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劍池遺址
『壹』 龍泉寶劍的傳說
一、春秋時,名將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國兵馬一路追趕,荒不擇路,逃到長江之濱,只見浩盪江水,波濤萬頃。前阻大水,後有追兵,正在焦急萬分之時,伍子胥發現上游有一 條小船急速駛來,船上漁翁連聲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後,小船迅速隱入蘆花盪中,不見蹤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
漁翁將伍子胥載到岸邊,為伍子胥取來酒食飽餐一頓,伍子胥千恩萬謝,問漁翁姓名,漁翁笑言自己浪跡波濤,姓名何用,只稱:「漁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謝辭行,走了幾步,心有顧慮又轉身折回。
從腰間解下祖傳三世的寶劍:七星龍淵,欲將此價值千金的寶劍贈給漁丈人以致謝,並囑托漁丈人千萬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蹤,漁丈人接過七星龍淵寶劍,仰天長嘆,對伍子胥說道:搭救你只因為你是國家忠良,並不圖報,而今,你仍然疑我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劍示高潔。說完,橫劍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
二、西有西嶽華山,東有東華山(豐縣境內)。東華山雖然不大,但也奧妙神奇。前山裡有金磨,後山(也叫龜山)會屙元寶。山裡風景優美,變幻無窮,什麼「仙人洞」、「飛來石」、「松崖滴翠」......是遊人觀景玩樂的勝地。更有老龍泉一眼,日夜從石洞中流出潺碧水,山中古樹野花,景色如畫。
老龍泉雖然不大卻很深,有人將脖子上系了紅綢、做了記號的一群鴨子趕進老龍泉洞里。仨月後,這些鴨子竟出現在東海里。因此人們說華山的老龍泉直通東海里的老龍宮,蝦兵蟹將和鎮海小龍也曾在華山的老龍泉出沒。老龍泉不是個凡地方。
少年劉邦常到這里來遊玩。他幾次都見一白發老翁在老龍泉邊叮叮當當地打鐵,而且每次總是燒打那塊半截磚似的鐵。劉邦感到奇怪,問老翁道:「老爺爺,您為啥總是燒打這塊鐵?」
老翁看了他一眼說:「刀在石上磨,鋼在火中煉,不經千百次錘煉,怎能成塊好鋼?」劉邦又問:「您要錘煉多久?」「七七四十九天。」劉邦聽了感到驚奇,又問道:「老爺爺,您煉了這塊鋼做什麼用?」老人告訴他:「要打一把劍,送給皇上。」
劉邦一聽,把嘴一撇道:「哼,您敢把殺人之物送給暴君呀?還不如送給我呢!」老翁笑道:「不是送給當今的皇上,是一位未來的真龍天子......」劉邦自幼愛武,渴望得到一把好劍,就不假思索地說:「我就是未來的真龍天子,打好就送給我吧......」老翁哈哈一笑:「你這孩子,膽子不小啊......」劉邦說:「當今的皇帝老兒也沒啥可怕的。」
老翁微微點頭,說道:「嗯,打好這把寶劍,就送給你。」劉邦高興地說:「老爺爺,我謝謝您啦!您什麼時候能打好啊?」老翁與他約定了時間,並叫他獨自一人四更到、五更回,要試試他的膽量。劉邦謝過老翁回去了。
按約定時間,劉邦獨自一人摸黑翻山來到老龍泉邊,見老翁正在燈下等候。劉邦問:「寶劍做好了嗎?」老翁笑道:「你看!」說著從紅綢里取出,抽掉劍鞘,只見那劍刃、劍端如空中閃電,光芒四射,寒氣嗖嗖,實屬世間罕見的寶劍。
