過贛州天竺寺)也成了經典,如今我兒在贛州作知縣,我們也可在贛州八景上作些文章,既可「聊以志游」,也或可作一回比擬蘇氏父子之風雅事。於是,他們父子三人,以八境台上所見景緻,分題八景(見《贛州市地名志》)。在八境台上,最遙遠的景當數峰山、儲潭。清人眼中,峰山是贛州城的風水山,扼守三江,聚集風水;儲潭則是贛州城的風水潭,聚贛江風流,聚贛州風水。張氏父子則認為,儲潭「乃台之遙照」——儲潭如一面巨鏡,江水清澈,江面寬闊,可以映照八境台,是台之外延台之魂靈。有了對儲潭如此詩意的理解,儲潭便超越了其本身——不僅僅為祭祀祈禱平安過灘廟地,不僅僅為潭深迴旋聚物撈屍場所。隨後,一個初春的日子,張照乘父子三個相約來到了儲潭,並分別寫下了優美的《儲潭曉鏡》,把儲潭美妙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數十年來,由於水資源開始貧竭,贛江河床上升,水面變窄,水流量變小,導致著名的「儲潭曉鏡」之景受了影響。再加之工業革命昌盛,大氣污染,能見度變小,從八境台已不能十分清楚地瞭望到「儲潭曉鏡」之美景了。「儲潭曉鏡」漸漸退出了「八景」文化舞台。
至於最先的「瀟湘八景」所指何地,具體方位在哪裡?可謂諸說不一。有人認為,可以乏指洞庭湖風光。也有人說,乃是湘江的別稱。更有人斷言,湘水合瀟水之稱,今瀟湘合流處,有湖南零陵縣北,其地有瀟湘鎮雲雲。(以上分別見新版《辭海》、《辭源》)看來十分抽象。
筆者近年參與地方史志的探討,卻發現了與上述結論不盡一致或有待充實的史述。據《長沙史志通訊》援引北宋大書畫家米芾的《瀟湘八景圖詩跋尾》,有如下兩段值得注意的文字:
「余購得李營丘畫八景圖,拜石余閑,逐景撰述。」
「(洞庭)湖之南皆可以名瀟湘。若湖之北,則漢、沔湯湯,不得謂之瀟湘。」
這可為我們提供了與前人結論不同的新證。所指「李營丘」其人,乃是五代末年以至宋初的李成,其生卒年代為後梁貞明五年--北宋乾德五年(即公元919年 --967年)。李成字咸熙,本是唐代宗室。先世居於長安,後遷青州益都的營丘地方(今山東昌樂縣東南),是以人稱「李營丘」。他的祖、父,都是文化名人。李成自幼多讀經史,能詩,善琴,工奕,擅畫山水,尤以繪「平遠寒林」山水見長。他和關仝、范寬形成五代北宋山水畫的三個主要流派。
由此可見,發明「八景」的專利權,不宜讓宋迪專美,起碼還有一個出生早於宋迪一百多年的李成。於此也可推斷,「八景」的上限,起碼還可以追溯至五代或北宋初年,較之「源於北宋」的宋迪,大可以「修正」再添100多年,即歷時千年了。
值得一提的是,關於李成的真跡,在北宋時已經存世無多,這個「李營丘畫八景圖」比之宋迪的「瀟湘八景圖」有何異同,可惜今天無從獲得物證比較。據考,今遼寧文博部門藏有《小寒林圖》、台灣藏有《群峰霽雪圖》,但專業研究者都認為這乃是「仿作」而非真跡,但願今後有人為此作出新的求證,以解「懸案」。
❻ 饒洲府遺址在那裡
隋平陳後置,治所在鄱陽(今江西鄱陽縣)。元為路。明清為府。民國度府。饒州轄縣面積,因時代的推移而減少,由最大時鄱陽郡到清代、民國轄七縣,鄱陽縣、余干縣、萬年縣、樂平縣、浮梁縣、德興縣、都昌縣。地處鄱陽湖之濱的饒州,今稱鄱陽古稱番(讀po)邑,鄱陽正式建縣是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當時屬九江郡稱作番縣。到了西漢,改番縣易(音yang ),以在番縣水之北而稱呼,屬豫章郡管轄。新莽時一度改稱鄉亭,仍屬九江郡。東漢時期,將番易左右加「 阝」傍,於是稱作鄱陽。建安十五年(210),孫權分豫章置鄱陽郡,鄱陽隸鄱陽郡。隋開皇九年(589),改鄱陽郡為饒州,鄱陽郡隸屬此洲。大業三年(607),復改饒州為鄱陽郡,唐武德四年(622),復置饒州,鄱陽隸屬依舊。南唐開元初,改饒州為永平軍,宋開寶八年(975),廢永平軍復饒州,其間鄱陽均為倚郭縣。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饒州為饒州路,至正二十一年(1361)改饒州路為鄱陽府,明洪武二年(1369),改鄱陽府為饒州府,鄱陽隸屬未變。清沿用明制,鄱陽隸屬依據前朝,也都是州府所在地。
古饒州是一個人傑地靈、俊彥代出,歷史神韻與現代文明和諧交融的地方。東晉時大司馬陶侃(陶淵明之曾祖),其母諶氏(243-318年)古代饒州人,今江西省鄱陽縣人,是我國古代四大賢母之一。南宋洪皓及其三子洪適、洪邁、洪遵(都有文名,後人稱為「鄱陽三洪」,都是當時著名的學者,大臣,洪邁著有《容齋隨筆》,洪適官至宰相。),還有南宋愛國丞相江萬里,以及大家所熟識的南宋詞人姜夔、汪藻等皆出於饒州故地。唐顏真卿,北宋范仲淹曾是此地父母官。
鄱陽縣長湖群島,山青水秀、風光旖旎。縣城依山(芝山、風雨山)襟湖(東湖),塔(永福寺塔)、廟(文廟)相映,古跡留痕,芝山以盛產靈芝草得名,奇秀甲於東南,山下止水池系南宋丞相江萬里率全家人投池殉國處,境內獅子山巍崖峭壁,下臨清流,岳飛留有"潭水寒生月,秋風夜帶秋"的詩句。郭璞尖五峰屹立,如青鍔刺天,為晉文學家郭璞煉丹處。縣城東湖古代就有"浮舟孤寺、洲上百花、柳堤春色、芝橋晴雲"等十景,可與西湖媲美。內珠湖波光接天,湖中鳥島瓢里山,被范仲淹稱為"小南海",毗鄰的鄱陽湖珍禽棲息,為人間勝景,湖中長山群島開發後將成為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