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裡有地道戰遺址
A. 冉庄地道戰遺址在哪裡
河北省清苑縣冉庄鎮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大舉南侵,採取「鐵壁合圍」、「縱橫梳篦」的清剿戰術,進行滅絕人寰的「大掃盪」,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僅在6萬平方千米的冀中平原上,就修築據點、炮樓1783處,修公路2萬多千米,挖封鎖溝8878千米,把冀中平原細碎分割成2670塊,使冀中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戰爭苦難。
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冀中人民展開了地道斗爭。並繼而成為在無險可守的平原地區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堅持敵後抗戰,擴大抗日根據地,扭轉戰局的〖ZK)〗一種獨特戰斗方式。冉庄人民以其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巧妙地設計了各種工事和地道口,部署不同的作戰方法,在普通的村莊,創出了不平凡的業績,被譽為地道戰模範村。聶榮臻元帥曾為此親筆題詞:「神出鬼沒,出奇制勝的地道戰,是華北人民保家衛國,開展游擊戰爭,在平原地帶戰勝頑敵的偉大創舉。地道戰又一次顯示出人民戰爭的無窮偉力。」
冉庄地道戰遺址現仍保留著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原貌和當年構築的地道及各種作戰工事。舊時的街道,舊時的房屋,舊時的牆院豬舍,偽裝的地道口和34處作戰工事,縱橫交錯的地道網,是冀中平原25萬千米能打能藏、可攻可守、進退自如的地下長城的縮影。遺址整個保護區面積為30萬平方米,重點保護區為26萬平方米。
冉庄地道戰遺址,1961年3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8月,被列為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5年1月,被共青團中央確定為全國青少年教育示範基地;1997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3年9月,被河北省政府、省軍區命名為第一批省級國防教育基地。
B. 地道戰地道的遺址在哪
遺址在冉庄,冉庄地道戰紀念館。
可以去參觀,免費開放。
遺址的發展過程:
冉庄地道戰紀念館建於1959年,當時隸屬於冉庄村。
紀念館供遊客參觀的主要內容有:冀中冉庄地道戰展廳、地道遺址及地下作戰設施和地上遺址保護區。
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戰遺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7年1月4日,河北省旅遊委公布了《關於2016年全省4A級以上旅遊景區專項整治行動的通報》,將保定市清苑冉庄地道戰遺址由4A級景區降為3A級景區。
2017年1月,國家發改委發布了《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冉庄地道戰遺址入選中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
(2)哪裡有地道戰遺址擴展閱讀:
遺址的結構布局:
冉庄地道以十字街為中心,有東西南北主要干線4條,長25千米。南北支線13條,東西支線11條。還有西通東孫庄,東北通姜庄的連村地道;有向東南通隋家墳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地道全長16千米,形成了村村相連,家家相通,能進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網。
地道的出入口設計十分巧妙,有的修在屋內牆根壁上,有的修在靠牆根的地面,還有的建在牲口槽、炕面、鍋台、井口、面櫃、織布機底下等處,偽裝得與原建築一模一樣,使敵人很難發現。
