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子長市古遺址

子長市古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3-07 07:20:07

① 關於子長子長陵的介紹的一篇說明文800字左右

今天上午我們游覽位於北京昌平區的十三陵景區,大約需要50分鍾的車程,利用這段時間給大家講一講十三陵的歷史背景以及一些簡要情況。
明永樂五年(1407年),皇後徐氏去世,朱棣派禮部尚書、風水術士到北京選擇「吉壤」准備修建陵寢。直到明永樂七年(1409年)他們來到昌(chang)平才驚喜地發現這塊雄渾的「龍脈」從太行山-燕山山脈而來,這里正符合了陰陽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北方處於四象玄武方位的是高大的天壽山(鎮山),東為一條形如奔越騰挪的龍山稱蟒山,西為狀似一隻伏地警覺的猛虎稱虎峪。在三山圍成的小平原內還有「金水河」溫榆河經過這里,真可以說是風水寶地,從此拉開了在天壽山腳下修建明皇陵寢的工程。現在這里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今天我們參觀長陵和已被發掘定陵的地宮。
請司機把車開慢點,大家透過車窗往外看到一個石牌坊,這是陵區的標志。這個牌坊5間6柱11樓,全部用漢白玉雕砌,是現在國內保存下來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
好!目的地到了,請大家帶好自己的隨身物品,下車集合。
這座門叫大紅門是陵墓區的正門,穿過正門我們腳下的這條道路就是十三陵的神道,這條神道隨地形回轉起伏,這是依據「風水」理論中有「生旺而彎環則吉,衰死硬直則凶」的說法,它是我國歷代修建的帝王陵中最長的神道,全長有7.3千米。
往前看有一個碑亭,這就是長陵的神功頌德碑,聖德碑上為盤龍碑首,下為龜趺馱碑,通高7.91米,刻有「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正面是長子朱高熾(chi)為其父撰寫的4000多字頌德碑文,背面是在乾隆撰寫的《哀明陵三十韻》,後又在碑之左側刻御制詩一首,右側刻清嘉慶御制文一篇,論述明王朝滅亡的原因。
過了碑亭,在800米的神道上排列著石獸12對、石人6對,叫做石像生。樹立這些是為了體現帝王生前的儀仗和死後的尊嚴。
這是一座欞星門,也叫龍鳳門,取天門之意。在這個三門六柱的門中央位置上,有三個火焰寶珠,所以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呈現在我們眼前的這座宏偉建築就是——長陵,它是明十三陵中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長、保存最完好的一座陵墓。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得了皇位,改年號為永樂。在執政的22年中,勤於政務、不喜奢華,作了許多益事,主持編纂《永樂大典》,派鄭和六下西洋,中國被收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古跡中有四處是朱棣開創基業的。長陵共佔地10公頃,中軸線建築有陵恩門,陵恩殿,明樓,寶城和寶頂。陵墓共有三進院,最具欣賞價值和文物價值的是位於二進院落中的陵恩殿,是十三陵中唯一保存完好的祾恩殿,祾恩
的意思,是仿照紫禁城的太和殿的規制建成的,它面闊九
間,進深五間,重檐廡殿頂,殿內有60根巨大楠木柱,中間的四根直徑都達到了一米以上,是國內最好的楠木殿,用途是供奉帝後神位和舉行謁(ye)陵祭祀活動的場所。
從殿後門出來就到達了第三進院落,長陵標志性的建築——明樓,明樓內豎有石碑一塊,上書: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因為皇帝姓朱,所以碑身也都是用的硃砂紅色。
