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洛陽絲綢之路重要遺址

洛陽絲綢之路重要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3-07 20:18:02

⑴ 最久國都的漢魏洛陽的遺址有哪些

漢魏洛陽故城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東郊區與偃師市、孟津縣毗連處。北靠邙山,南臨洛河。該城始建於西周初年,廢棄於唐初,前後延續使用近1600年。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朝代先後以此作為國都,都城史長達540年以上。

此外,西漢及新莽末年綠林軍擁立的更始帝,也曾建都於此。後趙、北周曾以此為南都、西京。

如包括這些,漢魏洛陽故城無疑是我國所有都城遺址中定都時間最長、規模最大且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城遺址。

漢魏時期的都城洛陽,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也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大都市。140年,洛陽人口達100萬以上,當時中外交流頻繁,這里不僅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也是東方文明向東傳播的源頭。

北魏時,洛陽城有里坊320個,城內外有佛寺1300多所。馳名中外的龍門石窟、鞏縣石窟寺也是北魏時期開始開鑿的。當時的洛陽不但經濟繁榮,商業發達,而且文化昌盛,人才薈萃。

洛陽故城今存遺址內城城牆皆夯土版築而成,周長約14千米。

漢魏洛陽故城分別有宮城、內城、外郭城三重城圈,遺址區地上和地下遺跡、遺物十分豐富。重要遺跡由內到外主要有:宮城、內城、外郭城、金墉城、永寧寺塔基遺址、太學遺址、東漢靈台遺址和金村大墓等。總面積近100平方千米,是近代以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代城址,基本上為北魏時期所遺留。

宮城位於內城中北部,位置適中略偏西,是都城裡最重要的中心建築區。宮城的四面牆垣保存尚好,牆基雖已埋沒地下,但尚能連接起來。

在南牆的偏西處,有門址一座,形制宏大,當是宮城的正門,按文獻記載北魏時叫「閶闔門」。閶闔門是在魏晉宮門舊址上建造起來的。它是以柱網構成的殿堂式城門樓建築,面闊七間,進深四間。

整個門址位於宮牆後側,門前兩側分別有巨大的子母土闕與宮城南牆及兩側院落南牆相連接。該城門是目前國內考古發掘出的時代最早的都城宮城的正門。

宮城的西部,應是漢北宮和北魏宮城中的主要殿堂之地,如傳說的「金鑾殿」,即北魏太極殿遺址。南對閶闔門,呈長方形,地下保存的夯築地基厚達6米以上,其周圍有密集成組的夯土基址。

內城即東周、東漢、曹魏、西晉時期的洛陽城,平面略作南北長方形,古稱「九六城」。內城垣除南垣因受洛河的北移被沖毀外,東、西、北三面牆垣,斷斷續續依然留在地面上,內城北垣東段高出地面5至9米。

城牆寬約14至30米,系夯土版築,細密結實,牆垣上一排排的版築夾棍眼的痕跡,仍清晰可見。探見城門闕口10座。城內一共發現東西橫道四條,南北縱道四條。

東漢太學遺址在內城南郊,始建於公元29年,在校太學生曾多達30000餘人。175年於太學講堂前立石碑46通,史稱熹平石經。至241年,又立石經28塊,史稱正始石經。

太學遺址分為東西兩大部分,在遺址內部有大面積的夯土建築遺址,有一排排的建築房基,或為東西長方形,或為南北長方形,排與排之間距離相等,排列有序。

太學是古代傳授儒家學說的最高學府,熹平石經是我國最早的官定儒學經本。發現於偃師東大郊村內的西晉辟雍碑,碑文詳細記載了西晉武帝司馬炎及其太子到太學視察,並親至辟雍行禮的情況。

東漢靈台是我國古代用來觀察天象的高台建築。遺址在內城南郊,創建於公元56年,是當時最大的國家天文台,也是我國發現最早的一座天文觀測台遺址。曹魏、西晉相繼使用,達250餘年之久。

