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漫遊記
⑴ 李白漫遊時去了哪
一、第一次遠游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他乘舟沿江出峽,漸行漸遠,家鄉的山巒逐漸隱沒不可辨認了,只有從三峽流出的水仍跟隨著他,推送著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個陌生而又遙遠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馬禎
李白沒有想到在江陵會有一次不平凡的會見,他居然見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馬禎。
天台道士司馬幀不僅學得一整套的道家法術,而且寫得一手好篆,詩也飄逸如仙。玄宗對其非常尊敬,曾將他召至內殿,請教經法,還為他造了陽台觀,並派胞妹玉真公主隨其學道。
李白能見到這個備受恩寵的道士,自然十分開心,還送上了自己的詩文供其審閱。李白器宇軒昂,資質不凡,司馬禎一見己十分欣賞,及至看了他的詩文,更是驚嘆不已,稱贊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因為他看到李白不僅儀表氣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於當世的榮祿仕宦,這是他幾十年來在朝在野都沒有遇見過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獎的話贊美他。這也就是說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後來賀知章贊美他是「謫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這便是李白的風度和詩文的風格給予人的總的印象。
李白為司馬禎如此高的評價歡欣鼓舞。他決心去追求「神遊八極之表」這樣一個永生的、不朽的世界。興奮之餘,他寫成大賦《大鵬遇希有鳥賦》,以大鵬自喻,誇寫大鵬的龐大迅猛。這是李白最早名揚天下的文章。
從江陵起,他開始了他鵬程萬里的飛翔。
以下便是《大鵬遇希有鳥賦》:
大鵬遇希有鳥賦並序
余昔於江陵,見天台司馬子微,謂余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因著大鵬遇希有鳥賦以自廣。此賦已傳於世,往往人間見之。悔其少作,未窮宏達之旨,中年棄之。及讀晉書,睹阮宣子大鵬贊,鄙心陋之。遂更記憶,多將舊本不同。今復存手集,豈敢傳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
其辭曰:南華仙,發天機於漆園。吐崢嶸之高論,開浩盪之奇言。徵至怪於齊諧,談北溟之有魚。吾不知其幾千里,其名曰鯤。化成大鵬,質凝胚渾。脫鬐鬣於海島,張羽毛於天門。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燀赫乎宇宙,憑陵乎昆侖。一鼓一舞,煙朦沙昏。五嶽為之震盪,百川為之崩奔。
爾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層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征。背嶪太山之崔嵬,翼舉長雲之縱橫。左回右旋,倏陰忽明。歷汗漫以夭矯,羾閶闔之崢嶸。簸鴻蒙,扇雷霆。斗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怒無所搏,雄無所爭。固可想像其勢,髣髴其形。
若乃足縈虹霓,目耀日月。連軒沓拖,揮霍翕忽。噴氣則六合生雲,灑毛則千里飛雪。邈彼北荒,將窮南圖。運逸翰以傍擊,鼓奔飆而長驅。燭龍銜光以照物,列缺施鞭而啟途。塊視三山,杯觀五湖。其動也神應,其行也道俱。任公見之而罷釣,有窮不敢以彎弧。莫不投竿失鏃,仰之長吁。
爾其雄姿壯觀,坱軋河漢。上摩蒼蒼,下覆漫漫。盤古開天而直視,羲和倚日以旁嘆。繽紛乎八荒之間,掩映乎四海之半。當胸臆之掩畫,若混茫之未判。忽騰覆以回轉,則霞廓而霧散。
2.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經岳陽,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可是正當泛舟洞庭時,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來的旅伴吳指南暴病身亡。李白悲痛萬分,他伏在朋友的身邊,號陶大哭,"泣盡繼之以血"。由於他哭得過於傷痛,路人聽到都為之傷心落淚。旅途上遇到這樣的不幸,真是無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吳指南暫時殯葬於洞庭湖邊,自己繼續東游,決心在東南之游以後再來搬運朋友的屍骨。
李白來到了廬山,在此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望廬山瀑布》詩。
3.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性,虎踞龍盤,六朝宮閱歷歷在目。這既引起李白許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對自己所處時代的自豪感。他認為往日之都,己呈一片衰頹之氣,沒有什麼好觀賞的了,根本不及當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現出的一片太平景象。
