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凌王府遺址

凌王府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3-07 11:55:43

『壹』 忠王府的建築風格

忠王府的建築風格是屬於江南小巧玲瓏型的,與北方的大型皇家園林截然相反,營造一種「小橋流水、山石花卉」的氛圍,主要包括公署、邸宅、花園等部分。正殿高大寬敞,北有穿廊連接後軒。正殿、穿廊與後軒平面呈「工」字形,合稱為工字殿。在公署建築中,仍保存著400餘方雋秀的梁枋彩繪,9幅生動的壁畫,正殿門窗上有精細的龍鳳紋窗格等藝術珍品。
忠王府的建築上有豐富多彩的雕刻與繪畫,龍鳳雕刻是其主要特徵,如大門前的石獅子與工字殿的20扇大門窗上的龍鳳雕刻,後殿九幅裙板上的彩畫和前後四面樑柱上的彩畫等。忠王府的壁畫和彩畫很有特點,現存壁畫共9幅,繪在木板上,內容非常豐富,大多是描繪田野景色的。忠王府的彩畫很多,從大門到後殿的5進建築物上,都繪有圖案、花鳥魚蟲、山水等內容的彩畫,保存完好的達到300多幅,具有較高的價值。在中國歷史上,農民革命的遺址遺跡保存如此完好的,忠王府是唯一的特例。
忠王府的建築藝術具有獨特風格。原來的大門前有兩座吹鼓亭,相對而立,是供樂隊演奏用的。大門兩側的轅門上各建有一座凌空飛展的角樓。據考證,這座大門高數丈,十分庄嚴雄偉。但這座大門已被李鴻章改築成清代的舊式衙門了。府中的正殿、後軒、兩廡等仍保存完好。正殿與後軒在平面上形成「工」字形,這在中國建築史上稱為工字殿,這種形式的建築體現了太平天國宮殿建築的特點。正殿東西兩側的兩廡,能襯托出正殿的主體地位。據考證,這種建築形式與太平大國召集會議的需要有關。府中原有一座四方形的五層樓,用以進行軍事瞭望,但現已無存。
忠王府的蘇式彩繪亦堪稱一絕。不僅數量多,而且藝術水平高,為全國所罕見。經調查統計,原有包袱棉285方,如意頭210個,共有彩繪495方,其中3/4為山水、花鳥、走獸及絢麗的錦紋,取材大多寓意福祿壽、吉慶有餘、百事如意、錦上添花等,如錢蝠(全福)、柏鹿(百祿)、蝠磐(福慶)、蜂猴(封侯)等。其中反映太平天國藝術特徵的主要是龍鳳藝術,如大門、儀門的額枋和正殿的額枋、步桁、脊桁繪有雙龍戲珠、祥雲團龍、丹鳳朝陽、鳳穿牡丹,惜早已被塗刷,僅有正殿東西次間脊桁上的兩方鳳穿牡丹倖存。彩繪完整留存的共343方,其中323方是太平天國時期的原作,其餘是後來塗改的。蘇式彩繪以精雅秀麗著稱,忠王府彩繪可謂現存清代蘇式彩繪的代表作。

『貳』 十王本是十五子十王府胡同探源之地嗎

十三歲封旗主,十五歲領兵征戰,二十二歲為統兵主帥,二十七歲晉為親王,三十歲為揚威大將軍,三十一歲晉為輔政親王,三十六歲因病卒,這就是明清之際的風雲人物多鐸的人生軌跡。

..攝政王多爾袞

「金王府巷」,位於瀋河區東部,撫近門(大東門)內街南,上屬東順城內街至南葦巷,因清太祖努爾哈赤長子褚英的第三子尼堪的府址在此而得名;「肅王府巷」,清代原名為「人壽胡同」,位於瀋河區中部,上屬沈陽路,因巷東曾是清太宗皇太極長子豪格的肅王府而命名;「鄭王府巷」,位於瀋河區中部,原天佑門(小南門)東,因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的第六子濟爾哈朗的鄭親王府而得名;「庄王府巷」,位於瀋河區東部,上屬朝陽街,得名於皇太極第五子承澤裕親王碩塞及其第一子博果鐸的庄王府。

