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沙堰游記
『壹』 魚嘴,寶瓶口,飛沙堰......(都江堰)的游記
說實話,地震以後一直在修,二王廟也在維護,主要是去感受一下氣氛,風景其實一般,主要是看看魚嘴。
『貳』 關於都江堰的故事,感人的,勵志的...... 都可以
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稱叫「湔堋」,這是因為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市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到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置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同時,又叫「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
到唐代,都江堰改稱為「楗尾堰」。因為當時用以築堤的材料和辦法,主要是「破竹為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籠裝石,稱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
李冰創建都江堰
秦昭王後期李冰任蜀郡守期間(約公元前276~前251年),在深入調查研究、總結前人治水經驗的基礎上,精心選擇在成都平原頂點的岷江上游幹流出山口處作為工程地點,團結和組織西蜀各族人民,經過艱苦奮斗,終於在公元前256年前後建成都江堰。實踐證明,歷2000多年效益不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地理位置優越、合理,工程布置適合自然規律,分水堤、溢洪道、寶瓶口三項工程相互制約、相輔相成,聯合發揮引水、分洪、排石輸沙的重要作用。都江堰至今仍然發揮著巨大的效益。
司馬遷考察都江堰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馬遷奉命出使西南時,實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記·河渠書》中記載了李冰創建都江堰的功績。後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離堆處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紀念。
張陵傳道青城山
東漢順帝時(公元126~144年),張陵從洛陽越秦嶺到鶴鳴山修道,漢安二年(公元143年)七月一日,率弟子來青城山結茅傳道。張陵在青城一帶山區傳道13年,漢桓帝永壽二年(公元156年)在青城山羽化,葬第三混元頂。青城山成為天師道的發祥地,常道觀被稱為「仙都眾奧之妙,福地會昌之域,張天師羽化處焉」。歷代龍虎山的天師多來青城山朝拜祖庭,為漢天師張陵掃墓。
諸葛亮設兵護堰
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為農業之根本、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徵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護,並設專職堰官進行經常性的管理維護,開以後歷代設專職水利官員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馬可·波羅游歷都江堰
元世祖至元年間(公元1264~1294年),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從陝西漢中騎馬,行20餘日抵成都,游覽了都江堰。後在其《馬可·波羅游記》一書中說:「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魚,船舶往來甚眾,運載商貨,往來上下游。」
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
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來都江堰考察,以行家的眼光,盛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無與倫比。曾於1872年在《李希霍芬男爵書簡》中設專章介紹都江堰。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詳細介紹給世界的第一人。1872年,李希霍芬稱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無與倫比"。
修建成灌馬路
成都到灌縣公路於1913年動工,從灌縣一端建成2公里「示範路」即告停止。1923年,四川省督理委林火良青為總辦,改官辦為官商合辦,1925年全線建成,1926年1月1日通車。是四川省第一條公路。
創辦合資企業
1919~1920年,灌縣人姚寶姍在小金縣長卸任後,集會省中經營界人士,與法國基督教士謝安道合資,興辦森茂伐木公司。公司以灌縣為基地,在理番(今阿壩州理縣)等地砍伐大山原木,加工成方料,經小溝入岷江漂運至灌縣紫坪鋪收漂,再紮成大筏,水運成都銷售,獲利甚巨。是為都江堰市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
疊溪洪水
1933年8月25日,岷江上游茂縣境疊溪發生7.5級地震,山岩崩塌,橫斷岷江及其支流。10月9日,岷江被堵塞斷流45天後,幹流小海子潰決,積水一涌而下。10月10日1時許,洪水進入都江堰市境,洪峰流量約每秒1.02萬立方米,沖毀都江堰金剛堤、平水槽、飛沙堰、人字堤等水利工程及安瀾索橋。內、外江水匯成一片,汪洋無際。16個鄉鎮受災,毀農田1000公頃,死亡5000餘人。紫坪、白沙岷江沿岸1萬余立方米木材、1000多噸煤炭及葯材漂沒無遺,都江堰以下各河流沿岸房舍、橋梁、碾磨沖毀無數,流離失所的災民在萬人以上。
黃炎培都江堰辦學