金陵的霸氣雖己消亡,但金陵的兒女卻飽含深情地接待李白。當李白告別金陵時,吳姬壓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頻頻舉杯勸飲,惜別之情如東流的江水,流過了人們的心頭,使人難以忘卻。
李白告別金陵後,從江上前往揚州。
揚州是當時的一個國際都市。李白從沒有看到過如此熱鬧的城市,與同游諸人盤桓了一些時日。到了盛夏,李白與一些年輕的朋友「系馬垂楊下,銜杯大道邊。天邊看綠水,海上見青山」,好不愜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揚州)病倒了。卧病他鄉,思緒很多,既感嘆自己建功立業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鄉,惟一能給他帶來點安慰的,便是遠地友人的書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後,又到了姑蘇。這里是當年吳王夫差與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懷古有感,寫了一首詠史詩《烏棲曲》。這首詩後來得到了賀知章的贊賞,稱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來,李白的樂府詩有時雖襲用舊題,卻多別出新意。
姑蘇的歷史遺跡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懷古之情,美麗單純的吳姬、越女更讓李白贊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紗的蔦蘿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筆為現今在浣紗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優美的速寫。
李白由越西歸,回到了荊門。
在荊門他一呆就是三個月。雖然思鄉心切,但功業沒有一點成就,他自覺難於回轉家園。最後,他決定再度漫遊。
首先,他來到洞庭湖,把吳指南的屍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結識了僧行融,又從他那裡了解到孟浩然的為人,於是便去襄陽拜見孟浩然,由此寫下了著名的五律詩《贈孟浩然》
不久,李白到了安陸,在小壽山中的道觀住了下來。然而,隱居於此並非長久之計,他仍然想尋找機會,以求仕進。在隱居壽山時,李白以干謁游說的方式結交官吏,提高自己的聲譽。
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後時宰相許圉師的賞識,便將其招為女婿。李白與夫人許氏在離許家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過了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並沒有令李白外出漫遊以圖功業的心志有所衰微減退。他以安州妻家為根據地,又幾次出遊,結識了一些官吏和貴公子,並於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謁見荊州長史兼襄州刺史韓朝宗。
二、再次遠游
1.漫遊梁宋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東都洛陽。在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此時,李白已名揚全國,而杜甫風華正茂,卻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但他並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業嗜酒」、「結交皆老蒼」的杜甫,也沒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頭稱頌。兩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陽時,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今開封商丘一帶)會面,訪道求仙。
這年秋天,兩人如約到了梁宋。兩人在此抒懷遣興,借古評今。他們還在這里遇到了詩人高適,高適此時也還沒有祿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暢游甚歡,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此次兩人在創作上的切磋對他們今後產生了積極影響。
這年的秋冬之際,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尋找道教的師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李白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清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簏,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成為道士。其後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遇見這一帶善寫符篆的蓋寮,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訪道,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果。