除了這些王府巷外,在瀋河區的中街北部,即大北門與小北門里之間,曾有一「罕宮巷」。據《盛京城闕圖》繪載:此地原有一座罕王宮。此宮邸系老罕王努爾哈赤從遼陽遷都沈陽時所建,歷經三百多年,早已圮毀,人們卻將該遺址的所在胡同命名為「罕王巷」。

王府巷無言,皇族的記憶在繁華里中斷,時光抹去了王府的一切痕跡。慶幸的是,有一些地名保存了下來,幫人們找到三百多年前的模糊影像。

『叄』 南京太平天國翼王府在那啊

天王府
天王洪秀全,於太平天國癸好三年二月二十四日(1853年3月29日)由水西門坐黃轎進城(據張汝南著《金陵省難記略》),四月建天王府於總督署。
何紹基的絕句詩曰:「十年壯麗天王府,化做荒庄野鴿飛。」(見《東洲草堂詩集》卷二)。我們從這句詩中可以體會到天王府建築的宏偉壯麗。
《同治上江兩縣志》建置考里說:「往者粵匪作逆,陷金陵,偽稱為天京,據總督署為天王府(始居將軍署,後徙此),墮明西華門一面城,自西長安門至北安門,南北十餘里,窮磚石,築宮垣九重。」可見天王府范圍是很大的。
五十年代從《桂林守城記》匯訂本(鈔本,原鈔本藏前江蘇博物館),看到孫亦恬《金陵被難記》里對天王府的建築描述很具體,據記載:「天王府就制台署改造以外,如吉祥街、清溪里巷、大行宮(即南巡行宮)等處民房全行拆毀,周圍厚築牆垣高約五六丈,僅辟一門。復添造房屋作頭門,門上繪龍虎形相,門內不準擅入,門外兩旁造偽朝房,偽官廳無數,居中去頭門約一箭路,建一牌樓,上書『天子萬年』四字,離牌樓約一箭路,建一高台,名曰『天父台』,設長胡梯,不禁人登,惟登台者必令下跪,明敬天父意也。跪起,任人眺望,於城外四處,無不在目。」作者在太平天國初期,曾在太平軍前三軍旅帥黃玖均名下當過聖兵,又在竹匠公館及天朝又二巡查館做過工作,在城中住了一年半,凡所見聞比較確實。這是天王府前期的情形。
後期的天王府,從陳慶甲著的《補愚齋詩存》中可以了解一個大概。陳慶甲於太平天國十二年四月(1862年5月)被俘到天京,住於天王府附近,第二年八月逃出天京,他把在天京所聞所見,寫成《金陵紀事詩》若干首,天王府一首詩說:「天堂底事眾爭誇,地是當年制府衙。」又一首說:「皇天門接聖天門,殿號真神體勢尊。幾幅輿圖嵌四壁,鳴鍾伐鼓鬧黃昏。」下面加註說:「頭門為皇天門,門內殿為真神殿,殿後為聖天門,四壁嵌磚鐫地理圖,旁列龍鳳鍾鼓。」寫的雖然很簡單,然從頭門到聖天門的情形已大概描畫出來,聖天門以內就是後宮了。聖天門以內,作者另一首詩說:「天日榮光結構深,重門掩處盡沉沉。」下面加註說:「自聖天門以內,人莫能到,執役悉用女官,有女丞相、女指揮等名目。」聖天門以內普通人不容易進去,所以記載就比較少了。
東王府
東王楊秀清,太平天國癸好三年二月二十三日(1853年3月28日),由水西門坐轎進城,先駐將軍署,旋移藩署,後移旱西門前山東鹽運使何其興宅,又把姓史的住宅一並圈去。在現在漢西門黃鸝巷一帶。
關於東王府的建築,南京圖書館所藏山曲寄人題壁詩稿本,
第一首初立東王府詩:「紫禁城中虎血攢,誰知鬼瞰膽都寒,煩冤不定分新故,任使強徒也不安。」詩說東王本來想駐清將軍署,誣蔑東王因怕鬼不敢住。
