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豐塘遺址
❶ 淮河文化的文化遺跡
由於淮河亘貫抄中國中部,襲歷史上多次南北分裂對峙,絕大多數以淮河流域為界,形成拉鋸式戰場,加上連綿不斷的農民起義,戰爭頻繁;再由於黃河自東漢以來多次奪淮,借淮入海,水系和植被均受到嚴重破壞,使淮河流域地表文物、古代建築幾乎盪然無存,增加了研究工作的難度。但從地面僅存一些遺址遺跡來看:如以芍陂(安豐塘)為代表的春秋時期孫叔敖(楚令尹)創建的水利工程,古壽縣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及鳳陽明中都城等,就足以顯示這一地區豐富的文化底蘊。同時,該地區地下文物仍極豐富,凡發掘出土者,皆光彩奪目。如在渦陽「天靜宮」出土文物豐富,極具研究價值。特別是從1989年發現蒙城尉遲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經6個年頭的發掘,發現了一個規模宏大聚落遺址,出土文物近5000件,填補了大汶口文化發現30多年來聚落研究的空白,被列為94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固鎮又發現新石器遺址和漢墓群。至於豫東、徐海一帶出土文物,數量很多,價值亦高。由此可見,淮河文化研究領域廣闊,是一塊承待開墾的文化躍土。
❷ 史記等古籍記載,戰國魏文侯時什麼創建引漳十二堰
《史記》等古籍記為戰國魏文侯時鄴(治今臨漳縣西南鄴鎮)令西門豹創建(公元前422年)。
引漳十二渠又被稱為西門渠,位於魏國鄴地也就是現如今河北省臨漳縣鄴鎮和河南安陽市北郊附近。第一渠首在鄴西18里,相延12里內有攔河低溢流堰12道,各堰都在上游右岸開引水口,設引水閘,共成12條渠道。
第一渠首在鄴西18里,相延12里內有攔河低溢流堰12道,各堰都在上游右岸開引水口,設引水閘,共成12條渠道。灌區不到10萬畝。漳水渾濁有很多泥沙,可以灌溉肥田,提高產量,鄴地因而富庶起來。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末年曹操以鄴為根據地,按原形式整修,十二堰從此改名天井堰。
(2)下豐塘遺址擴展閱讀:
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傳第六十六》西門豹即發民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當其時,民治渠少煩苦,不欲也。豹曰:「民可以樂成,不可與慮始。今父老子弟雖患苦我,然百歲後期令父老子孫思我言。」
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給足富。十二渠經絕馳道,到漢之立,而長吏以為十二渠橋絕馳道,相比近,不可。欲合渠水,且至馳道合三渠為一橋。鄴民人父老不肯聽長吏,以為西門君所為也,賢君之法式不可更也。長吏終聽置之。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澤流後世,無絕已時,幾可謂非賢大夫哉!
❸ 義烏廿三里下豐塘怎麼走
坐310路到下婁 下車 然後打個摩的過去 1公里左右
310路路線
廿三里北站—臨時停靠回點—移動公司(廿答三里中心衛生院)—下婁—艷庄化妝品—東方仙子—東陳—紫秀內衣—花皮塘(義東派出所交警隊)—八足塘—石柱下—八腳坎白岸頭—下華店—下駱宅—白塘畈—東付宅—東前王—福田禪寺—國際商貿城四區南大門(旅遊購物中心)—國際商貿城二區北—國際商貿城二區西—國際商貿城二區西大門—國際商貿城一區西—國際商貿城一區西大門—賓王小學—興中內衣專業街—賓王站—賓王客運中心—產權交易所(中國銀行)
❹ 我來當導游一安豐塘300字
安豐塘,又稱期思陂,為多年前春秋時代楚國相國孫叔敖主持修築的大型水利工程,曾被譽為「世界塘中之冠」,與都江堰、漳河渠、鄭國渠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安豐塘鎮境內名勝古跡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豐塘,縣級文保護單位古安豐縣城遺址。安豐塘古稱芍陂,為春秋中葉楚令尹「楚相」孫叔敖主持興建,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孫叔敖輔佐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與他重視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的富民強國政策是分不開的。
