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家店遺址
❶ 河南省境內有那些古代遺址這些地方在哪個城市
1、殷墟
殷墟,原稱「北蒙「,是中國商朝後期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科學發掘91年來,考古人員清理過商代墓葬超過2萬座。「婦好墓在單個墓葬中出土隨葬品數量最多,代表了晚商文化的發展水平、思想觀念、活動范圍以及工藝技術水平。
20世紀初,殷墟因發掘甲骨文而聞名於世,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築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系統地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
2、河南仰韶文化遺址
位於河南省澠池縣城北韶山腳下,距縣城9公里。遺物中陶片較多,石器和骨器較少。有長條形單刃的石刀和中部鑽圓孔的石紡輪;有骨鏃、骨鑿和骨針等。
這個遺址出土的彩陶較復雜,多先施白色陶衣,然後著彩。彩繪圖案有米字紋、弦紋、x形紋、方格紋和圓點紋等,與廟底溝的彩繪圖案類似,其時代應屬於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1978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3、賈湖遺址
位於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西南1.5公里的賈湖村,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前期重要遺址,釋光測年結果顯示其距今約9000―7500年,保護區面積5.5萬平方米,始發現於20世紀60年代初。
是規模較大、保存完整、文化積淀極為豐厚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骨笛賈湖遺址共發掘出30餘支骨笛,還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樂器。通過賈湖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的附著物發現:9000年前賈湖人已經掌握了酒的釀造方法,這一發現也填補了世界酒文化的空缺。
(1)賈家店遺址擴展閱讀:
在賈湖遺址出土的遺物中,共發現十多例契刻符號,分別刻在甲、骨上,專家研究認為這些刻符的筆畫與漢字的筆畫一致,書寫特點也是先橫後豎,先左後右,先上後下,與漢字基本結構相一致。是世界上發現的最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實物資料。
賈湖刻符對漢字來源的關鍵性問題提供了新的佐證,並被認為早於安陽殷墟的甲骨文卜辭4000多年,領先於素稱世界最早的古埃及紙草文字,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知最早的文字雛形。
❷ 甘肅十大文明古鎮之一禮辛鎮在哪裡
禮辛鎮-------甘肅省十大古鎮之一
「禮讓是遠古遺風,窮源溯低,五千年漫長歷史,縱彩陶石斧不言,誰能抹煞」
「辛勤為斯邑本色,播雨犁雲,卅七載大好時光,既舜日堯天何敵,人盡謳歌」
------禮辛鎮門門聯 鄉人李榮敬作
一、 簡介
(一)、地理位置
禮辛鎮位於甘谷縣西北38公里處,東經:104度59分-105度08分。北緯:34度51分-34度58分。西北與通渭縣常河、青堡鄉毗鄰;南與武山縣咀頭鄉接壤;東南與本縣大石、謝家灣鄉相鄰。六盤山脈從西延伸入境,屬黃土梁峁溝壑地區。清溪河由西向東穿越全境,將其分為川台、南山、北山三部分。地勢西北偏高,東南稍低,海拔最低1684米,最高2041米。相對高差357米。
(二)、土壤
全鄉土壤有綿土、紅土、淀土、潮土、雞糞土、鹽鹼土六類。從全鄉土壤養分來看,有機質相當於全國土壤養分的5級,含氮為4級,速效養分含量情況:氮缺、磷極缺、鉀正常。總體來說土壤肥力差,是發展農業生產的不利因素。
(三)、河流
清溪河是境內主要河流,由西向東貫穿全境。發源於通渭縣榜羅鄉澗灘及隴西縣峴兒灣一帶,經通渭縣毛家店流入禮辛境內。途經大石至安遠匯入散渡河。全長46公里。上游建有林寺峽水庫。是禮辛鄉的主要水源,年平均徑流量為383.81萬m3。我鄉地下水含量豐富,水質較優,適合灌溉及水產養殖。
(四)、氣候
全鄉年平均氣溫7.0-8.3攝氏度,活動積溫3129攝氏度;最熱7月份,平均氣溫20.7攝氏度;最冷一月,平均氣溫零下4攝氏度,無霜期157-146天,歷年平均日照總時數1900-2100小時,每日照百分率48%,太陽總輻射量為114千卡/cm2年。
(五)、雨水
由於禮辛接近甘肅中部的乾旱地區,受其影響,年降雨量較少。川台區年平均降水量450-550mm/年;北山區年平均降水量400-500mm/年;南山區年平均降水量500-610mm/年。其中7、8、9三個月降水量為250-300mm,約佔全年降水量的50%,由於降水量分布不均,滿足不了農作物生長的需要。形成了冬干、春旱、夏秋多雷雨的降雨特徵。氣候乾燥、溫差較大,雨量較少,屬乾旱山區。
(六)、畜牧養殖與種植
禮辛的養殖業曾一度繁榮,五六十年代就已開展人工培育、引進、雜交優良品種。家畜養殖主要有馬、牛、驢、騾、豬等,羊、兔、也有少量飼養,50年代引進了河曲馬、蒙古馬、山丹馬、秦川牛、關中驢、蒙古黑頭羊和新疆細毛養等良種;家禽養殖主要以雞為主,曾引進來杭、浦東、狼山、澳洲黑等優良雞種,大大提高了養殖效益。
由於特殊的環境地理位置禮辛的糧食作物主要有如下一些品種:小麥、水稻、油麥、扁豆、玉米、高粱、土豆、黃豆、蠶豆、谷、粟、和蕎麥等。六七十年代引進了許多優良籽種,如小麥中的成農4號、天選15號、35號等;玉米有:中單2號、金黃後;高粱有牛心紅;土豆有:小白花、東北長薯等。油料作物有:胡麻、油菜等。
果樹種植目前是禮辛主要的經濟收入,近幾年一直發展較快。主要經濟果木有:桃、蘋果、梨、杏、其中產於南山的黑梨以其肉厚、多汁、皮薄而深受人們的贊譽,成為禮辛當地的一個招牌果品,年年暢銷蘭州、天水、縣城等地。
禮辛境內葯材資源豐富,主要的葯材品種有:黨參、杏仁、桑皮、桃仁、丹皮、花椒、赤芍、黃芩、黃芪、紅花、麥芽、生地、枸杞、知母、丹參、蒼耳子、冬花、柴胡、五加批等。其中以黨參、花椒為代表暢銷全國,每年都有大批量的葯材銷往全國各地。
(七)、野生動植物資源
禮辛全境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野生動物當中,中小型較多,常見的有:野兔、崖瀨、松鼠、田鼠等。體型較大的有狼、狐狸等,數量正在急劇減少。野生飛禽候鳥類有:家燕、杜鵑、野鴨、大雁;留鳥類有:野鴿、啄木鳥、喜鵲、麻雀、鷹、烏鴉、斑鳩、貓頭鷹、野雞、畫眉、百靈、鷂等。魚類有:小魚(俗稱土魚)、草魚、鯽魚、青魚等,兩棲類有:青蛙、雨蛙、蟾蜍等。陸棲爬行類有:蜥蜴、壁虎、青蛇等。
二、歷史沿革
(一)、概要
禮辛地處甘谷縣西北部,歷史悠久。南庄遺址出土的文物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禮辛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目前全鄉境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有:南庄、馮山、岳家門、揚家坪等處。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時代的文物,如各種彩陶、陶鍾、紅陶俑、石器、骨器、玉器等。據《甘谷縣志》記載,「一條由長安出發經秦安、千戶、甘谷、安遠、禮辛、毛店、車場、鞏昌(隴西)金城(蘭州)河西走廊通往西域、中亞、歐洲的古絲綢之路橫貫禮辛全境。在禮辛境內長約5.5公里,路面寬4-5米。漢時已具雛形。相傳公元前138年張騫應募第一次出使西域時經此道西去。唐宋時已成為車馬大道,此路延至明清仍是經禮辛西去的唯一一條通道。近年來在廟兒坪、杜家溝、馮山、魏家窯、尉坪等處發現發掘了大量的漢代古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如漢五珠錢、大泉五十錢、銅鍪、銅壺、銅駑機等,其中銅壺造型精美別致、紋飾繁縟。這些文物的出土都提供了有力的歷史佐證。同時禮辛境內還出土了大量春秋戰國時代文物如;蒜頭銅壺、銅鍾、銅鈁、銅鼎等,據專家考證為先秦文物。
(二)、建制沿革
北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置達隆堡(《甘肅新通志》《中國歷史地圖集》—宋遼金時期卷載)
元代設里甲,由蒙古人充任長官(現在禮辛某些地方敬奉的甲神就為當年統治當地的蒙古韃靼)。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稱禮辛里。禮辛先民根據白居易詩句「我生禮義鄉,祗自取辛勤」以其土瘠民勤、淳樸好禮而取名禮辛。
明天啟七年(1627年)「凡邑有里,市有集,伏羌彈丸,里有十二,集僅有三。縣城間日一集;永寧鎮每月六集,禮辛鎮每月六集」(天啟年《伏羌縣志》載)。
清康熙五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公元1718年6月19日),甘肅省通渭南7.5級地震,通謂城北筆架山一座山峰崩塌、滑坡,壓死四千餘人。甘谷北山南移(滑坡)覆壓永寧全鎮,禮辛鎮留存一半,西北村無有存者。死傷約三萬餘人.禮辛街向西延伸修建新街(今上、中兩街)(清.《伏羌縣志》載)。近年來在地震遺址上出土了大量文物如:青花瓷器、鐵鏵、火盆、酒杯、硯台、香爐、清順治錢等。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仍稱禮辛里(縣設里正制)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全縣設四所十二里。禮辛里下設十甲:頭甲陳、二四甲李、三甲馬(回族,已遷往他鄉)、五甲已絕、六甲堡東來、七甲尉、八甲馬、九甲九家山、十甲賈(分為上十甲、下十甲)(《舊伏羌縣志》《家訪資料》載)。
民國初(1912年),建置沿襲清代,仍為禮辛里。
(附:民國十八年國民黨內政部改定甘肅省部分省名,伏羌改為甘谷)。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甘谷全縣調整為五區,禮辛為第四區下轄十鄉。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甘谷全縣鄉鎮調整,實行鄰閭制,五戶一鄰,五鄰一閭,五月取消區制。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國民黨內政部頒發分區設署辦法大綱,改鄉鎮為區署,五區並為四區,禮辛轄上下兩聯保,區署辦公地駐禮辛鎮。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根據國民黨「新縣制」撤消區署設區指導員,全縣設為七鎮十鄉,152保,改聯保辦公處為鎮公所,禮辛鎮公所下設7保75甲(1保:尉坪、柏林、下賈家溝;2保:賈山、馮山、山裡灣、水泉灣;3保:神泉、馬坡、常灣、冰灘;4保:禮辛上、中、下三街;5保:馬庄、九家山、高家灣、廟兒溝;6保:陳庄、楊川、寨子;7保:楊灣、元咀、吊坪、王山河溝)。
1949年8月5日,禮辛地區解放
1949年9月,甘谷縣人民政府在禮辛設置平陽區,12月取消國民黨保甲制度。
1950年3月,縣人民政府局部調整行政區劃,改平陽區為禮辛區下轄禮辛鄉、董渠鄉等9鄉。
1953年3月,各區普遍縮小鄉的管理范圍,禮辛7區下轄禮辛、王川等13鄉。
1956年8月11日,全縣仍為6區1鎮,全縣70鄉並為50鄉,禮辛區下轄榆川鄉、永興鄉、王窯鄉、王川鄉、貫寺鄉、禮辛鄉、平陽鄉7鄉。
1957年6月16日,全縣將6區1鎮合並為3區16個直屬鄉,禮辛仍為一區。
三、集市貿易
禮辛集市貿易,淵源已久,早在北宋時期就是內地與西夏互換茶馬的大商埠。據明《伏羌縣志》記載,明天啟七年(1627年)始設鎮,開始有大規模的集市,沿街商鋪雲集,雜貨腳騾店、糧食店、客棧等紛紛出現,清康熙57年大地震後,禮辛街道中心西移。據清《伏羌縣志》記載,清乾隆14年(1749年)伏羌縣鎮有五,禮辛、艾家川、牛蹄灣、五十鋪、小樂門有集市。民國有城防鎮、盤安鎮、禮辛鎮、大石鎮、金山鎮、姚庄、西三十鋪、頡家莊八個集市,這時期禮辛鎮的集市貿易有了長足的發展和繁榮,物資交流頻繁,開始增加4日一集(稱小集)固定鋪面20餘處,市上有專門的牲口市、豬市、糧食市、山貨市、商品主要有:農用鐵器、布匹、茶葉、馬匹、土鹽、香臘紙表、干鮮調料、文具等。客棧林立,小吃豐富。著名的有:李大保「包子」劉潤德「羊肉」李四牛兒扯麵等。風味獨特,吸引了來自各地的商賈。
附:1983年在南庄清地震遺址上出土了四枚銀幣,經中國錢幣學會鑒定為西藏地方政府早期錢幣。據《西招圖考》記載,清乾隆五十七年,尼泊爾王國政府為西藏地方政府鑄造銀幣,此幣正為此時鑄造的錢幣,由於鑄造量少,此類錢幣存世極少,有極高的文物收藏價值,對於研究當時西藏的經濟以及甘肅省與西藏的經濟交流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古幣的出土說明我鄉先民,除耕讀之餘還積極與外界進行商貿交流。
四、文物
宋槐:禮辛有宋槐22株,屬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平均高約30餘米,直徑平均約2米,1975年時任甘谷縣縣委書記的李光中、縣長徐永安指示悉數砍伐,木料搬運至縣城修建甘谷飯店(現已拆除)。現僅存一株。(附:筆者認為此些槐樹應為明代洪武、永樂年間,由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所植,他們在到達新的定居地後栽種槐樹藉此寄託對故鄉的相思之情)。
北極宮;原址位於禮辛老爺山,始建於元代,康熙57年大地震,老爺山滑坡,北極宮被毀,傳說寺中有一鐵鍾滾於下街寺梁(後北極宮所在地),清雍正年間重建,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時任縣長張孝友將其劃歸禮辛國民小學所有。 其建築嚴格按中軸線布局,講究左右對稱。
門樓,門樓前有一戲樓,木架結構,可朝東朝西開,每年三月三在此舉行盛會;一進院:僧房、家神廟,東廂(龍王廟);二進院(正院):東廂(天、地、水三官廟廟),西廂(魯班殿、花兒娘娘殿)正殿(無量祖師殿),匾額高懸、琳琅滿目;三進院:東廂(呂洞賓祠)西廂(華佗祠)正殿(天爺殿)。整個建築布局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其中天爺殿為磚木結構,四披頭的「八卦」懸山頂式,四角檐有風鈴懸掛,吸收了南方建築的藝術風格,加上佛教藝術所需的藝術造型,蔚為壯觀!