第二首再立東王府詩:「藩署宜將舊制還,勝朝王府虎中山(藩署為明功臣中山王徐達帥府,供有神像),匪人入座三批頰,到底威靈總不刊。」這首詩誣蔑東王駐藩署時夢被中山王神像三批其頰,而遷移。這是指瞻園。
第三首三立東王府詩前兩句說:「黃鸝雅號是高崗,築起巍峨四面牆。」
黃鸝崗又叫做黃泥崗,在漢西門附近,包括堂子街一帶,現74號東王屋官衙署內仍保存著珍貴的太平天國壁畫。《同治上江兩縣志》卷五裡面說:「黃泥崗巷,古運巷。按《建康志》:運巷,與今天慶觀相接,即黃泥巷。沈約自序曰高祖賜館於都亭里之運巷,即此。有何其興運使宅。」
位於朝天宮西側堂子街108號的太平天國王府古建築群正式啟動大修。從南京市文物局獲悉,此次工程將重點修繕中軸線上的5幢古建築,包括藏有18幅太平天國壁畫的正廳和二廳。工程結束後,文物部門還將進行展陳設計和環境整治等工作,以王府古建築群為基礎建設太平天國壁畫藝術館。
堂子街108號原為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的衙署所在地,太平天國後期成了一個小王的王府。該建築群坐北朝南,中軸線前後共六進,共保留有5幢太平天國時期的磚木建築,由南向北依次為磚門樓、正廳、二廳、三廳、四廳和後檐房。1952年,文物普查人員在這里發現了18幅太平天國壁畫,其中正廳山牆保存有山水、花鳥題材的壁畫8幅,二廳和後檐房壁板上保存有10幅,鑒於這批壁畫的重要歷史文化價值,堂子街太平天國壁畫遺址於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由於年久失修,堂子街古建築群多處屋面和山牆出現漏水、滲水,環境潮濕加上煤煙油污的侵蝕,對室內壁畫造成了很大傷害,昔日色彩絢麗的圖案漸漸變得暗淡無光,局部還出現霉變、粉化、開裂等病害。
南京市文物局文物處相關負責人說,此次維修工程的核心任務就是「防水除濕」,為脆弱的壁畫營造一個安全可靠的保存空間。據介紹,中軸線上的5幢古建築屋面將全面翻修並鋪設防水層,防止屋頂漏水;建築西側的山牆全部重砌,新砌牆體中還將布下「三道關卡」——防水層、保溫層和夾空層,防止牆體內側的壁畫受潮;而整個庭院的地面排水系統也會進行重建,盡一切可能將環境濕度對壁畫的影響降到最低。
按照規劃,修繕工程結束後,堂子街古建築群將進行展陳改造和環境整治,「變身」為太平天國壁畫藝術館。
據悉,壁畫藝術館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中軸線上的5幢古建築將作為陳列區,展示太平天國時期的壁畫、板畫、磚雕、石刻等藝術品;古建築西側原為王府花園,現僅存一幢花廳,此次工程除維修花廳外,還將重建書房、水池、假山等景觀建築,重現王府花園的風采。
據統計,國內保存下來的太平天國壁畫僅有100餘幅,南京地區有30幅,是該時期壁畫分布最集中的城市之一,主要分布在堂子街、羅廊巷、竺橋、如意里等處。
