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寨遺址
㈠ <<水滸傳>>中的梁山泊水寨在現實中有嗎在什麼地方
梁山泊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梁山縣境內,由梁山、青龍山、鳳凰山、龜山四主峰和虎頭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黃山等七支脈組成,佔地面積面積3.5平方公里。
梁山泊地處黃河下游、汶水和濟水匯聚地,古稱澤國。梁山泊形成於五代,綠柳垂岸,粉荷滿地,水鷗翔集,風光宜人,別稱小洞庭。唐宋不少文學家來梁山泊泛舟暢游,飲酒賦詩。蘇轍在《夜過梁山泊》中留下「更須月出波光凈,卧聽漁家盪漿歌」的優美詩句。
據有關資料記載,從五代到北宋末,滔滔的黃河曾經有三次大的決口,滾滾河水傾瀉到梁山腳下,並與古巨野澤連成一片,形成了一望無際的大水泊,號稱「八百里梁山泊」,即《水滸傳》中所描繪的「港汊縱橫數千條、四方周圍八百里」的梁山泊。當年梁山好漢正是憑水泊天險「嘯聚山林、築營紮寨、抗暴安良、殺富濟貧、替天行道」,演出了一幕幕驚天動地的俠義故事,一部《水滸傳》名揚天下,水滸英雄舉世聞名。800多年過去了,由於黃河多次決口分洪改道,「八百里梁山泊」泥沙沉積,於是梁山周圍湖泊變成了耕地。目前東平縣的東平湖是「八百里梁山泊」遺存水域,而且梁山縣多年來也有引黃河水再造萬畝湖泊,重現昔日「八百里梁山泊」宏偉壯觀景象的打算。
東平湖古時稱蓼兒窪、大野澤、巨野澤、梁山泊、安山湖,到清朝咸豐年間才定名稱為東平湖,她是《水滸傳》中八百里水泊唯一遺存水域,1985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同時也是山東省推出的水滸旅遊線路中的重要景區。
東平湖中的小島叫「土山島」,島呈橢圓形,據說歷史上曾是九省御道,設有重兵把守,歷代都是軍事要塞,更是水滸傳中水滸英雄出沒之地,傳說「智取生辰綱」之後,晁蓋、吳用、公孫勝、劉唐、阮氏三雄七個水滸頭領為了躲避官府緝拿,便來到此島寺院聚義,所以也稱「聚義島」。晁蓋死後,就葬於此島,島上原有一寺廟叫「觀音堂」,由於晁蓋生前喜愛梅花,為紀念晁蓋,後人便把觀音堂改稱為「藏梅寺」。寺內原有口大鍾,與東平府院內的大鍾合稱為「姊妹鍾」,撞擊其中一個,另一口大鍾則應聲而和。現如今寺院已毀,僅存鍾架、殘垣、斷碑。島上還留有「洄源亭」遺址。洄源亭是唐朝著名詩人,東平郡太守蘇源明所建。建成之後,他曾邀請濮陽太守、魯郡太守、濟南太守、濟陽太守一同來洄源亭飲酒賞景,他們看到這么美好的景色,就把東平湖譽為「小洞庭」,吟詩作對中蘇源明這樣說到:「小洞庭兮牽方舟,風裊裊兮離平流;牽方舟兮小洞庭,雲微微兮連絕」,意思是說船隨纖繩駛進「小洞庭」,輕柔的風吹拂在水面上,淡淡的白雲連著岸邊的絕壁形成一幅壯觀的圖畫。宋代文學家蘇轍夜過東平湖(梁山泊),為「小洞庭」美妙的夜色所陶醉,也留下了「更須月出波光凈,卧聽漁家盪槳聲」的美好詩句。
東平湖是《水滸傳》中八百里水泊遺存水域,施耐庵所著的《水滸傳》這部書中的開頭語就寫道:「宛子城中藏虎豹,蓼兒窪內聚蛟龍」,當年的蓼兒窪就是現在的東平湖。水滸英雄戰官軍、仗義疏財,殺富濟貧、都曾在這片水域中出沒,幾百年過去了,雖不見當年水兵廝殺場景,但是有關水滸英雄,梁山泊好漢的故事傳說,至今還在當地廣為流傳。
傳說宋朝末年,宋江在鄆城縣衙當押司時,他帶領官兵押船運糧,來到此水域,忽見十幾條小船直逼糧船,短短的時間就把糧袋裝入小船駛向蘆盪。其實那十幾條小船是由梁山好漢朱貴帶領的,宋江與朱貴有八拜之交,與梁山好漢義氣深重,水上劫糧是他們早已約定好的,劫糧之後,宋江、朱貴就把糧食分給安山一帶的貧民百姓。因此當地百姓就湊錢給宋江立了-塊石碑,為了不讓官府發覺,碑上就沒有刻上碑文,如今這塊碑就在湖的南岸,可惜石碑只剩半截,已成殘石斷碑。
《水滸傳》中「阮氏三雄」的故鄉,就在湖的西岸石廟村,石廟村原叫石碣村。阮氏兄弟共有七人,個個武藝高強,不畏強暴,殺富濟貧,兄弟幾人靠打漁為生,先後有四個兄弟離開人間,只剩下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三個弟兄,因他們兄弟抗官府、殺漁霸,被梁山泊農民起義軍軍師吳用所聞知,便幾次密訪石碣村,誠邀三兄弟同聚大義,幾次密謀之後,阮氏三兄弟欣然同意,隨吳用一起投奔晁蓋,在「智取生辰綱」之後,又隨同晁蓋一同奔上樑山。阮小二、阮小五被封為節義郎,阮小七授蓋天軍都統制之後,遭別人陷害,又回到此地,仍以打漁為生,年過六十離開人間,當地百姓尤其是阮氏族人為紀念阮氏三兄弟,就在村內建起了「三賢殿」。如今這一帶還流傳著這樣的歌謠:「吳用石碣訪三賢,水泊梁山鬧翻天,天下英雄大聚義,百姓揚眉是青天」。
