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宜陽鐵山遺址

宜陽鐵山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3-07 23:37:39

『壹』 河南宜陽在哪

地處豫西淺山丘陵區的宜陽縣位於距洛陽市以西35公里處,東西長57.5公里,南北寬50公里,總面積165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8125公頃。境內交通發達。焦枝鐵路洛宜支線直抵城郊,宜故、鄭盧兩公路分別沿洛河兩岸縱貫東西,南閻公路橫跨縣境南北,另有數十條鄉村公路與全縣各地相通。
宜陽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春暖夏熱、秋涼冬寒、四季分明。全縣地貌西高東低,南山北嶺,溝壑縱橫,山秀水明。總的概貌是「南嶺北丘西南山、洛水一線中間穿、 三山六丘一分田」。 全縣有大小河流及山澗溪水360多條,中小型水庫46座。礦藏及林木等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現已探明的礦藏有30餘種,其中:煤炭、石英石、鉀長石、重晶石等儲量大、質量好,具有極大的開采潛力。各種用材樹90多種,至今尚存的靈山銀杏、韓城龍柏、西庄國槐、馬河秋榆、祁庄白松等被文物部門列為珍優樹木保護。血參、柴胡、茱苓等葯材出口東南亞地區。
宜陽縣轄六鎮十三鄉,383個行政村,3511個村民小組,現有人口總量65.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8.4萬人,占總人口的12.8%。民族有漢、回、壯、蒙、藏等30多個,其中漢族人口佔98. 9%,回族人口佔0.8%,壯族人口佔0.2%,其它民族人口佔0.1%。
勤勞智慧的宜陽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艱苦創業、奮發圖強,走過了艱難曲折的發展歷程,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輝煌成就,使昔日貧窮落後的宜陽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宜陽人民更是解放思想、大膽改革、搶抓機遇、勇於進取,給全縣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全縣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進一步提高。全縣國內生產總值以每年15.5%的速度快速遞增,2001年達到了161938萬元,比上年增長5.9%;其中:第一產業43762萬元,第二產業53889萬元,第三產業64287萬元,形成了三、二、一產業協調發展的良性格局。
廣闊的地域面積和優越的地理位置為宜陽發展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提供了優厚的先決條件,為盛產和發展糧食、煙葉、水果等種植業、豬牛羊家禽等養殖業、林業、漁業奠定了物質基礎。宜陽屬農業大縣,近年來逐步建成了蘆筍、大蒜、大棗、蘋果、肉牛、煙葉等產業基地已初具規模,產生效益。2001年全縣糧食總產量20.0萬噸,煙葉總產量8557噸,水果總產量30858噸, 豬牛羊存欄分別達到19.97萬頭、10.15萬頭和13.91萬只。工業企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形成了以陶瓷、化工、煤炭、農機、建材等為主的工業生產結構體系,2001年實現工業增加值43853萬元,比上年增長11.8%。其主要產品精細耐熱炻瓷、前進煙花爆竹、「藍夢」、「太空」高級彈簧床褥、高級食用油等已成為暢銷國內外的馳名商品。貿易繁榮、商賈雲積、購銷兩旺,2001年底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73727萬元,財政收入達58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16元,城鄉居民人均儲畜存款1553元。
宜陽縣歷史悠久,文物古跡較多,據縣志記載和文物普查中發現,全縣有古城址15處,宮殿17座,廟堂41處,亭台、樓閣19個、祠、庵、寺、觀78處,古驛站9處,古橋梁29孔,古墓葬38個,館藏文物5200件。 其中邵窯遺址、蘇羊遺址、靈山寺、五花塔等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宜陽縣不僅古跡眾多,山水名勝也星羅棋布,山、坡、崖、洞、窟、泉、池、溪、潭、井一應俱全。距縣城50公里、海撥1831.8米的「花果山」,山奇、石怪、洞佳、水秀、霧美、林茂被確定為國家森林公園。「靈山寺」是中國佛教名剎「白馬寺」的姊妹寺,坐落在宜陽城西8 公里處洛河南岸北麓半腰。寺內建築典雅莊重,古色古香。寺後鳳凰嶺滿山翠柏,濃密蔥郁;寺側鳳凰泉幽深清麗,甘甜宜人。寺前銀杏樹下懸崖垂秀,洛水縈回。「九龍洞」頂壁石柱聳立、石幔懸掛、怪石嶙峋、千姿百態,異景奇幻使人如遊仙窟。另還有白鹿苑、召伯聽政處、李賀故里等名勝枚不勝數。
經過長期的艱苦創業,宜陽的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都取得了可喜的進步與發展。科教文體衛計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機關思想作風建設進一步加強。隨著新世紀的到來和我國WTO的加入,全縣人民將在縣委、縣政府提出的「畜牧大縣、煙葉大縣、工業強縣」三大目標的指引下,勵精圖治,奮發圖強,相信不遠的將來,一個經濟繁榮昌盛、科技文化發達、基礎設施完備、民主法制健全、人民安居樂業的嶄新的宜陽將呈現於世人面前。