南京市文物局委託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堂子街壁畫進行了保護性修復,文物保護專家將壁畫揭取下來後,在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進行了精心修復。等到藝術館建成後,正廳和二廳的壁畫將各歸其位進行原址展示,竺橋、如意里等處的壁畫也會陸續喬遷「新居」,屆時,這里也將成為國內館藏太平天國壁畫數量最多的陳列機構之一。
幼東王府
幼東王即是天王洪秀全第五個兒子洪天佑。在「天京事變」中,東王楊秀清及其親屬、部下皆被殺盡,大王洪秀全為悼念東王,特將第五子洪天佑作東王嗣子,並封爵幼東王。天京失陷時,幼東王不知所終,幼東王府位於現今建康路409號,即淮清橋大同被單廠附近。
西王府
西王肖朝貴於太平天國壬子二年七月(1852年8月)猛攻長少沙時犧牲;天王篤念功勛,到南京後,仍各建王府,安置幼西王蕭有和。西王府設在布政使衙門,在現在的瞻園。
南王府(幼南王府)
南王馮雲山同年四月(五月)進攻全州時陳亡。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天王洪秀全和東王楊秀清甚念已陣亡的南王馮雲山,仍在現建康路針巷口淮清橋附近,原清朝按察使司衙內闢建王府,以安置幼南王馮小雲。具體位置為現秦淮區第一中心小學所在地。
北王府
癸好三年二月二十一日(1853年3月26日)由儀鳳門騎馬進城,先駐西轅門李氏宅,又遷上江考棚,最後移中正街李姓住房。在上述山曲寄人題壁詩,同東王府一樣,亦有初立北王府、再立北王府、三立北王府詩三首,同樣地說明了年甲第自堂皇,制府轅門共一方(李氏宅與總督衙門相近),最好靈狐知節義,逼他叛賊遠飛飈。」
這首詩說北王韋呂輝住富室李姓宅,距離制府西轅門不遠,地主階級文人又誣蔑北王為狐所祟,因而遷移。第二首再立北王府詩:「相定安徽試院前,崇閡兩宅卻毗連(安徽試院,即上江考棚,在今建鄴區小王府巷,原與邢王兩姓住宅相連,並打通為一),無端委地茶甌破,盜賊驚慌又避遷。」這首詩說北王因茶碗忽然墮地,遷出上江考棚。第三首三立北王府前兩句說,「遷來又屬謫仙家,塗抹垣墉甚不華。」這詩說北王第三次又遷移到一個李姓的房子,把牆壁加以粉刷,並加上彩畫。
北王府,北王韋昌輝,王府初設在西轅門李宅,後移至中正街(即今白下路)前湖北巡撫伍長華新宅,即今白下路東南、大中橋以西的自下區東八府塘、鍋底塘一帶。
翼王府
天國癸好三年二月(1853年3月),到南京後,先駐大中橋附近斛斗巷旁劉氏宅,距離北王府不遠,門面很寬敞。當時各王府都就舊房加以改造,惟翼王府只把門面加以修刷,宅內沒有多大變更(據《金陵雜記》)。是年八月出巡安慶,冬天回來,因人多又遷到上江考棚,在今建鄴區小王府巷。王韜《瓮牖余談記翼賊事篇》卷六說:「金陵初陷,入據大中橋劉氏宅,改建為偽府,棟宇固宏敞即仍其舊,未毀民居。」又說:「自安慶退,人眾屋小,且曠廢之後,時有鬼狐為祟,乃移於上江考棚,並擴並前任安徽道王宅及邢園而居之。」
翼玉府,翼王石達開,初設於青溪里巷熊宅,後遷至大中橋西斛斗巷的侯府,最後又設在朝天宮的東王府巷內(當時為上江試院)。