靈台遺址范圍達40000多平方米,每面牆垣各開有門,四面共開12門。中心建築是一座方形夯土高台,高台四周有上下兩層建築。

東漢傑出科學家張衡,曾先後兩次任太史令10多年,領導、主持和參與了靈台的天象觀測和天文研究。他設計製造的「渾天儀」、「地動儀」等精巧絕倫的科學儀器,當時都安放在靈台之上。

位於內城西北角的金墉城,為曹魏明帝所築。總面積26萬平方米,城小而固,魏晉時被廢帝、後多安置於此,實為洛陽城的軍事要塞。

金墉城由南北毗連的3個小城構成,平面呈「目」字形,城垣夯築,共有城門八座。最北一城西垣、南垣各一門,中間一城西垣二門,南面一城四面各開一門,遺址內有夯築台基、磚砌基址多處。

史書記載,當年金墉城「重樓飛閣,遍城上下,從地望之,有如雲也」,足見其豪華壯麗。1956年,河南省將漢魏洛陽故城列為保護古跡之一。從1962年開始,我國考古工作者對漢魏故城遺址進行全面考古發掘,發掘工作至今仍在進行。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底,洛陽市完成了北魏洛陽永寧寺塔基遺址保護工程,這是漢魏洛陽故城保護展示的第一個項目,也是漢魏洛陽故城對外展示的第一個窗口和平台。2006年,《洛陽市漢魏故城保護條例》出台,為漢魏故城遺址的保護提供了法律武器。

⑵ 洛陽世界遺產三項六處分別是什麼


洛陽的世界遺產三項六處分別是:


1、龍門石窟;


2、中國大運河(其中洛陽境內處:回洛倉遺址和含嘉倉遺址)【與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共有】


3、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其中洛陽境內3處:漢魏洛陽故城遺址、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新安縣漢函谷關遺址)【與陝西、甘肅、新疆共有】

⑶ 盛世皇都的隋唐洛陽城遺址的規劃有哪些獨特的地方

隋唐洛陽城遺址是隋唐兩代的東都城遺址,位於我國河南省洛陽市區及近郊。建於605年,一直沿用至北宋末年,歷時500多年。

作為我國古代著名都城,隋唐洛陽城見證了我國封建社會最輝煌的一段歷史,包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其平面布局、建築形制對後世影響深遠,甚至影響到東亞各國。

隋唐洛陽城是隋、唐兩代的東都城,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以及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它主要由宮城、皇城、郭城、東城、含嘉倉城、上陽宮、西苑、離宮等8部分組成,佔地47平方千米。

隋唐洛陽城不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代都城,但它的軸線建築,卻是世界歷史上最恢宏的建築群。自定鼎門至龍光門,南北長7000米,相繼建有天樞、明堂、天堂、貞觀殿、玄武門、曜儀門、圓璧門等10多座規模宏大的建築。

定鼎門是隋唐洛陽城郭城的正門。據史料記載,它正式啟用於606年,隋煬帝是第一個通過這座城門的帝王。

定鼎門由平面呈長方形的墩台、三個門道、東西飛廊、東西兩闕和左右馬道組成。東西飛廊和東西兩闕分別位於墩台兩側,和墩台呈平行對稱分布,這種門闕形制僅見於定鼎門遺址,在國內其他地方還沒有發現。

定鼎門與皇城正門端門之間為定鼎門大街,這是隋唐洛陽城中最為重要的街道,其寬度116米。

外郭城南寬北窄,略近方形。城牆全部用夯土築成,稍呈弧形。東西兩牆下面發現有石板砌的下水道。

外郭城有8個城門,西牆無門。南牆3門,自東向西為長夏門、隋建國門即唐定鼎門、隋白虎門即唐厚載門。東牆3門,自南向北為永通門、隋建陽門即唐建春門、隋上春門即唐上東門。北牆2門,東為隋喜寧門即唐安喜門,西為徽安門。

