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石橋遺址
㈠ 項城的文化遺產
黃廟石橋
位於項城市東南30公里付集鎮黃廟集內,老泥河西來東注,河南岸屬沈丘縣所轄,河北岸屬項城版圖,兩縣以河橋為界。該橋全系紅石壘砌而成。橋兩側分別為16個欄桿,每欄桿上刻石獅、石猴。
鹿苑寺舊址
鹿苑寺位於河南省項城市南頓鎮東崔街北側。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武帝肖衍創建。唐德中建中(公元780—公元783)年間,敕修,寺宇較前更為盛。元末毀於亂。明宣德五年(1430年)牛首僧懷忍重修。正德(1506—1521)年間,僧洪錦同鄉民張釗鬻產捐修,寺尚巍煥,僧亦輻集。嗣後鄉民陳守身、張養性重修。至清宣統三年(1911)殿宇無存,瓦石頹敗,惟寺後銀杏兩株,高數丈,周圍丈余,枝柯相交,參天蔽日,寒氣襲人,雖盛夏亦然。1959年,東邊的一株銀杏被大風颳倒。幾年前,另一株銀杏毀於大火。
楊冢遺址
楊冢遺址位於河南省項城市范集鄉李庄行政村楊冢自然村西北隅。1976年周口地區文物考古學習班在此發掘,根據出土遺物確定為龍山文化遺址。後范集鄉政府在遺址上建立磚窯廠,燒磚取土,將遺址挖成一面積為2萬平方米的窯坑。
戰國秦漢遺址
高大庄戰國秦漢遺址位於河南省項城市高寺鎮袁樓行政村,北靠汾河,西臨於營行政村,李庄、楊庄、高大庄自然村坐落於遺址之上。該遺址面積約100萬平方米,出土大量春秋戰國、秦、漢遺物。曾在楊庄村後出土過西漢窖藏青銅洗22件,在李庄、楊庄、高大庄、袁樓村內出土大量蟻鼻錢。根據《袁和郡縣志》文獻記載,推測此處應為漢代和城縣城。
柳杭石橋
柳杭石橋位於河南省項城市王明口鄉柳杭行政村磚寨自然村中央。石橋為咸豐六年修建,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該橋為三拱紅石橋,長17米,寬5.5米,拱長2.9米。路面用方石鋪成,橋下溪水環繞,池塘花荷飄香,屬項城八景之一。橋欄桿用大方磚砌成,已無存。
廣陽古廟
廣陽古廟位於河南省項城市孫店鎮廣陽行政村廣陽自然村中央,東西大街北側。
袁氏家族墓地
袁氏家族墓地位於河南省項城市高寺鎮袁閣行政村東北隅。該墓地為項城名門望族袁氏家族的墓地,自清初至民國初年埋葬了34位袁氏後人,其中袁氏家族奠基人袁耀中與郭太夫人都安葬於此。
㈡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的簡介
遺址位於李渡鎮紅石橋李渡酒廠老廠區內,元代至近現代燒酒作坊遺址。遺址考古勘探面積1600平方米,2002年考古發掘面積300平方米。揭露的文化堆積主要為元、明、清遺跡與遺物。其文化堆積的11個層面分為南宋、元、明、清、近代、現代6個時期,未見南宋遺跡,其餘5個時期的釀酒遺跡有水井、爐灶、晾堂、酒窖、蒸餾設施、牆基、水溝、路面、灰坑、磚柱等。水井位於遺跡中心部位,始建於元代,後經增高,深4.25米,六邊形紅麻石井圈,口徑0.66-0.72米,井台三合土築。爐灶始建於明代,紅石與青磚砌,長徑2.80米,短徑1.42米,殘高1.98米,煙道位於頭端兩側;灶前操作坑呈「凹」字形,長2.70米,寬1.60米,深1?84米。晾堂2處,明代晾堂50平方米,清代晾堂40平方米,卵石與三合土築,表面不平,邊界用紅石砌。酒窖22個,其中元代酒窖13個,直徑約0.65-0.95米,深約0.56-0.72米;明代酒窖9個,有6個至今仍在使用,直徑0.9-1.1米,深約1.52米。蒸餾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
