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庄遺址滸
㈠ 當塗縣鄭家遺址歷史
鄭家坡遺址位於陝西省咸陽市西47公里處武功縣武功鎮漆水河東岸。1980年發現的,面積2000平方米。發掘區分南北兩個小區,中間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壕溝。遺存主要有房基、灰坑、窯穴、陶窯,還有陶器、石器等物。房基的早、中、晚三個不同時期,是同一文化的不同發展階段。文獻記載周人早期活動在漆水下游一帶,鄭家坡遺址就處在這個范圍之中,為探索先周文化提供重要的線索。[1]
遺址的出土文物佐證了《詩經》、《史記》等史料記載的真實性。它在講解後稷農耕文明的同時,又向世界釋放著先周文化的燦爛與輝煌,以及與西周文化一家親的血緣關系。
該遺址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那時,武功縣域就已經是炎帝部族姜姓有邰氏的封地。雖說人們住在水草肥美的沮漆兩水之畔,過著守獵捕魚的生活。但,災難、疾病和飢餓經常困擾著他們。姜嫄的兒子姬棄看在眼裡,急在心上。為了盡早讓人們過上食而足的生活,他從小就嘗百草廣種植,歷經磨難。又把從母親那兒所學的農業經驗運用到實踐中去,並藉助有邰肥田沃土宜於農耕的地理優勢,發展傳統農業。
他帶領家人起早貪黑,加班加點,開荒種地,樹藝五穀。用頑強不屈的精神,勇敢執著的勇氣,加強了對水土和農作物生理習性的觀察與研究;完善記錄了按節氣播種黍,榖、麥、豆、穀草雜糧的准確時間;掌握運用了水井灌溉莊稼的管理手段;發明創造了牛拉犁具的耕作技術;傳授輔導了樹藝五穀的具體做法;使四面八方前來學習稼穡技術的人們,分享到了有糧吃的喜悅與快樂。堯知道此事後,便「舉棄為農師,封為後稷於邰」。
今天,在距離鄭家坡遺址3公里的滸西庄遺址就發現了大量的窖藏穀物和麥草拌泥。經碳14測定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說明當時的人們就已經嘗到了小麥的筋道,淳香與甜美。
後稷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他一邊帶領族人發展農業生產,一邊在田間地頭,教稼台上向前來請教農業技術的鄉鄰遠客耐心轉授。從語言上,慢慢的也就形成了古雅厚重的武功方言。或許從鄭家坡出土的樸厚凝重的周金文和雋麗秀美的周甲古文中,就可以完全解讀封蔵了數千年,古老城邑的全部記憶和後稷部族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所有故事。就能從今天看似生、頂、冷、噌的武功鄉音中,體味出它作為周民之語,而被周王朝當年廣為普及的理由所在,和演變成流傳至今的關中方言那激昂豪壯之氣與粗獷陽剛之風。
先民們為了報答後稷創立下精耕細作傳統農業的煌煌之功,而使他們結束了采擷漁獵的生活,便不約而同在冬季的農閑時間,敲鑼打鼓,抬著豬羊前來慰問。就這樣,年復一年,日月變換,歷朝歷代便把每年冬季農歷的11月初7定為,祭祀後稷的重要活動確定下來。史料載,這就是今天武功東河灘交流大會的來歷。那時,後稷領著族人和前來感謝他的人們在分享歡樂與喜慶的同時,也引來其他部落的凱覦與野獸的侵襲。人們集中居住,加強安全,防禦傷害,減少損失,鞏固脆弱的文明,成為當務之急。後稷作為主管農業的最高官員和其他行政長官一道,讓人們變分散居住為集中居住。
可是,集中居住周圍的人們和牲畜還不時有被襲擊與犧牲的危險。後稷他們又率先垂範,身體力行,帶領部族夯土築城,挖壕蓄水,經過艱苦卓絕的不懈努力,終於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邦國,把有邰的先民們帶到了一個安全文明進步的新時代。從鄭家坡遺址出土多種農具和大量的馬牛豬羊骨骼,以及與「有邰國」隔河相望的教稼台,世人就可以猜想到初步實踐傳統農業的後稷年代,人們是多麼的渴望生活與熱愛勞動。
或許是對繁衍生命的庄嚴承諾和責任所在,他們在甪勤勞創造財富追求幸福的同時,又用智慧抒寫著令現代人也難以破解的文字。這些古怪難變的筆調寫法是不是告知有邰城所發生的一切秘密?世人不得而!可歷史卻向人類傾訴了農耕文明演變先周文化後,艱難轉身西周文化的心酸往事。到了後稷四世時,曾孫公劉為躲避夏帝桀的暴政,率族人遷於豳。
十三世古公亶父又受戎、狄不斷侵擾,親率部族由豳南下,逾梁山,循漆水,過有邰,西行至岐之周原,遂定居發展。因執農不棄,很快強大起來。建立西周,故姬姓氏族又叫周族。後三世至武王姬發伐紂功成,而有800年天下。
後稷便作為周人的始祖受到尊崇,但他更因教民稼穡功配彼天,被推崇為農業始祖,每年得到人們的紀念。而鄭家坡遺址則在講解後稷農耕文明的同時,又向世界釋放著先周文化的燦爛與輝煌,以及與西周文化一家親的血緣關系。
㈡ 姬水為什麼被稱為漆水的傳說故事
一說抄是黃帝的兒子少昊來到姬水襲向父母表演練成的訓鳥法術,被所變的鳳將姬水染成漆黑的顏色。二說西晉的「五胡亂華」時,生性殘暴的胡人來到武功等地,大肆屠殺漢人使其姬水變成血河,由於天寒地凍姬河裡的水全結成黑紅如漆一樣的冰塊了,人們才叫它漆水,意思是讓後來的漢人記下這深仇大恨。
今天,武功縣境內漆水沿岸的游鳳街遺址、岸底遺址、三合村遺址、黃家河遺址、北灣遺址、馬家台遺址、浮沱子遺址、鳳安遺址、焦陽遺址、金龍村遺址、龐家堡遺址、南廟底遺址、滸西庄遺址、趙家崖遺址、柴家咀遺址、南店子遺址和沿沮水的熊黃溝、熊黃村等新石器遺址均與以「姬水成」的黃帝有熊氏部落相關。這些考古證據,讓久遠的黃帝時代生動地呈現。據說黃帝的父親是有熊氏少典,他沿沮水向東走到武功的沮水北岸上安家,經常就游獵於沮漆河畔。相傳今天沮河川道里的熊黃溝就是史前先民留下的遺跡。
㈢ 陝西武功古城有什麼好玩的嗎
武功古城坐落在在漆、漠、湋三水匯合之處,武功姜嫄水鄉依漆水河而建,旨在將江南風情與關中文化的完美融合,將其打造成反地域特色旅遊目的地——「關中第一江南」,也將成為陝西一流的集休閑、觀光、體驗、養老、養生、博覽等於一體的城鎮化代表作和城市文化名片。
武功古城共有文物旅遊景點20多處,「武功八景」都集中於此,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蘊,促成了武功古城璀璨文明的人文景觀。中華農耕文明始祖後稷教民稼穡的教稼台,愛國典範、民族英雄蘇武的陵園,風格獨特的城隍廟,唐太宗李世民報答母親養育之恩的報本寺,雄偉森嚴的上閣寺,聖母姜嫄之墓,先周文化的發祥地鄭尚坡遺址,雄居關中西部之首的關帝廟,張載講學處的小華山。還有二水寺、客山廟、康海墓、趙家崖遺址、滸西庄遺址、東橋口、龍王廟、東岳廟等多處文物景點。
武功八景:
姜嫄之墓,位於武功鎮南關小華山之巔,墓冢中高、兩側垂如翼,故稱「飛鳳穴」。姜嫄有邰氏部落之女。上古時代人物,帝嚳之妻,周朝祖先後稷的母親。
教稼台,位於陝西省武功縣老城東門外漆水之濱,相傳為後稷向人們宣講稼穡百穀之道的場所,為中國「八大名台」之首。後人為了紀念後稷的歷史功績,而立教稼台。
蘇武墓,位於武功城北二里之龍門村,為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愛國主義典範,位封「漢典屬國」。其主要建築依次為仿漢闕門、蘇武牧羊銅像、南北廡廊、蘇武大殿、南北祭亭、蘇武墓祭台、墓冢。