接下來我們去定陵,在那裡大家就可以參觀到古代皇帝的地下宮殿了。 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萬曆朱翊鈞和孝端、孝靖兩位皇後的合葬墓。朱翊鈞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九歲登基後以萬曆十七年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有大臣張居正的輔佐,國家的各方面都有很大發展,大有中興大明之勢。張居正病逝後,他像換了一個人, 28年不理朝政,導致國家幾乎停擺。後人評論,其實明朝滅亡的命運,在萬曆皇帝時就已經成為定局了。朱翊鈞一生中作過一件值得稱道的事情就是萬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決定了「抗日援朝」戰爭,鞏固了中朝關系。
定陵是十三陵中的第三大陵,建築規制去祖父世宗永陵,寶城前面的建築在戰火中被毀,從僅存的須彌座台基上可以想見當年的規模。在前面的陳列室里,陳列展出的都是定陵出土的國寶級的文物,都非常精美,各位可以一飽眼福,30分鍾後我們在門口集合。
現在我們來到了定陵的寶城,直徑230米,寶城正中為重檐歇山頂的明樓,是定陵地面保存最完好的建築。在明樓內立6.19米高的石碑,額書「大明」,碑文為「神宗顯皇帝之陵」。寶城中間的大土丘叫做寶頂,其實就是墳頭。
大家隨我從左側的通道進入地宮。定陵地宮的挖掘工作是從1956年5月開始的,1958年結束。最開始發掘人員是發現了寶城西南側牆上露出了一處券門,於是就正對著券門開了第一條探溝,探溝見底後發現了用城磚砌成的隧道。沿著隧道指示的方向在明樓後正對寶頂的方向開了第二條探溝,在這條探溝中碰到了刻有「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石碑,這塊石碑就是指示方向用的標志,因為定陵是皇帝生前建造的,完工後必須將地宮用土封上以待帝後。沿著石碑指示的方向,又開了第三條探溝,最終找到了石隧道,並且發現了金剛牆,將其上的金剛門拆開,即進入了地宮的隧道券,在西側正中有兩扇漢白玉的石門,從里邊頂著「自來石」,發掘人員用鐵棍把自來石從地面凹槽撬起,然後用鉛絲套住並讓它頂在其中一扇門後,另一扇門就可以打開了,沉睡了300多年的定陵地宮被打開了。
整個建築的用料都是磚石,禮制上是仿明堂的「九重法宮」制,分為前室、中室、後室和左右室五個殿。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是前室,也叫前殿,打開時在只有地面上的一層黃松木板直通後殿,在木板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運送棺槨的車轍。
再往前走就是中殿了,它位於前後左右四室中央,地面鋪以細料方磚,據說這種磚會越擦越亮的。殿中陳設有漢白玉石神座,它的樣式和皇帝生前寶座是一樣的,神座靠背和扶手雕有龍頭,兩位皇後的神座雕有鳳頭。在三個寶座之前,設有祭祀用具黃琉璃五供,包括一個香爐,兩個燭台,兩個花瓶,神座
前各有青花雲龍大瓷缸,缸中原來盛有香油,里邊放有燈芯,叫做長明燈。
這座富麗堂皇的地宮就是後殿,又稱皇堂,是地宮中最大的一個殿,地面鋪設的是磨光的花斑石。在後殿正中設有須彌座式、面鋪花斑石、鑲有漢白玉石邊的棺床一座,中央有一方孔,中間填的是黃土,是選擇墓穴時的第一鏟黃土,叫做金井。棺床的上安放有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後的棺槨,還有裝隨葬品26箱,萬曆皇帝為自己設計了明清兩代最高等級的葬禮——金井玉葬。
按照皇帝陵寢的規置是一帝一後,後殿只安放皇帝棺槨,皇後的棺槨應在左右配殿,為什麼定陵一帝二後?左右配殿沒有任何的陳設,兩位皇後的棺槨卻在後殿?先說他的二後:孝端是朱翊鈞的正宮皇後,後與他沒有孩子。孝靖皇後是萬曆皇帝母親身邊的宮女王氏,萬曆為母請安私幸,巧的是王氏就為萬曆生下了嫡長子,就是後來的「一月天子」朱常洛,死後萬曆才封她為貴妃,簡稱孝靖。她比朱翊鈞早死九年,被埋在東井左側平岡地,之孫朱由校繼位後才追封為太皇太後。為什麼合葬在一起呢?根據專家推測:在萬曆四十八年的時候,先是孝端皇後病逝,三個月後萬曆皇帝去世,而他的兒子朱常洛也在即位29天後就死於紅丸案。剛剛即位的16歲皇帝朱由校眼前有三個葬禮、還有親奶奶的移靈,這么巨大的任務都壓在他身上,所以准備工作十分的倉促。而且當時正好是雨季,安放皇後的配殿不方便打開,於是皇帝皇後的棺槨就都從正門進去了。可是到了地宮發現配殿的甬道太窄了,皇後的棺槨進不去,所以只好將它們一並放入了後殿當中。
走出地宮後我們今天的明十三陵之行也將近尾聲了,相信大家一定都為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群而感嘆,希望我的講解能給各位留下深刻的印象,領略我國古代的文明