『貳』 宜陽縣韓城的古代生活遺址

福昌閣是韓城歷史的唯一代表了。

『叄』 曾經的落雁寺,遺址在現在的哪裡

傳說李世民得天下後帶領群臣赴西苑遊玩,讓大臣們聚宴作詩,各言其功,並在此地建起了洛宴寺(當地人也稱落雁寺),將十八位有功的大臣繪成圖像,沿牆壁塗於寺內。年代久了,村人雖不斷來此祭拜卻不明就裡,見有很多神像,便稱為「羅漢寺」。他位於延秋村北面的羊角山上,現在是羅漢寺,古稱落雁寺。

高新區辛店鎮延秋村,位於洛陽市區最西端,洛水之北,東臨大營村,西南接宜陽縣,交通便利,古跡頗多。延秋村現有村民4000餘人,面積約4平方公里。
村名由來:「延秋」一名,相傳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所賜,而村子與武皇相關聯的傳說故事,更是綿延千年流傳至今。

地方狀況:高新區辛店鎮延秋村,位於洛陽市區最西端,洛水之北,東臨大營村,西南接宜陽縣,交通便利,古跡頗多。延秋村現有村民4000餘人,面積約4平方公里。
村名由來:「延秋」一名,相傳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所賜,而村子與武皇相關聯的傳說故事,更是綿延千年流傳至今。
村名為女皇所賜
「延秋」一名由來已久。宋代哲理大師邵雍在《宿延秋庄》一詩中寫道:「驅車入洛川,下馬弄飛泉;乍有雲山樂,殊無朝市宣。非唯快心志,自可忘形言;借問塵中友,誰為得手先。」由此可見,延秋這個名字在宋代就已存在,當時此間的山水勝景令人慨嘆不已。
延秋村中古寺有碑文記載:「洛城西南四十里有古延秋鎮。」延秋,在歷史上隋唐皇家園林——西苑的西南隅,為皇室遊冶之所。史籍所載「洛州西南四十里壽安縣有萬安山」以及「洛城西南萬安山有玉泉寺」等語,均指延秋村一帶景緻。這些山與寺,在如今的延秋村仍有古跡可循。
而「延秋」一名的來歷則與武則天有著直接的關系。年過六旬的來布周先生世居延秋,鑽研整理當地歷史典故數十載的他被鄉親們稱為「農民史學家」。來布周與延秋小學老校長付建庄先生向我講述了一個「武則天書『延秋』」的故事。
延秋村北有一溝一寺,溝稱「龍池溝」,寺稱「龍潭寺」。相傳一年夏天,武則天駕臨西苑,至龍池溝避暑,但見此地林木參天,幽谷深深,溪水長流,頓覺暑氣全消。整個夏天,武則天都在龍潭寺附近居住,觀山色,聽流水,再愜意不過。炎夏離去,秋日已到,流連此處景色的武皇竟樂不思蜀,不願回到京城了。面對迎駕的大臣,她寫下大大的「延秋」二字。「延秋」,也許是與老天相商要延宕這美好秋日,也許是示意大臣待延至秋高氣爽之時再離去——總之,女皇愛上了這里,要長住了。
傳說,名臣狄仁傑見皇上不回宮,擔心長此以往國事荒廢,便使人燒掉龍潭寺北的糧倉,使武皇無奈返京。自此,龍潭寺旁的村莊以「延秋」二字為村名。如今,提起「火燒麥」,延秋人仍然津津樂道。村中老人說,村人多在寺旁山上見到過黝黑炭化的麥粒。即便是如今,不需深挖,也能輕易從土中刨出這些「火燒麥」來。
因龍潭寺龍潭池中有五色金魚,自古延秋「龍池金魚」為洛陽八小景之一。傳說千百年來潭中游著的五色金魚均為天然所生,無須人工養護。但是,龍潭寺至明代遭到了破壞,只留一片殘垣斷壁。新中國成立後,寺廟重修,池中竟又生出五色金魚,讓人驚嘆。村中老人講,在我們此次游龍潭寺之前,寺門已久未打開了。從寺廟東南坡上一戶人家中取得鑰匙後,我們得以進入寺門。果然,雖是冬日,庭院中央的一池清水中,數十尾金色、紅色的金魚仍游得歡暢。魚為誰人喂養?在寺旁居住的幾位老大娘笑著說:「也沒誰喂,俺們這兒地氣好!看看這些土山,都是金鑾駕走過的哩!」