南牆3門和建春門等都是一門三道,城內街道橫豎相交,形成棋盤式的布局。

在洛河以南有南北豎街12條,東西橫街6條;洛河以北有南北豎街4條,東西橫街3條。其中最著名的是定鼎門大街,又稱天門街、天津街或天街,是南北主幹道,現存長約3000米。

城內街道組成里坊,據《唐六典》及《舊唐書》等文獻記載並結合考古鑽探的實際情況可知,總數為109坊3市,即洛河南為81坊2市,洛河北為28坊1市。已勘查出洛河南的55個坊和洛河以北的9個坊,其餘各坊市為今城所壓或被洛河沖毀。

宮城位於外郭城的西北部,平面略呈長方形。中為夯築,內外砌磚。南牆正中的唐應天門即隋則天門、東邊的唐明德門即隋興教門、西邊的唐長樂門即隋光政門和北牆的玄武門、西牆的嘉豫門。

在宮城中軸線上,發現多處大片夯土殿址,西部有多處長方形基址和一處石砌圓形基址。應天門內右側發現了為營建宮室而設置的窯場,存有大批註明官、匠或官工的印字磚瓦。

宮城東南側自成一城,有東宮以及北部的陶光園、中部偏北的徽猷殿、西北部的九州池,特別重要的是宮城內武則天時的明堂遺址。

688年,武則天命拆毀乾元殿造明堂。有上下三層,中有巨木十圍,上下貫通,號萬象神宮。明堂相當壯觀華麗,在圓形屋頂上,有展翅欲飛、飾以黃金的鳳凰雕塑;中層的圓蓋則盤有九龍。

在夯土殿基正中,有由4塊大青石構成的巨型柱礎。柱礎外圈直徑4.17米,內圈直徑3.87米,這就進一步看清了宮城內宮殿的布局,確立了宮城、皇城內建築的准確標志。

在明堂的北面,武則天又命造了一座天堂。天堂主要用來安放一尊大佛。史料記載,天堂共五層,它比明堂高得多,在第三層就可以俯視明堂全景。經調查,天堂中心柱礎保存完好。

皇城圍繞在宮城的東、南、西三面,其東西兩側與宮城之間形成夾城。

由於洛河北移,皇城東南部被沖毀,南牆僅存西段,皇城內發掘了隋代的子羅倉。其他許多小城和曜儀城在宮城之北,為狹長形,東西長約2100米,南北寬約120米。

曜儀城以北是圓壁城,圓壁城的北牆即外郭城北牆西段。這兩座小城的斷續城垣以及兩城中部相通之門道和圓壁城北牆正中的龍光門。

在皇城東側發現有東城,城址為縱長方形,在宮城東北角和西北角外,還有面積較小的東西隔城。

諸小城中最重要的是東城北面的含嘉倉城。城平面為長方形,有城門4座,即倉東門、中門圓壁門、北門德猷門、南門含嘉門。德猷門為單門道,門道留有車轍。

東北部和南半部有糧窖287座,東西成排,南北成行。其中9座出有銘磚,有唐代「調露」、「長壽」、「天授萬歲通天」、「聖歷」等年號,記載著糧窖在倉城中的方位,儲糧的品種、數量,糧食來源、入窖年月、運輸和管理人員的官職和姓名。1954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隋唐洛陽城進行勘查;1959年調查了宮城、皇城及周圍諸小城的平面布局,確定一些門址的位置,並發掘了皇城南牆的右掖門。

1960年至1965年,繼續調查了街道、里坊及市場的位置,同時發掘了宮城。陸續在隋唐洛陽城內發現或發掘了定鼎門、天津橋、應天門、明堂、天堂等重要遺址。

1969年,河南省博物館與洛陽博物館聯合調查、鑽探和發掘了含嘉倉城;其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市博物館和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又多次在隋唐洛陽城遺址內進行發掘。