,是我國四大古水利工程之一,比都江堰還早300年,素有「天下第一塘」之譽,面積34平方公里,蓄水量1億立方米,塘內盛產銀魚、河蟹、鯽魚、鯉魚、鯿魚、青魚、鱖魚、河蜆等,塘北岸有孫公祠、碑亭等均對遊客開放,旅遊資源豐富。安豐塘鎮位於「天下第一塘」安豐塘畔,十迎路(十字路至迎河)、雙安路(雙橋至安豐塘)、土建路(陶店至建設)等省縣級公路穿境而過,鎮政府駐地距壽六路(六安至壽縣)5公里,縣城30公里,距合阜高速公路入口31公里,合六葉高速公路六安北入口62公里,距六安市70公里,省城合肥80公里,距合肥新橋國際機場55公里,交通便捷通暢。
安豐塘是我國水利史上最早的大型陂塘灌溉工程,選址科學,工程布局合理,水源充沛。它的建造對後世大型陂塘水利工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千百年來,安豐塘在灌溉、航運、屯田濟軍等方面起過重大作用。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多次投入資金對安豐塘進行維修,充分發揮古塘效益,灌區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發展,壽縣也被列為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一些國內外專家學者先後到此參觀,對安豐塘水利工程歷史之久長,設計建造之科學而且至今仍發揮著巨大效益評價極高。
安豐塘環境清新而幽雅。良田萬頃、水渠如網;環塘一周;綠柳如帶;煙波浩淼;水天一色。造型秀雅的慶豐亭點綴在平波之上,與花開四季的塘中島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蓬萊仙閣圖。
安豐塘北堤外側的孫公祠,是古人為紀念創建芍陂的楚相孫叔敖而建。祠內藏有古碑刻二十餘方,是研究安豐塘水利史的珍貴資料,其中許多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和鑒賞價值。
安豐塘是中國水利史上最早的大型陂塘灌溉工程,選址科學,工程布局合理,水源充沛。它的建造對後世大型陂塘水利工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千百年來,安豐塘在灌溉、航運、屯田濟軍等方面起過重大作用。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多次投入資金對安豐塘進行維修,充分發揮古塘效益,灌區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發展,壽縣也被列為中國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一些國內外專家學者先後到此參觀,對安豐塘水利工程歷史之久長,設計建造之科學而且至今仍發揮著巨大效益評價極高。安豐塘環境清新而幽雅。良田萬傾、水渠如網;環塘一周;綠柳如帶;煙波浩淼;水天一色。造型秀雅的慶豐亭點綴在平波之上,與花開四季的塘中島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逢萊仙閣圖。安豐塘北堤外側的孫公祠,是古人為紀念創建芍陂的楚相孫叔敖而建。祠內藏有古碑刻二十餘方,是研究安豐塘水利史的珍貴資料,其中許多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和鑒賞價值。安豐塘經歷了二千多年的風雨蒼桑,現在正以她的古韻新姿、笑迎四方遊客。
安豐塘,又稱芍陂(音:確杯),為2500多年前春秋時代楚國相國孫叔敖主持修築的大型水利工程,曾被譽為「世界塘中之冠」,與都江堰、漳河渠、鄭國渠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史記原面積為「周百二十里」,後經歷史滄桑,諸多變化,但千百年來它在「納川吐流」,農田灌溉,水路運輸,發展農業,屯田濟軍,治理淮河等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確實是不爭的事實。孫叔敖者,是上了《史記》的人物,司馬遷在《循吏列傳》中說他在楚為相期間,政績斐然,「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姦邪,盜賊不起」,而他個人生活也極為儉朴,經常是「糲(粗)餅菜羹」,「面有飢色」,為相12年,死後卻兩袖清風,一貧如洗。他在主持修築安豐塘之前,曾到實地做過詳細調查研究,並廣泛徵求當地群眾意見,做到選址合理,堤壩位置安排得當有序,蓄灌關系考慮周到,收到良好的效益,所以沿用至今。現在該塘堤壩約長24000米,面積達40餘平方公里左右,蓄水庫容近一億立方米,可灌溉農田面積達45萬畝左右,成為皖西北淠史杭灌區的一個重要調節水庫。人們為了紀念這位為人民做了好事的孫相國,早在北宋之前就在安豐塘北端建立了「孫公祠」。歷代文人多有詩文贊譽孫公修塘之益。
