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舊青浦遺址

舊青浦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3-07 13:36:49

㈠ 上海市青浦區塔灣村歷史

青浦區位於上海市西部,太湖下游,黃浦江上游。東與閔行區毗鄰,南與松江區、金山區及浙江嘉善縣接壤,西與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蘇州崑山市相連,北與嘉定區相接。以青浦城區為中心,東部河江交錯,西部湖盪群集,內河航運具有天然優勢,可通行50~300噸貨船,是江浙滬的重要水上通道。青浦水系豐富,農業較發達。區內白鶴鎮是西氣東輸管道的終點。境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福泉山遺址、崧澤古文化遺址、舊青浦、陳雲故居、蟠龍古鎮和江南水鄉古鎮朱家角鎮等。青浦區位於上海市西部,太湖下游,黃浦江上游。東與閔行區毗鄰,南與松江區、金山區及浙江嘉善縣接壤,西與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蘇州崑山市相連,北與嘉定區相接。以青浦城區為中心,東部河江交錯,西部湖盪群集,內河航運具有天然優勢,可通行50~300噸貨船,是江浙滬的重要水上通道。青浦水系豐富,農業較發達。區內白鶴鎮是西氣東輸管道的終點。境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福泉山遺址、崧澤古文化遺址、舊青浦、陳雲故居、蟠龍古鎮和江南水鄉古鎮朱家角鎮等。

㈡ 崧澤古文化遺址的文物遺存

崧澤古文化遺址位於上海市青浦區崧澤村,被命名為崧澤文化,是新石器時代遺址,按地層可分為上、中、下三層。

20世紀60年代以來,崧澤遺址被發現了,「崧澤文化」作為一個考古學的年代命名,載入了中華文明的史冊,那籠罩在崧澤「土山」上的神秘面紗,被當地農民和考古工作者一一揭開。那掩隱於崧澤厚厚泥土下的「文化」,被挖掘了出來。

1961年至1976年,3次發掘共揭露面積 703 平方米,發現幾何印紋陶遺存和新石器時代的居址遺跡,清理墓葬 100 座,出土有石器、玉器、骨器、陶器、牙器等621件文物。

1959年崧澤村古文化遺址列為青浦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舊青浦遺址擴展閱讀:

彩繪陶豆:口徑17.4厘米,高11厘米,崧澤遺址出土。食品器皿。盤壁上有紅褐色和淡黃色彩繪的弧線圖案,圈足上飾紅褐色寬頻紋彩繪。整器色彩斑斕,雍容華貴,為陶豆器皿中的珍品。

釜形紅陶鼎:通高32.6厘米,口徑17.7厘米,崧澤遺址出土。炊器。夾砂紅褐陶,整器古樸雅緻,構思簡潔,是商周時期青銅器藝術造型的雛形。

灰陶瓦楞紋刻劃符號壺:口徑7.6厘米,高19.2厘米,崧澤遺址出土。食物器皿。侈口,壺頸呈喇叭形,壺腹為球形,平底,矮圈足。壺身自肩至底滿飾瓦楞紋,底部刻劃一象形符號,可能是先民用來表達自己某種意圖的符號。陶器上的刻劃紋對研究中國文字起源有很高價值。

三口陶器:高14.6厘米,崧澤遺址出土。盛放液體器皿。泥質灰陶,上部有三個瓶口,相連呈"品"字形;腹部微弧,也成三角形,底略平,附三個扁足。這件陶器可能是盛放美酒的器具,上部的三個瓶口,可同時供三人吸吮美酒。類似這樣的陶器,上海地區出土器物中很少見,非常難得。

黑陶刻紋蓋罐:此罐泥質灰陶,器身施黑陶衣。圓口,直頸,鼓腹,圈足。肩部附一周直棱,上穿十二個小孔,以三個為一組,對稱排列。 腹上部飾壓印的鉤連紋,腹中部飾鋸齒形堆紋; 器口有蓋,倒置呈覆盤形。整個造型美觀大方。 l974年上海青浦崧澤遺址墓葬出土。

灰陶人頭瓶 :它有21厘米高,整體看去是一件陶瓶,瓶體為葫蘆形,有三節圓渾的葫蘆肚;令人驚異的是,瓶子頂端赫然長出一個長脖子的小人頭,像是泥巴柔軟時揪出來的;眼睛和嘴是戳出的孔洞,還捏出鼻子、耳朵和腦後的發髻;瓶口開在人物胸前,黑洞洞的。

