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拓東城遺址

拓東城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3-07 21:29:48

⑴ 聚落的歷史遺址

所有的城市與聚落都是住居的延伸,住居的集合就是城市,就是聚落。共同幻想創造了每一個聚落與城市。傳統是不分地域的。傳統不屬於某個國家和民族,它是一個國際性的概念。
由於地域特徵的現實,應該認識到全世界有一張充滿類似點的大網,這便是文化的共有構造。有了這一認識,在某一地域建設城市與住宅時,既要考慮到地域特徵的延長與發展,同時也要認識到聚落的歷史不僅僅是地域史、民族史,它更是一部人類史。要從全體的角度來看待文化的移植與拓展,也就是說在「全球」這一前提下不斷創新。(波洛庫亞)瓜地馬拉:瓜地馬拉的「離散式聚落」,它的特點是居民的鄰家都坐落在彼此的聽力范圍之內。聚落有其固有的空氣,空氣在物理上當然是由溫度和濕度所決定的,與光和聲音也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要列舉留有深刻印象的空氣的話,首先就是撒哈拉沙漠和伊朗沙漠的令人感到舒適的空氣,阿特拉斯山中柏伯爾人居住的聚落中的清澈透明的空氣,還有印度聚落里耀眼奪目的空氣等等。聚落的空氣,實際上是由多種因素所決定的體現著聚落整體的氛圍與形態的象徵性概念。這種構造雖然是分散聚落的一種形態,但是它在保持自身的獨立性的同時,還保持著住宅相互之間的交流。
(圖馬斯)尼泊爾:是尼泊爾的一座可以望見喜馬拉雅山脈的位於谷底的聚落。這種橢圓形平面的住宅是極少見的。山谷里有獨特的黎明,因為可以看到照在山頂的光,所以感到早晨太陽在西邊,傍晚太陽在東邊,方向是顛倒的。
(阿爾達坎)伊朗:是顯示的是矗立在伊朗沙漠周邊的小城市中的換氣塔群,換氣塔豎立在住宅的房間或中庭,促進空氣的流通。住宅擁有種著果樹的中庭,是極為完整的構造。
(巴亞哈德)伊朗:是伊朗的「人工綠洲聚落」的一例,聚落中的屋頂在強烈日光的照射下,形成了燦爛的波動。住宅的每一間房間都有一個圓狀的屋頂,它們在相互分隔開來的同時,在形態上又有微妙的差異。因此形成了一種非機械性的,連續的同時又分段的三次元的波動形狀。這可以解釋為對稀少的水資源的憧憬,也可以解釋為對光的贊歌。
(伊夫尼)摩洛哥:這張是阿特拉斯山中的柏伯爾人的聚落,其主要構成要素的住宅群,城寨以及作為倉庫使用的卡斯巴稱得上是土的結晶體。充滿著以戲劇性大自然為背景的建築群的中庭和天窗,將燦爛的天空剪裁框取成室內的風景。住居內部一般比較暗,光變化著那裡的樣態。(錫南)伊拉克:是位於伊拉克底格里斯河下游流域的聚落。住宅有寬3米,長達40米的半圓筒狀的橫截面,形狀異常奇異,在隆起的前方入口處有房間,後面是家畜的領地。這種線形栓狀的住宅,均沿與河垂直的方向並列地排列著。
(順佩爾克)捷克:在山的頂點處分布教堂或清真寺,周圍布置住宅,低處建造城牆,具有這種形態的聚落和小城市,就很具體地體現了向心空間的含義。這種形態的聚落在歐洲、非洲都可以看到,因此,地形概念是不同於氣候分區的領域概念,是一種微觀的具有普遍意義的視點。
(塔贊托托)摩洛哥:這張是阿特拉斯山中的柏伯爾人的聚落。分散在這里的聚落群,其中的幾處可以同時映入眼簾,可以看出區域不同的色調有微妙的差異。
(瓦迪吉亞)阿爾及利亞:沙漠里,相距甚遠、零星分布的綠洲可以看作是所謂的共同體中平等性的象徵。在伊朗的「人工綠洲」聚落群中,有因支持著綠洲的水道的擁有者斷絕了水源而不得不荒廢的聚落。環繞撒哈拉沙漠綠洲的棗樹林,每一棵樹都有明確的所有者。支持著共同體的共有制,在綠洲里日益崩潰。(奧庫卡赫)秘魯:是撒哈拉沙漠的聚落。沙漠教給我們的不是物質而是空間。沙漠里給予的現象是一種狀態,如果時間性的變化和每次的預兆都包含在內的話,那便是一種形勢(即處於變化中的狀態)。實現這樣的空間是我們的目標,是必須提及的對象物。無論怎樣的聚落都是與其周圍自然環境渾然一體的。但對沙漠的聚落來說,沙漠的本身便是聚落。
(貢拉拜代里)印度:印度的聚落,可以理解為由外邊緣向中心神聖感依次增強的場。
(達布萊宗)尼泊爾:是一座遙望喜馬拉雅山脈的尼泊爾聚落。高度差使山看上去像雲。
(庫赫蘭)葉門:是葉門的聚落。
(魯貢賓)布吉納法索:是「西非的熱帶草原」的一例。樹木和建築物的高度關系恰到好處。
(科爾丘拉島)克羅埃西亞:是坐落於亞得里亞海海角科爾丘拉島上的一座聚落。

⑵ 淄博桓台的歷史古跡

桓台名勝古跡探微

我們的家鄉桓台歷史悠久,文化遺存豐富,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境內有馬踏湖風景區、王漁洋紀念館、四世宮保牌坊、史家遺址、徐夜書屋、冰山遺址等,小龐、前埠、唐山、新城等地都出土了石鏟、石斧、石鐮等新石器時代的文物,史家村挖掘發現了商代遺址、高樓村有始建於隋代的華嚴寺,陳庄有木佛堂古槐等。最有價值的人文景觀是新城王漁洋祠堂和四世宮保牌坊,最有價值的自然景觀是江北明珠馬踏湖。以漁洋文化為主的新城古城游和馬踏湖風景區自然觀光游已成為桓台發展文化旅遊業的兩大重點品牌。

馬踏湖

馬踏湖位於桓台縣東北部,湖東西長約12公里,南北寬約8公里,面積近百平方米公里。這一帶地勢低窪,湖底海拔最高點9米,最低點6.5米,自西南向東北緩傾。孝婦河、烏河、豬龍河匯流於此,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湖泊,1995年被山東省政府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湖區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名勝古跡眾多,是天然的旅遊勝地,素有北國江南之美稱。湖內碧水瀅瀅、河道縱橫、交織成網,蘆葦盪、荷花塘一望無垠。
馬踏湖最早叫平州,春秋時期稱少海,又名會城湖, 傳說齊桓公大會諸侯於湖區東側的會城,重兵陳列,馬踏地低,故名馬踏湖。因其碧水連天、風光無限,為歷代達官貴人所嚮往,文人墨客多會於此。宋代詩人蘇東坡曾泛舟湖上,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名篇:「貪看翠蓋擁紅裝,不覺湖邊一夜霜。卷卻天機雲錦段,縱教匹練寫秋光。」此後,元兵部侍郎於欽又有和詩,人們選用詩中所含「錦秋」二字命湖,這樣,馬踏湖又名錦秋湖。
馬踏湖湖內港港汊汊,碧水瀅瀅,2100多條渠道交織成網,四通八達,全長400多公里。湖內古跡風韻濃郁,勝跡隨處可見。湖東南側有廷鄉城遺址,相傳為齊景公失馬尋蹤之地,故又名蹤城。東側有會城遺址,當地人稱東城子,傳為齊桓公會盟處。魚龍村北二公里處有李家檯子,為蘇東坡登臨賦詩處,建有勝處祠和東坡亭。華溝村即古之魯連陂,村中尚有魯仲連故居和魯連井故址,村北建有五賢祠。五賢者,為戰國顏?、魯仲連,漢代轅固、諸葛亮,宋朝蘇東坡。五賢祠原為三賢祠,曾多次重修,1984年方改建為五賢祠。門上對聯是:「異姓結同心之侶,一堂萃三代之英。」祠內雕梁畫棟,金壁輝煌,架構奇妙,有歷代名人題詠,辟有馬踏湖書畫展室。五賢祠北側,有徐夜書屋、漁洋軒故址及冰山遺址。每到一處都會有一些美妙的傳說和故事,令人流連忘返。湖區27個自然村落,村村靠湖,家家連水,戶戶通船,門前搭起小橋,院後泊著小船,小橋流水人家,如詩如畫。湖面上綠水浮鴨,翠柳搖風,港汊迷離。駕船巡遊,風趣天然。真是「葦堵渠盡疑無路,竹篙一點又一天。只聞笑語不見人,蒲葦深處有人煙」。? 馬踏湖景色迷人,物產豐富。湖中盛產藕、蓮、蒲、葦和鵝、鴨、魚、蝦、蟹,以及各種可吃的野生食物。湖鄉人用湖內的物產能做出百多種菜餚, 且四季各不相同。春天的醋沏小魚,香酥可口,野鴨燜藕,風味獨特。「金絲鴨蛋」,是湖中特產,將其腌制蒸熟,可見蛋青、蛋黃層迭,青、黃相交之處,有絲狀蛋黃油圈隔,燦然若金,蛋白香而不膩,肉質沙,不噎喉。夏天的「白蓮藕」脆甜無渣,「雞靠麥黃鱉」,味道鮮香,又多營養。秋天,毛蟹包子別有風味,還可做「毛蟹湯」,鮮美異常。冬天的「溜黑魚片」、「黃燜鯉魚」食之難忘。如若游湖,不食這里的水鮮,實乃遺憾。馬踏湖中還存有許多古跡名勝,魯仲連故居、青冢、五賢祠、東坡亭、齊王閣等又為馬踏湖增添了許多神奇的色彩。馬踏湖已被辟為山東省重點旅遊區。隨著對湖區的開發,馬踏湖將會變得更加秀美,成為旅游園地中一枝獨具特色的奇葩。

