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齊陵古遺址

齊陵古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3-07 10:10:11

㈠ 中國古代文明時期名稱

首先樓主要知道你所說的河姆渡、半坡是不同地域的石器時代文化(群落),包括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
而青銅時代用於描述普遍使用青銅工具的時代。大約是夏商周春秋時期。
接下來是鐵器時代。大約是戰國以後。
以上不是並列的概念。
如果樓主問的是石器時代的那些原始文化,就請繼續往下看。整理得很明白。
-----------------------------------------------
1.【舊石器時代】
早期
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分布已很普遍。距今100萬年前的舊石器文化有西侯度文化、元謀人石器、匼河文化、藍田人文化以及東谷坨文化(見東谷坨遺址)。距今100萬年以後的遺址更多,在北方以周口店第1地點的北京人文化為代表,在南方以貴州黔西觀音洞的觀音洞文化為代表。總起來看,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基本上是類似於奧杜韋文化的類型,似乎沒有西方的阿舍利手斧文化。但有的學者認為,在這一時期,中國舊石器文化和西方阿舍利文化之間可能存在著交流。
中期
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可用山西襄汾發現的丁村文化(見丁村遺址)為代表。另外比較重要的有周口店第15地點文化和山西陽高許家窯人文化。中國的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基本上保持了早期文化的類型和加工技術。即使類型稍有變化,技術稍有進步,也都是緩慢的。一個明顯的特點是修理石核技術(如勒瓦婁哇技術)沒有得到什麼發展。
晚期
進入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數量增多,文化遺物更加豐富,技術有明顯進步,文化類型也更加多樣。在華北、華南及其他地區,都存在時代相近但技術傳統不同的文化類型。
在華北,有繼承前一個時期的小石器傳統,其重要代表有薩拉烏蘇遺址、峙峪文化、小南海遺址、山頂洞遺址(見山頂洞人)等;有石葉文化類型,以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的水洞溝文化為代表,它與西方同期文化有較多的相似處;還有70年代後發現的典型細石器工藝,如山西沁水的下川文化,河北陽原虎頭梁遺址的虎頭梁文化等。
在東北地區,屬於這一時期的重要遺址有遼寧海城小孤山遺址和黑龍江哈爾濱閻家崗遺址等。
在南方,這一時期出現了幾個區域性文化,如以四川省漢源縣富林遺址命名的富林文化類型,以重慶市銅梁縣張二塘遺址為代表的銅梁文化類型,以及最初在貴州省興義市貓貓洞遺址發現的貓貓洞文化類型。
另外,在西藏、新疆和青海地區也發現了一些屬於這一時期或稍晚的舊石器文化地點。總起來看,這一時期文化的主要特點是,除少數地點外,石葉工藝和骨角器生產不很發達。
2.【新石器時代】
按照中國各地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遺址測定的年代簡要介紹如下:
●前7500年–前6100年彭頭山文化
彭頭山遺址位於湖南省澧縣澧陽平原中部。主要文化堆積為彭頭山文化時期遺存,是長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距今約8200-7800年。位於長江中游,湖南西北部
●前7000年–前5000年裴李崗文化
裴李崗遺址位於新鄭縣城西北約8公里的裴李崗村西,面積2萬平方米。1977年至1979年先後4次發掘,揭露面積2700多平方米。發掘墓葬114座、陶窯l座、灰坑10多個。
●前6500年–前5500年後李文化
後李文化遺址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陵街道後李官村西北約500米處、淄河東岸的二級台階上,它地處沂泰山系北側山前沖積扇和魯北平原,距臨淄區辛店城區約12公里,西北距臨淄齊國。已發現的8處後李文化遺址,均分布於泰沂山系北麓的前平原地帶,分布范圍東起淄...西河遺址的後李文化遺址主要有房址、灰坑和灰溝等。出土遺物以陶器為主。臨淄中國古車博物館位於臨淄區齊陵鎮後李官莊,坐落在後李文化遺址上,是當代中國首家最系統、最完整、以車馬遺址與文物陳列融為一體的古車博物館。
●前6200年–前5400年興隆窪文化
興隆溝遺址位於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興隆窪林西縣白音長汗,地處大凌河支流牤牛河上游左岸。位於內蒙古-遼寧交界處
●前6000年–前5500年磁山文化遺址位於河北武安市西南20公里磁山村東南台地上,北靠紅山,南臨洺河,佔地近14萬平方米,現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前5800年–前5400年大地灣文化大地灣遺址位於天水市秦安縣東北五營張邵店村,距天水市102公里。
●前5500年–前4800年新樂文化遺址位於皇姑區黃河大街新開河北岸的新樂文化遺址,於1973年首次發掘,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村落遺址,佔地面積17.8萬平方米,其布局與半坡文化相似
●前5400年–前4500年趙寶溝文化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趙寶溝小山聚落址,半地穴房址,幾何形刻劃紋,靈神物紋,缽、罐、尊等。
●前5300年–前4100年北辛文化位於滕州官橋鎮北辛村北,薛河旁的高地處。是7000年前一個氏族部落的聚居地。
●前5000年–前4500年河姆渡文化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河姆渡鎮,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度4米左右,疊壓著4個文化層
●前5000年–前3000年大溪文化遺址位於瞿塘峽東口,大寧河寬谷岸旁的大溪鎮,是我國長江流域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它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母系社會的重要遺跡.1959和1975年曾3次發掘.
●前5000年–前3000年馬家浜文化遺址在距嘉興市區7.5公里的秀城區城南街道馬家浜村,於1959年春發現.
●前5000年–前3000年仰韶文化遺址,位於三門峽市澠池縣城北9公里處的仰韶村。1921年經中國政府批准,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和我國考古學家袁復禮一起進行了首次發掘。發掘范圍分布於河南、陝西及山西。
●前4700年–前2900年紅山文化內蒙古赤峰紅山後巴林右旗那斯台出土文物有之字紋筒形罐、彩陶、女神像,大型柳葉狀石耜,玉龍等,積石墓。
●前4100年–前2600年大汶口文化遺址位於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區大汶口鎮,大汶河東西貫穿,將其分為南北兩片。遺址總面積80餘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2~3米
●前3400年–前2250年良渚文化位於浙江餘杭縣良渚、安溪、長命三個鄉,靠公路兩邊。發現於1936年,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聚居的地方。出土的陶器質地夾細沙的灰黑陶和泥質灰胎黑皮陶為主,器表的裝飾多素麵,打磨光亮,少數有精細的刻花和鏤孔紋飾,或施彩繪;常見的有鼎、豆、壺、簋、盤、杯、瓮等。玉器發現也很多,有壁、琮、璜、墜、環、珠等,雕琢精細,大部分出土於墓葬中。
●前3100年–前2700年馬家窯文化遺址位於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故名。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一種地方類型,出現於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時間晚期
●前3100年–前2700年屈家嶺文化1955-1957年發現於湖北京山屈家嶺而得名。分布於中國湖北省、湖南、江西北部,以及河南省南部。屬於新石器時代文化。
●前3000年–前2000年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而得名。
●前2800年–前2000年寶墩文化遺址在在青白江破土而出。遺址范圍分布於川西平原上,到目前為止包括:寶墩、雙河、芒城、魚郫縣古城等。
●前2500年–前2000年石家河文化由鄧家灣、土城、肖家屋脊等數十處遺址組成的遺址群位於湖北天門石家河。其中鄧家灣遺址發現了銅塊和煉銅原料孔雀石,標志著冶銅業的出現。琢玉工藝崛起,特色鮮明,玉器有人面雕像、獸面雕像、玉蟬、玉鳥、玦、璜形器等,都屬於小型玉器。鄧家灣遺址的個別地段,集中出土了大批小型陶塑,有的一座坑中竟達數千件之多。所塑有鳥、雞、豬、狗、羊、虎、象、猴、龜、鱉以及抱魚跪坐的人物等。這些陶塑可能供原始巫術、祭祀活動之用,鄧家灣似為專門產地,通過交換輸往各地。
●前4000年–前3000年富河文化新石器時代首先發掘地位於巴林左旗富河溝門。現已發掘出的遺址有:富河溝門、金龜山和南楊家營子三處。發現早期卜骨、及伴隨而來的大量動物骨骼。