昔日的梁山泊是水滸傳中的古戰場,今日的東平湖便是旅遊觀光好去處,當遊客劃水槳,乘舟艇觀賞湖光山色的同時,可聯想到八百年前水泊舊觀,體味出當年梁山好漢泛舟之意趣。
㈡ 曹操南下是在哪裡扎的水寨
赤壁市地處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的南岸,為幕阜低山丘陵與江漢平原的回接觸地帶答。
赤壁市的地理坐標處於東經113°32′~114°13′,北緯29°28′~29°55′。北倚省會武漢,南臨湘北重鎮岳陽,素有「湖北南大門」之稱。現轄15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2個國有林、茶場。
全市東西長68.9千米,南北最寬、最窄處分別60千米、26千米,總面積1723平方千米,人口52萬,城市人口21萬,城市建成區面積20平方公里。。長江流經西北邊界,主要有陸水河、新店河、汀泗河。
赤壁歷史悠久,四海知名,有著1700多年沿革。赤壁古稱蒲圻,緣起於三國東吳黃武二年設置蒲圻縣,因湖多盛產蒲草(古時編織蒲團的材料)形成集市而得名。
1986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蒲圻縣撤縣設市,由咸寧市代管。1998年6月更名為赤壁市。
赤壁是著名的古戰場,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與孫權聯合,大破曹操於此,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遺址。
㈢ 湖北有什麼名勝古跡
湖北的名勝古跡有黃鶴樓、恩施大峽谷、神農架、武當山、宜昌秭歸屈原故里、三國赤壁古戰場、武漢黃陂區姚家山景區等。具體介紹以下幾處名勝古跡:
1、黃鶴樓
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巔,瀕臨萬里長江,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江南三大名樓」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和」天下絕景「之稱。黃鶴樓是武漢市標志性建築,與晴川閣、古琴台並稱「武漢三大名勝」。
2、恩施大峽谷
恩施大峽谷,位於世界硒都——湖北省恩施市境內,被專家贊譽可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媲美,是清江大峽谷一段。峽谷全長108公里,面積達300平方公里,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3、武當山
武當山,中國道教聖地,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稱。位於湖北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內。東接聞名古城襄陽市,西靠車城十堰市 ,南望原始森林神農架,北臨高峽平湖 丹江口水庫。
4、屈原故里景區
屈原故里景區,即屈原故里生態文化旅遊景區,位於秭歸縣新縣城,毗鄰三峽大壩且直線距離為600米,佔地面積約500畝,同時以屈原祠、江瀆廟為代表的24處峽江地面文物集中搬遷於此,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三國赤壁古戰場
三國赤壁古戰場,赤壁之戰發生地,現位於湖北省赤壁市南岸(位於長江中游南岸,北依武漢,南臨岳陽)是我國古代「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七大戰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戰場。
㈣ 河南省長葛市古時候叫什麼
長葛這個抄地名,最早見於《春秋左氏傳襲》:「魯隱公五年,宋人代鄭圍長葛」。魯隱公五年,是公元前718年,這樣算來,長葛這個地名,早在2720年之前就存在了。
潁川郡長社縣,應劭註:「其社中樹暴長,更名長社