老翁將劍插入鞘內,遞給劉邦說:「相中了嗎?」劉邦喜出望外,雙手接過道:「太好了!」磕頭謝過老翁。他又看看柄,只見上面雕著一條龍,並有「龍淵」二字。老翁說:「你試試如何?」
劉邦抽出龍泉劍,舞了一通,老翁連連點頭稱贊,並交代說:「你要好好帶在身邊,將來定有大用。」說罷遞給劉邦一封書信。劉邦接過,只見上寫著:「斬妖避邪殺貪官,除暴安良萬民歡。有朝一日登龍位,要靠三尺龍淵劍。」
劉邦轉臉看老翁,老翁已無影無蹤了。
後來,劉邦在芒碭山斬蛇起義,就是用的這把龍淵寶劍。
(1)龍泉劍池遺址擴展閱讀:
龍泉寶劍文化,龍泉寶劍的由來
1、龍泉寶劍至今有2500多年歷史, 始制於東周。傳春秋末期,越國鑄劍大師歐冶子奉楚王之命鑄劍,遍訪名山大川尋找鑄劍佳地,經福建、江西最終來到浙江龍泉,見秦溪山古木蔥郁,有湖十數畝,此外,湖旁有井七口,呈北斗七星之狀,泉水甘寒清洌,又無雞啼犬吠,甚宜鑄劍。
於是,歐冶子在此搭寮築爐,采山中特有鐵英,鑄成龍淵、泰阿、工布三把名劍。至唐代因避高祖李淵諱,以泉代淵作龍泉。自此,龍泉寶劍名揚天下。
2、據《越絕書》記載,歐冶子是春秋末期的越國鑄劍大師,具體見上面歐冶子鑄龍淵、泰阿、工布三把名劍的故事,歐冶子也在中國古兵器史上開創了鐵劍的先河。自此,歐冶子鑄劍之業在龍泉世代相襲,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鑄劍大師,形成了龍泉寶劍這一傳統產業,龍泉寶劍鍛制技藝也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所以,歷代龍泉劍匠奉歐冶子為鑄劍祖師,並形成了一系列祭祀劍祖的習俗。舊時龍泉劍鋪的打鐵爐上,亦立有歐冶子神龕,匠師每日早晚膜拜,逢初一、十五兩日,要供奉三牲(熟豬肉、熟雞和魚鯗),以示不忘祖師的規矩和恩典。在秦溪山劍池湖之北建有歐冶子將軍廟,歲時祀享。
據傳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寶劍祖師歐冶子鑄出第一把寶劍,化龍飛去之日。於是每年這天,龍泉劍匠都要到歐冶子廟參拜,祈求得到祖師的神助鑄出好劍,之後去秦溪山挖泥補爐鍛劍,取劍池水淬劍。
3、春秋時期龍泉屬越地,有著得天獨厚的鑄劍條件。境內群山疊翠,溪流縱橫,氣候溫和。山溪中蘊藏著含鐵量極高的鐵砂,被稱為鐵英,是鑄劍的上好原料;茂盛的森林資源是鑄劍所需的優質燃料;秦溪山下北斗七井,水質特異,用來淬劍特別堅利;寶劍鋒從磨礪出,龍泉山石坑特產亮石,用來砥礪刀劍鋒刃銳利,寒光逼人。
另外,龍泉山清水秀,氣象幽絕,是難得的一方鑄劍佳地。歐冶子在龍泉,受天之精神,地之氣脈,得山川之靈秀,天地之精華,悉其技巧,終於鑄成獨步天下的龍淵劍。因此,才有三國時的曹植寫詩贊道:「美玉生磐石,寶劍出龍淵。」
龍泉寶劍的故事淵源
龍泉劍是中國傳統名劍之一,產於浙江省龍泉市。是中國著名的傳統工藝美術品,有中華第一劍之稱。以「堅韌鋒利,剛柔並寓,寒光逼人,紋飾巧致」之特色而譽馳中外。世傳為春秋時期鑄劍大師歐冶子始創,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龍泉刀劍經過繁復的工序打造。能稱為寶劍的,首先原料要用離龍泉縣二十公里的山中所采「亮石」(鐵英)冶煉,鑄出劍坯,再經鍛、鏟、銼、淬、磨(手工粗磨、細磨、精磨)等三十道左右工序,才可造出一把「寶劍」。它具備四大特色:堅韌鋒利,剛柔並寓,天然寒光,裝飾高雅。有的還可以捲曲束於腰間,一松仍可挺直如故。
