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會丈遺址

會丈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3-08 09:09:13

㈠ 是全國保存最好,並具有世界意義的古戰場遺址.

. 第十名:最具個人英雄主義和傳奇色彩的古戰場——湖北當陽
. 第九名:最具悲情色彩的古戰場——山東威海
. 第八名:屠殺生命最多的古戰場——山西長平
. 第七名:最具愛國色彩的古戰場——廣東虎門
. 第六名:最沒有硝煙氣息的古戰場——陝西五丈原
. 第五名:最易被遺忘的古戰場——安徽淮南
. 第四名:最具硝煙氣息的古戰場——山西雁門關
. 第三名:最具現代味道的古戰場——烏蘭布統
. 第二名:最具浪漫色彩的古戰場——安徽垓下
. 第一名:最受關注的古戰場——湖北赤壁

topten之十大古戰場第十名:
當陽:最具個人英雄主義和傳奇色彩的古戰場(湖北.宜昌)

在《三國演義》中,張飛和趙子龍都是一等一的英雄人物,但是真正讓兩人威震天下的,無疑是當陽一戰。趙子龍在曹操的千軍萬馬中殺了個七出七入,上演了單騎救主的勇猛;張飛則上演樹上開花之計,橫矛立馬,一聲大吼,喝斷當陽橋,嚇退曹操雄兵。這無疑讓當陽極具傳奇色彩。

topten之十大古戰場第九名:
威海:最具悲情色彩的古戰場(山東.威海)

電影《甲午風雲》演繹的是100多年前發生在渤海灣上,抵禦外敵的故事。這場戰爭本身極富悲壯色彩,也和那個年代其他的戰爭一樣,最後以簽訂不平等條約而告終,而如鄧世昌這樣的英雄人物,必將為後人所紀念。而發生戰爭的海濱城市威海,也成為人們悼念英雄之所在。

topten之十大古戰場第八名:
長平:屠殺生命最多的古戰場(山西.晉城)

戰爭,伴隨的就是生命的代價,除了烽火硝煙之外,往往就是鮮血和屍骨。公元前二六零年,為了統一中國,秦國進攻趙國,在反間計和紙上談兵的雙重作用下,幾乎兵不血刃,趙國40萬大軍就束手被擒。然而這並不是戰爭的結束,白起在戰場所在地長平,就地挖坑,將40萬條生命化成了白骨,這在中外戰爭史上,可能是絕無僅有。

topten之十大古戰場第七名:
虎門:最具愛國色彩的古戰場(廣東.廣州)

提起虎門,人們想起的是林則徐虎門銷煙,但是這里也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戰場。雖然在虎門,戰爭中參戰的人數並非很多,也沒有演繹太多的傳奇故事,但是這里濃縮了中國人抗擊侵略最悲壯的一幕,中國人第一次用大刀長矛和土槍土炮與西方的洋槍洋炮展開了斗爭,也揭開中國屈辱的百年抗爭史。

topten之十大古戰場第六名:
五丈原:最沒有硝煙氣息的古戰場(陝西.寶雞)

嚴格的說,五丈原並沒有發生什麼大的戰役,這里也沒有其他古戰場的那些烽火硝煙,但是因為它和諸葛亮聯系在了一起,所以就具有了極大的群眾基礎。在杜甫的詩里,詩人正四處尋找那年那地的悲情;鄉間的戲里,「五丈原」的故事正在方寸之地重新上演;在現代人玩的電腦游戲里,五丈原也赫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topten之十大古戰場第五名:
八公山:最易被遺忘的古戰場(安徽)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成語產生於東晉的淝水之戰,而淝水之戰是以少勝多戰爭的典範。因此這場戰爭到今天依然被人們經常提起。發生戰爭的所在地八公山,扼守在淮河重鎮-淮南,是兵家必爭之地。但是作為古戰場,淝水之戰和其他的戰爭好像並沒有以八公山為名,所以,八公山已經成為一個快被人們遺忘的古戰場了。

topten之十大古戰場第四名:
雁門關:最具硝煙氣息的古戰場(山西.忻州)