⑷ 絲綢之路的歷史遺跡

神仙路
據考證,世界地質公園秦嶺終南山北麓有一條古道,名「神仙路」又稱「古絲綢之路」,寬度為0.1~2.0米,綿延2000多里,是一條最為古老的長安連通西域的陸上絲綢之路,它東起長安,西越戶縣、周至、眉縣,從黑虎關入太白縣境,又向西從寶佛寺進入鳳縣,再從嘉陵江源到黃牛鋪,向西去鳳縣唐藏入甘肅兩當,再達天水。該路歷史遺跡眾多,沿途有唐代高僧玄奘留下的數不完的聖跡及傳說,現保存最完好的一段地處陝西省戶縣石井鎮鍾馗故里歡樂谷內,其餘路段雖古跡不再,多有毀棄和斷阻,但如今相當一部分依然供當地鄉民耕作和行走,是難得的絲綢之路歷史遺跡與考古遺址。
崤函古道
崤函古道是古時長安進入和洛陽出古陝州崤山地區(今三門峽市)道路的總稱。據史料記載,崤函古道夏商以前即開辟使用。位於三門峽市境內的夏後皋墓和周文王避風雨台,真實地說明崤函古道在夏商時期便是東西方文化、商旅和有關交往的交通大動脈。崤函古道石壕段遺產點,位於陝縣硤石鄉車壕村東南800米處的金銀山麓,路面為石灰岩質,全長230餘米,呈西北至東南方向,因車輪長期碾軋,在路面上形成了深深的車轍印痕。這段古道也是整個絲綢之路33個申遺項目中唯一的一條「道路」遺址。

⑸ 古代「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是洛陽嗎

洛陽是絲綢之路東方起點,絲綢之路不是一成不變的,絲綢之路的概念也是德國人提出來,站在尊重事實的角度,絲綢之路東方起點是洛陽是沒有爭議的,洛陽就是在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的申遺點最東端的城市。【最權威的維基網路,避免了網路的意識形態及人文操控,表述很嚴謹】

絲綢之路(德語:Seidenstraße;英語:Silk Road),常簡稱為絲路,此詞最早來自於德意志帝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男爵於1877年出版的一套五卷本的地圖集。[1]

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歐亞北部的商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西漢時張騫以長安為起點,經關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錫爾河與烏滸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大伊朗,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陸路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但實際上,絲綢之路並非是一條 「路」,而是一個穿越山川沙漠且沒有標識的道路網路,並且絲綢也只是貨物中的一種。[1]:5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約於前5世紀形成的草原絲綢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宋初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

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君主制國家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西漢的張騫在前138—前126年和前119年曾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司馬遷在史記中說:「於是西北國始通於漢矣。然張騫鑿空,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與國外,外國由此信之」,稱贊其開通西域的作用。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傳教士等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大伊朗、累范特、阿拉伯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朝鮮、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義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2014年6月22日,在杜哈舉行的第38屆的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絲綢之路同京杭大運河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2]

絲綢之路一般可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北中南三條線路。

東段:從長安或洛陽到玉門關、陽關。(西漢時期由張騫開辟。[3])

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西漢開辟)

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東漢開辟)

以下為絲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稱,括弧內為古地名。

⑹ 位於「絲綢之路」上的著名文化遺址是

絲綢之路遺跡

1986年夏,離成都北郊不遠的廣漢三星堆文化遺址,發現了大批精美的青銅器,以及來自緬甸、印度溫暖海域的齒貝,有力地證明古蜀文化的極高水平,並且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經與沿海地區有了交往。

中國境內的三條絲綢之路(西北的路上絲路、南方的海上絲路和西南方的路上絲路)中,以西南方的路上絲路發展得最早,在公元前四世紀時便已開通。這條絲路在漢代時稱為「蜀——身毒道」,蜀是四川,身毒是印度的古稱,既是指從四川出發,經過雲南、緬甸直至印度的商路。此「道」通常被稱為滇西「古西南絲綢之路」,其遺跡主要位於保山市的水寨、官坡及大理州水平的博南山等地。