天寶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東魯第三次會見。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也偕同去齊州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就在這年冬天,兩人分手,李白准備重訪江東。
2.東去吳越
李白離開東魯,便從任城乘船,沿運河到了揚州。由於急著去會稽會見元丹丘,也就沒有多滯留。
到了會稽,李白首先去憑吊過世的賀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會稽,於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暢游禹穴、蘭亭等歷史遺跡,泛舟靜湖,往來剡溪等處,徜徉山水之中,即興描寫了這一帶的秀麗山川和美麗婦女。
在金陵,李白遇見了崔成甫。兩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懷更加相投。每次遊玩時,都盡情暢游,不計早晚。他們泛舟秦淮河,通宵達旦地唱歌,引得兩岸人家不勝驚異,拍手為他們助興。兩人由於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詩系在衣服上,每當想念,便吟誦一番。
3.探幽燕,走江南
李白在吳越漫遊了幾年,漂泊不定。這時國家混亂,情況一年比一年差。在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心情引導下,他決計去幽燕(今北京一帶),以探虛實。
到了幽燕之後,李白親眼看到安祿山秣馬厲兵,形勢己很危急,自己卻無能為力。安史之亂前兩三年,李白漫遊於宣城、當塗、南陵、秋浦一帶,仍然衣食依人,經常賦詩投贈地方官,以求幫助。
在此次漫遊期間,李白因夫人許氏病亡,又娶宗氏。家庭多變,國家多事,李白一面求仙學道,一面企圖為國建功,對於國家安危,頗多關切,雖然仍事漫遊,已與過去有所不同。
三、病逝途中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策發,李白避居廬山。那時,他的胸中始終存在著退隱與濟世兩種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磷恰在此時出師東巡,李白應邀人幕。
李白人幕後,力勸永王勤王滅賊,而對於政治上的無遠見,他也作過自我檢討。同在江南的蕭穎士、孔巢文、劉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參加,以此免禍,李白在這點上顯然不及他們。
永王不久即敗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潯陽獄。這時崔渙宣慰江南,收羅人才。李白上詩求救,夫人宗氏也為他啼泣求援。將吳兵三千軍駐扎在潯陽的宋若思,把李白從監牢中解救出來,並讓他參加了幕府。李白成為宋若思的幕僚,為宋寫過一些文表,並跟隨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視,並以宋的名義再次向朝廷推薦,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麼原因,後來不但未見任用,反被長流夜郎(今貴州梓潼),完全出乎意料。因為當時永王幕下的武將均巴得到了重用。事情之所以發生變故,可能與崔渙、張鎬這批人的失勢有關。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潯陽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為所判的罪是長流,即將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時已屆暮年,"夜郎萬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覺憂傷。
由於李白在海內素負盛名,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請,大家都很尊重他,並沒有把他看做一個遭流放的罪人。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規定死者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這樣,李白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終於獲得了自由。他隨即順著長江疾駛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朝發白帝城》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
到了江夏,由於老友良宰正在當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陣。乾元二年,李白應友人之邀,再次與被謫貶的賈至泛舟賞月於洞庭之上,發思古之幽情,賦詩抒懷。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舊游之地。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他往來於兩地之間,仍然依人為生。上元二年,己六十齣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
