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陵遺址
❶ 關於寧夏的一些古跡遺址
1、蕭關,為古代西北邊地著名關隘。秦漢帝王出巡,漢唐文人出塞,都與蕭關有緣。蕭關方位在何處,向有爭議,但在寧夏固原縣東南這一大略方位是沒有爭議的。
秦漢蕭關,應該是指三關口至瓦亭峽這一險要的地帶,這里雖非絕壁,卻險峻雄奇。處在這一防禦地帶上的瓦亭,地處六盤山東麓邊緣,實質上是蕭關的重要屏障。這里不但雄峰環拱,深谷險阻,易守難攻,有獨特的地理優勢,而且有涇水南出彈箏峽三關口,是蕭關由南向北天然形成的一個防禦體系。而今,這里四季涇水涌動,潺潺生輝。春來野桃花遍野滿山,夏秋山色滴翠,黛墨遠映,伴以高架橋涵,火車出入,天塹通途,也是遊人觀覽的去處。
最佳時間: 全年
交通指南: 鐵路交通:包蘭鐵路穿越寧夏境內,與全國各大鐵路干線相通直達沿海各口岸,寶中電氣化鐵路南北貫穿固原境風165公里,連通了京包,隴海兩大幹線,貨物可經歐亞大陸橋的隴海-蘭新線抵達中亞和歐洲。 公路交通:固原地區境內公路四通八達,西安-蘭州,蘭州-宜川,平涼-銀川國道公路 縱橫穿越固原。
秦、漢王朝與雄踞蒙古草原的匈奴長期對峙,時有戰爭。秦惠文王時,拔義渠二十五城;秦昭王時,攻滅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這就是固原城北戰國秦長城。
2、秦長城
這條長城宛如一條巨龍,起自甘肅省臨洮縣的洮河谷地,途經渭源、隴西、通渭、靜寧縣,順葫蘆河東岸經北峽口從閆廟進入寧夏西吉縣,經黃家岔、玉橋、張結子、好水川口,單民、興隆鎮、謝家東坡、王家灣、韓家堡至將台,在將台以90度的角度轉折向東,順馬蓮河河谷至馬蓮水廟出西吉而進入固原縣的張易鄉,至黃堡東,轉折為東北方向,進入紅庄鄉政府。長城過紅庄後進入滴滴溝,出滴滴溝山口後至孫家莊、白家灣,在這里又轉折向東,經過吳庄、閆家莊,至明庄西北,便分為兩道,形成"內城"和"外城"之分。
內城從明庄過公路,便爬上固原城西北5公里的一道順向小丘陵上,經郭庄、十里鋪過清水河後至沙窩。外城更向西北形成一個不規則的弓背狀,經喬窪過清水河,過河後再折向東南至沙窩與內城合二為一。內城與外城遺跡形成極為鮮明的對比。內城城墩城牆高大、寬厚、完整,城線筆直如劃,氣勢雄偉巍峨。全線約8公里長的內城遺跡保存較完好,除現代公路及少數後期沖溝穿破外,全線基本上不曾中斷,每200至230米便有一個城墩。外城已殘毀不堪,大部分夷為平地,殘留的城墩多為2至3米高,大部分看不到城牆。
長城過沙窩後爬上程兒山,經陽窪以南、中庄喬家溝,上黃水廟、王家崾峴、黃家莊而出固原縣進入彭陽縣川口鄉的黃灣以北、彭陽鄉的姜窪、豐台、陽窪、崾峴前窪、陡坡子、李岔、城陽鄉的瑤灣、白岔、喬渠、長城白馬廟、祁家莊、張溝圈、小庄、施坪,從劉家堡子出彭陽縣,又進入甘肅省鎮原縣的孟家塬。在祁家莊和小庄之間的轉彎處,有一節多出長城主線1公里而伸向正南張溝圈村的長城。說明在長城施工之前,曾經有過系統而精心的地理位置勘察,施工中有統一的技術規范要求。但施工時由於政區的分工,兩個政區之間並末完全同步施工所致,因此,長城在此處又向東北成90度的轉向。長城在固原地區境內經過西吉、固原、彭陽3縣,全長約174公里。
3、 唐制勝關
唐制勝關(安化縣城)遺址位於縣城西2公里,永豐村南側。涇源縣地處六盤山腹地,素有「秦風咽喉,關隴要地」之稱,歷來為兵家重地。地處六盤山東麓的瓦亭蕭關,千百年來更是刀光劍影,烽火狼煙,留下了許多歷史紀實和遺跡。 唐朝為防禦吐蕃攻襲在原州先後設置「原州七關」:木峽關、石峽關、石門關、六盤關、制勝關、木崝關,驛藏關。七關中涇源境內就有六盤關、制勝關、木崝關、驛藏關四關。唐朝軍隊和吐蕃在爭奪這些重要關隘時不斷發生戰爭,互有勝負,爭奪異常激烈。制勝關(舊稱大震門),為原州七關之一,控制隴西一帶,管領沿坡小寨25處。宋乾德二年(964年)廢關,改置安化縣城。遺址呈方形,邊長500米,面積25萬平方米,開東西二門,東門有瓮城長49米、寬38米。城址現已開墾為農田,田間常露有漢代繩紋瓦片。近年出土有唐宋元代陶器、瓷器及「開元通寶」等銅幣。
編輯本段交通
唐制勝關交通 在涇源縣城西1.9公里處,香水河北岸,可在當地包車或自駕車前往。
4、 古城
古城位於寧夏朝那縣城西16公里處的古城鎮人民政府駐地,朝那城因其年代久遠,故名古城,為秦漢朝那縣治所。朝那城址居古城川正中,茹河北岸,這里三面環山,峰巒疊嶂,為通往古長安的要沖。 朝那古城地勢平坦,其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682米、南北寬480米,佔地面積32.7萬平方米。朝那城牆殘高1-13米不等,基寬14米,夯土層14~20米。朝那城依東西南北開四門,今彭固公路穿東西城門而過。沿朝那城牆外四周辟有深3米、寬20米的護城壕塹,至今猶存。