太平天國有「一王多府」的現象,一種是某王多次搬家,如翼王石達開在南京三遷府邸,初住城北青溪里,復移城東斛斗巷,後至城西小王府巷;另一種是某王設多府,如忠王在蘇州有王府,在南京有兩處王府;英王在安慶和天京各有王府一座;侍王在溧陽、金華、漳州有三處王府。那麼,居留時間長短,府邸規模大小以及建築本身價值高低,便成了後世文物保護投入的衡量標准。蘇州忠王府中外聞名,李秀成在天京明瓦廊梅氏祠堂和升州路的王府則毀於戰火。當年府邸的恢弘氣派可參看呤唎的記載。百年之後,據歷史學家郭存孝說:「1985 年筆者在南京第二十四中學(忠王府舊址的一部分)基建工地上看到了出土的一批忠王府石柱礎,當是珍貴的文物了。」(《太平天國博物志》64 頁)舊忠王府的版圖還包括今日南京第一中學。也許走一遍升州路,就橫穿了當年的忠王府。一心開疆拓土的王們有「圈地癖」,只苦了粉絲,端著一尊懷古酒,不知酹幾處?
石達開所居住的巷子今天居然還在鬧市保留著 叫小王府巷。
小王府巷的天京翼王府,虧得網友寒山拍攝多幅照片,我們才知道如今只剩水榭一座。 以上各府無論是否遺存多少,都是經過專家考證的地點
大王府巷如今已是繁華熱鬧的王府大街,小王府巷卻依舊是一條沐浴歷史風雨的小巷子。記者在高樓林立之間發現一條小巷,巷寬不過2米,巷內建築緊湊低矮,再走幾步就看見了「小王府巷」的門牌。據史書記載,小王府巷就是石達開的故居。
城北青溪里巷一帶(今長江後街)熊宅;接著移住城東大中橋畔斛角巷劉宅。1854年以後,才定居城西小王府巷內的上江考棚,並其右側原來清安徽道士王宅及上元諸生刑昆之私家園林,建成一個規模龐大的翼王府。王府位於市區西部建鄴路東側上江考棚以及其附近的刑園一帶。
翼王府南臨建鄴路,北至石榴園,東到豐富路,西達王府大街。大門彩繪龍虎形象,懸掛對聯:「翼戴著鴻猷,合四海之人民齊歸掌握」;下聯「王威馳駿譽,率萬方之黎庶盡入版圖」。翼王府前建有望樓一座,高四五丈,計五層,樓頂有平台,供人眺望。
在1856年9月發生的「天京事變」中,石達開連夜逃走,留在天京的全家老小均被韋昌輝殺害,翼王府亦被焚毀,史書記載,「大火燃三日方止」,隨後就只剩下了少部分建築。
在小王府巷,找到了現存的幾間翼王府建築。小王府巷寬不過2米,巷內的建築緊湊低矮,午後的小巷讓人感覺安逸而舒緩。整條小巷長不過兩三百米,翼王府現存建築正好坐落在小巷兩端。
小王府巷14-16號是一排相鄰的兩個小院落,加在一起也不過100多平方米,狹小的空間里擠著10餘家的住戶。老房屋頂檐角風化嚴重,臨街牆面凹凸不平,透過剝落的水泥,原本平整的青色石磚顯露了出來。14號住戶李老太太現在78歲,她在這里已住了50多年了。她說,幾十年來老房子一次次被改造,房內的結構一點點被破壞,除了這幾根房梁,幾片瓦,這個大院里就沒什麼是原來的了。
在14號院內,還住著4戶居民。據了解,老房在1983年曾作過一次大改造,原結構只保留了屋頂、主梁和臨街的一面牆,房內原有的精美雕欄石刻都在那次大改造中被毀。自那以後,隨著住戶的不斷變動,不少住戶又動工改造老房。現在,走進大門能看到的全部都是紅磚水泥高矮各異的房間。只有細細察看,還能偶爾在水泥牆中找到幾根木樑、黑黃的木紋,靜靜訴說著它百年前曾有的輝煌。