地道一般距地面2米,洞內高約1米~1.5米,寬約0.8米~1米,分為作戰用的軍用地道和供群眾隱蔽用的民用地道兩種。地道設有照明燈和路標,建有儲糧室、廚房、廁所和休息室。
C. 冉庄地道戰博物館的地道戰遺址
地道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抗日斗爭的偉大創舉,也是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抗戰時期,冉庄地道長達16公里,對敵作戰157次,曾榮獲「地道戰模範村」稱號。 冉庄地道戰遺址保護區面積約有20萬平方米,房屋500餘處;現存地道3000米,對遊客開放地道1200米;原有高房、暗室、地堡等各類作戰工事140個,開放19處;地下作戰設施掩體、隱蔽室、地下食堂、搶救室、兵工廠、儲藏室、指揮部、翻板陷阱等23類256處,現開放15處。遺址基本保持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環境風貌。
冉庄地道戰遺址也是許多影片特別是抗戰影片的拍攝地, 《地道戰》、 《烈火金剛》、 《敵後武工隊》、《平原游擊隊》等都曾在這里拍攝。
1997年,冉庄地道戰遺址成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2003年被河北省政府、省軍區命名為第一批省級國防教育基地。
走進冉庄地道,猶如走進了歷史,走進了戰火紛飛的年代。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後,、軍大舉南侵,採取「鐵壁合圍」、「縱橫梳篦」的清剿戰術,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進行慘絕人寰的「大掃盪」。僅在六萬平方公里的冀中平原上,就修築據點、炮樓一千七百八十三處,挖封鎖溝八千八百七十八公里,把冀中平原分割成兩千六百七十塊,妄圖撲滅抗日烽火。僅保定清苑冉莊周圍,就有炮樓十五座,形成「抬頭見崗樓,邁步登公路,無村不戴孝,處處起狼煙」的悲慘景象。在無堅可守、無險可據的大平原上,冉庄人民開展了神出鬼沒、出奇制勝的地道戰。
最初,人們自發地挖了單口洞,又叫「蛤蟆蹲」,這是地道的雛形。以後又把單口洞改成了雙口洞,萬一敵人發現一個洞口,洞中人員可以從另一個洞口轉移出去。
領導抗日斗爭的中共冀中區黨委,很快發現並總結了人民群眾的發明創造,於一九四二年一月明確指出:冀中要開展地道斗爭。緊接著,又對挖掘地道的組織領導、技術規模等問題提出具體要求和指導意見。規模宏大的地下工程就此展開,戰爭史上赫赫有名的地道戰從此誕生。
冉庄地道以十字街為中心,有東西南北主要干線四條,南北支線十三條,東西支線十一條,還有西通東孫庄、東北通姜庄的連村地道,有向東南通隋家墳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地道全長十六公里,形成了村村相連,家家相通,能進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網。地道的出入口有的修在屋內牆根壁上,有的修在靠牆根的地面,還有的建在牲口槽、炕面、鍋台、井口、面櫃、織布機底下等處,使敵人很難發現。地道一般距地面兩米,洞內高約一米至一點五米,寬約零點八米至一米,分為作戰用的軍用地道和供群眾隱蔽用的民用地道兩種。地道內設有照明燈和路標,建有儲糧室、廚房、廁所和休息室。另外,在村裡各要道口的房頂上修建了高房工事,把地道與地面工事有機地結合起來。還根據不同的地形地物,分別在小廟、碾子、燒餅爐、櫃台、牆角、牆根等處,修築了工事和槍眼。所有這些工事都和地道相通,既能觀望,又能射擊和拉雷。冉庄地道戰工事具有五防,即防破壞、防封鎖、防水灌、防毒氣、防火燒的特點。冉庄地道戰工事還有「三通」和「三交叉」的特點,「三通」就是高房相通,地道相通,堡壘相通;「三交叉」就是明槍眼與暗槍眼交叉,高房火力與地堡火力交叉,牆壁火力與地堡火力交叉。形成了「天地人」三通,構成了房頂和地面、野外和村沿、街道和院內縱橫交叉的火力網,組成了一個連環的立體作戰陣地。 中國抗日戰爭,日本稱其為日華戰爭,西方國家多數稱其為第二次中日戰爭(把甲午戰爭稱為「第一次中日戰爭」),是指從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開始,由日本帝國入侵中華民國引發的戰爭,主戰場在中國大陸。
抗日時期,冉庄村頭古槐懸掛鐵鍾用以報警,且將此真實的歷史史實再現於《地道戰》電影之中。然而,古槐何時栽植?眾說不一。