寺中各處立著多通古碑,又以明代石碑為主,其中不少是近年從寺南部一巨大窪地中發掘出的。細觀碑文,其上有講該寺自漢而下的歷史的,有述各代重修古寺的功德的。其中一碑還鐫刻著武皇贊此處風光的《游九龍潭》一詩:「山窗游玉女,澗戶對瓊峰。岩頂翔雙鳳,潭心倒九龍。酒中浮竹葉,杯上寫芙蓉。故驗家山賞,惟有入松風。」
由武皇對此處的喜愛,也可想見當年龍潭寺周遭建築應是頗為繁盛。在村中老人帶領下,我們登上寺東山頂,下到寺西麥田,果然能在土中刨到青黑色的碎磚石,讓人稱奇。而如今,在每年的農歷三月十八,龍潭寺仍會舉辦大會,信眾和到此經商者、購物者雲集。
據村人來布周、魏廣恩兩位老人所述,「延秋」村名的來歷還有幾種傳說,也均與武則天有關。
延秋位於西苑之西南隅,武皇出入西苑常經一門稱「迎秋門」:「迎」和「延」在形和聲上都有類似之處,也可能是在群眾的口口相傳中,將兩字弄混,漸漸將村子稱為「延秋」。
另外一種說法則與武則天喜愛祥瑞的特點有關。村人傳說,延秋是武則天十分留戀的地方,也曾長期在此地留駐。「延秋」,是她希望這里的好風光可延年益壽,「秋」有年歲之意,「延秋」即為添壽增歲。這樣的說法如今被村民鐫刻於石碑,立在村南洛宜公路旁邊。
關於「延秋」地名的傳說雖有種種,但都說明了延秋是女皇武則天長久寓居並十分喜愛的地方,其名字的來源和武皇有著直接的關系。
傳說綿延千年
在延秋村北面,有向南綿延的一道小山嶺,山嶺的形狀後寬前尖,形似山羊角,故稱羊角山。當地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在攻打洛陽時,他的部下吉善行在羊角山得遇太上老君化身的一名老者指點:「至京城,有人獻石似龜。龜身刻有字曰:天下安,千萬日……」得此吉兆後,太宗信心大增,部下也十分賣力,終得天下。而洛陽西苑的羊角山,便成為天降祥兆的地方。千百年來,當地人一直稱羊角山為「祖師廟坡」。羊角山地形甚佳,東面是凝碧池,西面是龍池溝,再西被土山所包,藏風聚氣。羊角山有一寺被村人稱為「羅漢寺」。傳說李世民得天下後帶領群臣赴西苑遊玩,讓大臣們聚宴作詩,各言其功,並在此地建起了洛宴寺(當地人也稱落雁寺),將十八位有功的大臣繪成圖像,沿牆壁塗於寺內。年代久了,村人雖不斷來此祭拜卻不明就裡,見有很多神像,便稱為「羅漢寺」。
羊角山上,還有一坡稱「金駕坡」,村中老者告訴我們,這金駕坡之名便由武則天而來。
史載,武則天晚年時,曾在神都洛陽立高祖、太宗、高宗三廟,令四時享祀如京師太廟之儀。又有人造瑞石,其上文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時為太後的武則天名其為「寶圖」。傳說武則天正是在此處拜洛受圖,後來當地人就稱此為「金駕坡」。
相傳武則天當年也在這里廣建宮寺,後來漸成廟會、村落。據延秋村中清朝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的碑文記載,這里曾是晉、陝、豫三省客商雲集的交易中心,是洛陽西南最繁華的經濟重地,長久以來被人稱為「小洛陽」。集市逢雙日有集,臨街建築也為了方便雨中交易,都建起了一兩米寬的房檐,獨具特色。如今延秋村委會旁的古延秋街上這樣的房檐以及房前廊仍然隨處可見。房前的青石條、石鼓、石碑也在無言中見證著當年集市的盛況。