上閣寺,位於武功縣城西塬畔上,為人們歷代祭奠姜嫄聖母、始祖後稷所立之祠,樓台高築,鍾聲響徹九天。
客山廟,位於縣南二里漆水河畔東崖上,傳說唐李世民幼時在武功讀書,在漆水河摸魚嬉水,書沒入水中,夕陽落而再現,將書曬干。
二水寺,塔位於漆水河與漠峪河道交匯之塬頭上,「風水古來佳、水明塔影秀」。塔為七級八面,玲瓏清秀,影映漆水與漠峪河水中,可謂獨特之景觀。
東橋,為古絲綢之路經漆水河之古橋,周民族繁衍生息的搖籃之一,先民以河兩岸而居,垂柳成蔭,水清見底,魚族其中。
報本寺塔於武功古城北門外,隋開皇十八年臘月二十二(公元559年1月23日)唐太宗生此別宅,為報母恩,遂舍宅為寺曰:「報本寺」,塔因之而建,唐末毀之,宋代重修。
㈣ 考古學專刊的丁種
丁種為田野考古報告,本收書七十餘種,現掌握資源更少。已經出版的有:
【丁種第一號】《輝縣發掘報告》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影印本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56年
【丁種第二號】《長沙發掘報告》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57年
【丁種第三號】《塔里木盆地考古記》黃文弼著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58年
【丁種第四號】《洛陽中州路西工段》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59年
【丁種第五號】《吐魯番考古記》黃文弼著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 影印本 北京 中國科學院 1954
【丁種第六號】《洛陽燒溝漢墓》洛陽區考古發掘隊編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59年
【丁種第七號】《鄭州二里岡》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編著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59年
【丁種第八號】《三門峽漕運遺跡》(黃河水庫考古報告之一)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59年
【丁種第九號】《廟底溝與三里橋》(黃河水庫考古報告之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59年
【丁種第十號】《上村嶺虢國墓地》(黃河水庫考古報告之三)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59年
【丁種第十一號】《唐長安大明宮》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59年
【丁種第十二號】《灃西發掘報告》(1955-1957年陝西長安縣灃西鄉考古發掘資料)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63年
【丁種第十三號】《鞏縣鐵生溝》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編著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62年
【丁種第十四號】《西安半坡 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遺址》中國科學考古研究所 陝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館編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63
【丁種第十五號】《前蜀王建墓發掘報告》馮漢驥撰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64年
【丁種第十五號】《前蜀王建墓發掘報告》馮漢驥撰 2版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2年
【丁種第十六號】《陝西銅川耀州窯》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編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65年
【丁種第十七號】《京山屈家嶺》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65年
【丁種第十八號】《西安郊區隋唐墓》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66
【丁種第十九號】《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湖南省博物館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73
【丁種第二十號】《滿城漢墓發掘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河北省文物管理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0年
【丁種第二十一號】《廣州漢墓》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 廣州市博物館編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1年
【丁種第二十二號】《唐長安城郊隋唐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0年
【丁種第二十三號】《殷墟婦好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0年
【丁種第二十四號】《元君廟仰韶墓地》(黃河水庫考古報告之四)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室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3年
【丁種第二十五號】《新疆考古發掘報告(1957-1958)》黃文弼著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3年
【丁種第二十六號】《寶雞北首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3年
【丁種第二十七號】《江陵雨台山楚墓》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編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4年