王漁洋紀念館

王漁洋紀念館館址為忠勤祠,位於新城鎮新立村。原是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為紀念王漁洋的高祖王重光而建,距今400餘年。整組建築系磚木結構,造型古樸典雅,保持了典型的明代建築風格。1986年12月建館並對外開放,1992年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漁洋原名王士禎,字子真,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著名詩人,清朝大臣,公務之餘,致力於詩文著述,成就卓著,其詩、詞、散文凡數十種560卷,詩6000餘首。他的詩風格調高雅,吐辭修潔,境界縹緲淡遠,意味靈空含蓄,有相當高的藝術性,他被尊為「一代詩宗」,成為當時詩壇盟主,他在詩論上創有「神韻說」。近幾年來,幾次大型國際王漁洋學術交流會的召開和電視劇《王漁洋》的熱播,使紀念館成為「王學」研究的基地和中心。

紀念館佔地10000平方米,分東西主跨兩院,下設七個展室和石刻園。其中石刻展室展出國家三級以上文物185塊,除王羲之、王獻之、柳公權、顏真卿、虞世南等的集字刻石外,另有明祝允明、董其昌、邢侗等著名書法家的真跡刻石,可謂琳琅滿目,海內知名。
王漁洋生平展室展出王漁洋詩文著述、手稿及印章,康熙帝御賜王漁洋信古齋、帶經堂以及這些珍品的復製件,為了解和研究王漁洋,提供了豐富翔實的資料。 石刻園是在忠勤祠東跨院的基礎上,與古典園林建築相結合修建的,園中有園,景中套景。元代的「蒼雲」、「振玉」兩巨型太湖石和國家一級石刻「水月松風」石屏,亦在園中陳列,供遊人觀賞。
王漁洋紀念館所轄忠勤祠、漁洋祠、漁洋墓、四世宮保坊等,每年接待遊客約五萬人次,其中包括數以千計的國外友人和港澳台胞,成為傳播文化歷史知識,陶冶人們的情操,培養人們崇高風范的宣傳教育陣地。
忠勤祠
又名王家祠堂,坐落在新城鎮新立村街北,是為祭明代王重光而建。該祠初建於1588年(明萬曆十六年)建成,當時規模宏大,但現存面積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祠院南北長88米,東西寬43米,佔地3784平方米。院內有正堂5楹,中間3間出廈。長22米,高14米,進深9.65米,全為磚木結構,瓴瓦起脊,木椽單檐。堂內有合抱圓木柱8根,頂部棟樑上飾有彩繪,內壁牆上鑲嵌石碣85塊,保存完好。碑文集歷代書法名家鍾繇、王羲之、王獻之、歐陽洵、柳公權、虞世南的字刻成,真、草、隸、篆諸體俱備。堂內還有王重光及其屬下王、張二指揮的碑刻彩繪像。後堂3間,稱為「司馬祠」,原是明末兵部尚書王象乾的祠堂,現拓為王士禎紀念館。
正堂前東、西廂房各3楹,堂前有雙人合抱的古檜兩株,左右對稱,高約20餘米。院東南隅有四面碑1幢,上刻建祠時祭者姓名。祠東50米處為原「碑廊院」,現存石碑9幢。1984年國家對忠勤祠進行了修繕,並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世宮保坊
坐落在桓台縣新城鎮南村大街北端,是為祭明王象乾及其父、祖父、曾祖父所立,因他們都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書,故名。石匾額「四世宮保」四字傳為明書法家董其昌書。?

據史料記載,王象乾被恩准建造「四世宮保 」磚坊,深感榮幸,為使該坊增光添色,特聘請當時的著名書法家董其昌為坊題字,並饋贈 3000 兩銀子作酬謝。董其昌深明王氏意圖,便鄭重地用楷書寫下了匾額 「四世宮保 」4 個大字和前後楹聯。當天傍晚,董在王家的花廳前漫步,聞聽有人說話,躲在一旁聽,原來是王家子弟正在紛紛議論: 「都說董其昌書法好,號稱書畫雙絕 ,看來,論寫楷字還不如王象咸呢,3000 兩銀子花得冤 」。董聽了這些閑言碎語,非常氣憤。翌日,即告辭王家說,到濟南門生處玩幾天,然後回歸故里,王家送走董以後,打開題字一看,「 四世宮保 」中卻少了「 宮 」 字,連兩幅楹聯也不見了,王象乾十分焦急,使派叔弟王象春奔赴濟南請董補寫 「 宮 」字,不料,董已離濟而去,董的門生綳著臉說: 「何不叫府上子侄補寫一字呢?」王象春聞聽話中有因,經過再三請求,董的門生才講明原委,並說: 「恩師路過寒舍,留下一 ' 宮 ' 字,不知府上用得著否?如需用時,還再需出 1000 兩銀子。 」王象春得知董其昌聽了閑話,故意帶走,只因「 千金易得,一字難求 」,於是,立即從濟南籌措了 1000 兩銀子,換回了 " 宮 " 字,兩幅楹聯只好另請別人書寫。
此牌坊面向南北,跨街而立,既是新城72坊的唯一倖存者,也是國內屈指可數的古代磚坊之一。牌坊系磚石結構,呈中間高左右低的宮殿式。面闊9.2米,進深3.33米,高15米,拱門洞兩側有石獅8個。拱門、楹柱等上面雕有飛禽走獸、山水花卉,特別是磚砌圓柱頂部的4個浮雕人物,栩栩如生,顯示了明代雕刻家的精湛技藝。? 牌坊頂部飛檐斗拱,瓦當嚴整,四角杵頭獸面,唇吻聳起,都懸吊著風鈴鐵馬,隨風而動,聲韻動聽。頂端花脊「八跑」,每「跑」二獸(壽),高居瓦基。瓦脊中的「麒麟馱寶瓶」尤其古樸可愛。坊之檐下正中、前後各砌一塊鑲嵌花邊的豎式匾額,上鐫金色「聖恩」兩字,表明該坊為御建。整個牌坊集古代建築、雕刻、書法藝術於一體,造型別致,獨具風格,古樸秀麗,雄偉壯觀,充分體現了建築之鄉精湛高超的建築技藝,成為我縣非常有價值的人文景觀。

華嚴寺

華嚴寺位於桓台縣田莊鎮高樓村西北角,寺名從《華嚴經》而來。據史載,該寺原來規模宏大,為三進寺院,寺前立有數十丈高的古塔,名「隋文塔」,至明萬曆初年,寺被毀。現存寺的基址高出地面2米,南北長120米,東西寬50米,前殿為四天王殿,已毀。只存有正殿和百子殿。正殿為大雄寶殿,5間,系磚木結構,飛檐斗拱,瓴瓦單檐,頂覆綠色琉璃瓦(現大部換為紅瓦)。殿長26米,進深10米,高17米,內有合抱圓木柱8根。殿內橫梁立柱上彩繪祥雲蛟龍,瑤草瓊花,至今仍可見。殿前東西兩廂房尚好。後為百子殿,亦為磚木結構,木椽單檐。

華嚴寺《新城縣志》記載:「新城佛寺十二,崔樓之洪福,高樓之華嚴最著,洪福志乘謂唐建,華嚴或以為唐或以為元魏莫能明也」。它是隋或隋以前的建築,當時規模宏大,殿宇輝煌,香煙繚繞,鍾聲佛號,成為盛極一時的佛教聖地。隋至今已1400餘年,現在華嚴寺的建築遺存已不是隋唐時代的原制,而是明清時代重修後的面貌。

華嚴寺整組建築布局嚴謹,主次得體,參差有致。平日大門緊閉,只有晨時的鍾聲傳出來,雖未喚醒苦海夢迷人,卻喚起了人們早起,男耕女織,為生活而奔波的念頭。陰歷每月初一、十五都有佛事活動,名曰「行香」,每年的正月十四至十六有盛會,盛會期間是華嚴寺最熱鬧的時候,期間文人騷客,熙熙攘攘,商販閑農,車水馬龍,善男信女,焚香誦經,叫賣之聲,腔異調怪,熱鬧非凡。

現在的華嚴寺是桓台縣歷史上12座佛寺中僅剩的一座了。寺內大雄寶殿、百子殿、東西廂房尚存,但屋頂換成了現代紅瓦,大殿斗拱也腐朽錯位,所有佛像、壁畫、玄塑都盪然無存。20世紀50年代以後,成為集體糧庫,用來存放物品,先後拆除了山門、天王殿,更換了圍牆。由於維修不及時,寺院破敗日漸加重,成為一座空洞無物的院落。1985年定為淄博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桓台縣文化局、華嚴寺寺管委會投資700萬元對華嚴寺進行重修,恢復了大雄寶殿,東西廂房原貌,修建了圍牆和大門,成為一個完整的院落。如今寺院內有佛學院的僧人主持佛事活動,遠近周邊前來燒香拜佛許願還願的人絡繹不絕,佛香裊裊,經聲朗朗,極大地滿足了富裕起來的善男信女們求佛行善的精神需求,成為當地的一大景觀。從建築學上來講,淄博市的斗拱建築除博山的顏文姜祠就只有華嚴寺的大雄寶殿了,有很高的建築價值。