當鋪:位於禮辛鎮中街,傳說為安遠王家所建。構件復雜,為兩層木質樓房,前後兩面明窗,十分壯觀,後賣於陳少溪所有,民國時又為禮辛鎮公所駐地。解放後為禮辛區、鄉、社政府駐地,1986年拆除。
姑嫂寺:位於候家寨子,始建無可考。明永樂年間重建,規模宏大。後改名為舉天寺。1965年大躍進時期拆除。
魁星閣:位於下街,始建無可考。1952年拆除。
財神廟:位於下街,始建無可考。1956年拆除。
雙廟川泰山廟:位於下街,始建無可考。1956年拆除。
文昌宮:位於中街,始建無可考。清同治年間回民叛亂被焚毀,後又重建,但規模大不如以前,1959拆除。現又在原址重修文昌宮,為兩層混凝土木混合建築。
上街戲樓:為一層木架樓,每逢諸神聖誕或者有重大喜事,打開兩面朝上下街演戲。始建無可考。1958年拆除
下街戲樓:始建無可考。1958年拆除。
下街東:有紫氣門。下街西:有乾元門。上街西:有市西蕃門。上街北:有西翰垣門。
上堡:位於上街,名曰:西翰堡,始建無可考。清同治年間約1868年維修。
中堡:位於中街,名曰:履中堡,始建於清嘉慶年間,為當地舉人,時任四川棉州知州的賈文召所建府邸,整個建築佔地面積2000mm2。建築恢弘奢華。其建築也嚴格按中軸線布局,講究左右對稱。中軸線建築從南向北依次為:門樓、儀門、一進院(過廳院)、二進院(正廳院)、三進院(涼亭院)、望河樓、花廳、祠堂等。由當時的四川木匠修造,建築精美,十分華麗,解放後陸續拆除,現只剩過廳院。
下堡:位於下街,名曰:萬全堡,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約1662年,為李氏祖李石鈴所主持修建。
牌坊:位於中街,建於清嘉慶年間。時任綿州知州的賈文召申報朝廷,以飭令嘉獎李氏節烈之婦,為嘉慶帝親筆手書「聖旨」兩字。,每逢端午節在此搭台演戲,並有扇鼓巫師紀事,(當時由當地德高望重的管家溝管師紀事)為當時甘谷境內唯一一座木構件牌坊,大躍進時期拆除。
菩薩樓:位於上街,上懸「紫竹宮」匾額。樓為兩層,高大壯觀,每年二月十九日為廟會。現已在原址重修。
龍王廟:位於上街,上堡大門旁邊。已拆除。
❸ 了解遺跡的歷史
亞洲和大洋洲的38個國家以及歸屬未定的耶路撒冷共擁有211項世界遺產(其中1項為跨國遺產),其中文化遺產156項,自然遺產44項,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11項。在這個列表中,c代表文化遺產,n代表自然遺產,nc代表雙重遺產。國家與地區的排列順序參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的世界遺產列表中的排列順序,基本是按照國家或地區英文名稱的打頭字母來排列的(考慮到中文資料的傳統,本列表把中國列在最前面);某個國家或地區的遺產項目則是按照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時間順序來排列的(由於官方列表的排列順序時有變化,所以與當前官方列表的排列順序並不一定完全一致)。
說明:
1、關於亞洲國家的界定,採用中國大陸的慣例。其中某些國家,如塞普勒斯和土耳其,有時被認為是歐洲國家。
2、這個列表包括亞洲國家擁有的地理上並不位於亞洲的遺產項目(如土耳其的遺產項目伊斯坦布爾歷史區),而不包括通常不認為是亞洲國家的國家擁有的地理上位於亞洲的遺產項目(如俄羅斯的一些遺產項目)。
3、這個列表也不包括亞洲大洋洲以外國家擁有的位於其亞洲或大洋洲屬地的遺產項目(如位於英國屬地皮特凱恩群島的遺產項目亨德森島)。
目錄
[隱藏]
* 1 中國(31項)
* 2 阿富汗(2項)
* 3 亞美尼亞(3項)
* 4 澳大利亞(16項)
* 5 亞塞拜然(1項)
* 6 巴林(1項)
* 7 孟加拉國(3項)
* 8 柬埔寨(1項)
* 9 塞普勒斯(3項)
* 10 朝鮮(1項)
* 11 喬治亞(3項)
* 12 印度(26項)
* 13 印度尼西亞(7項)
* 14 伊朗(7項)
* 15 伊拉克(2項)
* 16 以色列(5項)
* 17 日本(13項)
* 18 耶路撒冷(1項)
* 19 約旦(3項)
* 20 哈薩克(2項)
* 21 寮國(2項)
* 22 黎巴嫩(5項)
* 23 馬來西亞(2項)
* 24 蒙古(2項)
* 25 尼泊爾(4項)
* 26 紐西蘭(3項)
* 27 阿曼(4項)
* 28 巴基斯坦(6項)
* 29 菲律賓(5項)
* 30 韓國(7項)
* 31 索羅門群島(1項)
* 32 斯里蘭卡(7項)
* 33 敘利亞(4項)
* 34 泰國(5項)
* 35 土耳其(9項)
* 36 土庫曼(2項)
* 37 烏茲別克(4項)
* 38 越南(5項)
* 39 葉門(3項)
[編輯]
中國(31項)
23項文化遺產,4項自然遺產,4項雙重遺產。
* 泰山(nc,1987年)
* 長城(c,1987年)
* 明清皇家宮殿(c,1987年,2004年):北京故宮(1987年)-沈陽故宮(2004年)
* 敦煌莫高窟(c,1987年)
*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c,1987年)
*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c,1987年)
* 黃山(nc,1990年)
* 九寨溝風景名勝區(n,1992年)
* 黃龍風景名勝區(n,1992年)
*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n,1992年)
* 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c,1994年)
* 曲阜孔廟、孔林、孔府(c,1994年)
* 武當山古建築群(c,1994年)
* 拉薩布達拉宮歷史區(c,1994年,2000年,2001年):布達拉宮(1994年)-大昭寺(2000年)-羅布林卡(2001年)
* 廬山國家公園(c,1996年)
* 峨眉山和樂山大佛(nc,1996年)
* 麗江古城(c,1997年)
* 平遙古城(c,1997年)
* 蘇州古典園林(c,1997年,2000年):網師園、環秀山莊、留園、拙政園(1997年)-滄浪亭、獅子林、藝圃、耦園、退思園(2000年)
* 頤和園(c,1998年)
* 天壇(c,1998年)
* 武夷山(nc,1999年)
* 大足石刻(c,1999年)
* 青城山與都江堰(c,2000年)
* 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c,2000年)
* 龍門石窟(c,2000年)
* 明清皇家陵寢(c,2000年,2003年,2004年):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2000年)-明孝陵、明十三陵(2003年)-盛京三陵(2004年)
* 雲岡石窟(c,2001年)
* 雲南三江並流保護區(n,2003年)
*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c,2004年)
* 澳門歷史城區(c,2005年)
[編輯]
阿富汗(2項)
2項文化遺產。
* 賈姆的尖塔和考古遺址(c,2002年)
* 巴米揚山谷的文化景觀和考古遺址(c,2003年)
[編輯]
亞美尼亞(3項)
3項文化遺產。
* 哈格帕特修道院與薩那欣修道院(c,1996年,2000年)
* 埃奇米阿津教堂與茲瓦爾特諾茨考古遺址(c,2000年)
* 格加爾德修道院與上阿扎特山谷(c,2000年)
[編輯]
澳大利亞(16項)
1項文化遺產,11項自然遺產,4項雙重遺產。
* 卡卡杜國家公園(nc,1981年,1987年,1992年)
* 大堡礁(n,1981年)
* 威蘭德拉湖區(nc,1981年)
* 塔斯馬尼亞荒原(nc,1982年,1989年)
* 豪勛爵群島(n,1982年)
* 澳大利亞東部雨林保護區(n,1986年,1994年)
* 烏盧魯—卡塔楚塔國家公園(nc,1987年,1994年)
* 昆士蘭的熱帶雨林(n,1988年)
* 西澳大利亞的沙克灣(n,1991年)
* 弗雷澤島(n,1992年)
* 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遺址(n,1994年)
* 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n,1997年)
* 麥誇里島(n,1997年)
* 大藍山地區(n,2000年)
* 波奴魯魯國家公園(n,2003年)
* 皇家展覽館和卡爾頓園林(c,2004年)
[編輯]
亞塞拜然(1項)
1項文化遺產。
* 巴庫古城及城內的希爾凡王宮和少女塔(c,2000年)
[編輯]
巴林(1項)
1項文化遺產。
* 巴林貿易港考古遺址(c,2005年)
[編輯]
孟加拉國(3項)
2項文化遺產,1項自然遺產。
* 巴凱爾哈德的古清真寺之城(c,1985年)
* 巴哈爾布爾的佛教寺院遺跡(c,1985年)
* 孫德爾本斯(n,1997年)
[編輯]
柬埔寨(1項)
1項文化遺產。
* 吳哥古跡(c,1992年)
[編輯]
塞普勒斯(3項)
3項文化遺產。
* 帕福斯(c,1980年)
* 特羅多斯地區的彩繪教堂(c,1985年,2001年)
* 喬伊魯科蒂亞(c,1998年)
[編輯]
朝鮮(1項)
1項文化遺產。
* 高句麗墓葬群(c,2004年)
[編輯]
喬治亞(3項)
3項文化遺產。
* 姆茨赫塔古城(c,1994年)
* 巴格拉特大教堂和格拉特修道院(c,1994年)
* 上斯瓦涅季(c,1996年)
[編輯]
印度(26項)
21項文化遺產,5項自然遺產。
* 阿旃陀石窟(c,1983年)
* 埃洛拉石窟(c,1983年)
* 阿格拉古堡(c,1983年)
* 泰姬陵(c,1983年)
* 戈納勒格的太陽神廟(c,1984年)
* 默哈伯利布勒姆古跡群(c,1984年)
* 加濟蘭加國家公園(n,1985年)
* 馬納斯野生生物保護區(n,1985年)
* 凱奧拉德奧國家公園(n,1985年)
* 果阿的教堂和修道院(c,1986年)
* 克久拉霍古跡群(c,1986年)
* 亨比古跡群(c,1986年)
* 法塔赫布爾西格里(c,1986年)
* 帕塔達卡爾古跡群(c,1987年)
* 埃勒凡塔石窟(c,1987年)
* 朱羅王朝現存的神廟(c,1987年,2004年):坦賈武爾的布里哈迪斯瓦拉神廟(1987年)-康凱康達秋里斯瓦拉姆神廟、達拉蘇拉姆的艾拉瓦德斯瓦拉神廟(2004年)
* 孫德爾本斯國家公園(n,1987年)
* 楠達德維山國家公園和花谷國家公園(n,1988年,2005年):楠達德維山國家公園(1988年)-花谷國家公園(2005年)
* 桑吉的佛教古跡(c,1989年)
* 德里的胡馬雍陵(c,1993年)
* 德里的顧特卜塔及其周圍建築(c,1993年)
* 印度的山地鐵路(c,1999年,2005年):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1999年)-尼爾吉里山鐵路(2005年)
* 菩提伽耶的摩訶菩提寺(c,2002年)
* 比莫貝卡特岩洞(c,2003年)
* 尚龐—巴瓦加德考古公園(c,2004年)
* 賈特拉帕蒂·希瓦吉終點站(c,2004年)
[編輯]
印度尼西亞(7項)
3項文化遺產,4項自然遺產。
* 婆羅浮屠寺廟群(c,1991年)
* 烏戎庫隆國家公園(n,1991年)
* 科莫多國家公園(n,1991年)
* 巴蘭班南寺廟群(c,1991年)
* 桑吉蘭早期人類遺址(c,1996年)
* 洛倫茨國家公園(n,1999年)
* 蘇門答臘熱帶雨林(n,2004年)
[編輯]
伊朗(7項)
7項文化遺產。
* 喬加贊比爾(c,1979年)
* 波斯波利斯(c,1979年)
* 伊斯法罕的伊瑪目廣場(c,1979年)
* 塔赫特蘇萊曼(c,2003年)
* 帕薩爾加德(c,2004年)
* 巴姆古城和文化景觀(c,2004年)
* 蘇丹尼耶(c,2005年)
[編輯]
伊拉克(2項)
2項文化遺產。
* 哈特拉(c,1985年)
* 亞述古城(c,2003年)
[編輯]
以色列(5項)
5項文化遺產。
* 馬薩達(c,2001年)
* 阿卡古城(c,2001年)
* 特拉維夫白城(c,2003年)
* 米吉多、夏瑣和貝爾謝巴的聖經古跡(c,2005年)
* 香料之路—內蓋夫沙漠中的城市(c,2005年)
[編輯]
日本(13項)
10項文化遺產,3項自然遺產。
* 法隆寺地區的佛教建築(c,1993年)
* 姬路城(c,1993年)
* 屋久島(n,1993年)
* 白神山地(n,1993年)
* 古京都的歷史遺跡(京都、宇治和大津)(c,1994年)
* 白川鄉和五個山的歷史村落(c,1995年)
* 廣島和平紀念碑(原子彈爆炸圓頂屋)(c,1996年)
* 嚴島神社(c,1996年)
* 古奈良的歷史遺跡(c,1998年)
* 日光的神社與寺廟(c,1999年)
* 琉球王國的王城遺址及相關遺跡(c,2000年)
* 紀伊山地的聖地和朝聖路線(c,2004年)
* 知床半島(n,2005年)
[編輯]
耶路撒冷(1項)
1項文化遺產。
* 耶路撒冷古城及其城牆(c,1981年)
註:(由約旦申報)
[編輯]
約旦(3項)
3項文化遺產。
* 佩特拉(c,1985年)
* 庫塞爾阿姆拉(c,1985年)
* 烏姆賴薩斯(c,2004年)
[編輯]
哈薩克(2項)
2項文化遺產。
* 霍賈·艾哈邁德·亞薩維的陵墓(c,2003年)
* 泰姆格里考古景觀的岩刻(c,2004年)
[編輯]
寮國(2項)
2項文化遺產。
* 琅勃拉邦古城(c,1995年)
* 占巴塞文化景觀區(c,2001年)
[編輯]
黎巴嫩(5項)
5項文化遺產。
* 安傑爾(c,1984年)
* 巴勒貝克(c,1984年)
* 比布魯斯(c,1984年)
* 提爾(c,1984年)
* 聖谷和神杉林(c,1998年)
[編輯]
馬來西亞(2項)
2項自然遺產。
* 基納巴盧公園(n,2000年)
* 穆魯山國家公園(n,2000年)
[編輯]
蒙古(2項)
1項文化遺產,1項自然遺產。(其中1項與俄羅斯共有)
* 烏布蘇盆地(n,2003年)(與俄羅斯共有)
* 鄂爾渾峽谷文化景觀(c,2004年)
[編輯]
尼泊爾(4項)
2項文化遺產,2項自然遺產。
* 薩加瑪塔國家公園(n,1979年)
* 加德滿都谷地(c,1979年)
* 皇家奇特旺國家公園(n,1984年)
* 佛祖誕生地藍毗尼(c,1997年)
[編輯]
紐西蘭(3項)
2項自然遺產,1項雙重遺產。
* 湯加里羅國家公園(nc,1990年,1993年)
* 紐西蘭西南部的蒂瓦希普納穆(n,1990年)
* 紐西蘭的次南極群島(n,1998年)
[編輯]
阿曼(4項)
3項文化遺產,1項自然遺產。
* 拜赫萊要塞(c,1987年)
* 巴特、胡特姆和艾因的考古遺址(c,1988年)
* 阿拉伯大羚羊保護區(n,1994年)
* 乳香之路(c,2000年)
[編輯]
巴基斯坦(6項)
6項文化遺產。
* 摩亨佐達羅的考古遺跡(c,1980年)
* 塔克西拉(c,1980年)
* 塔赫特巴希的佛教遺跡和鄰近的薩爾巴赫洛古城遺址(c,1980年)
* 特達的歷史遺跡(c,1981年)
* 拉合爾的古堡和夏利馬爾花園(c,1981年)
* 羅赫達斯古堡(c,1997年)
[編輯]
菲律賓(5項)
3項文化遺產,2項自然遺產。
* 圖巴塔哈群礁海洋公園(n,1993年)
* 菲律賓的巴洛克教堂(c,1993年)
* 菲律賓科迪勒拉山的水稻梯田(c,1995年)
* 維甘古城(c,1999年)
* 普林塞薩港地下河國家公園(n,1999年)
[編輯]