古西南絲綢之路形成於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比我國西北絲綢之路的形成早兩百多年。它和西北絲綢之路一樣,曾經對世界文明作出過偉大的貢獻。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22年,張騫奉命出使西域(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看到從印度輸入的四川蜀布和筇竹杖,得知四川商人早已從雲南經緬甸到印度去從事貿易活動了。張騫回朝將所見所聞上奏漢武帝,具有雄才大略而又好大喜功的漢武帝聽後十分驚喜,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打通從西南到印度的官道,由官方參與商業貿易,擴大疆土。武帝即封張騫為博望侯,命其以蜀郡(治所在成都)、踺為郡(治所在宜賓西南)為據點,派遣四路秘密使者,分頭探索通往印度的道路,但都遭到西南少數民族的阻攔未獲成功。武帝又從內地廣徵士卒,舉兵攻打西南夷、夜郎、滇等國及許多部落。但由於封建統治者造成的民族隔閡太深,以及昆明、雋等族的頭人酋長為了壟斷豐厚的過境貿易而拚死抵抗,歷經十餘年,結果僅打通了從成都到洱海地區的道路,官方使者未能超過大理至保山一帶,只能通過各部族作中介與印度商人間接貿易。到了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人內附、東漢王朝「始通博南山、渡瀾滄水」,滇緬通道才算打通了,並與緬甸的撣族有了經濟文化來往,又通過緬甸進入了印度。漢武帝孜孜以求的「通蜀,身毒國道」才算全線暢通。

文化

「古西南絲綢之路」的川滇段有兩途:一條走「古氂牛道(零關道),從成都出發,經雙流、新津、玒崍、名山、雅安、榮經、漢源(窄都)、越西、喜德、冕寧、西昌、到達會理以後,折向西南行,經攀枝花,渡金沙江至雲南大姚,最後到達大理。另一途從成都出發,經彭山,沿岷江而下,經樂山、宜賓,再沿秦代開鑿的「五尺道」南行,經高縣、筠連、向西折入橫江河谷,經豆沙關、大關、昭通、曲靖、昆明,最後到達大理。兩條路在大理會合後,經保山、騰沖、盈江到達緬甸境內的八莫,從八莫出發又有水陸二途到印度。從印度又可通中亞、歐洲。通過「古西南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蜀布、筇竹杖、工藝品、鐵器等源源不斷的輸出,國外的琉璃、寶石、翡翠、光珠等又輸入。到了唐代,這條絲道更加興旺發達,經久不衰。它是中印兩個文明古國最早的聯系紐帶,對中外社會、經濟、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後來由於又發現和開辟了新的道路,這條古道才逐漸人稀。

斗轉星移,日月交替,古西南絲路的絕大部分道路,已淹沒在時間的風雨之中,但一些雄關險道,騾馬蹄印,詩聯題刻,至今仍留下深深的歷史印痕。最典型的如保山的蘭津古渡,霽虹橋遺址及附近的摩崖詩、詞、題刻。保山的水寨、官莊等路段,都是當年用人工鑿岩開山而成的路基,至今仍保存完好。水寨一段自瀾滄江邊至長灣長約10餘公里,原設平坡鋪、山達鋪、水寨鋪等郵驛站點,現尚存平坡鋪的小街寬3米,長50米,兩端有街門等遺跡。由平坡西上羅陽山至水寨,山腰大石坎長三、四公里的路段是在懸崖峭壁上開鑿而成的。路徑曲折陡峭,有500餘級台階猶如天梯,史稱「梯雲路」。石階上猶存騾馬攀踏的累累蹄印,最深者達13厘米,可見當年要攀越這段路途是多麼艱難啊!