長社之名沿用到隋代開皇六年(公元586年),這一年分長社縣為長葛、長社二縣。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長社縣並入許州。我們通常所說的長葛縣,就是在隋代(公元586年)建制的,一直沿用到1993年撤縣建市。
㈤ 榆林周圍哪裡有遺址,古鎮古城都成,是荒廢的遺址,遍地有殘破的磚瓦嗎,詳細點
陝西榆林
榆林鎮北台遺址:
鎮北台位於城北4公里之紅山頂上。距離紅石峽僅2公里,距離榆林市區僅7公里,所以兩地可以放在同一個上午或者下午游覽。據險臨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鎖扼邊關要隘,為古長城沿線現存最大的要塞之一。 台呈方形,共4層,高30餘米。台基北長82米,南長76米,東、西各64米,佔地面積5056平方米。台之各層均青磚包砌,各層台頂外側磚砌約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設有?t望口,各層垛口內四周相通。其第一層周圍有屋宇環列,乃當年守台將卒營房,至今基座尚存。緊依台北下方建一方形小磚城,名款貢城,是當年蒙漢官員接待洽談及舉行獻納貢品儀式的場所。 鎮北台建於明代,有「萬里長城第一台」的稱號,屬於萬里長城防禦體系之一的觀察所,是明長城中部的要塞之一,可以想見它的雄偉了。登上鎮北台台頂,可以欣賞方圓幾十里內的塞外風光,沙漠、戈壁、草灘、黃河以及三北防護林,也可以看到距離它不遠的紅石峽。鎮北台是明長城遺址中最為宏大、氣勢磅礴的建築之一,是長城三大奇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之一,有「天下第一台」之稱,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的結晶。
紅石峽:
紅石峽又名雄石峽。位於陝西榆林北3公里處。紅石峽紅岩對峙,楊柳成蔭,長城穿峽而過,榆溪河奔騰不息,被稱為萬里長城第一勝景。
關於紅石峽的起源,《榆林府志》說:宋朝時,榆林這一帶歸西夏國管。當時紅山有股泉水自穴中湧出南 紅石峽風光流。西夏國王李繼遷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派人障水別流,鑿石為穴,埋葬祖先,復引水其上。因此,在紅石峽水庫的普濟橋東側原立碑一座:「西夏王李繼遷葬乃祖彝昌於此。」現碑已毀。
另一種說法是,1472年,餘子俊任延綏巡撫都御使,准備修長城。當時,紅山北邊,清水河的水汪了個大海子。海子中間的水寨中住著一夥搶奪蒙漢人民牛羊、糧食、衣物的水賊。為消滅這伙強盜,餘子俊便派人在此鑿石為渠,引海子的水從榆林城西南流入無定河。水退後,餘子俊派大軍消滅了這股強盜。當時,把鑿開的石峽叫紅石峽,引入的渠水叫榆溪河,兩岸鑿修的灌溉叫廣澤渠。
李自成行宮:
李自成行宮位於米脂縣城北的盤龍山上。明崇禎十六年,李自成稱「新順王」在西安建大順國後,遂命人在這里修建了行宮和祖墓,山名也是因此而來。李自成行宮是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國後,其侄李過奉命回米脂修建的。行宮依山據險,前後2層90級台階,將秀麗別致的樂樓、梅花亭、捧聖樓、二天門以及凌空而立的玉皇閣聯結托起,蜿蜒有序地直上山巔。在山頂一塊空闊的平地上建有巍峨、富麗的啟祥殿和兆慶宮。其建築雄奇挺拔,氣勢壯觀。
李自成行宮構思精巧,造型別致,主要建築有樂樓、梅花亭、捧聖樓、玉皇閣、慶祥殿和北慶宮等,是陝北別具一格的宮殿園林旅遊區。
李自成行宮內還設有米脂婦女革命史跡展。
統萬城遺址:
統萬城位於陝西省靖邊縣紅墩界鄉白城則村,陝北邊境納林河南,無定河北岸原頭上。地理座標為東經109度9分,北緯37度59分之間,城址內外被流沙所淹,周圍植被稀少。
城址由外城廓和內城構成,,內城又分為東城和西城兩部分,東西城中間由一道牆分開。外廓城周長約4696米,東西周長2566米,面積0.3985平方公里,西城周長2470米,面積0.3813平方公里。
統萬城是北朝十六國之一「夏」的國都。建於公元413年,毀棄於公元994年。
公元407年,匈奴族鐵弗部首領赫連連勃勃於晉義熙三年(407),自稱天王,大單元龍升元年,設置百官,國號大夏,雄踞朔北大漠。義熙九(413)任命工巧殘忍的叱干阿利為將作大匠,征發嶺北各族人民十萬眾於朔方水以北,黑水之南營築都城,取名「統萬」寓「統一天下,君臨萬幫」之意。427年,魏世祖滅赫連昌,夏亡。魏設統萬鎮。487年(太和十一年)置夏州,以統萬城為夏州治所。