一雲,明代山西移民至冉庄,行前眷戀家鄉,自洪桐縣老槐樹下取樹種埋至新的家鄉,冉庄街頭種植成樹。70年代時,冉庄街上共有5棵古槐存留。依照此說,古槐當為明初所植。
二雲,古代冉姓人定居冉庄墾荒耕作時種植槐樹,此說樹齡一千六百餘年。古槐因當年挖地道傷其主根而逐漸衰竭至死,1965年拍電影《地道戰》時,枝葉仍現生機,至70年代才最後枯死,槐齡能否延續一千六百餘年,不得而知。
三雲,古槐為廟前槐。但上文有述, 20世紀70年代時,共有5棵古槐散存於冉庄街側,且皆為同齡樹,冉庄寺廟多建於明,若依此說,樹齡僅三、五百年。
四雲,建村植槐。此傳說較廣,冉庄正式建村於唐,迄今千餘年。20世紀70年代某夏夜,狂風將已枯死的街心西側古槐摧毀,攔腰傾倒,部分木質還做了飯桌,細觀其年輪, 古樹確超千餘年無疑, 故古槐為唐槐,似無可非議。既為唐槐, 它已閱歷了千餘年的世態炎涼, 而且在其生命的晚期,依然高擎鐵鍾,報警於冉庄民眾,為抗擊日軍侵略,做出了卓著貢獻,保持了它深沉、凝重的晚年氣節。
頗具傳奇色彩的是,1965年拍攝地道戰電影時,它尚存暮年的枝葉,電影拍完後,它似知已完成了自己最後的歷史使命,便枝脫葉落,與世長辭了,而今唯留下不朽的身軀,化作文物,供後人景仰。
D. (地道戰)遺址在么什地方了
冉庄遺址——冉庄地道戰紀念館免費開放
冉庄(地道戰重要標志之一)地道戰遺址,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抗日斗爭中一處重要的戰爭遺址。這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廣鐵路、北有京深高
冉庄
冉庄
速公路、東有保衡公路,張望公路穿境而過。
1937年「七·七」事變後,冉庄人民為保存自己、抗禦外侮,於1938年春開始挖地洞,並由單口洞逐步發展成為雙口洞、多口洞,最後挖成長達32華里的地道網。整個村落設有各種構思巧妙的地道口,並築有多處戰斗工事,構成一個立體火力交叉網。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進退自如的地下長城。冉庄民兵利用地道優勢,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配合武工隊、地方部隊、野戰軍對敵作戰157次,殲敵2100餘名,曾榮獲「地道戰模範村」稱號。
冉庄地道戰遺址現仍保留著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環境風貌。還保留著當年構築的地道及各種作戰工事,且在附近修復日寇侵華炮樓一處。展廳內珍藏著大批寶貴的地道戰文物,輔之以聲光電等現代化展覽手段展現當年情景,多處舊址復原陳列,使人如置身於戰爭歲月。1959年8月建冉庄地道戰紀念館,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戰遺址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冉庄地道戰遺址距北京200公里、天津210公里、石家莊180公里,西北距滿城漢墓40公里,東北距華北明珠白洋淀50公里,是節假日和單、雙休日旅遊的好去處。 冉庄地道戰遺址是融愛國主義教育、國
防教育和旅遊於一體的、獨具特色的理想參觀地,也是為後人留下的一處永恆的、寶貴的歷史財富。是全國首批愛國教育基地免費開放單位之一,應上級要求,2008年3月對外免費開放,冉庄地道戰紀念館門票免費。
邯鄲峰峰地道遺址
邯鄲市峰峰礦區山底抗日地道遺址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巷道最長的抗日戰爭時期地道。現存地道主巷1626米(9條大巷),復巷304米,支巷13666米,大洞室2個,小藏身洞關口6個,陷阱4個,直通枯井的地道2條,通向西山的地道1條,還有輻射王看、宿風等地的地道。
地道主巷分上下復洞,洞口設多種多樣的開關蓋、開關門,既能防水、防毒、放火燒,又能防破壞、防封鎖。每個拐彎處都留有槍眼、陷阱、暗洞,灶底、樹洞、水井、碾盤底、野地崖旁都有偽裝的地道洞口,成為進可攻,退可守的地下戰斗堡壘。由於該村土質較好,地道歷經65年保存基本完好,原汁原味地再現了抗戰時期革命先輩的智慧和偉大創舉。