⑺ 隋唐洛陽城遺址位於哪裡,意義是什麼

隋唐洛陽城遺址是隋唐兩代的東都城遺址,位於我國河南省洛陽市區及近郊。建於內605年,一直沿用至容北宋末年,歷時500多年。作為我國古代著名都城,隋唐洛陽城見證了我國封建社會最輝煌的一段歷史,包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其平面布局、建築形制對後世影響深遠,甚至影響到東亞各國。隋唐洛陽城是隋、唐兩代的東都城,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以及隋唐大運河的中心。

⑻ 在我國絲綢之路上有哪些重要的文化遺址

絲綢之路遺跡
1986年夏,離成都北郊不遠的廣漢三星堆文化遺址,發現了大批精美的青銅器,以及來自緬甸、印度溫暖海域的齒貝,有力地證明古蜀文化的極高水平,並且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經與沿海地區有了交往.
中國境內的三條絲綢之路(西北的路上絲路、南方的海上絲路和西南方的路上絲路)中,以西南方的路上絲路發展得最早,在公元前四世紀時便已開通.這條絲路在漢代時稱為「蜀——身毒道」,蜀是四川,身毒是印度的古稱,既是指從四川出發,經過雲南、緬甸直至印度的商路.此「道」通常被稱為滇西「古西南絲綢之路」,其遺跡主要位於保山市的水寨、官坡及大理州水平的博南山等地.
古西南絲綢之路形成於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比我國西北絲綢之路的形成早兩百多年.它和西北絲綢之路一樣,曾經對世界文明作出過偉大的貢獻.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22年,張騫奉命出使西域(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看到從印度輸入的四川蜀布和筇竹杖,得知四川商人早已從雲南經緬甸到印度去從事貿易活動了.張騫回朝將所見所聞上奏漢武帝,具有雄才大略而又好大喜功的漢武帝聽後十分驚喜,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打通從西南到印度的官道,由官方參與商業貿易,擴大疆土.武帝即封張騫為博望侯,命其以蜀郡(治所在成都)、踺為郡(治所在宜賓西南)為據點,派遣四路秘密使者,分頭探索通往印度的道路,但都遭到西南少數民族的阻攔未獲成功.武帝又從內地廣徵士卒,舉兵攻打西南夷、夜郎、滇等國及許多部落.但由於封建統治者造成的民族隔閡太深,以及昆明、雋等族的頭人酋長為了壟斷豐厚的過境貿易而拚死抵抗,歷經十餘年,結果僅打通了從成都到洱海地區的道路,官方使者未能超過大理至保山一帶,只能通過各部族作中介與印度商人間接貿易.到了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人內附、東漢王朝「始通博南山、渡瀾滄水」,滇緬通道才算打通了,並與緬甸的撣族有了經濟文化來往,又通過緬甸進入了印度.漢武帝孜孜以求的「通蜀,身毒國道」才算全線暢通.
文化
「古西南絲綢之路」的川滇段有兩途:一條走「古氂牛道(零關道),從成都出發,經雙流、新津、玒崍、名山、雅安、榮經、漢源(窄都)、越西、喜德、冕寧、西昌、到達會理以後,折向西南行,經攀枝花,渡金沙江至雲南大姚,最後到達大理.另一途從成都出發,經彭山,沿岷江而下,經樂山、宜賓,再沿秦代開鑿的「五尺道」南行,經高縣、筠連、向西折入橫江河谷,經豆沙關、大關、昭通、曲靖、昆明,最後到達大理.兩條路在大理會合後,經保山、騰沖、盈江到達緬甸境內的八莫,從八莫出發又有水陸二途到印度.從印度又可通中亞、歐洲.通過「古西南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蜀布、筇竹杖、工藝品、鐵器等源源不斷的輸出,國外的琉璃、寶石、翡翠、光珠等又輸入.到了唐代,這條絲道更加興旺發達,經久不衰.它是中印兩個文明古國最早的聯系紐帶,對中外社會、經濟、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後來由於又發現和開辟了新的道路,這條古道才逐漸人稀.
斗轉星移,日月交替,古西南絲路的絕大部分道路,已淹沒在時間的風雨之中,但一些雄關險道,騾馬蹄印,詩聯題刻,至今仍留下深深的歷史印痕.最典型的如保山的蘭津古渡,霽虹橋遺址及附近的摩崖詩、詞、題刻.保山的水寨、官莊等路段,都是當年用人工鑿岩開山而成的路基,至今仍保存完好.水寨一段自瀾滄江邊至長灣長約10餘公里,原設平坡鋪、山達鋪、水寨鋪等郵驛站點,現尚存平坡鋪的小街寬3米,長50米,兩端有街門等遺跡.由平坡西上羅陽山至水寨,山腰大石坎長三、四公里的路段是在懸崖峭壁上開鑿而成的.路徑曲折陡峭,有500餘級台階猶如天梯,史稱「梯雲路」.石階上猶存騾馬攀踏的累累蹄印,最深者達13厘米,可見當年要攀越這段路途是多麼艱難啊!