5、西安州古城,位於海原縣西南20公里處,背靠天都山,前臨銷黃川,古城大體完好,應該是固原境內保存較完好、較大的古城址之一。城址為長方形,邊長近千米,每邊有19個等距離的馬面,每50米一個。馬面,是宋代築城的標志。
6、固原城,地外寧夏南部山區,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固原境內城的緣起已有兩千多年了,最早應是烏氏城,而得以沿襲且發展起來的城就是現在的固原古城,並留下了大量的歷史遺跡,如鍾鼓樓、禹王廟鐵塔、文瀾閣等。
內城:周圍九里三分,高三丈五尺,垛口一千零四十六座,炮台二十八座。
7、
❷ 順陵的文物保護
1961年月,國務院公布順陵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2年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劃定保護范圍,作出標志說明,建立了資料檔案和群眾性的保護組織。
1980年成立了順陵文物保管所,負責日常保護工作。
2004年1月開始,陝西省文物局與日本國財團法人一一「文化財保護·藝術研究助成財團」達成協議,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與日本東京文化財研究所簽署「陝西唐陵石刻保護修復項目合作工作協議書」。2004年4月至2008年10月,陝西省文物局組織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乾陵博物館、順陵文管所和蒲城縣文物局等單位與日本東京文化財研究所開展合作,實施了乾陵、順陵和橋陵石刻的保護修復示範工程。每年,中日專家組定期到現場對項目進展和成效(包括考古、環境整治和保護修復工作)進行評估,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咨詢和指導。
2005年10月,由日本友人黑田哲也投資壹億日元進行的唐三陵石刻保護工程順陵部分由陝西省文保中心開始實施,順陵文管所負責全面協調。
2006年,陝西省啟動「陝西唐陵大遺址保護項目」考古調查工作,調查對象包括18座唐帝陵、2座祖陵和武則天母親順陵。
2008年6月23日,國家文物局批復《呈報〈順陵文物保護規劃〉的請示》(陝文物字〔2007〕226號)。
2009年3月18日,中日唐陵石刻保護修復項目的相關負責人就考古調查、環境整治規劃、石刻保護完成情況和應用技術方法及其成果進行了匯報,專家組對該項目的考古調查、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果給予充分肯定,並一致同意通過項目驗收,並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2012年7月3日,國家文物局批復《關於順陵南門乳闕遺址保護展示設計方案的請示》(陝文物字〔2012〕98號),原則同意所報方案一的設計思路和意見。
2014年06月06日,國家文物局批復《關於唐代帝陵(順陵)保護展示工程立項的請示》(陝文物字〔2014〕190號),原則同意唐代帝陵——順陵保護展示工程立項。
2015年04月10日,國家文物局批復《關於陝西省西咸新區空港新城第一大道(新城中大道——北辰大道)市政工程穿越唐順陵建設控制地帶保護方案的請示》(陝文物字〔2015〕21號),原則同意西咸新區空港新城第一大道(新城中大道—北辰大道)涉及唐順陵建設控制地帶的選線方案和意見。
❸ 舜的史跡
舜,歷來與堯並稱,為傳說中的聖王。《史記》說舜名重華,晉代皇甫謐又說他字都君。舜又稱虞舜,據說是國號有虞,按先秦時代以國為氏的習慣,故稱有虞氏。還傳說舜出生於姚墟,故姓姚氏,名曰「重華」,字都君。但《史記》說舜是「冀州之人」,唐代張守節特別指出:「蒲州河東縣本屬冀州。」似認為舜是河東縣人。唐代蒲州河東縣即今山西永濟市,治所在今蒲州鎮。孟子認為舜是東夷人。《孟子》:"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