1941年,黃炎培到都江堰選定城東郊豐都廟為校址。翌年暑假,委派重慶職業學校校長陸叔昂來灌縣購置水田、耕牛、農具,為教學實習准備條件。1944年2月,「都江實用職業學校」開學,由沈肅文任校長,黃炎培偕夫人姚維鈞到灌縣主持開學典禮,並親為學校制定「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實」的校訓。學校提倡「手腦並用」的學風,注重學生思想修養、文化知識和生產技能的培養。學校建立董事會,黃炎培任董事長。抗日戰爭勝利後,學校於1945年10月交由灌縣地方接辦。
林森主持都江堰開水典禮
1942年清明節,四川省政府及灌區14縣官員齊集都江堰舉行開水典禮,典禮由當時正住在灌縣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主持。開堰前先在伏龍觀祭祀李冰,向李冰神像頂禮膜拜。祭畢,林森及其從祭人員乘轎直赴二王廟祭祀李二郎。祭畢,林森及其從祭人員又轉赴都江堰魚嘴,在鞭炮和萬眾歡呼聲中,親視開堰放水。
馮玉祥捐資建亭
1941年、1942年、1945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馮玉祥數次在灌縣、青城山居留。抗日戰爭勝利前夕,馮玉祥寓居青城山真武宮。1945年8月11日晨,當他聽到抗戰勝利、日本投降的消息時,當即捐資在真武宮側建亭,取名「聞勝」,並撰書刻碑一通立於亭中。
解放軍搶修都江堰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四川,入川後賀龍司令員指出,要先搶修都江堰,把已延誤的歲修時間搶回來。並決定從軍費中撥出專款,確定由王希甫負責,由駐灌縣解放軍協助搶修。12月29日,成立都江堰歲修工程臨時督修處。成都軍事管制委員會撥款3萬銀元作搶修經費。駐灌縣解放軍184師1500餘人在師長林彬、政委梁文英指揮下參加搶修工程。整個歲修工程於1950年3月底全部完工。4月2日按照都江堰傳統習慣舉行了開水典禮。
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慶典
1994年4月5日,由四川省政府、國家水利部主辦,成都市政府、都江堰市政府、都江堰管理局承辦的「中國四川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慶典」在都江堰渠首隆重舉行。美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69個使團到會祝賀並參加慶典活動,與會人士緬懷李冰父子的豐功偉績,盛贊都江堰灌區由50年代的灌溉19萬多公頃發展到67萬多公頃,成為全國最大的灌區、效益巨大的水利工程。紀念活動期間,與會人士觀看了富於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舞蹈、仿古祭祀儀式及砍榪槎放水活動。
汶川大地震後未見受損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在四川汶川縣(北緯31度,東經103.4度)發生8.0級地震。都江堰是此次地震離震中最近的地區之一,據都江堰景區工作人員介紹,未發現都江堰水利工程受損的跡象。
[編輯本段]歷久輝煌
都江堰水利工程。歷經2260年而不衰,是當今世界年代久遠、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成功的水利傑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為今用」、碩果僅存的奇觀。與之興建時間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侖的灌溉系統,以及中國陝西的鄭國渠和廣西的靈渠,都因滄海變遷和時間的推移,或湮沒、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獨樹一幟,有興建源遠流長,至今還滋潤著天府之國的萬頃良田。
都江堰它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它最偉大之處是建堰2250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
李冰主持創建的都江堰,正確處理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等主體工程的關系,使其相互依賴,功能互補,巧妙配合,渾然一體,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統工程,聯合發揮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具體地說,利用魚嘴分水堤從眠江引水灌溉,枯水期,自動將眠江60%的水引入內江,40%的水排入外江;洪水時,又自動將60%的水排入外江,40%的水引入內江。都江堰建於眠江彎道處,江水至都江堰,含沙量少的表層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層水流向凸岸,將洪水沖下來的沙石大部分從外江排走。進入內江的小部分沙石,利用伸向江心的虎頭岩的支引、寶瓶口的節制和"離堆"的頂托,將大部分沙石從飛沙堰、人字堤排入外江,使寶瓶口引水口和灌區幹流免遭泥沙淤塞;利用寶瓶口引水口控制進水量,既保證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過量洪水湧入內江灌區,造成災害。都江堰能自動調節進入灌區的水量,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成為天府糧倉。都江堰是成功運用自然彎道形成的流體引力,自動引水、泄洪、排沙的典範。建堰時,李冰還在江中埋石馬作淘灘標志,立"三石人"觀察水情消長,開創了中國古代水情測量的先例。歷代對都江堰水利工程都非常重視,逐步完善了管理機構,建立了歲修、防洪等維護制度,積累和總結了"六字訣"、"三字經"、"八字格言"等寶貴的治水經驗,使古堰持續發展,相沿不廢。
