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窪鎮遺址
❶ 有人知道盤錦嗎
盤錦
盤錦市位於遼寧省西南部,遼河三角洲中心地帶。地處北緯40°40′~41°27′,東經121°31′~122°28′之間,東界遼河與鞍山市連接,南隔大遼河與營口市相望,西、北部與錦州市接壤,西南濱渤海。1990年,境域南北端最長87公里,東西最寬105公里,總面積3 959平方公里。總人口125萬人(2004年)。
千里遼河在這里入海,美麗的中國北方生態名城 — — 盤錦在這里崛起,這里有中國第三大油田——遼河油田,有世界第一大葦田,有百萬畝水田和豐富的漁業、灘塗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優越的地理位置,中國北方生態名城的迷人風采,吸引著海內外有識之士熱切的目光。素有鶴鄉油城之稱的盤錦,既是生態旅遊的勝地,又是可投資興業的生態寶地。
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盤錦市轄2個市轄區、2個縣。
盤錦市 面積4084平方千米,人口125萬人(2004年)。
興隆台區 面積 194平方千米,人口38萬。郵政編碼124010。區人民政府駐石油大街。
雙檯子區 面積 62平方千米,人口19萬。郵政編碼124000。區人民政府駐勝利街32號。
大窪縣 面積1683平方千米,人口39萬。郵政編碼124200。縣人民政府駐大窪鎮站前社區。
盤山縣 面積2145平方千米,人口29萬。郵政編碼124000。縣人民政府駐盤錦市雙檯子區。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一、地質
盤錦地處華北陸台,燕遼沉降帶東端、遼河斷陷南部。在漫長地質演變過程中,盤錦地區經歷多次地殼升降,海陸交替變化。在距今6億~9億年的元古代,薊縣運動使盤錦地區下降為淺海,沉積淺海相灰岩、泥灰岩、頁岩等地層。早古生代中期至晚古生代中期(距今3.2億~5.0億年間),盤錦地區全部上升為陸地,在1億多年的漫長時期,地層處於風化剝蝕環境中,晚古生代末期(距今2.3億~3.2億年間),盤錦受華力西期構造運動影響,地面下降,是一片淺海或濱海水域。沉積物多為灰色、灰綠色、綠色頁岩和砂岩及夾薄煤層等。在距今0.8億~2.3億年的中生代由於受印支運動及燕山運動的影響,中生代初期(1.75億~2.30億年)上升為陸地,處於風化剝蝕環境。中生代中期以後,盤錦地區發生多次升降運動,並伴有火山噴發活動,沉積環境為內陸湖泊及湖沼相的陸相礫岩、砂礫岩、砂岩、頁岩及火山碎屑岩、安山岩等。在新生代距今0.8億年以後,盤錦地區一直處於整體下降階段,沉積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層,由於地殼下降,變為內陸、湖泊、沼澤,生態環境有利於生物繁衍。沉積了厚層的砂礫岩及生物碎屑岩。因此,地層中含有豐富的油氣資源。進入新生代第四紀以後,由於受新構造運動影響,下遼河平原的海陸輪廓的變化異常頻繁,中更新世以前,遼東灣的海岸岸邊距現今的陸地還很遠。中更新世以後,下遼河平原發生三次海浸,其中第三次海浸的盤山海浸,高潮時期較現在的遼東灣的范圍大得多,最遠達到今雙檯子區以北。12世紀時,海岸線位置在右衛、閭陽、沙嶺、牛庄一線,盤山、營口尚未成陸。17世紀時大遼河口距牛庄不遠,而牛庄現在已遠離海岸50多公里,後期由於平原不斷下降、東西兩側低山丘陵相對不斷上升剝蝕,陸相碎屑物質不斷向海岸河口堆積,海岸線不斷南移,沿海灘塗相繼成陸。
二、地貌
盤錦地勢低窪平坦,為退海沖積平原,地面高程一般在2~4米之間,最高為18.2米(位於盤山縣大荒鄉北部),最低0.4米(位於雙檯子河口地帶)。地勢北高南低,由北向南以萬分之一的坡降傾斜於遼東灣。平原東部從外遼河、大遼河右岸起,地勢由東北向西南逐漸傾斜,海拔高度3米~10米。平原中部地勢低窪平坦,海拔高度在2.5米~4米之間。平原西南近海地帶是沼澤地區,海拔高度在1.7米~3米之間。
盤錦地處遼河三角洲,多水無山,其自然地貌東有千山山脈,西有醫巫閭山山脈,北有鐵法丘陵,西南瀕臨遼東灣,呈盆地狀,故有遼河盆地之稱。並有大遼河、遼河、繞陽河、大凌河等河流蜿蜒流過。東部渾河、太子河匯合構成大遼河,經遼濱、營口入海,形成大遼河南部退海沖積平原;中部遼河(雙檯子河)經盤山西下,與繞陽河匯合入海,流域上游多山區丘陵,到遼河下游平原河道比降驟然降低,構成雙檯子河河口地帶沼澤連片,形成沖積平原。這兩塊沖積平原是盤錦地貌的主體,地勢平坦開闊,一望無垠,河流渠道縱橫交錯。西部繞陽河與大凌河上游為多山丘陵區,使流域沿岸的高升一帶散布著低矮沙丘、沙地和西北邊緣地帶的砂質碳酸鹽草甸土。
境內由於受洪水和海水岸流影響,沿海灘塗由陸地不斷向海洋延伸。灘塗具有底質好、岸坡緩、灘面寬、土層厚、土質粘、鹽份高等特點。各河流兩岸分布著河灘耕地、草地,大遼河流經盤錦河道蜿蜓曲折,橫向擺動幅度大,彎道塌岸多,在河道淤成若干河心沙洲,亦稱「磧子」。從三汊河口到田莊台55公里河道中有大小不同的6個「磧子」,總面積929.8公頃,磧子在海拔2米以上,一般均在潮線上,土質肥沃,蘆葦繁茂,鳥類棲繁。
在成陸前的地質年代裡,經長期海水岸流作用,迴旋沖刷淤積而成的海拔1.5米~2米的海濱圓形高地,俗稱「坨子」,分布在境內西半部,大小幾十平方米或上百平方米不等。在河淤海退中,由葦叢、草叢、灌木叢或藻類等受漩流沖刷淤積而成的條形或針形土崗,形成本地「崗子」地貌。
三、土壤
盤錦市土壤共分5個土類,10個亞類,23個土屬,50個土種。全市土壤總面積247 756公頃。
風沙土,零星分布在東北部及西北部,即盤山縣的高升鎮、喜彬鄉、大荒鄉及石新鎮一帶。面積725公頃,占土壤總面積的0.29%。
草甸土,是盤錦境內主要土類之一,分布在沿海地帶,面積為67 986公頃,佔全市土壤總面積的27.4%。成土母質為沖積物、海積沖積物和沖洪積物,地下水位高,土壤潮濕,地面生長草甸植物。
鹽土,一般為表土,含鹽量超過1.0%的土壤,主要分布在盤錦市西部及西南沿海地帶,面積為56 826公頃,占土壤總面積的22.9%。
沼澤土,主要分布在盤錦西南部蘆葦沼澤地區、河流沿岸低窪地帶或平原的窪地,面積為28 612公頃,占土壤總面積的11.5%。成土母質為河流沉積物。
水稻土,是盤錦的主要耕種土壤,面積為93 607公頃,占土壤總面積的37.7%,水稻土是在草甸土、鹽土和沼澤土等土壤上種植水稻後,經長期水耕條件下形成的土壤。
1982年,由遼寧省、營口市聯合組成的文物普查隊在本域內的盤山縣沙嶺鎮、高升鎮及雙檯子區城效鄉的梁屯等地發現7處新石器時期遺址。先後出土石斧、細石器及紅山文化的典型代表——彩陶片等文物。經1983年復查及碳十四測定,5000年前境內就有人類在此刀耕火種。
歷史沿革
據史料記載和專家考證,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在域內設置房縣,西晉撤銷。南北朝時期,屬北魏的營州,後為高句驪侵佔。唐平定高句驪後,歸渤海國顯德府。遼代,本境屬顯州奉先軍。金、元、明、清各朝代,本境分別屬廣寧府、路、衛、縣。其中,清順治元年(1644年),設海城縣,境內的南部區域歸海城縣轄;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設置新民廳,現境內的東北部分地域歸新民廳管轄。清開國後,在域內北部設放牧官馬場,後在盤蛇驛設總管衙門。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對牧場進行勘丈,劃恭、寬、信、敏、惠五段。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在境內設置盤山廳。1913年設盤山縣。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月,盤山縣民主政府成立,先後隸屬遼寧省第五專區、第二專區管轄。同年8月,盤山縣劃歸遼寧省直接領導。1949年4月盤山縣隸屬遼西省。同年在大窪縣境內成立盤山農場,隸屬東北行政委員會農林部,1950年盤山農場改為遼西省盤山第一稻田農場。1953年2月,盤山第一稻田農場改為盤山機械農場,1955年改為遼寧省盤錦國營農場管理局。1956年2月,盤山縣劃歸遼陽專署領導。1956年11月,盤錦地區國營農場管理局改為盤錦農墾局,直屬農墾部。1961年4月,在盤錦農墾局管轄地區設置盤錦區人民委員會,歸營口市領導。1962年4月,遼濱葦場所屬的大遼河東岸葦田劃給營口縣和海城縣。1966年1月,盤山縣與盤錦農墾局合並為盤錦墾區,試行政場合一制,直屬遼寧省。1968年8月,遼寧省革命委員會決定,將營口市曙光人民公社(營口市河北街)劃歸盤錦墾區;將遼寧省石山種畜場劃歸盤錦墾區。10月,東郭、羊圈子葦場劃歸盤錦墾區。12月,將台安縣劃歸盤錦墾區。同月,盤錦墾區遼濱葦場所屬西炮台葦田作業區(包括海水養殖)劃給營口市;營口市西市區所屬曙光人民公社、河北小學、河北葦席廠、西市葦席社河北生產點、河北苗圃劃歸盤錦墾區;營口市的公司(總廠)所屬的田莊台造紙廠、田莊台煤炭經理部、河北商店、河北糧店、河北旅社、河北大車店、河北飯店、中醫院河北門診部、河北渡口劃歸盤錦墾區。1970年1月,在盤錦墾區內分設盤山區和大窪區(縣級)。同年7月15日,將盤錦墾區改為盤錦地區,轄盤山區和大窪區,直屬遼寧省。1975年11月,盤錦地區與營口市合並。原地區所轄盤山區、大窪區改為盤山縣、大窪縣,均屬營口市轄。同時將台安縣劃歸鞍山市。1978年,將原營口市河北街從遼濱葦場劃出,歸營口市西市區管轄。1984年6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盤山縣,設立盤錦市(地級),直屬遼寧省。1984年7月27日,遼寧省人民政府以遼政發〔1984〕116號文件,向營口市人民政府轉發《國務院關於遼寧省設立盤錦市的批復》的通知,委託營口市人民政府協助籌建盤錦市。同年9月,成立盤錦市籌備領導小組。1985年3月,石山種畜場劃歸盤錦市。1986年11月,以遼政發〔1986〕120號文件批示盤錦市人民政府關於恢復盤山縣建制和盤山區更名的請示:(一)撤銷盤錦市郊區,恢復盤山縣,以原盤錦市郊區的行政區域為盤山縣的行政區域。(二)將盤錦市盤山區更名為雙檯子區。至此,盤錦市轄兩個區、兩個縣,即:雙檯子區、興隆台區、盤山縣、大窪縣。
【地勢地貌】
盤錦屬華北陸台東北部從「燕山運動」開始形成的新生代沉積盆地,經過漫長歷史年代的河流沖積、洪積、海積和風積作用,不斷覆蓋著深厚的四系鬆散沉積物。地勢地貌特徵是北高南低,由北向南逐漸傾斜,比降為萬分之一,坡度在2°以內;地面海拔平均高度4米左右,最高18.2米,最低0.3米,地面平坦,多水無山。