相傳舜的家世甚為寒微,雖然是帝顓項的後裔,但五世為庶人,處於社會下層。舜的遭遇更為不幸,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母親很早去世。瞽叟續娶,繼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頑、母囂、象傲」的家庭環境里,父親心術不正,繼母兩面三刀,弟弟桀驁不馴,幾個人串通一氣,必欲置舜於死地而後快;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順,與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舜在家裡人要加害於他的時候,及時逃避;稍有好轉,馬上回到他們身邊,盡可能給予幫助,所以是「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常)在側」身世如此不幸,環境如此惡劣,舜卻能表現出非凡的品德,處理好家庭關系,這是他在傳說故事中獨具特色的一個方面。
舜家境清貧,故從事各種體力勞動,經歷坎坷。他在歷山(今山西運城市芮城縣東)耕耘種植,在雷澤(在今山西永濟市首陽鄉)打魚,在黃河之濱製作陶器,總之生計艱難,顛沛流離,為養家糊口而到處奔波。
相傳舜在20歲的時候,名氣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聞名的。因為能對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堅守孝道,故在青年時代即為人稱揚。過了10年,堯向四岳(四方諸侯之長)征詢繼任人選,四岳就推薦了舜。堯將兩個女兒嫁給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與全家和睦相處,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現出卓越的才乾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只要是他勞作的地方,便興起禮讓的風尚;「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製作陶器,也能帶動周圍的人認真從事,精益求精,杜絕粗製濫造的現象。他到了哪裡,人們都願意追隨,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縣為都)」。堯得知這些情況很高興,賜予舜絺衣(細葛布衣)和琴,賜予牛羊,還為他修築了倉房。
舜得到了這些賞賜,瞽叟和象很是眼熱,他們又想殺掉舜,霸佔這些財物。瞽叟讓舜修補倉房的屋頂,卻在下面縱火焚燒倉房。舜靠兩只斗笠作翼,從房上跳下,倖免於難。後來瞽叟又讓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卻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將舜活埋在裡面。幸虧舜事先有所警覺,在井筒旁邊挖了一條通道,從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時間。瞽叟和象以為陰謀得逞,象說這主意是他想出來的,分東西時要琴,還要堯的兩個女兒給他做妻子,把牛羊和倉房分給父母。象住進了舜的房子,彈奏舜的琴,舜去見他,象大吃一驚,老大不高興,嘴裡卻說:「我思舜正鬱陶!」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順父母,友於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誠懇謹慎。
後來堯讓舜參預政事,管理百官,接待賓客,經受各種磨煉。舜不但將政事處理得井井有條,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進。堯未能起用的「八元」、「八愷」,早有賢名,舜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愷」管教化;還有「四凶族」,即帝鴻氏的不才子渾敦、少皞氏的不才子窮奇,顓頊氏的不才子檮杌、縉雲氏的不才子饕餮,雖然惡名昭彰,但堯未能處置,舜將「四凶族」流放到邊遠荒蠻之地。這些措施的落實,顯示出舜的治國方略和政治才幹。
經過多方考驗,舜終於得到堯的認可。選擇吉日,舉行大典,堯禪位於舜,《尚書》中稱為舜「受終於文祖」。又傳說是舜代替堯攝行天子之政,雖有天子之權,而無天子之號。與此二說差異甚大的一個傳說是,舜將堯囚禁起來,還不讓其子丹朱與他見而,舜自己做了天子,類似於後代的宮廷政變,篡權奪位。
