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鶴壁市趙都遺址

鶴壁市趙都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3-07 11:14:27

1. 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大賚店鎮姬屯村簡介

今天淇濱
?區鶴壁市位於河南省命名為「仙鶴棲於南山峭壁北部,在兩個縣管轄。的總面積2182平方公里,總人口1.46億人,在河南北部特色鮮明,功??能齊全,環境優美,適合居住和投資的城市區域中心。鶴壁市鶴壁市,鶴壁市的政治,文化中心,市政府所在地,省級文明單位。

?淇濱原鶴壁市郊區,2001年12月經國務院認可淇濱重命名。轄2個鄉,鎮,4個街道辦事處,92個行政村,12.92萬,總面積?286平方公里。

?淇濱區位於中緯度地區,屬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炎熱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濕法和干精礦,春暖秋日的涼爽,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2°C,最熱月7月平均27.1℃,最冷的1月平均-0.2℃。年平均降雨量,的640.9毫米,無霜期220天,年日照時數約2400小時。
?在該地區的40%,河南省評為市,省衛生,綠化覆蓋率和淇濱新區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並已顯示出凈,綠??,亮,美「的新面貌。 2003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旅遊城市。淇濱社會穩定,這是最好的一個縣在全省,全市的安全環境。
?是在工業經濟的崛起,食品加工,制葯??,化工,煤炭,金屬鎂,玄武岩,汽車電子,小家電等行業具有明顯的優勢。與澳大利亞,日本,美國,加拿大和其他國家,以及北京,青島,深圳,廣東,上海,浙江,香港,澳門,台灣等20多個城市和地區建立了友好關系。

自然資源
鶴壁市資源豐富,有較強的經濟發展潛力。主要品種煤炭,水泥,石灰石,白雲岩,耐火粘土,玄武岩,大理石,紫砂頁岩。煤炭儲量在100萬噸以上,年產原煤45萬噸,白雲石儲量500萬噸,玄武岩儲量為3800萬噸的年生產能力為180萬噸的年生產能力為20000噸金屬鎂; ,水泥灰岩萬噸。機械,化工,建築,醫葯,造紙,紡織,汽車電子產業有很強的發展潛力。該地區的農業生產,四季分明,無霜期220天,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適合於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全面發展的有利條件。冬凌草,淇河鯽魚,纏絲蛋被稱為「淇河三珍」芝加哥藝術學院。

自然資源
鶴壁市資源豐富,有較強的經濟發展潛力。主要品種煤炭,水泥,石灰石,白雲岩,耐火粘土,玄武岩,大理石,紫砂頁岩。煤炭儲量在100萬噸以上,年產原煤45萬噸,白雲石儲量500萬噸,玄武岩儲量為3800萬噸的年生產能力為180萬噸的年生產能力為20000噸金屬鎂; ,水泥灰岩萬噸。機械,化工,建築,醫葯,造紙,紡織,汽車電子產業有很強的發展潛力。該地區的農業生產,四季分明,無霜期220天,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適合於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全面發展的有利條件。冬凌草,淇河鯽魚,纏絲蛋被稱為「淇河三珍」芝加哥藝術學院。

行政區劃

?淇濱區轄1個街道,鎮,2個鄉:金山街道達賴店鎮,宇翔,河流流鎮。九州街麗陽街,長江街淇濱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

金山街道代碼:410 611 001
2006年,轄12個村委會:家庭塘村,龐村,下龐村,楊小屯村,冷泉村,回小屯村,許多村岔河村,東柴廠村,山區村,仔村,辛村。

達賴店鎮代碼:410611100
2006年,轄26個村委會:洲村,董村,曹村,蒙村,七里鋪村,小八角村,斜里村,小李庄村,李福營村,姬吞忖,田辛庄村,河頭村,村東部長演員,陽村,侯村申吞寸,曹窪村,高廟村西許凹皴,葫蘆套村,東許挖存焦村,岳村,劉村,翟村,東七里鋪村。
宇翔代碼:410 611 200
??2006年,獲豁免18村委員會:鄉村的村,柴坡村,水泉水,趙坡村,公園鷹的巢村,桑園村,白龍廟村,,紙坊村,南山村,樂洞村,朔彈簧西柴廠村,柴廠村後村,鹿廠村,邪壙村,岩村老樣子。