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塌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二歲。
⑵ 詩詞王國漫游記王維的記憶出版了嗎
沒有,目前只有《陸游的迷宮》《蘇軾歸來》《李白的密碼》《進擊的辛棄疾》《遇見杜甫》這五本。
滿意請採納,謝謝。
⑶ 《李白的故事》里主要人物的名稱及關系
李白(701一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四川綿州彰明縣人。李白漫遊天回下,學道學劍,好酒任俠,答笑傲王侯。他的詩,想像力「欲上青天攪明月」,氣勢如「黃河之水天上來」,無人能及。被尊稱為「詩仙」。
有一天李白漫遊到一樹林,飛起一箭連續射死了兩只老虎,救了紀老漢父子倆。
唐玄宗厭倦了樂班的陳詩舊調命李龜年找來李白,李白己經喝得酩酊大醉,唐玄宗見狀便叫待臣攙到玉床休息,李白躺在玉床把腳伸向高力士,要他脫靴,高力士無奈憋著下肚子氣蹲下為他脫靴。
⑷ 李白的一生在主要哪些地方活動
李白,字太白,自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近)。在武則天稱帝的大足元年(701),李白出生於安西都護府所統轄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坦境內的托克馬克)一個富有的家庭,他的父親可能是一個富商。五歲時,李白隨父親遷居綿州(今四川江油縣)。 李白少年時代接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他「五歲誦六甲,十歲家」。「十五好劍術」,「十五游神仙」,「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20歲前後游歷了成都峨眉山等地,還和一個叫東岩子的隱士共同在青城山隱居了數年。這些生活經歷對李白思想性格的形成有著深刻的影響。 李白一方面接受了傳統的儒家思想,熱衷用世,追求功名,想要「濟蒼生」、「安社稷」;另一方面又具有濃厚的道家思想,浮雲富貴,糞土王侯,隱逸求仙。這兩種思想結合起來,形成一種功成身退的處世態度。正如李白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所說:「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後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洲,不足為難矣。」 開元十三年,李白25歲,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離開蜀地,開始漫遊。他不屑於參加科舉考試,希望能憑借自己的才能和聲望,得到某個有力人物的推薦直取卿相,漫遊正是為了尋找這樣的機會。李白出蜀後,南遊洞庭,東游金陵、揚州。後來回到江夏一帶,在湖北安陸與唐高宗時做過宰相的許圉師的孫女結了婚,遂定居安陸。後北游洛陽、太原,東游齊魯,寓家任城(今山東省濟寧市)。天寶初年南遊會稽,與道士吳筠隱於郯中。在十幾年的時間里,他幾乎漫遊了半個中國,寫了許多優秀的詩篇,顯示出高超的藝術才能。 天寶元年,李白42歲,因吳筠推薦,被唐玄宗徵召入京。李白初到長安,得到了玄宗的禮遇,「置於金鑾殿,出入翰林中,問以國政,潛草詔誥,無人知者。」(李陽冰《劃堂集序》)但李白只是以文學辭章見重,供奉翰林實際上是虛職,沒有什麼實權,他那「濟蒼生」、「安社稷」的抱負得不到施展的機會。尤其是自開元末年以來,政治日趨腐化,政權把持在奸相李林甫等人的手中。李白不肯投靠權貴,在政治上自然是沒有出路的。他「戲萬乘若僚友,視儔列如草芥」,縱酒狂歌,桀驁不馴。於是,誹謗和冷遇接踵而至。他感到自己留在長安已經多餘,便懇求還山,於天寶三載痛苦地離開了長安。 經過長安三年的政治生涯,李白對現實的認識比較清醒了。在供奉翰林期間,他寫了一些歌詠宮廷生活的詩歌,但這不是他創作的主流。總的來看,他的創作比前一時期具有更強的思想性和更深刻的政治內容。 從天寶三載到天寶十四載,李白又漫遊了十二年,游蹤啟蒙及汴梁、齊魯、江浙、燕趙。李白離開長安不久便結識了杜甫,二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從天寶四年開始,李白更熱衷於求仙訪道,試圖以宗教麻醉自己,以擺脫胸中的悲憤與苦悶,可是,他並沒有忘懷現實政治,這一時期的政治腐敗在他的詩中得到了曲折的反映,使他的詩歌帶有更為深廣的憂憤。 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李白由宣城流亡到郯中,後隱居廬山。在這期間,他寫了一些反映戰亂的詩歌,表達了憂國憂民的感情。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十二月,肅宗派 弟弟永王以搞敵平亂為號召,在江陵招募將士數萬能人,順江東下,路經廬山辟李白為幕僚。李白出於報國安民的誠意,加入了永王幕府。 肅宗與永王之間矛盾很深,肅宗深怕對方搶奪自己的帝位,便發兵征討。至德二載,永王兵敗被殺,李白也以從逆罪被抓進監獄,第二年長流夜郎(今貴州省桐梓一帶)。乾元二年春,李白行至三峽遇赦放不覺 ,後往來於宣城、歷陽等地,仍然密切關注著時局的發展。上元二年,李白61歲,聽到李光弼率大軍征討史朝義的消息,還曾請纓從軍,半道因病而還。寶應元年(762),李白到當塗投靠族叔李陽冰,十一月病逝,享年62歲。李陽冰將他的作品編成《草堂集》十卷,可惜沒有流傳下來。現存李白的詩共約一
⑸ 《小米多詩詞王國漫遊記之李白密碼》讀後感
小米多詩詞王國漫遊記之李白密碼讀後感。是誰?不會。一樣。我問你是誰不會。
⑹ 李白的故事,200字左右