金庸先生的小說《天龍八部》中,雁門關一役可以說是整個故事的核心之一,雁門關也就成了小說情節的主要發生地。而長達百年的宋遼對持,雁門關作為古三關,也無疑見證了最多的血雨腥風。追述歷史,雁門關從秦漢時期,就成為行兵之道。提起雁門關,人們必然會聯想到對峙、戰爭……

topten之十大古戰場第三名:
烏蘭布統:最具現代味道的古戰場(內蒙古.赤峰)

俗話說:「運氣來了,想擋也擋不住」,把這句話用在今天的烏蘭布統,絕不為過。近幾年來,眾多影視作品在這里拍攝,很出名的如《三國演義》、《康熙帝國》、《射鵰英雄傳》等,大段大段的「人海戰場」戲在這里拉開。一時間,許許多多的「戰爭」就開始在現代科技和歷史故事中上演。這讓本來默默無聞的烏蘭布統,開始被許許多多遊客,尤其是想一睹草原風光和歷史遺跡的遊客所喜歡。但這里終歸還是一個出名的古戰場,康熙曾和葛爾丹大戰於此,上演的是真刀真槍的故事。

topten之十大古戰場第二名:
垓下:最具浪漫色彩的古戰場(安徽)

項羽是歷史上形象最為鮮活的人物之一,雖然他失敗了,也犯過錯,但是他可以說是個至性至情的人物。尤其是被困垓下城後,上演了兒女情長的凄切與烏江邊拔劍自刎的悲壯,更是為後人所道哉。盡管如此,依然無法掩蓋在垓下所發生的刀光劍影和金戈鐵馬。就因為在戰爭中上演了這樣的故事,所以垓下也「一戰」成名。

topten之十大古戰場第一名:
赤壁:最受關注的古戰場(湖北.咸寧)

問了許多人,說提起古戰場,你會想起哪裡,幾乎十個人九個回答說是赤壁,這足以說夠了。這里發生了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聚集了曹操、劉備等一帶梟雄;後來,蘇東坡等文人騷客均不惜筆墨,留下千古名句;而今,人們為了爭奪誰是所謂真正的赤壁而新聞不斷;小說《三國演義》和各種媒體上的三國作品,幾乎無一不拉出赤壁來大肆渲染,看來赤壁快要成為古戰場的代名詞了。

㈡ 廈門的歷史遺址有哪些

南普陀寺、廈門北辰山、梵天寺、胡里山炮台、曾厝垵

㈢ 古城遺址發現漢代墓葬,墓主為漢代的歐洲人。講的是什麼

在這座古城遺址還發掘出了一處前後兩室的漢代墓葬,前室有4件完整的灰陶、陶灶和陶倉,後室遺體的頭骨旁有一撮毛發,呈棕紅色,遺體下面有一枚紅色紐扣。

經考古論證,墓主為漢代的歐洲人。

在與者來寨鄰近的杏樹村,村民們曾挖出一根丈余長的粗大圓木,周體嵌有幾根一尺多長的木桿,專家認為,這可能就是古羅馬軍隊構築「重木城「的器物。鄰近的河灘村則出土了寫有」招安」二字的橢圓形器物,專家認為,這可能是羅馬降人軍帽上的頂蓋。

根據一件件出土文物,關教授及其合作者認定,甘肅永昌縣的者來寨正是驪靬古城遺址,也正是羅馬戰俘的聚居地。

村民中很多人都有歐洲人的相貌特徵。

在考察者來寨的過程中,關教授發現,盡管這里的村民們講漢語,族系也為漢族,但他們當中的很多人都有歐洲人的相貌特徵:個子高大,藍眼睛,眼窩深陷,頭發呈棕色,汗毛較長,皮膚為深紅色。