由於龍泉劍的名氣太大,而且據說歐冶子是在河南舞鋼市(古時稱柏子國)鑄成此劍。早在漢代,它就被尊稱為「寶劍」,成為封建王朝皇帝賜給愛臣的「尚方寶劍」。大臣執此「尚方寶劍」,可以「先斬後奏」。它也是王公貴族用來進貢、賞賜、饋贈的珍貴禮品,用以炫耀自己地位和權勢的標志。
關於龍泉劍的下落,《晉書·張華傳》記載;「吳之未滅也,鬥牛之間常有紫外紫氣。及吳平之後,紫氣愈明。華聞豫章人雷煥妙達偉象,乃要煥宿,因登樓仰觀。華曰:『是何祥也?』煥曰:『寶劍之精,上徹於大耳。』華曰:『在何郡』?煥曰:『在豫章豐城。』華即補煥為豐城令。
煥到縣掘獄屋基得一石函,中有雙劍,並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煥遣使送一劍與華,留一自佩。」另外此劍曾為李淵的佩劍,李淵死後隨李淵葬於獻陵,也有傳說李淵曾將此劍傳於太宗李世民,後與李世民一起葬於昭陵。另還有傳說,「邋遢道人」張三豐曾配此劍。其實際下落不可考。
『貳』 龍泉寶劍歷史文化
龍泉寶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有二千六百多年......<<越絕書>>載:春秋時歐冶子鑿茨山,泄其溪,取山中鐵英,作劍三枚,曰:『龍淵』,『泰阿』,『工布』。
南宋何澹<<龍泉縣志>>:『近境有劍池湖,世傳歐治子於此鑄劍,其中一號龍淵。』龍泉原名龍淵,因劍而得名,唐時諱『淵』,改名龍泉。龍泉亦成為寶劍之代名,從此龍泉寶劍名揚天下。
歐冶子是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越國人,善鑄造兵器,史載他為越王鑄了湛廬、純鈞、勝邪、魚腸、巨闕五劍。是中國古代鑄劍鼻祖。
相傳歐冶子在鑄劍時,"赤堇之山破而出錫,若耶之溪涸而出銅,雨師掃灑,雷公鼓橐,蛟龍捧爐,天帝裝炭;太一下觀,天精下之。歐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型)三,小刑(型)二;一曰湛廬,二曰純鈞,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這些寶劍是歐冶子得天上神靈相助,竭其才智才製作成功的,都是價值連城的稀世寶劍。其中的純鈞劍,"觀其華,如芙蓉始出;觀其抓 ,爛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之溢於溏;觀其斷,崖崖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冰釋"。我們今天見到的越王劍,不正是如此嗎?而巨闕劍,能"穿銅釜,絕鐵糲 ,胥中決如粢米,故曰巨闕"。巨闕劍利可刺銅鍋,一個個決口就像切米糕一樣。其兩把寶劍的威力,在後世的文獻記載中,亦多有描寫。如荀子:"湛,黑色也。湛廬,言如水而黑。"即湛廬劍是一把黑色的剛柔並寓的劍。又如漢《淮南子·修務訓》載:"夫純鈞,魚腸....... 加以砥礪,磨其鋒鍔,則水斷龍舟,陸屬犀甲。"純鈞和魚腸這兩把劍,在水上可以砍斷巨大的龍舟,在陸上可以刺穿堅固的犀甲,其不凡的威力可想而知。傳說中吳國公子光為得王位,派刺客專諸殺吳王僚,專諸一劍刺穿吳王僚的三層鎧甲,用的就是魚腸劍
註解:七星劍:
「七星劍」也作「七星龍淵」,為戰國鑄劍大師歐冶子、將干聯手所鑄,相傳曾為伍子胥的隨身佩劍,唐初時,由於「龍淵」這個名字犯了唐高祖李淵的忌諱,所以改成了「龍泉」,有傳說此劍曾為李淵的佩劍,李淵死後隨李淵葬於獻陵,也有傳說李淵曾將此劍傳於太宗李世民,後與李世民一起葬於昭陵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龍泉寶劍鍛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浙江省龍泉市的沈新培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君不見昆吾鐵冶飛炎煙,紅光紫氣俱赫然。良工咨嗟嘆奇絕。琉璃玉匣吐蓮光,錯鏤金環映日月。正逢天下無風塵,幸得周防君子身。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綠龜鱗。非直結交遊俠子,亦曾親近英雄人。何言中路遭棄捐,零落漂淪古獄邊。雖復塵埋無所用,猶能夜夜氣沖天。
這首詩生動地描寫了龍泉寶劍的藝術特色。武則天看後大加稱贊,《寶劍篇》成了郭震的名作,流傳至今。
在很早以前,我國的金屬冶煉和鑄造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現代出土文物資料也可以證明。1956 年,湖北省發掘楚墓時,曾發現歐冶子鑄造的兩把越王劍,雖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但仍然光彩奪目,鋒利無比,毫無銹蝕。
龍泉寶劍,在長期的發展中,經過歷代鑄匠的鑽研,精益求精,在產品的質量上形成了四大特色:
第一,是堅韌鋒利;"削銅如泥"。1978年,在我國工藝美術界兩次全國性集會上,龍泉寶劍的製作藝人曾當眾表演。他用一把龍泉寶劍,不費力地將疊在一起的六個銅板劈成兩片,而劍刃不卷。
第二,剛柔相濟。古代的龍泉寶劍用生鐵鑄造,現在則用中碳鋼鑄造,加之淬火工藝恰到好處,使中炭鋼具備了彈簧鋼的特性。如將一把薄型寶劍捲成一個圓圈,束在腰中,像系裙的腰帶。解開後,寶劍挺直如故。
第三,寒光逼人。龍泉境內有一種名叫"亮石"的磨石。在這種石頭上磨製出來的寶劍,寒光閃閃。龍泉寶劍全靠手工磨光,從粗磨、細磨到精磨,往往要花數日甚至數月之久,一旦磨出,青光耀眼。
第四,紋飾巧致。劍身上刻有七星標志和飛龍圖案。在劍身上刻花,也是龍泉劍的一項絕技。劍工們一不用彩筆,二不照圖樣,只用一把鋼鑿在寬不盈寸的劍身上刻鑿,刻好後澆上銅水,經鏟平加磨,飛龍圖案,生動自然,永不消失。
龍泉寶劍在古代大都無鞘。現在,用當地特產的花梨木製作劍鞘及劍柄。這種花梨木,質地堅韌,紋理秀美,古色古香。再飾以銀、銅,更使龍泉寶劍錦上添花。
龍泉寶劍規格
屬於短兵
普通規格:龍泉劍劍身長約1.2米,
劍刃:劍莖寬約0.08米 至 劍尖寬約0.03米,
劍脊之間約為0.1至0.8厘米(劍身最大厚度),由劍柄端至劍尖端變薄
劍柄:長度不明確,寬度為一拳可握
劍首:偏扁三角行
劍格:中等
因鋒利無比、削鐵如泥,自春秋戰國時期就而聞名天下
『叄』 龍泉寶劍的出產地在哪裡
龍泉寶劍的出自浙江龍泉。
龍泉劍,又名龍淵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有二千六百多年,是中國古代名劍,誠信高潔之劍。傳說是由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