關於李白的故事有:仙人下凡、桃花潭水、飼鳥高手、鐵杵磨成針和智懟鄉紳。
1、仙人下凡
傳說李白的母親夢見太白金星落入懷中,於是孕育了李白。取李白字為太白。長大後的李白也確有幾分仙氣,他漫遊天下,學道學劍,好酒任俠,笑傲王侯。李白在當朝就享有謫仙的美名,後來更被人們尊為詩中之。
2、桃花潭水
唐天寶末年,李白漫遊到南陵、宣城。汪倫是住在桃花潭岸邊的隱士,是個不圖仕途的文人。汪倫得知李白東游至宣城,修書請他。李白欣然應約,汪倫款留他幾天後,贈名馬八匹,官錦十端,而親自送行。李白感念他的真意而作《贈汪倫》。
3、飼鳥高手
據史料記載,李白是訓養禽鳥的高手。他20歲時,曾隱居成都附近的青城山,除讀書練劍外,還馴鳥。當地刺史知道後,到山上拜訪,還以身懷道術為名向朝廷舉薦。李白不願作御用法師沒應召。
4、鐵杵磨成針
李白小時候讀書不用功,想中途不念了。有一天,在路上看見一位老大娘磨鐵棒,說要把它磨成針。李白因此受感動,於是趕緊跑回了家,撿起之前被自己丟在地上的書本,專心致志地閱讀,再也沒有偷過懶。
5、智懟鄉紳
李白十四歲的時候,來到南浦,當地有一個姓胡的鄉紳,非常自大。他常常自以為很有學問,看不起別人。聽聞了李白的名氣,於是想要考一考李白。面對胡鄉紳的刻意刁難,李白一一對答,胡鄉紳滿臉通紅,慌忙跑出了房間。從此以後,胡鄉紳再也沒有蔑視過李白,反倒是對他無比尊敬。
⑺ 李白去過哪些地方
一、第一次遠游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他乘舟沿江出峽,漸行漸遠,家鄉的山巒逐漸隱沒不可辨認了,只有從三峽流出的水仍跟隨著他,推送著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個陌生而又遙遠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馬禎 李白沒有想到在江陵會有一次不平凡的會見,他居然見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馬禎。 天台道士司馬幀不僅學得一整套的道家法術,而且寫得一手好篆,詩也飄逸如仙。玄宗對其非常尊敬,曾將他召至內殿,請教經法,還為他造了陽台觀,並派胞妹玉真公主隨其學道。 李白能見到這個備受恩寵的道士,自然十分開心,還送上了自己的詩文供其審閱。李白器宇軒昂,資質不凡,司馬禎一見己十分欣賞,及至看了他的詩文,更是驚嘆不已,稱贊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因為他看到李白不僅儀表氣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於當世的榮祿仕宦,這是他幾十年來在朝在野都沒有遇見過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獎的話贊美他。這也就是說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後來賀知章贊美他是「謫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這便是李白的風度和詩文的風格給予人的總的印象。 李白為司馬禎如此高的評價歡欣鼓舞。他決心去追求「神遊八極之表」這樣一個永生的、不朽的世界。興奮之餘,他寫成大賦《大鵬遇希有鳥賦》,以大鵬自喻,誇寫大鵬的龐大迅猛。這是李白最早名揚天下的文章。 從江陵起,他開始了他鵬程萬里的飛翔。 以下便是《大鵬遇希有鳥賦》: 大鵬遇希有鳥賦並序 余昔於江陵,見天台司馬子微,謂余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因著大鵬遇希有鳥賦以自廣。此賦已傳於世,往往人間見之。悔其少作,未窮宏達之旨,中年棄之。及讀晉書,睹阮宣子大鵬贊,鄙心陋之。遂更記憶,多將舊本不同。今復存手集,豈敢傳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 其辭曰:南華仙,發天機於漆園。吐崢嶸之高論,開浩盪之奇言。徵至怪於齊諧,談北溟之有魚。吾不知其幾千里,其名曰鯤。化成大鵬,質凝胚渾。脫鬐鬣於海島,張羽毛於天門。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燀赫乎宇宙,憑陵乎昆侖。一鼓一舞,煙朦沙昏。五嶽為之震盪,百川為之崩奔。 爾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層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征。背嶪太山之崔嵬,翼舉長雲之縱橫。左回右旋,倏陰忽明。歷汗漫以夭矯,羾閶闔之崢嶸。簸鴻蒙,扇雷霆。斗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怒無所搏,雄無所爭。固可想像其勢,髣髴其形。 若乃足縈虹霓,目耀日月。連軒沓拖,揮霍翕忽。噴氣則六合生雲,灑毛則千里飛雪。邈彼北荒,將窮南圖。運逸翰以傍擊,鼓奔飆而長驅。燭龍銜光以照物,列缺施鞭而啟途。塊視三山,杯觀五湖。其動也神應,其行也道俱。任公見之而罷釣,有窮不敢以彎弧。莫不投竿失鏃,仰之長吁。 爾其雄姿壯觀,坱軋河漢。上摩蒼蒼,下覆漫漫。盤古開天而直視,羲和倚日以旁嘆。繽紛乎八荒之間,掩映乎四海之半。當胸臆之掩畫,若混茫之未判。忽騰覆以回轉,則霞廓而霧散。 2.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經岳陽,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可是正當泛舟洞庭時,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來的旅伴吳指南暴病身亡。