他對此進行了專門統計,結果發現,者來寨共有400多口人,其中有歐洲相貌特徵的有200多人。他發現,這些被外人稱為「黃毛」的村民很少出外做事,他們總有一種自卑感。因此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出外做事總要把頭發染成黑色。

關教授及其合作者還對這里的民俗進行了細致的研究,他們發現,當地民俗具有古羅馬遺風。

當地人的葬俗與眾不同,他們在安葬死者時,不論地形如何,一律頭朝西方。

關教授等認為,這正是面向古羅馬的方向。

他們還發現,當地人對牛十分崇尚,且十分喜好鬥牛。

村民們在春節時都愛用發酵的麵粉,做成牛頭形饃饃,俗稱「牛鼻子」,以作祭祀之用。

他們還習慣在村社和主要路口修牛公廟。

放牧時,村民們特別喜歡把公牛趕到一起,想方設法讓它們角斗,比如將牛群趕到屠宰過牛的地方,牛群嗅到血腥後會發狂地突奔吼叫,或拚死抵斗,俗稱「瘋牛扎杠杠」。研究者認為,這正是古羅馬人鬥牛的遺風。

關意權教授等人找到的種種證據無疑支持了他們的推論,即,在公元前53年的卡萊爾戰爭中神秘失蹤的古羅馬第一軍團,在東移的過程中曾被匈奴收留,在後來的漢匈郅支城之戰時又被漢軍俘虜,最後由西漢政府安置在驪靬城定居了下來。

㈣ 古代戰爭遺址

磐石城又名大石城、磨盤寨,址在今重慶市雲陽縣雙江鎮愛國村專,新縣城至高處,形如巨大磨屬盤,故名。《華陽國志》中所謂朐忍有大小石城即指此。始擴建於宋,完備於明清兩代,為兵家用武之地。清乾隆《雲陽縣志》雲:「盤石城者,夔門之砥柱,東川之保障也」。
磐石城的建設起於對蒙古軍隊的防禦。南宋淳祐二年(1242),余階受任四川安撫處置使,指揮四川中路軍民抵抗蒙古軍入侵。他針對蒙古軍善騎射,不諳山地作戰的特點,採用「因山為壘,棋布星分」的守備戰略,在長江、嘉陵江及一些交通要沖選擇15處寨堡進行改造建設,使之成為進退兩利、攻守皆備的戰略防禦重點,磐石城作為萬州天生城(即小石城 )防禦體系的支點受到重視,余階派部將呂師夔駐守於此,對蒙古軍進行了有效防禦。從此,磐石城名聲大振。
-----------------------------
襄樊古代戰爭遺址
1.鄧城遺址:春秋戰國
2.三國:水淹七軍遺址(關羽VS於禁)、隆中(三顧茅廬)等
3.兩宋:鹿門山古寨及襄陽城、護城河(宋蒙襄陽之戰)
4.明清:襄陽王府(張獻忠燒過的,李自成也呆過)