16號院內情況和隔壁大同小異,去年9月一住戶房內失火,房主幹脆把部分老屋徹底重建。記者走進院內,迎面就看到嶄新的灰色水泥牆面,古典氣勢盡失。記者了解到,老房已經被規劃拆除了,紅色的木門上,寫著大大的「拆」字。相比小王府14-16號的晚景凄涼,小王府5號的現狀也不好。這里原本是石達開的私人清真寺,現在被改為一工廠的職工宿舍,現在院子的面積還剩下200平米左右。在5號的門口兩邊都蓋著違建,狹窄的通道只剩下了一半。
翼王府南鄰建鄴路,北至石榴園,東到豐富路,西達王府大街。但在1856年9月發生的「天京事變」中,石達開連夜逃走,留在天京的全家老小都被韋昌輝殺害,翼王府也被焚毀,大火燒了三天後只剩少量建築。
小王府巷16號-18號是相鄰的兩個小院落,總共不過百個平方米,狹小的空間里擠著10餘家住戶。老房屋頂檐角風化嚴重,臨街牆面凹凸不平,透過剝落的白石灰,原本平整的青色石磚顯露了出來。當年的翼王府早已不存在,留在這里的16號住房是當時王府內的傭人住的。抗日戰爭爆發後,安徽等地的人也紛紛聚到此處,這里還有一個名字叫「安徽會館」。
據史料記載在小巷深處有一處明清遺存它是石達開翼王府舊址。引謝介鶴在《金陵癸甲紀事略》中的敘述1853年3月太平天國癸好三年二月,太平天國起義軍佔領南京後,石達開入城,初住青溪里巷熊宅,又移至大中橋畔斛斗巷旁,侯府後洋行劉宅,侯府指清初靖逆侯張勇。1854年春翼王從安慶回京述職時,王府已遷至朝天宮以東皇甫巷之上江考棚處,即今天的小王府巷內邢園以北。
當年翼王府界南鄰建鄴路北至石榴園東到豐富路西達大王府巷。滌汗道人在《金陵雜記》中說石達開從安慶回來「住金陵城中門扇繪如韋室」。也就是說石達開離開天京時,按照各王的不同規格,天京已經為石達開修建了翼王府。新修建的翼王府富麗堂皇大門上畫著一龍一虎。
石達開從小念過書,喜歡幽雅,在王府的殿堂里陳設著幾幅用黃綾朱寫的對聯。按照太平天國諸王撰寫對聯的習慣,左右聯的第一個字是各以爵位的兩字起頭。石達開懸掛的對聯其中有這么一幅,翼戴著鴻猷合四海之人民齊歸掌握,王威馳駿譽率萬方之黎庶盡入版圖。
翼王府前建有望樓一座髙四五丈計五層樓頂有平台供人瞭望。前不久我探訪了翼王府遺址。在建鄴路上見一當地路人上前打聽上江考棚遺址處,他熱情的說你走錯了遠著呢在夫子廟那邊。追問聽說歷史上建鄴路這邊設有上江考棚處就不知其位置。這位老兄驚訝的說不可能沒聽說過。看來這位老兄已分不清楚上、下江考棚。又問小王府巷,他指一指前方的王府大街說就在路右邊黨校後。謝完指路人,去找小王府巷東、西、南、北四個方向,轉來轉去都是石榴新村,就沒看到小王府巷的門牌。納悶如此有名的巷子居然沒有路牌。在一不寬的小巷中停住腳步問一坐在門口吃飯的大媽,小王府巷在哪,她說此巷就是,我又問這么沒有門牌啊,她說這一片全改成石榴新村了,你找幾號,答道太平天國的翼王府16、18號。她說就是前邊那舊房子,有什麼好看的,都成危房了。