塘堤周長25公里,面積34平方公里,蓄水量1億立方。放水涵閘19座,灌溉面積93萬畝。安豐塘古名芍陂,為春秋時期「楚相孫叔敖所造」,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孫叔敖輔佐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與他重視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的富民強國政策是分不開的。安豐塘,又稱期思陂,為2500多年前春秋時代楚國相國孫叔敖主持修築的大型水利工程,曾被譽為「世界塘中之冠」,與都江堰、漳河渠、鄭國渠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史記原面積為「周百二十里」,後經歷史滄桑,諸多變化,但千百年來它在「納川吐流」,農田灌溉,水路運輸,發展農業,屯田濟軍,治理淮河等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確實是不爭的事實。
中國古代淮河流域著名的水利工程。在安徽省壽縣 南30公里。古名芍陂。隋唐以後,因陂在安豐縣境,又 名安豐塘。明代以後芍陂之名漸廢。據《後漢書•王景
傳》記載,塘為春秋時期楚莊王時(公元前613~前591) 楚相孫叔敖所造。據文獻可考,從東漢建初直至清康熙 年間,歷代都對芍陂進行修治。1959年安徽省文物工作
隊在此處發掘出一座漢代閘壩工程遺址。1988年國務院 公布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❺ 壽縣有什麼好玩的
壽縣著名景點:
安豐塘、楚王墓、孔廟、清真寺、報恩寺、古城牆、劉安墓等。
壽縣是安徽省最早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三個城市,歷史上4次為都,10次為郡。是楚文化的故鄉,中國豆腐的發祥地,淝水之戰的古戰場,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稱,壽春楚文化博物館珍藏國家一級文物160多件,二、三級文物2000多件。
壽縣擁有國家AAAA級風景區2個,有六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豐塘、壽縣古城牆、壽縣孔廟、清真寺、壽春城遺址、淮南王墓)。壽縣還是安徽省7個重點旅遊城市之一。
❻ 安豐塘的主要景點
碑刻亭
現在該塘堤壩約長24000米,面積達40餘平方公里左右,蓄水庫容近一億立方米,可灌溉農田面積達45萬畝左右,成為皖西北淠史杭灌區的一個重要調節水庫。北堤外側的孫公祠(孫叔敖祠),是古人為紀念創建芍陂的楚相孫叔敖而建。歷代文人多有詩文贊譽孫公修塘之益。現存殿宇、碑庫各3間,石刻19塊,碑文記述芍陂地理位置、水源、灌區分布、用水規劃及歷代整修情況,是研究安豐塘水利史的珍貴資料,其中許多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和鑒賞價值。
孫公祠
又名楚相祠、芍陂祠、安豐塘祠等。位於今安豐塘北岸,為祀孫叔敖造芍陂而建,始於何時尚未能詳。安豐塘,素有「天下第一塘」之稱。古名芍陂,為楚相孫叔敖主持修建。後人為紀念孫叔敖,在陂北建有一祠,故名孫公祠。
孫公祠位於安豐塘北堤的外側,是古人為紀念創建芍陂的楚國丞相孫叔敖而建的。孫公祠佔地面積三千多平方米。清代康熙時,壽州同知顏伯珣《孫公廟記》談到當時孫公祠已有「殿廡門閣凡九所二十八間,僧舍三所就間,戶牖五十有七戶」。並還逐漸形成了一套祠宇制度。據《芍陂紀事》載,祠堂正殿祀奉楚國令尹孫叔敖像,東西配立漢至清代致力於興修芍陂水利的官吏48人。
孫公祠內藏有古碑二十餘方。有歷代重修安豐塘記碑、禁侵塘為田之積水界碑、安豐塘灌區圖示碑、孫公叔敖像贊碑等。這些碑刻都是研究安豐塘水利史的珍貴資料。其中許多碑刻還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和鑒賞價值。清代書法家梁梁書丹的行書《重修安豐塘碑記》等尤為書家稱道。