舜執政以後,傳說有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行動,一派勵精圖治的氣象。他重新修訂歷法,又舉行祭祀上帝、祭祀天地四時,祭祀山川群神的大典;還把諸侯的信圭收集起來,再擇定吉日,召見各地諸侯君長,舉行隆重的典禮,重新頒發信圭。他即位的當年,就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見諸侯,考察民情;還規定以後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諸侯的改績,明定賞罰,可見舜注意與地方的聯系,加強了對地方的統治。
傳說中舜的治國方略還有一項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畫出五種刑罰的形狀,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辦法代替肉刑,以示寬大。但又設鞭刑、撲刑、贖刑,特別是對不肯悔改的罪犯要嚴加懲治,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歡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驅逐到三危,把治水無功的鯀流放到羽山,壞人受到懲處,天下人心悅誠服。
按照《史記》所載傳說,舜攝政28年,堯才去世。舜於三年的喪事完畢之後,便讓位給堯的兒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諸侯都去朝見舜,卻不理會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狀到舜那裡,民間編了許多歌謠頌揚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裡。舜覺得人心所向,天意所歸,無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不過,傳說中舜的都城與堯的都城不在一個地方。據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引皇甫謐所說;「舜所營都,或雲蒲坂。」蒲坂在唐代是河東縣,即今山西永濟縣。
堯死以後,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興革。原已舉用的禹、皋陶、契、棄、伯夷、夔、龍、垂、益等人,職責都不明確,此時舜命禹擔任司空,治理水土;命棄擔任後稷,掌管農業;命契擔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擔任「士」,執掌刑法;命垂擔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擔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擔任「秩宗」,主持禮儀;命夔為樂官,掌管音樂和教育;命龍但任「納言」,負責發布命令,收集意見。還規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績,由考察三次的結果決定提升或罷免。通過這樣的整頓,「庶績咸熙」,各項工作都出現了新面貌。上述這些人都建樹了輝煌的業績,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他盡心治理水患,身為表率,鑿山通澤,疏導河流,終於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樂業。當比之時,「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
舜在年老的時候,認為自己的兒子商均不肖,就確定了威望最高的禹為繼任者,並由禹來攝行政事。故舜與堯一樣,都是禪位讓賢的聖王。
據說舜在堯死之後,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時,死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山,稱為「零陵」。