② 子長縣的歷史


西周初,地屬翟。東周隸晉、隸魏、隸秦,更迭頻繁。
秦統一六國後,全國實行郡縣制,於今榆林一帶置上郡,在今子長縣石家灣鄉曹家坬附近設陽周縣,隸上郡。
楚漢戰爭時,項羽於高祖元年(前206)二月在戲(今臨潼縣東)分封諸侯,封董翳為翟王,改上郡為翟,境內為翟地。七月,董翳降漢,陽周為西漢上郡屬縣。
新莽時期,王莽改陽周縣為上陵峙,仍隸上郡。東漢初,廢上陵峙,置膚施縣(治所在今綏德附近),子長縣為上郡膚施縣地。建武十八年(42),罷州牧,復置州刺史部,境內屬並州刺史部,仍為膚施縣地。三國時期,境內為羌胡占據,未置縣。東晉時期,境內相繼為前秦、後趙、後秦領地。東晉義熙三年(407),赫連勃勃於奢延水(今無定河)以北、黑水以南築統萬城(今靖邊白城子),建夏國,境內為夏國領地。南北朝時期,境內先後為北魏、西魏、北周所轄。北魏始光元年(424),境內屬夏州轄。北魏中葉,在今子長、延川縣交界地帶設朔方郡魏平縣,境內為魏平縣地。神龜元年(518),在今縣東北部設城中縣(治所在今子洲境內),境內分屬城中、魏平兩縣。北周,境內為延州城中、魏平縣地。
隋代開皇元年(581),城中縣避文帝楊堅之父楊忠名諱改稱城平縣,治所東遷30里(今清澗縣境內),境內仍屬城平、魏平兩縣,隸延州。大業三年(607),延州廢,置延安郡,境內為延安郡轄地。大業十三年(617)八月,延安、雕陰諸郡降唐,境內屬唐。唐代武德元年(618),大並州縣,分天下為15道,境內為關內道延州延川縣地。天寶元年(742),改州為郡,境內為上郡延川縣地。五代十國時期,境內相繼為後梁、後唐轄,隸延州。
北宋初,設路以轄州,境內隸郎延路延州,仍為延川縣地。至道年間(995~997),境內被兩夏占據。康定元年(1040),升安定寨為安定堡。慶歷元年(1041)設丹頭寨(在今史家畔鄉丹頭村)。元符元年(1098)在安定堡西北置殄羌寨。崇寧元年(1102),在安定堡西北築天降山駢城,政和八年(1118)更名制戎城。正大三年(1226),升綏平、懷寧、克戎3寨為綏平、懷寧、克戎3縣,今子長縣南溝岔鄉屬懷寧轄,余為延川縣地。蒙古憲宗二年(1252),升安定堡為安定縣,屬延安路轄。至元元年(1264)析置丹頭縣,至元四年(1267)撤丹頭縣並入安定縣。明洪武二年(1369),改延安路為延安府,子長縣屬延安府綏德州轄。清代實行省、道、府、縣四級行政制,子長縣為陝西省延榆綏道延安府屬縣。
民國二年(1913),省下設道、縣兩級,子長縣隸屬陝西省榆林道。二十二年(1933),道制廢除,縣直屬於省。二十三年(1934)八月,中共陝北特委在澗峪岔區景家河村建立陝北第一個縣級政權——安定縣革命委員會,十月,更名為赤源縣臨時蘇維埃政府,十二月改稱赤源縣蘇維埃政府,為陝北第一個縣蘇維埃政府,與南京政府陝西省安定縣政府並存。二十四年(1935)二月,秀延縣蘇維埃政府在境內建立(治所在今玉家灣鎮柳樹溝村,1937年10月並入邊區安定縣)。同年一月底,陝北省在境內白廟岔(今屬安塞縣)成立。同年四月,西北工委在安定縣西北和安塞縣北部籌建重遠縣(未公開),五月,在此區域建立子長縣(1937年10月廢)。赤源、秀延、子長3縣隸屬陝北省。同年九月,赤源、秀延、子長3縣隸屬陝甘晉省。十月,瓦窯堡市(縣級建置)建立,亦隸屬陝甘晉省。十一月,中共中央機關進駐瓦窯堡,瓦窯堡遂成中國革命的紅都。西北辦事處成立後,赤源、秀延、子長、瓦窯堡4縣市屬陝北省轄。二十六年(1937)九月,邊區安定縣與陝西省安定縣在境內並置,邊區安定縣為陝甘寧邊區政府直屬縣。二十九年(1940)二月二十九日,陝西省安定縣政府撤離,境內屬邊區安定縣轄。三十一年(1942)五月一日,經陝甘寧邊區政府批准,安定縣改為子長縣,沿用至今。
建國後,陝西省人民政府於1950年5月2日發布劃分區域命令,子長縣為綏德分區轄縣。1956年10月5日,子長縣劃歸延安專署轄。1958年11月,安塞縣治撤銷,原安塞縣北部地區劃入子長縣,1961年6月復歸安塞。