【概況】
盤錦市是1984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地級市,隸屬遼寧省。轄2個區、2個縣,即雙檯子區、興隆台區、盤山縣、大窪縣。
2005年,區、縣共轄19個鎮、10個鄉(含1個民族自治鄉)、27個街道辦事處。各鎮、鄉共轄村民委員會308個;各街道辦事處共轄社區居民委員會178個。
雙檯子區轄9個街道辦事處,即東風、勝利、遼河、紅旗、建設、石油、化工、雙盛、鐵東;共有38個社區居民委員會,7個村民委員會。
興隆台區轄18個街道辦事處,即:振興、興隆、渤海、新工、於樓、高升、曙光、友誼、紅村、平安、新生、歡喜、沈采、茨采、錦采、興海、興盛、創新;共有10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8個村民委員會。
盤山縣轄9個鎮,即:沙嶺、壩牆子、高升、胡家、東郭、羊圈子、石新、太平、古城子;轄5個鄉,即陳家、吳家、大荒、甜水、陸家;共有6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55個村民委員會。
大窪縣轄10個鎮,即大窪、田莊台、二界溝、田家、新開、東風、西安、清水、新立、新興;轄4個鄉和1個民族鄉,即:趙圈河、王家、唐家、平安和榮興;共有29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38個村民委員會。
【人口】
2005年末,全市總人口125.9萬人,其中非農人口77.9萬人,人口出生率7.04‰,死亡率4.5‰。
2005年,全市暫住人口5萬餘人,暫住人口高峰期,從事建築、運輸等行業的人員3萬餘人,經商和從事服務業的人員1.5萬餘人。
【民族】
域內人口以漢族為主。共有35個民族,漢族佔95.17%,少數民族佔4.83%。其中,滿族佔3.01%,朝鮮族佔0.90%,其他少數民族佔0.92%。
據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幾個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依次是:朝鮮族11 307人,蒙古族5 914人,回族4 113人,錫伯族744人。
【河流水系】
盤錦市境內有大、中、小河流21條,總流域面積3 570平方公里。其中,大型河流4條:遼河、大遼河、繞陽河、大凌河;中小河流17條:錦盤河、沙子河、月牙河、南屁崗河、鴨子河、豐屯河、舊繞陽河、大羊河、外遼河、新開河、張家溝、東鴨子河、西鴨子河、潮溝、小柳河、太平河、一統河。其中,外遼河與新開河是遼河與大遼河的連通河道。
【自然資源】
盤錦市自然資源豐富,經濟發展潛力很大。
一、土地資源:盤錦市土地面積407 100公頃。2005年耕地面積12.88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1.32%。其中:水田10.96萬公頃(佔耕地面積的85%);旱田1.92萬公頃(佔耕地面積的14.10%)。平均每人佔有耕地0.10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99.2萬噸,其中水稻產量93.7萬噸。盤錦大米聞名於國內外,是盤錦市主要出口商品之一。盤錦市尚有2萬多公頃土地可以開墾利用,沿海灘塗逐年伸延,土地面積不斷增加。
二、礦產資源:盤錦市地下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井鹽、煤、硫等礦藏。2000年底,遼河油田累計探明石油儲量21億噸,天然氣1 784億立方米。中國第三大油田——遼河油田坐落於此,已開發建設32個油氣田,已建成興隆台、曙光、歡喜嶺、錦州、高升、沈陽、茨榆坨等12個油氣生產單位。原油穩定裝置處理能力600萬噸/年。2002年生產原油1 351萬噸,天然氣11.31億立方米。原油品類有稀油、稠油和高凝油。年處理天然氣5.62億立方米,為石化工業提供了可靠的原料資源。
在盤山縣的胡家西部、甜水南部、羊圈子、東郭,地下埋藏著鹽鹵資源。深度60米~100米,鹽鹵水厚度47米~77米,按年開采360萬立方米計算,可開采數百年。在曬制的原鹽中,氯化鈉含量在95.5%以上,質量達到海鹽特級品標准。
三、蘆葦資源:盤錦市葦田收割面積55 608公頃,年產蘆葦50噸左右,列世界之先。主要分布於大遼河口至大凌河口海岸線以北地段的遼濱、趙圈河、羊圈子、東郭4個葦場和新生農場葦田大隊。主要用於造紙原料,占遼寧省蘆葦總產量的50%以上。自1960年始,加強對蘆葦生產的管理,變蘆葦的自然生長為人工科學培育。仍有近萬公頃的沼澤荒灘可開墾成葦田。
四、水產資源:盤錦市南部沿海,15米等深線以內淺海水域約20萬公頃,魚、蝦、蟹資源蘊藏量約4萬噸~5萬噸,占遼東灣蘊藏總量的70%。其中3米等深線以內沿岸淺海水域約1.9萬公頃,海貝類蘊藏量約2.7萬噸。灘塗面積3.92萬公頃,天然餌料豐富,適宜發展對蝦、貝類。其中,可用於養殖對蝦的面積1.34萬公頃,可用於貝類養殖的面積1萬余公頃。素有「盤錦文蛤庫」、「渤海金灘」之譽的大窪縣二界溝蛤蜊崗資源面積0.77萬公頃,號稱「天下第一鮮」——文蛤的產量在1.5萬噸以上,是遼寧省著名的文蛤出口基地。淡水水域15.3萬公頃,水中浮生物、水生植物豐富,有利於發展淡水養殖。近年稻田養殖獨具特色。
2005年,水產品產量22.08萬噸,其中海水產品產量12.41萬噸。
五、草原資源:盤錦市有優質草場0.4萬公頃,分布於石山種畜場和盤山縣大荒農場。主要飼用植物40餘種,載畜能力可達2.7萬頭混合牛。在0.8萬公頃河灘地中,大部分可改造成季節性草場,另有0.47萬公頃水面可放養水生植物,大量的稻草和農副產物可供牲畜飼用。
【氣候】
盤錦市屬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其特點是:四季分明、雨熱同季、乾冷同期、溫度適宜、光照充裕。2005年,年平均氣溫為9.3℃,較歷年10.5℃偏高1.2℃。降水量為631.7毫米,較歷年651.0毫米偏少19.3毫米,較上年676.4毫米偏少44.7毫米。日照時數為2 666.3小時,較歷年2 725.9小時偏少59.6小時,較上年2 955.6小時偏少289.3小時。全年平均風速為3.0/秒,最多風向為南西南風,全年大於等於8級的大風日數為14天。土壤在11月中旬開始凍結,下旬封冰;解冰期在3月上旬,4月上旬化通。全年無霜期204天。終霜為4月上旬,初霜為10月中旬。
全年總的氣候特點是:氣溫稍高,熱量條件好於常年,降水稍少,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日照時數偏少。4~9月氣溫偏高,降水稍多,光照偏少。夏季6月和8月上、中旬連陰雨,光照偏少,秋季9~10月氣溫偏高,降水偏少,光照充足。
盤錦特產:
盤錦河蟹
河蟹官名中華絨螯蟹,又名螃蟹、毛蟹.中華絨螯蟹個體較大,經濟價值較高.河蟹是一項重要的水產資源。肉味鮮美,營養豐富,為水產中的上品。隨著南方經濟的發展,消費量十年來劇增,每逢 秋高氣爽、菊花盛開之際,人們總是以 能持蟹品酒對菊賞月為幸事。目前流行 的各菜系中,河蟹是不可少的一景。河蟹 為中國的飲食文化增加了一個亮點。據 分析,每100克可食部分中,蛋白質含量 為16%,脂肪5.5%,碳水化合物7%,維生 素A600國際單位。均高於一般水產品。 河蟹是重要的出口水產品,每年有數百噸空運港澳。河蟹為洄遊性的甲殼類動物。秋季性成熟的河蟹自內河湖泊爬向大海,在鹹淡水交界處交配產卵, 至翌年春末夏初卵孵化發育成大眼幼體 (俗稱蟹苗),再溯江、河而上,進入 湖泊、草盪等水域生長育肥,從而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夏季蟹苗汛和秋季成蟹捕撈汛。
遼寧省盤錦市位於九河下稍,河海交界處,地理條件非常適合養殖河蟹。今年,盤錦市養殖河蟹面積達30萬畝,其中成蟹養殖 面積20萬畝,扣蟹養殖面積10萬畝。現在河蟹養殖大豐收,為各地有識之士提供良 好商機,抓住商機就是抓住財富的源泉。
❷ 閻錫山家廟
幼年喪父,身世卑微 張作霖,字雨亭,奉天省海城縣小窪村人。此地後又改稱大窪縣東風鎮葉家村張家甸屯,現改稱大窪縣駕掌寺鄉馬家房村西小窪屯。其實,這里現在只有一片房屋遺址,已經根本沒有村落了。1875年3月19日(清光緒元年二月十二日)生。其祖籍主要有兩說。一為山東省說。《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張公行狀》中寫道:「公諱作霖,字雨亭,奉天海城人,遠祖居山東,族甚蕃,清道光初徙居海城。祖發業農,稱素封。」「行狀」是過去死者家屬敘述死者世系、籍貫、事跡的紀念文體。該文稱「遠祖居山東」,主山東省說。一為河北省說。河北省中又有河北大成、河北高陽、河北河間三說。《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張公雨亭神道碑》寫道:「公諱作霖,字雨亭。其先為直隸人,清末遷奉天海城。」這通碑文是督軍署參謀長臧式毅領銜,又有8位處長署名的,載於《張大元帥哀輓錄》。文中明確地說「其先為直隸人」,即是河北人,主河北說。從有關歷史記載看,張作霖的祖籍是諸說並存。因多數主河北省說,張學良亦自稱,他的祖籍是河北省大城縣,故張作霖的祖籍為河北省大城縣。 據《大城縣志》記載及當地老人記述,張作霖祖籍河北省大城縣南趙扶馮庄,直奉大戰期間,張作霖曾返鄉認祖,但由於族中老人反對(一說認為其年輕時當過「鬍子」——馬賊,有辱門風;一說擔心直系失敗吳佩孚遷怒族人)而未能歸宗,張作霖一直對此耿耿於懷。因生活無著,其先祖張永貴跑到了東北,從事農業開墾。到其祖父張發時,從事農耕,「稱素封」。所謂「素封」,是指雖然沒有官爵封邑,卻和受封者一樣富有。這是說,在張發時,張家是富有的。張發有四子,其第三子是張作霖的父親,名張有財。「祖歿,父以析產徙海城之小窪,復於駕掌寺村設商肆」。張發死後,家產分給了兄弟幾人。張有財帶著他的那份財產,來到了海城。 其父張有財是個游手好閑之徒。先是開了一個小雜貨鋪,收入甚微。後來小雜貨鋪倒閉,他又不願幹活,就整天賭博胡混。因欠人家賭債,被仇家債主害死。那年張作霖13歲。 張作霖本來沒錢念書,但是有一位好心的老師幫了他的忙。這位老師名叫楊景鎮,那時教私塾。有一天,他看到窗外有一個小孩偷偷聽他講課。好奇地叫進來一問,小孩答道:「我叫張作霖,我願意念書,家窮,上不起學,因此常在這里偷聽。」楊先生感到這個小孩想讀書識字是好事,就免費讓他上學,還贈給他紙筆。