雲濤古跡

在桓台縣城索鎮烏河玉帶橋北側,河中有一船形高埠,南北長87米,東西最寬處31米,面積約2400平方米,地表低於玉帶橋面數尺,這就是著名的雲濤古跡。

相傳古時烏河碧水長流,玉帶橋下濤聲不絕。高地四周水花飛濺,翡翠萬千,每遇天將有雨,便有雲氣盤郁高埠之上,若雲若濤,故而得名。大雨之後,玉帶橋上遊河水暴漲,水位有時高於下游雲濤高地,卻仍不能淹沒雲濤地面。此時,雲濤兩側巨流奔放,雲濤景物被水霧包繞,從橋上觀望,雖近在嘆尺,卻時隱時現,類似海市,世人引以為勝景。

烏河古稱?水。相傳春秋庄公九年,齊師與魯戰於乾時,即此地。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索鎮人於茂節立「雲濤古跡」大字石匾於南端

⑶ 河南省拓城縣屬於哪個城市

你打成白字了,是「柘城縣」不是「拓城縣」。柘城縣屬於河南商丘地區。

柘城縣內位於河南容省東部,商丘市西南部,東北與商丘市睢陽區交界,北距商丘市區50公里,西距鄭州市220公里。柘城地處華北平原,地勢平坦,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境內河流密布,有渦河、惠濟河等多條淮河支流經過。柘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炎帝朱襄氏曾在此定居並建都,秦時築城設縣,因邑有柘溝環流、兩岸柘樹叢生而得名「柘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定名為柘城縣,至今已有2200餘年的建城史。境域內有著名的國保李庄遺址、春秋泓水之戰遺址、中原野戰軍指揮部舊址、朱襄氏陵、邵園漢墓、孟庄遺址和王馬寺遺址等。

中文名稱:柘城縣
別名:朱襄故里行
政區類別:縣所屬
地區:中國商丘市
下轄地區:城關鎮、起台鎮等13個鎮、8個鄉
政府駐地:城關鎮未來大道北湖生態園對面
電話區號:0370
郵政區碼:476200
地理位置:商丘市西南部
面積:1048平方公里
人口:78萬(2010年全國普查)
方言:商丘話: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李庄遺址、泓水之戰遺址、朱襄陵、千樹園、北湖生態園機場、炎帝朱襄氏故里、中國三櫻椒之鄉

⑷ 平輿縣的文物古跡

名單介紹殷商摯國故城遺址(縣保)位於平輿縣城。東起文化館,西至烈士陵園,南到清河邊,北及永盛花園小區。始築於商代,並在先秦及以後歷代長期使用。沈子國故城遺址(省保)位於射橋鎮古城村,西周遺址。面積202萬平方米。為周文王第十子季載的封國。是中華沈氏的發源地。該遺址為中原地區保護較好的西周、春秋古城遺址之一。先秦汝墳故城遺址(縣保)又稱安成故城。位於老王崗鄉興旺店村委一帶,城垣呈梯形。是中原地區重要的先秦古城之一。據考證,《詩經》中《關雎》、《汝墳》等十一篇創作於此。故城南有安成世家豪族的塋地,號稱「十八冢」。陽城故城遺址(縣保)位於後劉鄉新集村一帶,城垣呈長方形。春秋時為楚所置。秦統一六國後,置陽城縣,屬陳郡。據考為中國首次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鄉里。西漢時陽城改屬汝南郡。東漢初年裁並入汝陽,為世家袁安的庄宅。唐代在故城遺址上建陽城寺院,至民國仍有遺存。戰國韓古城遺址(縣保)位於後劉鄉韓古城村。是戰國時期楚國的重要軍事設施---壁壘遺址。東皇廟(縣保)位於縣城摯地大道中段東側。原名聖母廟,又名東塔寺,是一座始建於周代,道教與佛教兼容,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廟。主要殿宇包括:聖母殿、文王殿、東皇閣、老君殿、羅漢殿、袁安祠、二龍祠、陳蕃祠等。寺廟設有諸多地方名人專祠。該寺廟多次毀於戰火,又歷代重修,今僅存東皇閣。洪山廟(縣保)位於後劉鄉洪山廟村,與上蔡白龜廟、淮陽太昊陵齊名,為「豫南三大古廟」之一。遠古名穀神廟,據考為商紂王之子殷洪大難餘生,自號「洪山隱居」(又名洪山道人)隱遁處。主要殿閣有:洪君殿、先王殿、玉皇閣、牛王宮、馬王殿、龍王殿、奶奶殿、閻王殿、天王殿、羅漢殿等。仙翁廟(縣保)位於東和店鎮仙翁廟村,是當地百姓為紀念為民驅魔看病的仙人費長房而建的廟宇。郭寺遺址(縣保)位於萬冢鄉郭寺村。建於隋代開皇元年。五代毀於兵火,宋代重修。主要殿閣有:佛祖殿、羅漢殿、文殊殿、普賢殿、觀音閣等建築。與射橋開元寺和附近的陽城寺院齊名,曾為汝東名寺。60年代初廢棄。東岡寺遺址位於老王崗鄉小崗村西。初為老子廟。東漢中期,人們「誦黃老之微詞,尚浮屠之仁祠」,因廟址濱鄰汝水鴻隙陂,為當時中原地區的重要漕道,建東崗寺,至唐代達到鼎盛。曾有佛祖殿、佛光殿、老子殿等殿堂十餘座,並有大面積寺田。清末廢於捻軍起義。回龍寺遺址位於老王崗鄉賈屯村。相傳是西漢時期人們為祈禱龍王回此休息、頤養天性而建,名龍社,又稱廻龍廟。東漢時期拓建佛教各殿閣,唐代達到鼎盛。主要殿宇為大雄寶殿、龍王殿等。白龍廟遺址位於老王崗鄉白龍王廟村。古為當地人民為祈求白龍造福鄉民而建造。宋代以後,廟內曾建玉皇大帝、土地、三奶奶諸殿閣,香火旺盛。建國後廢棄。玉皇廟遺址位於玉皇廟鄉玉皇廟村。原名為「光武廟」、「劉秀廟」,後名玉皇廟,是豫南地區著名的道教聖地。始建於東漢末期,歷代重修,60年代初廢棄。主要建築有玉皇閣、天師觀、劉秀殿、賈娘娘祠等,其中以玉皇閣規模最大。廟灣鎮會館廟位於廟灣鎮北區。明代晉秦商人相地脈、卜吉凶,於鎮北鄰河處創立「山陝會館」。內設關帝殿、樂樓、天王殿、財神殿、灶君殿、馬王殿等。關帝殿氣勢恢弘,蔚為大觀。60年代,山陝會館廢棄,今存馬王殿和修復的「關帝殿」及六塊明清碑刻。廟灣鎮東岳廟又名東王廟,位於廟灣鎮東區。建於宋代,明時重修。供奉齊天大帝、東王黃飛虎、太上老君、南天老母、西天老母像。南端有一口古井,井上建有供奉姜子牙的廟舍。該廟60年代廢棄,90年代初有信徒重修,但形制較小。陳蕃祠遺址又名「陳公祠」,位於射橋鎮西關。是東漢末期為奠念名重當朝的太傅陳蕃而建。陳蕃晚年因「黨錮之爭」,被宦官勢力殺害,被朱震密葬於此,附近有古稱「古冢十二座」的陳蕃後裔墓葬。祠內主要殿堂有:陳公堂、朱震祠、黃浮祠、陳逸祠、范滂祠等,歷代修葺。近代祠堂毀於兵火。張令公祠又名張令公廟,位於射橋鎮古城南。張令公,即漢代平輿縣令張熹,字季智,桂陽郡臨武縣(今湖南衡陽市)人。張熹為官清廉,愛民如子,深得百姓擁戴。因天大旱而焚身求雨,當地百姓立祠紀念。歷史上曾屢毀屢修,60年代廢棄。90年代初當地信徒籌建祠舍數間,恢復祭拜儀式。董孝子祠遺址位於射橋鎮古城村東南,與仙女廟毗鄰。董孝子即董永,西漢時期寓居汝南,為著名孝子,因賣身葬父感動世人。並與美麗賢淑、擅長紡織的玉貞姑娘產生了忠貞不渝的愛情,後世神化為董永和七仙女的傳說。當地百姓為紀念董永的孝行,在其故居上建董孝子祠。近代毀於兵火。織機廟遺址又名仙女廟,位於射橋鎮古城村東南,是紀念漢代汝南孝子董永及其妻七仙女的廟宇。據考證為晉代修建,主要殿堂有:孝子祠、玉女殿(又稱七仙女殿)、織機房、月圓堂等殿閣。射橋壺仙觀遺址位於射橋鎮古城村西南,是古人祭祀懸壺濟世的壺公和弟子仙翁費長房的觀閣。門題「懸壺濟世」。東漢時汝南郡治在今射橋鎮古城村一帶,這里盛傳神仙壺公和弟子費長房救死扶傷、惠濟黎民、鞭笞百鬼、驅使社公的傳說。晉代,當地人們建造殿堂兩座,一座為「壺公祠」,一座為「仙翁觀」,各具殿舍五間,合稱「壺仙觀」。生死祠遺址又名「范張廟」、「雞黍廟」,位於射橋鎮古城村南。是當地群眾為紀念張元伯、范巨卿、郅君章、殷子微生友、死友之情而建。祠中建生友堂、死友堂,謳歌人間信義真情。民國初年,毀於兵火。四賢觀遺址位於射橋鎮古城村南。據考證,為東漢末年劉備、關羽、張飛、趙雲四賢罹難闊別重逢之地,時稱「古城聚會」。後人為紀念四人古城聚會,在此建起「四賢觀」。主要殿堂有:趙雲祠、張飛祠、關公祠、劉備殿、四賢觀等。開元寺遺址位於射橋鎮中,是豫南地區唯一一座唐代名剎。該寺佔地500畝,並有大量寺田,規模宏大。建供奉釋加牟尼舍俐的佛塔和天王殿、普賢殿、文殊殿、觀音殿、地藏殿、佛賢殿、高僧殿、彌陀殿、佛光殿、藏經閣、三聖祠等大型殿宇。元、明、清曾置僧綱寺,為豫南的佛教中心。該寺60年代被毀,但明代重修的碑碣仍在。龍王廟(縣保)位於縣城東北十公里處,是一座千年古廟。該廟清代以前頗具規模,除分造六色神龍寶殿外,還建有禹王殿、玉皇殿、佛祖殿。每年三月十五日舉行廟會。抗日戰爭時期河南省立百泉鄉村師范學校遷移該廟,利用廟址擴建學校。今僅存青龍殿與《皇清重修龍王廟碑記》的殘碑一塊。射橋黌學又名「孔廟」,位於射橋鎮小學院內。始建於明泰昌年間,主要建築有大成殿、東西廡聖跡殿、詩禮堂、崇聖祠等,近代毀廢。現僅存詩禮堂。該殿堂為明清時縣科庠生科舉後舉行尊孔授儀的場所,對宣傳封建文化有一定的影響。現存詩禮堂系清代重修,整個建築保護完整。普照寺秀公戒師和尚塔(省保)又名普照寺塔,位於李屯鄉普照寺村西,系金代高僧秀公戒師和尚的墓塔。普照寺原名崇林寺,始建於唐代,毀於清咸豐十年,現僅存一塔。該塔建於金明昌五年(1194年),高14米,共7級,為密檐式磚砌塔,結構嚴謹,雕刻精美,是豫南地區唯一一座金塔。