設施2處,圓桶形磚座,明代蒸餾設施經清代修補,直徑0.80米,高0.62米,東南距灶0.85米。清代蒸餾設施直徑0.42-0.54米,高0.38米。遺址出土遺物350件,有陶瓷器、石器、銅器、鐵器、竹木器等,以陶瓷器為主,陶瓷器又以酒具為多。? 李渡是江西古鎮,江南糧倉,其釀酒歷史可上溯到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文豪王安石、歐陽修、詞人晏殊等每過李渡必豪飲一番。因此這里留下了「聞香下馬、知味攏船」的千古美譽。中國白酒評比專家組組長周恆剛稱贊道:「李渡燒酒作坊遺址歷史跨度近800年,是中國酒行業難得的『國寶』。」
㈢ 魏延的祠墓遺址
魏延祠位於四川綿陽市梓潼縣三泉鄉白雀村,西出梓潼縣,沿梓潼往江油的安梓路行約15公里,就到了三泉鄉白雀村,再沿村道行不多遠,就看到路邊的「魏延祠」石碑。 沿翠柏拱衛的石梯拾階而上,便見松柏掩映間一座仿古的建築,這就是魏延祠。
魏延祠坐落在卧龍山千佛岩諸葛寨東長生門下東麓的井岡坪上,梓卧(梓潼——卧龍鎮)公路從祠前經過,路北,魏家河蜿蜒東流。祠周,環境清幽。
據說,魏延祠方圓十里,有很多姓氏,唯獨沒有姓魏的,但祠前卻有一條魏家河。據當地八旬老翁回憶,魏家河河東原有魏家河廟,廟前曾有三塊石碑,其中一塊石碑上刻有「魏延率兵駐此」。
傳說,建興七年(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率軍北伐時,大軍駐屯於卧龍山諸葛寨,令魏延率本部兵馬駐今魏家河南井岡坪,成掎角之勢以作策應,這跟諸葛亮用兵謹慎相符。
據說,當時天氣酷熱難耐,魏延發現一片山林有大群的鳥不斷聚集,決定在那裡駐屯。由於有鳥糞接連不斷地落下,官兵們只有在離開樹林一點的地方燒飯。可是,卻沒找到水源。大群的麻雀聚集在魏延部隊的上面,感到吃驚的士兵們計劃轟走麻雀。魏延也看到了大群的麻雀,但是,他在其中發現了一隻白麻雀並被這只白麻雀所吸引。他追著這只白麻雀到了一處岩石場,忽然,白麻雀奇跡般地在岩石的裂口裡消失了。魏延感到十分驚奇,他試著推動岩石,不料,岩石轟然崩塌,泉水噴涌而出。原來,岩石下是一股地下水。官兵們找到了燒飯洗浴的水源,當地久受乾旱之苦的農民們也感到非常開心,他們把這條地下水稱作魏延河。據說,當時魏延經常身著戰袍,牽著戰馬,手持大刀在河邊飲馬巡視。
後來,人們為懷念魏延駐兵之史跡,在魏延河邊建了魏家河廟,並在河上建了一座小橋,取名為「將軍橋」。 魏家河廟毀於1968年,刻有「魏延率兵駐此」的石碑也不知所蹤。但將軍橋現在尚存,只是平時沒於水中,每年六七月間,水退則可見橋。
據說,井岡坪上歷史上曾有魏延祠,後來由於官府的命令,魏延祠被拆毀。現在的魏延祠是在1995年重建的。 魏延祠,殿宇巍巍,正中,塑有魏延像,端莊威武,頗具大將風度。「魏延祠」匾額,由中國《三國演義》學會常務副會長沈伯俊先生題寫。祠堂廊上,立有三塊石碑,上面分別刻有「南鄭侯魏延簡介」、「魏延率兵駐此認證碑記」、「魏延祠考察記」。
魏延祠正殿左測,是道教殿堂,塑有一些道教人物塑像,有道教護法神——王靈官,還有道教鼻祖——老子。
魏延祠右上方,還有文昌行宮和大佛殿,大佛殿內,有三世佛和十八羅漢像。 三國名將魏延,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魏延(?—234年),字文長,三國義陽人」。《辭海》:「魏延,三國義陽(今河南桐柏東)人。」
魏延故里,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固縣鎮魏家小河。固縣鎮的魏崗和魏家小河是以魏姓命名的村莊。村莊內留有魏家祠堂遺址和栓馬樁等遺跡。且有大量民間傳說可考。
魏延故里魏家小河地貌古奇壯麗,是河南湖北兩省交界一顆綠意盎然的風景明珠,與湖北省隨州紅石橋鄉僅一河之隔,南鄂北豫,雞鳴聽兩省,山青水秀幽雅古樸。
㈣ 磁窯鎮的遺址