李冰所創建的都江堰是一個科學、完整、極富發展潛力的龐大的水利工程體系,是巧奪天工、造福當代、惠澤未來的水利工程,是區域水利網路化的典範。後來的靈渠、它山堰、漁梁壩、戴村壩一批歷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記。其工程結構主要由渠首工程、附屬工程和灌渠系統工程組成。渠首工程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組成;附屬工程由百丈堤、人字溢洪堰組成;渠系工程主要由內江總乾渠、沙黑總乾渠、金馬河乾渠等組成。建國後,為解決都江堰工程維修期間的城市供水問題,又特別設計增建了工業引水暗渠。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學奧妙之處,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大系統,形成無壩限量引水並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況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飢饉」,適應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解放後,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經濟內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適應了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
勤勞智慧的川西人民,在發展李冰所創建的都江堰事業的過程中,正確處理分水泄洪、引水灌溉、低堰排沙、運行維修等各種矛盾關系,緊緊依託自然條件、充分運用工程技術解決了各種問題,積累了極為豐富的治水經驗。「深淘灘、低作堰」六字訣,新、舊兩個版本的「三字經」,留下了系統、完整而又非常具體的治水經驗。認真學習研究和推廣都江堰經驗,對治理黃河、解決山東的水問題,加快水利網路化建設,發揮我省乃至全國自然地理優勢,優化生態環境仍然意義重大。
都江堰水利事業工程針對岷江與成都平原的懸江特點與矛盾,充分發揮水體自調、避高就下、彎道環流特性,「乘勢利導、因時制宜」,正確處理懸江岷江與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統一在一大工程體系中,變水害為水利。具體講,以三維空間巧妙構築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渠首「三大工程」,優化岷江特定區段的硬約束,形成不同流量條件下的主流走勢、環流力度,造成岷江不同流量條件下的內、外江不同的水沙分配比,克服川西自然地理劣勢,優化岷江和成都平原的關系,發展水利網路化,使其最有利於當地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其三維空間的關系是:平面布局是基礎、是前提;立面結構是在平面布局的基礎上歷經千載,反復優化逐步形成的。
兩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這樣偉大的科學成就,世界絕無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872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稱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無與倫比"。1986年,國際灌排委員會秘書長弗朗傑姆,國際河流泥沙學術會的各國專家參觀都江堰後,對都江堰科學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給予高度評價。1 999年3月,聯合國人居中心官員參觀都江堰後,建議都江堰水利工程參評2000年聯合國"最佳水資源利用和處理獎"。
『叄』 都江堰都有什麼故事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馬遷奉命出使西南時,實地考察了回都江堰。他在《史記·答河渠書》中記載了李冰創建都江堰的功績。
東漢順帝時(公元126~144年),張陵從洛陽越秦嶺到鶴鳴山修道,漢安二年(公元143年)七月一日,率弟子來青城山結茅傳道。
元世祖至元年間(公元1264~1294年),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從陝西漢中騎馬,行20餘日抵成都,游覽了都江堰。
1942年清明節,四川省政府及灌區14縣官員齊集都江堰舉行開水典禮,典禮由當時正住在灌縣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主持。
1941年、1942年、1945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馮玉祥數次在灌縣、青城山居留。抗日戰爭勝利前夕,馮玉祥寓居青城山真武宮。
『肆』 都江堰的歷史故事300400字
都江堰主要歷史故事:
1、司馬遷考察都江堰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馬遷奉命出使西南時,實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記·河渠書》中記載了李冰創建都江堰的功績。後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離堆處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紀念。
2、諸葛亮設兵護堰
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為農業之根本、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徵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護,並設專職堰官進行經常性的管理維護,開以後歷代設專職水利官員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3、張陵傳道青城山
東漢順帝時(公元126~144年),張陵從洛陽越秦嶺到鶴鳴山修道,漢安二年(公元143年)七月一日,率弟子來青城山結茅傳道。張陵在青城一帶山區傳道13年,漢桓帝永壽二年(公元156年)在青城山羽化,葬第三混元頂。青城山成為天師道的發祥地,常道觀被稱為「仙都眾奧之妙,福地會昌之域,張天師羽化處焉」。歷代龍虎山的天師多來青城山朝拜祖庭,為漢天師張陵掃墓。 在天師洞旁有一顆古銀杏樹,要七八個大漢才能把它圍住,在四川省乃至全國的極其罕見,據說這個古銀杏樹是張陵親手種的。