韓國(7項)
7項文化遺產。
* 石窟庵與佛國寺(c,1995年)
* 海印寺及八萬大藏經藏經處(c,1995年)
* 宗廟(c,1995年)
* 昌德宮建築群(c,1997年)
* 水原華城(c,1997年)
* 慶州歷史區(c,2000年)
* 高敞、和順和江華的古墓遺址(c,2000年)
[編輯]
索羅門群島(1項)
1項自然遺產。
* 東倫內爾島(n,1998年)
[編輯]
斯里蘭卡(7項)
6項文化遺產,1項自然遺產。
* 阿努拉德普勒聖城(c,1982年)
* 波隆納魯沃古城(c,1982年)
* 錫吉里耶古城(c,1982年)
* 辛哈拉賈森林保護區(n,1988年)
* 康提聖城(c,1988年)
* 加勒古城及其城堡(c,1988年)
* 丹布勒金寺(c,1991年)
[編輯]
敘利亞(4項)
4項文化遺產。
* 大馬士革古城(c,1979年)
* 布斯拉古城(c,1980年)
* 巴爾米拉遺址(c,1980年)
* 阿勒頗古城(c,1986年)
[編輯]
泰國(5項)
3項文化遺產,2項自然遺產。
* 素可泰古城和鄰近古城鎮(c,1991年)
* 大城古城和鄰近古城鎮(c,1991年)
* 通艾—會卡肯野生生物保護區(n,1991年)
* 班清考古遺址(c,1992年)
* 棟巴耶延山—考愛山森林保護區(n,2005年)
[編輯]
土耳其(9項)
7項文化遺產,2項雙重遺產。
* 伊斯坦布爾歷史區(c,1985年)
* 格雷梅國家公園和卡帕多西亞石窟遺址(nc,1985年)
* 迪夫里伊的大清真寺和醫院(c,1985年)
* 哈圖沙什(c,1986年)
* 內姆魯特達格(c,1987年)
* 桑索斯—萊頓(c,1988年)
* 赫拉波利斯—帕穆克卡萊(nc,1988年)
* 薩夫蘭博盧城(c,1994年)
* 特洛伊考古遺址(c,1998年)
[編輯]
土庫曼(2項)
2項文化遺產。
* 梅爾夫國家歷史文化公園(c,1999年)
* 庫尼亞—烏爾根奇(c,2005年)
[編輯]
烏茲別克(4項)
4項文化遺產。
* 伊錢卡拉(c,1990年)
* 布哈拉歷史中心(c,1993年)
* 沙赫里薩布茲歷史中心(c,2000年)
* 撒馬爾罕—文化交匯之地(c,2001年)
[編輯]
越南(5項)
3項文化遺產,2項自然遺產。
* 順化歷史建築群(c,1993年)
* 下龍灣(n,1994年,2000年)
* 會安古城(c,1999年)
* 美山聖地(c,1999年)
* 豐芽—格邦國家公園(n,2003年)
[編輯]
葉門(3項)
3項文化遺產。
* 希巴姆古城(c,1982年)
* 薩那古城(c,1986年)
* 宰比德古城(c,1993年)
*
[編輯]
阿爾巴尼亞(2項)
2項文化遺產。
* 布特林特(c,1992年,1999年)
* 吉諾卡斯特古城(c,2005年)
[編輯]
安道爾(1項)
1項文化遺產。
* 馬德留—佩拉菲塔—克拉羅爾谷(c,2004年)
[編輯]
奧地利(8項)
8項文化遺產。(其中1項與匈牙利共有)
* 薩爾茨堡城歷史中心(c,1996年)
* 申布倫宮殿和花園(c,1996年)
* 薩爾茨卡默古特的哈爾施塔特—達赫施泰因文化景觀(c,1997年)
* 塞默靈鐵路(c,1998年)
* 格拉茨城歷史中心(c,1999年)
* 瓦豪文化景觀(c,2000年)
* 維也納歷史中心(c,2001年)
* 費爾特湖/新錫德爾湖文化景觀(c,2001年)(與匈牙利共有)
[編輯]
白俄羅斯(4項)
3項文化遺產,1項自然遺產。(其中1項與波蘭共有,1項與愛沙尼亞、芬蘭、拉脫維亞、立陶宛、挪威、摩爾多瓦、俄羅斯、瑞典、烏克蘭共有)
* 別洛韋日自然保護區/比亞沃韋扎森林(n,1979年,1992年):波蘭的比亞沃韋扎森林(1979年)-白俄羅斯的別洛韋日自然保護區(1992年)(與波蘭共有)
* 米爾城堡建築群(c,2000年)
* 斯特魯維地質測量地點(c,2005年)(與愛沙尼亞、芬蘭、拉脫維亞、立陶宛、挪威、摩爾多瓦、俄羅斯、瑞典、烏克蘭共有)
* 涅斯維日的拉濟維烏家族城堡建築群(c,2005年)
[編輯]
比利時(9項)
9項文化遺產。(其中1項與法國共有)
* 佛蘭德地區的貝居安女修會建築(c,1998年)
* 拉盧維耶爾和勒勒的中央運河上的四座水力升降機及其周邊設施(埃諾)(c,1998年)
* 布魯塞爾大廣場(c,1998年)
* 比利時和法國的鍾樓(c,1999年,2005年):比利時佛蘭德地區和瓦隆地區的鍾樓(共30處)(1999年)-法國北部的鍾樓(共23處)、比利時讓布盧的鍾樓(2005年)(與法國共有)
* 建築師維克多·奧爾塔設計的主要城市建築(布魯塞爾)(c,2000年)
* 斯皮耶納的新石器時代燧石礦(蒙斯)(c,2000年)
* 圖爾奈的聖母大教堂(c,2000年)
* 布魯日歷史中心(c,2000年)
* 普朗坦—莫雷圖斯印刷博物館(c,2005年)
[編輯]
波黑(1項)
1項文化遺產。
* 莫斯塔爾古城的古橋地區(c,2005年)
[編輯]
保加利亞(9項)
7項文化遺產,2項自然遺產。
* 博亞納教堂(c,1979年)
* 馬達拉騎士浮雕(c,1979年)
* 卡贊勒克的色雷斯古墓(c,1979年)
* 伊萬諾沃的岩洞教堂(c,1979年)
* 里拉修道院(c,1983年)
* 內塞伯爾古城(c,1983年)
* 斯雷伯爾納自然保護區(n,1983年)
* 皮林國家公園(n,1983年)
* 斯韋什塔里的色雷斯古墓(c,1985年)
[編輯]
克羅埃西亞(6項)
5項文化遺產,1項自然遺產。
* 杜布羅夫尼克古城(c,1979年,1994年)
* 斯普利特古建築群和戴克里先宮(c,1979年)
* 普利特維采湖群國家公園(n,1979年,2000年)
* 波雷奇歷史中心的尤弗拉西安教堂宗教建築群(c,1997年)
* 特羅吉爾古城(c,1997年)
* 希貝尼克的聖詹姆斯大教堂(c,2000年)
[編輯]
捷克(12項)
12項文化遺產。
* 布拉格歷史中心(c,1992年)
* 捷克克魯姆洛夫歷史中心(c,1992年)
* 泰爾奇歷史中心(c,1992年)
* 澤萊納霍拉的內波穆克聖約翰朝聖教堂(c,1994年)
* 庫特納霍拉:歷史城區及聖巴巴拉教堂和塞德萊茨的聖母大教堂(c,1995年)
* 萊德尼采—瓦爾季采文化景觀(c,1996年)
* 克羅梅日什的花園和城堡(c,1998年)
* 霍拉索維采歷史村落保護區(c,1998年)
* 利托米什爾城堡(c,1999年)
* 奧洛莫烏茨的三位一體聖柱(c,2000年)
* 布爾諾的圖根哈特別墅(c,2001年)
* 特熱比奇的猶太社區和聖普羅科皮烏斯大教堂(c,2003年)
[編輯]
丹麥(4項)
3項文化遺產,1項自然遺產。
* 耶靈墓地、古北歐石刻和教堂(c,1994年)
* 羅斯基勒大教堂(c,1995年)
* 克倫堡宮(c,2000年)
* 伊盧利薩特冰灣(n,2004年)(位於屬地格陵蘭)
[編輯]
愛沙尼亞(2項)
2項文化遺產。(其中1項與白俄羅斯、芬蘭、拉脫維亞、立陶宛、挪威、摩爾多瓦、俄羅斯、瑞典、烏克蘭共有)
* 塔林古城歷史中心(c,1997年)
* 斯特魯維地質測量地點(c,2005年)(與白俄羅斯、芬蘭、拉脫維亞、立陶宛、挪威、摩爾多瓦、俄羅斯、瑞典、烏克蘭共有)
[編輯]
芬蘭(6項)
6項文化遺產。(其中1項與白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挪威、摩爾多瓦、俄羅斯、瑞典、烏克蘭共有)
* 勞馬古城(c,1991年)
* 芬蘭堡(c,1991年)
* 佩泰耶韋西古教堂(c,1994年)
* 韋爾拉磨木紙板廠(c,1996年)
* 薩馬拉赫登邁基的青銅時代墓地(c,1999年)
* 斯特魯維地質測量地點(c,2005年)(與白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挪威、摩爾多瓦、俄羅斯、瑞典、烏克蘭共有)
[編輯]
法國(30項)
28項文化遺產,1項自然遺產,1項雙重遺產。(其中1項與西班牙共有,1項與比利時共有)
* 聖米歇爾山及其海灣(c,1979年)
* 沙特爾大教堂(c,1979年)
* 凡爾賽的宮殿和園林(c,1979年)
* 韋茲萊的教堂和山丘(c,1979年)
* 韋澤爾峽谷的岩洞群(c,1979年)
* 楓丹白露的宮殿和園林(c,1981年)
* 亞眠大教堂(c,1981年)
* 奧朗日的古羅馬劇院和凱旋門
❹ 除北京周口店遺址外,我國還有哪些世界文化遺產
甘肅敦煌莫高窟 1987.12 文化遺產
俗稱千佛洞。位於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上下五層,南北長約1600米。始鑿於366年,後經十六國至元十幾個朝代的開鑿,形成一座內容豐富、規模宏大的石窟群。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飛天4000餘身,唐宋木結構建築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本世紀初又發現了藏經洞(莫高窟第17洞),洞內藏有從4—10世紀的寫經、文書和文物五、六萬件。引起國內外學者極大的注意, 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學。
山東泰山 1987.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泰山,古名岱山,又稱岱宗。自然景觀雄偉絕奇,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渲染和人文景觀的烘托,被譽為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縮影。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
世界遺產專家在泰山考察時發現,泰山既有突出普遍的自然科學價值,又有突出普遍的美學和歷史文化價值,是一座融自然科學與歷史文化價值於一體的神奇大山。
長城 1987.12 文化遺產
中國的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它始建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聯成萬里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築。其工程之浩繁,氣勢之雄偉,堪稱世界奇跡。歲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當您登上昔日長城的遺址,不僅能目睹逶迤於群山峻嶺之中的長城雄姿,還能領略到中華民族創造歷史的大智大勇。
2002年11月中國唯一的水上長城遼寧九門口長城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驗收,作為長城的一部分正式掛牌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陝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 1987.12 文化遺產
位於陝西臨潼縣城東5公里,距西安36公里,是秦始皇嬴政的皇陵。 陵區分陵園區和從葬區兩部分。陵園佔地近8平方公里,建外、內城兩重,封土呈四方錐形,頂部略平,高55米,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皇帝陵,也是最大的皇帝陵。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里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出土陶俑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驚和關注,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現已在一、二、三號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對外開放。
明清皇宮:北京故宮(北京)1987.12 、沈陽故宮(遼寧) 2004.7 文化遺產
又稱紫禁城,位於北京市區中心,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有24位皇帝相繼在此登基執政。始建於1406年,至今已近600年。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 最完整的古代木構建築群,佔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擁有殿宇9000多間,其中太和殿(又稱金鑾殿),是皇帝舉行即位、誕辰節日慶典和出兵征伐等大典的地方。故宮黃瓦紅牆,金扉朱楹,白玉雕欄,宮闕重疊, 巍峨壯觀,是中國古建築的精華。宮內現收藏珍貴歷代文物和藝術品約100萬件。
2004年7月,沈陽故宮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安徽黃山 1990.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黃山雄踞風景秀麗的安徽南部,是我國最著名的山嶽風景區之一。山體偉特,玲瓏巧石,萬姿千態。主峰蓮花峰海拔1860米。黃山美在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四絕」。自古以來,歷游名山者多以為黃山之美不亞於五嶽。「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任他五嶽歸來客,一見天都也叫奇」。歷代遊客盛贊「天下名景集黃山」,謂泰岱的雄偉,華山的峻峭,衡岳的煙雲,匡廬的飛瀑,雁盪的怪石,峨嵋的清涼,黃山兼而有之。黃山勝景,以峰為體。這里峰林如海,闢地摩天,危崖突兀,幽壑縱橫,美不勝收。
四川黃龍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黃龍風景名勝區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境內。面積700平方公里。主要景觀集中於長約3.6公里的黃龍溝,溝內遍布碳酸鈣華沉積,並呈梯田狀排列,彷彿是一條金色巨龍,並伴有雪山、瀑布、原始森林、峽谷等景觀。黃龍風景名勝區既以獨特的岩溶景觀著稱於世,也以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享譽人間。從黃龍溝底部(海拔2000米)到山頂(海拔3800米)依次出現亞熱帶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針葉闊葉混交林、亞高山針葉林、高山灌叢草甸等。包括大熊貓、金絲猴在內的10餘種珍貴動物徜徉其間,使黃龍景區的特殊岩溶地貌與珍稀動植物資源相互交織,渾然天成。以其雄、峻、奇、野風景特色,享有「世界奇觀」、「人間瑤池」的美譽。