這時的張作霖已經是13歲了。就這樣,張作霖讀了一段私塾。在這里,他打下了初步的文化基礎。這在他的一生中是十分重要的。張作霖知道感恩,他後來當了民國陸軍第二十七師師長,不忘舊誼,特地請楊景鎮到沈陽來,在家裡開設了私塾館。張學良就曾跟他讀書。這乃是後話。 其父死後,家庭生活更加困難,沒有辦法,其母王氏只得帶著4個孩子投奔到鎮安縣(黑山縣)小黑山附近二道溝娘家。張作霖有兩個哥哥,一個妹妹。娘家生活也是非常困難,又添了五張嘴,簡直沒法繼續生活下去了。張作霖不能指望家裡了,只有到社會上混飯吃。 編輯本段混跡社會 那時的中國是一片混亂,東北地區尤甚。清朝政府腐敗透頂,中國大好河山任人宰割。沙俄強行割去中國領土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仍覬覦中國東北的廣袤土地;中國甲午戰敗,日本魔爪深入中國東北。官吏橫征暴斂,百姓不堪忍受。亡命之徒便鋌而走險,嘯聚山林,土匪蜂起,打家劫舍,百姓生活更加痛苦了。 張作霖小時候就常跟他的父親出入賭場,受到熏陶,也愛賭博。開始時,他靠賣燒餅賺點錢,可是很快就輸光了。他的母親讓他改學木匠,他嫌拉鋸太累,不愛干。他一度曾流浪街頭,沿街乞討。後來流浪到營口高坎鎮,他在大車店給人家打雜。有時騾馬病了,他就弄點草葯給治,還真的就治好了。他很聰明,一來二去,就成了獸醫,這個行當他還比較喜歡。後來,他開了一個獸醫樁,以此為生①。以後,他命運多舛,被人冤枉,遭受痛打,差點送命。經好心人幫助,得以不死。他似乎降到了人生的最低點,走投無路,死又不甘,求生無門。恰在此時,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他便抱著一線求生的希望,從軍了。他投到宋慶毅軍馬玉峎的門下,當了一名騎兵。那年,他20歲。他喜好馬匹,「以精騎擊,得名擢哨長」②。甲午戰敗,他逃回了遼西。1895年,他21歲時同趙家廟地主趙占元的二女兒趙春桂結婚。趙春桂是張作霖的原配夫人,是張首芳、張學良、張學銘的生母。張作霖是個不甘寂寞的人。他不想像他的同鄉那樣過著衣食無著、平淡無味的生活,他想換個活法。 編輯本段投身綠林 甲午戰後的遼西是個三不管地區。散兵游勇成群,乞丐難民遍野。官府腐敗,土匪橫行,百姓的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各地就相應地成立了一些自保的武裝組織,名曰大團。1900年,張作霖因岳父趙占元的幫助,在趙家廟成立了一個大團,有二十多人,他當上了小頭目,負責附近幾個村子的治安。他負責的地區稱為保險區。張作霖在保險區內很守規矩,不僅遵章守紀,而且維護治安。因此,在這個地區胡匪的騷擾得到遏制。張作霖也得到村人的稱贊,他的聲名由此鵲起。他管轄的范圍逐漸擴大,達到二十多個村子。 在趙家廟的西北,有個大團,團主叫金壽山。金壽山收羅了一批地痞流氓,組成了一百多人的大團。大團的總部設在中安堡,其周圍地區是他的保險區。金壽山在保險區內橫行霸道,無惡不作,比胡匪還兇殘。大團本來是保民的,可是金壽山卻專門害民。百姓被逼得實在無法,就去請名聲較好的張作霖幫忙。張作霖率眾驅走了金壽山,占據了中安堡。他的部眾增加了,勢力擴大了。但是,金壽山在1901年臘月三十夜半偷襲了張作霖。張作霖攜帶妻女率眾突圍,逃到了姜家屯,繼而又逃往八角台。在逃往八角台的途中,身懷六甲的趙氏在馬車上生下了一個男孩,這就是張學良。那是1901年陰歷四月十七日,陽歷是1901年6月3日。 八角台(今屬台安縣)是個大集鎮,商號有五十多家。本來張作霖是想從八角台借道投奔遼南的綠林馮德麟的,但是到了八角台,這四十多人就被留下了,藉以保護地面。這都得益於張作霖的名聲好,不擾民。商會會長張紫雲對張作霖的名聲早有耳聞,此次見面,看到張作霖北人南相,眉清目秀,且行止有矩,談吐不俗,果然是名不虛傳。就決心把他們留了下來。後來證明,這個決定是正確的。原來八角台的頭目張景惠主動讓賢,甘居副職,張作霖做了團練長,地方的紳商也表贊成。從此,張作霖就在八角台落了腳。這里也成了他的發家地。 編輯本段接受點編 甲午戰後亂了幾年,1902年社會秩序逐步穩定。這兩年張作霖苦心經營他的武裝,勢力有所擴展。他也盡職盡責,起到了保境安民的作用。同時,和當地紳商也相處融洽,得到他們的交口贊譽。但是,隨著社會秩序的穩定,地方自治武裝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按理張作霖的大團應予遣散,團民或回家務農,或進城經商。但八角台商會會長張紫雲考慮到遣散這一武裝,團民四散,可能危害地方。同時,他也和張作霖結下了友情,就想給他們找個出路。 為此,張紫雲同有關人商量,擬將這一武裝交給政府,這個提議得到紳商的贊同。於是,他們向新民府知府增韞正式推薦張作霖,對張作霖大加贊揚。增韞知府接見了張作霖,張作霖以弟子身份行叩見禮,稱增韞知府為老師。通過親見和談話,增韞感到張作霖是個溫文爾雅之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便命張作霖整理部武,將其帶到新民聽候點編。張作霖真是喜從天降。其實,張作霖的政治野心很大,他深知經營民團不是長久之計。他早就想「改邪歸正」,被政府收編。恰在此時,盛京將軍增祺採納了「化私團為公團」的建議,作出了「化盜為良」的決定。適逢其時,增韞知府的報告得到了盛京將軍增祺的批准。 張作霖急忙回到八角台,積極招兵買馬,擴充隊伍。因為他和增韞說了大話,吹噓自己有一營人馬,實際才有一百多人。當時准許他組建250人的隊伍。他便乘機開展組編活動。他吸收了遼西一些小股匪幫,如義縣的張作相、黑山縣的薄振聲等,都參加了進來。人數夠了,他就率隊到新民府接受點編,成立了新民府巡警前路游擊馬隊,命張作霖為幫辦(副營長),隊伍仍駐八角台①。第二年,即1903年7月,張作霖所部和新民街巡捕隊合並為巡防馬步游擊隊,計485人。其中,騎兵2哨,步兵3哨。張作霖為管帶(營長),張景惠為幫辦(副營長),中哨哨官由張作霖兼任,前哨哨官為張作相,左哨哨官為湯玉麟,右哨哨官為王立有,後哨哨官為趙五把什②。哨官是連長。隊伍亦移駐新民府,負責地方治安,並兼剿胡匪。就這樣,張作霖由一個民團武裝的頭目搖身一變,而成為政府官軍的軍官了。這是他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從此,依靠這支武裝,他便平步青雲,扶搖直上了。 編輯本段巧於應對 張作霖為人機敏,長於計謀。來到了新民府的生疏環境,他知道如何自處。他把爭取增韞的信任擺在首位,投其所好,「饋以金錢」,執禮甚恭,服從命令,聽從調遣。同時,籠絡紳商,認真辦事,約束部下,管理有方。這就深得知府增韞的賞識,被倚為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他又略施手腕,擠走了新民府的巡警局長王奉廷。沒費太大的勁兒,他就控制了新民府的軍事實權。在這方面,他表現了巧於應對的能力。 這個能力還表現在殘酷的日俄戰爭中。1904年2月,在我國東北爆發了日俄戰爭。兩個帝國主義國家在我國東北展開廝殺。腐敗的清政府竟然宣布遼河以東為戰區,以西為中立區。戰爭打響,哪還管什麼中立區。日俄匪軍燒殺淫掠,無惡不作。土匪蜂起,百姓遭殃。處在遼西的新民府是個重鎮,張作霖除了要維護境內的治安外,還在盤算如何增強自己的實力。他的原則是誰給我好處,我就幫助誰。一開始,俄軍強大,他就接受俄軍的槍械和金錢,幫助俄軍。後曾被日軍俘虜,差點處死。被釋放後,他又同日軍簽訂誓約,「立誓援助日本軍」①。1905年日俄戰後,他的部隊不但沒受損失,反而擴編為3個營。在日俄兩大帝國主義戰爭夾縫中生存的張作霖,充分顯示了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因政聲頗佳,1906年張作霖又陞官了。新任盛京將軍趙爾巽和新任新民府知府沈金鑒下令,將張作霖的部隊由3個營擴編為5個營,張作霖當上了統管5個營的統帶(團長)。 編輯本段計擒杜匪 成了官軍的張作霖對為害地方的胡匪十分痛恨,極力剿殺。在他的連年痛剿下,遼西的小股胡匪或被招撫,或被剿滅。就連黨羽千餘的大股悍匪田玉本也被張作霖部擊斃,其徒眾星散,百姓稱快。 但是,還有一個奸詐兇殘的土匪杜立三很難對付。杜立三盤踞在遼中縣青麻坎。杜立三的勢力越來越大,官軍拿他無法。他自稱馬上皇帝。在他盤踞的地方,隨意封官許願,老百姓見他稱之為杜大人。實際上,他已經造成了割據之勢。盛京將軍趙爾巽曾下令「嚴密訪拿」,幾次派兵進剿,但都敗下陣來。1907年清政府在東北建立行省,任命徐世昌為東三省總督。徐世昌為了除掉這個心頭之患,特派智謀之士知縣殷鴻壽到新民府,去協助張作霖剿滅杜立三。 對杜立三是強攻還是智取,他們進行了仔細的商討。杜立三自詡為馬上皇帝,馬上功夫了得。能雙手使槍,彈無虛發。且城池堅固,徒眾凶頑,關卡林立,防備極嚴。如像以前那樣派兵強攻,恐師勞無功,難以奏效。因此,決定智取。他們設了一計。張作霖派人到遼中縣送上一封賀信,祝賀杜立三被奉天省招撫,當上了大官,官位比張作霖還高。讓杜立三速到新民府來面謁省里的招撫大員,以便到奉天向徐世昌總督致謝。杜立三有所察覺,不敢貿然行動。同他母親和兄弟商量。他們也認為到新民風險很大,凶多吉少,都不主張他去。 此計落空。張作霖沒有灰心,又生一計。他想到了黑山秀才杜泮林。杜泮林是張作霖的義父。張作霖在中安堡當保險隊頭目時,同紳士杜泮林結下交情,來往密切,關系甚篤。張作霖知道杜立三拜認杜泮林為同族叔,對其言聽計從,十分尊重。張作霖就想打杜泮林的主意。他和殷鴻壽密謀,用杜泮林引誘杜立三上鉤。 張作霖特地親自到黑山把杜泮林接到新民府,並把他引見給省城大員殷鴻壽,以證明確實是省里招撫,並非虛構。又在新民街上,為杜泮林另設招待處,請杜泮林在招待處稍事休息,候杜立三來到之後,一同晉省。秀才杜泮林是老實人,不知是計,就給杜立三寫了一封親筆信,言辭懇切,感情真摯。有「游俠非終身之事,梁山豈久居之區;一經招安,不僅出人頭地,亦且耀祖榮家」等語。 杜立三本來疑信參半,猶豫不定。突然得到他素來景仰的族叔的親筆信,便疑念頓消,決定前往。於是,他在1907年6月6日僅率13人,作為隨身護衛,由宋慶濂帶領,奔向新民府,接受封官去了。他哪裡知道此去是有去無回了。張作霖為了不出意外,事先做了周密布置。杜立三隻身赴會,十分警惕。在晉見委員殷鴻壽時,他坐在背靠牆壁面對諸人的位置,同時兩手插入兜內,握住槍柄,觀察動靜,以應突變。談話完畢,殷高聲喊道:「送客!」杜起身告辭,殷送至裡屋門口,杜轉身請殷「留步」時,剎那間,突被湯玉麟等幾個壯漢按倒,下了雙槍,死死捆住。事不宜遲,當晚就把杜立三在新民府西門外槍決了。其實,在這之前,張作霖早已派張景惠率大隊人馬,繞道台安八角台,做好進擊杜立三老巢的准備。得到處決杜立三的消息後,張景惠等迅速出擊杜立三的老巢。