㈤ 為什麼古代宮殿會變成遺址

宮殿是我國古代建築中最高級、最豪華、藝術價值最高的一種類型。它們是歷代奴隸主和封建帝王把大量的財富、最好的建築材料、最高級的匠師、最精湛的技藝集中起來建造的,代表了當代建築技術與藝術的最高水平。根據歷史文獻記載,相傳在公元前20世紀,奴隸主即開始為自己修築了宮殿,《史記·夏本紀》上記載,禹「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可能此時已有侈華的宮殿出現。到了殷代末年(前12世紀),殷紂王大修宮苑,《史記·殷本紀》注引《竹書紀年》說:「南距朝歌,北據邯鄲及沙丘,皆為離宮別館」,其規模之大可以想見。朝歌即今河南安陽,這處宮殿遺址曾經在數十年前進行過發掘,其中有不少土築殿基,上置大卵石柱礎,排列成行。柱礎之上,有的還覆以銅「櫍」(即墊板)。建國後,又發現了不少殷和早周時期的宮殿建築遺址,如湖北武漢盤龍城殷代宮殿遺址,陝西扶風、岐山早周(公元前11世紀)宮殿遺址等等。其院落式組合的平面布局與台基立柱等之構架,已奠定了後來宮殿建築的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在爭霸的同時,對宮室的營建也不遺餘力,並以此相誇耀。所謂「高台榭、美宮室」成了一時之風氣。這一時期的齊臨淄、趙邯鄲、燕下都等處宮殿遺址,現在仍然歷歷可尋。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大修宮殿,建造了歷史上規模宏大的阿房宮,據《史記·秦始皇本記》記載:三十五年「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施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由於前殿之宏偉,加之始皇之帝業,以後凡帝王之居皆稱之為宮殿。「宮」指一組宮殿之全部,「殿」則是指宮中的重要建築。此後,漢長安之長樂宮、未央宮、建章宮,洛陽之北宮、南宮,殿閣樓台,離宮別館,組成了規模宏大的帝王宮苑。漢以後,隋之仁壽宮、唐之大明宮、興慶宮,北宋東京大內,遼、金、元之燕都宮殿,無不日益豪華壯麗。然而這些帝王宮殿,都在改朝換代的戰火中,付之一炬。縱或未在王朝更替中毀壞,也未能保存下來。因為帝王宮殿乃王朝政權之象徵,不毀去前朝宮殿不足以顯示新王朝之威勢。所以當元朝統治者自大都敗逃之後,大都宮殿雖還完整無損,但明朝並不保存它。朱元璋特地派了工部侍郎肖洵前來北京拆毀元代宮殿。肖洵來到大都之後,看到完整的宮殿時,還十分欣賞,但又不能不把它拆毀。於是他專門寫了一本《故宮遺錄》來記錄其盛況,成了今天研究元代宮殿的重要資料。 現在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的帝王宮殿,只有兩處,一是北京的明、清故宮,二是沈陽的清故宮。北京的明代故宮非常幸運地被保存下來了,其原因是當清統治者攻下北京時,見到巍峨的宮殿十分壯麗,起初也有拆毀之念,但經過慎重考慮之後,感到毀之可惜,非數十年功夫和大量的財力重建不起來,於是想出了一個妙法,即把原來建築物上的匾額取下來換上一個新的。例如把原來的皇城頭道門大明門換成了大清門,把原來的承天門改成了天安門,把原來的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改成了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一座明王朝的皇宮頃刻之間變成了清王朝的皇宮,免去了歷代的焚燒拆毀,可稱得上是一次極大的創舉。另一處是沈陽故宮,它原是清朝統治者入關以前使用的宮殿。由於它是清王朝「發祥」之地,全國統一之後,統治者仍然注重對它的保護,並且還增修了不少殿閣樓台等建築。

㈥ 關於寧夏的一些古跡遺址

1、蕭關,為古代西北邊地著名關隘。秦漢帝王出巡,漢唐文人出塞,都與蕭關有緣。蕭關方位在何處,向有爭議,但在寧夏固原縣東南這一大略方位是沒有爭議的。
秦漢蕭關,應該是指三關口至瓦亭峽這一險要的地帶,這里雖非絕壁,卻險峻雄奇。處在這一防禦地帶上的瓦亭,地處六盤山東麓邊緣,實質上是蕭關的重要屏障。這里不但雄峰環拱,深谷險阻,易守難攻,有獨特的地理優勢,而且有涇水南出彈箏峽三關口,是蕭關由南向北天然形成的一個防禦體系。而今,這里四季涇水涌動,潺潺生輝。春來野桃花遍野滿山,夏秋山色滴翠,黛墨遠映,伴以高架橋涵,火車出入,天塹通途,也是遊人觀覽的去處。
最佳時間: 全年
交通指南: 鐵路交通:包蘭鐵路穿越寧夏境內,與全國各大鐵路干線相通直達沿海各口岸,寶中電氣化鐵路南北貫穿固原境風165公里,連通了京包,隴海兩大幹線,貨物可經歐亞大陸橋的隴海-蘭新線抵達中亞和歐洲。 公路交通:固原地區境內公路四通八達,西安-蘭州,蘭州-宜川,平涼-銀川國道公路 縱橫穿越固原。
秦、漢王朝與雄踞蒙古草原的匈奴長期對峙,時有戰爭。秦惠文王時,拔義渠二十五城;秦昭王時,攻滅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這就是固原城北戰國秦長城。
2、秦長城
這條長城宛如一條巨龍,起自甘肅省臨洮縣的洮河谷地,途經渭源、隴西、通渭、靜寧縣,順葫蘆河東岸經北峽口從閆廟進入寧夏西吉縣,經黃家岔、玉橋、張結子、好水川口,單民、興隆鎮、謝家東坡、王家灣、韓家堡至將台,在將台以90度的角度轉折向東,順馬蓮河河谷至馬蓮水廟出西吉而進入固原縣的張易鄉,至黃堡東,轉折為東北方向,進入紅庄鄉政府。長城過紅庄後進入滴滴溝,出滴滴溝山口後至孫家莊、白家灣,在這里又轉折向東,經過吳庄、閆家莊,至明庄西北,便分為兩道,形成"內城"和"外城"之分。