舜與堯一樣,同是先秦時期儒墨兩家推崇的古昔聖王。而舜對於儒家,又有特別的意義。儒家的學說重視孝道,舜的傳說也是以孝著稱,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為儒家倫理學說的典範。孟子繼孔子之後對儒學的發展有巨大貢獻,他極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導人們努力向舜看齊,做舜那樣的孝子。說:「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猶)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設想,舜為天子,而瞽叟殺人被捕,舜雖不會利用權力破壞刑律而將其赦免,但一定到監獄里偷偷地把父親背出來,一起逃到海濱,過無憂無慮的日子,為了共享天倫之樂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於儒家的宣傳,有關舜的傳說事跡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留下極深刻的影響。
❹ 西湖、雷峰塔、龍門古鎮 、錢王陵、靈隱寺、岳王廟、碑林、石長城、吳越國王陵、六和塔 、臨安城遺址。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看著都覺得好笑。其實吧,最主要的是,你單純羅列了一系列的名詞就堆在一起。這樣是很不好的。
龍門古鎮,碑林、石長城、吳越國王陵。這些地方 你單獨花一天時間去吧。
我簡單回答杭州相關的。臨安城遺址~~~昂,從上面的一些地名以及這個 可以看出,樓主是個文化人兒呀。尋古覓蹤的小路線喲。結果一定讓你失望,因為雖然都是杭州的,但是有的是周邊的。也只有自駕游自己去尋覓啦。
住哪裡???西湖、雷峰塔、錢王陵、靈隱寺、岳王廟、六和塔 、臨安城遺址。
先了解下基本情況吧。西湖很大,雷鋒在南岸,錢王祠在西湖西岸偏南,靈隱隱於西湖西岸龍井山脈一帶,岳廟位於西湖北岸北山街偏西一帶,六合位於錢塘江畔(西湖南一段距離),臨安城 O(∩_∩)O哈哈~這個皇宮有點大呀。不如就讓你住這里好了,與西湖毗鄰,錢王祠就在附近,去雷鋒方便,雷鋒走完,繼續去六合。一直南下便是。六合走完,然後去靈隱,靈隱寺出來,去岳王廟。岳廟走完,在白堤走走,一路可以從 西冷橋頭 走西泠印社 經過樓外樓 博物館等等走到斷橋~~~~然後晚上在 西湖看看音樂噴泉····繼續回到住所。完美的路線安排~~~而且一路都有公交車。算是順時針走了一圈西湖呀 ·····(其實六和塔放棄掉 可能在路上的時間就浪費的少點,整個行程走下來 比較OK。一點建議。)
三個建議地點:住 河坊街或者南宋御街。(開心的是:親,你住在臨安城裡面,沒錯,穿越千年這是曾事大宋王宮外最繁華的一條市井街道。南宋御街正是王宮出來的街道。開心吧!!! 痛點是:你看到的是現在代化建築,所謂的遺址~~~千百年過去了,我都不想說什麼,宋忘之後無~~~可以了解下歷史,後來的朝代已經把遺址毀掉了。宋之後是 元···漫長的沉痛的歷史呀) 有點 在市區 很方便(你還是住這里好了)
第二個住宿點:龍井山脈一帶 靈隱附近~~~~離靈隱近嘛。離西湖龍井茶也近呀(開心的是:呀哈哈哈哈,環境優雅,回歸自然。 缺點是:嗚嗚嗚,自然界的蚊子真多,遠離市區,夜生活不豐富呀。而且晚上公交停的早)
第三個住宿點:北山街一帶。(開心的是:離岳王廟近,去靈隱還是去市區的距離差不多。自由選擇,而且北山街一帶的西湖美景那是相當不錯啦。我要不告訴你 麴院風荷在那邊你應該不會知道吧?我要不告訴你 印象西湖就是在那邊的 小岳湖表演,你這個可以知道)好啦。。。。
純手工打了這么多字。大概也就是這些了吧。建議住第一個推薦的地方。望採納~~~
另外,既然是自助游,網上搜索下把很多地方的攻略准備好。至少點與點的距離~~對吧。好啦我是杭州好雷鋒。哈哈哈,有什麼不懂得繼續咨詢吧。有空我會回答的
❺ 永寧陵的南北朝陵
君主 陵墓 地點 宋孝穆帝—劉翹 興寧陵 江蘇省鎮江丹徒區 宋武帝—劉裕 初寧陵 江蘇省南京市麒麟門外 宋少帝—劉義符 江蘇省南京市 宋文帝—劉義隆 長寧陵 江蘇省江寧蔣山 宋孝武帝—劉駿 景寧陵 江蘇省江寧岩山 宋前廢帝—劉子業 江蘇省江寧龍山 宋明帝—劉彧 高寧陵 江蘇省江寧幕府山 宋後廢帝—劉昱 蒼梧王墓 江蘇省江寧壇西 宋順帝—劉准[南宋皇帝] 遂寧陵 江蘇省江寧 齊宣帝—蕭承之 永安陵 江蘇省丹陽胡橋鄉 齊高帝—蕭道成 泰安陵 江蘇省丹陽胡橋鄉 齊武帝—蕭賾 景安陵 江蘇省丹陽建山鄉 齊文帝—蕭長懋 崇安陵 江蘇省江寧金牛山 鬱林王—蕭昭業 鬱林王墓 江蘇省丹陽 海陵王—蕭昭文 海陵王墓 