河流流鄉代碼:410 611 201
2006年,轄17個村委會:毛林洞村,河流流村,潘冷清,趙廠村,姚村,河澗村紅峪村,楊寨溝村,小橫嶺村,張弓堰村,牛灘村洞村,石鼓村,弓府村,河口村,馬的橫嶺村,橫嶺村。

九州街代碼:410 611 560
?2006年,轄5個社區,6個村:起重機桂,荷香社區,宏遠社區,金鶴社區,九州社區,西郭村,達賴店村柴口村,王升屯村社區,西臣投村,崔村。
麗陽街代碼:410611561
?2006年,轄3個社區,6個村:溧陽市社區易樂園社區,錦綉花園社區的半坡店村,大梁村,棘針村,大八角村,長屯村的氣候小屯村。

長江路街道代碼:410 611 562
?2006年,轄7個村委會:郭小屯村,盧村,牛村,辛庄村,小辛村,生薑村,桃園村。

歷史

在2000年,郊區轄2個鎮,2個鄉:龐村莊和城鎮,達賴店鎮,河流流鄉,漁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115476人,其中:彭城鎮,達賴店鎮宇翔9048河流流鄉23529 68935 13964

?2001年12月26日,經國務院批准鶴壁市郊區更名為淇濱。

?2005年12月26日,龐鎮人民政府,更名為淇濱區金山辦事處,並舉行了揭牌儀式。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淇濱區轄一條街道,一個鎮,2個鄉:金山街(新);達賴店鎮宇翔,河流流鎮。?

2. 黃河古陶龍鳳瓶價值

我國的陶器生產至少已有上萬年的歷史,陶器生產製作起源於黃河流域,從裴李崗文化到仰韶文化和大漢口文化,不難發現我國最早生產陶器的作坊,遍布於河南、陝西、山西、山東等黃河流域,所以這些陶器統稱黃河古陶。 鶴壁市地處中原,曾為趙都,古黃河穿境而過,文化積淀深厚,歷史上鶴壁境內陶窯眾多,考古發掘的大賚店陶窯遺址屬典型的仰韻文化,是具有獨特地方色彩的遠古藝術遺產。制陶業作為一種行業盛行了近三千年,秦漢後期,瓷器的出現,使制陶業逐漸衰落,真正意義上,黃河古陶技術自漢代後期失傳,形成了歷史上的空白和斷代。 近十幾年來,鶴壁市的制陶藝人,在中央美院,中國古陶博物館的大力支持下,在眾多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物收藏家的直接參與下,經過精心地挖掘研究和幾千次實驗,終於研製出了古色古香的黃河古陶。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黃河古陶在全面繼承傳統的手工工藝技法的基礎上,大膽使用了浮雕、高浮雕、鏤空等新技法,色澤上突破了傳統的灰、紅、黑三色,運用高科技技術焙燒出了桔黃、石青、仿青銅、石碣等顏色,使這種失傳和斷代近兩千年的古老藝術又有了新的生命。 黃金有價陶無價,黃河陶藝是祖先留給我們珍貴的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精化,它有過輝煌的歷史,也有斷代的悲哀,但經過制陶藝人靈巧的雙手,使它再現神奇,也正是因為凝聚了眾多能工巧匠的智慧,黃河古陶才能得以發展延續至今。角色藝品機構繼先輩之遺風,弘揚民族文化是我們責任,在弘揚和推廣民族文化中,希望黃河古陶這一藝術奇葩開放得更加燦爛多彩。望採納!!!!