上世紀五十年代,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電影《地道戰》時,采編組和攝制組曾多次在山底村實地考察、采訪,許多故事情節取材於山底村抗戰時期的真人真事和真實戰斗,並錄制了很多鏡頭。六十年代,山底村抗日地道被列為「邯鄲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峰峰礦區人民政府命名為國防教育基地。2012年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遺址晉升省級第四批風景名勝區。
焦庄戶遺址
焦庄戶位於北京市順義縣東北燕山余脈歪坨山下,距北京60公里,現屬龍灣屯鎮。紀念館始建於1964年秋,定名為「焦庄戶民兵斗爭史陳列室」。
焦庄戶地道戰的民兵指揮部
焦庄戶地道戰的民兵指揮部
1979年北京市政府決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改名為「北京焦庄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焦庄戶村在戰爭年代隸屬於冀東抗日根據地領導,是通往平西、平北根據地的必經之路。
E. 山西有地道戰遺址具體在哪裡
冉庄
F. 焦庄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共有幾個參觀點分別是什麼
北京焦庄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展館採用中國北方農村傳統的四合院設計風格,以青色為主色回調。
展館參觀區答是2005年8月14日正式落成對外開放的,佔地近9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餘平方米,館內展出面積1000平方米。
共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冀東抗戰燃烽火、人民戰爭建奇功、今日順義更美好。展陳內容以照片、圖片和實物為主,館內還修建了以抗戰歷史人物為造型的浮雕群以及大型立體三維沙盤。
G. 焦庄戶地道戰遺址有哪幾個參觀區域分別叫什麼名
展館參觀區
北京焦庄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展館外景
北京焦庄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展館外景
北京焦庄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展館採用中國北方農村傳統的四合院設計風格,以青色為主色調。
展館參觀區是2005年8月14日正式落成對外開放的,佔地近9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餘平方米,館內展出面積1000平方米。
共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冀東抗戰燃烽火、人民戰爭建奇功、今日順義更美好。展陳內容以照片、圖片和實物為主,館內還修建了以抗戰歷史人物為造型的浮雕群以及大型立體三維沙盤。
地道參觀區
會議室
會議室
焦庄戶地道網全長11.5公里
焦庄戶地道,是焦庄戶人民在與敵人斗爭的戰爭實踐中逐步完善起來的。他們把初期簡單的隱蔽單口洞連接起來,在地道內設計和安裝了單人掩體、會議室、水缸存放處、陷阱、翻板、碾盤射擊孔、地道射擊孔、豬圈射擊孔等生活設施和戰斗設施,最後挖成戶戶相連,村村相通、四通八達、上下呼應,形成了南到龍灣屯、唐洞、北到大北塢的長達23華里的地道網。
鍋台出入
鍋台出入
現在供遊客參觀的地道為830米。為更好的展示當年的戰爭歷史場景,焦庄戶地道戰遺址恢復了30米原始地道,該段地道再現了當時地道的原始風貌,並採用聲光電等現代化高科技手段真實反映歷史。平均高度1.49米,最低處僅高60厘米,此段地道採用國內首創的玻璃鋼與環保粘合劑技術,既起到保護地道的作用,又可以讓遊客看到當時地道的歷史痕跡。
抗戰民居參觀區
焦庄戶在抗日戰爭時期曾是區公所、十四軍分區司令部和衛生處第二衛生所等歷史遺跡的所在地,為展示當年的歷史風貌,從2003年開始,對這幾處有紀念意義的抗戰民居進行了重新修復,截止到目前已修復抗戰民居23處,修復面積15000平方米。
H. 地道戰至今在那個地方
西河頭村,冉庄村,焦庄戶村
地道戰遺址
1.冉庄遺址