湖南武陵源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武凌源風景名勝區位於湖南省張家界市。總面積369平方公里,由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索溪峪和天子山、楊家界等四大景區組成。主要景觀為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境內共有3103座奇峰,姿態萬千,蔚為壯觀。加之溝壑縱橫,溪澗密布,森林茂密,人跡罕至,森林覆蓋率85%,植被覆蓋率99%,中、高等植物3000餘種,喬木樹種700餘種,可供觀賞園林花卉多達450種。陸生脊椎動物50科116種。區內地下溶洞串珠貫玉,黃龍洞已探明的洞底總面積10萬平方米,全長7.5公里,垂直高度140米,是世界地質公園、首批國家5A級旅遊區張家界武陵源的組成部分。武凌源以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五絕」而聞名於世。
四川九寨溝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以「童話世界」、「人間仙境」而著稱的九寨溝位於東經103 ° 46 ′ -104° 4′,北緯 32 ° 51 ′ -33° 19′,在四川省西北部阿壩州九寨溝縣境內,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邊緣的尕爾納山峰北麓,海拔在 2000 米 至 3000 米 之間,距四川省省會成都市 435 公里 。
湖北武當山古建築群 1994.12 文化遺產
武當山,雄峰峻嶺,標奇孕秀,聳立於中國西部山區城市--十堰市境內,東經1100,北緯320附近。景區「綿亘八百里」。在古代,武當山以「亘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的顯赫地位成為千百年來人們頂禮膜拜的「神峰寶地」;在當代,國務院稱譽武當山古建築群與自然環境巧妙結合,達到了「仙山瓊閣」的意境,成為我國著名的游覽勝地和宗教活動場所。
山東曲阜的孔廟、孔府及孔林 1994.12 文化遺產
曲阜孔廟、孔府、孔林位於山東省曲阜市,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淀、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1994.12 文化遺產
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位於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避暑山莊位於承德市中心區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距離北京230公里。它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時約90年建成。 與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中國現存佔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
西藏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 1994.12 文化遺產
在拉薩西北的瑪布日山上,是著名的宮堡式建築群,藏族古建築藝術的精華。
始建於公元7世紀,是藏王松贊干布為遠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現佔地41 公頃,宮體主樓13層,高115米,全部為石木結構,5座宮頂覆蓋鎦金銅瓦,金光燦爛,氣勢雄偉。布達拉宮分為兩大部分:紅宮和白宮。居中央是紅宮,主要用於宗教事務;兩翼刷白粉的是白宮,是達賴喇嘛生活起居和政治活動的場所。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V)(VI),布達拉宮於1994年12月入選《世界遺產名錄》。2000年11月又加入了拉薩的大昭寺。2001年12月,拉薩的羅布林卡也被補充加入此項世界文化遺產。
四川峨眉山—樂山風景名勝區 1996.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峨眉山,位於中國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內,景區面積154平方公里,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和佛教名山;是一個集自然風光與佛教文化為一體的中國國家級山嶽型風景名勝區。
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 1996.12 文化景觀
廬山位於中國第一大河長江中游南岸、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濱,是座地壘式斷塊山。大山、大江、大湖渾然一體,險峻與柔麗相濟,素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富有獨特的廬山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與美學價值。廬山風景名勝區面積302平方千米,外圍保護地帶500平方千米。廬山有獨特的第四紀冰川遺跡,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種地貌類型,有地質公園之稱。
蘇州古典園林 1997.12 文化遺產
蘇州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重點風景旅遊城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自古以來被人們譽為「園林之城」,其盛名享譽海內外。蘇州古典園林歷史綿延2000餘年,在世界造園史上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價值,她以寫意山水的高超藝術手法,蘊含濃厚的傳統思想文化內涵,展示東方文明的造園藝術典範。實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
2000年11月蘇州藝圃、藕園、滄浪亭、獅子林和退思園5座園林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擴展項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山西平遙古城 1997.12 文化遺產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古城始建於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間的周宣王時期,為西周大將尹吉甫駐軍於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實行「郡縣制」以來,平遙城一直是縣治所在地,延續至今。平遙古城歷盡滄桑、幾經變遷,成為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縣城的原型。迄今為止,古城的城牆、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原來的形式和格局大體未動,它們同屬平遙古城現存歷史文物的有機組成部分。
雲南麗江古城 1997.12 文化遺產
麗江古城是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中心城鎮,位於雲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0°14′,北緯26°52′。古城位於縣境的中部,海拔2400餘米。是一座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和文化燦爛的名城,也是中國罕見的保存相當完好的少數民族古城。
北京天壇 1998.11 文化遺產
天壇位於北京的南端,是明清兩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禱五穀豐收的地方。它的嚴謹的建築布局,奇特的建築結構,瑰麗的建築裝飾,被認為是我國現存的一組最精緻,最美麗的古建築群,在世界上享有極大的聲譽。
天壇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與故宮同時修建,面積約270萬平方米,分為內壇和外壇兩部分,主要建築物都在內壇。南有圓丘壇,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座高2米半,寬28米,長360米的甬道,把這兩組建築連接起來。天壇的總體設計,從它的建築布局到每一個細部處理,都強調了「天」。它那300多米長的高出地面的甬道,人們登臨其上,環顧四周,首先看到的是那廣闊的天空和那象徵天的祈年殿,一種與天接近的感覺就油然而生。這條甬道又叫海漫大道,這是因為古人認為到天壇去拜天等於上天 ,而由人間到天上去的路途非常遙遠、漫長。
北京頤和園 1998.11 文化遺產
北京西郊的西山腳下海淀一帶,泉澤遍野,群峰疊翠,山光水色,風景如畫。從公元11世紀起,這里就開始營建皇家園林,到800年後清朝結束時,園林總面積達到了1000多公頃,如此大面積的皇家園林世所罕見。
福建省武夷山 1999.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武夷山市位於福建省北部,屬中亞熱帶地區。境內東、西、北部群山環抱,峰巒疊嶂,中南部較平坦,為山地丘陵區。市區海拔210米。地貌層次分明,呈梯狀分布。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最高處黃崗山海拔2158米,在我國大陸稱為「華東屋脊」,最低處興田鎮,海拔165米(河床標高海拔160米)。最高與最低點高差1993米,地勢高低相差之大,為全省之最。聞名中外的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及武夷山自然保護區主要部分位於境內,使武夷山市自然條件具備諸多特異性。
重慶大足石刻 1999.12 文化遺產
大足石刻是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大足縣是重慶市所轄郊縣,始建於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豐大足」而得名,是馳名中外的「石刻之鄉」、「五金之鄉」,全國首批甲級開放縣,國家確定的長江三峽旅遊縣的起點,全國生態農業先進縣,重慶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大足縣歷史悠久,人文景觀、旅遊資源非常豐富。縣境內石刻造像星羅棋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余身,銘文10萬余字。
大足石刻其規模宏大,刻藝精湛,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在我國古代石窟藝術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國內外譽為神奇的東方藝術明珠,是天才的藝術,是一座獨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寶庫
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 2000.11 文化遺產
西遞:西遞是黃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遊景點,坐落於黃山南麓。 據史料記載,西遞始祖為唐昭宗李曄之子,因遭變亂,逃匿民間,改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風昌盛,到明清年間,一部分讀書人棄儒從賈,他們經商成功,大興土木,建房、修祠、鋪路、架橋,將故里建設得非常舒適、氣派、堂皇。歷經數百年社會的動盪,風雨的侵襲,雖半數以上的古民居、祠堂、書院、牌坊已毀,但仍保留下數百幢古民居,從整體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徵。
宏村:宏村位於黟縣城西北角。村內鱗次櫛比的層樓疊院與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動靜相宜,空靈蘊藉,處處是景,步步入畫。從村外自然環境到村內的水系、街道、建築,甚至室內布置都完整地保存著古村落的原始狀態,沒有絲毫現代文明的跡象。造型獨特並擁有絕妙田園風光的宏村被譽為「中國畫里鄉村」。
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湖北鍾祥市)、清東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縣) 2000.11 文化遺產
、明孝陵(江蘇)、十三陵(北京) 2003.7、盛京三陵(遼寧)2004.7
明顯陵:明顯陵位於湖北省鍾祥市城東7.5公里純德山的明顯陵,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親恭睿皇帝和母親章聖皇太後的合葬墓,始建於明正德十四年(1519),圓陵墓面積1.83平方公里,是我國中南地區唯一的一座明代帝王陵墓,是我國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單體陵墓。其「一陵兩冢」的陵寢結構,為歷代帝王陵墓中絕無僅有。
清東陵: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市西北三十公里處的馬蘭峪,界於京津、唐山、承德之中。西距北京一百五十公里,南距唐山一百公里,北距承德一百公里。陵園大小建築580座。清東陵是葬有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和同治五個清朝皇帝,再加上孝庄、慈禧和香妃等 161人的大陵園。清東陵堪稱是清朝遺留的中國文化瑰寶。
清西陵: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十五公里的永寧山下,在北京西南方120公里,是清代帝王陵寢之一,與河北省遵化縣東陵東西相對而稱西陵。這里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四位皇帝及他們的後妃、王爺、公主、阿哥等七十六人。共有陵寢十四座,還在配屬建築行宮、永福寺,這里風景秀麗,環境幽雅,規模宏大,體系完整,是一處典型的清代古建築群。
2003年7月北京市的十三陵和江蘇省南京市的明孝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一部分收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4年7月,盛京三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2000.11 文化遺產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東南,分布於伊水兩岸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年間,先後營造400多年。現存窟龕2300多個,雕像10萬余尊,是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典範之作。