3. 中牟的趙都中牟學說

春秋晚期,在與諸卿較量中逐漸強大乃至封為諸侯的趙氏,始都晉陽,趙獻侯元年(前423年)遷都中牟,至趙敬侯元年(前386年)定都邯鄲。晉陽在今太原市南古城營村;邯鄲今仍襲舊名,在今河北省南部;中牟在河南鶴壁鹿樓鄉。
《漢書·地理志》河南郡中牟縣條:「趙獻侯自耿徙此。」認為河南中牟即趙都中牟。《晉書·地理志》、《通典·州郡》、《太平寰宇記》和《輿地廣記)等均沿此說。至唐代司馬貞《史記·索引》雲:「此中牟在河北,非鄭之中牟。」認為趙中牟在黃河以北。影響後代大多數學者看法的當為唐張守節《史記·正義》所註:「按五鹿在魏州元城縣東十二里,鄴即相州,盪陰縣西五十八里,有牟山,蓋中牟邑在此山之側也。」清人江永(春秋地理考實》、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洪亮吉《春秋左傳詁》以及《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中國歷史大事年表》、《中國歷史地名辭典》等皆持此說。顧頡剛、史念海《中國疆域沿革史》、郭希汾《戰國策詳注》、楊寬《戰國史》、金景芳《中國奴隸社會史》等書皆謂趙都中牟在湯陰西鶴壁市。考古方面的探索始於1960年鶴壁鹿樓鄉故縣村戰國至漢代的冶鐵遺址發掘。1988年,鶴壁市文物工作隊,又在遺址中部進行考古發掘,為研究趙都中牟提供了一些線索。到了20世紀80年代,學術界對趙都中牟研究的關注進入一個新的階段。1980年第4期《山西大學學報》載文《趙都中牟應在黃河之北》。 1987年,孫繼民、郝良真二位先生根據有關文獻,進一步推斷此中牟位於邯鄲東南直至黃河西北岸這一地域」。是年,河北省史學會、邯鄲市史學會、邯鄲市博物館聯合中國先秦史學會在邯鄲市召開全國趙文化學術研討會,並出版了與會學者專家的論文集,其中對趙都中牟多方位的探索,令學術界所矚目。1993年,張新斌先生撰文,首先提出了鶴壁鹿樓為趙都中牟說」。之後,姚志國、王文強二位先生又相繼提出鶴壁故縣為趙都中牟說。圍繞「鶴壁趙都」的確認問題,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鶴壁市文物局組成專門的趙都中牟課題組,進行廣泛的考古調查。2000年9月,由中國古都學會、河南省社科院、鶴壁市共同舉辦了「鶴壁趙都與趙文化」研討會。會後,《黃河文化》2000年4、5合期刊載《鶴壁趙都與趙文化研究專輯》。同年,中華書局出版了由河北師范大學沈長雲教授等主編的《趙國史稿》一書,充分利用文獻、考古材料,對趙都中牟研究進一步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線索和問題。

4. 戰國七雄的都城,如今都在哪裡呢有依據嗎

我們都知道戰國七雄並立,那麼大家都知道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都城都在哪嗎?子彧整理了相對完整的七國都城及其遷徙經過,希望你們喜歡。

5. 趙國的趙國遺址

武靈叢台是古城邯鄲的象徵,中國百家名園之一。位於市中心叢台公園內。武靈叢台相傳始建於戰國趙武靈王時期(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是趙王檢閱軍隊與觀賞歌舞之地,古稱武靈叢台。
顏師古《漢書注》稱,因樓榭台閣眾多而連聚非一,故名叢台台上原有天橋、雪洞、花苑、妝閣諸景,結構嚴謹,裝飾美妙,曾名揚列國。現存古台雄偉壯觀,是明清以來的修復建築,雖已非原貌,但仍不失古典亭榭的獨特風格。它是趙都歷史的見證,成為古城邯鄲的象徵。 趙長城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長城,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戰國時期趙在邯鄲境內沿漳、滏之濱修築的南長城,邯鄲境內遺跡尚未發現。
保留比較好的一段在包頭至石拐公路10公里處。大約在趙武靈王二十至二十六年(公元前306-前300年)修築。站在土築長城之上眺望,可隱約看到這段從大廟起,東向邊牆壕村,西向昆都侖區的古跡。 檀台,也稱邢台,在今邢台市內,戰國時期,趙成侯二十年(公元前355年)「魏獻榮椽,因以為檀台」,裴駰《集解》雲:「徐廣曰『襄國縣有檀台』」。司馬貞《索隱》雲:「劉氏雲『榮椽蓋地名,其中有一高處,可以為台』。非也。按榮椽是良材,可為椽斫飾有光榮,所以魏獻之,故趙因用之以為檀台。
」趙成侯把魏國進獻之木,擴修為檀台,「檀台」是一種台閣式的華麗建築。其巍峨高峻,氣魄宏偉,每登台遠眺,旭日東升,晨曦茫茫,日出自天涯海角;夕陽西墜,太行山群峰爭輝,惟檀台高峻,陽光燦燦,氣勢甚為壯觀。這種豪邁景象,激發了趙成侯稱雄立業的壯志,為表示其言必信、行必果的決心和信心。趙武靈王時曾多次在檀台信宮大會天下諸侯,並於此發布胡服騎射的重大國策。
宋代時,以邢州龍崗縣有檀台之故,將龍岡縣改名為邢台縣,此系今邢台縣名之由來。 檀台(古邢台)建於公元前355年,比邯鄲叢台(建於公元前187年)早168年,歷史上邢台縣檀台與邯鄲縣叢台齊名,他們共同見證了趙國的輝煌。檀台碑原在順德府署大堂西東倉巷旁邊,即現在的順德路,原有「古邢台」碑刻遺跡。後來由於順德路拓寬,「古邢台」遺址被平。檀台煙雨」隋唐時即成勝景,明清時是順德府十二景之一。 沙丘宮平台遺址位於今河北省邢台市廣宗縣大平台村南,是一個長一百五十米,寬七十米的沙丘。廣宗縣境內地勢平衍,土壤概系沙質,到處堆積成丘,故古名沙丘。沙丘宮也得名於此。據史書記載,這片看似不起眼的土地,就是著名的「困龍之地」,威武不可一世的皇帝在此紛紛落馬,不甘心的結束了自己的一生。秦漢以來,此地成為一方名勝。文人騷客在此留下不少了詩文--「武靈遺恨滿沙丘,趙氏英名從此休」;
戰國時期,沙丘為趙國屬地,趙王又在這里設離官。公元前二九八年,雄才大略、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傳位於少子趙惠文王,自號為主父。此後,趙主父,閑居信宮(今邢台)和沙丘宮(今邢台廣宗)。他的長子公子章與惠文王爭奪王位,興兵作亂,兵敗,逃到趙主父所住的沙丘宮。惠文王派公子成和李兌率兵包圍沙丘宮,殺死公子章,並將趙武靈王餓死在沙丘宮。 筍況 郭開 李同