群龍無首,他的老巢遼中縣青麻坎,被一舉端掉①。除掉了杜立三,掃除了一大害,遼西匪患遂絕,人心稱快。 杜立三這個多年啃不動的硬骨頭,讓張作霖輕而易舉地剔除了。他採用的是智取的謀略。這里顯示了張作霖的過人的智慧。得此消息,總督徐世昌喜出望外,上報清廷,為張作霖請獎。清廷除賞銀五千兩外,將張作霖升為奉天巡防營前路統領(旅長),管轄馬步5營。其他還有中路、左路、右路、後路等4路統領。張作霖成為東北舊軍5個舉足輕重的武裝力量之一,勢力更加壯大了。 編輯本段剿滅蒙患 1908年,徐世昌把剿匪得力的張作霖調到遼寧西北部的通遼、洮南一帶,去剿除被沙俄收買的蒙古叛匪。據有關人記載:「洮南一帶系乾燥的草原,草有一二尺高,一望無邊。夏日蚊蟲甚多,大者如蜜蜂,叮人很厲害。」「雖在夏天,都得用棉花把頭包上,否則寸步難行。狼群更多,一群就是十幾條。當時隊里的通信人員(當時叫做跑撥子的)往往被狼吃掉,剩下馬跑回來……蒙古軍隊都是一個人乘兩匹馬,騎一匹,備一匹,力量足,跑得也快。以上種種,都是蒙軍優於漢軍的地方,所以張作霖清剿蒙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洮南一帶是廣闊無垠的大草原,是蒙匪活動的根據地。他們熟悉地形,了解民情,精於騎射,出沒無常。他們行蹤無定,多用奇襲,打了就跑,渺無蹤跡。其中,有幾股大的蒙匪,如白音大賚、牙仟、陶克陶胡等,都「擾害邊疆,至數年之久,此剿彼竄,滋蔓難除,國家視為巨寇」。 這些「巨寇」不除,國家不得穩定,百姓不得安寧。張作霖當此重任,開始並不順利。後來,他採用了強攻和智取兩手策略,派人打入蒙匪內部,取得情報,而逐漸扭轉了劣局。1909年,徐世昌看到張作霖的兵力不足,便給他擴編,增強他的實力。把5個營擴編為7個營,又將駐扎在洮南的孫烈臣部劃歸張作霖部。這樣張作霖的部隊增至3500人,成為東北的一支勁旅。 張作霖是個很知道感恩的人。受到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如此青睞、如此器重,他剿匪更加努力。同時,他也在不斷地總結剿匪的經驗教訓,摸索出一套可行的規律。他本人也吃苦耐勞,身先士卒。因此,又經過年余苦戰,終於將白音大賚擊斃,生擒牙仟,並打敗了陶克陶胡。後來追擊陶克陶胡800里,一直將陶克陶胡趕到俄國。危害東北邊疆多年的蒙患解除了,打擊了蒙古分裂主義分子的囂張氣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張作霖此功是不可沒的。 編輯本段智進省城 在張作霖的政治生涯中,他於1911年智進奉天省城,是一大手筆。1911年10月10日爆發了武昌起義,是謂辛亥革命。各省紛紛響應,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奉省的革命黨人張榕、寧武、商震等早有活動,新軍中也有吳祿貞、藍天蔚等從事革命活動。武昌起義的消息傳來,東北革命黨人群情振奮,准備積極響應。當時以藍天蔚為協統(旅長)的新軍第二混成旅駐扎在奉天的北大營,這是省城的惟一一支駐軍。藍天蔚又是革命黨人,他如果抓住機會及時策動反正,可以立見成效的。他確實也在和革命黨人張榕緊密磋商,秘密醞釀起義。 但是,由於經驗不足,他們沒有抓住先機。1911年5月趙爾巽又任東三省總督。辛亥革命爆發時,他正在外視察,得到消息,便急忙趕回奉天,並連夜開會,研究對策。當他得知握有兵權的藍天蔚等革命黨人正在醞釀起義時,頓時嚇得不知所措,表示他即將入關,也就是說,准備逃跑了。這時奉天省咨議局副議長袁金鎧立即跪求勸阻,並建議重用巡防營舊軍。這個建議使趙爾巽如獲至寶,茅塞頓開。他思忖,地方巡防營的將領都是忠於他的守舊軍人,同革命黨人沒有任何聯系,正是他可以利用的鎮壓革命黨人的軍事力量。他立刻來了精神,馬上密調後路巡防營統領吳俊升率部自通遼迅即來奉天,以防備革命黨人起事。 然而,這個重要消息卻被張作霖在奉的部下探知。這個人就是張作霖駐奉辦事處處長張惠臨。他深知事關重大,就以最快的速度,把這個消息密報給張作霖。張作霖是個有很大政治野心的人,他不甘心在西北的洮南呆一輩子。為此,他早就在觀察奉天省城的動靜。他曾密囑到奉天講武堂學習的各營管帶張景惠、湯玉麟、張作相等,注意省城的軍政動向,並及時寫信報告。同時,他對全國的政治形勢也是極為關注的。得到這個重要消息,他認為這是天賜良機,不可錯過。這是他大顯身手的時候了。他當機立斷,立即親率所轄步騎7個營的全部人馬,從洮南出發,馬不停蹄,日夜兼程,直奔奉天。路過遼源(鄭家屯)時,吳俊升等出城迎接,張作霖與其虛與委蛇,未露實情。 到達奉天省城後,張作霖為爭取主動,馬上晉見趙爾巽,誠惶誠恐地說:「因局勢緊張,惟恐總督陷於危境,迫不及待,率兵勤王。如總督認為未奉命令,擅自行動,甘願接受懲處。」趙爾巽急需用兵,感到張作霖來得恰逢其時。張作霖又信誓旦旦地說:「請恩師聽我部署,只要我張作霖還喘著一口氣,我是願以生命保護恩師,至死不渝。」①張作霖這一披肝瀝膽的表態,深得趙爾巽的嘉許。因此,張作霖不但沒有受到懲處,反而得到誇獎。除補發調防令外,趙爾巽還命張作霖兼任中路巡防營統領,以加強忠心耿耿的張作霖的軍力。這樣,張作霖就統率15個營的兵馬了。到此,張作霖實質上已經是奉省現有部隊最大的軍事力量的首領了。我們不難看出,張作霖關注信息,研究形勢,抓住時機,聞風而動,顯示了他的不同常人之處。 編輯本段持槍赴會 東三省總督趙爾巽有了張作霖這個擁有軍事實力的保鏢,就有恃無恐了。他們先是迫使新軍將領通過了趙爾巽提出的「保境安民」的主張。這個主張實質是反對革命,繼續保皇。繼而又在奉天國民保安公會上貫徹趙爾巽的保皇主張,成立了由前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為會長的奉天國民保安公會,這是換湯不換葯,繼續代表清廷行使皇權。在這個過程中,張作霖都扮演了一個流氓打手的角色。 武昌起義爆發不久,奉天省的革命黨人都雲集省城,研究運用何種方式響應武昌首義。經過反復爭論,最後得出採取和平手段,進行東北革命,即「謀運用政治手腕,實現東三省革命」①。革命黨人的首領藍天蔚、吳景濂等事先密議,用會議的方式兵不血刃地奪取東北政權。擬由吳景濂以奉天省咨議局議長的名義,召集省城各界領導人開會,在會上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研究了一個方案,以維持治安為名,成立奉天全省保安會,逼走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然後推舉藍天蔚為關外都督,吳景濂為奉天省民政長,脫離清廷,宣布獨立,完成東三省革命。如果「東北大局既定,繼進兵關內,會師燕郊,直搗虜穴」①。幼稚的革命黨人以為採取會議表決的方式,就可以一舉奪得東北大權。 吳景濂就是這樣想的。吳景濂,奉天省興城人,1873年生。京師大學堂畢業。任奉天兩級師范學堂監督,奉天教育會會長。1909年任奉天咨議局議員,後任議長。他思想維新,傾向革命。武昌起義爆發後,他積極參與革命活動。吳景濂於1911年11月12日,以他的名義召開保安大會,紳商各界到會的有二百多人。趙爾巽到會,他帶來了張作霖。會上還有他的支持者,如袁金鎧等。袁金鎧,奉天省遼陽人。1909年任奉天咨議局副議長,他是趙爾巽一黨。 此次會議,老辣的趙爾巽也早有準備。他派張作霖在會場內外布置人馬,持槍待命,明施壓力。張作霖則持槍赴會,滿臉殺氣。會場氣氛,非常緊張,大有一觸即發之勢。但是革命黨人並沒有膽怯,而是慷慨陳詞,主張脫離清廷,宣布獨立。趙爾巽極為不滿,表示堅決反對。他說:「你們要搞自治還可以商量,獨立?怕有未便吧?」他的話還沒講完,就被革命黨人的發言駁回,革命黨人強烈要求趙爾巽宣布獨立。 這時,張作霖急不可耐地跳了出來,把手槍往桌子上一拍,蠻橫凶惡地叫道:「我張某身為軍人,只知聽命保護大帥。倘有不平,我張某雖好交朋友,但我這支手槍它是不交朋友的。」這是個信號,會場四周他的黨徒,均立刻抽出手槍,情況極為險惡。在這種情況下,已經沒有辦法再討論下去了。傾向革命的議員,都憤然紛紛離開會場。但這也就等於把這個會議的主動權讓給了保皇派。 會議一度中斷,後又復會。這時由趙爾巽的黨羽袁金鎧以副議長的身份主持會議,會議意見自然一邊倒。最終成立了奉天國民保安公會,趙爾巽任會長,伍祥禎、吳景濂任副會長,袁金鎧任參議總長,蔣方震、張榕任參議副長。這個保安公會實質是個變相的保皇會。他的會長仍然是東三省總督兼東三省將軍和奉天巡撫趙爾巽,東北大權仍然掌握在他們的手裡。而革命黨人吳景濂、蔣方震和張榕不過是為了掩人耳目的擺設罷了。而張作霖則當上了保安公會軍政部副部長,取得了軍事實權,這一回合,幼稚的革命黨人沒有斗過老辣的保皇黨人。革命的路還很長。 編輯本段擠走天蔚 藍天蔚,字秀豪,湖北黃陂人,1878年生。1902年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904年加入同盟會。1906年任同盟會遼東支部負責人。1910年任東北第二混成協協統(旅長),是個堅定的革命黨人。此次會議本來是藍天蔚等發起,目的是推舉藍天蔚為關外都督。但不承想,卻讓趙爾巽佔了上風。 趙爾巽深知兵權的重要,他必須立刻剝奪藍天蔚的兵權。於是,他於成立保安公會的第二天,即1911年11月13日,向袁世凱發一密電:「此軍即令聶汝清暫兼協統,並留奉防,可保目前治安。」①這就是說,第二混成協的協統由原任該協標統(團長)的聶汝清擔任了。這個聶汝清是個頑固守舊的軍人,堅決反對革命,是趙爾巽最放心的忠於他的奴才。趙爾巽把第二協的兵權交給了他。 還不止此。這個老奸巨猾的趙爾巽還把藍天蔚擠到了關內,讓他遠離東北,以免在他的眼皮底下變生事端。他的手法是很高妙的。在成立保安公會的第三天,即1911年11月14日,趙爾巽就以考察的名義,把藍天蔚派到了關內。趙爾巽給藍天蔚下了一個札令:「查有第二混成協藍統領天蔚,志趣遠大,識見明敏,堪以派赴東南各省考察此次戰事之實情、公眾之意見,並傳布奉省保安會宗旨,以謀國民之幸福。為此,札委札到該協統,即便遵照,克日前往妥辦,隨時報告。」 就這樣,趙爾巽不費吹灰之力,輕而易舉地就把藍天蔚擠走了。但在外界看來,好像是給藍天蔚委以重任似的。把擬任關外都督的人選攆到了關內,使關外的革命沒有了領袖,趙爾巽的這一著是夠狠毒的了。在擠走藍天蔚的過程中,張作霖曾與藍天蔚發生沖突,張作霖想下掉藍天蔚的槍,被趙爾巽假意制止。但這一舉動,也給藍天蔚構成了威脅。張作霖是擠走藍天蔚的幫凶。 編輯本段慰庭稱帝,割據東北 袁世凱出任大總統後,1912年被任命為第27師中將師長,袁世凱稱帝後,被封為子爵、盛武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兼巡按使;袁死後,被北京政府任命為奉天督軍兼省長、1918年9月被任命為東三省巡閱使,利用日本的勢力控制了遼吉黑三省,成為奉系首領。 編輯本段直皖大戰,向南發展 此後,張作霖以東北為基地,向關內擴張勢力。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前,與直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府,1921年5月兼蒙疆經略使,節制熱、察、綏三都統。同年12月支持梁士詒組閣,竭力控制北京政府,與直系矛盾激化。 直奉兩戰,松齡倒戈 1922年4月,發動第一次直奉戰爭。戰敗後,張作霖挾「東三省議會」推舉自己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宣布東北自治。1924年9月發動第二次直奉戰爭,打敗直系軍閥,控制北洋政府。1925年11月,所部郭松齡反戈,迅占錦州、新民等地,沈陽告急。張以犧牲南滿、東蒙的權益換取了日本的出兵干涉,得以轉危為安。事後與吳佩孚棄嫌修好,又聯合閻錫山、張宗昌等,合力對馮玉祥國民軍作戰,重占天津、北京。1926年稱安國軍總司令。1927年4月,殺害了共產黨人李大釗等35名愛國進步人士。 %D%A
