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區馮雲山故居遺址
① 怎樣寫花都的歷史
花都作為天平天國領袖洪秀全的故鄉,在風卷雲舒的歷史畫卷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擁有洪秀全故居、洪秀全紀念館、馮雲山故居遺址等文物點,有資政大夫祠古建築群、盤古王廟、炭步鎮朗頭村民居古建築群、花東鎮高溪村歐陽庄民居古建築群等歷史文化旅遊資源,還有省內首屈一指的道教聖地圓玄道觀。其中洪秀全故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但自身有著非常大的旅遊開發價值和潛力,而且能帶動全區旅遊業的發展,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現在,洪秀全故居 — 圓玄道觀 — 資政大夫祠連成一線,以其豐富的文物和史料價值,已成為花都乃至廣州旅遊的特色景點[3]。
② 太平天國有多少舊址。分別都在哪
太平天國金田起義地址(俗稱金田營盤)
位於廣西桂平市北部金田鎮金田村西側的犀牛嶺上,距市區28公里,有二級公路直達。1851年1月11日震驚中外的太平天國金田起義就爆發在在這里。1961年國務院公布太平天國金田起義地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廣西區黨委、區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地址」下轄韋昌輝故居、新圩三界廟、傅家寨、古林社、風門坳共五處文物點。
太平軍打造武器處遺址 在金田村韋昌輝故居舊址
1850後春,拜上帝會總部由紫荊山遷到金田村,立刻著手打造武器,准備武裝起義。當地群眾傳說:「拜上帝會會員在韋昌輝家橫屋開了12座打鐵爐,日夜打造武器,並把打造好的大刀、長矛,秘密收藏在營盤腳下的犀牛潭裡,供起義使用。」後來果然在犀牛潭得到幾千件武器,成為起義時主要的武器裝備。
古林社馮雲山落腳處遺址
古林社位於紫荊山口,是個只有100來人的小村莊。史料記載,1844年秋天,馮雲山在進入紫荊山之前,曾落腳古林社,先是住在橋頭張家,靠拾牛糞度日,後來給曾五公放牛、打工,住在曾家牛欄的小閣樓上。在這里,馮雲山曾賦詩述志:「孤寒到此把身藏,舉目無親也著忙,拾糞生涯來度日,他年得志姓名揚。」
村邊樹蔭下有社壇
傳說當年馮雲山曾幾次踏著社公偶像對大家說「菩薩生須人造成,世上所有神佛社公,無非石雕泥團木偶罷了,怕他什麼呀!」久而久之,拜社公的人就逐漸少了。
石頭腳太平軍總部遺址
位於大湟江口圩邊的石頭腳村,距金田村15公里。金田起義的第三天(1851年1月13日),太平軍揮戈東出,攻佔潯江岸邊的大湟江口圩,設總部於石頭腳村。該村陳姓大地主,靠販賣煙土發了大財,將附近橋塘、蓮塘一帶良田盡行霸佔,並蓋起了一座接連五進,擁有200多間房子的庄園,大屋四周以巨石砌築基腳,外面還有護城河。石頭腳因此得名。
太平軍屯師江口期間,曾在牛排嶺、屈甲州大敗清軍。據清光緒《潯州府志》記述:「賊由金田至大湟江口,向榮、李能臣、周鳳岐駐平南馬鹿,(正月)十八日,戰於牛排嶺,我師敗退,官塘守備王崇山等十二人陣亡,賊益驕肆。」民國《桂平縣志》也有記載:牛排嶺之「甲州橋,通湟江圩。咸豐元年官軍剿洪逆,敗績於此。」
風門坳之戰遺址
風門坳位於紫荊山區南部山口,是金田平原出入紫荊山的必經之路。1851年8月,太平軍在此與清軍展開激戰。
三界廟太平軍前線指揮所遺址
三界廟位於金田平原中心的新圩。1851年農歷8月太平軍由紫荊山區移營金田後,以三界廟為前線指揮所,洪秀全曾在此指揮有名的新圩突圍之戰。
三界廟內,現有《重修宣里新圩三界廟碑記》、《安良約碑記》等碑刻20多方,碑文反映了金田起義前夕當地的社會、經濟和階級狀況,是研究太平天國歷史的重要資料。
③ 花都有什麼嶺南文化
花都區歷史文化花都區(原花縣)境域,漢朝屬番禺管轄,隋朝屬南海縣轄,宋以後分屬番禺、南海縣轄。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取南海、番禺兩縣部份區域置縣,因縣城近花山,定名「花縣」,屬廣州府,太平天國革命領袖洪秀全就誕生在這里。民國時期,花縣主要由省直轄。建國後先後隸屬江北專區、珠江專區、粵北行政區、佛山專區。1960年4月劃為廣州市屬縣。1993年6月18日,經國家批准,撤縣設市,定名為「花都」,由省人民政府委託廣州市代管。2000年5月21日又經國家批准撤市設區,成為廣州市花都區。花都區人文資源非常豐富,是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的故鄉。