內城從明庄過公路,便爬上固原城西北5公里的一道順向小丘陵上,經郭庄、十里鋪過清水河後至沙窩。外城更向西北形成一個不規則的弓背狀,經喬窪過清水河,過河後再折向東南至沙窩與內城合二為一。內城與外城遺跡形成極為鮮明的對比。內城城墩城牆高大、寬厚、完整,城線筆直如劃,氣勢雄偉巍峨。全線約8公里長的內城遺跡保存較完好,除現代公路及少數後期沖溝穿破外,全線基本上不曾中斷,每200至230米便有一個城墩。外城已殘毀不堪,大部分夷為平地,殘留的城墩多為2至3米高,大部分看不到城牆。

長城過沙窩後爬上程兒山,經陽窪以南、中庄喬家溝,上黃水廟、王家崾峴、黃家莊而出固原縣進入彭陽縣川口鄉的黃灣以北、彭陽鄉的姜窪、豐台、陽窪、崾峴前窪、陡坡子、李岔、城陽鄉的瑤灣、白岔、喬渠、長城白馬廟、祁家莊、張溝圈、小庄、施坪,從劉家堡子出彭陽縣,又進入甘肅省鎮原縣的孟家塬。在祁家莊和小庄之間的轉彎處,有一節多出長城主線1公里而伸向正南張溝圈村的長城。說明在長城施工之前,曾經有過系統而精心的地理位置勘察,施工中有統一的技術規范要求。但施工時由於政區的分工,兩個政區之間並末完全同步施工所致,因此,長城在此處又向東北成90度的轉向。長城在固原地區境內經過西吉、固原、彭陽3縣,全長約174公里。
3、 唐制勝關
唐制勝關(安化縣城)遺址位於縣城西2公里,永豐村南側。涇源縣地處六盤山腹地,素有「秦風咽喉,關隴要地」之稱,歷來為兵家重地。地處六盤山東麓的瓦亭蕭關,千百年來更是刀光劍影,烽火狼煙,留下了許多歷史紀實和遺跡。 唐朝為防禦吐蕃攻襲在原州先後設置「原州七關」:木峽關、石峽關、石門關、六盤關、制勝關、木崝關,驛藏關。七關中涇源境內就有六盤關、制勝關、木崝關、驛藏關四關。唐朝軍隊和吐蕃在爭奪這些重要關隘時不斷發生戰爭,互有勝負,爭奪異常激烈。制勝關(舊稱大震門),為原州七關之一,控制隴西一帶,管領沿坡小寨25處。宋乾德二年(964年)廢關,改置安化縣城。遺址呈方形,邊長500米,面積25萬平方米,開東西二門,東門有瓮城長49米、寬38米。城址現已開墾為農田,田間常露有漢代繩紋瓦片。近年出土有唐宋元代陶器、瓷器及「開元通寶」等銅幣。
編輯本段交通
唐制勝關交通 在涇源縣城西1.9公里處,香水河北岸,可在當地包車或自駕車前往。
4、 古城
古城位於寧夏朝那縣城西16公里處的古城鎮人民政府駐地,朝那城因其年代久遠,故名古城,為秦漢朝那縣治所。朝那城址居古城川正中,茹河北岸,這里三面環山,峰巒疊嶂,為通往古長安的要沖。 朝那古城地勢平坦,其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682米、南北寬480米,佔地面積32.7萬平方米。朝那城牆殘高1-13米不等,基寬14米,夯土層14~20米。朝那城依東西南北開四門,今彭固公路穿東西城門而過。沿朝那城牆外四周辟有深3米、寬20米的護城壕塹,至今猶存。
5、西安州古城,位於海原縣西南20公里處,背靠天都山,前臨銷黃川,古城大體完好,應該是固原境內保存較完好、較大的古城址之一。城址為長方形,邊長近千米,每邊有19個等距離的馬面,每50米一個。馬面,是宋代築城的標志。
6、固原城,地外寧夏南部山區,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固原境內城的緣起已有兩千多年了,最早應是烏氏城,而得以沿襲且發展起來的城就是現在的固原古城,並留下了大量的歷史遺跡,如鍾鼓樓、禹王廟鐵塔、文瀾閣等。