㈡ 臨淄齊國故城的遺跡分布

宮殿區在小城西北部,地下分布有大面積的夯土基址。其中心建築為一高14米、南北長米、東西寬70米的夯土台基,俗稱桓公台,頂部分為 3層。台東北發掘了1處宮室建築遺址。建築分為2層,上層屬西漢時期,下層為東周時期。小城東北部有一較小夯築台基,四周以自然石甃砌,與桓公台遙相呼應,周圍地勢低窪,當是台榭別館遺跡。小城西門外有泉,古有中池,是齊國的苑囿。現存高台基址「歇馬台」可能是《左傳》中提到的「遄台」遺跡。西北約10公里有「梧台」,高28米,上部有花紋鋪地磚、陶排水管等遺跡,當是齊的別館離宮遺跡。
大城中部偏西和南部有大片戰國、漢代冶鐵遺址,東北部和北部有東周與漢代制骨遺址,中部闞家莊東南有漢代冶銅、鑄錢遺址,中部偏南劉家寨周圍有大型夯土建築基址。小城南部有煉鐵、冶銅和鑄錢遺址。
大量的手工業作坊遺址,就分布在這些文化堆積之中。今已發現冶鐵遺址六處、煉銅遺址兩處、鑄錢遺址兩處,制骨遺址四處。分述於下: 臨淄作為周代齊國都城和漢代齊郡郡治及齊王國都城所在地,不僅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東方工商業大都市,而且在漢代工商業依然高度發達,直到新莽時期仍是全國著名的五大工商業都市之一,因此,臨淄齊國故城遺址遺留有豐富的東周秦漢時期的手工業遺存。20世紀50年代以來,臨淄齊國故城遺址中東周秦漢時期的錢范多有發現,為研究當時的錢幣鑄造業提供了實物證據,而新莽時期大布黃千銅錢范的發現,更為研究新莽時期臨淄(新莽時期臨淄曾更名曰「齊陵」)的錢幣鑄造業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大布黃千銅錢范,1984年出土於臨淄齊國故城的大城北部,現收藏於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錢范共2件,館藏編號分別為P30018和P30019,均為銅質錢范模。
錢范P30018,整器呈圓角方形的淺盤狀,有邊框,寬沿外折。范模正面邊長為8.1×8.2厘米,折沿最寬處為0.4厘米,最窄處為0.3厘米。范模正面的盤中心有一個凸起的圓柱形澆道模,直徑0.8厘米,有一條中線縱向穿過圓柱形澆道模並將范模均分為左右兩部分,應為製作母範時的中線。范模內左右各設有布形錢模一枚,一正一反,右側為正面錢模,左側為反面錢模,正、反錢模的中線的上部有一圓穿模,正面錢模凸起「大布黃千」的陽文。正面錢模的上、下和右側各有一個三角形凸起作為榫釘,反面錢模的上、下和左側各有一個凹下的三角形卯孔。范模背面也呈圓角方形的淺盤狀,邊長為7.1×7.9厘米,盤底鑄有陽文「大出一」字樣。
錢范P30019,整器形制、結構均與錢范P30018相同,但范模正面邊框的邊長為8.7×9.2厘米,折沿最寬處為0.8厘米,最窄處為0.4厘米。背面邊長為8.1×8.1厘米。其他不同之處在於:淺盤狀范模內的大布黃千錢模,左側為正面錢模,右側為反面錢模;右側有3個凸起的三角形榫釘,左側有3個凹下的三角形卯孔;范模背面的陽文為「大山一」。
這兩件銅質錢范模可各自單獨使用,用以翻制泥質鑄范。范模正面錢模四周凹凸的榫卯結構,在翻制泥質鑄范的過程中在鑄范上形成的凸起和凹下的榫卯,用於鑄范的合范定位。用這種錢范模翻制出的泥質鑄范范片,背面平整;正面有凹下的大布黃千的型腔,中央有圓形穿孔作為澆道,四周的三角形凹凸作為合范時的定位。同一范模翻制出的兩件泥鑄范范片正面相合,構成一盒鑄范,可同時鑄造2枚錢幣。若干盒泥鑄范豎向層層壘疊在一起,構成一組疊鑄范,澆鑄一次可同時鑄出錢幣數枚乃至數十枚。立式疊鑄法鑄錢工藝作為西漢時期出現,新莽時期流行開來的一種錢幣鑄造工藝,是鑄錢工藝技術的一大進步。疊鑄工藝中的泥鑄范雖然一般只能使用一次即被毀棄,但疊鑄范的范模是銅質的,可以反復多次使用,用以翻制大量的泥質范片用於澆鑄銅錢。這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還保證了錢幣形制及重量的一致性。
據《漢書·食貨志》載,大布黃千是王莽在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進行第三次貨幣改制中新鑄行的貨幣之一,「大布,長二寸四分,重一兩,而值千錢矣。」新莽時期的大布黃千銅錢,在各地多有發現,但是,大布黃千錢范卻少有發現。因此,臨淄齊故城大布黃千銅范模的發現,對於研究新莽時期的錢幣鑄造工藝和錢幣鑄造業無疑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齊刀幣鑄址:位於小城南部居中安合村南,靠近城牆。其范圍自安河村南東西路起,向北200米,村南南北路向東向西各100米。上層已受到嚴重擾亂,曾出土過「齊法化」刀幣和鑄范。 西漢「半兩」錢鑄址:位於闞家寨村南一帶,村南的東部和西部都有成批 「半兩錢范」出土,耕土層下即鑄錢遺跡。其范圍闞家寨村南南北中心路向西180米,向東250米,南起變壓器向北250米。在這片范圍內,亦間有居住區、冶鐵、煉銅遺址。 故城內制骨作坊遺跡范圍較廣,主要在大城東北部和北部,比較集中的有四處地方,即崔家莊東北;河崖頭村西南部;東古城村以南;田家莊東北。這里的遺物十分豐富,不僅出土過刀石砥礪,而且殘骨余料遍地皆是。