『肆』 漢魏洛陽故城的遺址簡介

現存漢魏故城的規模與布局,基本上就是北魏時期所遺留,由內到外分為宮城、內城、外郭城三重城圈。在現今的遺址區地上、地下,可清晰看到當時的宮城、內城、外郭城、永寧寺塔、東漢太學、靈台遺址和金村東周大墓等。
城牆遺址
現存平面為長方形,南城牆因洛河北移被水沖毀。北、東、西3面城牆保存較好。部分地段高出地面5~7米左右。包括西北隅金墉城在內,北牆全長約3700 米,寬約25~30米;西城牆殘長約4290米,寬約20米;東城牆殘長約3895米,寬14米。全城周長14公里。城牆夯土版築,版築夾棍眼的痕跡尤存。在部分城牆上還發現有向城外突出的墩台,西牆北段有4座,北牆東段有3座。墩台間距為110~120米,類似後世城牆所築的「馬面」。在城牆外側均發現有護城河遺跡。北魏外郭城破壞殆盡,現存南郭城少量夯土垣牆殘段。
城門遺址
西城牆探出5座城門,除北起第二門為一門二洞外,皆為一門一洞。最北一門是北魏的承明門,向南是北魏的闔閭門,即東漢的上西門,再南是北魏的西陽門,再南是東漢的雍門,北魏時廢,最南是北魏的西明門即東漢的廣陽門。北城牆探出2座城門,西面的一門三洞,是北魏的大夏門,即東漢的夏門,東面的門洞已破壞,有一條路土通過,應是北魏的廣莫門,即東漢的谷門。東城牆探出3座城門,皆為一門一洞。北起第一門是北魏的建春門,即東漢的上東門,與闔閭門相對。第二門是北魏的東陽門即東漢的中東門,與西陽門相對。第三門是北魏的青陽門,即東漢的旄門(又稱望京門),與西明門相對。文獻中所載南城牆的4座門,自西向東為北魏時的津陽門(東漢津門)、宜陽門(東漢小苑門)、平昌門(東漢平城門)、開陽門(東漢同名),沒於洛水已無跡可尋。 閶闔門 閶闔門是北魏宮城的正門,其北面正對宮城正殿太極殿;南面為御道銅駝街,並直通內城正門宣陽門。閶闔門始建於曹魏明帝時期,西晉、北魏時沿用。
閶闔門北面正對宮城正殿太極殿;南面為御道銅駝大街,並直通內城正門宣陽門。作為象徵帝王威儀的禮儀性建築,閶闔門是舉行帝王登基、接見四方朝貢者等重大活動的地方,極少用於通行。洛陽市閶闔門遺址是目前為止考古發掘出的年代最早的都城宮城正門,閶闔門的左右雙闕也是迄今為止發掘所見最早的宮城門闕。
宮城遺址
東漢時期,城內主要宮殿為南宮和北宮。曹魏、西晉變化不大。北魏時建立了單獨的宮城。北魏的宮城位於城內北中部,南北長1398米,東西寬660米,佔全城總面積十分之一左右,是最重要的中心建築區。宮城的南、東、西三面城門已找到,南門也稱閶闔門,門洞闕口寬約46米,門兩側有厚大的夯築土闕,形制雄偉;東門雲龍門與西門神虎門相對。宮城內西部有一座大型夯土台基,東西長100米,南北寬60米,高出地面4米左右,應是北魏太極殿遺址。在宮城其他地方還發現夯土台基20餘處,亦為宮殿遺存。
城的西北隅有曹魏時期修建的金墉城,由3個南北相連的小城組成,平面呈「目」字形,南北長約1048米,東西寬為255米。3城之間有門道相通,城牆寬約 12~13米,殘高6米左右。城內也發現有20多處夯土台基。金墉城北靠邙山,可俯瞰洛陽全城,是進攻和防守的制高點,在城牆的外壁上,每隔60~70米也有一座向外突出的墩台,可見這里應是一座軍事要塞 。
太極殿
太極殿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宮殿名稱。自三國時期,魏明帝始建太極殿後,直至唐朝歷代皇宮正殿(類似於北京故宮的太和殿)皆為太極殿,之後北宋西京洛陽的大內正殿亦為太極殿,清代北京紫禁城亦有太極殿。
太極殿的建造,確定了漢魏洛陽城的建築布局中心,而以太極殿為中心的宮城布局形態,標志著中國古代都城布局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
永寧寺遺址