李白悲痛萬分,他伏在朋友的身邊,號陶大哭,"泣盡繼之以血"。由於他哭得過於傷痛,路人聽到都為之傷心落淚。旅途上遇到這樣的不幸,真是無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吳指南暫時殯葬於洞庭湖邊,自己繼續東游,決心在東南之游以後再來搬運朋友的屍骨。 李白來到了廬山,在此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望廬山瀑布》詩。 3.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性,虎踞龍盤,六朝宮閱歷歷在目。這既引起李白許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對自己所處時代的自豪感。他認為往日之都,己呈一片衰頹之氣,沒有什麼好觀賞的了,根本不及當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現出的一片太平景象。 金陵的霸氣雖己消亡,但金陵的兒女卻飽含深情地接待李白。當李白告別金陵時,吳姬壓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頻頻舉杯勸飲,惜別之情如東流的江水,流過了人們的心頭,使人難以忘卻。 李白告別金陵後,從江上前往揚州。 揚州是當時的一個國際都市。李白從沒有看到過如此熱鬧的城市,與同游諸人盤桓了一些時日。到了盛夏,李白與一些年輕的朋友「系馬垂楊下,銜杯大道邊。天邊看綠水,海上見青山」,好不愜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揚州)病倒了。卧病他鄉,思緒很多,既感嘆自己建功立業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鄉,惟一能給他帶來點安慰的,便是遠地友人的書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後,又到了姑蘇。這里是當年吳王夫差與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懷古有感,寫了一首詠史詩《烏棲曲》。這首詩後來得到了賀知章的贊賞,稱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來,李白的樂府詩有時雖襲用舊題,卻多別出新意。 姑蘇的歷史遺跡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懷古之情,美麗單純的吳姬、越女更讓李白贊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紗的蔦蘿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筆為現今在浣紗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優美的速寫。 李白由越西歸,回到了荊門。 在荊門他一呆就是三個月。雖然思鄉心切,但功業沒有一點成就,他自覺難於回轉家園。最後,他決定再度漫遊。 首先,他來到洞庭湖,把吳指南的屍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結識了僧行融,又從他那裡了解到孟浩然的為人,於是便去襄陽拜見孟浩然,由此寫下了著名的五律詩《贈孟浩然》 不久,李白到了安陸,在小壽山中的道觀住了下來。然而,隱居於此並非長久之計,他仍然想尋找機會,以求仕進。在隱居壽山時,李白以干謁游說的方式結交官吏,提高自己的聲譽。 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後時宰相許圉師的賞識,便將其招為女婿。李白與夫人許氏在離許家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過了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並沒有令李白外出漫遊以圖功業的心志有所衰微減退。他以安州妻家為根據地,又幾次出遊,結識了一些官吏和貴公子,並於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謁見荊州長史兼襄州刺史韓朝宗。 二、再次遠游 1.漫遊梁宋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東都洛陽。在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此時,李白已名揚全國,而杜甫風華正茂,卻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但他並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業嗜酒」、「結交皆老蒼」的杜甫,也沒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頭稱頌。兩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陽時,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今開封商丘一帶)會面,訪道求仙。 這年秋天,兩人如約到了梁宋。兩人在此抒懷遣興,借古評今。他們還在這里遇到了詩人高適,高適此時也還沒有祿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暢游甚歡,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此次兩人在創作上的切磋對他們今後產生了積極影響。 