❸ 網站上原創的高質量內容被剽竊抄襲
在企鵝號認證了圖文或視頻原創後,自帶保護的
可以進入企鵝號後台,點擊左側的賬號權益,申請開通
開通了之後,會默認自動開通原創保護的,一旦原創文章或者視頻唄搬運就能被發現然後維權
❹ 大窪縣的旅遊資源
大窪縣依託雙檯子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發建設了集濕地風光、生態旅遊、農業觀光、溫泉洗浴、休閑娛樂等多功能於一體的遼河三角洲濕地風光旅遊產業。濕地生態體系完備,是國家級一類生態示範區,境內的遼河三角洲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被評為中國最美麗的六大沼澤濕地之一。
渤海金灘蛤蜊崗
蛤蜊崗風景區位於大窪縣二界溝鎮西南渤海灣,距鎮區15公里。沿雙台河由北向南延伸,景區面積漲潮時為15萬畝,落潮時達18萬畝,有漲潮為海、落潮為灘的獨特景觀。景區有豐富的貝類:文蛤、泥螺、蜆子、黑蛤、海螺等,並以盛產有「天下第一鮮」之稱的海上黑珍珠—文蛤(文蛤儲量達5000-6000噸)而享譽中外,風景區遍布二十多個崗區,崗上有十餘條海溝和整體連片的灘塗,系天然形成。
張學良將軍故里
東風鎮張學良將軍紀念地地處大窪縣西南部的東風鎮,由張氏墓園、張氏祖宅和駕掌寺新民小學校遺址三部分組成。其中張氏墓園和張氏祖宅均為實際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氏墓園地處東風鎮葉家村鏡內,佔地面積25畝。張學良高祖張永貴、曾祖張發、祖父張有財、二伯父張作孚均葬於此。張氏故居系張學良的祖居之地,故居分東西兩處,相距1米左右。東西各5間正房。「九·一八」事變後,故居被日寇拆毀,至今為一片廢墟。
❺ 張作霖老家到底在哪
張作霖,史書記載海城人。許多年過去了,他現在的出生地已經變成了遼寧省盤專錦市大窪縣東風鎮屬葉家村張家甸屯。只所以史書記載海城人,是因為其家鄉盤錦市直到1984年才建市,而之前張作霖時期歸海城管轄。
張學良故居也是一樣。但他出生在一輛馬車上。而此時,馬車正好駛進台安境內。所以記載稱台安人。按現在的行政劃分來說,爺倆都是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東風鎮葉家村張家甸屯人。
其老家所在村落現在建有張氏墓園,紀念這段歷史,且有張作霖老房身遺址。東風鎮有新民小學遺址(張學良投資興建,後毀於日本空襲)。
張學良將軍回憶錄曾說:我的家鄉,是一片鹽鹼地。盤錦大窪東風葉家,是一片不折不扣的鹽鹼地。
我的家出生地就是在這個村落,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東風鎮葉家村,所以知道的很詳細。在家鄉,無人不尊稱為張大帥,無人直呼其名,見其威望。每次回家,都回看見張氏墓園等建築,那裡,也記載令我的一段感情。
❻ 東平名勝古跡
東平名勝古跡東平古稱「東原」,歷史悠久,古代文化遺存豐富。1977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分別為白佛山石窟造像、北橋墓群、梁氏墓群、東平故城。1978年,全縣文物大普查,共普查到文物點400餘處。1985年,東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0處。1986年,東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1992年6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又公布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分別為司里山摩崖造像、理明窩摩崖造像、戴村壩,1994年12月,泰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分別是溝壩遺址、王村墓群、百墓山墓群、東王林(王憲墓)、月岩寺、祥龍觀、仲子讀書處、臘山古建築群、清真寺、青峰山摩崖造像。1996年,對舊縣鄉進行文物普查,同年12月,東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2001年6月,白佛山石窟造像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2002年底,縣境內共發現較為重要的遺址、墓葬、古建築、石刻及革命紀念地500餘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待批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3處;館藏文物2000餘件。
一、白佛山石窟造像
位於東平縣城西區白佛山之陽,共有大小造像134尊,分為隋窟、唐窟、小唐窟、宋窟和露天造像5部分。其中隋窟始鑿於開皇七年,窟內阿彌陀佛主像通高6.7米,結跏趺於束腰仰蓮座上。螺紋肉髻低平,面相渾圓,手施無畏與願印,著雙領下垂式袈裟。此阿彌陀佛像被專家譽為「中原隋代第一佛」。其左右窟壁上又排列數十小龕,龕內造像1—9尊不等,其中「涅磐圖」頗具地方特色,為國內僅有的一處,「十六王子」造像銘造像也是國內罕見。白佛山石窟造像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東平故城
位於東平縣東平鎮宿城村西北處,為兩漢之際東平國王城遺址。城址大體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600米,南北寬約1300米。城址內西北角、東北角、東南角還殘存有漢代夯土城牆。城址內遺存文物十分豐富,地表暴露物有路釘磚、灰陶豆、瓮、罐、板瓦、筒瓦殘片和大型陶磚以及青瓷豆、盤、罐等。近年來,出土文物有泥質五銖錢范、鐵質五銖錢范、虎符、金銀器和鋤、犁等鐵質傢具。東平故城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司里山摩崖造像
位於東平縣戴廟鄉司里山上,造像主要集中在山頂呈「品」字形分布的三塊巨崖周圍,共有大小造像千餘尊,完整清晰者600餘尊。如按年代劃分,則東崖多為北齊、唐宋造像,其中最高者為北齊一佛二弟子像,主佛像高9.8米,戴寶冠,面相渾厚,手施說法印,著褒衣博帶式袈裟,倚座於寬平座上。此尊造像高度堪稱「中原北齊第一佛」。其右下部有宋代嘉祐二年「三教通連」龕像,為我國摩崖造像中最早的「三教通連」龕像。西崖多為唐、宋摩崖造像,有一佛二弟子和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二天王、二力士等組合像,其中唐代多為武後時期的造像,多通體磨光,面相豐圓飽滿。宋代造像則神情豐富,雕刻精細,其中的36尊羅漢像等更是神態各異,持物不同,栩栩如生。南崖造像風化較為嚴重,多為唐、宋時期的單體佛像或羅漢像。
造像龕旁多有銘文題記,最長者達500餘字,其中還有武則天造字10餘個。對於考證我國佛像石刻的名稱、年代、演變規律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司里山摩崖造像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理明窩摩崖造像
位於東平縣斑鳩店鎮六工山之陽半山腰處,呈「一」字形東西向排列,長14米,共有大小造像49尊,均為唐代造像。其中最高者176厘米,最小者僅有10厘米。
造像分三個時期,第一期「長安之年」造像,主要為阿彌陀佛三尊大佛像。均著雙領下垂式衣,質薄貼體,面相豐腴,眉眼細長,身體上寬下窄,呈現出強健的力度美感。頭光為雙層桃形火焰紋並施彩繪,內層有化佛七尊。第二期「開元八年」造像,除形象稍遜於第一期外,特點基本一致。第三期「咸通十四年」造像,衣紋呈粗泥條狀,頭似圓球,身體面相圓胖,面容較醜陋,體現出唐代造像走向衰落的特點。理明窩摩崖造像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北橋墓群
位於東平縣老湖鎮展營村內,為後漢東平國獻王劉蒼及其後代的墓葬群,又稱「王陵山漢墓群。」墓群原有9座,俗稱「九子冢,」皆封土堆高大,從南向北呈「八」字形依次分布。其中最北一座1號墓即獻王墓,現存封堆高20餘米,直徑300餘米,夯土層明顯。其它2、4、8、9號均現存有不同程度的封土堆。5、6、7號墓在「文革」中被扒毀。
1958年,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對3號墓進行過發掘,墓內出土有較完整銅鏤玉衣一套,同時還有金銀器、銅鐵器、玉盅、耳杯、陶壺等一大宗文物,均為東漢時期早期文物特點。北橋墓群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六、梁氏墓群
為於東平縣老湖鎮梁林村西,西鄰蠶尾山。為宋代梁氏官宦及其後代的墓葬群。以宋太宗至道三年太平軍節度使梁維忠建址,「父子狀元」梁顥、梁固、呈相梁子美等均葬於此地。墓葬大部分在「文革」中被毀掉,其中有一些宋代壁畫墓,出土有銅駝、銅壺、石硯及墓誌等。墓區內現有梁維忠、梁固墓碑和梁子美神道碑以及數件大型龍首碑帽。其中梁子美神道碑高6.5米,寬1.5米,厚0.6米,螭首蚨座。分別有太宰兼門下侍郎白敏、少宰兼中書侍郎李邦彥、尚書丞相趙野奉敕撰文、書丹、撰額。梁氏墓群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七、戴村壩