花都作為天平天國領袖洪秀全的故鄉,在風卷雲舒的歷史畫卷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擁有洪秀全故居、洪秀全紀念館、馮雲山故居遺址等文物點,有資政大夫祠古建築群、盤古王廟、炭步鎮朗頭村民居古建築群、花東鎮高溪村歐陽庄民居古建築群等歷史文化旅遊資源,還有省內首屈一指的道教聖地圓玄道觀。其中洪秀全故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但自身有著非常大的旅遊開發價值和潛力,而且能帶動全區旅遊業的發展,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現在,洪秀全故居 — 圓玄道觀 — 資政大夫祠連成一線,以其豐富的文物和史料價值,已成為花都乃至廣州旅遊的特色景點。
花都旅遊資源可說是十分豐富。如雞枕山,王子山、芙蓉嶂、盤古嶺、丫髻嶺及北部山脈,有「省垣背後屏障」之稱。從東部的九龍潭,仙湖,福源.芙蓉嶂、洪秀全、紅崩崗水庫到西部的集益、三坑等眾多水庫,其大自然的風光秀麗。頗有觀賞價值的花山菊花石、赤坭盆景及炭步香芋,北興荔枝、李溪龍眼、錦山紅柿、京塘蓮藕等名特產品,可開發成為旅遊商品。
④ 太平天國的遺址有那些地方
1、太平天國金田起義地址(俗稱金田營盤),位於廣西桂平市北部金田鎮金田村西側的犀牛嶺上。
2、太平軍打造武器處遺址 在金田村韋昌輝故居舊址。
3、古林社馮雲山落腳處遺址。
4、石頭腳太平軍總部遺址,位於大湟江口圩邊的石頭腳村。
5、風門坳之戰遺址, 風門坳位於紫荊山區南部山口。
6、三界廟太平軍前線指揮所遺址 ,三界廟位於金田平原中心的新圩。
7、太平天國封王舊址,廣西梧州市蒙山縣(古稱永安州)城區。
⑤ 馮雲山是什麼王
馮雲山(1815年-1852年6月10日),廣東花縣禾落地村(現廣州市花都區)人,是太平專天國天王洪秀全所封五屬王之一的南王,稱七千歲。馮雲山是洪秀全最早的支持者,是拜上帝會的始創人之一
太平天國最早期諸王
天王洪秀全
北王--韋昌輝 - 以罪誅,爵除。
西王蕭朝貴-- 長子蕭有和襲爵,稱幼西王八千歲。
東王楊秀清--天王第五子洪天佑承嗣,稱幼東王九千歲,以罪誅,爵除。
南王馮雲山 --西王二子蕭有福承嗣,稱幼南王七千歲。
翼王:石達開
在《金陵甲癸紀事略》中曾稱馮雲山為「奇才」。馮雲山有毅力、有能耐,極受信徒尊重,最艱苦、最基礎七年的紫荊山傳教,均為馮雲山奔走。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等人的加入,也是馮的功勞。《李秀成自述》曾提到:「謀立創國者出南王之謀,前做事者皆南王也。」論其智謀器度,實為太平天國第一人。
⑥ 廣州市花都區芙蓉大道
肯定不是城市化,連工業區這些都算不上,就是農村
⑦ 花都區的歷史文化
花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灰塑 灰塑,俗稱「灰批」,是嶺南建築的傳統裝飾,是中國民間工藝的瑰寶。根據《宋高僧傳》卷十八的有關記載,灰塑在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就已經存在。以後,灰塑在明清兩代最為盛行,尤以祠堂、廟宇、寺觀和豪門大宅用之最多。
花山鎮鐵山村邵成村年富力強,自小隨父習藝,灰塑技藝嫻熟,成為了灰塑工藝的代表性傳承人。
2007年1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灰塑入選廣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7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灰塑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08年6月,國務院公布灰塑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灰塑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盤古王誕 盤古王誕是花都區傳統的民間活動。每年農歷八月十二日為誕日,誕期活動從農歷八月十二日到八月十五日,盤古神壇為固定的活動場所。