內城:周圍九里三分,高三丈五尺,垛口一千零四十六座,炮台二十八座。
7、

㈦ 大連有哪些中國近代革命遺址

旅順日俄監獄舊址博物館,南山俄軍墓地,南山日俄戰爭遺址,石門子戰場遺址,關東廳地方法院舊址,蘇軍烈士紀念塔,旅順火車站,關東州廳(大連)舊址,關東軍司令部舊址。

㈧ 大同的遺址有哪些

大同的遺址(包括戰役遺址)三代精華,兩朝重鎮,千年
佛都
,天下大同。

㈨ 隋唐洛陽古城遺址具體在洛陽什麼位置

在王城大橋與牡丹橋的交匯處,坐公交車26、29、34、37、62、68都可以到,下車最多的走一站路。

㈩ 銀川城的歷史遺址

銀川建城已有2121年。因其西夏古都、回族風情、塞上江南的三大特色,198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歷史文化名城,躋身全國110座歷史文化名城之列。古城內分布著眾多的歷史文化遺跡,它們反映了銀川各個歷史時期的發展和變化。隨著歲月的推移,銀川市眾多的歷史文化遺存逐漸湮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為此,銀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先後投巨資維修保護西夏陵、賀蘭山岩畫、玉皇閣、鼓樓、南門樓等重要的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以來,銀川市文化部門根據銀川歷史文化名城的發展情況,綜合各方資料,並經過專家論證會討論,選擇了能反映銀川城市發展的第一批12處標識點,這12個標示點都是明清時期文化遺存,其中城門舊址7處,官府舊址3處,文廟舊址(明代)1處,回紇清真寺舊址(明代)1處。
清和門舊址(明) 清和門舊址位於今銀川市解放東街與清和街交匯處,為銀川古城東城門,俗稱「東門」,城門上建有清和樓,據《乾隆寧夏府志》載,始築於西夏時期,元、明、清三代延續之,清乾隆三年(1739年)毀於地震,五年(1741年)重修,並在原址基礎上將城門和城牆向內移動近20米,即現址。20世紀60年代被拆除。
朝陽門舊址(明)
朝陽門舊址位於銀川市勝利北街與南橋巷交匯處北側,為明清時期銀川舊城南關門,1944年籌建銀川市時,寧夏省主席馬鴻逵對其進行了改建,稱為「勝利門」,因城樓下設雙門而被民間俗稱為「雙城門」,1966年被拆毀。
光化門舊址(明)
光化門舊址位於銀川市利民街與南薰路的交匯處,為銀川舊城西南門,俗稱「小南門」,始建於西夏時期,元末棄之,明正統九年(1444年)「復修築西棄之半」時重建,上建光化樓,清乾隆三年(1739年)毀於地震,乾隆五年重修,20世紀60年代被拆除。
鎮遠門舊址(明)