城內出土了大批陶器、瓦、瓦當和錢范等。陶器中高圈足簋、豆、盂等類器較多,陶鬲有繩紋鬲和素麵鬲兩大類,繩紋鬲又有周式鬲和齊式鬲兩種,一直延續到戰國時期。東周陶器上流行戳印的陶文,內容多屬作器者居地和人名。瓦當多素麵,少數飾樹木雙獸、雙目和樹木卷草紋,偶見「天齊」瓦當和卷雲紋、獸面紋瓦當。戰國時期多半瓦當,漢代多圓瓦當。錢范有戰國「齊法化」陶范和西漢「半兩」、「五銖」石范。遺物反映的文化特徵與燕、趙比較接近。 故城內,發現了冶鐵、煉銅、鑄錢、鑄鏡和制骨等多種手工作坊遺址多處,其中,冶鐵遺址6處,煉銅遺址2處,鑄錢遺址2處,鑄鏡遺址2處,制骨作坊遺址4處。另外,大城還有多處陶窯遺址。
齊國故城保存完整,地上地下文物古跡十分豐富、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1961年3月4日,故城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月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2005年,臨淄齊國故城列入「十一五」中央政府引導的大遺址保護項目;2006年12月15日,臨淄齊國故都與齊王陵進入國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列第17位,是山東省唯一入選的單列項目。 齊故城利用淄河和系水作東西兩面的自然護城河。築城之時,又在大城南北城牆外挖築了人工護城壕溝6140米;小城的東、北、南和西牆南段(接系水),挖築了人工護城壕溝5780米,與淄河、系水相連通,使城四面環水,城池俱備,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護城、排水網。築城時在城牆下設置了精巧而科學的排水道口。齊故城大、小城設有三大排水系統,四個排水道口。1號排水系統,位於小城西北宮殿區,南起桓公台的東南,通過桓公台的東部和北部,向西穿過西牆下的①號排水道口注入系水,全長700米,寬20米。2號排水系統,位於大城西北部,由一條南北向水溝和一條東南西北向排水道組成,南起小城東北角,順南高北低的地勢直通大城北牆西部的②號排水口注入北牆外護城壕,全長2800米,寬30米,深3米左右。東西向排水溝是在這條南北排水溝的北段向西北分出一支流,流向西北通過大城西牆北部的③號排水道口流入系水,長1000米,寬20米左右。這一排水系統承擔著大城內絕大部分的廢水和積水的排泄。3號排水系統,位於大城東北部,長約800米,起點不明,止於大城東牆北段的④號排水道口,流入淄河。
1979年,文物考古部門對③號排水道口進行了發掘清理。發現此段城牆牆基寬40米,排水道口建在城牆下,排水道口呈東西向,用自然青石壘砌構築,總長42米,寬7至10.5米左右。由進水道、過水道、出水道三部分構成。過水道用石塊構築出15個方形小過水孔,水孔分上、中、下三層,每層5孔,水經石隙而過,人卻不能通過,既能排水又能御敵,建造十分科學。 故城大、小城內發現10條幹道,其中小城內有3條,大城內有7條。小城內幹道:東側門大道,現保存約1200米,寬8米;西門大道,長約650米、寬17米;北門大道,南伸尚存1430米,寬6至8米。大城內幹道:東部南北幹道,自南牆東門通向東北,全長3300餘米,寬20米;中部南北幹道,全長4400米,寬20米;北部東西幹道,自東門西行偏西北,直至西牆,長約3600米,寬15米左右;北牆西門大道,南伸,與北部東西幹道相接,現存650米,寬6米多;中部東西幹道,長2500多米,寬17米左右;西門大道,東伸約1000米,寬10米至20米。此外,在離南牆200至300米處有一條與南牆平行的道路,長約1900米,寬4至6米;西牆附近與西牆平行的南北道路,南通小城北門,寬4至6米。除後兩條和小城北門幹道可能是晚期的道路外,其餘均為故城早期的主要交通幹道。大城的兩條南北大道與兩條東西大道在東北部相交叉,形成一「井」字形,這一帶應是都城中最繁華的市井中心。