這年的秋冬之際,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尋找道教的師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李白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清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簏,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成為道士。其後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遇見這一帶善寫符篆的蓋寮,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訪道,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果。 天寶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東魯第三次會見。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也偕同去齊州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就在這年冬天,兩人分手,李白准備重訪江東。 2.東去吳越 李白離開東魯,便從任城乘船,沿運河到了揚州。由於急著去會稽會見元丹丘,也就沒有多滯留。 到了會稽,李白首先去憑吊過世的賀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會稽,於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暢游禹穴、蘭亭等歷史遺跡,泛舟靜湖,往來剡溪等處,徜徉山水之中,即興描寫了這一帶的秀麗山川和美麗婦女。 在金陵,李白遇見了崔成甫。兩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懷更加相投。每次遊玩時,都盡情暢游,不計早晚。他們泛舟秦淮河,通宵達旦地唱歌,引得兩岸人家不勝驚異,拍手為他們助興。兩人由於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詩系在衣服上,每當想念,便吟誦一番。 3.探幽燕,走江南 李白在吳越漫遊了幾年,漂泊不定。這時國家混亂,情況一年比一年差。在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心情引導下,他決計去幽燕(今北京一帶),以探虛實。 到了幽燕之後,李白親眼看到安祿山秣馬厲兵,形勢己很危急,自己卻無能為力。安史之亂前兩三年,李白漫遊於宣城、當塗、南陵、秋浦一帶,仍然衣食依人,經常賦詩投贈地方官,以求幫助。 在此次漫遊期間,李白因夫人許氏病亡,又娶宗氏。家庭多變,國家多事,李白一面求仙學道,一面企圖為國建功,對於國家安危,頗多關切,雖然仍事漫遊,已與過去有所不同。 三、病逝途中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策發,李白避居廬山。那時,他的胸中始終存在著退隱與濟世兩種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磷恰在此時出師東巡,李白應邀人幕。 李白人幕後,力勸永王勤王滅賊,而對於政治上的無遠見,他也作過自我檢討。同在江南的蕭穎士、孔巢文、劉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參加,以此免禍,李白在這點上顯然不及他們。 永王不久即敗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潯陽獄。這時崔渙宣慰江南,收羅人才。李白上詩求救,夫人宗氏也為他啼泣求援。將吳兵三千軍駐扎在潯陽的宋若思,把李白從監牢中解救出來,並讓他參加了幕府。李白成為宋若思的幕僚,為宋寫過一些文表,並跟隨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視,並以宋的名義再次向朝廷推薦,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麼原因,後來不但未見任用,反被長流夜郎(今貴州梓潼),完全出乎意料。因為當時永王幕下的武將均巴得到了重用。事情之所以發生變故,可能與崔渙、張鎬這批人的失勢有關。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潯陽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為所判的罪是長流,即將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時已屆暮年,"夜郎萬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覺憂傷。 由於李白在海內素負盛名,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請,大家都很尊重他,並沒有把他看做一個遭流放的罪人。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規定死者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這樣,李白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終於獲得了自由。