清朝嘉慶初年(公元1796年),讀書人邱毛松在獅嶺爐山(現盤古王山)半山腰發現一塊石碑,上刻書「初開天地盤古大王聖帝神位」。傳說這塊石碑原立於梯面盤古廟內,梯面瑤人逃亡時遺落在此。邱毛松將拾到石碑的農歷八月十二日定為盤古王誕日,並修建了盤古神壇,引人前來慶賀。此後,盤古王誕逐漸發展成為影響珠江三角洲和粵北一帶、內容豐富、場面熱鬧的傳統民間活動。附近各鄉都組織舞獅隊到盤古神壇前匯演,還有唱大戲、鬧花燈、搶花炮等民俗活動。
盤古王誕不僅反映了古老的瑤族盤瓠崇拜和社祭文化,同時還承載著許多重大的歷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記憶,具有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和民俗學的重要價值。
2007年1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盤古王誕入選廣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灰塑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頭創作文學,富有濃郁的地方語言特色,屬於民歌體裁的一種。它繼承了《詩經》中《十五國風》的風格,常用「賦、比、興」的傳統手法,又以雙關、重疊等手法見長。除情歌以外,客家山歌還有勞動歌、勸世歌、行業歌、耍歌、逞歌、虛玄歌和猜調、小調、竹板歌等。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聯唱、戲曲小品等。客家山歌旋律優美,意境含蓄,被寓為《詩經》遺風的天籟之音。其通俗易懂,生動形象,押韻上口,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特點,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流傳。自唐代開始,客家山歌在民間常盛不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花都的客家山歌流行於花山、花東、北興、梯面、芙蓉、獅嶺等客家人聚居的鄉鎮,群眾歷來有勞動中哼唱山歌、休閑時對唱山歌的習慣。目前我區群眾自發組織的客家山歌隊約有十三支,其中較知名的有百花山歌隊和楓葉山歌隊。他們經常在花城墟、獅嶺墟、北興墟、旗嶺墟、新華花果山公園、新世紀廣場等地進行演唱,深受市民的歡迎和喜愛。花山鎮百花山歌隊組織者、山歌手劉小文曾榮獲「廣州市農村優秀民間文藝家」稱號,自編自費出版客家山歌集《山歌十八韻》(共三集),免費派發給山歌愛好者。新華鎮楓葉山歌隊在花果山公園組織成立了數百人的客家山歌學習班,免費教群眾學唱山歌,積極宣傳和推廣客家山歌傳統文化。
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客家山歌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中彩琺琅製作技藝 琺琅,又稱「佛郎」、「法藍」,1979年至1981年間,花縣琺琅廠進行技術革新,組織楊志鋒、賴明、楊志金、黃鑒恆、黃翠芳等7人多次前往北京琺琅廠學習「景泰藍」的掐絲技藝。1983年,楊志鋒等人在「廣州琺琅」工藝的基礎上將「景泰藍」工藝有機地結合於一體,創新發明了一種新的工藝,命名為「中彩琺琅」。該工藝了不僅繼承「景泰藍」金碧輝煌的花紋圖案,又能襯托出「廣州琺琅」的淡雅、古樸、細致、生動的大幅彩畫和書法,使產品的觀賞價值大為提高。「中彩琺琅」製品有花瓶、點心盒、盤、罐、碟、碗、座鍾、電話機、座燈、鈕扣等,曾先後參加國家輕工部及省市有關部門舉辦的展覽,並多次獲得榮譽及獎項。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中彩琺琅製作技藝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花都元宵燈會 元宵節游燈,是流傳於嶺南地區的民間傳統習俗,也是人們新年祈福的一種形式。游燈的起源最遠可推至漢代。隨著歷史的發展,游燈活動不斷延續和豐富,到清代其形式和規模最大。
舊時,花縣的元宵節游燈活動十分盛行,正月十五晚上大多數鄉村都舉行游燈活動,場面非常熱鬧。遊行結束後,人們開始進行投燈,祈求光宗耀祖,虔誠孝順,新年順利,五穀豐登等新年願望。