③ 子長陵說明文600字

北京的由來北京古代稱薊,春秋戰國時是燕國國都,遼代稱燕京,金代稱中京,元代為大都,明代始改稱北京。1928年改稱北平。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北京的名稱。古時,帝都稱京師。北京的「北」字,是根據其地理位置而取的,故金陵為南京,長安(西安)為西京,汴梁(今開封)為東京;洛陽、遼陽也稱過東京。天津的由來清代乾隆初年,從浙江來天津的詩人汪沆,寫出描寫天津民俗的第一本《竹枝詞》(通俗詩),詩中說:「天津名自長陵賜」。長陵是指十三陵中理葬的明代皇帝成祖朱棣。天津就是在他登基作皇帝的第二年(永樂二年,公元1404)給起的名字。當時不是作為地名,而是作為軍事建置而命名的,它就是天津衛。燕王朱棣當了皇帝後,把首都定在現在的北京,北京的故宮就是他逐步建成的。燕王朱棣當了永樂皇帝,想到天津(當時還叫直沽)是一個既通海又通內河的軍事要地,就想派他的軍隊到直沽一邊種地一邊防守。回憶到自己在直沽順利渡河,就建立起天津衛。衛是一處警備小區的意思,每衛5600人。「津」是渡口的意思,永樂皇帝認為這里是「天子的津梁」,即皇帝的渡口,通過這個渡口,眼前就是康莊大道。上海的由來上海簡稱滬,名稱最早見於北宋郊旦之《水利書》。上海因何得名?一說「其地居海上之洋」(《弘治上海志》),即當時漁民商船出海的地方;一說是由於當時的漁民用「滬」這種捕魚的工具勞作,幹活就是上「滬」,因而得名。宋代開始設上海鎮,元代稱上海縣。宋代之後貿易日盛,一躍而為「東南名城」,至清道光年間,「商賈雲集,海艇大小以萬計,城內外無隙地」。1928年設上海特別市,1930年改稱上海市,沿用至今。廣州的由來廣州是一座具有221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國務院頒布的62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據史書記載,在公元前9世紀的周朝,這里的「百越」人民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民已有來往,特建「楚庭」來紀念這種友誼,這是廣州最早的名字。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統一嶺南,在嶺南地區設立了南海、桂林、象三個郡,郡下面設縣。其中南海郡管轄番禺、龍川等四個縣。南海郡治,即政治、軍事機構所在地,設在這里,當時稱蕃禺,並在此建城,此為廣州建城之年。公元226年(吳黃武五年),東吳孫權由原交州分出南海、蒼梧等4郡,新設置廣州,因州治原在廣信(今梧州、封開一帶),廣州之名取自廣信的「廣」字。交廣分治後,廣州州治遷到番禺,廣州之名由此而來。西安的由來歷史上的西安叫做長安,還有過大安府(後梁)、京兆府(後唐)、陝西路(宋)、安西路(元)、奉元路(元)等不同名稱,一直是「八百里秦川」的中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第二年春,大將軍徐達攻下奉元路,將奉元路改名為西安,就是安定的大西北的意思。拉薩的由來我國西藏自治區的首府拉薩,海拔365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相當於安徽黃山主峰的兩倍高度。那麼這個名稱是怎樣來的呢?拉薩,藏文意為「聖地」或「佛地」,古稱為「邏娑」。相傳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娶得大唐文成公主入藏。為了慶祝此事,決心要好好建設王都。但當時的吐蕃王都,還是一片荒草沙灘之地。文成公主由於精通天象地氣,善觀五行風水,她觀察拉薩的地形,發現其好像一個仰卧的羅剎女(即母夜叉),認為選拉薩作為國都實在是對國極為不利。於是公主建議在拉薩外圍建立四個寺廟,以鎮住女魔的四肢。她又算出拉薩中心的卧馬湖是母夜叉的心臟,湖水便是母夜叉的血液,都應想法鎮住。於是,公主根據五行之說,主張用白羊背土填湖。藏王松贊干布聽從了公主的意見,就在卧馬湖動工,填湖造寺,建成了著名的大昭寺。拉薩原稱「山羊地」,便由此得名。大昭寺建成後,藏王便把文成公主由長安帶來的釋加牟尼佛像供在廟內,從此各地善男信女紛紛前來朝拜。久而久之,這塊神聖的「邏娑」(山羊地)因音似,便被稱為「拉薩」即「聖地」了。蘇州的由來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下令伍子胥督造水陸雙棋盤格局的城池,自此,蘇州的地理位置沿革至今。公元前522年,秦始皇在吳都城設會稽郡、吳縣,自此,當時的蘇州稱為吳縣,或有時稱為吳州。公元589年,隋改吳州為蘇州(以蘇州城西姑蘇山得名,蘇州的名稱始此。另姑蘇山由吳王闔閭建姑蘇台得名,現山上仍有遺跡)。公元778年,唐朝設蘇州為江南惟一的「雄州」(唐制州分七等,「雄州」為二等)從此,蘇州名稱被固定作為通稱。公元1113年,宋改蘇州為平江府。澳門的由來據記載,明代前期,廣東珠江三角洲一帶沿海有許多供外國商船停泊的地方,如浪白、廣海、望峒、奇潭、十字門、虎頭門、屯門、雞樓等處,海邊這些可供船隻停泊的地方,在粵語中被通稱為「澳」。至於「門」,其由來則有多種傳說:一、「門」是中國內河通往海洋的海峽總稱,澳門內港的媽閣廟,隔海同灣仔的銀坑相望,形成海峽像門,故稱「澳門」;二、澳門南面對開的乙水仔、小橫琴、路環、大橫琴四島離立對峙,海水貫流其間,成十字門狀,所以亦有「十字門」之稱,故稱「澳門」;三、澳門南台山(媽閣廟山)和北台山(蓮峰山),兩山相封成門,故稱「澳門」。總之,既是澳,亦有「門」,便稱「澳門」了。香港的由來香港,意為出口香料的港口。歷史上東莞的莞香樹受蟲蛀或人式砍傷後,由木質分泌而出,經多年沉積而成,有特別香氣,故名「沉香」。可作中葯,又是製作多種香的主要原料。東莞一帶所產的這種香料最有名,故稱「莞香」。今香港新界沙田、大嶼山等地,古屬東莞,亦產莞香。當時莞香多數先運到香土步頭今尖沙咀,再用小艇運至港島南邊的香港仔與鴨月利洲相抱形成的石排灣,然後換載「在眼雞」帆役轉運廣州,再行銷北方,遠至京師。莞香所經之地,多被冠以「香」字:集中莞香的碼頭叫香土步頭;運莞香出口的石排灣,就被稱為香港仔、香港圍;1860~1870年間,在舊圍之外又建起新圍,叫香港村,即今黃竹坑。原石排灣亦有幾戶人家,1965年在此開發興建漁光。總之,「香港」原指石排灣、香港仔一帶,後推而廣之,擴大為香港全島乃至九龍、新界之總稱,而香港仔則獨留其原有之名。至於莞香生產,自清康熙年間海禁遷界之後,已經衰落,今香港地區只剩少量野生香木。