「太平天國」幾字,還是童年與小夥伴在一起玩游戲時知道的,那時比輸贏不像現在的孩子伸出手直接喊石頭、剪子、布,那時須喊「太平天國你輸我贏」導語,然後再伸石頭、剪子、布的手形,雖不知「太平天國」是何意卻一樣能分辨輸贏。再次知道太平天國是在人人崇拜毛澤東的那個年代,從老師解讀「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詩句中,品出了他老人家不願成為第二石達開的大無畏氣魄,也知道了太平天國、知道了石達開。據傳紅一師全體將士都渡過大渡河,在離安順場不遠的山腳下休整時,見有幾棵參天古木旁邊立著一塊石碑,大家討論起這塊石碑是為什麼事情而立的。毛澤東走近看了看石碑,然後對戰士們說這塊石碑是為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開在這里全軍覆沒而立的。
太平天國因為內部分裂,石達開帶領四五萬人馬離開南京,在同治二年1862年來到這里打算在安順場渡河。正遇上山洪爆發渡河不成四面受圍。前有大渡河,後有彝民,左有懸崖峭壁,右有清兵。本來石達開的部隊和彝族人民的關系還不錯,但是因為石達開疑心太重,結果弄僵了關系,後來清兵又佔領了對岸。石達開的部隊在安順場被圍了四十多天沒能渡過河去最後全軍覆沒。
毛澤東還告訴大家,我們的紅軍來到了當年石達開失敗的地方,蔣介石也抱了很大的希望,巴不得我們步石達開的後塵,他們以為擺在我們面前的是和石達開一樣的命運,那隻是他一廂情願。
充滿期望走進小王府巷走進16、18號兩個相鄰的小院落,虔誠探尋太平天國最完美男人的王府遺跡,從遺跡中發現他的傳奇故事,從故事中解讀他的人生軌跡。可一切只剩流傳的故事換了人間。石達開1830年生廣西貴縣客家人地主出身。他十六歲便「被訪出山」十九歲統帥千軍萬馬二十歲封王三十二歲時被凌遲處死「臨刑之際神色怡然」。他生前用兵神出鬼沒死後仍令敵人提心吊膽甚至他身後數十年中都不斷有人打著他的旗號從事反清活動和革命運動辛亥革命黨人曾通過詩歌小說繪畫等各種媒介宣傳他的事跡以「激勵民氣號召志士鼓吹革命」。有關他的民間傳說更遍布他生前轉戰過的大半個中國表現出他當年深得各地民眾愛戴其短暫的人生迸發出許多閃光點照亮了太平天國本來乏善可陳的歷史天空。置身於翼王府遺跡之中前後環視了二個小院在狹小的空間里擁擠著幾十戶人家到處是違建房屋。老房屋頂檐角風化嚴重臨街牆面凹凸不平透過剝落的白石灰原本平整的青色石磚顯露了出來。當年的翼王府早已不存在剩下的只是一面臨街的牆還有幾根房梁。史傳在1856年9月發生的「天京事變」中石達開連夜逃走留在天京的全家老小都被韋昌輝殺害翼王府也被焚毀大火燒了三天後只剩少量建築現留存的16號住房據說還是當年王府內傭人住的。院子里的老人說抗日戰爭爆發後安徽等地的人也紛紛聚到此處這里還有一個名字叫「安徽會館」。
在用粉筆字寫著「小王府巷5號」的門口,兩只斑駁的大石鼓靜靜地卧著。住在這里的李先生說,「唯一還有點當年痕跡的就屬我們這兒了,原來這里是禮拜寺,後來租給我們電線電纜廠做員工宿舍直到今天,這里現在有住戶23家。」大門頭上還能依稀看見「禮拜寺」中「拜」字的右半邊。走進門內,看到的全部都是紅磚水泥高矮各異的房間。只有細細查看,還能偶爾在水泥牆中找到幾根木樑、黑黃的木紋,靜靜地訴說著它曾經的輝煌。