新中國成立後,游燈習俗停止。20世紀90年代初,花都部分鄉村(如炭步鎮水口、石湖、塱頭、華嶺等村)逐復游燈習俗。1996年,炭步鎮水口村重修康公廟後,由旅港鄉人任廣榮發起成立「花燈會」,恢復游燈和投燈活動,至今已經舉辦了十二屆。每年農歷正月十四晚上,水口村元宵節游燈和投燈活動在康公廟前進行,共有三個程序:一、上屆燈主交納投燈款後,與親戚朋友、村中長者(稱「千歲宴」,即一桌12人歲數相加超千歲)在廟前聚餐。二、飯後進行投燈活動。先由「贊燈先生」贊唱燈籠,隨後群眾根據自己的願望需求報價競投,價高者得,燈價從幾千到幾萬不等。三、凌晨12點前投燈活動結束,隨即進行游燈活動。村中醒獅隊和群眾賓客聚集康公廟前,從廟內抬出康寶裔元帥、文昌帝、北帝、關帝、大王爺等5尊菩薩依次排列。游燈時大鑼開道,菩薩隨後,醒獅隊與今屆投燈獲得者、手提火把和燈籠的群眾組成連綿不斷的游燈隊伍,在村內、村外固定的范圍內遊行。
水口村元宵節游燈是花都地區規模較大,較有影響力的民俗活動,具有歷史、文化、民俗等研究價值。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花都元宵燈會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南獅 南獅,亦稱「醒獅」,流行於廣東、廣西以港澳、東南亞僑鄉,是地道的廣東民間獅舞。南獅是花都傳統的民間藝術,是人們喜愛的體育活動。它不僅融合了武術、舞蹈、音樂等多方面的文化元素。由於舞獅的跳、蹲、馬步、箭步、弓步等均為武術動作,因此舞獅必須同時練習武術,掌握一定的武術步法。民國時期,花都很多鄉村都設有武館,聘請武師教授子弟習武和舞獅。新中國成立後,武術和南獅表演更加普及,逢年過節和開張慶典,各村獅隊便上街采青、巡演。近年,花都區政府致力開展醒獅競技運動,每三年舉辦一次「花都區醒獅大賽」。第八屆醒獅大賽中新華街大唐邊新華村1隊和獅嶺鎮楊屋村醒獅隊奪得一等獎,獅嶺鎮聯合村均合1隊、義山村醒獅隊,花東鎮珠湖村醒獅隊、新華街大唐邊新華2隊獲得二等獎。花山鎮新和弘橋A隊等獲得三等獎。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南獅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粵劇 粵劇是融會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崑山、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如木魚、龍舟、南音、粵謳、廣東音樂、小調、小曲等所形成的以梆子、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又稱廣東大戲、廣府戲等,是一種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才把演唱語言改為廣州方言。
花縣(今花都)人喜愛粵劇。20世紀20年代開始,粵劇在花縣盛行,每逢舉行迎神賽會或學校籌款,多演出粵劇助慶。在縣內各鄉、村、圩都習慣搭戲棚請粵劇名班演出。20世紀二三十年代粵劇名演員白玉堂、黃種美、黃君武,三四十年代的蘇州女、白雲龍、袁准,50年代的劉美卿、粵樂演奏家駱津等都是花縣人。
1956年,佛山專區分配「群眾粵劇團」來花縣,花縣始有專業粵劇團,1959年正式成立「花縣粵劇團」。文革開始後,劇團癱瘓。1967年宣布花縣粵劇團解散,1973年,由花縣文藝工作團改編成花縣粵劇團,縣粵劇團重新成立,上演的劇目《洪秀全》曾被省電視台錄像播出。1981年11月至1986年,縣粵劇團多次解散和重建。1987年採取承包形式,粵劇團重新掛牌,直至現在,花都粵劇團主要活躍在五邑地區,有時回花都演出。
1950年,大東鄉首先成立業余粵劇團,編寫《解放區的天》,巡迴演出,轟動鄉鄰。隨後,李溪、羅洞、畢村、朗頭等五十多條村相繼成立業余粵劇團。人民公社成立後,業余粵劇團解散。上世紀80年代末,「私伙局」開始在花都流行,花都區文化部門近年每年舉辦一屆粵劇、粵曲大賽,為愛好者提供演出、交流平台,每年舉辦一屆文藝創作比賽。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粵劇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瑞玲盆景 瑞嶺盆景主要源於赤坭鎮瑞嶺村,該鎮豐群、田心、竹洞、上連珠、下連珠等村,以及炭步、獅嶺等地均有人栽培盆景。赤坭鎮瑞嶺村地處花都區西部地區,地域廣闊、資源豐富、交通方便,種植盆景花卉等特色農業擁有100多年的悠久歷史。瑞嶺村位於三坑水庫和矮嶺山塘的下方,灌溉方便,土壤、氣候十分適宜盆景種植。