隋時統萬城屬朔方郡管轄,大業(605---617)末年賊帥梁師都竊據統萬城,登皇帝位國號梁。唐貞觀二年(682)破梁師都,長澤四縣。五代及北宋時期,黨項羌聚居於這一帶,經常與北宋磨擦沖突,公元994年,宋廷為移民。從此,統萬城夷為廢墟。
統萬城作為夏國都的歷史僅15年,而作為北方軍事重鎮的歷史卻有600多年。
我國古代都城大多為後代建築或現代市都市蓋壓或為古代治者改建。宋太宗統萬城「深在沙漠」為名,下令毀城移民後,統萬城便在浩潮的毛烏素沙漠中沉睡了八、九百年。加之營建該城的將作大匠叱干阿利,馭工嚴酷,質量要求極高。據赫連勃勃命人刻石頌功的碑文可知,統萬城的形勝險固,可與秦都咸陽、東周洛陽城媲美。城垣如同石頭一樣堅硬,還建有祖廟、明堂、社稷等祭祀設施,至於該城的「崇台秘室」,通房連閣之屬,更是其他各城少見的。因此,這座歷史上匈奴族所建的都城,在地處塞北,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的靖邊紅墩界鄉白城則奇跡般地保存下來了。
統萬城是我國歷史上匈奴族留在人類長河中唯一的一座都城遺址,後來又是黨項羌等北方少數民族聚居地。這座統遺址對於研究我國北方少數和民族史,各民族關系史,古代文化、藝術、政治經濟、城市建築以及地理變遷等方面都具有特殊的價值。
統萬城遺址代表性遺跡有:外廓城城垣;東、西兩城城垣;隅墩、馬面、角樓基座、地面台基、宮殿遺跡,馬面內倉庫建築等。
城址內遺物相當豐富,上至漢唐,下迄唐宋文物均有發現。歷次調查發現的文物有:銅印:駙馬都尉印、「西部尉印」、「文房之印」;肖形印多件,有龜形、葫蘆形、壺形等。銅佛像三件,銅鏡三件,銅錢數枚。石雕藝術品:有圓雕石鳥、石龜座、石武士、石燈等。石殘碑一塊,瓷燈二件,瓷獅一件,瓷痰盂一件。建築材料有:花方磚、條磚,「永隆」瓦當,蓮花瓦當、獸面瓦當、蟬紋瓦當陶范、琉璃滴水,壁畫殘片。日常生活用品有陶撲滿、陶拍等。
西城南垣第一號馬面內的倉儲遺址出土有大量植物標本,種類達十餘種,除常見於沙區的沙蒿、沙柳、檸條、沙打旺外,更有喬木楊、側柏、松、冷杉、榆、棗、椿、楸等以及高梁。這是當時此地植被豐厚的證明。1996年12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㈥ 水寨是什麼意思
水寨
1 廣東梅州五華水寨
水寨鎮地處五華縣城,位於五華河與琴江河匯合的三角地帶,東臨琴江河,北倚五華河,南接本縣橫陂鎮,西與轉水鎮相連,總面積99平方公里,是五華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貿易中心。下轄4個居民委員會,23個村民委員會,至2005年底,全鎮總戶數47782戶,146941人,其中非農78830人,農村68111人。
亦作「 水砦 」。水邊用於防衛的柵欄、營壘。《新五代史·死節傳·劉仁瞻》:「〔 世宗 〕束巨竹數十萬竿,上施版屋,號為『竹龍』,載甲士以攻之;又決其水砦入於 淝河 。」《三國演義》第四五回:「今當先立水寨,令 青 徐 軍在中, 荊州 軍在外,每日教習精熟,方可用之。」 明 唐順之 《條陳海防經略事疏》:「國初,海島便近去處皆設水寨,以據險伺敵。」《說岳全傳》第二九回:「當時小嘍羅就開了水寨柵門,放那 岳元帥 的小船進來泊好。」
2 保山市隆陽區水寨鄉
2.1 水寨鄉基本情況
水寨鄉位於隆陽區東北部,怒山山脈支脈鳳溪山和哀牢山中,東北以瀾滄江為界與永平縣相望,西北接瓦窯鎮,東南連瓦渡鄉,西南交板橋鎮、金雞鄉,南北長約18公里,東西寬約12公里,總面積為106平方公里。
水寨鄉屬典型的高寒山區,立體型氣候,全鄉最高處海拔2485米,最低處海拔1163.5米,全鄉有耕地面積11023畝,其中田2232畝,旱地8791畝,全鄉總人口14606人,轄10個村委會,103個村民小組,全鄉以烤煙產業為主,盛產木材。水寨鄉森林資源豐富,擁有森林面積12.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5%,境內盛產花椒、核桃,另外,水寨的松茸、塊菌、生態雞、火腿深受消費者喜愛。水寨鄉歷史悠久,曾經是西南絲綢古道上的重要驛站。蹄印深深的古道、亘古長存的霽虹橋遺址默默地向人們昭示著水寨商賈雲集、經貿繁榮的過去,而今水寨人民正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以烤煙產業為龍頭,以社會主義新農村、生態示範村建設為突破口,糧林果並舉,大力發展旅遊業,興科技,抓黨建,積極進取,開拓創新,不斷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新跨越。