其他遺存
鄧艾廟塔、利澤門賞月、罩口觀夕陽、孫公紀念祠、古城牆遺址、石馬觀古塘、五里迷霧、鳳凰觀日出、洪井晚霞、沙澗荷露。
安豐塘現已形成了許多景觀。孫公祠是書法藝術鑒賞處;安豐塘塘中有島島中有塘,已成為垂釣樂園。
❼ 安豐塘按旅遊方法寫作文一千字以上怎麼寫
你是想寫壽縣哪方面的?給你個簡介供你參考。
壽縣位於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依八公山,傍淮、淠河,同省會合肥市接壤,與國家能源城淮南市毗鄰。全縣總面積2986平方公里,耕地178萬畝,轄25個鄉鎮。總人口128萬。
壽縣歷史悠久。古稱壽春、壽陽、壽州,屢為州、府、道、郡等治所。它古屬淮夷部落,夏為揚州域,商周為州來國地,春秋屬楚。三國是為魏地,已是十餘萬人的重鎮。自晉以後到唐、宋,壽縣繼續以繁華著稱於世,所謂「揚(州)壽(州)皆為重鎮。」
壽縣文化燦爛。是楚文化的故鄉,是中國豆腐的發祥地,是「淝水之戰」的古戰場。以楚文化為底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鄉土文化,尤以正陽肘閣、壽州鑼鼓等廣受歡迎。壽縣勝跡宏博,現在的古建築有發始建於唐貞觀年間的報恩寺、宋嘉定時期的古城牆、元代的黌學、明朝時期華東最大的清真寺、典雅肅穆的孫公祠等;名人古墓星羅棋布,主要有蔡候墓、楚王墓、淮南王墓、廉頗墓、宓子墓等;古遺址有古郢都遺址、安豐城遺址、淝水之戰古戰場等;其它還有春申坊、時公祠、斗雞台、呂蒙正寒窯、陳玉成囚室、狀元府、淮王丹井,以及早在清代就載於方誌的壽州內八景和外八景等等。目前全縣存有古跡160多處,其中唐、宋、明、清建築10多處,古墓葬多達80多座,古遺址29處。壽縣文物眾多,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縣博物館珍藏國家一級文物160多件,二、三級文物2000多件,有「地下博物館」之稱。
壽縣人文薈萃。春秋時楚國令尹孫叔敖修的安豐塘,與都江堰、鄭國渠,漳河渠並稱我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壽縣是世界管狀射擊武器、垂體激素葯物、豆腐的發源地「天下第一塘」安豐塘所在地,因而又被世人稱為「四個世界之最」。特別是豆腐文化的始祖--淮南王劉安及其門人編著的宏篇巨著《淮南子》,集自然科學、哲學、史學、文學價值於一體,博大精深,在亞洲和世界上都廣有影響,現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專門研究《淮南子》的學術團體。「時苗留犢」的典故早在唐代就被作為兒童啟蒙教育的典範,「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等成語膾炙人口,國人皆知……。宋代政治家呂夷簡、呂公著和詩人呂本中,清代一代帝師孫家鼐、民國英傑柏文蔚,以及抗日名將方振武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已名垂青冊,萬古流芳。壽縣是革命老區,誕生了安徽省最早的黨組織--中共壽縣小甸集鎮特別支部,走出了曹淵、曹蘊真、薛卓漢、方運熾、孫一中等一批談民族獨立和解放而光榮獻身的革命先烈,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
壽縣資源豐富。是全國糧食、油料、水產品生產百強縣和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目前已形成優質糧油棉、水產、生豬、白鵝、肉雞、席草、果菜、林木等八大主導產業。地方特產壽霍黑豬、皖西白鵝聞名遐邇,淮王魚、銀魚、瓦蝦歷史上被列為貢品,八公山豆腐、酥梨、水蜜桃、廷龍瓜子、壽州香草等,一直深受海內外賓客青睞。壽縣是國務院1986年頒布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省政府確定的全省7個重點旅遊城市之一,旅遊資源豐富,已初步形成了八公山國家森林公園、壽州古城和安豐塘三大旅遊景區,年接待遊客30多萬人次。壽縣交通便捷,即將通車的合淮阜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距淮南鐵路蔡家崗站僅8公里,距合肥機場僅1小時路,區位優勢明顯。
❽ 安徽有哪些文化古跡
1、醉翁亭
景區內丘壑林泉、寺宇亭台、古道、古關隘均以其蔚然深秀,清幽淡雅而得天獨厚。境內大小山峰九九八十一座,層巒起伏,溝谷深邃,溪流潺潺,林茂深秀。