永寧寺塔為北魏永寧寺佛塔,建於北魏熙平元年(516),在北魏國都洛陽城內,現已不存,遺址在今洛陽市白馬寺東,310國道與隴海鐵路交叉口處。
永寧寺塔塔基遺址
據楊玄之《洛陽伽藍記》追述,永寧寺塔為木結構,高九層,一百里外都可看見。據其他記載,塔高四十九丈或四十餘丈,合今136.71米左右,加上塔剎通高約為147米,是古代最偉大的佛塔。永寧寺塔平面正方,每面各層都有三門六窗。塔剎上有相輪30重(一說為13重之誤),周圍垂金鈴,再上為金寶瓶。寶瓶下有鐵索四道,引向塔之四角,索上也懸掛金鈴。晚上和風吹動,十餘里外都可聽見。塔的裝飾十分華麗,柱子圍以錦綉,門窗塗紅漆,門扉上有五行金釘,並有金環鋪首。
太學遺址
太學遺址范圍很大。經勘探和試掘﹐主要遺跡有兩部分﹕一部分在辟雍之北﹐平面略呈長方形﹐東西約200米﹐南北約100米﹐附近曾發現石經碎片﹐可以認為是東漢太學主要部分之所在﹔另一部分在它的東北約100米處﹐遺跡保存較好﹐平面亦成長方形﹐南北約200米﹐東西約150米﹐四周築牆。據記載﹐東漢的太學始建於光武帝建武五年﹐以後屢經擴建﹐至順帝陽嘉元年(132)才全部竣工﹐太學生多達3萬餘人。靈帝熹平四年(175)﹐立石經於太學﹐稱「熹平石經」。漢末董卓燒洛陽宮廟﹐殃及太學。魏文帝黃初五年﹐在東漢的舊址上重建太學﹐正始中又新立石經﹐稱「正始石經」。西晉初年﹐依漢魏之制興太學﹐而咸寧二年(276)又另立國子學﹐與太學並存。
熹平四年(175)於太學講堂前立石碑46塊,史稱熹平石經。至曹魏正始二年(241),又立石經28塊,史稱正始石經。太學遺址分為東西兩大部分,東部達3萬平方米以上,西部也有2萬平方米左右。在遺址內部有大面積的夯土建築遺址,有一排排的建築房基,或為東西長方形,或為南北長方形,排與排之間距離相等,排列有序。太學是古代傳授儒家學說的最高學府。熹平石經是我國最早的官定儒學經本。東漢靈台遺址在內城南郊,今偃師市崗上村與大郊寨之間。靈台創建於光武帝中元元年(56),是當時最大的國家天文台。曹魏、西晉相繼使用,達250餘年之久。靈台遺址范圍達4萬多平方米,中心建築是一座方形夯土高台,東西殘寬31米,南北殘長41米,殘高8米余。東漢傑出科學家張衡(78~139),曾先後兩次任太史令10多年,領導、主持和參與了靈台的天象觀測和天文研究。位於內城西北角的金墉城,為曹魏明帝所築。 南北長1048米,東西寬255米,總面積26萬平方米,城小而固,魏晉時被廢帝、後多安置於此。唐初,洛陽縣治設金墉城,貞觀六年(632)移於東都毓德坊,金墉城遂廢。經勘察發現三座小城連在一起,平面呈目字形。城外有河水環流,各城門闕皆有遺跡。城內發現夯築台基多處,以及磚砌基址、水池等。北魏時,增修外廓城,長、寬各約10公里。城內外建有佛寺1367所,而以皇家寺院永寧寺最為豪華壯麗。永寧寺在宮城外西南面,初創於北魏熙平元年(516),北魏末年被雷擊焚毀。
據勘測南北長305米,東西寬260米,中心為木塔,木塔基座為方形,上下兩層,下層位於今地表之下,上層基座長寬各38.2米,高2.2米,四面原以青石壘砌鑲包。在發掘塔基的過程中,出土一批工藝精湛的泥塑造像,給研究北魏佛教藝術提供了珍貴資料。另有石雕、瓦、瓦當等建築材料。平等寺北齊造像碑俗稱寺里碑,在漢魏故城內城東垣外,今偃師市寺里碑村南。計四通,下部皆深埋於地下,地表裸露部分,高約1.5~2米不等。碑上雕有佛、菩薩、弟子像,結跏趺坐的六佛圖,姿態優美的飛天,慢步行進的大象,造型生動的猛獸,以及帳幔、火焰、蓮花等,內容豐富,題材多樣,為北齊所遺存下來的少數佛教藝術珍品之一。1962年開始對漢魏故城遺址進行全面考古發掘,發掘工作至今仍在進行。 1954年,北京大學閻文儒對漢魏洛陽故城進行調查。1962年以來,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此進行長期的勘探和發掘,基本探明了城牆、城門、主要街道、宮城的范圍和部分殿台基址以及城西北隅金墉城的范圍和布局,發掘了城內永寧寺遺址、城南靈台、辟雍、明堂等禮制建築和太學遺址及刑徒墓地。