位於東平縣彭集鎮南城子村北大汶河上,初建於明永樂九年,為土壩,萬曆元年改築為石壩,歷代迄今均有維修。主壩體南北長438米,向東呈弧形。分三段,北曰玲瓏壩,中曰亂石壩,南曰滾水壩,三壩一體,以滾水壩水平高度最低。壩石壘砌採用鐵扣束腰法,增加了壩體的抵抗力。壩北又有東西向兩壩,一為「竇公堤」,石堤西連北壩頭,全長863米,最東為「三合土壩」,沿用舊名,實為石壩,長260餘米。二壩均為擋洪水,泄洪峰、保主壩的輔助壩。主壩兩端壩頭上有明、清、 民國歷代重修碑記數方。戴村壩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八、洪頂山摩崖刻經
位於東平縣舊縣鄉屯村鋪村東洪頂山西部山谷兩側,為北齊河清三年時所刻。刻經面積共有1500餘平方米,內容多為佛教經文中的一節,如《文殊般若經》是「文殊師利白佛言」至「無念無作故」一節和大字「七佛」名、「大山岩佛」、「安樂佛」等佛名,還有東平僧「安道一」、印度僧法洪等刻字題記。其中「大空王佛」四字佛名,全高9.6米,為我國北朝摩崖刻經之最,堪稱「榜書之宗」。刻字原有1200餘字,因自然風化,現存700餘字。洪頂山摩崖刻經為待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楚霸王墓項羽墓
位於東平縣舊縣鄉舊縣三村東,當地人稱為「霸王墳」。墓原有封土,高10米左右,直徑100米,墓前原有碑刻四方,漢柏數株,均在「文革」中被毀。今墓前殘存石碑一通,約存原碑之三分之一,碑文曰「楚霸王口口。一劍亡秦力拔口,重瞳千載孰能攀。秋風蕉鹿行人憾,口寢於今草亦斑。王之墓有二,一在和州之烏口,戊申之春,余來守汶陽,過谷城見村碑苔蘚,古冢……」此墓史載為楚霸王之頭顱墓,即漢劉邦「以魯公禮葬項王於谷成(即今舊縣)。」楚霸王項羽墓為待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溝壩遺址
位於東平縣梯門鄉溝壩村西處山間台形地上,面積約6300平方米,為商周遺址。文化層堆積厚約0.5—2米。土質灰褐色,地表暴露遺物有夾砂褐陶鬲足和泥質灰陶粗豆柄、厚壁罐、獸骨、蚌片等。一般陶器多飾繩紋。南部有一方形灰坑,邊長1.5米。溝壩遺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一、王村墓群
位於東平縣東平鎮王村村南、村北,為漢代封土堆墓葬。現存墓兩座,村南1號墓,封土堆高14米,直徑40米;村北2號墓封土堆高12米,直徑60米,土質為灰白淤積泥。兩墓均夯土層明顯,保存基本完好,墓室結構及葬品不詳。原王村周圍有不少漢代封土堆墓葬,均在「文革」中被扒毀。王村墓群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二、百墓山漢墓群
位於東平縣斑鳩店鎮柏松山村西百墓山上。相傳,山周圍有漢墓百餘座,故山俗稱「百墓山」。其中有近年來發現的一座墓葬,為全石結構中型漢代畫像石室墓。墓室完整,葬品已早年被盜。南北長近9米,東西寬6米,高近3米。墓門向東,分前室、後室和左右耳室幾部分,後室外有迴廊。畫像內容主要分布在前室和左右耳室上。內容有謁拜圖、樂舞圖、豐收圖、白虎、方相氏和五銖錢幣等。運用淺浮雕和平面線刻兩種雕刻技法。前室中間石柱上刻有「此人馬皆食大倉」八隸字。百墓山漢墓群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三、東王林(王憲墓)
位於東平縣梯門鄉梯門村西、望山之前山坡地上。墓封土堆高1.5米,直徑6.5米,前立明嘉靖十九年墓碑,上有「光祿大夫勛柱國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贈少保謚康毅荊山王公墓」等題字。墓前神道上現存有石人、石馬、石羊、石虎各一對,左右對立,形體高大,其中文、武官石俑通高近3.5米。還殘存石門坊一座、華表一對。原墓區內有石門、林牆、神道碑、柏樹等,均毀於「文革」中。東王林(王憲墓)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四、崑山月岩寺(王憲墓)
位於東平縣銀山鎮崑山西麓,為一處寺院建築。寺坐北向南,門向西,面積約3千平方米。寺院內有大雄寶殿、藏經閣及左右配殿和後殿,為前後雙重院落,其中大雄寶殿向南,面闊三間,進深7.4米,高8米,抬梁式木質結構,歇山式灰瓦頂,脊上有磚雕雙龍戲珠及花卉圖案。院內有明代萬曆七年全石質鍾樓一架,高4.5米,四角攢頂,宋代小虛觀塔一座,全石質,高3.5米,瓦壟頂,均造型精美。還有碑刻數方及摩崖榜書題字,是研究具有地方特色文化「東原文化」的重要史料。崑山月岩寺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五、祥龍觀
位於東平縣銀山鎮臘山半山腰處,南臨東平湖,為一道教宮觀建築,面積約1.4萬平方米。寺依山而建,寺門向西,內有玉皇殿、三清殿、天王殿、藏經閣等,其南建有南天門一座,均為明清時期建築。院內有明、清碑刻數方,院外有龍吐柏、神仙井等自然奇觀。祥龍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六、臘山古建築群
位於東平縣銀山鎮臘山北山體間,東臨東平湖,為一處道教建築。始建年代無考,明、清、民國之際均有維修。有峰雲觀、玉皇殿、碧霞元君殿、老虎洞等古建築,分布在呈 字形的石階盤路周圍。其中峰雲觀內的主體建築三清宮與邱祖閣為連體建築,全高7米,面闊3間。磚石結構,閣在上,平頂,邊緣有垛口。觀北有明正德年間所建樂台一座,柱上有楹連曰「聲遏行雲一曲昇平千聖樂,歌翻白雪五音調葉萬民歡。」臘山又是一處風景奇特的旅遊勝地,以柏怪、木奇、景幽著稱,被歷代名人譽為「小泰山」或「小岱峰」。臘山建築群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七、清真寺
位於東平縣州城鎮州城內,為縣內回民宗教活動場所。佔地約6畝,初建於明代萬曆年間,明、清、民國及現代均有維修,為魯西最大的清真寺。寺坐西向東,從東向西依次為大門、天井、前殿、後殿、觀賞台等。其中前殿為主殿,起脊灰瓦頂,歇山式建築。面闊五間,進深3間,內為四梁八柱樑架結構。左右各有耳子一所,木柱支撐,灰瓦頂。後殿和前殿有天溝相連,五脊攢肩式頂,斗拱結構,造型奇巧。其裝飾具有獨特的阿拉伯民族風格。清真寺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八、仲子讀書處
位於東平縣斑鳩店鎮子路村內,又名「子路祠」,始建於宋嘉祐四年,後歷代均有維修。佔地面積約4.6萬平方米。坐西向東,依山坡而建,二進院落,以大門、二門、仲子祠正殿為軸線,左右各一瓦殿,構成一個嚴謹的建築群。正殿仲子祠為立山式建築,面闊3間,灰瓦頂,滴水勾檐。大門有清光緒年間劉洪恩題寫的「仲子讀書處」匾額。仲子讀書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九、青峰山摩崖造像
位於東平縣城南青峰山西山谷北側。為佛教摩崖造像。造像有兩組,第一組近於山巔,呈扇形分布,為宋代造像。中間為一佛二弟子像,佛高1.5米,結跏趺於須彌座上,兩耳垂肩,高肉髻,著通肩式袈裟,手施無畏與願印。左右崖上又各分布有九尊羅漢像,合為十八羅漢。姿態各異,栩栩如生。第二組造像在第一組下方60米處,為三世佛像,均高近2米,結跏趺於須彌座上,著雙領下垂式袈裟,面部凸圓肥胖,較為醜陋。此三像年代較晚。青峰山摩崖造像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53處:無鹽故城、須昌故城、鄣城故城、後邑故城、遂城遺址、陽谷邑故城、朱橋遺址、丁塢遺址、屯村鋪遺址、舊縣三村遺址、范村墓群、石馬古墓、一擔土古墓、路口古墓、趙橋古墓、焦村古墓、於寺古墓、孫百大百 墓、韓煦墓、大窪墓群、劉曜墓、孫復墓、西王林、郭樓古墓、後銀山古墓、李將軍墓、龍山石窟造像、於寺石刻、長山石刻、黃石崖石刻造像、栲栳寺石刻、華岩洞石窟造像、靈泉寺石刻、雙塔山石刻、接山泉碑、清泉寺石刻、州城石刻、建修觀音堂等碑記、東平公冉子祠碑記、鏵山石刻造像、堯陵禪寺、永濟橋、程公祠、玉皇廟、秦氏節孝坊、恩褒三代坊、磨香寺、毛庄教堂、李所教堂、劉仲羽墓、東進支隊辦公室、工委誕生地、烈士陵園。
❼ 盤錦歷史
可愛的盤錦
盤錦市地處遼寧省西南部,遼河三角洲中心地帶。西北鄰錦州,東界鞍山,南臨遼東灣,市中心距省城沈陽150公里。全市轄雙檯子、興隆台兩區和盤山、大窪兩縣。區域面積3959平方公里,總人口為120萬。盤錦的地域優勢獨特。它位於遼寧中部城市群與京津唐城市群之間的聯結帶,地處遼東半島開發區與遼西經濟開發區的結合部,置身於東北經濟區與華北經濟區的融匯處,居於東北亞經濟圈與環渤海經濟區的交叉點。這種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為盤錦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和空間。
盤錦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井鹽等礦產。現已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5億噸、天燃氣儲量1500億立方米。我國第三大油田--遼河油田就坐落在這里,這里還是全國最大、世界第4大特種油生產基地。地下還蘊藏著鹽鹵水16億立方米,可為發展鹽化工業提供豐富的原料。
境內土地資源充足。現有耕地13萬公頃,其中水田11萬公傾,年產糧食8.5億公斤,是遼寧省重要商品糧基地和優質大米出口基地;有葦田8萬公頃,年產蘆葦40萬噸,是世界最大的造紙原料和建材原料基地,占遼寧省造紙原料一半以上。還有廣闊的草場,適合發展畜牧業。載畜能力可達2.7萬頭混合牛。草質優良,當年毛澤東主席訪問蘇聯回國後,就將斯大林贈送的50匹良種馬「落戶」到境內西部的石山種畜場。
境內有118公裏海岸線,沿海灘塗3.9萬公頃,適宜蝦、貝類繁殖,具有發展水產養殖業的良好條件。漲潮為海,落潮為陸的二界溝蛤