"古人雲:「蘭生於深山,不以無人而不芳。」絲綢古道水寨段盡管因滇緬公路的打通而失去它昔日的熱鬧景象,但蘭津古渡、西南第一橋——霽虹橋;西岸普陀岩摩崖石刻群;路心飛石鞏、水石坎「梯雲路」;出土文物古石器;百歲匾、「皇帝樓」、古鍾、古石佛、馬大人衙門等,這些足以展示古道深廣文化內涵的實物尚存,它像生長在深山幽谷的芳蘭,雖說雨季來臨就會葉萎花凋,然其「肉根」猶存,春風一動,又將重放花朵。
水寨鄉地處隆陽區東北部瀾滄江西岸羅岷山半腰,距保山城贊千米,境內山巒疊嶂起伏,溝壑縱橫交錯。山上較平,土質疏橙肥厚,且雨量充沛,有利於建材林生長,素有「果松王國」之譽;近幾年海棠「綠色溫床」培育出的餐桌珍饈——松茸,名噪華夏,遠銷日本,每公斤鮮品價格競高達1200元左右。中部屬丘陵地帶,主產稻穀、玉米、小麥及豆類,因土地面積狹窄,居民多以經商或做副業彌補生活之不足。時下多數閑散地均種上了藍桉和果木,每到春季,真的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下山地勢較陡,箐深而土肥,兼得江風之溫煦,竹類及果林發展很快,江邊核桃個大肉豐,上市即爭相購買;現經該鄉有志青年馬玉亮等人採用現代技術加工製成包裝精美的「武陵春核桃仁」,推向市場,深受省內外消費者歡迎。
聞名中外的霽虹橋,壁立萬仞的摩崖石刻,飛石倒立、丹崖夾峙的水石坎「梯雲路」,奇偉瑰異的羅岷山、瑪瑙山,穩健豪放的梯雲石刻,靜若處女的高原湖泊——葛根塘水庫,迷人的海棠生態農家樂,雲霧迷茫的梅花嶺,神奇的五鳳朝陽山,天造地設的石仙塘,奔流不息的渭西河,俱在水寨境內。正因其風光絢麗,峰巒殊秀,故使得徐霞客情有獨鍾,對一個小小的水寨大書特書。贊之日:「……武陵桃源,王官盤谷,皆所不及矣。此當為人滇第一勝。」
水寨,又稱「金齒咽喉」,自明成化年間在蘭津古渡上架通鐵索橋,就成為絲綢古道上頗具規模的山區集鎮。商賈往來,終歲不絕;歷史名人馬可•波羅、劉挺、鄧子龍、張含、張郃、王宏祚、楊升庵、徐霞客、林則徐、杜文秀、李根源……多次途經此地,諸公即景抒懷,揮毫留下墨寶。從霽虹橋到官坡的幾十里石板路被騾馬踏起的那無數馬蹄窩,既刻記著國際貿易的艱難歷程,又展現著水寨古鎮曾經擁有的輝煌。
2.2 水寨古道
水寨,四面是高山,谷底有一小片平地,旁有小村,即水寨。從東南方向沿水寨河徐徐順山谷而下,約2里,到羅岷山口,瀾滄江即遙遙在望。從這里至江邊的平坡村,是一條東西向的峽谷。兩山夾峙,一徑陡絕,崎嶇回環,古稱"梯雲路"。下坡的第一段,稱為"倒馬坎",據說是因山路陡險,"馬蹄高下處,一步一心驚",跋涉艱難,故名。水寨河沿溝瀉下,水陡勢險,沿途泥沙多被沖刷,全溝巨石裸露。水枯季節,河水僅從岩隙中穿縫而過;至雨季,則箐水洶洶。"澗水飛來瓊屑濺,岡腰斷處板橋通"。沿途螺徑紆徐,磴道盤空;時間一久,沿路小石遍鋪,人行其上而常滾動,稍有不慎即會摔倒。由於長年累月馬幫過往,鐵蹄到處,火星飛濺,青石樓上留下了一個個深深的蹄印,似一種特殊的象形文字,記錄著古道漫長悠久的歲月。
300多年前徐霞客經過這里的時候,記道:路從"疊磴夾縫間,或西或北,曲折上壑甚峻;兩崖夾石如劈,中垂一窗,水搗石而下,磴依壁而上,人若破壁捫天,水若爭道躍壑,兩不相遜者。夾中古木參霄,虯枝懸蹬,水聲石色,冷人心骨"。這段古道的奇、險,至今仍基本如此。
雲梯路腳,是平坡。這里是一個百戶左右的小山村,緊貼在陡峻的羅朗山腹。名雖帶"平",實際仍是"坡",只不過坡度稍緩罷了。山村雖小,過去卻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驛站。自滇緬公路通車後,這里才逐漸冷落下來。出平板坡村,沿著山坡北上,一路盡是茅草荒坡,絕少樹木。行約3里,古老的蘭津渡口,有一座飛架在懸崖絕壁之上的鐵索橋,1986年前的霽虹橋是我國最古老的鐵索橋。便呈現在面前。
2.3 霽虹橋
在雲南省保山縣與永平縣交界處的瀾滄江上,有一座飛架在懸崖絕壁之上的鐵索橋,1986年前的霽虹橋是我國最古老的鐵索橋。
霽虹橋的位置是西漢的蘭津古渡,東漢曾流傳「渡傅南,越蘭津」的歌謠。絲綢之路出現之前兩世紀,從四川西昌起,經雲南姚安、下關、保山,進入緬甸、印度等國的「西南絲道」就已形成,霽虹橋就是這條古驛道上的咽喉。此處古為舟筏渡口;東漢永平年初架起藤蔑橋;元貞年(1295年)改架木橋,得名霽虹橋;明代成化十一年(1475年)改建鐵索橋,清康熙年間重修。