㈢ 中國古車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臨淄中國古車博物館位於淄河東岸的臨淄區齊陵鎮後李官莊村北。1990年,為配合濟青高速公路建設,山東省文物考古部門在後李文化遺址發掘了一處春秋時代的大型殉車馬坑,其規模之大、配套之齊全、馬飾之精美、保存之完好,為當代之冠,被列為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1994年9月9日,闢建為古車博物館。
車、馬是我國古代陸上的主要交通工具。制車是一個集大成的手工業部門。中國古車以其優異的性能在世界上長期處於領先地位。騎乘所用馬具中極為重要的構件——馬鐙,也是中國首先發明的。在這方面,中國曾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臨淄中國古車博物館位於臨淄區齊陵鎮後李官莊,坐落在後李文化遺址上,是當代中國首家最系統、最完整、以車馬遺址與文物陳列融為一體的古車博物館。該館包括春秋殉馬車展廳和中國古車陳列展廳兩部分:後李春秋殉車馬、規模之大、配套之齊全、馬飾之精美、為當代全國之冠、列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臨淄中國古車博物館,是以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後李春秋殉車馬為基礎而建的,分為古車陳列館和地下春秋殉車馬展廳兩大部分。古車博物館於1994年9月9日建成,其內容集中了中國古車的研究成果,薈集了華夏歷代車乘的精粹。
臨淄中國古車博物館坐落在後李文化遺址上,是我國第一家內容最豐富、最系統,並以考古發掘現場與文物陳列融為一體的中國古車博物館。博物館內容集中國古車研究成果之大成,充分展示了我國車乘的悠久歷史和造車技術在世界車輛發展史上的領先地位。博物館位於濟青高速公路126公里處,兩側設有大型停車場,交通十分方便。古車博物館稷下游樂園設:民俗展、民俗娛樂、鳥語林、射箭場、植物園、盆景園、賽車場等項目。
該館1991年籌建,1994年9月落成,佔地20畝,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包括春秋車馬展廳和中國古車陳列展廳兩部分。 游覽該景區大約需要1個小時。
春秋殉馬坑殉戰車10輛,馬32匹,規模之大,配套之齊全,馬飾之精美,為當代全國之冠,列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古車陳列展廳陳列後李車馬坑出土的各類車和臨淄地區出土的古代車的復原車,直至全國出土的各類古代車復原車。集中國古車研究成果之大成,薈華夏歷代車乘珍品之精粹,充分展示了我國車乘悠久的歷史和造車技術在世界車輛發展史上的領先地位.
中國古車博物館,分中國古車陳列廳、春秋殉馬車展廳兩部分。古車陳列館分三個展廳,以時代先後順序,通過實物、模型、古車復原、圖片和文字,展示了車的產生、發展、技術改進的歷程及車馬在戰爭、交通、運輸、生產、生活中所發揮的作用。第一展廳,第一輛車為商代曲衡車,是依據河南殷墟出土的資料復原。繼後是西周雙馬駕馭的曲衡車。春秋戰車則是依據臨淄後李殉車馬復原。第二展廳,秦車則是依據秦始皇銅車馬仿製。漢車是一輛貴族所乘的安樂和諸葛亮創制的木牛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牛車。第三展廳,是一輛供婦女乘坐的牛車。輅車為高級馬車,輅是中國皇帝出行乘坐的豪華車。分為玉輅、金輅、革輅、木輅、象輅五種。遼代是高大的駝車。明代輅是皇帝出行以象駕馭的金輅。車馬是我國古代陸地上主要交通工具,騎乘所用馬具中極為重要的構件---馬鐙,中國最先發明了馬鐙,在這方面,我國曾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沿著歷史車輪軌跡,步入地下春秋殉車馬展廳,這里也是殉車馬發掘現場遺址,是在修建濟青高速公路時發現的,經文化、交通部門協商,採取特殊措施將展廳建在高速路下。兩側都有大型停車場,可以停車參觀。地下展廳跨度15米,車馬坑南北排列兩排,1號坑長32米,寬5米,車10輛,馬32匹。2號坑長8米,寬3米,車3輛,馬6匹。原車木已經腐朽,但在黃土中留下了車的痕跡,車上銅飾品還在原位保存完好。馬骨架保存十分完好,特別是馬頭、馬頸上的裝飾品,尤其精美,而且形式多樣。
1990年5月,山東省考古工作隊配合濟青高速公路建設,在齊陵鎮後李官村發現一處春秋時期的大型車馬坑,並對其進行了全面發掘。經過發掘發現,該坑分為1號坑和2號坑兩處,1號坑南北長32米、寬5米,車馬東西排向,殉車10輛、馬32匹。2號坑西端與1號坑緊鄰,長8米、寬3米,殉車3輛、馬6匹,與1號坑不同的是,車馬上下兩層分葬。整個車馬坑殉馬數量之多、規模之大、時代之早、保存之完好,尚屬國內罕見,有極高的文物考古和觀賞價值,被列為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1993年,根據車馬坑的歷史、文物價值及其在齊文化開發研究中所佔的地位,臨淄區政府決定就地保護,並將臨淄地區以外的全國各地出土的不同類型、不同時期的車馬進行研究、復制、陳列,建一座古車馬系列博物館。
1995年9月9日,由區政府投資800萬元,佔地13600平方米,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的古車博物館建成開放。國務院總理田紀雲、國防部長張愛萍為該館題寫了館名。
臨淄中國古車博物館包括古車陳列館、春秋殉車馬展廳兩部分,中間有過廊連為一體。陳列館部分為傳統木結構覆斗式造型。面積230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古車陳列以時代為序,陳列著自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各個時期的古車復原模型和出土的銅、陶車馬以及銅、貝車馬飾件,同時還展出了國家博物館珍藏的宮廷車馬圖、拓片。系統地反映了中國古車的產生、發展、變化、技術改進及車馬在生活、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位於地下的殉車馬展廳,也許是歷史滄桑的巧合,地上,濟青高速公路橫貫東西,現代化的汽車風馳電掣;地下,2600年前的古車馬靜靜躺卧。上下幾千年,二者合為一體,動靜結合,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令人感悟到歷史車輪疾駛的獨特意境。
2002年,該館又自籌資金80萬元,建起了1500平方米的集休閑、娛樂、餐飲、民俗展覽、體育健身於一體的游樂園。包括鳥語林、斗雞、斗羊、跑馬、射箭及鞦韆、吊環、跳床等15組參與性娛樂設施。