蜊崗,被譽為「渤海金灘」,盛產被乾隆皇帝稱作「天下第一鮮」的文蛤,是遼寧省著名的文蛤出口基地。盤錦內陸,地勢低窪平坦,溝渠縱橫,有遼河、繞陽河等大、中、小河流21條,坑塘星羅棋布,適宜淡水養殖的水面達7萬公頃,發展淡水養殖條件優越。中華絨螫蟹的產量居全國之首。稻田養蟹獨具特色,也是全國大型河蟹苗種基地,提供的優質蟹種佔全國總供應量的 70%。加工成的「盤錦醉蟹」暢銷國內外市場,被譽為「天下美味」。 盤錦的自然景觀獨特、綺麗、優美。遼河下游的雙檯子河口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8萬公頃,是國際最重要的濕地之一。區內蘆葦繁茂、灘塗遼闊、人煙稀少,是野生動物棲息與繁衍的良好環境。區內棲息的鳥類有236種,其中有丹頂鶴、黑嘴鷗等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31種。保護區內已建成觀鶴台、蘆園、水禽園、放鶴亭等景觀,每年接待大批中外遊客,成為旅遊、觀鳥、享受大自然美的勝地。沿境內海岸線可看到的天下奇觀--「紅海灘」,現已列為遼寧「五十佳景」之一,並被省旅遊部門列為對外整體推出的國際旅遊路線。 盤錦地靈人傑,孕育了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他的祖塋就在盤錦市大窪縣境內,他當年親手創辦的新民小學遺址仍在該縣東風鎮。睹物思人,可生萬千感慨。
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優美的自然景觀,使盤錦這塊寶地成為遼河的「金三角」。
盤錦市是1984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的省轄市。是一座以盛產水稻和以石油化工為主導產品的新興沿海開放城市。
盤錦的開發建設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農業開發。從五十年代開始,國家在這里組建國有農場群,使昔日「東北的南大荒」,變成了「北國江南」的魚米之鄉。第二階段是工業開發。從六十年代後期開始,石油大軍開赴盤錦,進行油氣資源的勘探和開發。油田的開發建設,帶動盤錦經濟結構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現代化工業開始在盤錦起步和振興。第三階段是綜合開發。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建市以後,盤錦努力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進入全面建設新型石油化工城市的新的歷史時期。
建市後,全市上下不斷深化了對市情的認識,根據全市在油氣、水田、灘塗水面、蘆葦和草地等方面的資源優勢,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發展「油水經濟」,「油」就是發展油氣資源的加工和深加工;「水」就是抓水的綜合治理、開發和利用,提高水資源的綜合利用率。根據這樣一個思路,農業上提出了建設「五色農業工程」,即以水稻、蘆葦為主的綠色工程,以水產養殖為主的藍色工程,以大棚菜為主的白色工程和以黃牛飼養為主的黃色工程,以水果栽培為主的紅色工程。工業上提出了加快形成「油氣頭、化工身、輕紡尾」的工業格局。 盤錦建市前,工業基礎薄弱,年產值只有1O7O萬元。直到六十年代後期,由於遼河油田的建立,使盤錦的工業從此獲得了飛速發展。相繼建設了瀝青廠、熱電廠、化肥廠等一批大中型骨幹企業,初步形成獨具特色、門類比較齊全的石化工業體系,為盤錦建成新型的石油化工城奠定了基礎。自1984年建市至今,已初步建成了天河、渤海、興隆三個工業區。石化工業企業發展到100餘家。在全國500家最大企業中,盤錦已有遼河油田、遼河化工集團2戶大型石油化工企業躋身其中。在抓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加大力度調整產品結構。新開發了聚乙烯、聚丙烯、苯乙烯、聚苯乙烯、甲醛、混合甲胺等新產品250餘種。
全市工業總產值1998年實現166億多元。石化工業成為全市工業的主導產業。盤錦的縣以上化工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僅次於大連市,列全省第二位。
在農業方面,形成產業化格局。新中國成立後,確立了把盤錦建成商品糧基地和蘆葦生產基地的發展目標。 建市以後,按「兩高一優」的方向,圍繞「水」字做文章,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高效農業。充分利用國家把遼河三角洲列為農業重點開發區的機遇,加大對境內大窪小三角洲的投入和開發力度,建成了全長 26.3公里的攔海大堤,圍海造田 3萬公頃,使昔日潮漲潮落的海灘變為農村經濟的又一新生帶。同時大力開展了「五色工程」建設和「水上盤錦」建設,發展立體的生態農業。全市在充分利用現有灘塗、水面資源,大力發展以河蟹、淡水魚、蝦、貝類為主的水產養殖業的基礎上,還較大面積地發展了稻田、葦田養蟹,進行農業立體開發,變「一水一收」為「一水雙收」,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收益水平。全市海、淡水養殖面積已達5萬公頃,水產品年產量超過12萬噸,總產值已超過糧食總產值,實現了「再造一個盤錦農業」的目標。1998年,全市農業總產值實現51億元。
在通過產業化發展高效農業的同時,成功地進行了發展生態農業的探索,大窪縣西安生態養殖場「四步凈化、五步利用」的生態模式,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全國同類豬場建設的典型模式」,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列為「環球500佳」之一。目前,盤錦已被國家列為生態農業試點市,盤山、大窪兩縣也都被國家有關部門列為生態農業試點縣。
改革開放後,全市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得到了蓬勃發展,取得了輝煌成果,使盤錦這個在遼寧版圖上面積最小(僅佔全省總面積的2.68%)、人口最少(佔全省總人口的3%)、建市時間短(僅15年)、經濟基礎薄弱(建市時列全省倒第2位)的小市,一躍成為全省的強市之一。到1998年底,實現國內生產總值 232.6億元,國內生產總值絕對額在省內14個市中居第四位(前三位是沈陽、大連、鞍山);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萬元,居全省各市之首,在全國55個人均GDP超萬元的城市中列第5位。城鄉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O50元,農村人均純收入3470元,分別列全省第2位和第1位。是全國36個率先進入小康行列的城市之一。
50年的奮斗,盤錦人民奪得了今日的輝煌。如今,市委、市政府又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謀劃盤錦更加燦爛的未來。可以相信,百萬盤錦人民將繼續為把盤錦建成沿海開放城、現代工業城、綠色生態城。文明衛生城而努力奮斗。
解放初期,這里是一座破爛不堪的小縣城。七十年代才開始成規模地建設,特別是建市以後,用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達到80多億元。市區建成面積達46平方公里。已建成規模較大的住宅小區9個,人均住房面積達到 8.13平方米,居全省領先水平。綠化覆蓋面積1085公頃,綠地覆蓋率達到23.6%,其中公共綠地面積268公頃,人均綠地面積5.7平方米。
交通 公路里程達1419公里,所有的縣(區)、鄉鎮和96%的村通了黑色路面。高級、次高級路面占總里程率居全省第一位,公路密度 35.8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二位,鄉鄉通柏油路居全省領先地位。正在修建的沈山高速公路通過盤錦境內 58.3公里。盤錦至海城(含營口連接線)高速公路盤錦段51.9公里,與沈大、京沈兩條高速公路相連接。水路也較通暢,沿海沿河有碼頭54處,位於大遼河口的盤錦港,建設的兩個3000噸泊位碼頭已開始使用。70年代建成的溝海鐵路橫貫盤錦,境內里程93.8公里,是遼西連接遼南的一條最近鐵路通道。客運直接通沈陽、大連、上海、廣州,現在又開通了盤錦直達首都北京的快車。
通訊 開辦了無線尋呼、有聲信函、國際國內特快專遞、磁卡電話、移動通訊等30餘項服務項目。郵電業務(國際函件、國際電話、國際電報等)可通達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市電話普及率居全省前列,其中農村電話普及率列全省第一位。盤山縣是「遼寧電話第一縣」。
商貿 各類大型商場均勻分布,各種消費供應充裕,銷售額大幅度增長。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0多億元;生產資料市場銷售平穩,年銷售總值達20多億元;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達25.4億元。
金融 全市金融機構總數已達518個,網點布局合理。
人均儲蓄超萬元,列全省前列。保險機構10家,險種達4大類120餘種,承擔各類風險金額1200億元。
科技 建市以來,取得了315項科技成果,其中318項(次)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發明獎和省、市科技進步獎,212項科技成果得到推廣應用。申請專利1068項,有655項被國家授予專利權,專利實施率達70%。
科技在農業上促進了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傳統農業的改造,促進了農副產品大面積增產增收,糧食生產連續14年獲得大豐收,百萬畝水稻平均畝產691公斤,創單產水稻國內最好水平;科技進步對工業增長的貢獻份額達到45%以上。高新技術產值已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0%。
教育 全市有高校1所、中專5所、普通中學79所、小學386所、各類職業學校22所,在校學生達22萬人。
在全省率先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率先完成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
盤錦的教育改革經驗,受到了國家和省有關部門的高度評價。涌現出以全國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全國首批十大傑出青年之一、全國十大師德標兵之一的魏書生為代表的一批優秀的教育工作者。