⑸ 圓明園遺址公園的主要景點

福海景區
福海景區位於圓明園北部,以全園最大的水域福海為中心,由環列周圍的十個不同形式的洲島,與臨近水面的開闊地段共同構成。福海水面浩翰開闊、碧波盪漾,是當時皇家御園的水上游樂中心。四周佳景遍布,「方壺勝境」、「平湖秋月」、「夾鏡鳴琴」等諸多景點與福海隔而不斷,形成開朗與幽深的對比。

河道環流於海的外圍,時寬時窄、有開有合,通過十個水口溝通福海水面。大小水面互相依託,相映成趣。象徵著百川歸海,四方水流均歸福海,體現了四方歸順的寓意。

綺春園
綺春園早期是怡親王允祥的御賜花園,園名交輝,始建不會晚於雍正初年。該園於乾隆朝前葉改賜給大學士傅恆,易名春和園。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十月奉旨將傅恆及其次子福隆安賜園合並歸入圓明園,定名綺春園,次年三月初九掛訖「綺春園」匾。

長春園
長春園西洋樓景區位於長春園最北部,是仿照西歐園林所建造的西洋式建築和庭院,俗稱「西洋樓」。

長春園以水面為主體,內設景點30餘處,園內主體建築為中式,但在園北的東、西向狹長地帶建有一組西式宮殿,統稱西洋樓,是中國皇家園林內首次出現的歐式建築,主要有淳化軒、海岳開襟、獅子林、如園、西洋樓、觀水法的獸戰和時鍾、黃花陣里捉迷藏、線法山上觀望威尼斯城等。

九州景區

九州景區位於圓明園西部,原是皇帝處理朝政和園居之所,如今開放參觀景區佔地約40萬平方米,包括正大光明、勤政親賢、九州清晏、鏤月開雲、天然圖畫、碧桐書院、慈雲普護、上下天光、杏花春館、坦坦盪盪、茹古涵今、長春仙館、麴院風荷、洞天深處14組園林景觀。

    ⑹ 酒泉漢唐歷史文化遺址景區簡介

    酒泉地區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東連甘肅省張掖地區,西鄰新疆,南望祁連,北與內蒙古自治區接壤,並與蒙古國交界。北有北山山地南有祁連山,中部有河西走廊疏勒河谷地;北山山地風高沙大,形成典型的戈壁景觀;中部河西走廊北勢平坦、光熱充足;南部祁連山,終年積雪形成特有的冰川地帶,北山山區冷溫帶乾旱區。年平均氣溫5-8℃無霜期140-160天,年日照時數為 2800 -3300小時,年降水量50-200毫米。疏勒河下游,安西和敦煌一帶,年平均氣溫為8-10 ℃, 無霜期為150天左右,年日照時數為3200小時,年降水量不到50毫米。

    酒泉地區轄敦煌市、玉門市、酒泉市三市和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安西縣和金塔縣4個縣、總面積19.2萬平方公里,占甘肅省總面積的42.5%,有漢、回、蒙、 哈薩克等24個民族,1996年全區人口88.9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73.55萬人,該地區是全國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區之一。行政公暑駐地在酒泉市。

    酒泉地區礦產資源豐富,種類多,分布廣。現有5個較大的成礦帶, 分布於河西走廊南北兩山中,共有礦點572處,其中經國家儲委認可的礦床92處,有礦種48種。金屬礦藏主要有金、 銀、銅、鐵、鉻、鎢、礬、鉛、鋅等。其中,塔爾溝鎢礦儲量居全國第二位,大道爾吉鉻鐵礦儲量為全國第三。非金屬礦藏主要有石油、石棉、煤炭、菱鎂、螢石、芒硝、石英、石灰石、大理石、磷、原鹽等。

    其中石棉儲量全國第三。菱鎂儲量為全省第一,已探明酒泉盆地石油儲量2.05-2.34 億噸, 泥炭儲量108.7萬噸,粘土儲量1000萬噸。據所探明礦種儲量分析,全區優勢礦藏有鉻、釩、鎢、金、 菱鎂礦、石棉和水泥灰岩8個礦種,具有潛在優勢的礦種有石膏、芒硝、大理石板材及其它建材等。 煤炭資源較豐富,總儲量為5億噸,集中分布在北部驥山、駝馬灘,金屆溝一帶。

    酒泉地區河流屬內陸河,有疏勒河、黑河、哈爾騰河三大水系,主要河流有15條,水資源總量為53億立方米,年徑流量為32億立方米,地下水綜合量為23億立方米。水資源分布不平衡,利用程度中等,河川徑流引用率為59.1%,開發潛力大。全區水能資源蘊藏量為66萬千瓦,可開發量為18.8萬千瓦。區內熱量豐富,日照充足,太陽年輻射總量為每平方厘米145-154千卡,年日照時數為3033- 3317小時,溫差大,光質好,光能資源豐富。同時,風能是該地區的重要能源之一,安西、驥山、玉門鎮一帶風速大於3米/秒,日數在200天以上,風能利用價值大。

    酒泉地區土地總面積為1912.27萬公頃,人均22.2公頃。土地資源豐富,但開發利用率很低。 已利用的耕地、園地、林地、草地559.67萬公頃,占總面積29.3%。全區有耕地面積11.13萬公頃, 果園面積1.23萬公頃,林地面積4.86萬公頃,草地面積463.6萬公頃。在末利用的土地中,宜林荒地13.5 3萬公頃,宜農荒地18.6萬公頃,宜牧條件較好,有著巨大的土地可開發資源。

    酒泉境內遺留著大量古絲綢之路上獨具一格的西部文化古跡,已查明的文物點有1153個,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點11個,省級208個。主要有酒泉市的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西漢酒泉勝跡, 魏晉地下墓壁畫,明長城與烽火遂,鍾鼓樓、酒泉公園;花海的干海子候鳥自然保區;安西的榆林窟、漢長城;特別是敦煌市的莫高窟以其燦爛的藝術光華舉世聞名,加之該地的鳴沙山,月牙泉等一系列景點使她成為全省旅遊事業的龍頭。1996年,酒泉地區共接待國內外遊客34.5萬人次,其中海外遊客3.9 萬人次,旅遊收入5368萬元,比往年增長6%。