鎮遠門舊址位於銀川市解放西街與鳳凰街的交匯處,為銀川舊城西城門,俗稱「西門」,上建鎮遠樓,據《乾隆寧夏府志》載,始築於西夏時期,元末曾東移至今進寧街與解放西街交匯處,明正統九年(1444年)西移回原處,清乾隆三年(1739年)毀於地震,五年(1741年)重修,並在原址基礎上將城門和城牆向內移動近20米,即現址。20世紀70年代被拆除。
振武門舊址(明)
振武門舊址位於北京東路南側的實驗中學和自治區地震局之間,為銀川舊城西北門,俗稱「小北門」,始建於西夏,元末廢棄,明正統九年(1444年)「復修築西棄之半」時重建,上建有振武樓,清乾隆三年(1739年)毀於地震,乾隆五年重修,同治二年(1863年)被封堵,20世紀60年代被拆除。
德勝門舊址(明)
德勝門舊址位於銀川市中山北街與北京東路交匯處,為銀川舊城北城門,俗稱「北門」或「北關門」。據《乾隆寧夏府志》載,始築於西夏時期,元、明、清三朝代延續之,清乾隆三年(1739年)毀於地震,五年(1741年)重修,並在原址基礎上將城門和城牆向內移動近20米,即現址。20世紀60年代被拆除。
慶王府舊址(明)
慶王府舊址位於中山南街以西,步行街以東,解放東街至新華街之間的區域。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慶靖王朱旃在此建府邸。據《嘉靖寧夏新志》載「簫牆高一丈三尺,周二里」。南門一座曰「欞星門」,府內建有王宮、東宮、西宮、承運殿、後殿、慶王廟、書堂等宮殿廟堂和後花園等,是當時寧夏鎮城內重要的政治中心。毀於明末兵燹。
都察院舊址(明)
都察院舊址據《嘉靖寧夏新志》載,都察院在儒學西,即今解放西街馨園一帶。為明清時期中央派駐寧夏專事官吏的考察、舉劾的機構。民國時期為寧夏省委員會所在地。
帥府舊址(明)
帥府舊址位於興慶區玉皇閣北街建材巷內,據《嘉靖寧夏新志》載,帥府在德勝門內大街西,即今銀川第一職業中專學校處。明代稱帥府,清初為寧夏總兵官署,民國為寧夏護軍使屬,即寧夏鎮守署。現一職院內還遺留有當年的水井遺址,稱為「帥府井」。
文廟(學宮)舊址(明、清)
文廟(學宮)舊址位於今銀川市興慶區文化東街北側的銀川市第十五中學(老二中)院內。明永樂年間始建,為衛學所在地,成化六年以後多次重修,清代增修,由大成殿(文廟)、東西廡殿、戟門、角門更衣廳、省牲所、柵欄牌坊、名宦祠、講堂、明倫堂、尊經閣、府學教授署、寧夏縣學官署、寧朔縣學官署等建築組成,乾隆三年毀於地震,乾隆四年重修。是一處集祭祀先孔和府學教育於一體的龐大的教育建築群。
回紇清真寺舊址(明)
回紇清真寺舊址位於今解放東街永康南巷口老市委大院東側,為迄今志書中所見寧夏城中最早的清真寺。《宣德寧夏志》稱「回紇禮拜寺,永樂間御馬少監者哈孫所建」。《銀川小志》稱「回紇禮拜寺,在城內寧靜寺北。(乾隆三年)震災後盡坍。回回重建。殿宇巍煥工麗。正殿供萬歲牌,不設別像。每逢七日,回回俱到寺中禮拜。白布裹首,去鞋,口喃喃番經」。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