㈢ 上海目前最早的人類遺跡是

應該是崧澤文化。
崧澤文化距今約6000-5300 年,屬新石器時期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階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區崧澤村發現而命名。
崧澤文化上承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長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階段。青浦區發現崧澤文化遺址 4 處(崧澤遺址、福泉山遺址、金山墳遺址、寺前村遺址),出土各類文物 800 余件。

㈣ 上海著名古跡和遺址簡介

魯迅故居、蔡元培故居、黃炎培故居、宋教仁墓、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等。

1、魯迅故居

位於上海市山陰路上的大陸新村9號。這是一座磚木結構,紅磚紅瓦的三層樓房.在此期間,魯迅寫了許多戰斗性雜文,並編輯《譯文》雜志,翻譯《死魂靈》等作品。

提倡木刻版畫,還編輯整理瞿秋白遺著《海上述林》。1935年致電祝賀工農紅軍勝利到達陝北,1936年初積極參加文學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等等事情。

2、蔡元培故居

華山路303弄16號三層住宅一幢是中國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的故居,故居房屋已於1984年被列為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3、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簡稱中共一大會址,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會址位於上海市興業路76號,是一幢沿街磚木結構一底一樓舊式石庫門住宅建築,坐北朝南。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1年7月23日至7月30日在樓下客廳舉行。

4、黃炎培故居

內史第(黃炎培故居),在上海浦東新區川沙新鎮新川路218號。原為江蘇省川沙廳城王前街「內史第」,清咸豐九年舉人、內閣中書沈樹鏞的住宅。黃炎培故居在第三進內宅樓。

5、宋教仁墓

宋教仁墓是民主革命的先驅、中國民主憲政之父、中華民國與中國國民黨主要締造者宋教仁先生之墓,建於1924年6月。位於上海市閘北公園內。

㈤ 上海市歷史遺跡可參觀的有哪些

1、豫園位於上海市老城廂的東北部,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南與上海老城隍廟毗鄰,是江南古典園林,始建於明代嘉靖、萬曆年間,佔地三十餘畝。

園內有江南三大名石之稱的玉玲瓏、1853年小刀會起義的指揮所點春堂,園側有城隍廟及商店街等遊客景點。 豫園在1961年開始對公眾開放,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崧澤古文化遺址

位於上海市青浦區崧澤村,被命名為崧澤文化,是新石器時代遺址,按地層可分為上、中、下三層。20世紀60年代以來,崧澤遺址被發現。

1961年至1976年,3次發掘共揭露面積 703 平方米,發現幾何印紋陶遺存和新石器時代的居址遺跡,清理墓葬 100 座,出土有石器、玉器、骨器、陶器、牙器等621件文物。1959年崧澤村古文化遺址列為青浦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龍華塔

又稱「報恩塔」,始建於三國吳赤烏十年(247年),位於上海市徐匯區龍華路2853號。龍華塔系磚木樓閣式塔,八面七層,總高41.03米(自底層圍廊地坪面算至塔尖)。龍華塔底層塔心室地面與底層圍廊地坪面高差0.44米。

每層伸出平座圍以木欄,以斗拱向外挑出飛檐,出檐甚寬,檐角懸鐵馬(俗稱銅鈴)。龍華塔在自身纖細、輕靈、飄逸的基礎上,融入了吳越文化,是中外建築文化合璧的產物。2006年5月25日,龍華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玉佛寺

位於上海市普陀區安遠路170號,因寺內主要供奉玉佛而得名,因其屬於禪宗臨濟法系,修習禪法,故又名玉佛禪寺。玉佛寺作為上海旅遊的十大景點之一,它雖地處繁華的市區,卻又鬧中取靜,被喻為鬧市中的一片凈土。

玉佛寺創建人和首任住持是慧根法師。玉佛寺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1994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建築保護單位。

5、靜安寺

又稱靜安古寺,位於上海市靜安區,其歷史相傳最早可追溯至三國孫吳赤烏十年(247年),初名滬瀆重玄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更名靜安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寺從吳淞江畔遷入境內蘆浦沸井浜邊(今南京西路),早於上海建城。