午間時分的醉翁亭,在陽光的襯托下,熠熠生輝,古樸優雅,給人一種智者陷入沉思之中的奇妙之感。
❾ 安徽省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幾處
安徽省境內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6處)
合肥市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 | 劉銘傳舊居蕪湖市大工山—鳳凰山銅礦遺址 | 繁昌窯遺址 | 皖南土墩墓群 | 人字洞遺址淮南市壽州窯遺址馬鞍山市朱然家族墓地 | 李白墓淮北市柳孜運河碼頭遺址 | 臨渙城址 | 淮海戰役總前委和華東野戰軍指揮部舊址安慶市薛家崗遺址 | 白崖寨 |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 振風塔 | 世太史第黃山市潛口民宅 | 許國石坊 | 棠樾石牌坊群 | 老屋閣及綠繞亭 | 羅東舒祠 | 程氏三宅 | 呈坎村古建築群 | 漁梁壩 | 宏村古建築群 | 西遞村古建築群 | 許村古建築群 | 祁門古戲台 | 南屏村古建築群 | 溪頭三槐堂 | 鄭氏宗祠 | 竹山書院 | 齊雲山石刻滁州市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 | 半塔保衛戰舊址巢湖市和縣猿人遺址 | 凌家灘遺址 | 馮玉祥舊居六安市安豐塘 | 壽春城遺址 | 壽縣古城牆 | 李氏庄園亳州市花戲樓 | 尉遲寺遺址 | 曹氏家族墓群 | 亳州古地道 | 蒙城萬佛塔宣城市新四軍軍部舊址 | 龍川胡氏宗祠 | 廣教寺雙塔 | 陳山遺址 | 水西雙塔 | 查濟古建築群 | 江村古建築群 | 黃田村古建築群
❿ 壽縣有哪些習俗,景點,特產
壽縣人性格豪爽、熱情好客,平日來人,堅留吃飯,打酒買菜,定喝個一醉方休。遇到婚嫁、生子、祝壽、建房、遷居等喜慶事,更是大張旗鼓,盛情宴客。
淮南地區的宴客習俗主要有:
一、席位
席位主要包括座位和桌位兩個方面。本地過去設席多為方桌。可坐八人,所以通稱「八仙桌」。方桌的通常擺法是桌縫與房門垂直。因房門多向南,桌縫一般都是東西向。座位的排法是,面朝門左手的是上座,右手的是二座;面朝西右手的是三座,左手的是五座;面朝東左手的為四座,右手的為六座;左手的為七座,背朝門右手的是未座,俗稱「把(酒)壺的」、「瀉酒的」。
上座通常由長者、主要客人坐。如果來客的是主人的平輩且年齡小或主人的晚輩,主人也應坐上座。末座,俗稱「把壺的」,通常由第二主人或主人的晚輩來所坐,負責把壺斟酒、接菜遞盤。
二、菜餚
過去酒席上的菜餚,冷盤用盤子盛,熱菜用碗。不計盤子算碗。有八碗與十碗之分。
非正式的酒席上八碗。就席前桌上先上四到六盤冷盤。客人入座後上四道喝酒用的熱菜。頭道是整雞,二道為整魚,三道為面圓子(一碗24個),四碗是甜湯。故有「頭碗雞、二碗魚、三碗是圓子」之說。酒喝得差不多時,再上四道吃飯菜。五、六兩道為襯菜(可隨季節、經濟條件來定,可葷可素)。七道是八大塊,八道為咸湯(如雞蛋洋柿湯、青菜雞蛋湯等)。
正式的酒席(如結婚)上十碗。講究的先上十盤果子,客人入席吃點撤去,再上十盤子冷盤,然後再上十碗熱菜。熱菜分前六道與後四道。
前六道為下酒菜。第一碗為定席名菜,多上蹄胞、海參等。上前者為蹄胞席;上後者為海參席。第二碗為整雞、三碗為整魚、四碗為圓子、五碗為襯菜、六碗為甜湯。
後四道為吃飯菜。七、八兩碗為襯菜、九碗為八大塊、十碗為咸湯。
三、飲酒
把壺斟酒,先從上座開始,依次而下。酒要斟滿,酒滿敬人。
主人端杯勸酒,客人方可端杯;主人執筷子讓菜,客人方可動筷子。共飲三杯酒後,主人應該先從上座開始一一敬酒,客人可自找對象相互敬酒。本地習俗敬酒時敬酒人與被敬人同飲。 敬酒一般敬兩個酒,為成雙成對。敬酒不喝乾為不敬。
吃飯時忌將筷子豎插在干飯碗里(是祭祀鬼神時用)。
主人不能在客人吃好前吃完,哪怕是碗底留一口,也應等在客人全部吃好飯後再吃掉。
客人吃好飯後可把筷子平放在碗口上,表示「我在等你們吃」,主人可把客人的筷子取下放在碗邊,表示「不要客氣」。
壽縣景點
人文景觀 楚幽王墓、蔡昭侯墓、安豐塘、壽縣孔廟、壽縣清真寺、報恩寺、壽縣古城牆、劉安墓、壽縣博物館、淮南王墓、壽州窯遺址、玄帝廟、孫叔敖紀念館
自然景觀 瓦蚌湖、大井水庫、花果水庫
壽縣特產
手工品 紫金硯 壽縣草席 - -
食品 壽柴胡 壽縣草莓 郝圩酥梨 香草
銀魚 淮王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