漢魏洛陽故城的形制自東漢到北魏變化不大。東漢雒陽城平面略呈長方形,共有城門12座。其中西門3座,南門4座,東門3座,北門2座。城內主要宮殿為南宮、北宮,東北隅有太倉、武庫,中部西側為金市。城外東郊有馬市,南郊有南市。曹魏和西晉的洛陽城,依照前制,只是在魏明帝時在洛陽城西北角增修了金墉城。北魏時仍利用東漢、魏晉的城牆和城門,只是把西城牆中間的雍門向北移了約 500米並改稱西陽門;在西城牆北端靠近金墉城處又開一門,稱承明門。在城內廢除了東漢以來南北宮的制度,建立了單一的宮城,街道也有些變更。宣武帝景明二年 (501)增修外郭城,號稱「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有 320個坊及大市、小市、四通市等工商業區,范圍極廣,東漢以來的舊城成為北魏洛陽的內城。 有永寧寺、白馬寺、靈台、明堂、辟雍、太學、刑徒墓地等。永寧寺是北魏洛陽城內最大的一所佛教寺院,位於宮城西南 1公里處。寺院平面呈南北向長方形,周圍有夯土牆,總長1040米。已發現南門、東門、西門和西南角的角樓。寺院正中的方形塔基高4.7米,多為夯土版築而成。塔基上有 5圈方形柱礎,正中有一座用土坯壘砌的方台,台的南、東、西三面壁上各保存 5座弧形壁龕,供奉泥塑佛像。永寧寺塔於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 (534)時被雷電所擊起火焚毀,1963年發掘時塔基表面及其周圍尚有很多灰燼、燒土塊和木炭等遺存。
靈台位於南城牆東漢平城門外大道西側,是漢晉皇室用來占星雲、卜凶吉的地方,也是研究天文、氣象的專門機構。遺址南北長200米,東西寬220米。經發掘中心建築為一座方形台基,台基有上下兩層平台,下層平台與今農田地面同高,四周環築迴廊,迴廊外用卵石鋪成散水,散水外有磚砌的排水溝。北面正中有坡道可通上層平台,四面各有五開間的建築。中心台頂現存殘高8米多,平面略呈南北長11.7米、東西寬8.5米的橢圓形。靈台是我國目前發現的一座最早的天文觀測台遺址,東漢著名科學家張衡,曾在此設計製造了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為我國古代天文學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明堂為「天子太廟」,是皇帝祭祀祖先接受臣下朝覲的地方,位於靈台之東。圍牆平面近方形,南北長400米,東西寬 386米,圍牆內正中有一座大型正方形夯土台基,是明堂的主體建築。辟雍是封建統治階級「行禮樂,宣德化」的地方,位於明堂之東。圍牆平面方形,每邊長約 170米。圍牆內偏南處有一座大型長方形夯土台基,應是辟雍的主要建築。遺址出有西晉咸寧四年(278)所立「大晉龍興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又再蒞之盛德隆熙之頌」碑(即晉辟雍碑),碑文記載了晉武帝司馬炎及皇太子司馬衷親臨辟雍視察的事跡。
太學創建於東漢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29),是中國最早的大學。遺址位於辟雍的東北,分為東西兩大部分。西部是一組長方形夯土建築群,其范圍東西長約 104米,南北寬90餘米;東部為一組密集成排的夯築房基,圍以3米寬的夯土牆,南北長 220米,東西寬150米。有名的「熹平石經」和「正始石經」就先後鐫刻在這里。