靜安寺總建築面積達2.2萬平方米,整個廟宇形成前寺後塔的格局,由大雄寶殿、天王殿、三聖殿三座主要建築構成,是上海最古老的佛寺。

㈥ 上海南站到舊青浦做公交怎麼做。最後一班公交到幾點

1小時49分鍾地鐵3號線 → 地鐵10號線 → 地鐵17號線
上海南站上車 | 步行1.38公里專 | 37.66公里 | 票價6元

上海南站
地鐵屬3號線(上海南站--江楊北路)
上車上海南站 上車
5站
下車虹橋路 下車
步行164米,到達虹橋路 詳情
地鐵10號線(新江灣城--虹橋火車站)
上車虹橋路 上車
8站
下車虹橋火車站 下車
同站換乘
地鐵17號線(虹橋火車站--東方綠舟)
上車虹橋火車站 上車
8站
下車青浦新城 2口 下車
步行1217米,到達目的地 詳情
青浦
2小時14分鍾上青線
上海南站(南廣場)上車 | 步行1.33公里 | 38.44公里

2小時23分鍾地鐵1號線 → 地鐵10號支線 → 地鐵10號線 → 地鐵17號線
上海南站上車 | 步行1.5公里 | 50.81公里 | 票價6元

2小時28分鍾地鐵1號線 → 地鐵2號線 → 地鐵10號線 → 地鐵17號線
上海南站上車 | 步行1.58公里 | 52.06公里 | 票價6元

2小時5分鍾上青線 → 青浦16路
上海南站(南廣場)上車 | 步行835米 | 37.75公里

㈦ 青浦歷史以及鳳溪歷史

「青浦」的地名得名於「青龍江」、「浦家江」:青龍江、浦家江,古代河流,均在今青浦區北部,相傳三國吳時孫權曾在青龍江建造青龍戰艦,二河均已淤沒。現在只留下青浦白鶴舊青浦那一段河流叫青龍河.附近有個小鎮叫青龍鎮依然流傳著當時的故事.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建縣時,取境內河名命名為「青浦縣」。1999年撤縣建區,稱「青浦區」。
距今6000多年前,在青浦縣城東面的趙巷鄉崧澤村和東北的重固鄉福泉山,已經有新石器時代村落。距今4000年以前,在古岡身以西的寺前、金山墳、劉夏、凌家角等地,分布著更多的聚居村落。根據《禹貢》、《爾雅》等古籍記載,本縣地域在上古時為九州的古揚州之域。
西周時,按《史記·吳太伯世家》所記,約公元前12世紀周太王長子太伯,次子仲雍立國於江南,稱勾吳。周武王克殷後,封仲雍曾孫周章於勾吳,國號吳。青浦縣境屬吳。
周敬王六年(前514年)置長水縣,縣境屬之。
戰國時,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諸侯爭霸,越兼並吳國,縣境遂屬越。周顯王十四年(前355年),楚又滅越,縣境隨之屬楚。
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年),用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徙封於吳,縣境為黃歇封地。
秦時,廢分封,置郡縣。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以吳越地置會稽郡。青浦縣境屬會稽郡。《漢書·地理志上》載:會稽郡,縣二十六,由拳其一。今青浦縣域為由拳縣東境。
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封劉賈為荊王,領有會稽郡。十二年,改封劉濞為吳王,原荊國領地改屬吳王封地。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劉濞謀叛被誅,封地撤,青浦縣境屬會稽郡婁縣,隸揚州。東漢時,定州郡縣三級。