相傳當年造鐵索橋時,原有的木橋被江水沖毀,要把每根手臂粗,數千斤重、百餘米長的鐵鏈從當東岸送到西岸十分困難。一位年輕的工匠從射箭獵獸得到啟發,根據他的建議,工匠們在陡峭的東岸用數根粗細不等,與鐵鏈一般長的麻繩由細至粗結好,然後把粗頭系在鐵鏈上,細頭系在箭尾上,射到西岸,西岸的工匠把麻繩捆在絞車上,搖動轉輪,將鐵鏈拖到西岸,固定在埋入地下幾米深的鐵鑄萬年樁上。
霽虹橋跨度為57.3米,寬3.7米,由18根鐵索鏈懸吊兩岸,上鋪橋板。兩個橋墩上有古樸典雅的橋堡,分別名為「武侯祠」和「觀音廟」。
霽虹橋西岸絕壁上刻有歷代文人墨客書寫的「西南第一橋」、「懸崖奇渡」、「金齒咽喉」等等;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曾到過此橋。
霽虹橋是歷代開發西南必經的關隘要道,在地理位置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橋上曾設有稅所和辦案機構。1942年5月,日本侵略軍曾派三十餘架飛機在霽虹橋上空轟炸,因地勢險要,古橋得以倖免。
1986年,古橋被洪水沖毀。
山寨文化山寨原義「山寨」拼音:shān zhài
「山寨」亦作「 山砦 」。
1、築有柵欄等防守工事的山莊。 宋 李心傳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龍州蕃部寇邊》:「王鉞又請於其前築水礶山寨,以為戍守之所,朝廷皆從之。」《宋史·岳飛傳》:「飛指畫甚大,令已至伊洛,則 太行一帶山砦必有應者。」《元史·世祖紀七》:「發蒙古漢軍都元帥張弘范攻漳州,得山寨百五,戶百萬一。」
引申
1、指窮地方,窮寨子,窮人住的地方。比如周星馳《功夫》里的豬籠城山寨。與其相對的是大宅,指有錢人住的地方。著名詩人、學者申寶峰有詩雲。
有財居大宅,無財住山寨。
大宅真才少,山寨盡是才。
2、舊時綠林好漢占據的山中營寨。《水滸傳》第五一回:「 吳學究 道:『山寨里頭領多多致意,今番教 吳用 和 雷都頭 特來請足下上山,同聚大義。』」《明史·項忠傳》:「流民附賊者至百萬……賊潛伏山砦,伺間出劫。」
山寨新義
「山寨」:「山寨」一詞源於廣東話,代表那些佔山為王的地盤,有著不被官方管轄的意味。「山寨」是依靠抄襲、模仿、惡搞等手段發展壯大起來,反權威、反主流且帶有狂歡性、解構性、反智性以及後現代表徵的亞文化的大眾文化現象。
我們不妨把「山寨」理解成三個層面:
1 「山寨產品」:第一個層面是其物質層面,「山寨」從字面來解釋是:在山寨中,逃避政府管理,通俗的說就是盜版、克隆、仿製等,一種由民間IT力量發展起來的產業。其主要特點主要表現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主要表現形式為通過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涉及手機、游戲機等不同領域。山寨產品包括山寨手機、山寨數碼相機、山寨MP3 等。這些產品如山寨手機多模仿一線品牌如Nokia、Samsung、Sony-Ericsson 等一線品牌的功能以及外觀,甚至有些將品牌名改為Nokir、Samsing、Suny-Ericcsun來求得與模仿原本的相似性。由於這些手機多抄襲手機生產廠家的正規產品從而節省了研發費用,其價格只有正規產品的五分之一甚至更低。加之其雖然材質和做工會稍遜一籌但其功能繁多、外觀新潮,從而得到中低端消費者的青睞,行業規模不斷擴大。而網路也出現打出「推介國產強機,交流山寨文化」口號的「山寨機網」。
2 」 山寨文化」:第二個層面是精神層面,即我們理解的狹義的一種精神文化現象。其中包括了山寨行為所折射出的主體行為者乃至當前大眾的社會心理、審美取向以及社會思潮的涌現、價值體系的新建等。而這一部分正是研究「山寨文化」的核心。當前對於「山寨現象」的批判正是基於此,「山寨」究竟會為我們帶來什麼?對當前中國的文化發展有什麼影響?但凡深度、理性地看待這場「文化秀」,我們必須從此切入。時間跨越到2008年末,由山寨機引發的山寨現象蔓延到整個網路,山寨明星、山寨紅樓夢、山寨百家講壇等等都毫不掩飾對精英文化的挑戰,隨後山寨現象又意外的登上了CCTV新聞聯播,這是官方首次對民間現象表述自己的意見,至此正式進入全民時代。