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2000.11 文化遺產
青城山,位於四川成都的都江堰風景區,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山內古木參天,群峰環抱,四季如春,故名青城山。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後山。前山景色優美,文物古跡眾多;後山自然景物原始而華美,如世桃園,綺麗而又神秘。
都江堰位於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建於公元三世紀,是中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來,至今仍發揮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愧為文明世界的偉大傑作,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
雲岡石窟 2001.12 文化遺產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的雲岡石窟,有窟龕252個,造像51000餘尊,代表了公元5世紀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 雲岡石窟
雲南「三江並流」自然景觀 2003.7 自然遺產
「三江並流」自然景觀位於中國西南部雲南省青藏高原南部橫斷山脈的縱谷地區,由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及其流域內的山脈組成,整個區域面積達4.1萬平方公里。它地處東亞、南亞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區域的交匯處,是世界上罕見的高山地貌及反映其演化的代表地區,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種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該地區跨越麗江地區、迪慶藏族自治州、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三個地州,區內匯集了高山峽谷、雪峰冰川、高原濕地、森林草甸、淡水湖泊、稀有動物、珍貴植物等奇異景觀。
同時,該地區還是16個民族的聚居地,是世界上罕見的多民族、多語言、多種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並存的地區。長期以來,「三江並流」自然景觀一直是科學家、探險家和旅遊者的嚮往之地,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美學意義和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
吉林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2004.7.1 文化遺產
2004年7月1日,在中國蘇州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傳來消息,主體坐落於吉林省集安市的「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我國的世界遺產名錄增加到30個。該處入選理由是:建築技藝精湛,堪稱同時代工藝的典範;藝術成就突出,特別是墓葬中的壁畫,體現了高超的藝術水準;文明內涵富有特色,眾多珍貴文物都反映了高句麗時期獨具特色的文明。高句麗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少數民族地方政權,存續於漢唐期間,前後歷經約705年,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在吉林、遼寧等地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跡和文物。
澳門歷史城區 2005 文化遺產
「澳門歷史城區」是連結相鄰的眾多廣場空間及二十多處歷史建築,以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覆蓋范圍包括媽閣廟前地、亞婆井前地、崗頂前地、議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穌會紀念廣場、白鴿巢前地等多個廣場空間,以及媽閣廟、港務局大樓、鄭家大屋、聖老楞佐教堂、聖若瑟修院及聖堂、崗頂劇院、何東圖書館、聖奧斯定教堂、民政總署大樓、三街會館(關帝廟)、仁慈堂大樓、大堂(主教座堂)、盧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吒廟、舊城牆遺址、大炮台、聖安多尼教堂、東方基金會會址、基督教墳場、東望洋炮台(含東望洋燈塔及聖母雪地殿聖堂)等二十多處歷史建築。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2006.7.12 自然遺產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包括卧龍、四姑娘山、夾金山脈,面積9245平方公里,涵蓋成都、阿壩、雅安、甘孜4個市州12個縣。這里生活著全世界30%以上的野生大熊貓,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貓棲息地,也是全球除熱帶雨林以外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區域之一。它曾被自然保護國際選定為全球2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之一,被全球環境保護組織確定為全球200個生態區之一。
中國安陽殷墟 2006.7.13 文化遺產
中國安陽商代遺址又名殷墟,佔地約24平方公里,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區西北小屯村一帶,距今已有3300多年歷史。殷墟是聞名中外的中國商代晚期都城遺址,是中國歷史上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遺址。
中國南方喀斯特 2007.6.27 自然遺產
由雲南石林的劍狀、柱狀和塔狀喀斯特、貴州荔波的森林喀斯特、重慶武隆的以天生橋、地縫、天洞為代表的立體喀斯特共同組成,形成於50萬年至3億年間,總面積達1460平方公里,其中提名地(核心區)面積480平方公里,緩沖區面積980平方公里。
開平碉樓與古村落 2007.6.28 文化遺產
開平碉樓位於廣東省開平市,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類型,是一種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根據現存實證,開平碉樓最遲在明代後期(16世紀)已經產生,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展成為表現中國華僑歷史、社會形態與文化傳統的一種獨具特色的群體建築形象。
福建土樓 2008.7.7 文化遺產
福建土樓位於福建閩南、閩西的漳州、龍岩地區,由永定、南靖、華安的「六群四樓」共四十六座土樓組成,包括永定縣的初溪土樓群、洪坑土樓群、高北土樓群、衍香樓、振福樓,南靖縣的田螺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和貴樓、懷遠樓,華安縣的大地土樓群。
福建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建築,創造性的生土建築藝術傑作。其產生於宋元時期,經過明代早、中期的發展,明末、清代、民國時期逐漸成熟,並一直延續至今。福建土樓依山就勢,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規劃的「風水」理念,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禦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築材料,是一種自成體系,具有節約、堅固、防禦性強特點,又極富美感的生土高層建築類型。土樓文化根植於東方血緣倫理關系,是聚族而居傳統文化的歷史見證,體現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型生土夯築的建築藝術成就,具有「普遍而傑出的價值」。
江西三清山 2008.7.8 自然遺產
三清山位於江西上饒東北部,古有「天下無雙福地」、「江南第一仙峰」之稱,因玉京、玉虛、玉華三葛洪獻丹座山峰高聳入雲,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個道教最高尊神而得名。三清山東險西奇、北秀南絕,四季景色綺麗秀美,三清山有著其獨特花崗岩石柱與山峰,豐富的花崗岩造型石與多種植被、遠近變化的景觀及震撼人心的氣候奇觀相結合,創造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景觀美學效果,呈現了引人入勝的自然美。景區邊界合理,有效地保護了景觀的自然性和維護景觀品質所必需區域。
山西五台山2009.6.26 文化景觀
五台山是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對外推出的35張旅遊王牌產品之一,也是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國家首批4A級旅遊區。
五台山地處山西省五台縣東北部,由東、南、西、北、中五座山峰環繞而成,五峰聳峙,高出雲表,頂無林木,平坦寬闊,猶如壘土之台,故名五台山。盛夏時節,綠草紅花與台頂千年不化的堅冰為伴,景色秀美,氣候涼爽,又名清涼山。
北台也稱葉斗峰,海拔3058米,素有華北屋脊之稱。西台也稱掛月峰,中台也稱翠岩峰,東台也稱望海峰,南台也稱錦綉峰。五座台山各有特色,各具風韻。每到盛夏,五座台山山花爛漫,香氣四溢,遊人至此,猶如置身花海,令人陶醉。
五台山自東漢永平11年(公元68年)開始建廟,至今歷時近2000年,形成了國內唯一的一處由青廟(漢傳佛教)、黃廟(藏傳佛教)並居一山共同講經說法的道場,被譽為中國佛教的縮影、世界著名的佛教聖地。
五台山迄今仍保存著北魏、唐、宋、元、明、清等7個朝代的寺廟建築47處,薈萃了7個朝代的彩塑、5個朝代的壁畫,以及堪稱典範的古建藝術。南禪寺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被譽為中華瑰寶。佛光寺被世人譽為東方古建明珠、亞洲佛光。五台山的標志建築塔院寺大白塔,為我國現存元代覆缽式塔最高建築。
❺ 五胡十六朝的慕容沖是死於阿房宮,那個阿房宮的遺址現在是在哪裡
阿房宮是秦王朝的巨大宮殿,遺址在今西安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帶,始建於公元前212年。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國力日益強盛,國都咸陽人中增多。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開始營造朝宮,即阿房宮。由於工程浩大,始皇在位時只建成一座前殿。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其規模之大,勞民傷財之巨,可以想見。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續修建。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寫道:「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可見阿房宮確為當時非常宏大的建築群。楚霸王項羽軍隊入關以後,移恨於物,將阿房宮及所有附屬建築縱火焚燒,化為灰燼。
阿房宮究竟有多大?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他的《史記•始皇本紀》中說:阿房宮前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中可以坐一萬人,殿下可以樹起五丈高的大旗。四周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在南山的峰巔建宮閥,又修復道,自阿房宮渡過渭水直達咸陽。秦代一步合六尺,三百步為一里,秦尺約0.23米。如此算來,阿房宮的前殿東西寬690米,南北深115米,佔地面積8萬平方米,容納萬人自然綽綽有餘了。相傳阿房宮大小殿堂七百餘所,一天之中,各殿的氣候都不盡相同。宮中珍寶堆積如山,美女成千上萬,秦始皇一生巡迴各宮室,一天住一處,至死時也未把宮室住遍。《漢書•賈山傳》記載阿房宮整個的規模「東西五里,南北千步。」如今在陝西西安西郊三橋鎮以南,東起巨家莊,西至古城村,還保存著面積約六十萬平方米的阿房宮遺址。可見,阿房宮宮殿之多、建築面積之廣、規模之宏大,是世界建築史上無與倫比的宮殿建築。
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地考察,確認秦阿房宮遺址建築規模和保存完整程度在世界古建築中名列第一,屬世界奇跡和著名遺址之一,被譽為「天下第一宮」。
今阿房村南附近,有一座大土台基,周長約310米,高約20米,全用夯土築起,當地人稱為「始皇上天台」。阿房村西南附近,夯土迤邐不斷,形成一長方形台地,面積約26萬平方米,當地稱為「郿塢嶺」。這兩處地方是阿房宮遺址內最顯著的建築遺跡。
瑰麗阿房宮在哪裡?拷問阿房宮的存在
當我們終於等來有史第一次對「阿房宮遺址」的考古發掘,當我們首次發現「保存完整的秦宮鋪瓦屋頂」,尤其是,當我們熱火朝天於「項羽燒沒燒阿房宮」論戰不休時,那如詩似幻般的阿房宮,真的有過嗎?
考古專家談阿房宮考古成果發布後的是是非非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阿房宮考古工作隊領隊李毓芳說,她連日來「已被國內個別所謂的專家弄得頭都疼了」。提起近來阿房宮遺址考古成果發布後引來的是是非非,她說:「我可以肯定並且斬釘截鐵地說,阿房宮前殿遺址沒有發現被大火焚燒的痕跡,項羽當年燒的是秦咸陽宮的建築,而不是阿房宮的前殿!」
考古專家:「項羽沒燒阿房宮」說法無誤
近日,有媒體刊發「項羽沒燒阿房宮有誤」的消息,記者就此采訪秦阿房宮考古工作隊專家。從他們那裡記者再次得到確認:「可以肯定地說項羽沒燒阿房宮,應該為項羽平反。」
阿房宮與「硬改歷史」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認為,我國秦代重要宮殿建築阿房宮是被西楚霸王項羽付之一炬的。直到公元2003年的今天,考古專家從阿房宮遺址發掘現場一直沒有找到炭灰的痕跡,才初步斷定阿房宮並非毀於大火,從而排除了項羽「縱火」的嫌疑。那麼,項羽為什麼會蒙受如此不白之冤呢?