4、馬可·波羅游歷都江堰
元世祖至元年間(公元1264~1294年),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從陝西漢中騎馬,行20餘日抵成都,游覽了都江堰。後在其《馬可˙波羅游記》一書中說:「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魚,船舶往來甚眾,運載商貨,往來上下游。」
5、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
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來都江堰考察,以行家的眼光,盛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無與倫比。曾於1872年在《李希霍芬男爵書簡》中設專章介紹都江堰。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詳細介紹給世界的第一人。1872年,李希霍芬稱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無與倫比」。
『伍』 有關都江堰的故事
1、司馬遷考察都江堰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馬遷奉命出使西南時,實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記·河渠書》中記載了李冰創建都江堰的功績。後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離堆處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紀念。
2、諸葛亮設兵護堰
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為農業之根本、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徵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護,並設專職堰官進行經常性的管理維護,開以後歷代設專職水利官員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3、李二郎降惡龍傳說
傳說,古時的岷江中惡龍為害,李冰的兒子二郎帶領海山七聖去降龍。一場斗惡下來,七聖和獵狗哮天犬全部戰死,惡龍也身負重傷向南逃去。二郎追到青城山,不見了惡龍的蹤影,坐在一塊大石頭上休息,遇到一位老婆婆。
老婆婆知道他是李冰的兒子,為了促住惡龍來到此地,就對他熱情接待,燒好了面條請他吃飽肚子。不久,化作人形的惡龍也來到老婆婆的家,向老婆婆乞求食物充飢。
老婆婆一眼就看出這是一條惡龍,也煮了一鍋面條讓它吃,誰知,面條到了惡龍的肚子里,都變成了帶鐵鉤的鏈條,將惡龍從肚子里鎖起來,使它不得不束手就擒。至今,青城山下還有李二郎坐過的」屁股印「,和惡龍打滾的「滾龍槽」這兩處遺跡。
4、馬可·波羅游歷都江堰
元世祖至元年間(公元1264~1294年),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從陝西漢中騎馬,行20餘日抵成都,游覽了都江堰。後在其《馬可˙波羅游記》一書中說:「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魚,船舶往來甚眾,運載商貨,往來上下游。」
5、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
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來都江堰考察,以行家的眼光,盛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無與倫比。
曾於1872年在《李希霍芬男爵書簡》中設專章介紹都江堰。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詳細介紹給世界的第一人。1872年,李希霍芬稱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無與倫比」。
(5)飛沙堰游記擴展閱讀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
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都江堰風景區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玉女峰、靈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2018年8月13日,加拿大薩斯卡通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69屆國際執行理事會,執理會全體會議上公布了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其中中國的都江堰等4個項目全部申報成功。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原灌縣)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市區約50公里,距離青城山風景區20公里。
都江堰市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均氣溫15.2℃,年均降水量近1200毫米,年均無霜期280天。這里四季分明,夏無酷暑,最熱的7、8月份平均氣溫為24℃左右,平均最高氣溫僅28℃。冬無嚴寒,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為4.6℃,平均最低氣溫在1℃左右。
『陸』 跪求!(關於四川景點)的500字游記!