冉庄(地道戰重要標志之一)地道戰遺址,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抗日斗爭中一處重要的戰爭遺址。這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廣鐵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東有保衡公路,張望公路穿境而過。
2.焦庄戶遺址
焦庄戶位於北京市順義縣東北燕山余脈歪坨山下,距北京60公里,現屬龍灣屯鎮。紀念館始建於1964年秋,定名為「焦庄戶民兵斗爭史陳列室」。
3.西河頭地道戰遺址
西河頭地道戰遺址位於定襄縣城西2.5公里的西河頭村,是與河北冉庄,北京焦庄地道齊名的我國保存的最完整的三大地道戰遺址之一。
4.但是「地道戰的電影」是在保定市清苑縣冉庄拍攝的。
地道的分布范圍:
地道的分布范圍大概是北起北京南郊,西到保定中部偏南,東到滄州以西廊坊偏南,南至石家莊北部及衡水中北部地區。面積大概是以保定中東部為中心方圓直徑為130公里。
劇組曾經考察了石家莊地區的正定縣高平村,發現那裡的地道保存的不太好,就沒在那裡拍攝。
地道戰的含義:
地道戰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方式。經過不斷的發展,從單一的躲藏成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並逐漸形成了房連房、街連街、村連村的地道網,形成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
地道的產生 :
1939年初,日軍侵佔了冀中蠡縣後,經常包圍村鎮,製造了一次又一次血案。慘痛的教訓,逼得蠡縣的抗日軍民不得不想個好辦法,以躲避敵人的突然襲擊。 受野外挖洞藏身的啟發,當時蠡縣的縣委書記王夫指示,選基礎好的村,在偏僻院落挖多條秘密地道,且院院相通、家家相連、敵人來時便於躲避。
後來,經過縣委決策,在蠡縣的各抗日村鎮發展起了網路地道,即各家相通、各街相通、各洞相通、各村相通。有的村還發明了連環洞,即洞下有洞、洞中有洞、有真洞、有假洞,令人眼花繚亂。在戰斗中,這種被改進的地道很快發揮了它的威力。
1941年春天,蠡縣辛橋據點有30多名日偽軍出動掃盪。已經挖好地道的游擊隊員個個摩拳擦掌地等著敵人來較量一番。當敵人來到時,埋伏在村口的游擊隊一陣排子槍和手榴彈打倒了七、八個,敵人措手不及,待拉開架勢要進攻時,游擊隊員已經鑽入地道無影無蹤。當敵人撤退時,游擊隊員又從野外的地道鑽出,在背後又是一陣猛打,包括一名日軍小隊長在內的這股敵人幾乎全部被殲滅。這一仗打得神出鬼沒,一時間,當地抗日軍民士氣大振,昔日大搖大擺地出來掃盪的日偽軍的氣焰也不再囂張了。
不久,冀中根據地領導黃敬、呂正操把蠡縣地道戰這個新生事物向少奇同志作了匯報。少奇同志對地道戰很感興趣,指示他們要從當地的實際出發,把地道戰的戰術發揚光大。於是,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和政委程子華決定將這一經驗向整個根據地推廣。
1942年「五一大掃盪」後,冀中根據地的抗戰形勢空前嚴峻,地道戰便在各個抗日村鎮廣泛展開,清苑縣冉庄村的地道戰就是在這次掃盪中打出了名的。
I. 地道戰的位置在河北哪
冉庄地道戰遺址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清苑縣冉庄鎮
冉庄地道戰紀念館。是全專國首批愛國教屬育基地免費開放單位之一比較出名吧 ,朋友去過 說挺好的
西河頭村,冉庄村,焦庄戶村
地道戰遺址
1.冉庄遺址
冉庄(地道戰重要標志之一)地道戰遺址,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抗日斗爭中一處重要的戰爭遺址。這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廣鐵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東有保衡公路,張望公路穿境而過。
2.焦庄戶遺址
焦庄戶位於北京市順義縣東北燕山余脈歪坨山下,距北京60公里,現屬龍灣屯鎮。紀念館始建於1964年秋,定名為「焦庄戶民兵斗爭史陳列室」。
3.西河頭地道戰遺址
西河頭地道戰遺址位於定襄縣城西2.5公里的西河頭村,是與河北冉庄,北京焦庄地道齊名的我國保存的最完整的三大地道戰遺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