漢鉅平故城遺址。磁窯尚存漢鉅平故城址,東西長500餘米,南北長450餘米,城牆尚存東北、西北兩角,用黃土夯築,東北城角高6.5米,直徑50米,世稱「烽火台」。西北城角殘高3米,東西長37米,顯露出夾棍眼。夯層明顯,夯築堅實。
汶水夕照、汶口古渡、大道通衢、商賈雲集為古磁窯的四大景觀。早在春秋戰國時,境內南驛村設有館舍,唐、宋時有南北驛道一條,宋、元時東西官馬大道兩條。特別是北宋中葉,這里商業繁榮,店鋪林立,是京東西路直通大明府的重要驛站。
因為處在北京到南京的中點,被稱為中京。在今堡頭茶棚北的汶河上有一座建築風格獨特,橫跨大汶河的明代石橋,是當時全國最長的石橋。石橋全部用條石建成,兩側也是奇石林立。據傳說在古代,每年的正月十六,人們都要趕茶棚廟會,到橋上走一走,以求驅邪祈福。
堡頭遺址位於磁窯鎮堡頭村,是大汶口文化最典型、最豐富的遺存。遺址現存面積約3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6米,是大汶口文化最早發掘地,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最初曾稱「堡頭文化」,後命名為「大汶口文化」。遺址內挖掘墓葬133座,陶窯1座,出土文物1800餘件。
隨葬陶器居多,鼎、豆、壺、背壺、罐、三足高柄杯、鬶、尊、盆、缽等。鬶的初型是在磁窯陶窯中燒制的,後傳播到各地。陶色有黑、灰、紅、白等色。黑陶烏黑光亮,有的似金屬器皿一樣有光澤;白陶胎薄質硬,色澤明麗,陶器的紋飾以彩繪和鏤孔最有特色,反映當時制陶工藝的較高水平。另還有石器、骨器和大量動物骨骼,距今約四、五千年。
㈤ 陝北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啊
子長鍾山寺石窟、延安清涼山、延安寶塔山、秦直道等。
延安又是中國革命的聖地。全市境內的革命文物達140多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延安市區內的鳳凰山舊址、楊家嶺舊址、棗園舊址、王家坪舊址、子長縣瓦窯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舊址)等國家級保護文物。省級革命文物有:延安市區內的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南泥灣舊址,吳旗縣、志丹縣、子長縣、安塞縣革命舊址、舊居、劉志丹陵園、謝子長陵園、洛川縣馮家村「洛川政治局會議舊址」等。
黃河壺口瀑布距延安市178公里,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該處黃河水面從400餘米的寬度突然縮窄為40米,在壺口處驟然下跌30米左右,隨後沿一條長達5公里的「十里龍槽」直去。黃河壺口瀑布氣勢如宏,四季晨昏晴雨變化無窮,瀑布與十里龍槽河心的右島——孟門山、黃河大橋等景點組成了黃河中游最具特色、最富魅力的黃河系列自然景觀。
㈥ 中國五大文化遺址至今時間
(一)彥溝龍山文化遺址
遺址在彥溝村小河西的台地上。1978年文物普查時發現。文化層不十分明顯,范圍面積亦不清楚。陶片為橙色陶、灰褐陶和灰陶等,內涵屬龍山文化遺存。1985年修彥溝水庫時發現陶罐大的如水桶,還有不少小陶罐。
(二)界牌溝仰韶文化遺址
遺址在界牌溝東坪地。發現有石杵、石斧、橙色陶片和灰褐陶片。
(三)泉溝遺址
(四)塔羅龍山文化遺址
遺址在塔羅村永昌河北岸的台地上。因平整土地,地貌變化很大,范圍亦不甚清楚,地表僅見部分草拌泥紅燒土塊和部分陶片,還有石斧一類生產工具,其內涵屬龍山文化遺存。
(五)大汶口文化遺址