順帝永建四年(129年),會稽郡劃分為二,錢塘江東為會稽郡,錢塘江西為吳郡。本縣地域仍屬婁縣。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於縣境東北建造青龍戰艦。同年,陸遜以破荊州關羽有功,封華亭侯,後進封婁侯,縣境為其封地的一部分。
三國吳黃龍初(229年),改由拳為禾興。赤烏五年(242年),又改禾興為嘉興。本縣地域屬嘉興縣,隸揚州吳郡。晉咸和元年(326年),成帝封弟岳為吳王,改吳郡為吳國。至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罷吳國,仍為吳郡,屬揚州。齊時承宋制,郡縣不改,縣境隸屬如故。梁天監六年(507年),由吳郡分置信義郡,以婁縣地改置信義縣,本縣地域屬信義郡,為信義縣南境地。大同元年(535年)析信義縣置崑山縣,本縣地域屬之。
陳禎明元年(587年),改吳郡置吳州,縣境隸屬如前。隋開皇九年(589年),平陳後改吳州為蘇州,屬揚州行台。信義郡並入蘇州,信義、崑山均改入常熟縣。十八年復置崑山縣,隸蘇州,本縣地域屬崑山縣。
唐天寶五年(746年)設青龍鎮。十年,析嘉興東境、海鹽北境、崑山南境地置華亭縣,屬蘇州,蘇州隸江南東道。本縣地域在華亭縣西北境。唐時蘇州屢次更名,或稱吳郡,或稱蘇州。隸屬屢變,或屬潤州,或屬江南道、江南東道,或屬浙西道。唐末藩鎮割據,國內大亂。乾符四年(877年),僖宗逃離長安至西蜀,縣境為王騰所佔領。
乾寧四年(897年),錢鏐遣顧全武攻拔之,地域屬吳越。五代後梁開平元年(907年),封錢鏐為吳越王,貞明三年(917年),錢自稱蘇州為中吳府。後唐同光二年(924年)於嘉興置開元府,華亭縣屬開元府。後唐長興三年(932年),罷開元府,華亭屬中吳軍。後晉天福四年(939年),改嘉興為秀州,本縣地域仍屬華亭縣,隸吳越秀州。宋至道三年(997年),原吳越地為兩浙路。
熙寧七年(1074年),分兩浙路為浙東路和浙西路,本縣地域屬浙西路嘉興府華亭縣。景佑中(1034-1038年),置文臣理青龍鎮事,以右職副之。大觀元年(1107年),置監鎮理財官於青龍,治水利兼領市舶。
政和四年(1114年),改秀州為嘉禾郡,改青龍鎮為通惠。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復青龍鎮,縣境歸屬如舊。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嘉興為路,置華亭府,翌年改為松江府,屬江浙行省。二十九年,從華亭縣分出東北五鄉置上海縣。至正十六年(1356年)後,罷青龍鎮市舶司。本縣境域半為上海縣西部地,半為華亭縣北境地。元末張士誠佔領縣境。至正二十七年,松江知府王立中歸附朱元璋。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廢江南行省,松江府直隸中書省。十三年廢中書省,直隸六部。永樂十九年(1421年),成祖遷都北京,以江南為南直隸省。本縣地域仍屬松江府。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析華亭縣西北修竹、華亭二鄉,上海縣西新江、北亭、海隅三鄉,置青浦縣,縣治青龍鎮(今舊青浦鎮)。三十二年廢縣。萬曆元年(1573年)復置縣。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南京為江南省,設承宣布政司。十三年松江府屬江南布政使司,十八年分右布政使司駐蘇州;康熙六年(1667年),更屬江蘇布政使司。青浦縣屬松江府,隸江蘇布政使司。雍正二年(1724年),析縣境北亭、新江二鄉,置福泉縣。
乾隆八年(1743年)裁福泉,仍歸青浦管理。