相傳歐冶子和干將為鑄此劍,鑿開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鑄劍爐旁成北斗七星環列的七個池中,是名「七星」。劍成之後,俯視劍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淵,飄渺而深邃彷彿有巨龍盤卧。是名「龍淵」。故名此劍曰「七星龍淵」,簡稱「龍淵劍」。
唐朝時因避高祖李淵諱,便把「淵」字改成「泉」字,曰「七星龍泉」,簡稱「龍泉劍」。
(3)龍泉劍池遺址擴展閱讀:
春秋時期龍泉屬越地,有著得天獨厚的鑄劍條件。境內群山疊翠,溪流縱橫,氣候溫和。山溪中蘊藏著含鐵量極高的鐵砂,被稱為鐵英,是鑄劍的上好原料;
茂盛的森林資源是鑄劍所需的優質燃料;秦溪山下北斗七井,水質特異,用來淬劍特別堅利;寶劍鋒從磨礪出,龍泉山石坑特產亮石,用來砥礪刀劍鋒刃銳利,寒光逼人。
另外,龍泉山清水秀,氣象幽絕,是難得的一方鑄劍佳地。歐冶子在龍泉,受天之精神,地之氣脈,得山川之靈秀,天地之精華,悉其技巧,終於鑄成獨步天下的龍淵劍。
因此,才有三國時的曹植寫詩贊道:「美玉生磐石,寶劍出龍淵。」
參考資料:網路-龍泉劍
『肆』 歐冶子的鑄劍遺跡
歐冶子鑄劍遺跡有多處,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安徽、河南等地。 據《吳越春秋》記載:「越王允常聘歐冶子作名劍五枚,傳數世無疆,國滅於楚,乃徙閩……或冶劍於山,淬劍於池,故皆以冶名。」
先秦時期的福州尚未經開發,人稀地廣,山川險峻,原始森林資源豐富,樹木是優良的冶煉燃料,然後因為當時的福州城還沒有現在這么大,四周都是水,可以說是臨海,海邊有風,又是深山老林,選擇這樣的冶煉場所完全符合當時煉劍的環境。所以,在地理環境上,也能說明歐冶池就是當年歐冶子煉劍的地方。 據傳春秋時,鑄劍之父歐冶子曾在此山鑄劍,山上存有鑄劍池古跡,因此得名「冶父山」。後人為了紀念歐冶子,將其棲居的山嶺命名為冶父山,並在山石上雕琢詩一首:長劍欲一淬,夜尋冶父山,攬衣望奇氣,直在鬥牛間。記錄歐冶子鑄劍的經歷。
因冶父山峰巒疊翠,廟宇輝煌,古跡遺存,佳傳甚多,有「江北小九華」之稱。 為紀念歐冶子在龍泉鑄劍的功績,後人在劍池湖之北,建有歐冶子將軍廟。據明景泰五年(1454)的《寰宇通志》記載:「歐冶子廟,在龍泉縣南五里劍池湖前。」由此可見,歐冶子廟至少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現歐冶子將軍廟為南秦村民於近年在原址重建,廟門首上方的石匾書「劍池古跡」四字;兩旁石門柱刻有楹聯:「劍池舊有七星井,古廟尚遺歐冶風」。門廊兩側牆上,有彩色「古劍池圖」和「歐冶子鑄劍圖」各一幅。廟內設歐冶子塑像,頭戴金盔,身披戰袍,雙手持劍,威嚴而坐。今日之歐冶子將軍廟白牆青瓦,古貌新顏,作為龍泉寶劍悠久歷史的一大遺存,吸引著眾多的遊客。
龍泉城南的秦溪山和劍池湖,作為歐冶子在龍泉鑄劍的遺跡,是龍泉寶劍2500多年歷史的印證和文脈,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更是龍泉獨特的寶貴財富。為進一步弘揚龍泉寶劍文化,龍泉市政府已規劃在這里建造「中國寶劍城」,恢復古代劍池湖、七星井,整合原歐冶子將軍廟,設寶劍博物館,打造集寶劍傳統鍛制技藝、精品展示、影視基地、體驗參與、創作基地和中國五千年劍文化為一體的國家4A級景區。歷經風雨滄桑的劍池湖,必將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
『伍』 龍泉劍池裡有沒有劍
你是問游戲還是問現實?