赤坭鎮瑞嶺村以生產經營樹樁盆景和盆栽盆景為主,是嶺南盆景的重要組成部分。瑞嶺村栽培的樹木種類繁多,其中以九里香、羅漢松的造型方面更具造詣。九里香盆景是瑞嶺盆景的代表作,製作技法精湛,造型方面具極高的造詣,獨樹一格。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瑞嶺盆景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1994年4月19日,花都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成立,負責落實各項文物政策及市內文物調查、徵集、管理和保護。4月20日,花都市人民政府公布花都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包括洪秀全故居(含洪氏宗祠、書房閣)、馮雲山故居遺址、王氏大宗祠、資政大夫祠清代建築群(含水仙古廟)和盤古王廟(各處簡介可參閱《花縣志》文化藝術篇)。翌年4月28日,花都市人民政府發出《關於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的布告》,規範文物管理和保護。
重修洪秀全故居(含書房閣)
洪秀全故居於1961年復原。1998年,故居建築基礎下陷,牆體變形成危房。是年11月,由國家文物局和廣州市政府各撥款10萬元、花都市政府撥款20萬元進行重修,並於翌年2月修復重新開放。
修葺資政大夫祠古建築群
三華村資政大夫祠建築群(含水仙石廟),建於清同治二年(1863年),總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新中國成立後該建築群長期挪作他用,日久失修,原建築工藝損壞嚴重。1993年,花都市委、市政府決定修復該建築群。三華村委會和花都市政府分別籌資500萬元和900萬元,由廣東省嶺南古建園林工程公司施工,對建築群主體建築的工藝進行全面修復,並對周邊園林綠化環境進行整治,使建築群恢復原貌,於2000年12月29日正式對外開放,成為花都的一個旅遊景點。
廣州最美鄉村 「紅山村」旅遊區
紅山村位於廣州市花都區梯面鎮,在具有廣州「九寨溝」之稱的王子山森林公園的腳下,被譽為「廣州市最美的山村」。梯面鎮投入1000多萬元,在紅山村發展旅遊業,並在去年建設了東部深谷景區,明年還將打造西部淺谷景區。
⑧ 花縣的歷史文化
花都作為天平天國領復袖洪秀全制的故鄉,在風卷雲舒的歷史畫卷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擁有洪秀全故居、洪秀全紀念館、馮雲山故居遺址等文物點,有資政大夫祠古建築群、盤古王廟、炭步鎮朗頭村民居古建築群、花東鎮高溪村歐陽庄民居古建築群等歷史文化旅遊資源,還有省內首屈一指的道教聖地圓玄道觀。其中洪秀全故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但自身有著非常大的旅遊開發價值和潛力,而且能帶動全區旅遊業的發展,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洪秀全故居 — 圓玄道觀 — 資政大夫祠連成一線,以其豐富的文物和史料價值,已成為花都乃至廣州旅遊的特色景點。
⑨ 歷史高手幫幫忙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清末,是清朝封疆大吏,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為欽差大臣;
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
主要功績是從英國手裡收繳全部鴉片近2萬箱,約237萬余斤。
洪秀全(1814.1.11—1864.6.1)原本是屢考不中的秀才,是太平天國運動創始人和領導者;
主張:建立遠古「天下為公」盛世;
貢獻:在於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提出改變土地制度和其他改革社會的措施。其內容表現了農民反封建的要求和解決土地問題的強烈願望。綱領內容的完備性和深刻性,使太平天國革命達到了中國歷代農民革命所能達到的最高思想境界。可惜運動失敗了,貢獻等於0.