在靈台西南 1.5公里處,發現有一處東漢刑徒墓地,其范圍東西長 250米,南北寬200米,已發掘出522座刑徒墓。經鑒定全部刑徒的脊椎骨都有明顯的勞損痕跡。出土刑徒墓磚 820多塊,都是利用各種殘缺廢棄的磚來寫刻的,銘文為隸書,有的草率,有的規整,是除碑刻、簡牘之外,數量最大的一批漢代書法資料。刑徒墓磚上一般均刻有獄名或郡縣名、刑名、姓名、死亡日期等。這些刑徒是從全國各地的獄所押送到司隸校尉、將作大匠等管轄的工地,替封建統治者修砌陵墓、建造宮苑、築城、挖河、開鑿棧道、漕運、伐木、采礦等重體力勞動的。許多刑徒在刑期未滿之前就被折磨致死。刑徒墓地的發現和墓磚的出土,是研究漢代刑獄制度和階級關系非常重要的實物資料。

『伍』 宜陽靈山寺附近有些景點可以遊玩

李賀廣場 蘇羊遺址
蘇羊遺址

蘇羊遺址位於張午鄉蘇羊村洛河南岸的高台地上,遺址東西長500米,南北寬800米,北臨安虎路,南依華岳。遺址文化層厚達6米左右,陶質有夾砂紅陶、陶灰、黑陶及彩陶。

『陸』 宜陽縣哪裡有,遼,金遺址

沒有復遼、金的遺址,有一制個宋代的。
【二里廟宋代瓷窯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西南38公里處宜陽縣城關鄉二里廟村一帶。遺址共4處:二里廟村北1處,面積約400平方米;二里 廟村偏東1處,面積約400平方米;紅窯村北1處,面積約600平方米;馬底村北1處,面積400平方米。該遺址以燒青瓷為主,也兼燒白瓷、白地黑花瓷、 黑瓷、黃瓷等。該遺址面積大,遺存豐富,是研究宋代汝瓷的重要窯口之一。