【丁種第二十八號】《青海柳灣 樂都柳灣原始社會墓地》青海省管理處考古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著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4年
【丁種第二十九號】《昌都卡若》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 四川大學歷史系編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5年
【丁種第三十號 】《信陽楚墓》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編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6年
【丁種第三十一號】《殷墟發掘報告(1958-196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7年11月
【丁種第三十二號】《膠縣三里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8年3月
【丁種第三十三號】《武功發掘報告 滸西庄與趙家來遺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8年6月
【丁種第三十四號】《北京大葆台漢墓》大葆台漢墓發掘組編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9年
【丁種第三十五號】《夏縣東下馮》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8年
【丁種第三十六號】《定陵》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編輯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0年5月
【丁種第三十七號】《曾侯乙墓》湖北省博物館編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9年
【丁種第三十八號】《洛陽發掘報告 1955~1960年洛陽澗濱考古發掘資料》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89年
【丁種第三十九號】《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沈陽 遼寧美術出版社 1991年12月
【丁種第四十號 】《青龍泉與大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91年6月
【丁種第四十一號】《漢杜陵陵園遺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93年
【丁種第四十二號】《陝縣東周秦漢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94年
【丁種第四十三號】《西漢南越王墓》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等編輯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1年10月
【丁種第四十四號】《臨潼白家村》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成都 巴蜀書社 1994年
【丁種第四十五號】《山東王因 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0年
【丁種第四十六號】《南宋官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編著北京 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1996年
【丁種第四十七號】《寧夏靈武窯發掘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北京 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1995年
【丁種第四十八號】《大甸子 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與墓地發掘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6年
【丁種第四十九號】《雙砣子與崗上 遼東史前文化的發現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6年
【丁種第五十號 】《漢長安城未央宮 1980-1989年考古發掘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北京 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1996年
【丁種第五十一號】《北魏洛陽永寧寺 1979~1994年考古發掘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著 北京 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1996年
【丁種第五十二號】《敖漢趙寶溝 新石器時代聚落》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1997年
【丁種第五十三號】《師趙村與西山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北京 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1999年
【丁種第五十四號】《拉薩曲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區文物局編著北京 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1999年
【丁種第五十五號】《陶寺發掘報告》(暫用名,未出版)
【丁種第五十六號】《六頂山與渤海鎮 唐代渤海國的貴族墓地與都城遺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1997年
【丁種第五十七號】《張家坡西周墓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北京 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1999年
【丁種第五十八號】《臨猗程村墓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北京 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2003年5月