⑼ 絲綢之路的名勝古跡

http://www.cts.com.cn/web/page/silu/

絲綢之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從長安(今西安)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信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公元前138--公元前119年,西漢傑出的外交家張騫就溝通了這條古道。他率使團攜黃金和綿帛,到達樓蘭(今若羌一帶)、尉犁、龜茲(今庫車)、疏勒(今喀什)、於田(今和田)、烏孫(今伊犁河流域)和大宛、康居、大月氏等新疆及中亞阿姆河流域地區。他的副使還到達安息(今伊朗)和身毒(今印度)等國進行訪問。這些地區的國家也派使節去中國中原,商旅往返,絡繹不絕。中原的絲綢、鐵器、黃白金、銅鏡、漆竹器、葯材和農耕、治鐵技術,傳入西域和印歐。西域和外國的苜蓿、葡萄、胡麻、石榴、核桃、黃瓜、胡蘿卜、番紅花和獅子、孔雀、大象、駱駝、汗血馬等也大量流入中國的中原地區。
公元73年,中國又派班超率36人出使西域,他的副使甘英到達大秦(古羅馬)和波斯灣(阿拉伯灣),保障了絲路的暢通並進一步拓展了絲路。公元67年,印度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在東漢使節的陪同下,經巴基斯坦、阿富汗到達中國的河南洛陽;公元147年和401年,佛教盛行的安息國王子安世國、龜茲高僧鳩摩羅什,都曾沿著這條絲綢之路到達中原,譯著佛經,收取佛門弟子數千人中國晉代高僧法唐代高僧玄奘,也分別於公元366年和公元627年開始,相繼沿著絲綢之路到達克什米爾、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考察和傳教。法顯的《佛國記》、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成為研究西、印度歷史和絲綢之路的重要著作。

。。古代絲綢之路,起點是中國的長安(今西安)。經過陝甘高原,越過烏鞘嶺,穿過河西走廊,到達當時的中西交通要道敦煌。另外一條是經過青海與上條絲綢之路交匯於張掖然後到達敦煌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在由敦煌進入西域(即現在的新疆)。絲綢之路在新疆境內分為三條:北道是敦煌到哈密經烏魯木齊、石河子、伊寧到達地中海各國。南道是由敦煌經若羌、且末、和田、葉誠、喀什直至印度洋到達安息(即今天的伊朗)。中道是由敦煌經樓蘭、庫爾勒、庫車、阿克蘇越過帕米爾高原,到達中亞和波斯灣等地。

絲綢之路是一條具有歷史意義的國際通道。絲綢之路使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希臘文化和羅馬文化連接起來,通過這條古道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把蠶絲、漆器、火葯、造紙、印刷術介紹給西方,引來了佛教、伊斯蘭教等宗教文化,還引進了西域良馬及各種奇珍異寶。絲綢之路在我國歷史發展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絲綢之路的開通,加強了漢族和西北邊疆各少數民族之間的聯系,使我國西北邊疆與內地在政治上、經濟上和文化上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內在聯系。不僅如此,絲綢之路的開通還開闊了人們的眼界,增進了中國人民與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聯系。中國古代文化和創造發明通過絲綢之路輸出到西方;西方的文化、藝術也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了中國,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這條昔日的絲綢古道上,遍布著歷史上遺留下的名勝古跡。在絲綢之路的起點「長安自古帝王都」的西安市,文物古跡薈萃遍地。這里有半坡村、阿房宮、大明宮等古遺址以及英武多姿的秦兵馬俑是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又一象徵。