他隨即順著長江疾駛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朝發白帝城》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 到了江夏,由於老友良宰正在當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陣。乾元二年,李白應友人之邀,再次與被謫貶的賈至泛舟賞月於洞庭之上,發思古之幽情,賦詩抒懷。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舊游之地。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他往來於兩地之間,仍然依人為生。上元二年,己六十齣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 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塌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二歲。
⑻ 李白 《夢游天老吟留別》的賞析
賞析《夢游天老吟留別》
關鍵詞:四美、兩難
內容提要: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意境雄偉、變化莫測,讀來昂揚振奮、瀟灑出塵,其間又包孕幾多人生的失意與深沉。讀此文章可從「四美」入手,把握其「結構清晰、情感復雜、意境奇幻、音韻和諧」之美。學習詩人創作時將「心情與夢境、志向與現實完美結合」的高超筆法,從而領悟詩仙異乎常人的偉大之處。
文章讀來氣勢通暢、一瀉千里,猶如乘大鵬以遨遊宇內,登泰山而昂首天下。正如李白許多詩篇一樣,此篇一氣貫穿,具有結構美、情感美、意境美、語感美此四美也。又有二難,難得將變化萬端的心情同夢境發展完美結合;難得將磊落昂揚的志向同亦真亦幻的現實相結合。
一、結構美
第一,此古體雜言詩,字數長短交錯,跳躍變化,最短四字,最長九字。感情最為激昂之時則凝練剛猛,有如虎嘯龍咆,「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盪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到舒緩幽靜之時則七言九言連用,中間用一「兮」字,使語氣平和輾轉溫和,「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第二,夢園——夢境——夢吟結構簡潔,記敘——描寫——議論——抒情手法清晰。由現實轉夢境,再由夢境回現實,標志清晰。
第三,「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此感情變化十分清晰。迷——驚——淡,一種郁結,清醒後寧和的心境,正如塵世間經歷世事滄桑的老者。
二、情感美
第一、此詩情感美在復雜。有飛越湖月的飄逸灑脫;有初見神人的欣喜歡悅;有夢後清醒的失意悵惘;有返回現實後直從心靈深處的真摯吶喊。
第二、情感美在深刻。情感雖多有如眾星捧月,最後一句唱出千古冠絕豪情壯志,這種情感十分深刻。它是李白漫遊、進宮多年的情感積淀。李白曾經「事過權貴」曾經「不得開心顏」,如今乃被眾人排擠離京,才唱出此句。一種失意、愧疚、酸澀、嫉妒、怨恨可見一般。
三、意境美
第一,「月夜飛湖圖」此圖可謂想像奇特,與現代版哈利、波特騎著掃帚可有一比。在水田不分的夜晚,一人乘風遨翔,只朝著自己理想的月光飛去,是何等灑脫與自由!
第二、「登山奇遇圖」此圖可謂變幻萬千,步步奇景,然最妙就在於既言而又未全言,只聞其聲而不見其形,萬物皆在一片朦朧的幽緲之後,讓人想要超脫卻又無法超脫,你越是想看清卻越看不清,正與夢字相對應。
第三、「仙人洞府圖」,此圖雖只六句,似乎令讀者失望,但就只六句,卻有聲有色,有點有畫,有動有靜。這似乎告訴我們一個哲理,追求的美好有時看似簡單,但那蘊含著的是你的艱辛。
四、讀感美
此詩讀來韻律和諧,富於音樂美。全詩押韻處:「求、傾、暝」「溪、啼、梯、雞」押i音;「巔、煙、山、顏」押an音;「下、麻、霞」押a音.
一難,心情同發展相結合。
「吳越」「湖月」「謝公宿」一連串地名的排列正用來表現對天姥山的熱切嚮往,類似於杜甫的古言「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二難,志向同現實相結合
其實所謂「天姥」「謝公」都是現實,而都又脫離現實。作者在現實的幻影下進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探險,最終發出要超出世俗的感慨,正如掩耳盜鈴,自欺欺人。作者的志向及理想真的只是泡影嗎?肯定不是!細品《夢游天姥吟留別》,我發現,整首詩的描繪就像是一個人的一生。首先作為赤子的熱切追求,時機成熟後捲入不屬於自己的所謂「天堂」,一切偶遇使她對神仙、天子產生了崇敬,於是連他們的坐騎都如此神聖,如此高高在上,後來清醒了,發現世間還不過是一場空,於是便有了如下感慨。
其實人生或是夢境到底有多少不同呢?只是物質的實在性與唯心的主觀性嗎?我看不像,那理想與現實的差別僅在於,一者在夢中,一者在人生嗎?其實也不是,我認為,有的人的人生就是夢,因為他們沒有高尚的人格作為物質保障;有的人的夢就是他們的人生,因為他們有昂揚志節,把夢想變為更多人的人生。李白就是一個!幾千年的書生都活在李白的夢里,我希望我勉強也算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