江蘇省丹陽 齊景帝—蕭道生 修安陵 江蘇省丹陽胡橋鄉 齊明帝—蕭鸞 興安陵 江蘇省丹陽荊林鄉 東昏侯—蕭寶卷 東昏侯墓 江蘇省丹陽 齊和帝—蕭寶融 恭安陵 江蘇省南京黃山 梁文帝—蕭順之 建陵 江蘇省丹陽荊林鄉 梁武帝—蕭衍 修陵 江蘇省丹陽荊林鄉 梁簡文帝—蕭綱 庄陵 江蘇省丹陽蕭梁河 梁昭明帝—蕭統 安陵 江蘇省南京市 梁元帝—蕭繹 江蘇省江寧 梁宣帝—蕭察 平陵 湖北省江陵紀山 梁孝明帝—蕭巋 顯陵[西梁] 湖北省江陵紀山 陳景帝—陳文贊 瑞陵 陳武帝—陳霸先 萬安陵 江蘇省江寧上坊鎮 陳文帝—陳蒨 永寧陵 江蘇省南京市甘家巷 陳廢帝—陳伯宗 臨海王墓 陳宣帝—陳頊 顯寧陵 江蘇省南京市西善橋 陳後主—陳叔寶 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魏道武帝—拓跋珪 金陵(金陵遺址) 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明元帝—拓跋嗣 金陵(金陵遺址) 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太武帝—拓跋燾 金陵(金陵遺址) 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文成帝—拓跋浚 金陵(金陵遺址) 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獻文帝—拓跋弘 金陵(金陵遺址) 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孝文帝—元宏 長陵 河南省孟津邙山 魏宣武帝—元恪 景陵 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魏孝明帝—元詡 定陵[北魏] 河南省登封嵩山 魏孝庄帝—元子攸 靜陵 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安定王—元朗 河南省安陽野馬崗 魏孝武帝—元修 雲陵 陝西省富平 魏孝靜帝—元善見 河南省安陽漳水 魏文帝—元寶炬 永陵 陝西省富平 齊神武帝—高歡 義平陵 河南省臨漳漳水 齊文襄帝—高澄 武寧陵 河南省臨漳南鼓山 齊文宣帝—高洋 文靖陵 齊孝昭帝—高演 永平陵 齊武成帝—高湛 陝西省安康 齊後主—高緯 成陵 陝西省富平宮里鄉 周文帝—宇文泰 靜陵 陝西省富平 周閔帝—宇文覺 昭陵 周武帝—宇文邕 孝陵 陝西省咸陽底張鎮 周宣帝—宇文贇 定陵[北周] 周靜帝—宇文闡 恭陵
❻ 中山陵三處民國遺址
中山陵各建築在型體組合、色彩運用、材料表現和細部處理上均取得極好的效回果,音樂台、光華亭答、流徽榭、仰止亭、藏經樓、行健亭、永豐社、永慕廬、中山書院等建築眾星捧月般環繞在陵墓周圍,構成中山陵景區的主要景觀,色調和諧統一更增強了庄嚴的氣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偉的氣勢,且均為建築名家之傑作,極高的藝術價值,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一陵」。
❼ 舜的遺跡
江蘇無錫的舜柯山,是堯、舜、禹三王中舜的故鄉。據考證,舜柯山一帶留有不少舜的遺跡。在舜柯山上,人們發現了不少石器時代的石鍋、石斧、石犁等,據說,是舜使用過的生產生活用品。據考證,距今5000年至4000年前,太湖流域發展成為全國發達的地區之一,農業比較先進,稻穀是主要農產品。傳說中的舜,生性敦厚,寬厚仁愛,村民們都願意和舜接近。舜在舜柯山一帶教導村民如何插秧種稻。在舜柯山上,有一塊「舜皇鋤印石」。民間傳說那年天旱無雨,禾苗枯焦,舜為民焦慮,以鋤擊石而留下的。當地建有一座舜皇廟,歷史久遠,規模宏大,門前兩棵銀杏樹,樹圍甚巨,需四人合抱,可見廟宇歷史悠遠。廟前有一巨石,留著兩個清晰的腳印。據老人們說,那是舜皇看到太湖水泛濫,心中煩躁,連連跺腳而留下的。後來,舜出走到山西一帶,那是有原因的。相傳舜少年喪母,其父無能無德,娶後母。後母為人陰毒,生一子後,便處心積慮想害死舜。那一年,後母在舜住的茅屋上放了一把火,企圖燒死舜。舜為了不讓後母背上殺子的惡名,不讓父親為難,毅然決斷離家出走,輾轉來到了黃河流域,這才有了後來的三王「禪讓」的故事。
(1)傳說
相傳上古舜帝為民時,曾躬耕於無錫斗山之下。