沿著渭河河谷進入甘肅境內,延綿約1600公里的古絲綢之路更是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跡,沿線有聞名世界的敦煌莫高窟,藏傳佛教名寺拉卜楞寺,以及炳靈寺、麥積山等著名歷史古跡,還有被稱作絲綢之路要道的「河西走廊」,天下雄關嘉峪關,以及古代詩人曾吟詠過的玉門關、古陽關遺跡,張掖大佛寺、武威文廟等著名歷史古跡。其中以隴山西側的麥積山石窟、河西走廊東西兩端的炳靈寺石窟和莫高窟、榆林窟石窟藝術,因保存較完整著稱於世,成為鑲嵌在甘肅絲路上的四顆明珠。形成了西北地區最具特色的文化群落。而古絲綢之路的重鎮蘭州,在溝通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方面,曾發揮過十分重要的作用。市內有五泉山、白塔山、白雲觀等名勝古跡,以及興隆山、吐魯溝、石佛溝等自然風景區,神奇的自然風光,眾多的旅遊文化,形成了以蘭州為中心的大旅遊區域,吸引著眾多的中外遊客

在青海西寧有「鳥的王國」之稱的青海湖鳥島、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六大寺院之一的塔爾寺、日月山倒淌河、龍羊峽等風景名勝古跡。

從河西走廊出發,穿過戈壁河灘,西行到酒泉、敦煌。由敦煌向西北出玉門關就到了新疆,新疆是「古絲綢之路」的要沖,古稱「西域」。新疆有許多令人神往的古城遺址和風景名勝。許多舉世聞名的關隘、城堡、亭障、石窟寺、驛站、墓葬、烽火台有的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新疆有14 處石窟寺、990 多個窟,較大的有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拉千佛洞、克孜爾尕哈千佛洞、森木塞姆千佛洞和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等 5 個。這 些石窟寺的雕塑壁畫,融中國、印度、波斯文化於一爐,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除佛畫藝術外,對當時各民族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都有生動的反映。古絲道上,最令人神往的莫過於樓蘭古城。它處於羅布泊西北角,是絲綢之路的咽喉,曾經有過商旅往來盛極一時的歷史,如今只剩下被流沙淹沒的古城遺址。現保存最好的遺址,要數吐魯番盆地的高昌和交河故城。總之,古絲道留下了無數可供探索的奧秘。

如今的絲綢之路,延伸到更遠的地方。而古老的「絲綢之路」又煥發著新的青春。

所經重要城市:西安、寶雞、西寧、天水、定西、平涼、蘭州、武威、張掖、嘉峪關、敦煌、哈密、烏魯木齊、石河子、伊寧、樓蘭、吐魯番、庫爾勒、庫車、阿克蘇、若羌、且末、和田、葉誠、喀什。
沿途美景:秦兵馬俑、半坡村、大雁塔、華清池、敦煌莫高窟、拉卜楞寺、炳靈寺、麥積山、河西走廊、嘉峪關、白塔山、白雲觀、青海湖、鳥島、塔爾寺、日月山、倒淌河、龍羊峽、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拉千佛洞、克孜爾尕哈千佛洞、森木塞姆千佛洞、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樓蘭古城、高昌故城、交河故城、火焰山、哈密王陵、博斯騰湖、鐵門關、香妃墓、艾提尕爾清真寺等。

⑽ 洛陽官方為什麼認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是西安

在唐朝時西安就成了絲綢之路的起點,後來因為女皇移都洛陽絲路也曾到洛陽,所以有絲路起點洛陽之說,這都是因為歷史上的重新劃分問題造成的。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