都江堰是當今世界年代久遠、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不僅是中國水利工程技術的偉大奇跡,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它最偉大之處是建堰2250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人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 青城山位於都江堰渠首工程南側,從岸邊迅速隆起,主峰海拔2434米,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名山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山東麓有距今約45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芒城遺址,在中國同時期古城址中實為罕見。這里出土的大量文物,對揭示古蜀文明具有重要意義。早在公元前二世紀,秦王朝即將青城山列為國家祭祀的十八處山、川聖地之一。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青城山地質地貌上以「丹岩溝谷,赤壁陡崖」為特徵,植被茂密,氣候適宜,林木蔥翠,古觀藏趣。龍溪自然保護區位於都江堰渠首工程北側,其地形從726米逐步抬升,最高峰光光山海拔4582米,形成鮮明的植物帶譜。生物多樣性豐富、獨特,是國寶大熊貓重要分布地之一。 2、比較分析世界古老的著名水利工程中,古巴比倫王國建於幼發拉底河上的納爾--漢謨拉比渠和古羅馬的人工渠道都早已荒廢,只有都江堰獨步千古,永續利用,長盛不衰。 青城山--都江堰地處四川成都平原西緣,是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的結合部,也是中國西部兩大地形階梯的轉折點,是兩大植物區系的交匯區。保護區內地形復雜,氣候多樣,為生物的形成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青城山是鄧崍山脈的前山帶,龍門山脈西南延伸部分,光光山海拔4582米,都江堰寶瓶口海拔726米,相對高差懸殊,大起大落,形成一系列斷裂褶皺的山峰,千姿百態,幽深莫測。青城山集道教文化、古建築文化、青城武功、青城易學、青城丹法於一山之中,是中國道教名山。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公元143年,道教創始人張陵創教於青城山中,次年定居天師洞,立24治(教區)。張陵四世孫張盛後裔在龍虎山建天師府後,歷代天師均要到青城山朝祖。青城山是中國道教十大洞天中的"第五大洞寶仙九室之天",山內有全國最集中的道教宮觀建築群,始於晉,盛於唐,體現了中國西南民俗民風的特色,與公元1416年歷建武當山道教官贏建築群有歷不同,武當山體現的是宮廷建築特色,青城山的道教建築群自然、古老和悠久,體現出濃郁的中國西南地方特色和民族習俗。青城山道教自創建至今,宗派繁衍,久盛不衰,香火未斷。 3、真實性與完整性 都江堰創建時的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三大主體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至今猶存。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灌區范圍的擴大,從1936年開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漿砌卵石技術對渠首工程進行維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設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灘、低作堰","乘勢利導、因時制宜","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沒有改變,都江堰發揮的效益越來越大。截至1 998年,灌溉面積達到到66.87萬公頃,同時,為四川50多個大、中城市,數百家工礦企業提供了工業和生活用水,成為世界最佳水資源利用的典範。 保護范圍內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植被覆蓋率達98%以上,自然景觀極為旖旎。古樹名木,比比皆是,天師洞內一棵1 800多年的古銀杏樹,高50餘米,胸徑2.3米,主幹高4米處圍徑約20米,1-5米間木鍾乳密集下垂,大小不一,形態各異,蔚為壯觀。張陵曾經居住的天師洞及上清宮、祖師殿、建福宮、圓明宮、玉清宮等全國道教重點宮觀,迄今保存完好;以樹皮為頂、原木為柱的橋、亭、柑、閣、廊獨具特色。隋代石刻張陵天師像,唐代開元神武皇帝敕書碑和唐代三皇造像等珍貴文物、道教經典等保存完好。 4、提名申報的根據准則 4-(1)都江堰在世界水利史、青城山在中國道教史上具有開創性 都江堰創建於公元前256年左右,距今已有2250多年的悠久歷史。兩千多年前,秦蜀郡守李冰借鑒前人治水經驗,根據當地的地理特點,巧妙地利用岷江出山口處的特殊地形,在恰當的位置選址作堰,利用高低落差,順應自然規律,在生產工具和施工技術比較落後的情況下,採用熱漲冷縮的原理,鑿離堆,劈開玉壘山,穿"二江"(鄲江、檢江即今走馬河、柏條河),化害為利,自流灌溉成都平原,造就了中外聞名的"天府之國",使成都平原成為中國著名的糧倉。