斗山有舜帝美麗動人的傳說。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舜帝,民間流傳曾在斗山躬耕,他辛勤勞動的精神感動了上帝,上帝給他送來了風調雨順的天氣,還差遣大象為他耕地,燕雀為他銜谷播種。他愛護人民、造福於民:「潤天地、識氣象、憐眾生、護萬物、愛禽獸、睦友邦」,倡導「天人協和、萬物共榮」之公德。
舜還勤勤懇懇協助堯帝治理天下,埋頭辛苦工作28年,受到堯帝的信任和重用,最後把他作為接班人,把部落聯盟首領(帝位)禪讓給舜,開創了上古史上所稱的「唐堯虞舜」太平盛世時代。
也許此事僅是傳說,但千古流傳,至今「舜柯天子坐龍亭,天下百姓享太平」的民謠仍在廣大群眾中傳頌。斗山留存有「舜帝躬耕處」、「避雨石」、「釘鈀印」等遺跡。斗山西北有舜帝居住過的「西舜城」(宋時稱西舜鄉),東北有「東舜城」,西北澄江鎮有舜帝井,西有舜柯白盪遺址和遺跡等人文景觀。斗山還建有舜帝殿,內有舜柯天子塑像。
(2)疑古學派評價
上世紀初,疑古學派認為,堯舜禹的傳說出現較晚,而堯舜更晚於禹,故其傳說為後人編造,其人純屬子虛烏有。學術界普遍認為,堯舜禹禪讓的故事,確實反映了原始社會末期的情況,雖為傳說,但自有其歷史價值。有的學者特別指出,舜任命「八元」、「八愷」和皋陶等人,各有執掌,反映出部落聯盟議事會已經開始蛻變為貴族的議事機構。說明運用唯物史觀來研究舜的傳說,有助於我們認識原始社會瓦解時期歷史發展的線索。
舜耕歷山」的歷史傳說,始見於《墨子·尚賢中》:「古者舜耕歷山,陶河瀕,漁雷澤」。其後在諸子百家著述中,舜耕歷山的傳說多有轉述。到西漢,通過太史公《史記·五帝本紀》的整理與轉述,「舜耕歷山」的歷史傳說在更大范圍受到人們的注意。東漢以後,一個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是,有關追蹤「舜耕歷山」的故實,辨析「歷山」等地之具體所指,在包括《史記》在內的諸多古籍註解中,可以說不絕如縷;在各種輿地之作乃至方誌之類的文獻中,也時有所見,並且綿延至今。 三分石,又名三峰石,在寧遠縣城南百里處,它是九疑山的最高峰。相傳是舜的葬身之地,故又名舜峰。
三分石如三支玉筍,鼎足而立。峰間相距各5里。峰勢險絕,直插雲霄。古人有詩雲:「一峰浮黛插雲霄,石作三分結構牢,雲外有人攀玉筍,山中何處覓仙桃。」《九疑山志》載:「三峰並峙如玉筍,如珊瑚,其上有仙桃石、棋盤石、步履石、馬跡石,又有香爐石,有足有耳,形質天然。其間有冢,以銅為碑,字跡泯滅不可認,或疑為舜冢。」
三分石是如何來的呢?相傳舜帝南巡之時,有一天登上此峰,考察山川形勝。中午時分,他和侍從們在峰頭野餐,不覺醉酒。酒壺遺忘在峰頭上。有一隻大鵬恰巧飛臨此山,見有一壺酒,便俯沖下來,用銳利如鉤的尖嘴一啄,當下石壺分成三塊,化作三峰石。那剩下的玉液,化成了長流不息的泉水,這就是瀟水之源。
如今三峰石上,果然清泉噴涌,垂崖傾注如白練懸空,若煙若霧,水流激石,驚浪雷奔。當中一脈,為瀟水之源泉,俗稱「父江」,西流至九疑山下。 舜王碑,人稱「舜王龍碑」,上刻七個大字「帝舜有虞氏之陵」,原在三分石上,後遷至大陽溪邊的舜廟之側。遷移之因,也有一個傳說。
皋陶墓相傳帝舜時,九疑山出了九條孽龍,盤距在「蟠龍洞」、「九疑岩」,危害百姓生靈。帝舜聞之南巡,走了三湘四水,看了五嶺三山,終於來到九疑山間。他帶領百姓大戰三年,斬殺了九疑岩里四條龍;接著大戰三年,斬殺了蟠龍洞里的四條龍。又大戰了三年,方斬殺了三峰石天湖池裡的老蛟龍。帝舜連續苦戰了九年,積勞成疾,終於病倒在三峰石下。在他臨終之時,大臣皋陶問他有何吩咐,他說:「不可厚葬,只要三峰石下選一黃土高地,瓦棺布衣掩埋即可。」最後他手指三峰石上的天湖池,龍駕歸天了。舜死後,人們刻了塊3000斤重的龍碑立在三峰石下。
皋陶心想,此地太險惡,遷到大陽河邊為好。啟靈這天,碑太重,三十個壯漢都抬不動。這時,幾只白鶴從天空飛臨,兩頭大象從地上走來。大象用鼻子捲起墓碑就走,白鶴在前面引路。當走到熊家山黃龍洞前時,突然,從洞里出來一個白發老人,笑著說:「生在帝王城,死在九疑山,白鶴來引路,大象來抬喪。」說完搖身變成一條黃龍,張牙舞爪,不讓葬在這里。大象只好又向前走,過了馬蹄坳,穿過大桑塘,來到一座大石岩前。這大石岩十分奇特,高300丈,直上青天。岩形狀似龍,龍角龍眼龍須龍牙俱全。山下西邊有兩口龍泉。白馬仙人還將峰頂用亂石堆了一頂王冠,一條玉帶放在山上。這真是龍潛鳳棲之地。大象將龍碑一放,碑即入地3尺,端端正正立在中間。於是,將帝舜龍體下了石坎,砌上瓦棺,成群白鶴,眾四面八方銜來紫蚌殼,放滿瓦棺,這就是「瓦棺貝冢」的由來。
皋陶結廬為庵,一直守護在舜陵前。死後化作一棵青松,長在墓邊石岩上,像一位將軍威然屹立,侍衛著長眠地下的舜帝。 早年間濟南老城的南門名舜田門,是因為古史稱大舜在歷山耕田的緣故。歷山又曾名舜耕山和舜山,只是到了唐朝以後才俗稱千佛山的。