④ 子長縣的文化


民國初,民間組織小戲班,逢廟會、集日唱社戲。演員農忙務農,農閑唱戲。二十四年(1935),原西北工委組織的「列寧劇團」改為「工農劇社」,二十五年(1936),「工農劇社」又改名「人民抗日劇社」,遷駐瓦窯堡,危拱之任團長,楊醉鄉、劉保林分任歌舞、戲劇班班長,有男女演員40人。三十一年(1942)春,延安「邊保劇團」駐瓦窯堡,組織指導各工廠青年徒工排練節目。同年,以絲織廠為核心成立子長縣民眾業余劇團,可演部分摺子戲,主要活動於子長縣農村。大型商貿集會則多請綏德、延安劇團演出。三十六年(1947),胡宗南部進犯瓦窯堡,縣民眾業余劇團隨軍轉移。1949年民眾業余劇團恢復。1953年,劇團人員增至40人。1956年,成立縣人民劇團。1958年,招收關中籍演員10人,排演大型秦腔、眉戶劇目。1968年,劇團解散。1971年,縣毛澤東思想宣傳隊成立。1972年,改名為子長縣文工團。1973年,恢復子長縣人民劇團名稱,全團人員51人。1990年,團內有職工30人,以演秦腔、道情劇為主。
陝甘寧邊區時期,劇團設備簡陋,道具靠自行解決。三十三年(1944),縣民眾業余劇團赴延安演出成功,邊區政府獎勵戲劇服裝3套、汽燈4個和鑼鼓等。建國後,劇團在演出收入中提取發展資金,購置設備。「文化大革命」中,大量古戲裝被毀。1973年劇團恢復後,設備不斷添置,燈光、舞台美術等設備達到先進水平,至1990年,縣人民劇團有大排練室4間,古裝和現代戲裝2箱,道具20餘件,打擊、吹奏樂器,舞台地毯,燈光照明等器材俱全。
建國前,業余劇團演員每到一地,自己動手搭柳枝棚,前台木柱上點麻油燈進行演出。50年代始,劇團主要業務為下鄉演出,曾多次赴延安地區各縣及西安、渭南等地演出。
縣劇團上演的節目有:《藏舟》、《三回頭》、《走雪》、《反徐州》、《游龜山》、《魚腹山》、《烈火揚州》、《李亞仙》、《狀元打更》等古裝戲和《保衛和平》、《兩顆鈴》、《紅燈記》、《朝陽溝》、《南海長城》、《紅梅嶺》、《智取威虎山》、《四差捎書》等35個現代戲。其中《保衛和平》、《任志貞》、《老戲迷審案》、《風水》等分別參加延安地區戲劇調演、陝西省戲劇選調展演和陝西省首屆藝術節的演出。《老戲迷審案》、《風水》兩劇獲延安地區演出創作一、二等獎。 鍾山石窟,又名「普濟院」、「普濟寺」、「石宮寺」、「萬佛岩」。始建於西晉太和年間(336年—370年),其歷史比中國的四大石窟還早,是中國最早、世界罕見的石窟群,其藝術價值可與西方美神維納斯相媲美,被國內外專家譽為「第二敦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其保護區包括鍾山石窟、蕭寺宮、石窟寺磚塔、惠善大和尚浮圖塔、松岩大禪師浮圖塔五部分,具有極高的開發價值。現已挖掘出的石窟內石佛像數以萬計,且都是連石雕刻,其手法細膩、形態生動、鬼斧神工,堪稱國寶。1980年以來,國家多次對鍾山石窟進行整修,現已初步建成公園式的古文化旅遊風景區。
鍾山石窟前有一石牌坊,通高8米,建於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其後為寺院山門,門楣上方刻「石宮寺」3字。石窟前有木結構□廊。鍾山石窟共有6個洞窟,從右至左依次編號,4號窟為主窟,5號窟和6號窟尚有部分造像,其餘各窟造像大都風化湮沒。
4號窟有3個窟門,均高3.5米,寬2.6米。中門楣上篆書「萬佛岩」3字。窟寬16.4米,進深9.5米,高5.5米,平面呈長方形。窟中央鑿石壇,長11米,寬5米,高1.4米,有8根石柱與窟頂相接。壇上雕3尊佛像,前為脅侍,有佛弟子和供養菩薩。窟四壁及柱壁上,滿刻千佛、弟子、菩薩等。前壁下方為16尊羅漢像,均高70厘米左右,或合目或沉思或微笑,神情各異。左壁雕釋迦涅□圖。鍾山石窟造像,朴質寫實,有個性,富於生活氣息。
鍾山石窟在金、元、明、清各代均曾修繕。1983年國家撥專款進行維修保護。現由子長縣鍾山石窟管理所負責保護管理。 高柏山位於子長縣李家岔鎮石家灣,海拔1527米。清道光《安定縣志》載:高柏山,在縣北八十里,即橋山,山有古柏,故名。該山南北長而東西窄,南至石嘴村,北至曹家窪村,縱貫十餘里,高峰聳立,山勢巍峨,是大理河與淮寧河之源頭交接處,這里發現了大量的文物古跡和遺址,有趣的是該山還呈現出龍鳳吉祥的自然景觀。1990年,子長縣政府確定高柏山為第一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北起曹家窪村,南至石嘴村,面積約50萬平方米。
2009年9月以來,子長縣先後投資350萬元新修了10公里的上山道路,鋪設了飲水工程,栽植了1000多畝松柏,免費向遊人開放,吸引了不少旅客前往觀光。 子長烈士紀念館系全國烈士重點建築物保護單位。子長烈士紀念館是1946年中共中央和陝甘寧邊區政府為紀念謝子長烈士所建,有烈士塔、雕像、墓、陳列室和毛澤東等領導同志的題詞。
子長陵位於陝西省子長縣瓦窯堡,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陝甘寧邊區政府為紀念謝子長(1897-1935)將軍修建了子長烈士陵園。
「革命烈士紀念塔」在門內,有10多米高。塔身呈方形,四面正中各鑲十塊青色碑石。塔頂是虎殿式建築,精巧秀美。塔頂和塔身之間有幾何圖紋,潔凈樸素。塔後是寬敞的院子,院中有筆直的磚道。磚道兩側是陳列室。陳列室後邊,松柏成林,百花放香,雅靜肅穆。再向後,有7米高的檯子。陵園的主要部分——紀念堂和靈墓,就建在高台上。紀念堂碧瓦紅柱,古色古香,內立4塊碑石,上面鐫刻著毛澤東給謝子長烈士的題詞:「民族英雄」、「雖死猶生」等。謝子長墓在紀念堂後邊。靈堂高大,棺木上覆蓋著紅色棉被,靈堂掛有謝子長畫像。