㈣ 西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1 半坡遺址 新石器時代 國家級保護 2 阿房宮遺址 秦代 國家級保護 3 漢長安城遺址 西漢 國家級保護 4 大明宮遺址 唐 國家級保護 5 豐鎬京遺址 西周 國家級保護 6 藍田猿人遺址 舊石器時代 國家級保護 7 米家崖遺址 新石器時代 省級保護 8 魚化寨遺址 新石器時代 省級保護 9 太液池遺址 西漢 省級保護 10 建章宮遺址 西漢 省級保護 11 興慶宮遺址 唐 省級保護 12 天壇遺址 唐 省級保護 13 青龍寺遺址 唐 省級保護 14 斡爾垛遺址 元 省級保護 15 閻庄和楊家圍牆遺址 西漢 省級保護 16 華清池遺址 唐 省級保護 17 黃堆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 省級保護 18 真守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 省級保護 19 小豐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 省級保護 20 魯家寨遺址 新石器時代 省級保護 21 宋村遺址 周 省級保護 22 文王靈台遺址 新石器時代 省級保護 23 唐明德門遺址 唐 市級保護 24 唐長安城遺址 唐 市級保護 25 姜寨遺址 新石器時代 市級保護 26 秦櫟陽遺址 戰國 縣級保護 27 澇池河溝遺址 舊石器時代 縣級保護 28 泄湖遺址 新石器時代 縣級保護 29 秦始皇帝陵 秦 國家級保護 30 庄襄王墓 秦 省級保護 31 胡亥墓 秦 省級保護 32 董仲舒墓 西漢 省級保護 33 霸陵 西漢 省級保護 34 杜陵 西漢 省級保護 35 薄姬墓 西漢 省級保護 36 周穆王陵 西漢 省級保護 37 蔡文姬墓 東漢 省級保護 38 王季陵 周 省級保護 39 陳平墓 西漢 省級保護 40 王太史九思慕 明 省級保護 41 老子墓 東周 省級保護 42 許後少陵 西漢 縣級保護 43 張勇墓 清 縣級保護 44 扁鵲墓 周 縣級保護 45 奉天皇帝齊陵 唐 縣級保護 46 段秀石墓 唐 縣級保護 47 蕭何墓 西漢 縣級保護 48 昭王冢 戰國 縣級保護 49 柳公權墓 唐 縣級保護 50 呂氏四賢墓 宋 縣級保護 51 大雁塔 唐 國家級保護 52 小雁塔 唐 國家級保護 53 興教寺塔 唐 國家級保護 54 西安城牆 明 國家級保護 55 興善寺 唐 省級保護 56 八仙庵 宋 省級保護 57 鍾樓 明 省級保護 58 鼓樓 明 省級保護 59 化覺巷清真寺 明 省級保護 60 大學習巷清真寺 明 省級保護 61 寶慶寺塔 明 省級保護 62 城隍廟 明 省級保護 63 東岳廟 明 省級保護 64 香積寺塔 唐 省級保護 65 華嚴寺塔 唐 省級保護 66 靈感寺塔 唐 省級保護 67 法幢寺 唐 省級保護 68 杜公祠 清 省級保護 69 西安碑林 宋 國家級保護 70 石佛 南北朝 省級保護 71 牛郎織女 西漢 省級保護 72 石造像 唐 省級保護 73 石刻畫像及鐵鍾 宋 省級保護 74 大福和尚碑 唐 省級保護 75 輞川圖石刻 明 省級保護 76 李晟碑 唐 省級保護 77 魏造像石碑 北魏 省級保護 78 祖庵石刻 元 省級保護 79 雁字迴文碑 清 省級保護 80 青華山卧佛石刻 清 省級保護 其他還有:華胥新街遺址,房家村遺址,侯家村遺址,巨東村遺址,麻坡村遺址,東關遺址,懷真坊遺址,馬營遺址,甘河遺址,禮賢庄遺址,長陽宮遺址,東渭橋遺址,彭城閘遺址,九女冢,焦贊墓,楊礪墓,李淳風墓,水陸庵,草堂寺,寶林寺塔,化羊廟,公輸堂,空翠堂,樓觀台,周至古塔,樓觀鎮塔寺村古塔,三清殿,樓觀台古塔,周至城隍廟,高陵塔,西五台,罔極寺,關中書院,小皮院清真寺,萬壽寺塔,廣仁寺,聖壽寺塔,凈業寺塔,豐德寺,溫國寺,普賢寺,牛頭寺,天池寺塔,西林寺,漢露台,古瓮寺,上悟真寺,藍田文廟,戶縣鍾樓,戶縣城隍廟,戶縣文廟,戶縣東岳廟,靈山寺,仙游寺,七寶塔,羅漢寺,周至木牌坊,趙公明廟,周至玉皇廟,天台寺前後殿,萬壽宮正殿,唐龍躍宮石井圈,周至戒官碑,仙翁石刻造像,石經幢,石造像,西安事變舊址,易俗社劇場,八路軍辦事處舊址,革命亭,西京招待所,楊虎城止園舊居,新城黃樓,楊虎城將軍陵等等。