『柒』 洛陽名勝古跡有哪些

洛陽的名勝古跡:

龍門、白馬寺、天子駕六博物館、內 古墓博物館 、漢光武帝陵、 龍馬負圖寺容、玄奘故里、二程故里、范園(范仲淹陵)、邵雍故居、 漢魏洛陽遺址、 隋唐遺址公園/永寧寺塔址、二里頭遺址 、千唐志齋。


『捌』 戰國時期宜陽鐵山在現在哪裡

張儀在秦抄惠文王時期,一直主張襲討伐韓國,但司馬錯卻提出伐蜀之計。兩派爭執不下,於是秦惠文王組織公開辯論。張儀指出,欲成就霸業,首先要挾天子以令天下,而號稱「二周」的東周國與西周國領土被韓國包裹,只有用兵遠征韓國三川郡,攻陷新城(今河南省伊川縣一帶)、宜陽(今河南省宜陽縣一帶),才能真正控製成周洛邑,這樣,秦國才能代表周天子,凌駕於諸王之上。但是遠征韓國必須要防止魏國、楚國的沿路攻擊,所以必須達成親魏善楚的外交策略。
(前308年)這一年秋天,秦武王突然下令,甘茂、庶長封等將領聞命而動,指揮秦軍直撲宜陽而去。這場戰事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宜陽城作為韓國的故都,方圓八里,在那裡集中了公仲倗的數萬兵力,糧食可以支撐數年之久,秦軍勞師襲遠,面臨的是一場艱難的攻城戰。堅持了五個月,宜陽城終於被攻陷,戰報斬首六萬。

『玖』 新安縣宋代生活遺址分布區域在哪些位置

新安縣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西部,地處北緯34°36′至北緯35°05′,東經111°53′至112°19′之版間。北臨權黃河,與濟源縣及山西省垣曲縣隔河相望;南與宜陽縣接壤;西與澠池縣及義馬市為鄰;東與孟津縣及洛陽市毗連。
新安歷為九朝古都洛陽畿地和西方門戶,地扼函關古道,東連鄭汴,西通長安,自古為中原要塞,軍事重地。當代,隴海鐵路及310國道、連霍高速公路橫貫東西,更成為連接祖國西北、華東及華北間的重要通道。
新安不僅是河南省35個擴權縣和47個對外開放重點縣之一,也被譽為中西部地區發展潛力最大、最具活力的縣市之一。

『拾』 唐朝東都洛陽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唐朝東都洛陽就是現在的十三朝古都——河南省洛陽市,古稱斟鄩、西亳、洛邑、雒陽、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下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

洛陽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3處,館藏文物40餘萬件。

(10)宜陽鐵山遺址擴展閱讀:

洛陽城位於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謂「陽」,故名洛陽,又稱洛邑、神都。境內山川縱橫,西靠秦嶺,東臨嵩岳,北依王屋山——太行山,又據黃河之險,南望伏牛山,自古便有「八關都邑,八面環山,五水繞洛城」的說法,因此得「河山拱戴,形勝甲於天下」之名。

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後有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擁有1500多年建都史,"普天之下無二置,四海之內無並雄"。

先後100多個帝王在這里指點江山,因此有「千年帝都」之稱,在中國歷史上唯一女皇武則天定都的城市,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定命名為神都的城市,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源頭與核心,河圖洛書在此誕生,儒、釋、道、玄、理肇始於此。

絲綢之路與隋唐大運河在此交匯,中國的國名便源自古洛陽,牡丹因洛陽而聞名於世,被世人譽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