⑤ 陝西歷史遺跡

大明宮遺址,大雁塔,青龍寺

重點文物
陝西境內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延安革命遺址 1937-1947年 延安市
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 漢至宋 漢中市
大雁塔 唐 西安市
小雁塔 唐 西安市
興教寺塔 唐 西安市長安區
西安城牆 明 西安市
西安碑林 漢至近代 西安市
葯王山石刻 隋至明 銅川市
半坡遺址 新石器時代 西安市
豐鎬遺址 周 西安市長安區
阿房宮遺址 秦 西安市
漢長安城遺址 西漢 西安市
大明宮遺址 唐 西安市
黃帝陵 黃陵縣
秦始皇陵 秦 西安市臨潼區
茂陵(漢武帝劉徹墓) 西漢 興平市
霍去病墓 西漢 興平市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墓) 唐 禮泉縣
乾陵(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合葬墓) 唐 乾縣
順陵(武則天之母楊氏墓) 唐 咸陽市
陝西境內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西安事變舊址 1936年 西安市
藍田猿人遺址 舊石器時代 藍田縣
周原遺址 西周 扶風縣、岐山縣
司馬遷墓和祠 西漢至宋 韓城市
陝西境內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瓦窯堡革命舊址 1935年 子長縣
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舊址 1937-1946年 陝西省西安市
大佛寺石窟 唐 彬縣
鍾山石窟 北宋 子長縣
昭仁寺大殿 唐 長武縣
西嶽廟 明至清 華陰市
西安清真寺 明至清 西安市
秦雍城遺址 東周 鳳翔縣
秦咸陽城遺址 戰國至秦 咸陽市
黃堡鎮耀州窯遺址 唐至元 銅川市
長陵 西漢 咸陽市
杜陵 西漢 西安市長安區
橋陵 唐 蒲城縣
扶托村 商周 西安市戶縣
陝西境內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姜寨遺址 新石器時代 西安市臨潼區
鄭國渠首遺址 戰國 涇陽縣
魏長城遺址 戰國 華陰市、大荔縣 、韓城市
統萬城遺址 十六國 陝西省靖邊縣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包括青龍寺遺址) 隋、唐 西安市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 隋、唐 麟游縣
灞橋遺址 隋-元 西安市
華清宮遺址 唐 西安市臨潼區
武侯墓 三國 勉縣
泰陵 隋 咸陽市
永陵 西魏 富平縣
仙游寺法王塔 隋 周至縣
府州城 五代-清 府谷縣
西安鍾樓、鼓樓 明 西安市
水陸庵 明 藍田縣
延一井舊址 清 延長縣
陝西境內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甜水溝遺址 舊石器時代 大荔縣
花石浪遺址 舊石器時代 洛南縣
元君廟--泉護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 華縣
康家遺址 新石器時代 西安市
老牛坡遺址 新石器時代至商 西安市
櫟陽城遺址 戰國至漢 西安市
京師倉遺址 西漢 華陰市
良周遺址 秦、漢 澄城縣
東渭橋遺址 唐 高陵縣
玉華宮遺址 唐 銅川市
西漢帝陵 西漢 咸陽市、西安市
唐代帝陵 唐 富平縣、蒲城縣、三原縣、涇陽縣、禮泉縣、乾縣
三原城隍廟 明 三原縣
鳩摩羅什舍利塔 唐 戶縣
公輸堂 明 戶縣
倉頡墓與廟 明、清 白水縣
泰塔 北宋 旬邑縣
香積寺善導塔 唐 西安市長安區
西安城隍廟 明、清 西安市
白雲山廟 明、清 佳縣
八雲塔 唐 周至縣
涇陽崇文塔 明 涇陽縣
彬縣開元寺塔 北宋 彬縣
韓城普照寺 元 韓城市
韓城文廟 明 韓城市
韓城城隍廟 明 韓城市
黨家村古建築群 明、清 韓城市
耀縣文廟 明 銅川市耀州區
澄城城隍廟神樓 明 澄城縣
鎮北台 明 榆林市
重陽宮祖庵碑林 元至清 戶縣
慈善寺石窟 隋、唐 麟游縣
洛川會議舊址 1937年 洛川縣
楊家溝革命舊址 1947~1948年 米脂縣
陝西境內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龍崗寺遺址 舊石器時代至漢 南鄭縣
石峁遺址 新石器時代 神木縣
石摞摞山遺址 新石器時代 佳縣
李家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 西鄉縣
北首嶺遺址 新石器時代 寶雞市
東龍山遺址 新石器時代至漢 商洛市
橫陣遺址 新石器時代 華陰市
李家崖城址 商至周 清澗縣
梁帶村遺址 周 韓城市
楊家村遺址 周 眉縣
法門寺遺址 南北朝至清 扶風縣
麟州故城 唐至明 神木縣
秦東陵 秦 西安市
張騫墓 漢 城固縣
明秦王墓 明 西安市
蔡倫墓和祠 清 洋縣
精進寺塔 唐至宋 澄城縣
長安聖壽寺塔 唐 西安市
長安華嚴寺塔 唐 西安市
百良壽聖寺塔 唐 合陽縣
昭慧塔 唐 高陵縣
開明寺塔 唐 洋縣
大秦寺塔 宋 周至縣
太平寺塔 宋 岐山縣
武陵寺塔 宋 永壽縣
神德寺塔 宋 銅川市
法王廟 宋至清 韓城市
北營廟 元 韓城市
五門堰 元 城固縣
吳堡石城 明至清 吳堡縣
周公廟 明至清 岐山縣
榆林衛城 明至清 榆林市
張良廟 明至清 留壩縣
扶風城隍廟 明至清 扶風縣
玉皇後土廟 明至清 韓城市
玄武廟青石殿 明 合陽縣
慶安寺塔 明 渭南市
咸陽文廟 明 咸陽市
盤龍山古建築群 明 米脂縣
姜氏庄園 清 米脂縣
豐圖義倉 清 大荔縣
靈岩寺摩崖 漢至民國 略陽縣
石泓寺石窟 隋至明 富縣
楊珣碑 唐 扶風縣
萬安禪院石窟 宋 黃陵縣
易俗社劇場 民國 西安市
渭華起義舊址 1927年 華縣
吳旗革命舊址 1935年 吳起縣
保安革命舊址 1936年~1937年 志丹縣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西安、延安、韓城、榆林、漢中、咸陽。