旅遊 盤錦有世界上最大的葦田,浩瀚的葦海成為盤錦生態旅遊一大景觀。座落在這里的雙檯子河口(遼河下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為旅遊、觀鳥、享受大自然美的勝地。 天下奇觀--紅海灘,色彩奇異,別具風韻。
二界溝蛤蜊崗,漲潮為海,落潮為灘,踏浪踩蛤,風情別具。
被聯合國規劃署列為「環球500佳」的西安生態養殖場,開辟為生態旅遊區,獨具特色。
城區內,建有東北平原地區最大的湖濱公園,園內的「遼河碑林」以全國唯一的通代碑林而大放異彩。
中國第一家民間書畫收藏陳列館--中國魯南書畫收藏陳列館珍藏近、現代名人書畫2000多件,資料數萬件。
盤錦是中日甲午戰爭最後一仗的戰場,清軍烈士紀念碑在向後人訴說著那段令中華兒女刻骨銘心的悲壯往事。
為適應旅遊需要,盤錦現已建成涉外賓館8座,床位達2000張,每年接待遊客10萬人以上。
外經外貿全市利用外資項目 306項,協議外資額21.1億美元,實現利用外資17.7億美元,外商投資企業276戶。盤錦市現有10戶企業經國家批准獲得對外貿易進出口經營權,實現出口交貨值35.3億元,實現進出口商品總值 5.7億美元,出口商品達13大類140餘種,遠銷歐、美、亞洲33個國家和地區。先後向韓國、日本、俄羅斯等12個國家和地區派出勞務5500人次,承包了21項國際工程;全市有98家企業先後與美國、日本、德國等12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技術、設備進口合同126項。遼河油田和遼河集團兩戶大型企業取得國家批準的對外經濟合作經營權。
目前,盤錦已與美國、日本、義大利、南非等45個國家開展了經貿往來。與土耳其的亞洛瓦市和日本的礪波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
外商投資的優惠待遇 主要有:新建外商投資企業享受的土地使用優惠政策;新建外商投資企業享受的稅費優惠政策;到開發區興辦的外商投資企業優惠政策;鼓勵發展外貿出口企業政策;建立市、縣(區)對外開放發展基金;對全市經濟發展能夠起牽動作用的重大外經外貿項目特事特辦;獎勵招商引資、出口創匯、國際經濟合作有貢獻人員等等。
❽ 中國濕地之都是那裡
盤錦,中國濕地之都。
這里,海河相融,水天潔凈,百萬畝蘆葦盪中,鳥類與抽油機為伴,紅海灘與丹頂鶴相映,現代文明與原生文明共生。
這是一座因油而興、以米著稱的生態新城,中國北方最大的河蟹產地。
這是一座景觀獨特,宜居、宜游、宜商的城市,一座充盈著活力和希望的年輕城市。
盤錦地處渤海之濱,1984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建市。全市面積4071平方公里,總人口130萬,轄盤山、大窪兩縣和雙檯子、興隆台兩區。這里交通便利,區域公路密度位居全省第一。盤錦是全國首批36個率先進入小康的城市之一,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級生態建設示範區,是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試點城市,也是遼寧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區域、遼寧省唯一的城鄉一體化建設試點市。
盤錦地勢低窪平坦,境內多水無山,有大中小河流21條,遼河、大遼河、大凌河三條大河在這里融匯入海。這里有全世界面積最大的蘆葦盪,亞洲面積最大的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是世界重要濕地,也是中國最美的濕地,被譽為「濕地之都」。珍稀鳥類丹頂鶴、瀕危物種黑嘴鷗等260多種鳥類在這里棲息、繁殖,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中國黑嘴鷗之鄉」稱號。
盤錦是全國重要的優質稻米主產區,盤錦大米享譽國內外,是「中國名牌產品」及「中國地理標志產品」,榮獲「中國馳名商標」。這里還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河蟹人工孵化和養殖基地,中華絨螯蟹產量位居全國第一。
盤錦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井鹽等礦產資源。全國第三大油田---遼河油田就在這里。目前,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稠油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道路瀝青生產基地、東北地區最大的防水卷材生產基地和東北地區第二大化肥生產基地。
盤錦歷史悠久,人文資源豐富。4000年前,先民就在這里燃起了文明的篝火,夏商屬冀,周歸幽州,漢屬遼東,明長城在境內蜿蜒而過,留下了諸多的歷史遺跡、故事傳奇。古鎮田莊台是中日甲午戰爭最後一役的戰場;以清軍骨墓、古戰場遺址、古炮台為代表的甲午末戰遺址群,已經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大窪縣東風鎮是奉系軍閥張作霖和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將軍的祖居地;中國「遼河碑林」以全國唯一不斷代的碑林而聞名。
盤錦物產豐富,氣候宜人,環境優美,交通便捷。依託彌足珍貴的濱海濕地資源,盤錦華麗轉身,面向大海,全面開啟了揚帆遠航的新征程,正大步走向渤海時代。一個產業先進、生態優美、和諧宜居、充滿活力的新盤錦將崛起於渤海之濱。熱情淳樸的盤錦人民,正張開雙臂歡迎前來觀光旅遊、投資興業的海內外賓朋!
❾ 張作霖的祖籍是大城縣那個村子的。
張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漢族,奉天省海城縣小窪村人。此地後又改稱大專窪縣東風鎮葉家村張屬家甸屯,現改稱大窪縣駕掌寺鄉馬家房村西小窪屯。其實,這里現在只有一片房屋遺址,已經根本沒有村落了。
張作霖祖籍河北省大城縣南趙扶馮庄
❿ 盤錦大窪好玩的
盤錦市的主要旅遊景點一覽、紅海灘風景區紅海灘風景區坐落在大窪縣趙圈河鄉100平方公里的葦田濕地內。它以全球保存得最完好、規模最大的濕地資源為依託,以舉世罕見的紅海灘、世界最大的蘆葦盪為背景,是一處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完美結合的純綠色生態旅遊系統。現已投入資金1500餘萬元,完成了初期開發項目,包括遊客接待中心及紅海灘碼頭。遊客接待中心有賓館、餐廳、溫泉洗浴、會議室、多功能廳、清吧等設施,為現代三星級標准。一座別致的生態型擬木式仿古建築,被面積達2.3萬平方米的人工湖所掩映,湖島上錯落著7座小型別墅,內部裝飾均為四星級標准。人到其間,或者泛舟於碧波,或者垂釣於庭榭,都是一種全新的感受。紅海灘碼頭坐落在遼河三角洲的入海口處,距遊客接待中心18千米,是全國乃至全球惟一一處在泥灘上建起的木結構、木樁基礎、承台式仿古建築群及純木製旅遊景點。該碼頭的「九曲廊橋」全長680米,由519根木樁支撐,自岸邊逶迤而行,直探進海中。木製平檯面積高達2000餘平方米,由1998根木樁在灘地上傲然拔起,舒展地卧在波濤之上,餐廳、游廊、清吧、茶座錯落其間,潮起潮落時,沖擊出一派罕見的海上風光。別樣的海上休閑,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2、蛤蜊崗風景區渤海遼東灣的萬頃碧波,遮掩著數不盡的珍奇異寶。盤錦市西南部的二界溝海邊的蛤蜊崗就是一處神奇的所在。乘坐漁船,來到蛤蜊崗上,等潮水漸漸地落下去,一片金色沙灘從海水中顯露出來,挽起褲腿,甩掉鞋子,光腳踩上松軟的沙灘,令人有說不出的爽適與愜意。蛤蜊崗以盛產文蛤而著稱。所產文蛤味道鮮美、個體肥碩,飲譽海外,行銷到日本、歐洲等國家和地區。隨著潮汐隱現,這里文蛤世代繁衍、密布如星、俯拾即是,此外還生長著四角蛤蜊、藍蛤、白蜆子、毛蚶子、海螺、扇貝、竹蟶等多種貝類,素有「渤海蛤庫」之稱。3、盤錦鼎翔生態旅遊區盤錦鼎翔生態旅遊區隸屬於遼寧省盤錦鼎翔集團,位於盤錦西郊,距盤錦火車站13公里,距盤錦港50公里;穿越場區的中新、石新公路與102、305國道和京沈高速公路相連,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四通八達,公路、鐵路和海上運輸都十分方便。遼寧省盤錦鼎翔集團是集水稻種植與加工、橡塑機械製造、鍋爐及壓力容器生產、建築安裝、水產養殖、種子繁育、警犬馴養等多種產業為一體的大型綜合企業集團。4、盤錦湖濱公園盤錦湖濱公園座落於盤錦市雙檯子區西端,古地面積167公頃,建築面積1.69公頃,水域面積67公頃。盤錦湖濱公園採用傳統造園手法,堆山砌石,建有各式亭閣,輔有寬敞的草坪,種植各種花草樹木,使其四周綠樹成蔭,小溪流水,鳥語花香,燕飛蝶舞。整個園內設計典雅新巧,充滿著生機與活力,是遊客閑暇休息,觀賞湖濱景緻的好去處。湖濱公園劃分為動物園、游樂園、百花園、水上游樂區等八大景區。5、盤錦張氏墓園地處東風鎮葉家村鏡內,佔地面積25畝。張學良高祖張永貴、曾祖張發、祖父張有財、二伯父張作孚均葬於此。解放後,東風鎮政府先後兩次共投資300萬元,重新修建了圍牆,門樓等設施。目前,東風鎮政府決定對「張氏墓園」進行擴建,擬修建「張學良衣冠冢」1個、牌坊1個、水上公園1個、停車場1處、其他娛樂設施3處。所需資金1,000萬元。實行對外招商共同投資、共同受益。張氏故居遺址:張氏故居系張學良的祖居之地,地處東風鎮葉家村北約一公里,清道光年間,張學良高祖張永貴從河北遷到東風鎮時就選中了此地。故居分東西兩處,相距1米左右。東西各5間正房。張作霖成為東三省巡閱使、安國軍總司令、陸海軍大元帥時,曾投巨資對故居進行建設。鼎盛時為兩座四合院,車馬成群,十分勢派。「九·一八」事變後,故居被日寇拆毀,至今為一片廢墟。故居遺址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雙台河口自然保護區雙台河口自然保護區位於遼寧省盤錦市境內,面積8萬公頃,1987年經遼寧人民省政府批准建立。1988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丹頂鶴、白鶴等珍稀水禽和海岸河口灣濕地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