3 「山寨行為」:第三個層面乃行為層面,不僅包括各式具體更包括面對「山寨行為」主流文化的應對方式,以及面對山寨產品涉及到的知識產權問題管理機構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規避。社會系統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文化結構環環相扣,牽一發而動全身,「山寨產品」對當前消費市場的沖擊,「山寨行為」對當前中國當代文化多元並存結構的重新洗牌,無疑都在點滴影響著中國的發展進程。如何應對,如何使其發揮積極效應,正是各個層面相關者的當務之急。
所以「水寨」的意思是:地名或是山寨版的水貨。
http://ke..com/view/1451934.htm
㈦ 佛山的風景名勝有哪些
佛山旅遊景點
禪城景點
·孔雀園
·石灣公仔步行街
·石灣陶瓷博物內館
·陶塑公園 ·佛山祖廟容
·黃飛鴻紀念館
·梁園
·仁壽寺 ·佛山中山公園
·佛山電視塔
·南風古灶
南海景點
·西樵山風景名勝區
·南國桃園旅遊度假區
·黃岐龍母廟
·半月島旅遊中心 ·南海仙湖旅遊度假區
·南海影視城
·千燈湖
·康有為故居 ·慶雲洞
·獅子嶺森林公園
·銀坑溪景區
·蟲雷崗公園
順德景點
·奎福古寺
·德勝廣場
·李小龍祖居
·西山廟
·順德均安生態樂園
·清暉園 ·寶林寺
·陳村花卉世界
·錦岩廟
·碧江金樓
·順峰山公園
·冰玉堂
·西海抗日烈士陵園
·龍潭龍母廟
三水景點
·三水森林公園
·魁崗文塔
·三水荷花世界
·三水僑鑫生態園 ·胥江祖廟
·三水九道谷漂流
·三水溫泉高爾夫球場
·思賢滘 ·三水大旗頭古村
·大南山
高明景點
·七星崗公園
·合水桫欏自然保護區
·皂幕山
·世紀廣場 ·文昌塔
·靈龜塔
·對川茶景園
·凌雲山 ·大佛山觀音寺
·原野水寨
·銀海高爾夫球會所
·西坑水庫
㈧ 位於「絲綢之路」上的著名文化遺址是
絲綢之路遺跡
1986年夏,離成都北郊不遠的廣漢三星堆文化遺址,發現了大批精美的青銅器,以及來自緬甸、印度溫暖海域的齒貝,有力地證明古蜀文化的極高水平,並且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經與沿海地區有了交往。
中國境內的三條絲綢之路(西北的路上絲路、南方的海上絲路和西南方的路上絲路)中,以西南方的路上絲路發展得最早,在公元前四世紀時便已開通。這條絲路在漢代時稱為「蜀——身毒道」,蜀是四川,身毒是印度的古稱,既是指從四川出發,經過雲南、緬甸直至印度的商路。此「道」通常被稱為滇西「古西南絲綢之路」,其遺跡主要位於保山市的水寨、官坡及大理州水平的博南山等地。
古西南絲綢之路形成於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比我國西北絲綢之路的形成早兩百多年。它和西北絲綢之路一樣,曾經對世界文明作出過偉大的貢獻。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22年,張騫奉命出使西域(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看到從印度輸入的四川蜀布和筇竹杖,得知四川商人早已從雲南經緬甸到印度去從事貿易活動了。張騫回朝將所見所聞上奏漢武帝,具有雄才大略而又好大喜功的漢武帝聽後十分驚喜,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打通從西南到印度的官道,由官方參與商業貿易,擴大疆土。武帝即封張騫為博望侯,命其以蜀郡(治所在成都)、踺為郡(治所在宜賓西南)為據點,派遣四路秘密使者,分頭探索通往印度的道路,但都遭到西南少數民族的阻攔未獲成功。武帝又從內地廣徵士卒,舉兵攻打西南夷、夜郎、滇等國及許多部落。但由於封建統治者造成的民族隔閡太深,以及昆明、雋等族的頭人酋長為了壟斷豐厚的過境貿易而拚死抵抗,歷經十餘年,結果僅打通了從成都到洱海地區的道路,官方使者未能超過大理至保山一帶,只能通過各部族作中介與印度商人間接貿易。到了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人內附、東漢王朝「始通博南山、渡瀾滄水」,滇緬通道才算打通了,並與緬甸的撣族有了經濟文化來往,又通過緬甸進入了印度。漢武帝孜孜以求的「通蜀,身毒國道」才算全線暢通。
文化