【丁種第五十九號】《偃師二里頭 1959年~1978年考古發掘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1999年
【丁種第六十號 】《安陽殷墟郭家莊商代墓葬 1982年-1992年考古發掘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1998年8月
【丁種第六十一號】《磁縣灣漳北朝壁畫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編著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3年
【丁種第六十二號】《膠東半島貝丘遺址環境考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9年
【丁種第六十三號】《華縣泉護村》北京大學考古學系著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3年10月
【丁種第六十四號】《偃師杏園唐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1年
【丁種第六十五號】《蒙城尉遲寺》皖北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存的發掘與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1年
【丁種第六十六號】 暫無
【丁種第六十七號】《漢長安城武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文物出版社 2005年
【丁種第六十八號】暫無
【丁種第六十九號】《桂林甑皮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文物出版社 2003年
【丁種第七十號 】《西漢禮制建築遺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文物出版社 2003年
【丁種第七十一號】《滕州前掌大墓地》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文物出版社 2005年
【丁種第七十二號】《棗陽雕龍碑》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科學出版社 2005年
【丁種第七十三號】《徐家碾寺窪文化墓地---1980年甘肅庄浪徐家碾考古發掘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6年
【丁種第七十四號】《漢長安城桂宮 1996~2001年考古發掘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文物出版社 2006年
【丁種第七十六號】《鄂城六朝墓》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鄂州市博物館編著 2007年9月
【丁種第七十七號】《安陽殷墟花園庄東地商代墓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科學出版社 2007年
【丁種第七十八號】《蒙城尉遲寺(第二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安徽省蒙城縣文化局編著 科學出版社 2007年
【丁種第七十九號】《隋仁壽宮·唐九成宮》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科學出版社 2008年1月
【丁種第八十號】《漢魏洛陽故城南郊禮制建築遺址(1962-1992年考古發掘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文物出版社2010 【丁種第八十一號】《耿馬石佛洞》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文物出版社2010 【丁種第八十二號】《安陽殷墟小屯建築遺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文物出版社2010 【丁種第八十三號】《黃梅塞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文物出版社2010【丁種第八十四號】《揚州城(1987-1998年考古發掘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 文物出版社 2010 【丁種第八十五號】《哈克遺址(2003-2008年考古發掘報告)》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編著 文物出版社 2010
㈤ 陝西武功縣有什麼歷史文化遺址什麼的
後稷遺址
歷史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時期,楊陵地區位於渭水之畔,是中國仰韶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華夏部落在此生息繁衍。在「三皇五帝」時代,楊陵居住著有邰氏部落,有邰氏的女子姜嫄為帝嚳的妃子,姜嫄生下了一個兒子名叫「棄」,也就是後稷,後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教先民種大豆、穀子、麻、麥、瓜,生產技術保證生產力的發展。後稷又教先民除草、護苗、助長、收獲,所以穀粒飽滿產量高。他還教先民選擇良種。後稷在堯、舜時代(公元前21世紀以前)為農官,封地於邰,號後稷,後稷乃周部落的始祖,周文王姬昌、武王姬發,都是後稷的後裔。
在楊凌,現在仍有邰國遺址,而後稷也是楊凌的象徵,後稷的教稼台位於武功縣武功鎮東門外漆水之濱,在楊凌東北,距楊凌十五六里路。武功縣武功鎮西坡上有後稷祠和姜嫄廟,每年正月十六和六月七舉行盛大的祭祀後稷和姜嫄的活動,當地人將其稱為游百病,認為上山祭祀後可消災滅病。
㈥ 武功古城在哪裡,有什麼好玩的
武功古城坐落在復在漆、漠、湋三水匯制合之處,武功姜嫄水鄉依漆水河而建,旨在將江南風情與關中文化的完美融合,將其打造成反地域特色旅遊目的地——「關中第一江南」,也將成為陝西一流的集休閑、觀光、體驗、養老、養生、博覽等於一體的城鎮化代表作和城市文化名片。
武功古城共有文物旅遊景點20多處,「武功八景」都集中於此,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蘊,促成了武功古城璀璨文明的人文景觀。中華農耕文明始祖後稷教民稼穡的教稼台,愛國典範、民族英雄蘇武的陵園,風格獨特的城隍廟,唐太宗李世民報答母親養育之恩的報本寺,雄偉森嚴的上閣寺,聖母姜嫄之墓,先周文化的發祥地鄭尚坡遺址,雄居關中西部之首的關帝廟,張載講學處的小華山。還有二水寺、客山廟、康海墓、趙家崖遺址、滸西庄遺址、東橋口、龍王廟、東岳廟等多處文物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