專家:阿房宮是半拉子工程 未現被燒痕跡
專家分析認為:阿房宮可能是基礎打好了,但宮殿沒有完全蓋好。當時修阿房宮不到一年多,秦始皇就死了,勞動力被拉去修秦陵墓,陵墓沒修完,秦二世就垮台了,阿房宮的活也就沒完。這次考古沒有找到封頂的東西也是一個佐證。從另外一個側面分析,阿房宮沒修好,也就沒有什麼好燒的。」
阿房宮進行歷史上首次科學發掘 將揭開神秘面紗 (資料來自華夏經緯網)
經過我國考古工作者一年時間的勘探和發掘,舉世聞名的秦阿房宮遺趾前殿夯土台基的范圍已經基本確定,其前殿遺址南北部邊緣的結構也初步摸清,同時首次發現了秦阿房宮前殿附屬宮完整組合的板筒瓦屋頂,沉睡兩千多年、氣勢磅礴的阿房宮正在向世人揭開她的神秘面紗。
被唐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描寫為」復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的秦阿房宮是一處規模宏大的宮殿建築群,也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建築之一。根據勘探發掘確定,僅阿房宮前殿遺址夯土台基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現存最大高度12米,夯土面積50平方米,是迄今所知中國乃至世界古代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夯土基趾。據考古專家推算,阿房宮前殿遺址的面積規模與史書記載的「東西長500步,高達數十仞,殿內舉行宴饗活動可坐萬人」所描寫的基本一致。
記者在發掘現場看到,阿房宮前殿遺址夯土台基北部的邊緣為檯面結構,最高處有宮牆,牆的側面堆有大量倒塌的筒狀和板狀瓦片,考古專家介紹說,這些出土的瓦片時代應為秦和西漢早期,說明遺址的始建年代為秦代,漢代作為上林苑的一部分繼續在使用.前殿遺址夯土台基的南部則較低,略呈向南傾斜坡狀。在台基南邊沿還有一條東西向壕溝,在壕溝南側,發現一處鋪瓦的屋頂痕跡,殘留的鋪瓦范圍東西長3.06米,南北寬3米,由西向東筒瓦存6行,板瓦5行.筒瓦通長為46-54厘米,厚1.2-2厘米,板瓦通長為58-62厘米,寬44-51厘米,充分顯示了秦代建築的宏偉巍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家指出,這是秦代考古的一個重大發現.
據介紹,在整個前殿的發掘中沒有發現有火燒土的痕跡,迄今沒有證據表明阿房宮曾經歷過大火燒毀。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對阿房宮的科學勘探發掘。阿房宮遺址經歷了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保護形勢日益嚴峻.為了給遺址的保護提供全面准確的科學依據,從去年10月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聯合組建了阿房宮考古工作隊。截止目前,勘探面積20萬平方米,試發掘面積1000平方米。考古工作還在繼續進行中。
❻ 舒州的遺跡景點
薛家崗遺址
薛家崗古文化遺址,即薛家崗新石器文化遺址,至今已有五、六千年歷史,位於潛山縣城南7.5公里處的河鎮鄉利華村與水崗村交界處。該處已出土的一千多件古文物可供參觀憑吊,對研究長江中下游新石器晚期文化,是不可多得的理想場所。
該遺址坐落在潛河邊上,高出附近農田3-7米,為一橢圓形台地,總面積約有六萬多平方米。在已經開挖過的一千多平方米方塘中,人們從土質結構上可以看到五個自然層。第一層為耕土層,第二層為唐、宋文化層,第三層為殷商文化層,第四、五層為新石器文化層。從四、五層疊壓關系和隨葬品的組合變化來看,新石器時期的潛山人,已經脫離了原始人群的流浪生活,逐漸走向定居,並且創造了相當進步的生活、生產用具。
這里三面臨水、一面靠山,在此定居,既便於飲水、耕作、養殖,也便於上山避災。這一具有獨特環境的定居點,被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命名為「薛家崗文化」,被安徽省政府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為我國研究新石器時代人類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活和生產活動之狀況,提供了珍貴的資料。此外,在舒州(潛山縣城)內的天寧寨,亦發現了一處新的古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證明,在五六千年前,己有另外一個氏族,在潛山定居了。
從已經出土的一千多件石器、陶器、玉器等文物來看,其石器大都經過通體精磨,刃部非常鋒利。有一把石挫,光澤晶瑩,可以照見人影。尤其是石刀,有一、三、五、七、九等奇數刀孔,更屬國內罕見。石器有盆、碗、壺、杯等,大都為當時人民的生活用品。陶器尤為精美,有泥質和夾砂兩種,外表為素麵磨光,少數有弦紋、刻劃紋、針刺紋、堆紋等。折腹壺、雞冠耳手碗等,形式多樣,製作甚為精細。
在這些陶器中,還有數十個球,小的中空有丸,搖之叮哨作響,大球鏤有十四個對稱圓孔,內有七個小丸,亦搖之有聲。這些珍貴的陶器,告訴了人們,早期的潛山人已經掌握了很高的制陶技藝。出土的玉器多為裝飾品。有玲成剔透的玉環、玉管、玉瓊等。在這些豐富多彩的器物中,以孔眼石刀上的紅色花果圖案最具有代表性。它構圖嚴謹、線條勻稱,布局優美,是薛崗氏族特有的器物。
在第三層中出土了許多具有殷商時代特徵的青銅器,如箭鐮等,為研究安徽省及長江北岸青銅器文化造型藝術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致於唐、宋時期的文物就更多了,有唐朝的磚、瓦、當,宋代的瓶、碗、紡錘等許多生活用品,這說明此時的潛山人己具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和生產技能。
天柱山
位於古舒州(潛山縣)境內天柱山是安徽之源,中國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區(2011年5月5日批准)、國家級森林公園、中華十大名山之一、中國最早五嶽之南嶽(古南嶽)。
天柱山東臨長江,西連大別山,雄峙江淮。風景區面積82.46平方公里,境內山奇水秀,古跡眾多,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天柱山因主峰雄偉峭拔如「擎天一柱」而得名。古為皖山、皖公山, 安徽簡稱皖即源於此。據《史記.封禪書》載,公無前106年,漢武帝南巡,登臨天柱,封為「南嶽」。至公元589年,隋文帝開拓南疆,改封湖南衡山為南嶽,天柱山仍以古南嶽而受人仰慕。天柱風光,雄秀兼備,四十五峰各有千秋 。 這里處於南溫帶和北亞熱帶的交匯地帶,動植物種類豐富 ,珍貴植物有香果樹、紅豆杉、天女花,特別是成片的珍珠黃楊與雲錦杜鵑 ,伴生於海拔千米地帶,形成高山特殊的景觀。珍貴動物有花面狸、琴鳥、四聲杜鵑、娃娃魚等。天柱山有很多文物古跡。
山谷寺(三祖寺)
三祖寺,一名山谷寺,又稱乾元禪寺,坐落在舒州西北9公理處的谷口鳳形山上。鳳形山,唐宋以來人們習慣稱之為三祖山,這里是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天柱山的南大門,環境清幽,景色怡人。三祖山一峰獨秀,翠黛蒼郁,東西兩側崗巒逶迤,向南蜿蜒伸展,對三祖寺呈環圍合抱之勢,使山前形天一個天然谷口。清澈甘冽的山谷流泉從三祖山西側谷底潺潺流出,滾珠嘎玉,泠泠有聲,向南經谷口匯入潛河。寬闊的潛水河像一條潔白的玉帶,自西向東輕盈舒展,系於山前。河水清漣,波光粼粼,映現著青山塔影。水光山色,渾作一體,構成了谷口的獨物風貌,成為天柱山風景名勝的重要一景。
山谷寺始建於梁武帝時,為高僧寶志禪師首創。相傳:南朝梁時,白鶴道人、寶志和尚兩人都想在此建道場,梁武帝命他兩各施法寶識地,得者居之,道人放白鶴,和尚拋錫杖,鶴飛在前,將落地時被錫杖飛來聲所驚,止於他處,錫杖卓立此地,寶志即在此建寺。大同二年(536年)武帝蕭衍賜名為山谷寺,佛教二祖曾在此駐錫,境內三祖寺系禪宗三祖祖庭,佛教禪宗在中國的第三代祖師僧璨禪師在此圓寂,肉身葬於寺後小丘上,後人又稱為三祖寺。 寺院內覺寂塔俗稱三祖塔,建於唐玄宗時,塔下藏三祖舍利百粒,代宗大歷七年,賜號曰覺寂,塔高六丈,七層八面,結構精巧,壁雕佛像栩栩如生,北有石級可登,外旋中空,螺旋而上。每層有四門相對,兩虛兩實,虛實分設。遊人登塔,常被虛實所迷。
建寺1500年來,這里道教、佛教文化幾度輝煌,鼎盛時期有「三千道人八百僧」之說。現今寺門上高懸當代著名書法家趙朴初題寫的「山谷寺」匾額。佛道寺觀達3600餘間,現為全國重點對外開放寺廟。
石牛古洞
石牛古洞位於天柱山腳下、三祖寺西邊的山谷里 ,谷中大石累累,溪水潺潺,蒼松翠柏,紫峰白雲,風光秀麗。山谷腹部有個露天巨洞,洞前有一巨石,重約百噸,狀如一頭水牛卧於溪澗邊,在石牛旁有兩崖相接,蔥蘢植被填補了其間的空隙,構成了不是洞的洞門,從石牛後面看似石牛歸洞,故稱「石牛古洞」。據《潛山縣志》記載:如牛的大石有兩處,一在上游,巨石如牛伏溪底,借流水為浴,僅留腹背在外,水經其腹側,人行其肋上,有兩只天然牛蹄印嵌於近脊背處。一處在下游數十米,大石酷似牛的全身,頭、背、腹、腿,線條分明,單個地跪卧溪畔,狀如飽飲清洌泉水之後,昂首醉賞松竹交翠美景,諦聽三祖寺里鍾鼓之聲。
相傳,很久以前的一個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牛郎把牛放在銀河岩上,就迫不及待地和織女到天柱山上幽會去了。神牛看見風光秀麗的天柱山下,地曠人少,男女老少墾荒耕種,十分艱辛,頓現勤勞本性,就悄悄下凡,來到天柱山幫助人們墾荒耕地。由於牛郎織女十分迷戀天柱山的景色,一連幾天樂不思蜀,王母知道後,勃然大怒,派天兵天將將牛郎織女押回天庭。然而神牛眷戀人間美景,不願重回天庭,於是遁跡山林,沒入千年古洞,變成了石牛。神奇、勇猛、倔強的石牛便被傳為千古佳話。
古往今來,維妙維肖的石牛令南來北往的遊客嘆為觀止,寫下了許多贊美石牛的詩篇。明代詩人羅庄贊曰:「天生好景在人間,閬苑蓬萊奚足貴」。清代詩人丁珠在《石牛古洞》一詩中贊美石牛是「一品神仙」:「古洞悠然小洞天,石牛得此本無全。誰迎紫氣誰能杖,不糞黃金不受鞭。齒潔無勞臨水漱,心閑唯愛枕雲眠。千秋山谷真知己,信是煙霞一品仙。」
石牛經過風風雨雨,走過了數千年,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文革」中,愚昧無知的山民把石牛當做「牛鬼蛇神」,炸去了石牛的頭,只留下了殘缺不全的牛身。
唐宋以來,李白、王安石、蘇軾、黃庭堅、李柬之、留正、張同之等都酷愛潛山山水。李白在詩中表達了「待吾還丹成,投跡歸此地」的意願。在舒州(今潛山縣)任團練副使的蘇東坡想定居潛山,他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平生愛舒州風土,欲卜居為終老之計」。黃庭堅更是把自已當成潛山人,他特別喜愛石牛古洞的林泉之勝,自號山穀道人,常騎在石牛背上讀書,讓宋代第一畫家李公麟為他畫「黃山谷坐牛圖」,刻於崖壁之上。他在山谷築室讀書,寫下了十幾篇歌頌潛山山水的名篇詩作,在《題潛山》一詩小序中滿懷深情地寫道:「余家潛山,實為名山福地」。後人為紀念他,在其讀書處建起了「涪翁亭」。
黃庭堅游歷潛山過程中,最令他流連忘返的是「石牛古洞」。
置身「仙境」的黃庭堅,面對詩崖,感慨萬千,寫下了《題山谷大石》、《題山谷石牛洞》、《書石牛溪大石上》、《題青牛篇》等多篇詩文。他在詩中抒發了當時的心情:「鬱郁竊竊天官宅,諸峰排霄帝不隔。六時謁天開關鑰,我身金華牧羊客。羊眠野草我世間,高真眾靈思我還。石盆之中有甘露,青牛駕我山谷路。」陶醉於石牛古洞的黃庭堅,雖身處世間,卻已思接千載。人生的痛苦、仕途的艱辛、旅途的勞頓都已統統拋開,石牛古洞就是心中唯一讓他快樂的世外桃源。他經常騎著青牛,像仙人一樣優游在山谷林泉之中。