大汶口位於泰安市岱嶽區南部,大汶河北岸,距東岳泰山60華里,是馳名中外的大汶口文化發祥地和歷史上著名的商埠重鎮。大汶口屬自古有名的土質肥沃、水源充足的「汶陽田」,地下資源豐富,104國道、京滬鐵路穿境而過,處於山東省「一山一水一聖人」旅遊熱線上。大汶口名勝古跡眾多: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汶口文化遺址;有縣級以上文物景點3處(明石橋、清山西會館、文姜城遺址);有遠近聞名的自然景觀汶河古渡口、文亭山等多處。
㈦ 九宮山的景點介紹
雲中湖景區:是雲繞霧繚之湖,因其高在峰頂聳入雲表天際,常有霧團飄於湖面,故名版雲中湖.因白雲浮於水面一觸權即起,又有"吻天湖""天心湖"等詩情畫意的名字,雲中湖是九宮山風景精粹。
金雞谷景區:境內老鴉尖海拔1656.7米,為鄂南第一峰,也是幕阜山脈最高峰。周圍千米以上高峰七八座,與之相連的有太陽山,葯姑山等。這里群峰高聳,古木參天,是植物王國,動物世界。無數溪泉潭瀑終年噴珠漱玉,無數的珍奇動物,漫山遍野珍稀植物都在這個寶島上世代繁衍生息。
風車口:也叫「大風口」,由於東西兩面斷崖聳立,形成剪刀叉形狀的谷口,大陸南北氣流為高山所阻,交匯於此山峰岔口,因而一年四季,天天 都是疾風呼嘯。遊人在此,常常難以站立,總覺得好像有一百台電風扇在對著你齊吹,日夜流雲過風,如同新疆昆侖山有名的大風口――阿里拉山口
㈧ 廣州旅遊的歷史遺址
1、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是1983年發現的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眜之墓,是嶺南地區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唯一漢代彩繪石室墓。
墓中出土文物一萬余件,其中「文帝行璽」金印、玉角杯、錯 金銘文虎節、印花銅板模、平板玻璃銅牌飾等文物具有重大歷史、科學、藝術價值,集中反映了兩千年前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
南越王墓是中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重大考古發現之一,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入選國家AAAA級景區,2008年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南越國遺跡》與《海上絲綢之路》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2、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狹義上講,應是1924年~1930年國民黨在廣東廣州黃埔區長洲島興辦的一所軍校,校址原為清朝陸軍小學和海軍學校校舍。當時校名:「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廣義上講,即是1924年以後,中國國民黨及中華民國政府興辦的各個軍事學校,即各地分校也包括在內。
黃埔軍校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一所軍事學校,培養了許多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聞名的指揮官,主要將領出自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一至六期,軍校在創立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訓練軍官,是國民政府北伐戰爭統一中國的主要軍力。