⑥ 子長在古代地名是什麼

秦統一六國後,全國實行郡縣制,於今榆林一帶置上郡,在今子長縣石家灣鄉曹家坬附近設陽周縣,隸上郡。

新莽時期,王莽改陽周縣為上陵峙,仍隸上郡。東漢初,廢上陵峙,置膚施縣(治所在今綏德附近),子長縣為上郡膚施縣地

北魏中葉,在今子長、延川縣交界地帶設朔方郡魏平縣,境內為魏平縣地。神龜元年(518),在今縣東北部設城中縣(治所在今子洲境內),境內分屬城中、魏平兩縣。

隋代開皇元年(581),城中縣避文帝楊堅之父楊忠名諱改稱城平縣,治所東遷30里(今清澗縣境內),境內仍屬城平、魏平兩縣,隸延州

唐代武德元年(618),大並州縣,分天下為15道,境內為關內道延州延川縣地。天寶元年(742),改州為郡,境內為上郡延川縣地。

康定元年(1040),升安定寨為安定堡。慶歷元年(1041)設丹頭寨(在今史家畔鄉丹頭村)。元符元年(1098)在安定堡西北置殄羌寨。崇寧元年(1102),在安定堡西北築天降山駢城,政和八年(1118)更名制戎城。正大三年(1226),升綏平、懷寧、克戎3寨為綏平、懷寧、克戎3縣,今子長縣南溝岔鄉屬懷寧轄,余為延川縣地。蒙古憲宗二年(1252),升安定堡為安定縣,屬延安路轄。
至元元年(1264)析置丹頭縣,至元四年(1267)撤丹頭縣並入安定縣。
明洪武二年(1369),改延安路為延安府,子長縣屬延安府綏德州轄。

⑦ 陝西的名勝古跡有什麼

1、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帝的陵園,也稱驪山陵。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1500米處。其規模之大、陪葬坑之多、內涵之豐富,為歷代帝王陵墓之冠。

⑧ 陝西有哪些名勝古跡

陝西的名勝古跡如下:

  1. 華山:華山,古稱"西嶽",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境內,距西安 120 公里。它南接秦嶺,北瞰黃渭,扼守著大西北進出中原的門戶,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

  2. 兵馬俑:秦兵馬俑坑發現於1974年,位於秦始皇帝陵以東1.5公里處。 經考古工作者連續多年大規模鑽探及研究考證,這里是中國第一個封建皇帝秦始皇帝之陵園中一處大型從葬坑。

  3. 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臨潼縣城東約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秦陵(含兵馬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4. 華清池:華清池亦名華清宮,華清池位於西安城東,驪山北麓,華清池距歷史文化名城西安30公里。自古華清池就是游覽沐浴勝地,華清池是全國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1997年國務院公布華清宮遺址為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驪山:驪山位於西安臨潼縣城南,屬秦嶺山脈的一個支脈。最高峰九龍頂海拔1301.9米,山上松柏長青鬱郁蔥蔥,遠看形似一匹青色的驪馬,故名"驪山"。驪山又名"綉嶺"。每當夕陽西下,驪山輝映在金色的晚霞之中,景色格外綺麗,有"驪山晚照"之美譽。.

  6. 陝西歷史博物館:位於西安市小寨東路與翠華路的交叉路口西北側,佔地約7萬平方米,是國家級歷史博物館,也是我國最大型、最現代化的歷史博物館。

  7. 大雁塔:大雁塔位於南郊大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築,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徵。相傳是唐僧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後,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

  8. 小雁塔:小雁塔位於距西安城1公里處的薦福寺內。薦福寺創建於公元684年,是在唐高宗死後百日,為其獻福而建的,所以最初起叫獻福寺。公元698年改名薦福寺。大.小雁塔是古都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標志。小雁塔與大雁塔東西相向,因規模小於大雁塔,故稱小雁塔。這一"小"字小出了精緻和典雅,但也小出了小氣,在聲名和氣勢上與大雁塔簡直是天壤之別。

  9. 碑林博物館:西安碑林坐落於著名古城西安市三學街(因清代的長安學、府學、咸寧學均設在這里而得此名)。它於北宋二年(公元1078年)為保存《開成石經》而建立。

  10. 鍾樓: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建築最宏偉,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築之一。它以其金碧輝煌的雄姿踞於西安城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是古城西安的標志建築,被譽為"古城明珠"。

  11. 鼓樓:西安鼓樓位於西安城內西大街北院門的南端,東與鍾樓相望。鼓樓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和清乾隆五年(1740)先後兩次重修。樓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擊鼓報時,故稱"鼓樓"。歷經歲月滄桑,如今巨鼓早已不存,惟余鼓樓巍然聳立。

  12. 半坡博物館:西安半坡遺址即半坡遺址博物館,位於西安市東郊約六公里的半坡村,是黃河流域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距今有6000年的歷史。屬於仰韶文化。這類遺址僅在黃河流域的關中地區就發現了400多處,因此,黃河流域素有中國古代文化發源地之美稱。

  13. 西安城牆:西安城牆建於明洪武年間(1370棗1378)年,以公元6世紀時隋唐皇城牆為基礎擴展形成,周長13912米。

  14. 清真大寺:大清真寺位於西安鼓樓西北的化覺巷內,又稱化覺巷清真大寺,它與西安大學習巷清真並 稱為中國西安最古老的兩座清真大寺,因其在大學習巷寺以東,故又叫東大寺。

  15. 青龍寺:青龍寺是唐代著名的佛寺之一,在9世紀出達到鼎盛,它是日本佛真言宗的祖庭,是日本人心中的聖寺。

  16. 興教寺:興教寺位於西安城南約20公里處,長安區杜曲鎮少陵原畔,長安區杜曲鎮樊川北原(少陵塬)。是唐代著名翻譯家、旅行家玄奘法師長眠之地。 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7. 水陸庵:水陸庵地處藍田縣城東10公里的普化鎮王順山下,原名水陸殿,為六朝古剎,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保存古代精巧罕見的彩塑而聞名,被譽為"中國第二敦煌"。是國內目前保存最大的壁塑群。