經過兩干多年的發展,成為集防洪、灌溉、運輸、發電、水產養殖、旅遊及城鄉工業、生活用水為一體,綜合效益巨大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悠久的歷史和巨大的效益,開創了中國乃至世界水利工程之先河。青城山是中國道教創立的聖地,它按照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形態進行創新,逐步發展壯大,使之成為中國的國教,具有突出的文化價值和前所未有的開創性。 4-(2)都江堰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在世界科學技術史上獨樹一幟 李冰主持創建的都江堰,正確處理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等主體工程的關系,使其相互依賴,功能互補,巧妙配合,渾然一體,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統工程,聯合發揮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具體地說,利用魚嘴分水堤從眠江引水灌溉,枯水期,自動將眠江60%的水引入內江,40%的水排入外江;洪水時,又自動將60%的水排入外江,40%的水引入內江。都江堰建於眠江彎道處,江水至都江堰,含沙量少的表層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層水流向凸岸,將洪水沖下來的沙石大部分從外江排走。進入內江的小部分沙石,利用伸向江心的虎頭岩的支引、寶瓶口的節制和"離堆"的頂托,將大部分沙石從飛沙堰、人字堤排入外江,使寶瓶口引水口和灌區幹流免遭泥沙淤塞;利用寶瓶口引水口控制進水量,既保證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過量洪水湧入內江灌區,造成災害。都江堰能自動調節進入灌區的水量,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成為天府糧倉。都江堰是成功運用自然彎道形成的流體引力,自動引水、泄洪、排沙的典範。建堰時,李冰還在江中埋石馬作淘灘標志,立"三石人"觀察水情消長,開創了中國古代水情測量的先例。歷代對都江堰水利工程都非常重視,逐步完善了管理機構,建立了歲修、防洪等維護制度,積累和總結了"六字訣"、"三字經"、"八字格言"等寶貴的治水經驗,使古堰持續發展,相沿不廢。兩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這樣偉大的科學成就,世界絕無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 872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1833-1905)稱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無與倫比"。1 986年,國際灌排委員會秘書長弗朗傑姆,國際河流泥沙學術會的各國專家參觀都江堰後,對都江堰科學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給予高度評價。1 999年3月,聯合國人居中心官員參觀都江堰後,建議都江堰水利工程參評2000年聯合國"最佳水資源利用和處理獎"。 4-(3)青城山道教和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華民族文化劃時代的傑作,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自中國道教在青城山創建以來,道脈繁衍,逐步從山中擴大到山外,乃至全國,以後歷代龍虎山的天師多來青城山朝祖。晉時,青城山為巴蜀道教中心。青城山道士杜光庭對老子理論進行注釋和傳播,對道教理論進行研究整理,被道教界稱為"扶宗立教,天下一人"。1995年,全國全真派傳戒教務法會在青城山舉行。因此。青城山道教對中國道教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創建,是中華民族卓越智慧的偉大創造,是科學管理和維護的結晶。李冰吸取古蜀民族的治水經驗,就地取材,採用"竹籠"、"榪槎"、"干砌卵石"、"羊圈"等獨特的工程技術,年年進行防洪和歲修,費省效宏。都江堰這一獨創的河工技術,被廣泛運用於黃河流域和珠江流域的防洪搶險之中。自漢代以來,在治理突發性洪災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這種科學原理至今仍作為抗洪搶險的先進方法而被廣泛運用。都江堰是中國水利工程技術劃時代的傑作。 4-(4)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天師道的祖山、祖庭 公元143年(漢安二年),道教創始人張陵來青城山赤城崖舍,用先秦"黃老之學"創立了"五斗米道"即天師道,張陵"羽化"山中,青城山便以道教發源地和天師道祖山、祖庭名標史冊。