    ⑺ 黟縣古城的文物古跡

    橫溝弦因有橫溝而得名。梁普通六年(525),黟縣橫岡人、官居太常卿的胡明星辭官歸隱故里,定居於橫岡黃姑墅,見郊外(今郭門城外)有許多荒田未曾耕種,詢問緣由,農家說系不通溝洫,故缺水而致。明星惻然,深感惋惜。於是,親自探究水源,在兒子胡文煥(時任杭州太守)協助下,傾資募工開掘水渠。中大通元年(529)在縣城北郊雙溪河匯合之處,修建柏山堨(亦稱六都堨,現黟宏過境新路旁),並開挖槐渠,亦稱淮渠,即橫溝。「導城北溪水,逶迤而南,溉民田千餘頃,歲屢有秋」。渠長約2500多米,寬約2米,為當時黟縣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明嘉靖二十五年(1556),黟縣知縣周舜岳於北郊修整水利工程,築堤以御漳河水患,並對胡明星開鑿的長渠進一步加工整治,加高柏山堨壩,多攔水進城,經橫溝浸灌橫岡黃姑墅更大片稻田。
    橫溝自縣城北郊柏山堨引漳水,過八張,經臨漳門(縣城北門)側入城。自北向南,沿北街,直穿北街口,又經過桂林程氏家族上程、杏墩胡氏家族、桂林程氏家族下程,從郭門出城,沿漁亭古驛道,到達橫岡村。其中橫溝流經縣城內北街口至郭門(亦稱「迎靄門」)城牆下500多米的一段,自明代以來逐漸形成居民住宅區,人們就將沿橫溝兩側的地域稱之為「橫溝弦」。
    建國後,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縣城不斷擴大,橫溝弦民宅區也不同程度受到影響。上世紀50年代,拆除郭門街「下王廳廈」(積慶堂)興建了「人民劇場」,劇場後院一直延伸至橫溝,首次將橫溝弦區域一分為二。緊接著,大小祠堂改建成政治課堂、城關糧站、竹器社、製鞋廠、郵電局等。後來,杏墩上又新建了「紅旗衛生院」,人民劇場邊橫溝對岸搭建了「農貿市場」,桂墩上矗立了「黟山電影院」,直至2002年大規模舊城改造,拆除了原人民劇場周圍舊建築,建成了商業樓、農副產品市場、新街道路。至此,明清以來的橫溝弦居民住宅區格局徹底改觀,僅剩下的數十幢明清古民居也被眾多新建築及新街割裂成若干零星小塊。橫溝也因縣城人口日益增多,生活污水無法處理而全部加蓋,從而失去了當年水流清澈、小魚悠遊、少婦浣洗、孩童嬉戲的風貌。
    今日之橫溝已遠無昨天之詩情畫意般的嫵媚,今日之橫溝弦亦漸漸淡去動人心弦的民俗風情,只有從僅存不多的深巷、古井、古門樓中,還能隱約尋覓到令人追思的歷史底蘊。 在橫溝弦,桂林程氏家族還有兩座祠堂。其一為「桂林堂」,它是黟城桂林程氏總祠。祠堂位於北街與直街交會處稍上幾步,即北街口之上。祠前設有木柵欄門樓,高大的門樓面臨直街,這里俗稱「程家門樓下」。經過門樓甬道,就來到了祠堂前。祠堂面對淮渠,大門為斗拱翹檐門樓,正門左右分立浮雕石鼓一對,更增添了「桂林堂」的威嚴氣勢。祠堂分前後兩進,現已拆毀,新建為直街郵政大樓。其二為「敘倫堂」(亦稱下程廳廈):它是桂林程氏「下程」總祠。門樓面對淮渠,入門樓後,要經過一小院才可到達正祠,淮渠穿小院流經祠堂門前,形成該祠堂的獨特風格。祠分前後兩進,祠前亦分立石鼓一對。後改建為黟縣城關糧站及其宿舍,現亦已拆毀,成為新街B區的一部分。
    桂林程氏有「上程」、「下程」之分。「上程」是指以「桂墩里」為居住中心的程姓;「下程」是指以「下程廳廈」為居住中心的程姓。 700年多來,程胡兩姓家族世代依偎在淮渠兩側,生息繁衍,使得橫溝弦民居生活區日益擴大。桂墩里程氏的房屋建造,西面已經與泮鄰街接壤,南面已面臨蓮花芯大路。杏墩里胡氏的房屋建造,往東已經面臨郭門街,並在郭門街並排修建了兩座胡氏祠堂(即後為縣竹器社、縣製鞋廠,現已開發為住宅樓)。
    胡氏祠堂其中一座名「旌義堂」(後為縣竹器社),建於明代正統年間。明代杏墩里胡彥本、胡志廣父子輸粟繼賑,立義倉。正統六年(1441)旌為義民,因建其堂,立「旌義堂」匾。時任知縣的胡拱宸撰《旌義堂記》:「正統辛酉之年……歲旱飢。民胡彥本慨然出粟一千二百石,賑鄉人千四百三十戶有奇。予以奏聞,上遣使齏敕獎,諭勞以羊酒,旌為義民。」「命下之日,別作堂,置璽書其上,問名於予。予惟璽書之言『旌義』,即奉之以名斯堂,尊詔命也。」 黟縣縣城有一處亦城亦鄉的街道地名,這便是麻田街。
    麻田街地處縣城北門橋外,漳水東岸,是一條長約一里,寬約三米的老街。雖說清朝末年至民國時期,這條街道上的飲食、旅店業等已經相當發達,但傳說一開始,卻是因為街道兩側田地多種植薴麻而得名。據一些老住戶介紹,一直到建國後的五六十年代,麻田街周圍還有不少薴麻坦。
    麻田街是條不規則「ㄅ」形狀的街道,整條街道由花崗岩條石,即黟縣方言稱的麻石鋪成。光潔平整的街面,與兩旁磚木結構店面配合,尺度得體,色澤融合,煥發一種古色古香的山城氣息。麻田街的建築平面,多數為單開門,兩層結構,門面寬三至五米不等,而入內則較深,甚至連續多進,用內院天井連接,為典型的前店後庫或前鋪後戶。一層多用於經營,用傳統的豎立式門板防護,白天一塊塊卸下,門洞大開;夜晚裝上,平板如一。有的店面砌有半人多高的明窗,便於經營或陳列商品。二樓與一樓多用黟縣方言稱的「閣橋板」搭隔,靠街面也用木板裝飾。
    清朝末年至民國期間,麻田街小有名氣的商店有:孫記豬肉店、汪記南雜貨、黃記理發店、王記裁縫店;「永豐棧」也是做山貨生意的;還有天主堂教會醫院,屬於間接商業行為;還有象吳記豆腐店,專門做黟縣方言講的「臭豆腐」生意的。當然最多的是飯店與騾馬店,一大溜,民國期間,鼎盛時前後有二十多家。這期間,麻田街最著名的商店有三家:一是焦氏傘店,一是福成酒坊,還有一家是永豐棧。
    麻田街原聚族而居的主要是江族,有江氏祠堂,廣安寺,長生橋,天主堂及先後改建為糧站及印刷廠。十年動亂期間,麻田街曾經改名為「四新街」,不久恢復原名。麻田街不僅商業發達,而且名勝眾多。 走在黟城,問起最高的地方,一般的人都會很自然的說起是縣背嶺。即使今天的中成山莊占據了東岳山的位置,走在縣背嶺,如果是沿著門牌號而走,會覺得縣背嶺是這樣的佔地寬廣,但是歷史上的縣背嶺遠遠沒有今天這樣地佔地眾多。
    歷史上的縣背嶺就是當年的上牌樓往北的方向,一條長長的胡同,大約兩百米左右,再往北下坡就是被稱作薛譚廟的地方。這與今天的位置相比,在佔地上是很少的,只是一條胡同而已。至於為什麼稱之為「縣背嶺」,一般的說法就是靠近縣衙,在當年衙門的上方,也就是背部,而且是當年是位置比較高的地方,就像縣衙是躺靠著背椅,而且有土坡,所以「縣背嶺」的稱呼就逐漸的叫出來了。 黟縣老城,略呈橢圓形,而直街位於黟城中段,由東到西,穿城而過。解放前的直街,東起觀音堂,與南北相連的下東街、郭門街交匯成丁字形,城外即為漳河。直街從這里筆直西行,經北街口拾級而上,經鼓樓嶺到縣門口,又與南街、縣背嶺相會,是為直街西端,再經小巷即到城牆,城外是東岳山。直街全長約七百米,闊約五米,為一色淡青花崗岩石板鋪就,恰似一條淡雅樸素的綈帶,系在黟城的腰間。
    直街自北街口以上,是其西段,除少數民居、店鋪外,多為縣衙、考棚、鼓樓、祠堂等高大建築。尤其是縣衙,八字門樓,朝南而開,高大巍峨,極具氣勢。在舊社會,是縣一級封建政權的標志。
    在直街縣衙的左鄰,原為常平倉,清嘉慶十三年知縣吳甸華建考棚,以應童子試。考棚大門,有古柏兩株,鬱郁蔥蔥,臨街而立。民國十六年(1927年)後,國民黨黟縣黨部建於此,城狐社鼠,成為當時一些政客鉤心斗角,爭權奪利,禍害人民的場所。直街原有牌坊二座,一在縣衙大門右,是為御史坊;一在考棚大門左,是為彰善坊,均為花崗石雕砌,氣勢巍然。自考棚東行約十米,明洪武元年建有譙樓,上設更鼓報時,俗稱鼓樓。後毀,嘉靖十七年知縣左翼復建,有匾曰「明遠」,因此地為黟城最高處,取其登高望遠之意。樓下跨街有石砌洞券,備有長條石凳,供人憩息,人們稱為「鼓樓洞」。鼓樓民國時一度設有民眾教育館,略備報刊,供人閱覽。而讀者登樓遠望,遠山近水,樓下行人不絕,一一收入眼底,別有情趣。過鼓樓洞,即為鼓樓嶺,沿石階步步而下,直達北街口。
    自北街口至觀音堂,是直街的東段,地勢平緩,各類大小商店作坊聚集這里。這兒有兩家吃食店,一家「榮華號」,山珍海味較多,座上客多為官宦商人;另一家「方興和點心店」,只賣餛鈍,饅頭、大餅,光顧的多為平民百姓及挑擔抬轎的勞動者,生意都還不錯。可謂生意興隆,主顧不同。風格各異,經營有方。另外還有一家「程三元毛筆店」,讓人頗感興趣。直街東端即為八角亭觀音堂。八角亭騎街而建,因四邊八角而得名。 黟縣古城,其北端為臨漳門,因其北臨漳水而名,俗稱北門。自北門入城有長街(北街)直達黟城中心地段而止於與直街交匯處,俗稱北街口。過北街口為橫溝,溝旁稱橫溝弦,直達城南郭門右側水門。故北街系黟城中軸北段,為黟城商業中心。整條北街可分三段,北段自北門口至費家弄口稱為北門段;中段自費家弄口至與東、西街交匯處,通稱為街心頭;南段自街心頭至北街口,稱為里街段。
    北街全長約1000米,寬約6米,全為淡青花崗岩長條石板鋪就,兩旁商店林立,店屋一般為兩層徽派磚木樓房,店門相對。自古以來,有多少行商坐賈在這里為社會商品流通付出智慧和艱辛啊!這些人,在重農輕商的封建社會,大多是默默無聞,直到近代,特別是民國初年以來,他們的姓名和店號才見諸史冊並留在人們記憶中。
    就以黟城北街各行各業來看,其中南貨店不少,而執牛耳的要數北門口由黟城汪連保開的「德記」和北街口由橫岡汪天開設立的「源豐號」兩家。他們店中的南北雜貨都是人們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不但規模大,營業旺盛,而且店名也體現出深刻的文化含義。 在古老的黟縣縣城,以「街」為名的街道巷弄屈指可數,西街就是其中之一。西街,顧名思義,以方位名之。它地處黟城西隅,和東街是一對孿生兄弟,兩條街以北街為對稱軸,分別向西東兩向延伸。
    西街名於何時,已不可考了。過去的西街,不長,約300米,長條的麻石石板橫道而鋪。據說西街的盡頭便是舊時縣城的西城門。西街的南側是連片的民居,城中的大姓余氏多居於此;而其北側顯得空曠。這里沒有林立的店鋪,沒有車水馬龍的喧囂,顯得有些寧靜而清冷。清冷而偏僻的西街,默默地閱盡滄桑,見證歷史的興衰和社會的發展。
    現在的西街,兩邊擠滿了民宅,向西一直到東岳山麓。這附近一帶統稱為西街行政村。 縣城巷弄,縱橫交錯,寬窄不一,共有73條,其稱呼亦隨時代交替而改變。寬巷不過1米,窄弄僅容2人側身而過,轎、馬難行,只可徒步。建國初期,縣城巷弄基本上保持原貌。後因縣城建設、街道拓寬,巷弄數逐漸減少。1983年,黟縣地名辦公室對城區部分巷弄進行更名、命名。後亦有命名,但缺少統一標准,文革時期更為混亂,近年有所改變。
    大泉弄:漳河東岸。從原縣食品公司倉庫至麻田街,長約50米、寬1米,碎石路面。
    心六弄:北街東側。弄內原有餘心六公祠,曾作為蔚文小學校址,長約150米、寬1米,碎石路面。
    費家弄:北街中段東側。過去居民多為費姓,費家弄的位置就在今天新華書店往北門橋方向,行進大約二十米地方,右側的一條深巷。走進巷,可以看見「費家弄」的字樣,長約100米、寬1米,石板路面。在費家弄還保存座費家祠堂,那種二進三層的古祠,因為是明代的建築,外觀氣勢上不像一般清代的八角門樓。因為位置比較偏僻,所以直到今天還保留完好,整個的費家弄呈「十字形」,這「十「字就是這弄,弄的中心是一口水井,據說是和橫溝弦是同時建的,歷史是十分的久遠了。費家弄據說以前是由姓費的人家居住,在清代之前還是有人丁的,明代的末年大概就很少有人丁了,應該說是漸漸的被當地的大姓同化了,但是原來的名稱還沒有改變,一直保留了下來。
    名賢里:西街口南側。在西街口,它的南側有一條巷子叫做「名賢里」。從西街南側至直街北側,弄口由磚砌牌坊,上書有「世顯」二字,弄內為余姓聚居地。長約350米、寬1—2米,部分石板路面。而這一巷名的來由,卻無從考證。
    舒家弄:北街中段東側。該巷弄多為舒姓,長約200米、寬1米,石板路面。
    汪家弄:北街中段東側。弄口原有門樓,弄內有汪氏宗祠,為汪姓聚居地,該處亦俗稱「汪家門樓」。長250米、寬1.5米,石板路面。
    尤氏弄:縣城北街口兩側。東連北街南接直街,弄道曲折,長約100米、寬1米,碎石路面。
    胡家弄:橫溝弦中段東側,古時居民多姓胡而得名。長約100米、寬1米,石板路面。
    成器弄:橫溝弦下段東側。西連橫溝弦,東接郭門街,長約100米、寬1米。
    石板弄:郭門街東側,東端與沿河西路相接,因巷弄全用青石板鋪就而得名。長約40米、寬1米。
    牌樓弄:郭門街東側。東端連接沿河西路,西段巷口原有石牌坊一座而得巷名。長約30米、寬1米。
    金家弄:郭門街後段。東街沿河西路,西起郭門後街口,長約50米、寬約1米,卵石路面。
    姚家弄:姚家弄是地處黟縣城西街與郭門街交匯處至東門頭城牆的一段一二十米長的小弄堂。姚家弄因為通往姚家大院而得名。姚氏也是黟城的大姓之一,西街下頭原有宏偉的姚氏宗祠,建國後曾改建為碧陽派出所。姚家大院為清末姚禮珊所建。姚家大院毗鄰縣城的城牆,解放後,拆去城牆,擴建成現在的沿河西路。 新石器遺址在縣城南古嶺。近年來,此處曾多次掘出新石器箭簇及原始灰陶、紅陶殘片。
    西漢廣德王國城邑遺址在縣城東古城。千餘年前的古建築,雖早已塌圯,並從地面上消失,但近年來,文物工作者已在這里發現了原城垣遺址,並發掘出部分頗有價值的文物。