孔雀東南飛舊地
在舒州這塊古老而美麗的土地上,千百年來,流傳著許多迷人的傳說,發生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1000多年前,我國最早的敘事長詩《孔雀東南飛》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從舒州府(今安徽潛山縣梅城)出發,沿梅河西岸向東南行4.5公里,便是焦仲卿的故鄉-----焦家畈。焦仲卿為漢末建安年間廬江府內一小吏,娶聰明美麗的民女劉蘭芝為妻,夫妻恩愛情深。兇狠的焦母不容蘭芝,以種種借口逼迫焦仲卿將劉蘭芝休棄,焦、劉二人被迫分離。離別時,兩人發誓生死相愛,不復嫁娶。於是,蘭芝在家兄逼迫再嫁時投水自盡,焦仲卿得此消息,也自縊於庭中樹上。後來焦劉兩家將二人合葬於華山,墓旁種有松柏、梧桐。樹木間枝枝相蓋,葉葉相連,常常有鴛鴦鳥飛落其間,仰頭相啼,如泣如訴達五更。在今小吏港老街東側的華山崗上可見新修焦仲卿、劉蘭芝合葬墓,人們習慣稱之為孔雀墳。
如今的焦家畈,早已不見當年小吏的蹤跡,但從一些老人娓娓的講述中,從孔雀台、小吏港及一些民間習俗里,仍強烈地感受到人們對焦、劉的懷念,焦劉二人名字早已溶入了這片山川、河流。盡管焦家畈已沒有焦家後代,但焦家畈的地名一直保留至今。小吏港也是因焦仲卿曾是府中小吏而得名。孔雀台更是紀念焦、劉二人的建築。在今小吏港的下街,可見當年孔雀台的遺址。據史料記載,這座孔雀台始建於唐朝末年。初建時為土台,毀於文化大革命期間。規模最大時有幾十間房屋,佔地百餘平方米。台為上下二層,磚木結構。台內側門上有焦仲卿、劉蘭芝畫像。逢年過節,常有外地名班名角來此演出,唱唱「仰頭相對鳴,夜夜達五更」等有關焦仲卿、劉蘭芝忠貞愛情的戲文。在焦、劉的故鄉習俗里,人們把折磨媳婦的惡婆婆叫「焦八叉」,把受苦難的媳婦稱作「苦芝子」。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這一古老的愛情悲劇千百年來感動著無數讀者,這凄麗的故事曾被改編過越劇、彈腔、黃梅戲等多種劇本,深受人同喜愛。遙想當年,潛山何等繁華。縣城為廬江府府治和皖縣縣治所在地,車水馬龍,商賈雲集。今日潛山,在改革開發的新形勢下,正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新世紀的到來。城內高樓林立,城區面貌日新月異,孔雀東南飛的故鄉正在皖西南崛起。在今城區東南廣場上,矗立著一座雕塑-------《孔雀東南飛》。這座造型優美的雕塑,為古老的文明縣城增添了艷麗,同時也在向後人訴說著那震撼世人的千古絕唱。
古愛情絕唱《孔雀東南飛》,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首最偉大的長篇敘事詩,被譽為「長詩之聖」。我縣小市港就是故事的發生地。古鎮小吏港,歷史上曾名焦吏港、曉市港、小市港,舊志載「以漢廬江郡小吏焦仲卿而得名」,自漢代就有其址。 小吏港位於皖水中游,距安慶市5 0 公里,抵天柱山風景區8 公里,與潛山縣隔河相望。舊時分上街、中街、下街。今稱舊時的三街為老街,新建的區域為新街。 古時,小吏港為水運港口,又是官道驛站。設有各種商行、貨棧、店堂、飯鋪、旅館、賭場、澡堂、作坊五百餘家,白天車水馬龍,夜晚燈火輝煌,常年人聲鼎沸,喧囂熱鬧。最具盛名的是竹簟行,上達三江,下抵蘇杭,客商雲集,把外埠的貨物帶到小吏港,把小市的特產斑竹簟銷往全國各地,日成交額高峰達數萬條。
小吏港遺有大量《孔雀東南飛》遺跡,鎮東一華里有一個村莊名劉家山 ,是《孔雀東南飛》女主人公劉蘭芝娘家所在地。劉家山有一口古井曰「苦水井」,相傳劉蘭芝作姑娘時,在此井汲水,井水清澈甘甜,蘭芝死後,井水變苦,無法飲用,故稱苦水井,後百姓將其填平。古鎮西,一河之隔是焦家坂,焦家坂內有一村莊名焦家園,是焦仲卿家所在地。漢時,小吏港、劉家山焦家園同是廬江郡轄地。今小吏港、劉家山屬懷寧縣,焦家園屬潛山縣。 小吏港鎮東有一山崗,曰花山。「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旁」。古時「花」、「華」通用,花山即華山。焦仲卿、劉蘭芝合葬在花山上。焦、劉合葬墓,當地群眾稱為「孔雀墳」。三十年代初期,墓前還曾有古青磚雕刻的墓碑,每年清明節和臘月都有大批群眾到此焚香祭祀。八十年代,懷寧縣人民政府對此墓進行了修繕,用大理石製作了墓碑,碑文曰「漢焦仲卿劉蘭芝之墓」。 距「孔雀墳」不遠有「望雀墩」,墩上原建有「望雀亭」。相傳劉蘭芝死後,當地人們築墩建亭,逢年過節,攜老帶幼,攀墩登亭,祈盼孔雀歸來。 . 古鎮東有一廟,名「相公廟」,為紀念焦仲卿焦相公所建。有一座橋名「蘭芝橋」,為懷念劉蘭芝所建。 小吏港還有一個名聞遐邇的古建築——孔雀台,與南京鳳凰台、武漢黃鶴樓並稱為「長江流域三大精靈」。「到安慶必登塔,到小市必登台」。孔雀台亦名萬年台,相傳是焦仲卿、劉蘭芝定情的場所,後人為歌頌紀念這一對對愛情忠貞不二的男女青年,築台以示懷念,故而得名。據碑文記載,此台始建於唐末,為一土墩台。元朝在土墩上搭了竹棚,上蓋竹簟。明朝永樂年間,台基用石條砌築,台身是磚木結構。到清朝,則修繕成氣勢恢宏的古戲台。各行業都在特定的日期,相邀戲班在孔雀台演出,少則幾日,多則十天半月,這也是小吏港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 孔雀台四周有一組古建築群,台右是振風亭,又名化紙亭、字紙亭,系磚砌五層寶塔,塔心是焚燒字紙的場所。小吏港遺風,凡寫有文字的紙張,不可隨意扔,街道上有專人拾起丟棄的字紙,虔誠地送到字紙亭焚燒,表現出當時人民對文字的尊重和敬仰。遺憾的是「孔雀台」及周圍古建築毀於「文革」期間。 距小吏港東一華里地,是著名的新石器遺址「王家山遺址」。距小吏港北三華里地植有著名的「乾隆牡丹」,年代久遠,花盤碩大,最著特色的是一株枝上盛開幾種不同顏色的花,每年牡丹盛開之時,觀賞遊客數以萬計。
當地政府和人民正抓緊恢復《孔雀東南飛》遺跡原貌,旅遊部門將小吏港列為安慶——天柱山旅遊線路中一個旅遊景區。不久的將來,《孔雀東南飛》將以其獨有的文化底蘊,成為皖西南又一亮麗的旅遊景點。
三國時期南國佳麗——二喬故里
大、小二喬,廬江皖縣(今安徽潛山)人也。父喬國老德尊於時。大喬國色流離、資貌絕倫。東漢建安四年,孫策從袁術那裡得到三千兵馬,回江東恢復祖業,在同窗好友周瑜的扶持下,一舉攻克皖城。皖城東郊,溪流環繞,松竹掩映著一個村莊——喬公寓所,後人稱之為喬公故宅。喬公有二女國色天香,又聰慧過人,遠近聞名。因遣人禮聘,得邀喬公允許,送入一對姊妹花。於是,便有了孫策納大喬、周瑜娶小喬的韻事。
從二喬方面來說,一對姐妹花,同時嫁給兩個天下英傑,一個是雄略過人、威震江東的「孫郎」,一個是風流倜儻、文武雙全的「周郎」,按照傳統觀點,堪稱郎才女貌,美滿姻緣了。作為艷名傾動一時的美女,江東二喬很自然地成了文學藝術的對象。最早而著名的作品當推唐代詩人杜牧那首膾炙人口的《赤壁》詩:「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在喬公故宅的後院有一口古井,水清且深。相傳二喬姐妹常在此梳妝打扮,可謂「修眉細細寫春山,松竹簫佩環」。每次妝罷,她倆便將殘脂剩粉丟棄井中,長年累月,井水泛起了胭脂色,水味也有胭脂香了。於是,這井便有了胭脂井的雅稱。有詩曰:「喬公二女秀色鍾,秋水並蒂開芙蓉」。
❼ 三國時期名人的墓找到幾個了都在哪裡
華佗墓 位於河南許昌城北15公里蘇橋村南石樑河西岸,墓高4米,佔地360平方米。墓呈橢園形,前有清乾隆十七年(西元1752年)立石碑一通,楷書∶『漢神醫華公墓『。墓地六角形,青磚花牆環繞,翠柏青松掩映,1985年中華全國中醫學會河南分會在許昌召開『華佗學術研討會『,鐫立『東漢傑出醫學家華佗之墓 『石碑一通。 1993年,華佗墓被許昌縣民眾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鄭玄墓 位於山東省高密市雙羊鎮後店村西,又稱鄭公墓。東漢建安五年(200年)春,袁紹命其子袁譚逼鄭玄隨軍,行至今河北大名東病故。初葬劇東(今青州市鄭母鎮)。後因墓壞,歸葬故里。原封土高6米,1993年為砌護牆。 鄭公祠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有通德門、享殿、配殿等,規模頗大。後幾經毀壞倒塌,歷代多次重修重建。建國後,於1987年重修,1993年修繕,築院牆環繞。院內有祠堂3間,高8.1米,長9.6米,寬5.7米,磚石架構。從地面到祠宇門口築有台階,內有泥塑坐像。龕門上方橫批為「海岱宗師」,左右楹聯為 「含海岱之純異,體大雅之洪則」。祠東南有亭,內立1987年修繕鄭公祠碑。祠前石碑兩座,東邊一座是金承安五年重修鄭公祠碑,額頭篆刻「大金重修鄭公祠記」,記述鄭康成簡歷及其功績;西邊一座是清乾隆六十年(西元1795年)重修鄭公祠碑。 孔融墓 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永流鄉范家村東。墓高12米,南北長13米,東西長18米。 袁術墓 位於安徽省長豐縣 公 鎮西南3公里處。孤堆回族鄉蔡圩村閻家小集,有個袁氏孤堆,相傳為三國時期的袁術墓。已被考古學家證實。文丑墓 位於河南省禹州市,箕山余脈過藍河是三峰山的西峰。西峰西南有寨子賈村。村南有文丑冢,村東有文丑廟,村北有興國寺。 鴻暢鄉東南寨子賈,地處磨石山與西峰山之間。村南有文丑墓,為一碩大之土冢,村東頭有文丑廟,僅有瓦房兩間,碑亭一座。近年來,村舍擴建,廟房已圈至村內,內設村辦麵粉廠。村東有大坡,號稱「白馬坡」。傳說為東漢末年關羽大戰文丑處。文丑後裔在此築寨定居,村名文家寨。地處兩崗之間窪地,聚落東西長,不規劃,面積0.21平方公里,有南北街與東西街巷相通,布局疏散。明朝末年,文姓式微。賈姓從郟縣賈樓遷來多戶,村名易稱寨子賈。 村民反映,文丑冢十分高碩,文丑廟也很靈驗。民國18年夏季,霪雨連綿,山洪爆發,洪水驟至,村寨被湮。村民都跑到文丑冢上去避水,可知文丑冢形體之高碩。民國14年4月,匪首魏國柱率眾千餘人,連陷坡街、鴻暢等寨。寨子賈的寨首夢見文丑向其警告。翌日寨首領眾在寨上安好「榆木噴」(即大鐵炮),向北試射,不響,向西南試射,連響兩發。誰知土匪正從西南向寨撲來,這兩炮正好落在匪隊之前。土匪見寨內早有準備,知不可攻,便向西退去。寨子賈得免於難。 劉璋墓 劉璋到公安後,曾出任過縣令一類官職,但最後隱居到離公安縣城(現南平鎮)西25公里處的古堤 。古堤現屬公安縣章庄鋪鎮指南村,在207國道2181公里處北側。該地一脈青山,兩澗溪水,曾是山青水秀魚米之地。據當地百姓口口相傳∶劉璋隱居此地後,改姓為陳,以農耕為生,後病死於此,其墓就葬於家後。劉璋死後,恢復劉姓,歸葬時,置有雙碑,一銅一石.石碑立於土墓之外,銅碑埋於墓內,石碑刻有劉璋封號及字名,銅碑內容不詳。 現下公安縣章庄鋪鎮,有劉璋的後裔。他們仍沿襲劉璋隱居之俗,生為陳姓,死後恢復劉姓.所謂「生陳死劉」。劉璋後人曾在劉璋墓附近建廟祭祀,廟前有一匾額,刻有道勁有力的四個大字「生陳死劉」,廟內有劉璋的木刻雕像。可惜的是,廟在解放後被毀,其墓在1958年大煉人骨肥時被挖。但其墓中的銅碑未見,石碑現已不知去向。 馬騰墓 位於許昌縣北10公里的蘇橋鄉冢許村。佔地半畝,冢高兩丈余,數株翠柏環生其上。馬騰,字壽成,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人,漢靈帝末年,邊民叛亂,州郡招兵鎮壓,馬騰應募從軍,因戰功累累遷為征西將軍。漢獻帝都許後,他接受曹*的綏撫,為保衛關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被召入京師,封為衛尉。其子馬超,輾轉入蜀歸順劉備,被封為「五虎上將」,馬騰及其家屬因受到株連被殺,葬於石樑河畔。 