現實的話。。。可以告訴你,劍池裡面是沒有劍了的,現在就一條街叫劍池。。。
『陸』 歷史上龍泉縣(龍淵縣)是否存在現今地址又在哪兒
龍泉市
開放分類: 地理、城市、浙江、行政區劃、麗水
龍泉位於浙江省西南部浙閩贛邊境,東臨溫州經濟開發區,西接福建武夷山風景旅遊區,素有「甌婺八閩通衢」、「譯馬要道,商旅咽喉」之稱。
龍泉於唐乾元二年(759)置縣,歷史悠久,景色優美,物產豐富,人文薈萃,是著名的青瓷之都、寶劍之邦、世界香菇生產發源地和「中華靈芝第一鄉」,被譽為「處州十縣好龍泉」。全市面積3059平方公里,人口27.4萬,轄三個辦事處八鎮八鄉442個行政村,為浙江省面積第二大縣級市。1990年12月,國務院批准龍泉市撤縣設市。
瓷韻繞九州,一劍傳千古。
龍泉青瓷始於10世紀前期的五代,盛於宋,以其清澈猶如秋氣爽的天空,寧靜似深海的「哥、弟」窯瓷器享譽海內外。
龍泉寶劍創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其劍以「堅韌鋒利、剛柔並寓、寒光逼人和紋飾巧致」四大特色而成為劍中之魁,聞名天下。
全市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茂密,林木蓄積量達101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78.4%,居浙江省首位,素有「浙江林海」之稱。
改革開放以來,龍泉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尤其是龍泉市實施「二次創業」和「12510」工程以來,竹木加工、醫葯化工、五金汽配、青瓷寶劍、綠色食品、小水電等支柱產業已經形成;木製玩具、太陽傘、人造板、大輸液、網球等區域特色產品有相當的市場競爭力;第三產業穩步增長。龍泉城鄉呈現市場繁榮,消費品供應豐富,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人民安居樂業的繁榮景象。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龍泉市轄3個街道、8個鎮、8個鄉(包括1個民族鄉):龍淵街道、西街街道、劍池街道;八都鎮、上垟鎮、小梅鎮、查田鎮、屏南鎮、安仁鎮、錦溪鎮、住龍鎮;蘭巨鄉、**石鄉、寶溪鄉、龍南鄉、道太鄉、岩樟鄉、城北鄉、竹垟畲族鄉。
『柒』 天下第一刀在中國哪個地方鑄造
浙江慶元
『捌』 龍泉寶劍是誰造出來的
《史記》載:」天下之劍韓為眾。一曰棠溪,二曰墨曜(墨陽),三曰合伯,四曰鄧師,五曰宛馮,六曰龍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將。「這9把名劍都是鐵劍,均出自當時的韓國(棠溪一代為當時最大的冶鐵兵器基地),後屬楚國,所以楚王能把歐冶子請到境內做劍。
浙江龍泉縣歷史上壓根就沒有跟韓國靠過邊!歐冶子確實在浙江造過5把名劍。「分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盧;二曰純鈞;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巨闕」。但是這5把都是青銅劍!這是當時的地理條件所決定的,
《越絕書·外傳記寶劍》:「赤堇之山,破而出錫, 若耶之溪,涸而出銅…… 歐冶 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盧,二曰純鈞,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
赤堇山(今浙江鄞縣)俗稱銀山,現代地質調查證實,白岩山埋藏鉛、鋅、錫等金屬,且有古代采礦遺跡。若耶(今平水江),若耶溪流經平水鎮,解放後有新建平水銅礦。銅、錫、鉛等均為冶煉青銅原料除此之外,浙江周邊當時根本就不具備冶鐵條件。
歐冶子鑄造的最出名劍是湛盧,也是青銅的,那是在福建湛盧山(松溪縣)造的,也跟浙江沒一毛錢關系!
他們所謂的7口古井、秦溪山之類的其實就是一個鍛造青銅兵器遺跡。說是造龍泉劍遺址那是杜撰,參考的出處都是出自唐以後的地方誌。而且均是「傳女媧在此煉石」的語氣一句話帶過!這樣的語氣在古代各地的地方誌中經常看到,現在花果山、舜帝故鄉各地都在爭,也是類似原因。《越絕書·外傳記寶劍》中明確註明了:「歐冶子、干將鑿茨山,泄其溪,取鐵英,作鐵劍三枚:一曰龍淵,二曰泰阿,三曰工布。」,跟什麼秦溪山一點關系都沒有!
龍泉劍實際叫「七星龍淵劍」,那「七星」和「五色龍紋」是淬火過程中偶然生成的紋案,也絕對不是他們挖個眼鑲上銅的工藝,更不是什麼7個淬火的池子的意思,真要這么容易,那天底下到處都是名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