    ⑻ 晉陽古城遺址公園的歷史詳情

    中國的歷史進入了春秋時期,氤氳著中華文明的山西大地上,註定會發生一場新的政治變革。於是,在傑出政治家趙鞅(又名趙簡子)心中,選擇一塊風水寶地建築一座堅固的城池以圖謀天下,便是理所當然的戰略決策了。趙鞅選定修築晉陽城地址那天,一定是個風和日麗的好日子。他站在自己戰車的華蓋之下,極目巍然起伏的天龍山和龍山山脈,以及嘩嘩遠去的汾水時,就以戰略家的眼光,認定了這里得天獨厚的戰略位置。身為趙氏家臣的董安於當即受命於主人,發誓要為主人在這依山傍水之處,建起一座能幫助主人爭奪天下的根據地。董安於真不愧是趙鞅手下一位足智多謀的股肱家臣。他調集工匠和勞力,先用傳統的夯土版築法,將挖來的黃土層層夯實,修築起高達四丈,周回四里,堅固而結實的城牆,又練銅為柱,豎起了宮殿的廊柱,再用上好的木料,製成宮牆的木架龍骨,外面再抹上泥。在那個時代,這無疑是最具發明創造的先進建築工藝了。公元前497年,董安於終於完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業。在他的指揮下,一座新建成的城池,巍然聳立在天龍山和龍山山脈之下的汾水之畔。這座晉陽城建成後,趙鞅又委派另一位謀臣尹鐸來做「晉陽宰」,即統領這座城池的第一任地方官。尹鐸為政清明,先減輕百姓的稅賦,又在城內建起倉庫,積蓄糧草,使晉陽城成了趙鞅集團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和軍事斗爭的根據地。
    當時,周王朝的車輪已經在神州大地上滾動了數百年,正趨向頹勢。晉國有過晉文公稱霸天下的輝煌,也有過晉悼公復霸諸國的鼎盛,但到了晉國後期,特別是到了晉國公室設立了六卿分權而治之後,六卿首領必然要採用比奴隸制社會更先進的行為,加快政治上的改革。他們更加關注的問題是如何兼並土地,並通過這種兼並,擴大自己的政治權力而最終取代晉國。於是,正如當時的周天子已無力統一號令各地的諸侯國一樣,晉國已無法控制智氏、趙氏、魏氏、韓氏、范氏、中行氏這些擁有重權的六卿了。六卿之間相互爭斗的政治結局,是范氏和中行氏先行被滅,智氏一族隨後也被聯合起來的趙、韓、魏三氏所滅。晉國公室名存實亡,趙、韓、魏三家開始瓜分晉國,中華大地上,戰國七雄的格局開始形成。
    1988年,省、市文物考古部門的眾多專家,在晉陽城遺址西北5公里的熱電廠擴建工地上,成功地挖掘了當年晉國首卿趙鞅的大墓。那氣勢宏大、奪人眼球的車馬坑和幾千件隨葬珍寶,以地下的實物佐證了當年晉陽城的輝煌歷史。歷史學家們一致認同三家分晉是中國歷史上確定奴隸制社會瓦解,封建制社會開始的一個路標。這個路標的確立,就是在晉陽城內和城外完成的。歷史順著這個路標,由春秋時代走進了戰國時代。
    有歷史學家總結出了晉陽城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的又一個作用:先有晉陽,後有漢唐。正是晉陽城深厚的文化基石,托起了漢唐盛世。馬上得天下的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後,與宮女薄氏生下了兒子劉恆。劉恆在眾皇子中性格謹慎溫良,在眾大臣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經蕭何等多位老臣舉薦,7歲時被劉邦封為代王。代郡的政治經濟中心就是晉陽城,離開皇宮後的劉恆母子,從此受到了晉陽文化的浸染熏陶。人類創造著自身的文化,先進的文化又會造就人類的傑出人才。劉邦死後,周勃、陳平等老臣誅殺諸呂勢力,一致決定,迎代王回長安以光復劉氏天下。即位後的劉恆史稱漢文帝。由於從小生活在晉陽,了解民間疾苦,漢文帝輕瑤薄賦,廢除酷刑,讓老百姓休養生息,成為以德化民的一代帝范。漢文帝死後其子劉啟繼承帝位,史稱漢景帝。漢景帝繼續奉行父親的治國方略,使大漢王朝變得國富民強,為景帝之子漢武帝開疆拓土,七擊匈奴,徹底掃除北方邊患,稱雄世界民族之林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隋末,太原留守、河東撫慰大使李淵鎮守晉陽時,與其子李世民圖謀起事推翻隋王朝。身為隋煬帝的封疆重臣,李淵終於成了隋王朝的掘墓人,建立了大唐帝國。晉陽古城,也就成了大唐帝國的龍興之地。李世民創立貞觀盛世後,為發揮晉陽的重要戰略地位,下令擴建晉陽城。擴建後的晉陽城拓展為東城和西城,兩城又與橫跨汾河的中城相連,巍然壯觀之勢全國罕見。其政治地位與京都長安、東都洛陽幾乎相等,史稱唐代北都。
    漢、唐二字,因了這兩個極盛的朝代,成為中國文字中獨特的字眼,這兩個字中,凝結著中國封建社會進程中許多先進文化的元素,而最早的凝結地點,就是晉陽古城。遺憾的是,這座城池在經歷了1476年的風風雨雨之後,竟會在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即公元979年,被宋太宗趙光義以一場人為的大災難,將其變成了一片虛墟而沉埋於地下。趙光義可以下令用無情的水火來毀滅這座有形的城池,卻無法毀滅掉那種無形的文化。晉陽古城作為晉陽文化的源頭,在古城消失後,依舊生生不息,綿延不絕,在中華文明的進程中,至今隨時都可以找到它的印痕。
    晉陽古城從建成到徹底被毀,前者距今2500多年,後者距今也有1000多年了。然而,沉睡在地下的這座古城基石猶在,文脈長存。所以,當我們漫步在晉陽古城的遺址上時,雖無法穿越深埋於地下的宮殿和街巷了,但歷史的追思,依舊會讓每一名遊客產生無盡的遐想。而未來的發掘,誰又能料到會出現多少我們意料不到的奇跡呢?