「古西南絲綢之路」的川滇段有兩途:一條走「古氂牛道(零關道),從成都出發,經雙流、新津、玒崍、名山、雅安、榮經、漢源(窄都)、越西、喜德、冕寧、西昌、到達會理以後,折向西南行,經攀枝花,渡金沙江至雲南大姚,最後到達大理。另一途從成都出發,經彭山,沿岷江而下,經樂山、宜賓,再沿秦代開鑿的「五尺道」南行,經高縣、筠連、向西折入橫江河谷,經豆沙關、大關、昭通、曲靖、昆明,最後到達大理。兩條路在大理會合後,經保山、騰沖、盈江到達緬甸境內的八莫,從八莫出發又有水陸二途到印度。從印度又可通中亞、歐洲。通過「古西南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蜀布、筇竹杖、工藝品、鐵器等源源不斷的輸出,國外的琉璃、寶石、翡翠、光珠等又輸入。到了唐代,這條絲道更加興旺發達,經久不衰。它是中印兩個文明古國最早的聯系紐帶,對中外社會、經濟、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後來由於又發現和開辟了新的道路,這條古道才逐漸人稀。
斗轉星移,日月交替,古西南絲路的絕大部分道路,已淹沒在時間的風雨之中,但一些雄關險道,騾馬蹄印,詩聯題刻,至今仍留下深深的歷史印痕。最典型的如保山的蘭津古渡,霽虹橋遺址及附近的摩崖詩、詞、題刻。保山的水寨、官莊等路段,都是當年用人工鑿岩開山而成的路基,至今仍保存完好。水寨一段自瀾滄江邊至長灣長約10餘公里,原設平坡鋪、山達鋪、水寨鋪等郵驛站點,現尚存平坡鋪的小街寬3米,長50米,兩端有街門等遺跡。由平坡西上羅陽山至水寨,山腰大石坎長三、四公里的路段是在懸崖峭壁上開鑿而成的。路徑曲折陡峭,有500餘級台階猶如天梯,史稱「梯雲路」。石階上猶存騾馬攀踏的累累蹄印,最深者達13厘米,可見當年要攀越這段路途是多麼艱難啊!
㈨ 湖北有哪些名勝古跡
1、荊州古城
荊州古城,又名江陵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保存較完好的荊州古城牆,城內東西直徑3.75公里,南北直徑1.2公里,面積4.5平方公里,城牆周長10.5公里,高8.83米,共六座城門,每座城門上均建有城樓。
2、長坂坡
長坂坡,即三國古戰場長坂坡,位於今湖北省宜昌市下屬縣級市當陽市中心城區的長坂坡古遺址,乃三國時代趙子龍宣威之地。
這里屬於荊山余脈,是其東支南下所形成的岡嶺地帶,古曰"當陽長坂",或曰"當陽坂"。古時此地濱臨雲夢澤,雖後來湖面沉積為陸,但至東漢末仍多澇地、水網縱橫。
3、武當山古建築群
武當山遺存古建築53處,建築面積2.7萬平方米,建築遺址9處,各類文物5035件。1982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1994年,金殿、紫霄宮、「治世玄岳」石牌坊、南岩宮、玉虛宮遺址等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4、盤龍城遺址
盤龍城出土的104厘米長的大玉戈被列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它的發現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文化面貌、城市的布局與性質、宮殿的形制及建築技術,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鍾祥
鍾祥是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2700多年 ,在春秋戰國時稱郊郢,系楚國陪都,後期曾為楚國國都。
㈩ 西南絲綢之路的主要遺跡
1986年夏,離成都北郊不遠的廣漢三星堆文化遺址,發現了大批精美的內青銅器,以及來自緬甸容、印度溫暖海域的齒貝,有力地證明古蜀文化的極高水平,並且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經與沿海地區有了交往。
中國境內的三條絲綢之路(西北的路上絲路、南方的海上絲路和西南方的路上絲路)中,以西南方的路上絲路發展得最早,在公元前四世紀時便已開通。這條絲路在漢代時稱為「蜀——身毒道」,蜀是四川,身毒是印度的古稱,既是指從四川出發,經過雲南、緬甸直至印度的商路。此「道」通常被稱為滇西「古西南絲綢之路」,其遺跡主要位於保山市的水寨、官坡及大理州水平的博南山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