漢晉之際,道教逐步興旺,范長生移居青城山,助李雄建立成漢政權,蜀中一時安定繁榮,天師道成為成漢政權和蜀民的精神支柱。公元618-907年間,唐王朝祟奉道教,中國道教進入一個繁盛時期,青城山尤其興旺。唐僖宗封青城山為希夷公,親草祭文,命青城山修靈寶道場周天大醮,設醮位2400個(道士設壇做法事)。至此,中國道教發展進入鼎盛時期,山中道觀達40多處,先後演變成7個教派。9世紀晚期,道教學者杜光庭對各派道法進行深入研究,圓融各派,成為一代宗師。他居青城近30年,著述約30部250多卷,是道教理論集大成者,影響遍及中國道教名山和東南亞各國,成為"道門領袖"之一。五代時,道教音樂進入宮廷。青城道士張孔山傳譜的古琴曲《流水》,1 977年被美國錄入鍍金唱片,由"旅行者二號"太空飛船帶入太空,在茫茫宇宙尋覓人類知音。現在,青城山仍是弘揚中國道教文化的主要場所。中國道教協會於1 995年在青城山舉行中國全真派第二次傳減法會,全國各大道教名山住持參加傳戒。青城山住持、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傅圓天被推舉為"全真律壇嗣天仙正宗第23代傅圓天大律師"。青城山道教古建築群至今保存完好,不可多得。 自己選幾段吧
『柒』 都江堰游記 作文500字以上700字以下
都江堰游記
去年暑假,我去了四川的許多地方,有記載歷史的武侯祠,有幽靜的的青城山,有詩聖的杜甫草堂,還有二王廟、青羊宮等,但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都江堰。
那天一大清早,我們一行人上了旅行社的車,來到都江堰大門口,這時天才剛剛全亮,導游便帶著我們走了進去。
走了幾十米只見有一個噴泉。它周圍是一個個竹子編的細長的竹簍,裡面全是很大的鵝卵石,一旁還有幾個用木頭做的、繩子固定的像三角架一樣的東西,據說當年李冰父子就是用這兩個東西把水攔住的。噴泉中間還有四五條又粗又長的木樁橫倒在裡面。聽導游說,古時每年都要清理江底的沙石,李冰就是用這木樁做標記,挖到木樁後就不再向下挖了,直到現在江底下都有那樣的木樁。 http://www.BangNiShouji.com
繼續往前,導游帶領我們往魚嘴方向走去,途徑堰功道,它的兩側是十二位建造和保護過都江堰的功臣們的銅像。
我們一直從後向前走,不遠處就先看見了「寶瓶口」,寶瓶口把一座大山分成了兩部分,兩部分之間的水流向內江,另外多餘的水分流到了外江,成都市區的用水多半是內江的水。再向前走就是「飛沙堰」了,它的主要作用是泄洪排沙,內江經過了飛沙堰就很乾凈了。正在我感慨古人的偉大時,不知不覺地來到「魚嘴」了。因為它的前面像一個扁平的魚嘴,因此而得名魚嘴,就是在這個地方把岷江活生生分成了內江和外江。
這次去都江堰,我看到了華夏兒女的聰明才智。他們做了竹簍,將小的石塊捆在一起,增加重量,不至於被水沖走,像三角架的東西則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原理,還有前面我說的把山一分為二,如果要把山慢慢的挖則需要挖很長的時間,但古人知道用熱脹冷縮的原理,先把石頭用火燒了,再立刻澆水,使石頭在迅速收縮時炸裂開來,變成了小石塊,不但方便搬運,而且更加省力,也節省了很多時間。
我真佩服李冰父子的毅力、決心和智慧,我們要學習他們堅持不懈的精神。
『捌』 都江堰游記怎麼寫
這個暑假,我去了四川的許多地方,有記載歷史的武侯祠,有幽靜的的青城山,有詩聖的杜甫草堂,還有二王廟、青羊宮等,但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都江堰。 那天一大清早,我們一行人上了旅行社的車,來到都江堰大門口,這時天才剛剛全亮,導游便帶著我們走了進去。 走了幾十米只見有一個噴泉。它周圍是一個個竹子編的細長的竹簍,裡面全是很大的鵝卵石,一旁還有幾個用木頭做的、繩子固定的像三角架一樣的東西,據說當年李冰父子就是用這兩個東西把水攔住的。噴泉中間還有四五條又粗又長的木樁橫倒在裡面。聽導游說,古時每年都要清理江底的沙石,李冰就是用這木樁做標記,挖到木樁後就不再向下挖了,直到現在江底下都有那樣的木樁。 繼續往前,導游帶領我們往魚嘴方向走去,途徑堰功道,它的兩側是十二位建造和保護過都江堰的功臣們的銅像。 我們一直從後向前走,不遠處就先看見了「寶瓶口」,寶瓶口把一座大山分成了兩部分,兩部分之間的水流向內江,另外多餘的水分流到了外江,成都市區的用水多半是內江的水。再向前走就是「飛沙堰」了,它的主要作用是泄洪排沙,內江經過了飛沙堰就很乾凈了。正在我感慨古人的偉大時,不知不覺地來到「魚嘴」了。因為它的前面像一個扁平的魚嘴,因此而得名魚嘴,就是在這個地方把岷江活生生分成了內江和外江。 這次去都江堰,我看到了華夏兒女的聰明才智。他們做了竹簍,將小的石塊捆在一起,增加重量,不至於被水沖走,像三角架的東西則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原理,還有前面我說的把山一分為二,如果要把山慢慢的挖則需要挖很長的時間,但古人知道用熱脹冷縮的原理,先把石頭用火燒了,再立刻澆水,使石頭在迅速收縮時炸裂開來,變成了小石塊,不但方便搬運,而且更加省力,也節省了很多時間。 我真佩服李冰父子的毅力、決心和智慧,我們要學習他們堅持不懈的精神。
『玖』 都江堰游記怎麼寫
開頭寫 過往夕一代賢者 火燒赤壁三足鼎立,淚眼朦朧,今朝我追逐它的足跡,看這都江水濤濤,往事人已非,千古豪傑誰又何在,今朝唯我看大江
『拾』 余秋雨的都江堰與一般游記相比有哪些不同
余秋雨的都江堰一般游戲呢,就不同時代不同的。