舜井的事跡,見於《孟子》等古籍。據載,大舜年幼喪母,後母與弟弟多方迫害他。他們騙大舜淘井,然後落井下石,幸虧井下石壁有溶洞通外,大舜得以逃生。然而大舜也因此發掘出一處甘泉,人們稱之為舜泉,也叫舜井。
舜泉在歷代正史中都有記載,泛稱其在歷山之下,唐代的記載才明確說它在此處。宋代習稱它為舜泉,並由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特作《舜泉詩》,並由蘇軾書寫立碑,成為著名的景觀。舜泉的形狀多次變更,唐代曾在泉上砌成兩個井口,後來僅留一井。1976年井口上掛著一條鐵鏈。傳說這是大禹治水時降伏了一條破壞河道的蛟龍,鎖在井內,並說待到鐵樹開花時才釋放它,這一傳說有可能是當年舜廟中的道士們炒作的。
舜井後有院落,稱舜祠,或稱舜廟。由丘處機賜名為「迎祥宮」。有石碑為考。
舜井原在南門大街的舜廟中。舜廟在大街之西,院落寬宏,殿宇巍峨,滿院松柏蒼翠,曾被譽為「松韻南熏」,列入濟南十六景之一。廟內有元代濟南狀元、史學家張起岩撰文書寫,由著名文學家張養浩額的迎祥宮石碑,因是濟南兩大鄉賢合作的珍品,被譽為濟南鎮府之寶。 1996年4月11日,時任規劃設計院院長郭國安、設計員楊業平等人開始了尋找舜井碑的過程。當時,郭、楊等人先是來到南郊前進村,找來該村一組隊長孫春政作向導,順著白雲湖大壩向上尋訪,後來到一個叫舜井沖的地方,在此偶遇放牛的王成玉老漢和蘇金壽婆婆,彼時,兩人均已六十多歲。老人將郭、楊等人引至舜井遺址旁,說起兒時經歷。王老漢談起青年時在舜井挑過水,蘇婆婆說她兒時在井邊洗過衣。那井口直徑約有兩米,砌成四方青磚台基。井上有亭,稱之舜井亭。亭內有碑,上書斗大「舜井」二字。舜井沖山頂有廟,謂之舜井廟。廟在1955年被拆,亭在1966年被毀,井在文革時期被填。
半個世紀過去,隨州城滄海桑田;昔日放牛的舜井沖,早不見牛歡草肥;如今已被幢幢高樓所掩蓋。據文物部門的同志分析,那舜井遺址該是在市國稅局大院之內。
慶幸的是那塊舜井碑失而復得。據蘇金壽婆婆講,1957年她兒子結婚時,為填平自家門前的場地,將一塊碑搬至堰塘邊作了過橋石。村人往來,皆從碑上走過;婦人洗衣,這碑又作了捶衣板。村中老人多不識字,也就不知這碑的珍貴。接著又是十年浩劫,年輕人縱然識字,但文物被視作封建流毒,舜井碑被眾人踩在腳下也就成了歷史的必然。
時間又回到1996年4月11日,郭國安、楊業平等人聽說碑石尚在,便隨蘇婆婆來到她家塘邊,只見一塊長約1.5米,寬約0.8米的青石板平卧在水邊,心中大喜:難道這真是石刻舜井碑嗎?二人蹲在水邊,用手觸摸碑的底面,確有凸凹不平感覺。這時,隊長孫春政叫來幾位田裡幹活的農民,從水中抬起石碑,洗凈淤泥,碑上「舜井」兩字顯露出來,眾人驚訝萬分。字為顏體,斗方之大,筆力遒健,剛正蒼勁,法度嚴謹,氣韻典雅。
如今舜井碑保存在市規劃設計院,可惜斷裂為兩半。據專家鑒定,這塊舜井碑為宋代碑。史料記載,舜井確為舜帝所掘,但井旁石碑,先為先秦時期隨州縣令所立,後秦碑遭毀,宋時續立新碑。當時還找到了碑座,碑座為錐形,中間有楔口。據說碑座現仍遺留在白雲山中。秦碑雖毀,宋碑尚在,實為隨州文物史上之幸事。
❽ 李璟的陵墓遺址
李璟的陵墓順陵,位於江蘇省南京市南郊祖堂山西南麓的高山之下,1950年至內1951年間,由南京博容物院進行科學發掘,1988年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順陵在其父李昪的欽陵西側,長寬與李昪欽陵相近,有前、中、後三間主室和八間側室,但均為磚結構,後室入口處無雙龍及武士的浮雕,後室的室頂有天象圖,但地面上無石刻地理圖,棺座上亦無龍形浮雕,這反映了當時南唐國勢己衰,李璟向後周稱臣,去帝號改國主後的情況。但此陵三間主室的壁面仍有磚結構的仿木樑、枋,柱和斗拱式樣,其上同樣繪有牡丹和卷草等彩畫,惜多己剝蝕。墓中隨葬品亦以陶俑和玉哀冊較多,但質量和品種上均不如欽陵。
❾ 「明代第一陵」位於何處
在洪澤湖西畔的淮河人湖處,坐落著「明代第一陵」——明祖陵,是明太祖朱版元璋為三代祖先權修建的陵墓。明祖陵曾被湖水淹沒長達300多年,20世紀70年代才露出水面並得到修復,主要景點包括雕刻精美、造型生動、栩栩如生的神道石刻以及欞星門遺址、正殿遺址和玄宮等。作為洪澤湖游覽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明祖陵正以它的獨特風采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