3、六榕寺
六榕寺位於廣州市的六榕路,是廣州市一座歷史悠久、海內外聞名的古剎。寺中寶塔巍峨,樹木蔥茂,文物薈萃,歷史上留下不少名人的足跡。六榕寺因蘇東坡當年為寺廟題字而得名。
它與光孝、華林、海幢寺並稱廣州佛教四大叢林。六榕寺和寺中的花塔一樣,歷來為人們所稱頌,加之歷史地位與光孝寺齊名素有「光孝以樹傳,凈慧(六榕寺的別稱)以塔顯」之稱。
4、洪秀全故居
洪秀全故居,花都區新八景之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大布鄉官祿布村。故居始建於清代末期,是一排六間泥磚、瓦頂木結構平房,石砌牆基,總面闊16.5米,進深5.5米。
洪秀全的居室是一單間小屋,泥牆,無間隔。洪秀全在故居居住生活了三十餘年,青少年時期在此度過。故居的附近還有洪秀全讀書和教書的私塾、洪氏宗祠等。故居原建築曾被清政府焚毀,新中國成立後重建。現在的故居建有洪秀全故居紀念館,洪氏宗祠辟為紀念館輔助陳列室。
5、大佛寺
廣州大佛寺坐落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惠福東路惠新中街21號(在北京路西側、廣州百貨大樓正南方)。廣州大佛寺始建於南漢(公元917-971),名新藏寺,為南漢王劉龑上應天上二十八宿而建。
明代擴建為龍藏寺,後改為巡按公署。清順治元年(1649)公署毀於火。平南王尚可喜於康熙二年春,自捐王俸,仿京師官廟制式,兼具嶺南地方風格重建殿宇,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觀賞價值。
㈨ 南淝河的保護開發
①保護源頭3公里長原生態景觀及合壽古道上具有五百年歷史的紅石橋古跡;
②保專護性開發將軍嶺上7.7公里屬長的「曹操河」遺跡;
③保護南淝河節制閘附近清道光年間「雞鳴三縣」碑;
④開發董鋪水庫入水口附近的三國時期合肥新城遺址;
⑤開發淠河總干、瓦東乾渠、滁河乾渠樞紐新民壩景觀;
⑥開發長崗街道西側寶教寺遺址;
⑦開發長崗店元末明初72口古井群遺址;
⑧開發新橋石佛寺遺址;
⑨開發燕山運動死火山-雞鳴山自然景觀。
㈩ 開封名勝古跡調查報告
「汴京」,即河南省開封市,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有2700多年的內歷史容。曾是戰國的魏,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和金朝末年的建都之地,號稱七朝古都。其中北宋在此建都168年,歷經9代皇帝,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古都開封,名勝古跡眾多,「汴京八景」是古都名勝的精華。早在明代《明成化河南總志》一書中對「汴京八景」就有記載。即:「艮岳行雲,夷山夕照,金梁曉月,資聖熏風,百崗冬雪,大河春浪,吹台秋雨,開寶晨鍾。」隨著歷史的變遷,明人李濂又重新編寫「汴京八景」:「繁台春曉,鐵塔行雲,金池過雨,州橋明月,大河濤聲,汴水秋風,隋堤煙柳,相國霜鍾。」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撰修《祥符縣志》時,把「汴京八景」中的「大河濤聲」刪去,增添了「梁園雪霽」,把「金池過雨」改為「金池夜雨」,把「汴水秋風」改為「汴水秋聲」,把「繁台春曉」改為「繁台春色」,修改過的「汴京八景」一直流傳至今。
一、繁台春色
繁(讀:薄)台,位於開封城東南,禹王台公園的西側。那裡原是一座長約百米自然形成的寬闊高台,因附近原來居住姓繁的居民,故稱為繁台。早在五代後周顯德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