6. 趙都宮城的趙王城流傳什麼故事

趙王城亦稱趙都宮城,位於河北省邯鄲市西南,建於趙國遷都邯鄲前後,據記載,公元前386年趙敬侯把國都從中牟遷到邯鄲,歷經八王,共158年,至前228年為秦國所佔。

趙王城經歷了2000多年,至今仍雄偉壯觀,是我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唯一戰國古城址。

公元前209年,秦將章邯攻趙王歇,下令「夷其城郭」,一代名都從此毀壞,以後逐漸變為廢墟。

趙王城由東城、西城、北城3個小城組成,平面似「品」字形,總面積512萬平方米。遺址周圍保留著蜿蜒起伏的夯土城牆,內部有布局嚴整、星羅棋布的建築基台,地下有面積較大的十幾處夯土基址,四周有城門遺跡多處。

趙王城的西城比較完整,近正方形,遺址上現存五座大土台,其中部偏南有一座「龍台」,是當時宮殿主體建築基址,也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王宮基址。

龍台是戰國時期最大的夯土台基,當年它是一組迴廊環繞、重檐迭起、高聳入雲的高大建築。我國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劉邵在《趙都賦》中描繪了趙王城的盛況:

爾乃都城萬雉,百里周回,九衢交錯,三門旁開,層樓疏閣,連棟結階。峙華爵以表甍,若翔鳳之將飛,正殿儼其天造,朱欞赫以舒光。盤虯螭之蜿蜒,承雄虹之飛梁。結雲閣於南宇,立叢台於少陽。

由此可以想見當年趙王城的恢弘氣勢。

由「龍台」往北,尚有兩個大夯土台,形成南北一條中軸線,在中軸線兩側還殘存著地面夯土台及地下夯土建築基址6處,這是以「龍台」為中心的一組規模宏偉的殿宇建築群。

東城與西城僅一牆之隔,面積小於西城,四面城牆大部分完整,內有三座夯土台,其中城內中部偏南尚存南北對峙的兩大土台,相傳是趙王閱兵點將的「南將台」和「北將台」,兩台之間及南北均有高大建築的地下夯土基址。

北城為不規整的正方形,面積大於東城,除西牆南段地面尚有部分殘牆外,其餘僅有地下牆址。遺址西部的土台,面積僅次於「龍台」,與西牆外側的土台東西對峙,也是一組殿宇建築群基址。