    ⑼ 蘇州歷史文化遺址

    1、蘇州治平寺遺址
    位於蘇州市郊上方山東麓,東臨石湖,隔水與越城遺址相對,地屬市郊橫塘鄉,1963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1956年調查時發現該處有古文化層暴露。1965年進行過小范圍試掘,出土並採集到銅輥和紅衣陶、細泥紅陶、印紋硬陶片等新石時代晚期至春秋時代的遺物。

    蘇州博物館於1983年試掘位於磨盤山上的吳城遺址,在土城夯土層中也出土了同一時代的類似遺物,可以認為春秋吳城遺址的下層亦屬治平寺古文化遺址范圍。治平寺遺址對考古研究具有較大的價值。
    2、蘇州園林
    蘇州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因山水秀麗,古典園林嫵媚多姿,享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之美稱。
    1985年,蘇州園林被評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
    蘇州是水鄉,引水便利,附近盛產太湖石,適合堆砌玲瓏精巧的假山,加之舊時蘇州文人薈萃,一些官僚地主及文人學士又追求「雖居鬧市而有山林之趣」,這樣大大促進了蘇州園林的發展。
    據地方誌記載,蘇州城內大小園林將近200處,為全國之冠。
    蘇州園林,在布局、結構、風格上都有自己的藝術特色,被稱為蘇州四大古典園林的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和留園分別代表著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藝術風格。

    3、滄浪亭
    位於蘇州城南三元坊內,是蘇州最古老的一所名園,為宋代詩人蘇子美所築。
    滄浪亭造園藝術不同尋常,未進園門,已是綠水回環,垂柳迎風。
    憑欄依岸,臨水山石嶙峋,復廊蜿蜒如帶,廊中的漏窗把園林內外山山水水融為一體。
    園內以山為主,山上古木參天,著名的滄浪亭即隱蔽在山頂上。
    南面的明道堂是園內最大的建築物,牆上懸有三塊宋碑石刻拓片,分別是天文圖、宋輿圖和宋平江圖(蘇州城市圖);五百名賢祠壁中嵌有與蘇州歷史有關的五百多個人物平雕石像。
    園中西南有假山石洞,名印心石屋;山上有小樓名看山樓,登樓可覽遠近蘇州風光。
    4、獅子林
    在蘇州城東北婁門內園林路,是元代園林的代表。
    獅子林原為菩提正宗寺的後花園,它以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巧妙著稱,很多石峰形像獅子,因而得名。
    假山內外上下盤旋曲折,穿洞越谷宛入迷宮,咫尺之間可望而不可即,只有循山路而行才可出洞。
    由於它原是寺之後花園,所以獅子林假山便是佛的象徵,與一般的假山不能相提並論。
    山腹中 空靈曲折,宛如迷宮的洞穴即象徵佛的法力無比。
    另外園內還有「燕譽堂」、 「卧雲室」、「問梅閣」、「真趣亭」等建築。
    園內長廊四面貫通,廊壁上嵌有書條石刻,皆為名家書法佳作。

    5、拙政園
    拙政園是蘇州園林的代表作,始 建於明正德年間,圓主王獻臣取 晉代潘岳<<閑居賦>>中「築室種 樹,灌園鬻蔬,是亦拙者之為政 也」之意而命名。
    拙政園又分東園、中園、西園三部分。
    東園山池相間,點綴有秫香館、蘭雪堂等建築。
    西部水面迂迴,布局緊湊,依山傍水建以亭閣,其中主體建築鴛鴦廳是當時園主人宴請賓客和聽曲的場所,廳內陳設考究。
    晴天由室內透過藍色玻璃窗觀看室外景色猶如一片雪景。

    園中「與誰同坐軒」乃為扇亭,扇面兩側實牆上開著兩個扇形空窗,一個對著「鴛鴦廳」,而後面面山的那一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頂蓋又恰好配成一個完整的扇子。
    「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所以一見匾額,就會想起蘇東坡,並立時感到這里可賞水中之月,可受清風之爽。
    中園是拙政園的精華部分,其總體布局以水池為中心,亭台樓榭皆臨水而建,有的亭榭則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鄉的特色。
    主體建築遠香堂位於水池南岸,隔池與主景東西兩山島相望,池水清澈廣闊,遍植荷花,山島上林蔭匝地,水岸藤蘿紛披,兩山溪谷間架有小橋,山島上各建一亭,西為雪香雲蔚亭,東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時而異。
    遠香堂之西的「倚玉軒」與其西面船舫形的「香洲」遙遙相對,兩者與其北面的「荷風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勢,都可隨勢賞荷。
    倚玉軒之西有一曲水灣深入南部居宅,這里有三間水閣「小滄浪」,它以北面的廊橋「小飛虹」分隔空間,構成一個幽靜的水院,而香洲即位於這一水灣口之兩側。
    拙政園中園的布局以荷花池為中心,遠香堂為其主體建築,池中兩島為其主景,其他建築大都臨水並面向遠香堂,從建築物名稱來看,也大都與荷花有關。
    王獻臣之所以要如此大力宣揚荷花,主要是為了表達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

    6、留園
    坐落在蘇州市閶門外,原為明代徐時秦的東園,清代歸劉蓉峰所有,改稱寒碧山莊,俗稱劉園。
    清光緒二年又為盛旭人所據,始稱留園。
    留園佔地約30畝,以水池為中心,池南涵碧山房與明瑟樓為主要觀景建築。池北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
    池西假山上的聞木樨香軒,則為俯視全園景色最佳處,並有長廊與各處相通。
    東區以麴院迴廊見勝,由林泉耆碩之館、冠雲冠雲樓圍成庭院,院內池後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為名石冠雲峰,兩旁為端雲、岫雲兩峰。
    北區有新辟盆景園。西區是全園最高處。

    7、虎丘
    虎丘在蘇州城西北3千米處,風景優美,古跡眾多,有「吳中第一名勝」之譽。

    虎丘正門是斷梁殿,入內經試劍石、真娘墓就可到達「千人石」。
    千人石後「別有洞天」內有劍池,其四周還有白蓮池、點頭石、雲岩寺、冷香閣、第三泉、孫武子亭及虎丘塔等古跡。

    虎丘自古就為游覽勝地,山上一石一木都有美麗的傳說。

    8、寒山寺
    以一首詩而聞名中外的寺廟,要數蘇州寒山寺。
    唐朝詩人張繼寫了一首《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很多到蘇州游覽的人,都把寒山寺列入日程,以便親自體驗一下詩中的意境。

    寒山寺在蘇州城西5公里外的楓橋鎮,始建於梁,原名「妙利普明塔院」。據傳,因唐代高僧寒山曾在寺內主持,故名寒山寺。
    1000多年內寒山寺先後5次遭到火毀(一說是7次),最後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緒年間。

    歷史上寒山寺曾是我國十大名寺之一。

    寺內古跡甚多,有張繼《楓橋夜泊》詩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書碑文殘片等。寒山寺最著名的是那口鍾已流落到日本,但不知下落,現在的鍾是1906年日本人士募鑄的。