只知道鳳溪鎮抗日戰爭前叫觀音堂鎮,現已並入青浦區華新鎮。
有一本書叫《鳳溪志》,你可以看看 上面有它的歷史

㈧ 青浦鎮的歷史沿革

青浦歷史悠久。7000年前已經成陸,6000年前已有先民居住,他們在青浦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崧澤、福泉山、寺前村、金山墳等10處古文化遺址的發掘,特別是崧澤古文化遺址中土層出土墓葬中的大批文物和生活、生產遺跡,以及水稻種子、家畜骨骼等典型器物,經考古學界鑒定這些延續約900年左右的古文化,為前承馬家浜文化(6000年前),後接良渚文化(4000年前)的「崧澤文化」,是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具有一定典型性代表的原始社會文化。由此斷定青浦地區是上海迄今為止發現的人類最早的聚居地。
有文字記載以來,青浦境隸屬屢變。春秋戰國時先後屬吳、屬越、屬楚,秦代為會稽郡由拳縣東境,漢時為婁縣境地,隋代隸蘇州崑山縣。唐天寶十年(751年)置華亭縣後,縣境為華亭縣西北境。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置上海縣後,縣境半為上海縣西境,半為華亭縣北境。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析華亭縣修竹、華亭,上海縣新江、北亭、海隅五鄉立青浦縣,設縣治於青龍鎮,三十二年廢。萬曆元年復置縣,移縣治於唐行鎮(今青浦鎮),隸屬松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曾劃北亭、新江兩鄉,分置福泉縣,至乾隆八年(1743年)裁撤,仍並入青浦縣境。辛亥革命後建立中華民國,青浦縣隸屬於江蘇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1949年解放後先屬蘇南行署,後隸江蘇,1958年劃歸上海。全縣有青浦、朱家角、練塘、金澤4個鎮,19個農業鄉,1個漁業鄉。1985年總人口440263人,農業人口佔87.5%。境內居民大多數為漢族,還有116人分屬回、蒙、滿、壯、高山、朝鮮等少數民族。
青浦人民富有革命斗爭精神。在漫長的封建統治時期,農民起義和抗擊外來侵略與騷擾的斗爭不斷。自漢代至建縣,據志乘所記,佔領縣境的農民起義軍有孫恩、朱燮、張士誠等。南宋抗擊金兵,韓世忠在縣東北沿海一帶布防戍守。明嘉靖間倭寇為患,青浦為抗倭前哨。清初爆發陳子龍武裝抗清。咸豐二年(1852年),周立春、周秀英父女揭竿起義,武裝抗糧,接連攻下南匯、寶山、嘉定、上海、青浦五座縣城。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東征,佔領青浦縣城二年余,清軍糾合華爾洋槍隊屢攻不下,一時譽為「鐵青浦」。清末的同盟會於宣統三年九月(1911年11月)推翻了清政府的縣政權,宣告光復。
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後,本縣旅外先進青年知識分子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在上海、蘇州、北京等地結社,成立「學友會」、「學生會」等進步組織,以「團結青年,改造家鄉」為宗旨。他們創辦刊物,宣傳革命真理,進行革命活動。民國12年(1923年)下半年後,高爾松,高爾柏、陳雲等相繼加入中國共產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青浦的革命斗爭並沒有停息。民國16年(1927年)9月,在陳雲等組織下,小蒸建立了本縣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接著,縣組建黨的獨立支部,在城廂、練塘、黃渡成立特別支部,領導革命斗爭。11月,中共青浦縣委成立,陳雲為首任縣委書記。民國26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顧德熙(即張凡)回縣參加抗日救亡工作。翌年初,顧復生等組織抗日武裝,開辟青東抗日游擊區,發動和組織群眾武裝抗擊敵偽。八年抗戰期間,全縣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發動了近百次大小戰斗,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民國34年10月新四軍奉命北撤後,堅持在青浦斗爭的共產黨人,開展以反徵兵征糧征稅為中心的武裝斗爭;解放前夕,深入國民黨中下層軍政機構進行策反,並發動群眾護廠護校護糧,保存重要檔案,維護地方治安。
1949年5月14日青浦解放,旋即成立中共青浦縣委員會和青浦縣人民政府。不久,又建立區、鄉、村三級人民政權。為了鞏固人民政權,穩定社會秩序,相繼進行鎮壓反革命、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等政治運動,隨後又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實行發展國民經濟的各個五年計劃。1957年下半年以後,連續進行的一系列的政治運動,挫傷了一部分人的積極性。尤其在「大躍進」年代,經濟發展受阻,生產增長緩慢,直至貫徹執行中央關於「整頓、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後,工農業生產才有所復甦。
1966年開始的長達10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災難性的浩劫。在王洪文插手下,派性嚴重,武鬥不止,生產停滯不前,經濟遭受損害。全縣在武鬥中死亡23人,傷殘者數百人。「清隊」時非正常死亡170人,傷殘百餘人。不少幹部和群眾被綁架、關押、批鬥、抄家,甚至刑訊逼供,經濟上的損失更是無法計算。青浦成為上海地區「文化大革命」的「重災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開始撥亂反正,落實黨的各項政策,平反冤假錯案,許多老幹部重新擔任領導工作,全縣工作重點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上來,順利地進行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

㈨ 上海市青浦區規劃和土地管理局的歷史保護街區和古文化遺址名單

崧澤遺址 青浦區趙巷鎮崧澤村.
寺前村遺址 青浦區大盈天一村
劉夏遺址 青浦區徐涇鎮劉夏天一村
金山墳遺址 青浦區蒸淀大蒸村
福泉山遺址 青浦區重固鎮
果園村遺址 青浦區鳳溪果園村
凌家角遺址 青浦區沈巷凌家角村
樂泉村遺址 青浦區小蒸樂泉村
千步村遺址 青浦區趙巷鎮千步村
泖塔遺址 青浦區沈巷泖島
駱駝墩遺址 青浦區重固鎮中新村
塘郁遺址 青浦鎮城東區農業研究所旁