張燕墓 位於河北省邢台市內邱縣鵲山下的吳村 張燕被東漢召降後,封為中郎將。死後,葬於鵲山下的吳村,《順德府志》和 《內邱縣志》對張燕墓均有記載∶「張燕墓,在吳村西,俗稱面台」。墓前有四尊石雕神獸(俗稱四不象)。後經戰亂,現下兩尊收藏於美國費城大學博物館,一尊收藏於法蘭西巴黎吉米特博物館。一尊被當地人藏於地下;戰亂時軍閥多次挖掘均沒找到。1999年在搬遷十方村過程中,挖到這個稀世珍寶。內邱縣民眾政府將這座國寶,移到扁鵲廟內供遊人覽望,並作為鎮廟之寶。 韓玄墓 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城南學府坪的現長郡中學內運動場,墓前有「漢太守韓玄之墓」碑。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清汪應銓《韓玄墓記》載;玄「威信智略,足以服人」,「寬濃愛人,玄與三郡俱降,兵不血刃,百姓安堵,可謂知順逆之理,有安全之德。」對韓玄評價甚高,似在為其正名。 蔡文姬墓 位於西安城東南藍田縣三里鎮鄉蔡王莊村西北約100米處。墓封土高約7米,林木蔥郁。蔡文姬,名琰,東漢末年女詩人。博學有才,辨通音律,曾因戰亂沒於匈奴達12年。曹*思賢慕才,用金璧贖回。卒後葬此。蔡王莊村就是守墓人一代代繁衍生息而成為村莊的。1991年建立蔡文姬紀念館,館內陳列著蔡文姬所著《悲憤詩》和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及《後漢書》中的《董祀傳》等。蜀漢 劉備墓 史稱「惠陵」,位於成都市武侯祠內。陵墓佔地2000平方米,封土高12米,有一道180米長的磚牆環護。陵前有「漢昭烈皇帝之陵」碑,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 年)立。史載,劉備於223年4月病逝於白帝城後,運回成都安葬;墓中還葬有劉備的先後死去的甘、吳二位夫人。劉備墓現有匾「漢昭烈陵」「千秋凜然『對聯 ∶「一杯土尚巍然,向他銅雀荒台何處尋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鱗古道令人想漢代宮儀」。 武侯墓 位於勉縣在定軍山西北腳下。墓地320畝,林木蔭翳,古柏參天。墓高5米,方圓60米,四周遭砌以八卦形花牆。墓前豎碑一塊,上刻「諸葛亮武侯之墓」,墓後有「護墓雙桂」,高達19米,胸圍1米左右, 樹冠如蓋,濃 蔭蔽冢, 清雅宜人。每年清明前後,有一年一度之廟會。數以千計的遊客,踏青瞻謁武侯墓,盛況空前。初建於西元234年,陵園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 修建。陵園佔地24萬平方米,墓區古建築有四合院,房舍40餘間,大殿神龕上有諸葛亮泥塑彩飾坐像一尊,手持羽戾,神態自若。兩旁書僮像侍立,龕下兩旁是 關興、張苞塑像。東廂房辟為歷史文物陳列室;西廂房展示諸葛亮生平事跡。大殿院中有碑石20餘塊。大殿獻殿懸有匾額,均系後代名人贊頌之詞,如「漢代元勛」、「懦夫將後」;對聯如「日月同懸出師表;風雲常護定軍山」。武侯墓在大殿一,墓高6米,周長60米,青磚圍砌.墓呈南北向,取義北顧中顧,南立蜀漢。墓後有古桂兩株,高碩遮蔭,人稱「護墓雙桂」。墓前碑亭豎一石碑∶「漢諸葛忠武侯之墓」,雙桂之後有諸葛亮「寢宮」3間.陵園建築古樸,松柏常青,十分幽靜。 龐統祠墓 位於老陝路旁,距德陽僅15公里左右,祠墓為建安十九年(西元214年)龐統中流矢卒後,蜀漢昭烈帝劉備所建。墓基方圓10米,高4米多,由條石砌成圓形。祠三進四合布局,石木架構(石牆、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樸敦濃、肅穆莊重。依次排列著山門、「龍鳳」二師殿、「棲鳳」殿、龐統陵墓。祠內存有龐統及諸葛亮雕塑像,歷代匾聯、碑刻、字畫等大量珍貴文物史料。 徐庶墓 位於河南許昌縣,資料不詳。 馬良墓 位於湖北省宜城市上大堰鎮,系衣冠冢。真墓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永流鄉永流村西北, 墓高17米,東西80米,南北32米,儲存一般。 關林 關林,又稱關帝冢,位於洛陽縣城南7.5公里。關帝即關羽,是蜀國大將。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吳蜀爭奪荊州,關羽在湖北當陽為吳軍俘殺。吳國把守關口羽的首級送到洛陽,企圖嫁禍於曹*,曹*卻以王侯禮葬關羽首級於城南。 初稱「關冢」,明萬曆年間始在此建廟植柏,稱「關夫子冢廟」。清初名「關帝陵廟」,康熙時稱「關夫子冢廟」,道光時改稱「關林」。清乾隆時加以擴建。今林園佔地百畝,有翠柏800餘株,殿宇廊廡一百五十餘間,碑刻七十餘方,石坊四座,大小石獅、鐵獅子一百餘個。這里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辟為洛陽縣古代石刻藝術館。 關林的主要建築均在中軸線上,依次為舞樓、大門、儀門、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坊、八角亭,最後為關冢。 大殿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面闊七間,進深三間,高26米。廡殿頂,琉璃瓦覆蓋,五脊橫立,六獸揚威。正門上,有12幅明代浮雕木刻。說的是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等故事。 舊時帝王墓稱陵,王侯墓稱冢,百姓墓稱墳,聖人墓稱林。關羽被尊為『武聖『,故其墓稱『關林 『。關羽被過去歷代王朝尊為『武聖『,是民間信仰者『忠、勇、仁、義『之楷模。關林古廟會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前往關林朝聖之海內外遊客絡繹不絕。 關陵 位距當陽市城區3公里處,是埋葬蜀漢名將關羽屍骸的地方。東漢建安二十四年(西元219年),關羽敗走麥城被吳兵所殺,孫權怕劉備報殺弟之仇,將關羽首級獻與曹*,企圖嫁禍於人,將其正身以侯禮葬於當陽城西北。關陵開始是座土冢。自隋唐以來,歷代皇帝為關羽加封,使其成為武聖人,直至關帝,他的陵園隨之擴大,形成宏偉規模。明嘉靖十五年(西元1536年),已成陵園建築群,始名「關陵」,沿用至今。以後曾多次修繕,但仍保留著明代的建築風格。 現存陵墓封土高7米,周長70多米。墓門北向,有明代建的「漢室忠良」石牌坊。關陵建築群以宮牆相連,全是紅磚黃瓦,富麗堂皇。陵園中軸線上,由前而後依此排列著神道碑亭,華表,石坊,三圓門,馬殿,拜殿,正殿,寢殿,陵墓。兩側分設八角亭,春秋閣,碑廊等。正殿為主體建築,前檐懸「威震華夏」金匾。殿內供奉關羽父子和周倉的大型塑像,型式生動,威風凜凜,氣概不凡。寢殿內有台灣同胞捐資鑄塑的高3.6米,重800千克的關公銅像。寢殿後的墓冢,高7 米,周長70米,石為垣,加上石雕欄桿,刻有「巨龍如海」等圖案。墓前碑亭中,立有「漢壽亭侯墓」碑。整個陵園風景幽麗,古柏參天,遠山近水,四季常新,加之三國故事膾炙人口,關公品德世人景仰,於是常有海內外旅遊者結伴而來,拜謁憑吊。 周倉墓 在當陽縣東南,麥城之西2公里,相傳為蜀漢名將周倉安葬之地,墓在田中,略大於一般土冢,圓形條石砌墓。墓碑上刻∶「漢武烈候周將軍諱倉之墓」。1998年協天廟信眾捐資60萬元民眾幣對周倉墓進行加固,重建墓祠的台灣省宜蘭礁溪協天廟主委吳朝煌先生,將對周倉將軍重塑金身,以分靈儀式及安座大典告慰先聖之靈。 鮑三娘墓 在四川廣元市昭化古城北5公里外,有一座中型土墓--鮑三娘墓 (傳為關索之妻),南北長21米,東西長19米, 頂高為4米,是被盜後的殘墓,墓碑殘存,字跡依稀可辨,為「漢將軍索妻鮑夫人之墓」。 勉縣馬超墓 位於陝西勉縣城西老城鄉馬公祠村。坐北朝南,與武侯祠相距約1公里處。 劉備稱帝後,升馬超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鎮守陽平關(即現勉縣老城)。西元222年病逝於勉縣,並安葬在此。墓冢周長56米,高3米多。墓碑為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所立,上刻隸書「漢征西將軍馬公超墓」。現存大殿3間,東廂5間,碑碣5通。殿門楣上懸「漢 鄉侯」匾。 趙雲墓 趙雲因曾在大邑戎兵防羌,故後主敕葬銀屏山麓。趙雲墓位於大邑縣城東1公里的銀屏山下。冢大如小丘,依山而建,氣勢雄偉泅周有石砌女牆,古柏森森。墓前有清幽雅靜的木架構四合院建築,正中豎有高2.5米、寬1米的墓碑,上刻「漢順平侯趙雲墓」七篆體大字,兩側刻有填金對聯∶「赤膽永枯江原父老,忠魂猶壯蜀國山河。」匾文「永烈千秋」。 在十年浩劫中廟及雕像、墓碑均招破壞。 為宏揚民族文化,重現趙雲雄姿,正定縣在原道光年間遺址上重建趙雲廟,並於1997年4月13日正式對遊客開放。新建的趙雲廟氣勢恢弘,佔地12畝,總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採用仿明清古建築架構,其格局分為一進院、二進院。主要建築有廟門、四義殿、五虎殿、君臣殿和順平侯殿組成。
❽ 微山島景區的古留城遺址
古留城位於夏鎮南公里,微山島西偏南6公里處。《路史》載:「丹朱庶弟九,其封於留者為留氏」。留國在周代為宋國留邑。魯襄公元年(公元前572年)秋,「楚子率救鄭,侵宋呂留。」留,即宋國留邑。秦置留縣,屬泗水郡。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正月,東陽寧君嘉在留縣立景駒為楚王,沛公劉邦前去竭見,道遇張良,遂同去拜見楚王景駒,並請兵以攻豐邑。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封張良為留侯。這里成為張良的封地,也是張良的壽終之地。他死後葬在了離此不遠的微山島上。東漢建武四年(公元28年)春,光武帝大將蓋延圍擊海西王董憲於留城。三國魏,留城屬沛國。西晉,屬彭城國。東晉南北朝時期,留城為戰略要地。北齊廢留城。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復置留縣,屬彭城郡。唐省留縣人沛縣,屬徐州。明萬曆年間,古留城沒入微山湖。歷史上,留城曾是魯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裡市井儼然,樓舍櫛比,富商大賈、名流顯貴雲集,人車熙來攘往。唐以前,這里一直保持著繁華景象。如今,這座令人神往的古城已靜靜地沉睡於水下……
關於留城陷沒於微山湖中,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傳說。這當然與那個前知八百,後知一千的謀有留侯張良有關。據傳張良病危彌留之際,交代完如何料理後事,又令子孫們速造七隻大船,在他下葬七天後祭祖時,供在墓前,並令60年後的某月某日挖開家院某處,取出所埋之物……子孫們莫名其妙:留城當時地處廣袤平原,造船何用?未及子孫細問,張良便闔目而去。子孫們捶胸頓足,痛哭一番,在料理張良後事的同時,請人星夜趕造了七隻大船。因為子孫們深知張良工於謀略,神機妙算,他令造船必有妙用。張良葬後第七天,子孫們將船供在墓前,和族人及親朋正准備祭祀,突然天降暴雨,一時黃水滾滾,洪峰咆哮,留城頃刻被淹沒。張良的子孫和族人及前來祭祀的親朋急忙分乘七隻大船逃難,才免遭洪水吞噬之災……
六十年過去了,張良的後代子孫們不敢忘記先祖張良遺囑,乘船來到微山湖上,但見湖水茫茫,何處覓得留城舊址?又何處覓見家院?他們只好夜泊湖上,時至夜半,忽見湖水慢慢退去,留城忽然從湖中現了出來,街市依然,樓舍依舊……張良的後代們急忙奔向老家,剛剛挖開院中某處取出所埋之物,湖水忽然又慢慢浸漫過來,他們急奔上船。留城瞬間不見,重又沉入微山湖中……
所以,微山湖直到今天還有留城六十年一現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