㈤ 求兩處臨淄古文化遺址的詳細介紹

淄博地區分布著廣泛的龍山文化遺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桐林遺址。龍山文化由大汶口文化發展而來,距今4000年左右,屬於父系氏族社會時期,反映了原始社會解體和向奴隸社會過渡時期的狀況。因為最早發現於濟南市章丘縣龍山鎮城子崖,而被命名為「龍山文化」。這一時期的陶器以灰陶為主,黑陶次之,紅陶、白陶極少。龍山文化時期是原始社會人類進化里程中的一個驛站,更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史跡。

桐林遺址位於齊故城西北方向15公里處,烏河東岸,路山以北,地處臨淄區桐林村、田旺村之間,原稱「桐林田旺遺址」。2001年7月國務院公布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更名為桐林遺址。畫水在這里與烏河交匯,西面是愚公山。1991年版《臨淄文物志》記載:桐林遺址包括田旺、桐林、義和三村之間的五處遺址,南北長1000米,東西為500米,總面積50萬平方米,屬於原始社會晚期的龍山文化類型。早在4000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從事射獵採集、耕稼陶漁的原始勞動。春秋戰國時期,這一帶建有齊國重要的城邑。1977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淄博市人民政府在此樹立了石質標記。2001年7月,國務院公布「桐林遺址」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桐林遺址一帶地勢較高,呈台田式,土質松軟,灰色文化層厚度3至4米,最深處達到7米,內涵十分豐富。這里依山面河,自然環境優越,歷史上曾多次出土過石鏟、石斧、石鐮、石錛、石網綴等磨製鑽孔石器,以及杯、鬶等黑、紅、白質陶器。1982年,應當地群眾修田建渠之需要,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這里進行過一次局部挖掘清理,出土了許多甗、鬶、鼎、罐、杯、豆、盆、碗等陶質文物,以黑陶質生活器皿最多。出土文物大都器型規整,器表多素麵磨光,紋飾以弦紋居多。其中鼎、甗類器具的足部呈鳥嘴狀,飾鳥冠圖狀;盆、杯和各類器蓋,多數是黑陶,胎質細膩,鈾面光亮;杯仿竹節式,造型精巧,杯壁非常薄,火候也恰到好處。出土文物中的泥質磨光黑陶盆形鼎,大小有別,系列有序,屬於「列鼎」,為研究我國禮器起源和龍山文化時代的社會性質提供了重要線索。這些珍貴文物,分別由山東省考古研究所與齊國歷史博物館收藏。

考古專家認為,桐林遺址既有山東龍山文化的基本特點,又有其自身的獨到之處。發掘出土的一件紅陶鬲,高38.5厘米,口徑達30.3厘米,在山東省同類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中是罕見的。但最為典型、最引人注目的,還是一件大型灰陶甗。它上半部為甑,下半部為鬶,並且配有帶鼻紐的器蓋,足呈袋狀,表面裝飾著泥條型附加堆紋,腰部有圓孔箅子,口徑44厘米、通高116厘米,是迄今為止全國出土的同類器皿中最大的一件。用這個灰陶甗一次做熟的食物,可以供應十幾人食用。這些珍貴文物,加上出土的大量家畜的骨骼和牙齒,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龍山文化時期父系氏族公社先民們集體生活的情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桐林遺址鑽探中發現了大量夯土層,被考古專家認定為山東地區目前已知最大的古代城堡,由此判斷這一遺址是龍山文化時期臨淄一帶的人類活動中心,對於研究探討我國階級社會的產生和文明的形成有著重要價值。