在曾經輝煌的歲月里,趙王城扮演了春秋戰國歷史上的重要角色,奠定了邯鄲崛起成為秦漢時期我國五大都市的雄厚物質基礎。

趙王城裡曾經上演過眾多流傳千古的故事:趙武靈王力排眾議,大刀闊斧地進行胡服騎射的改革;文臣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武將廉頗攻城野戰,所向披靡……此外,毛遂自薦、聯楚抗秦、圍魏救趙、邯鄲學步、將相和等歷史典故也都發生在這里。

最著名的是《將相和》的故事: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

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而屢次對人說:「以後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

藺相如知道此事後以國家大事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後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從此兩人合好,開始盡心盡力地輔佐趙王治理國家。

趙王城之東北,有大北城,為當時的商業、手工業作坊區和居民區,城址已湮沒,現在尚有插箭嶺、照眉池、梳妝樓、鑄箭爐等遺跡。

趙王城遺址向西南方沿路兩邊,有多處高大的封土堆,其中有一個大土堆上建著廉頗廟。

這些大土堆就是2000多年前趙國將相的墳墓!眾將相葬在去秦國的方向,而沒有選擇風水寶地,是否寓意在死後也要抵抗強秦,保家衛國。

趙王城遺址作為我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唯一戰國古城址,屬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以趙王城遺址為依託的遺址公園建設開始動工。

一期啟動區佔地876畝,南大門、趙文化博展館、征戰廣場、景觀大道等主體工程、文物展陳等。

二期工程主要進行文化展示區西區約1300畝園林綠化、生態水系、山形水系、文化景點建設等。

三期工程是進行王城內遺址的保護、開發及展示。

趙王城遺址公園

7. 趙都邯鄲王城是怎麼組成的建築形式是怎樣的

王城即宮城,由東城抄、西城、北城三部分組成平面如「品」字,城內總面積約5公頃。遺址四面有蜿蜒起伏的夯土城牆和凹形門址。其中西城近正方形,邊長約1420米,周圍有殘高3至8米的夯土城牆,保存較好,每面城牆都有兩處門址,其中各有一門直通主體建築「龍台」。在遺址中發現「龍台」,位於城中部偏西;這里相傳就是王宮,故稱「龍台」。台基近正方形,東西103米,南北132米,高約16米。台的四周層層而上,如梯田狀。邯鄲古址又發掘出茶棚、梳妝樓等遺址。東城為不規則長方形,城內東西最寬處926米,南北1442米,城中有南北兩大夯土台,據考證這里就是趙王閱兵點將的地方。這使我們聯想起當時趙惠文王、藺相如、廉頗諸重要人物在此誓師抗秦的壯觀場景。北城更不規則,也發掘出一些夯土基址。

8. 為什麼鶴壁西北的中牟邑會在漢朝以後會突然徹底的消失了春秋戰國時期到底有幾個中牟呀

今河南鶴壁市西的中牟 在當時春秋戰國時期屬於趙都.

春秋晚期,處於「季世」的晉國「公室特卑」,「政在家門」,政權先後轉移到六卿(韓、趙、魏、知、范、中行)、四卿(韓、趙、魏、知)及三家(韓、趙、魏)手中。在與諸卿較量中逐漸強大乃至封為諸侯的趙氏,始都晉陽,趙獻侯元年(前423年)遷都中牟,至趙敬侯元年(前386年)定都邯鄲。晉陽在今太原市南古城營村;邯鄲今仍襲舊名,在今河北省南部,史無異說;而中牟在何處,看法卻甚為歧義。

有關趙都中牟地望問題,最早可追溯到《漢書·地理志》河南郡中牟縣條:「趙獻侯自耿徙此。」認為河南中牟即趙都中牟。《晉書·地理志》、《通典·州郡》、《太平寰宇記》和《輿地廣記)等均沿此說。

至唐代司馬貞《史記·索引》雲:「此中牟在河北,非鄭之中牟。」認為趙中牟在黃河以北。

而影響後代大多數學者看法的當為唐張守節《史記·正義》所註:「按五鹿在魏州元城縣東十二里,鄴即相州,盪陰縣西五十八里,有牟山,蓋中牟邑在此山之側也。」清人江永(春秋地理考實》、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洪亮吉《春秋左傳詁》以及《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中國歷史大事年表》、《中國歷史地名辭典》等皆持此說。顧頡剛、史念海《中國疆域沿革史》、郭希汾《戰國策詳注》、楊寬《戰國史》、金景芳《中國奴隸社會史》等書皆謂趙都中牟在湯陰西鶴壁市。