  18. 八仙庵:道教勝地八仙庵,位於西安市東關長樂坊內,為西安最大的道教廟宇,也是中國西北地區著名的道教建築。相傳修建於宋代,隨後歷代均有修葺。現存主建築均為清代所建,因庵中供奉以傳說中的漢鍾離、張果老、韓湘子、鐵拐李、曹國舅、呂洞賓、藍采和、何仙姑八位神仙的塑像為主,故名"八仙庵"。

  19. 曲江寒窯:曲江寒窯,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南郊,大雁塔東側、雁引路以南、曲江池東南方向的一條溝里。進入寒窯,可欣賞雕繪精美的山門坊,一覽王寶釧當年綉球擇婿的飄綵樓,可觀畫室、寒窯故事蠟像館。

  20. 樓觀台:樓觀台得名於西周,古代聖哲老子曾在此著《道德經》五千言,並在高崗築台授經,故此地是全國的道教聖所,並受道教信徒的仰慕膜拜,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勝地,被譽為中華文化之魂所在地,有"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稱。

  21. 草堂寺:中國佛教寺院。在陝西戶縣東南15千米,面對終南山。龜茲僧人、大翻譯家鳩摩羅什為後秦姚興迎至長安後不久,即安住此寺譯經。因其以草苫為寺中一堂屋頂,故名。

  22. 翠花上:翠華山在終南山太乙鎮,去了終南山就一定要去一下翠華山。據說大約在周幽王時期,關中發生大地震到這里。地質構造比較脆弱的翠華山一帶發生強烈山崩,甘湫池和翠華峰是山崩破壞最嚴重的地段大量的崩積物堆滿山谷,截水成湖,形成秦嶺北坡罕見的兩個堰塞湖,即水湫池和甘湫池。

  23. 大唐芙蓉園:大唐芙蓉園(Tang Paradise)位於古都西安大雁塔之側,是中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早在歷史上,芙蓉園就是久負盛名的皇家御苑。今天的大唐芙蓉園建於原唐代芙蓉園遺址上,以"走進歷史、感受人文、體驗生活"為背景,展示了大唐盛世的燦爛文明。

⑨ 子長縣子長陵導游詞作文

潛山縣名來源於天柱山。因為天柱山主峰周圍有40多座群峰環拱簇擁著,主峰潛伏隱藏著讓人不得輕易相見,因此,天柱山又叫作「潛山」。潛山縣隸屬於安慶市,是一個「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區縣。縣境西北部是大別山余脈,多高山峻嶺,幽壑深澗,自然環境險惡造就了自然風光綺麗。天柱風光,雄奇靈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山。自然風光迤邐,人文景觀豐富,主景區面積82.46平方公里,保護區面積333平方公里。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1992年列為國家森林公園,2000年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區和全國文明森林公園。山高水長、景美境幽是潛山縣生態環境的寫照。這里的水質和空氣質量都是一流的,遊客朋友們,到了潛山,就到了綠色植物庫,進了天然大氧吧! 潛山無處不是風景,無處不是文化。這里出土的古生物化石名震世界,已被考證為「古脊椎動物化石的寶地,亞洲哺乳類的發源地」,也是古人類的起源地之一。人類祖先在這里創造了燦爛的文明。有一年高考就有兩道試題考到了潛山縣歷史文化——一是被稱為「長詩之聖」的我國漢樂府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大家都熟誦這首千古絕唱,但有著東方「羅米歐與朱麗葉」之譽的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誕生地在潛山縣卻鮮為人知;另一道題是新石器時代的「薛家崗文化遺址」,這個著名的遺址就在潛山縣王河鎮,距離縣城不足10公里,是國務院批准公布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出土的兩千多件珍貴文物,包含著別具一格的文化內涵,代表著獨樹一幟的文化類型,被中科院命名為「薛家崗文化」。大家試想一下,一張全國高考的試卷就有兩道題的內容與潛山相關,這不能不讓大家驚嘆潛山的歷史源遠流長,文化積淀深厚,影響之大。歷代名人雅士、達官顯貴鍾情天柱山水,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楊萬里等大家都曾游歷天柱,飽覽勝境,唱懷詠誦,刻石勒名,留下了許多傳世詩文和人文景觀。天柱靈氣也孕育了一代代的潛山人,自古這里人才輩出。東漢大魔術家、中國煉丹術創始人左慈,三國時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王蕃,晚唐著名詩人曹松,宋代宰相、文學家王珪……在近現代,有「徽班領袖」、「京劇鼻祖」程長庚,有通俗文學大師張恨水,還有當代的「雜技皇後」夏菊花,黃梅戲新秀韓再芬。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就是地靈人傑吧!

⑩ 誰知道子長縣在什麼地方

子長縣位於延安市北部,地處陝西省黃土高原腹地,清澗河上游,北依橫山版,東權接子洲、清澗,南連延川、延安,西鄰安塞、靖邊,介於東經109°11′58″~110°01′22″,北緯36°59′30″~37°30′00″之間。西包公路橫穿全縣44.7千米,縣城距延安市區95千米,距西安466千米。下轄13個鄉鎮,全縣東西長72公里,南北寬55.70千米,面積2405平方千米,人口27萬,耕地3.4萬公頃。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930~1562米。地形峁梁起伏,溝壑縱橫,為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名勝古跡有北鍾山石窟、瓦窯堡會議舊址等。

土特產有蕎面煎餅等。
比較出名的美食有:子長粉條、子長洋芋、子長煎餅、子長水晶梨、西川燉羊肉、子長灌腸、子長蕎面漏魚、風味西川燉羊肉等等。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