桐林遺址附近曾經建有繁華程度很高的古代城池。據《括地誌》和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臨淄縣志》記載,臨淄西北30里有戟里城,春秋時代為棘邑,是齊國大夫子山之邑。齊太公田和篡齊之後改作畫邑,是因為靠近畫水而得名。戰國後期的名士王蠋就是畫邑人。《史記·田單列傳》記載,公元前284年,燕國大將軍樂毅統帥五國兵馬攻伐齊國,佔領齊都臨淄後,聽說素有賢名的王蠋在固守畫邑,下令軍隊環畫邑30里外安營紮寨,不準驚擾王蠋。燕軍侵佔齊國70多座城池後,樂毅派人帶上珠寶玉器和錦衣羅帛,以高官厚祿引誘王蠋投降,遭到嚴詞拒絕。燕國使者說:「你如果不接受,我軍就屠平畫邑,殺個雞犬不留。」王蠋慷慨直言:國家破亡,我也沒有苟且偷生之理;強迫我做你們的將領,豈不是讓我助紂為虐!與其生而無義,還不如壯烈地死去!

他命令家人扔出燕人的禮品,驅逐了燕國使臣,安排好家事後引頸而死。王蠋壯烈殉國的事跡,極大地鼓舞了齊國軍民同仇敵愾抗擊燕軍的士氣。即墨城裡的田單凝聚眾人力量,以「火牛陣」大破燕軍,吹響了光復齊國失地的沖鋒號角。後人思念王蠋的高尚品德,把他埋葬在故鄉的土地上,並撰文立碑作為紀念。明代文學家徐一夔曾經為他寫過碑文;北宋詞人秦少游寫過情文並茂的《王蠋論》。與秦少游同時代的思想家李覯曾賦七言絕句盛贊王蠋:

全齊拱手授燕兵,義士誰為國重輕。

七十二城皆北面,一時忠憤獨書生。

王蠋墓就在桐林遺址以西一公里,今路山鎮召口村南60米處,墓前原有民國年間所立的石碑,碑文是「齊烈士王蠋之墓」,已經損壞,現有1988年臨淄區人民政府所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王蠋墓」的標志。

現代勘探發掘表明,在桐林遺址龍山文化遺存的上層,存在大片的夯土建築基址道路和西周時期墓葬,也出土了一些戰國及漢代的磚、瓦、陶器碎片,進一步證實此地曾經是一處繁華的古代城邑,與《括地誌》、《臨淄縣志》的記載相吻合。為進一步探討魯北地區史前文化特徵和齊文化源流,2002年秋季,北京大學文博學院、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臨淄區文化局對桐林遺址進行新的發掘,查明龍山文化遺址面積150萬平方米,發現一處大型城壕聚落遺址,並探出岳石文化和西周前期文化遺址40萬平方米,清理出壕溝、灰坑、窯穴、墓葬、房基等遺址,出土陶鬲、陶罐、骨器、石器、蚌器等文物,為探尋齊國早期都城遺址——營丘的地望所在,提供了極有價值的線索。

閑暇時節,到桐林遺址作一次愉快的郊遊,遙想原始社會後期先民們的集體生活場景,緬懷齊地先賢面對強敵視死如歸的愛國事跡,你的靈魂將會在與先人的無聲交流中得到凈化和升華。

田齊王陵分布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的臨淄齊故城南7.5公里處的鼎足山和牛山之東。在臨淄四隅,有150餘座古陵墓(冢),被稱為「臨淄墓群」。這些古墓,大都是春秋戰國及漢代齊國王侯、大臣、貴族的陵墓。其中在今齊陵鎮南部,田齊有六王葬此,被稱為田齊王陵。1988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盤活文物保護單位。二王冢,俗稱「二王墳」,又稱「齊王冢」,位於齊陵鎮南的鼎足山上。二墓東西並列,方基圓頂,南北長約190米,東西總長320米。其中西冢墓長約190米,似有三層,逐層收縮,圓墳頂高約12米。東冢圓墳較西冢矮。「二王冢」,文獻鄉載為齊桓公墓和齊景公墓,經過考證,現認為是田齊侯剡,田桓公午之墓。四王冢,又名「四豪冢」,俗稱「四女墳」,系田齊威,宣、泯、襄四代君主這墓,位於牛山東側,依南山東西並列。自西向東為序:其一為齊威王墓,高30米,周長140米;其二為齊宣王墓,高34米,周長157米;其三為齊泯王墓,高22米,周長190米;其四為齊襄王墓,高23米,周長130米。四墓相間,第一、二墓相隔130米;第二、三墓間距105米;第三、四墓之距160米,總長541米。宛如群峰連綿,氣勢巍峨。

田齊王陵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六君王墓,墓冢東西排列,綿延相連,封冢高聳,氣勢雄偉,狀若山丘。附近又有小封冢環繞四周,共有幾十個,故有「齊陵」之稱。陵區最著名的有二王冢和四王冢。

二王冢位於鼎足山的東麓,傳說是春秋時期齊桓公和齊景公的墓葬。桓公呂氏,名小白,是齊國的公子,稱「公子小白」,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以管仲為相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發展國力,壯大軍事力量,最終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景公名杵臼,公元前547~前490年在位,任晏嬰為相,政績為當時人所稱道。二冢東西相列,因山為冢,高達20米,周長120米。

四王冢在淄河村南,傳說是戰國田齊威王、宣王、瑉王、襄王墓。威王約在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任用鄒忌為相,孫臏為軍師,國力空前強大,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宣王名辟疆,約在公元前319~前301年在位,聚集文學游說之士,創立稷下學派。四墓冢自西而東並列,封冢高大,周長為100~120米。