清代的顧棟高在《春秋大事表》內稱中牟:「春秋晉地……疑在邢台、邯鄲之間。」《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也錄此說。但顧氏後來又「考《經》文」,在其所著光緒本《春秋大事表》卷七之三《列國都邑表)中予以更正,放棄邢台、邯鄲之間說,重采湯陰說。

上述河南中牟說所指中牟縣,在先秦為鄭國圃地(圃田),戰國屬魏,漢代才置中牟縣。而趙立國176年的歷史中,其版圖從未到達大河以南,所以河南中牟縣不具備趙立都的歷史地理條件。

中牟約始建於春秋初年。當時,有赤狄、白狄、長狄等種姓部落,散居在太行山脈東西山麓的山間谷地一線,不斷侵擾華夏諸國。齊桓公聯合中原諸侯國,曾舉「存魯救燕」、「遷邢封衛」的善政,贏得諸侯們的擁戴。「桓公知諸侯之歸己也,故使輕其幣而重其禮……築五鹿、中牟,蓋與牧丘,以衛諸夏之地,所以示權於中國也。」(《國語·齊語》《管子·小匡篇》中也有記載:「築五鹿、中牟、鄴蓋與牧丘。」齊桓公伐戎年代約在公元前664年至前660年,又於前 659年「為衛築楚丘(今滑縣東)」。由此推測中牟初築年代在公元前659年左右,是齊桓公率諸侯為衛國建造防禦戎狄侵擾的軍事據點之一。

晉平公時向趙武征詢中牟令人選的事,既表明中牟在晉公心目中的非常地位,又昭示該邑由衛轉屬晉國的時間約在春秋中期。

晉國在春秋時期是較早設縣的國家之一。最初的縣都設在邊地。 《淮南子·主術》高誘注曰:「縣,遠也。」這時的縣內部也有一套完整的政治組織和軍事組織,有利於集權統治,加強邊防。東周時爭戰頻繁,各諸侯國的都城營建,也多注重選擇具備這種軍事條件的邑城進行發展。《晏子春秋·內篇雜上第五》記:「晏子適晉,至中牟。」《左傳·定公九年(前501年)》:「秋,齊侯伐晉夷儀。晉車千乘在中牟,衛侯將如五氏,卜過之,龜焦……乃過中牟。」這些文獻記載了中牟邑不僅是晉國擴大對外兼並戰爭中的軍事重鎮,同時也顯示其是齊、晉、衛之間的交通樞紐。

周武王始有陪都之設,歷代均以周王朝為範本,推行兩京制或多京制」。至春秋晚期,「趙氏名雖晉臣,實專晉權,奉邑侔於諸侯」。而這時趙氏的政治中心是位於晉中地區的晉陽,對與齊、衛、魏爭奪東南邊鄙,「以長南藩之地」的戰略基地東陽地區①,有鞭長莫及之憂。所以,爭奪中牟、治理中牟,在此「定天保,依天室」,建立新的根據地,營陪都為時勢所必然。史料中也記載有趙氏為此鴻圖而在中牟與諸侯爭雄的諸多舉措:《左傳·哀公五年(前490年)》: 「夏,趙鞅伐衛,范氏之故也,遂圍中牟。」《說苑》、《新序》也記有趙鞅「屠中牟」。《淮南子·道應訓》:「趙簡子死,末葬,中牟入齊。已葬五日,襄子起兵攻之……中牟人聞其義,乃請降。」太史公在《史記》中也記載了這一歷史階段趙對齊、衛、魏的頻繁較量:公元前490年「趙簡子伐衛」,「韓、趙伐齊至桑丘」;公元前485年「趙鞅伐齊」;公元前475年「趙簡子伐衛,(衛)庄公出奔」;公元前380年「伐齊至桑丘」;公元前379年「襲衛,不克」,又 「拔魏黃城」;公元前372年「伐衛,取都鄙七十三」;公元前370年「伐齊於甄」。在拓擴東南疆域過程中,中牟成了趙國東部邊陲對抗齊、衛、魏的前沿軍事基地。至於《竹書紀年》所雲「齊伐趙東鄙,圍中牟」之事,這時趙的統治中心在晉陽,因中牟位太行山之東,是趙氏領土的邊鄙之邑,故雲「趙東鄙。」