    很多日本人士對寒山寺很熟悉,能背誦《楓橋夜泊》詩。

    寒山寺每年都要接待成千上萬的日本旅遊者。

    ⑽ 求漳州的歷史文化遺址

    漳州名勝國家AAAA級風景朝聖區 —— 三平寺
    廣濟大師(又名:祖師公)三平寺,是閩南著名的千年古剎,地處福建省漳州市屬的平和縣文峰鄉境內,距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漳州市近五十公里。這里群山環抱,林海綿綿;竹濤滾滾,山清水秀,風景綺麗多姿,是人們游覽、避暑的好去處,每年接待外國朋友、外籍華人、華僑、港台同胞和祖國內地的遊客五六十萬人。除夕之夜,三平寺更是被擠得水泄不通,他們中有善男信女,連古稀之年的老人也到此過除夕。香火頗盛,熱鬧非凡,別有一番景緻。
    義中大師,在閩南一帶和海外鄉親中稱為「三平祖師公」,祖籍陝西咸陽高陵縣人。由於父親到福建做官,義中於唐德宗李適興元六年正月初六日,誕生在福唐縣,即今福建省福州市屬的福清縣。義中聰明過人,從小勤奮好學,博覽群書,過目可記詩文。父親是個大師,求醫尋教者絡繹不絕。後因唐武宗李炎廢佛汰僧,義中大師依依不捨地告別紫芝山,率領眾僧尼,艱難地徒步,跋山涉水,好不容易來到平和境內的九層岩避居。只見這里青山綠水,風景秀麗迷人,是個造寺傳教的好地方,他和眾僧尼歷盡千辛萬苦,在這里興建三平寺院。
    義中大師看到這里的山民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極為貧困落後,缺醫少葯,許多山民貧病交加,被迫背井離鄉,往外逃荒,造成這兒的山園荒蕪。他來到山民中,向老百姓問寒問暖,盡心盡力為山民醫治疾病,並將自己強身拿手的「太祖拳」和「少祖拳」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當地山民,籍以健身防病,博得居家百姓的歡迎和贊賞。
    三平山來了義中大師,竭誠為山民送醫送葯,醫治疾病的佳音,象一陣陣溫馨的春風,吹拂到山裡外。外逃的山民欣聞這消息,奔走相告,都陸陸續續回到山裡來。義中大師便向他們傳授先進的耕作技術,改變刀耕火種的落後面貌,他還積極引導山民開墾荒山,建造田園,興建水利,築起村舍,男耕女織,使深山裡的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山民安居樂業,過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生活,與義中大師及眾僧尼更加和睦相處。
    唐宣宗復興佛教時,皇帝敕封義中為「廣濟大師」。義中大師在三平山內外更加認真傳教,以施展自己的才華。
    唐咸通十三年農歷十一月初六日,義中大師在三平寺仙逝,享年九十二歲。由於他一生為居家百姓做了許許多多的好事,後人尊稱他為「三平祖師公」。一千多年來,這里香火頗盛,人們一直杷他當作慈善的神來敬奉。連旅居海外的僑胞和港、澳、台同胞也不忘義中的功德,爭相結伴來這里朝拜,並捐贈款項,修葺殿宇。
    創建距今一千一百多年的我國著名古剎三平寺,歷盡滄桑,屢毀屢建,今天展現在香客面前的三平寺規模,是清代重建的。近十年來,由當地政府和海內外熱心者投資,千年古寺已修葺一新,顯得更加金碧輝煌。
    這座千年古剎俗稱「三殿半」。殿宇倚山而建,坐北朝南,前低後高,群山環抱,地理條件得天獨厚;盛暑時節,南風躍過林海竹濤,輕輕地吹來,令人頓覺涼快。
    三平古寺總建築面積二千多平方米,建築群分為兩組:山門、鍾鼓樓、僧房、大雄寶殿等組成前組,祖殿、齋堂、塔殿等組成後組,殿宇建築,別具一格。
    今重修的山門額上掛著趙朴初先生題寫的「三平寺」金字橫匾,在七彩的陽光映照下,燦爛奪目;山門屋脊上,有兩只以彩瓷雕塑的青龍,對著一幢小寶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有騰躍晴空之勢。
    香客進入山門,步入天井。天井兩側是蓮花池,香客沿著中間的石板路直進,登上台階,便是整修一新、溢彩流金的大雄寶殿。大雄寶殿面寬三間,比山門的地勢高一米多,兩廊對峙,右廊壁上鑲嵌著清乾隆年間宰相蔡新等纂刻的重修三平寺碑記。
    香客二進「祖殿」,即「廣濟大師義中」的殿舍。殿舍前面有一條長廊,香客須從邊門步入長廊,方能抵達殿堂。殿堂面寬三間,堂中端坐著義中大師像,是清代用樟木雕成的,高一米多。雕像關節能活動,只要有人為之支撐,即可站立,別具一格。
    三平寺的最高處,也就是最後一進稱之為「塔殿」,經精心整修,煥然一新。塔殿基座高二米,正方形;重檐,面寬三間,兩側有台階,香客欣然登上台階,從邊門進入殿堂。殿堂正中極為光滑的水磨石籠里,有一尊三平祖師義中大師的趺坐像,塑像造型優美,頭戴僧帽,身披袈裟,面容慈祥可近可親。這里香火最盛,常常被擠得里三層外三層,人頭攢動,水泄不進。
    這塔殿的正中,有一個圓傘形的頂蓋,構造極為雅觀別致,碑文稱之為「寶蓋」,正好罩在廣濟大師的頭上。據傳,義中大師九十二歲時,是坐著告辭人世間的。他仙逝後的遺骨現在還埋在他的座下水磨石籠里,故這里香客雲集,是三平寺最為熱鬧的地方。殿壁兩側鑲有七方碑碣,都是明、清重修殿宇的碑記。
    千年古剎三平寺,山川綺麗多姿,風景如詩似畫,是聞名遐邇之旅遊勝地。寺外原有的八大勝景,除仙人亭、侍郎亭已廢外,現還存有龜蛇峰、虎跑泉、和尚潭、毛氐洞、虎林、龍瑞瀑布。
    三平古寺後山上,綠樹終年青翠,極為蔭涼。山上還有一處久負盛名的「虎跑泉」。泉水甚為清冽、甘醇,沒有絲毫的污染,香客到此,暢飲一杯泉水,從口冰到心窩里,頓覺滿身爽快,暑氣全消。這四季流不盡的泉水,勝似眼下商店出售的礦泉水。
    古時候,這里設有飲茶室,觀魚台。清代文華殿大學士、吏部尚書蔡新告老還鄉。每當盛暑時節,他總要從漳浦老家來到三平山避暑烹茶。
    距二平寺院東南一里外,有個「毛氏洞」遺址。岩石上刻有李培題寫的「毛氏洞」三個大字。這洞里是毛人生活過的地方,石頭上還有一支石燭,流傳著一則神奇的故事,給這個洞抹上一層神秘的色彩,不僅吸引眾多的遊人,也吸引著海內外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
    在三平寺前的二里外,有一條瀑布,遊客臨近瀑布,即可聽到水聲如雷,產生氣勢磅礴之感。到了瀑布底下,抬頭仰望,只見碧綠的山泉從幾十公尺的懸崖上飛瀉而下,迸發出無數水珠,水珠如離弦之箭,萬翎齊發,源源不斷,落下白翎又像反射空中,白花花似龍須飄拂;水珠在艷陽的映照下,深潭上則幻出一道迷人的彩虹,蔚為壯觀。
    三平寺歷史悠久,蜚聲海外,長期以來吸引了海外廣大的僧眾和香客。1979年以來,國際友人和各地的佛門弟子、宗教團體,不遠萬里,前來朝拜,盛況空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宗教信仰虔誠,年年來朝拜,歲歲來訪問。他們目睹大陸寺院在迅速修復,宗教活動開展正常,十分高興。紛紛捐資,表示願為修建工程作奉獻。三平寺就像一座通向海外的橋梁,為溝通我國和世界各國人民特別是東南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不斷地作出貢獻。
    天下第一奇石——東山風動石
    坐落在東山古城東門海濱石崖上的素的東山風動石,一直是島上人民最引以為榮、視如珍寶的自然奇觀,是旅遊者最喜愛的美景之一。東山風動石以奇、險、懸而居全國60多塊風動石之最,被古代文人譽為「天下第一奇石」,現在它已經是東山島的標志性景觀。風動巨石聳立在陡崖上,高4.37米,寬44.47米, 風動石長4.46米,重約200頓,上尖底圓,狀似仙桃,巍然「擱」在一塊卧地凸起且向海傾 斜的磐石上,兩石的接觸面僅為十餘平方厘米。狂風吹來時,巨石輕輕搖晃不定,人若仰卧盤石上,蹺起雙足蹬推,巨石也搖晃起來,但又不會倒下。人們站在風動石下面,有一種驚險的感覺,嘆為天下奇觀,故名「風動石」,詩曰:「風吹一石萬鈞動」。該石以「天下第一奇石」載入《世界地理之最》。
    世界文化遺產——福建(漳州)土樓
    漳州土樓遍布在漳州市南靖、華安、平和、詔安、雲霄、漳浦等縣山區。以造型奇異、風格獨特而聞名於世,被譽為「神話般的山區建築」。一般高三至五層,一層為廚房,二層為倉庫,三層以上為起居室,可居住200至700人。土樓以生土為主要材料,摻上石灰、細砂、糯米飯、紅糖、竹片、木條等,經反復揉、舂壓、夯築而成。具有聚族而居、防盜、防震、防獸、防火、 防潮、通風採光、冬暖夏涼等特點。漳州土樓民居近2000座,僅南靖縣就有1300多座,堪稱土樓王國。也是全國土樓最多的地方。華安縣沙建鎮「齊雲樓」,是目前所發現的最古老、有確切紀年的土樓,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至今620多年。直徑超過70米的大型土樓有5座,最大的是詔安縣宮陂鄉「在田樓」,直徑達94.5米,有「超級土樓」之稱。結構最為奇特的是南靖縣書洋鄉田螺坑的土樓群,由一方一橢三圓五座土樓組成。南靖土樓和華安土樓今年7月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國家AAAA級風景區——雲洞岩風景區
    雲洞岩風景區 是福建省省級名勝風景區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景區。雲洞岩位於龍文區藍田鎮,324國道線上,距漳州市中心10公里左右,距廈門特區約60公里。因山上有一石洞,每當天將降雨,雲霧從洞中飛出,待雨霽天晴,雲霧又飄回洞中,故名「雲洞岩」。雲洞岩海拔不足290米,此岩一峰突出,怪石嶙峋,形態各異,奇樹參天,洞壑深幽,遠觀如袖珍山石盆景,又如太上老君端坐講經。所以,迎面大石刻著「搔首」兩個大字,表示對太上老君的崇敬。
    首批國家地質公園——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福建漳州市漳浦-龍海的濱海地帶,面積318.64km2,火山-海蝕地貌發育,為西環 太平洋火山岩帶的組成部分,屬歐亞板塊東緣裂隙帶,2600萬年至700萬年前噴出的玄武岩出露於海岸和海島,噴發序次清楚,特徵典型,如火山口、噴氣口、氣孔柱群、氣勢磅礴的柱狀節理群、海蝕蘑菇石、海蝕台柱、海蝕崖、海蝕洞等,數十個寬闊平坦的海濱沙灘,優質潔白,並有因海岩沉降埋藏地下8000年的古森林遺址,另有古民居和古代軍事要塞等也都是人們瀏覽的美景。2001年3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批准漳州濱海火山地質公園為首批國家地質公園。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