㈥ 後李文化是什麼地區的文明起源

後李文化因發現於我國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後李文化遺址而得名,其分布范圍主要在泰沂山系北側的山前地帶,距今8500年至7500年之間,前後延續1000多年時間。

後李文化是山東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和人類遺存,其年代延續之長,內涵之豐富,實為罕見,堪稱海岱地區史前文化的源頭。

後李文化主要分布在濟南、鄒平、章丘、淄博、濰坊一帶,後李遺址一期遺存位於臨淄區齊陵街道辦事處後李官莊西北的淄河東岸的二級台階上,面積約15萬平方米。

後李文化地處沂泰山系北側山前沖積扇和魯北平原,由於受淄河水的沖刷,遺址的西、南兩側形成高達10餘米的斷崖。

後李文化遺址最突出的特點是文化層次多而豐富,由上到下共分12層,包含了新石器文化遺存、兩周文化遺存和晚期文化遺存三大階段。從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物到清代的器皿,首尾跨越了8000年。

其中的後李文化是最古老的新石器文化,它的發現將山東文化的發源年代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

在後李文化遺存中有灰坑、墓葬、燒灶、房址、陶窯等。灰坑為圓形、橢圓形和不規則形。墓葬有小型土坑豎穴式和土坑豎穴側室兩種形制。

房址為半地穴式,不規則圓形,面積一般30至50平方米,大者50餘平方米。地面為夯土,堅實較硬。陶窯為豎式陶窯,分窯室、火膛和泄灰坑三部分。

居住面有的經過燒烤,多發現灶址和一些陶、石器等生活用具。墓葬流行長方形土坑豎穴,排列比較整齊,個別墓室均未見葬具。死者頭向多朝東,有的向北。葬式多單人仰身直肢葬。多無隨葬品,少數放置蚌殼,個別見有陶支腳。

後李文化發現的陶器以紅褐陶為主,紅、灰褐、黑褐、青灰褐陶次之。製作工藝為泥條盤築,器表多素麵,器形以圜底器為主,僅發現少量平底器和圈足器。器類主要有釜、罐、壺、盂、盆、缽、碗、形器、杯、盤、器蓋和支腳等。紋飾有附加堆紋、指甲紋、壓印紋和乳釘紋。

後李文化遺址發現的新石器時期陶窯被譽為「中華第一窯」。該窯爐不僅證明淄博地區是我國屬較早開始燒制陶器的地區之一,而且證明淄博地區燒制陶器的歷史已有8000多年。

該窯爐結構簡單、形體較小,頂部結構已毀,僅存窯膛及爐底,但四壁燒痕明顯,為使用燒結所致,說明該窯爐建造其原始性。

後李文化的骨角蚌器多為鑿、匕、錐、鏢、刀、鐮等。有少量石器,以磨製為主。種類有錘、斧、鏟、磨盤、磨棒、刮削器、尖狀器等。

後李文化的陶器、骨器的碎片經測定距今約8200年至8500年。

遺址中的植物均以草本植物花粉居優勢,木本植物花粉次之。可見這一時期,後李遺址的植被具有明顯的草原特徵,草本植物比較茂盛。

由此證明,後李文化時期氣候比較暖濕,可能比如今高。環境一度較優美,既有旱生植物、水草及灌叢,也有低地及水體,當時居住區域,地勢比較平坦,接近河邊,有不少野生動物棲息與嬉戲在這里。

另外,後李文化遺址中還有一些禾本科植物花粉,其形態酷似現在的穀子。看來當時先民可能已經學會農業栽培,食物來源主要靠種植穀物,也輔以狩獵和捕魚。

後李文化的先民就是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下從事各種生產活動並繁衍生息,從而創造出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

㈦ 我國考古遺存最多的是哪裡

肯定是河南,中原地帶,得中原者得天下,所以中原地帶在古代是必爭之地,也是人類居住最早的的地方,所以存在的遺址和文化最多。

㈧ 臨淄的名勝古跡、以及名勝里的景物

東周殉馬坑
東周殉馬坑是一處春秋時期的齊國君主和大貴族墓地。東西各長70米,北面長75米,寬5米,三面自然連接,成為一體,全長215米。
天齊淵
天齊淵又名溫泉,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陵鎮牛山北麓。2008年區政府對天齊淵遺址重修保護。
金嶺清真寺
位於今金嶺鎮金南村,是當地回族居民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院落范圍南北58米,東西70米,大門東向。
齊國歷史博物館
位於臨淄區齊都鎮鎮政府駐地,是中國十大異型博物館之一。它是在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文物陳列館的基礎上改建而成,總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頂高15米。
中國古車博物館
位於臨淄區東北部的後李文化遺址,佔地1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
古錢幣博物館
臨淄金珍堂古錢幣博物館籌建於2006年,2007年經省文物局、國家文物局正式批復設立,是亞洲最大的古錢幣專題博物館。
姜太公祠
位於臨淄區城區內,1993年以姜太公衣冠冢為依託而建,總佔地面積30000平方米。
石佛堂
石佛堂位於今齊都鎮石佛堂村北側,堂室中央置彌勒佛一尊,高1.14米,寬0.45米,厚0.24米,背依刻有40個佛像的石屏。

㈨ 山東淄博市臨淄區有什麼歷史遺跡或古跡(越多越好) 最好全一些 跪求解決!

足球博物館、齊國車馬管、東周殉馬坑、齊故城遺址、古錢幣博物館,我知道的就是這些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