『肆』 清朝恭王府的前身和現狀怎麼樣

恭王府

從清朝入關算起,一直到結束,一共經歷了十四代帝王,被封為王的就有十代帝王,歷代皇子中有親王、郡王,封號的有七十位,他們的王府遺址有五六十處,可保存完好的沒有幾個。

恭王府位於前海西街17號,是第一代恭親王奕的府邸,佔地100多畝,是清代規模最大的一座王府,也是現今北京城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清王府,其前身是和珅的宅第。

恭王府分府邸和花園兩部分,其建築不僅規模宏偉,富麗堂皇,而且環境也十分優美。

恭親王府坐北朝南,有兩重正門,大門面寬三間,門前有一對石獅子;二門面闊五間。

整座王府布局分中、東、西三路建築。穿越三門便是中路建築正殿和東西配殿,後面為後殿和東西配殿,後殿稱"嘉樂堂"。

這些建築均嚴格按照王府的有關規制,主體建築的屋頂均覆蓋有綠色琉璃瓦,屋脊裝飾有吻獸。東西配殿等附屬建築的屋頂均以筒瓦覆蓋。

東路建築的正廳稱"多福軒",這是恭親王奕會見賓客的場所,穿過正廳便是後院廳,稱"樂道堂",是恭親王起居處。

西路建築正方面闊五間,叫"葆光室",後面是面闊九間,叫"錫晉齋"的後廳,廳內全部採用珍貴的金絲楠木作為隔斷,使該廳看起來曲折圓環。

在正廳與後廳之間的垂花門上方,懸有"天香庭院"的匾額。在三路建築之後,有50多間、全長160多米的兩層後罩樓,東部稱"瞻霧樓",西部稱"寶約樓"。樓中間有一過道,穿過去就是王府花園。

花園南北約長150米,東西寬170多米,又稱"萃錦園"。正門為西洋建築風格的石拱券門。左右有青石假山,迎門立一座刻有"獨樂峰"三字的高達5米的柱形太湖石。石後有一形似蝙蝠的小水池。

水池之上有一座小橋,水池後有一面寬五間的"安善堂",東西各有配殿,其東有配房"明道堂",其西有配房"棣華軒"。

越過安善堂有一方形的水池,池中有一組假山。

中路最後一組建築是五間正廳,左右還有形似蝙蝠之兩翼的耳房,又稱"蝠殿"。

除此之外,在院內還有大戲樓、怡神所、韜華館、澄懷擷秀、詩畫舫、海棠軒、益智齋、花月玲瓏、凌倒影、天香庭院、妙香亭、秋水山房等一系列建築。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奕死後,其次子載瀅的長子溥偉襲封為第二代恭親王,繼續住在府中。

民國後的20年代,溥偉將恭王府及其花園以9萬銀圓押給了西什庫教堂。後因溥偉無力還押款,德國人以108根金條買下了王府產權,辦起了輔仁大學。

新中國成立以後,恭親王府先後由藝術師范學院和中國音樂學院使用為了辦學,先後拆除了一些建築,如花洞、花神廟、前院的四合院等,蓋起了幾座樓房,1982年恭王府和王府花園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恭親王府是真正作為原王府對遊客開放的王府。

『伍』 桂林有關的,作業,幫幫忙

桂林名勝古跡

甑皮岩洞穴遺址

【甑皮岩洞穴遺址】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桂林市南獨山西南麓,距市中心約9公里。洞口向西南,高於地面約5米,洞口高8米,寬13米,洞穴分主洞、矮洞和水洞三部分,總面積約400平方米。1966年試挖,1973年對遺址主洞進行正式發掘,出土的遺跡、遺物甚為豐富,經測定距今7500~9000年,為華南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典型洞穴遺址。在洞穴中出土人骨30餘具,其中較完整的有14具,葬式多為罕見的曲肢蹲葬和二次葬。二次葬中有一例"婦嬰合葬"。年齡一般在40~50歲之間,其中一具超過60歲。遺址中出土大量的生產和生活用具。石器有打制石器和磨製石器,骨器有骨鏃、骨?、骨魚叉等,蚌器有蚌鏟、蚌刀、蚌勺等,陶器有夾砂粗陶、泥質陶,器形有盆、缽、罐、碗等。遺址中出土的動物骨骼有陸棲和水生動物40餘種,被命名為"甑皮岩遺址動物群"。其中哺乳動物有靈長目、偶蹄目、食肉目、嚙齒目和長鼻目等5目12科25種。有水牛、獼猴、竹鼠、梅花鹿、蘇門羚、椰子貓、板齒鼠和亞洲象等。在動物群鹿科中,發現新種屬,定名為"秀麗灕江鹿"。遺址中出土的古植物是目前國內發現種屬最多的古植物群落,以其用途歸納為食用、油料、葯用、飼料四大類。甑皮岩洞穴遺址的發現,對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例證。1978年在洞口建館陳列展出。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