李鴻章(1823.2.15~1901.11.7),中國清朝末期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淮軍創始人和統帥;
主張:練兵制器
貢獻: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生,對外國勢力擴張起到抵製作用
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清光緒年間進士;
主張:維新變法
貢獻:他領導了中國知識界的啟蒙運動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維新運動領袖之一。
主張:接受康有為的思想學說並由此走上改良維新的道路
貢獻:梁啟超一生勤奮,各種著述達一千四百萬字,他的許多政論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
譚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著名維新派人物。
主張:沖決網羅
貢獻:辦時務學堂
孫中山(1866.11.12~1925.3.12),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都稱他為「革命先行者」。
主張:三民主義
貢獻:推翻封建王朝統治,把共和二字帶入中國
秋瑾(1875~1907)
蔡鍔(1882.12.18—1916.11.8)。雲南護國起義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近代軍事家,政治家。
主張:流血救民
貢獻:迫使袁世凱取消帝制
陳獨秀(1879~1942年),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和最初六年的領導人。
主張:提倡新文化,宣傳馬克思主義,
貢獻:建立中共
李大釗1889.10.29-1927.4.27,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主張:開創和發展共產主義運動
貢獻:介紹毛澤東進入共黨
毛澤東:偉大領袖
主張:階級斗爭
貢獻:解放戰爭打贏了國民黨 建立新中國
周恩來:紅朝宰相
主張:中華之崛起
貢獻:統戰工作多次挽救了共黨 新中國成立後 開展了艱苦卓絕的外交 並取得卓越成就
剩下的 太多了 有空接著寫
⑩ 關於廣州花都的地理資料
花都區是中國廣州市北部的一個區。民國時期是一個獨立的縣,稱為花縣。後來成為了縣級市,改稱花都市。最後成為廣州市一個市轄區。
花都區漢朝屬番禺管轄,隋朝屬南海縣轄,宋朝以後分屬番禺、南海縣轄。清康熙二十四年四月丙辰(公元1685年5月29日)取南海、番禺兩縣部份區域置縣,因縣城近花山,定名「花縣」,屬廣州府,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就誕生在這里。民國時期,花縣主要由省直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隸屬江北專區、珠江專區、粵北行政區、佛山專區。1960年4月劃為廣州市屬縣。1993年6月18日,撤縣設市,定名為縣級「花都」市,由廣東省政府委託廣州市代管。2000年5月21日成為廣州市花都區。
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坐落在花都區花東鎮,首期工程年旅客輸送量為2500萬人次,貨運吞吐量為100萬噸,最大規模可達每年8000萬人次客運和300萬噸貨運。廣州北站設在花都,京廣鐵路及武廣客運專線縱貫全區。公路有105國道、106國道及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機場高速公路、廣清高速公路、街北高速公路、廣州北二環高速公路越境而過。建築中的廣州地鐵9號線亦在花都設站。
區內有省級的王子山森林公園、省級旅遊度假勝地—芙蓉度假村、洪秀全故居和紀念館、資政大夫祠、盤古王廟、圓玄道觀等主要景點。洪秀全故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