㈩ 崧澤古文化遺址的歷史沿革

崧澤村原是一個古老的集鎮,早在明朝初年,憑借著這里水陸交通的便利,即由一個自然村落,逐漸形成為江南集鎮,聚集了人氣。相傳晉代吳郡太守袁崧曾在此居住,築滬瀆壘,死後葬在崧澤村北的土山上。後來,他的裔孫也陸續移民於此,故稱「崧宅」,又因它處於水鄉澤國富庶之地,得名於「崧澤」。
20世紀60年代以來,崧澤遺址被發現了,「崧澤文化」作為一個考古學的年代命名,載入了中華文明的史冊,那籠罩在崧澤「土山」上的神秘面紗,被當地農民和考古工作者一一揭開。那掩隱於崧澤厚厚泥土下的「文化」,被挖掘了出來。
人們驚訝地發現,六千年前的上海先民,已經用樹干、蘆葦、茅草等材料,構建起自己的「別墅」,並在房柱的底下,使用方塊墊板,防止地面下陷。室外挖有飲煮用的灶坑,進行生活居住功能的區別。那時,他們的環保意識已相當強烈。在崧澤遺址上,還擁有了全國年代最早的「馬家浜文化」的水井。井口近圓形,挖掘得相當科學,對於生活的飲水,已經不必依賴河流和泥潭中的濁水,而在住地近旁,掘地取水,享受上了純凈的「自來水」,這樣,既提高了取水的時效,又堅持了人類健康繁衍生存的可持續發展。
崧澤文化是以青浦區城東四公里處崧澤古文化遺址的中層文化為代表的一類新石器時代古文化。崧澤文化距今約4900-5800年,分布范圍大致在長江以南、錢塘江以北、太湖以東地區。
1961年開始至1974年的兩次有計劃發掘,共發現了崧澤文化時期墓葬 100 座,共出土了大量玉器、陶器,還發現許多居住遺跡、製作石器場地遺跡,還發現6000多年前的水稻種子粳稻穀和秈稻穀,家畜豬、犬的 的骨骼。
1982年全國考古學家在杭州舉行的中國考古學年會上,認定崧澤文化是前承馬家浜文化,後接餘杭良渚文化的一種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具有一定典型性代表的文化。青浦境內重固福泉山古文化遺址、大盈寺前村古文化遺址、蒸淀金山墳古文化遺址都發現有崧澤文化時期的文物。崧澤文化的發現對研究中國長江下遊人類發展史,特別是太湖地區的原始文化和上海的古文化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1957 年,上海市考古工作者在青浦進行考古調查時,在假山墩上採集到數片新石器代的夾砂紅陶和泥質灰陶片,引起考古學家的注意。
1958年,上海市出版局飼養場的同志在村北農田發現了鹿角、陶片以及一些石器,從而,考古工作者確定在那裡存在著一個古文化遺址。
1960年,考古學者對遺址進行了試掘,發現了豐富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其中包括一個灰坑和一座墓葬以及大量夾砂紅陶、泥質紅陶和灰、黑陶片,根據發掘的情況,從而確定了崧澤遺址的主要范圍在現在 318 國道(當時稱滬青平公路)和崧澤塘的交叉點為中心的東西約 500 米 、南北約300米的范圍。
1961年5月21日至6月18日進行了第一次有計劃的發掘,在假山墩上發掘 5×5米探方18個,後又增開2×2.5米和1×2米的兩個小探坑,揭露面積共457平方米。除在地層上了解道 新石器時代遺存可分為上下兩層外,重點清理了新石器時代墓葬 50 座。
1974—1976年又一次進行有計劃的發掘,開探方6個,揭露面積202平方米,清理了新石器時代墓葬 46 座。前後3次發掘共揭露面積 703 平方米,發現部分幾何印紋陶遺存和新石器時代的居址遺跡,清理了墓葬 100 座,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有石器、玉器、骨器、陶器、牙器等貴重物品621件。
2004 年 2 月底,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因為遺址區內將建造遺址博物館而進行搶救性發掘,發掘工作從 2 月至 4 月底結束,獲得了許多新的重要考古成果。
一是發現距今六千多年以前馬家浜文化時期人工堆築的祭壇。由人工堆築成土台作祭壇,並在祭壇上舉行祭奠祖先或神靈等禮儀活動,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中極其盛行。這次發現的馬家浜時期祭壇將人工堆築祭壇的歷史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二是發現馬家浜文化時期的建築遺跡——房址。房址坐落在祭壇北面原生土上。形制完整的有 1 座,平面呈圓形,外圈柱洞 15 個。房內地面硬實,面積約 5.5 平方米 。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