在晉、趙兩朝治中牟時都重視「選揀舉賢,任官使能」。如先後任過中牟令的邢伯子、佛月午、王累、壬登均因對中牟的發展作出過貢獻而名垂史冊。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又使人才備出。齊相晏嬰曾解左驂以贖身在「縲紲中」的中牟賢人越石父,「延入為上客」。壬登為趙襄子舉薦「其身甚修,其學甚博」的中牟人中章、胥已為中大夫。還有「十五歲而周威公師之」的中牟鄙人寧越,與「少室周者」角力的中牟徐子都是當時的佼佼者。長期任用良吏治理,使中牟很快發展為黃河以北、漳河以南地區具備軍事、政治中心條件的繁榮都市,成為趙宗主治晉陽時事實上的陪都。至趙獻侯即位(前425年),終於遷都到此,為趙國逐鹿中原,東爭齊、魏奠定了地理上的戰略基礎。中牟為都歷經桓子②、獻侯、烈侯、武公、敬侯幾代的整合,共38年,為以後進取河北平原、攻滅中山、拓擴西北邊陲疆域,乃至最後定鼎邯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遷都邯鄲後中牟地位雖有變化,但總體上並未衰落,依然保持著與邯鄲政治上息息相關的顯榮地位。《戰國策·齊策》:「昔者趙襲衛,衛君跣行,告朔於魏。魏王身披甲底劍,挑趙索戰,邯鄲之中騖,河山之間亂。衛得是籍也,亦收余甲而北面,殘剛平,墮中牟之郭。」 《史記·趙世家》悼襄王元年(前244年)條載:「大備魏,欲通平邑、中牟之道不成。」與魏、衛之間多次發生與中牟相關的戰爭,表明這里繼續維持著趙氏政權根據地的地位,即事實上的陪都地位。又趙成侯二十一年(前355年),趙出兵攻衛,引發趙、魏之戰,「魏圍我邯鄲」三年,又「拔我邯鄲」。至「二十四年 (前352年)魏歸我邯鄲,與魏盟漳水上(《史記·趙世家》)。在魏克邯鄲近三年中,趙政權並未滅國,但又在何地執行政權?史無記載。不過這個政治中心必須地近邯鄲,能使趙氏遇到危難時得到其根據地的助力,甚至重返根據地。具備這種政治、軍事條件的大邑,自然應該在趙氏長期經營且又作過政治中心的都城中牟。與趙國休戚相關的大事先後在中牟發生,也正與中牟仍具備趙國後期陪都或根據地的條件相合。

具體情況你可以看http://hi..com/hbyuehua/blog/item/a7e5ce16ef2d441b972b43f5.html

9. 秦,魏,趙,燕,楚,齊,韓地圖

1、秦國

春秋時期,秦國的都城一直在雍城(今陝西鳳翔東),在雍城有秦孝公所建的醴泉宮。1986年,考古學家在雍東北部發現了規模巨大的城牆遺址,證實了雍城曾長期作為秦國都城。根據多種史料記載,即使遷都以後,歷任秦王仍要回雍城舉行加冠儀式。

10. 趙王城遺址公園的介紹

趙王城亦稱趙都宮城,位於河北省邯鄲市西南,是我國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唯一戰內國古城址,屬第容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元前386年,趙敬侯遷都邯鄲,建王城於此,歷經8代國君,前後計158年。該城址由西城、東城、北城三個小城組成,平面呈品字形。西城近方形,邊長1420米,四面城牆保存完整,殘高3--8米,內有5座大夯土台。位居中部偏南的龍台,是趙王城的重要建築,台基東西265米,南北285米,高16米,是國內現存規模最大的王宮基址。中國著名文學家劉邵在中寫道,趙王城,百里周回,九衢交錯,三門旁開,層樓疏閣,連棟結階。峙華爵以表甍,若翔鳳之將飛,正殿儼其造天,朱欞赫以舒光。盤虯螭之蜿蜒,承雄虹之飛梁。」由此可以想見當年趙王城的恢弘氣勢。趙王城遺址是戰國時期趙國王宮所在地,是我國目前保存最為完好、規模最大的戰國時期的王城遺址,是研究我國封建社會初期都城建設的珍貴文物,1961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